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影响及原因

2024-11-01

消极影响及原因(精选8篇)

消极影响及原因 篇1

!江苏张

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 每接手一个年级或者班级, 总发现学生普遍发言消极。口头询问语数外等学科的老师, 都反映情况大同小异。那么,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发言现状到底如何呢?笔者采用随堂听课的形式, 随机对91名学生的语文课发言情况作了一个调查统计。调查后发现, 四年级某班共有学生43名, 上课能踊跃发言的人数在15~21人, 偶尔发言的人数在6~10人, 不发言的人数在9~15人, 人均发言次数0.8~1次;六年级某班共有学生48人, 上课能踊跃发言的人数在6~8人, 偶尔发言的人数在4~7人, 不发言的人数在28~32人, 人均发言次数0.3~0.5次。

调查是随机的, 比较发现, 四年级学生在踊跃发言的人数和人均发言次数上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 而在不发言的人数上又明显低于高年级。这些数据基本确诊了高年级学生发言消极的怪病,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原因调查

不可否认, 高年级学生发言消极的重要原因是开始步入青春期, 存在一定的害羞心理。但学生害羞只是一个内在因素, 是否还有一些外在因素在刺激着这些学生不发言呢?

笔者随机抽取六年级各班科学课上不发言的学生50名,

采用问卷调查法, 个别访谈法等方法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与分析:

由于调查采用的是实话实说的无记名方式, 被调查的学生无任何后顾之忧, 本次调查的结果能很好地反映我校高年级学生发言消极的真实原因。

1. 嘲笑与否定, 没勇气回答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的需求,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 他们更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调查显示, 学生上课不发言的原因之一相对集中, 13名学生 (占总人数的26%) 是因为怕被同学嘲笑, 12名学生 (占总人数的24%) 是因为怕老师眼神、手势上的否定。访谈中有不少学生反映, 自己也曾发言过好几次, 但要么受学生嘲笑, 要么被老师手势否定, 几次下来, 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逐渐失去了举手发言的勇气。

2. 惧怕与冷落, 没动力回答

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天生胆小、怯懦的性格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调查显示:9名学生 (占总人数的18%) 是因为惧怕老师而不发言, 3名学生 (占总人数的6%) 是因为自己受老师冷落已经习惯了而不发言。访谈中还发现, 12名因惧怕和冷落而不发言的学生中, 有10名是女同学。同时还发现, 学生的惧怕与冷落不仅表现在心理上, 还表现在学习内容上, 其中有4名学生是因为对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而没有兴致发言。

3. 思考时间少, 来不及回答

研究表明:成年人等候的耐心通常不超过一秒钟, 这么短的时间孩子根本来不及动脑思考, 而当等待的时间增加到三秒以上时, 孩子的回答往往更完整甚至带有创造性。调查显示:有9名学生 (占总人数的18%) 是因为问题没有想好而没有发言。访谈得知, 有些学生总觉得老师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太少了, 有些问题自己也在独立思考, 甚至有了初步的答案, 就是速度上慢了一拍。

二、转化策略

怎样让小学高年级课堂也“小手如林”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尝试。

1. 晓之以理, 培养学生发言品质

学生间的嘲笑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发言勇气, 这个道理高年级学生都能明白。我们的课堂教学, 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品质。这种品质指的是发言者语言礼貌、态度大方, 倾听者能虚心地学习和友好地帮助。作为教师, 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发言品质优秀的标准。如发言者的发言是给老师和同学听的, 声音应该响亮些, 说话的速度要适中;同学发言时, 每一个人应该认真倾听, 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发言者的错误回答得到同学的指正时要道声“谢谢”;发言者的人格受到同学侮辱时, 要引导学生对某些事物或看法达成共识, 并促成该同学对发言者主动道歉;当学生发言忸怩或小声的时候, 师生要以鼓励为主, 避免“哎、呀”等埋怨声。试想, 在这种课堂气氛中回答问题, 学生还怕什么呢?

2. 俯下身子, 提高教师亲和力

事实表明:大多数孩子自幼儿起, 心理上就是惧怕老师的。如果性格胆怯, 对老师更是敬而远之, 上课自然就不敢发言。教师尊重学生, 能取信于学生, 学生才乐意听凭教导;教师教态亲切感人, 语言幽默风趣, 富有吸引力, 课堂气氛就显得愉快和谐, 学生就能无所顾忌, 畅所欲言。相反如果教师高高在上, 表情严肃僵硬, 学生自然会望而生畏, 小心谨慎地抑制自己的行为。想要让生性胆小的学生也能勇敢地举起自己的小手, 教师需要将重心下移, 俯下身子, 多和学生谈心, 做一个平易近人、值得学生信赖的老师。

3. 学会倾听, 优化教师体态语言

教师上课其实也是按部就班的, 都会按照自己的教学步骤进行有序教学。在某些教学环节, 我们教师也有意给了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发言的机会。但或许是教师不够用心的缘故, 当学生的发言出现错误的时候, 当学生的发言十分啰嗦的时候, 教师一不小心就会因为自己的体态语言给学生“温柔一刀”, 几次下来, 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阴影与创伤。要减少教师体态语言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教师应该养成一种倾听的习惯。只要是学生的发言, 不管对错, 教师都要认真倾听, 从发言的内容和语句、态度和礼貌、思想和诚意、思维和方法、勇气和胆识等不同的角度, 发现他们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 委婉而亲切地指导学生纠偏。这样每次都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他们的表现欲就会愈加强烈, 发言的勇气也就与日俱增。

4. 有效提问, 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课堂提问要发乎情, 晓乎理, 要做到“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 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梯度, 既不能过于简单, 以致学生脱口而出, 也不能过于复杂, 以致学生思维断层, 弄清学生回答时有哪些可能性的答案, 对这些都要精心设计。针对问题的实质、难度和学生的实际, 设计好问题后, 还应注意提问技巧, 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可以不断地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想法, 观察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有思考的自由。不在课堂上催促学生“想”, 否则有可能把学习变成一种“表现”, 学生会揣测老师希望的答案, 并用尽量少的话说出来,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毫无益处。加强有效提问, 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 活跃课堂气氛, 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5. 创新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盘点课堂, 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成偏科状态、学习困难的人群还颇具规模。一个典型的例子:男生张某语文、英语课的学习情况糟糕, 课上基本不发言, 背诵课文拖拖拉拉, 连基本的生字词也默写不出, 但其数学课和科学课的表现却十分抢眼, 发言积极, 成绩优异。女生何某是班干部, 是语文老师的得力助手, 撰写的日记还在某杂志公开发表, 但其在科学课上却表现糟糕, 安分守己的背后是金口难开。这些学生不发言的原因就是缺乏学习动力。因此, 给这部分学生寻找合适的动力源头是关键。如我给学生找的动力源是“免死金牌”。学生上课只要没有违反纪律, 不管发言对错, 都能拿到“免死金牌”。“免死金牌”其实只是我的一个个人印章, 但我对学生有承诺:犯一个错误可以用一个“免死金牌”抵消, “免死金牌”的个数就相当于学生的平时成绩, 5分一个。承诺的东西必须兑现, 我和学生间的约定一直这样持续着。“免死金牌”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诱惑, 一些学困生、偏科学生也是羡慕不已, 表面上他们是为“免死金牌”而发言, 事实上他们已经喜欢上科学课了, 学习动力已经被激发出来。

