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公司

2024-09-29

应急救援公司(精选10篇)

应急救援公司 篇1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大城市常住居民明显增多。随着燃气用户的不断增多,供气区域由市中心向城市边缘地带逐步扩展,管网设施增多(1),同时原有燃气管网逐年腐蚀老化,抢修频次增高,对太原煤气化集团公司的燃气应急救援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是目前集团公司应急管理基础薄弱,应急救援装备不足,没有完整的应急救援信息平台,与政府应急平台、公安110、消防119、医疗120的应急联动也没有形成完整机制,达不到应急救援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

本文拟结合燃气特性和行业特点,参照同行业先进经验和办法,针对下属各燃气公司现状,进行太原煤气化公司燃气应急救援体系规划研究。研究成果对公司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燃气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燃气的安全正常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燃气应急救援体系现状

目前,集团公司下属各燃气分公司分布在太原市、晋中市、临汾市,分别为太原天然气公司、晋中燃气公司、临汾燃气公司。公司之间地域跨度大,应急救援管理相对较为困难,应急救援工作由各燃气公司各自承担,无法在集团公司层面做到资源优化、统一协调、信息共享,没有形成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

1. 应急救援队伍。

各燃气分公司依托各自的管线所、管理站、职能部门建立应急抢险小组,承担各自属地内的应急救援任务,应急救援人员兼职日常维检修工作。其中管线所抢险小组负责户外管网的应急救援工作,管理站(营业所)抢险小组负责户内燃气设施的应急救援工作。

(1)应急救援力量。随着燃气用户的增多和管网的腐蚀老化,现有应急救援力量相对薄弱,已无法满足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太原天然气公司管线所位于城北胜利街,无法满足城南的应急救援要求;二是晋中燃气公司现有应急救援队伍可以满足晋中市区户外管线的应急救援工作,但只有1个营业所,无法满足市区所有居民用户的户内应急救援工作要求;三是临汾燃气公司仅有1支管线所应急救援队伍,无法同时应对2起以上突发事故。

(2)应急救援人员。

一是数量不足。太原、晋中、临汾3个燃气公司的应急救援人数分别为32、13和18,均存在应急救援人员不足问题。

二是年龄结构老化。太原煤气公司应急救援人员平均年龄41岁,晋中燃气平均年龄46岁,临汾燃气平均年龄较小,31岁(详见图1)。

三是学历水平较低,专业知识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由图2可知,三家燃气公司的应急救援人员大部分均为高中、中专学历。其中:太原煤气公司大专以上学历13人,占41%;晋中燃气公司大专学历仅1人;临汾燃气公司大专学历3人,占17%。

2. 应急救援信息平台。

太原天然气公司有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网GPS巡检系统,应用于生产、巡检、应急救援中,但信息系统不完整,存在系统未及时更新升级、管网资料短缺等问题。

晋中燃气公司有管网GPS巡检系统,应用于日常巡检、维检修中,但是系统资料中缺少大学城区域的管网资料。

临汾燃气公司目前尚无应急救援信息系统。

集团公司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应急救援信息平台,未与各燃气公司的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无法及时准确地获知各燃气公司的管网及设施运行状态。

3. 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

各燃气公司的应急救援装备均存在抢险车辆、大型机械设备短缺的问题及装备老化、物资储备种类不全等问题。

二、构建燃气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原则

由于燃气事故种类繁多,情况复杂(2),突发性强,覆盖面广,应急救援活动又涉及到从高层管理到基层人员各个层次,从公安、医疗、消防到环保、交通等不同领域,从宣传、教育到培训和应急演练等各种行动,这都给构建应急救援体系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建设完整统一的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3):

1. 预防性。

预防是任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预防不仅在于要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还应落实好救援工作的各项准备措施,一旦发生事故,就能迅速、准确、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活动。

2. 统筹性。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涉及各级人员、各个部门及相关领域,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他们各自的职责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自身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

3. 节约性。

根据危险源分布、事故类型以及相关的交通、消防、医疗等条件,以现有的各种应急资源为基础,本着节约的原则,对应急救援体系进行补充完善,避免资源浪费。

4. 先进性。

根据各应急救援工作的现实和发展需要,及时引进国内外成熟、先进的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保证应急救援体系与时俱进。

5. 实效性。

任何应急救援体系都应以能够实现及时、快速、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于本公司燃气应急救援体系现状和该体系的构建原则,参考国内其他燃气公司的经验(4),分别对本公司燃气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进行近期和远景规划。

三、燃气应急救援体系近期规划

1.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分别从集团公司、各燃气公司两个层面,从应急救援机构、队伍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燃气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应急救援机构建设。集团公司成立应急救援管理机构,负责燃气应急救援全面指挥和协调工作,制定与完善应急预案(5)(6),审核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和各燃气公司的应急预案,保障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到位,组织事故调查。设专人专管各燃气公司应急救援,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改变目前各燃气分公司各自为政的现状,保证事故发生后能快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

各燃气公司成立各自的应急救援管理机构,负责本公司应急救援全面指挥,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动,执行应急救援指令,制定技术措施和抢险方案,组织事故调查等。

(2)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在各燃气公司现有应急救援力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阶段增加应急救援人员和装备配置,达到接警后8min出警,30min内到达现场的应急救援要求。

应急救援机构与队伍设置见图3。

一是户外中低压管线应急救援队伍。太原天然气公司在城南储配站或罗城高中压调压站设立1个城南管线所,下设1个燃气应急救援抢险队(包括2个应急抢险组),负责太原市长风大街、长风西大街以南地区燃气抢险工作。

临汾燃气公司管线所增设2个应急救援抢险班,实行应急救援轮班制。

二是户内燃气设施应急救援队伍。太原天然气公司组建1个工营事团站应急救援抢险队(包括2个应急救援小组)。

晋中燃气公司在晋中市北部增设1个营业所,设立应急服务点。

三是高压、次高压管线应急救援队伍。各燃气分公司均没有抢修高压燃气管道的技术、装备与人员,一旦发生燃气泄漏,不能对其有效快速抢修。因此,建议集团公司与有高压燃气管道应急救援资质的企业签订应急抢修协议,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2. 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建设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救援装备及物资储备充足,建立科学的应急装备物资储备调运机制,确保应急装备与物资储备能够快速、及时供应到位。

