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影响

2024-12-01

消极影响(精选12篇)

消极影响 篇1

所谓误导广告, 是指由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故意或过失, 使广告内容不明确, 令广告对象对商品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的联想, 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广告。这类广告的特点是:无论广告内容真实与否, 都会使消费者产生误解。一般来讲, 广告主或广告经营者在设计广告时采用不恰当的强调、明示、暗示、省略等含糊的陈述, 就可能产生误导。判定误导广告的标准是广告使消费者产生误解的事实和影响他们购买决定和其他行为的可能性。

误导广告的形式

虚假误导。利用各种新名词、专业术语误导消费者, 但消费者没有能力鉴别。真实性是广告的生命, 对我们企业来讲, 在诚信建设当中, 要把规范广告、坚持广告的真实性作为诚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对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有关规定, 广告在表现上运用的艺术夸张手法应当能够被公众接受和认可, 不得使人产生误解。比较突出的是电视购物广告, 广告演得越真, 骗得越狠, 事实上, 这些叫卖的产品大多是鱼目混珠。

模糊误导。信息、符号表述不清楚, 引起人们的误解。广告主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促进产品销售, 促进短期销售, 广告内容含糊其辞, 关键内容表达不清楚, 对产品的注意事项或者副作用只字不提, 设置消费陷阱。冰箱企业为加大自己产品的宣传力度, 除了便宜实惠以外, 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各种新概念、新技术的名词了:“维C保鲜”、“离子杀菌保鲜”, 其中就推出所谓健康冰箱这一模糊概念, 部分消费者可能认为健康冰箱可以杀菌保健康。但医学家指出, 抗菌与杀菌有着明确的概念和极其严格的标准, 任何家用冰箱均不可能达到杀菌的作用, 健康只是相对的。

示范误导。广告中出现广告模特的示范使用效果, 还有可以在售点现场示范, 使用前后的效果比较, 来误导消费者, 使消费者信以为真。示范误导中名人示范、“权威”、“专家”的影响力比较大。名人广告归根结底是一个“公众人物”话题和“可信赖度”结合的话题。它所依赖的基本原理是一种“心理暗示”现象。名人广告所利用的正是这样一种自然天成的感召力和不言而喻的可信赖度对受众施加劝说, 暗示名人也在使用某产品或服务, 让消费者对名人的信赖尽可能转移到对名人代言的广告商品的信赖。部分消费者因为相信名人信誓旦旦的话而产生购买行为。但我国法律法规也没有规定模特包括名人所代言的品牌必须是其使用过的, 广告中的示范并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 消费者必须理性看待, 更多地注重产品的功能而不是谁代言的。

夸张误导。合理夸张法, 就是借助想象, 对广告作品中所宣传对象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明显的合理的扩大, 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广告创意允许艺术夸张, 但这个夸张有一个前提——不得误导、欺骗受众。广告在不违背其真实性的基础上, 可以适度地夸张、适度地渲染。但如果广告语言违背了真实性原则, 就会出现虚假广告, 误导消费者, 也会给消费者带来经济上、精神上甚至肉体上的损害。目前的电视购物广告低俗内容、虚假成分较多, 这一类广告, 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过分或片面夸大产品功效的手法, 来诱导消费者。

误导广告的消极影响

第一, 对社会的影响。

误导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广告传播对人的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对伦理观、审美观、教育观、爱情观等价值观的影响比较明显。如步步高点读机、清华金思力等产品的广告, 都在不同程度上暗示家长和学生, 学习成绩的好坏, 跟教育方法、学习方法是否得当通通无关, 在于这些辅助的东西———学习机、营养液等。将学习成绩的好坏归根于这些外在条件, 而学生自己的内因、主观能动性和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等这些教育的关键内容被人们所忽视。这样类似的广告宣传让许多家长错误认识了教育的规律, 更关注学习成绩, 与素质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误导消费观。误导广告中传达一种超越现实的富裕生活方式, 充满诱惑力的超前消费, 豪华气派的场景等, 广告所召唤的不是真正的需要, 而是超出生存需要的奢侈。广告刺激受众, 助长了受众的心理缺失感。这种广告致效的过程是以人对现状的感到不满为逻辑起点的, 告诉消费者只需要购买广告商品或服务就可以弥补这些缺失, 生活就有望得到改善。广告中的拜物主义、个性张扬、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观念被经常利用, 中外合资企业的产品广告, 也经常性地强调“百分之百的进口原件”, 暗示进口商品优于国产品牌。

误导语言文字规范。目前, 在报刊、广播、电视广告中, 滥用誉词、怪词、错别字、繁体字, 借用谐音乱改成语、用词不当、病句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滥改成语之风, 大有愈演愈烈、愈改愈邪乎之势。皮革广告把“别具一格”改为“别具一革”, 药品广告把“有志之士”改为“有痔之士”, 如此等等。一种是文字表述本身的问题, 让消费者不知所云, 甚至错误引导。山东省沂源玉德酿酒饮料有限公司为促进其产品 (白酒) 在青岛市场上的销售, 连续在《青岛日报》、《青岛晚报》上刊登广告, 其广告语为“绵绵二房, 回味悠长”, “健康、质朴、倔强、回味无穷”等;广告画面由汉字“二房”和一位旧式装束打扮的妇女坐在磨盘前的形象组成。该广告发布以后, 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该广告实质是利用社会上一些人的不健康心理, 隐晦地宣扬丑恶的封建腐朽没落现象, 有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第二, 对消费者的影响。

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混淆药品、保健品和食品, 误导消费者就医, 错失正确治疗方法, 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造成消费者身体的伤害, 甚至为此丢失生命。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抗癌药虚假广告盛行, 由于抗癌药的特殊性, 此类药品的虚假广告也让人深恶痛绝, 包括了绿谷、中科、富硒灵芝宝等近10年来抗癌药市场上最臭名昭著的虚假广告。

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误导广告可能导致消费者不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具体需求, 盲目选择广告商品, 甚至产生相互攀比的消费理念。误导广告过分地渲染、夸张等可能导致消费者情绪化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从众消费, 这些不理性的消费也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经济开支, 甚至成为消费者沉重的负担。现在房奴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这些房地产广告中的虚假信息误导更使部分消费者陷入消费的痛苦之中。

治理误导广告的对策

修改完善《广告法》及相关法律。1994年通过的《广告法》和其他一些相关法律法规迫切需要做适当的修改, 对预防虚假广告、误导广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误导广告在《广告法》中进一步清晰化、明确化, 在执行过程中更容易判断。同时, 要加大处罚力度, 现有的违法成本远不足以对违法行为产生威慑。还要进一步清晰广告主、广告代理、广告媒介的责任, 不至于出现问题相互推诿。

严格执行现有相关法律法规。首先是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审批把关, 提高审批人员的素质, 媒体投放审查严格。严格按照广告准则和相关审批程序进行审批, 尽量减少误导广告的出现。其次对相关的误导违法广告处罚到位。目前广告市场中误导广告非常普遍,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应该将打击虚假、误导广告列入重要服务议程, 严格执法, 坚决打击各种误导广告, 保护消费者权益。

提高创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修养。广告作品中很少有直接的道德与法律成分, 更不会直接以说教的形式出现在其中, 但是广告创意内容总是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 广告创作人员在创作过程中要自觉地防范, 避免在广告作品中出现虚假误导、低级趣味、伤害民族情感、违背伦理的信息出现。这些情况一旦出现, 易被广大消费者所厌恶, 不但该广告效果大打折扣, 企业和企业品牌也将严重受损。广告商品消费的注意事项、副作用等信息也须尽可能在不破坏创意的基础上告知消费者,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不被单独的广告内容所误导。

规范管理名人代言广告。名人代言广告的影响力比较大, 与此同时, 如果名人代言虚假广告, 不但对广告消费者是极大的伤害, 对名人自己的声誉也有极大的伤害。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法》已经对名人代言广告有所重视, 法律规定监管部门、检验机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甚至个人, 不得以广告的形式推荐食品, 名人如果做问题食品的广告, 将和生产经营企业一起承担连带责任。

提高消费者的相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就是每位公民对媒介信息的使用、分析及制作能力, 媒介信息就包括广告。一是不要被广告词所迷惑。如果商品或者服务价格和价值差距较大, 消费者一定要谨慎, 不要被商家的广告词所蒙蔽, 更不要盲目相信公众人物的所谓推介, 若消费者有意购买, 一定要问清商品或服务的制造商、厂址、电话以及售后等情况, 如对方不能提供详细资料, 消费者就要提高警惕。二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广告商品并非全是质优价廉的商品或者服务, 更不可能全部适合自己, 因而, 广大消费者应理性消费。

