3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2024-07-07

3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通用12篇)

3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篇1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3.1 应急组织体系

本矿应急组织体系有: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急响应办公室、抢险救灾组、安全警戒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事故调查组、善后处理组。

3.2.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职责 3.2.1应急救援指挥部

总指挥:莫正超 副总指挥:廖保中

成员:余光红、王德

三、陈明刚、程其先、胡金华、王綦科 应急救援指挥部是矿山应急管理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事故的应急指挥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1)负责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应急预案响应实施; 2)负责事故现场抢救指挥、组织和领导工作;

3)负责向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上报事故情况,必要时争取援助;

4)执行上级有关生产安全事故抢救、协调、调查处理等方面的临时决定和命令;

5)对其它安全生产重大问题进行决策。3.2.2应急响应办公室

人员组成 主任:胡金华

成员:王德

三、田勇、杨春红、孔召余、陈明刚 日常工作由陈明刚负责。职责:

(1)在矿山应急救援指挥部的领导下,负责调度室应急电话24小时值班工作;

(2)负责我矿应急力量、应急物资的调配,事故发生时组织、协调应急处理和应急救援工作;

(3)掌握事故的发展情况,及时向应急救援指挥部领导汇报;(4)按照矿山应急救援指挥部指令,及时通知各职能部门、事故发生单位和相关单位;

(5)按照矿山应急救援指挥部指令,向上级安监部门和遵义市政府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报告事故发展情况,并根据需要向政府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求援;

(6)负责应急值班记录;

(7)负责矿山应急救援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任务;(8)通讯联络系统管理,保障内外通讯畅通。3.2.3现场救援组

人员组成 组长:廖保中

成员:所有爆破工、充填工

(1)负责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现场的救生、探险和排险等工作。(2)事故发生后,在安监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未到达时,负责保护现场,防止现场被人为的破坏,不利于调查事发原因、事故造成的损失和相应的后果,现场也是保险公司理赔的重要依据。3.2.4安全警戒组 组长:余光红

成员:田勇、杨春红、王綦科、孔召余 职责:

(1)当事故可能对周边地区的公众造成威胁时,根据指挥部指令及时启动警报系统;

(2)在事故现场周围建立警戒区域,维护治安秩序,进行人员疏散;

(3)跟踪事故发展动态,及时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汇报、请示并落实指令;

(4)负责本矿应急救援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3.2.5医疗救护组

组长:程其先

成员:陈明刚、杨小青、吴红玉、潘仁香 职责:

(1)负责急救药品、器械的应急储备;

(2)救护人员携带急救药品、器具立即赶到出事地点抢救伤员;(3)对受伤人员及时有效进行现场急救,必要时及时与遵义市人民医院联系,并迅速送往医院;

(4)负责应急救援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任务。3.2.6后勤保障组

组长:程其先

成员:阮留华、陈明刚、阮留明 职责:

(1)负责应急救援物资和器材的供应,并组织车辆运输;(2)负责应急救援的通信、交通、食宿、善后处置等后勤保障工作;

(3)负责应急救援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任务。3.2.7事故调查组

组长:余光红

成员:廖保中、王德

三、王綦科、田勇、杨春红 职责:

(1)负责调查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情况;

(2)确定生产安全事故的性质和责任者;

(3)提出对生产安全事故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者的处理意见;(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5)向遵义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6)负责应急救援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任务。3.2.8善后处理组

组长:莫正超

成员:廖保忠、余光红、王德

三、陈明刚、程其先、胡金华

3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篇2

1 美国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历程

美国应急管理的相关立法历史悠久, 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可以追溯到1803年的《国会法》。1950年制定的《民防法》, 是美国应急管理目前最重要的法律之一[1]。《灾难救济法》首次授权总统可以宣布灾难状态以及要求联邦部门向州和当地政府直接提供援助。《全国紧急状态法》对紧急状态的颁布程序、颁布方式、终止方式、紧急状态的期限以及紧急状态期间的权力作了明确规定;美国各州也都有州紧急状态法, 州长或市长有权根据法律和危机事态宣布该州或该市进入紧急状态[2]。1988年出台的《斯坦福法》, 对联邦政府救助的内容、对象、范围和条件等方面做了明确界定[1]。《联邦应急计划》 (FRP) , 是最早出台的应对灾害的操作性文件[3]。2001年通过《反恐怖主义法》修正案, 加强了美国联邦执法机构的权力[2]。2002年《国土安全法》出台, 设立国土安全部。《国家应急反应框架》是美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作出应急反应的行动指南, 专门为政府执行部门、私营机构、非政府组织领导人和应急管理从业人员制定[4]。

美国防范传染病的法律主要是1994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服务法》[5], 2006年修订后的《公共卫生服务法》, 将其中的《全国生物恐怖及其他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子目录修订为《全国公共卫生应急的全方位灾害准备》, 全面提升了公共卫生应急的等级, 并于同年发布《 (流感) 大流行和全方位灾害准备法》。美国统一州法律全国委员会运用特别程序于2007年制定《卫生执业人员的应急志愿者统一法案》[6]。

