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作品创作

2024-06-27

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共12篇)

公共艺术作品创作 篇1

一、动画片策划

动画片策划指在真正进入动画片制作之前,对本部动画片的制作目的,主要面对的观众群体,对产品影响规模的把握,以及从文学角度分析作者对动画片故事情节,人物设定,主题思想等各方面的把握。

宫崎骏制作动画《千与千寻》的目的是想让处在青春期之前的孩子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他对现代日本社会怀有种种担忧,因而,他想要通过动画片这种易于被青少年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希望。《千与千寻》的主题是宫崎骏动画片永恒的主题——人类与自然的纠葛。在之前的作品中,比如《风之谷》《幽灵公主》《龙猫》等,都是简单明了地表达了人与自然这个主题。但在《千与千寻》中,宫崎骏并未直接呈现这个主题,而是将一个个小小的细节渗透在片中的多个角落,使其整体上依然唤起观众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环境污染和大自然的破坏等事件的忧虑。宫崎骏想要表达的意识全都浓缩在短短90分钟的片子当中,使整部片子思想明确,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二、动画剧本创作

动画片所展现的是一个幻想的世界,它不仅具有一般电影剧本的特点,也有他的特殊性。它的角色和场景可以不受自然法则的约束,具有某种“神奇性”。鉴于动画片的这种非现实的特点,动画剧本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创造出可能性来。

在《埃及王子》中,本剧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埃及人的残暴统治与希伯来人的反抗。摩西最终带领希伯来人走出了埃及,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故事的结尾没有给人留下任何悬念,观众可以带着巨大的情感满足离开影院。

三、角色造型设计

动画片的角色造型是由动画师运用手绘或计算机设计制作的。在进行造型设计时,动画师首先要依据这部动画片整体的艺术表现风格来考虑其造型的风格。确立了角色设计的艺术风格后,进而才能依据剧情的需要考虑这个角色在这个故事中的时代、地域以及民族特征,最后还要考虑年龄、性格、职业、社会阶层等特征。

如影片《天书奇谭》大量吸收了民间传统艺术的风格,本片在各个角色的造型设计上采用了中国戏曲脸谱化的造型手段,将戏曲脸谱造型和民间年画,以及江浙一带的民间玩具和门神、纸马等艺术形式作为基础造型,结合漫画的夸张手法,设计出了生动,性格鲜明的角色造型,起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强化了本片的艺术特点。

四、美术设计

动画片的美术设计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主场景设计,另一部分是为角色进行的色指定。决定整部动画片的所有场景风格和整体影片美术方面的基调是主场景的风格与基调。而对于一个角色来说,除了角色本身造型上的设计外,一个角色是否耐看,是否受观众喜爱等,主要表现在角色的色彩是否协调。

影片《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苏菲的性格内向、沉静、自然、朴实、心地善良,她内心深处有着对美好生活和外面世界的向往。但她为了父亲才把自己禁锢在帽子店里,终日躲在店面后面的工作间里做帽子,将自己美好的心愿都注入到帽子的制作中。设计师在设计苏菲的工作间时,充分考虑到她的职业特点,设计了很多关于制作帽子的工具、用品之类的道具与工作台、柜子等家具陈设。但是苏菲又是个内向、沉静的性格,所以又将她的工作间设计得相对比较狭小,但是里面的布置与陈设却有条不紊,干净整洁,展示出了苏菲丰富的内心。

五、画面分镜头剧本创作

动画分镜头剧本就是将动画片的文学剧本分成一系列可供绘制画面分镜头的一种剧本。它是导演在动画文学剧本的基础上,经过仔细、深入地研究后,得出的运用电影镜头画面和声画结合的电影语言来进行创作的依据。这一环节动画导演需要有娴熟的电影知识,也要熟悉镜头的运用和出色的绘画能力。可以很好地调配场景和角色,构成完美的场面调度,准确、巧妙地运用各种台词和音乐、音效,从而配合画面形成画面内外的空间关系。

影片《龙猫》开篇是一辆满载着家庭日用品和家具的三轮摩托车从画面右边入画,横穿过美丽的原野, 从左边入画,右边出画。为这个镜头绘制了两幅画面, 第一幅用洗练的笔调绘制出日本乡间美丽的风光,如庄稼地、白云、茂密的树丛、简单的电线杆等。另外还标注了光线的方向,对于统一整个段落的光影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二幅主要是提供三轮摩托车的运动方向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开篇镜头,导演运用一个极其朴实的固定机位的客观镜头,并运用远景和平视的方式来向观众展现乡村美丽的风景。

六、背景设计与绘制

写实风格的背景设计主要是追求环境、场景、道具的真实光影,色彩、质感、透视等方面,通常通过对生活原型的采风和实地考察,运用写生、拍摄等手段搜集素材,按照剧本对这些实物再加工处理,以达到符合动画片剧本要求的背景设计。装饰风格的动画背景大多运用概括、归纳、变形、重新组合、解构等艺术手段来组织背景画面,从而绘制出具有装饰效果的背景画面。 简化风格的动画背景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汇聚了高度简洁、概括的外部造型和色彩单纯、大色块等特点,不追求画面中物象的真实性,而只追求画面本身的单纯、 简练的艺术效果。

影片《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部充满生活气息的动画片中,它的背景设计风格是典型的写实风格,表现手法也很常见,其一是水粉,其二是水彩。水粉用于现实生活的段落,水彩则用于回忆的片段。具体到这部动画片来说,现实的画面要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场景和细节, 所以运用水粉来处理更合适,更容易深入细致地刻画和处理细节。而回忆的段落很朦胧,有梦幻的色彩,因而选择水彩颜料来绘制。

七、动作设计

动作设计是通常说的原画设计,动画片中的原画师是用画笔来充当演员的功能,把角色的动态与心理等表现出来。设计任何一个角色的动作时,要符合基本的动作规律,还要注意角色本身的造型和形体特征。每个角色的不同形体决定了其动势。例如,一位100千克重的中年妇人和一位只有45千克重的苗条少女,他们上楼梯的步伐肯定不一样,那胖的中年妇人一定是步伐缓慢又沉重。而少女一定是轻盈且自由。

影片《猫和老鼠》中,小老鼠被猫追赶,它拼命地奔跑逃命。将这些4条腿的老鼠拟人化,让它们具有人的动作特征。即两条腿着地,其动作与人一样。将跑步的动作加以简化和夸张。身体极度前倾,几乎失去重心,这在真实的生活和写实风格的动作设计中是很少见的。

八、动画影片的声音

动画电影声音担负着渲染影片气氛,增强感染力的作用,也起着加强人物动作性,引起观众联想,推动剧情高潮的作用。动画短片中的音乐表现形式更多样, 动画中的角色在音乐节奏和韵律之下翩翩起舞。例如 《猫和老鼠》中,钢琴的急速琶音成为猫和老鼠追逐与逃跑的急促脚步声,鼓声和擦声配合着人物剧烈撞击, 小提琴的快速滑奏引出汤姆和杰瑞滑稽的动作。

在影片《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为小矮人清扫房间的段落对于影片的叙事并没有过多的价值,甚至所占据的时间已经影响了叙事的节奏。但是这样的段落不但没有影响影片的观影效果,却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结合了动画与歌舞表演的优势,为观众展现了一段白雪公主与小动物们精彩的歌舞表演,动画师的奇思妙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结语

动画能够呈现动画本身给人的审美愉悦。动画角色是文化的传播者,通过这个角色我们可以获得文学思想,美术形式,人文历史,戏剧,舞蹈和主题音乐等众多文化信息。动画艺术虽然不排斥现代化,但是它也不主张文化的单一化,更不拘泥于欧洲化或西方化,因而可以说未来动画表现应该是多元化的,更是跨文化的。 动画也具有审美特性,利用动画的知识创造价值服务社会,使其成为多元化沟通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动画艺术家是美好梦想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今天的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通过传递美的信息净化人类灵魂永远是动画艺术创作应该追求的精神。

公共艺术作品创作 篇2

摘要:我国民族声乐作为世界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目前,我们所说的民族声乐主要是以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为代表的民族声乐,它和民歌与曲艺演唱等艺术形式不同,但是也继承并融合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的精华。而不同的民族声乐作品,在创作风格上是有差异的,比如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处理方式。只有对不同的民族声乐作品创作风格中的民族性和多元化等特点有了更深入理解后,在创作民族声乐作品才能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进行创新,从而创作出顺应时代发展的优秀声乐艺术作品。

【关键词】民族声乐;创作风格;差异

我国的民族声乐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生声乐特色。而且,我国的民族声乐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上个世纪40年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也越来越多。而这些音乐作品既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的技巧,也从民族音乐中汲取了养分,并从中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行程了独特的民族声乐艺术创作风格。