参考文献

[1].吕蓉:《广告法规管理 (第二版)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张龙德、姜智彬、王琴琴:《中外广告法规研究》,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张龙德主编:《广告法规案例教程》,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消极影响 篇2

宋旺林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学会辨别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有害信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

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以及信息免疫等方面的能力。

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长期使用信息技术,特别是使用计算机的时候,要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注意用眼卫生和劳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以免损害健康。不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因此影响学习。

警惕暴力童话的消极影响 篇3

动画片中有暴力,许多童话亦然。在那些童话故事中,恶善双方交互使用暴力,而后者无论手段多么血腥,都会作为英雄受到赞颂。人们鼓励、怂恿孩子模仿这些“英雄”,并以能否“成器”评判他们对“英雄”的热心认可与否,在纯真的心里播撒暴力的种子。

童话伴随着一个人大脑发育、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期所接受的教育、熏陶对孩子一生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严重以及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手段残忍,令人寒心,人性畸變,令人担忧。暴力意识虽不必一定来自童话故事,但暴力童话却可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与成长。童话塑造着孩子们的思维,其范式成为孩童模仿的对象。

“惩恶扬善”,嫉恶如仇自是件好事。但孩子评判是非难,对暴力手段留下清晰印象却易。而人们向孩子们灌输充满暴力色彩的“英雄主义”思想,大讲“暴力童话”。所渲染的斗争思维,也许比暴力因素本身更为可怕,它过早地教孩子以一种峻急的而非温和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际关系。

当然,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会因“暴力童话”而崇尚暴力,但多会因此而默认和容忍暴力。遇到影视及其他文艺作品中的血腥情节虽不觉“刺激”,但也冷漠而不反感。洛克说,折磨和杀害动物的习惯,会逐渐地使孩子对于人类的心肠也变硬起来;而以虐待与摧残弱小动物为乐的人,对于同类也不会十分同情或宽厚的。这说明,人的意识防线一旦退缩就再难恢复。所以,童话中不当的暴力因素无异于在孩童心灵里开了口子,是应当规避的。取而代之地,可多讲一些珍爱生命的故事,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和文明素养,从而成长为讲文明、尚民主的社会公民。

童话创作者应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构思,这儿童不是他们所以为的是心智不成熟者和价值规训的对象,而是我们应当加以研究的“异质生命”,是一个比我们所处的更好的社会的主人。

宏观人力资源失衡的消极影响 篇4

一、人力资源供求失衡的消极影响

人力资源供求的失衡导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比如社会不安定、矛盾激化、犯罪率上升、经济出现恶性循环等。最大的恶果是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供求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 会造成生产资源的限制与浪费, 使得人力资源贬值, 工资下降, 导致内需降低, 形成经济恶性循环, 制约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人力资源总量失衡, 特别是当前我国供大于求的情况, 会带来大量的失业人口。失业对个人与家庭来说会带来极为不幸的后果, 不仅收入减少, 而且还会使生活恶化, 身心也会受到伤害。失业者常常会自暴自弃, 感到无用, 自信心崩溃。如果失业持续, 工作技能就会丧失, 失业者还会失去对技术与技能的学习兴趣。失业成本不仅要由本人承担, 还会直接影响他的家庭, 造成家庭关系的紧张与离婚率的提高。

二、人力资源结构失衡的消极影响

第一, 导致产业经营恶性循环, 效益低下。失衡的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导致技术力量的开发不平衡, 使人力素质与不断更新的技术要求不相吻合, 导致产业技术水平低下, 难以跟上时代步伐, 进而使经济效益不断下滑, 形成“技术落后——效益差——技术更加落后”的恶性循环。

第二, 制约产业技术提升, 致使我国丧失产业经济发展的先机。产业技术的提升离不开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升。然而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衡, 无法保证产业技术提升的人力素质条件。WTO的加入使世界制造业聚焦中国, 对于迅速崛起的中国来说, 正是产业技术提升与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因而需要加快培养大批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人才, 其中也包括技术娴熟的一线技术人才, 才能保证我国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 造成人才浪费, 经济损失巨大。部分行业领域技术人才分布过密, 而该行业却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岗位供其消化, 导致大量人才流失, 技能荒废, 或者产生“大材小用”的人才浪费现象。由于素质失衡, 社会无法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和科学的培养机制, 进而导致产业技术水平较低, 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第四, 误导个人职业规划, 导致事业失败。从个人来看, 一生, 事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早期的个人职业规划设计。如果个人职业规划不以社会需求作为导向, 事业方向就会出现偏差, 最终导致失败。同样, 个人的职业规划也依赖于社会人力素质的总体规划, “跛脚”的人力素质培养只会误导个人职业设计, 使之脱离社会实际, 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第五, 对个人易产生较大心理落差, 引发社会诸多新的不稳定因素。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由劳动密集的粗放型向技术密集的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 对劳动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 必然减掉部分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岗位, 使部分简单技能的劳动者跟不上时代要求而被淘汰出局。我国人力资源的技能素质培养相当薄弱, 使转型期间本身就不太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三、人力资源地区失衡的消极影响

人力资源的地区失衡, 对个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来说都具有深远影响, 并且直接引发了整个社会的不协调发展。

对社会来说, 一方面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而另一方面那些欠发达地区的岗位却大量空置。这种现象一方面给国家带来了不必要的人才浪费, 另一方面也使得不少基层和边远地区由于人才不到位, 造成生产一线人才出现断层,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人力资源理论认为, 对国家来说, 国民的人力资本可视为一种生产要素, 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会更多地代替其他生产要素。因此, 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劳动力是经济增长、国力增强的必要条件。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 发达地区确实有着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和更为充足的资源, 但是这些地区往往人才过剩、竞争激烈, 再多却也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平均地分给每一个人。由于竞争激烈, 很多人才为了进入这些地区, 往往都是“暂时放弃专业、兴趣”、“高才低就”, 干的是那些完全不能发挥所长、不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工作。

四、宏观人力资源系统失衡的消极影响

首先, 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产生深远影响。人力资源生育和人力资源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生育的早晚、数量的多少、教育的程度高低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其次, 引起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宏观人力资源系统失衡, 可能意味着人力资源生产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可能意味着人力资源流通不畅, 可能意味着人力资源使用不合理, 这些都会导致人力资源配置上的失衡。再次, 导致劳动投入产出率低下。人力资源质量低, 人力资源流动不畅, 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都会导致劳动投入产出率低。

结语

在我国, 由于近几十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所诱发的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人力资源系统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因此, 加强对人力资源失衡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欧阳华.不对称信息环境下企业诚信的博弈分析[J].价值工程, 2004.7

消极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篇5

一般来说,情感因素可分为个性因素(内因和相关因素(外因。个性因素包括动机,态度,抑制,焦虑等。相关因素则涉及语言学习环境,如学校,家庭,社会。大量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和英语学习结果紧密相关。消极的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分析了消极情感产生的原因,其中包括个性因素(习得性无助感,自我效能低,归因不正确,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结果发现自我效能低和习得性无助的学习者,他们的成绩相对较低。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学习动机。由于不正确的归因,学习者并不期望自己成功,并且在英语课堂上感到自卑。因此,他们对英语提不起兴趣,成绩也非常差。教师消极的态度,悲观的情感,自信心的不足等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情感障碍,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

关键词:消极情感因素;英语学习;学习者;消极;情感因素 一.消极情感因素

文卫平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伴随着消极的情感态度。他们面临着多种消极的情感:消极态度,缺乏动机,焦虑,抑制,和自尊不强。大量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和英语学习结果紧密相关。消极的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二.消极情感因素产生的原因 1.个人因素 1.1学习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如:有些学生一遇到有点难度的问题就会放弃,表现出不想动脑筋的倾向。有的教育者对此不理解就批评他们懒惰,不爱思考。其实这些学生正是由于以往的挫折经历,让他们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认为努力思考对自己来说也是无济于事 的。习得性无助者有三个特点:

1、稳定性。习得性无助者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一种稳定因素。这种稳定的归因就会形成个体对未来事件的一种消极期待,在其看来失败的原因是稳定的,因为不聪明,现在会失败,将来也注定会失败。