美国制定的行政命令包括12148号、12656号和12580号行政命令及国土安全第5号总统令和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7]。各地方政府还有相关的法规, 例如, 加利福尼亚州的《应急服务法》[1]。这样通过议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以及地方性法规形成比较健全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通过法律完善应急处理主体、紧急行政措施和应急处理法律后果等构成的应急处理机制。例如:在整个应急反应过程中, 事件的每一个细节、步骤均应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和规定。包括事件的报告、接报、处置行动程序、事件指挥系统、哪个部门参加、参与处置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保障、事件的等级和分类、资源的组织调配、支援帮助部门职责、资金来源、司法介入、紧急事件管理标准系统、事件评估系统和专家组织等等。法律还规定每一个公民在面对紧急事件时的职责和行为规范[8]。可见, 美国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了突发事件事前、事中和事后各项工作的程序, 实施全过程、全危害管理。

2 美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与职责

应急事件始于地方, 地方政府采取最初响应行动。当事态发展超出当地应急能力时, 由地方政府向州政府提出援助请求。在事件的应对中, 州政府帮助协调和整合资源, 并提供给地方。当突发事件超出州政府的应对能力, 州政府负责向联邦政府发出援助请求。美国公共卫生建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9], 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分为纵向援助体系及横向合作体系。在纵向上按照“国家-州-地方”三级设置, 在横向上按照预警、信息等系统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网络[10]。

2.1 纵向三级应对体系

(国家)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CDC) - (州) 卫生资源和服务部 (HRSA) - (地方) 城市医疗应急系统 (MMRS) 。

2.2 CDC是国家卫生部 (DHHS) 的一个部门

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全国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战略、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资源整合、公共卫生领域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培养。CDC是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系统的核心和协调中心[11]。

2.3 卫生资源和服务管理部 (HRSA)

HRSA隶属于美国卫生部, 与CDC是平行关系。HRSA为每个州的卫生保健人员提供财政支持和指引, 接受HRSA资助的人员要为未保险人员、与HIV/AIDS共同生活人员、孕妇和母婴等提供卫生保健。HRSA项目遍布美国各个角落, 每年有70亿美元预算。其目标之一是提高卫生保健系统能力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HRSA医院应急准备系统主要通过提高医院、门诊中心和其他卫生保健合作部门的应急能力, 来发展区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该系统在全国实行分区管理, 共设10个区, 区内以州为单位实现联动。除了州和地方卫生部门外, 其他参与者还包括:州级应急管理机构、州级农村卫生保健办公室、退伍军人卫生保健部门和军方医院、基本医疗保健协会等[11]。

2.4 城市医疗应急系统 (MMRS)

是地方层面以响应为主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运作系统。MMRS是由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 (FEMA) 应急准备办公室出资建立的, 于2003年加入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基于突发事件始于地方、止于地方的认识, MMRS主要致力于提高地方应急准备系统能力, 建立一个综合应对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完善的医疗反应系统, 具有详细的应急预案, 具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反应队伍, 具有专门的突发事件响应设备, 具有专门的医疗设备和药物储备, 具有高效的医疗运输和治理能力。MMRS通过合同签约, 使现有的应急反应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医疗和精神卫生医生、公共卫生部门、执法部门、消防部门、紧急医学救援部门 (EMS) 和国家卫兵等整合在一起应对突发事件。

3 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横向合作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一般由地方和州政府首先做出反应, 因此地方和州卫生部门的应急能力建设是重中之重, 建设内容包括疾病监测、实验室检验能力、信息沟通、人才、地区间协调及利用国家战略储备的能力等。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横向合作包括以下内容:

3.1 全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CDC的主要职责是卫生预防, 有效的监测体系是预防和控制的基础, 为此, CDC建立28大类101个监测系统, 如与慢性病和伤害有关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 (BRFSS) 、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监测系统包括全国法定报告疾病监测系统 (NNDSS) 和霍乱与其他弧菌疾病监测系统 (COVIS) 等。众多监测系统构筑了强大的公共卫生监测网, 为调查、干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基线资料。监测信息也是提供早期预警的证据之一。

3.2 全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

美国公共卫生系统实验室自成体系, 按联邦、州、基层分为三级。该系统专长于实用检验, 在人员设备资金方面与大学临床实验室各有所长。工作人员没有发表论文的压力, 全国上下互通有无, 统一为现场调查服务, 很少有各自为政的现象[12]。

3.3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控制机动队伍和网络系统

CDC的疫情情报服务培训班 (EIS) 通过50多年的运行, 已建立了一支精良的机动队伍和全国网络。此外, “9·11”后, 拨专款建立了一支地方流行病学专职队伍, 上下呼应, 效率很高[13]。

3.4 全国医药器械应急物品救援快速反应系统

美国的国家医药和用品应急系统以大集装箱的形式, 在美国几个保密的战略地点储备应急医药和急救用品, 包括疫苗、抗生素、抗体、解毒剂及输液设施等, 可在12 h内为美国任何受灾区一次提供50吨以上的医药和急救用品, 保证了重大公共卫生和灾难事件处理无后顾之忧[13]。