公共艺术作品创作 篇3

关键词:声乐作品;二度创作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238-03

英国著名指挥家亨利·伍德在其所著《论指挥》一书中说:“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与它生命。”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门类,声乐艺术是一门感觉艺术,它不同于器乐艺术,可以看得见摸得到乐器,“人声乐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完整的一首音乐作品,并不单单在于曲谱的完成就意味着作品的创作结束,二度创作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后续环节。器乐演奏需要二度创作来给予生命,声乐作品亦是如此。

一、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涵义

歌唱是一种再造性艺术,其艺术处理可分为词、曲的制作和歌者的演唱两个步骤,即通常所谓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词、曲的制作称为一度创作,它以书面形式存在;艺术家的表演是二度创作,它是一度创作的艺术升华。在一定程度上,二度创作是表演者的独立发挥,与作品的一度创作是相分离的,但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是指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保持曲作者的基本要求,同时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处理,并结合自身演唱的风格特点,准确而完美地阐释作品的内涵与风格,塑造鲜明音乐形象的艺术行为。相对于曲作家和词作家的一度创造成果,演唱者融入自身体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二度创作就伴随着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产生了。

二、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重要作用

(一)二度创作是声乐作品分析演唱的基础环节

声乐作品中的“美”,是通过演唱者准确地把歌曲旋律、歌词内涵等表现给观众而实现的。演唱者经过二度创作,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处理, “激活”作品,给予作品更多的内在动力,才能体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使声乐作品的表现力更加完美。曲作者和演唱者的两个步骤或两度创作,主要体现在歌调与歌声两个层面。歌调即歌唱作品的曲调或旋律,阐释创作者的歌声的蓝本和依据;歌声即歌者演唱时的“声”或“腔”,是歌者运用一定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对曲调与旋律的艺术性再现与升华。由此可见,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只有通过各个方面富于创造性的二度创作,才能使作品成为一首动感的、立体的、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二)二度创作为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增强感染力

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是声乐表演艺术的重要环节,也是声乐表演艺术的成功关键。演唱者的创作能力直接关系着作品的感染力。

感染力是指能引起别人产生相同思想感情的力量,声乐艺术对欣赏者的感染力强烈与否,取决于歌者的二度创作是否到位。无论作曲家把乐谱写的多么详尽,都没有办法记录出蕴含在声乐作品中的种种情感和思绪,以及音乐的内在律动和微妙变化。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曾被未受过专业训练演唱者打动的经历,他们或许没有太高超、专业的演唱技巧,但欣赏者却能深深地陶醉其中。由此说明,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演唱者对声乐作品进行不同侧面的情感和技巧表达等二度创作处理,对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二度创作是提高欣赏者审美鉴赏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同一首作品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为其作出不同的定义。从声乐艺术的具体形态(声乐作品)来看,任何一首声乐作品的本身内涵都具有不确定性,它的意义要靠审美客体(欣赏者)实现。但对于欣赏者来说,他们需要依靠声乐表演者完美的二度创作来完善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欣赏者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欣赏多元化声乐作品的前提,在感知与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如演唱、创作等),提高全面的综合素质,使音乐审美达到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从而充分挖掘出音乐内在的真正的美的价值。作为欣赏者,观众对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具备充分的审美鉴赏力。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准备充分,欣赏者的听觉辨别力就会随之提高,情绪高涨,随声附和;反之,欣赏者则会心情烦躁,欣赏兴趣降低,甚至会对声乐作品本身产生排斥情绪。

三、声乐作品艺术处理中对二度创作的把握

(一)情感表达与创作者意愿相统一

1.作品创作背景的掌握。在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不能脱离它的时代特征,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之前,通过分析唱词和时代背景,可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为更好地“二度创作”找准基调。以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为例,它不仅反应了当时抗战初期中国人民保卫祖国的极大热情,更是当代一直脍炙人口的杰出声乐作品。从序曲和八个乐章的展开,呈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伟大气概。例如第六乐章《黄河怨》,作曲家指出:“它代表被压迫的声音,被侮辱的声音,音调悲惨缠绵,是含着眼泪来唱的一首悲歌。”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二度创作之前,一定要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挖掘作品表现的真实内容。

2.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掌握。从时代人物形象分析角度来掌握,以中国歌剧《原野》女主人公金子的唱段《啊!我的虎子哥》为例,它不仅仅是一首讴歌爱情的咏叹调,更是一首讴歌自由和人性解放的咏叹调。故而演唱前一定要了解作曲家金湘创作该部歌剧的时代背景,了解塑造女主人公金子这一典型女性形象的音乐风格特点,并把该部歌剧继承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与19世纪后半叶形成的意大利式歌剧音乐结构模式相结合的特点了如指掌,把金子质朴率真、敢爱敢恨、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火热情感经过“二度创作”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二)演唱技巧与作品要求相一致

1.掌握正确的声音概念。我国著名歌唱家黄友葵曾说过:“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是与思维、内耳听觉、感性知识分不开的。”演唱的人可能都犯过一个同样的错误,即一定要试图听到自己的歌唱声音,或者说是对他在听众面前的歌唱声音心里有数。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歌者一旦想要听到他自己发出的声音时,他就失去了内耳听觉的作用(即想象声音的能力)。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需要声音具有致远力,演唱者往往把声音“送的远”与“唱的响”混淆概念。实际上,真正“送的远”的声音不一定是最响的,相反,自己内耳感觉上的最响声,是包在嘴里,窝在喉咙里的声音,往往是最没有穿透力的声音,自己觉得振聋发聩,其实距离稍远点的观众基本听不到美妙的声音。例如民族歌曲《山路十八弯》,如果用传统的民族唱法声音去定位的话,就使得这部土家族民歌失去了自然的野性美,听者反应平平,如若声音稍加调整,带点原生态的山歌韵味,会让听者酣畅淋漓。因此,根据每一部声乐作品特点的不同,树立不同的声音概念,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就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2.把握科学的演唱方法。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有好的二度创作设想,但是演唱专业技能达不到要求,同样也无法进行有效的二度创作。如前面列举的土家族民歌《山路十八弯》,它为歌者预留的二度创作空间非常大,高亢的曲风、充满野性的生命力,使这首歌曲一下子走红,但同时对歌唱者的演唱技能要求也非常高,如果按照传统的民歌路子来演绎的话,会违背创作者“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初衷,与作品要求背道而驰。在了解歌曲创作环境及表现情境的基础上,熟练“攻克”较高音域,掌握好呼吸调节,是演唱高难度歌曲的必要手段。类似的声乐作品还有《青藏高原》,作品本身对演唱者的技能要求非常高,音域跨两个八度以上,要用通俗和民族结合的唱法演绎出流行歌曲的味道,如果没有扎实的呼吸调节和较宽的音域,听者是领略不到雪域高原上的人们豪放性格和纯净心灵的鲜明对比的。

endprint

(三)演唱者综合素养与作品内涵相融合

通常情况下,对一部(首)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演唱者首先应具备先天良好的嗓音条件和高超娴熟的演唱技巧。除此之外,全面的音乐素养、丰富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歌唱心理也是保障高水平二度创作的重要因素。

1.全面的音乐素养。艺术讲究天赋,但绝大多数歌唱家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和觉悟锻炼出来的。声乐学习者需要广泛涉猎世界各民族、各地域的声乐作品,掌握作品的主题内涵,忠于原作的情感态度。并且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基础乐理知识、乐谱视唱能力、敏锐的听音天赋以及古今中外音乐发展史、声乐史等基本常识,才能为充分的二度创作做好表演准备。

2.丰富的文化修养。音乐是一门与其他多学科相交叉的二级学科,声乐作为一门音乐表演艺术,与文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类学科息息相关。因此,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一定是建立在歌唱语言(美声唱法的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俄语等)、作品背景(欧洲声乐史、中国音乐史)等基础知识全方位掌握之上的二度创作。

3.健康的歌唱心理。歌唱发声是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演唱者良好的注意品质、丰富的想象力、坚韧的自我肯定、平衡的歌唱心理有着密切联系。建立正确的“内心听觉”,调整演唱状态,追求极佳的歌唱音色,是保证良好二度创作的内部因素。因此,声乐演唱者需要增强自己对歌唱声音的鉴别能力,在健康歌唱心理的指引下,达到内耳听觉与正确发声概念的有效统一。

