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警应急体系

2024-10-10

气象预警应急体系(共5篇)

气象预警应急体系 篇1

0 引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环境风险源的类型和数量也不断增加, 有火电厂、选矿厂、硫酸厂、甲醛厂等化工厂, 有毒或有害物质泄露等大气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因此, 结合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模拟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报当地的突发性污染物扩散事件, 为决策部门提供准确信息以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 及时疏散位于污染物影响区域的城市居民, 将有效降低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1 系统介绍

本系统的核心是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和污染扩散模式CALPUFF。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开发的新一代中尺度非静力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是具有较高分辨率的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尺度气象数值模式之一。目前该模式在理论研究、实时预报以及资料同化等领域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ALPUFF为非定常三维拉格朗日烟团输送模式。可模拟的污染物有SO2、NOx、CmHn、O3、CO、NH3、PM10 (TSP) 、Black Carbon, 主要包括污染物之排放、平流输送、扩散, 干沉降以及湿沉降等物理与化学过程。CALPUFF模式为WRF和MM5等中尺度模式设计了接口, 使WRF等中尺度数值模式为CALPUFF扩散模式提供气象场, 从而能更有效地实现应急救援时对污染物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在大气环境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图2-1为污染扩散应急救援预警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略) 。系统主要分为4个部分:第一, 资料获取模块。本模块负责下载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初始场数据;第二, 气象模块。该模块主要负责预报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 并提取出污染扩散模式需要的气象要素场, 输出到污染扩散模式;第三, 污染扩散模块。该模块包括CALPUFF系统的两个主要模块, 即CALMET和CALPUFF, 其读取气象模块输出的气象要素场并根据人工输入的污染物信息即可预报出污染物排放后未来时刻的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第四, 产品输出模块, 主要实现产品的可视化。

2 系统的流程与自动化的实现

2.1 系统设计流程

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分别安装在LINUX平台和windows平台中。LINUX平台部分包括资料下载模块和中尺度天气模式。系统的运行流程 (图略) , 其中自动化运行部分都安装在linux平台上, 而其余的部分安装在windows平台。

Linux平台的自动化实现了资料的自动下载, 中尺度气象模式WRF的自动化运行, WRF后处理的自动运行。自动化的实现将在下一节中介绍

2.2 WRF模式自动化运行的实现

系统硬件主要是一台IBM服务器, 服务器安装LINUX操作系统。WRF模式自动化运行的实现主要利用SHELL程序来完成。Shel是介于使用者和UNIX/Linux操作系统之核心程序 (kernel) 间的一个接口, Shell提供使用者和核心程序产生交谈的功能。在本自动化运行系统中, 主要得运行脚本wrf_2.csh使用cshell来编写。

2.2.1 模式参数的传递与模式的定时启动

模式在运行中涉及到几个重要的参数:即文件路径、起始时间与预报长度, 这几个参数几乎贯穿在MM5的每个模块中。因此, 如何在模式的几个模块中传递参数和如何实现定时启动是实现自动化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 “文件路径”的传递

文件路径参数包含着程式在运行时需要用到的文件的路径, 将程式中同类别的文件放在同一个文件夹, 并将这些文件夹放在同一个目录, 在同一个程序段中, 需要指定文件路径的地方直接可以在SHELL文件中使用这些变量替代。

2) “起始时间”和“预报长度”的传递

起始时间是指模式预报的起始时间, 它决定着初始场资料的调用与模式运行中涉及到的全部时间设置。可以利用shell的date命令和倒引号``来定义起始时间, 并利用参数传递变量$来便捷的传递它。

3) 模式的定时启动

Crontab是UNIX/Linux系统下的定时任务触发器, 它通过cron服务使用户能够在指定的时间执行某些程序。使用时需先创建crontab文件, 创建好cron.dat文件后, 还需要使用命令“crontab cron.dat”进行安装, 安装后程序方可按照定时设置启动。

2.2.2 资料下载的自动化

本系统采用的GFS全球模式预报资料存放在匿名FTP中, 使用linux下的wget命令即可快捷下载。以下为下载模块的代码 (略) , 利用前面提到的时间参数传递, 即可马上定位到要下载的文件地址。系统通过循环的判断, 确定所需的文件下载完毕以后会自动退出下载流程, 进入下一步的运行。

2.2.3 各个模块自动化运行的实现

下载流程结束后即进入WRF的流程。而WRF得两个模块 (WPS和WRF) 都涉及时间参数和路径参数的设置, 能利用程序自动修改时间配置, 便可实现整个WRF模块的自动运行。CALWRF和CALMET也是通过同样的方法来实现自动化。

2.3 CALPUFF操作界面的制作与模拟结果的可视化

系统的操作界面和可视化都安装在windows平台下。Calpuff模式的主程序为calpuffl.exe, 配置文件为calpuff.inp。本系统利用VB语言制作一个简单易用的calpuff操作界面。

图1为该系统的主要控制界面, 上图是对点污染源的操作界面, 下面则是面污染源的操作界面。程序的功能大部分通过生成bat文件并执行来实现。

2.4网络构建和Web服务器的配置

在局域网搭建好以后, 我们通过网上邻居实现内部资源共享, 但有一个问题, 也就是要实现Windows系统与Linux系统互访并对对方的共享目录进行读写的功能。局域网示意图如图2。