想要改变高年级学生发言消极的现状,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理由相信, 当我们的学生懂得了尊重别人, 教师提高了自身的亲和力, 学会了倾听与等待, 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发言现状也定能得到很大的改观。!责任编辑:白文军

消极影响及原因 篇2

【关键词】语文作业;作业态度;作业效度

教学改革要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以学定教的依据之一是学生的作业。了解当前学生的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消极作业的原因,探寻对策,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关于学生对语文作业持消极态度原因的调查

关于学生对语文作业持消极态度的原因,笔者对淮安市三堡中学八(1)班的学生进行访谈。

对“从教师方面而言,你们有时消极作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生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老师布置语文课外作业任意而为。双休日也不愿意让我们休息。

向我们推荐语文练习,老师常说:“多练好处多”。

我们违反宿舍纪律或值日不到位,语文老师会布置一些背诵或抄写问题的作业给我们做。

每次作业不是做练习就是背书、抄生字,我感觉无味。

老师经常让语文组长或小组长批改作业,且不及时,即使自己改也不及时。

老师怕影响成绩,每次评讲作业都批评我们几个。我们学习很不快乐。

对“你在做作业时,常常会有哪些与作业无关的想法和行为”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如下:

不知道想什么,心不在焉,看题拿笔的动作拖沓。

手忙脚乱,似乎在寻什么东西,还会上厕所。

坐不稳,有时还会犯困,抓耳朵,梳理头发。

我常常边做作业,边吃零食、看电视。

同学招呼我出去玩,或去小店买零食,自己会不自觉地就答应。

作业太难,我的基础差,常常做不完甚至做不出。就是完成了作业,常常也是应付,错误很多。

我的成绩一般,老师和父母对我也无所谓,平时也不关注我。作业时常也就抄抄别人的。

此外,对“平时作业都能在课堂内完成吗”这一问题,有学生说:“我的作业还可以,但有的同学不能完成,会在下课时做。”对“课间完成作业,教室内是否吵闹”,有学生说:“下课时教室内就闹哄哄的,但组长或老师催要作业,也必须要做啊,有时未完成就上交了。”对“在家中做作业会受到干扰吗”这一问题,有学生说:“也有干扰,像门铃声、手机铃声、电视声,客人来访等都会影响我做作业。”

二、学生对语文作业持消极态度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布置作业的随意性

学生的课内语文作业比较规范,完成情况相对令人满意,作业效度不尽如人意更多体现在课外作业上。教师再优秀,也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全班所有的学生获得同样的知识与技能。因而,作业是一个有效的补充与发展。而日常教师布置往往比较随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针对性

很多语文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要么是生字词语的抄抄写写,要么是课文的背诵及抄写,再就是某一教辅材料中的练习。有的教师说:“课内就那么一点内容,训练根本就不够,要教师天天自己出题,也没有那么多精力,选择某一教辅材料向学生推荐,多练总有好处。”

2.惯性而为

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势必形成自己的教学习惯,作业布置也依着习惯而为。如有的教师喜欢布置抄写课文,有的是每日抄摘好词好句,有的是读课文给家长听后请家长签名。如果教师布置作业都是凭借自己的习惯,不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作业量的多少,时间一长,有的学生能根据上课内容猜出教师这些天会布置什么作业,并提前完成。

3.把作业当成是奖惩学生的手段

学生违反纪律或未能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教师就布置其抄写某一段文本或某些字词,或者学生表现得好,教师就“奖励”学生今天没作业。这在日常教学中十分普遍。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未能正确看待作业,不能把作业当成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语文作业形式单一,枯燥无味

目前,学生的语文作业大多是枯燥乏味的抄抄写写背背,一些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作业,因为难以反馈,不好检查,试行几次后往往作罢。也有的教师分层布置作业,但发现这易加重学困生的消极情绪,而如果布置自主选择作业,则会有学生偷懒不完成,或者无法确定自己该选择什么,加上这么做耗时费力,于是试行不久也就作罢了。

(三)评价不当

教师对语文作业的态度不当也会引发或加剧学生对作业的消极情绪。由于班额过大、教学压力过重以及评价制度过于单一,不少教师能及时批改课内作业,但对课外作业则通常由组长检查。这样,即便反馈即时,处理也未必恰当。如何真实有效地反馈每一次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四)不良的学习习惯

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消极作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大多数学困生做作业时,因为不懂所以速度慢,或者本身做事就拖拖拉拉。有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的时间是这样被浪费掉的:胡思乱想;坐立不安;东找西寻;上厕所;胡写乱画;看电视;抓耳挠腮;闭目打盹;别人打扰;等等。

(五)学习环境的影响

一直以来,学生间的差异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样的作业量,有的十分钟即可完成,有的则要用半小时。如果是课内作业,未能完成的学生在下课闹哄哄的环境中,无法专心做作业,就有了令教师头疼的作业马虎、错误连篇等情况。至于家庭作业,由于学生的家庭情况千差万别,尽管大多数家长都力求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但门铃声、电话铃声、电视声、客人来访等都不可避免地干扰学生完成作业。

消极影响及原因 篇3

一、关于学生对语文作业持消极态度原因的调查

关于学生对语文作业持消极态度的原因, 笔者对淮安市三堡中学八 (1) 班的学生进行访谈。

对“从教师方面而言, 你们有时消极作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 学生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老师布置语文课外作业任意而为。双休日也不愿意让我们休息。

向我们推荐语文练习, 老师常说:“多练好处多”。

我们违反宿舍纪律或值日不到位, 语文老师会布置一些背诵或抄写问题的作业给我们做。

每次作业不是做练习就是背书、抄生字, 我感觉无味。

老师经常让语文组长或小组长批改作业, 且不及时, 即使自己改也不及时。

老师怕影响成绩, 每次评讲作业都批评我们几个。我们学习很不快乐。

对“你在做作业时, 常常会有哪些与作业无关的想法和行为”这一问题, 学生的回答如下:

不知道想什么, 心不在焉, 看题拿笔的动作拖沓。

手忙脚乱, 似乎在寻什么东西, 还会上厕所。

坐不稳, 有时还会犯困, 抓耳朵, 梳理头发。

我常常边做作业, 边吃零食、看电视。

同学招呼我出去玩, 或去小店买零食, 自己会不自觉地就答应。

作业太难, 我的基础差, 常常做不完甚至做不出。就是完成了作业, 常常也是应付, 错误很多。

我的成绩一般, 老师和父母对我也无所谓, 平时也不关注我。作业时常也就抄抄别人的。

此外, 对“平时作业都能在课堂内完成吗”这一问题, 有学生说:“我的作业还可以, 但有的同学不能完成, 会在下课时做。”对“课间完成作业, 教室内是否吵闹”, 有学生说:“下课时教室内就闹哄哄的, 但组长或老师催要作业, 也必须要做啊, 有时未完成就上交了。”对“在家中做作业会受到干扰吗”这一问题, 有学生说:“也有干扰, 像门铃声、手机铃声、电视声, 客人来访等都会影响我做作业。”

二、学生对语文作业持消极态度的原因分析

(一) 教师布置作业的随意性

学生的课内语文作业比较规范, 完成情况相对令人满意, 作业效度不尽如人意更多体现在课外作业上。教师再优秀, 也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全班所有的学生获得同样的知识与技能。因而, 作业是一个有效的补充与发展。而日常教师布置往往比较随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无针对性