3.5 全国健康教育网络

美国公共卫生系统从地方到州和联邦政府都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健康教育队伍。健康教育的工作不局限于专业技术人员。1998年开始的反生物恐怖健康教育, 采用训练培训者的方法, 分级训练, 将反生物恐怖的意识和知识普及到社区组织和个人, 并充分利用多种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和培训[12]。概括起来, 横向结构包括: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准备和监测预警、科学研究和实验、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沟通和信息传递。

4 美国卫生应急中的其他参与部门

虽然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主要职责归属于公共卫生部门, 但是其他部门的密切合作非常关键。“9·11”事件以及“炭疽邮件”事件的发生, 迫使公共卫生机构、公共安全机构和司法机构等共同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2006年5月, 美国白宫发布《全国流感大流行防治策略实施方案》。该方案要求“如果美国暴发流感大流行, 各级政府机关必须继续提供基本的公共安全服务并保持社会治安, 州和地方执法机关和公共安全部门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必须全力支持公共卫生工作, 并应对疫情中可能出现的其他挑战, 这是他们的主要职责。”2006年9月, 美国司法部制定《治安执法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职责》, 内容包括提供后勤支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可见,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并不是卫生部门单枪匹马独立作战, 公共卫生危害已经超越了州界、国界, 需要全社会合作, 共同应对。

5 借鉴与启示

目前, 中国应急管理在“一案三制”统领下正在走向成熟和完备。法制建设方面已相继颁布了35部应急管理相关法律, 36部行政法规, 55部部门规章, 紧急状态法和部门应急法律法规正在起草制定中[14]。组织机构建设方面, 从中央一级到省、市一级设立了专职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调与管理工作。SARS之后, 中国不断健全“国家-省-市-县”全国统筹、4级联动的应急机制, 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决策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信息发布与通报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等[15]。中国在应急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是令世界瞩目的, 但依然存在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 预案体系不完善, 行动主体单一化, 地域及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内容粗略机械, 无快速、灵活式的应对程序[16]。对照美国应急管理模式, 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和加强。

5.1 法律赋予下的组织结构健全、应急体系职责明确

美国拥有法律框架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应急组织体系。应急无小事, 用法律手段将处置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部门、机构和关键人员的职责明确化、规范化, 真正做到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应而不急。该套管理体系强调地方应急处置为主的“分级响应”原则, 对不同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主体和彼此之间的工作关系做出明确规定, 切实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过程中政出多门、责任主体不清、相互推诿、管理混乱等问题的发生次数。中国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但是缺乏可操作性, 一旦发生灾害后, 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没有通过法律确定下来, 这样就造成在救援过程中的混乱无序。现阶段, 需要强化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应急管理的法律责任, 明确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管理上的职责, 通过追究各级政府及其领导人在应急管理方面的法律责任, 去除地方政府依赖思想, 督促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加强突发事件管理工作, 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公共卫生法律对保护人民健康、促进公共卫生发展将起到巨大作用。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发展, 大量的公共卫生法律问题需要处置, 大量的公共卫生应急法规需要制定、修订。公共卫生应急法制化建设具有保障性、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 因此, 可借鉴美国, 制定中国的《公共卫生服务法》, 适时更新公共卫生应急法律制度。美国的经验启示我们,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多部门有效合作机制, 必须以法律为基础。

5.2 突发事件全危害、全过程管理模式

美国关于重大突发事件种类的划分尽管与中国有差异, 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流行病、自然灾害等紧急事件均包含在其中。美国经历了从单一灾种管理到全危害管理的发展历程, 现行的法律也是从全危害角度制定的, 全危害管理适用于特定种类的突发事件的管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突出了全程管理的理念。全程管理包括:预防准备 (事前) 、响应 (事中) 、恢复和重建 (事后) 3个阶段。特别要指出的是, 美国特别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有序性, 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突发事件事前、事中和事后各项工作的程序。美国之所以拥有全球一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就是因为他们重视全程管理, 针对每个阶段的特定任务及管理重点, 制定相应的机制, 特别是事前阶段的预防准备工作。在中国可看到一个现象, 轰轰烈烈地表彰突发事件处置中涌现出来的忘我无私的工作者, 却无人问津在预防准备工作中的默默奉献者。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预防, 反映出中国应急管理理念未与发达国家接轨。

5.3 全民参与机制

美国的应急管理, 不仅政府积极参与, 而且民众也通过非政府组织介入管理, 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社区自愿者和居民个人组成的应急管理网络。全社会共同努力比任何个人、单一部门都更加有效。联合国国际减灾组织总结十年减灾活动 (1990-2000年) 的主要经验之一, 就是与社会建立合伙关系, “发展以社区为核心的减灾战略”。中国群防群治的成功经验也为政府应急管理中扩大社会参与提供了重要启示[14]。