(四)艺术特征掌握与体裁分类相匹配

一首声乐作品由词、曲作者共同完成之后,只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的“静物”而已,要想让其成为有声、有字、有情、有形的“活”的歌唱艺术,就需要演唱者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必须经过二度创作的修饰,才能使演唱者更加自信地进行演唱,更好地表现音乐中的美。有了这个不竭的动力源泉,声乐演唱才能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体现声乐演唱中所需表现的“五美”,即情美、声美、字美、味美、形美。歌曲的音乐风格是概括歌曲艺术特征的代表元素,声乐作品音乐风格的精彩与否,取决于演唱者与欣赏者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由于歌曲体裁形式的不同,歌曲音乐风格的详尽程度也有所差别:对于中国民歌来说,大多为单乐段结构,唱词、乐句多以对称关系为基础,功能清晰,因此歌词只要理解意思,唱出感情即可;对于中外歌剧选段来说,宣叙调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用原文将声音的起调、顿挫、轻重、徐疾“读”出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中国现代创作歌曲来说,就需要从创作的时代背景来解读歌词,分析词作者的创作角度,更好地为二度创作服务。在中、外浩如烟海的声乐作品宝库中,如果不能准确掌握各类风格迥异的音乐艺术特征,二度创作也就无从谈起。

二度创作是演唱者音乐素养和创作者思想表达的高度契合,是声乐表演者真挚性和创新性的协调统一,是丰富表现力和作品多样性的统一,又是欣赏者挖掘美和欣赏美的动力源泉。一部声乐作品的唱词和曲谱极大展现了创作者的内心情感,而一种富于情感的声音表达,更能演绎作品别样的风采。词、曲创作者用丰富的人生阅历、全面的音乐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创作了一首首、一部部佳作,但经过演唱者的深刻理解,通过各个方面富于创造性的二度创作,才能忠实地再现原作。

认识到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对我们分析并演绎声乐作品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高水平的演唱者不仅能准确领会和传达声乐作品的艺术意境,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深入挖掘作品里潜在的、一度创作者没有料想到的风格特点和音乐涵义,由此激励声乐学习者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不断地开阔艺术视野,丰富知识,精确把握作品内涵,真情再现并衍伸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使作品被不断灌注艺术魅力,从而感染欣赏者,并广泛传播优秀声乐作品。

——————————

参考文献:

〔1〕王微,何欣泉.谈歌唱心理在演唱和教学中的作用.辽宁师专学报,1990,(3).

〔2〕朱敏虹.美妙的歌声源于“思想”.音乐天地,2004,(11).

〔3〕程宁敏.读歌唱传统,解以字行腔——源于对传统唱论及歌唱传统学习的认识.中国音乐,2007,(1).

〔4〕唐方方.浅析高职院校声乐老师应具备的素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4).

〔5〕刘晓东.浅谈声乐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群文天地,2011,(10).

(责任编辑 王文江)

也谈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篇4

“摄影艺术作品是一个思想、认识、感情、感受沟通的桥梁, 摄影家要想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才华、个性告诉欣赏者, 首先要解决的, 便是沟通语言的问题。摄影艺术的技术技巧, 便是这种语言的基本构成。但只能是基本构成, 就象钳子之于钳工。基本技术技巧及其运用手法, 就象钳子的质量、功能, 以及使用技法。掌握了这些技法, 并不意味着已经成了高级钳工, 或成了某方面的大师。大师在于运用这钳子及各种技法, 创造出精彩绝伦的产品。这产品的优劣, 要由社会给与评判。”这是罗朝宏同志在《浅谈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一文中的开头语, 真可谓开宗明义, 他用生动而又形象的比喻阐述了自己对摄影艺术作品创作的基本观点, 很有见地。

笔者在当涂县文化馆工作了30多年, 也算得上是一位较具资历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或社会文化工作者了 (长期以来一直称之为群众文化工作者, 近几年来有改称为社会文化工作者的趋势) , 所从事的专业就是摄影, 或者称之为大部分时间里举着照相机跟着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或社会文化活动队伍跑, 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 留下群众文化活动或社会文化活动的画面资料, 并为各级领导增光添彩;少部分时间里才会因为受个人爱好所致, 拍摄一些与“艺术”二字走得较近因而可能与“艺术”二字产生一些关系的照片。就这少部分时间里拍摄一些与“艺术”二字走得较近因而可能与“艺术”二字产生一些关系的照片一事, 或者也叫做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吧。为此, 本人也斗胆谈一些粗浅的感受如下:

一、立意构思——在摄影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必须由摄影家自已去完成, 而决不能由别人去代替的第一步

立意构思, 这不仅是摄影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第一步, 而且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第一步, 小说、诗歌、美术、曲艺、戏剧、雕塑等等创作形态, 应该说都概莫能外。正因为立意构思这个东西不仅是摄影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第一步工作, 而且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第一步工作, 这个“第一步”工作就具有了一个极为鲜明的特征, 这就是必须由摄影家或者是其他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自己去完成, 任何人都不能代替, 否则, 在别人立意构思下创作的艺术作品就不是艺术创作者他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所以, 一切从事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家都会深恶痛绝那些跟风式的指令性创作任务 (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艺术家们的深恶痛绝是一方面, 但艺术家们又必须不断地去完成那些跟风式的指令性创作任务则又是另一方面) 。

回过头来再说这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正是因为这立意构思是摄影艺术作品整个创作过程的第一步, 而且必须是由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自己去完成, 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第一步, 所以这种在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自己立意构思下而造就的摄影艺术作品, 就会整体体现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自己的基本素质、认识程度、思想和技术水准、风格个性。同时, 因为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创造的某一个具体的摄影艺术作品是把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个具体的摄影艺术作品展示于世, 因此, 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创造的这个具体的摄影艺术作品最后是否能够被社会所承认、被社会所接受, 甚至是否可以流传于世, 欣赏者是否能够给予创造这个具体摄影艺术作品的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人格人性的良好评价, 甚至是符合这个具体摄影艺术作品创造者自己所希望的良好评价, 那就要看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自己了。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由这个具体摄影艺术作品的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其创造这个具体摄影艺术作品的第一步立意构思是否是由创造这个具体摄影艺术作品的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自己去完成的。

二、选物定位——在摄影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必须由摄影家反复揣摩与仔细选定的又一个步骤

选物定位, 也就是选择拍摄的物体和确定拍摄这个物体的角度, 这是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整个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过程中的第二个步骤。

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过程中的第二个步骤选物定位, 其又包括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选物, 即选择拍摄的物体;另一个环节是定位, 即确定拍摄这个物体的角度。选择拍摄的物体要反复揣摩与仔细选定。而选择拍摄的物体之所以要反复揣摩与仔细选定, 那是因为在风光无限的自然界, 还是在众生芸芸的社会中, 或是高远无垠的天体, 或是广阔浩瀚的湖面, 或是高耸陡峭的山峦, 或是奔腾不息的江河, 或是摩肩接踪的人流, 或是琳琅满目的街道, 或是灯火闪烁的夜市, 或是情侣偎依的林荫等。在大千世界这林林总总的环境里, 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往往会对某一物体产生突然的创作冲动, 进而举起相机实施拍摂。而在这对某一物体产生突然的创作冲动和举起相机实施拍摂之间, 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迎来一个选择拍摂物体或将某一物体与别一物体进行比对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我所说的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过程中第二个步骤选物定位的第一个环节选物。无疑, 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过程中第二个步骤选物定位的第一个环节选物是通过反复揣摩与仔细选定来完成的, 这是由人的本能来决定的。对相对静止的拟拍摂物体是这样, 对稍纵即逝的拟拍摂物体也是这样, 对稍纵即逝的拟拍摂体, 这个环节也仅仅只是进行的更为迅速罢了。

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过程中第二个步骤选物定位中的第二个环节定位, 是指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经反复揣摩与仔细选定确定了拍摂物体以后, 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第二个环节定位, 有很多时候这定位的第二个环节和第一个环节选物是同步进行的, 从一定的层面上来讲, 第一个环节选物和第二个环节定位是不可分割甚至是无法分割的。

所谓定位, 就是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确定了拍摂物体以后, 确定拍摂位子和拍摂切入角度的问题, 通俗地讲, 就是怎么样去调动发挥相机的技术优势与其所具备的功能, 去拍摄一张令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自己满意的同时也让欣赏者满意的优质的摄影艺术作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过程中第二个步骤选物定位中的第二个环节定位, 主要是指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而具体摄影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涉及到技术层面上的东西, 除了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的摄影艺术作品创作技术技巧以外, 其所使用相机的优劣也很有关系。当然, 对定位这个环节的反复揣摩与仔细选定, 也同样是由人的本能来决定的。对相对静止的拟拍摂物体是这样, 对稍纵即逝的拟拍摂物体也是这样。对稍纵即逝的拟拍摂体, 这个环节也仅仅只是进行的更为迅速罢了。

三、拍摄定型——在摄影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必须迅速实施完成的第三个步骤

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过程中的第一个步骤立意构思可以由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去仔细体会并花时间去确定, 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过程中的第二个步骤选物定位虽然不具备充裕的时间可以任由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去花费, 但仍可以由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去反复揣摩与仔细选定, 而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过程中的第三个步骤拍摄定型却只能由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实施拍摄中去迅速地完成, 其鲜明特征就是必须一蹴而就, 决不允许有一顶点的拖泥带水。

