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共14篇)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1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
第一节建立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一、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 主 任 委员: 郑洪良 副主任委员: 张桂芳
成员: 艾
欣
张玉兰等。
二、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管理领导分工及职责界定 1.主管院长全面管理领导。
(1)负责研究、制定、审核医院全面护理质量管理方案,制定确定护理计划目标。(2)负责对护理部主任任免、护士长任命、考核管理。(3)对护士人力资源调配的审核。
(4)对护理部工作安排、难点、奖惩研究审核。2.护理部主任具体管理及质控安排。
(1)制定全面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方案、督导质量控制活动。
(2)针对各项质控存在问题,结合医疗工作,对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
(3)随时掌握全院护理质量动态、了解院外信息、不断改进质控标准以提高护理质量。3.护理部副主任
设一位副主任或专干专职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1)负责组织安排各项质控活动,保证按时、按项完成,并不断提高。
(2)对质控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向主任提出建议,组织各级质控组讨论对存在问题,提出纠编措施,并定期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通报。组织护理质控组对查出的问题进行踉进,直至改进质量。
(3)督促并考核护理质量监控组、专项活动组、临床护理质控小组活动质量,掌握最新质 量信息,并及时传达运用到质控活动中。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督检材料的总结、分析、数字统 计的文字资料。
三、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
1.审核、确定符合规范要求的,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护士管理程序和各种护理质量标准、护理达标率指标。
2.制定护理质量考核管理办法和质量评价及奖惩标准。
3.制定年、季的护理质量目标、质控项目、时间安排,根据护理质量考核运转情况,确定 专项抽检与评价内容。
4.定期召开质控人员会议,对共性问题、难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指导,并通过不断进行标准修正,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5.每月或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在护士长或全院会议上反馈质控信息及通报质控会议确定的意见。
四、工作内容
1.制定全院护理质量管理计划及实施措施(标准修订、监控方法、评分原则)。2.参与全院护理质量监控。
3.组织每月的护理质量讲评工作。4.组织每月的护理缺陷剖析会。5.组织护理管理特色、经验交流。6.组织每月1次的护理质量管理例会。第二节
医院护理质量监控组及工作职责
根据医院规模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医院护理质控组3~6个或以上,每个质控组设组长 1名、委员5名。组长为科护士长或骨干护士长,委员为护士长、高级职称护士或责任护士等(根据医院规模)
一、病房安全管理量质控组 工作职责:
(l)在护士长领导下,参与科室护理质量改进工作,根据护理部质量及安全目标,完善病 区管理制度及质量标准,制定出本质量目标。
(2)在日常工作中,做自我质量控制的典范,主动发现质量及安全问题,并积极向护士 长提出改进建议。
(3)按照护士长管理规定,每月对病房管理及病人护理质量,病人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检查活动有记录及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4)指导下级护士规范执业,对于不规范质量问题主动提出改进。
(5)执行等级医院病人安全目标,落实病人安全各项核心制度,及时发现病人不安全隐 患,建议护士长采取改进措施。(6)参与科室月“病人安全讨论活动”,完成科室月不良事件上报表。
(7)参与科室QC小组质量活动,每月分析全院及科室不安全隐患并提出本科室书面整 改建议。
二、整体护理质控组 工作职责:
1.在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组指导下,对临床开展整体护理工作进行质量检查指导,按照优质 护理责任到人整体护理要求,参与制定、改进医院整体护理工作方案及各项标准。
2.小组成员熟练掌握责任制整体护理相关规范及评价标准,参与对全院及本科室责任护士 职业道德、病人护理质量、业务能力、岗位工作的督导及指导工作。
3.自觉学习掌握国内外先进医院整体护理责任护士培养的先进信息,结合医院责任护士的 管理及护理质量进行资讯传达及改进建议,促进本医院整体护理工作质量提升,促进对责任 护士的培养。
4.小组成员应具有丰富责任护士工作经验及管理经验,能为医院整体护理开展及改进付出 努力与贡献。
三、基础护理质控组 工作职责:
(l)熟练掌握基础护理的理论.关注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督促指导护理人员实施规范 的基础护理操作,结合上及标准变化制定出本质量计划目标。
(2)定期对重症病人的基础护理质量、护理程序实施过程进行督导检查评价,根据工作流程 和技术规范,进行必要示范指导。
(3)调整(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4)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或隐患,及时记录并向护理部汇报及向科室反馈,提出整改进意见。
四、急救质量管理质控组 工作职责:
(1)熟练掌握急诊护理质量相关理论标准,关注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督促指导护理 人员实施规范的基础护理操作,结合上工作及标准变化,制定出本质量计划目标。
(2)定期对全院各科室的急救设施(设备、器械、药品)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形成表格式 总结分析数据,及时向护理部汇报并协助科室改进。
(3)掌握常用急救设备保管与使用原则完善门诊、急诊患者的就诊及抢救程序,完善住院患 者的抢救程序。
(4)督导护理人员定期检查急救药品、器械及物品,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2
1 美国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历程
美国应急管理的相关立法历史悠久, 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可以追溯到1803年的《国会法》。1950年制定的《民防法》, 是美国应急管理目前最重要的法律之一[1]。《灾难救济法》首次授权总统可以宣布灾难状态以及要求联邦部门向州和当地政府直接提供援助。《全国紧急状态法》对紧急状态的颁布程序、颁布方式、终止方式、紧急状态的期限以及紧急状态期间的权力作了明确规定;美国各州也都有州紧急状态法, 州长或市长有权根据法律和危机事态宣布该州或该市进入紧急状态[2]。1988年出台的《斯坦福法》, 对联邦政府救助的内容、对象、范围和条件等方面做了明确界定[1]。《联邦应急计划》 (FRP) , 是最早出台的应对灾害的操作性文件[3]。2001年通过《反恐怖主义法》修正案, 加强了美国联邦执法机构的权力[2]。2002年《国土安全法》出台, 设立国土安全部。《国家应急反应框架》是美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作出应急反应的行动指南, 专门为政府执行部门、私营机构、非政府组织领导人和应急管理从业人员制定[4]。
美国防范传染病的法律主要是1994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服务法》[5], 2006年修订后的《公共卫生服务法》, 将其中的《全国生物恐怖及其他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子目录修订为《全国公共卫生应急的全方位灾害准备》, 全面提升了公共卫生应急的等级, 并于同年发布《 (流感) 大流行和全方位灾害准备法》。美国统一州法律全国委员会运用特别程序于2007年制定《卫生执业人员的应急志愿者统一法案》[6]。
美国制定的行政命令包括12148号、12656号和12580号行政命令及国土安全第5号总统令和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7]。各地方政府还有相关的法规, 例如, 加利福尼亚州的《应急服务法》[1]。这样通过议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以及地方性法规形成比较健全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通过法律完善应急处理主体、紧急行政措施和应急处理法律后果等构成的应急处理机制。例如:在整个应急反应过程中, 事件的每一个细节、步骤均应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和规定。包括事件的报告、接报、处置行动程序、事件指挥系统、哪个部门参加、参与处置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保障、事件的等级和分类、资源的组织调配、支援帮助部门职责、资金来源、司法介入、紧急事件管理标准系统、事件评估系统和专家组织等等。法律还规定每一个公民在面对紧急事件时的职责和行为规范[8]。可见, 美国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了突发事件事前、事中和事后各项工作的程序, 实施全过程、全危害管理。
2 美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与职责
应急事件始于地方, 地方政府采取最初响应行动。当事态发展超出当地应急能力时, 由地方政府向州政府提出援助请求。在事件的应对中, 州政府帮助协调和整合资源, 并提供给地方。当突发事件超出州政府的应对能力, 州政府负责向联邦政府发出援助请求。美国公共卫生建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9], 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分为纵向援助体系及横向合作体系。在纵向上按照“国家-州-地方”三级设置, 在横向上按照预警、信息等系统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网络[10]。
2.1 纵向三级应对体系
(国家)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CDC) - (州) 卫生资源和服务部 (HRSA) - (地方) 城市医疗应急系统 (MMRS) 。