5.4 强调基层是“根”, 注重监测系统建设

美国的城市医疗应急系统是突发事件处置的接地气者。美国对基层的响应者都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建设, 提高其应急能力。在传染病监测等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分别建立各自的预警系统, 一旦某种新型病毒产生或突发事件发生, 可以在短时间发现, 并迅速采取措施, 及时遏制可能造成的危机。中国的分税制改革, 相应削弱了地方财力, 而卫生事业支出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 在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 使得地方政府对卫生的支持力度更弱了[17]。这是中国基层传染病救治和基层卫生防病体系弱化的主要原因。基层是“根”, 提高基层应急能力与基础设施、监测体系、实验室检测、人力资源和后勤保障等系列工程的建设, 中央政府义不容辞。此外, 美国的基层有高度自治权, 有充分的处置自主权, 处置突发事件时, 各职能部门协同运作, 是多领域、多维度的综合、协作联动体系。任涛等人主要对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资源整合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应急管理网络”, 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科研力量和应对人员的综合系统[18]。效仿美国, 将该综合系统根植于县区, 并立法确认, 授权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最大限度地调集地方各方面力量, 协调地方各部门统一行动, 提高地方政府应变能力。

5.5 重视协调机制

一个事件的发生, 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事件, 这就需要多个部门综合协调, 共同应对。故突发事件处置涉及多部门参与, 各部门之间及时、高效的沟通与协调是有效应对和处置的前提。美国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负责从中央到地方的协调, 进行跨部门的综合性决策和指挥。实践证明, 专设的协调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从文献复习美国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责入手, 体会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为中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提供借鉴。方法 计算机检索美国卫生部网页、PubMed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上与各种新发传染病、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和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有关的管理体系信息, 归纳、总结美国应急管理的特性。结果 美国将健康保护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应急管理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拥有法律框架下的从中央到地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组织体系。该体系对其中的部门、机构和关键人员的职责均做出明确规定, 强调地方应急处置为主的"分级响应"原则;全危害、全过程管理是美国应急管理的主导模式。结论 中国在应急管理中, 应将各组织机构及个人的必要权责和行为纳入法律范畴, 更好地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应对突发事件, 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走向制度化和高效化。中国要从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预防, 向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重建全过程管理理念转变, 加强基层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高校应急响应体系架构及体系设计 篇3

关键词:应急响应;突发事件;校园安全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事業得到迅速发展,但同时,潜伏在校园内部和周边地区的许多不安全因素不断涌现,各类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高校社会关注程度高,传播速度快,其自身的安全与稳定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迅速扩散性、潜在威胁性以及后果严重性等特征。建立高校应急响应体系,有效应对校内突发公共事件、保护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一、高校应急响应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国家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西方国家公共危机管理,无论在指导理念、管理体系还是在管理经验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健全,各学校以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纲领,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危机管理计划和具体实施框架,使得危机来临时临危不乱,有备而战。

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高校应急响应系统更多的是从公共安全的方向进行研究,多从理论的“应急”或“应对”角度出发,而高校各种突发事件系统的预警、预防、应急处理、恢复的措施并没有从实际的可操作性上着手。虽然国家在2007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都可适用。但这个并不是针对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对于高校适用性不高。

3.高校现状分析。对于高校紧急事件的处理,现在还是以事后处理为主,并没有将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给予高度的重视,还没有出台相关的可具体操作的文件。学校缺乏一个系统的以预防为主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体系。

二、高校应急响应体系构建

1.应急响应体系内容。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参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首先在学校建立一个突发事件协调委员会,来组织和领导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突发事件协调委员会可以由主管安全的副校长挂职担任委员会主任,各小组组长由学校性质接近部门的副职领导担任,并对各个小组额外配备工作人员。对协调委员会的各成员要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其突发事件预防意识和应对能力。突发事件分为三个时期和四个级别。突发事件协调委员会将根据不同时期与事件的不同级别采取相应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三个时期分别为事前、事中与事后。①事前——预防与预测时期:主要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体系来预防和预测突发事件,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②事中——处理与控制时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具体实施阶段。③事后——心理干预时期:根据国家已经较为成熟的灾后重建和心理干预措施,结合高校实际,制订相应的预案。

2.高校应急响应体系结构。

图1.1高校应急响应体系结构

3.突发事件的分类。根据我国高校现状,笔者认为突发事件级别划分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4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将常见突发事件分别划入4个级别中。遇到不同的突发事件,采取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划分为4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I级事件(特别重大),在一次突发事件中,造成死亡3人以上的或是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包括地震、暴雪、泥石流等破坏力强的自然灾害。人员伤亡严重,社会影响广泛的安全事故。在特殊敏感时期发生的突发事件等。II级事件(重大),在一次突发事件中,死亡1~2人或是经济损失在10万元~100万元。包括突发疾病的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等。III级事件(较大),在一次突发事件中,重伤3人及以上但未有人员死亡的或经济损失在1万~10万元。包括群体性事件、小型火灾、食品安全事故等。IV级事件(一般),在一次突发事件中,出现轻伤人员或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下的。包括小型群体性事件等。

