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组织(共10篇)
应急救援组织 篇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关于开展电梯安全大会战工作的安排部署, 确保电梯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电梯使用人员的安全, 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电梯“困人”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保障乘客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和提高电梯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技术、反应能力和处置水平。同时检验相关部门对电梯突发事件处置、救援的综合技能, 锻炼电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国家质检总局《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市政府《2015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5月28日上午, 朔州市政府在戴斯大酒店组织开展电梯应急救援“双盲”演练。此次演练总指挥部设于市政府, 副市长韩文让任演练总指挥。市质监、市消防支队、市中心医院等部门的应急队伍以及电梯使用、维保单位参加了演练。
演练模拟戴斯大酒店2#客梯发生困人事件, 酒店电梯管理人员向朔州市特种设备应急办电话报告, 请求朔州市特种设备应急办支援。市特种设备应急办要求酒店做好对被困人员的安抚工作, 同时立即向市政府报告, 请市政府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总指挥接到报告后, 立即命令启动应急预案, 同时通知市质监局、市消防支队、市中心医院立和电梯维保单位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开展救援。
随后朔州市政府副市长韩文让, 省质监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处长张杰, 市政府副调研员刘海滢, 市安监局局长王玉奎, 市质监局局长赵志坚, 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靳玉祥, 市住建局副调研员徐玉春, 市消防支队副支队长孙勇等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应急处置和救援。市质监局、安监局、住建局等部门60余人现场观摩了演练。
通过此次演练, 检验了我市电梯救援和协调作战能力, 强化了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队伍执勤备战意识, 进一步增强了应对特种设备突发事件的决策指挥、协调组织和临机处置能力, 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为更好地处置各类特种设备的救援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应急救援组织 篇2
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职责
1、领导各岗位做好生产事故的预防,制定控制措施。
2、发生事故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负责研究险情,制定决策,指挥抢救。
3、联系其他岗位,下达命令进行联合应急救援。
4、事故处理完后,组织人员进行事故调查处理。
二、各岗位人员职责
1、岗位发生事故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停车准备救援。
2、发生事故,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未到达时,组织第一时间的抢险工作。
3、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到达后,说明事故发生的准确地点,并提出抢救建议。
4、事故地点、范围、原因、措施、应急设备齐全后组织紧急救援。
5、带领抢险人员合理佩带劳动防护用品(防护服、空气呼吸器、扳手等)。
6、听从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命令,当事故危机救援人员人身安全时,带领救援人员紧急撤离。
7、定期对班组人员进行事故应急培训,提高班组从业人员处理突发性事故的应变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伤亡。
通航应急救援体系亟待建立 篇3
有类似经历的民营通用航空公司,远不止驼峰通航一家。
民间通航“求任务”
在4月24日由民航资源网举办的通航与媒体交流论坛上,驼峰通航副总经理吴小乐介绍说,4月20日上午,驼峰越野俱乐部正在进行应急通信跨区保障演习。在车队集结的时候,得知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半小时内,驼峰通航两架飞机就做好了奔赴地震灾区的准备。10时左右,飞机飞向雅安,后因空中管制原因,两架飞机降落在新津机场待命。21日中午结束待命,返回洛带机场。
吴小乐于21日中午在个人实名认证的微博中写到:新津飞行学院数架直升机在4月20日上午10时许集结待命至此已有26小时。多次请缨未果。而灾区缺乏运力,求指挥部领导关注!我们比空军机型更灵活机动,对起降点要求也低,飞行经验丰富,求领导下任务!
首航直升机也有两架“小松鼠”随时待命,但一直未被批准。
包括驼峰和首航直升机在内,在芦山抗震救灾中,民间通航首次联合起来,准备参与救援。地震发生后,民间的通航人第一时间聚集在一起,讨论动用全国通航力量救援。在地震发生2个小时后,他们便组织起团队开始工作。天爵航空投资管理公司代翔向媒体介绍,截至21日下午,“不止20家的通航企业都表达了待命意愿,愿意参与救援”。
在地震发生4个小时后,民间通航力量开通了名为“通航救援联盟”的新浪微博账号,实时更新团队信息及救援计划。在其微博中显示,截至21日凌晨,通航救援联盟在微博上发布的处于待命状态的机型,有“小松鼠B3、R44、R22、贝尔206、罗特威,还有S-76和施瓦兹300C。固定翼有赛斯纳172和208B。直升机驾驶员相对少一些。过于轻型的三角翼和动力伞,暂不作为统计,只待一声令下,快速集结。”
芦山地震发生后,通航民企表现积极,反应速度很快。但西林凤腾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参与救援的民营通航公司,一次在21日下午4时运送医药品,一次在22日下午1时55分飞往龙门山与太平镇执行伤员运送任务。
通航救援待发展
首航直升机副总裁何驰告诉记者,通航在应急救援中有明显优势。通航具有丰富的山地和高原作业经验,对飞行高度、气象条件的要求也相对灵活,在喷洒农药、电力巡线时,结合作业要求可以在100米以下超低空飞行。由于灵活程度高、适应能力强,通航在应急救援时可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在芦山地震后,民间的通航飞机尤其是直升机,却难以发挥作用。
据车天发分析,芦山地震的受灾地区地形具有特殊性。此次地震区域成为狭长地带,且处于山区中,利于飞行的空域有限,除了空军执飞的直升机使用以外,几乎没有通航飞机可飞的空域。震后的天气状况也成为了制约通航飞机飞行的原因。其次,在受灾地区适合直升机使用的起降点少,且起降条件较差。据介绍,直升机的起降点是“投入小、作用大”的通航基础服务设施,但此前在受灾区域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起降点。
据了解,在复杂环境下,直升机救援飞行存在着较大安全隐患,尤其在四川地区。四川多山区,山区多雨,无论是瓢泼大雨还是毛毛细雨,对直升机的安全飞行都存在威胁。直升机在山谷飞行时需要跨过高压电线,而阴雨天气严重阻碍飞行员的视野。此外,直升机的降落点也有严格要求,至少是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地,周围不能有高大的树木或建筑。同时着陆场地最好是不大于3度的平缓坚硬场地,如果坡度过大,很有可能发生侧翻。
有通航人士表示,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对各通航企业救灾资源能力掌握较少,因此不会轻易动用民间通航力量。
赛斯纳飞机公司北亚区销售及市场发展副总裁吴景奎认为,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在组织架构和基础设施存在较多问题。各机构之间缺乏统一部署和规划,没有综合协调指挥;缺乏灾害应急救援计划以及民用航空活动目前面临空域限制。通航本身也存在着规模不大、能力不足、训练有素的机组人员匮乏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我国目前的救援主体过于依赖部队,并且欠缺导航数据,因此在无法目视飞行的情况下,无法执行救援任务。
原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专家刘世江表示,我国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救援装备少、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缺乏专业航空救援队伍等问题。但是在不断建立健全政府航空应急救援机制的同时,应促进和推动社会化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建议,政府应将具备条件的通用航空公司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以备采用。
据吴小乐透露,震后民航西南局发布通告文件,要求在场的通航企业做好准备。4月21日上午,西南局将能随时调配的7架直升机型号、所在位置及功能通报给四川应急办及抗震救灾指挥部。同时认可了通航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力量。
应急救援组织 篇4
关键词:应急演习,盐酸泄漏,电镀企业
0前言
