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应急救援

2024-10-17

灭火应急救援(精选9篇)

灭火应急救援 篇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石油化工企业、公众聚集场所与日俱增, 致灾因素急剧增多, 各类火灾和其他灾害事故频繁发生, 现代灭火救援战斗已愈来愈多的呈现立体、大空间、大跨度的态势, 灭火救援现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现场救援人员与移动指挥中心之间的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场指挥网作为指挥员与战斗员之间的通道, 也是现场“上令下达”和“下情上报”的技术手段, 在灭火救援战斗任务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利用当前的技术手段构建高效、稳定的火场指挥网, 实现现场实时数据采集、上传、共享以及指战人员之间的多点通信, 已成为当前灭火救援应急通信领域科研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消防无线通信现状

消防无线通信网作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现场的主干网, 在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救灾抢险、处置突发事件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体上讲, 当前我国消防无线通信网的建设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消防常规网及同频同播网, 作为消防部队专用无线通信网;二是依托当地350MHz的公安集群网, 通过设置消防分调度台和一定数量的独立编队, 建立消防专用调度指挥网。

根据我国现行灭火救援指挥体系, 分为城市消防管区覆盖网、火场指挥网和消防战斗网三级, 如图1所示。

2003年全国各消防总队均通过专线方式实现了与公安部消防局联网, 全国消防一级网全面建成;在一级网建设完成后, 近些年公安部消防局继续加强消防部队二、三级网络建设的推进力度, 并将通信网络建设的有关要求纳入消防局年度工作要点。截至2008年, 我国消防部队一级网已经全面建成, 二级网完成75%, 部分总队已完成三级网的建设工作。

笔者经过对消防部队的多次实际调研, 总结我国灭火救援现场通信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1) 单兵通信、信息采集装备数量和种类繁多。集群网无线电台、消防通信头盔、数字化手机、3G数据传输系统、多载波图像传输系统、POC音频通信系统、火场文书传输系统、电子道路水源辅助决策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的运用, 给火场通信的畅通带来很大的便利。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此类系统大都采用数据采集独立化、信息传输网络自给自足的方式。一方面多种制式、多种频率的电磁信号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干扰, 导致通信混乱;另一方面, 无形中也造成了电磁频谱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 多种装备的加载也给消防员增加了负重, 可能会影响消防官兵的灭火救援效能。

(2) 公网通信存在弊端, 容易受环境的限制。公众移动通信网络虽然不需要消防部队进行建设, 在经费上属于比较廉价的一种通信方式。但除存在通信盲区的问题之外, 主要弊端在于当用户急剧增加时, 负载的通信基站往往由于资源带宽被占尽而陷于瘫痪的状态, 因此很难满足灭火救援现场实时通信的目的。

(3) 电磁波物理特性, 很难对高层建筑物或地下场所进行覆盖。电磁波在空间介质中传播时, 信号的强度会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同时, 不同的建筑结构也会对电磁波产生不同的遮挡效果, 因此利用传统的同频单跳网络基本不可能实现所有建筑物的信号全覆盖。

2 Mesh组网技术

Mesh网络是由Ad hoc网络发展而来, 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Mesh网络可以与其他网络实现无缝对接协同通信, 是一个动态不断扩展的网络协议架构, 任意的两个设备均可以藉由多条无线链路保持互联互通。

在传统单跳无线通信网络中, 组网节点只具备AP (Access Point, 接入点) 功能, 当用于组网的任何一个AP发生故障时, 网络中其他的AP都将不能承担通信任务, 网络将陷入瘫痪状态。相对于单跳网络, Mesh网络将更加稳定, 这是因为在Mesh网络中, 用于组网的任何无线设备节点都同时具备AP和路由器的功能, 每个节点都可以发送和接收信号, 每个节点都可以与一个或者多个对等节点进行直接通信。在Mesh网络中, 如果某个节点的AP发生故障, 它可以重新再选择一个AP进行通信, 数据仍然可以高速地到达目的地。

相对于单跳无线通信网络, Mesh网络的特点为:

(1) 平衡负载。能够提供更大的链路冗余度, 以利于负载平衡。在网络承担较大数据量传输时, 数传终端附近都有许多节点AP供选择, 创建多条路径来平衡负载。而单跳网络则不具备动态调整的能力。

(2) 健壮性。Mesh网络不像传统单跳网络依靠一个节点, 一旦网络中某个节点出现故障或者有冲突发生, 数据也可选择冗余链路继续传递。

(3) 空间复用性。在传统单跳网络环境中, 所有设备都不得不共享一个节点, 如果多台终端同时要求接入网络, 那么必然导致速度变慢。而Mesh网络中, 多终端可以通过多AP节点接入网络。

(4) 协议兼容性。Mesh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线网络架构, 能够兼容现有任何802.11标准的无线网络通信协议。

(5) 高效性。Mesh网络开发了基于Mesh网络的QDMA通信协议, QDMA通信协议使Mesh网路具有较广的通信范围, 并且能够在高速移动中实现定位和信息收发。QDMA数据传输的范围达到1 600m, 而802.11b只有20~50m。但由于覆盖更广的通信区域, 数据的峰值传输率为8 Mbps, 比802.11b的11 Mbps略低。

3 灭火救援现场Mesh无线应急通信系统

灭火救援现场Mesh无线应急通信系统, 集便携性、快速展开、接口广泛等特点于一体, 针对灭火救援现场的突发性、复杂性等特点, 可以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现场无线网络的构建提供最佳技术方案, 旨在解决现场的通信不畅、通信混乱、通信盲区等技术难题。

3.1 Mesh无线应急通信系统功能

3.1.1 现场无线信号的“无盲区”全覆盖

Mesh无线应急通信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现场内外 (火场与移动通信指挥中心) 提供有效的通信链路, 因而必须实现无线信号的现场无盲区全覆盖。但是, 考虑到电磁波的物理特性, 对于一些特殊场所 (全封闭屏蔽空间) 是肯定不能做到信号的覆盖。因此, 系统目标是做到有人必有网, 从而达到提高通信保障可靠性的目的。

现场通信、信息采集设备无缝接入。当前, 消防部队现场单兵通信、信息采集装备种类、数量都比较多, 各类音视频通信设备、信息采集设备各自独立, 缺少兼容性, 这种状况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消防部队中特别普遍。这会增加消防员的负重, 且消防官兵在使用时也比较复杂, 不利于参战官兵执行灭火救援任务。Mesh无线应急通信系统为单兵提供了多种类标准通信接口, 如音视频接口、蓝牙接口、Wi-Fi接口、RS 232接口, 对于现场单兵设备的有效集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为单兵减负的同时也降低了使用难度。

3.1.2 Mesh通信基站临界预警

Mesh无线应急通信系统能够动态监测Mesh通信设备的信号接收场强, 在接收场强临近信号有效极限时, 系统与Mesh基站会发出声光报警, 提醒消防员在该位置需要临时部署中继基站。

3.1.3 Mesh通信基站灭火救援现场应用特性

(1) 供电特性。Mesh通信设备可以有效利用灭火救援现场的车载供电、消防应急电源供电以及蓄电池独立供电, 电池续航时间不少于4h。

(2) 轻、小、便携特性。考虑到灭火救援现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为使消防队员在进入现场以后能够快速利用Mesh无线应急通信系统进行音视频、数传通信, 系统针对通信设备的轻、小、便携特性进行了研发, 在保证网络有效性能的同时兼顾了网络构建时的方便快捷。

(3) 防火、防爆特性。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现场常会遭遇高温、爆炸的环境, 为保证Mesh通信设备在此类环境正常工作, 系统在研发中充分考虑了防火、防爆问题。

3.2 Mesh无线应急通信系统构成

如图2所示, Mesh无线应急通信系统由Mesh中继基站设备、Mesh无线应急通信系统网关和通信终端构成。根据现场的环境条件, Mesh中继基站设备可以部署多个, 节点间的路由存在多条, 从而保证通信的畅通。由于针对Mesh中继基站设备进行了便携性、防爆等特性的研发, 进入现场的消防员可以携带多个, 采取边行进边部署的方式, 设备和系统同时提供了信号临界预警的功能, 保障了“有人必有网”的使用目的。Mesh无线应急通信系统网关能够实时对系统中所有的Mesh中继基站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 并提供一整套安全认证机制, 保证系统网络的安全性。由消防员携带的通信终端提供多种类型的通信接口, 能够有效集成消防员携带的各类信息采集设备。

4 结语

笔者提出利用Mesh无线通信技术在灭火救援现场构建临时无线通信应急网, 对于解决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信号无盲区全覆盖的难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Mesh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 在提高消防部队无线通信保障能力和灭火救援效能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修强, 马华, 张卫东, 等.一种车载mesh网络漫游匿名接入认证协议[J].计算机科学, 2010, (2) :53-55.

