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总结

2024-10-05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总结(通用12篇)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总结 篇1

隆林职业中专学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急预案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关于做好2007年秋季中小学和幼儿园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及百色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07年秋季中小学和幼儿园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县教科局《关于做好2007年秋季中小学和幼儿园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精神,及时、妥善地处置学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处置有方、责任明确”的学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急机制,保障师生生命与财产安全,建设和谐校园,保障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校的气象灾害事故现场。包括暴雨、雷电、山体滑坡、校舍倒塌、火灾及龙卷风、地震等。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学校安全应急处理机制,迅速、及时、积极的开展各项处置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有效保障师生及学校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教育稳定和社会安定。

二、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岑志三(校长)

副组长:黄忠文(支书、政教主任)

龚星鹏(副校长)

陈远洪(副校长)

陈顺华(副校长)

组 员:岑树保(总务主任)张应良(副政教主任)

陆明勇(副教务主任)关金浪(副工会主席)

姚文开张时仙罗国恩

三、主要职责:

1、组长负责召集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处置工作,安排、检查落实学校安全重大事宜。

2、副组长负责学校安全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处理突发安全事故,完成事故处理的各项任务。

3、领导小组成员具体负责学校各年级、各部门突发安全事故的处理、监控、报告等事宜,并保证领导小组指令的畅通。做好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落实、检查、处理等,把安全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宣传教育,确保安全

1、认真落实“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工作原则,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提高防范和救护能力。

2、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黑板报、健康教育课、节假日前安全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定期举行全校性的安全教育报告会。

4、政教处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掌握自救本领。

5、安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做。

6、学校要张贴安全教育警示标志,形成安全教育氛围,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五、现场指挥:

正常工作日突发事件的指挥由校长负总责,副校长、行政各负其责,协调各部门统一行动。

非正常工作日突发事件的指挥实行三级值班制度,即值周领导、值日教师、住校教职工值班。

六、突发事件逐层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紧急情况报告制度,严格落实值班人员,确保安全紧急情况信息报送渠道畅通、运转有序。

学校发生安全紧急情况报告程序:值日教师、住校教职工值班、各班班主任、值周领导—校长(110、120、119)—教科局—县政府,上报时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漏报、不虚报。报告内容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故的简要情况,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等。

七、调查与结案:

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和紧急事件的等级,对突发紧急情况及时展开调查,查清事实,查明原因,限期报结。

事故的调查处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法处置的原则,任何人不得干涉事故的调查处理。

隆林职业中专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急预案自2007年9月1日始实施。

隆林职业中专学校

2007年8月25日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总结 篇2

近些年来, 我国接连遭受了雨雪冰冻、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及雅安地震等自然灾害。一序列自然灾害的发展绷紧了全国人民的神经, 也受到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成为了中华民族近年来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不仅考验了我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考验党能否带来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同时也考验了我国新闻各界媒体的应急报道能力, 考验他们能够在灾害情景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迅速作出有效反应,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有效稳定群众情绪, 主导社会舆论, 建立起党和人民在信息沟通、情感交流和凝聚力量的媒体桥梁。

当灾害发生时,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将灾害现场真实地呈现给对应的观众, 让观众能够了解灾害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地震灾害为例, 新闻工作者应该就地震发生概况 (时间、地点、震级等) 、伤亡情况、政府应急救灾进展、次生灾害等问题作出详细报道。本文就灾害背景下, 分析了新闻报道所应遵循的规律, 就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启动应急策略而有效应对新闻报道工作提出建议。

把握灾害背景下的新闻规律

1.尊重新闻规律, 把握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透明程度, 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不断加速和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的快速发展, 人民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 渠道也越来越多。因此, 新闻工作者应根据形势发展, 创新理念, 在灾害事件发生后, 能及时准确地发布灾害事件的动态信息, 把握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控制信息发布和信息主题设置的主动权, 避免谣言的散播。如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 在有关部分核实之后, 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 各大主流电视台均在半小时以内对雅安地震进行了报道。截至下午14时30分, 包括央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 浙江卫视、四川卫视、宁夏卫视都将播出节目变成了关注雅安地震的新闻直播。在透明度方面, 新闻报道工作需遵循中央统一部署, 如实报道灾情。针对灾情严重程度、伤亡人数、救援进展、困难情况, 都要及时反应、尊重事实, 向全国人民明确党和政府的决心, 让人民了解与灾害作斗争的全过程。

2.注重新闻报道的积极性特征, 提升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把握舆论导向

针对灾害背景下的新闻工作, 新闻报道的关键在于把握舆论导向, 其难点也在于如何把握舆论导向。因为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公信力。因此, 新闻工作者必须从政治导向和责任根本出发, 扎根新闻阵地, 把握新闻大局, 坚持正面报道, 坚持以人为本。新闻报道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灾害事件的快速反应和积极救援, 反映党和国家对人民的生命和利益的高度关切。报道中还需积极挖掘正面新闻素材, 针对灾害下涌现的感人事迹、顽强精神事迹, 体现新闻报道的积极性特征。

雅安地震后,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时间做出了重要指示, 对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统一部署。李克强总理在灾害在短时间内赶到灾区, 并在赶往途中对救援工作进行指挥部署。各大媒体在直播节目中针对总书记和总理在抗震救灾的决心和行动上进行了滚动式报道, 强化了党和政府的决心, 对于稳定民心、促进团结, 起到了重要作用。随后, 各新闻节目全面反映了人民军队、灾区干部及群众对救援工作的迅速行动和救援过程中的奋不顾身, 体现了生命是一切根本的主旋律。

3.注重新闻与舆情与民情的契合度, 对热点问题进行有效引导, 有针对性地增强舆论引导效果

灾害事件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也促使了各类消息的传播, 特别在大型灾害面前, 容易引起各类谣言的散播, 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干扰了救援行动的统一部署。因此, 新闻报道要做到贴近舆情和民情, 做足预案工作, 有效引导热点问题, 提升舆论导向的时效性。如在雅安地震救灾报道中, 央视根据救灾进展, 充分考虑了人们对不同阶段的关注重点, 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宣传侧重。具体而言, 地震发生后, 第一阶段报道地震基本情况, 接着报道党和国家的应急部署、救灾队伍的行进情况;第二阶段报道救援中遇到的困难及党和人民不畏艰难的决心。同时进行各方面专题节目的报道, 将灾情报道逐渐深入, 积极提升了舆论导向的效果。