2、普遍性。习得性无助者在某一个领域失败后,会倾向于认为在其它领城也同样会失败。

3、个性化。习得性无助者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个体内部,而不是归因于外部环境。考试失败了,会认为是“自己没有能力”,而不是认为:“这次题目很难”。这种向内的归因就容易导致个体的自尊降低,产生抑郁。英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体验到一种失败感。在经常性地感受到失败之后,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主要表现在:认知上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情感上自暴自弃,行为上逃避失败,常以“我不会”作为托辞。

1.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Bandura,1977。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都不得不做出决定,怎

样行动以及持续多长时间。一个人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的事。影响人们选择的任何因素都会对个人成长造成影响。其次,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当被困难缠绕时,那些对其能力怀疑的人会放松努力,或完全放弃;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自我效能感影响到人们的归因模式。在寻求困难问题解决之策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低自我效能者则易归为能力不足。进一步的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归因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比如,将低绩效归因于个人局限性会损害其自我效能感。研究普遍证实,教学效能感高的老师,其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教学效能感低的老师。另外,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行为及成就有重要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其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并对其目标定向及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学生学习自我调节效能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成绩影响较大,而对数学的影响较少。

1.3不正确的归因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已发生事件的原因的推论或知觉。在归因过程中,情感因素作为一种动力因素,对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与其同事们的研究证实了每一原因维度都能与一组特定的情感反应相联系。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的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这种不恰当的归因方式易损害学生的自尊、自信心,从而造成无助感,学习的动机减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屡遭失败,他们就会怀疑自己英语学习的能力,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帮助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因素,如,让学生将成功归为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可控因素,如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外部因素。可以有效保护学生自尊和自信

2.教师因素

学习者的思想、信念、态度等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英语老师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自信心十足的教师,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英语的学习。相反,持有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悲观的人生态度的老师,自信心不组,人格不健全,行为不正常的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对英语学习者产生消极的不利的影响。

然而,教师的非正常行为几乎是每个学校都存在的现象。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教师的非正常行为不仅困惑着教育管理者,导致教师集体的许多矛盾和问题,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但是教师的非正常行为常常未引起重视。四川省陈安福先生曾对四川省的十个县的一万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许多教师反映,教育工作目前是苦恼多于快乐。由于焦虑情绪重,教师容易情绪波动,生气。某中学101名教师写情绪波动的人,占46.5%;写生气激动的占48.5%。

对于有非正常行为的教师,他们对待工作和学习者的态度是变幻莫测的,而且容易失控。主要表现为:缺乏责任心和上进心;消极的对待本职工作;懒于在教学上用功;抱怨牢骚,看社会阴暗面多,对事物持否定态度;轻薄浮躁,表现卤莽;容易紧张焦虑生气不满;把这些不良情绪带到工作和教学中去,甚至发泄在学生身上;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一旦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犯错,就马上生气发火,而不是去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失去耐心。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会对老师不信任,失去信心和对英语失去兴趣。在课堂中由于无助而容易产生紧张、害怕、痛苦的心理。如果在教学中老师焦躁不安,学生也会紧张不安。因此,教师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至关重要。

四.消除英语学习中的消极情感因素,建立积极的情感因素的策略

由于情感的复杂性,个体的差异性和英语教与学情况的特殊性,消除这些消极的情感因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这些消极的情感因素,帮助英语学习者建立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因素。

1.归因训练

所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方式(王重鸣。其基本指导原则是:归因的变化能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会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改变了的行为又会形成新的归因,如此往复,最终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归因训练通过归因的转变和积极性情感、期望的形成,为增强成就动机、矫正自卑心理、增进身心健康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归因训练的基本步骤如下:(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2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

(3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可以让学生在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中选择其成败的原因。

(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以积极强化;若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外部因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告诉学生成功是你努力的结果,而失败则是你努力不够。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避免产生自卑心理。

总之,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指导英语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归因,将会帮助学习者形成积极的情感因素,从而促进英语的学习。

2.教师的期望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认知、行为、情感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系统,而教师期望效应可促使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师生之间良性心理互动,有效地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消极情感因素。

研究表明:教师期望对学业成绩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教师期望值高的学生,会在一种被人器重的环境下学习,教师会为之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如提问、纠正错误、提供难度较大的问题,获得更多的表扬等。在家庭中,这些学生受到父母更多的

鼓励,因此自信心及学习兴趣会得到提高。相反,期望值低的学生,则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中受到冷遇,丧失学习信心及兴趣,这种行为在教师低期望行为的持续作用下得到强化,这种强化的结果反过来又增加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逃避行为,如逃避、厌学、对教师不尊敬等,这必定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

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地了解哪些行为与高期望相联系,哪些行为与低期望相联系,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言语和行为为学生创造温暖的心理气氛,而不应以冷漠、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合理的意见及良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对不良行为予以批评,但批评不可过度,如学生在错误回答问题后,更多的应是鼓励而非批评;教师应经常承认、修改、应用、比较或概括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的意见,不应忽视学生合理的意见;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供较多、较难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期望值;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耐心地等待他回答问题,以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感水平;教师应与学生密切交往,促进期望效应的实现。

由于教育期望对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影响比它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要显著,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他的期望对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这种影响,采用适当的激励方式,以激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表现出热切的期待,亲切、和蔼地鼓励学生。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致力于追求同自身能力水平相称的学习目标,并及时予以表扬。第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定其努力目标,形成不同的期望,否则,整齐划一的期望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动机。同时,教师的期望不可过高,否则学生经过努力无法达到,也会丧失成就动机。总之,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学习能力感及学业成就动机等内部心理因素而实现,因此,教师最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感及学业成就动机水平,从而改进其学习,提高学业成绩。

3.教师的反馈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反馈,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外国学者罗西和亨里的实验证明了反馈的重要作

用。他们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3组,每组给予不同的反馈。对第1组,学习后每天告诉其学习结果;对第2组,每周告诉学习结果:对第3组,则不告诉学习结果。如此进行8周后,改换条件。除第2组仍旧告诉其学习结果外,第1组与第3组的条件对换,即第1组不告诉他们学习结果,对第3组则每天学习和测验后就告诉其成绩。这样又继续了8周。

实验结果表明:在第八周后,除第2组显示出稳步的前进以外,第1组与第3组情况则变化很大,即第1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3组成绩则迅速上升。由此可见,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尤其是每天的及时反馈,较之每周反馈更佳。如果没有反馈,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则缺乏学习的激励,很少进步。

教师的反馈,除了写在作业本上,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如,赞许的点头,期望的眼神,面带微笑,面对面地交流等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习者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和计划。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使他们从中体验到成功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激发学习动机。

4.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又称自我肯定,是对某种事物的有力、积极的叙述。这是一种使我们正在想象的事物坚定持久的表达方式。进行肯定的练习,能使我们用一些更积极的思想和概念来替代我们过去的陈旧的,否定性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技巧。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学习者的情感经验和行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自我暗示对人的心理作用很大。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有效的消除学习者消极的情感状态,尤其是对于自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可以使他们产生勇气,产生自信,争取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些学习者经常被消极的自我暗示所影响。例如“我不擅长学习英语”,“我做不到”,“我永远都不会成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如“英语是我的强项”,“我能做得”,“下次我会成功的”。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能

消极影响 篇6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消极影响;防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68-01

一、网络的开放性特点是其产生的根源

何为网络,就是指人们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信和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虚拟世界。网络能够为人所控制,它本身并不存在善恶、美丑的区别。当网络被有特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的人运用时,才产生了所谓的“消极影响”。网络的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网络的这种开放性被人为利用,进行了某些不正当的行为活动造成的。

网络是虚拟的,它为各种身份的人提供了言论自由的平台。网络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但是这种时间及空间上的开放性也导致了网络信息的泛滥,甚至充斥大量暴力、淫秽等不健康的信息。

网络有着信息传送和资源共享等功能,这也就意味着现实中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而相互交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但是我们仍不能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代大学生正逐渐成熟,这个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或长或短,这一时期,大学生对于外界都充满着好奇感,而网络正好可以提供大学生这个平台,网络文化因为它的包容性、开放性带给大学生不一样的体验,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都处于思想的发展成熟的过程,思想意识逐渐定型,因此,在大学期间,学生的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二、网络监管和外在监督的乏力

