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消极怠工

2024-08-22

解决消极怠工(精选8篇)

解决消极怠工 篇1

由于各国国籍法关于自然人取得、丧失和恢复国籍所确立的原则或者所采取的主义的不同, 使得一个自然人没有任何国籍的情况。它包括三种情况:一是自然人一生下来就没有取得任何国家的国籍, 二是原来取得国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国籍丧失, 三是自然人是哪国国籍无从查证因此成为无国籍人。

一、消极冲突传统解决办法

(一) 一般解决办法

一是直接适用住所地或者居所地, 无论对于哪种情况的国籍冲突, 各国一般主张将住所地国家的法律作为其本国法, 如果当事人没有住所地或者其住所地无法确定的, 则以其居所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如1939年的《泰国国际私法》第6条第4款、1964年修改后的《日本法例》第28条第2款、1982年《南斯拉夫法律冲突法》第12条等都做出了相似的规定。如果居所地也无法确定的, 有的国家就规定适用法院地法, 有的国家则要求当事人归化法院地国籍或者直接适用法院地法。1982年《南斯拉夫法律冲突法》第12条中规定如果当事人的住所地和居所地都不能确定, 那么就适用那斯拉夫国的法律, 实际上就是适用法院地法。

(二) 法官自由裁量

有一些国家的立法规定在解决自然人国籍消极冲突上由受案法院的法官裁量决定。法官在解决办法上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如1948年《埃及民法典》和1951年《伊拉克民法典》、1976年的《约旦民法典》第26条中都有作出相应的规定。

二、消极冲突解决的新建议

上诉关于国籍消极冲突的解决, 各国立法和相关条约的规定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充分体现了各国积极对消极冲突下所产生的无国籍人的保护。但是我们应该不妨深思一下在保护当事人权益的时候, 除了以当事人住所、居所、实际滞留地、法院地等因素来解决当事人国籍消极冲突外, 应当将当事人过去是否有国籍以及其父母的国籍、住所、居所等因素加以考虑, 消极冲突的产生其实大部分都是由无国籍自然人的父母的原因所导致的, 然而试想一下, 那么与之最为密切的就是其父母, 而且自然人无国籍并不等同于其父母没有国籍, 最为重要的是解决自然人消极冲突是为了找到当事人的属人法, 并通过其属人法来调整有关当事人的身份能力等方面的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 从而妥善解决涉外民商事法律冲突, 最终使法院的判决或者仲裁裁决能够得到承认和执行。因此综上给出一些建议:

第一, 以当事人曾经的国籍所在国法律来解决国籍消极冲突。先看当事人曾经有没有国籍, 如果当事人曾经有国籍那么就可以以其过去所拥有的国籍国的法律作为其人生关系的准据法。第二, 以当事人父母的国籍所在国法律来解决国籍消极冲突。若当事人现在无国籍而且以前也没有国籍的, 其父亲或者母亲有国籍的, 应当适用其父亲或母亲国籍国的法律。第三, 以当事人住所地和其父母住所地所在国的法律来解决国籍消极冲突。当当事人无国籍, 且其父母也无国籍时, 当事人有住所地的适用其住所地所在国法律, 当事人住所地的, 其父母若有住所地则适用其父母住所地法律。第四, 以当事人居所地和其父母居所地所在国的法律来解决国籍消极冲突。当事人无国籍、无住所地, 而且其父母无国籍也无住所地的情况下, 则适用当事人居所地的所在国法律。如果当事人无居所地, 若其父亲或者母亲有居所地, 则适用其父亲或者母亲居所地所在国法律。第五, 以适用当事人实际滞留地及其父母实际滞留地的所在国法律来解决国籍消极冲突。如果当事人无国籍、无住所地也无居所地, 而且其父母也无国籍、无住所地、无居所地时, 当事人则就要适用当事人实际滞留地所在国的法律。如果当事人所在滞留地无法确认的, 则可以适用其父亲或者母亲实际滞留地的法律。第六, 通过归化或者直接适用法院地法来解决国籍消极冲突。如果上述均无法确定, 首先可以征求当事人的意见, 询问其愿意留在哪个国家, 从而是用该国的法律, 当然前提是该国愿意接受他, 或者要其归化或直接适用法院地法作为当事人的属人法。

当然解决自然人国籍消极冲突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其实就是统一各国的国籍立法。然而由于诸多原因, 这项工作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此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先确立一些解决国籍冲突的基本原则, 寻求一些解决国籍冲突的实际做法, 为国际社会在解决国籍冲突上提供宝贵的指导经验。

参考文献

[1]高宏贵.国际私法 (冲突法篇) 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问题专论[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3]李浩培著.国籍问题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4]张庆元著.国际私法中的国籍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6 (1) .