[2]朱西平, 方旭明.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多跳自组网连接性增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0, 57 (6) :972-976.

[3]邵艳, 苏杰, 肖明波.一种基于跨层的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J].现代电子技术, 2009, (19) :27-29.

[4]姚星鹰, 李云.基于IEEE802_16Mesh网络节点接入过程的研究[J].通信技术, 2009, (2) :113-115.

[5]陈蕴培, 王小玲, 赵竹岩, 等.一种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的信道分配算法[J].通信技术, 2009, (1) :158-160.

[6]范玉峰, 徐放, 张迪.消防无线通信电磁频谱管理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 29 (9) :797-799.

[7]张迪, 范玉峰.多种无线通信技术在灭火救援中的融合应用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 (6) :440-442.

灭火应急救援 篇2

(二)全面负责突发火灾事件(故)的预防措施和各项灭火应急救援实施的准备工作。统一调配人、财、物等资源。

(三)配合和负责制定灭火、应急救援实施(预案)演习方案,并组织实施针对性的演练,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发生突发火灾事件(故)时,及时报告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汇报相关情况,施工现场灭火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及成员必须赶赴火场,组织人员和灭火设备。物资进行紧急救援灭火抢救工作。尽快控制火源蔓延,并随时保持联系。汇报出事原因和现场抢险救灾的工作情况。

第四章应急救援工作程序

第九条:项目经理部灭火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工作程序

(一)项目经理部灭火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接到灾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核实情况并进入工作程序。向上级报告。

(二)灭火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长按照职责组织有关部室进入应急救援工作程序,制定应急救援、抢救措施和其它安全保障事项。

(三)灭火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在处理灭火救援事件(故)时,应随时向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汇报灭火现场的救灾情况。

第五章报告制度

第十条:灭火应急救援各职能有关人员、根据自己的职责,落实责任分工。有效配合应急救援工作落实。

(一)施工管理组:负责事件(故)现场设备设施的措施(方案)落实。

(二)生产管理组: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当发生火灾事件(故)时大力协助领导小组赶赴出事现场核实情况,并报告领导小组检查、落实事件(故)现场灭火应急措施和救援落实。

(三)质安管理组:负责火灾事件(故)现场班组人员及名单检验、核对。参加调查处理工作。

(四)综合治理管理组:大力协助有关责任部门参加救援工作,负责善后一切处理工作,安抚有关家属和调查工作,后勤配合和场事件(故)现场监护,组织保护事件(故)现场。拍摄事件(故)部位照片及防护区域范围内、外治安。负责组织协助公安机关对火灾事件(故)、爆炸事件(故)等治安事件(故)调查取证工作。组织指挥现场消防义务队员、治安应急队员参加抢险救灾救援工作。

(五)材料管理组:负责应急救援的物料配合供应到位。

(六)各施工现场当领导小组需要求属下现场配合灭火应急求援时,应密切配合应急求援工作,服从指挥,应无条件服从,不得用任何籍口怠慢。

(七)全体员工有责任和义务听众指挥投入事件(故)应急求援抢险救灾工作中去,并积极配合协助事件(故)的处理调查工作。

第六章 调查与总结

第十一条:建立健全事件(故)调查报告制度,按事件级别成立调查小组并按规定的事件级别填写事故快报。

第十二条:当灭火应急求援工作结束后。各层级应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并吸取事件教训,落实整改措施。

第十三条:发生事件的现场,组织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学习,吸取事件的教训。举一反三,开展广泛的自查自纠工作。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第七章:灭火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机构解说

一、组长:

二、副组长:

三、组员:

四、职责分工说明:

1、组长、副组长、组员在任职期间必须履行其责任、义务、权力。

2、组长负责对自然灾害、火灾事件的应急抢险、排险救援救灾所需的一切人员、物资、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等的全面组织协调指挥工作。

3、副组长当本部属下的施工现场管辖范围发生火灾事件或自然灾害时,接到信号后必须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和物资参加救援抢险工作,具体分工由组长临场应变而定,但必须互相协调分工合作。

4、组员是救援工作的主要骨干成员,当本部属下的施工现场管辖范围发生自然灾害火灾事故,接到讯号必须赶过出事现场参与应急救援抢险、排险、救灾工作。

注:①根据法令,当发生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或发生火灾事故时,任何员工都有权力、责任与义务参与抢险救灾都要服从组织者的命令,指挥和调动。

②当事故发生后,根据法律规定,必须保护现场任何人都有权利、责任和义务保护现场。

英华号滚装轮船灭火救援 篇3

1 甲醇钠的物理化学性质

甲醇钠 (Sodium methoxide;Sodium methylate) , 又名甲氧基钠, 分子式NaOCH3 , 相对分子质量54.02, 无色无定型粉末, 无臭, 对氧气敏感, 易燃, 遇水及潮湿空气、酸类、氧化剂、高热及明火能引起燃烧。溶于甲醇、乙醇, 遇水分解成甲醇和氢氧化钠, 在 126.6 ℃以上的空气中分解;燃烧 (分解) 产物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化钠。在危险化学品中属于自燃物品和碱性腐蚀品, 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极强的腐蚀性。其蒸气、雾或粉尘对人的呼吸道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吸入后可引起昏睡、中枢抑制和麻醉, 对眼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可致失明;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2 “英华轮”有关情况

“英华轮”是一艘大型客货滚装船, 从日本买进的二手船, 总价值3 000余万美元, 于2001年4月正式投入营运。该船长135.74 m, 型宽20 m, 型深15.05 m, 主机功率7 980 kW, 总重10 903 t, 净重5 669 t, 定额乘客653人, 核定载车102辆。停放车辆的货舱有三层车辆甲板, 从底层向上依次为C舱 (675 m2, 高3.8 m) 、B舱 (607 m2, 高2.1 m) 、A舱 (675 m2, 高4.2 m) 。除A舱外, B舱、C舱的车辆都须通过升降平台从A舱进出。

3 货舱起火经过

5月14日15时许, “英华轮”载有143名旅客、44名船员和71辆 (A舱61辆, C舱10辆) 机动车, 由大连港返回蓬莱港。行至距蓬莱港约27海里处, 船上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报警并显示C舱起火, 同时值班人员也发现C舱有烟雾。船员随即进入C舱, 确认C舱内一辆货车起火, 遂利用干粉灭火器和消火栓灭火, 但火不仅没被扑灭, 反而产生大量有强烈刺激性的烟雾, 船员随即撤离, 并关闭舱门, 通过船载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向舱内注入CO2灭火。

烟台市消防支队接警后, 即调派特勤、蓬莱、港务局等消防队赴蓬莱新港码头待命。当日21时50分 , “英华轮”在救援船的护航下抵达蓬莱新港码头。22时25分, 143名乘客44名船员被疏散下船。5月15日凌晨, A舱内的61辆货车被疏散出船, 但C舱内包括事故车在内的10辆货车, 因事故车在车用升降平台附近、且升降平台因故障已无法升降, 仍封于C舱。通过询问事故车司机, 得知事故车装载了7.5 t固体甲醇钠, 包装为塑料袋加蛇皮袋。为躲过检查, 车上覆盖多层包装用纸箱。

经确认, 火灾就是由车上的甲醇钠自燃引起的。

4 灭火救援过程

为及时快速扑灭火灾, 15日晚, 在“英华轮”临时停靠的蓬莱新港码头成立了以烟台市政府、山东省消防总队、烟台港务局等领导为主的灭火救援指挥部, 有关化工、消防专家也奉调到场, 现场指挥、指导灭火抢险。通过对事故现场情况的综合分析后认为, 船舱在封闭情况下燃烧较慢, 不会发生大的危险。因此, 指挥部决定参战人员先行休整, 待16日早晨摸清舱内情况后再处置。

15日晚22时许, 在情况不明、准备未毕的情况下, 轮渡公司组织人员擅自开启舱门, 试图自行扑救, 导致甲醇钠遇新鲜空气后剧烈反应, 产生大量烟雾, 现场失去控制, 无奈继续封舱。