灾情背景下新闻工作的应急策略

把握灾情背景下的新闻规律, 是深刻认识灾情新闻的新闻特点, 明确灾情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新闻工作者同时应该明确, 针对灾害新闻的特殊性, 为了能让全国人民及时获取有效信息, 防止谣言的传播, 有效引导舆论发展, 还应制定有效的应急机制, 提出应急策略。

1.完善组织保障策略

在灾害情景下, 组织保障是新闻工作者对灾情科学有序做出迅速反应、推出导向积极正面新闻的重要保证。雅安地震发生后, 各大媒体单位快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报道的小组, 包括领导小组和新闻小组, 明确提出暂停部分节目特别是娱乐节目的正常报道, 迅速派出阵地记者团, 实现新闻宣传、人员调度等方面的统一安排。可以说, 有效的组织保障策略对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高效性及舆论导向性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2.完善机制保障策略

各大新闻媒体单位需就灾害情景指定有效的文件, 完善灾害下新闻报道的机制保障。如央视于2006年指定了《关于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报道管理规定》, 明确提出了针对灾害事件的性质、针对灾害事件的响应机制、宣传架构、人员调度、协调管理及设备保障等方面的各项要求。此外, 央视还针对灾害报道的特殊性, 于2008年对新闻中心进行了机构调整, 凸出整点新闻的重要性, 完善新闻采集、新闻编制和新闻报道的统筹策划, 有效促进了灾害情况下的新闻报道效率。这些机制的完善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及雅安地震等灾害事件中经受了考验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方媒体单位可以央视为标杆, 完善自身的机制建设, 提升其在灾害情景下的新闻工作能力。

3.完善技术和后勤保障策略

在科技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 新闻报道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央视在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中, 调动了8套海事卫星设备、10余辆卫星车及便携式地面卫星站, 保障了在信息通讯及运输不畅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地新闻采集及报道工作。在记者保障方面, 可以通过提供特殊环境下的相关设备, 如将军用帐篷、水壶等生活物品及时投放至记者营地, 保证记者的阵地生活, 提高其阵地战斗力, 促进新闻工作的进行。

4.完善人才保障策略

浅谈气象灾害的应急与处理 篇3

关键词气象;灾害;应急;处理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167-01

1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防御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求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和减灾能力。黑龙江省2009年11月14~15日、12月5~6日和2010年2月24~25日, 出现三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这次灾害性天气突发性强,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各级气象部门预报预警和应急工作带来新的考验。因此,做好气象灾害的应急与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黑龙江省气象局预报预警应急处置管理工作

2.1领导高度重視,提前做好部署工作,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工作,确保每个天气不放过

2.1.1 提前做好部署,科学有序工作

鉴于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的经验教训,2009年入冬以后,黑龙江省气象局即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做好灾害性天气的准备,全面部署入冬以后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和应急准备工作。按照要求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黑龙江省暴雨应急预案》、《黑龙江省暴雪应急预案》、《黑龙江省冰雹应急预案》、《黑龙江省大风与沙尘暴应急预案》五项应急预案,年初由省政府印发开始施行。在制定预案时,省气象部门重点考虑了预警信号标准与应急预案标准的关系,把预警信号的等级与应急预案启动标准挂钩,即蓝、黄、橙、红四级预警信号对应四、三、二、一级应急预案的启动标准,使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操作性更强。各级气象部门上下联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及时、全面、主动地做好雨雪天气的监测预报和服务工作。

2.1.2 落实各级责任,强化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工作

11月13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近期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黑龙江省各级气象部门实行24小时负责人带班制度,预报领班坚守在预报服务第一线,及时分析气象资料。11月6日,黑龙江省气象局发布暴雪黄色预警和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

2.2各级强化责任意识,迅速启动各类应急预案,全力以赴做好预报服务和应急工作

2.2.1面对各种应急服务需求,做好预报服务和应急工作

要求各级气象部门要主动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电视、新闻媒体、电子显示屏、广播等渠道向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进行全方位服务,《黑龙江省日报》、《黑龙江省晚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时发布重要天气过程,为农业、交通、电力等部门提供灾害天气趋势预报专项材料,避免或减少灾害发生。

2.2.2 部门协同响应,积极应急联动

全省气象部门还按照突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要求,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了应急响应机制,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与各级政府建立了联动机制。投资近三百万元的气象应急移动指挥车已装配完毕并投入使用,在今年春季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扑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 加强通报,统一口径,做好舆论引导和科普宣传,引导全民科学抗灾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抗灾救灾科普知识宣传。黑龙江气象局充分利用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电视台及各地市级信息报等媒体发布气象信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为群众提供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南。在网站建立暴雪天气专栏,编制雨雪灾害防御科普知识,落实到各级部门和个人,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和自救能力,减少灾害发生。

3低温雨雪天气应对工作中的不足

3.1灾害预警薄弱

2009年的低温雨雪天气比往年同期较早,气象部门虽然对突发性天气做出了较准确的预报,但气象预报不等于灾害预报,受气象科学发展技术水平制约,以及缺乏相关部门气象监测的数据和信息,对这种极端灾害性天气造成的社会影响与评估和预测预警还不充分、不到位,这种预警能力问题是气象部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工作的薄弱环节。

3.2缺乏专门针对重大气象灾害的协调机构

因为雨雪冰冻灾害是大范围的,不仅仅影响的是一个地区、一个省,所以往往省与省之间需要联动和沟通。在雨雪冰冻灾害的初期可能会存在一些联动问题,要通过国家层面的预案建立联动机制,重大灾害,国务院要启动国家应急指挥机制,统一领导和指挥,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整体效益。

3.3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需提高

灾害天气发生后,尽管气象部门多次下发防范灾害性天气的通知,但由于对部分地区低温雨雪天气的严重程度和影响估计不足,南阳市又属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据较大,公众缺乏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次天气突发性强,城乡居民家庭御寒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严重不足;大多数受灾企业、基础设施、农畜牧林等没有参加保险,灾害保险赔偿比重较低,受灾范围广导致社会救助力量不足,抗灾救灾压力过于集中于政府,这些灾害所反映出来的风险意识不足,也是前期预防和应急工作不充分的一个体现。

参考文献

[1]陈丽娟,许力,江滢.2004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J].气象,2005,31(4):27-28.