[5]李双元主编.国际私法学 (第一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

解决消极怠工 篇2

眼见春节将至 他们思归心切

在白马路某印刷公司工作的陈琳,今天就要回老家湖南永州了。她所在公司还有4天才放假。“我实在工作不下去了,就跟领导说明情况,让我提前回家。”陈琳说,她本来买了10日的车票,但听说有老乡今天开车回家的时候,她当即决定拼车回去。

原来,每逢法定假期都是公司生意火爆的时候,陈琳工作一年来,几乎每个工作日都在外面忙业务。“我只想放松一下,跟家人说说话。”陈琳说。

在福清工作的连小姐,最近她也没法安心工作。她所在公司要到农历腊月二十九才放假,年末是工厂的生产旺季。连小姐更气愤的是,工厂取消了元的年终奖,听说每年都会安排的年终旅游也泡汤了。连小姐开始借口生病或有事推脱工作。

小林是湖南长沙人,这一周,他天天凌晨就起床到火车站买票,但都没有买到,

因为早上起得太早,长时间排队购票,还要赶回单位上班,加上买票的压力,让他觉得身心俱疲,工作基本丢在一边。6日,他买到飞机票,虽然是大年三十早上的,不过他觉得总算可以放心工作了。

专家支招:避免感染“怠工情绪”

福州心语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洪美芳告诉记者,在春节这样重要的传统节日来临前,市民产生消极、疲惫的工作情绪很正常,这在心理实践上被称为“假期综合征”。

如何应对“假期综合征”,洪老师建议:

第一, 若身边有许多和你一样消极怠工的人,最好不要聚在一起倾诉这种情绪,避免相互感染;

第二,不要强迫自己专心于工作,因为有时候越强迫自己专心反而适得其反。让正常的生活节奏掌控情绪,很快,人就能抛开厌倦情绪。

第三,实在想家,可以和家人多通电话。他们的支持鼓励,可以安慰你。

解决消极怠工 篇3

一、表现

1“不吃食”

这类学生漠视语文,对语文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常常是上课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就不听;课下作业愿意做就做,不愿意做就不做。在一些人眼里,语文学与不学都一样。总学,也不见得考得多好;不学,也不见得考得多坏。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这类学生有食不吃,结果只能挨饿。

2“吃等食”或“等食吃”

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有些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下完成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会主动去学,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些课外书籍。这类学生,应付了事,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相对于漠视语文的“不吃食”情况而言,他们也只是“吃等食”或“等食吃”。

3“怕吃食”

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太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进而导致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紊乱,头脑空白,最后,无法正常发挥。结果是越怕越糟糕,越糟糕越怕,形成恶性循环。从此后,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对语文一筹莫展。这类学生属于“怕吃食”类型。

4“吃零食”

有些学生能充分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老师提出的强化课本、多读文章、强化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真佛不拜拜假佛,大搞题海战术,希望能够碰到高考题,殊不知“瞎猫碰上死耗子”,几率毕竟很小。还有一些学生,语文试题一点儿不做。他们抱着“我头脑聪明”、“我运气好”的心理,希望到考场“超水平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有饭不吃“吃零食”者。

二、成因

1认识不到位。有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认识不到位。他们不知道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他们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讲、课下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留意观察生活,从不勇于自我表达,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篇文章。殊不知“生活无处不语文”。有的学生对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认识不到位。较之其他学科,语文各种能力的养成,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马上就打退堂鼓。殊不知“付出总有回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还有的学生对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认识不到位。面对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这一现象,有些教师和学生便有一种错觉,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了。在这一思路指引下,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自我调适能力不强。语文学科具有题量大,内容杂,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错的特点。特别是作文,有时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费了不少脑细胞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却常常因走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费力不讨好,还不如去做那些投入少,见效快的学科。在这种心态下,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都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常常通过发试卷、做作业等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余时间全部忙于应付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再加上自己又缺乏自我调适能力,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看书”这个无需上交的“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解决方法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目的不明确。如果能让他们目标清晰,由“要我学”产生“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我曾经找出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中运用了课文材料的文章印发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课本知识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的内容。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完善,班上组织交流。在明确的目标下,他们积极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面对班内的交流,获得一种优越成就感。此后,那些不够重视课本的人,对课本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同时,原本感到作文无话可说的人,也大有收获。老师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当然会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2变单调情境为诱人情境。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解成语的使用时,把成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不但能够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而且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同时也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了古文内容。再如,讲文言活用时,我由前几年的流行语“酷毙了”“帅呆了”导入:“毙”是“倒下”,“酷毙了”就是“酷得使人为之倾倒”,“帅呆了”就是“帅得使人惊呆了”的意思。这样讲解,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文言现象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对词语的意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倘若真能把单调情境变得诱人,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变饱尝失败为享受喜悦。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条件。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由“月考”,再“周考”,很难不出现哪门学科考试“滑坡”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妨对学生,尤其是成绩不是很好、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在某些题或某一题的好的做法当众予以表扬,让他们摆脱失败的阴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让他知道成功者不单单是总分高的人,任何一个在某一方面突出的人都是成功者,他们就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解决消极怠工 篇4

一成因

之所以会出现冷漠对待语文科目的情况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 在这里我总结出两个层面原因, 即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

1. 学生层面

第一, 心理层面。 (1) 轻视语文这一学科。通常轻视语文的学生对待语文学科总是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对待课堂的听讲及教师安排的课后作业总是随心所欲, 完全视心情而定。语文需要厚积薄发, 无法做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所以当学生学习语文没有像数理化那样可以快速提升成绩时, 就会觉得语文可学可不学, 反正成绩也不会很差。正是因为这种原因, 语文这一重要学科被有些打入了“冷宫”, 语文越来越呈现边缘化的趋势。 (2) 投机取巧的心理。语文学科的考试题目有其特殊性, 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例题式考题, 大都来源于课外, 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忽略了课本的内容, 忽略了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还有些学生认为语文考试就是撞运气, 运气好, 就可以高分, 运气不好就一塌糊涂。