三、高校应急体系操作

1.各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高校突发事件分级原则,在确认发生几级突发事件后,学校应立即启动预案。在I级突发事件中主要以破坏性自然灾害为主。在II级突发事件中主要以突发疾病防控为主。在III级突发事件中主要以小范围人祸和食堂饮食安全为主。IV级突发事件主要为一般安全事件。现以I级突发事件地震的应急预案为例,应急预案如下:①组织应急机构,突发事件协调委员会应立即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并向全校发出红色安全警报。组织领导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总指挥、办公室、应急疏散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②指导思想,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措施落实、疏散有序、确保安全”的工作原则,保证学校及时、有效地实施预防、控制疏散和自救互救等措施,保障学校师生和财产安全。③启动条件,我市及周边发生破坏性地震或学校所在地受其他破坏性地震影响,立即启动本预案。④地震发生时应急行动,紧急避震、紧急疏散避险、制订撤离路线、实施灾后自救及处理等。

2.多级别突发事件同时发生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分级中,可能出现多级别突发事件同时发生的情况,多级别事件同时发生主要为学校群体性事件。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活动;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应根据事件的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事件级别,不断调整应急措施和方案,加大应急处置力度,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在学校成立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校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形成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保障机制

1.事前保障——预防与预测。做好安全教育:大一第一学期可加入公共安全教育这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以实战演练和形象性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形式。学校可以利用社团多开展一些安全知识的普及活动。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热线,进行对话辅导,利用网络软件资源,开展心理测试与训练等。信息收集:必须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和利用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规范,以保证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在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中,高校应该加强信息沟通和信息整合。重点地区定期检查:为了防止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要加强学校的门卫管理制度、巡逻制度,强化门卫自身素质,提高管理能力,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安装监控摄像头,对校园进行实时的监控。加强辅导员和大学生社团的作用,预防高校突发事件。一切以学生为本、实施教育和服务相统一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实施“关爱和严格”并举,“教育与服务”并举的学生管理思想。辅导员应做到“爱心、关心、耐心、细心、热心、诚心”,全心关怀学生的成长。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的是提高其工作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辅导员除了通过各种措施教导、帮助学生外,更要靠良好的自身素质和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起到表率和典范作用。

2.事中处置——处理与控制。组织与指挥: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对部门组织或负责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前应有预见,并根据学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发生事故,主动纳入学校预案工作程序。监测与报告:开展突发事件巡视监测,发现事件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苗头,应向学校领导汇报。建立信息报告制度,事件第一发现人应及时向学校汇报,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主管部门汇报,并随时与上级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应急调查与救治等工作: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危害程度做出评估。学校应当立即将突发事件所致的伤亡病人送向就近医院,对无法判断伤情的伤病员,应及时报警求救求援。学生管理部门、保卫部门应立即保护现场,采取疏散、隔离等措施,加强学生管理,并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学生心态和情绪稳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临时停课、放学、疏散等措施,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事件情况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根据事件性质,应及时与涉及事件的学生家长、教师家属联系,在适当条件下,告知事件原因、处理结果,或者联系家长进行救治。

3.事后保障——心理干预。存在心理危机倾向與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是干预的对象。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排查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为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严峻地考验着学生的安全。对突发事件,应该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发展战略,通过各级应急预案快速反应,处理突发事件,并对后期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跟踪评测。通过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方位工作,及时有效地处理,保护好学生,维护校园的稳定。高校各个部门应协作配合,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综合防控体系,形成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永安.当前政府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4):20-23.

[2]抗震救灾法治让我们更有力量[DB/OL].http://news.xinhuanet.eom/legal/2008-05/21/eontent-220250_1.htm.2008-05

-21.

[3]张文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2):1-3.

[4]NeZihAltay,WalterGGreen.OR/Ms researehin disaster operations[J].Europe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eh.2006,175(1):475-493

[5]杨青,田依林,宋英华.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7,(3):103-106

[6]邓云峰,郑双忠,刘功智,刘铁民.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l,(6):33-36.

[7]Lieut.Col.(ret)BruriaAdini,MA:Col.(res)AvishayGoldberg,MA,MPH,PhD:Co(res)DannyLaor,MD,MHA:RobertCohen,PhD:RoniZadok:Col.YaronBar-Dayan,MMHA.Assessing Levels of HosPital Emergeney PreParedness.Prehos Pitaland Disast Medieine.2006,21(6):451-457.

[8]徐静珍,郝春新.城市居民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的研究[J].城市与减灾,2003,(5):18-20.

[9]铁永波,唐川.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J].城市问题,2005,(6):76-79.

[10]刘成谦.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评估的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4):347-349.

[11]黄典剑,吴宗之,蔡嗣经,蒋仲安.城市应急避难所的应急适应能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5-59.

[12]李保俊,冀萌新,吕红峰,王静爱,杨春燕,葛怡.中国自然灾害备灾能力评价与地域划分[J].自然灾害学报,2005,(6):47-53.

[13]黄典剑,宁绪成.石油化工企业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6,22(5):17-20.

[14]刘吉夫,张盼娟,陈志芬,陈晋.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工):完备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2):5-11.