电镀企业大量使用盐酸、硫酸和硝酸,这些强酸具有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1]。一旦大量泄漏将会对员工产生显著危害,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明显的危害,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需要针对酸液泄漏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来提高员工在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应对能力。然而要使得应急预案能够真正有效实施,必须对应急预案进行多次演练:一方面,提高人员的应急响应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找出现有预案的不足并加以改进[2]。本文以某电镀企业的盐酸储罐大量泄漏为例,探讨电镀企业的突发盐酸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组织及实施过程。
1 应急演练的过程概述
本次应急演练设定的事故场景为某电镀企业盐酸储罐底部法兰破坏泄漏。
应急救援演练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企业内部应急救援,2012年11月20日10时10分,某电镀企业盐酸储罐区发生盐酸泄漏,立即启动《电镀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调集力量实施应急救援,控制泄漏源。
第二阶段,为险情扩大后,电镀企业请求所在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援,园区立即启动《化工园区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实施救援。
2 应急救援的组织的设立
根据应急预案,本次应急救援演练涉及到的功能组织包括应急救援指挥部、现场总指挥、检修组、义务消防队、警戒疏散组、后勤保障组、通讯联络组和环境检测组、应急处置组等。
企业内部应急救援组织中,应急救援人员均来自于企业,其中应急救援总指挥由厂长担任,现场总指挥由安全科长担任。当险情扩大,企业无法控制正在进一步扩大的危险源时,请求所在工业园区的援助,此时的应急救援属于化工园区级别的应急救援。此时应急救援人员除了该企业的相关应急人员之外,更多的救援人员来自于化工园区和相关政府的专业职能部门。扩大应急救援组织中,总指挥为化工园区主任,现场总指挥为化工园区主任助理,相关的应急救援处置人员均为专业技术人员。
3 应急演练参与人员及其职责
3.1 演习人员
演习人员主要的职责是根据模拟场景和紧急情况做出反应,执行具体应急任务,如抢救伤员、实施堵漏、应急维修、稀释废液、环境监测等。本次演习中应急救援行动组、现场指挥部、义务消防队、环境监测组等人员均属于演习人员。
3.2 控制人员
控制人员是指根据演习情景,控制应急演习进展的人员。控制人员是本次演习过程的总导演。
3.3 模拟人员
模拟人员的职责是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如本次演练中释放烟雾模拟盐酸泄漏的人员。
3.4 评价人员
评价人员的职责是观察重点演习要素并观察行动人员的表现并记录,根据观察总结演习结果并出具演习报告。如本次演习中请来为应急救援演习把关的专家。
3.5 观摩人员
观摩人员是指来自有关部门、外部机构及旁观演练过程的观众。如观摩演练过程的安全专业学生、其他电镀企业的员工、化工园区的有关人员等。
4 盐酸泄漏的应急演练过程
在化工园区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电镀企业、消防大队、环境监测等应急专业小组分工负责实施应急演练。演练开始前,各单位参与演练人员按指定位置就位,现场召开应急预案演练预备工作会议。预备会议的内容主要是通报此次演练的意义,明确演练过程中各职能小组的职责等。
4.1 企业内部应急救援
4.1.1 盐酸储罐发生泄漏,巡检人员检查并报告险情
上午10时10分,某电镀企业盐酸储罐发生泄漏,储酸岗位当班人员甲发现有酸雾冒出,并及时向车间主任进行汇报,车间主任立即落实人员进行检查。车间主任要求当班人员甲和另外一名检查人员乙穿戴好防酸服和防毒面具后进入现场进行检查,同时立即向安全科长(企业预案现场总指挥)汇报泄漏事故情况,并将检修人员进入现场情况进行汇报,接收安全科长的指示。巡检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发现2#盐酸储罐底部法兰泄漏,因现场盐酸气体浓度大而吸入,乙因现场气体浓度大被吸入,出现身体不适,被甲搀离泄漏现场。甲立即将现场情况(盐酸2#储罐有泄漏,泄漏点浓度高,乙吸入气体,现被扶出)告知车间主任,并接受车间主任的下一步工作指示。
4.1.2 车间主任上报险情
车间主任立即将现场情况报告安全科长,安全科长立即做出指示(拨打120,抢救伤员)。安全科长立即向厂长进行汇报事故情况及已经采取的措施,接受厂长的指示,同时命令抢救伤员。
4.1.3 现场堵漏作业(失败)
安全科长立即命令企业检修组工作人员穿戴好防酸服和空气呼吸器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堵漏。检修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后找到泄漏点,发现2#储罐泄漏主要是由于储罐下方出口法兰短节处垫子烂穿引起,泄漏的气体开始在储罐区内弥漫,堵漏作业未能实施完成,2名检修人员退出现场,同时将泄漏情况进行报告给安全科长。安全科长立即向厂长报告堵漏未能完成,建议立即启动公司应急救援预案,并马上报告园区请求外部应急支援。
4.1.4 企业向119报警
险情发展后,厂长立即向119指挥中心报警,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通知××消防大队,立即出动2辆消防车,赶赴事故现场进行救援。与此同时,厂长也赶到现场,查看现场情况,并向园区管委会报告事故。
4.1.5 启动企业内部应急救援预案,开展相关救援工作
安全科长立即联络企业义务消防队到泄漏现场,开启消防水进行喷雾封锁,减缓气体蔓延,同时关闭下水道应急阀门,防止污水外流。企业员工引导化工园区消防大队消防车停在指定位置,并立即组织救援工作。
4.1.6 现场警戒与人员疏散
安全科长要求马上通知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到会议室集中,同时要求企业义务消防队通知所有车间、部门立即停车、向上风向疏散人员,在现场四周设置警戒线。厂长要求安全科长安排人员与化工园区消防队进行接洽共同制定处置方案,要求警戒组对事故现场进行警戒并实行交通管制,要求车间主任对撤离人员进行引导和清点,要求后勤保障组准备好应急救援物资,要求通讯联络组保持与化工园区的联系,并随时汇报通信状况。
4.1.7 求援化工园区
车间主任向安全科长汇报2#贮罐底部泄漏突然增大,现场无法控制。安全科长向厂长汇报情况并建议请求外部支援,厂长同意请求化工园区应急救援协助。
4.2 园区应急救援
4.2.1 启动园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企业厂长立即向化工园区主任助理(园区预案现场总指挥)请求应急救援支援,园区主任助理立即向园区主任(园区预案应急救援总指挥)报告。园区主任立即成立某电镀企业盐酸泄漏应急救援指挥部。
按照园区的应急预案,园区各部门根据预案分工,迅速开展应急救援的各项工作,安全生产处联系消防、安监、环保等部门,同时参与事故救援的警戒和处置,引导岗位人员撤离,组织监护人员进入事故现场;社会发展处联系公安、街道、医院等部门,设置事故区域及警戒线,交通组织和受伤人员的护送入院工作;园区办公室及时发布信息,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安监分局、环保分局、消防、医院等部门接到通知后,迅速赶往事故现场实施救援。
4.2.2 应急处置
该电镀企业与化工园区消防队根据确定的处置方案,化工园区消防队员迅速启动消防水雾对泄漏的盐酸气体实施稀释和封锁。
4.2.3 险情进一步扩大,园区消防大队向119指挥中心请求增援
由于2#储罐泄漏量突然大增,险情进一步扩大,泄漏的盐酸气体有向周围区域扩散的危险,119指挥中心接化工园区消防大队增援请求后,立刻组织市消防支队和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赶赴现场增援。
该市和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先后出动二辆消防车进入事故现场,在公司人员引导下分别停在指定位置,该市消防特勤中队和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出动的消防车先后到达事故现场实施救援。
园区主任助理要求特勤中队立即开展堵漏准备工作。园区主任要求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按应急预案进行救援。
4.2.4 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部署各项救援工作
该电镀企业厂长向园区主任助理汇报应急救援现状,该厂目前正在全力开展事故救援处置,目前全厂已安全停车,并已经通知下风向生产企业和周边村庄做好应急工作。园区主任助理要求企业协助消防队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4.2.5 部署救援,进一步研究救援处置方案
现场指挥部成员研究堵漏方案,同时各救援车辆陆续到达现场。指挥部根据事故实际情况,成立各应急救援专业组,按照预案的分工,分头组织人员急救,实施堵漏等各项抢险救援工作,此时,各救援车辆陆续到达现场。根据专家拟定的带压堵漏方案,2名负责实施堵漏工作的救援人员佩戴专业的堵漏工具整装待命。
4.2.6 进行环境应急救援检测
环境应急救援队到后,一方面,了解企业事故污水的收集情况;一方面,进行应急监测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
园区主任助理要求检测队按照预案的要求,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人员对事故现场扩散区域进行大气监测和风向、风速监测,及时向指挥中心总指挥汇报监测结果。到达指定地点后,经检查,目前事故应急阀门已关闭,消防水已引入污水应急池,周围大气监测工作已经开展,环境应急监测车驶离现场,对周边地区进行监测。
4.2.7 特勤中队实施堵漏工作
指挥部成员研究制定了堵漏实施方案,专业抢险人员穿戴防护用品,准备专业工具堵漏作业。这次事故堵漏的难度和特殊性在于泄漏源具有腐蚀性、刺激性,要求处置人员必须穿戴好全封闭式防化服,佩戴安全呼吸器进入事故现场处置。