4.1 进舱侦察, 查明情况

为查明C舱内燃烧物和燃烧情况, 指挥部研究决定派员到货舱侦察。16日8时, 消防部队挑选了身强力壮、有实战经验的十多名消防队员, 由消防警官带队组成侦察组, 穿着防化服佩戴空气呼吸器, 携带强光电筒和对讲机, 分组、轮流从船体右舷尾部顺舷梯步行下到C舱 (垂直距离约40 m, 行进距离约150 m) 内侦察火情。因C舱内情况不明, 漆黑一片且烟雾弥漫, 侦察组员穿戴空气呼吸器和防化服等, 行动非常不便, 体力消耗很大, 侦察十分困难和危险。入舱后, 因舱内CO2、CO浓度高, 遇汗水合成碳酸, 加之甲醇钠的强腐蚀性, 消防员浑身刺痛, 腋部、裆部等积汗部位尤其严重, 消防员只得贴身穿上薄塑料内衣。经13次连续侦察, 方查清船舱情况:货舱中烟雾弥漫, 能见度仅1~2 m, A舱烟雾最多, C舱内温度较高;C舱事故车燃烧物为甲醇钠及车厢上面覆盖的纸箱, 在缺氧环境下, 部分甲醇钠无焰燃烧, 呈炙热、熔融状;覆盖的纸箱呈阴燃状, 事故车与周围其他车辆相距约1 m, 均未被引燃。同时, 侦察组对船舱升降平台系统进行了试操作, 试图起动毗邻车辆, 但均未成功。

4.2 首次抢险失败

经对侦察到的情况分析研究, 指挥部决定, 先向C舱内注入液态CO2, 以降低舱内氧气含量, 减缓燃烧速度, 降低舱内温度;后组织机械维修人员到C舱, 对升降平台进行维修, 保障正常运转;再组织抢险组到C舱解除事故车辆的固定装置, 设置滑轮和钢丝绳, 使用工程机械将事故车移至升降平台上, 通过升降平台将事故车升至A舱;同时在A舱设置2辆干粉车和70具干粉灭火器准备灭火, 然后通过A舱将事故车转移出船外。

12时许, 升降平台维修好。16时30分, 事故车被移至升降平台, 并随升降平台向A舱提升。上升过程中, 事故车厢表面的火焰逐渐由小变大, 当升到A舱和B舱之间时, 整个车厢突现轰燃, 火焰高达八九米, 升降平台再次损坏无法升降。A舱的灭火组立即用干粉进行灭火, 但由于事故车停于A舱以下, 灭火难以奏效, 熊熊烈焰威胁轮船。为避免火势进一步扩大, 指挥部命令向舱内喷射泡沫覆盖, 待人员、车辆全部撤出后, 再次封舱。

4.3 继续封舱, 降温、窒息

鉴于升降平台已损坏无法升降, 暂无法将事故车转移出舱, 在尚无灭火良策的情况下, 5月16日晚, 指挥部决定继续向舱内注入液态CO2和N2, 并封舱观察, 待舱内温度降低、甲醇钠内部温度低于70 ℃后再处置;封舱后, 定时对舱内情况进行侦察和检测。

19日上午9时, 经侦察确认, 事故车上纸箱基本燃尽, 甲醇钠表面呈完全燃烧状态, 中间部位仍呈燃烧状, 事故车周围车辆完好。指挥部决定, 继续向舱内注入CO2和 N2, 并通过钢管直接向事故车上灌注CO2, 以灭火降温;同时在事故车及其周围安装温度测量装置, 随时监控C舱温度。

4.4 时机成熟, 开舱转运

20日上午8时30分, 通过侦察, C舱内能见度加大, 舱内甲醇钠呈无焰燃烧状态, CO2、O2等气体浓度均符合处置要求。指挥部决定在A舱甲板架设滑轮提升装置, 同时准备盛装甲醇钠的铁桶, 由消防和防化部队的人员组成抢险队, 佩戴防护装备, 分组轮流作业, 将事故车上的甲醇钠装在铁桶内密封, 在无氧环境下转运出舱。转运过程中, 随时监控舱内温度和CO2、O2等气体浓度, 舱内温度过高或氧气含量升高时即停止作业, 再向舱内注入CO2。21日上午12时许, 舱内甲醇钠全部转运、清理完毕, 两天共清理转移出甲醇钠78桶。

5 成功经验与教训

“英华轮”的灭火救援过程, 体现了滚装船货舱的火灾特点和危险化学品火灾灭火救援的难度。近一周的灭火救援, 取得了一些经验, 同时也有教训。

5.1 成功经验

(1) 侦察先行, 对症施救。

灭火救援时, 应在查明起火部位、燃烧范围、主要燃烧物种类和性质的情况下进行, 切忌匆忙行事。特别是应切实查明有无危险化学品, 若有危险化学品, 应查明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 有的放矢。尤其是使用水或泡沫灭火剂灭火时, 必须确认现场无遇水燃烧物品后, 方可施救。“英华轮”起火后, 虽然整个货舱烟雾弥漫, 燃烧一直未熄, 施救非常困难, 但燃烧始终局限于事故车本身, 始终局限于事故车上的甲醇钠, 并未蔓延。轮船停靠蓬莱新港码头后, 消防部队在不明情况下没有贸然施救, 而是在派出侦察组查明相关情况后与指挥部、专家研究制定施救方案, 鉴于甲醇钠的理化性质, 实施了继续向舱内喷施CO2, 以窒息燃烧、降低温度, 然后将事故车转移出舱的救援策略。此策略的实施, 对于燃烧160 h的“英华轮”火灾, 始终局限于事故车本身而未蔓延起了关键作用。

(2) 佩带良好的防护装备, 施救人员安全第一。

滚装船货舱由于其封闭性, 起火后烟雾大、温度高, 有些烟雾和燃烧产物毒性很大, 且易发生轰燃;船舱情况复杂, 通道狭窄、曲折, 无光照又烟雾弥漫, 影响消防员的工作和应急逃生;船舱密闭, 屏蔽性强, 一般通信器材难以发挥作用, 通信联络不畅等, 影响消防员的侦察和灭火救援, 威胁消防员的生命安全。因此, 进入货舱灭火救援时, 消防员应防护全面, 照明和通信联络设备有效, 在确保消防员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展工作。

(3) 周密部署, 不打无把握之仗。

施救前, 应充分听取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 针对燃烧物及其周围物质的理化性质、火势大小、消防设施、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等, 制定周密的处置方案, 并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置方法纳入其中, 慎重考虑、周密部署, 诸事俱备后再施救。

(4) 以退为进, 封舱窒息, 亦为良策。

货舱灭火救援时, 若一时尚无良策, 或无法抑制其猛烈燃烧, 及有轰燃或爆炸迹象时, 应果断采取临时措施―封舱, 同时启动CO2或蒸气灭火系统, 并根据情况向舱内补充CO2或N2, 以窒息灭火或减缓燃烧, 伺机采取其他方式施救。

(5) 密封窒息、无氧转移是扑救甲醇钠火灾的有效方法。

因甲醇钠是遇水燃烧物品, 遇水及湿气或在 126.6 ℃以上的空气中能分解出甲醇, 引起自燃或加剧燃烧。火灾时, 因燃烧高温加剧其分解析出甲醇, 甲醇含氢原子量大, 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剧烈, 致使燃烧猛烈、速度快。所以, 甲醇钠火灾不能使用水或泡沫扑救, 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难以扑救, 只能使用干粉灭火剂或干沙、干土覆盖窒息或减缓其燃烧。所以“英华轮”火灾救援中, 在舱内灭火无效的情况下, 最后将甲醇钠密封在铁桶中转移出舱, 是有效也是成功的方法。

5.2 教 训

(1) 鲁莽灭火, 火上加油。

“英华轮”起火之初, 船方在未知燃烧物性质的情况下贸然使用消火栓灭火, 结果不仅没灭火, 反而使燃烧加剧并产生强烈刺激性烟雾, 人员无法施救, 不得不撤出而封舱。

(2) 匆忙施救, 无功而返。

15日晚, 在“英华轮”火灾情况不明, 尚未制定灭火救援方案, 各项准备工作未毕的情况下, 船方擅自开启舱门, 试图自行扑救, 导致甲醇钠遇新鲜空气后, 燃烧加剧并产生大量刺激性烟雾, 进舱人员无法施救, 现场失去控制, 无奈继续封舱。

(3) 考虑不周, 险酿大祸。

16日下午, 发现事故车上甲醇钠火焰很小、燃烧较弱, 故决定通过升降平台将事故车提升到A舱后转移至船外, 但未考虑甲醇钠燃烧缓慢是在缺氧环境下, 以致事故车上升过程中随氧气增多燃烧加剧, 升到A舱和B舱之间时, 车厢瞬间轰燃, 火焰高达八、九米, 严重威胁整个轮船, 升降平台损坏无法升降, 灭火亦难以奏效, 只得再次封舱。

参考文献

[1]展文科, 陈昌翰.船舶火灾及其防火措施[J].消防科学与技术, 1984, 3 (3) :38-42.