[2]史培军.从应对2008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看我国巨灾防范的对策.

[3]万鹏飞.我们如何更好的应对巨灾—冰雪灾害反思[J].中国应急管理,2008,2.

作者简介:

洪涝灾害应急总结 篇4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防汛抗旱宣传月”活动通知精神以及市交通运输局有关部门防汛抗旱工作部署及文件要求,5月20日下午,柳州市交通学校组织1800余名师生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当天下午,校园警报响起,全体师生按照事先设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抱头疏散到学校升旗台操场中,全校名师生,用时不到3分钟便快速、有序地疏散到了安全地带。

通过防震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进一步掌握了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了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为地震来临时,确保师生安全奠定了扎实基础。

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总结讲话 篇5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开展第一师二团山洪防御灾害应急演练活动,演练工作精心准备,密切配合,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此,我代表团党委对演练队伍和工作人员的辛苦工作表示亲切慰问,对师水利局、师建管局的大力支持和东华软件股件有限公司精心施工表示衷心感谢!

此次演练是以突出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为依据,本着“贴近实战、周密组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是增强应急意识,检验应急预案,锻炼应急队伍,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处置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平安奉节的重要体现。本次应急演练是一次规模较大的综合实战演练,是各部门、各单位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综合指挥、协同作战和现场处置能力的一次考验。同时也是对应急预案有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一次检验。

进一步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次演练活动中,各参演单位人员做到了“听从指挥、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的基本要求,达到了“反应迅速、处置果断、保障有力”的预期效果。但必须认识到,这毕竟是模拟演练,与实际突发事件还有区别,实际中的困难和不可预见因素难以预测。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困难估计的更充足,不可预见因素考虑的更全面,工作方案想得更细、更实、更具体,做到“有备无患”。

提高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一刻也不能放松。借此机会,我提三点要求。一是要建立一个协同作战的联动机制。要按照“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要求,完善指挥协调、信息处理、工作联动、综合保障及舆论引导的综合应急处置管理机制。二是要打造一支反映迅速的救援队伍。各部门要把救援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统筹全团救援资源,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改善应急救援装备,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各相关部门也要强化岗位练兵,确保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救援队伍。三是要构建一套预防为主的预警体系。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重点隐患排查,加强信息互通与预警,特别是已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必须高度警惕,加强监测预警,把事前防范作为重点突破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对本次协助参演演练的派出所、治安大队、水管所、医院、防疫站、农业公司机关、第二作业站的全体参演单位的同志们表示感谢,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奋勇争先,做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神”。

谢谢大家。

暴雨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工作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要求

南杨楼小学防汛救灾工作,在大杨集镇防汛指挥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防汛指挥部各项规定,强化责任,狠抓落实,有力配合我镇防汛工作顺利进行。学校防汛工作服从教育系统防汛指挥部的指挥,遵循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下级服从上级的工作原则,实行单位一把手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做到责任到位、指挥到位、任务到位、措施到位,确保我校防汛工作顺利进行。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在虞城县大杨集镇防汛指挥部的领导下,建立学校防汛抢险救灾指挥组、抢险突击队、应急物资筹措及供给组、信息宣传组。

(一)指挥组

1.人员组成

总指挥:李富春校长负责全面指挥

副总指挥:王贺敏总务主任负责应急物资筹措及供给

李会少先大队辅导员负责信息宣传

张修瑞安保负责人负责抢险突击

成员:各班班主任

2.工作职责

(1)组织抢险救灾工作。在镇防汛指挥部统一指挥、统一组织下,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带队、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落实防汛责任。

(2)组织汛情预警。学校建立预警机制,学校接到预警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实施救援、抢险。

(3)加大汛前检查。开展经常性的基础设施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提高防汛设施标准,确保防汛设施的正常性能。指导各班级加强对师生防汛抗灾常识教育,认真及时组织防汛抗灾演练。

(4)组织指挥全校做好防汛抢险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5)灾害性天气发生时,指挥组按照分工立即进入受灾现场,指导做好师生撤离等工作。

(6)对学校进行受灾调查统计,及时动态,上报县、镇有关部门。

(7)保持学校的通讯畅通,及时进行工作部署。

(二)信息宣传组

1.人员组成

组长:李会

2副组长:刘秋丽

成员:各班班主任

2.工作职责

(1)在汛期来临之前做好一次防汛自我保护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负责领导小组相关工作的文件、材料审核和印发,做好相关会议材料和会议纪要的整理;负责领导小组有关文件、材料的收发、传阅、整理、归档;收集、报告及发布各类相关信息,负责事故处理过程中信息的传阅、相关材料的记录、存档、留存;建立信息网络体系,负责接待各类咨询、采访等,搞好宣传报道,及时报道在抢险救灾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全面反映抢险救灾工作;完成指挥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应急物资筹措及供给组

1.人员组成

组长:王贺敏总务主任

副组长:孙爱民成员:各班班主任

2.工作职责

负责学校应急救援物资保障工作;对应急救援工作的经费支出提出预算方案;督促检查应急救援各项物资保障的落实情况,确保安全、有效、及时完成有关保障任务;完成指挥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各阶段救灾工作操作规程