2.5 Html/JavaScript网页设计

2.5.1在网页中添加GOOGLE MAP

本系统采用的可视化模块是基于Goole Map应用程序接口开发的一套网络应用程序。Google MAP API是美国谷歌公司提供的一个免费服务, 可以将Google MAP嵌入到自己的网页中, 并可以通过添加图层, 将信息叠加到地图上去。例如在网页中嵌入如下段落即可将google地图嵌入到自己的网页中去。

2.5.2地址解析

地址解析是将地址 (如“1600 Amphitheatre Parkway, Mountain View, CA”) 转换为地理坐标 (如纬度37.423021和经度-122.083739) 的过程, 您可以根据转换得到的坐标放置标记或定位地图。根据这一功能, 我们就可以实现地点的查询, 以便迅速确定污染源的地理位置。

3 结论

作者开发了贺州市应急救援污染扩散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并完成系统的业务化运行。系统将在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中为相关部门快速提供气象条件信息, 并对大气污染的扩散情景作出预测, 为政府部门应急平台提供技术支持。该系统实现了:1) 中尺度模式WRF的数值预报系统的自动化下载、运行和输出;2) 将大气污染扩散模式CALPUFF的移植, 利用VB、VC++等工具实现了贺州市应急救援污染扩散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图形化界面;3) 基于Html/JavaScript网页设计技术的模拟结果可视化界面。

摘要:本系统是用于模拟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的数值模拟系统。本文主要介绍了系统的架构, 并探讨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个问题和解决方案。系统可以及时地监测和预报污染物浓度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为决策部门提供准确信息以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气污染,监测预报,数值模拟,自动化

参考文献

[1]Scire, J.S., Strimaitis, D.G.and Yamartino, R.J., A User's Guide for the CALPUFF Dispersion Model (Version5.0) , Earth Tech, 2000.http://www.src.com/calpuff/download/CALPUFF_UsersGuide.pdf

[2]李江南, 吴池胜.在PC机上安装MM5的方法和运行要点.广东气象, 2004, 1:32-33.

[3]王华, 向军, 方可燕, 等.Linux从入门到精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

[4]张建海, 张广周.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在MM5模式中的应用.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 30 (4) , 66-70.

[5]Wang, W., Bruy`ere, C., Duda, M., Dudhia, J., Gill, D., Lin, H.C., Michalakes, J., Rizvi, S., Zhang, X., Beezley, J.D., Coen, J.L., Mandel, J.:ARW version3modeling system user’s guide.Mesoscale&Miscroscale Meteorology Division,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July2010) , http://www.mmm.ucar.edu/wrf/users/docs/user_guide_V3.2/ARWUsersGuideV3.pdf.

气象预警应急体系 篇2

台风预警应急响应启动命令

编号:(如2006—001号)

[台风动态描述] [预报意见] 根据上述情况,现在宣布:

1、[地区名]、…等地区进入台风╳级预警应急响应状态;

2、其他地区做好应急响应准备工作;

3、北海市气象局应急响应指挥部成员小组各单位和上述进入应急响应状态的气象台站按照对应等级,启动应急响应工作。

特此命令。

命令人:(签名)

年 月 日 时 分

内容全文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保证北海市台风防御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升北海市台风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订本预案。

1.2原则

1.2.1台风应急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原则。

1.2.2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台风应急工作。1.2.3台风应急工作坚持防灾与救灾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1.2.4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1.3 编制依据

1.3.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1.3.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3.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分预案》 1.3.4《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3.5《北海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1.3.6《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1.3.7《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1.3.8《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置办法》

1.3.9《北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业务服务规定(试行)》 1.3.10《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1.3.11《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1.3.12《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第三次修订版)》(2001年)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北海市行政区域及其管辖的海域内台风监测、预警预报等应急处置工作。

本预案所指的“台风”专业上称“热带气旋”,按照中心强度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应急响应体系及职责

北海市气象局台风预警应急响应机构和工作职责按《北海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执行。预防机制 3.1预防准备

达到以下条件之一进入预防准备状态:

(1)国家气象中心编报的热带气旋进入15°N以北、120°E以西,且有可能影响我市;

(2)17°N以北、120°E以西区域有热带低压生成,且有可能影响我市。

3.2预警预防行动(1)北海市气象局将有关预报预警信息,采用手机短信等方式发送到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全体成员和应急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各个负责人手中,并继续严密监测天气,收集有关资料(包括国内外的路径、强度预报等信息),局领导每天两次(上午、下午)向应急指挥部领导汇报最新动态(包括定位信息、国内外主导分析意见等);

(2)指挥部成员、应急办负责人在责任区待命;

(3)必要时,由指挥部主要领导或其授权人向北海市人民政府分管秘书长或分管副市长汇报;

(4)应急办随时做好应急预案启动实施准备。4 应急响应

4.1 分级应急响应标准

按照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中心进入19°N以北、112°E以西区域的热带气旋强度,以及热带气旋预计(或已经)造成的风雨影响等因素,台风预警分为以下四级。

4.1.1 Ⅳ级应急响应标准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

(1)预计24小时内,热带低压登陆我市或穿越本责任区;(2)热带风暴中心进入19°N以北、112°E以西的区域;(3)达到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信号的标准;

(4)受热带气旋影响,本责任区预计或已经出现≥1站24小时雨量≥50毫米或者达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的标准。