很多语文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 要么是生字词语的抄抄写写, 要么是课文的背诵及抄写, 再就是某一教辅材料中的练习。有的教师说:“课内就那么一点内容, 训练根本就不够, 要教师天天自己出题, 也没有那么多精力, 选择某一教辅材料向学生推荐, 多练总有好处。”

2. 惯性而为

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 势必形成自己的教学习惯, 作业布置也依着习惯而为。如有的教师喜欢布置抄写课文, 有的是每日抄摘好词好句, 有的是读课文给家长听后请家长签名。如果教师布置作业都是凭借自己的习惯, 不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作业量的多少, 时间一长, 有的学生能根据上课内容猜出教师这些天会布置什么作业, 并提前完成。

3. 把作业当成是奖惩学生的手段

学生违反纪律或未能完成某一学习任务, 教师就布置其抄写某一段文本或某些字词, 或者学生表现得好, 教师就“奖励”学生今天没作业。这在日常教学中十分普遍。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未能正确看待作业, 不能把作业当成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语文作业形式单一, 枯燥无味

目前, 学生的语文作业大多是枯燥乏味的抄抄写写背背, 一些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作业, 因为难以反馈, 不好检查, 试行几次后往往作罢。也有的教师分层布置作业, 但发现这易加重学困生的消极情绪, 而如果布置自主选择作业, 则会有学生偷懒不完成, 或者无法确定自己该选择什么, 加上这么做耗时费力, 于是试行不久也就作罢了。

(三) 评价不当

教师对语文作业的态度不当也会引发或加剧学生对作业的消极情绪。由于班额过大、教学压力过重以及评价制度过于单一, 不少教师能及时批改课内作业, 但对课外作业则通常由组长检查。这样, 即便反馈即时, 处理也未必恰当。如何真实有效地反馈每一次作业, 对教师来说, 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四) 不良的学习习惯

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消极作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大多数学困生做作业时, 因为不懂所以速度慢, 或者本身做事就拖拖拉拉。有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 学生的时间是这样被浪费掉的:胡思乱想;坐立不安;东找西寻;上厕所;胡写乱画;看电视;抓耳挠腮;闭目打盹;别人打扰;等等。

(五) 学习环境的影响

一直以来, 学生间的差异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样的作业量, 有的十分钟即可完成, 有的则要用半小时。如果是课内作业, 未能完成的学生在下课闹哄哄的环境中, 无法专心做作业, 就有了令教师头疼的作业马虎、错误连篇等情况。至于家庭作业, 由于学生的家庭情况千差万别, 尽管大多数家长都力求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但门铃声、电话铃声、电视声、客人来访等都不可避免地干扰学生完成作业。

三、提高语文作业效度的对策

(一) 科学设计, 关注效度

从学生的角度看, 对整个学期的课内外作业设置要有整体规划, 既要有一定的规律, 以便学生扎实训练, 也要有灵活度, 以便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师应认真对作业情况进行总结、反馈与检查, 总结每一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改进不足, 寻找新办法, 探索出各种能让学生接受并可以产生实际效果的训练、评改方式。

教师要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作业的作用, 关注学生的需要, 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避免学生感到乏味或疲惫, 作业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地布置作业; (2) 作业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 适当布置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作业; (4) 作业数量要适中, 排列要有序; (5) 作业的内容尽可能有可迁移性。

(二) 培养习惯, 强调内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种花费最少、收益最大的教育”, 有效的作业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我检查、自我判断、自我总结的习惯。每次作业, 教师都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我检查, 或者同桌互检, 在作业反馈时, 教师可以采用公开学生的错误但不公开学生名字的方法, 以促进学生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其次,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思考、勤思考的习惯。学生对作业的负担更多是心理上的。理想的学习状态是学习者处于一种忘我的情境之中, 此时学生内隐的意识或无意识会促使其识记、理解和迁移知识。教师要关注学生作业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在作业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学习, 学生就不会觉得作业是枯燥无味的, 进而在学习中体验艰辛与欢乐,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 利用差异, 资源共享

在日常学习中, 不少学困生通常孤立无援。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 他们就会厌学。其实, 教师可以利用差异, 让差异成为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应根据学情对班级学生进行有效的个体组合, 正确运用同伴影响的相互作用力来促进学生个体学习效果的提高。如通过学习小组的有效搭配、评选“十佳同桌”等, 可以让学困生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态之中。有效的互助小组有利于改善学困生在群体活动中的地位, 从而得到个体的价值体现, 改变学习态度。此外, 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让学生进行有个性的拓展学习, 或者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 多元评价, 真实反馈

消极影响及原因 篇4

1 大学生消极政治心态的表现

1.1 政治回避心态

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虽然有一些人对政治抱有较高的热情,但也有很多人回避政治,对政治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他们容易产生“政治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政治是多余的、无用的,因而参加政治学习、参与政治活动是得不偿失,做而无用。同时,大学生直接的政治参与机会较少,政治参与上往往又伴有挫折,也使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力量对于推动政治进程微不足道,从而导致“政治效能感”减弱乃至丧失,加剧了形成政治回避心态。由于他们认为既然政治无用,或自己无能为力,便设法回避或逃避。对于许多政治活动,许多大学生常常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逆反情绪。他们不重视政治学习,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所追求政治进步,认为没有政治照样可以成就学业,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淡漠,政治理想弱化。

1.2 政治激进心态

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其心理具有强烈而多变的色彩。面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很多大学生很难对此科学认识,比较容易产生悲观思想和激进心态。例如,对官员腐败、个人贫富差距等问题,部分大学生往往做出比较极端的判断和评论。而且,当代大学生对政治学习缺乏热情,看待各种政治问题的研究方法严重缺乏,看待视角比较单一,很难具备多元化思维和系统思想,容易单线条思考问题。其结果必然造成政治心态的偏差。

1.3 政治逆反心态

在日常生活中,越是进行某种政治宣传,有的大学生越是不“买账”,越是进行某种政治批判。有的大学生越是同情被批判者或趋同某种思想观点。有的大学生平时对政治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但喜欢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对政治问题的标新立异,喜欢表现出对社会主导思想的厌恶与冷淡,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厌烦与抵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与疏远,有时还会借某种契机在宿舍或公共场所起哄,以求一番宣泄。宣传教育机构推荐的政治读物,有的学生无动于衷,而有关部门认为有错误倾向而属禁读之列的文章或书籍,反倒引发他们的极大好奇并争相传阅。

1.4 政治功利心态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功利”、“务实”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们。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中以利已实用为根本,一方面,大学生政治参与务实、积极,尤其是对敏感政治事件感兴趣;另一方面,政治参与动机不纯,把政治当作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习惯用实际眼光和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来看待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一般而言,大学生的政治功利心态和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呈反比例关系。如果其政治功利心较重,那么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就较弱。反之,则较强。

2 大学生消极政治心态的特点

2.1 情绪性

情绪化、直观化、片面化是大学生非正常政治心态的基本特征。大量事实表明,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容易受制于情绪。尤其是在社会风气不良、政治参与受阻、舆论导向片面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情绪便特别强烈,即情绪化的思想和情绪的行动。在对各种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进行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时,往往缺乏理性分析,缺少客观的是非标准,而多以一种情绪化的认知方式予以全盘否定。包括有反叛情绪、激动情绪、反感厌恶情绪、燥动情绪、悲观情绪等。

