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意义(通用4篇)
消极意义 篇1
卢梭在其重要教育著作《爱弥儿》中, 开创性地提出并论证了消极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和干预越来越重的现代社会, 这种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消极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卢梭认为, 儿童天生向善, 在人的天性中并不存在什么过失, 人类的种种错误和罪恶是后天错误教育和不良影响的结果。所以, 在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消极教育”的思想。
“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 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 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一) 教学原则——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卢梭提出教育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他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 童年也有它的地位;应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如果教育不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就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在儿童 (0~12岁) 的教育中, 应顺应自然地发展, 锻炼儿童的身体, 发展他们的感觉, 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他们听不懂的、不感兴趣的各种知识和道德规范。
(二) 教学进程——重“实行”轻“口训”
“消极教育”强调用生活和实践教育, 就是要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感觉去认识外部事物, 而不是通过成人口头上的说教。卢梭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不对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 而是使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的教育。因为孩子们对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是很容易忘记的, 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 就不那么容易忘记了。
(三) 教学方法——重视自然惩罚
在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中, 实施惩戒的方法是“自然后果法”。卢梭认为教育上最好的方法是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 体会到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假如一个孩子撒谎, 教师不要去斥责他们, 而是使他们明白, 谎言的种种不良后果就都要落到他们自己的头上。
“消极教育”并不像它字面上的意思, 要求成人消极应对, 一事不干;它实际上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 花费更多的心思。教师不仅要保持纯朴, 谨言慎行, 而且要尽可能地使他获得各种各样有用于他青年时期的教育和他一生的行为知识, 培养他的各种能力, 尤其是判断力。
二、“消极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教育的意义
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提出了两个多世纪, 但在中国, 他所批判的那些教育现象仍然存在, 而且愈演愈烈。所以说, 消极教育思想对于我国现在的教育仍存在着积极的意义。
(一) 克服我国教育过分积极主动的倾向
中国人自古就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尤其在建国后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使得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他们的口号。超前教育、特长教育成为许多家长的首选。这些教育措施不仅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 而且还会压抑孩子的天性, 让他们原本天真愉悦的童年充满了不愉快。如果这时家长愿意借鉴和运用卢梭“消极教育”的思想,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就会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 克服我国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的倾向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材中心”的做法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不可估量, 教师不仅要读, 要讲教材, 他们还要求学生去背, 甚至是去抄教材, 许多中小学生不堪此重负。虽然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但绝对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如果可以加入一定的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实践课程, 这样既可以极大地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巩固学习效果。
(三) 克服我国教育过于注重口训的倾向
随着时代的进步, 体罚渐渐退了历史的舞台, 取而代之的是讲道理的教育方式, 也就是口头教育。这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子女不愿接受老师和家长讲的道理, 也随之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在这个时候, 有的家长和教师习惯运用大人的权威来强迫孩子接受。但这样做只能使孩子表面服从, 他们的内心却萌发了反抗和不满的种子, 日后一旦有机会, 他们就会按自己的想法办事, 有时会造成更大的错误和损失。如果这时家长换一个态度, 给孩子一些时间和自由, 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道理, 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 这样家长不仅可以少费口舌, 还可以赢得孩子的尊重与喜爱。
摘要:卢梭指出, 儿童在十二岁之前应当进行消极教育。教育的任务在于防止学生的心灵受到罪恶的沾染, 而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 因为儿童的天性是好的。在教育上, 教师不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而且要注重“实训”和“自然后果法”。这对我国现在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过分积极主动、过于注重书本、过于注重口训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消极教育,尊重,自然惩罚
参考文献
[1]卢梭 (著) , 李平沤 (译) .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89.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1999.
[3]但柳松.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J].教育探究, 2009, 12.
[4]梁明伟.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及其积极蕴意[J].中国教师, 2009, 8.
消极意义 篇2
一次,去某幼儿园观摩公开教学活动,活动的前半部分,教师组织得十分出色。接下来是幼儿自由探索的环节,操作快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教师则辅导其他未完成的孩子。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已操作完毕,他们在活动室里追逐打闹。教师见此情景,就规定他们去坐好等着,她自己则继续全力以赴地帮助速度最慢的三名幼儿。直至他们全部完成,教师才长吁一口气,带着全班幼儿离开了活动现场。
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位教师非常有耐心,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始终不言放弃,帮助他们直到任务完成。但换个角度看一看,这位教师对于那些更多的操作快的孩子没有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有效的引导,使得他们在这次活动中消极等待了七、八分钟的时间!
反思自己平时的带班情况,这种让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也经常发生。这不仅浪费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那么,幼儿在一日活动中产生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有针对性地消解呢?我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因幼儿做事速度差异所引发的消极等待现象与策略。
正如以上所阐述的事例,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在做事速度方面的个体差异是明显存在的。我对所在班级孩子的做事速度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统计,绘制图表如下:
一日活动 速度较快幼儿所用时间 速度较慢幼儿所用时间 时间差 手工、探索操作活动 10分钟 25分钟 15分钟 穿、脱衣裤 2分钟 10分钟 8分钟
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15分钟
30分钟(或更多)15分钟 进餐 10分钟 30分钟 20分钟 喝水、解小便 2分钟 8分钟 6分钟
从上表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不同幼儿完成同一件事情所花费的时间相差悬殊。倘若让做事速度快的幼儿每天在无数次的等待中度过,那么日积月累,要浪费掉多少时间啊!因此,我尝试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游戏引导法: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他们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那么所谓游戏引导法,是指教师组织一些幼儿感兴趣的简单的游戏,从而促使做事速度较慢的幼儿自觉地加快速度,避免其他幼儿消极等待。实例1:
今天中午的菜肴有红烧茄子,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吃完饭,在走廊上自由结伴下棋了,只有平时挑食的小宇还在一口一口地吃着,边吃边皱眉头。根据以往的经验,此时如果苦口婆心地劝他吃,效果并不显著。我考虑了一下,决定组织小朋友们玩他们特别喜欢的“谜语树”游戏。“
远看一把伞,近看伞一把,一人打得破,万人做不成。”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是蜘蛛网!”“对,真能干!”“弟兄五六个,围着圆柱坐。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
我悄悄地瞄了一眼小宇,发现我们大家热烈的活动让他羡慕不已,好象迫不及待地也想参与进来。于是,他加快了吃饭的速度,把“难吃”的茄子也一扫而光。仔细思考,我组织了一次简单而有效的科学常识游戏“谜语树”,就轻松地化解了整体与个体的矛盾和冲突,一如新《纲要》的第一部分“新《纲要》与幼儿发展中”强调: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游戏是注重过程体验的活动,它不受结果评价的制约,因而它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安全的氛围,通过游戏他们都获得了快乐,避免了整体的无聊等待。
(二)、个别指导、交谈法:
作为教师,只有明确幼儿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向往什么等等,才能知道自己怎样做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与幼儿交谈应该是平等的,在交谈的过程中,提问的技巧非常重要。皮亚杰认为提问是“构成幼儿认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实例2:
佳怡是个做事特别认真仔细的小姑娘,她的美术作品总会给人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画面整洁、内容丰富、色彩搭配合理,堪称完美。但唯一不足的是,每次开始创作之前,她总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手托腮思考,从而导致她完成作品的时间特别长。而其他画好的小朋友都只能等待着她。那么,她到底在想什么呢? 今天绘画的主题是“春天”,我来到佳怡身边,蹲下来与她轻声地交谈起来。师:“佳怡的图画总是很棒,对吗?” 幼:“恩!”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师:“能告诉老师,你在想什么吗?” 幼:“„„” 师:“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开始画了,格格的图画上有美丽的小鸟、蝴蝶,还有小房子,挺漂亮的。那也要抓紧时间喔!” 幼:“可是„„”(她预言又止,我马上用鼓励信任的眼神激励她)幼:“可是画什么才最好看呢?我想画别人都没想到的东西,这样才能得第一名!”