第二, 学习习惯层面。 (1) 无预习意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初中的课文大多篇幅长、内容深, 连教师备课都需要进行反复研读教材, 所以学生课前如果不认真预习, 在上课时就会听不懂。而且语文的课时有限, 不可能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在课上去消化当堂内容, 所以学生总是机械地记录, 被动地接受知识, 理解不了, 语文成绩自然提高不上去。 (2) 无动手动口意识, 课堂沉寂。这个问题不止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出现, 在各个学科都有所体现, 学生在上课时不积极地加入到思考之中, 不愿意主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所以老师采用点名的方式, 而由于用时过长, 慢慢被教师替代, 成为教师的“专场”。

2. 教师层面

第一, 心理层面。苦于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 但又无法突破瓶颈, 渴望有效的解决途径。语文教师是所有科目教师中最累的一个, 工作量大, 但成效甚微。

第二, 技术层面。对有效教学的相关内容有浓厚兴趣, 但也疑虑重重。主要是质疑其操作性。

二解决办法

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 需要不断反思。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 必须走好以下两步:

1. 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 所以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 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 学生如果没有把语文与生活相联系, 所作的文章就会存在假、大、空的毛病。因此, 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语文融进生活, 生活体现语文。

在中考的背景下, 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应试的背景下, 学生认为只要会做题, 不需要过于思考联系生活, 往往忽视了语文来源于生活这一本质。在“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旧观念下, 一些学生把语文抛在脑后。因此, 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 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 (1) 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 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 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 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 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可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 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 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

2. 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 讲究“课内打基础, 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 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朱光潜在《谈作文》中提到, 对于一个写作的初学者来说多读书这是很有必要的, 读书才能临摹, 读书才能写生, 这都是在强调阅读的作用。同时, 不可忽略的是写作。写作, 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 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解决消极怠工 篇5

一、什么是课堂消极沉默

范志燕 ( 2001) 认为沉默是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从广义层面讲, 它包含课堂教学中所有的沉默现象; 从狭义上来看, 它是指课堂提问或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沉默。

滕明兰 ( 2009) 认为课堂沉默是指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在思维、情感、行为等层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关联、不参与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郑洁 ( 2011) 认为根据课堂效应的不同, 课堂沉默可分为两种表现形式: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

刘雨 ( 2012) 认为学生的课堂沉默是学生的一种无声的语言, 积极的课堂沉默通常表达了一种赞成的意见, 或是使学生拥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 消极的课堂沉默会造成课堂 “死气沉沉”。

本文所要阐述的课堂沉默主要针对高中英语课堂的消极沉默现象 ( 郑洁、刘雨) , 也是范志燕所说的狭义沉默, 与滕明兰的观点一致。笔者所认为的课堂消极沉默是指学生在教师课堂授课期间无积极的思维活动参与, 在提问或讨论时, 不与老师或同学交流, 不关心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不参加任何的教学活动。这种消极沉默, 是对语言学习的消极逃避行为。

二、为什么高中英语课堂会产生消极沉默

1. 英语能力低下

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几年的英语基础, 但由于母语的环境, 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英语之外, 课后很难保证有大量的时间接触到英语, 这就减少了学生练习英语的机会。而英语作为一门交际学科, 缺少了日积月累的应用, 很难在英语上有很大的突破。其次, 方法的不恰当也导致了高中生们英语仍旧不能自由表达, 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背单词、学语法, 其实学习英语最大的捷径在于运用。缺少了运用, 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特别是在英语思维能力方面, 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基本做不到准确、恰当地用英语表达, 更谈不上语言的得体性和地道性, 这种张嘴说不出一句英语的学生在课堂上即使想回答问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 性格内向害羞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如果一个学生属于内向型, 则他的感情及思维活动倾向于内, 感情比较深沉, 言语少, 害羞, 容易怯场。这样他就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或者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长此以往上课不发言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和消极的学习状态。这种习惯和状态在课堂上具有传染性。

3. 心理诚惶诚恐

学生进入高中后, 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不再像初中生那样简单直率, 容易变得患得患失。高中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 自尊心也日趋强烈, 他们或者害怕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和受到老师的批评; 或者没有十成的把握所以犹豫、观望。以上几种无论是什么原因均属害怕心理。或者有的学生对学习英语缺乏动力, 自信心下降, 在学校常表现为提不起精神、嗜睡、发呆、走神, 这是消极抵抗学习英语的心理。

4. 兴趣整体缺失

很多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 听、说、读、写均不擅长, 课后作业不会做, 上课听不懂, 每节英语课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煎熬, 整天对着枯燥无味的英语字母没有半点兴趣, 这就导致了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不足。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变弱就会采取消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动。他们对老师讲授的英语知识毫不感兴趣, 上课无精打采, 情绪不稳定, 注意力下降, 思想开小差, 抄作业或者不完成作业, 上课要么趴在桌子上睡觉, 要么就假装学习, 更别说上课举手发言。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 极大地影响了英语学习任务的完成的情况, 制约着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和自身智力的开发。