网络社会提供给网名极大的自由度,这已经超出了现实社会伦理和法律水准所能适应的范围,由此而带来的道德和违法犯罪活动层出不穷。大学是大学生由学校慢慢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过程,他们需要通过网络已经校园来了解社会、获取认识,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会接触到一些不道德以及违法活动。这时候的大学生思想意识并不稳定,对于事件的认知并不全面,很容易收到蛊惑,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而对于网络的管理主要基于俩种方式:网络监管和外在监督。

网络的外在监督主要是指网络社会中人对于网络行为的观察监督,一旦遇到有失道德和违法的活动应该主动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确保网络社会的和谐。在我国,网络的外在监督主要还是网络舆论监督这一种形式。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舆论监督相比,它能够更直接、更真实地保护监督者的合法权益。但是网络舆论监督形式是基于网络发展的基础上的,而我国网络发展的时间较短,对于网络舆论监督的认知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很清晰的认识,这也就造成了我们有较完全的网络环境却没有完好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网络监督体制的不健全使得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这对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就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也是网络信息的积极传播者,也会参与网络的监督中来,缺乏监督也就意味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会因为网络不良信息而变得发散,不坚定。

网络监管是相对于网络的外在监督而存在的,外在监督是从参与网络的人出发,而网络监管则是从主管网络建设、发展的政府部门出发。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融入网络世界。如何确保大学生身心以及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于网络的管理,为大学生的学习及交流创造环境,让大学生接受正确的信息引导。当前,我国的网络管理不健全,主要是因为我国网络建设起步较晚,政府对于网络的认识并不清晰,不能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监管体制。网络有着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网络信息的发布缺少限制,对于网络环境的建设造成不稳定因素。大学生强烈的接受以及探索意识,使得他们对于新事物的认识比大部分人超前,如何筛选信息的消极因素,当前我国信息管理部门做的还不到位。

三、不良的消息传播行为

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网络舆论,它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其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载体是网络,所有的言论、态度、意见、信念和情绪都是在网络中表达的,是网络中的公众所表达的意见的总和。网络的开放性原则使得网络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传播都带有不确定性,网络舆论强烈的人为意识,使得网络舆论一旦被人恶意利用,就会造成很大的恶劣影响。

大学生求知好学,对于新事物、新观点的接受能力很强,这也造成了某些大学生片面的追求新事物、接触新观点,不能很好的对新事物新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认知。大学生对网络充满了好奇,但他们对于网络的认识不清晰,对待网络可能带来的影响认识不到位。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最重要一部分就是参与网络舆论,大学生运用网络形式比较单一,聊天上网,视频游戏等等,这些网络形式最终也是靠网络舆论进行运作的,所以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必然受到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一些网络中的民众恶意使用网络,散播不良信息以获得好处。而这些不良的信息对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

四、正面的教育引导滞后

网络自21世纪以来,飞速发展,逐渐的进入普通民众家庭以及大学校园。当前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运用主要还是在于聊天、看电影、玩游戏和查阅资料,其中大学生的网络游戏时间明显偏高,造成了网瘾症的出现。大学生网瘾症的出现除了自身缺乏自制力外,家庭和学校的正面教育滞后也是其重要原因。

家庭教育方面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1.家长对网络的认识不到位;2.对子女的网络使用情况不甚了解,疏于管理;3.家庭教育忽视对子女自制力的培养;4.家长没不能很好的和子女溝通;5.家庭本身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沟通中很难感受到彼此之间的爱。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而上述问题在家庭中或多或少存在,家长和子女缺少必要的交流沟通,子女将业余时间放在网络中。他们的网络行为缺乏家长的引导,显得漫无目的,只能通过网络游戏或其他来填补内心的那种失落等其他感受。

相应的学校作为大学生的生活场所也存在着许多问题:1.大学校园中疏忽对于学生的管理;2.学校缺乏必要的网络教育,缺少对大学生的网络知识引导;3.大学校园完善的网络资源也为大学生沉迷网络创造了条件。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网络在校园的运用很普遍,大学生运用这些网络很方便,如果缺乏管理,大学生很容易沉迷网络。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普遍缺乏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缺少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正面引导,没有对学校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这都会使得大学生过度沉迷网络。

五、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自律意识

不管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多少,最不容忽视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人性需求、交际需求、自我满足和减压需求以及从众心理。大学生对于网络的需求无可厚非,但是一旦这种需求欲望突破了学生自身的自律能力,那就会导致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从而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

参考文献:

[1]赵瑞琦.网络爱国主义:源流、利弊与策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消极影响 篇7

德莱塞是美国现代派小说的重要人物, 《美国悲剧》这部作品问世于1925年, 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德莱塞的《美国悲剧》的创作是有着跨时代意义的, 其文风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谨慎与温文尔雅转变成坦白、直率与充满激情的格调, 他敢于书写一些从前美国作家不敢书写的主题, 如针对美国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等弊病展开了描写;此外还将性的写作做了开放式的表达。从此可以看出, 德莱塞的文学创作, 是对美国传统宗教与文化道德的颠覆, 德莱塞将物质主义及其消极影响在作品中表现了出来。可以说, 德莱塞的写作风格与主题, 解放了美国文学的道德禁锢, 给美国文坛带来了一次洗礼。本文将通过对《悲剧美国》这部作品的分析, 将其内涵揭示出来, 并将物质主义的消极影响阐释出来, 使其具有现代性的历史意义。

一、物质主义与伦理道德

“物质”一词原本只是一个名词, 它也仅仅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一个方面, 但是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之下, 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涵义范围。物质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 消费的力量已经成为人们为之努力与奋斗的目标。这是一种极为不健康的物质主义, 把物质当成一切工作为生活的重心, 人们成为了物质的奴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物质主义过度盛行这一问题, 因而在文学文化领域、经济领域等方面, 人们都开始关注物质主义及其影响力, 因而, 他在学术领域也有了一席之地。

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后, 西方文明受到了战争的影响, 物质主义也在此时出现, 而有关于消费、物质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开始完善。但是由于美国的特殊文化现象, 它没有受到过多的战争影响, 而是利用两次世界大战而大发战争横财, 因而美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其物质主义就已出现, 并且发展迅速。物质主义的迅速发展, 影响了美国国内的各个行业与领域, 文学领域也有涉及, 比如在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与德莱塞等一些作家的文学作品中, 物质主义的踪影已可以找寻的到。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确实是物质繁荣的一大要素, 它标志着一种深刻的社会和精神危机的开始, 物质主义的盛行随着二十世纪的进步而一同发展, 并逐渐转化为一种文化与道德危机。

物质主义的过度盛行, 导致了道德伦理与人性的失衡。由于消费的膨胀、物质欲望的增长, 人们的道德与精神领域受到了侵蚀。而美国的这一现象, 并不是由于战争所带的西方文明所致, 在美国这一现象早已有之。然而, 在以欧洲为主的西方社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新教与清教的精神已被侵蚀殆尽。但是美国的物质主义肆意疯涨, 却是一个长久的文化演变的过程, 并非一日之时。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国家, 以生产和勤俭节约为主导, 但是随着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 物质与消费迅速发展起来, 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趋势。资本主义在十九世纪末期开始迅猛发展, 这对于传统的受清教禁欲教条主义控制的人民来说, 无疑是一种思想与文化方面的解放, 因而, 人们的欲望被无限的放大了。

道德与伦理方面, 人们冲破传统的思想与文化的禁锢, 享受着物质主义带给他们的丰富的生活, 因而传统的伦理教育已经成了一个空壳, 没有丝毫的存在意义。逐渐强大的物质诱惑与欲望的享受, 人民的宗教信仰与意志力逐渐在消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了物质主义与享受主义的道路。正如费瑟斯通所说的那样:“遵循享乐主义, 追逐眼前的快感, 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 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 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道德与伦理在物质面前已经显得苍白无力, 人的欲望在物质主义的极度膨胀之下, 被无限度的放大, 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与爱情甚至都要让位于物欲, 因而人情愈加变的冷漠。《美国悲剧》中克莱德, 由于人们对物质与享乐的极力追捧, 而导致亲人之间、友情之间也变得异常冷漠。他甚至为了把自己打扮成俊俏、有诱惑力的男人, 而不惜欺骗母亲减少对家时的贴补, 甚至也不将钱给快临盆的姐姐急用, 却将钱用来给自己的女朋友买奢侈品。由此, 可以看出, 在物质与虚荣之下, 人们的道德与伦理已经没有了底线。