此时,指挥成员正在紧张的制定堵漏方案,专业堵漏人员穿戴好防护用品,准备专用工具实施堵漏作业。现场指挥部下达实施堵漏方案命令后,4名身穿防护服的应急救援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实施堵漏作业,消防车加大水量对贮罐区周围进行水幕封锁。应急救援人员采用带压堵漏对泄漏部位进行堵漏,带压堵漏技术是在槽罐内尚有物料的情况下而进行堵漏的一项技术,它不需要动火即可消除泄漏,带压堵漏技术是以流体介质在动态下建立密封结构。随着堵漏作业的进程,现场的烟雾逐渐减少,堵漏作业成功完成。
4.2.8 堵漏成功后,实施倒罐作业
特勤中队向园区主任助理汇报堵漏作业成功。该电镀企业厂长要求安全科长组织人员实施倒罐作业,消防污水必须进入环保装置,处理合格后送往污水处理厂,以切实消除危险源。
4.2.9 环境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
在特勤中队倒罐作业完成后,环境检测组向园区主任助理汇报经检测周边水质符合环境标准,大气敏感点监测情况符合国家环保卫生标准。
4.2.1 0 现场指挥部报告现场处置情况
园区主任助理将应急救援处置清理报告园区主任,并建议结束应急救援行动。
4.2.1 1 演练总结发言,宣布演练结束
园区主任宣布演练结束,关闭应急预案,并总结发言。指挥部对应急救援过程进行点评,并对演练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得到具体的改进方案。总指挥要求各部门根据改进方案对应急预案进行跟踪整改[3]。
5 总结
文章针对电镀企业的盐酸储罐泄漏的事故场景,分企业内部应急救援和外部应急救援两个层次对事故应急演练的关键岗位和具体流程进行了设计。可以作为电镀企业应急演练脚本具体设计的基础,也可以为其他类型企业的应急演练提供实践指导。S
参考文献
[1]王卉,黄德寅,陈会祥,等.某电镀添加剂企业职业健康风险因素的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1,37(02):96-99.
[2]姜传胜,邓云峰,贾海江,等.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理论思辨与实践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06):153-159.
应急救援组织 篇5
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试点工作以来,我矿通安部
门狠抓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大力加强应急队伍体
系、预案体系、支撑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了安全生产和应急
管理水平及应急能力,对促进我矿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应急演练是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人员
素质和应急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事故防范和处置水平的重要途径。应急演练充分展示我矿应急队伍良好的专业素
质、严明的组织纪律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标志着我矿安全生
产水平和应急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矿要以这次现场会及演练为契机,认真总结这次应急演练的经验,积极探索应急演练新方式、新方法,进一步提高演
练和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努力使我矿应急队伍
技能、装备水平、信息化水平、协作水平、救援指挥水平得
到更大提升,为推动我矿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
应急救援组织 篇6
关键词:城市电梯,应急救援,救援对策,三级响应
0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 现代化场馆与高层建筑大量涌现, 电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频繁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截止2010年底, 全国电梯使用量已经达245.33万台[1], 数量比2009年增加22.02%。电梯作为一种包括机械及电气部件的特种机电设备, 随着数量的快速增加以及使用频繁, 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运行故障, 引发困人、伤人等安全事故。2011年我国电梯万台事故率为0.32起[1], 从2005年开始, 平均每年电梯事故起数在40起、死亡人数在30人左右。特别是2011年“7.5”北京地铁四号线自动扶梯事故, 导致1人死亡, 20多人受伤, 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此后各地接二连三的事故发生, 绷紧了公众的神经。电梯应急救援已经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国外已建有较健全的公共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响应体系[2,3,4], 如美国国会于1986年通过了SU-PERFUNO法的修正案, 其第3部分《应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权法》规定联邦政府需设立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 并成立国家应急响应领导小组 (NRT) 。美国各州都颁布了电梯相关的法规, 其电梯事故救援主体为电梯公司。
国内也开始建立电梯事故应急救援响应体系, 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国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 就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做出合理规划。电梯厂家希望通过电梯控制系统实现电梯故障时的自动放人, 如文献[5]就详细介绍了如何实现电梯故障时的自动平层;而研究学者、电梯监管部门主要的关注重点则在如何在使用管理方面进行提高, 维保质量如何保证, 如文献[6]就很详尽地分析了电梯目前应急救援的特点, 只有建立响应的应急救援机制, 快速响应才能解决目前电梯救援所面临的问题。目前已有学者关注到这个问题, 如许智、李赵等的《应尽快建立电梯应急救援机制》中详细阐述了目前电梯救援的问题, 也分析了正确的救援方式。
但国内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主要由使用单位与维保单位共同承担, 发生电梯故障关人时, 由乘客发出求救信号, 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通知维修人员进行营救, 或者直接由公安、消防进行施救, 电梯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完备, 导致应急救援响应滞后、救援不力, 这种传统救援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常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借鉴国内外关于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经验, 建立一套完整的电梯应急救援体系、研究其救援对策势在必行。
本文对电梯故障与事故特点、应急救援技术、指挥调度方式进行系统研究, 提高电梯应急救援的科技含量, 合理配置电梯应急救援资源, 构建电梯应急救援的实现系统, 实现电梯应急救援的快速化、高效化和信息化, 为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提供技术保障。
1 电梯应急救援技术基础
电梯应急救援需要构建电梯安全运行应急处置中心, 以增强政府对城市电梯的应急管理、决策分析和公共服务效能, 提高电梯设备应急管理服务水平为着眼点, 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 以汇集电梯设备信息资源为手段, 统一规划、分阶段实施。基本功能应涵盖电梯设备应急管理、设备动态监管、信息共享、数据评估分析等方面。系统功能示意如图1所示。
从技术实现上讲, 应急处置中心平台是在引入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的, 平台包括:终端感知层 (现场状态感知及监控装置) 、数据传输层 (数据支撑网络) 、应用层 (电梯公共安全监控中心) , 以传感器技术、音频、视频技术为数据采集手段, 以3G网络为数据传输通道, 服务于全市电梯设备的应急调度、实时监控、决策分析、呼叫中心和视频监控等职能。通过完成处置中心平台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 从而全面实现对电梯设备的精确化应急管理、集中化数据汇总、对客户的智能化服务管理、对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业务处理、对政府的科学化辅助决策。技术结构如图2所示。
系统的结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其中感知层以GPS、RFID、传感网等技术为支撑;传输层以3G、计算机网络等通信传输技术为支撑;服务层通过信息融合、网络管理、WEB服务等技术, 向上层提供相关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身份服务、单点登录服务、访问控制服务、电子表单服务、业务流程服务、统一消息服务、GIS引擎服务、数据分析服务等;应用层即为电梯安全运行应急处置中心平台, 通过“电梯安全运行应急处置中心平台”统一的管理入口, 实现“一次登录, 全网访问”。在框架设计时为未来系统扩展预留了接口。
感知层主要是通过红外、光电、接触式、霍尔开关等传感器, 获取电梯运行状态、报警按钮、乘员感知、轿厢视频等反映电梯运行状态的重要信息, 通过专家系统的判断, 得到电梯的困人、轿厢在非平层区域停止、轿厢报警按钮动作等故障。
传输层根据信号传输的便利性, 采用无线和有线结合的方式, 采用基于光纤、3G等高效率电梯安全保障系统的分层组网模式, 开发电梯运行状态、故障数据以及音频、视频信息等大容量数据传输技术, 实现电梯状态监控装置与支撑层的电梯接入服务器、电梯状态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存储服务器、报警服务器、视频注册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间的高效信息交换。