5. 教法呆板守旧

教师在备课时只备了教材, 忽略了备学生和备教法, 在课堂上, 由于没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教师们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和教学任务, 以 “填鸭式” 进行知识的灌输, 所教内容既庞大节奏又快, 学生在不动脑的状态下很难当堂消化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 甚至有些教师在问题提出后, 许多学生还没能思考成熟教师就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往下进行, 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导致了学生与老师的教学预设脱节, 这样的 “独角戏” 课堂是学生非常抵触的课堂。或者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表现不予以评价和表扬, 忽略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 长此以往, 逐渐地扼杀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种沉默的英语课堂会导致长期以教师为中心, 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与行为定势, 学生习惯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由教师自己解答, 教师让记的笔记一字不落地记在笔记本上, 虽然认真听讲, 却缺少表现自我的欲望。

其中, 前四点原因为学生因素, 第五点为教师因素。

三、高中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的影响

1. 降低学习效率

课堂学习是最宝贵的学习机会, 能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课堂45 分钟是影响学生英语成绩好坏的关键, 作业的优质完成也取决于课堂听讲的效果。同时高中英语课堂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场所, 单纯的讲解并不能让学生消化吸收, 应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去检验听课效果, 这就需要大脑思维活动的参与。同时, 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和评价, 以此促进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的发展。而课堂的消极沉默, 在课堂教学中时常遇到, 不利于以上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是课堂的低效和无效的表现之一, 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英语最大能力的发挥。

2. 恶化师生关系

学生消极沉默的直接影响是带来课堂气氛的 “冷场”, 表现形式为老师抛出问题学生不予理睬, 老师发出讨论的信号学生也不接收, 这就会给老师带来一种失败感, 产生消极情绪, 这种沉默会让老师感觉学生漠视他的存在, 不配合其教学, 在这种情绪的引导下, 教师很容易批评学生; 同时学生在受到老师的批评时更对这门学科或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从主观上和客观上均不愿配合老师。因此, 这种消极沉默会同时给教与学双方带来压抑、尴尬, 容易使双方进入一种不合作的状态。长此以往, 教师和学生如果始终不做调整, 容易诱发师生之间的心理对抗, 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

3. 养成不良习惯

学生在消极沉默的课堂里通常是被动地坐着, 不思考、不参与, 课堂的沉默会让学生容易走神而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 也会妨碍人的思维活性, 抑制人的个性发展; 但这种沉默课堂会让学生感到假性轻松, 因为老师报出答案或其他同学报出答案要比自己动脑想出的答案省劲, 学生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 然后模仿, 生搬硬套, 即使老师哪个地方讲错了, 学生也毫无感觉。这种懒惰心理和依赖心理会让学生上课无压力但会直接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如上课走神从而不能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 无法从老师的授课中得到任何有意义的知识, 课后抄别人的作业, 因为老师讲的知识不能进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使他课上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 听课像是:“听天书”, 课后谈何会做作业。这也是学习障碍的一种表现。

四、如何打破高中英语课堂的消极沉默

1. 优化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教材

教师应让课堂的各个环节充满趣味性, 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以学生为中心, 精心研究教材才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在英语课的导入上可多下点功夫, 因为良好的开头是让课堂动起来的前奏。教师应从 “三性” 入手:趣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要善于创设生动活泼的动态教学情景, 渲染教学气氛, 引发学生兴趣, 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想听下去, 急于听下去。再比如在提问环节: 教师可以将问题的设置梯度化, 做到心中有全体学生, 把简单易答的问题留给英语水平较弱的学生, 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时刻的关爱。另外,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具体化和生活化, 让学生们知道这些问题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他们虽然不能完全答对, 但也不至于一点都不会, 这样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问的最高境界为: 无疑到生疑, 有疑到思疑, 思疑到解疑。最后, 应在课堂上多安排些活动, 真正地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 学生与学生进行坦诚的碰撞、交流和沟通, 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 避免课堂消极沉默的出现。

2. 强化学习动机, 树立学习信心

学习动机是能够维持学生长久、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机越强,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大, 学习效果也会越好, 反之则会降低学习效率。因此, 教师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强化动机的过程中,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两点: 一是学生要相信自己一定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二是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改变和提高的。也就是说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英语的信心是强化学习动机的关键。课堂消极沉默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 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为这些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把课堂中一些简单的任务留给他们做。此外, 可以为课堂消极沉默的学生树立榜样, 比如教师可以先突破一个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 让他顺利地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任务, 取得成功。然后以他为榜样鼓励其他学生, 增强他们的自我信念, 相信自己也能完成, 最终让这些不自信的学生在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有了成功感, 他们就会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 在英语课堂中活跃起来, 从而改变学生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这是 “以点带面”效应。