二、物质主义与身体

人是一个动物性的存在, 叔本华认为, 人是一个各种欲望的结合体。物质主义的“蓬勃”发展, 必然会导致人类食欲、性欲与物质欲的膨胀。当然, 人类有很多欲望是正常需求, 但是由于超过一个度, 那么就会起到消极作用, 比如身体的欲望被无限扩大。身体的欲望包括性欲以及在身体饰品上的消费两个方面, 由于物质主义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被极大的提高, 而与欲望相对应的灵魂与精神境界, 则被人们所忽视。

在美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 提倡人们拒绝肉体与性欲, 反对人们挥霍财富去享受人生与性欲, 这是传统新教伦理观对人们身体与肉欲的要求。然而, 物质生活的充足, 使得长期在宗教文化禁锢下的人们, 感受到了财富与物质带来的快乐, 因而, 长久被限制的人们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样, 一发不可收拾。在《美国悲剧》中, 德莱塞大量的对身体与外表进行了描述, 卡瓦拉罗提出“装裱身体是建立权力、知识、意义和欲望的结构的重要手段。”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在这部小说中, 对人们崇尚身体饰品的这一现象, 作者将其赋予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德莱塞将情欲、消费与物质联系到了一起, 把物质主义对人们身体以及肉体的欲望, 发挥到了极致。

在《美国悲剧》中, 作者表现了整容、美容、纹身以及减肥等身体装裱的手段与方式, 此外最重要的还有服装对人的装饰作用。作者将人们对身体方面的虚荣装饰进行了全面的表述。正是由于人们在服饰与装饰上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 因而, 人们的享乐思想日愈严重。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 人们把衣服与身体饰品当成了“与众不同”的标志, 正如布尔迪厄所说“选择物品和消费可以为我们提供微妙的线索, 确定社会等级的性质和一个文化内部的权力”。因此, 在美国社会人们的思想中, 身体的装裱就显得尤为重要。

身体的美丽中是一个外在现象, 与之相关联的是情欲的放纵。克莱德是一个喜欢歌舞升平的男性, 他的性欲总是难以忍受, 在他的思想意识里, 很多事情都不能摆脱欲念的困扰。他对于服装与金钱等方面的追求, 是与性分不开的, 他因为物质生活的丰裕而逛妓院、追求霍丹斯与富家千金等等, 他生活在一个奢侈的生活环境之中, 因而, 充斥着物质的朋友与生活圈子, 让克莱德沾染上了淫荡、邪恶的习气。而爱思达也如克莱德一样, 因为性欲与物质欲, 最终让花花公子抛弃, 而到了悲惨至极的境地之中。

三、物质主义的消极影响

《美国悲剧》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主题, 便是物质主义带给人们的消极影响, 作者将伦理道德、物质欲望与消费主义扩大化等问题真实的表现在作品中, 也是他本人对自己早期文学创作中, 对自己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与价值观的反拨。他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时里, 提出了物质主义的不良影响, 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过度虚荣、道德沦丧等错误的价值观等。在当今的世界, 一切事务都在飞速发展, 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在进步, 因而德莱塞这一命题的思索是十分迫切与重要的。从物质主义的角度对《美国悲剧》进行解读, 有助于人们对于自身的欲望与物质欲进行自省, 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 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以下, 将对物质主义的消极影响做简要的概括。

首先, 人虽然是一个动物的存在者, 但是人有思想、灵魂、伦理以及尊严, 因而却又与动物不同。如果一个人被物质以及各种欲望所占有了的话, 那么, 这个人就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根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 人们被眼花瞭乱的消费与欲望所包围, 因而, 人们过度的关注于外面的物质, 关注于生活的质量问题, 走入了享乐主义的道路。但是人生而为人, 享受与美丽并不是存在的终极目的。人是一个有思想的动物, 他的存在是对人生、世界乃至真理的再次探究。如是没有做到这些, 那么, 一个人活着, 并不在存在, 他是一个被物质主义迷失方向的动物。

其次, 物质主义的盛行, 人们过度关注于自身与享受, 因而这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存在是十分不利的。吃到了物质丰厚生活的甜头的人们, 在追求享乐之时, 会不择手段, 甚至不惜亲情、友情与爱情, 只要能让自己过上物质丰厚的生活, 人们便没有了道德的底线。人们对消费的热衷, 导致大自然的负荷增大, 地球上的人数越来越多, 但是大自然的能源再生却是十分缓慢的, 无法追赶上人们消费的能力, 因而人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处。其实, 《美国悲剧》不是克莱德一个人的悲剧, 而整个美国乃至世界的悲剧, 这个悲剧的主要来源是人们对物质主义的过度追求造成的。因而, 《美国悲剧》是一个具有典型社会意义的小说, 值得后人去研究与探索。

摘要:物质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一个部分, 但是随着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物质过度被人们重视, 因而形成了物质主义之风。物质主义的过度推崇, 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日常生活, 有着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悲剧,物质主义,消极影响,欲望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2]朱刚.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西奥多·德莱塞.美国悲剧[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

中国文化对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篇8

一、家庭教育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家庭教育, 即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 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 同时也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1]。而文化就是教育的根, 所有国家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等等都是来源于这个国家的文化, 这其中也包括家庭教育。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古国, 又有将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传承, 一些心理想法、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都深深地内化到中国人的血液里了。中国的家庭教育是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的, 中国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 依旧有很多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虽然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以及每个个体认识水平的提高, 会与古代有一定的差别, 但是家庭教育观念的基础依旧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们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展开教育活动的。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文化就是一种家文化, 现代的一些父母对于自己儿女的家庭教育也是很大程度上受到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本身就有这种家文化的基因, 所以中国家庭教育是有着深深的中国家文化的烙印的。

二、中国的家文化

梁漱溟先生说:“任何一处文化, 都自具个性, 惟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 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 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2]在此, 梁先生指出了中国文化中家文化的核心地位。家文化与家庭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家文化既包括整个大家族系统内部的文化又包括个体的家庭内部的文化。家庭文化则特指个体家庭的文化。家文化也就是家族文化, 它包括具体的家庭文化[3]。

家文化在中国家族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点在唐朝最为明显。唐朝的家族基本上是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动乱而留下来的, 家族的力量在那个时候是非常大的, 隋炀帝发动三次高丽战争, 虽然是弄得民不聊生, 反叛不绝, 究其最原始的原因是想以此拖垮当时的大家族。而隋朝的覆灭固然有李渊的能力在里面, 而更大的原因是大家族的集体力量。中国人不是很看重民族界限, 又不是很看重另外一个世界的上帝、佛祖等信仰。这是因为中国的人道观念是家族而非个人。因此, 中国价值观的核心价值是家。比如, 结婚在过去来看就是为了壮大家族, 繁衍后代, 因而才有那句“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以前的家族都是有祠堂、家谱、祖产等, 而非现在意义上一夫一妻一孩子组成的小家庭, 而是由很多个小家庭聚集而成的。因此, 中国人对家庭有着太多的责任与义务, 除了要保证家的发展, 更要努力让家庭延续下去, 而要完成这一切, 对孩子进行教育就成了重中之重。

三、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对家庭教育就极其重视, 而且中国的家庭教育甚至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商君书·画册》中就有记载:“黄帝为君臣上下之义, 父子兄弟之礼, 夫妇匹配之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使君臣父子夫妇各知其位, 各守其礼, 这样就可以看出, 要做到这一点, 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随着朝代的发展, 家庭教育也跟着发展起来。比如, 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说道:“父, 家长率教者。”清代李雍熙在《孝行庸言》中说:“天下有贤父兄, 何患无贤子弟。”我们最熟悉的宋代王应麟在《三字经》中也有:“子不教, 父之过。”这说明在古代时候家庭中的“父” (代表家庭中父母) 对家庭里子女的教育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而这种传承下来的在家庭中以“父”为主的教育方法是有很多的积极影响的, 下面我就来谈谈这种文化带来消极影响。

(一) 缺乏民主性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导致人们长期在这种封建等级社会压迫下失去了民主的想法, 一切都是以君王的意志为主宰, 在外服从君王统治, 在家服从男主人的意志。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责任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仍有存在。这种等级观念有好处, 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树立了孝顺观念, 但是这种观念带来的弊端也非常明显, 它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严重地压制了了人们的个性发展, 而家庭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孩子在家里出现被压抑、束缚的情况。封建时期, 百姓家里的孩子是基本上不能有什么梦想的, 都是按照家里的安排过生活, 就连婚姻也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中国的大多数孩子还是一样地按照父母的安排过生活, 父母安排从三四岁开始学英语、学钢琴、学绘画等等, 完全不在意孩子是否喜欢, 再大一点, 按照父母的想法报志愿考大学, 连专业都是父母帮忙敲定。