3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篇4

为了有效控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成立乌山中心小学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一、食品安全管理总责任人:刘靖邦,负责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布置工作召开会议。

二、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责任人:谢志,负责落实学校各阶段工作,保管资料,负责记载。

三、食品采购责任人:谢志。分组轮班,详情见轮值表。保证购进新鲜、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食品。

四、加工管理责任人:贺绍坤,保证不加工变质变味食品,加工时保证食品十成熟。

五、储藏管理责任人:贺五娭,对购进食品及时处理,不让食品在存放过程中变质变味。

矿山应急救援工作领导机构及职责 篇5

1组织机构及职责

1.1 应急组织体系

为加强对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生产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

长: 侯春雨 副组长: 李长喜

成员:

齐兵

王海军

张东升

王大平

王泽

办公室联系电话: ***

2、指挥机构及职责 2.1组长职责

(1)根据现场的危险等级、潜在后果等,决定本预案的启动。

(2)负责应急行动期间各单位的运作协调,部署应急策略,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3)指挥、协调应急程序行动及对外信息发布。

(4)事故或突发事件超出矿处置能力时,向公司、政府应急救援机构提出救援申请。2.2副组长职责

(1)协调或根据组长授权,指挥完成应急行动。

(2)向组长提出应急采取的减轻事故后果的应急程序和行动建议。(3)协调、组织应急行动所需人员、队伍和物资、设备调运等。2.3成员单位职责 2.31调度室

负责传达指挥部指令,调度应急救援所需要的人、财、物,上报应急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和请求支援的有关事项,负责与周围有关部门的信息传递和联络。2.33医务室 负责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派遣医疗队救护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救治,并做好药物及医疗器械储备。2.34物管站

负责物资供应和后勤支援工作,做好抢险物资和救援物品的调配,保证抢险救援所需物资及时到达。

2.35保卫科

负责人员疏散、戒严和维持秩序、交通灯工作;参与现场救援方案研究制定和实施救援工作。2.36财务科

负责应急救援资金的筹备提供,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及善后处理工作,妥善处理死亡人员的后事,接待安顿伤亡人员家属,并做好安抚和稳定工作,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2.7设备科

负责完善应急指挥部通信网络系统,整合无线移动通讯、网通通讯和数据网络通讯等其他社会公共网络资源,形成矿与各基层单位,指挥部与现场指挥部的信息传输系统,建立跨部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稳定可靠应急通信系统,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通讯畅通可靠。2.8办公室

负责应急交通保障,为应急救援的指挥人员、工作人员提供快速的交通工具、顺畅的救援通道、良好的交通秩序等交通保障条件。2.10其他有关科室、部门

根据日常分管工作范围和业务保安职责,立即赶赴事故单位,按照前线指挥部的统一安排,全力投入抢险救援工作。

2.4上级应急救援指挥(超出矿应急处置能力的事件)

3预算员工作内容及岗位职责 篇6

核心:精准细

1、参与编制工程的施工结算及工料分析,参与编审工程分包、劳务层的进度预算及结算。参与工程劳动力需求、机械设备需求分析测算。

2、协助商务经理参加招投标及各类合同的洽商,掌握材料作出单价分析,开工前的报批,新增、变更项目的立项申报及竣工后的验收审计工作,3、实时掌握有关的经济政策、律例的转变,如人工费、资料费等费用的调整,掌握准确的市场价格和预算价格,及时调整预、结算。

4、熟悉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工程造价的管理规定,熟习施工图纸、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改变、施工工序、施工文件及施工合同,全面掌握施工合同及分包合同条款。

5、深入施工第一线,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核对现场施工项目的工程量跟预算是否一致,如有变动,随时修正编制的工程量计算式。协助商务经理进行成本核算。或根据现场设计变更和签证及时调整预算,完成工程造价的经济分析,及时完成工程进度预算。

3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应急监测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 工业企业与市民生活区域的安全距离不断被挑战, 环境污染事故逐渐增多, 环境应急监测任务也相应增加。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过程中, 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往往面临着压力, 各种未预见的现场情况的应急监测、处置经验欠缺成为主要问题, 及时总结经验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的终结部分, 在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完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 才是更好的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 更好做出正确处置的必经之路。

1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的现状

环境应急监测是科学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基础, 通过环境应急监测, 能为预警环境风险及妥善处理环境突发事故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为有效控制环境事故污染危害的范围蔓延赢得宝贵的时间。环境应急监测的“预防、预警、应急”三大体系建设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 仍然有一些薄弱环节, 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应急监测预案尚需斟酌完善, 区域应急监测数据库还未完全覆盖。应急监测预案应符合实际监测能力, 避免“大而全”却做不到, 一旦发生责任事故, 职责部门的实际行动与预案是否一致将是责任追究的重点;完善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在突发环境事故后可以根据应急监测数据库迅速反应, 准确地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危害范围, 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避免人员和财产遭受更大损失, 将事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至最低。现有的污染源应急监测数据库由于开发时间较短, 一些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尚未及时更新,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应急监测技术的培训及研究不及时到位。应急监测人员一般都由各监测门类的人员兼任, 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的区别不明确, 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日常例行监测工作任务繁重, 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深入研究应急监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应用、掌握各类现场监测分析仪器、监测方法的能力不强, 在实际的应急监测工作中, 不能完全做到“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潜在的环境风险”, 离建立先进的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 环境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写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数据量与监测结论的正确性是正相关的, 由于环境应急监测时间紧迫, 数据量一般较少, 导致可能的结论就很多, 不同的分析角度、立场、知识体系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环境应急监测要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 让政府放心, 环境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写水平就必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认真做好公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和环境敏感区域监测信息的深度解析, 及时发布权威的监测信息, 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为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 同时又避免突发环境事故被人为夸大, 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应急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 打造一支反应迅速, 快捷高效的环境应急监测队伍。通过组织集体学习培训, 使每位应急监测人员熟练掌握先进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设计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努力提高环境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写水平, 确保充分运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手段, 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应急监测工作, 为处置突发环境事故发挥应有的作用;