(一)灾害预警时的工作

1.发现灾害征兆后,抓紧做好应对灾害的各项准备工作。防汛指挥组加强值班,信息宣传组负责做好信息联络工作,确保与县、镇防汛指挥部信息畅通。应急物资筹措及供给组配置必需的救灾物品。全体教师做好抢险准备工作。

2.接险情预报后,指挥组立即转入24小时值班状况,值班领导、值班员、保证24小时在位,全体教师随时待命。

(二)灾害发生时的工作

1.灾害发生后,全体教师立即进入受灾现场,成立现场保卫、医疗救护、后勤保障等紧急抢险救援小组并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和人员,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做好人员转移和财产保护工作。如有学生上课的情况下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并将师生有秩序地组织转移至安全场所,避免造成堵塞通道、推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2.每1小时向镇指挥组上报汛情及工作动态,必要时向所在地有关部门请求人员、物资及技术支援。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上报镇、县防汛指挥部,必要向县有关部门请求人员、物资及技术支援。

3.妥善安置受灾师生、组织有效的后勤保障,保证食品、饮水供应,确保校内师生正常的生活秩序。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和自身条件,开放学校教室、礼堂等校舍,安置当地受灾居民。

(三)灾情稳定后的工作

1.及时做好善后工作,对受损的房屋、设施、设备进行维修、重建,对过水后的校舍、设施进行防疫消毒,防止传染病发生。

2.立即开展查灾核损工作,进行紧急救助工作。

3.切实做好受灾校舍建设工作。做好受灾校舍统计、核定,并建立受灾校舍和恢复修建台帐;确定修建对象,配合政府制定受灾校舍恢复建设。

4.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四、责任追究

为保障防汛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因指挥不当、消极应付和拒不执行防汛调度、命令造成重大防汛事故的,将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追究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 幼儿园洪涝灾害安全应急预案

★ 应急预案

★ 停电应急预案

★ 网络安全应急预案

★ 盗窃应急预案范文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总结 篇7

1 利用“村村响”平台发布气象信息的模式

1.1 发布内容及发布时间段

1.1.1 日常预报信息。

日常预报包括24 h预报与12 h预报2种。为方便市民了解未来1 d天气, 气象台在傍晚播报未来24 h预报共2次, 分别是17:00和18:00时间段。为方便市民了解临近天气情况, 气象台在上下班 (上学/放学) 高峰时段, 播送短时临近预报共4次, 分别于8:00、9:00、12:00、16:00时间段。

1.1.2 预报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包括台风、暴雨、高温、寒冷、大雾、灰霾、雷雨大风、道路结冰、冰雹、森林火险10类。其中, 冰雹、雷雨大风等预警信号和警报发布时, 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 尽可能将范围精确到镇街一级。

1.2 发布方式

由气象台值班人员根据天气实况、预报结论、预测及预警信息, 按规定格式编写气象预报文本信息, 上传至系统, 系统通过文字识别转化为语音信息, 向全区2 350个应急广播发布气象信息。

2“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在气象工作方面发挥的作用

高明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 全区面积约960 km2。由于地形呈狭长的东西走向, 地貌特质具有“六林一水三分田”的特点, 各条自然村错落分布, 人口居住分散, 从应急预警、应急处置的角度而言, 地理条件明显不利, 且各村庄常住人口老年龄化较为严重, 接受能力相对较弱, 难以通过网络等新途径新方式快速获取最新的应急信息[1,2]。

“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建成后, 改变了传统的由气象信息员以“敲锣打鼓”应急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基本实现了气象直通式服务, 大大提高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效率。例如:2014年5月19日, 高明区遭遇雷暴天气, 高明区利用“村村响”应急广播系统及时、多次播放暴雨橙色、冰雹橙色、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并对2014年7月的“威马逊”台风、2015年10月的“彩虹”台风等灾害天气作及早预警, 使得农户尽早做足了防御, 减少了财产损失。

3 今后“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发展建议

高明区“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在投入运行的短短2年时间里, 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突发事件和应对方面的快速反应和广泛传播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

3.1 充分运用好“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服务于“三农”工作

“村村响”是和谐社会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基层民生工程。气象为农服务作为气象部门的重点工作, 应充分利用“村村响”平台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和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方面发挥作用。“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在应急减灾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好评, 是一项创新工作, 值得推广和其他地区借鉴。

3.2 整合资源, 不断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防御体系

一直以来, 省市气象部门都在不断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高明辖区也响应国家、省、市的号召, 先后建立了区、镇街、村三级模式的应急体系, 先后成立了16个镇街、村居气象信息服务站, 组建了气象信息员队伍, 开展了气象信息员培训, 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基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时间, 取得了一定成效。“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具有发布范围广、信息发布快等优势, 在这方面气象信息员是无法比拟的, 因此如何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各自平台的优势, 使得效率最大化, 值得进一步探索[3,4]。

3.3“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可作为高明区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的渠道之一

“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除具有发布范围广、信息发布快的特点外, 还具有针对性强、宣传功能多的特点, 在发生区域群体性和突发事件时, 其作用不可小视。可考虑将“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发布端口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一键式发布平台的端口对接, 缩短报文编辑时间, 提高发布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淑娟.发挥县级广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视听纵横, 2008 (5) :72-73.

[2]杨宇静.农村广播的时代责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 (2) :81-82.

[3]牛颜.贵州农村广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新闻界, 2012 (17) :35-38.