应用层采用B/S架构、SQLServer数据库、Web服务器构建电梯应急救援平台, 实现电梯运行状态监控、双向语音视频传输、故障预警与诊断、应急救援保障, 保障电梯安全可靠运行。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 建立强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确保平台建设的通用性和可靠性。
2 电梯应急救援响应体系
2.1 规划电梯应急救援组织网络
重点建设“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级响应”、“四重保障”的应急救援组织网络。
“一个平台”即建设一个统一的技术支撑平台。
“两个中心”即电梯安全运行应急处置中心和电梯安全运行监控中心, 处置中心主要包括应急调度系统、决策分析系统、呼叫中心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电梯故障监控中心为维保单位和使用单位应用界面, 主要实现电梯故障的实时监测、自动报障、自动派单、电梯日常维护管理等功能。
“三级响应”即将主城行政区划分为若干地理网格, 每个网格包含各家维保单位的维保点, 电梯的直接维保单位在该网格中的维保点作为一级响应主体;每个网格单元内的其他就近维保点, 作为二级响应主体;市应急处置中心作为第三级响应主体。三级响应体系如图3所示。
“四重保障”即一重保障为实时监控, 及时发现困人故障;二重保障为应急调度, 通过呼叫中心的有效调度, 实现及时救援;三重保障为三级响应, 从制度上确保救援体系的完备;四重保障为决策分析, 通过对故障数据、救援数据的分析, 为设备准入、故障预防等提供决策支持, 防范困人故障的发生。四大平台功能都是服务于应急调度, 提高救援响应速度和质量。
2.2 建立电梯救援专用号码安抚系统
城市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立电梯救援专用呼叫热线 (如96333、12365、12345等) , 同时安装视频监控装置, 辅助完成被困乘客的心理安抚。
电梯应急救援体系在接收到电梯的故障信号后, 主动与发生故障的电梯建立网络通讯, 在电梯监控端监视器上自动显示电梯轿厢画面, 并实现与电梯轿厢实时通话, 安抚故障电梯的受困人员。可通过视频画面与语音交流指导电梯轿厢中受困人员自救。
2.3 规划电梯应急救援路径
系统提供电子地图服务 (GIS) , 电梯一旦发生事故, 首先需要定位事故电梯的地理位置, 确定到达事故地点的可能路径并实现其路径优化。可借助城市电子地图查询地理位置, 结合实时交通状态, 通过智能算法, 对救援路径进行计算机自动规划和智能优化。
要对城市道路网进行最优路径分析, 首先必须将现实中的城市道路网络实体抽象化为网络图论中的网络图, 然后通过图论中的网络分析理论来实现道路网络的最优路径分析。在平台GIS系统中, 通过DIKB最优路径算法, 平台可以自动选择离事故电梯最近的维保点, 并规划最优路径, 实施最快救援。
2.4 优化电梯应急救援流程
结合三级救援响应机制, 优化的应急救援流程具体实现如下:
(1) 维保单位积极救援;
(2) 报警统一呼叫号码 (96333) ;
(3) 初步确定事故级别;
(4) 启动应急程序;
(5) 组成救援组;
(6) 信息发布和管理;
(7) 恢复程序;
(8) 事故调查及后处理。
2.5 完善电梯救援装备体系
应急救援装备体系是指应急救援装备的配置、优化与整合。应急装备系统包括三方面:装备的布局、装备的配置和资源的调度。
(1) 装备布局
应急救援中的装备布局包括事故应急救援现场指挥中心的选址问题以及装备配置等问题, 在事故应急救援中人员和物资等装备的布局目标就是合理安排人员 (警力、消防、急救、特种处理等) 、物资 (机构、仓库等) 的布点, 尽可能满足电梯事故发生时应急点对救援装备的需求。
(2) 装备配置
在进行救援装备的布局时, 应该考虑到电梯事故的应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态转化问题, 根据不同阶段事故状态所需资源情况对救助点进行合理的装备配置。因此装备的布局最终还是要靠装备的优化配置来完成。在满足一定服务水平的前提下, 需要有效分配资源。
(3) 装备调度
在应对各种事故时, 为做好救援资源的筹集、运输、配送等工作而建立一个特殊的事故应急救援后勤保障组。为了保证救援装备调度的顺利进行, 应对事故的不确定性, 事故应急救援后勤保障组应该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
3 电梯应急救援系统实践
目前电梯应急救援响应已在南京市正式运行, 南京市现有电梯已达4.5万台。南京市电梯应急处置平台正式运行以来, 全市纳入应急救援系统的乘客电梯3.7万台。
南京市开通了统一的应急救援专线96333, 建立了统一的应急指挥中心, 搭建了统一的应急救援平台, 建立了三级应急救援体系。电梯应急处置平台软件如图4所示。
南京市电梯应急处置中心平台运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表现如下。
(1) 救援效率大大提高
南京市电梯应急处置中心平台, 通过统一呼叫专线和处置中心的建设, 强化对救援效率的管理和把控, 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自2013年4月8日96333电梯应急处置中心正式启用以来, 截止2013年7月8日, 三个月内中心共接到电话8 488个, 救援人员到达困人故障现场的平均用时为11.66分钟, 比国家规定时间 (30分钟) 缩短了18.34分钟。其中3分钟内响应率为97.66%, 20分钟到场率为91.53%。救援效率明显提高。
(2) 维保单位救援质量大大提高
南京市电梯应急处置中心, 依托于安全监察职能, 对维保单位应急管理实现激励、考核并严格后处理, 自正式启用3个月以来, 处置1 532起困人故障, 其中由签约维保单位救援1 450起, 占94.65%, 网格救援82起, 仅占5.35%, 并且各维保单位能迅速响应并服从中心调度指挥, 96333对签约维保单位及网格3分钟应急响应率考核, 仅8家单位 (全市129家维保单位) 未达到100%, 南京96333运转实现对维保单位的有效调度指挥, 救援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
(3) 掌握了电梯运行精确数据
南京市电梯应急处置中心根据应急救援的情况, 建立专家分析系统, 根据电梯困人的救援信息、故障信息等情况, 统计分析得出区域电梯的综合形势, 有利于监察部门准确掌握电梯安全形势。
根据电梯应急救援的情况, 分类统计和分析, 形成月报。按发生地所在区县、电梯的使用场所性质、发生困人事件的时间段、同一地点发生三次及以上困人故障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统计。通过电梯应急处置中心, 可以准确掌握维保单位的电梯发生困人故障的数量、频次, 救援的时效等信息, 为监察部门提供具体可靠的信息来源。
南京市自2013年4月8日96333电梯应急处置中心正式启用以来三个月以来, 共接到电话8 488个, 处置电梯困人故障1 526起, 解救被困人员2 293人。平均每万台电梯每天发生困人故障5起。
(4) 提高了电梯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电梯应急救援平台积累大量的准确的数据, 解决了监管部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以电梯应急处置中心为抓手, 形成了监察、检验、应急、稽查四位一体的监管模式, 实现被动监管转为主动监管、事后应急转为事先预防、模糊管理转为精细化管理。
平台有利于掌握辖区电梯安全的总体状况, 明确重点监管区域和重点监督的维保单位, 有针对性开展安全监察工作。监察部门可以根据应急救援的数据统计情况, 要求和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对重复发生多次困人故障的电梯的使用单位、维保单位、制造品牌等采取重点监察, 如连续3次通报应急响应率较低的维保单位由监察部门组织开展重点监察;对未在30分钟内到场的维保单位, 进行调查处理。对于同一电梯连续出现3起困人故障, 同一小区连续出现6起困人事故, 调查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和维保质量情况。有利于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城市电梯应急救援响应及救援对策的整体框架, 基于网络通信、地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等技术的电梯事故高效“三级应急救援响应”机制, 快速制定故障处理方案, 为救援提供及时准确的现场故障信息, 实现紧急事故的快速反应, 提高救援效率。
城市电梯应急救援响应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 建立应急办统一领导的, 联合质监、安监、消防、交通、公安、卫生、环保等部门积极配合的城市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设立电梯应急救援呼叫专线。
(2) 建立以应急救援技术为支撑的城市电梯应急救援响应体系, 优化应急救援流程。建立三级应急救援响应体系, 落实维保单位的第一救援主体责任, 针对事故类型及特点, 选择科学的救援方案, 配置合理的救援人员和资源。
(3) 由质监部门牵头, 发挥自身熟悉设备分布特点以及维保单位技术的优势, 负责组建由电梯维保单位骨干技术人员组成的电梯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完善救援装备、建立救援网络。
(4) 由质监部门牵头、联合公安、消防等部门, 开展电梯应急救援演习活动, 开展电梯事故应急自救宣传和演习。开展日常训练, 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地应急救援方案, 通过演练改进应急预案, 提高联合救援的水平。
(5) 广泛开展电梯安全使用和积极自救宣传和教育活动, 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特种设备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关于2011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情况通报[R].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0.