结合公司应急救援现状,建设相应的燃气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各燃气分公司应急救援小组在现有基础上配置装备,达到标准要求。

3. 应急救援平台体系建设。

应急救援信息平台是整个应急救援体系的核心。燃气应急救援信息平台的建设,需在集团公司和各燃气分公司均构建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并实现各燃气分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的系统信息共享,实现集团公司对全公司所有燃气管网设施的实时监测、监控、预警等功能,保障燃气事故的预防预警、抢险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应急救援信息平台系统(7)包括GIS系统、管网GPS巡检系统、气量管理系统、SCADA系统(数据采集与监视监控系统)和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等。

(1)应急救援平台功能简介。

GIS系统。利用GIS独特的地理空间分析能力、空间定位搜索、查询功能、空间模拟等功能,能够直观有效地对管网及设施进行定位、搜索、查询。

管网GPS巡检系统。可在GIS系统基础上,实时获取燃气管网设施周围环境变量参数,对巡检工作实行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包括对巡检员、应急抢险车等进行定位、导航、行驶路线监控、呼叫指挥,实时监控巡检员的巡检轨迹,对巡检员反馈的各种数据进行自动处理,指挥巡检员处理巡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自动统计巡检员的工作情况等。

气量管理系统。是对气量合同、气量采购、气量销售、气量库存、气量结算等方面的业务进行管理的系统,可实时监测、计算管网进气量、管道压力、燃气销售量等参数,实现气量科学合理的调配。

SCADA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可在GIS系统基础上,借助遥感等技术,对现场设备进行监控,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各类信号报警等功能。

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是对管网设施基于风险的预防性管理系统,可根据监测、检测等数据,对影响城市管道完整性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管理,对燃气管网进行风险评价与适应性评估,达到事前预控的目的。

(2)建设内容。各燃气公司在现有系统基础上进行相应升级与完善。具体建设工作如下:

太原天然气公司。对现有GIS系统、管网GPS巡检系统进行升级,完善管网设施资料。并对管网设施进行普查,将传感器、阀门等设施更换为电动遥测遥控型号,对SCADA系统进行逐步完善与应用。

晋中燃气公司。对现有管网GPS巡检系统进行完善,将大学城管网设施资料录入系统。同时,对管网设施进行普查和更换,建设GIS系统和SCADA系统。

临汾燃气公司。搭建前述应急救援平台各系统。

集团公司。各燃气公司应急救援机构在各自相应权限范围内,实现与集团公司的应急救援信息平台的系统共享,形成集团公司统一的应急救援信息平台。

另外,各燃气公司应急救援机构与当地政府应急平台、公安110、消防119、医疗120实行联动机制,互联互通。

(3)建设安排。对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分为三期进行建设,在2017年底前全部建设完成,具体安排见表1。

四、燃气应急救援体系远景规划

1.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年轻化的燃气应急救援队伍,从集团公司应急救援大队、中队到现场应急救援小队,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形成一系列完整的应急救援机构、信息传递机制,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配置,制定应急救援工作制度和协调指挥程序,强化应急管理。

集团公司建立燃气应急救援大队,下设5个燃气应急救援中队(分别为直属应急救援中队、太原应急救援中队、太原城南应急救援中队、晋中应急救援中队和临汾应急救援中队),每个中队由4个应急救援小队组成。

(1)燃气应急救援大队。在拆迁的工厂区划出30亩建立燃气应急救援大队(参照太原天然气公司管线所用地面积),设有办公楼、车库、材料库、食堂、澡堂、值班室、训练场地等。

应急救援大队与集团公司调度中心共享应急救援信息平台,主要负责燃气应急救援全面指挥和协调工作,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动,下达应急救援指令,审核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保障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到位,组织事故调查。

(2)燃气应急救援中队。在工厂区、程家村管线所、近期规划中的城南管线所、晋中市、临汾市设立5个燃气应急救援中队,负责各属地范围内应急救援的全面指挥,执行应急救援指令,制定技术措施和抢险方案,组织事故调查。

太原城南应急救援中队与设置在程家村管线所的太原应急救援中队以迎泽大街为界,分别承担太原市城南(包括西山地区)、城北的燃气应急救援任务,直属应急救援中队负责集团公司高压管网、设施的应急救援工作以及对其它中队的支援任务等。晋中燃气公司应急救援中队和临汾燃气应急救援中队分别承担晋中市与临汾市燃气管网及设施的应急救援任务。

(3)应急救援小队。每个应急救援中队设置4个应急救援小队,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现场实际操作。

2. 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建设。

根据燃气应急救援队伍的规划,建设相应的燃气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

3. 应急救援平台体系建设。

在集团公司应急救援大队调度室建设GIS系统、管网GPS巡检系统、SCADA系统的基础上,在集团公司调度室或燃气管理部建设气量管理系统和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并与应急救援大队调度室信息共享。在应急救援中队调度室,可对相应属地范围内的系统进行操作,服从应急救援大队调度室的命令。

五、结语

目前,太原煤气化公司存在燃气应急救援力量薄弱、装备不足、信息平台不完善等问题。按照本文的近期与远景规划,通过优化应急救援队伍,构建信息平台,配置相应的装备与物资储备,最终即可形成分区划块、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指挥、迅速、科学、有序的燃气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太原煤气化集团公司的燃气应急救援能力。

注释

1蒋宏,周以良.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城市安全应急系统[J].城市燃气,2006(1):18-20

2王超.城市燃气管道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研究[J].民营科技,2014(11):49

3牛伟伟.城市燃气管道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4王继武.重庆燃气集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3(25):156-158

5王厅.城市燃气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的技术问题[J].山西建筑,2012,38(2):267-269

6韩振华.城市燃气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关技术问题探讨[J].城市燃气,2006(7):19-24

7夏广溢.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协论坛,2012(4):61-62

应急救援公司 篇2

为了确保突发事件处理妥善,抢救有序,措施得力,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特制定如下紧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