2) 通过组织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急监测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在演练中不断提升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能力和水平。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应急模拟演练, 将应急监测队伍分为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多个小组。出现环境污染事故后, 与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分工协作, 在应急管理部门的统一指挥下迅速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3) 建立先进的环境应急预警信息系统, 不断完善应急监测体系。完善污染源企业应急监测基础数据库, 充分发挥应急监测综合信息系统的资源优势。根据辖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产业结构布局特点, 建立覆盖全市范围的有毒有害物质产生企业的基础数据库, 定期进行动态更新与维护, 确保在环境应急监测中, 能准确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危害范围, 将事故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4) 继续加大投入, 提高应急监测的硬件设施。开发环境应急监测综合信息系统, 实现对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管理的信息化。环境应急监测的相关信息、命令通过系统平台迅速发布, 从指挥调度、现场处置到处置后风险评估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 有效提升了环境应急监测的快速响应能力, 为污染物的有效处置赢得宝贵的时间;

5) 加强对环境安全隐患企业的排查和监督检查, 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 完善污染源应急监测数据库的建设, 确保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通过环境自动监测信息网络, 全面加强重点污染源、风险源、河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的预警监测, 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环境风险;

6) 强化质量管理工作,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的规范化建设。通过定期检查应急监测仪器的使用、维护情况, 编制新进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作业指导书, 规范应急监测仪器的使用。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监测数据的取得与认定依据国家标准来确定, 以严格的质量管理程序为环境应急监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3 结论

2011年1月1日实施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HJ 589-2010) 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与相应的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上报、监测的质量保证等的技术要求。表明:“环境应急监测”的立足点并不是“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 而是“对于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相应的处理”,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是环境监测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不是环境监测系统的应急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秀苹, 王国娟, 韩艳华.浅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及管理[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 2009.

[2]郭亮.跨界河流水污染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3]陈英.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的研究[D].江苏大学, 2007.

[4]米同清.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4) .

3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篇8

×××号

关于成立应急组织机构及人员任命的通知

各部门、所属各单位:

为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加强成都蜀渝万江塑胶材料有限公司应急管理工作,做好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特成立成都蜀渝万江塑胶材料有限公司应急组织机构,详细机构组成及人员任命如下:

一、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人员组成

(一)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总指挥:xxx 副总指挥:xxx 成员:(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各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

(二)宣传报导组 组长:xxx 组员:xxx、xxx、xxx、xxx;

(三)检测组 组长:xxx 组员:xxx、xxx、xxx、xxx;

(四)应急救援组组长 组长:xxx 组员:xxx、xxx、xxx、xxx;

(五)警戒、隔离组组长 组长:xxx 组员:xxx、xxx、xxx、xxx;

(六)运输组组长 组长:xxx 组员:xxx、xxx、xxx、xxx;

(七)物资准备组 组长:xxx 组员:xxx、xxx、xxx、xxx;

二、应急职责

总指挥:组织指挥应急救援,负责应急启动、对外联络、事故报告、事故处理。

现场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事故现场通讯联络,指挥各组协同救援。

宣传报导组组长:负责宣传报导、信息发布、记录 检测组:负责现场检测,及时发布检测报告,为救援和恢复提供技术依据。

应急救援组组长:负责现场抢险抢修工作;负责现场中毒、受伤人员医疗急救及护送转院工作;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负责现场洗消和现场恢复工作。

警戒、隔离组组长:负责警戒、治安保卫、疏散、现场隔离、保护等工作。

运输组组长:负责救援物资运输、危险物料转运、中毒受伤人员转院治疗工作。

物资准备组组长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制度:负责各类应急救援物资准备工作。

紧急情况下,其他人员均作为预备队员,听从应急指挥部的应急指挥。

应急组织成员的手机保持24小时开通。特此通知。

××××年××月××日

主题词:安全 应急 组织 机构 职责 报送:董事长 总经理 抄送:各部室

组织机构及职责任务 篇9

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办事效率,方便服务群众,优化投资环境,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新城街道于2012年7月成立行政服务中心,使用面积约223平方米。中心设有工作区、接待区和休息区,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办公、全天候接待和一站式服务。

行政服务中心职责任务

服务中心采取一站式办公方式,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直接受理、办理、代理群众申办事项,让群众得到最方便、最快捷的服务。

中心实行一周五天工作制。对群众申请办理的各项事务,实行“一个窗口管理,内部运作,上下联动,全程服务”,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