2.2 CDC是国家卫生部 (DHHS) 的一个部门
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全国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战略、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资源整合、公共卫生领域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培养。CDC是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系统的核心和协调中心[11]。
2.3 卫生资源和服务管理部 (HRSA)
HRSA隶属于美国卫生部, 与CDC是平行关系。HRSA为每个州的卫生保健人员提供财政支持和指引, 接受HRSA资助的人员要为未保险人员、与HIV/AIDS共同生活人员、孕妇和母婴等提供卫生保健。HRSA项目遍布美国各个角落, 每年有70亿美元预算。其目标之一是提高卫生保健系统能力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HRSA医院应急准备系统主要通过提高医院、门诊中心和其他卫生保健合作部门的应急能力, 来发展区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该系统在全国实行分区管理, 共设10个区, 区内以州为单位实现联动。除了州和地方卫生部门外, 其他参与者还包括:州级应急管理机构、州级农村卫生保健办公室、退伍军人卫生保健部门和军方医院、基本医疗保健协会等[11]。
2.4 城市医疗应急系统 (MMRS)
是地方层面以响应为主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运作系统。MMRS是由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 (FEMA) 应急准备办公室出资建立的, 于2003年加入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基于突发事件始于地方、止于地方的认识, MMRS主要致力于提高地方应急准备系统能力, 建立一个综合应对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完善的医疗反应系统, 具有详细的应急预案, 具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反应队伍, 具有专门的突发事件响应设备, 具有专门的医疗设备和药物储备, 具有高效的医疗运输和治理能力。MMRS通过合同签约, 使现有的应急反应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医疗和精神卫生医生、公共卫生部门、执法部门、消防部门、紧急医学救援部门 (EMS) 和国家卫兵等整合在一起应对突发事件。
3 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横向合作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一般由地方和州政府首先做出反应, 因此地方和州卫生部门的应急能力建设是重中之重, 建设内容包括疾病监测、实验室检验能力、信息沟通、人才、地区间协调及利用国家战略储备的能力等。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横向合作包括以下内容:
3.1 全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CDC的主要职责是卫生预防, 有效的监测体系是预防和控制的基础, 为此, CDC建立28大类101个监测系统, 如与慢性病和伤害有关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 (BRFSS) 、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监测系统包括全国法定报告疾病监测系统 (NNDSS) 和霍乱与其他弧菌疾病监测系统 (COVIS) 等。众多监测系统构筑了强大的公共卫生监测网, 为调查、干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基线资料。监测信息也是提供早期预警的证据之一。
3.2 全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
美国公共卫生系统实验室自成体系, 按联邦、州、基层分为三级。该系统专长于实用检验, 在人员设备资金方面与大学临床实验室各有所长。工作人员没有发表论文的压力, 全国上下互通有无, 统一为现场调查服务, 很少有各自为政的现象[12]。
3.3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控制机动队伍和网络系统
CDC的疫情情报服务培训班 (EIS) 通过50多年的运行, 已建立了一支精良的机动队伍和全国网络。此外, “9·11”后, 拨专款建立了一支地方流行病学专职队伍, 上下呼应, 效率很高[13]。
3.4 全国医药器械应急物品救援快速反应系统
美国的国家医药和用品应急系统以大集装箱的形式, 在美国几个保密的战略地点储备应急医药和急救用品, 包括疫苗、抗生素、抗体、解毒剂及输液设施等, 可在12 h内为美国任何受灾区一次提供50吨以上的医药和急救用品, 保证了重大公共卫生和灾难事件处理无后顾之忧[13]。
3.5 全国健康教育网络
美国公共卫生系统从地方到州和联邦政府都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健康教育队伍。健康教育的工作不局限于专业技术人员。1998年开始的反生物恐怖健康教育, 采用训练培训者的方法, 分级训练, 将反生物恐怖的意识和知识普及到社区组织和个人, 并充分利用多种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和培训[12]。概括起来, 横向结构包括: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准备和监测预警、科学研究和实验、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沟通和信息传递。
4 美国卫生应急中的其他参与部门
虽然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主要职责归属于公共卫生部门, 但是其他部门的密切合作非常关键。“9·11”事件以及“炭疽邮件”事件的发生, 迫使公共卫生机构、公共安全机构和司法机构等共同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2006年5月, 美国白宫发布《全国流感大流行防治策略实施方案》。该方案要求“如果美国暴发流感大流行, 各级政府机关必须继续提供基本的公共安全服务并保持社会治安, 州和地方执法机关和公共安全部门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必须全力支持公共卫生工作, 并应对疫情中可能出现的其他挑战, 这是他们的主要职责。”2006年9月, 美国司法部制定《治安执法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职责》, 内容包括提供后勤支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可见,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并不是卫生部门单枪匹马独立作战, 公共卫生危害已经超越了州界、国界, 需要全社会合作, 共同应对。
5 借鉴与启示
目前, 中国应急管理在“一案三制”统领下正在走向成熟和完备。法制建设方面已相继颁布了35部应急管理相关法律, 36部行政法规, 55部部门规章, 紧急状态法和部门应急法律法规正在起草制定中[14]。组织机构建设方面, 从中央一级到省、市一级设立了专职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调与管理工作。SARS之后, 中国不断健全“国家-省-市-县”全国统筹、4级联动的应急机制, 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决策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信息发布与通报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等[15]。中国在应急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是令世界瞩目的, 但依然存在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 预案体系不完善, 行动主体单一化, 地域及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内容粗略机械, 无快速、灵活式的应对程序[16]。对照美国应急管理模式, 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和加强。
5.1 法律赋予下的组织结构健全、应急体系职责明确
美国拥有法律框架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应急组织体系。应急无小事, 用法律手段将处置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部门、机构和关键人员的职责明确化、规范化, 真正做到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应而不急。该套管理体系强调地方应急处置为主的“分级响应”原则, 对不同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主体和彼此之间的工作关系做出明确规定, 切实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过程中政出多门、责任主体不清、相互推诿、管理混乱等问题的发生次数。中国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但是缺乏可操作性, 一旦发生灾害后, 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没有通过法律确定下来, 这样就造成在救援过程中的混乱无序。现阶段, 需要强化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应急管理的法律责任, 明确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管理上的职责, 通过追究各级政府及其领导人在应急管理方面的法律责任, 去除地方政府依赖思想, 督促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加强突发事件管理工作, 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公共卫生法律对保护人民健康、促进公共卫生发展将起到巨大作用。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发展, 大量的公共卫生法律问题需要处置, 大量的公共卫生应急法规需要制定、修订。公共卫生应急法制化建设具有保障性、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 因此, 可借鉴美国, 制定中国的《公共卫生服务法》, 适时更新公共卫生应急法律制度。美国的经验启示我们,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多部门有效合作机制, 必须以法律为基础。