4.1.2 Ⅲ级应急响应标准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

(1)预计24小时内,热带风暴登陆我市或穿越本责任区;(2)强热带风暴中心进入19°N以北、112°E以西的区域;;(3)达到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号的标准;

(4)受热带气旋影响,本责任预计或已经出现≥2站24小时雨量≥50毫米或达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的标准。

4.1.2 Ⅱ级应急响应标准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1)预计24小时内,强热带风暴登陆我市或穿越本责任区;(2)台风中心进入19°N以北、112°E以西的区域;(3)达到发布台风橙色预警信号的标准;

(4)受热带气旋影响,本责任预计或已经出现≥3站24小时雨量≥50毫米或达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标准。

4.1.2 Ⅰ级应急响应标准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

(1)预计24小时内,台风登陆我市或穿越本责任区;

(2)强台风及以上的热带气旋中心进入19°N以北、112°E以西的区域;

(3)达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的标准;

(4)热带气旋中心已经或预计进入桂南(21°N以北),本责任区预计或已经出现≥3站24小时雨量≥50毫米降水或≥1站1小时雨量≥30毫米降水。

4.2 应急响应行动

应急办根据应急响应的标准,及时向指挥部提出达到启动预案等级的建议。应急指挥部研究决定启动对应等级的应急响应。

县气象局应急响应机构在上级指导下,具体分级负责本责任区应急响应工作。

4.2.1 Ⅳ级应急响应行动 4.2.1 Ⅳ级响应 ⑴指挥部

——值班领导和相关成员(应急办、预报预警组、气象服务组)到位,值班领导向指挥部领导汇报情况;

——指挥部领导签发并宣布北海市本级的台风Ⅳ级响应命令(格式见附件1);

——必要时,指挥部主要领导或其授权人向北海市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或分管副市长汇报。

⑵应急办

——值班人员通知指挥部及应急办成员、各应急响应工作小组负责人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其他人员待命,上述人员手机全天候开通; ——及时向各组传达部署指挥部的命令;

——根据指挥部授权,向北海市应急指挥中心(北海市应急办)报送《台风Ⅳ级预警应急报告单》(格式见附件2);

——完成指挥部领导下达的其他任务。⑶预报预警组

——指定一名业务骨干作为本过程技术负责人,其他业务人员做好应急待岗准备;

——加强天气形势、实况信息等分析,全面收集掌握国内外主导意见,并做好上述材料存贮,并将有关材料送气象服务组;

——每天定时收看中央气象台天气会商;

——在常规会商的基础上,加强内部会商,加强与上下级气象台站、台风可能影响气象台站(含周边气象台站)的针对性天气会商并做好记录;

——及时发布台风预报预警(包括台风消息、台风预报、台风蓝色预警信号或升挂风球信号)和实况等信息;

——及时发布和上传每天08、20时(北京时)台风路径客观预报;

——及时指导下级气象台站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 ——及时向指挥部、应急办汇报台风的最新动态; ——做好值班工作日志的登记;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⑷气象服务组

——全面及时掌握本责任区前期天气气候状况和当前防汛工作动态,做好制作和发布《重大气象专报》、《气象服务信息》等相关决策服务材料的准备工作;

——做好在相关媒体(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声讯等)防御台风专题资料刊播的准备工作;

——做好灾情的收集上报工作; ——做好值班工作日志的登记;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4.2.2 Ⅲ级响应 完成Ⅳ级响应所有程序,并执行以下响应程序。⑴指挥部

——指挥部领导和相关成员(应急办、秘书组、业务管理组、监测网络组、预报预警组、气象服务组负责人)到位,签发并宣布北海市本级的Ⅲ级响应命令;

——研究部署重点防区,并视情况召开动员会议(动员会通知单样式见附件3);

——指挥部主要领导或其授权人向分管副秘书长、分管副市长、分管副书记,必要时直接向市长、书记汇报。

⑵应急办

——指挥部及应急办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班; ——及时向各组传达部署指挥部工作命令;

——根据指挥部授权,向北海市应急指挥中心(市应急办)报送《台风Ⅲ级预警应急报告单》;

——完成指挥部领导下达的其他任务。⑶秘书组

——做好开展业务服务动态和信息的宣传报道工作;

——随时做好摄影、摄像、录音、文稿整理及发送工作等; ——随时查看Notes信箱,及时收发传真、政务公文,并报应急办等部门,必要时直接报送指挥部领导;

——按要求做好指挥部、应急办领导批示、上级有关部门指令的下达,做好相关材料上报;

——做好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安排; ——做好值班工作日志的登记;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⑷业务管理组

——全面掌握各业务岗位工作动态;

——根据应急办或上级管理部门工作要求,协调相关业务工作; ——加强与上级业务管理部门的联系和对下级的应急工作指导; ——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上报本局业务服务工作情况、政府防御措施、预报服务等动态信息; ——做好值班工作日志的登记;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

⑸监测网络组

——全面掌握各业务岗位工作动态;

——随时监控探测、传输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资料采集传输的及时、准确和完整;

——发现设备、网络等故障,第一时间开展抢修,同时报业务管理组; ——组织协调全局(地面、自动站、高空、天气雷达)加密观测和资料传输工作;

——做好值班工作日志的登记;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⑹预报预警组

——技术负责人坚守岗位,负责预报技术把关;