所谓拍摄定型, 是指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过程中, 根据前一个步骤中经反复揣摩与仔细选定并被确定的拍摂物体及运用相机拍摂的技术技巧实施拍摂并将照片定型。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过程中之所以要在拍摄定型环节上迅即完成, 必须一蹴而就, 决不允许有一顶点的拖泥带水, 这是由拟被拍摄物体的欠稳定性甚至是稍纵即逝和相机功能时效性来决定的, 这一点对于那些稍纵即逝的被拍摄物体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摄影家在举起相机对准那些稍纵即逝的被拍摄物体, 在调好了焦距, 打好了光圈和确定了拍摄角度的同时, 只有迅速地按动相机快门, 才能抢拍下一张令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自己满意的同时也让欣赏者满意的优质的摄影艺术作品。而如果摄影家举起相机对准那些稍纵即逝的被拍摄物体, 在调好了焦距, 打好了光圈和确定了拍摄角度的同时, 不能迅速地按动相机快门, 不能一蹴而就, 老是拖泥带水, 那就永远不会拍下一张令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自己满意的同时也让欣赏者满意的优质的摄影艺术作品。

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的过程, 除了“立意构思”“选物定位”和“拍摄定型”三个步骤以外, 还有“自我评判”“修改制作”和“作品展示”三个步骤, “立意构思、选物定位、拍摄定型、自我评判、自我评判、修改制作和作品展示”之六大环节则是摄影家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的全过程, 但主要是前三个环节:立意构思环节、选物定位环节和拍摄定型环节。

当然, 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的全过程, 除了上述六大环节或六大步骤以外, 还有一个环节, 或者说还有一个步骤, 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在这里作些提示。

四、思想与技术技巧积累——是在摄影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且切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上面已说, 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的全过程, 除了立意构思、选物定位、拍摄定型、自我评判、自我评判、修改制作和作品展示这六大环节或者说六大步骤都必须掌握好以外, 还有一个环节, 或者说还有一个步骤, 这就是思想与技术技巧积累。当然, 说到思想与技术技巧的积累, 这不仅仅是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所必须, 也是一切艺术门类诸如小说, 诸如诗歌, 诸如美术, 诸如曲艺, 诸如戏剧, 诸如雕塑等等创作者所必须的。那么, 具体到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 应该如何去进行思想与技术技巧的积累呢?具体来说就是五“多”。

第一个“多”就是平时多拍。为什么要多拍呢?这是因为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只有多拍, 才会有摄影素材和摄影经验的积累, 才会熟悉自己所使用的相机。而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只有有了摄影素材和摄影经验的广泛积累以及对自己所使用相机的彻底熟悉, 才能在创造具体摄影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游刃有余与驾轻就熟, 才能创造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摄影艺术作品。

第二个“多”就是平时多学。所谓平时多学, 是指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平时多向摄影界的行家里手学习, 向摄影界的高手学习, 汲取人家的长处。另外, 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向摄影界的行家里手学习, 向摄影界的高手学习的同时, 还要向其他相近的艺术门类诸如中国画, 诸如版画, 诸如油画等相近的艺术门类学习。

第三个“多”就是平时多看。所谓平时多看, 是指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平时多看同行们发表于报端、杂志或展出于展览厅展板上的摄影艺术作品, 并加以仔细揣摩和认真分析, 努力找出人家的闪光点与人家的不足之处, 进而加以消化吸收, 以便在自已后来进行摄影艺术作品创作中, 发扬别人的优点并加以做大做强, 接受别人的教训并争取杜绝。

第四个“多”就是平时多做。所谓平时多做, 是指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不要把平时拍摄的照片扔在家里了事, 而要将平时拍摄的照片及时进行整理、分类、刻盘和记录, 做到能及时查到自己所需要的照片。同时, 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还要在自己平时拍摄的照片中选出一些好的照片,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二次创作, 调到照片的最佳视觉效果。

第五个“多”就是平时多交流。所谓平时多交流, 是指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不要把平时拍摄的照片锁进书箱而束之高阁, 不要对自己缺乏信心, 而是要敢于将自己平时拍摄的照片拿出去, 要敢于见世面, 要敢于去接受欣赏者的品头论足。摄影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要清楚, 无论是那个摄影名家, 或者是摄影高手, 也无论是那个摄影权威, 他们也都是从零开始的, 他们也都是从不知名到知名再到很知名的。关于这一点, 不仅仅是搞摄影的是这样, 其他一切艺术门类诸如小说, 诸如诗歌, 诸如美术, 诸如曲艺, 诸如戏剧, 诸如雕塑等等一切艺术门类的或名家, 或高手, 或权威, 他们也都是从零开始的, 他们也都有个从不知名到知名再到很知名的过程。

公共艺术作品创作 篇5

作品名称:《身体动态讲解》

作品类型:电影和类似摄制电影方法创作的作品

一、创作目的

本公司主要通过网络的途径,教授绘画课程。本视频以少年儿童美术教育创新为背景,通过讲解水浒叶子,让学生能够理解线描造型的知识,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学生用线条来表现造型。网络教学的方式也结合了现代互联网的思维,突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的用户得到我们的教程。

二、创作过程

该作品于2014年8月6日开始构思,着手创作。

作品通过摄影机录制和拍摄,经过多次剪辑而成。在最初录制时,作品的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对于作品绘制的过程不能清楚的解析。在录制过程中,考虑到内容的完整和充实性,对于作品进行了分步解析,且在过程中用红笔圈划出重点,让绘画过程更加清晰。作品最终通过EADUS软件录制而成。

历经5次修改,于2014年8月15日在北京市创作完成。

三、作品独创性

作品一共时长为68分钟,是一年级艺术造型课。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陈洪绶的叶子学习线条的知识,让学生临摹为主;第二部分是写生部分,实践大家的学习成果。

作品从一分钟开始讲述线条的概念、发展,介绍线条的表现形式。视频中告诉学生,艺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合适、非常合适,艺术更加感性。描述了在基础的绘画技巧和水浒中三个人物绘制的分解步骤。从3分15秒开始,具体讲述绘制线条的方式。然后从4分20秒开始,介绍了水浒中的画家陈洪绶的绘画风格,他绘制了《水浒叶子》这一作品,共计40位水浒英雄人物,作品中充分体现了线条的转折、变化的所具有的个人特色。作品中具体介绍了人物“武松”的绘制特点,教授了由外到内、由简到繁、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式。作品通过3张图进行作品分解,详细的说明了武松的绘制过程。重点表达了数学中的线和艺术中的线的不同。从17分钟开始,介绍的是李应这个人物,加强大家对观察方法的认识。从22分左右开始,介绍了人物“秦明”的绘制步骤分解,虽然外形复杂,可是经过上、中、下三块分解,且用红色的线条区分开,建立起外

轮廓和内部结构的联系,绘画的时候更能抓住人物形态。期间老师详细的教授了作品的细节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让人对于绘画的注意点把握的更加精准。从34份3秒左右开始讲述的是身体的动势,需要大家发挥立体思维,介绍人物是“戴宗”。戴宗的动作幅度大,动势突出,故称为课程的案例。从38分24秒开始,介绍了人物“萧让”读书时的姿态。因为人物有弯腰姿态,故还考虑到左右脚承受的压力不同,衣服、佩剑都需要考虑到。然后老师介绍的是“樊瑞”这个人物的动势,看上去和萧让差不多,但是比萧让弯的幅度更大,外形线条流畅。课程的46分25秒开始,介绍的是“石秀”的练拳的姿势,主要提示的是我们通过线条的变化,来体会人物的动作。老师还介绍了一些方式,对于人物的绘制还可以自己面对镜子做动作,或者让家人摆动作,仔细去体会动作的细节之处,寻求作品的准确。作品的51分钟左右,以“扈三娘”的形象举例,讲解了线条方法的把握、线条的转折规律,任何一个线条都会影响人物的神态。作品从55分钟开始讲述“施恩”这个认为的绘画特点,这是讲述的线条的方向,是指表示人物动势和力量的方向,不是说画线条的方向。课程到1小时时,讲述的是“花荣”这个认为的绘制特点,他在做弯弓拉箭的动作,比施恩的动作难度大的多。这个人物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在绘画的时候要观察清楚人物身上的物品,也承担着指示人物动作、方向,也引导人物视线的作用,我们要利用起来。“扈三娘”和“花荣”是高明的作品。1小时4分钟开始,介绍的是“刘唐”,他是背对着的形象,然后扭过来,向自己的后下方射箭,扭曲幅度较大。这个人物是要同学注意线条的松紧。在课程讲述中,老师提示了绘制中的几个难点,作品均通过红色线条勾勒重点、示范动作,分析绘制方式。