2.2 虚假性

大学生的消极政治心态主要表现为不太关心政治,参与意识大大淡化。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大学生内心里还是关注政治的,表现在:一个看起来平时对政治很冷漠的学生,会为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喜形于色,极大关注国家建设进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评析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他们对我国的政治发展、国际形势和各类政治问题抱有很大的兴趣,同学之间在宿舍或校园公共场所热衷于谈论这些内容。他们对政治的态度并不是简单的冷漠回避,可以说,少数学生的消极政治心态是参与意识的逆向膨胀。因此,当前大学生的消极政治心态往往带有一定的虚假性。

2.3 复杂性

大学生消极政治心态的复杂性表现为多个方面。其一,不同的学生群体表现出不同的消极政治心态。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都会影响对应群体的政治心态。其二,不同的学生个体表现出不同的消极政治心态。有的大学生有时回避政治,有时对政治产生逆反,有时又因为功利思想假意关心政治。其三,导致消极政治心态的因素复杂多样。在这些因素中,有的是家庭教育环境,有的是学校教育环境,有的社会环境,还有的是大学生自身因素,等等。

2.4 可变性

大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的时期。其政治心态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种种因素的影响。原有消极的政治心态可能转化为积极的政治心态。反之,如果缺乏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就可能因为一两件负面事件由积极的政治心态转变为消极的政治心态。一些大学生的内心冲突比较突出,对待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容易走极端,容易因为瞻前顾后而导致顾此失彼,而且,要转变大学生消极的政治心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可能出现反复的过程。作为教育者,应该具有耐心和信心,对具有消极政治心态的大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 导致大学生消极政治心态的原因

3.1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期望值很高,在政治上,无论是政治理想模式的追求还是政治动作机制的选择,都鲜明地表现出理想化的倾向,这种理想常常带有幻想的性质。他们把现实想象得过于完美,认为社会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和完全合理的,一旦现实与理想出现较大的差距,就容易心理失衡。

3.2 大学生自身不成熟因素

当代大学生处于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思想尚不成熟,心理还不健全,往往会受到一些错误的思想影响。许多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缺乏,很难理性分辨和看待社会上的假恶丑,容易钻进死胡同看问题。由于社会阅历不丰富,对社会的认识还很肤浅,因而常以个人的想象代替社会现实,看待问题简单化、片面化。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抵抗力比较脆弱,对政治采取疏远、否定、抵触、歪曲、厌烦、攻击、抗拒等态度。

3.3 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不良风气也在无时不刻侵袭着大学生,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对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态度。加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在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作用下,别有用心的各种政治势力想方设法拉拢我国大学生,西方的意识形态逐渐渗透到学生头脑中,他们的政治心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此外,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特别是网络论坛、QQ群、微博等网络交际方式的广泛使用,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态。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消极政治心态不容忽视。政治回避心态、政治激进心态、政治逆反心态以及政治功利心态等都是大学生消极政治心态的表现。大学生的消极政治心态表现出情绪性、复杂性、可变性等特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不成熟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消极政治心态。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心态,消极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政治观教育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孙永芬.中国各阶层政治心态研究—以广东调查为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李合堂.社会逆反心态的产生与社会理性精神的疏导[J].河北学刊,2003(6).

误导广告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篇5

误导广告的形式

虚假误导。利用各种新名词、专业术语误导消费者, 但消费者没有能力鉴别。真实性是广告的生命, 对我们企业来讲, 在诚信建设当中, 要把规范广告、坚持广告的真实性作为诚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对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有关规定, 广告在表现上运用的艺术夸张手法应当能够被公众接受和认可, 不得使人产生误解。比较突出的是电视购物广告, 广告演得越真, 骗得越狠, 事实上, 这些叫卖的产品大多是鱼目混珠。

模糊误导。信息、符号表述不清楚, 引起人们的误解。广告主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促进产品销售, 促进短期销售, 广告内容含糊其辞, 关键内容表达不清楚, 对产品的注意事项或者副作用只字不提, 设置消费陷阱。冰箱企业为加大自己产品的宣传力度, 除了便宜实惠以外, 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各种新概念、新技术的名词了:“维C保鲜”、“离子杀菌保鲜”, 其中就推出所谓健康冰箱这一模糊概念, 部分消费者可能认为健康冰箱可以杀菌保健康。但医学家指出, 抗菌与杀菌有着明确的概念和极其严格的标准, 任何家用冰箱均不可能达到杀菌的作用, 健康只是相对的。

示范误导。广告中出现广告模特的示范使用效果, 还有可以在售点现场示范, 使用前后的效果比较, 来误导消费者, 使消费者信以为真。示范误导中名人示范、“权威”、“专家”的影响力比较大。名人广告归根结底是一个“公众人物”话题和“可信赖度”结合的话题。它所依赖的基本原理是一种“心理暗示”现象。名人广告所利用的正是这样一种自然天成的感召力和不言而喻的可信赖度对受众施加劝说, 暗示名人也在使用某产品或服务, 让消费者对名人的信赖尽可能转移到对名人代言的广告商品的信赖。部分消费者因为相信名人信誓旦旦的话而产生购买行为。但我国法律法规也没有规定模特包括名人所代言的品牌必须是其使用过的, 广告中的示范并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 消费者必须理性看待, 更多地注重产品的功能而不是谁代言的。

夸张误导。合理夸张法, 就是借助想象, 对广告作品中所宣传对象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明显的合理的扩大, 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广告创意允许艺术夸张, 但这个夸张有一个前提——不得误导、欺骗受众。广告在不违背其真实性的基础上, 可以适度地夸张、适度地渲染。但如果广告语言违背了真实性原则, 就会出现虚假广告, 误导消费者, 也会给消费者带来经济上、精神上甚至肉体上的损害。目前的电视购物广告低俗内容、虚假成分较多, 这一类广告, 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过分或片面夸大产品功效的手法, 来诱导消费者。

误导广告的消极影响

第一, 对社会的影响。

误导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广告传播对人的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对伦理观、审美观、教育观、爱情观等价值观的影响比较明显。如步步高点读机、清华金思力等产品的广告, 都在不同程度上暗示家长和学生, 学习成绩的好坏, 跟教育方法、学习方法是否得当通通无关, 在于这些辅助的东西———学习机、营养液等。将学习成绩的好坏归根于这些外在条件, 而学生自己的内因、主观能动性和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等这些教育的关键内容被人们所忽视。这样类似的广告宣传让许多家长错误认识了教育的规律, 更关注学习成绩, 与素质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误导消费观。误导广告中传达一种超越现实的富裕生活方式, 充满诱惑力的超前消费, 豪华气派的场景等, 广告所召唤的不是真正的需要, 而是超出生存需要的奢侈。广告刺激受众, 助长了受众的心理缺失感。这种广告致效的过程是以人对现状的感到不满为逻辑起点的, 告诉消费者只需要购买广告商品或服务就可以弥补这些缺失, 生活就有望得到改善。广告中的拜物主义、个性张扬、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观念被经常利用, 中外合资企业的产品广告, 也经常性地强调“百分之百的进口原件”, 暗示进口商品优于国产品牌。

误导语言文字规范。目前, 在报刊、广播、电视广告中, 滥用誉词、怪词、错别字、繁体字, 借用谐音乱改成语、用词不当、病句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滥改成语之风, 大有愈演愈烈、愈改愈邪乎之势。皮革广告把“别具一格”改为“别具一革”, 药品广告把“有志之士”改为“有痔之士”, 如此等等。一种是文字表述本身的问题, 让消费者不知所云, 甚至错误引导。山东省沂源玉德酿酒饮料有限公司为促进其产品 (白酒) 在青岛市场上的销售, 连续在《青岛日报》、《青岛晚报》上刊登广告, 其广告语为“绵绵二房, 回味悠长”, “健康、质朴、倔强、回味无穷”等;广告画面由汉字“二房”和一位旧式装束打扮的妇女坐在磨盘前的形象组成。该广告发布以后, 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该广告实质是利用社会上一些人的不健康心理, 隐晦地宣扬丑恶的封建腐朽没落现象, 有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第二, 对消费者的影响。