——加强天气形势、实况信息等分析,全面收集掌握国内外主导预报意见,做好历史相似个例资料检索,并做好上述材料存贮,并将有关材料送气象服务组;

——在常规会商的基础上,加强内部会商,加强与上下级气象台站、台风可能影响气象台站(含周边气象台站)的针对性天气会商并做好记录;

——及时向公众发布台风预报预警(包括台风预报、警报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升挂风球信号等)和实况等信息;

——及时发布和上传每天08、20时(北京时)台风路径客观预报和综合(主观)预报;

——及时开展短时临近预报;

——及时指导下级气象台站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

——做好加密观测传输指令下发的准备工作,并同时通过Notes网、电话等方式适时下发;

——动态向指挥部、应急办汇报台风最新情况; ——做好值班工作日志的登记;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⑺气象服务组 ——视情况制作《重大气象专报》等决策服务产品,经指挥部或应急办审核后报送相关部门(党、政部门值班室和市应急办,防汛抗旱、国土、民政、海洋、农业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同时在5分钟内完成内部业务网络共享(notes网传输和上载);

——根据指挥部和应急办要求制作相关决策服务汇报材料,内容主要包含:台风概况、最新信息、历史相似个例检索资料、预报情况、防御措施建议等;

——在常规天气预报栏目中增加台风天气信息,与相关媒体(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声讯等)联系做好相关防御台风专题资料的刊播,在相关媒体中滚动播出台风最新信息;

——做好灾情的收集上报工作,开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产业)灾害影响预评估;

——做好值班工作日志的登记;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⑻装备保障组

——随时做好应急响应的准备工作;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⑼后勤保障组

——随时做好应急响应的准备工作;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⑽纪律督查组

——随时做好应急响应的准备工作;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4.2.3 Ⅱ级响应

完成Ⅲ级响应所有程序,并执行以下响应程序。⑴指挥部

——指挥部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人24小时带班工作;

——指挥部研究确定重点防区,并签发Ⅱ级响应命令,进行紧急动员;

——指挥部主要领导或其授权人向分管副秘书长、分管副市长、分管副书记,必要时直接向市长、书记汇报; ——指挥部视情况派出工作组赴受灾严重地区指导当地有关部门应急处置工作。

⑵应急办

——应急办主要负责人24小时带班工作,应急办、各组确保有人员24小时值班;

——及时向各组传达部署指挥部工作命令;

——根据指挥部授权,向北海市应急指挥中心(市应急办)报送《台风Ⅱ级预警应急报告单》;

——完成指挥部领导下达的其他任务。⑶秘书组

——主要负责人24小时带班工作,确保有人员24小时值班。——深入一线,开展业务服务动态和信息的宣传报道工作,对业务服务中出现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

——随时做好会场准备,做好摄影、摄像、录音、文稿整理及发送工作等;

——随时查看Notes信箱,及时收发传真、政务公文,并报应急办等部门,必要时直接报送指挥部领导;

——按要求做好指挥部、应急办领导批示、上级有关部门指令的下达,做好相关材料上报;

——做好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安排; ——做好值班工作日志的登记;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⑷业务管理组

——主要负责人24小时带班工作,确保有人员24小时值班。——坚守业务管理一线,全面掌握各业务岗位工作动态;

——根据应急办或上级管理部门工作要求,协调部署相关业务工作;

——加强与上级业务管理部门的联系和对下级的应急工作指导; ——重大响应期间,每日向上级管理部门上报本局业务服务工作情况、政府防御措施、预报服务等动态信息;

——做好值班工作日志的登记;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

⑸监测网络组

——主要负责人24小时带班工作,确保有人员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坚守业务岗位,注意人身安全;

——严密监控探测、传输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常规资料、加密资料采集传输的及时、准确和完整;

——协调做好天气雷达站的跟踪监测,并在规定时间内将有关信息、资料上传业务网实现共享;

——发现设备、网络等故障,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第一时间开展抢修,及时向指挥部领导汇报重大事件(重大装备、网络事故等),同时报业务管理组;

——做好值班工作日志的登记;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⑹预报预警组

——主要负责人24小时带班工作,确保有人员24小时值班。——过程技术负责人坚守岗位,负责过程预报技术的把关; ——加强天气形势、实况信息等分析,全面收集掌握国内外台风主导预报意见,继续做好历史相似个例资料检索分析,并做好上述材料存贮,并将有关材料送气象服务组;

——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分析实况资料,并及时提供给相关小组(指挥部、应急办、服务组);

——通过Notes网或电话等方式发出加密观测指令;

——收集和使用天气雷达和自动站等加密观测资料;

——在常规会商的基础上,每天至少进行2次台风会商,并随时与上下级气象台站、台风可能影响气象台站(含周边气象台站)开展天气会商;

——向公众发布台风预报预警(包括台风警报、紧急警报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升挂风球信号等)和实况信息;

——及时发布和上传每天08、20时(北京时)台风路径客观预报和综合(主观)预报;

——做好短时临近预报发布工作;

——及时指导相关台站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 ——动态向指挥部、应急办汇报台风最新情况; ——做好值班工作日志的登记;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⑺气象服务组

——主要负责人24小时带班工作,确保有人员24小时值班。——制作《重大气象专报》等决策服务材料,经指挥部或应急办审核后报送相关部门(党、政部门值班室和北海市应急办,防汛抗旱、国土、民政、海洋、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同时在5分钟内完成内部业务网络共享(notes网传输和上载);