而从另一方面看, 这种封建制度也造就了特权阶级, 几千年前的封建制度就是各种特权阶级横行, 两千年后的今天年呢?特权阶级依旧存在, 这几年社会上曝光的“我爸是李刚”“我爹李双江”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二) 知识第一性

知识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人们对知识的看法更是受制于国家传统文化。在封建专制的时候, 中国对儒家文化推崇备至, 上至达官贵人, 下至贩夫走卒, 甚至乡下的农民对于读书人都有一种盲目崇拜, 人们对于那些“满腹经纶、饱读经书”之士有着发自内心的崇拜, “家和唯孝友, 养性在读书”这种观念也是深入人心的。

而在今天, 由于古代这种官文化的影响, 家长对于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有着几乎盲目的崇拜。很多家长都是“知识优先论”的绝对拥护者, 家长完全在以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多少作为孩子成长的衡量与评价。在他们看来, 中国的孩子就必须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才是这一辈子唯一的出路, 因此, 孩子们就不得不每天面对大量的卷子, 从6岁开始一直到19岁上大学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做题, 还要去跨过“中考”“高考”这两道难关。家长就围绕着学校的分数转, 把教育仅仅看成是孩子每一张试卷的分数, 把教育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智力发展, 完全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忽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所以在社会上才会有“药家鑫的撞人杀人案件”, 才会有“林森浩的室友投毒案件”, 才会有“各种学术造假案件”, 他们都是国家花费很大力气培养起来的高等人才, 却对一些事情不择手段, 药家鑫在杀完人后完全没有认错的态度, 林森浩更是可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室友慢慢被折磨致死。我国家庭教育中过分追求知识教育而忽略全面发展的血淋淋教训还不足以警醒世人吗?

(三) 成才价值性

在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价值观存在非常大的歪曲, 家长把教育看做是一条通往荣华富贵的路, 而不是把教育看成是完善自我的路。很多的家长现在还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成龙、成凤”的标准就是小的时候孩子的成绩好不好, 有没有考上好的大学, 长大之后就是挣的钱多少、职位大小, 完全忽略了孩子们的需要, 根本没有制定一条适合于孩子成长发展的道路。父母只是按照个人的意愿去单方面设计孩子的道路。由于传统的读书做官的固有观念, 到今天就演变成了:好好读书, 考一个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 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就是现代家长的规划, 完全不看孩子在进入工作岗位后, 是否能胜任职位, 是否能有良好的晋升空间, 是否与公司的人员相处得来。

中国家长这种“成才风”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人那种“光宗耀祖”的思想观念, 我前面也说了, 中国是家文化, 这种文化取向不是以个人, 也不是以国家为中心, 而是以家庭为中心。家庭中父母希望以孩子的良好发展, 达到传宗接代的作用。家庭条件好的希望教育好孩子, 孩子成才之后延续家庭的兴旺。家庭条件不好的, 希望教育好孩子, 让自己的家庭变得兴旺。纵观古今, 不管是以前的皇帝还是农民, 现代的富人还是穷人, 都是绕不开希望孩子成才, 延续家族的定律。从某一方面来说, 中国的这种家庭延续的想法, 类似于中国人的那种“永生观”, 希望通过子女的繁衍、教育而达到生命的永恒, 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 家庭得以传承, 家庭中父母的生存价值也得以永恒存在。

(四) 法律意识淡薄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不重视法制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 归根结底时实行的是人治, 皇帝说的话就是天底下的法。这也就造成了现代人的法制意识淡薄。封建时期的法律观念就是“杀人偿命, 欠债还钱”, 过了两千年的今天, 我们大部分人对于法律的观念依旧是“杀人偿命, 欠债还钱”。电视虽然有法制节目, 但是这种节目并不是给我们普及法律知识, 而是添加很多声音特效来诉说很多稀奇古怪的案件, 而且每次总结不是“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就是“莫伸手, 伸手必被捉”。我们在其中看不到一点法律的知识。作为主要传播媒体的电视台都尚且如此, 更何况我们了?

在初中高中阶段, 青少年的犯罪率一直很高。就是因为, 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并没有人给他们普及法律知识。而现在的网络和游戏中又充斥着血腥与暴力, 这才导致了社会上一些孩子非常可笑的而又让人痛心的行为。比如, 我在高中时候就看过一篇报道, 说一个初中的孩子用刀捅死了同桌。事后, 这孩子还说:“没事的, 他还可以加血。”一个初中的孩子能够在砍死人后说出这么可笑的言论, 说明我国的法律普及程度有多低。

2015年, 我看电视台一个演讲节目, 里面有个人演讲的题目就是法治中国。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是这样说的:“建设一个法治国家, 绝不仅仅是律师、法官、检察官的职责, 而是我们每一个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的中国人, 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因为, 在一个法治精神无法得到彰显的社会里,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安全的。面对不公平与不正义, 今天, 如果你没胆量站出来, 明天, 你就站不出来。”普及法律知识是家庭教育里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 也是很多人忽略掉的。让孩子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法制观念,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 就像是多了一个保护罩, 能够使得孩子更加健康积极地成长。

综上所述, 虽然传统文化下的家庭教育, 因为其时代的特性, 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它仍然对我国的家庭教育发展有着非常好的借鉴意义。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 因为受到从古至今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以上的各种问题, 但是我们家长如果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带来的家庭教育中的弊端, 并且能够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针对自己的孩子制定最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 就能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首先, 通过探究中国文化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引出中国家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四点消极影响:缺乏民主性、知识第一性、成才价值性、法律意识淡薄;然后, 通过大量的事实论证以上四点消极影响;最后, 通过讨论消极影响, 引发人们对中国文化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 以明确我国家庭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家文化,家庭教育,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曹清, 张慧.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述[J].教育教学研究, 2009 (46) :208.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 1987.

[3]贺佩蓉.中国传统家文化对古代家庭教育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 2005 (10) :125.

[4]周莹, 牟映雪.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影响[J].时代教育, 2010 (2) .

[5]陈媛.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及其现代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分析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消极影响 篇9

一、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消极影响

1. 可能误导儿童形成不良的消费观念

美国广告学者科利说:“广告是一种付费的大众传播, 其最终目的在于传达商业信息, 为广告主创造有利的态度, 并诱使广告对象采取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行为。”[1]

商业广告更多的是劝服功能, 自主意识不强、判断力不准确的少年儿童更容易受到广告的蛊惑。例如, 喜之郎果冻广告, 广告中的第一个镜头——果冻特写, 对儿童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 鲜艳的色彩一下子给予孩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让儿童产生吃的欲望。接下来广告用几个组合式镜头, 告诉受众果冻是老少皆宜的休闲食品, 最后以一句简单的广告语——“果冻我要喜之郎”结束, 轻而易举地让受众记住了“喜之郎”这个品牌。

广告词中着重强调“要”的成分, 其中暗含诱导儿童向父母索要东西的意味, 使得儿童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儿童本来并无消费能力, 而广告主敏锐观察到在家庭消费中儿童消费已经占据主要地位, 广告主通过诱导儿童的方式来促进消费, 这就间接导致儿童形成超前的、盲目的不良消费观念。

2. 易形成儿童的攀比心理

美国曾经有人做过调查, 让几个小朋友去超市购买物品, 大多数儿童只选择在电视广告中见过的品牌, 而且他们也很想得到在电视广告中见过的商品, 如果得不到相比其他儿童而言有一种自卑感[2]。这表明, 电视广告可以影响儿童的消费选择, 电视广告的这种直接诉求方式也使得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攀比心理。如旺仔牛奶广告:在课余活动时间校园广播呼喊李子明同学, 仅仅是因为他的妈妈带了两瓶旺仔牛奶来看望他, 这时候李子明露出高傲的神情, 在全校同学羡慕的目光中奔跑向他的妈妈, 眼中还带着泪花, 这时候似乎拥有旺仔牛奶已经成为儿童满足自己自尊心和优越感的象征, 这种夸张不符合实际的表现手法在无形中已经让孩子形成了攀比心理。