[2]苗兴壮.国内外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研究述评[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6 (1) :23-26.
[3]梁广炽.美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综述[J].林业劳动安全, 2005, 18 (2) :22-23.
[4]赵红.从美国联邦应急计划看美国国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J].理论研究, 2004 (1) :26-30.
[5]刘图前.电梯状态监控及应急救援系统[J].广东科技, 2008 (20) :192-193.
[6]庞文铸.浅谈电梯的应急救援[J].安防科技, 2008 (12) :72-73.
应急救援托起“安全”之翼 篇7
健全组织机构
中国石油集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依据国家“健全综合应急管理机构和专项应急机构、理顺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的关系, 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的要求, 不断完善应急组织机构。中国石油集团总部组成由主管领导负责的应急领导小组, 由集团公司总经理任组长, 各分管副总经理任副组长, 成员为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和指挥机构, 应急领导小组平时负责重大应急管理工作的措施决策, 应急时负责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领导和指挥。
2007年11月, 中国石油集团在集团办公厅成立应急协调办公室, 将其作为应急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侧重应急时期值班值守、综合信息和应急协调等工作。2008年3月, 中国石油集团在安全环保部成立了应急管理处, 将其作为应急领导小组的工作机构, 侧重经常性应急管理和准备工作, 并设立由总部职能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组成的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采取分散办公, 集中议事的工作形式, 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部门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中国石油集团各企业也相应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 并逐步按照“一个中心、两个机构”的组织模式, 成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在经理办公室或生产运行管理部门设置办事机构, 在安全环保部门设立应急工作机构, 相应的职能部门配备了专 (兼) 职应急管理人员。目前, 企业专 (兼) 职应急管理人员已达2 816人, 在指导应急体系建设、组织预案编制和演练、开展培训和处置突发事件等工作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完善管理制度
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中国石油集团制定了《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提出了加强应急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预案体系、保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具体措施和要求, 建立完善了《应对突发重大事件 (事故) 管理办法》《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管理办法》《重大敏感信息发布管理暂行规定》。
同时, 中国石油集团还不断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2003年初, 公司针对井喷失控、油气管道、炼化装置着火爆炸事故, 以及危险化学品泄漏、海上严重溢油事故等5种突发特别重大事故, 制定了《突发特别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006年, 中国石油集团进一步加快了应急预案建设步伐, 编制了《集团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并针对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出现的重特大突发事件, 制定了与总体预案配套的《井喷失控事故应急预案》等16个专项预案。
2008年, 由于公司业务整合等实际情况, 原有应急预案已不能满足应急工作发展的需要, 中国石油集团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同年8月21日, 廖永远副总经理主持召开集团公司领导办公会, 专题研究应急预案制修订工作, 确定对原有总体预案和16个专项预案进行修订, 新制定了《新闻媒体应对应急预案》等2个预案, 形成“1+18”的预案模式。
按照“科学、实用、简明、易行”的原则, 中国石油集团对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进行修订, 完善了预案的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修订后的总体预案作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纲领性文件, 框架完整、要素齐全、内容全面;专项预案是针对某一特定突发事件制订的应急响应程序, 具备独立的应急处置功能。这次修订工作既提高了总体预案的指导性, 又增强了专项预案的可操作性。
加强培训演练
中国石油集团及所属各企业高度重视应急演练工作, 通过开展相关部门和岗位员工共同参与的实战性演练, 来增强应急救援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检验应急指挥的组织协调能力, 促进了全体员工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提高。2008年, 各企业组织开展企业级应急演练1 000多次、分厂 (矿、分公司) 级应急演练2万多次, 基层单位组织岗位应急处置演练达6万多次。
中国石油集团还重点加强了各单位与地方政府、周围社区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的建立工作, 突出做好与各方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工作, 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集团所属大庆油田、吉林油田、大港油田、吉林石化、兰州石化、管道分公司等单位, 多次与当地政府联合开展地企联动大型应急演练。
为了不断提高海洋石油开发应急管理水平, 增强海上应急救援的协调指挥和实战能力, 2008年7月16日, 中国石油在冀东油田NP1-5X1090井及附近4km2的海域举行了“2008年度中国石油渤海冀东海区综合应急演习”。冀东油田公司、海洋工程公司、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中信海洋直升飞机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公安边防总队海警二支队、天津海事局烟台航标处等9个单位的350余人参加了演习。演习涉及平台井控、平台防硫化氢、弃平台、海上消防、溢油回收、海上救生等6个科目, 历时4h, 动用钻井平台1座、各种船舶13艘、直升机1架、围油栏600m、收油机2台以及相关的辅助设施。此次演习是中国石油集团“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演练科目涉及范围最广、多单位联动、政企配合”的一次海上应急实战演练。
基地队伍建设
中国石油集团在充分发挥现有消防、管道维抢修、工程技术、医疗救护等专业应急队伍骨干作用和区域优势的基础上, 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 建立各片区的资源共享联防联动机制,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加大投入, 重点建设危险化学品、油气长输管道、井喷失控、海上等应急救援基地, 追求应急处置整体效能最大化。
在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面, 中国石油集团重点加强了消防业务优化整合、消防队伍专业化建设和消防装备建设。2006年, 集团对23家专职消防队伍实施了优化整合, 在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设立了消防专业管理部门, 加强了消防业务的专业化管理。自2007年以来, 中国石油集团启动了专职消防队基层建设达标工作, 促进了消防队专业化建设, 提高了应急救援保障能力。针对历史原因形成的消防车辆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 中国石油集团用3年时间投资专项资金8亿多元, 统一招标采购了500多台多功能大型消防车辆, 已陆续交付各基层单位投入战备执勤。