(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通过与孩子的真诚交谈,得知是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起作用,她在努力思考,力求与众不同!)师:“佳怡真棒!想得第一名的想法很不错,但是你想想,如果你画得又快又好,那才是真正的第一名呢!” 幼:(点点头)“那我画个小池塘,里面有小蝌蚪,再画个小朋友在放风筝!” 师:“好!那就赶快开始吧,加油!”
摸透孩子的心理,是教育开始的第一步。据此,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可以继续引导佳怡做得又快又好
,争取逐步与其他的同伴缩短绘画时间方面的差距,以减少其他孩子消极等待的现象。
(三)、教师之间分工配合法: 实例3:
每天午睡起床,穿衣裤速度快的孩子两分钟左右就完成了,然后他们排队在走廊处等待,而动作慢的孩子连上衣还没有穿好。如果此时让那些速度快的孩子先到楼下的活动室去,又考虑到无人看管,会出现不安全因素。因此,我们商量决定分工配合。由一名教师先带领已经完成的幼儿到楼下去盥洗、吃点心,并嘱咐保育员按照进班幼儿的人数分发点心,然后把剩下的点心存放起来,以防冷却。另一名教师则留在午睡室帮助、鼓励那些穿衣动作慢的孩子。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教师们虽然工作量加大了,但是孩子们消极等待的现象明显得到了改善:动作快的孩子吃完点心后拥有了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非常开心;而动作慢的孩子也在教师的鼓励下比原来提速了。他们做事的时间差由原来的十几分钟缩短了近一半。由此看来,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二、因处理突发事件所引发的消极等待现象及策略。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各种突发事件总会难以预料又难以避免地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生活秩序,影响了各种活动的正常开展。但换个角度说,突发事件往往隐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只要我们教师善于观察思考,及时把握这样的教育契机,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就完全可以变消极的等待为积极的活动。
(一)、运用“迁移”解决幼儿同伴间纠纷的方法: 幼儿的学习迁移就是幼儿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试图回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与新情境之间建立联系,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实例4:
饭前洗手时,奇奇把水甩在了鑫鑫的脸上,鑫鑫生气了,伸手打了奇奇的头,奇奇也不甘示弱,两人就这样在水池旁互不相让。其他的小朋友见状都挤过来看了究竟,班级秩序一片混乱。我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幼儿集体讨论,自行解决这次纠纷事件。我先请两个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大家听。然后,我问其他幼儿:“如果你是鑫鑫,你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一言我一语地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自行解决类似问题积累了经验。
著名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的主导思想是“尊重和自由”,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也尽可能的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合作、协商能力,同时有助于他们主动积极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个策略的运用不但减少了孩子的长时间的消极等待,更重要的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我想,利用了餐前一段时间,开展了这样鲜活的 “生成课程”,要比任何预设的内容都来得更有价值吧!
当然,因为这次纠纷发生的时间比较特殊,距离午餐开始还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所以我因势利导组织了集体讨论活动。如果问题发生在其他不适宜集体讨论的时间,如午睡时,那么就应该采取个别交谈的方式更好。
(二)、“请你来做小老师”的方法:
想当老师是很多孩子的美好愿望,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平时我常请他们轮流当“小老师”,帮助教师管理班级,效果挺不错。今天,这样的机会又来了—— 实例5:
离园活动时,我组织孩子们做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题,这时一位家长走了进来,与我攀谈起“孩子喜欢长时间看电视”的问题。小朋友们没有了老师的引导,顿时变得乱哄哄的。我见势,马上请一名幼儿来当“小老师”,她象模象样地给大家出起了题目,活动室内的秩序又恢复了原状,我和刚才那位家长又可以继续讨论问题了。
看来,平时教师就应该牢固树立“幼儿是班级的主人”的观念,多给他们能力锻炼的机会,遇到突发事件时就不会手足无措了。回顾这件事,正是幼儿凭借自己的能力,变消极混乱的等待为积极的活动,真让人欣慰!