1、公司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紧急救助领导小组:

组 长:李凌国 崔克臣

副组长:崔克臣 李凌申

组 员:魏九生 李伟 魏建 李志胜 范文龙

2、车间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紧急救助领导小组:

组 长:李 伟 魏 建

副组长:李志胜 范文龙

组 员:孙庆友 僬胜杰 李文川

张东颖? 刘金平

3、后勤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紧急救助领导小组:

组 长:李凌申

副组长:崔克臣

组 员:于韦水 孙庆坤

二、职责:

1、报警:凡在生产岗位发生的安全隐患,报各部门负责人或组长、副组长。如果各部门负责人不在,视危险情况可以自动报警(火警:119;急救:120)与此同时,要报告组长、副组长。报警时,要报明出事地点、单位、电话、水源地点,并询问消防或救护人员到位时间,及时接警。

2、现场抢救:将遇难人员抢救到安全地带,并实施抢救;留出救援通道,尽快关闭设备总闸及电源。

3、现场维护:由出事部门的组长和组员维护现场,以免火源或隐患继续扩大。

4、为消防人员带路,协助消防人员灭火。

5、积极参与事故现场的`调查取证。

6、维护现场秩序,及时通报现场情况。

7、调查结果的处置。

三、人员分工:

1、报警:发生事故后,由业务部经理或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报警。

2、救助:总务处处长负责;

3、现场维护:车间主任及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负责。

4、现场联络:办公室、业务部、财务部协助消防单位通报现场情况;

5、调查处置: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合作完成。

四、疏散引导组职责:

1、熟记安全出口位置和疏散指示标志。

2、了解出口宽度及结构形式,掌握人员疏散时间。

3、火灾发生后,根据灭火方案确定疏散路径。

4、发出疏散信号,疏散引导组人员要定点定位,指挥疏散,维护秩序。

5、人员疏散完毕后,应再检查一次,确保人员全部撤离现场。

五、安全防护救护组职责:

1、首先抢救人员,其次抢救贵重物品。

2、配合消防人员进行现场灭火。

3、做好警戒,维护好火灾现场秩序。

4、对抢救出的伤员,要迅速与医院联系进行抢救,对抢救出来的物品要看管好,不得遗失。

5、保护失火现场,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六、紧急预案的资源保证:

1、消防器材定期检查、维修,存放易发现的固定地点;经常疏通水源管道。

2、突发事件的联络电话要上墙,并保证全体员工都牢记。

通航应急救援体系亟待建立 篇3

有类似经历的民营通用航空公司,远不止驼峰通航一家。

民间通航“求任务”

在4月24日由民航资源网举办的通航与媒体交流论坛上,驼峰通航副总经理吴小乐介绍说,4月20日上午,驼峰越野俱乐部正在进行应急通信跨区保障演习。在车队集结的时候,得知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半小时内,驼峰通航两架飞机就做好了奔赴地震灾区的准备。10时左右,飞机飞向雅安,后因空中管制原因,两架飞机降落在新津机场待命。21日中午结束待命,返回洛带机场。

吴小乐于21日中午在个人实名认证的微博中写到:新津飞行学院数架直升机在4月20日上午10时许集结待命至此已有26小时。多次请缨未果。而灾区缺乏运力,求指挥部领导关注!我们比空军机型更灵活机动,对起降点要求也低,飞行经验丰富,求领导下任务!

首航直升机也有两架“小松鼠”随时待命,但一直未被批准。

包括驼峰和首航直升机在内,在芦山抗震救灾中,民间通航首次联合起来,准备参与救援。地震发生后,民间的通航人第一时间聚集在一起,讨论动用全国通航力量救援。在地震发生2个小时后,他们便组织起团队开始工作。天爵航空投资管理公司代翔向媒体介绍,截至21日下午,“不止20家的通航企业都表达了待命意愿,愿意参与救援”。

在地震发生4个小时后,民间通航力量开通了名为“通航救援联盟”的新浪微博账号,实时更新团队信息及救援计划。在其微博中显示,截至21日凌晨,通航救援联盟在微博上发布的处于待命状态的机型,有“小松鼠B3、R44、R22、贝尔206、罗特威,还有S-76和施瓦兹300C。固定翼有赛斯纳172和208B。直升机驾驶员相对少一些。过于轻型的三角翼和动力伞,暂不作为统计,只待一声令下,快速集结。”

芦山地震发生后,通航民企表现积极,反应速度很快。但西林凤腾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参与救援的民营通航公司,一次在21日下午4时运送医药品,一次在22日下午1时55分飞往龙门山与太平镇执行伤员运送任务。

通航救援待发展

首航直升机副总裁何驰告诉记者,通航在应急救援中有明显优势。通航具有丰富的山地和高原作业经验,对飞行高度、气象条件的要求也相对灵活,在喷洒农药、电力巡线时,结合作业要求可以在100米以下超低空飞行。由于灵活程度高、适应能力强,通航在应急救援时可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在芦山地震后,民间的通航飞机尤其是直升机,却难以发挥作用。

据车天发分析,芦山地震的受灾地区地形具有特殊性。此次地震区域成为狭长地带,且处于山区中,利于飞行的空域有限,除了空军执飞的直升机使用以外,几乎没有通航飞机可飞的空域。震后的天气状况也成为了制约通航飞机飞行的原因。其次,在受灾地区适合直升机使用的起降点少,且起降条件较差。据介绍,直升机的起降点是“投入小、作用大”的通航基础服务设施,但此前在受灾区域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起降点。

据了解,在复杂环境下,直升机救援飞行存在着较大安全隐患,尤其在四川地区。四川多山区,山区多雨,无论是瓢泼大雨还是毛毛细雨,对直升机的安全飞行都存在威胁。直升机在山谷飞行时需要跨过高压电线,而阴雨天气严重阻碍飞行员的视野。此外,直升机的降落点也有严格要求,至少是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地,周围不能有高大的树木或建筑。同时着陆场地最好是不大于3度的平缓坚硬场地,如果坡度过大,很有可能发生侧翻。