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混淆药品、保健品和食品, 误导消费者就医, 错失正确治疗方法, 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造成消费者身体的伤害, 甚至为此丢失生命。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抗癌药虚假广告盛行, 由于抗癌药的特殊性, 此类药品的虚假广告也让人深恶痛绝, 包括了绿谷、中科、富硒灵芝宝等近10年来抗癌药市场上最臭名昭著的虚假广告。

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误导广告可能导致消费者不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具体需求, 盲目选择广告商品, 甚至产生相互攀比的消费理念。误导广告过分地渲染、夸张等可能导致消费者情绪化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从众消费, 这些不理性的消费也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经济开支, 甚至成为消费者沉重的负担。现在房奴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这些房地产广告中的虚假信息误导更使部分消费者陷入消费的痛苦之中。

治理误导广告的对策

修改完善《广告法》及相关法律。1994年通过的《广告法》和其他一些相关法律法规迫切需要做适当的修改, 对预防虚假广告、误导广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误导广告在《广告法》中进一步清晰化、明确化, 在执行过程中更容易判断。同时, 要加大处罚力度, 现有的违法成本远不足以对违法行为产生威慑。还要进一步清晰广告主、广告代理、广告媒介的责任, 不至于出现问题相互推诿。

严格执行现有相关法律法规。首先是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审批把关, 提高审批人员的素质, 媒体投放审查严格。严格按照广告准则和相关审批程序进行审批, 尽量减少误导广告的出现。其次对相关的误导违法广告处罚到位。目前广告市场中误导广告非常普遍,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应该将打击虚假、误导广告列入重要服务议程, 严格执法, 坚决打击各种误导广告, 保护消费者权益。

提高创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修养。广告作品中很少有直接的道德与法律成分, 更不会直接以说教的形式出现在其中, 但是广告创意内容总是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 广告创作人员在创作过程中要自觉地防范, 避免在广告作品中出现虚假误导、低级趣味、伤害民族情感、违背伦理的信息出现。这些情况一旦出现, 易被广大消费者所厌恶, 不但该广告效果大打折扣, 企业和企业品牌也将严重受损。广告商品消费的注意事项、副作用等信息也须尽可能在不破坏创意的基础上告知消费者,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不被单独的广告内容所误导。

规范管理名人代言广告。名人代言广告的影响力比较大, 与此同时, 如果名人代言虚假广告, 不但对广告消费者是极大的伤害, 对名人自己的声誉也有极大的伤害。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法》已经对名人代言广告有所重视, 法律规定监管部门、检验机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甚至个人, 不得以广告的形式推荐食品, 名人如果做问题食品的广告, 将和生产经营企业一起承担连带责任。

提高消费者的相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就是每位公民对媒介信息的使用、分析及制作能力, 媒介信息就包括广告。一是不要被广告词所迷惑。如果商品或者服务价格和价值差距较大, 消费者一定要谨慎, 不要被商家的广告词所蒙蔽, 更不要盲目相信公众人物的所谓推介, 若消费者有意购买, 一定要问清商品或服务的制造商、厂址、电话以及售后等情况, 如对方不能提供详细资料, 消费者就要提高警惕。二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广告商品并非全是质优价廉的商品或者服务, 更不可能全部适合自己, 因而, 广大消费者应理性消费。

参考文献

[1].吕蓉:《广告法规管理 (第二版)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张龙德、姜智彬、王琴琴:《中外广告法规研究》,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消极影响及原因 篇6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 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的、特殊的文化形式, 【1】它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 有着独特表现手段的文化, 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文化。网络文化在内涵上可以容纳传统文化, 因其载体与传播途径的不同使得它与传统文化又有着质的差别, 使其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1.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的沟通桥梁, “为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 使人类能够创造出虚拟的现实, 在这里, 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变得模糊了”。【2】计算机网络将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将人与人的时空距离拉近, 将地球缩小成一个地球村。在这里, 人与人的交往不同于现实中的直接交往。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特征, 可以以任何一种方式来体现。

2. 网络文化的丰富性

网络文化携带着巨大的信息容量。如果忽略各种限制, 那么每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 面对的都是整个网络世界, 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媒体图表、文字、视频资料等, 为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无所不包, 政治、经济、科技、体育、影视、股票、音乐、卫生等, 可以说应有尽有、无所不包。这些信息资源不属于任何一个人独自享有, 而是属于整个网络。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资源上贡献自己的信息, 并随时随地的共享这些资源。

3. 网络文化的快捷性

“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文化都可以认为是缓慢发展的文化, 更新的速度很慢, 两千年来的文房四宝没有多大改变, 而网络文化则是高时速性文化, 更新的速度很快”。【3】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文化相对于纸质文化的传播既方便又快捷。它发展快、进步快、更新的速度也很快, 因而也极大地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 从而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不同的渠道和平台。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既实现信息数字的无限传递, 又实现传递的无限飞跃。

4.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

网络本身是一种开放的体系, 其意义和影响也就集中在开放性上, 也正因为开放性, 网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 去说或去做几乎是任何希望的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人网络空间交流思想、发表学术观点和任意地存取信息。在网络上, 任何观念、观点、民族文化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网络被创造成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 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 这正体现网络文化开放性的特点。

5. 网络文化的自主性

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动态环境。首先, 网络能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信息资源, 面对这样一个开放的、但又是自主选择的网络文化环境,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 对网络信息进行自主选择, 各取所需。其次, 由于网络的技术特点和管理上的困难, 这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对每个网民来说却又是随意的、无序的, 特别是在利益的驱动下, 网络文化的信息资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良因素, 如暴力、色情甚至一些反动言论等, 从而影响网络信息的传递与交互。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求知欲、自我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消极因素。对那些涉世未深、阅历并不丰富的大学生来说, 网络文化可以帮助他们成为国之栋梁, 也可以引诱或促使他们成为阶下之囚。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1. 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 网络信息全球化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界限, 异质文化在网络中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冲突。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对我国大学生宣传反动的政治言论、制造谣言、歪曲是非;大肆发布恐怖、邪恶的言语信息, 欲激起种族独立和种族战争的民族情绪。他们妄图用网络挑起事端, 破坏我国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对于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们, 容易造成原有稳定传统文化的分裂和趋异;破坏他们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和文化底蕴;加剧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选择的复杂性;导致他们价值选择更加困难, 价值取向更加多元, 价值冲突更加直接、剧烈。使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受到侵蚀和消磨。

2. 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由于互联网是个自由、平等、虚拟的世界, 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互碰撞, 信息污染现象严重;一些无用的、过时的、粗糙的、虚假的, 甚至是带有反动、迷信、色情、暴力、凶杀等倾向的庸俗化和灰色化的颓废信息触网可见【4】。这对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选择关键期的大学生危害十分严重。在网上, 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 外在的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越来越少。不少人将网上违反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视为自己技艺高超的表现。2006年的“熊猫烧香”病毒的大肆传播至今让人心有余悸。“闲扯、游戏、色情”已被称为网络文化的三大公害【4】。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的“负面”正在破坏在现实中大学生的道德标准, 瓦解大学生的道德秩序, 侵害大学生的道德价值, 动摇大学生的道德取向。