[2]陈国庆, 陆守香.船舶机舱复杂空间烟气运动工程分析方法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 23 (5) :417-420.

[3]倪仁振.浅谈船舶火灾及其扑救[C].海事预防学术交流暨台湾海峡航行安全研讨会文集, 1988.

灭火应急救援 篇4

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师生应急避险处置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5月10日上午,魏县防震疏散及灭火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在我校举行。参加活动的有政府副县长李燕,县委宣传部、政府应急办、消防大队、交警队、城管局、县医院、民政局、教育局等有关领导及各学校代表。

本次演练分室内应急避震演练、室外紧急疏散演练、消防知识技能培训三步进行。上午9:20一阵急促的警报声拉开了“师生安全疏散演练”活动的帷幕,听到警报声,各位老师立即到达指定岗位,指导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到各自课桌下,尽量弯曲身体,同时用书包保护头顶。约2分钟后,指挥部发出解除“地震警报”信号,第二遍哨声响起,各班班主任带领学生沿着指定楼梯口路线快速下楼,弯腰捂鼻,有序撤离到学校操场的安全地带,集合后班主任迅速清点人数,逐级报告,演练过程顺利完成。本次演练,1000余名学生用时5分32秒,安全、有序从各班教室迅速撤离到广场。接着,县消防大队官兵讲解常见火灾的预防方法并演示油盆灭火等方法,现场请青年教师和学生代表示范灭火;消防队员展示云梯车救援伤员、消防车灭火以及试射水枪等技艺。

最后应急演练总指挥政府副县长李燕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同学们在这次疏散演练活动中的“临危不惧”、令行禁止、快速高效、组织有序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许,然后强调指出血的教训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临危不惧、坚持不懈,并希望全体师生能以此次应急疏散演练为契机,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做好各项安全工作,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让我们用知识守护生命、用珍爱守护心灵,学会应急避险的常识和技巧,努力营造平安、祥和的校园环境!

提高灭火救援配置水平研究 篇5

最近几年, 我们国家的火情不论是总数亦或是严重程度都有所增加。这不单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 同时也给国家发展带来很多的负面效益。目前很多区域都已经开始积极的探索研究救援预案。目前, 消防组织所担负的工作量也变大了。

1 风险识别

所谓的风险, 指的是在救援过程中潜在的对工作者或是装置带来伤害的任何的问题。在前期的训练以及准备和真正的开展等各个时期都会存在很多种类的风险。要想识别风险需要了解很多知识。比如要积极的调研, 认真的分析风险的发展态势, 分析历史伤害情况, 开展安检活动, 只有获取了相关的信息才能够对风险分类。目前其类型有如下的一些:训练、出警、灭火、突发事件、自然或人为灾难、以及有毒物质事故等。

1.1 详细调查

第一要做的是对负责区域和附近的环境开展详细的调差。经过详细的调查, 能够获取一些历史信息。在这个前提下, 对得到的信息展开细致的探索, 进而能够得知一些和所在区域风险状况有关的知识, 这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风险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目前所进行的调研, 主要是针对辖区内重点单位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建筑结构以及消防设施等方面, 而对灭火救援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状况缺乏必要的分析。

历史和最新的数据对于确定当前所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很大的帮助, 但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判定今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 还需要对当地计划部门进行调研, 从他们那里了解辖区及周边环境的道路规划、工商建筑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变化。此外, 还需要与当地治安部门加强合作, 了解辖区内居民状况、治安情况、区域的发展水平以及消防教育水平等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有助于识别今后的风险, 而且可以为制定灭火抢险预案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1.2 密切关注风险趋势

积极关注如今的风险发展方向对于我们辨别风险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 可以积极的阅读杂志, 上网查找资料, 召开会议研究, 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方向, 时刻跟随技术的发展脚步。比如, 我们可以在一种新材料出现的时候, 认真的分析它会导致的火情的特点, 以及它在不同的建筑体中的扩散性等, 只有对其有了综合的了解才能够将问题控制好。

1.3 查看历史伤害记录

很明显, 要想辨识风险, 查看过去的信息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把当地的信息和别的区域的信息进行综合化的比对, 明确存在的差异和缘由, 通过对过去问题的分析, 能够更好的完善风险辨识工作, 这主要是因为造成伤害的原因一定是某种或多种风险。通过对原因的分析, 可了解到是否存在这种类型的风险。

1.4 安全检查

除了上面讲到的这些方法之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安检的方法来辨别。目前这个方法已经被普遍的应用。该项活动应该将某个种类的安检设备当成是基础, 对照其中的各项对部门内设备、器材、训练程序等进行检查,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面对的风险, 要将结果保存, 以备后续查看。

2 风险控制

众所周知, 风险的控制是整个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要素。常用的方法有三个, 分别是风险的规避, 控制以及转移。并非所有的风险都是可控的, 对于那些无法控制的, 必须通过强化方法来尽量的降低其导致的伤害。

2.1 风险归避

所谓的规避, 具体的说是不开展能够产生风险的所有的活动。该措施是控制风险的最为关键的措施。在开展救援工作的时候, 一些问题是能够控制住的。比如因为工作者的防护思想较差, 不懂得养护设备, 或是不正当的操作等等。而有的风险必须由指导员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判断, 进而采取措施。

2.2 风险控制

在开展救援工作的时候, 许多的风险是无法规避的, 假如不冒险就无法将问题控制住。针对此类风险, 必须制定完善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风险尽量的降低或是控制好。在具体的制定风险的时候, 可以从如下的几个层次分析。

第一, 积极的开展培训工作, 提升风险认知能力。培训的意义非常显著。不过在具体的工作中, 经常会面对投入不足的问题。实践证明经过培训的工作者不仅能够很好的开展工作, 还能够将自身的伤害降到最低。有效的培训能够提升工作者的知识能力, 提升其总结经验的水平, 进而提升他们在救援工作中的判断水平。此类培训的类型非常多, 有强制开展的, 像是资质评估。也有一些是自愿的, 像是函授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平时的工作总结, 像是分析案例。第二, 认真贯彻操作步骤以及预案程序。那些特殊的装置通常都有其对应的操控流程;对于特定的灭火救援任务, 也制定了相应的预案。这些操作规程与预案为灭火救援中消防人员的行动与程序提供了指南, 结合此指南, 能够有序的开展救援活动。因为这些规程通常是由专门的人员编订的, 在制定预案的时候, 早已分析了救援中或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假如没有发生特殊的问题的话, 要认真的按照规定的步骤开展工作, 不应该随意的更改步骤。

2.3 风险分散和转移

所谓的风险分散转移, 具体的说是把风险造成的结果和其他人一起承担或是直接的转付他人。在一些人看来, 身为消防组织, 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了保护广大群众的生命和生活安全, 怎么能够将风险转移到别的人身上呢?很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文章讲到的这种转移是一种经济性的, 它具体的说是通过参保, 将风险转移, 降低组织的经济方面的损失。在具体的救援过程中, 不管指挥者的能力多强大, 参与者的综合素养多优秀, 经常会因为各类原因, 使得风险变成真实存在的问题。而问题一出现就会对参与者以及设备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保险事业涉及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断增强。虽然保险公司的加入, 并不会减少风险的存在, 也不会提高控制风险的水平, 仍需要提高灭火救援技术, 加强风险控制。

在消防组织中引进保险体系, 可在灾情形成之后, 把设备以及人员等的损失移交给相关各方,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防机构的损失。保险体系的引入对于在灾害中受伤的工作者来讲则更为有利, 能够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同时还能够提升在职工作者的安全感, 从无形中激发出他们工作的主观能动性。风险分散与转移的主要方法有:工伤保险、消防部队的保险、消防人员的保险、企业的火险等。

参考文献

[1]霍然, 李昌烽.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改进消防安全管理[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1997 (3) :3.

[2]孙伯春.关于消防指战员在灭火抢险救援中自我防护问题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 23 (2) :182-187.