完善灾害应急管理系统之浅见 篇8

应急管理,又称公共危机管理,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同时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是引发社会灾难和危及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和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统称。

那么,当公共危机爆发时,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呢?从总体上来看,危机应急管理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环节。

启动应急预案:即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在危机发生前,经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危机应急管理的总体方案。要在全民中树立危机意识,而且还要为危机应急管理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制度准备、物资准备和技术准备。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来进行。

应急疏散:即在危机已经来临时,为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将安全受到威胁的民众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危机管理措施。它可以以较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紧急救援:紧急救援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危机的紧急救援,都需要一个复杂的系统协调运作,都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很多个部门、单位,乃至全社会的支持。

我国在近些年才引进了灾害管理的概念,在紧急救援方面起步较晚,应急管理系统刚建立不久,很自然,在紧急救援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主要来看,我国应急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救援组织体系不完善,组织体系松散、缺乏组织上的严密性和纪律上的约束性,各种救援机构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多头管理,协调难度较大,各种专业资源未达到整合,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救援的指挥体系不完备,各地大都采取临时建立指挥机构的应急办法,决策权与指挥权权限不明,职责不分,一方面工作缺乏连续性,危机一过,大家各奔东西,下一次来的很可能是另外一些人,谁也不会去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临时建立指挥机构都是危机爆发以后才建立,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和预控没有专门机构管理,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的缺失大大增加了危机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的难度,显然,这种救援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协调性。三是没有统一的规划,队伍布局不合理,缺乏战斗力强的骨干队伍;快速反应能力和灾害现场应急能力不强;应急指挥手段和救援队伍装备落后,应急救援队伍力量薄弱。四是社会紧急救援管理和法制建设滞后。许多方面管理制度不配套,法律规范不健全,尤其是在基层,制度冲突,法律打架的现象并不少见,同发达国家统一、先进、科学的救援体系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针对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强公共危机意识。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在民众中广泛宣传应对危机的各种知识,对可能面临某种危机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演练和培训,让广大群众学会与各种灾害共存,学会危机状态下的自救、互救以及如何配合公救。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上一切可供利用的公共危机防范资源,为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提供服务。

二、强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政府应当建立一整套相应的预警机制:建立高效、快速、灵活的危机预警组织体系;科学设定有关灾害的风险级别和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针对各种危机的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监测预测系统,收集分析各种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加强危机预警的理论研究,加快危机预测、预警设施、设备的科学研究和攻关,不断提高危机预警能力。

三、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并加强专项预案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快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尽快形成我国气象灾害管理的预案体系,并以法定形式把各级政府的灾害研究预案加以确认,真正把灾害应急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建立危机决策和应急管理常设机构。我国应组建常设性的应急管理机构,在国务院和省、市、县应设立以最高行政首长或分管行政首长为首的危机决策指挥中心并建立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一旦危机爆发,这些机构立即成为应对危机的一元化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各种应急管理机构。

五、加强突发灾害应急管理相关法制建设。为了使政府灾害管理法治化,应加快灾害管理的立法,把灾害管理纳入国家一般管理体制之中,推进政府应急机制法制化进程。必须明确三个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要依法明确各级应急指挥组织的权利和责任;要依法明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利和责任;要依法明确各个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权利和义务。

具体到加强电力行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加强电力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优化、整合现有各类资源,统一规划电力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培训演练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编制并实施电力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健全电力应急管理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应急管理规定和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制定工作;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促进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做好电力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开展对各类电力突发事件风险隐患的排查和监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事故隐患分级管理制度;加强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与气象、水利、林业、地震等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实现对气象灾害、洪水灾害、地震灾害等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因素的综合汇总、分析、研判;建立风险分析和安全性评估机制,为长期有效预防系统事故发生,减少电力事故造成的社会危害,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加强电力应急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抢险和救援能力;建立电力应急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指导应急管理工作。

积极开展电力应急管理培训,大力宣传普及电力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多种方法和手段,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提高全社会电力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电力事件的能力。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总结 篇9

一、抗洪救灾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陈敏

副指挥长:杨平刘世友

成员:刘其维岳昱高开俊胡轩姝宋祥春李瑜华李国德

訾昌明张建宏孙显万彭明江罗红梅肖恒丹高林

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院办公室。主任:刘其维(兼)

成员:全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

二、指挥部下设机构及人员分工

(1)综合协调工作组:

组长:刘其维

副组长:李国德

成员:李瑜华肖恒丹高林

职责:协助指挥部做好抗洪救灾应急工作,及时收集和分析抗洪救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各工作组工作情况,向指挥部办公室汇报,及时准确传达指挥部指令。保证医院抗洪救灾总指挥部、办公室和各应急工作组之间的通讯联系,保证指挥部和政府抗洪救灾部门的通讯畅通,并专设与政府抗洪防灾部门电话专线,禁止任何人占用。

(2)抢险救灾组:

组长:刘世友

副组长:李国德彭明江

成员:全体职工

职责:首先抢救被压、被埋、被困和处在危险处的患者、员工、家属等人员,抢救医院重点单位的药品、物资、设备、珍贵书籍,抢救院内道路进出口,运送抢救危重伤员、救灾物资、器材、药品、食品等任务,必要时支援兄弟单位的抢险救灾工作。

(3)医疗救护组:

组长:杨平

副组长:岳昱高开俊胡轩姝

成员: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副护士长

职责:做好医疗应急、护理应急工作,组织临床科室

医师、护士抢救灾时受伤的院内人员;做好洪灾后医院门诊应急工作,组织急诊等相关科室做好危重伤员外送工作;做好洪灾后感控应急、药品应急、设备应急工作,做好院内的防疫及监测食用水、食品等、筹集食品、医疗器械,死亡尸体的处理。

(4)宣传、交通保障工作组:

组长:刘其维

副组长:罗红梅

成员:肖恒丹高林罗志坤陈桦李宪宏陈登树陈庚昌

职责:使用广播、闭路电视、宣传展板、医院简讯、短信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洪防灾知识,平息洪水谣传,鼓舞在院患者及其家属、院内员工及其家属抗洪救灾抢救的信心,稳定和维护医院正常秩序等工作;紧急调动院内所以车辆,保证总指挥部应急用车,完成总指挥部下达运送抢险救灾人员、运送药品、伤员、在此期间禁止私人用车,所有车辆为抗洪救灾专用。

(5)避洪疏散组:

组长:刘世友

副组长:工会副主席各支部书记团委书记彭明江 成员:工会成员、团支部成员、保卫科成员

职责:负责全院职工、患者及其家属按院防洪总指挥部

安排的疏散路线、地点进行疏散,并对老、弱、病、残者给予重点保护,负责疏散场地安全、仪器发放、衣物发放、医疗救护等工作。

(6)后勤保障工作组

组长:刘世友

副组长:李国德

成员:总务科全体人员

职责:做好后勤保障设施设备的抢修工作,准备足够的食品和必需性生活用品等,做好保障医院受灾时期后勤保障工作。

(7)安全保卫工作组

组长:彭明江

成员:保卫科全体人员

职责:做好抗洪救灾期间医院安全保卫工作。

(8)临床教学应急工作组

组长:岳昱

成员:胡轩姝宋祥春

职责:做好抗洪救灾期间学生安全工作。

(9)财务应急工作组

组长:张建宏

成员:财务科全体人员

职责:保证抗洪救灾期间财务安全,筹集足够资金保证

抗洪救灾期间各项资金需求。

三、临洪应急反应

接到政府关于临洪预报后,全院进入临洪应急期。

1.医院抗洪救灾领导小组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应急措施,立即向各工作组传达临洪预报意见,并按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2.利用宣传工具,立即开展应急宣传,要特别注意防止和果断平息洪水谣传、误传事件,确保医院秩序稳定。

四、洪后应急对策

1.洪水发生后,抗洪救灾领导成员立即进入指挥一线,了解洪情和灾情,启动抗洪救灾指挥系统。

2.各工作小组立即进入各自岗位,启动应急预案,完成各种任务。

3.洪水发生后,办公室人员及时向上级报告灾情。

4.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迅速开展自救互救。

五、本预案适用于破坏性洪水预报后发生破坏性洪水后的应急阶段。未尽事宜由领导小组临时决定。

鲁甸县人民医院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总结 篇10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天气、气候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及时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是每一位气象测报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实际工作中,由于主客观原因,突发故障等问题在测报业务中仍时有发生,就需要业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故障。文章针对两起实际遇到的应急故障处置进行经验总结,供同行交流参考。

关键词:气象测报;应急处置;经验总结

近年来,气象科技快速发展,气象观测业务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调整,对气象数据正常采集并准确按时传输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确保迅速、有效地应对在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这就要求业务人员熟练掌握业务技术,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实例一

有市电,UPS突然故障不能供电,造成连接UPS电源的网络、计算机、采集器供电中断。当时是早晨7点半左右,测站属局站分离,站上只有值班员1人,且值班员因岗位调整对值班室的电路布置不清楚,处于束手无策状态,又马上到了8点定时观测时刻。值班员立刻打电话告知测报股长,股长火速打的赶往测站,同时在出租车上又给网管人员打电话,股长先到测站,将UPS后面板上的插座拔掉插到市电插座,这时网络供电恢复,但计算机没有电,主机启动几次没有反应,正在这时,网络管理人员赶到了,在查试情况后,将连接计算机主机的电源头从计算机上拔下,过几秒又插上,再启动计算机一切正常,这时已快7点50分,有惊无险,保证了8点定时观测业务没受影响。网络管理人员告诉我们,这属于计算机经验知识,有时因计算机突然断电,插头处存有静电,需放掉静电才能启动起计算机。

经验总结:(1)测站每一位业务人员都应清楚熟知本单位地面观测业务计算机、网络、自动站采集器交流供电线路连接布置情况,并在相关插座上贴上标识,线路改造变化或人员变动要及时组织学习告知。(2)要有应急电话,方便快速拨打,且尽可能快速告知相关人员,本例中,如果股长到站发现计算机无法启动,再告知网络管理人员,时间已经来不及,就会影响8时定时观测,造成不应有的损失。(3)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尤其新技术、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的学习。(4)加强UPS和发电机维护,及时做好维护登记。(5)若UPS突然故障不能向外供电,要马上将UPS后面板上连接测报业务用电的所有插座拔掉,直接插入市电插座,要在最短时间恢复测报业务计算机供电,并尽快修复UPS。(6)自动站采集器要通过UPS来供电,定期检查采集器电池电量,及时更换,严防采集器断电记录缺测情况发生。(7)台站在进行供电线路布置时,要考虑测报业务时效要求高的特点,测报业务供电独立布置,且最好在每个UPS插座附件布置交流插座,以防上述故障中能快速进行转换。(8)鉴于目前各站夜间基本都不守班,建议台站安装停电报警器。避免夜间因停电时间过长,造成其它意想不到的损失。实例二

某站计算机突然故障无显示,后检查为计算机主板烧坏。马上启用备份站上传数据,并电话告知上级业务部门和管理。关闭采集器,换上新站备份计算机,连接信号线和电源线,检查台站参数、项目挂接、通信参数等设置正确后,启动采集器和各业务软件,检查采集数据是否正常,若正常,恢复备份站的传输路径,连接好新型站网络接线,用新型站上传数据,并电话告知上级业务部门和管理。

经验总结:(1)新型站备份计算机必须按要求备份到位(包括计算机配置、软件版本、台站参数等),且必须专机专用,专人负责管理,及时升级,台站参数变动时也要及时更正,以备在应急情况下能快速启用备份计算机工作。(2)业务人员要在备份计算机上进行业务软件的卸载、安装、参数设置、参数备份、数据备份的练习,熟练掌握软件的结构及各功能项的操作,尤其是新上岗的业务人员和对业务软件操作还不熟练的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技能。(3)按规定及时备份台站参数、数据、日志、最新版业务软件等资料,尤其台站参数变动后,一定要及时备份,备份资料、软件的移动盘也要专盘专用,以防感染病毒。(4)所有地面观测业务计算机要按规定严格管理、操作、维护。结束语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总结 篇11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赵保胜在应急中心挂牌仪式上指出,应急中心成立后应履行好三项职能:一是指导盟市、旗县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二是开展地质灾害现场应急调查技术指导和相关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趋势预测;三是协助编制全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预案,起草相关技术工作规程和要求,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应急处置等技术培训工作,特别要扎实开展全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监测预警以及相关研究工作。摄影/张 煜