5.2 突发事件全危害、全过程管理模式
美国关于重大突发事件种类的划分尽管与中国有差异, 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流行病、自然灾害等紧急事件均包含在其中。美国经历了从单一灾种管理到全危害管理的发展历程, 现行的法律也是从全危害角度制定的, 全危害管理适用于特定种类的突发事件的管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突出了全程管理的理念。全程管理包括:预防准备 (事前) 、响应 (事中) 、恢复和重建 (事后) 3个阶段。特别要指出的是, 美国特别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有序性, 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突发事件事前、事中和事后各项工作的程序。美国之所以拥有全球一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就是因为他们重视全程管理, 针对每个阶段的特定任务及管理重点, 制定相应的机制, 特别是事前阶段的预防准备工作。在中国可看到一个现象, 轰轰烈烈地表彰突发事件处置中涌现出来的忘我无私的工作者, 却无人问津在预防准备工作中的默默奉献者。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预防, 反映出中国应急管理理念未与发达国家接轨。
5.3 全民参与机制
美国的应急管理, 不仅政府积极参与, 而且民众也通过非政府组织介入管理, 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社区自愿者和居民个人组成的应急管理网络。全社会共同努力比任何个人、单一部门都更加有效。联合国国际减灾组织总结十年减灾活动 (1990-2000年) 的主要经验之一, 就是与社会建立合伙关系, “发展以社区为核心的减灾战略”。中国群防群治的成功经验也为政府应急管理中扩大社会参与提供了重要启示[14]。
5.4 强调基层是“根”, 注重监测系统建设
美国的城市医疗应急系统是突发事件处置的接地气者。美国对基层的响应者都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建设, 提高其应急能力。在传染病监测等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分别建立各自的预警系统, 一旦某种新型病毒产生或突发事件发生, 可以在短时间发现, 并迅速采取措施, 及时遏制可能造成的危机。中国的分税制改革, 相应削弱了地方财力, 而卫生事业支出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 在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 使得地方政府对卫生的支持力度更弱了[17]。这是中国基层传染病救治和基层卫生防病体系弱化的主要原因。基层是“根”, 提高基层应急能力与基础设施、监测体系、实验室检测、人力资源和后勤保障等系列工程的建设, 中央政府义不容辞。此外, 美国的基层有高度自治权, 有充分的处置自主权, 处置突发事件时, 各职能部门协同运作, 是多领域、多维度的综合、协作联动体系。任涛等人主要对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资源整合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应急管理网络”, 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科研力量和应对人员的综合系统[18]。效仿美国, 将该综合系统根植于县区, 并立法确认, 授权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最大限度地调集地方各方面力量, 协调地方各部门统一行动, 提高地方政府应变能力。
5.5 重视协调机制
一个事件的发生, 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事件, 这就需要多个部门综合协调, 共同应对。故突发事件处置涉及多部门参与, 各部门之间及时、高效的沟通与协调是有效应对和处置的前提。美国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负责从中央到地方的协调, 进行跨部门的综合性决策和指挥。实践证明, 专设的协调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从文献复习美国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责入手, 体会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为中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提供借鉴。方法 计算机检索美国卫生部网页、PubMed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上与各种新发传染病、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和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有关的管理体系信息, 归纳、总结美国应急管理的特性。结果 美国将健康保护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应急管理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拥有法律框架下的从中央到地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组织体系。该体系对其中的部门、机构和关键人员的职责均做出明确规定, 强调地方应急处置为主的"分级响应"原则;全危害、全过程管理是美国应急管理的主导模式。结论 中国在应急管理中, 应将各组织机构及个人的必要权责和行为纳入法律范畴, 更好地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应对突发事件, 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走向制度化和高效化。中国要从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预防, 向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重建全过程管理理念转变, 加强基层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3
一、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小组
组长:任克军 省农委主任
副组长:于文波 省农委副主任
成员:
郭俊英 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处长
郑建东 省农委政策法规处处长
张永林 省农委农业处处长
张大明 省农委园艺特产局局长
肖珍武 省农委科教处处长
于强省农委计划处处长
李伟华 省农委办公室主任
王茹华 省农委财务处处长
宿录瑞 省农委农垦局局长
赵继春 省纪委驻省农委监察室主任
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有关工作,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由市场信息处负责协调,有关处室共同牵头组织,政策法规处负责综合执法,办公室负责宣传,计划处、财务处负责争取项目和经费支持,科教处负责科技指导,农业处、园艺特产处、农垦处、省绿办各负其责,监察室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监察。各相关处室相互支持、协调配合。
二、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小组办公室
主任:郭俊英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处长
郑建东省农委政策法规处处长
张永林省农委农业处处长
张大明省农委園艺特产局局长
杨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
副主任:
潘希波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站长
靳锋云省农机推广总站站长
丁万志省种子总站站长
杨大成省土肥总站站长
陈树才省农机鉴定站站长
成员:
姜桂芹 省农委市场信息处调研员
贾志翔 省纪委驻省农委监察室调研员
郑红霞省农委财务处副处长
赵然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副调研员
李小松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副调研员
白冰若省农委政策法规处副调研员
吴铁军省农委农垦局副调研员
程子峰省农委办公室
周显峰省农委发展计划处
徐建维省农委农业处副调研员
韩守新省农委科教处科长
柴秋泉省农委园艺特产局
李蔚省绿办副主任
杜东明省农委市场信息处
王大川省农委市场信息处
于国栋省农委市场信息处
潘澎湃省农委市场信息处
王会志省农委市场信息处
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的日常工作
联系人:市场信息处 李小松 杜东明
2、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 篇4
消防安全领导小组:张军文史光琴刘俊祥刘晓丽哈斯高娃王婷 组长(消防安全责任人):张军文
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消防法规,保障科室消防安全符合规定,掌握本科室的消防安全情况;
(二)将消防工作与本科室的活动统筹安排,批准实施消防工作计划;
(三)为本科室的消防安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
(四)确定逐级消防安全责任,批准实施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五)组织防火检查,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六)根据消防法规的规定建立内分泌科消防组织。
(七)组织制定符合本科室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副组长(消防安全管理人):史光琴刘俊祥
主要职责:
(一)拟订消防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二)组织制订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并检查督促其落实;
(三)拟订消防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和组织保障方案;
(四)组织实施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工作;
(五)组织实施对本科室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的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六)组织管理、监督、检查科室消防安全工作;