灭火救援联合演练问题研究 篇6

1 严格结合任务设计灾情

1.1 结合预案科学设置课题和内容

灭火救援预案是对灾害事故进行处理的基础所在,其灾情设置、力量部署、战术实施以及处置方法等是否和相关标准相符合,都对演练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演练是评估的重要方法。因此,应该严格遵循相关地方政府救援总体预案和部队类型预案、个性预案来对演练的课题和内容进行科学、合理设置,并依照预案中所设置的任务,积极、主动地反馈出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意见,从而让课题和内容既能够有效检验部队官兵的处置能力,又能够让其和相关地方政府等其他救援力量的联合协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进而让预期的最佳演练效果得以实现。

1.2 结合战例基础想定演练课题和内容

在训练过程中,相关消防官兵必须严格遵循“练战结合、以练促战”标准,想要对训练和实战之间的紧密度进行检验,就必须借助于战例,它是一种最佳的中介和基本标尺。以战例为基础,在演练规划设计过程中突显出实战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借助于演练行动来促使队伍得到更加有效的磨合,消除实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把灾情描像、把行动搞实、把战法练活”的目标得以真正实现,促使演练和实战的紧密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在开展地震倒塌演练救援过程中,可参考汶川地震救援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来设置演练内容。

1.3 依据职能拓展设置演练课题和内容

我国新颁布的《消防法》明确规定,抢险救援也是消防部队法定勤务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外,国务院还明确规定相关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以应急救援主力军的眼光来对辖区内的消防部队进行建设,从而让我国消防部队单一功能转化为多功能的发展方向打下扎实的基础。但这样消防部队所需要面临的新课堂和任务也就越来越多,所以,灭火救援和联合演练必须紧扣应急救援过程中所存在的重大问题,并结合现有的相关装备和立足辖区等特点,对演练课题和内容进行认真设置,积极主动地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协调,定期开展联合实地演练。

2 完善相关关系构建机制

2.1 对联合演练领导机制进行创建

近几年来,我国安徽、四川等省为了让消防部队官兵抢险救灾的整体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建立了《跨区域灭火救援规定》,让政府应急机制建设得以有效展现,使得多元化力量实施的内容、要求以及联动联勤职责变得更加规范化,在很大程度上为辖区内突发灾害事故的发生提供了有效的应对保障。由此可见,结合我国《消防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来对相关消防联合演练领导机制进行创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建立具有全局性的联合演练领导机制。结合职能进行合理分工,对任务类别进行划分,可交由相关公安消防局来主导和组织灭火救援等课题,并将由各个方面力量统一参与的联合演练领导机构创建出来,其主要职责是统筹和规划演练过程,让联合演练领导关系能够更加顺畅。其次,要建立区域性的联合演练领导机制。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等共同指导下,各个省、市、区相关力量创建联合演练领导机构,并结合国家相关部门所给予的任务,对该地区演练的组织和协调保障任务进行负责。最后,要将专项性的联合演练领导机制建立起来。在大型活动和灾害事故的基础上,对各个地区应当承担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对相关力量进行组织和协调,从而让专项演练能够得以顺利开展。

2.2 构建联合演练管理机制

首先,要完善相关规范。对联合演练的经验做法进展认真总结和梳理,及时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政府规定,促使职责分工和组织实施方法等都能够得以确定。其次,严格做好任务统筹工作;结合联合演练对各个地区的训练任务进行统筹,借助于对内容和方法的规范,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不断加强相关训练部门的管理职能,使其统筹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工作协调和宏观监督与检测调控能够得到加强,从而有效落实贯彻各个层次和力量联合演练工作。最后,要定期进行联系和协调。要以形势和演练任务为基础,定期开展协商会议,集中分析和探讨当前形势,分派工作,研究存在的问题,吸取和借鉴相关经验,明确细则并及时协调处理联训联勤实施和保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

2.3 构建联合演练保障机制

首先,要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统筹各类资源。消防部队应结合整体规划和分层建设的标准,积极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训练保障配套体系。要充分利用消防部队和相关部门之间密切联系的优势,科学调配训练资源,从而逐渐形成消防部队和相关部门之间相互连接、开放共享、系统配套以及集约高效的训练保障体系,促使保障能力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次,要依据实际情形,构建各级救援力量之间彼此融合的联保模式。构建强有力的社会化物资、经费以及装备保障体系,最大化利用部队和社会资源,促使集约化、实时化以及精确化保障得以有效实现。

3 结语

虽然我国政府为了提升消防部队专业处置能力和协同水平,开展了一系列灭火救援联合演练,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整体演练过程中依旧还存在诸多问题,甚至部分演练更像是“演戏”。因此,只有详细分析联合演练中的问题,并结合实战经验,科学合理地设计演练任务和内容,才能实现提升消防部队专业处置能力和协同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德久.边境消防部队出国灭火救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16(17).

[2]邓立刚,张丕贺.中俄联手创建一体化灭火救援机制黑龙江消防部队首次跨出国门参加消防联合灭火演练[J].新安全东方消防,2012(7).

[3]李林壁,周清宇.浅谈如何提高跨区域灭火救援联合作战能力[J].科技资讯,2013(30).

[4]周立军.协作网络在跨区域灭火应急救援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12).

[5]安文岭.浅谈如何提高灭火救援初战指挥能力[J].科技风,2011(3).

船舶火灾及灭火救援的探讨 篇7

1 船舶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1) 可燃物质多。

现代船舶多采用胶合板、聚氯乙烯板、聚氨酯泡沫塑料、化学纤维等材料进行装修, 室内家具、地毯、窗帘、床铺等也多为可燃材料制作, 因而其火灾荷载密度相当大。

(2) 客、货载量大。

普通货船载重在1~2 万t, 散装货船载重在1~10 万t, 油船、液化气船一般载重在1~20 万t, 最大为50 万t。客船的载客量一般为数百人至数千人。

(3) 燃油储量大。

船舶以汽油、柴油、重油为主要燃料, 还包括辅机及其他机器设备的燃料、润滑油。万吨级以上尤其是远洋船舶燃油储量是船舶载重量的10%, 一艘10万吨级的货船, 其燃油储量为8 000~12 000 t, 相当于一个小油库。

(4) 热传导性能强。

船体为钢板制造, 其热传导性能比较强。起火后5 min, 温度可上升到500~900 ℃时, 钢板被迅速加热, 成为导热系数很大的物质, 易使紧靠船体的可燃物质被引燃, 造成火势蔓延。

(5) 结构复杂。

一艘万吨级货油船上有几十个不同用途的舱室和很多通风孔洞与楼梯, 舱内通道和楼梯比较狭窄, 大多数船舱门和出入口仅能容得1人通过。

(6) 人员被困情况复杂。

分为船上被困人员和跳海落水人员。其中, 被困在船上的人又可能被困在上层甲板和下甲板舱室。疏散救人时要根据着火部位、风向及现场具体情况特点确定方案。

(7) 火势扩散范围大。

对于停靠在码头起火船只的周围, 要及时拖走受威胁的船只, 对于岸边的无关人员及物资要及时疏散, 防止由于火势扩大, 威胁码头的人员生命安全和建筑等其他物资。

2 船舶发生火灾的原因和特点

2.1 船舶发生火灾的原因

(1) 明火火灾。

一是在船舶维修现场, 氧气切割、电焊等明火作业, 由于操作失误、安全检查不细致等原因都易引发“隔空间”、“远距离”火灾;二是厨房内使用明火, 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操作失误都有可能引燃厨房内部的油类及厨房内部的装饰材料;三是在人员休息室, 由于吸烟的人数众多不宜管理, 使得烟头引起火灾的危险性增加。

(2) 电气火灾。

各种船舶在机舱内都有主机 (柴油机) 、副机 (发电机) 等多种用电设备, 各种用电设备之间有电线、管路相连接, 由于过载、短路、接触不良、电弧火花、漏电、雷电或静电等原因易产生火源引发火灾。

(3) 意外火灾与人为放火。

意外火灾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所引起的火灾, 如风浪、雷击等。

2.2 船舶发生火灾的特点

(1) 结构复杂, 易发生轰爆。

在扑救过程中, 若消防员将高温缺氧的舱室门窗突然打开, 或油轮或机舱部位发生火灾后, 油气混合物在内部有限空间燃烧, 极易引起轰燃或爆炸。

(2) 温度高, 烟雾浓, 有毒气体多。

火灾发生后, 燃烧产物弥漫整个舱室, 当舱门被烧穿后, 新鲜空气注入舱室, 从而导致预热材料分解的产物燃烧, 使燃烧更加剧烈, 走廊、梯道将充满高温、浓烟和有毒气体, 施救人员极易受到威胁。

(3) 火点隐避, 不易发现。

由于船舶一般情况下大部分面积均在水线以下, 受船型设计的局限, 发生火灾后, 侦察通道少, 船体内部结构复杂, 各种设备多, 火点较难发现。

(4) 燃烧猛烈, 蔓延迅速。

如果起火点在船舱内, 起火后火势将沿着机器设备、电线、油管等向四周和上部船板蔓延, 殃及相邻的船舶, 造成火烧连环船。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大风天和休渔期。