在长输油气管道维抢修应急中心建设方面, 中国石油集团按照区域优化、合理配备、立足自救、企地联动的原则, 分别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6大区域设有维抢修中心13个、维抢修队28个, 健全完善了相应的油气管道事故 (事件) 应急预案, 成立了油气管道应急办公室, 在专业公司、调控中心及各地区公司设立了维抢修应急指挥协调部门, 形成了较完备的管道维抢修应急救援体系。各维抢修中心通过开展事故抢修应急演练,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提高了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
在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建设方面, 中国石油集团加强了渤海湾滩海、浅海石油勘探开发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于2006年12月在冀东油田正式成立了中国石油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 投资5亿元用于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及曹妃甸、营口、塘沽等3个救援分站的建设, 最终将使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达到处置国家Ⅱ级应急响应事件的能力。
应急救援研究体系探讨 篇8
关键词:应急救援,体系,理论,灾害事故
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部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它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2006年5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 明确要求:“公安消防队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 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 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 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 矿山、水上事故, 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法定职责来看, 消防部队是承担“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救援任务来开展工作的, 从大量的实践来看, 消防部队处置的灾害事故类型很多, 范围很广, 包括了大部分的自然灾害、生产生活事故。突发的灾害事故在我国每年都发生数十万起, 应急救援已经成为了消防部队的工作常态。应急救援产生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实践领先于理论, 但必须依靠理论的推动才能更好地发展, 实践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应急救援学 (学科编码6208040) 作为三级学科, 它是主要研究针对突发的、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备、预防、响应和恢复的活动, 以达到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迅速恢复平衡状态的综合性学科。本文从应急救援理论、应急救援技术、应急救援管理3个层面对应急救援研究的内容进行划分, 对应急救援研究提供框架式的参考。
1 应急救援研究的总体框架结构
应急救援活动是基于对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所产生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 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启动, 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 进行的应对、控制、处理过程。这些事件的来源于工业事故、自然灾害、公共活动、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等。
应急救援活动是一个追求有效实施的综合体系, 它是以应急救援理论体系、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为基础, 以救援资源优化布局与动态调度、救援方案制度合理有效、救援措施准确迅速来保障完成挽救生命、减缓事态扩大、控制事态发展、恢复总体平衡状态的救援任务。系统中理论体系提供机理指导, 技术体系提供方法手段, 管理体系实现系统控制。 (图1)
2 应急救援理论体系
应急救援理论体系由救援规划原理, 救援管理原理和救援实施原理三部分组成。救援规划原理由灾害事故时变机理和救援资源非均衡机理构成;救援管理理论由系统有序性机理、系统反馈性机理、系统联动性机理、系统分级性机理构成;救援综合实施原理由灾害事故的蔓延机理、转化机理、衍生机理、耦合机理、阀值机理以及应急救援系统响应机理为理论基础建立 (图2) 。
2.1 救援系统规划理论集群
系统合理规划的目的就是寻求一种相对的平衡, 使救援资源与灾害事故救援需求相匹配。 (图3)
2.1.1 时变机理
救援系统规划的灾害事故时变机理由灾害事故的客观性、发展性、损害性和不确定性构成。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不管人们做出多大的努力也不能完全人为杜绝, 这就是客观性;灾害事故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不断地在发展, 如汽车交通事故就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这是发展性;灾害事故或多或少都会带来社会、政治、经济、心理等方面的损害, 如交通事故, 不仅会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还会带来人的心理和精神伤害等, 这是损害性;灾害事故的发生, 我们可以预测其发生的风险, 但是在空间、时间、损失程度等多个方面上, 无法精确预测。如森林火灾为例, 我们可以确定火险等级, 但是在具体时间、地点上, 会不会发生火灾是不确定的, 这是不确定性。
2.1.2非均衡机理
救援非均衡机理由救援信息缺失性、救援资源非均衡性和灾害事故分布的离散性构成。灾害事故在时间、空间上是突然发生的, 我们在灾害事故的初期, 对灾害事故的信息 (如灾害事故强度、影响范围、人员物资损失等信息) 是严重缺乏的, 要随着救援行动的不断深入, 灾害事故的全貌才会逐渐清晰, 我们对灾害事故的了解才会逐渐全面, 这是信息缺失性;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非均衡大系统, 灾害事故发生的风险也有很强的离散性, 因此灾害事故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种的非均衡性, 而救援资源由于系统初始状态限制也呈现一定的非均衡性, 其表征为灾害事故发生后救援信息的迟滞性和救援资源的长途运输性。
2.2 救援管理理论集群
系统管理的目的就是追求系统的有效控制, 使应急救援行动与灾害事故救援需求相匹配。 (图4)
2.2.1 系统有序性机理
现代应急救援活动不是自发行为, 而是有组织有纪律的主观行为, 是应急救援管理层的救援理念、决心意志在应急救援实施层的具体体现。客观上要求系统对资源的管理控制, 对救援信息的处理呈现一定的有序性和制度性。系统有序性机理分析为各类体制机制及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理论基础。
2.2.2 系统反馈性机理
应急救援管理系统和应急救援实施系统存在着反馈回至性, 表征为以应急救援实施效果来修正应急救援管理。应急救援体系就是基于动态回馈性不断调整修正系统结构和运作模式, 使之更加高效快速地处置灾害事故。系统反馈性机理从管理体制回馈性、救援资源回馈性、救援效果回馈性3个层面对系统响应灾害事故的反馈性机理进行分析研究, 保障反馈信息的合理有效。
2.2.3 系统联动性机理
应急救援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 涉及各级政府和部门, 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构建整体联动体系, 形成高效统一的调度指挥, 确保各子系统间协调运行是协同联动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协同联动理论从救援人员行为协同、救援装备物资协同、救援信息协同共享3个方面分析研究, 保障系统对灾害事故响应合理有序。