——根据指挥部和应急办要求制作相关决策服务汇报材料,并提供台风实况信息、影响情况、灾情信息以及预报预警信息,并针对性地提出次生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建议等;

——在常规天气预报栏目中增加有关台风信息,与相关媒体(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声讯等)联系做好相关防御台风专题资料的刊播,在相关媒体中滚动播出台风最新信息;

——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决策服务用户)、专业警报预报服务、气象门户网站、气象信息声讯电话等开展台风专题服务;

——随时做好灾情的收集上报、续报工作,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产业),继续跟踪做好台风影响预评估;

——做好突发灾害的现场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做好值班工作日志的登记;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⑻装备保障组

——主要负责人24小时带班工作,确保有人员24小时值班。——对重点影响区域关键设备实行24小时(如自动站设备、雷达、卫星接收)严密监控,发现故障,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抢修,同时报业务管理组;

——热带气旋中心位置进入雷达站探测范围,协调有关雷达站每小时开展雷达定位,在规定时间内将定位信息上报自治区气象台,同时上传业务网站实现共享;

——专业技术保障人员进驻重点防御区域,在确保人员安全前提下进行现场装备保障服务; ——做好值班工作日志的登记;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⑼后勤保障组

——主要负责人24小时带班工作,确保有人员24小时值班。——严密监控供电、供水系统的运行情况; ——做好本级安全防护工作;

——根据应急办要求做好车辆的调度;

——做好值班人员的用餐、医疗、休息场所等保障工作;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⑽纪律督查组

——主要负责人24小时带班工作,确保有人员24小时值班。——随时抽查应急人员到岗和岗位职责履行情况检查; ——维护值班重点区域的工作秩序;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4.2.4 Ⅰ级响应

完成Ⅱ级响应所有程序,按照自治区气象局和北海市人民政府的要求执行,同时执行以下响应程序。

⑴指挥部

——指挥部领导签发Ⅰ级响应命令,进行紧急动员;

——指挥部主要领导或其授权人向秘书长、分管副市长、分管副书记,必要时直接向市长、书记汇报;

——指挥部派出工作组赴受灾严重地区指导当地有关部门应急处置工作。

⑵应急办

——指挥部及应急办成员、各组组长及有关人员应24小时坚守岗位;

——及时向各组传达部署指挥部工作命令;

——根据指挥部授权,向北海市应急指挥中心(市应急办)报送《台风Ⅱ级预警应急报告单》;

——完成指挥部领导下达的其他任务。⑶秘书组 同Ⅱ级秘书组工作。⑷业务管理组

同Ⅱ级业务管理组工作。

⑸监测网络组

同Ⅱ级监测网络组工作。⑹预报预警组

——过程技术负责人坚守岗位,负责过程预报技术把关;

——加强天气形势、实况信息等分析,全面收集掌握国内外主导预报意见,继续做好历史相似路径台风资料检索分析,并做好上述材料存贮,并将有关材料送气象服务组;

——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分析实况资料,并及时提供给相关小组(指挥部、应急办、服务组);

——在常规会商的基础上,每天至少进行3次台风会商,随时与上下级气象台站、台风可能影响地区的气象台站(含周边台站)开展针对性天气会商;

——及时向公众发布台风预报预警(包括台风警报、紧急警报和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升挂风球信号等)和实况等信息;

——及时发布和上传每天08、20时(北京时)台风路径客观预报和综合(主观)预报;

——做好短时临近预报发布工作;

——及时指导相关台站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

——动态向指挥部、应急办汇报台风最新; ——做好值班工作日志的登记;

——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⑺气象服务组

——及时制作《重大气象专报》等决策服务材料,经指挥部或应急办审核后报送相关部门党、政部门值班室和市应急办,防汛抗旱、国土、民政、海洋、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同时在5分钟内完成内部业务网络共享(notes网传输和上载);

——根据指挥部和应急办要求制作相关决策服务汇报材料,并提供台风实况信息(含雷达定位等信息)、风雨影响情况,灾情信息,以及未来几小时内等台风动态预报信息,针对性的提出小流域洪灾、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次生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建议等;

——在常规天气预报栏目中增加台风信息,与相关媒体(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声讯等)联系做好相关防御台风专题资料的刊播,在相关媒体中滚动播出台风最新信息;

——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决策服务用户)、专业警报预报服务、气象门户网站、气象信息声讯电话等开展台风专题服务;

——随时做好灾情的收集续报工作,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产业),继续跟踪做好台风影响预评估;

——做好突发灾害的现场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做好值班工作日志的登记;

——及时完成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⑻装备保障组应急响应行动 同Ⅱ级装备保障组工作。⑼后勤保障组应急响应行动 同Ⅱ级后勤保障组工作。⑽纪律检查组应急响应行动 同Ⅱ级纪律检查组工作。4.3 应急响应分级变更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应急办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向指挥部提出应急响应等级升降级或终止的建议。

4.3.1 应急响应等级升级

应急响应标准升到相应等级时,指挥部领导宣读应急响应等级升级命令,各应急小组自然进入新应急响应等级工作状态(程序)。

跨级升级时,应同时做好低级别应急响应相关工作。

指挥部可以根据前期天气气候状况和防灾工作动态,提高应急响应等级。

若遇法定休息日,视情况可以适当提前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4.3.2 应急响应等级升级请求 根据当地台风影响情况,下级应急响应机构书面请求提升应急响应等级时,本级应急响应指挥部应在30分钟内决定是否升级应急响应等级。如应急响应等级升级时,按4.3.1处置。