本作品通过多个水浒人物绘制的分解,讲解了绘制中的几个重点。并且课程中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去实践课程理论知识。具有本公司的独创性。

四、发表情况

该作品于2014年 8月 15日,首次发表于北京市。

申请人(签章):

论舞蹈作品的创作 篇6

【关键词】舞蹈编导;构思;要素

舞蹈是一门视觉直观艺术,她不分国界、民族和种族,也不存在任何欣赏的障碍。舞蹈同样源自于社会生活,而舞蹈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却高于生活。舞蹈是美的,她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这种美的创造,是经过舞蹈艺术工作者对各种相关文化、艺术集合而成。同时,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需要多元素的结合:

一、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新颖而独特的艺术构思

舞蹈艺术构思是舞蹈编导在孕育舞蹈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舞蹈形象思维活动。它包括酝酿、确定主题、选取和连题材、塑造人物形象和考虑整个舞蹈结构的布局安排,追求和探索舞蹈艺术最适当的表现形式。舞蹈艺术的构思,在舞蹈创作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是否符合舞蹈艺术作品的构思,直接影响整个舞蹈艺术作品的成败。在舞蹈艺术构思中,舞蹈编导要深入生活,寻找发现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有象征意义的舞蹈形象,以及新鲜的舞蹈语言,来抒发人物、表现主题。凡是符合这样的舞蹈艺术构思的作品,都是比较优秀的舞蹈作品。例《太阳鸟》,此作品是一个极其有鲜明和独特的作品。编导张继刚深入鸟类的生活,对鸟类的生活进行了调查,充分了解了鸟类的生活习性。同时,编导对作品用的是新颖而独特的艺术构思。从鸟巢的设计、鸟的头部运动等都作了形象的构思。找到了鸟类的个性,并用舞蹈语言表现出来,所以《太阳鸟》这部舞蹈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二、舞蹈作品创作, 离不开深刻而动听的音乐

在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说:有乐而无舞,似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会意而不能言。生动地描述了音乐与舞蹈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音乐在舞蹈中的地位和作用。

舞蹈音乐是舞蹈创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优美动听的舞蹈音乐不仅是舞蹈作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还为舞蹈增强了流畅度和节奏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所以说,舞蹈音乐完成了舞蹈创作和人物塑造一半的任务。例《踏歌》,此作品的音乐,既有古典的雅韵,又有欢快流畅的旋律,还有和谐清雅的伴唱,结合舞姿,给观众留下一种心旷神怡的美感。

三、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巧妙而合理的舞蹈结构

简单来说,安排作品情节的方法就叫舞蹈结构。创作舞蹈结构时,时刻不能忘记用舞蹈的表现手法去考虑;不能忘记用舞蹈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去考虑;不能忘记用舞蹈动作去处理情节、人物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否则就不是舞蹈,而是别的艺术形式。如戏剧……

舞蹈艺术结构特征有:①立意明确。 ②结构要有逻辑性。③要用对比的艺术规律来运用。④运用的手段要丰富。例《小溪、江河、大海》,此作品开始从一滴滴水珠的形象,逐步形成细流,进而形成小河,接着形成大江,直至形成漫无边际的大海。它运用了从小到大的顺序结构,从滴水的小泉到奔流的大海。从舞蹈结构上是运用了似静非静的静态,到飞浪冲天的动态,还用了很多点与面的对比来写照,充分展现了水的美。

四、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丰富而新颖的舞蹈语言

舞蹈语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或多个舞蹈动作与呼吸、力度、音乐、节奏、道具、服饰等因素相结合,经过编创者精心组织结构,使其成为能够表达一定思想、情感、意图的特殊肢体语言和表达形式。

舞蹈语言作为舞蹈作品的直观要素,它是增加作品魅力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高高地跳起、不断流动的舞步、巧妙连贯的动作、干脆利落的舞姿……当这些美丽漂亮的舞姿展现在人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会被它所吸引,目不转睛的欣赏它。舞蹈工作者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有新颖、创新的动作,回给舞蹈作品本身带来更高的价值魅力,也会给观众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例《秦俑魂》,此作品创作的出发点是在一个“俑”,将中国的古典舞、太极,以及中国武术中最具有特色的动态沉稳于一体。如“横移空中转身变叉”、“空中腾跃劈腿”、“旋子三百六”、“空中转体”……表演者把整个作品演绎的淋漓尽致、脚步流畅,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舞蹈作品创作,离不开生动而鲜明的艺术形象

舞蹈艺术形象是由舞蹈的文学形象和舞蹈表象形象相结合形成的。

(1)舞蹈的文学形象。在舞蹈意识形象产生过程中,舞蹈的文学形象如同舞蹈中的音乐一样,是舞蹈的灵魂。舞蹈表现要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提炼内在的思想、深度的涵义,让作品具有文学性。只有这样作品就才更具有意境和生命力。

(2)舞蹈的表现形象。它也是舞蹈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舞蹈作品中,舞蹈表现形象的情感活动为主体意识,把情感提升到第一位,由它来左右舞蹈构思和创作。要达到表象形象的深度,必须通过形象思维在表象中塑造真正的舞蹈表现形象。

因此,舞蹈艺术形象的产生,只有将舞蹈文学形象与舞蹈表现形象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生动而鲜明的艺术形象,创造更佳的舞蹈艺术魅力。例《秋海棠》,此作品从文学著作《秋海棠》入手,提出主人公的一生戏场,引导出舞蹈作品的引子“花冠”。作品又是以倒叙的表现手法来讲述主人公的一生。从人物的体态特征来展开主人公一生从艺、尊艺的述说。形象而生动人物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这个作品的艺术形象是体现文学形象与表现形象相结合的典型作品。

综上所述,只有将五大要素综合、灵活的运用,才能把生活中的美,用舞台空间表现出来;才能把作品中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生气盎然。这就是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7

[2] 江口隆哉 金秋译:《舞蹈创作法》,学苑出版社,2005.7

[3] 孫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公共艺术作品创作 篇7

从古至今, 艺术作品中流露的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1数字时代的快餐化创作似乎让我们无暇顾及心灵的映射, 也体味不到艺术的审美乐趣。现实就是, 我们无法阻止数字进程的发展脚步, 它带给我们一场场视觉盛宴, 提供给我们一次次真切的实感体验, 但依然无法遮蔽它带来的在艺术创作中的问题。与艺术“精英化”时代的告别, 让我们彷徨迷惘也若有所思。

一、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问题

艺术发展至今, 从未有过今天的自由和开放。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 艺术因为阶级和贫富的差异被垄断在一部分人的审美视野中。歌剧、交响乐、艺术展等被大众定义为高雅艺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欣赏者的阶级身份。高高在上的艺术作品是大众难以触及的, 更谈不上直接面对面的感受其带来的艺术体验和心灵震撼。网络时代的到来拓展了艺术的审美空间, 它强大的复制能力和迅速的分享能力使得艺术创作的成本降低, 从此艺术走下神坛走向平民。

“基于数字技术开放原则的数字艺术创作, 必然主张创作的自由性、自愿性、自主性, 其投入创作的兴味远远大于创作的功利, 这必然赋予艺术创作全新的价值观念。”2技术的自由使用为艺术创造者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段, 以往无力表达只能存在于创作者脑海中的一切, 如今都真切的呈现在银幕之上。我们的感官不断的收到视觉冲击, 一次次的接收着视觉盛宴上的这场饕餮大餐。观众在艺术鉴赏过程中, 本能的审美直觉体会到了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美, 也深深被它吸引、被它打动。而在习惯了这些眼花缭乱的魔术后, 我们的感官需要更强烈的冲击, 于是3D甚至4D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一时间它成为影视作品身上的一件华丽外衣。创作者曾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华美炫目, 在一阵烟花般的绚烂过后, 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 索然无味。艺术作品本该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无从体现, 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艺术要求被降格, 精神上的美感享受已无暇顾及。我想, 并不是技术本身出了问题, 而是我们艺术创作的“自由”过了度。数字技术作为工具, 在使用上的自由一旦发展到任意的程度, 必然会导致创作者对工具的盲目崇拜, 尽管它为我们带来了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最大自由度, 但“为技术而技术”的泛滥使用并不能代替艺术精神的自由表达。再者, 数字媒介的沉浸式体验为观众带来逼真的欣赏体验, 数字技术模拟实现的感官刺激给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审美直觉, 逐渐弱化了观众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 观众不再主动去感知艺术的内在审美意义, 不再去完成能构成深层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 更不能激发对艺术深层次思索和感悟, 这并没有带来审美的自由, 而是“美为感官所奴役”。3欣赏者与作品间的相互作用在不断强化, 并影响着接收者与创造者之间微妙的感知与“默契”, 使得艺术作品的形式一再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 艺术精神在有意无意间被扭曲甚至被取消。