3. 丰富课外活动, 落实人人角色

客观上来说, 在英语课堂上表现不好的学生并不代表他的其他方面也是差的。高中生天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 他们在课下的表现和课上的表现会完全不同。英语教师应在开展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利用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实践性和灵活性去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只要经过老师适当的引导、培养和鼓励, 学生一定会在课外活动中提高英语水平, 因为在这个活动中, 无论是表演英语话剧还是开个圣诞派对, 往往既要学生用脑劳动———背些英语句子、文章, 或是查找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等, 又要用手劳动———自己动手制作道具等, 这些都需要学生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 这样, 就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每位学生都有任务, 只要他们有了一次在英语课外活动上积极表现的经历, 老师只要加以引导、鼓励, 细心呵护学生的兴趣幼苗, 经过时间和次数的积累, 这些消极沉默的学生一定会在英语课堂上变得活跃起来。这样的课外活动能够全面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 科学有效地提高学习英语的效果, 在抵制课堂消极沉默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之, 高中英语课堂的消极沉默现象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 高中英语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到打破这一沉默现象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高效优质地利用课堂时间, 也要充分认识到调节自身教学方法、巧妙构思教学内容等对促进学生积极动脑、自主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 教师既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消极沉默, 又要认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高中生打破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的消极沉默。

参考文献

[1]范志燕.沉默言语交际[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1) .

[2]滕明兰.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4) .

[3]郑洁.关于学生课堂沉默问题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 2011, (11) .

解决消极怠工 篇6

一、英语口语消极心理产生的原因

1.怕错的表现。很多学生在英语口语训练中都试图追求百分之百的正确, 这种怕错表现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会仔细的聆听学生说出的每一个单词, 一旦学生出现了任何错误, 教师都会及时的指出学生的错误, 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在指出学生错误的时候带有很强的负面情绪, 使得学生在口语训练中不敢开口, 唯恐自己的错误成为众矢之的, 也怕由于自己犯错误而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嘲笑,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说英语的心理障碍。

2.缺乏自信的表现。学生之所以会在英语口语训练中产生不自信表现的原因来源于多方面, 一是学生本身的自卑感。很多学生从小就表现的性格内向, 他们不爱说话, 不爱与人交流, 在接触了高中英语口语训练的环节时, 这种自卑的表现就会愈加的强烈。二是学生对英语知识掌握的不够熟练。事实上高中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 他们在英语基础知识上的掌握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所以当这部分学生需要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表达出来时, 必然会产生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三是学生在当众说英语存在的心理障碍。一些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功底, 但是一旦让他们在大家面前来说英语, 他们就会表现的比较怯懦。上述几种原因共同导致了学生在英语口语上不自信的表现。

二、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的障碍

1.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学生。既然学生在英语口语训练中存在消极的心理情绪, 那么我们的教师就要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从根本上来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 让学生摆脱英语口语给其带来的阴影。为了更好、更快的让学生走出消极的学习心理, 教师要能够真心的爱护自己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这样教师才能真心的为学生所想, 也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的评价学生。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教师, 他们对学生的表现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或是以批评的评价模式为主, 或是评价的较为模糊, 从而失去了评价的效果。教师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所有问题, 对于学生的进步要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对于学生不理想的表现, 教师要给予有效的鼓励, 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评价中认准方向, 提高自我。

2.对学生的错误拥有包容的胸怀。教师对学生抱有怎样的胸怀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常常会带有很大的个人主观色彩, 即教师单方面的认为英语口语实际上是再简单不过的学习内容, 学生却产生如此的学习效果实在是令人可气, 教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呢?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 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想一想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这样教师就不会觉得自己的学生如此不堪了。

例如在一次的英语自我介绍中, 一个英语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最简单的自我介绍, 全篇自我介绍都是围绕“I am...”、“I like...”、“I want...”等最基本的词汇和句子展开, 面对学生这种“低级”的自我介绍, 我并没有苛刻的批评这个学生, 而是从鼓励出发, 让学生在鼓励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是这样评价这个学生的自我介绍的 “老师在你的自我介绍中没有发现一丁点的错误, 这是值得表扬的地方, 同时我发现你还会使用排比句呢, 都是一样的句型啊,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自我介绍是否太过于普通呢, 别人听了你的自我介绍之后能知道这是你吗?”听到我的评价, 这个学生既感受到了我对他的评价, 也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在自我介绍中存在的问题, 由此在和谐欢快的氛围中, 学生在口语训练上又迈进了一步, 我相信学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3.坚持由简入难的原则。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要严格遵守由简入难的教学原则, 很多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训练复杂的口语内容, 这无疑会给学生的口语学习雪上加霜, 教师只有从简单的口语内容入手, 才能逐步的培养学生对口语的自信心。比如在一开始教师可以从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一些新学习的单词开始, 让学生在单词朗读的训练中逐步的提升对简单口语的自信心。紧接着教师便可以逐步的让学生说出一些简单的句型, 让学生可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能说出来的句型, 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说英语其实也没那么困难。

总而言之, 学生消极学习心理的产生并不是无中生有的, 也不是可以在短时期内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的, 所以我们的教师要以足够的耐心和正确的方法来引导自己的学生, 尽可能的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来提高学生的口语学习水平。

摘要: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是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本文就从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出发, 对学生产生消极心理的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提高高中生口语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口语教学,消极心理,包容

参考文献

[1]肖丽群.关于英语口语课堂学生参与行为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解决消极怠工 篇7