有通航人士表示,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对各通航企业救灾资源能力掌握较少,因此不会轻易动用民间通航力量。

赛斯纳飞机公司北亚区销售及市场发展副总裁吴景奎认为,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在组织架构和基础设施存在较多问题。各机构之间缺乏统一部署和规划,没有综合协调指挥;缺乏灾害应急救援计划以及民用航空活动目前面临空域限制。通航本身也存在着规模不大、能力不足、训练有素的机组人员匮乏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我国目前的救援主体过于依赖部队,并且欠缺导航数据,因此在无法目视飞行的情况下,无法执行救援任务。

原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专家刘世江表示,我国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救援装备少、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缺乏专业航空救援队伍等问题。但是在不断建立健全政府航空应急救援机制的同时,应促进和推动社会化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建议,政府应将具备条件的通用航空公司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以备采用。

据吴小乐透露,震后民航西南局发布通告文件,要求在场的通航企业做好准备。4月21日上午,西南局将能随时调配的7架直升机型号、所在位置及功能通报给四川应急办及抗震救灾指挥部。同时认可了通航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力量。

应急救援公司 篇4

由重庆市消防总队、重庆市消防协会主办的“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2014重庆国际消防技术设备与应急救援展览会”于2014年3月13日~15日在重庆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召开。海湾公司作为冠名单位,展出了海湾全系列的消防报警产品,包括消防模拟演示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消防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等全系列产品组合。此外,海湾还展出了包括JB-QB-GSTN1 500火灾报警控制器、JTY-GF-N701独立式感烟探测器、DH-GSTN5300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等在内的新产品。

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海湾也逐渐加大对中西部市场的开拓,海湾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冠名本次行业展览会,期待让更多的客户了解海湾公司,进一步宣传和提升海湾的品牌形象,加强海湾品牌在重庆市场的竞争优势。

公司防震减灾应急救援预案 篇5

防震减灾应急救援预案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自然灾害,为了保证地震应急工作及时、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规定以及省抗震指挥部和省厅的要求,尽最大努力减少伤亡,力争不死人、不伤人,完成抗灾救灾服务保障任务,结合公司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组织领导

为及时有效做好在省内突发地震灾害危及公司和监理项目时的应急处置工作,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公司设总协调人和防震减灾应急办公室,负责公司的协调工作。总协调人根据省交通运输厅要求提供服务的指示进行协调,防震减灾应急办公室、部门主管及各监理项目部负责人负责具体落实,防震减灾应急办公室负责信息的汇总、联络和传递。

应急救援托起“安全”之翼 篇6

健全组织机构

中国石油集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依据国家“健全综合应急管理机构和专项应急机构、理顺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的关系, 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的要求, 不断完善应急组织机构。中国石油集团总部组成由主管领导负责的应急领导小组, 由集团公司总经理任组长, 各分管副总经理任副组长, 成员为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和指挥机构, 应急领导小组平时负责重大应急管理工作的措施决策, 应急时负责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领导和指挥。

2007年11月, 中国石油集团在集团办公厅成立应急协调办公室, 将其作为应急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侧重应急时期值班值守、综合信息和应急协调等工作。2008年3月, 中国石油集团在安全环保部成立了应急管理处, 将其作为应急领导小组的工作机构, 侧重经常性应急管理和准备工作, 并设立由总部职能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组成的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采取分散办公, 集中议事的工作形式, 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部门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中国石油集团各企业也相应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 并逐步按照“一个中心、两个机构”的组织模式, 成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在经理办公室或生产运行管理部门设置办事机构, 在安全环保部门设立应急工作机构, 相应的职能部门配备了专 (兼) 职应急管理人员。目前, 企业专 (兼) 职应急管理人员已达2 816人, 在指导应急体系建设、组织预案编制和演练、开展培训和处置突发事件等工作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完善管理制度

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中国石油集团制定了《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提出了加强应急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预案体系、保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具体措施和要求, 建立完善了《应对突发重大事件 (事故) 管理办法》《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管理办法》《重大敏感信息发布管理暂行规定》。

同时, 中国石油集团还不断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2003年初, 公司针对井喷失控、油气管道、炼化装置着火爆炸事故, 以及危险化学品泄漏、海上严重溢油事故等5种突发特别重大事故, 制定了《突发特别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006年, 中国石油集团进一步加快了应急预案建设步伐, 编制了《集团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并针对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出现的重特大突发事件, 制定了与总体预案配套的《井喷失控事故应急预案》等16个专项预案。

2008年, 由于公司业务整合等实际情况, 原有应急预案已不能满足应急工作发展的需要, 中国石油集团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同年8月21日, 廖永远副总经理主持召开集团公司领导办公会, 专题研究应急预案制修订工作, 确定对原有总体预案和16个专项预案进行修订, 新制定了《新闻媒体应对应急预案》等2个预案, 形成“1+18”的预案模式。

按照“科学、实用、简明、易行”的原则, 中国石油集团对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进行修订, 完善了预案的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修订后的总体预案作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纲领性文件, 框架完整、要素齐全、内容全面;专项预案是针对某一特定突发事件制订的应急响应程序, 具备独立的应急处置功能。这次修订工作既提高了总体预案的指导性, 又增强了专项预案的可操作性。

加强培训演练

中国石油集团及所属各企业高度重视应急演练工作, 通过开展相关部门和岗位员工共同参与的实战性演练, 来增强应急救援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检验应急指挥的组织协调能力, 促进了全体员工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提高。2008年, 各企业组织开展企业级应急演练1 000多次、分厂 (矿、分公司) 级应急演练2万多次, 基层单位组织岗位应急处置演练达6万多次。

中国石油集团还重点加强了各单位与地方政府、周围社区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的建立工作, 突出做好与各方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工作, 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集团所属大庆油田、吉林油田、大港油田、吉林石化、兰州石化、管道分公司等单位, 多次与当地政府联合开展地企联动大型应急演练。