2.2.4 系统分级性机理
灾害事故种类、烈度、影响程度不同, 处理的模式、方法也不同。应急救援分级机理研究对灾害事故的模糊辨识、影响预估、分级救援模式等关键性问题, 还要对灾害事故的划分原则、划分方式、划分依据进行界定, 为灾害事故的分级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2.3 救援综合实施理论集群
应急救援实施的目标就使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图5)
2.3.1 灾害事故蔓延机理
很多灾害事故如果不及时有效处理, 往往会蔓延扩大。如火灾事故, 救援不及时造成小火成大灾的事故数不胜数。研究灾害事故蔓延机理, 在划分事故类型的基础上, 确定产生机理、发展条件、波及范围等, 从能量抑制、风险分散、响应时滞等层面对危险控制进行分析。
2.3.2 灾害事故转化机理
一种灾害事故的影响成为了另一种灾害事故的诱因和条件, 这就是灾害事故的转化。如大暴雨造成的煤矿淹井事故, 就是自然灾害转化成生产安全事故。一个事件转化成另一个事件, 其中一定存在着联系。研究灾害事故的转化机理, 是从事故源和事故影响树的分析中, 寻求切断事故转化链的应对措施。相对于突发的灾害事故, 转化发生的事故一般都可以划分到渐发事故的范围, 灾害事故转化机理研究对预防和抑制转化为更大的事故有重大意义。
2.3.3 灾害事故衍生机理
在处置灾害事故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可能会因为方法和手段的因素产生新的损失, 这是灾害事故的衍生。如扑救火灾事故中, 用水扑救会产生水渍损失, 很多时候是不可避免的。研究灾害事故衍生机理, 是从事故处置的角度上, 分析预测应对措施产生的后果, 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
2.3.4 灾害事故耦合机理
不同的事件在同一时间空间内发生, 共同作用产生更大的灾害事故, 这是灾害事故的耦合。如火灾现场中的“火借风势, 风助火威”, 这是一种相辅相承的耦合关系。研究灾害事故的耦合机理, 可以通过“解耦”的方法, 使事故影响迅速缩小。
2.3.5 应急救援阀值机理
任何灾害事故都存在一定的可恢复点、可挽救点。如救援遇险人员必须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实施, 错过了时间, 遇险人员就会死亡。救援阀值机理就是对灾害事故发生后, 遇险人员、受损设备物资的可恢复、可挽救阀值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 为系统规划与救援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2.3.6 灾害事故应急响应干涉机理
救援系统建立的合理性取决于救援系统对灾害事故的响应速度和响应质量, 快速响应和正确响应是系统的目标。快速响应机理从个体救助、综合救助、救助时差3个层面进行研究。其中个体救助从生物反馈机理研究救助有效性;综合救助从系统的“报警—辨识—响应—评价”救助链的角度分析应急救援系统对灾害事故的影响;响应时滞机理是在以上二个层面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救援阀值研究, 从时间的角度上对响应时滞进行研究。
3 应急救援技术体系
应急救援系统总体框架结构、应急救援管理、应急救援具体实施这3个层次存在缺陷, 都将影响系统对灾害事故的控制和处理。可将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划分为救援系统规划技术集群、救援管理技术集群、救援行动技术集群。
3.1 救援系统规划技术集群
3.1.1 救援资源优化布局技术
救援资源包括救援专业人员, 救援装备, 救援物资等等。救援资源在空间上合理分布是救援行动快速有效的基础。救援资源优化布局技术是以交通网络规划理论为基础, 结合灾害事故危险源分布, 运用系统工程多目标决策分析理论, 建立救援资源合理分布体系, 为救援资源优化布局提供技术手段。
3.1.2 事故危险源预测技术
各类灾害事故的发生是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生活影响, 呈现出一种不均匀分布而具有一定的集聚性, 如道路交通事故有高发路段, 化工生产储存基地的化学危险品事故比一般城镇要多等等。事故危险源预测技术, 就是通过数理分类统计的方法, 结合灾害事故预测原理对灾害事故发生的地点、类型、等级进行辨识和预测, 为系统规划和救援资源优化布局提供依据。
3.1.3 模拟仿真和评估技术
救援系统规划与设计方案是否合理需要实际运行来检验, 一旦方案和设计存在缺陷将会造成重大损失。模拟仿真和评估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手段为系统规划设计方案的测评提供技术手段。
3.2 管理技术集群
3.2.1 救援行动协同技术
协同运行是应急救援行动中准确高效的必要保障, 各救援部门协同不好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内耗, 直接影响应急救援行动开展。救援行动协同技术是从行为管理学的角度开展研究, 为系统联运体制机制建立健全, 各部门职、责、权、利划分, 救援资源的协同管理使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3.2.2 基于GIS/GPS管理技术
救援行动中对救援资源的了解掌握是合理调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 (GIS/GPS) 技术使决策者在空间、时间上能动态、直观、全面地掌握救援资源, 从而使救援决策更加准确有效。
3.2.3 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
由于救援活动的多目标性, 救援决策指挥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对各类灾害事故信息、救援资源信息、决策模型仿真等综合分析, 用系统数学计算方法寻求最优解决路径, 形成备选方案供决策参考。
3.3 救援行动技术集群
3.3.1 灾害事故勘察技术
灾害事故勘察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 包括灾害事故类型辨识、灾害事故影响分析技术、事故危险源侦检和探寻等技术。灾害事故勘察技术的建立可为决策指挥提供依据, 为灾害事故分析提供技术手段。
3.3.2 灾害事故分类和等级模糊辨识技术
各种类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特性, 同类灾害事故损害程度也不同。依据灾害事故的特性和烈度分析研究其专业性机理, 用模糊辨识技术对灾害事故分类分级, 为快速响应提供依据。
3.3.3 灾害事故控制技术
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是动态波及的, 灾害事故控制技术体系从灾害事故波及链理论为指导, 研究灾害事故演化路径, 用切断或抑制波及链的手段来避免灾害事故扩大化。
3.3.4 灾害事故综合救援技术
该技术体系是救援技术与方法的综合体。包括了人员救援技术群, 救援装备技术群, 救援环境技术群等方面。灾害事故综合救援技术主要为现场救援行动提供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
3.3.5 现场组织技术
救援现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如何统一调度, 保障有序运行是实现救援行动有效性的关键。该技术体系以管理学原理和指挥学原理为指导, 运用数字化通信调度技术把灾害事故涉及人员或组织纳入统一指挥。调度与现场组织技术主要为统一指挥提供技术支持。
4 应急救援管理实施体系
4.1 应急救援管理层
主要包括救援资源管理和救援实施管理2个方面, 救援资源管理是救援活动的基础, 救援实施管理的核心是救援方案的制定与救援行动的控制。
4.1.1 救援资源管理
包括人员培训、人员管理、物资管理、灾害事故资料管理、相关组织部门管理、预案管理等等。
4.1.2 救援实施管理
主要依据救援资源管理提供的软硬件平台, 对灾害事故做出反应, 迅速产生应对方案下达执行层实施。
4.2 应急救援执行层
执行层负责在事故发生后按照管理层的命令、指令, 开展现场救援活动。它按照灾害事故侦察辨识、灾害事故救援处置、灾害事故现场恢复这一链式模型运作。 (图6)
结论
应急救援研究体系的构建, 有助于系统性、前瞻性、协调性研究应急救援所涉及的问题, 便于进一步开展应急救援研究工作, 从而更科学地把握应急救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管理实施体系三个方面对应急救援进行系统划分, 意在构建研究的框架, 为进一步拓展应急救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Z]2008年10月28日修订.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
[3]张殿业, 金健, 郭孜孜.铁路行车事故救援理论与技术体系探讨[J]铁道学报, 2006, 28 (5) :11-15.