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消极态度的原因

1. 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 很多行业逐渐开始接受价值规律和市场导向的相关基础理论。市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对思想政治学科和相关课程的改革方向, 使其变得狠抓技术而忽视理论;同时过于关注自然科学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某些学校并不特别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措施等未能落到实处。虽然近几年,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有所加强, 但并未真正贯彻落实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上提出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下极端重要的工作”的重要指示, 无法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意识形态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2. 社会不利因素

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 各种矛盾和社会上不和谐的因素都呈现出爆发的趋势,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有一定的不匹配, 大学生开始越来越不能认同甚至开始怀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 甚至产生了抵触和反感的情绪。在就业中, 用人单位往往只注重大学生在计算机、英语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表现, 几乎不会衡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是否存在问题。所以, 大学生自己也抱着满不在乎的心态, 日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仅仅关注的也就是学分和绩点。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人因素

对于部分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支撑却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 他们仅仅局限于单纯地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 而没有充分地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从而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部分专业基础不好的教师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真正地完全掌握, 专业基础没有达到在实际运用时信手捏来的水平。有的新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实践技能不强, 缺少人格魅力, 在实践教学中照本宣科、言之无物, 不善于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 课堂气氛不活跃、充满压抑感。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消极态度的表现

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目的认识的弱化

近年来, 每到大学毕业季严峻的就业形势就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想在大学期间通过快速学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为日后的就业增加更多的砝码, 所以把学习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具体的、实用的、操作性强的学习上。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加强, 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及时的纠正, 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教育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 所以, 使得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目标。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因害怕旷课影响成绩和学分, 而盲目地学习。就因为这种不健康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

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少正确的方法指导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强, 但学习方式、方法单一, 使得大学生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过程中缺乏动力和方向, 主要表现为:上课不听讲、玩手机、没有想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学习方法等, 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一个整体知识系统, 更没有重点地去学习其理论知识。

3. 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抵触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开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有一部分大学生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消极抵触情绪, 认为教学内容是多余的、无用的, 不用学习也是可以的, 认为这个学科的学习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差甚远, 所以没有认真对待, 出现旷课等现象, 还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只是些大而空的话, 远离现实生活, 存在部分大学生认为其除了对学分、绩点有影响外不存在其他的作用。

4.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怀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冲击。另外部分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论见解不高, 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国家的发展,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某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停留在课本上, 再加上教师授课教学方式又多是灌输式的照本宣科, 没有开展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实践, 这使大学生总是怀着不信任的心态去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 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对这种教学内容的怀疑。

5. 大学生没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现在有少数大学生的心中不存在政治信念, 觉得自己未来不会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 从而不需要政治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培养大学生建立起政治信念, 这一点又与一小部分大学生的主观认识发生了冲突, 使其产生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消极情绪。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消极态度的化解对策

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一种行为, 现代教育具有对劳动技能的培训、对文化的继承以及对“工具人”的铸就等作用;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的潜力被充分地挖掘出来, 强化他们的综合素质, 把他们塑造成有道德、有理想、有信仰和有文化的“四有”人才。所以, 传统教育那些目的单一、注重表面形式的缺点需要不断改进, 使现代教育模式更加以人为本, 把握好“成才”和“成人”教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使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关键部分, 让学生的主观感受变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革过程中的主要评价标准。

2. 构建国民教育序列的德育体系,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间的内容整合与优化

关注德育的重要性, 但不是把相同的教育内容放到各个时期中去, 也不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大量的课程, 对教学模式的调整和教学质量的保障才是最重要的部分。邓小平说过, 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时, 只需吸收其中的精髓和具有实用价值的部分。据此指导思想, 第一要宏观把握教育, 创造出符合中国教育现状的德育体系, 使其具有完整性和科学性的优势, 让不同时期的德育不但具有相同的地方, 同时又能体现它在分工和层次上的差异性, 排除产生重复内容的可能性, 让学生一直都有学习的兴趣。并且, 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规律性,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归纳起来, 限制它的数量, 使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平衡的状态。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实践, 教师有必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无需注重它的完整性以及要求面面俱到, 从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是高效率的, 这样便可以得到学生的理解。

3. 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吸引力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的消极态度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当代大学生始终关心着国家的繁荣进取, 以及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等, 并想要用理论的方式去分析这些问题。他们真正讨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那种呆板固定的教学方式:原原本本地复述教材内容、不结合实际情况、不听取学生的意见以及纯理论的刻板教学, 所以, 应该把握大学生的这些思想要点, 要真正做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行改头换面。信息化的发展刺激了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 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发现和学习, 并形成一套自己的观点, 而不受长辈、老师和书本的限制, 坚持自己的看法, 不愿因外界的诱导而改变, 崇尚自由言论。这些都完全不同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善于在学生思想与课程内容之间找到平衡点, 因势利导, 采用启发讲授、讨论、讲演、质询等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 充分借助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来合理地解答学生的疑问, 多沟通交流, 让他们对学习产生积极主动的态度, 从而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带给学生的印象。

同时, 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部分的标准, 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使其更加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和渗透力, 既可以改善教学效果, 也能改善学生的误解。