(5) 易发生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大。

大型客轮、游轮发生火灾, 疏散通道少, 内部楼梯窄小, 人员众多, 极易发生人员被困、受伤或跳海等情况, 易形成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事故。船舶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 船舶和货物的直接经济损失, 以及沉船占用航道、码头、污染水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 都是相当巨大的。

(6) 作战环境复杂, 阵地进攻困难。

火灾扑救在水面作战时, 受到水流、风向、水深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使消防艇很难接近灾船, 战狂风、顶恶浪、抗严寒的斗争将与灭火战斗同时进行。

(7) 具有地下火灾的特点。

空间封闭、烟气不易扩散、高温、能见度差、地形复杂, 被困人员施救困难, 通信不畅, 进攻难度大。

(8) 水面灭火机动性差, 技术装备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船舶只要离岸10 m以外, 火灾扑救就有相当难度, 消防器材装备较难发挥作用, 扑救时间相对较长。

3 船舶火灾扑救的战术要点

3.1 火情侦察

3.1.1 联动机制

海上灭火救援的主体是海事局, 消防调度指挥中心接到市政府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调度命令后, 应当立即向当日值班总指挥报告, 支队立即启动海上救援预案的机制响应, 命令消防艇携带灭火设备从不同方向立即赶赴事故海域, 途中即与正在着火船舶现场指挥作战的海事局进行无线电台沟通, 进行初步火情侦察和了解, 并及时调集附近作业渔船和正在附近航行的船舶向出事海域集结, 以运送疏散的被困人员。

3.1.2 前期准备

到达现场后, 冷却防爆的同时, 组织侦察与救人。由于机舱内部油蒸气浓度不断增加, 随时会达到其爆炸极限, 因此首先要冷却船体, 使燃料油不能继续蒸发。用专用水枪等稀释蒸气, 用泡沫覆盖油面, 防止爆炸。在保证无意外发生时, 组织侦察小组进入现场侦察, 了解火场的最新情况, 寻找被困人员并实施救援。

3.1.3 登船方法

对于停在码头上的船舶, 可利用舷梯、软梯、移动消防梯或逃生孔等应急通道上船;停在海中的船舶, 应迅速调集载车船装载消防车和消防艇等靠近火灾现场, 根据情况, 用消防梯或软梯及人员跳帮等登船。

3.1.4 侦察方法

(1) 外部观察和询问知情人。

了解起火部位、燃烧范围、火势发展、固定设施等情况和人员被困、自然风力风向及有关爆炸、毒害危险等情况。向船方人员了解船舶停泊方向与风向关系、初期火灾的扑救等情况。

(2) 内部侦察。

选派具有一定火场经验和各方面素质较好的骨干, 与船上技术人员组成侦察小组, 不得少于3人, 深入现场进行侦察。查明与核实被困人员数量、现状、所处位置, 以及燃烧物质性质、起火部位、火势蔓延方向、有无爆炸危险等。确定救人通道、灭火进攻路线和灭火阵地的设置情况及有无爆炸危险等。

(3) 船壁和甲板侦察。

船舶内部发生火灾后, 在采用外部侦察时要重点查清火灾燃烧部位。对于船壁和甲板侦察非常必要。船壁侦察可以观察船壁外刷油漆的变化, 可用直流对船壁进行扫射侦察, 对有变化的船壁 (如瞬间水汽蒸发、冒热气) 部位要重点进行确定。甲板上侦察主要是确定起火点的位置, 可以采用手脚感觉甲板温度、用水测试等方法进行侦察, 如发现甲板哪个部位温度高, 水洒上后冒热气, 可以确定为船舱起火。

(4) 动态侦察。

在战斗过程中, 还应在初步侦察的基础上, 进一步查明火势发展的全部情况, 及时地调整改变战斗部署, 使灭火战斗行动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在火情侦察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进入燃烧区时, 要充分做好防护准备, 佩戴空气呼吸器, 着避火服, 携带导向绳和通信照明工具, 并时刻保持联系, 以防烧伤或油蒸气中毒;二是侦察应从上风方向逐步进行, 侦察与灭火要同步进行, 边掩护边侦察;三是在甲板或步桥上行动时, 要注意脚下的障碍物及油污, 以防摔倒碰伤;四是发现有油料喷溅时, 要立即寻找安全通道退出火场以防溅油烫伤;五是侦察人员不宜过多, 防止发生危险时, 造成严重伤亡事故;六是发现有爆炸及其他危险时, 要及时撤离。

3.2 疏散救人

首先贯彻“救人第一”的指导思想, 积极抢救火场中的被困人员。

(1) 利用广播系统, 安定被困人员的情绪, 在船方或消防人员的组织引导下, 有秩序地进行疏散, 防止人员惊慌、拥挤和跳海。

(2) 疏散和抢救人员时, 面对船上有人员被困及有跳海落水人员的情况时, 应注意:一是当参与扑救的船只遇有跳水、落水人员并确认着火船没有受火势威胁的人员时, 消防人员应先抢救水面人员;当水面和着火船都有受生命威胁人员时, 有消防人员的船只应先抢救船上被困人员, 而水面人员可让其他参与扑救的船只施救。二是当着火船上有被困人员, 着火船周围水面没有跳水、落水人员时, 应首先抢救和疏散受火势烟雾威胁严重的人员, 其次是下风方向和上层甲板人员。尤其是在侦察中要尽快引导比较清醒者脱离危险区。如果下甲板舱室内发生火灾, 要先疏散下甲板舱室的旅客, 并安排专人维持秩序, 防止因上甲板舱室旅客仓皇逃生而堵塞通道, 使下甲板舱室内的旅客被困舱内无法脱险。如果上甲板舱室发生火灾, 应先疏散受火势威胁最严重的旅客。尤其注意, 消防人员应先实施灭火战斗, 这是受船舶的特点所限, 此时的救人必须要依靠船上的固定通道, 需要用水枪来开辟救人通道, 也需要用水枪来掩护施救人员。如果不用水枪灭火开辟安全通道, 即使消防人员能进入火区接触被困人员, 也无法让毫无保护措施的被困人员安全地离开火区。在这种情况下, 灭火和救人应同时进行, 这时的灭火也是为了贯彻救人为先的思想。

(3) 登船及疏散方法。对于停在码头上的船舶, 消防队到场后, 应尽快用舷梯、软梯、消防梯等上船, 进行侦察并疏散被困人员。疏散被困人员时, 一是利用舷梯、移动消防梯和其他方法, 撤至码头或其他安全地方;二是利用逃生孔等应急通道撤至安全甲板。停在海中的船舶, 应迅速调集载车船装载消防车和消防艇等靠近火灾现场, 根据情况, 用消防梯或软梯等疏散。

4 船舶火灾扑救的战术方法

4.1 着火船舶各部位的灭火方法

(1) 船舱火灾。

利用船舱内各层走廊通往机舱的左右舷入口, 机舱内通向甲板的应急通道或破拆船体结构开辟进攻路线。部署力量占领机舱左右舷出入口, 深入机舱内部灭火;同时, 加强通风排烟措施, 部署人员开启棚、窗、烟筒上部通风口排烟, 利用移动设备送风或排烟, 确保人员疏散和灭火战斗的顺利进行。

(2) 客船 (船楼) 火灾。

利用固定的上下梯道或消防梯及码头起吊设备作为进攻路线实施灭火行动, 条件允许情况下安排特勤消防人员徒手登高进攻。部署力量在侧下风方向布置水枪阵地堵截火势发展;同时, 在燃烧舱室及舱室的四周和驾驶台、机舱等重点部位部署力量, 防止火势向机舱及驾驶台方向蔓延。

(3) 货舱火灾。

部署力量将分水器设置在上风或上侧风方向, 利用固定梯、消防梯、绳索、起吊设备进入货舱实施灭火行动, 必要时, 破拆船体结构深入内部进行灭火战斗。同时, 在上层舱、邻舱等部位部署水枪阵地控制火势发展, 在适当时机组织优势力量深入舱室内部, 围歼火势消灭火灾。

(4) 货 (油) 舱火灾。

在货 (油) 舱上风方向, 利用消防船, 拖消两用船装载消防车, 远距离喷射泡沫灭火, 也可登至上风方向的机舱甲板, 使用水枪冷却或灭火, 但切不可盲目登上货油舱甲板。

4.2 灭火进攻路线的选择

(1) 对航行中和远离港岸、码头的船舶, 其进攻可采用将失火船只驶至码头或将其拖至码头岸边进行扑救, 也可利用消防艇或其他交通工具 (渡轮、登陆艇等) 将消防车、泵及灭火剂运至火场周围, 进行扑救。