为了不断提高海洋石油开发应急管理水平, 增强海上应急救援的协调指挥和实战能力, 2008年7月16日, 中国石油在冀东油田NP1-5X1090井及附近4km2的海域举行了“2008年度中国石油渤海冀东海区综合应急演习”。冀东油田公司、海洋工程公司、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中信海洋直升飞机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公安边防总队海警二支队、天津海事局烟台航标处等9个单位的350余人参加了演习。演习涉及平台井控、平台防硫化氢、弃平台、海上消防、溢油回收、海上救生等6个科目, 历时4h, 动用钻井平台1座、各种船舶13艘、直升机1架、围油栏600m、收油机2台以及相关的辅助设施。此次演习是中国石油集团“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演练科目涉及范围最广、多单位联动、政企配合”的一次海上应急实战演练。

基地队伍建设

中国石油集团在充分发挥现有消防、管道维抢修、工程技术、医疗救护等专业应急队伍骨干作用和区域优势的基础上, 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 建立各片区的资源共享联防联动机制,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加大投入, 重点建设危险化学品、油气长输管道、井喷失控、海上等应急救援基地, 追求应急处置整体效能最大化。

在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面, 中国石油集团重点加强了消防业务优化整合、消防队伍专业化建设和消防装备建设。2006年, 集团对23家专职消防队伍实施了优化整合, 在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设立了消防专业管理部门, 加强了消防业务的专业化管理。自2007年以来, 中国石油集团启动了专职消防队基层建设达标工作, 促进了消防队专业化建设, 提高了应急救援保障能力。针对历史原因形成的消防车辆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 中国石油集团用3年时间投资专项资金8亿多元, 统一招标采购了500多台多功能大型消防车辆, 已陆续交付各基层单位投入战备执勤。

在长输油气管道维抢修应急中心建设方面, 中国石油集团按照区域优化、合理配备、立足自救、企地联动的原则, 分别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6大区域设有维抢修中心13个、维抢修队28个, 健全完善了相应的油气管道事故 (事件) 应急预案, 成立了油气管道应急办公室, 在专业公司、调控中心及各地区公司设立了维抢修应急指挥协调部门, 形成了较完备的管道维抢修应急救援体系。各维抢修中心通过开展事故抢修应急演练,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提高了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

在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建设方面, 中国石油集团加强了渤海湾滩海、浅海石油勘探开发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于2006年12月在冀东油田正式成立了中国石油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 投资5亿元用于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及曹妃甸、营口、塘沽等3个救援分站的建设, 最终将使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达到处置国家Ⅱ级应急响应事件的能力。

空管应急救援体系初探 篇7

目前, 我国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应急救援机制以《中国民用航空法》、《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事故应急预案》和《国家处置劫机事件应急预案》为法律依据, 对于应对空中和地面上的航空器事故和非法劫机的处置程序已相对完善。在2010年1月25日颁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局令第196号《中国民用航空应急管理规定》 (CCAR-397) 中, 提出了实行分级响应的原则, 建立了突发事件三级应急处置体系;对民航应急工作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一个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 应该保证一定的指挥机构采取有效地方式组织相应的人员运用一定的物资装备, 按照科学的程序、明确的要求, 进行及时有效地应急救援[]。

空管应急系统建设应贯彻“一主、二备、三应急”的系统建设思想, 从空管系统的冗余性、机动性、独立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多个方面, 提出系统建设需求, 以确保系统的实用、可用和好用。其总目标是:控制事态发展, 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恢复正常状况。一个完整的空管应急救援体系应当包括组织机制, 运行机制, 法律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4个部分。

组织体制层面, 管应急救援体系中的应急管理层指维持应急日常管理的部门, 功能部门指与应急救援活动相关的部门, 主要指提供空中交通服务的管制部门, 当重大灾情发生时, 还包括消防, 医疗等部门。在发生重大事件, 管制单位完全丧失管制能力时, 救援队伍还应包括相邻管制单位、各航空公司、机场现场指挥等相关专业人员。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选择情况可以分为现有民航支线机场:选择邻近的支线机场。临近的支线机场具有交通便利, 设备等物资不需重新搭建, 方便救灾物资的运输的优势。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选址:当现有的机场无法选择时, 就面临着临时开发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任务。GIS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和收集功能, 它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和数字地图, 可以克服传统机场选址方法的局限性, 为选址提供三维可视化的选址环境。这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水平, 为重大自然灾害下的应急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

空管的应急预案应当具备三个特点:第一要简洁明了, 应以图表显示为主, 文字说明为辅, 将现实性、可行性和易操作性融为一体。第二是突出重点, 预案一定要突出保障重点。第三是针对性要强, 拟制民航应急输送保障措施时, 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采取不同的保障措施与手段。如在应急响应阶段, 应当将职责落实到个人, 明文规定哪些人应当坚持留守岗位, 坚持完成应急处置程序后才能撤离;哪些人应当立即前往应急管制室, 保证管制工作的延续性。

随着空管建设的发展, 军民航的空管设施的自动化程度, 安全可靠性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运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依据目前军民航现行的管制体制和管制单位的驻地情况, 军民航空域接管原则可确定为:军民航建立了相互通报关系的管制单位之间实行空域相互接管[]。由于民航系统管制单位设立较集中, 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 一家管制单位整体功能瘫痪很可能导致所辖其他管制单位发生同样的情况, 根本无法实现空域接管;并且民航空域接管单位在异地时, 可能由于距离远, 地面保障设施无法覆盖, 不具备空域按管能力;此外军航航管部门是一套完整独立的保障体系, 备份手段多, 应急保障能力强。

根据历年来的数据统计分析和SHEL模型, 个人因素和人-人界面的问题最多 (分别占不安全事件的49.8%和30%) 。具体差错原因中以注意力分配不当、特情处置能力差、未实施有效监控三项占空管不安全事件比例最大[]。

在责任意识方面:管制单位可以设立奖惩制度, 对于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给予奖励, 对未及时报告不安全事件或未坚守岗位的个人给予严厉处罚。此外, 管制单位还可以不定期的开展提高管制人员思想觉悟, 增强责任意识的专题讲座和学习活动。