尤其在自媒体时代, 海量的数字艺术作品获得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层出不穷的数字媒介不仅拓展了我们接收艺术的途径, 更开辟了普通人创作艺术、传播艺术的道路。百兆带宽以秒计时的速度, 让我们快捷自由的进行审美欣赏, 或是上传我们的艺术创作, 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响应和交流, 甚至掀起艺术领域的新运动、引领艺术创作的新风潮。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大潮中, 数字媒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的平台, 自媒体的方式为我们带来一个更加开放的创作环境。而在艺术创作门槛被降低, 人人都热衷于做一回艺术家的热潮背后, 应引起我们的冷思, 这种跟风恶搞、批量复制、渗透性和影响力极强的创作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艺术作品大量涌向我们的审美视界, 导致艺术品质被降低、审美感知被弱化。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该何去何从?不可否认自媒体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享受艺术的平台, 它实现美的创造与美的审视之间的融合, 接受者即创作者即传播者, 它彻底解构了艺术创作的专业垄断。让我们从未如此接近艺术。与此同时, 大众文化中充斥着品质底下、品味恶俗的产品, 通过大银幕、互联网、移动媒介占据着当下的艺术生活。这些草根文化产品缺乏最起码的监管和审查, 缺乏审美性和艺术精神的体现, 只在不断麻痹大众的审美神经, 更无法达到精神上的美感享受。

以上的自由与开放所引出的最大问题, 则是对艺术的价值判断。低水准的艺术产品解构了经典艺术, 并使得艺术精神被消费化的大潮所吞噬。艺术本身应该体现的震撼心灵的审美价值该如何寻回?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掌握的方式, 是对于哲学、政治、道德或科学思想的一种审美反映。我们应清醒的认识, 在数字化的华美外衣下, 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实质依然是艺术。抛开一切纷繁复杂的遮蔽, 我们要坚守的依然是艺术创作的本性。

二、美在意象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4, 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 它是超功利的, 它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意象是艺术审美的核心范畴, 意象是美的本体, 也是艺术的本体。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结晶, 是美的创造的结果。它不仅以情动人, 更以美感人, 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美感享受。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美与意象紧密相连, 互为统一, 在意象的世界里感受审美的愉悦, 在审美活动中生成意象。作为审美结晶的艺术作品, 其意象美的构造是甚为重要的。它能揭示艺术的本性, 散发出艺术本有的光辉, 更让审美者探究心灵源头的波动。美学大师朱光潜、宗白华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 在他们的美学思想中, 审美对象是“意象”, 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他们所论述的“美在意象”的思想也是很明确的。凡是遏止审美意象生成的东西就不是美, 当然也不是艺术, 尽管他们自称为艺术。美和不美的界限, 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就在于能不能生成审美意象, 也就是能不能产生美感。

如何生成审美意象, 如何在艺术审美中孕育出美感, 我国古代艺术理论家提出的艺术评判标准是“气韵生动”, 其实质是艺术作品要有生命力的蕴涵与彰显。而这种蕴涵与彰显, 需要艺术家在创作中灌注自己的生命意绪, 情感意蕴, 使作品体现出强烈的生命张力。5气韵生动是艺术精神的体现, 是艺术作品内涵和神韵的表达, 艺术作品要达到“气韵生动”, 就要求艺术家在学习、掌握艺术技巧之外, 还要涵养心灵, 开阔视野, 创造出历久弥新的蕴涵生命质感与张力的艺术作品。由这种内涵和神韵构造的独特意境是一种特有的含蓄蕴藉、意蕴深厚, 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体验。在情景交融中, 由景生情、寓情于景, 是一种多么欣合和畅、一气流通的韵味构成啊。只有情与景的统一, 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构成韵味悠长的美感享受。

就意象和美而言, 对审美意象的体验就是对艺术内涵的把握, 在艺术神韵中享受由意象构成的美感世界。它们共同构成艺术的本性。这种美学思想对数字艺术的创作同样重要, 这门架构于技术之上的学科, 其本质依然是艺术。当我们把握了这个根本方向后, 对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困扰迎刃而解。

三、构造数字艺术作品的意象美

与经典艺术相比较, 数字艺术作品的那种存在感、体验感似乎被技术这个冰冷的名词所弱化。对数字艺术的创作而言,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当下的艺术氛围中用正确的形式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坚守历久弥新的艺术精神, 同时为美的营造赋予新时期的创作手法。

1. 艺术内涵的正确把握

作为审美结晶的艺术作品, 它不仅要以情动人, 更以美感人, 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美感享受。其表达的内容与精神是鉴赏主体与艺术作品间得以交流呼应、融汇相通的重要载体。因此内涵的定位与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能触动心灵的、引发情感共鸣的, 必然会使艺术作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这就需要艺术创作者将思想情感、理想愿望付诸于作品中, 促使欣赏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 甚至达到主客体融合为一、物我两忘的境地。若能引发这样的艺术体验和感应, 作品一定具备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 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些表现人生哲理、揭示生活真谛, 富于真理性、启示性的作品, 常能跨越时空界限, 激起人们的思索回味。

归根结底, 艺术的核心内涵和精神品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对数字艺术的创作有着同样的要求和启发。

2. 技术手段的正确运用

社会生活是千变万化的, 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人的情感更不是凝固僵化的, 有时人的心理变化还会超出于时代的进程。艺术作品的形式也常常随着时代生活的进程而不断变化革新。

数字技术带来了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最大自由度, 赋予艺术作品形式变化的可能性, 也为意象美的营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审美角度看, 形式的作用至关重要。人们接触艺术作品, 总是先从它的艺术形式入手, 并首先为它的形式所吸引, 形式的完美, 往往成为接受内容的先决条件。美的形式是人们感知艺术意韵的先导, 产生艺术魅力的前提, 没有形式的美, 就谈不上内容的美, 就无所谓艺术作品的美。数字技术倡导的逼真的欣赏体验、身临其境的审美直觉, 为我们感知美架设起一座便捷的桥梁。

当我们遭遇技术热潮带来的艺术崩塌后, 提起技术不应一味否定, 当这种艺术形式成熟之后就会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当下的数字艺术创作应力争在技术的表现形式上利于艺术精神的表达, 如接近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水墨、剪纸、皮影等元素拓展了创作题材, 拉近了我们与传统艺术的距离, 并赋予传统艺术形式以全新的面貌。并且技术手段恰如其分的使用为各类艺术形式美的构建增色不少, 影院中触及感知的4D影像让观众沉浸于此;T台秀场中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带来的时尚秀, 神秘而梦幻;影视作品中的无缝剪辑技术, 让镜头的流动一气呵成;以及隐藏在巨大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下的思索, 难道没有一丝是触及心灵的吗?

3. 寻找技术与艺术的平衡点

寻找数字艺术创作的支点就是要寻找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平衡点, 它们二者之间, 应当是双向互动、相辅相成、彼此制约的, 以艺术形式的进步和变革促使艺术内容的拓展和重新思考, 以内容的需要来制约形式的表现。只有当我们看到了数字技术工具层面以外的东西, 也就是它的精神内核, 我们才有可能使之成为我们用来言说的语言, 并且才有可能艺术的言说。6

当我们注重艺术精神的灌注时, 其实我们已经意识到技术并没有决定也没有代替艺术的性质, 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手段和方法, 尽管它对艺术美感、精神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最终我们要表达的、所关注的依然是通过技术手段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诉求。技术已融入到全新的艺术创造中去, 同样作为人的精神性创造活动, 无论技术还是艺术, 其核心还是作为艺术创造和艺术审美的主体——人。数字时代艺术创作的人文价值与情感关怀如何展现?创作的关注点在哪?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探求并思索下去的, 只有这种探索才能使数字艺术作品真正走向艺术。

摘要: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后, 受数字技术影响、艺术文化的后现代化转向及大时代背景下审美体验的转变, 艺术创作的审美性出现了急转直下的趋势, 我们的审美感知也被严重“消费化”。商业指数似乎成为评判当今艺术的重要标准, 与艺术“精英化”时代的告别, 让我们彷徨迷惘也若有所思。数字技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真切的审美体验, 无论是电影奇观还是交互艺术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审美感知。但在消费主义语境下, 艺术已不再为体验而创造, 更多的是为消费而设计生产, 艺术精神在有意无意间被扭曲甚至被取消。尤其在自媒体时代, 海量的数字艺术作品获得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在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大潮中, 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该何去何从, 我们应该寻找一个支点, 这个支点, 就是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平衡点。通过构造数字艺术作品的意象美, 再度回归艺术创作本性。

关键词:数字艺术创作,自媒体,审美性,意象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

[4]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大学出版社.

[5]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6]朱光潜.谈美[M].中华书局.