3. 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 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这里聚集交汇, 良莠并存、鱼龙混杂。没落腐朽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文化观念, 黄、赌、毒等信息垃圾, 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对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定型的大学生发生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7】。校园里有不少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里不是在学习, 而是在玩网络游戏。大部分网上游戏充斥着战争、暴力、凶杀等血腥内容, 痴迷于此的学生容易养成冷酷、无情和自私的性格。而且, 如若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 缺乏活生生的、感性的、身体的联系, 也容易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与淡化, 导致学生交往能力的下降, 个人也容易产生紧张、孤僻和冷漠等问题。这些显然都严重制约着大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育。

4. 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 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而终日沉浸在网络的虚幻之中不能自拔的大学生, 他们在平等、快捷、广阔、匿名的网络中寻找慰藉。致使了大学生在虚幻世界中与真实世界相互冲突的畸形交往, 对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充满恐惧, 与现实世界中的人沟通能力下降, 甚至逃避人际交往。这很可能导致一种后果, 即他们只愿意在网络中寻求虚拟但完美的人生, 而消极地对待甚至逃避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

三、对策

1. 不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就必然涉及道德问题。这就要求社会甚至学校要正确引领网络文化中的道德教育。首先, 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学校德育观念。培养学生在从人与网络的交流中为社会和人类做贡献、诚实可信、避免伤害他人;更新学生为了真善美的更高追求而自觉的提高思想觉悟;要高度重视网络道德的作用, 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隐私, 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施行“开放式”的德育工作。其次, 对学生加强正面引导。学校应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提高认识。并将网络德育引进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中来。把网络德育工作结合实际落实好, 增强网络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网络德育的新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及时科学吸取网络道德内容, 丰富学校道德内容。

2. 正确对待网络文化观念

首先, 要端正对网络文化看法。网络文化是客观的, 它不带有认得主观色彩。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文化没有好坏良莠之分, 一味的崇尚和排斥网络文化不应当出现在大学生的认识当中, 其重点于正确的看待和利用网络文化从而提高对网络的心理控制能力。其次, 对待网络文化, 一是要明辨是非。根据自己的价值去判断, 明辨是非, 分清良莠, 它是正确对待网络的基础。二是学会取舍。要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对待网络文化、对待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再次, 应树立正确、科学的网络文化观念。对待网络文化, 我们要学会利用和发扬它好的一面, 又不能被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牵着鼻子被动的接受网络。取网络文化之精华, 去网络文化之糟粕。

3.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网络信息量大、面广、高速, 使人感到快捷、方便, 但也让人们应接不暇, 特别是大量的垃圾和有害信息, 不仅耗费了人们大量宝贵时间, 而且对人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使人误人歧途。这就要求大学生面对网络文化, 必须提高其网络自我教育的能力, 以现对自我的教育。大学生网络的自我教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大学生要有在网络中摄取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辨别信息益害的能力、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在网络学习中处于主导地位才能自由的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进而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 自觉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增进才能。

4. 逐渐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大学生在网上获取知识, 这样的统一、结合显然是非常有限的。他们在网上通过光、声、像、符号等刺激产生的“知”的经验是绝对不同于通过感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所带来的“知”。网上获得的“知”是片面的、僵化的, 它没有现实生活中花、鸟、虫、鱼所给予的鲜活性、具体性和生动性。在此基础上, 大学生对世界、生活、人生的思考是不牢固的、片面的甚至是偏激的。这就要求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把从网络上获得的“知”与现实中提供的“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 网络上所提供海量的声、像资源, 自然会导致大学生沉迷于此, 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依赖于现实的环境。因此,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上网成瘾”的大学生走出虚幻的网络世界, 从而投身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

5. 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首先,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是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迫切需要, 是顺应人民群众强烈愿望、保护青年一代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 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其次,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要立足中国国情, 生产和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网上舆论引导, 巩固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网上文化平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创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最后, 还要加大各有关部门对社会上网吧的监控管理力度, 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 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形成有机合力,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科学规范网站建设, 取缔不法网吧。源头上减少黑、黄、赌、毒等垃圾信息的传播, 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文化及其特点的论述, 深刻讨论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几点防治其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消极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潘柳燕.增强大学生网络文化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J].《教育探索》2004年5月.

[2]李兴保.网络文化与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 (2) .

[3]欧岚.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

[4]陆宏彬.浅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第20卷第3期.

[5]林才溪.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J].《台州学院学报》29卷第2期.

[6]吴军, 张伟.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36期.

[7]孙卓廷.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J].《教书育人》2003年7月.

消极影响及原因 篇7

关键词:个人主义,大学生,教育

中西方关于个人主义的推崇褒贬不一, 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 而我国却与此相反。个人主义存在积极与消极的兼容, 强调个人本位、个人功利、个性自由、个人价值等。不同语境下的个人主义在我国存在不同的生命力。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提到, 个人主义造成党内享乐主义、小团体主义、雇佣思想等的滋生, 必须从思想上纠正个人主义。[1]邓小平也说过:“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 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2]”邓小平还说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出现, 从主观上找原因, 无非是‘最卑鄙的个人主义’。[3]”可见, 个人主义存在很大的危害性, 那么, 其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能被小觑。

一、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当前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在积极影响上, 个人主义使大学生在个性方面, 比如主体性、创造性、独立性等显著增强。但是, 其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更应被关注, 具体表现在:

(一) 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减弱

个人主义思潮的传播致使原本一元的集体主义文化受到冲击。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 其个性独立得到了空前释放, 而由此却忽略了集体意识, 导致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分散性。部分大学生强调自我意识、自我利益, 甚至将个人利益看得重于集体利益, 以致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集体利益。

(二) 大学生功利主义化

因为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它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功利主义, 特别是物质利益最大化的争夺及其对权利观念的注重与义务观念的淡薄。由此, 大学生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索取, 逐渐以自己功利最大化来取代传统上的集体利益至上的观念。

(三) 大学生学习肤浅化

对于大学生来说, 大学生活原本是骄傲自豪的, 但是因为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 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无用论”。比如在学习上, 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的生命短暂, 能逃避的就不面对, 能应付的就不努力, 抱着考试“六十分万岁”的态度学习。

(四) 大学生生活世俗化

市场经济的自由化使我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各种娱乐场所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个人主义导致部分大学生认为生命的存在就是享受, 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成了大学生个性生活享受的温床, 部分大学生无暇顾及学习, 娱乐的吸引力不断膨胀, 各类请客聚餐、名牌效应、攀比心理等比比皆是。

(五) 大学生心理耐挫性减弱

在主观意识与功利主义的影响下, 个别大学生认为生命纯属个人, 他人无权干涉, 致使他们趋乐避苦越发显露, 一旦碰到困难事情就有意避开, 导致其内心缺乏应有的锻炼, 心理承受能力减弱, 甚至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断加大, 而西方私有价值观的入侵、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多元价值观及大学生自身因素成为其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原因。

(一) 西方私有制是个人主义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传播源

计划经济使国民思想集体主义一元化, 而市场经济使各国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至此, 个人主义趁机而入, 以致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私有制是其主体所有制形式, 私有制社会同时也是个人主义的起源社会, “经济社会”是它的高度概括, 整个社会体现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 西方私有制也就自然成了个人主义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传播源。