管制技能方面:在管制技术培训方面应当重点针对一下几点:应急空域接管时空域流量迅速增大, 飞行矛盾突出;管制值班人员短缺, 飞行压力增大;飞行情况传递量大, 协同配合复杂。特情下, 需要进行空域接管时, 短时间内大量航空器涌入空域, 飞行量猛增, 需要管制员不停的判断、协调、决策, 对管制员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制单位可以针对对应急程序管制环节, 加强模拟机练习。此外, 在执照考试项目中, 可以适当增加应急程序管制题目, 并根据不同管制单位情况进行应急演习。

参考文献

[1]周海峰.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民航应急处置能力[J].空中交通管理.2007.30 (2) .67-70

[2]王湘穗.大力发展航空应急救援能力[J].中国国防报.2009.30 (1) .60-61

[3]海军, 陈斌.关于民航应急保障预案的思考[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3 (1) .2006.43

[4]中国民用航空局令第196号《中国民用航空应急管理规定》 (CCAR-397) .2010

[5]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2006

[6]雷贵生.民航空管运行不安全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民用航空.2009.30 (1) .24-26

[7]戴永生.从管制的角度看设备保障[J].空中交通管理.2009.15 (2) .39-40

关键在于应急准备与救援 篇8

智利矿难从8月5日发生到33名矿工被安全救出, 长达整整69天的时间, 这69天创造了被困地底时间最长且成功生还的世界纪录。此次智利矿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矿井下可供矿工紧急避难的应急设施功不可没。33名矿工之所以能够坚持这么久, 关键是矿井下有一个可供矿工应急避难的避难所, 而正是这个避难所的存在才使矿工在矿难发生后仍能存活, 并坚持了17天之久。如果没有良好有效的避难所, 即使矿难发生时受难者仍然存活, 也难以坚持17天之久, 生命奇迹、救援奇迹都不可能发生。

矿井下可供矿工生活的应急物品是基本。在避难所里, 虽然只有维持2天生活的食物和水, 但却为被困矿工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 使他们度过了最初的恐惧和惊慌。如果没有避难所提供的必需物品, 矿工再有神助也不可能支持17天之久。

坚持不懈与人文关怀式的救援是特色。智利政府用行动诠释“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 坚持寻找, 直到17天后救援人员锁定他们的位置。救援行动展开之后, 为了矿工的生存和救援需要, 智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极具人文关怀的救援措施, 一方面向矿工提供食物、水等维持他们的生命;另一方面对矿工实施心理辅助措施:让受困矿工恢复营养, 接受专业治疗, 求助于美国宇航局, 打造居住环境, 提供可供矿工娱乐的mp3、录影机、小型电视、游戏机和纸牌等, 缓解矿工心理压力等, 坚定了矿工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矿工的团结协作及坚强、乐观精神是支柱。在遭遇矿难之后和被救援人员发现之前, 被困矿工迅速成立了临时领导小组, 对矿井下的自救活动进行安排, 一是将仅存食物进行了配给。每人每2天仅能分到2勺金枪鱼罐头, 1口牛奶, 再加上半块饼干, 直到第18天才完全消耗完。二是建立了生活区和日常生活秩序, 甚至想到了用矿灯来分出白天和黑夜。三是团结协作。33人共分为3组, 每组11人, 实行“三班倒”制度, 分别负责避难所、斜坡和105m (海拔高度) 处作业区3个地点的工作, 开展自救。四是冷静、乐观、自信、友爱的精神。争相要求最后升井、传递纸条向女友求婚。这一切富有成效而具科学性的自救行动, 是矿工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能够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至关重要的原因。

我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现状 篇9

1 我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煤矿应急救援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应急救援能力也随之提高。

1.1 煤矿应急救援法律法规发展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 煤矿应急救援有关规定已由部门规章逐步上升为条例和法律。1956年原煤炭部颁布的《矿山救护队规程》和《矿山救护队战斗条例》规范了矿山救援工作。随后, 国家不断出台、完善相关规程。1993年发布实施的《矿山安全法》对矿山救护队的建立和应急救援工作做出了规定, 矿山应急救援工作有法可依。2004、2009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分别颁发了《矿山救援工作指导意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

1.2 煤矿应急救援队伍发展

1949年以前, 我国没有自己的矿山救援队伍, 一旦发生煤矿事故, 无法在事故发生时采取有效地应急救援。1949年国家首先在抚顺、阜新、辽源3个煤矿建立了首批专职矿山救护队[2],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为我国煤矿应急救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各个时期, 我国在总结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从提高队伍素质和优化资源、合理布局等方面入手, 加强和改进煤矿救援队伍体系建设, 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目前, 全国28个省 (区、市) 均建有矿山救护队, 救援人员多达2万多名。

1.3 煤矿应急救援装备发展

1953年我国建立了第一家煤矿安全仪器和救护装备生产厂家, 之后又相继建立了重庆、西安、湖南等安全仪器厂家[2]。近年来, 矿山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有了较大发展。

氧气呼吸器由单一的负压口具式发展为正压面罩式;气体监测仪器由光学瓦斯检定器等发展为多功能气体分析化验车;救灾通信系统由信号喇叭、声能电话, 逐步发展为能够实现灾区、井下基地与地面指挥部三方保持不间断联系的通信系统。另外, 交通运输车辆的数量和质量、灭火装备和手段、掘进装备和效率等均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2 我国煤矿应急救援体系组成

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是抵御煤矿事故或灾害蔓延并减缓危害后果的有力措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必须全面、周密。一个完整的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应包括以下5方面: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急救援预案、应急培训和演练、应急救援行动、事故善后处理。

2.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预防和控制煤矿事故及其所造成的影响的组织保证。其主要职能是协调应急组织各个机构运作和关系;负责煤矿事故现场应急的指挥工作、人员调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应急物质资源和人员支持的后方保障;安排媒体报道、采访、新闻发布会;协调信息管理。

2.2 应急救援预案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能够尽快控制事态发展, 防止事故蔓延, 从而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 减少事故损失。煤矿应急救援预案一般包括火灾、煤与瓦斯突出、瓦斯 (煤尘) 爆炸、顶板、水灾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预案必须符合本单位现场和当地的客观情况, 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并且需要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和适应新情况作及时更新。