(2) 对紧靠码头或岸边的船只, 在水源保证的情况下, 可直接将消防车、泵停靠码头、岸边进行扑救。

(3) 选择船舶火灾扑救的路线, 必须是能尽快地到达燃烧部位, 占据有效控制火势蔓延的地段, 避开热辐射强烈的下风方向, 并选择好应急撤退通道, 以防一旦发生爆炸, 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4.3 船上固定消防设施的科学利用

船舶消防安全与陆地建筑物消防安全差异不大。船上配置了相应的消火栓、自动喷水、二氧化碳等固定灭火装置, 装有“1211”、高倍数泡沫等新型高效能灭火剂, 并配有消防水带、水枪、灭火器、沙箱、消防水桶等灭火器材, 消防泵一般设于机舱内。主要为设立火警预防、火警控制、火警失控时的脱险措施等。船舶的固定消防设施、灭火系统的设置, 一般主要针对机器处所重点部位。如机舱内1211灭火站释放系统、舱内水喷淋等。一旦此类处所起火, 如及时采取正确方法并启动消防设施, 一般可在初起阶段扑灭火灾, 不仅使船舶本身具有扑救初起火灾的自卫能力, 而且也为消防部队扑救火灾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实战应用中, 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

4.4 扑救船舶火灾的战略战术

(1) 先控制, 后消灭。

到达火场的第一出动力量在火势蔓延的主要方向设兵堵截、控制局面, 待后续增援力量到达后, 全面组织进攻。在灭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也要以货舱和船楼结合部为分界线实施控制。

(2) 先易后难, 先外后内。

在扑救船舶火灾过程中, 必须先将容易扑灭的火焰和在船只表面燃烧的火焰扑灭。消防人员到达火场后, 可用密集射流先对船楼进行灭火冷却, 有消防船的, 也可用船上的水炮进行大流量强制冷却灭火。压制了外围火势后, 可从船楼后背的外舷梯和主甲板层进入内部灭火。

(3) 内攻外防, 上堵下截。

在船舶火灾的扑救过程中, 必须要加强内攻, 以达到直接打击火点的目的。在内攻的同时, 必须在外部做好各种防护工作。在进行内攻的过程中, 应尽可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战术, 对甲板层间的火势, 采取上堵下截, 防止火势上下蔓延, 以及热气流集中流动。

(4) 排烟降温, 控制蔓延。

应尽可能打开天蓬窗排烟热, 在船舶机舱火灾中打开天蓬窗不会扩大火势蔓延。

(5) 确立重点, 各个击破。

根据船舶类型, 判断火场的重点和突破口, 在火灾得到基本控制后, 分片消灭。原则尤其适用于货船和油轮的火灾。例如:货船着火, 控制的重点是阻止火势蔓延;油轮着火, 重点是控制着火舱和邻近舱的爆炸, 或是防止火势向油舱或机舱蔓延。

(6) 集中兵力, 重点突破。

对于扑救船舶火灾的关键点上, 应集中优势兵力, 将主要力量用于火场的主要方面, 实行集中兵力, 重点突破。例如:扑救船舶机舱火灾时, 由于机舱在主船体中后部, 扑救的难度高。在其他战术措施失败时,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集中兵力, 重点进行破拆开洞, 在机舱水线以上的合适部位, 通过切割开洞, 开辟新的进攻途径。当火灾蔓延造成火烧连环船时, 首先集中兵力主攻重点, 然后将部分着火船舶拖离分割成若干片, 再逐片、逐层予以堵截, 进而将火灾全部扑灭。

(7) 梯队掩护, 交替推进。

根据不同的船舶类型, 判断火场的重点和突破口, 组成攻坚战斗小组, 在做好相关防护措施的前提下, 实施梯队层次, 相互配合, 交替推进, 分片打击, 消灭火势。

(8) 围舱打火, 攻防有序。

围舱打火, 逐片消灭, 攻防有序, 便于撤离。由于船舶结构其特殊性, 往往发生火灾火点不易发现, 必须做好充分的进攻准备, 打开相关通道, 为灭火进攻和危险情况下的撤离做好充分准备。

(9) 封闭灌注, 封舱灭火。

在船舶火灾的扑救中, 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尽量利用船舶自身的固定灭火设施。例如:在航行中的货轮 (集装箱船除外) 货舱着火, 通常船上人员一般采取封舱或灌舱的灭火措施, 对于已采取这些措施的着火船只, 消防人员到场后, 可采取继续封舱监视的措施或要求港务部门指挥船只停靠码头, 这样, 消防人员才能采取开舱或灌舱灭火的措施, 并能使陆上的消防力量 (消防车、码头、船坞的固定消防设施) 发挥最大的效能。开舱灭火应注意防止开舱时货船发生爆燃, 伤及灭火人员。使用灌舱灭火, 一般在船只无法靠泊码头, 扑救力量、装备不足, 灌舱灭火不至于引起沉船的情况下进行。沉船灭火的措施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采用, 因为沉船后所带来的损失和影响会更大。由于封舱灭火的时间太长, 且技术要求很高, 可靠性差, 当船舶靠上码头后不宜继续采用。消防人员到场后, 要根据机舱着火的情况, 采用泡沫灭火或高倍数泡沫灌舱。如采用压缩空气泡沫封气, 尽量采用干泡沫和中泡沫。

(10) 联合作战, 发挥优势。

充分利用社会单位的联合灭火作战优势, 发挥其专业作用。在大连“7.16”新港油罐大火中, 大连海事局、港口部队等单位的救助船、拖轮、军艇等发挥其自身携带灭火装备优势, 在扑救大面积海面原油流淌火过程中, 短时间内集结了20多艘援助船和拖轮, 成功扑灭了海面上的火灾, 阻止了油火的蔓延。

4.5 扑救船舶火灾的个人安全防护

在船舶火灾扑救中, 应着重加强“四防、四强”。即防爆炸、防轰燃、防迷路、防溺水, 强防护、强程序、强战术、强熟悉。

(1) 指挥员下达命令目的要明确, 参战人员执行任务应果断坚决, 处置灵活。

(2) 提高参战人员的安全意识, 所有参战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特别是内攻人员, 配齐个人防护装备, 携带照明用具, 充分发挥导向绳、救生照明线以及水带线路的导向作用。

(3) 强攻小组进攻时, 应实施梯队推进。深入内攻和侦察时, 必须严密组织, 人员要精干, 每组在2人以上, 事先确定好联络信号, 必要时在水枪的掩护下, 前虚后实, 交替扶栏, 实施侦察。甲板作战人员要固定好自身位置, 并且利用掩护物体, 防止由于船摇晃或爆炸伤及全身。

(4) 铺设水带时, 要将水带固定牢靠, 以免水带下坠而使水枪手跌落受伤。要避免盲目射水和过量射水, 利用船舶的排水系统, 排除船体内部的积水, 以防船舶发生倾斜、沉没和水渍损失。在灭火战斗中要控制登船人数, 并随时检查船舶的平衡状态, 防止沉船或翻船事故。

(5) 熟悉紧急撤离路线。如发生紧急情况, 应镇定、迅速撤离, 并向外发出呼救信号。

4.6 船舶火灾扑救的处理方法

(1) 正确合理使用灭火剂, 尽量减小水渍损失, 船舶有忌水物质时, 应使用封舱灌注二氧化碳窒息灭火的方法, 以固为主、固移结合。

(2) 对拖放至船体的水带要有充分的估量, 防止在船体和风浪的作用下产生牵力, 对水带造成损坏, 对供水造成影响。

(3) 及时了解潮汐相关情况, 防止因涨潮落潮造成船舶供水的中断。根据燃烧部位及时调整船舶停泊方位, 避免风助火势。

(4) 不要向烟囱射水, 机舱火灾发生后, 烟囱冒出浓烟, 说明燃烧部位离机炉舱很近, 大量射水不利于热烟排出, 只能导致热量积聚和横向发展, 当烟囱相邻部位因高温而受威胁时, 可采取冷却设防, 但严禁向烟囱内射水。

(5) 绝不容许在天窗设置密集水流向机舱射水, 机舱火灾发生后, 如天窗已打开, 是内攻最有利时机。

(6) 侦察线路上应视情况增设联络保护点。深入机舱内部侦察应由3人以上组成, 水枪手要自己固定, 穿救生背心, 增设线路中间保护点, 有利于内部、外部的通信联络, 中间保护点应由2人以上组成, 位置选择一般应是上下铁梯的转弯平台处。

(7) 在火场外部, 应建立侦察预备组。当1组下去侦察后, 外部应备有1~2个侦察小组, 万一内部侦察人员有意外, 预备组可沿导向绳及时深入到目的地, 一旦预备组展开后, 外部应重新组织预备组以确保战斗的连续。