(七)在员工中组织开展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
(八)科室消防安全责任人委托的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组员:刘俊祥刘晓丽哈斯高娃李星王婷
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了解岗位职责制度;
(二)熟悉本科室的消防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的使用及维护保养方法,定期保养,使其完好有效;
(三)了解本科室的火灾危险性,能够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
(四)了解本科室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了解火灾等突发情况的处置程序;
(五)其他需要履行的消防职责。
每班发生火灾应急分工:
1.负责报警(110;医院总值班、公安值班)
白班:史光琴夜班:刘晓丽
2.负责灭火白班:刘俊祥夜班:李星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5
(分管组织)
一、编制依据
《工会法》、《企业法》、《劳动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铁路线路修理规则》、《行车组织规则》、《职业病防治法》、全总《劳动保护三个条例》、《郑州铁路局落实“三不让”承诺实施办法》、《郑州铁路局民主管理实施细则》、《郑州铁路局“三线”建设三年规划》、《郑州桥工段落实“三不让”承诺实施办法》、《郑州桥工段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郑州桥工段职工代表管理办法》、《郑州桥工段职工大病周转金使用管理办法》、《郑州桥工段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郑州桥工段集体合同》等规定。
二、职责分工
负责工会办公室信息调研、宣传教育、文件起草及档案管理、段务公开及各类会议筹备工作。
三、安全风险
下现场劳动安全、人身安全、作业安全。
四、职责内容
1、负责工会信息、调研汇报和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负责工会系统文件收发流转工作,做好工会年度、季度工作起草及总结;
3、协助推行三级民主管理,加强段务公开工作,做好段职代会、工代会、表先会的筹备;
4、协助指导、督促车间按时召开职代会、工代会;负责段职代会、工代会闭会期间有关会议的筹备工作(召集联席会议、工会委员会议,督促集体合同兑现、专委会活动、职工代表巡视等);
5、负责职工之家建设,健全工会组织,做好新任工支会主席的培训工作,参加段组织的季度“一体化“考核,做好车间工会季度建家竞赛评比活动;
6、协同办公室人员做好职工来访接待,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
7、负责各级评先选模及劳模资料上报工作;
8、围绕本单位中心工作,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9、完成领导交办事宜;协助室内同志完成其它工作。
五、后果明示 岗位安全履责不到位,按照《郑州桥工段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郑桥工段劳„2014‟218号、《郑州桥工段安全管理奖惩办法》郑桥工段劳„2014‟21号考核和追责。
六、工作替补
根据分工,由副主席替补。
工会干事(民管组织)工作标准
1、每年初做好段工会一号文件的起草;每季度做好段工会季度工作安排的下发。
2、每年初协助工会办公室人员组织好职代会的筹备工作,保证圆满召开;
3、每周认真学习、传达上级工会会议精神和段党委对工会工作的要求,提出贯彻执行的意见,并做好本岗位贯彻落实;
4、每周参加工会办公室工作会议,总结前一阶段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办法,学习段交办会议精神,制定本岗位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5、每季度深入了解职工生活状况,关心职工生活,及时向主管领导反映职工群众的合理要求、意见和困难,并配合做好帮扶工作;
6、每半年协助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办好“职工之家”,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7、围绕本单位中心工作,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协助做好工会职权范围内的评先、评奖及表彰工作;
8、参加每半年一次的段职工代表巡视,组织职工参政、议政,参与本单位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
9、指导车间工支会、工会小组的工作,不断加强和改善工会工作,做好新会员的接收和教育;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9例;年龄3~59岁, 中位年龄34岁。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深部组织 (骨、肌腱) 外露缺损患者37例, 瘢痕切除术后患者4例。
1.2 手术方法
对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进行清创、止血。根据创面的形状与面积选合适的人工真皮, 浸泡于生理盐水中20~30min, 软化后将其覆盖于创面, 硅胶膜面朝上, 与创面边缘缝合固定, 硅胶膜面处打孔引流。覆盖纱布、棉垫, 轻轻压迫、固定。术后常规换药, 如有积液则扩大引流孔引流, 2~3周再次手术剥除硅胶膜, 见人工真皮内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 刮除表面肉芽膜, 在其上移植自体刃厚皮片。边缘缝合固定, 加压包扎约10d。
1.3 结果
41例患者术后创面均得到良好覆盖, 皮片愈合良好36例, 皮片边缘坏死5例, 但皮片外观平整, 皮片颜色接近周围组织, 皮肤弹性好, 供皮区无明显瘢痕增生。
2 观察与护理
2.1 术前心理干预
由于意外伤害, 导致皮肤软组织缺损, 除了创伤带来的痛苦, 还将面对致残的可能, 因为创面难以修复和对人工真皮移植的知识缺乏, 导致患者及家属产生烦躁、焦虑情绪, 对预后缺乏信心。针对患者心理特点, 做好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详细介绍人工真皮移植修复创面的方法和优点, 使患者接受人工真皮移植治疗方案, 积极配合治疗,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2 皮片血运的监测与护理
2.2.1 皮片血运的观察:
皮片血运的观察是术后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皮片移植术后创面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观察患肢血液循环、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及肢体感觉和运动情况尤为重要;皮片血运的观察应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正常的皮片颜色呈淡红或微红色, 用手轻压后, 变为苍白移去手指后迅速变为淡红色说明皮片血运良好;如皮片颜色青紫、暗红, 严重时有水泡, 说明局部静脉回流不畅, 应立即通知医师处理。
2.2.2 皮片的护理:
(1) 体位选择:术后患处妥善固定制动, 避免皮片拉伸受压, 患肢抬高, 高于心脏水平10~15cm, 以利患肢静脉、淋巴回流。绝对卧床休息1周。 (2) 保暖:皮片的血管对冷暖刺激反应敏感, 要注意皮片的保暖。在植皮创面上方30~40cm处用40~60W灯泡持续照5~7d, 而照射过程中可随室温调节距离、温度, 以免烫伤。
2.3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养成良好的休息和饮食习惯, 以促进创面愈合。
2.4 合理应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应用是治疗细菌感染性创伤的重要手段。在人工真皮移植和植皮术后治疗过程期间, 首先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 然后根据创面分泌物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相对敏感的药物, 治疗10d左右,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做好药物知识的健康宣教。
2.5 术后功能康复训练
2.5.1 主动关节活动:
术后5~8d鼓励患者轻柔的向各方向进行主动关节活动。
2.5.2 被动锻炼:
术后7~10d开始被动锻炼, 每天2次, 每次30min, 以被动活动各关节为主, 辅以按摩松弛皮肤和协助患者上肢肌力练习及掌指关节、腕关节被动活动和握、松拳训练, 最大限度握拳, 持续10s, 伸掌指关节, 持续10s, 重复20次为1组, 每天3~4组。行腿部肌肉如股四头肌、腓肠肌收缩训练、臀肌收缩训练、足趾运动, 重复20次为1组, 每天3~4次。
2.5.3 局部水疗:
术后10d皮片成活开始行局部水疗, 每天1次, 每次10min。水温:37~39℃, 溶液为1∶5000高锰酸钾溶液。水疗时嘱患者在水中进行患肢的自主活动。
2.5.4 预防瘢痕增生挛缩:
移植皮片愈合后及时带上尺寸合适的弹力康复套, 外用防瘢痕药膏, 可防止瘢痕增生挛缩。
3 讨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种意外造成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显著增加。其中很多合并深部组织如骨、肌腱的外露及烧伤后的瘢痕挛缩畸形,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外观和患肢的功能。在传统修复治疗过程中, 自体皮移植和各种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存在病程长、感染机会高、手术风险大及供区肌肉功能丧失和感觉丧失, 移植区外观缺陷等缺点。人工真皮具有硅胶膜和胶原海绵双层结构, 是近年来最早开发和成功应用于临床的组织工程化皮肤替代物[1,2], 主要用于皮肤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 (骨、肌腱) 外露创面、烧伤后瘢痕挛缩的修复[3]。
人工真皮移植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 其方法简便, 创面愈合质量高, 而良好的护理对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本组患者术前通过心理护理, 能以良好心态接受手术;术后严密观察病情, 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改善微循环药物, 循序渐进功能锻炼等是保证手术效果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人工真皮移植,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护理
参考文献
[1]朱希山, 曾丽芬, 赵春华.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 (6) :1145-1148.