4.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个人价值, 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教育既是政治任务, 也是一个研究课题, 它的双重价值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统一。可是因为一直存在“社会本位论”这种偏激的理论, 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受到了一些限制, 仅仅关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 过于看重学生在社会中承担的义务、职责以及扮演的角色, 而没有关注人格和精神对人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 仅仅注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社会价值上的体现, 却没有关注它在个人价值上的体现, 从而使大学生有了这种教育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 而无意于个人的发展、与自己关系不大的错误理解和认识。

5. 加强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的《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里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部分谈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教学科研人员, 应当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应当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程的教学带头人。”任课教师的能力水平对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的实践教学能力来体现。针对目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和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 提升任课教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关乎着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对这个课程的价值和性质的全面理解, 让他们意识到这个课程同时具备了文化课和品德课以及理论课和技能课的多重特性, 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这门课程使当代大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文化知识, 完善其理论体系、拓展素质修养, 还可以学习到科学有效的方法, 改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的效率;不但对整个社会和国家有帮助, 还对个人的发展有益;不仅可以帮助个人长远发展, 还可以解决现状问题。并且, 还需找到这种课程教育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点, 重点关注它的个人价值——有利于学生对感情、学业以及事业等方面的妥善处理, 让他们从中获得真实的效益。如此以来, 他们就能够体会到这个课程确实使他们受益了, 同时令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更上一层楼, 进而体会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个体的整个人生都是有积极意义和帮助的, 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 提高这门课程的亲和力, 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它, 而且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的内容、方法、观念和效果等方面还差强人意, 不能满足党和国家在高校培养人才方面的要求, 彻底扭转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的错误认识, 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工作人员眼前的严峻考验, 必须刻不容缓地进行研究处理。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消极态度,对策

参考文献

[1]熊大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吸引力[N].光明日报, 2005.4.1

[2]黄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取向及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6) :52~54

让我们的教育“消极消极”一点 篇8

苏南地区一所学校近十年来坚持开展“积极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所谓“积极教育”, 概言之, 就是对教育对象持信任、期待等的正面立场, 努力创设良好的、融洽的、和谐的氛围, 让他们获得和享受积极的、愉快的和幸福的情感体验, 以此不断激发他们的正能量, 促成其茁壮、健康地成长与发展。该校邀我担任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在开题论证会上, 我谈到, 要注意处理好“积极教育”和“消极教育”的辩证关系, 适度、适当地以“消极教育”的行为赢得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 创造“积极教育”的良好成果。一位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大学教授对此提出商榷意见, 他认为, 不能因为国外有“积极教育”的概念及理念, 就据此提出“消极教育”的说法, 并作为前者的“反义词”或对立面。

这位教授显然误解了我的意思:“消极教育”一说不是我臆造出来的, 它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倡自然教育所使用的专门名词。在《爱弥尔》中, 卢梭说:“我们身体的各种器官是我们用来获取知识的工具, 在用它们获取知识之前, 一切旨在促使它们趋于完善的教育, 我皆称之为消极教育。”他主张设法避免环境上的不良影响, 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自然成长, 而不要教会儿童多少东西;认为儿童时期“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 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主张实施感性教育, 反对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观点;强调不要揠苗助长, 而要顺应儿童天性, 使之切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等等。“消极教育”的英文为negative education, 而negative的中文意思就是“消极的”, 译者用的是直译, 而非意译。由此, 我们确乎没有必要“为尊者讳”:卢梭所倡导的就是“消极的教育”, 而不是别的什么。

在人们一般理解中, “积极”是好的, “消极”则是不好的、坏的;相应的, “消极教育”就成了一种“不好的教育”, 这样理解有望文生义之嫌。“消极”未必就坏, 就像“积极”未必就好。我们还可以举出两个例子佐证:一是“消极 (或积极) 修辞”, 一是“消极 (或积极) 自由”。这两种修辞或两种自由都有作用, 都有价值, 不可或缺;甚至还有一种情形, “消极”有时比“积极”更有必要, 或更为重要。这里仅以“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为例, 要言之, 它们分别指“人们不做 (或做) 某些事情的自由”, 依照一种政治哲学观点, 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 “不做的自由”往往比“做的自由”更为难能, 也更为可贵。可见, “消极教育”与“积极教育”并非相互悖反, 格格不入, 而是彼此渗透, 相得益彰的。也可见, “消极教育”处于这位学者的认知盲区, 这并不要紧, 事实上, 没有一个人全知全能;要紧的是, 在当下这个不免急功近利的社会里, 人们所践行的教育常常太过“积极”, 每每难以消停下来——似乎忘了 (或者不愿意记得、提起和关注) , 教育就像某种生命体一样, 也需要张弛互济, 需要平和淡定, 需要休养生息, 需要细水长流, 需要“悠着点儿”。一言以蔽之, 需要“消极”一些。当下教育有许多东西可以也应当缓行, 而“消极”一点的教育心态、教育言行、教育制度、教育生态等却宜急不宜缓;或者说, 对于教育的适度、适当的“消极”, 对于“消极教育”, 我们倒应该“积极”一点, 主动一些, 努力付诸实践, 争取有所作为。这样一来, 百弊丛生的当下教育或许才有可能祛邪返正, 逐渐回到它应有的状态之中。