中心以“方便群众、服务经济、提高效能、塑立形象”为宗旨,以“优质高效、共创和谐”为服务理念,开展各项工作,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网络,使中心成为服务部门多、服务内容全、审批环节少、办事效率高、监督力度大的多功能、开放式行政服务机构,中心以“行政、高效、廉洁、规范”为已任,努力塑造一流环境,提供一流服务,打造一流队伍,创造一流业绩,为促进新城街道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行政服务中心组织机构

组 长:倪志新 副组长:于镇东 夏立新

成 员:王兰兰

李晓军 丁振发 宫本鑫 薛晓望 杜业华 汪 丽 杨 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主 任:丁庆波

成 员:姜晨梅 王 艳 王辉斌

葛晓琪 王 囡 谭春梅

常兴阁 胥晓琴 宋成红

于全录

行政服务中心工作规范

为加强行政服务中心日常工作规范管理,提高办事效率,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树立政府服务窗口形象,特制定前阳行政服务中心日常管理制度,希遵照执行。

行政中心工作人员是指由窗口部门选送,服务中心备案,指定到服务行政中心窗口工作的人员。

1、实行工作考勤制。行政中心工作人员,要按照新城街道党委、办事处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行政服务中心对窗口工作人员实行工作考勤制度,督查和抽查两结合,即每天上、下班前由中心管理人员对迟到、早退人员实行两次督查,镇纪委定时或不定时地进行抽查,并对督查和抽查的结果做好记录。

3、实行廉政行政服务制度。窗口工作人员在办理审批服务事项中,一次性告之服务对象办事程序、需提供的资料、办结时限、收费标准等。对中心规定的全程代理项目,窗口工作人员要在规定的时限内为服务对象办理完所有的手续;对按东港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文件精神,应该享受优惠政策的项目,窗口工作人员应严格按政策要求办理;对镇里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应进入“绿色通道”办理的,要严格按“绿色通道”规定时限按时办结。窗口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要做到文明用语,礼貌服务,耐心解答,不能与服务对象争吵、谩骂或拒绝受理业务。不得以种种借口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让服务对象在行政中心、单位两头跑和重复跑腿;不得刁难服务对象;不得吃、拿、卡、要,谋取私利。

4、严格办公制度。窗口工作人员上班要着装整齐、坐姿端正、佩戴胸卡,应着制服上班。上班时间不准穿拖鞋和穿袒胸露背的衣服;不准打嗑睡;不得让外来人员进入窗口工作区;不准串岗、聚集聊天;不准玩电脑游戏;不准戴耳机网上聊天;不准收听收看音像节目。

5、严格计算机管理制度。计算机是中心重要的办公器材,各窗口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下班后要按程序关闭计算机主机、显示器,并切断电源,以确保计算机和网络安全。

6、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窗口工作人员,要认真保管好办公用(物)品及各种文件、资料。每天下班后,要及时关闭行政中心照明、空调等服务设施,节假日及双休日,窗口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行政中心。如因特殊情况确需临时进入服务行政中心或办理业务的,要经中心领导同意,在值班人员登记监督下方可进入。窗口工作人员平时下班后,要按时离开服务行政中心,一律不准自行滞留或引领外来人员滞留服务行政中心、操作窗口微机。

7、监督及投诉制度。凡是到新城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办事的群众都应享受到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接待,所办理事项也应该得到满意的答复。每位办事群众都是为民服务中心工作情况的监督员,随时对每名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行为进行监督。

电商部门组织架构及职责 篇10

电商部门初期的组织架构

电商运营; 美工设计; 客服人员; 仓储物流;

岗位工作职责

电商运营:

1.负责自有App电商平台的技术支持;

2.负责淘宝店、天猫店、京东店等电商平台的推广与销售; 3.负责各个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 4.根据活动策划编写活动文案、广告语; 美工设计:

1.协调各个部门对于美工设计、网页设计的需求; 2.根据电商平台,设计出不同的店铺装修方案; 客服人员:

1.负责电商平台的售前售后工作,处理售后纠纷等; 2.工作报表的处理;

3.负责建立会员数据库,并开展会员营销; 仓储物流: 1.负责物流发货; 2.快递公司管理和协调;

公司消防队组织构架及职责 篇11

组织构架:

1、总指挥:

2、副总指挥:

3、现场警戒组组长:

组员:

4、疏散引导组组长:

组员:

5、灭火行动组组长:

组员:

6、安全救护组组长:

组员:

7、通讯联络组组长:

组员:

职责:

1.贯彻执行公司消防工作要求,负责消防知识的普及。

2.按规定进行防火检查,消除火险隐患。

3.了解本单位的重点防火部位和灭火方法,了解建筑物的结构、消防水源及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的配备分布情况。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12

为加强本单位的自身管理,不断提高本单位的卫生水平,保护广大公众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单位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

组长:为本单位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全面卫生工作。包括制定管理计划、标准;组织自身卫生检查;对违规情况组织整改、对违反人员作出处理决定等。

卫生管理员:组织日常卫生管理工作,建立建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管理档案;对违规部门和人员作出处理决定的建议提交组长,执行处理决定等。

上一篇:市场诚信制度下一篇:会计核算中心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