[2]胡葵葵, 胡琼花.组织工程皮肤的最新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8) :1526-1527.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7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术;临床应用 ;护理体会
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是指用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覆盏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空间,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1]。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骨科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我科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应用VSD(武汉维斯弟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感染性伤口32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临床应用观察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实施VSD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32例患者,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32~6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2例,机器绞砸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损伤部位分别为: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皮肤组织缺损伤22例,感染性伤口5例,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外露4例,均愈合良好,疗效满意。
1.2 使用方法 ①彻底清创或清除皮肤感染组织, 用外固定架先对骨折进行固定。②将VSD敷料按创面形状、大小修剪并贴附于创面必要时缝合。③用生物半透性薄膜封闭整个创面和VSD敷料,保持创面的封闭性。④将VSD敷料的硅胶管连接负压装置,另一端通过一个三通管与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连接,调节负压在250~350mmHg之间,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保持密封有效负压状态。负压引流时间:持续负压引流7~14天,观察创面有大量新鲜的肉芽组织生成,二期再根据损伤部位的功能需要,行游离植皮或皮瓣移植术。此过程在手术室进行。
2 护理
2.1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突然遭受严重创伤或创面久治未愈,给患者身心带来了巨大痛苦,一方面求治心切,另一方面又担心疾病预后,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并可将VSD的基本原理和手术成功图片资料展示给患者看,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绪稳定,安心接受治疗。
2.2引流管护理 ①引流管妥善固定于床旁,引流管的位置应低于出口位置,防止引流液倒流,并保持有效的持续负压引流。②在使用VSD期间,需观察负压是否在规定范围内,VSD敷料是否塌陷,引流管管型是否存在,有无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如果都正常,则无需做特殊处理。如引流不畅,应检查中心负压源是否异常,各接头处是否漏气,可侧耳贴近敷料听漏气声,如有漏气,应立即处理。③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气味并记录。如发现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引出时,应及时报告医师,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并及时正确处理。④引流瓶每天更换,更换时引流瓶内倒入200 ml生理盐水,这样吸出的液体不致于粘附引流瓶内,便于清洗;再用2把止血钳左右交叉夹闭引流管,然后接负压引流瓶,调整好负压后再松开止血钳,防止漏气。
2.3 病情观察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体温异常应监测白细胞计数。②注意观察肢端活动及末梢血运、感觉、肤温、肤色变化。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③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覆盖创面的薄膜下是否有积液,如果瘪陷表示有效,皮肤粘贴薄膜时避免过度牵拉及反复粘贴,预防张力性水疱的发生 。告知患者避免用手按压VSD敷料,否则,吸附的液体被挤压到周围皮肤上,使半透膜粘贴不牢。
2.4加强营养 患者因创伤后大量蛋白质丢失,使机体处于负氮平衡,如无禁忌,应鼓励其进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食物,以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2.5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协助患者翻身,经常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发生。翻身时注意不能牵扯、压迫、折叠引流管,以免影响引流效果。
2.6肢体功能锻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疲劳为度。
3 结论
VSD治疗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使创面得到有效的覆盖和保护,起到良好的渗透和抑菌作用,减少机体组织对毒性产物的重吸收,降低再污染的危险,可以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避免反復换药时发生交叉感染,既减轻了患者痛苦又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8
一、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X(园 长)副组长:XXX(副园长)组
员:XXXXXXX
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副园长办公室。主任:XXX(后勤主任)成员:XXXXXXXXX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一)全面制定学校安全工作方案,领导学校安全工作,落实“平安校园”的工作目标。
(二)制定学校安全应急预案,指挥处理各类突发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减少安全损失。
(三)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部署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四)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学校安全工作,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
(五)不定期排查校内安全隐患,监督、检查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落实情况。
(六)定期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校园安全保卫小组 负责人:XXX(保卫组长)成员:XXXXX 主要职责:
(一)门卫室日常安全管理,出入登记,严防闲杂人员和物品进校园。
(二)校园24小时巡逻,防止安全事故。
(三)校内公私财物的安全管理。
(四)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管理。
(五)剧毒、危险药品的安全管理。
(六)校舍、教学设备等设施的安全检查。
(七)教职工及家属车辆安全管理。
(八)电教设施安全管理。
三、幼儿集体活动及日常行为安全管理 负责人:XXX 成员:XXXXX 主要职责:
(一)课间操等校内外活动的安全管理(体育老师,班主任)
(二)用餐时的安全管理(值日班主任)
(三)放学、集会时幼儿疏导(门卫、班主任)
(四)幼儿日常行为安全管理(任课老师、班主任)
(五)幼儿心理异常的预防及矫正(班主任)
四、教学过程安全管理小组 负责人:XXX 成员:XXX 主要职责:
(一)教学过程的安全管理(任课老师)
(二)体育训练的安全管理(体育老师)
(三)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所有老师)
(四)特殊体质幼儿的安全管理(班主任)
(五)上学期间幼儿发病的应急处理(任课教师)
五、食品安全和卫生防疫小组 负责人:XXX 成员:XXX 主要职责:
(一)传染病、禁毒等知识的宣传教育(保健医生)
(二)突发病例的上报(班主任)
(三)发病幼儿的应急处理(任课教师、保健医生)
(四)食具、教室及其他场所卫生消毒工作(保育老师)
(五)严把买入食品的安全质量关(采购员)
(六)食堂工作人员的健康体检(保健医生)
(七)果菜的清洗消毒(炊事员)
(八)食堂的清洁卫生(炊事员)
(九)食物48小时留样(炊事员)
(十)食品库房管理(采购员)
(十一)食堂防火(食堂全体人员)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9
晴隆县红寨煤矿
“顶板管理”专项治理组织机构
编制单位:晴隆县红寨煤矿
编制日期:2016年4月3日
晴隆县红寨煤矿
“顶板管理”专项治理机构及职责分工
为了加强顶板管理工作,杜绝煤矿顶板事故发生,使顶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确保矿井生产安全顺利进行,根据黔西南州安委会文件精神及公司《2016年“顶板管理”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健全完善顶板管理机制,强化顶板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促进我矿顶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结合我矿实际,特成立顶板管理专业小组。
一、顶板管理专业小组组成: 组长:付文学(矿长)副组长:总工程师(谢道军)
成员:生产矿长(张小光)、安全矿长(贾立新)、机电矿长(肖智心)、采掘副总(朱瑞贞)、通防副总(金俊)、机电副总(吴厚毅)、各科室负责人、各掘进队长、各采煤队长。
顶板管理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科长朱瑞贞任办公室主任。
二、顶板管理小组职责
顶板管理小组在组长的领导下,负责研究制定顶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上级指示、指令;负责全矿的顶板管理工作的协调;做好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的预测、预报工作;不断加强采煤工作面和巷道的支护工艺改革,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改善顶板支护状况;对各区队的日常顶板管理工作负责检查、监督、指导、考核、评比,及时向主管上级部门反馈信息。