三、因过渡环节不紧凑所引发的消极等待现象及策略: 实例6:
最近的天气特别冷,为了防止孩子们因受凉而生病,所以每次入厕后,我都让他们自己系好裤子,再到老师处排队检查。随着他们一个个地过来,队伍越来越长,检查过的孩子在活动室里跑来跑去,而还未轮到的幼儿在队伍的后面你推我、我挤你,于是告状声不断传来:“老师,他踩我的脚!”“老师„„”
真是吵!我让他们都到座位上去坐好,检查完一个再接上一个,这样就安静多了。实例7:
下午起床后,小朋友们自己系好裤子,到老师处来检查。检查完的孩子我就请他们先开始自由选择区域活动:有的孩子结伴去自然角观察小植物,有的孩子拿出了喜欢的拼图,还有的跑进了建构区搭起了“火箭”„„
我一边帮助没系好裤子的孩子,一边听到这样的声音:“佳佳,你快点来嘛,我们等你一起走迷宫!”这样一来,幼儿之间自觉地有了互动,同伴的榜样作用提醒了速度慢的孩子抓紧时间。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孩子们无需等待。通过以上两个对比实例,不难看出,在实例6中,无论是速度快的孩子,还是速度慢的孩子,都在消极地等待中度过。而实例7中,采用了“整合活动环节”的方法,即注重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之间的整
合,打破以往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块状结构,通过让速度快的孩子们自选活动,就由整理环节自然地过渡到区域活动的环节,中间没有浪费一点时间,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等待在生活中,等待在教学中,等待在游戏中,等待在每个环节中。在我们努力学习等待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消极等待并努力避免让幼儿作消极等待。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也存在着其他一些原因所引发的消极等待现象。如:生活器皿不足所引起的等待,等等。怎样让每个孩子在幼儿园度过愉快、充实有效的八小时,是我们继续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小议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播下的种子需要等待,有了等待,才能有果实;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有了等待,才能长大成人,适时的等待是必然存在的。但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消极等待现象。所谓的消极等待是指在集体教学中时间的隐性浪费。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可见在集体活动中要尽量减少幼儿的消极等待。时间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对于幼儿来讲幼儿园短短的15至30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是他们建构知识的摇篮,也是获得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因此,如何减少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消极等待,追求教学有效性,增加有效学习时间,实现学习时间最大化,是我们教师所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集体教学活动中产生消极等待的因素
综观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消极等待的的产生大致来源于物质因素和人物因素。
(一)物质因素
集体教学活动中物质因素主要包括幼儿操作材料的投放和活动环境的创设(场地的布置)。
1、材料投放不足带来的消极等待
材料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直接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材料又是幼儿表现、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柱,很多集体教学活动要依靠材料来达成教学目标,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幼儿知识的获得。如在一次手工活动《有趣的蝴蝶》中,教师提供剪刀、胶水等材料供幼儿操作,但胶水不是每人一份的,幼儿只能等同伴完成后才能使用,导致有的幼儿在等待,也使本次活动时间拉长。可见材料投入的不足带来了消极等待。
2、活动环境创设不合理带来的消极等待
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在集体教学中活动环境的创设--场地布置的合理于否直接影响活动环节的是否紧凑。如在一次健康活动《小鸭捉鱼》中,教师活动场地布置如图:
○○○○ /---独木桥---\ ﹡﹡梅花桩﹡﹡ ﹋ ﹋ ﹋ 鱼塘
○○○○ /---
独木桥---\ ﹡﹡梅花桩﹡﹡ ﹋ ﹋ ﹋
全班有30位幼儿,教师将幼儿分成二组,过独木桥再踩梅花桩到鱼塘捉鱼。教师讲解完后,幼儿一个跟着一个去捉鱼,由于是单程的路线,先到,捉好小鱼的幼儿就在梅花桩那里等待没到的幼儿走完,再原路返回;于是没到的幼儿也被堵在那里,路口就出现了拥挤状况,不仅场面混乱,而且浪费了很多时间。
(二)人物因素
集体教学中的人物主要包括幼儿和教师。幼儿在活动中处于活动主体地位,而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两者是集体活动开展的重要要素,也是消极等待产生的主要来源。
1、幼儿带来的消极等待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遗传素质的不同,其智力、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现有水平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带来消极等待现象。就拿美术教学活动来讲,往往会看到,有的幼儿由于绘画能力强很快就作完了画,来交给教师,对教师说“老师我画好了!”但有的幼儿这方面能力较差或动作慢,就经常拖时间,这时有的教师就让画完的幼儿坐在座位上,等没画完的幼儿一起进入活动的下一环节。这样就产生了消极等待。
2、教师带来的消极等待
教师作为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对活动内容的熟悉、活动环节的设计以及活动过程的引导上不把握好,都会产生消极等待带来时间的浪费。(1)活动内容熟悉度产生的消极等待
活动的内容是教师开展活动必须掌握和熟悉的,也是有序开展教学活动的保证。教师对活动内容的熟悉程度大大的制约着活动开展的进度和时间,如果不熟悉也就是教师没有预设,往往导致环节的脱节、教师自己语言的重复,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消极等待。(2)活动环节设计产生的消极等待。
一个集体活动成功的前提,是要有科学合理设计的过程。科学合理的活动过程能有效地减少教师授课时用在教学组织上的时间,使幼儿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机会。但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常常在设计过程时,没能有效、科学的安排每一个过渡环节,导致环节过渡的不流畅、不紧凑,有脱节和罗嗦的现象,从而导致消极等待的出现。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完成一个环节就让幼儿坐回座位小结,再离开座位继续下一个环节,重复的进行,这样的重复在有的活动中要来回于座位3-4 次,不仅课堂的次序混乱,还大大的浪费了时间。又如在绘画活动的最后部分,教师经常让先完成的幼儿在一边等,等全部画好再惯例性的一起讲评。由此可以看出活动环节设计的不合理和不科学会带来不必要的
消极等待。(3)教师引导产生的消极等待
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因此,师幼互动的状况直接决定教育的效果。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师的行为性质、敏感性程度及有效性的引导,也影响着幼儿的主动地位和主体性发挥,是产生消极等待的重要因素。如在集体教学中由于教师抛给幼儿的内容太深层没有立足于幼儿的已有水平,超出了幼儿接受理解的范围,或引导不明确、不得法都会产生消极等待。如:教师在引导小班幼儿认识小鸡时,出示小鸡图片问:“这是谁?”幼儿回答:“小鸡”。教师又问:“小鸡长得怎么样呀?”幼儿无人回答,教师再问同样的话,又没幼儿回答。三次后,教师改变问的话语说:“我们来看看小鸡的全身长了什么?”幼儿随口一起回答:“长了毛”。从这一片段我们可看出由于教师开始时的提问不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提问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讲不明确,也不在点上,所以造成了停顿,隐性的浪费了时间。
二、减少集体教学活动中消极等待的策略
对于幼儿来讲消极等待的出现可能抹杀了幼儿的学习机会、遏制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幼儿的学习动力。对于作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者--教师来讲,消极等待的出现是自己教学的失误,是对幼儿的不负责。因此,要拥有成功的教学活动,教师就要避免消极等待的出现,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和课间实施二项工作。
(一)课前准备 每一个集体活动要成功,不仅需要注重环节的过渡、幼儿的发展,还要避免消极等待的出现。要减少消极等待的出现就需要合理、科学、精心的课前准备。