[4]陈安, 陈宁, 倪慧荟等.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在于应急准备与救援 篇9
智利矿难从8月5日发生到33名矿工被安全救出, 长达整整69天的时间, 这69天创造了被困地底时间最长且成功生还的世界纪录。此次智利矿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矿井下可供矿工紧急避难的应急设施功不可没。33名矿工之所以能够坚持这么久, 关键是矿井下有一个可供矿工应急避难的避难所, 而正是这个避难所的存在才使矿工在矿难发生后仍能存活, 并坚持了17天之久。如果没有良好有效的避难所, 即使矿难发生时受难者仍然存活, 也难以坚持17天之久, 生命奇迹、救援奇迹都不可能发生。
矿井下可供矿工生活的应急物品是基本。在避难所里, 虽然只有维持2天生活的食物和水, 但却为被困矿工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 使他们度过了最初的恐惧和惊慌。如果没有避难所提供的必需物品, 矿工再有神助也不可能支持17天之久。
坚持不懈与人文关怀式的救援是特色。智利政府用行动诠释“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 坚持寻找, 直到17天后救援人员锁定他们的位置。救援行动展开之后, 为了矿工的生存和救援需要, 智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极具人文关怀的救援措施, 一方面向矿工提供食物、水等维持他们的生命;另一方面对矿工实施心理辅助措施:让受困矿工恢复营养, 接受专业治疗, 求助于美国宇航局, 打造居住环境, 提供可供矿工娱乐的mp3、录影机、小型电视、游戏机和纸牌等, 缓解矿工心理压力等, 坚定了矿工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矿工的团结协作及坚强、乐观精神是支柱。在遭遇矿难之后和被救援人员发现之前, 被困矿工迅速成立了临时领导小组, 对矿井下的自救活动进行安排, 一是将仅存食物进行了配给。每人每2天仅能分到2勺金枪鱼罐头, 1口牛奶, 再加上半块饼干, 直到第18天才完全消耗完。二是建立了生活区和日常生活秩序, 甚至想到了用矿灯来分出白天和黑夜。三是团结协作。33人共分为3组, 每组11人, 实行“三班倒”制度, 分别负责避难所、斜坡和105m (海拔高度) 处作业区3个地点的工作, 开展自救。四是冷静、乐观、自信、友爱的精神。争相要求最后升井、传递纸条向女友求婚。这一切富有成效而具科学性的自救行动, 是矿工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能够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至关重要的原因。
矿井火灾应急救援能力评价 篇10
关键词:矿井火灾,应急救援,模糊评价
火灾事故是煤矿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火灾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严重危及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大火能燃烧井下的设备、材料和煤炭。在有瓦斯突出危险、煤尘的矿井中发生火灾,往往会引起瓦斯、煤尘爆炸,扩大灾害范围[1]。
工业化国家的统计表明,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可以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无应急救援系统的6%。我国也有一些事故由于及时启动事故应急救援系统而降低了事故损失,有些甚至避免了人员伤亡,如辽宁阜新艾友煤矿2006年“2.18”顶板事故[2]。但也有一些煤矿由于在发生事故时未能及时启动应急救援系统,造成事故危害和灾害范围的扩大。因此,对矿井火灾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1 矿井火灾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的可行性
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即采用模糊语言分成不同的等级对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事物进行评价。
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矿井火灾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价是可行的[3],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矿井火灾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涉及因素众多,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各异,如与人的不安全行为密切相关的标准层指标难以客观量化,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第二,现存评价方法中隶属度标准基本都是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的[4],但是,各种评价体系不能反映评价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评价指标中中介过渡状态的存在。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计算数值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误差。为了弥补其不足,模糊综合评价就十分重要。
第四,某些因素受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具有偶然性,如操作失误、安全装置失效等。
总之,模糊综合评价是借助模糊综合评判以及采用价值工程和决策分析中的方法,对系统的安全现状作出综合评价,对矿井火灾应急救援能力评价非常适用。
2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要素
1) 评价因素论域U。
U代表评价中各评价因素所组成的集合。
2) 评语等级论域V。
V代表综合评价中评语所组成的集合,其实质是对被评事物变化区间的一个划分。
3) 模糊关系矩阵R。
R是单因素评价的结果,即单因素评价矩阵。模糊综合评价所综合的对象正是R。
4) 评价因素权重向量A。
A代表评价因素在被评价对象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在综合评价中用来对R作加权处理。
5) 合成算子。
指合成A与R所用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合成方法。
6) 评价结果向量B。
对每个被评价对象综合情况分等级程度的描述[5]。
3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
设U={u1,u2,…,un}为n种因素(或指标),V={v1,v2,…,vm}为m种评价,其元素(或指标)均可根据实际问题需要由人的主观规定,由于各种因素(或指标)所处地位不同,对事物决定的作用不同,所以权重就有所区别,评价自然也就不同[6]。人们对m种评价并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因此综合评价应该是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
各因素间的权重分配:A=(a1,a2,…,an),其中ai是因素被着眼的权重,ai≥0,且
模糊关系矩阵R=[rij]作为1个从评价因素论域U到评语等级论域V的Fuzzy(模糊)变换器,每输入1组因素的权重向量A,就可以得到1组相应的评价结果向量B。此关系可用图1来表示。
进行单因素综合评价,建立一级模型,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5个步骤。
1) 建立评价对象的评价因素论域U:
U={u1,u2,…,un}
即首先确立评价因素体系,解决从哪些方面利用哪些因素来评价客观对象的问题。
2) 确定评价等级论域V:
V={v1,v2,…,vm}
这一论域的确定,使模糊综合评价得到一个模糊评价向量,体现评价的模糊特性。
3) 进行单因素评价,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
式中rij为U中因素ui对应V中等级vi的隶属关系,即从因素ui着眼评价对象被评vi等级的隶属关系,因而rij是第i个因素对该评价对象的单因素评价。
4) 确定评价因素权重向量A:
A是U中各因素对被评价对象的隶属关系,其取决于人们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的着眼点,即评价时依次着重于哪些因素。
由于评价因素论域U中各因素对被评价对象的重要性不一样,因此,要用模糊方法对每个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可以表示为U上的一个模糊子集A=(a1,a2,…,an),并且规定:
5) 选择算子,进行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模型可用下式表示:
B=A·R (2)
式中“·”代表合成算子。记B=(b1,b2,…,bn),其为评语等级论域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如果综合评价结果
4 多层次综合评价
对于给定的因素集合U,多层次综合评价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 对给定因素集U作划分,设{U1,U2,…,Up}是对U的一个划分,记U/P,即:
U/P={U1,U2,…,Up}
称为第二级因素集,其中Ui=(ui1,ui2,…,uiki),i=1,2,…,P,显然Ui含有ki个因素。
2) 对每个类Ui的ki个因素,按初始模型作综合评价。设Ui中的诸因素权重分配为Ai,Ui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R,则得到:
Ai·R=Bi=(bi1,bi2,…,bim),i=1,2,…,P
3) 对U/P的n个因素按初始模型作综合评价。Ui的综合评价结果Bi是U/P中单因素Ui的评价。设U/P的权重分配为A,总的评价矩阵:
,得到B′=A·R (3)
这既是U/P的综合评价结果,也是U的所有因素的综合评价结果。写成二级算式:
其框图如图2所示。
如果划分U/P仍含有较多的因素,可以对其再作划分,得到三级以至更多级综合评价模型[6]。从上述分析得出结论:只要给出因素体系中最低层的各Fuzzy变换矩阵,即单因素评价矩阵,再给出各层次的权重值矩阵,便可求得任意层次中的任何综合评价结果和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
5 应用
以某煤矿为例,对矿井火灾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价。
因为矿井火灾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的各层因素分别着眼于通风系统状况好坏、设备安全、危险性如何、指挥决策和工人素质等方面,即有些因素用安全性、危险性来衡量,而有些因素只能用好坏来评定。因此确定评语等级论域V={好(安全),较好(较安全),一般(安全性一般),不好(较危险),差(很危险)}(圆括号内外的评语等同,在检查统计表中分别用1,2,3,4,5来表示)。又因为矿井火灾应急救援能力评价因素多为定性的,所以采用改进的等级比重法确定单因素隶属度,即直接由多个专家对被评价因素隶属度作出评估,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因素的隶属度。
采用笔者编制的模糊综合评价检查表,邀请10名安全评价专家对该矿火灾应急救援状况进行评价,其结果见表1。
5.1 进行单因素评价
矿井通风系统单因素评价B1计算方法如下:
根据公式rij=nij/m,可求出各因素ui对于各评价级别vj的隶属度rij,其中m=10,nij为表1评语等级中对应的各数值。因此根据公式(1)可得:
根据公式(2),得:
同理可得:
B2=(0.109,0.259,0.326,0.26,0.46)
B3=(0.038,0.2,0.465,0.208,0.089)
B4=(0,0.1,0.8,0.05,0.05)
B5=(0,0.25,0.5,0.25,0)
5.2 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
由公式(3)和(4)得:
如果综合评价结果
6 结语
1) 结合科研实践及相关文献,选取5类共18个指标建立了矿井火灾应急救援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2) 给出了矿井火灾应急救援能力指标体系的评价检查表。
3) 结合具体实例,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矿井火灾应急救援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嘉勇,郭立稳,龚津莉.煤矿火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C]//2006(沈阳)国际安全科技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出版者不详],2006.
[2]别新峰,冉宏振.煤矿应急救援系统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中州煤炭,2007,2(1):91-92.
[3]崔岗,陈开岩.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1999,27(12):40-43.
[4]周志强.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评价及应用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
[5]郭嗣琮.应用模糊数学方法[Z].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