三、顶板管理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
1、顶板管理小组组长为我矿顶板专业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顶板管理工作,每月负责组织召开一次顶板管理小组会议,贯彻落实上级指令、指示、精神,对当前顶板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隐患排查、制定出针对性措施,对本月工作进行部署,解决顶板管理中技术难题;组织学习国内外顶板管理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先进管理经验等;组织落实“三大规程”和措施中顶板管理相关内容;要求顶板管理例会记录清楚、内容全面;负责对顶板管理小组成员进行考核,组织对顶板事故进行分析和处理。
2、副组长责任分工:谢道军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制定本矿顶板管理制度、编制审核安全及时措施,并对顶板隐患、事故进行排查分析、组织制定相关措施。
2、安全矿长责任分工:贾立新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掘进、回采工作面顶板检查和顶板事故分析并进行隐患排查和组织制定相关措施,负责组织顶板事故的抢救;
3、生产矿长责任分工:张小光负责组织生产队组进行掘进、回采、巷修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工作的实施,并对顶板管理工程进行质量监督验收;
4、小组成员直接听从矿长的指挥,全力配合副组长、安全矿长、生产完成分管范围内的职责工作,积极参加顶板管理的排查治理工作。
5、各采掘队长负责本单位的顶板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性采取措施整改,并及时向矿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
6、调度室主任在顶板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及时传达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并向有关部门汇报。
四、其他
(一)顶板专业小组检查制度
1、每月逢10上午8:30由组长或副组长牵头进行顶板检查,参加检查人员为顶板专业小组全部成员。如因事无法参加必须提前请假,无故不参加者,一次罚款50元。
2、检查范围为全矿工作面,要求全面系统的进行顶板安全排查,不留死角。
3、检查当日下午,由组长组织检查人员召开碰头会,并将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制定五定表对所查隐患问题进行限期整改和追踪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处理。(现场解决的问题不填五定表)
5、对填表问题要求解决期限不超过3天,本单位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联系,并制定出可行的方案。
6、对所查的安全隐患问题要由顶板专业小组在下次检查工作中进行复查,如发现未落实的,对有关责任人考核100元。
(二)顶板专业小组例会制度
1、矿每月11日上午9:00时,在矿会议室由组长(或副组长)主持召开顶板专业例会,参加人员为全体顶板专业小组成员。因故不能参加的,要提前请假,否则对其进行罚款50元处理。
2、会议内容(1)传达上级有关安全会议文件、指令、规定,研究制定本区具体贯彻落实的措施与安排。
(2)汇报总结上月顶板例会布置事项落实情况。(3)分析查找本月顶板安全、质量问题及管理漏洞。
(4)研究布置下月顶板管理重点工作,制定相关对策及预防措施,并确定安全负责人。
3、顶板例会要求对顶板管理工作分析透彻,措施有针对性,解决隐患问题及时有效,并做好会议记录。
(三)顶板事故分析制度
1、发生顶板事故,由组长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事故的调查和分析。
2、出现事故要一事故一分析,对任何事故的处理必须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3、发生事故后,矿领导要安排有关人员到事故现场查出原因,并制定防范措施,对事故责任者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责任大小从严处理。
4、事故发生后,生产科、调度室、安全科至少有两个人组织分析,一人主持一人记录,将事故经过、事故原因、责任分析和处理意见记录在案,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以便教育职工吸取教训,减少事故的发生。
5、发生事故后,管理组成员和队组要组织本班现场人员参加事故分析,是队组拖延的,罚队长100元,现场人员不参加事故分析的,罚50元。
(四)重大顶板事故汇报制度
1、发生重大顶板事故,现场人员要根据情况积极进行抢救,并及时报告调度室。
2、调度室要对事故地点、时间、队组以及事故的严重情况了解清楚,并详细记录。
3、调度室接通知后要及时报告有关领导和公司安监部及上级部门部。
4、矿领导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的扩展,并召集有关人员到事故现场查清原因,确定责任,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
5、发生影响比较严重的事故时,矿领导要及时上报公司安全部门协助处理解决。
6、发生事故后,调度室要按规定在1小时内上报公司有关部门,不得迟报或隐瞒不报。
(三)库房要严格按支护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支护材料及用品的管理,使支护用品从采购、保管、检修、运输到井下使用符合规定要求。
五、责任追究
领导小组每月考核一次,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追究考核。
(一)发生顶板方面的重伤或2级以上非伤事故,考核按公司的有关规定进行。
认真履行新时期工会组织职责 篇10
目前,企业工会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有:
一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差距过大。社会市场经济日渐发展促使企业工作体制无法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转变过去平均化的分配思路,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传统企业相比,现代化企业在薪资方面坚持年薪制以及股权制等分配方式,企业内部薪资呈现出多样化,现代企业更加注重科技人才以及管理型人才,这就使得企业管理层、技术层与普通员工在薪资待遇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这就使得企业职工在精神面貌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也是日渐发展并且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市场经济日渐发展促使企业不断改革,劳动关系、就业形勢等方面也逐渐发生变化,企业工会实际工作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二是工会工作经费的困扰。在企业工会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会经费方面的缴纳问题一直是困扰工作的关键问题。随着市场经济日渐发展促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企业改革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企业工会的费用收缴工作却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同时也需要解决一些新问题,应对一些新情况。在现代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工会组织的传统经费收缴渠道不畅等,再加上企业并不是非常重视工会工作,促使职工缺乏缴纳意识,一部分企业甚至没有建立全面的工会组织,所以企业更不会为工会运行拨发工作经费。
如何做好新时期企业工会工作
我认为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构建完善的企业工会工作机制
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和企业工会工作人员数量少,工作内容却非常繁重复杂,这就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企业工会工作制度,有效落实工会工作。企业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发展特点来构建民主管理工作大会以及民主议事会等,完善工会的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工会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在合理以及平等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协商制度以及合同制度,完善职工经济权益的相关内容,构建更加完善的保障机制。同时,工会还需要认识到评判机制对开展工会工作的重要作用,构建有效的评判工作机制,尊重企业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设定明确的企业工作标准,给予企业职工权利来明确表达自身的诉求。
提升企业工会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需要提高认知,明确企业公会工作对企业运行的重要作用,企业工会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思想工作作风,实现党群之间的有效关联。企业工会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责任感,从企业职工的根本权益着手,做好工会本质工作,有效解决企业职工生活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工会工作人员需要注重改善工作作风,为职工营造一个温暖的工作环境,解决职工在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为企业职工提供更加及时、更加有效的帮助;企业工会工作人员需要重视与企业职工的沟通与交流,为其提供优质服务。此外,企业工会工作人员需要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注重创新教学方式,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解决企业职工在工作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注重工会工作方式创新