[7]贾秀清.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公共艺术作品创作 篇8

一、陶艺创作行为模式分析:作者的赋值行为

陶瓷艺术也是一种语言,一种视觉化的艺术语言,与文字和语音语言不同的是,陶艺创作不是在时间序列下的线性关系中发生的,而是空间关系中发生的,体现了一个空间向度。也因此,陶艺创作的语言结构是空间性质的,其创作行为在空间中开展和运动。

二、符号的“值”:值项与意指作用产生的价值

符号学中,符号之间有句段和联想两种联系,而对应于陶艺语言,句段关系则因为空间化的语言结构,可将其称之为空间关系。单个符号通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意指作用赋予意义,但脱离了环境的制约,这种意义是有限的,而这种环境在语言符号学中用“值项”表述,是指“语言结构中诸词项的相互位置”,这种位置体现了词项之间的关系。因此, 陶艺语言中的“值项”,是陶艺作品中各陶艺符号的相互位置产生的对立关系[2]。

陶艺作品是一个视觉符号组成的空间文本,通过能指与所指产生的意指作用,符号取得了类似经济学里的价值概念,而这一价值又通过值项与其他陶艺符号进行比较和交换,使之获得准确意义,进而又为陶艺符号提供了隐喻和换喻的可能[3]。

三、创作行为的运动逻辑:符号学意义上的赋值行为

创作者创作陶艺在艺术上是一种创造行为,然而它仍然是表意的,像电影、小说等艺术一样,都是在表达某种观念或意味。陶艺作品创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观念到符号, 再到观念的过程,也就是从所指到能指,再到所指的过程。 创作者进行创作,首先必须要有想表达的观念或意义,进而根据这种观念的引导选择适合的陶艺符号,这便是先有所指。通过所指引向能指,从而创作陶艺作品。创作陶艺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试探和印证的过程,创作过程中陶艺符号的选择与组合需要不断印证和修正创作者的先前观念, 使最后的作品表述观念准确,这时便是能指到所指的过程。 在这种意指作用和值项双重制约下的陶艺作品创作行为即是符号学意义上的赋值行为,意指作用使符号与意义建立联系,而值项则确定符号之间的位置和联系,并为作品的最终符号组合起到关键作用,两者相互作用,赋予符号准确的 “值”,即意义或观念。

对作者而言,陶艺符号与作者观念之间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作者对陶瓷艺术的整体理解与把握在创作期间是相对稳定的,否则陶艺符号的选取、创造及组合将会是混乱的,创作行为则会陷入无序的状态。创作过程中这种稳定的关系可以用图2来表示,能指与所指构成的符号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封闭三角状态,这样意义与符号才能有效联系,否则作者无法表达观念。

四、结论及思考

观者的取值是基于陶艺符号或作品进行的,而所取的 “值”与作者自身的知识背景、情感经历、创作观念与目的等是密不可分。因此,创作行为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也是一种创造性行为,但这种个性化的创造和表达并不是没有约束和规范的,它有着内在的逻辑、共同的社会性、制度性及系统性。

陶艺作品的创作行为是一种符号学意义上的赋值行为, 赋予陶艺作品及符号价值。赋值是有限的,赋值是从作者中来,有陶艺作品及符号作为基础,也正因为如此,赋值行为为观者对陶艺作品的解读设定了大致的范围和方向,是解读行为的起点。

摘要:本文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究了陶瓷创作的符号学行为模式,对于其行为的内在运动逻辑剖析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公共艺术作品创作 篇9

现在舞蹈已深入人们的心中,不管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舞蹈,所谓舞蹈就是是一种以人们肢体动作来表达艺术的一种形式,这也是其他形式违法代替的社会艺术。当我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思,用语言无法完全的表达的时候,舞蹈也就是最好的表达手段,人们现在的物质生活不断的提升, 对精神的最求也就日益的增加,这时也就显现了舞蹈在社会中的地位,舞蹈也就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群体也就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从而推动了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

舞蹈是人们生活中对艺术的最求,所以舞蹈也就充满了群众性和普遍性,舞蹈是经过人们对美和艺术的最求,在人体运用提炼、组织和美化的动作表现出来, 这也就是舞蹈艺术。他可以表现出语言和文字不能表达的东西,能够更深入得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最动人的舞蹈形象,这也就是舞蹈占有的社会地位。

但是舞蹈再创造中必须要有正确的途径,对舞蹈的艺术尽可能的展现出来,舞蹈也就是音乐的诠释,但是也是思想的整合,舞蹈也就是对音乐的升华,也是最美的表现。在两者结合之际也就展现了无穷的艺术想象,从而产生了舞蹈的创作。

二、舞蹈创造中艺术想象的运用

(一)舞蹈构思和选材中艺术形象的体现。对舞蹈进行创作的时候,首先就是对舞蹈进行思维的引导创造,在阶段也就是要大胆运用自己的想象,想象与艺术的结合达到舞蹈的原有特性。也就是在我们对舞蹈的构思和题材上的选择是舞蹈的入手点,找到适合的题材融入舞蹈的构思,从适合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提炼主题,同时对外面话题进行深思,这也就是舞蹈的前提条件。最终我们制定作品的结构计划,也就完成对舞蹈的构思。但是构思也就是艺术想象的整体体现, 是一个充满对艺术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反复的思索,对舞蹈进行突破,使自己的作品达到内容丰富具有创造的结果。很多舞蹈的构思和舞蹈的编曲都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独立完成的,作品的价值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同时也是为后面的各个阶段打下基础。

(二)舞蹈与音乐一致性的艺术想象。舞蹈就是艺术的升华,也是艺术的最高体现,在舞蹈作品中,对于舞蹈的基本要求大部分都是做到了,在对动作的组合、句子的长短和音乐的节奏都是相当好的。但是,在很多舞蹈中都存在音乐与舞蹈的不一致性,内涵的意义不同,也就是音乐与舞蹈看上去还是很好,但是更深的内涵也就不一样了,舞蹈的形象不完整。舞蹈在编排的时候就是把音乐的形象转变为舞蹈形象,是这两种形象整合起来,让关总达到听觉和视觉上的共鸣,这也就是舞蹈的具体的体现。然而我们在音乐的基础上对舞蹈进行编排,那么我么就要对音乐进行完整的理解,对音乐进行细致的理解和分析,对音乐进行全面理解,在对音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舞蹈进行形象和舞蹈语言的编织。

(三)艺术想象对舞蹈专业修养的要求。舞蹈的语言是靠长期对舞蹈专业的积累,只有对舞蹈语言进行长期丰富的积累,在对舞蹈编排中才能运用自如,对艺术的想象才能最好的发挥。只有对动作全部了解,才能找到动作在变化中的规律,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对动作进行加工,达到视觉上的美感。同时还要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的动作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形态规律和节奏,选择一些典型有代表性的动作进行美化,成为精彩的舞蹈语言,这就是舞蹈的创造的一部分。

三、艺术想象在舞蹈创作中的呈现

舞蹈主要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艺术,创作舞蹈不仅要有舞蹈语汇的熟练运用,还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高潮等几个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舞蹈和音乐必须和谐统一的结构,包括乐句和开头、结束、高潮等各方面因素的处理,必须紧紧围绕着舞蹈主题。音乐运动的轻、重、缓、急构成的音乐节奏,舞者根据音乐节奏而起舞,所以音乐节奏必须与舞蹈节奏相吻合, 音乐节奏的处理,必须根据舞蹈的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共同特点来创作。

不论我们运用多少种舞蹈元素,创作舞蹈作品归根到底实践是最终目标,在理解舞蹈创作的基础上我们最终还是要勇于实践,创作更多更好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才是我们当代创作者应有的职业精神。

摘要:在舞蹈的创造中,艺术想象是舞蹈创造的基础,只有思想上对舞蹈能够创新,才能把舞蹈的想象发挥到极致。本文针对舞蹈创作综合元素的分析,认为舞蹈在创作过程中,首先就是舞蹈对题材的选择,提高对专业的修养,充分的发挥艺术想象空间,把舞蹈和音乐的内涵达到一致,最终才能创作出优美的舞蹈。这也就是艺术想象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公共艺术作品创作 篇10

导演在创作《公民凯恩》时, 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好莱坞模式”和古典叙事结构, 没有呈现出一个线性的时空结构和清晰明确的主人公形象, 而是运用了多重视角的方式, 采用一种开放式的, 散状的叙事时空来组织电影。影片主要讲述美国报业巨头凯恩一生的重大事件, 开场的新闻报道片段, 五位与凯恩人生密切相关的人物以及记者的追踪片段组成了若干个叙述层面:新闻短片集中体现了凯恩传奇的一生;监护人撒切尔的回忆中凯恩是个自负又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助手伯恩斯坦的叙述中凯恩则是有精力又头脑灵活的商业巨头;在朋友利兰的复述中, 凯恩则是一个自私又背信弃义的人物形象;第二任妻子苏珊的眼中, 凯恩是个需要爱又缺乏爱的人;管家则认为凯恩是个脾气暴躁又不易接近的孤僻老人;贯穿始终的记者调查片段又成为了组装各个段落的链条。这些看似散乱, 没有逻辑而又相互交错的叙述层面恰到好处的呈现出了主人公凯恩立体, 丰满又复杂的人物形象。下文笔者将结合这部现代电影的里程碑之作, 具体分析其中多种时间形态的交叉与交错的时空结构, 并由这部经典影片的艺术创作方法反思个人艺术创作过程。