1、精心设计 热于钻研
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熟悉和学习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要在研究每一个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的教学计划。要精心的设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有多少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要将预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及对策考虑得多一些、细一些、全面一些。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去钻研和熟悉活动内容,避免因自己不熟悉内容和环节带来的不必要的消极等待。
2、科学创设 合理安排
集体活动的教育环境是幼儿学习的场所,吸引幼儿的环境能激起幼儿乐于学习的动力,合理科学的环境能有效的避免消极等待的出现。从产生消极等待的因素,可看出通过营造适合幼儿需要的教育环境能减少集体活动开展中的时间浪费。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师不仅
应投入使幼儿有兴趣能主动探索的材料来辅助活动的成功开展,而且要根据幼儿的需要考虑人数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当投放全面、到位、够幼儿使用操作的材料。同时教师要合理的安排和布置好活动的场地,在上例《小鸭捉鱼》中,由于教师由于没有合理安排布置好活动场地,导致消极等待的出现。如果将场地布置成下图: ○○○○ /---独木桥---\ ﹡﹡梅花桩﹡﹡ ﹋ ﹋ ﹋
反程 /---独木桥---\ ﹡﹡梅花桩﹡﹡ ﹋ ﹋ ﹋ 鱼塘
○○○○ /---独木桥---\ ﹡﹡梅花桩﹡﹡ ﹋ ﹋ ﹋
反程 /---独木桥---\ ﹡﹡梅花桩﹡﹡ ﹋ ﹋﹋
使去和回的幼儿有了各自的路线,在活动中就不会出现幼儿拥挤和等待的现象。所以场地的布置要符合幼儿人数的需要,考虑到活动过程中各环节的过渡,这样能有效的减少消极等待的出现。
(二)课间实施
在消极等待出现的因素中,教师的实施能力也在其中。教师要尽量减少用于课堂管理、维持学习次序以及与活动无关的活动时间。并通过教学的生动有趣、对幼儿产生吸引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促使幼儿学习的更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避免消极等待现象的出现。
1、引导活动有效性
教师活动的引导是否得当、理想,是产生消极等待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注重有效性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总结、发现,提高选择教学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因指导策略的不到位,致使幼儿学习、思维偏离教学任务而耗费时间,导致教学低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的发展水平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
2、组织活动灵活性
幼儿的个体差异非常的明显,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每一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每一次活动的时间。如在美术活动中部分幼儿很快完成了作品的现象,教师采用不让幼儿在一边等而是针对幼儿的绘画能力强这一特点,让幼儿参与到未完成的幼儿绘画作品中,带动其他幼儿的绘画水平,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减少先完成绘画幼儿的消极等待。所以要减少消极等待现象,教师就要针对集体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幼儿所表现的能力,灵活有效的组织生成新的活动方式,做到幼儿个体差异的相融、协调。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消极等待现象出现是很难避免的,但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只要凭借认真钻研的态度、敏锐的随机观察力,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用心去体会幼儿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动机、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水平在行动,知道哪个幼儿需要及时的支援、哪个正需要暗示提醒、哪个将有某中行为发生等,教师心中有数
,就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控制好有效时间,使幼儿跟随教师在趣味、生动、新颖、形象和紧凑的教学活动中成长,把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三、优化一日活动,克服消极等待
等待在生活中,等待在教学中,等待在游戏中,等待在每个环节中。在我们努力学习等待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消极等待并努力避免让幼儿作消极等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提到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时,要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度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优化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情感、个性、智能的发展的根本条件。是我园开展“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实验与研究”。运用实验教材《好孩子,好习惯》实验课题,我们将幼儿的生活、卫生、学习、社会性等各种行为归纳总结,出台了我园《德育大纲》。
在研究幼儿良好常规与优化一日生活中,每天幼儿午睡起床时,穿衣服、盥洗、入厕等一系列活动引发了幼儿因为速度的先后问题而出现的不同等待现象。现状分析:
我园幼儿活动室与卫生间之间的距离较远,每天幼儿午睡起床后,主班教师要不停跟随幼儿来往于卫生间进行盥洗,配班教师在卫生间指导幼儿盥洗,保育教师打午点后开始整理床铺。部分盥洗后的幼儿坐在小椅子上等待,等全部幼儿都回来后,教师集体组织幼儿喝水、吃午点、检查幼儿衣物并为女孩梳头发,随后进行下午的活动内容。根据观察发现,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的消极等待现象,幼儿活动的形式不仅散而且乱。教师疲于奔波在活动室与卫生间中,三位教师在活动中各做各的,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
如何改善现状,克服消极等待,更好地优化一日活动呢?为此,我们在以下方面做了不同的调整和研究:
一、幼儿起床入厕、盥洗过程的调整
1、化零为整,教师在幼儿起床后,根据幼儿速度的快慢,组织不同组的幼儿去卫生间,个别幼儿再由教师单独带往。虽然减少了教师的奔波时间,但幼儿集体等待的时间并没有得到改善。
2、加强幼儿在来回活动室与卫生间之间的安全教育,教育幼儿不乱跑、慢慢走、不在途中玩耍,学习排队入厕,自觉盥洗。教师组织大多数幼儿去盥洗,少数幼儿由能力强的幼儿带往。幼儿整队去卫生间,排队入厕盥洗,过度时间过长。
3、幼儿起床后,教师叮嘱安全事项,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带领其他幼儿入厕、盥洗。教师更好地关注个别幼儿,多数幼儿有了初步的自主性。但是幼儿间依然存在
相互等待的现象。
4、主班教师交代幼儿安全事宜,幼儿起床后按速度不同依次自主入厕、盥洗。配班教师在卫生间指导幼儿进行盥洗。化整为零,克服了幼儿间由于相互等待而产生的时间上的浪费。幼儿的自理能力、自主性大大提高了。
二、幼儿喝水、吃午点的安排调整
幼儿集体喝水、吃午点的环节存在多次的重复等待,取消集体活动,让幼儿按起床、入厕、盥洗的不同速度分别去喝水、吃午点。幼儿不仅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在时间上避免了更多的消极浪费,教师从而在活动中能更好地关注个别幼儿,做到有的放失。
三、教师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的改变 主班、配班教师与保育教师各负其责,在幼儿起床的第一时间上关注幼儿,把检查幼儿衣物整齐,梳头等环节贯穿渗透于幼儿盥洗后的任一环节中,克服了时间上消极的等待浪费。
四、幼儿吃完午点后,活动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变化 《纲要》中强调的是“以幼儿为本”,我们的教育提倡的是尊重幼儿,发展个性。因此,从尊重幼儿的角度来说紧凑的、特频繁的活动转换环节,也许并不真正是幼儿所需要的,也许并不利于个别化的教育,不利于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不利于幼儿的自我管理。我园幼儿活动室空间比较大,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空间位置,为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服务,消除等待、浪费等现象呢?