2.3 应急培训和演练

应急救援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要求救援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救援能力。只有通过培训和演练, 把应急预案加以验证和完善, 才能确保煤矿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预案能够得以很好的贯彻和实施。

2.4 应急救援行动

应急救援行动是关系到应急救援成败的关键。因此, 进入现场的救援队伍需尽快按照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开展工作。现场救援指挥部应迅速查明事故原因和危害程度, 制定出救援方案, 组织指挥救援行动。救援人员按照救援方案迅速响应。现场急救医疗队应尽快将伤员就地简易分型, 按类急救和做好安全转送。

2.5 事故善后处理

事故善后处理是应急救援的最后一步。煤矿事故一般具有破坏力大的特点, 同时可能会发生二次事故, 因此, 必须对煤矿事故现场做好充分的善后处理, 确保安全后方可再次进行生产。

3 我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存在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问题

(1) 应急救援预案缺乏针对性, 可操作性差。尽管目前大部分煤矿企业编制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但是编制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应急救援预案未对事故救援中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及处理措施、应急装备等重要信息未做系统、准确描述, 一旦发生事故, 无法按照应急救援预案实施救灾。

(2) 缺乏事故应急演练。由于煤矿事故应急演练条件复杂、成本较高, 致使很多企业并未按要求进行应急演练。只有定时进行应急演练, 才能使救援人员熟悉应急救援方案, 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和防范重特大事故的能力, 同时通过演练能验证应急救援预案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并不断发现问题, 进而对应急预案进行及时修改完善, 确保应急预案的准确性、科学性。

(3) 救护人员培训不足。目前我国很多煤矿企业只重视救护人员的体能训练, 业务知识的培训很少。救护人员只有不断提升业务素质, 才能在事故初期采取正确的救灾方法, 同时在应对复杂多变的事故时, 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反应, 确保事故损失降至最小。

3.2 对策

(1) 科学编制应急预案。煤矿企业在编制事故应急预案时, 应重点辨识重大危险源, 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危险源可能引发的事故进行分类总结, 有针对性地编制预案, 确保应急预案能够应对各种不同事故。同时在编制预案时, 应充分结合本单位自身应急资源、能力的实际, 对应急过程的一些关键信息进行系统的描述, 便于救护人员的实施。

(2) 整合煤矿应急救援资源。应急资源的配置应统一规划, 实现区域化管理, 打破目前各煤业集团应急资源配备不均的局面。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区的煤矿事故救护状况充分调研, 在满足救护需求的情况下整合本地救护队伍、装备等, 成立装备更先进、救护人员业务素质更强的专业化救护队伍。

(3) 加快重大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的科学研究。今后应重点加强煤矿事故趋势分析、仿真、优化、决策等理论方法的研究;加快先进的报警、检测、分析仪器的研制进度;加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开发各类有效的应急救援辅助软件。

摘要:本文在阐述了我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法律法规建设、救护队伍发展、救护装备配备等发展历程及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急救援预案、应急培训和演练、应急救援行动、事故善后处理等5个方面。阐明了我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应急救援体系

参考文献

[1]H.R.Greenberg and J.J.Cramer.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Chemical Proceed Industry[M].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1.

[2]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2.

[3]吴宗之, 刘茂.应急救援概论——应急救援系统及计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应急救援公司 篇10

近年来,国内应急指挥通信设备发展较快,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呈以下发展趋势: 1从用于井下 “单一指挥”的救灾电话,发展到适合井下到地面 “区域指挥”的通信系统,再发展到适合天空、地面和井下“联合指挥”的通信系统; 2从单一的语音通信,发展到集语音、图像、环境参数、人员健康监测和定位参数的灾区全方位、多信息融合通信; 3从有线组网方式发展到无线组网方式,再发展到有线加无线混合组网方式; 4从单一的执行式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向决策式、智能式应急指挥通信系统方向发展[1,2]。

但是,目前国内救护队使用的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主要以各种现场救援需求为基础,缺乏系统理论体系支撑,通信模式难以统一,主要体现在各厂家的通信系统采用的组网模式、通信协议、通信频段各不相同,难以与国内各级应急指挥通信技术平台配接,同时,现有通信系统技术框架固定、技术规格和功能参差不齐,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应急救援现场灾情[3]。因此,本文以点状和面状应急救援模型为技术框架,对现有国内外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进行归类和分析,探讨了矿山应急指挥通信模式。

1矿山应急救援模型

假设: 1第一时间响应( 到达地面指挥基地时间小于30 min或救援半径小于20 km) 的是属地救援力量; 2增援力量位于远程指挥中心,增援距离跨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 到达地面指挥基地时间大于30 min或救援半径大于20 km) ; 3救护队携带的矿山应 急指挥通 信系统齐 全,工作半径 大于10 km。

1.1点状应急救援模型

点状应急救援模型如图1所示。属地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地面指挥基地并投入救援; 增援力量根据地面指挥基地的调度需求从远程指挥中心赶赴灾害区域,主要进行伤员救助、现场清理,排除二次灾害隐患。点状应急救援模型的适用范围为单个工作面或作业点,救援半径在500 m以内。

1.2面状应急救援模型

1.2.1全局分散救援模型

全局分散救援模型如图2所示。属地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地面指挥基地,并同时对灾点1、灾点2、…、灾点N进行救援; 远程指挥中心的增援力量根据调度指令分散投入到灾点1、灾点2、…、灾点N。

全局分散救援模型适用条件: 多个工作面受灾严重、发生二次灾害可能性较大,救援工作需要在各救援点同时展开并短时间内完成。该救援模型适用范围: 多个工作面、多个巷道或局部矿井,救援半径为0. 5 ~ 2 km。

1.2.2全局顺序救援模型

全局顺序救援模型如图3所示。属地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地面指挥基地,并对灾点A1、灾点A2、…、灾点AN进行顺序救援; 远程指挥中心的增援力量根据调度指令顺序投入到灾点B1、灾点B2、 …、灾点BN、灾点AN,最终与属地救援力量汇合,完成整个搜救任务。