但是, 并不是说因为这些文化的传入有些给我们带来消极影响我们就杜绝一切外来文化的传入, 正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说:“改革开放政策是成功的, 但是在发展中也带来一些消极因素。[2]”因此, 我们要肯定改革开放政策, 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 也唯有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才能解决此发展中的问题。

(二) 多元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传播载体

计划经济时期, 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浓厚, 思想观念受外界干扰较少, 因而相对稳定。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垮大学生原本已建立起来相对稳定的集体主义一元思想。按照人的生理特点与心理装载量:人思考某事物的问题量越少及对单方面的观察时间越长就越能融入内心形成稳固心理与认知, 而一旦接触的事物变得繁琐、杂乱及观察时间变短, 就会减弱对事物的稳固记忆与认知。基于此, 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就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大学生的心理接受面, 使原本纵向的认知方式被繁杂的多元文化横切, 致使大学生的认知程度变成横向铺开的形式, 因而为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提供了途径。但是个人主义是西方私有制的主流文化, 本身就与我国的集体主义存在不相融的一面, 加上个人主义承载于多元价值观中, 特别是与多元价值观中的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及享乐主义等相伴而生, 并对大学生产生一系列影响。因此, 多元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传播载体。

(三) 自身因素是个人主义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主体原因

经济繁荣与科技进步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的生活环境与享受条件。同时, 新媒体效应下, 各色信息的冗繁与海量使世界变得越发清晰, 各种信息背后所显现出来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弥漫于各个角落, 特别是虚拟世界中的各种诱惑信息, 使部分大学生难以自控, 常常表现于我行我素, 对自身意志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加上大学生思想活跃, 思想相对比较不成熟和不稳定, 内心常常表现为自负、任性、要强、好动、好表现等, 其对外界信息的观察常常缺乏慎重考虑与甄别, 以致个人主义思想渗入其中, 甚至造成享乐、功利、拜金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而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之大令人堪忧。

三、克服个人主义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 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上的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明确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4]因此, 在教育上, 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改革。首先, 是教学思想的改革。比如改变过去对个人主义思想的误读, 重新审视个人主义的内涵, 正视其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正确引导大学生分辨个人主义行为。同时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集体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引导, 扭转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的自私行为。其次, 是课程设置的改革。比如在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上, 改革过去只讲“好”“美”“善”的一面, 增设“坏”“丑”“恶”的一面。将个人主义进行有效澄清与引导, 让学生更好地做出有益选择。最后, 是实践体验的改革。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将理论还原于实践,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 要扩大教育开放。当前教育开放程度与学校知名度呈正比。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视野相对受限, 其个人主义思想的运用也相对狭窄。因此, 高校应通过扩大教育开放的形式增强大学生个人主义认知度, 使其视野开阔、个体自信。首先, 是扩大校区对外开放。比如高校可在晨练时间对外开放, 让大学生感受学校与社区的融合与亲近, 发挥大学生的个人主义积极影响增强自身健康重视程度。其次, 是增强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专业化创新型人才, 引导大学生个人主义的积极影响, 将个人主义的自主性发挥在对职业的创新意识上, 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最后, 是扩大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海内外学校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使其相互吸收与借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个性与独立。

(二) 加强宏观教育、微观引导

宏观教育、微观引导是指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人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集体主义信念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并对多元价值观特别是个人主义进行澄清利弊, 引导人们朝积极方向发展的方式。当前, 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因此, 必须对大学生加强宏观教育与微观引导。

首先, 是家庭的宏观教育与微观引导。一方面是实行家庭父母教育。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对子女的教育, 教育子女首先要对父母进行教育。通过开家长会、成人教育、老年协会等办法将父母组织起来统一学习与教育。另一方面是实行家庭子女教育。通过子女对父母的依赖与信认, 由父母对自己子女进行家庭式教育。而不管是对父母教育还是子女教育, 把握社会主义方向教育是其宏观维度, 贯穿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是进行个人微观引导的前提。其次, 是学校的宏观教育与微观引导。“教育的功用就是激发个体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 人人都能培养锻炼发展自己的天赋是教育的最终目的。[5]”学校是大学生获得系统学习的主要场所, 大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 学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稳固心理, 而学校的宏观教育是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与基础, 其微观引导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对宏观社会主义方向的把握。一方面, 通过第一课堂的正面教育与引导,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到各个专业、学科;另一方面, 通过第二课堂的侧面引导与渗透, 使学生在隐性当中受教育。最后, 是社会的宏观教育与微观引导。社会是大学生实际锻造的大本营,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最终需靠社会来检验。因此, 社会对大学生的宏观教育与微观引导是关键。一方面, 要规范公共场所秩序, 打击不良的社会行为;另一方面, 要规范网络信息环境, 杜绝不良信息的传入。

(三) 培养坚定意志, 升华理想信念

大学生正值心理活动的易变期与稳定期的临界点, 以致个人主义的传播易使大学生产生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与行为。因此, 有必要培养大学生的坚定意志, 升华其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一方面, 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意志不坚定容易左右思想, 甚至误入歧途。坚定的意志首先需要强健体魄以增强精力集中, 可通过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合理安排膳食、注意饮食卫生、制定规律作息时间、遵循劳逸结合等。其次, 是要培养耐力。耐力的培养是坚定意志的关键。可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 比如通过规律性并持之以恒的长跑、游泳等训练。最后, 是要净化环境。大学生所处环境是个综合性问题, 必须通过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合力推进才能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成长环境。另一方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 是重视课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贯彻, 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 使其以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境界为“个人梦”的实现升华自己的理想信念。其次, 是重视校园文化渗透。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着育人、凝聚、导向的重要作用。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比如通过校园宣传平面、校园文艺活动、校园布局场景等将“中国梦”主题文化融入其中, 以无形中激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最后, 是重视实践体验引导。理论的教导终究需要实践来检验,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得到锻造。高校可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红色革命遗址了解红色年代的伟大精神, 组织大学生参观卫星发射基地了解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与敬业精神, 组织大学生到偏远地区了解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朴素, 以及鼓励大学生当一名青年志愿者, 感受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与自豪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第1卷) (第2版) [M].人民出版社, 1991.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自黄护民.形式为何成“主义”[N].解放军报, 2013-8-14.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china/rdzt/gangyao2010/.

消极影响及原因 篇8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离异家庭, 或者正在经历着父母闹离婚的“家庭地震”之中, 这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一时的“阵痛”, 更是长期的“隐伤”。特别是对于学前期的儿童来说, 如果生活在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之中, 享受不到正常孩子所能享受的完整的父母之爱, 他们的身心发展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一、父母离异对幼儿的短期影响

父母离异对幼儿的短期影响是指父母离婚前后一段时间内对其幼儿的影响。对于幼儿来说父母离婚不是一个孤立、单独的事件, 它意味着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乱、被自己至亲至爱的人抛弃、成为父母的累赘或出气筒等。这些影响就像是埋在儿童身边的定时炸弹, 随时会将儿童的情绪逼向奔溃的边缘。面对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或冷战, 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 他们的通常反应是害怕、恐惧和不知所措。这是由于他们的年纪很小, 认知上的不成熟使他们无法理解父母离婚的背后原因。他们天真地认为:是不是自己淘气不听话、自己顽皮捣蛋使爸爸 (妈妈) 经常不回家。他们害怕爸爸妈妈不要自己而表现出强烈的分离焦虑。