3.“成人化”情节促使儿童早熟

各行各业都存在着竞争力, 广告行业也是如此, 如何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广告主可以说是绞尽脑汁, 甚至不惜让媚俗化广告大行其道, 这些广告忽视了传统、道德、文化、审美这些因素, 取而代之的是以低俗哗众取宠。比如频繁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脑白金广告, 响彻大江南北的“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语为大家众所熟知, 它将“过节要送礼”这么一个意识传达给了儿童, 让儿童也早早地沾染上了社会不良风气。

4. 诱使儿童模仿危险行为

对于自主意识、性格尚处于不成熟时期的儿童来说, 模仿是一种本能的行为, 但如果儿童模仿的对象行为是危险性的话, 其后果不堪设想。

如大大泡泡糖广告中, “红色超人”和“黑色超人”展开格斗, “黑色超人”手持类似于苍蝇拍的“武器”在背后偷袭“红色超人”, 最终“红色超人”利用泡泡糖的爆破威力把“黑色超人”蹦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果儿童模仿电视广告中超人的动作, 在背后拿坚硬的东西偷袭别人, 或者从楼顶一跃而下, 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二、电视广告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1. 从广告主体的角度分析

在这里我们要将广告主体细分为广告主和广告公司进行探讨。

对于广告主来说, 最大程度地实现广告效果是第一要义, 因此广告主只关心怎么样将广告投放给具有消费潜力的群体。鉴于目前中国社会中儿童的绝对核心地位, 以及儿童认知力、判断力不强的特点, 极易成为广告主的“目标”, 广告主往往会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儿童而敦促广告公司仅注重商业利益, 而忽视社会影响的广告。而广告公司作为广告制作方相当于广告主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为了从广告主那里得到最大利益, 一味地满足广告主的要求却忽视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他们在制作广告时更多地将天平倾向于广告主一方, 片面夸大、吹嘘产品的优势, 对于不当使用产品所产生的危害一般是不作提示。

2. 从广告客体的角度分析

儿童作为广告客体之一, 缺乏其对广告的认知判断能力。有关研究表明:“儿童在6~8岁会认为广告是真实的, 消费心理学研究中, 8~12岁的儿童处于分析阶段, 能够理解事物的条件性, 区分广告与节目的不同目的。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尽管可以辨别节目与广告, 但非常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2]从儿童自身来看, 由于儿童的智力、心智、思维、喜好等各方面都处于不成熟时期, 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声画合一的电视广告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少年儿童的注意力, 此外儿童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和模仿意识, 电视广告中的人物喊出“我要……”的时候, 儿童也会模仿着对自己的父母索要相应的产品, 尽管他自己并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

广告的另一客体——父母或家庭, 因时间关系不能陪同孩子一起观看广告而缺少引导。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处于绝对核心地位, 自我意识极强, 受广告影响向父母索要东西的现象时有发生。

3. 从广告监管的角度分析

我国现行的广告监管法律体系以1995年颁布的《广告法》为核心, 此后没有正式颁布过与时俱进的广告监管法律。而广告业的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绝不为过, 现有的《广告法》显然已经滞后于广告业的发展。

此外, 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全国性的广告自律组织, 但并未赋予广告自律组织一个明确的地位, 监管起来可以说是“名不正, 言不顺”, 很难在组织内部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

三、避免电视广告对儿童不利影响的策略探析

1. 完善广告法规

尽管《广告法》中第8条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但并未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界定, 如究竟怎样的儿童广告才算是不损害未成年人身体健康的广告;误导或者鼓励儿童消费的广告, 以及带有成人化色彩的儿童广告等是否属于违法广告等, 都未作出详细界定。因此, 有必要针对我国的儿童广告法规做出细化规定, 尤其应对儿童广告的播出内容做出具体规定, 力争让儿童在一个绿色的广告市场环境下成长,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2. 加强行业自律

“旺旺”系列广告之O泡篇的广告词是这样的:“给我O泡, 给我O泡, 我要O泡, 我要O泡……”这则广告, 曾在广告界引起一场风波,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协会认为, 它过于注重产品宣传, 却忽视了其社会责任, 给儿童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然而广告自律组织并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这一广告进行处理, 导致行业自律形同虚设。因此, 加强行业自律, 以软约束辅助硬约束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3. 广告主体要有社会责任感

电视广告的诞生是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合力的结果。只有两者都承担起社会责任, 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才更有利于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

广告主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 兼顾商业利益和社会影响, 而广告公司作为广告的制作者也要平衡好广告主和社会影响的关系, 争取多出精品。2013春节期间, 银鹭广告之《唤起回家的眷恋》不仅仅推销产品, 也赋予产品新的寓意和代表内涵, 将“家”这一主题与产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也正符合中华民族春节回家团圆的传统风俗, 可谓是有责任感的好广告。

4. 家庭担负起教育和引导责任

正如那则“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中所说:“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由于当前电视广告数量较多, 儿童在看电视时近一半的时间都在看广告, 面对良莠不齐的电视广告, 孩子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极易受到种种诱导和暗示。因此, 在观看电视广告时家长应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正确理解电视广告, 学会区分其中的有利信息和有害信息, 尽量避免孩子受到不良电视广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汝东.传播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53

消极影响 篇10

一、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

1.投资过度或不足可能引起经济波动。在我国, 投资活动是影响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关键因素, 投资规模在短期内可能通过投资需求总量影响社会供给需求的总量。可以说投资是促进供给增加的第一推动力, 要使总供给能与不断增长的总需求相匹配, 则必须要有追加的投资, 只要有了追加的投资, 就能提高相应劳动者的素质, 改善原材料的质量或是提高对原材料的利用率, 最终会增加总供给。但是倘若投资规模或是结构与社会需求的总量不符, 就会导致生产结构的失衡。在经济繁荣期, 投资往往会大幅增长, 特别是对于那些短期内较为盈利的行业投资会有大幅增加, 这可能会造成这些部门投资过热, 供过于求, 资源的浪费。大额资金进入这些部门, 就可能导致此类部门所需原材料的价格上升, 基础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再度引发相关产品的价格上升, 如此循环下去, 通货膨胀的厄运就在所难免了。在经济衰退期间, 居民企业对经济发展趋势的悲观情绪可能使投资不足, 导致总需求的不足, 经济疲软, 同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甚至可能引发失业, 产品供过于求, 引发通货紧缩。

2.不合理投资结构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从而制约经济快速增长。一些短期获利较大的领域, 会促使投资项目的涌进, 会产生该领域的投资过度, 引起产能过剩, 资源的浪费。除此, 对于中长期来看很有潜力创利的领域, 可能会产生投资不足, 从而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民间投资都带有短视性, 会有一些跟风行动。投资与需求不同, 它往往更为复杂, 更不稳定, 企业家的投资目的就在于谋取利润, 投资对于他们的引诱主要来自于投资将有利可图的预期。短期来看, 投资可以带动经济增长, 但是从长期来看, 这种投资高增长无疑会进一步加速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衡。而对于长期看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产业 (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高新技术产业) , 可能就会发生无人问津的局面, 从而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级, 最终将影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二、消除不利影响, 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1.完备信息, 正确决策。投资波动往往是由于投资相对实际经济供给过大或是不足。投资相对经济是否合适, 最终都要回归到对最终消费需求的考察, 必须有相应的消费市场, 投资才能充分发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政府进行投资常常带有主观性, 可能就会因其主管臆断或是信息不完全, 从而造成决策上的失误, 导致投资过大或是不足。对此, 为减少经济波动, 政府首先要对投资项目、投资领域进行考察, 加大对市场信息的搜集, 制定正确的投资引导计划, 尽量消除因行政性的政策而产生的盲目投策。

2.建立合理预期, 逆风向采取政策。在经济衰退时加大政府投资, 建立乐观的心理预期;经济繁荣时要适时减少投资, 以提防过热现象。在经济的低迷时期, 单纯靠“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对净投资增长的贡献是很有限的, 因为资本边际效率受预期的影响很大, 而普通居民对收益的预测知识缺乏, 基础脆弱, 缺乏信心, 从而使投资容易突然发生变化。因此这时由政府出面引领投资, 安排投资收益稳定性的规则, 从而稳定投资者的信心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繁荣时期, 由于市场机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往往使人们过于乐观, 盲目追加投资, 特别是短期来看, 对能快速带来利润的项目投资速度较高。如此下去, 人们纷纷跟风, 很容易发生投资过度的问题, 造成重复建设,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从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来看, 中国经济增长经历的几次大的波动, 基本上都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速引起的。投资及其增长速度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 政府要更多发挥间接作用, 引导居民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作出不同的投资决策, 以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帮助居民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而推进经济增长。