首先,我们让吃完午点在桌面上等待的幼儿,拿着玩具篮到空地上去玩。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游戏位置,幼儿虽然玩得开心,活动室却乱哄哄的,对没有吃完午点的幼儿也有一定的影响。随后决定从改善幼儿活动场地,并使其有效利用上入手。同时,主题活动中环境创设、区域活动的开展,也需要一定的空间。为此,我们在幼儿集体活动与区角活动的空间位置上又做了几次调整。
刚开始,我们将幼儿的小桌子、小椅子集中在活动室中间,四周利用柜子、书架、桌子等隔开,形成活动区。经观察发现,幼儿在集体活动后,能较快进入活动区中,偶尔也存在“拉桌子”的等待现象。在幼儿午点和餐后,可进入区角活动中活动,但一段时间后发现,幼儿午点和餐后参与活动的时间随意性很大,时间较短,幼儿往往在活动时间上不能保证,对于区角活动中的内容,幼儿不仅不尽兴,而且比较乱。
随后又调整为幼儿在吃完午点后或集体活动后只玩玩具,没两天便发现,玩耍的幼儿与正在吃午点或进餐幼儿相互之间的影响太大,往往速度慢的幼儿东张西望,不能静下心来。幼儿参与活动内容单一,时间一长,部分幼儿坐不住,出现乱跑现象。于是又将幼儿的桌椅靠墙摆放
,活动区放在四周,幼儿集体与分组活动的形式有明显的改观。吃完午点后幼儿能较快进入区角活动中。但是幼儿的活动背景墙与班级主题活动墙面被挡住,没有了使用价值,成为了摆设,在活动中,还要白白增加许多的空间位置。
最后,我们让幼儿桌椅靠窗户摆放,活动室中,为幼儿设计了一块可集中、可分散的“小区域”。幼儿活动背景墙与主题活动墙的位置也留了下来。我们欣喜发现,区角活动的内容可增可减,方式方法可灵活可多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去把握。同时,幼儿计算区与建构区、美工区等拉开了距离,便于教师观察与引导,幼儿也不会受他人的影响。幼儿集体活动与分组活动场地分开,使每个幼儿不需要等待。幼儿午睡起床后,按先后次序分别入厕洗手、喝水、吃午点,选择活动区。或安静看书,或参与建构游戏、跳幼儿活力操等。
通过不断地调整、研讨、改变,其中,幼儿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有了良好的排队习惯,幼儿起床、入厕、盥洗、喝水、吃午点过程中,磨蹭现象大大减少。幼儿自主性提高,自信心发展良好。在宽松的环境中,幼儿不仅能自主的游戏和活动,而且还给幼儿提供一个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有利于幼儿自主自律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教师进行现场的设计、思考以及一些临时的随机情况的处理.教师在教学组织中改变了教育策略,教师间的合作,协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各负其责;使下一活动得已顺利进行,有效提高教育效能;优化幼儿一日活动,克服消极等待现象,更合理、有序地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
四、优化过渡环节 避免消极等待 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幼儿教育,总是由于种种原因,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消极等待的现象普遍存在着。这不仅浪费幼儿斑斓的成长时间,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压抑了幼儿个性的张扬。
为了优化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避免幼儿消极等待,我们对多个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进行了调查、问卷,现状如下:
1、部分教师认为过渡环节就是放松期,就由着孩子们自由发挥,例如:教室里乱糟糟,打成一片,教师充耳不闻;
2、有的教师则怕孩子们把教室搞得一塌糊涂,因此对于孩子们在过渡环节中的活动总是高控制、不敢放手,例如:吃饭之前总是把全体幼儿组织在一起,或是讲故事,或是唱歌等,就是没有想到放手让幼儿自由选择;
3、有的教师喜欢用生活活动替代过渡环节,因此,进到班级听课,只要听到“下面请小朋友小便、洗手”就
表示这个活动结束,要进入下一个环节了,但是,很多孩子其实并不需要小便,于是在盥洗室里就会发生打打闹闹、推推搡搡的不安全事件;
4、有部分有经验的教师,会请孩子们看书,但是,部分孩子他可能对自然角、区域游戏更感兴趣,但是得不到满足,教师会干涉和控制。
5、生活环节拖沓,存在不必要的消极等待现象。有的班级下午规定3:00应该开始进行区域游戏了,去检查时却发现连点心还没有吃过。原因:来不及,为什么?因为要„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确立了《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避免幼儿消极等待》的课题,旨在改变教师的观念,提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最大程度的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与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重新审视“过渡环节的定义”
成立课题组后,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找相关理论支撑,也就是重新对《纲要》中的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的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的第三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进行重新解读,我们应该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环节,但是很多过渡环节还是有着其存在的意义,减少、消除消极等待,就是意味着要让孩子在过渡环节中积极、主动起来,于是我们重新审视过渡环节的含义: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要为人终身的人格完善和为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奠定基础,就是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已入园的幼儿来说,他们一天的主要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那么如何为幼儿建立科学合理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呢? 我们说,孩子真正需要的过渡环节,应该是自由、放松和无拘无束的,允许有不同风格和性质的活动出现,但是支持活动的还要有适宜的活动材料以及相应的规则跟上。也就是说孩子真正需要的过渡环节应该是“自主、宽松但又有序的”!