4.3.3 应急响应等级降级与终止

当热带气旋明显减弱,并预计灾害影响程度不会继续扩大,指挥部发布应急响应降级指令,直至应急响应终止。

如实况或预报灾害影响程度可能超过现有的等级标准时,指挥部可再次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命令。

5.其他说明

本预案涉及的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奖励和处罚等按照《北海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执行。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行,北海市气象局制定并负责解释。

附件1 台风预警应急响应命令(样单)

北海市气象局

台风预警应急响应启动命令

编号:(如2006—001号)

[台风动态描述] [预报意见] 根据上述情况,现在宣布:

1、[地区名]、…等地区进入台风╳级预警应急响应状态;

2、其他地区做好应急响应准备工作;

3、北海市气象局应急响应指挥部成员小组各单位和上述进入应急响应状态的气象台站按照对应等级,启动应急响应工作。

特此命令。

命令人:(签名)

气象预警应急体系 篇3

一、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重要意义

高要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 境内丘陵、盆地、谷地、台地纵横交错, 地形地质构造复杂, 属于气候变化敏感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灾害种类多、灾季长、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突发性强, 尤其是台风、暴雨洪涝、寒冷、干旱、冰雹、龙卷风、雷电、地质灾害以及农业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经常对全市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严重影响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调查统计, 2010年度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共69处。受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3996人, 受威胁财产10692万元, 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市辖区西北角山区的小湘、禄步、乐城、河台、水南五个镇, 约占隐患点总数的70%, 30%分布在其它7个镇 (街道) 。高要市气象局通过对近几年资料分析, 在我市辖区内, 极端气候带来的局部强降雨仍然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另外, 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尚处起步阶段, 各地、各部门工作进展不平衡, 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薄弱环节。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一些领域监测手段相对落后, 综合预警能力亟需加强。应急平台建设滞后, 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网络欠发达, 信息获取能力较差, 指挥协调不够及时。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因此, 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切实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一) 编制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为加强肇庆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提高全市各级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国发[2006]24号) 、《“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国办发[2006]106号) 、《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 (粤府办[2007]89号) 、《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肇府[2007]84号) 和《肇庆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有关法律法规, 县人民政府要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 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 深入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风险评估,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和风险区划, 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实施编制本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防御规划, 并逐年安排组织实施。

(二) 加强部门合作, 努力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时效和覆盖率

要提前做好强降雨和灾害性天气预报, 按照《广东省台风、暴雨、寒冷预警信号发布规定》及时发布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信号, 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气象预报信息。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通过短信、电视等平台, 将预警信息及时发布到有关单位和个人。加快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 加强资源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 有效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

(三) 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保障服务工作

加快建设新一代气象卫星监测接收处理系统, 完善天气雷达网、自动气象站网、风廓线仪网、雷电监测网、农业及生态监测网建设, 形成完备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体系;加密农村地区气象监测站点;实现台风实际路径预报时间间隔小于两小时;建立工程气象观测体系, 提高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加强森林火灾卫星监测能力建设, 完善林区现有联网气象站。

(四) 科学制作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管理, 规范预警信号制作发布流程, 确定灾害预警标准和分级预警责任, 提高制作时效, 明确预警影响时间、区域、等级和防御提示等, 做到用语规范、指导明确、操作性强, 真正起到气象灾害预警的警示和防御作用。

(五) 加快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列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快各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步伐, 并不断拓展信息发布系统功能, 落实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增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形式, 使各级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平台成为各级政府指导防灾减灾的重要阵地, 人民群众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渠道。

(六) 逐步加大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投入力度

要发挥各级政府和社会部门各方面积极性, 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 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公众服务、信息发布、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投入。

(七) 大力开展全民防灾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要加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加大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 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 增强公众抵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 大力提高全民防范、抗险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广建, 范保松.河南省GPRS乡镇雨量监测系统[J].河南气象, 2005.

省级应急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探讨 篇4

1 2014年湖北省天气气候特征

2014年湖北省气温偏高, 冷暖变幅较大, 冬春秋偏高, 夏季偏低, 鄂东为凉夏。入春较早, 入秋偏迟。年降水大部偏少, 时空分布不均, 入出梅偏晚, 梅雨强度正常;年内旱涝交替发生, 旱重于涝;春秋连阴雨过程多, 秋季出现年内最强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内主要气象灾害为鄂北鄂中伏旱、夏秋两季区域性暴雨引发洪涝及次生灾害、春秋连阴雨、冬季低温雨雪冰冻、春夏局地强对流天气, 灾害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2 应急气象服务效果实例

武汉中心气象台坚持“早准备、早预警、早应急”的气象灾害防御原则, 掌握应对的主动权, 有效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2014年, 2次启动湖北省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3次响应长江防汛抗旱指挥部防汛应急。

2.1 2014年7月3—5日重大气象灾害 (暴雨) Ⅳ级应急响应

2014年7月3—5日, 湖北省迎来一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 全省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警, 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全力以赴打赢暴雨遭遇战。全省11个县市降水量超过100 mm, 32个县市超过50 mm, 472个乡镇出现暴雨天气, 过程最大降水达225 mm。