3.建立相关经济走势的预警机制, 提前做些准备。政府加大投资, 在制定相关经济计划时, 可能会因为一些经济信息及参考数据不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来提供的, 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因此, 每次政府增加投资可能引发的经济过度扩张不能得到有效的宏观调控, 政府减少投资引发的经济收缩也可能因为调节手段的单一和时间的滞后形成叠加效应, 从而使经济波幅更大。因此, 为防止经济发生的大幅波动, 政府建立预警机制, 采取预调节来降低经济的波幅。

消极影响 篇11

关键词:房产税;房地产市场;社会公平;宏观调控;监管

Discuss impose house property tax possible negative effects

WuYaLun XinZhou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shanxi XinZhou 034000

Abstract: housing property tax's influence on the economy in has been theory and social hot discussion topic. People see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house property tax at the same time, more to deal with the possible negative influence a clear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so as to nip in the bu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disadvantages. This paper, from the housing property tax to the house and real estate market equilibrium,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problem three aspect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ossible negative influe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asures.

Keywords: housing property tax; The real estate market; Social justice,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upervision

2011 年2 月,备受争议的房产税在重庆、上海开始征收。至此,关于房产税的种种猜测画上了句号。然而关于房产税的影响从始至终就没有停息过,对其功过利弊,见仁见智。支持者认为,实施房产税可以有效的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挤压房地产泡沫、实现房地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这也是国家推出房产税的初衷,有的人甚至把他作为国家调控房市继加息、限购之后的“最后一招”,是解决与规范房地产健康发展、维护民生的“治本之策”。

那么,房产税真果真是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的“灵丹妙药”?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是一分为二的,房产税的开征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消极影响也是必须重视的。

一、对房价和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种观点认为,开征房产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产的保有成本,从而减少房屋的空置率,打击与抑制对住房的投机性需求,稳定了人们的预期,可以有效缓解供求矛盾,最终达到抑制房价上涨、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和健康发展之目的。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开征房地产税对房价及房市也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众所周知,商品价格的取决于市场供求,是买卖双方竞争的结果。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不均衡状态。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供求矛盾有可能加剧。从需求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作为生活水平重要标志的住房,人们对其需求将日益增加。从当前引发房价上涨的因素来看,对房屋的投资性需求也将有所增加。由于金融、资本市场不完善,投资渠道狭窄;储蓄存款作为主要的投资方式,相对于高物价实际利率为负;而股市又是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中,许多2007 年入市的资金现在仍未“解套”。房地产就目前来讲是公认的相对风险较小而收益很高的“暴利行业”。正是在这种预期的驱使下,大量资本源源不断的涌入到这个黑洞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均未奏效就是鲜明的例证,各地“地王”频现就是最好的说明。前期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拉动房地产的需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再从供给角度来看,按照传统经济理论土地的供给是一定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严格控制土地的使用,城市可用地是绝对减少的。这样,供不应求的格局将更加突出。

在这样一种供求失衡的格局中,房地产税的实行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一对突出矛盾。首先它并不能有效抑制对房地产的需求,特别是有效打击抑制房地产的投机行为。以重庆房产税征收方案为例看,当前全国住房的市值以百万亿计,而所征收的房产税款只有区区十亿多,这样的税制对市场的调节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对于一种“暴利”的投机更起不到任何的有效的制约。

有人还担心,此番政府开征房产税又会成為开发商提高房价的借口。由于房产税是在流通或者交易中征收的税种,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处于卖方市场、供求失衡的状态下,发地产商会以提高价格的方式把房产税转嫁到普通民众身上。这无疑会推高房价,加重普通购房者的负担。还有部分经济学家敏锐的看到,由于房产税的实行,会推高房租价格。这对于当前国家通过廉租住房解决房价上涨和低收入者住房的政策是相悖的。

二、对社会公平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消极影响 篇12

一、思维定势在生物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一切的生物学原理、规律都来自科学观察和实验。因此, 除了要进行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实验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教师还需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定势的心理障碍, 才能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错误的经验或知识先入为主

日常经验产生的观念形成了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准备状态, 当他们认识新事物时, 就会不自觉的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 往往以经验中非科学的感受和对事物的片面印象去代替某种生命现象的本质, 因而造成学习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的障碍, 造成答题时常出错误。例如, 在分析植物体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的关系时, 错误地认为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受重力的作用, 而忽略了主动运输是造成极性运输的根本原因。

2. 已有知识思维定势的干扰

进入高中后, 由于学生认识的广泛化, 引起那些与新知识相似、相关的已有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干扰, 或者对概念的本质缺乏认识, 造成思维错误。例如, 我们说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当问到好氧性细菌有氧呼吸的场所时, 学生往往不经过思考就直接回答是线粒体, 而不去考虑细菌是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

3. 习惯性思维方式的干扰

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不同条件影响着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往往不顾条件变化, 不对所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以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以及解题方法去认识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 因而出现错误。例如, 在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教学中, CO2浓度和光照强度都会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 而且曲线图形相似, 但因自变量不同曲线中各点的含义有不同, 学生往往只看曲线不看变量, 结果是答非所问。

二、对策与思考

思维定势如一把双刃剑, 影响着学生科学学习的全过程。特别是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中, 我们应当重视思维定势这一心理现象的消极影响, 并设法加以克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定势。

1. 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的习惯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说:“任何思维, 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 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慧的门户, 是思维的前哨, 是启动思维的按钮。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深刻分析, 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和实验设计的训练。而学生面对问题, 特别是实验设计题时不知该做什么或怎么做, 对没见过或情境陌生的问题往往无从下手去解决。对于此, 教师可采取“四步法”。第一步, 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到方法步骤严格按照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程序的要求去做, 让学生在掌握了生物科学实验的方法步骤后, 进行实验设计。第二步, 在实验设计中构建数学模型。例如, 在实验设计题中常有这样的要求:“探究……对……的影响”或“验证……对……的作用”。教师可以联系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曲线、图表和文字的相互转换问题, 引导学生建立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让学生明白生物实验中的单一变量或实验变量就是函数中的自变量, 也就是实验目的中的“起影响作用的因素”。通过在实验设计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构建数学模型, 就可以解决实验中最本质的问题。第三步, 引导学生处理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表达方法。譬如, 表达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以用酶的反应速率来表示因变量, 也可用生成物的量来表示;表达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可以用CO2吸收量、O2释放量或有机合成量来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这一步需要较长时间的诱导和训练。第四步, 处理细节问题, 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和设计原则写出实验步骤,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对实验设计题的练习发展学生思维, 更有利于克服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来源材料, 从多个方向, 各个角度去思维, 尽量提出多方面的考虑, 得到多种多样的答案。它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片面考虑问题、单一思路的消极影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逆向思维等训练,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1)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要在弄清题意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找出所有可以利用的因素, 从不同角度, 运用多学科知识去思考探索, 寻求多种可能的解题途径,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法的能力, 使其摆脱解法单一的思维定势。

(2) 一题多变

教师可以编制一些能够改变条件、结论或可以引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猜测问题的规律、结论、解题的方法等, 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摆脱满足现状的消极心理。

(3)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对而言的。在分析、解决问题时, 正向思维是按照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思考的;而逆向思维是不依照题目内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 而是从反方向 (或从结果) 出发, 进行逆转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三、勇于创新, 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由于独立判断、自我探究、逻辑思维的能力还不强, 容易人云亦云。在教学中, 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独立思考, 善于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教师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 对自己的观点说出依据, 并加以点拨和指导, 通过一步步引导, 层层深入地进行讨论, 找到问题的答案。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 也澄清了模糊的概念。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与知识体系, 努力创设情境, 转换角度, 让他们认真思考, 鼓励他们不迷信权威、课本, 大胆质疑, 摆脱从众心理的思维定势。

总之, 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教师只有教会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探索、去猜想、去思维、去创新, 并经过长期的综合训练, 全面培养, 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摘要: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发现学生暴露出许多与思维定势有关的问题, 本文试就相应的教学对策做一些探索。

关键词:思维定势,消极影响,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甄淑亚.河北教育.

上一篇:数字媒体的技术论文下一篇:新农合基金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