人们普遍喜欢和钟情于“积极”。对“当下教育未免过于‘积极’”一类的说法和认识, 有人或许不以为然。如果我们把“积极”换作“过度”, 说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过度教育”的情形, 想必大多人将颔首赞同。这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谁都知道, 它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林林总总的问题最为典型也最为集中的表现, 并且还是这些问题的症结和根源所在。我们毋须列出若干具体个例,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胜枚举, 充斥于教育生活的时时处处。我尝试着对诸如此类的例子进行概括, 大致把它们归纳为如下几类现象:

第一类, 把儿童学习起步的时间无限地往前推进。扯起“赢在起点”旗帜的各种早教班满足了许多家长“虚热”的教子心愿, 却让孩子渐渐远离了应有的童真、童情和童趣。

第二类, 把明天的事情挪到今天做。“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其中的顽症之一。还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操之过急, 赶时间, 拼速度, 缺少应有的教育等待, 让很多学生“赶不上趟”。教师煮了一锅“夹生饭”, 学生则囫囵吞枣, 他们也因而对学习渐生厌恶之情, 缺少兴趣, 缺乏后劲。

第三类, 把教学 (或学习) 的深度作无谓的加大。各科似乎都要培养无数个学科专家, 其实大多数学科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只需有所了解, 略加掌握, 而我们的教育偏偏不满足于此, 都要求和迫使学生不断涉足和进入较深、较难的地方, 结果使他们耗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而获得一些终究无用的“惰性知识” (怀特海语) 。

第四类, 把学生当作“小圣人”来“形塑”。有一位教育大家提出要控制“三闲”, 这“三闲”即闲话、闲事、闲思, 其影响甚大。他所实施的教育或许是成功的, 但这一教育思想却有很大的局限性, 我们绝不能无条件地加以推行。事实上, 成人都不可能像精密机器那样进行极为精准、没有半点差池的运转, 又遑论儿童。再何况, 正像吕型伟先生所言, “胡思乱想是奇思妙想的孪生兄弟”, 一个从来与“三闲”无缘, 不做任何“胡思乱想”的孩子, 怎能期望他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

第五类, 把不该自己负责的事情抓到掌心, “越俎代庖”。这里专指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一句“像抓经济一样地抓教育”的说词, 就赋予他们自己对学校教育行为任加干涉的权力, 从而使一些学校、不少校长头上有了“紧箍咒”, 而学校或校长又把压力放大并转嫁到师生的头上。

我们的教育确实过于“积极”, 使受教育、受管理者应有的空间变得窄化, 应有的自由受到褫夺, 应有的成长遭到压抑, 应有的发展日益萎缩。如此“积极”的教育是不能使学生享有正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的, 也自然不是我们所期待和追求的“积极教育”。

人们常说, 教育是“朝阳事业”, 这一隐喻有着一层内涵:教育应该是带来光明、给人希望、催人奋进的。毫无疑问, 这些都是积极的情感体验, 也因而, 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原本就应该是“积极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根本无法通过过分积极 (急于求成、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式) 的教育行为来实现。在上述情形还客观和普遍存在的现实面前, 当务之急是让我们的教育“消极”一点。唯有如此, 受教育或受管理者才得以喘息, 才能自由一点、快乐一些, 也才会拥有海阔天空般的发展空间与理想情怀。

那么, 我们的教育怎样才能“消极”一点呢?在此, 我略陈陋见, 权作抛砖:

其一, 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学习教育思想的智慧。无妨读读老子的《道德经》, 他说,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道尽了以无为求有为、以消极达积极的教育辩证法,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宝典;无妨读读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借郭橐驼批评一些种树人的话语 (“爱之太恩, 忧之太勤……”) 来抨击貌似勤政、实则扰民的官场弊病, 对此, 我如是解读:文章表层说的是种树, 中层说的是社会管理, 深层说的则关乎人性、人的教育问题, 完全可以视为“消极教育”主题的名篇佳什。

其二, 从国家的政治改革那里汲取教育变革的力量。我们国家长期处于“大政府, 小社会”的状态之中, 新一届政府决意转变自身职能, 把不该自己管的事情、不该自己运作的权力赋予社会, 交给市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教育管理者乃至一线教师, 也要努力学会“简政放权”, 给学校和教师更多的自由天地,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唯有解放, 才能发展。

其三, 从删繁就简的“减法”那里开拓教育“加法”的空间。隋人王道在《止学》一文中说, “大智知止”。是的, 我们常常只知言, 不知默;只知为, 不知休;只知行, 不知止。其实, 也如古人所言, “大象希形, 大音希声”, 教育也有“少说为妙”、少做更好的时候。以教学为例, 我们要更多虑及儿童的接受心理, 尽可能减少、废止一些多余的、无关紧要的甚或说还不如不说、做还不如不做的话语、事情和环节, 为学生腾出更多一点闲暇、更大一片余地。如此, 我们才能离“消极教育”靠近一点, 向“积极教育”迈进一步;也才能耳闻学生的欢快歌声, 目睹儿童的茁壮拔节……

【解决消极怠工】推荐阅读:

消极心态07-20

消极情绪01-19

消极训练06-02

消极态度06-07

消极参与06-16

消极意义07-27

消极就业08-03

消极教育08-25

积极消极08-28

学习消极09-28

上一篇:延期付款下一篇:福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