二氧化碳捕集储藏拟在内蒙古试点

记者/晓 冬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召开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储藏”项目工作会议。国土资源部国际与科技合作司司长姜建军,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澳大利亚天大集团董事长方文权出席会议就“二氧化碳捕集与储藏”项目的开展达成共识,拟定在内蒙古试点。

国土资源部国际与科技合作司司长姜建军表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实施“二氧化碳捕集与储藏”项目意义重大,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部、局、天大集团三方要紧密协作,做好组织保障,有效推进项目的实施开展。

据悉,为更好地保障项目的顺利运行和实施,经部、局、天大集团三方协商,会议决定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地调局为项目实施单位。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总结 篇12

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的建设现状

气象灾害尤其是特大气象灾害的发生, 往往会给常态道德规范造成巨大的冲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瞬间就会被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汇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除了技术层面救援外, 较多的就属于道德层面的调控了。当前, 道德调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义大于利的回归

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面前, 市场经济所传输的“效益最大化”和“注重自我利益”的观念瞬间变得异常微弱, 重新激发出了传统的“义”, “重义轻利”在抗灾救灾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人道主义至上在瞬间得到了最大化的突显。气象灾害发生后, 人们自私的、传统的“家”的观念被瞬间抛弃, 相互救援, 不分彼此, 更不论亲疏远近, 救人采用的都是就近原则, 生命权的平等得以凸显。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在湖南发生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使得多地林木成片受损、供水困难、人民生活保障告急、交通运输告急、能源告急, 尤其是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 救援人员不能及时抵达所有灾区, 当地群众在这种情况下就自动充当了救援人员的角色, 很多被困人员在当地群众的救助下得到了转移。

2.集体主义思想重新散发出巨大光芒

在经济发展中, 人们都对于个性发展和个人利益比较看重, 但是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在突发的气象灾难面前被彻底爆发出来, 集体主义思想被重新唤醒。众志成城、一致抗灾, 常态道德规范得以升华。气象灾害发生后,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各种救援力量相继进入灾区, 灾区各级政府、武警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民间组织、志愿者、国际救援人员、企业、非政府组织等都纷纷主动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在灾区重建、灾民安置过程中, 社会各界都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心, 有人出人, 有力出力, 有钱出钱。

3.以人为本原则的重大体现

无论是气象灾害救援, 还是次生灾害处理, 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都将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虽然近年来, 我国多次发生气象灾害, 但鲜有哄抢救灾物资、刑事偷盗案件的发生, 除了通过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来有效地管理和组织外, 传统社会道德对于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起了很大的作用。

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中的道德冲突

1. 分类施救标准不一而衍生的道德冲突

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救助过程中, 由于灾民自救能力不同、涉及人数多、救助时间紧、灾情急等客观原因, 很难对救助对象的家庭类型、经济状况、受灾程度等实际情况予以准确把握, 这样一来, 很难进行分类施救。即便能够实行分类施救, 但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各地救助政策走样、分类尺度标准不一, 存在救助不公平的道德冲突问题。例如, 2012年, 四川某地遭受了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属于百年未遇的大灾难, 受灾群众多达23万多人, 其中有9321人被紧急转移安置。当地政府在给紧急转移安置灾民发放生活费时, 衍生出新的道德问题, 他们只对三个特重灾乡镇即邓村镇、雾渡河镇、太平溪镇紧急转移安置的灾民发放了过渡性生活费100元/10天, 且没有分类发放, 而其他乡镇转移安置灾民却一分钱都没有发放, 衍生出新的道德冲突, 即分类施救标准不一, 造成了二次道德伤害。

2. 救助内容和时限细化不够而衍生的道德冲突

虽然我国各地所制定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制度都明确了各个部门在气象灾害救助中的主要工作, 但是在具体内容、救助标准和救助时限上未细化, 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对灾民吃、穿、住、医等方面的救助详细内容和标准细化不够, 过渡性生活救助时间及标准较为模糊, 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具体标准不明确, 导致救助内容和时限不一, 造成救助政策走样, 衍生出新的道德冲突———有的地方救助面过大、不该救助的也纳入救助范围、救助时间过长, 而有的地方救助面过小、亟待救助的灾民却未纳入救助范围、救助时间过短等, 给灾区、灾民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3. 抗灾救灾中衍生的道德冲突

在洪水泛滥时, 为了保住人口众多的大城市, 不得不开闸放水, 向人口较少、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区分洪。例如著名的荆江分洪区就是为了确保武汉市、江汉平原、荆江大堤的安全而设立的, 1954年荆江分洪区三次开闸分洪, 分洪区分蓄超额洪水122.6亿立方米, 有效降低沙市水位0.96米, 起到了较好的抗灾效果。但是分洪必将会造成分洪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遭受巨大的破坏, 荆江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提供的数据称, 1954年, 荆江分洪淹没农田657800亩, 3029亩耕地永久沙化, 分洪区百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花了整整5年时间, 这也是典型的道德冲突问题———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而不得不牺牲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尽管从利益的角度看, “保大城市而弃偏僻地区”是恰当的, 但是从道德的角度看, 同样是一种道德价值规范的取舍。同时, 在救援过程中, 志愿服务者的出现, 因缺少统一协调管理, 缺少上下连通机制, 在灾害救助过程中也带来了新的道德问题, 如救援不均、遗漏甚至制造了混乱等。

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中的道德融合

1.生命价值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重大气象灾害发生之后, 往往会带来大量的人员伤亡, 灾害救助的首要任务和第一原则就是拯救生命、尽量减少人员伤亡。正如阿尔贝特·史怀泽所说:“我们应该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态度。”这种“将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敬畏生命”的理念, 是人们在气象灾害救助中所应该秉承的最基本原则。我们在历年的抗震救灾工作中都强调以人为本、价值至上。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牢牢地遵守生命价值优先原则。但同时, 在大规模的救助中也应兼顾公共价值原则。

第一, 突出重点、分类施救。要基于灾害类型的不同、灾民自救能力的大小、灾情的损失轻重、灾民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灾民的类别等各种因素来实行分类施救, 突出重点对象、重灾家庭、重灾区域。