目前我国正处于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已初步建立,为了能够更好适应企业发展新形势,企业工会需要转变传统工作方式,并结合企业发展来创新工作方式。企业工会工作人员需要转变传统管理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创新工会工作方式,提升公会工作的有效性。企业工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重视创新工会工作思想,坚持责任意识以及服务意识,转变传统工会工作中随意性过强的问题,以企业职工利益和职工权利作为工作出发点,提升企业职工对工会工作的满意度,提升工会工作效率。工会还需要重视创新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方法,针对工会工作人员缺乏工作主动性以及服务意识的现象,转变传统经验导向性工作方式。企业改革日渐深化促使企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工会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转变传统工作理念,重视工作方式创新,提升工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能力。
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工会对企业正常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工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仍然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企业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工会在党和群众之间的纽带作用,重视建设工会工作队伍,提升工会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企业工会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提升工作服务能力以及自身责任感,尽可能发挥工会的组织性作用,有效为企业职工解决困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威海分公司)
(责任编辑:胡 正)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11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可经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我院是收治甲型H1N1流感的定点医院, 2009年9月—2010年2月共收治甲型H1N1确诊病例9例, 通过系统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医护人员积极的救治及精心的护理, 除1例外籍病人转至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外, 其余病人均治愈出院, 且无医院感染发生。现将我院的护理组织与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例甲型H1N1流感病人中, 男5例, 女4例;年龄18岁~64岁, 平均38岁;中国国籍8例, 外国国籍1例;平均住院9 d;4例合并肺炎, 1例合并肺脓肿。诊断标准按照《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试用版第2版) 》, 出现流感样症状, 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 (RT-PCR) 阳性。
2 前期准备
2.1 制订预案
根据市、县应对甲型H1N1流感防病工作预案, 立即制订我院的工作预案, 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如甲型H1N1流感防病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小组、应急医疗小组等。
2.2 人员准备
应急护理小组组长由感染科副护士长担任, 成员是从各科抽调的具有丰富临床经验、身体素质较好的护理业务骨干, 每科2名或3名。要求各小组成员保持24 h信息畅通, 随时待命。
2.3 病房、物资准备
启动公共卫生应急大楼, 大楼单独设置, 三区划分清楚, 即清洁区、污染区与半污染区。病人、医护人员、污物三通道专用, 无交叉。每个病室有单独的卫生间、电视机, 门口有洗手设施及手消毒液。甲型H1N1流感护理组成员协同后勤保障科、药剂科、供应室做好防护用品、医疗物资的准备工作, 使各项急救药品、器械呈备用状态。
2.4 人员培训
2.4.1 理论培训
利用多媒体、电教片、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 组织全体护士认真学习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病上报流程、预防、诊断、治疗、消毒隔离、个人防护等知识。在此基础上举行相关测试, 以了解培训效果。要求各科护理人员在科内组织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的小讲课, 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为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4.2 技术练兵
结合医院实际, 组织全体护士进行标本采集、个人防护、呼吸机、监护仪等急救仪器操作培训及比赛, 使每位护士熟知消毒隔离措施和防护流程, 并协同其他医技人员进行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的模拟演练, 邀请县疾病控制中心、医院业务院长及感染科的有关专家进行点评, 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3 收治经过
3.1 启动应急预案
各小组成员在接到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的通知后, 20 min内奔赴医院, 即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迎接病人的到来。
3.2 住院流程
我院收治的病人均为咽拭子标本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的确诊病例, 由专用的救护车, 从专用的病人入口接至我院的隔离病房。每例病人住的是单独病室, 按照隔离要求限制其活动场所, 并严禁陪护探视。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采取二级防护, 进入污染区戴帽子、口罩, 穿双层防护服及鞋套。病室、走廊、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定时用紫外线空气消毒, 并进行地面、物品等的消毒。病人的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分类放入防渗双层垃圾袋并严密包装, 由专职人员经专用通道运出、专门消毒。病人咽拭子标本抗体检测阴性后及时办理出院手续。
3.3 制订个体护理计划
甲型H1N1流感病人住院期间与他人的交流机会减少, 每天面对的是穿双层防护服、戴护目镜的医护人员, 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再加上病人的职业、年龄、社会经历等各不相同, 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体护理计划。为此, 我院护理部经常组织甲型H1N1流感护理组人员召开座谈会, 共同探讨病人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认为, 仅仅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疾病知识、治疗及隔离知识是不够的。9例病人中有3例是高三学生, 家长得知孩子患病后很着急, 请求医生积极治疗, 让孩子早日出院。为此, 首先应做好家长的心理指导, 让家长了解甲型H1N1流感并非可怕的疾病以及消毒隔离的重要性, 引导家长安慰孩子安心治疗, 同时联系老师、同学经常与病人电话沟通, 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 从而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在收治的病人中有1例是土耳其人 (信仰伊斯兰教) , 为尊重病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 护理部在了解病人一般情况后第一时间与营养科取得联系, 为该病人制订了特定的食谱, 取消一切与猪肉有关的食物。由于语言不通, 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流时注重使用重点单词, 并配合相关的肢体语言、表情, 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
3.4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我院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有一定的特殊性, 住院病人少、周期短、间歇性, 这给护理人力资源的安排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在春节期间, 我院收治了1例甲型H1N1流感病人, 考虑到各科上班人员少, 护理部立即召集各科副护士长临时参与甲型H1N1流感病房的值班, 以减少各科抽调人员。
3.5 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
研究发现, 传染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2]。在甲型H1N1流感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治疗、护理、心理疏导等工作, 而且需要特殊防护, 厚重的防护服使人感到憋气、缺氧, 眼罩和帽子影响了护士的视觉和听觉, 防护等方面的因素使护理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3,4]。为此, 医院领导非常重视, 经常深入病区慰问工作人员, 并将该病区列为医院流动奖杯评比科室范畴。护理部在医院组织的三星级护士评比中, 给该病区成员予以适当加分。感染科也经常巡视病区, 加强护士的个人防护教育, 要求勤洗手, 定时换岗, 注意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经过努力, 护理人员在收获病患赞誉的同时, 也赢取“精神文明流动奖杯”, 院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4 小结
我院经过科学有效的护理组织和管理, 规范化的消毒隔离, 人性化的个体护理, 合理的排班, 完成了甲型H1N1流感的收治任务, 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护理经验。收治的9例病人病情相对较轻, 无严重的并发症。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传染病, 传播迅速、病毒变异快, 随时可能出现大流行及重症病例, 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培训, 为他们提供到上级医院观摩进修的机会, 不断提高急救护理经验是当务之急。此外, 我院护士学历相对偏低, 外语口语较差, 对外籍人员只能借助肢体语言进行简单的交流, 今后应加强外语口语培训, 鼓励他们多学、多说、多用, 以提高其外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S].2009.
[2]陈敬芳, 何春梅, 王涛.传染科护士心理健康状态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5) :156-157.