湖北省气象局于2014年7月3日18:30启动重大气象灾害 (暴雨) Ⅳ级应急响应命令, 武汉中心气象台迅速响应, 加强监测和预警。暴雨灾害应急响应期间, 向省委、省政府等职能部门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1期、《雨情快报》2期、《气象服务快报》1期、《长江流域天气公报》3期, 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18期, 为省民政厅提供雨情实况1次, 联合国土资源厅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期。

2.2 2014年8月5—15日重大气象灾害 (干旱) Ⅳ级应急响应

2014年5月1日至8月10日, 湖北省大部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7成, 其中鄂中北丘陵区偏少5~7成, 全省共有21个县市总降水量为历史同期倒数前3位。根据综合干旱监测指数监测显示, 7月24日湖北省开始出现重度气象干旱, 其中8月10日最为严重, 特旱达4站、重旱达9站。

湖北省气象局于2014年8月5日9:00启动重大气象灾害 (干旱) Ⅳ级应急响应命令, 武汉中心气象台积极响应, 高温干旱应急响应期间, 及时发布高温预警信号5期、干旱红色预警信号3期, 并通过多家媒体为公众解答高温干旱形成原因、发展趋势, 积极主动地回应了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2.3 2014年9月19—21日长江防汛Ⅲ级应急响应

长江流域气象中心于2014年9月19日9:00启动长江防汛Ⅲ级应急响应, 武汉中心气象台加强水雨情监测、预报预测和信息报送。9月19—21日应急期间, 每日定时制作《长江流域天气公报》《长江流域中期预报》《长江流域上游面雨量预报》和《流域天气预报》等4种预报服务产品, 同时每天滚动制作雨情实况及长江流域3 d定量面雨量预报, 编制《长江防汛抗旱应急专题气象服务》并及时向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发送。于8月29日、9月10日、9月12日, 针对当前长江流域中上游复杂的秋季连阴雨天气形势, 紧紧围绕三峡水库安全蓄水主题, 与三峡梯调中心开展了3次视频会商, 为长江上游科学有效地防洪调度、拦洪调蓄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3 应急气象服务现状

3.1 成立应急气象服务专班

武汉中心气象台成立以台长为组长、副台长和各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气象服务管理领导机构, 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 组建了以业务骨干为主的预报服务、决策服务、宣传报道、后勤保障4个应急气象服务专班, 建立了24 h应急值班制度, 确保电话、网络、传真等网络畅通, 实现了应急工作常备化[1]。

3.2 制定应急气象服务管理制度

制定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气象服务应急管理规定》《紧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气象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突发气象预警信号发布制度》《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 对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服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服务等, 从组织机构、适用范围、应急原则、应急保障、应急程序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2]。

3.3 加强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建立了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长江流域面雨量预报、长江流域水雨情数据库与查询、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暴雨定量预报、环境气象业务、决策气象服务、集合预报应用、县级综合业务预报预警系统和卫星监测分析与遥感应用等应急气象服务系统, 为准确、及时地应急气象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3.4 加强部门联动和气象服务

与省委、省政府、省应急办以及省春运办、省交通厅、省公安交警总队、长航集团、民航、武汉铁路局、省安监局、省防办、省民政厅、省农业厅等相关单位之间, 建立了突发事件协作防御及处置机制, 每年为省委省政府及相关单位提供《重大气象信息专报》《长江流域重要气象报告》《气象服务快报》《专项预报服务》《应急气象服务》《雨情快报》等应急气象服务材料100余期。

4 应急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武汉中心气象台在气象应急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还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急气象服务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应急气象服务联动响应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和体系尚需进一步加强。四是预警发布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有待提高。五是应急气象服务队伍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5 加强应急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通过对应急服务体系的优化和完善, 保证重大突发性天气事件 (公共事件) 气象服务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提高重大突发性天气事件 (公共事件) 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 增强整体气象服务效益, 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是目前首要任务。一是加强应急气象管理组织机构建设, 由专人负责应急气象服务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发布流程, 切实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3]。二是健全部门合作机制, 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 建立和完善部门应急响应的处置工作流程,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三是加强观测系统和预报预测系统建设, 强化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为提高灾害监测预警综合能力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四是强化决策气象服务, 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防汛抗旱、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社会活动的应急气象服务能力。五是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准确率和及时性[4]。六是深化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体, 加大对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 增强群众防御灾害意识和能力。七是加强应急气象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开展预报技术分析研究等手段, 增强应急气象服务队伍的业务素质, 提升应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和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林二发, 陈桂标, 杨端生.揭阳市气象应急服务体系建设与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 29 (A02) :79-80.

[2]邓兴旺.把构建应急气象服务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J].湖北气象, 2006 (3) :45.

[3]赵洁妮, 李向红.加强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服务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2, 33 (3) :50-54.