第二, 坚持“公正、公开、公平”。受灾群众只要达到了相关救助条件, 就应该按救助标准和救助内容得到相应救助, 并接受社会监督, 避免出现作假、造假的问题。

第三, 气象灾害救助标准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气象灾害救助标准的基本目的, 应结合当地的物价消费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建立起正常的自然增长机制。但是对发生洪涝灾害的情况, 由于分洪区灾民为了抗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应向分洪区提供优惠政策, 对分洪区的灾民要重点救助, 适当提高救助标准, 做好分洪区灾民的安置工作, 组织开展分洪区灾民应急性的赈灾捐赠活动, 绝不能让分洪区灾民“流血又流泪”。此外, 还要积极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分洪区的抗灾救灾和灾后救助工作, 一旦气象灾害过后, 应尽量让分洪区灾民重返家园。政府应为分洪区灾民的灾后重建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

2.人道主义原则一以贯之

人道主义关怀是气象灾害救助中较为重要的一项道德原则。人道主义原则贯穿气象灾害救助的全过程, 务必要将人道主义关怀传递到每一位救助者和受灾者。

第一, 要尊重生命、尊重人格, 想尽一切办法积极救助可能生还者, 还要尊重灾害中死亡的人。我国曾经在2008年5月18日为“5·12”汶川地震中的死难者设立了“全国哀悼日”, 体现出政府的人道主义关怀。

第二, 对受灾群众要给予足够的关爱, 将他们所遭受的悲痛和苦难视为自己的悲痛和苦难,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对受灾群众给予及时、有效的救助。

第三, 要救护老弱病残者。老弱病残者在气象灾害中的自救能力最弱, 也最为需要得到救助。泰坦尼克号在1912年4月13日即将沉没时, 大多数男人坦然接受了死亡的命运, 将生还的希望留给了儿童、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 这是人道主义原则最好的体现。

3. 积极救助并建立社会评价和监督

气象灾害一旦发生, 全社会必须要团结一致、共同抗灾救灾, 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毋庸置疑, 政府必将会成为抗灾救灾的主体力量。灾害发生之后, 是否迅速分配资源、是否合理统筹安排、是否有效应急响应等, 都是衡量政府的重要标准。但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 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救助,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此外, 受灾群众在气象灾害面前要积极自救, 将自己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 还要救助身边的人, 这是受灾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积极救助的同时, 建立社会评价和监督也是必要的道德融合过程。

社会评价和监督是指利用社会舆论等力量来判断灾害救助行为, 以期对灾害救助行为予以约束。社会舆论代表着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情感取向、意志取向, 能够给人以耻辱感或荣誉感。在灾难中, 社会舆论的权威性最能得到体现。有些人之所以不敢做或不愿做不道德行为, 并不是惧怕法律的惩罚, 而是由于惧怕社会舆论的谴责。对灾害救助行为进行的舆论评价总是强有力的, 形成了灾害救助的良好道德气氛, 激励着他们积极投入灾害救助, 无形中引导着灾害救助行为。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成员表达意志和意见的重要方式、作为一种外在的尺度, 总是同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传统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 主要是以社会心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政治势态等社会因素为依据的。具体到灾害救助实践中, 一个灾害救助行为只要有特定的道德要求, 便会受到舆论的支持。同时, 形成自我评价和监督也是重要的道德融合手段, 灾害救助中的群体或者个体自行判断自身灾害救助行为的善恶。当事人既是道德评价和监督的客体, 又是道德评价和监督的主体, 而自我评价和监督的标准通常是以灾害救助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为标准, 这些标准明确地表明了哪些行为是不应该做的, 哪些行为是应该做的。

4. 尊重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气象灾害并非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 而是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激变, 它是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与承灾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导致灾害的三种因素中都有人类自身的因素, 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三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处理, 直接影响到气象灾害的发生, 以及灾害损害程度的大小。在气象灾害面前, 貌似强大的人类却往往不堪一击, 道路动不动就瘫痪, 大城市动不动就沦为泽国,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道德冲突。人类为了尽量从大自然获取资源和财富, 往往会不顾道德标准,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正是由于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 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 因此气象灾害在近年来频频发生。实际上, 人与自然之间是存在着道德关系的, 保护自然环境、遵循自然规律, 实际上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尊重自然, 实际上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促进人与自然的道德融合。因此, 应遵照三项原则,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第一, 坚持天人和谐的原则, 凸显人与自然界的共生性、互利性, 以及人对自然界开发和利用的可持续性。

第二, 坚持整体利益的原则。如果说天人和谐原则是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 避免由于人类自身的行为对自然界造成过度的破坏而导致的各种灾难, 它的预防意义更多地是在于“免”, 那么对不可抗拒的灾害的预防, 更要从防患于未然、监控、预警三个方面入手。这一原则强调的是服务性、公益性、全局性。

第三, 公众知情的原则。要有效地进行防灾和减灾, 作为承灾体的社会公众必须对灾害有充分的知晓权, 要对自然环境预防的信息做到传播的公开性、及时性、科学性。

总之, 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过程中, 务必建立救灾、抗灾、防灾的道德融合机制, 引导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树立起救灾、抗灾、防灾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张业成, 张立海, 马宗晋, 高庆华.从印度洋地震海啸看中国的巨灾风险[J].灾害学, 2007 (3) :105-108.

[2]苏海元, 陈协世.对市场经济下社会道德观念嬗变的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 2002 (1) :60-62.

[3]杨华.我国社会道德选择的现状及其原因[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 :28-32.

[4]樊红敏.国家认同建构中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汶川地震后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71-73.

[5]谭兵.内地灾害救助的发展及与港、澳的比较思考[J].社会工作, 2009 (4〈下〉) :4-8.

[6]艾有福.论地震灾害救助的公共伦理原则[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13-15.

[7]吕君, 孙玉红.由四川汶川巨震浅谈我国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J].消费导刊, 2008 (15) :232.

上一篇:我身边的镜子小学作文下一篇:17年呼和浩特中考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