[3]张红梅, 陈京利.SARS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压力的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9) :96-97.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12
一、基础护理质控小组
1、成员:周芳、龚晖
2、职责:根据考核标准,每月对基础护理及特一级护理质量检查一次,并登记汇总检查结果,每月反馈到组长进行统计分析,测算合格率,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上月存在的问题进行追综。
二、消毒隔离质控小组
1、成员:郭家珍、易红艳
2、职责:根据考核标准,每周对各项消毒隔离工作质量进行考核,监测消毒液的的浓度,紫外线消毒的效果以及五项监测
出口的样,登记汇总检查结果,每月反馈到组长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上月存在的问题进行追综。
三、急救药品及器械质控小组
1、成员:
2、职责:负责急救柜内药品及器械的检查和维护,及时清点、更换、和维护。使急救药品及器械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四、护理文件书写质控小组
1、成员:张丽、王艾琼
2、职责:根据考核标准,每周对运行病历抽查两次,月底对出院病历进行终末质控,做好记录反馈到组长进行统计分析,测算合格率,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上月存在的问题进行追综。
五、满意度问卷调查:
1、成员:熊先春
人事组织管理职责 篇13
2、参与商讨员工绩效考核制定,并提可行性建议,协助处理内部员工关系;
3、组织发展,建立内部企业培训体系,不限于对、对新员工进行企业介绍、日常考勤等讲解培训,并作培训记录等;
4、督导办公室人员做好5S管理、维护办公环境和日常后勤保障工作;
5、定期协助财务部登记统计合同信息,并做相关日常报销申请,提交上级审核;
6、离职面谈,新员工购买社保,注销离职人员社保等;
7、负责员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签、终止、解除等事宜;
8、组织策划员工福利活动,提出建设性提升方案,活动不限于:元旦、女生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活动、生日会、旅游拓展等。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1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我科收治的24例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病人, 男17例, 女7例;年龄21岁~67岁, 平均46.5岁;病人急诊入院后均通过询问病史、临床症状检查、X线拍片确诊;参照Gustilo提出的分类方法, 其中Ⅰ型5例, Ⅱ型14例, Ⅲ型5例;均急诊行手术治疗;术中、术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急诊手术下行创面彻底清创术, 将坏死组织和异物清楚, 骨折处根据实际情况行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 根据创口及软组织缺损处的面积大小应用VSD敷料, 将整个创面及软组织缺损处用敷料充分覆盖, 不留死腔。应用配套贴膜封闭创面, 贴膜封闭的范围要完全超过创缘, 以防止封闭不严密造成漏气, 接负压吸引管, 调节负压在0.03kPa~0.05kPa, 行持续负压吸引。骨折处行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术后给予抗感染、消肿、促进骨愈合对症处理, 7d~10d拆除VSD贴膜及敷料, 创口及软组织缺损处行常规换药, 二次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或行二期植皮手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所有病人均为急诊手术治疗。首先观察病人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意识等[1]。根据骨科术前护理常规行术区皮肤备皮, 尽量清除毛发及油性污物, 有利于贴膜紧贴皮肤。建立静脉通道, 同时察看化验指标、心电图、胸部X线片等结果。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血液循环、肢端感觉血液循环及活动度。病房护士准备好负压吸引装置, 确保装置通气流畅、负压有效。
2.1.2 心理护理
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给病人及家属首先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病人及家属会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 尤其会担心患肢能否保住、是否会截肢等不良后果[2]。医护人员要耐心主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介绍术后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优势, 使病人及家属消除顾虑, 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及术后患肢愈合, 使病人早日进行功能练习, 缩短下地时间。
2.2 术后护理
2.2.1 负压吸引装置的使用
术后病人返回病房, 首先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根据损伤程度及术中情况必要时行心电监护。将负压吸引装置与引流管接通, 负压值维持在0.03kPa~0.05kPa。负压吸引有效可见引流液持续流出、敷料变硬、贴膜收缩[3]。引流瓶放置要低于患肢水平, 以防止引流液倒流造成感染。确保持续负压引流, 观察引流管状态及引流液随时调整负压值。负压值过低会造成引流失败, 从而造成感染;负压值过高会导致出血可能。
2.2.2 引流管及引流液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病人因病情需要可能需拍片复查骨折固定情况, 因此外出检查时应用引流管卡扣将引流管夹闭。引流管接负压引流瓶端反折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在此一定要确保夹闭确切后才关闭负压吸引, 以防止引流液倒流至VSD敷料内。正常持续负压吸引时引流管保持微扁状态。注意观察引流管的形状及是否膨胀, 观察引流管是否受压及折弯。引流管阻塞最易发生在引流管之间分叉处, 因此应严密观察, 若阻塞要及时更换[4,5,6]。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气味、量, 并做好记录。观察我科24例病人引流液, 一般术后3d引流液较多 (100mL~400mL) , 术后第4天开始减少[7]。引流液一般为陈旧性血液, 呈暗红色。若发现大量鲜红色液体引流出来, 要注意病人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患肢活动性出血可能, 并及时处理。引流瓶保证每天更换, 更换时注意应先将引流管彻底夹闭, 以保持引流装置保持持续吸引状态, 以防逆行感染的发生。
2.2.3 观察创面、VSD材料及贴膜
正常持续负压吸引时创面干燥、无渗出, 敷料慢慢变硬变干瘪, 贴膜紧贴敷料及皮肤。若创面出现渗出及积液、VSD敷料及贴膜膨胀说明负压吸引失败, 可能是由于漏气导致。此时应密切观察贴膜是否破裂、引流管是否阻塞、各接头处是否松动。若漏气会发出丝丝的声响, 发现问题随时解决[7]。同时告知病人及家属翻身及行患肢功能练习时注意活动幅度大小, 避免过度牵拉、伸屈。若有问题随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2.2.4 患肢护理及功能练习
术后将患肢抬高, 高于心脏水平, 禁止下地活动。术后常规石膏或支具外固定, 注意观察患肢与外固定材料接触处, 预防压疮形成。注意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感觉、活动度。术后患肢适当的功能练习能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 并可预防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嘱病人及家属在床上适当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及足趾屈伸活动。同时观察VSD敷料及贴膜是否严密、引流管是否通畅。
2.2.5 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物,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预防感染。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病人需要长期卧床, 因此应选择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 避免对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刺激。老年病人及原始损失较重的病人可适当输血浆或者白蛋白, 以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
3 结果
24例病人术后持续负压引流7d~10d, 去除负压吸引装置, 将敷料及贴膜去除, 均可见肉芽组织生长, 无感染病人。其中6例病人改为常规换药后愈合, 16例病人二期行植皮手术后愈合, 另外2例因损伤太重行2次植皮手术后愈合。所有病人随访3个月~8个月, 均无感染现象发生、创面愈合良好、皮肤温度及颜色正常、骨折愈合良好。
4 讨论
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是创伤骨科比较棘手的问题, 需同时对骨折处及软组织缺损处进行处理。骨折处与外界相通, 软组织缺损严重, 处理不好术后非常容易感染及骨不愈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代替了传统的清创和换药方法, 减轻了因换药带给病人的痛苦, 降低了护理负担。该技术及敷料贴膜的性质可使创面渗出物及坏死组织持续排出,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且敷料及贴膜将创面与外界隔离, 避免了患肢感染的机会。该技术的应用也不用担心因肢体创伤太重或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而导致骨头外露或皮肤因张力大不能缝合等问题, 有效缩短了住院时间, 降低了感染、骨不愈合等发生率, 有利于病人早期行功能练习, 促进患肢的恢复[8]。总之,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 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病人急诊手术行清创内固定, 创口及软组织缺损处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结果]术后7d10d拆除VSD材料, 均可见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感染得到控制, 愈合良好。[结论]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首选, 可减少伤口感染几率, 避免重复伤口换药, 有利于肉芽组织生长, 促进伤口及软组织缺损处的愈合。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下肢开放性骨折,软组织缺损,护理
参考文献
[1]Fleichmann W, strecker W, Bombell M, et al.Vacuumsealingas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damage in open fracture[J].Ufallchirurg, 1993, 96 (5) :488-492.
[2]Moues CM, van den Bend GJ, Heule F, et al.Comparing conventional gauze therapy to vacuumassisted closure wound therapy: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trial[J].J Plast Reconstr Aeshet Surg, 2007, 60 (6) :672-681.
[3]黄雄飞, 杜靖远.真空封闭技术治疗开放性骨折合并的感染创面[J].中华创伤杂志, 2002, 18 (10) :604-606.
[4]陈琳.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6 (12) :59.
[5]马虹, 孙强, 田卓民.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42例难治性压疮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8) :697.
[6]龙显斌, 贺常仁, 刘芳, 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内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8) :622.
[7]鲁波勇, 吴刚, 祝少博.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急诊处理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小腿骨折[J].创伤外科杂志, 2010, 12 (3) :246.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推荐阅读:
护理质量控制组职责11-11
护理管理及护理质量奖惩办法12-03
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措施09-28
护理安全质量检查及考核标准.doc12-20
ICU2014上半年护理质量及改善计划08-14
护理师岗位职责及要求07-03
强化护理质量 提升护理服务 保障护理安全10-2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及工作标准12-09
护理质量09-22
护理质量管理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