在学校同伴关系中, 由于父母离异, 孩子沉浸在失去家庭温暖的悲痛中, 不愿与人交往, 精神恍惚, 不愿主动向别人提及父母, 如果再加上老师或者同学的批评和嘲笑, 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攻击性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 同伴关系会更加趋于恶化, 导致被整个班集体排斥, 最终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孩子强烈的模仿天性使其耳濡目染到大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二、父母离异对子女的长期影响

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往往要持续很长时间。据有关资料表明:离异家庭子女中有37%的孩子, 在父母离异5年后, 心灵上依然创伤未愈;另有29%的孩子正处在勉强对付, 努力熬过艰难的时期。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经历, 父母离异后, 孩子可能一生都生活在单亲家庭, 也可能生活在有继父或继母的重组家庭。但无论哪一种生活, 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陌生和不完善的, 需要他们花时间去适应和磨合。据相关研究发现, 离婚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和亲子关系的影响是长期存在;并在认知发展上表现出“延搁效应”。

(一) 父母离异对子女认知发展的长期影响

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完整家庭子女。首先表现在智力发展上。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 而且这种落后状况在7-13岁各个年龄阶段中都能显示出来。其次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调查显示, 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显著地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离异家庭子女之所以在认知发展上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 既同他们不良的学习行为分不开, 也与他们学习中不正确的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但父母离异是造成他们认知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同时, 父母离异时大多激烈争吵, 互相进行语言攻击, 这对其子女的语言发展也是不利的。由于缺少父母管教, 离异家庭子女更容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 再加上缺少学习上的指导, 这些孩子的学习差也就不难想象了。

(二) 父母离异对子女行为发展的长期影响

父母离婚前后, 关系一般极为紧张, 伴随而来的, 必然是与之相应的情绪反应。调查发现, 离异家庭的家长有的怒形于色、有的冷淡发呆、有的抽烟酗酒、有的寂寞失眠。这些情绪, 通过表情、语言和行为反应出来, 致使家庭气氛压抑, 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加重。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儿童, 耳濡目染、小小心灵染上一层消极色彩。久而久之, 这种消极情绪就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直接影响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单亲家庭的子女通常都有害怕、恐惧、愤怒、焦虑、没有安全感等不良情绪体验, 叛逆、孤僻、自卑或冷漠、胆小或内心脆弱等性格特征。具体表现在: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缺失父爱或者母爱, 当看见其他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容易产生羡慕、嫉妒或自卑, 感觉低人一等, 进而怨恨自己的父母, 甚至怨恨报复整个社会, 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另外据一些中学教师反映离异家庭的子女早恋的几率大于完整家庭子女, 这可能是他们在寻找被爱的安全感, 而这些子女以后的婚姻生活也不顺利、离婚率也会很高;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缺少父亲的权威或者母亲的温柔, 其子女会表现出性别角色混乱, 比如女孩子表现出更多的男性气质, 而男孩子却表现出更多的女性气质。

(三) 父母离异对子女社会交往能力的长期影响

据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显示:不管是在家庭关系中, 还是同伴关系中, 单亲家庭的孩子都处于被动状态。在家里, 由于父母离异, 其他的家庭成员以及取得监护权的父亲或者母亲会出于可怜和同情给予子女更多的溺爱,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缺少主动与人交流的需要。同时这些家长大多只能照顾孩子的物质需要, 而不能很好地照顾其感情需要, 这使得亲子关系异常紧张。据调查, 完整家庭子女只有不到10%恨自己父母;而离异家庭中, 40.16%的孩子痛恨父母。因为遭到社会上的一些人不加分析的指责、嘲笑, 使家庭的地位和威信下降, 给儿童带来较大压力。于是, 很容易在纪律、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 从而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 增加了心理负担, 进而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而一撅不振, 使其更不愿意进行社会交往。

三、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对策

(一) 家长要格外细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离异后, 取得孩子监护权的一方, 要挑起教育孩子的大任, 早日从离异的阴影中走出来, 理性地对待自己婚姻的失败。双方不能因为离婚而冷落、忽略孩子的感受, 更不能把怨气撒在孩子身上。离异后, 家长还应该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 拜托老师更加留心孩子在校生活、学习和情绪上的变化, 及早预防孩子的不良情绪和行为。

(二) 学校要特别关心

学校的老师在获知学生父母离异后, 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随时留心孩子的情绪、行为和学习上的变化, 并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 与家长一起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爱的教育。老师要细心、耐心地对待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班级的温暖, 让孩子除了家庭还有一个可以依靠和信赖的港湾。教师要处处留心观察、了解儿童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反应, 采取相应措施。要帮助儿童解决思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在思想上, 要帮助他们正视父母离婚的现实, 辩证地看待父母的离婚问题。在生活上, 要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克服依赖性, 学做生活的小主人, 以应付生活环境的变化。在学习上, 要帮助他们学会学习, 善于利用时间。对智力落后的学生, 要找出学习的障碍, 给予个别补课。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 要及时提醒或暗示,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自信教育。学校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 并给予积极的鼓励, 帮助他们在其特长领域不断地取得进步和成功。比如这个孩子在美术或者音乐方面有所天赋, 老师可以在学校或班级里组织美术、音乐比赛, 让这些孩子有更多的成功经验, 重拾自尊自信、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团结教育。学校老师可以利用离异家庭子女不在的时候, 对班上的其他学生进行团结教育, 即不要嘲笑、孤立、作弄离异家庭的学生, 而应该理解、帮助、团结他们。因为他们的自卑心理和其他方面的不良情绪会阻碍他们主动地与他人接触和交流, 如果这时其他的同学能主动地关心、理解他们, 可以使其同伴关系获得良好的发展, 以此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同时, 老师也应该积极地鼓励这些孩子参与集体活动。

(三) 社会要充满爱心

离异家庭子女经受了父母离异的全过程, 心理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创伤。他们不仅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而且有破坏社会秩序的危险。因此, 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单亲家庭子女, 重视他们的教育问题, 并给予必要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

转变社会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偏见。社会上有的人认为, 单亲家庭的子女生长在破碎的家庭中很难长成好孩子。原因之一是父母离异, 父母本身就不好, 还能教出好孩子?原因之二是父母离异是父母长期冲突的结果, 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 也不会长成好孩子, 单亲家庭的子女长期与持有这样见解的人相处, 悲观、孤独、失落等不良的心理反应会油然而生。对此我们要加强社会宣传来转变人们对来自离异家庭子女的偏见。

来自离异家庭的子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特殊关注, 对这些孩子的教育要格外细心、特别关心、充满爱心,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点滴小事做起, 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 让他们像健全家庭的孩子一样, 在校能开心学习, 在家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 在社会能获得同样的尊重、关爱和发展。

摘要: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健康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些消极影响影响孩子的一生, 若是没有正确处理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给予足够的关怀, 孩子便不能健康地成长。因此学校、社会、尤其是家庭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 帮助和促进离异家庭子女成长成才。

关键词:离异家庭,幼儿,消极影响,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方富熹, 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 .

[2]王金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变化及其心理维护[J].天中学刊, 1998 (3) .

[3]夏勇.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长期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1 (2) .

[4]戴斌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缺陷与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 2000 (1) .

[5]王瑛.离异家庭儿童情绪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1990 (1) .

[6]王瑛.离异家庭儿童情绪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1990 (1) .

[7]王瑛.离异家庭儿童情绪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1990 (1) .

上一篇:钢筋闪光对焊下一篇:起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