过渡环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转换与过渡作用,使一日各活动之间建立积极的联系与互动,而且还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立的教育价值。我们怎样合理安排过渡环节,避免幼儿消极等待呢?
二、合理安排过渡环节,避免幼儿消极等待的措施:
(一)游戏伴随过渡,远离消极等待。针对优化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让过度环节更精彩,我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抓住“游戏是幼儿最好的伙伴”这一原则,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做法,让幼儿在游戏中,中,积极互动,轻松、快乐的度过幼儿园里的一分一秒。1.晨间接待与自主游戏整合,避免幼儿消极等待。晨间活动是幼儿来园后的第一个活动,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活动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一天的情绪起伏。活动组织的好就能很快转移幼儿与父母分离的焦虑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主动、自信的走入同伴与同伴交流、沟通,也使一日生活的以下各个环节顺利开展。
幼儿入园有早点儿的,有晚点儿的,时间上很难做到统一。幼儿入园后首先要整理自己的衣服,其次才能去选择自己可以干的事情,这是幼儿升入中班后培养的潜规则。每天,伴随着幼儿亲切的“老师早上好”,幼儿会主动的自己为自己服务,老师投以赞许的目光,让幼儿很有成就感,总是欢快的整理衣服,整理自己的厨子。晨间活动的精彩,主要体现在幼儿的自主上。
案例:一天早上,幼儿陆续的来到中一班。活动室有热闹非凡却井然有序。值日生戴着值日生牌,在忙着浇花、擦桌子,整理桌椅。有的幼儿在专心的画画,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捏橡皮泥,有的在娃娃家里喂娃娃吃早饭,有的在用饮料瓶制作小火箭„„都忙的不亦乐乎。老师呢,接待来园的小伙伴,时刻关注着玩耍的孩子们。
从以上案例看出,幼儿没有等待的现象,都在干自己高兴的事情,老师只是引导幼儿可以这样做,不可以那样做,没有强加干涉他们的自由,这样的晨间活动多么的温馨,幸福!2.培养幼儿的秩序规则,让课间餐和课间活动津津有味。安排和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时间的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幼儿形成秩序。幼儿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对时间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幼儿的一日生活的时间安排应该是稳定的,让幼儿形成习惯,让他们有所适丛。幼儿吃完早饭了,不带幼儿去做早操,幼儿就会对老师说:“老师,为什么不做操?”如果没有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他们就会说:“老师,我们出去玩玩吧。”稳定的一日生活时间的安排,幼儿已经形成习惯,幼儿有了一定活动的次序,就形成秩序感。
第一次集体活动结束后,到了孩子们盥洗,入厕吃课间餐的时间了。我们和孩子们约定了君子协定,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课间餐,必须先洗手再吃,就可以选择你想玩的游戏。有的幼儿喜欢先洗干净手,吃完点心再去玩耍,也有的是先拍拍球放松放松再吃,也有的玩的中间出了故障,中途来吃。虽然短短的30分钟,让幼儿自己来安排却也丰富多彩。开始时,个别幼儿等老师提醒才记得来吃课间餐,但时间不长,他们就都养成了这样自主的秩序习惯,不需要老师大声的叫喊,也需要老师频频的提醒。幼儿在有秩序的游戏中,津津有味的玩,津津有味的进餐。老师和幼儿多么和谐啊!3.安静的游戏伴随幼
儿午餐和入睡。
午餐前的准备活动,由于每个班上只有四个水龙头,三、四十个小朋友要轮流洗手,没轮到洗手的幼儿在带班老师的组织下玩手指游戏、猜谜语、听故事等。而另一位老师则负责盛饭、分菜,每天这个时候,洗手间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而且一进去就是很长时间,有的喜欢在水池边玩水;有的喜欢蹲在便池上津津有味地聊天;还有的乘机在洗手间捣乱。老师一会儿要到洗手间提醒入厕小朋友快点,一会儿提醒洗好手的小朋友不要乱碰乱摸,还要组织没洗好手的小朋友游戏,二者还要兼顾,部分幼儿在没有办法的等待。一方面,老师们知道在幼儿一日生活管理中尽量克服消极等待现象,做到“少等待、多活动”,但她们没有真正理解其中含义。“少等待”是不让幼儿做无意义的等待或消极的等待;“多活动”是让幼儿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为幼儿提供探索和锻炼的机会,通过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不是表面上的猜谜语、复习儿歌等幼儿不太感兴趣的活动,这种活动与消极的等待是没有区别的,它是一种变相的等待。
我们怎样让幼儿的消极等待变为积极的等待呢?首先把此阶段的生活活动与看书、玩结构玩具、听故事、拼图游戏、语言游戏、剪纸、捏泥等安静的游戏整合,让幼儿在游戏中等待进餐,吃饭后再在自主游戏中等待午睡,午睡室营造舒缓,轻柔,优美的轻音乐,然幼儿在音乐的殿堂里平静下骚动的情绪,温馨的进入甜美的梦乡。
午餐和午睡阶段,是容易混乱和吵闹的时间。以前,我们也经常出现人声鼎沸的现象,但自从让游戏伴随幼儿的进餐和入睡之后,活动室里时常传出笑声,歌声,音乐声。4.幼儿离园前可选择区域游戏和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的特点是需要准备的材料少,游戏规则简单,可以随时开展,幼儿可以自由组合,老师不用组织和参与,幼儿就能玩的很好,所以,民间游戏适合在过渡等零散的时间来玩耍,替代了幼儿的被动等待。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等待。
二、探究产生幼儿消极等待的原因和策略:
1.对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产生幼儿一日生活中消极等待的前提。
迄今为止,幼儿教育界不管是主题教学课程、生活课程、田野课程、还是富有个性的园本课程,对教师的评价都是通过观摩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等形式来完成,即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是以组织集体教学的效果来决定的。所以,致使教师非常重视集体活动的预设和生成,相比之下,忽视了过渡环节的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教师的评价是产生幼儿在园不必要等待的隐性前提。
避免幼儿在园的消极等待,从
大的方针,总的纲领性举措出发,应该纠正现在幼儿教育中的评优树先的依据的单一性,扩大评价的范围,包括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幼儿生活皆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从幼儿的感受来看待教师的优劣。
2.幼儿园的人事安排上,存在着“重教轻保”的倾向。
谈论一所幼儿园的好与孬,往往从硬件和师资上来衡量。所以,幼儿园的领导对教师的选、聘都很谨慎。要符合弹、唱、跳、画、讲的要求,又要具有大学学历,性格要怎样,做事要怎样,外貌要怎样„„力求独挡一面。而在保育员的使用上,就随意了许多,对人才的要求上也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健康能干就行,且工资待遇较低。这样高低水平悬殊的两个群体,在合作和互补上就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当然,也有的班级保教配合默契),为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的组织和诸环节的转换埋下了让幼儿消极等待的种子。如教师组织着活动,临时有事出去了,保育员在班上就只能力所能及的组织幼儿生活活动,能力强的能组织简单的小游戏来等待老师的回来。