全局顺序救援模型适用条件: 受灾现场的破坏程度不严重,搜救区域大而救援力量有限,属地救援力量无法在合理时间内完成整个区域的救援。该救援模型适用范围: 多个巷道、局部矿井或整个矿井, 救援半径为5 ~ 10 km。

1.2.3局部分散救援模型

局部分散救援模型如图4所示。属地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地面指挥基地,对受灾最严重区域的灾点A1、灾点A2、…、灾点AN进行救援; 远程指挥中心的增援力量根据调度指令投入到受灾较严重区域的灾点B1、灾点B2、…、灾点BN。

局部分散救援模型适用条件: 受灾严重、灾害区域大且分散、救援时间短、易发生二次灾害,属地救援力量必须集中在重灾区,增援力量从较严重灾区进入作业。该救援模型适用范围: 多个巷道、局部矿井或整个矿井,救援半径大于10 km。

1.2.4混合救援模型

混合救援模型如图5所示。属地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地面指挥基地,并同时对受灾最严重区域的灾点A1、灾点A2、…、灾点AN进行救援; 远程指挥中心的增援力量根据调度指令投入灾区,首先支援受灾最严重区域的灾点A1、灾点A2、…、灾点AN,随后对受灾较严重区域的灾点B1、灾点B2、…、 灾点BN进行顺序救援。

混合救援模型适用条件: 灾害影响范围广,需要集中力量处理重灾区,增援力量既要支援重灾区,又要对较重灾区进行处理,既需要分散救援,也需要顺序救援。该救援模型适用范围: 局部矿井、整个矿井或地面矿区,救援半径为10 ~ 100 km。

1.2.5特大面状灾害救援模型

特大面状灾害救援模型如图6所示。属地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地面指挥基地,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在灾区A和灾区B开展救援; 同时,增援力量根据调度指令投入到灾区A和灾区B,根据灾情选择救援模式实施救援。

特大面状灾害救援模型适用条件: 灾害影响范围广,造成的破坏极其严重,受灾人数多,需要调动国内其他省市救援力量,需要增援力量大; 救护队到达时机不定,需要多个救护队多种救援模式组合。 该救援模型适用范围: 整个矿井、多个矿井、地面矿区或远程区域,救援半径大于100 km。

2矿山应急指挥通信模式分析

2.1分析样本选取

样本选取方法: 1具有煤矿产品安全标志证书; 2满足应急救援相对独立的要求,可以独立供电方式运行; 3因漏泄通信技术规格差异较小,且多采用井下交流电网供电,选择2个典型产品为分析样本。选取17个厂家( 国内12个,国外5个) 的25个典型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 国内20个,国外5个) 作为分析样本,覆盖了现有救护队90% 以上的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

以井下救援通信技术为主要统计内容,国内、国外主要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技术分析分别见表1、表2。

2.2应急救援模型与应急指挥通信模式选择

( 1) 应急指挥类型: 单一指挥类型,区域指挥类型和联合指挥类型[18]。

( 2) 通信距离。各通信系统通信技术差异较大,因此通信距离差异也大; 即使采用同一通信技术,由于设计和作业环境不同,通信距离也存在一定差异。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的技术规格参差不齐,不仅使得救护队选择救灾通信设备困难、技术演练模式难以统一,还影响实际应急救援作业的有效性。因此,以国内应急救援采用的主要通信技术为基础,对通信距离( d) 指标进行划分: 1 d≤0. 5 km ( 无信号中继) ,包括Wi Fi[19,20,21]、Zig Bee[10,22,23]、漏泄通信技术[9,24]、PHS、CDMA[25]等; 2 d≤2 km,包括多跳无线Mesh网络[7,11,15,20,25]、Ad hoc网络[25]、透地通信系统[16,17]、单级感应通信[9]、中频段无线通信技术[26]等; 3 2 km≤d≤5 km( 无信号中继) , 5 km≤d≤10 km ( 多级信号中继 ) ,包括多模光纤 ( 100 Mbit/s光端口) 技术、x DSL技术[6,27,28,29]、感应通信技术等; 4 d≥10 km( 无信号中继) ,包括单模光纤( 100 Mbit/s光端口) 技术[30,31]。

( 3) 通信子网: 独立通信网络。

( 4) 应急指挥层次: 救援终端( 现场指挥) 、井下指挥基地( Ⅰ级指挥) 、地面指挥基地( Ⅱ级指挥) 和远程指挥中心( Ⅲ级指挥)[32]。

( 5) 通信系统兼容性: 在井下断电情况下,相对独立的不同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之间的配接和协同作业能力; 在监控系统工作条件下,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与现有矿山数字监控系统、国内各级应急指挥通信技术平台的配接通信能力。

( 6) 覆盖区域: 井下作业点、工作面、巷道( 组) 、局部矿井、整个矿井、地面矿区 和远程区 域 ( 矿区外) 。

( 7) 典型技术: Wi Fi、Zig Bee、超短波频段技术、 漏泄通信技术、有线电话技术、感应通信技术、多级中继技术、x DSL技术、混合组网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互联网等。

( 8) 通信模式: 无线对讲机,灾区语音电话,无线 ( Wi Fi、Zig Bee等) Mesh网络,有线( 电缆、光纤等) 通信系统,有线和无线Mesh网络混合通信系统,综合通信系统( 有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互联网和各通信运营商的通信网络) 。

应急救援模型和矿山应 急通信模式分 析见表3。

3结语

点状和面状应急救援模型是救援人员、物资和信息流动的基础,以此作为矿山应急指挥通信模式的基础框架,可使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具有通用性,更加符合应急救援实际应用情况。研究矿山应急指挥通信模式有利于提高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的利用水平,使应急救援通信由简单的“信息传递”向 “辅助决策”方向发展。

摘要:针对中国现有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存在通信模式不统一、难以与国内各级应急指挥通信技术平台配接和灾变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以点状和面状应急救援模型为基本技术框架,对现有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得出6种矿山应急指挥通信模式,可为救护队选择救援通信设备提供有效的技术依据。

上一篇:整地方法下一篇:浪漫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