(8) 绳子和照明是深入内部侦察的必须装备。深入机舱内部侦察, 每组必须配带绳子, 每个战斗员必须配有照明, 在上下楼梯过程中, 必须双手交叉抓住扶手, 单手行进容易发生事故, 因此照明器具最好应是腰挂式;另外, 绳子是必需的通信联络工具, 虽然水带铺设是同步的, 但不能代替绳子。在侦察准备期间, 绳头应携于主侦察腰部, 另外2名副侦察员应用不短于0.8 m的安全绳将自己的腰部和导向绳连接, 严禁侦察人员手系绳子。

(9) 实施“破拆封堵”灭火时, 必须注意:一是破拆时必须是在舱顶或舱的一侧破拆, 而不能同时两侧破拆, 防止发生空气对流, 导致加速火势蔓延;二是破拆时要从船舱的顶部或门、窗的上部位置进行, 且开口时不要突然打开, 以免引起轰燃, 造成人员伤亡。

(10) 实施“封舱窒息”灭火时, 应注意:一是封舱前必须严格核对, 确定无人在内后, 才能实施封舱, 否则必须设法救出被困人员后方可封舱;二是封舱窒息灭火过程中, 仍必须对船舱外壁进行一定时间射水降温, 防止爆炸, 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后再停止射水;三是必须定时对舱内温度、含氧量等数据进行严格监测, 直到各类数据达到正常值后方可开封检查, 防止复燃。

参考文献

[1]刘晅亚, 徐士良, 陆守香, 等.舰船火灾模拟舱相似模型分析与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5, 24 (5) :413-416.

[2]朱小俊, 杨志青, 王东涛, 等.船舶火灾研究综述[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 (3) :159-162.

[3]张小忠, 黎俊.三峡船闸闸室客轮火灾灭火救援初探[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6, 25 (4) :537-539.

灭火应急救援 篇8

今年5月以来, 河北总队推出了灭火救援“设施装备标识化、值班指挥专业化、作战行动职业化”的新“三化”建设, 并在秦皇岛支队暑期消防安保工作中先行先试, 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场会期间, 与会代表在北戴河特勤中队分别观看了支队灭火救援着装标识、首车摄像设备设置等新“三化”建设成果, 观看了北戴河特勤中队后勤规范化建设展示, 并在夜间实地察看了联峰山公园消火栓涂刷反光漆和反光标识效果, 观摩山地两用消防摩托车扑救山林初期火灾操法。

与会代表认为, 新“三化”建设从实际出发解决突出问题, 是对提升部队战斗力做出的有益尝试。中队营房建设打破了传统营房建设模式, 树立出全新的、科学的、实用的基层部队营房建设理念, 服务于部队战斗力提升、服务于部队正规化管理、服务于基层官兵工作生活, 值得学习借鉴。

灭火应急救援 篇9

一、消防中队灭火救援攻坚能力

消防中队的灭火救援攻坚能力, 就是对中队所在辖区灭火救援任务遂行的能力。攻坚力量到达救援现场后, 不少指挥员对应采取什么处置手段, 怎样发挥人员和装备的最大功效, 队伍究竟有多少能力及能否把握排除险情等问题还心中无数, 面对复杂灾情, 往往陷入到底该从何处入手, 分几步去完成的困境中。

笔者认为, 在搞好“四个能力”建设的同时, 还应该做好特勤队“六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即能堵能释、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启能断、能测能识、能综合协同作战。这样, 指挥员在复杂的灾情面前, 就会临阵不乱, 运筹帷幄, 正确有效地实施救人排险的处置任务。

1) 能堵能释:能堵能释是指堵截易燃可燃、有毒、腐蚀、高低温等气体、液体的泄漏处置方法, 实施“堵”、“释”能力。2) 能进能出:能进能出是指消防特勤队员能否深入现场内部进行救人处置的能力, 如在浓烟、黑暗、遂道、火焰、高温、毒气、爆炸性物品等恶劣环境下的进出救人排险实战能力。3) 能上能下:能上能下是指上到高层建筑, 下到地下、水下、矿井进行灭火抢险救援的能力。4) 能启能断:能启能断是指消防特勤队员根据灾害事故现场破拆任务的需要而熟练使用启门器、剪断器、链据、切割机、起重气垫等破拆装备进行启断作业的能力。5) 能测能识:能测能识主要是针对易燃可燃或有毒气体的泄漏, 用仪器设备测出气体的浓度和空气中的含毒量, 根据掌握的毒化品有关知识, 各类气体的颜色, 嗅觉敏感度, 与周围物质的反应程度等, 识别是何种气体, 从而采取相应的战斗措施的能力。6) 能综合协同作战:能综合协同作战主要应提高班组、中队、支队及各警种之间的4种协同作战能力。

二、提高消防中队灭火救援攻坚能力的方法

结合攻坚组建设的发展实际, 从技术装备、技能训练等方面, 优化资源的配置, 推广好的训战方法, 强化攻坚组的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阐述提升作战能力攻坚组训战方法。

(一) 从人入手, 紧抓队伍建设1.加强政治教育, 增强荣誉意识

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理论素养是促进攻坚队员整理战斗力的重要保障。通过组建专业师资队伍, 以专人或专业团队实施专项教学指导的培训模式, 加强攻坚组员对灾害事故的特点、规律及处置规律的认识了解, 提高相关的综合业务理论素质, 使攻坚组员适应在不同环境下的灭火救援处置。注重以理论支撑作战行动, 以科学指导救援进程, 以规律把握作战时机, 严格按照从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 重视业务理论的教学, 以专业化的指导和培训, 大力提高攻坚组成员的业务理论素质, 适应当前灭火救援攻坚作战的需要。

2.优化人员配置, 健全中队灭火救援队伍

灭火救援攻坚加强组队伍建设, 必须建立灭火救援攻坚组的人才库。通过选、用、育、留、聘多个环节整合消防部队现有攻坚队伍人力资源, 建立健全攻坚队伍发展的长效机制, 使之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形成人力资源作用的良性循环体系, 实现精简、专业、高效的专业人才队伍发展目标, 从而为灭火救援攻坚组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技术保障。

通过建立灭火救援攻坚人才库, 在政治待遇方面, 攻坚组队员在入党、考学、晋级等方面, 需给与优先考虑;在生活待遇上, 每名攻坚队员有一定的岗位津贴。在此基础上, 从多方面考虑攻坚组员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攻坚队员的后顾之忧, 保留攻坚业务骨干, 提升作战训练的热情。

3.攻坚训练注重科学性

合理分配攻坚组的训练时间, 加强灭火救援攻坚组的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训练, 是提高攻坚组在急难险重等各种复杂环境下突破攻坚能力的重要保障, 是提高消防部队训练过程中的针对性、应用性、模拟性、实战性有效手段。灭火救援攻坚组训练科目多, 内容多, 范围广, 要求严, 时间紧。在经历45天的系统化集训之后, 可以以总队、支队培训基地为平台, 开展以巩固提高为主的攻坚组定期集训和以新技术、新战法和专业灾害处置技能培训为主的不定期培训。形成长效的培训机制, 确保攻坚组员综合素质的保持和提高, 适应实战的要求。

(二) 加强装备建设, 实现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合理优化灭火救援攻坚组人员其及装备的配备, 提高人员与器材的契合度。在保证灭火救援攻坚作战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攻坚器材的效能,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灭火救援攻坚组作战能力, 坚持“功能完备、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实用高效”原则的重要手段, 是强化消防部队训战针对性、应用性、实战性的有效途径。

各地方应该以本地区火灾情况实际出发, 配置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装备, 能满足地方对于救援力量的要求, 切忌各地区盲目攀比, 不管是不是适合自己地区的, 总觉得其他地区有了, 我们也应该有的思想, 做到各地有自己的特色, 在此基础上, 要更好, 更熟练的掌握装备器材, 真正的形成战斗力。

三、结论

灭火救援攻坚组作战能力的研究内容较多, 涉及面广, 本文仅对调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对一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要全面提升攻坚组的作战能力, 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还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灭火救援攻坚组所承担的作战任务, 结合其发展的方向, 从器材装备、人员训练、攻坚战术等角度, 对灭火救援攻坚组进行作战编成, 提出适应灭火救援攻坚组作战的攻坚队形、攻坚方法。

关键词:消防,基层中队,灭火救援,攻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光俊.灭火救援攻坚组作战行动方法研究[A].2010年度灭火与应急救援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

[2]何伍和员.消防战训工作的改革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感染程度下一篇:软件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