为了克服由于重教轻保引起的幼儿等待,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保育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达到保教能互相替换,互相弥补,使幼儿的一日生活达到和谐、幸福的程度,让幼儿远离不必要的消极等待,使幼儿在自主、宽松又有序的环境里度过幼儿园生活!3.教师忽视了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忽略了过渡环节的组织。前面的调查结果已经证实了部分老师的观点,总感觉过渡环节无需组织的小细节,幼儿可自由打闹和玩耍。其实,过渡环节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入流的细节问题,但是这个细节问题却十分重要。这不仅仅在于它的过渡作用,还在于它本身可以独立的发挥积极的教育价值,更在于它可以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其他的组织形式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络互动。实际上,过渡环节作为不可避免环节存在,渗透在一日教学之中,每个活动转换之际,都会有过渡环节存在,看似一小块、一小块的转换时间,毫不起眼,但是,每天把这一小块一小块时间加起来,就是不容忽视的大块时间了。
所以,我们老师要重视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过渡环节,这样,幼儿才逃出消极等待的魔圈,找到真正的快乐。
消极意义 篇3
将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 使其中较长一部分对于全部的比等于其中较短一部分与较长这部分的比, 其比值为1:0.618, 这个比率即是黄金分割率 (Golden Section) , 将线段分开的这个点叫黄金分割点。由于这个点约在线段的三分之一处, 所以又叫“三分线”, 而这种分割方式称“三分法”。它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六世纪发现的, 一直被后人奉为科学和美学的金科玉律。
2. 自然界中的三分法原则
对我们而言, 这一比率并不陌生, 它存在于自然万物中, 甚至包括人类自身, 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部分与部分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一致。”早有诸如《神秘数字0.618》这样的书籍或文章介绍, 譬如一棵树每年长高与长粗的最佳比、相邻两片叶子的夹角与周角之比, 向日葵花盘上的瓜籽布局的螺旋排列之比, 都符合0.618的黄金分割率, 还有最著名的鹦鹉螺, 它身上的曲线被称为“黄金螺曲线”。又如近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根据对人体的分析发现, 人体由腰至足底的距离和头顶至腰的距离之比、人的脸部高度与宽度之比之比也都是0.618。
“三分法”这种分形不是生物进化的一种巧合, 而是自然界乃至宇宙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3. 三分法原则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在艺术史上, 很多杰出的作品都与三分法原则密切相关。在绘画领域里, 艺术大师达.芬奇应用黄金分割创作了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古希腊的雕塑家用黄金分割创作了“维纳斯”的雕像;在乐器制作中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制造专家斯特拉迪瓦里以黄金分割为指导, 制作出了音质优美的小提琴等等。
在此我们还要着重提到绘画创作中的构图 (COMPOSITION) 方式, 在绘画艺术中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 必须在一定的空间中合理地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 从而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 而这其中便有黄金分割律的运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有“章法”或“布局”的构图方式, 其核心内容也是三分法原则。
正是三分法原则在平面艺术领域中的广泛运用确立了其核心的地位, 这对近代发展起来的摄影创作也同样起到关键的指导意义。在摄影构图时, 人们发现如果将人物或需要特别关注的视觉中心放在四条三分线的四个交汇点上时, 将是最容易得到眼睛青睐的“黄金点”, 在国外的摄影理论里把这四个点称为“趣味中心”。如果将地平线放在画面上三分之一处或下三分之一处也都会起到很好的视觉效果, 并能够使天空或大地在视觉效果上产生不同程度的扩展, 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4. 三分法原则带来的束缚
三分法被引入到摄影构图中以来, 受到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追捧, 大家好似找到了开启摄影之门的金钥匙, 认为只要套用这一规律就能拍出优秀的作品来。
事实上, 有了三分法的拍摄原则, 有意识的运用构图知识,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拍摄者的构图行为, 淡化了拍摄者主动观察拍摄对象的兴奋状态, 注意力被转移至画面的结构, 忽略了真正打动作者的部分, 形成惰性, 封闭了思想, 丢失了拍摄的乐趣。产生对三分法的依赖, 逐渐形成一种“三分法情节”, 思维的定式, 难以摆脱。
三分法本身并没有错, 导致思想封闭是循规蹈矩、不自信的心魔在捣乱。构图的本意是使用视觉要素的技巧, 吸引并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把艺术家对现场物象的见解和看法、思想通过取舍后再向观众传达情感。我接触过一些从艺多年、经验丰富的优秀摄影师, 他们在听我讲授的摄影构图课之后非常兴奋的告诉我:“虽然这是第一次听到这些规律, 但我在现实拍摄中就是这样拍的, 没有想那么多道理。”这说明真正有修养的摄影师在进行构图时, 并不会受到构图形式的制约, 而是从表达内容出发, 围绕明确的拍摄目的进行合理的安排画面结构, 寻找独特、有趣的拍摄视角, 结合现场光线和影调的处理, 追求最终和谐统一的美感。一边深入的学习构图方式和心理哲学, 一方面积累经验来提高自己。
5. 摄影创作中的“七分力”
为了探寻解决制约拍摄的方法, 我们仍然尝试着从三分法中寻找答案。乒乓球名将邓亚萍在一次乒乓球的点评中, 当看到赛场上郭跃开头两局以高比分赢张怡宁的形势下, 张怡宁却利用对手求胜心切的心态, 沉着冷静连扳三局的场面, 不禁说道:“比赛的最佳状态应该是使七分力的时候, 因为这时的状态是最佳的, 越想赢反而会因急出错, 使对方得分。”这里指的“七分力”实际上也恰巧符合了前面所说的三分法原则, 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比赛经验里“七分力”的状态下将是精神最集中, 心态最放松, 成绩最理想的竞技状态。如果一味的使出全力, 抱着必赢的心态难免会因为过于紧张失去平衡, 结果反而是南辕北辙。
七分, 是给自己留一些余地和退路, 这样可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进行发挥, 可加可减, 拿捏在临场之中。中国人常说吃饭要吃七分饱亦是这个个道理, 七分是满足的定量, 有之足以, 另外三分是弹性空间;七分, 并非是提倡消极的不努力, 要做到七分的张弛有度, 必须在准备工作上下足功夫, 方才能达到在战略上的渺视, 战术上全力以赴的境界。