气象预警应急体系 篇5

中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气象应急管理部门存在缺点

目前中国有许多地方已经设立了独立的应急管理部门,应急管理已成为政府的日常事务,这样政府的应急管理已经走上了标准化的道路。但是这中尝试还仅限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对于中小城市和中西部的城市和地区来说,应急管理距走上体质化、标准化的道路还有一段距离。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特征就是部门分工、职位分工明显,这种体制虽然能够在面对独个的危机事件时能够有效地、专业地应对和解决,但是这种体制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方面能力不足、指挥和协调机制不稳定。

2.预警系统和机制的不健全性

从各国的机制来看,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国家应对紧急事件的部门,仅仅是把危机的预警和应对作为政府的日常管理来对待,没有被纳入国家战略计划之中,因此地方政府对危机管理缺乏重视。

其次,危机爆发后的应对过程,机关单位通常匆忙行动,这就出现了“消防队员”式的反应模式。

最后,各个政府的灾难预警系统和机制的不健全,这样基层政府无法辨别危机发生之前的外部迹象,这就会失了危机治理的最佳时段。政府在事中、事后的危机管理的成本大大提高。

3.快速反应决策机制效果低

一旦灾难和危机出现,我们就要及时地做出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够快速、有效地改善灾难的后果。目前,对于错杂凌乱的危机事件的应对,我国存在决策不合理、各部门不协调、效率低下等现象,特别是危机的反应决策机制不完善,经验决策不足。危机决策没有形成程序化,危机管理者的经验大都是在程序化决策的基础上总结来的,这样就造成了危机处理的不及时,危机决策不科学的状况。

分散的决策因素。不同的危机管理部门之间各自办事,互不干涉,虽然对单个危机事件能够快速的做出反应,但是一旦遇到复杂的事件就会出现应对能力不足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督和联系不畅造成的。根据危机的不稳定性,危机决策人在危机的整个过程都要对其进行监管与反馈,进行逐步性的决策。

4.应急管理的相关法文法规相对滞后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政府应对突发情况作出的聪慧之举就是注重危机立法。在“非典”时期,中国立法史上的一个“吉尼斯记录”就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快速出台,这也是中国国家危机管理的新突破。然而这也突显出目前我国危机状态法律文本缺乏、不规范等问题,这也就造成了出政府临时采取行动,匆忙决策的现象。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国防法》、《防震减灾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等一系列相关的条文,而且也在宪法中对“紧急状况”进行说明,但是目前我国还是缺乏完整意义上的应对紧急状况法律条文。

实际情况中,如果危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政府的政策就会出现无“法”可依的状况,从而出现法律“真空”和职权“真空”的现象。与此同时,有关政府缺少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就让一些行政机构缺乏或是滥用危机管理权力成了可能,造成了行政乱管理或不管理的现象。

灾害紧急管理体系的完善

1.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计划规划是公共危机体制的保障

根据公共危机体制来看,各个国家危机管理体制在建立的同时,也建立了更具完善的法律法规系统。事实证明,为确保突发事情应急措施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就应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律化的道路。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日本政府对各个部门提出防灾策略拟定、防灾计划制定、地域防灾计划的制定等要求。由于机构层级存在差异,计划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但在不同阶段所应实施的防灾救灾工作及内容都包括灾害防护、灾害预防、灾后建设等,这就为政府有效的处理灾难提供了依据。

2.要建设一支分工明确训练有素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防灾救灾部门要培养专业防灾救灾人员的心理防范和疏导、制定特大型城市人员撤离预案等方面实际应对能力。我们应充分重视各方面社会力量,完善和各相关单位的合作机制与社会力量动员机制,这就使社会力量在紧急救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强化民众的危机意识,坚持社会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方式

在我国现今发展阶段,政府的救援力量在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是做不到全面化的,但完全依靠政府救灾也是不现实的。通过不断的努力,公民的防灾意识的提高,自救施救知识的普及都在改善。通过充分调动社会保险、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民间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的方式来弥补了政府力量的不足,同时也帮助灾区最大程度的减轻了灾害;使政府的开支减少了,使政府的负担减轻了。着力加强基层灾害管理能力,提高广大市民的防灾意识,全面提高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4.构建早期监测、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应急决策指挥平台

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秘书长在2005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全球峰会上呼吁和要求构建世界范围的应对一切灾害的先前预警系统,构建各各国家(地区)防灾减灾的现有能力和系统,以最高的程度来减少自然危害带来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世界各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必然趋势就是构建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近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发展纲要由科技部颁布,其主要内容是:我国主要是去构建一体化的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实现国家对公共安全的有效监测、快速预警以及及时的进行应急处理,以此来实现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成套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自主研发能力的突破。WMO在2006年9月正式致函中国气象局确定将在中国上海设立“多灾种早期预警示范项目”。

5.建立一个特别基金,以应对紧急情况的管理

针对国家的防灾减灾等管理工作,韩国机构就非常注重,其国家的公益事业就是防灾减灾,中央政府财政估算和地方政府财政估算也包括其工程修建和看管费用,就为国家的危害管理工作提供了足够的保证基金。对灾害的补助尺度、灾害修复资金,韩国有一套详细的灾害调查评论法则,且中央、地方独自担任的比例都划分的十分清楚,为避免人为要素的干扰,中央灾情对策机构年年都要进行修订颁布。为保证紧急状态下基金供给的充沛,作者认为我国应设立专门的危机处理基金,其资金有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比例筹集,专款专用。另外,为政府危机意识的提高,就应建立专项应急基金。

总的来说,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所有突发事件应对的具体表现,在种种突发事情的解决过程中,气象机构应该成为最主要的角色。气象和应急体制有着必然的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2月18日,走访了前线气象员工并指出:气象工作尤为重要,对防灾抗灾能力的提高、守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党校图书馆馆员下一篇:大学生人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