规律是用来打破的, 三分法本是人类总结出的标准, 然而如果一味的追求这一准则往往会陷入封闭的困境, 作品很难突破, 没有新颖之感, 而创作心态上的三分法原则正是解决这一局面的良方。那么, 借用这个理论, 七分力是人类感觉最舒适和放松的状态, 心态的平和为创作的灵感发挥创造了必要的空间, 在技术应用七分满的条件下, 留三分的发挥, 或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7世纪的英国美学家夏里兹说:“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凡是和谐和比例合度的就是真的, 凡是既美而又真的也就是在结果上愉快和完善的。”所以我们提倡把十二分的努力用在平时的刻苦训练中, 化招数于自然的潜意识之中, 使得我们不必在创作时为技术所困, 但在创作中我们只用“七分力”, 而另三分力是用于随机应变。对于摄影或其他艺术创作而言, 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之后, 等待我们的将是临场情感的抒发。所谓“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在平时对要牢固把握摄影的原理、应用的技巧, 不断提高作品艺术感染力, 在熟练操控自己的相机同时掌握用光和构图的技巧, 摆脱片面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功利心态, 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自身的摄影创作, 将注意力放到心灵的表达中去, 用情感打动观众, 这样才能创作出神韵兼备的佳作。
三分法是自然中找寻的规律, 被人们在各个领域中吸收运用, 特别是在摄影及其他艺术创作中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价值,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将其运用得当, 有时难免会“物极必反”, 成为制约思想表达的障碍, 换一种态度进行心灵更深层次探索, 将会变消极因素为积极, 重要的是找到三分法的这个平衡点。
参考文献
[1].《摄影构图学》长城出版社 (美) 本.克莱门茨大卫.罗森菲尔德姜雯林少忠李考贤译文
[2].《摄影构图》辽宁美术出版社孔祥竺
“消极腐败”成因剖析 篇4
尽管“消极腐败”表述已经使用多年,但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致的看法。美国专家海德海墨根据人们对于腐败行为的容忍程度,曾把腐败区分为“黑色腐败”(受社会普遍谴责的腐败行为,希望在原则的基础上对之予以惩罚)、“白色腐败”(社会上大多数人不认为应当受到惩罚的腐败行为)和“灰色腐败”(具有广泛争议的腐败行为)三种类型。所谓的腐败只有黑色腐败和界于黑色与白色之间的灰色腐败。在本文中,我们所区分的“积极腐败”和“消极腐败”分别与海德海墨所区分的“黑色腐败”和“灰色腐败”相对应。
“消极腐败”产生的根源
首先,认识不清和重视不够是造成“消极腐败”蔓延的主观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在有关“什么是腐败”的问题上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分岐。不少人认为只有贪污受贿才属于腐败行为,而“吃点、喝点、玩点、用点”根本算不上什么腐败。
其次,现行有关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弊端、漏洞是造成“消极腐败”蔓延的客观原因。在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上,由于存在着预算内和预算外的划分,预算外资金基本上是监督失控的,加之财政支出基本上都是由“一支笔”来决定,这就很容易导致资金使用上的“软约束”。在财政收入体制上,由于存在着普遍的创收制度,单位创收又和单位的预算挂钩,从而将权力与利益牢固地捆绑在一起,客观上刺激了各单位扩大创收的冲动,大部分创收甚至直接进入到预算外,这就为滋生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三,决策体制上的弊端也是造成“消极腐败”蔓延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些“消极腐败”的产生与盛行,与现行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决策体制直接相关。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权力过分集中的决策体制不仅为个人专断决策打开方便之门,而且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第四,政策执行不力是造成“消极腐败”蔓延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就“消极腐败”现象已制定出大量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执行不力,导致这些规章制度在反腐败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就拿公款吃喝来说,我们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对接待的档次、金额、陪同人数,甚至是菜的分量都进行了规定,但结果却是“几十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此外,在公款配车、公款旅游、公款出国、公务招待、办公用房也都有相应的规定,但往往得不到有效执行,甚至形同虚设。
如何从根本上治理“消极腐败”
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各级党政机关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有关精神,真正提高对于“消极腐败”现象严重危害的认识,提高反对和治理“消极腐败”现象的自觉性。
进一步深化相关体制改革,这是治理“消极腐败”的治本之策。特别是财政预算体制改革、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于治理多种挥霍浪费型的消极腐败现象会起到釜底抽薪、立竿见影的功效。首先,必须深化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统一预算内和预算外,实行“一本账”,使全部预算都要纳入到人大监督范围。其次,必须改革财政收入分配体制,逐步废除行政性收费项目。对于保留的行政收费项目要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废除收费和预算之间的挂钩,彻底切断部门权力和部门利益之间的联系。
深化决策体制改革,克服权力过分集中。在决策体制改革方面,党的十七大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近期来看,就是要“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 “票决制”普遍化将有效分解权力,是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的有效对策。
落实关键政务信息公开,真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过去一些年里,政务公开一直在推行,十六大以来,党务公开也提上日程,但公开一直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是关键政务信息保密成了公开的最大难点。要有效防治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一个关键的对策就是对决策信息,财政预算信息,特别是“三公消费”等信息,领导干部个人必要的生活细节信息进行公开。同时,要通过立法保障媒体对于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