一、多种时间形态交叉推进故事进程

影片中呈现出了演述时间、实在时间以及对叙述时间的艺术处理 (例如, 顺叙和倒叙的方式) 等多种时空形态。

首先, 是影片的演述时间持续114分钟。在影视叙事中, 影片的演述时间与受众的观看持续时间相等。影视艺术作品的魅力便体现于此, 在短短的114分钟的演述时间内, 观众因为影片的艺术加工所经历的心理体验纷繁多样, 以一个客观视角感受了影片主人公传奇的一生, 受众的心理时间也同样发生变化。

其次, 关于影片的“实在时间”。根据“实在时间”即“底本时间”的定义“指涵括在叙事文本范围之内的事件的时间流程。是故事本来的存在方式, 是按照自然时序排列的事件顺序。主要描述的是故事本身在其自然的时间顺序上所具有或应当具有的时间持续过程。”《公民凯恩》的实在时间始于1870年凯恩的童年, 止于凯恩致死, 时间跨度70年之久。然而这“70年”从时间艺术媒介的角度看, 并非现实时间而是艺术时间。艺术创作中的时间形态往往会超越客观的物理时间之外。

最后则是导演在影片叙述故事过程中对叙述时间做出了艺术处理, 对影片的“实在时间”进行了加工和变形。这个时间形态的体现是《公民凯恩》这部作品在处理时间上极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方法, 具体体现在对实在时间的扩展与省略, 顺序与倒叙的交织等等。例如, 影片开端的新闻报道可以看作影片的戏中戏。导演对于这段戏中戏的时间形态处理正是对实在时间省略的艺术创作方法, 短短几分钟的短片要讲述主人公凯恩的一生, 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瞬间进行组合;影片中诸多转场方式也能体现出对实在时间的省略。小凯恩在监护人的照顾下成长的段落中, 监护人撒切尔教育小凯恩说“圣诞快乐”, 相似转场之后的段落则是数十年之后老去的撒切尔在对青年凯恩说“新年好”, 主人公成长的20年, 在艺术创作中被缩短和省略为几分钟;这样的持续时间有时又因为艺术创作的需要而被伸长, 因为艺术表现的需要, 叙事的广度不同。例如, 影片开篇老凯恩死去, 护士料理凯恩后事的段落细节明显被伸长, 动作放缓, 以表现一种生命的流逝;同时, 更多的情节段落又与实在时间相符, 例如凯恩接手《问事报》时的活动, 与监护人的争吵, 童年时期雪地的玩耍等等。另一个方面, 影片的顺叙与倒叙的叙事方式中跳跃交叉。影片每个叙述层面都可以看做一个独立的顺叙叙事, 按照常规的线性时间进行。与此同时, 受众又被叙述者以倒叙的方式不断带入交错的时间之中。

二、交错的时空结构

不同的艺术门类在克服空间的局限性方面有不同的方法, 影视艺术作品在突破空间的局限性上往往会借助摄像机, 荧幕或剪辑等技术手段突出其优势。《公民凯恩》对时间的切割, 对空间的突破, 最终影片形成了一个交错的时空结构。传统的电影作品由于观影场地的特点, 可以呈现出与传统戏剧戏曲艺术相类似的空间形态。戏剧戏曲的舞台空间和现实的剧场场域, 在电影艺术中这是影片内部的故事空间和观影的现实物理空间。

这里主要讨论的则是《公民凯恩》影片内部营造的交错的时空结构, 为观者搭建了独特的时空图景。讨论宏观意义上的叙事时空, 而非局部细节如何体现空间感。整部作品的若干叙事层面一直在现实时空 (符合实在时间顺序) 与插入的过去时空 (采用倒叙式) 之间相互交叠, 导演利用闪回的方式扩展了时空的概念。影片序幕凯恩之死, 新闻短片以及记者的走访片段都采用了顺叙时间, 体现现实时空。与此同时, 五个独立的闪回情节则采用倒叙时间, 体现过去时空。两部分段落形成平行蒙太奇, 表现出了多层次的时空概念。时间上顺叙与倒叙交叉, 然而每个段落的时间又有序进行着, 并对应相符的空间状态, 各个部分相互衔接。这样的时空交错式结构使交叉的片段之间存有内在的有机联系, 交互展开, 而影片整体的叙事时空又随着情节的发展有序的推进。

通过对经典作品《公民凯恩》时空形态的分析, 研习电影大师所采用的现代叙事方式和搭建独特时空交错式结构的艺术创作方法, 为笔者从事的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相关的工作有所指导和启发, 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会结合理论知识和前人经验对个人的创作方法加以改进, 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宏香.《电影叙事时空的断裂——从<公民凯恩>到<罗拉快跑>》, 《艺术广角》2002年10月刊.

[2]黄昌林.《论电视叙事的时间形态和基本特征》.《当代文坛》.2003年7月刊.

[3]黄芳.《在解构中狂欢——当代电影的叙事游戏》, 《电影评价》, 2011年11月刊.

公共艺术作品创作 篇11

文学作品中往往是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反映时代的,散文、小说等都是这样,所以环境描写是文学创作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作品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作品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环境描写一般具有以下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暗示及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4.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所以,要“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一般首先要求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或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

作用等。

典型例题オ

一、 2007年汕头市一模《雪夜》

15.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画冬夜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飞落”下来,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开头对冬夜雪花的景物描画预设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渲染一种寒冷而宁静的氛围,与房内温馨的火盆互为映衬,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衬托。(2)结尾再次描画冬夜的雪花依旧宁静唯美,为故事的结局营造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烘托孤苦老人一片苍凉的心情。(3)将雪花比成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也可整合起来,从交代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作答。答“暗扣题目,烘托主题”或“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也可以得1分。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启迪】 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所暗示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还可以思考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铺垫人物的作用。

二、 北京西城区2004年高三语文抽测试卷《酒婆》(冯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

4. (1)“首善街”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

(2)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通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有四层:那个社会有欺骗、虚假、贫穷、麻木等特点。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

(2)答案有三层:用人们对“假酒”的习惯,表明“假”“骗”文化之深重。酒馆是社会的缩影。结尾写老板的疑问,意在点明主旨——对社会中“假”与“骗”的揭示与批判。

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36分)

风筝

鲁 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1. 看见风筝,人之常情往往是愉悦的,而“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文章交代的环境,想想作者生活的时代,谈谈作者为何“惊异”和“悲哀”。(8分)

2. 人到中年,我认识到了“精神的虐杀”的错误,一心想求得小兄弟的宽恕,而弟弟却表示已全然忘却,并无怨恨。然而,“我”的心不觉轻松,反感“沉重”,有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结合那个时代和作者的经历,你如何理解“我”的“沉重”和“悲哀”?(10分)

【参考答案】

1.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这个季节竟放风筝,故而“惊异”;“悲哀”是时过境迁,自然的“肃杀”反映着社会等“严酷”;今不如昔,故而“悲哀”。

2. 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从弟弟认为兄长管教是正常行为,并不认为自己的想玩风筝是“正当”的,触动起心底积淀的“国民的落后意识”,因而“沉重”、“悲哀”。

公共艺术作品创作 篇12

1 艺术作品的理念

在黑格尔的《美学》中, 艺术作品的观念被进一步解析。艺术作品不是自然形成的产品, 它是由人的社会活动所造成的。艺术作品基本是为人而作的, 而且是诉之于人的感官接受, 它是可以由感性上升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艺术形式和物质媒介, 把内心中的审美形象化创意出来的成果。这里, 需要阐明艺术作品的创作思路。就服装作品而言, 服装创作方法不是指微观的技术方法, 而是指宏观的艺术原则, 它表现的是客观现实, 主体精神与服装艺术之间的基本关系, 是艺术构思的角度与过程, 是在时代审美潮流影响下, 服装设计中所形成的个人思维习惯, 是艺术家对服装作品的总看法, 直接体现着主体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研究美学, 就可以认识到从艺术创作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这个过程中, 艺术作品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1.1 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一般由题材和主题组成。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所能再现的社会生活, 这是艺术作品的题材;艺术来源于生活, 就是说艺术家是在观察生活中选取题材的, 正如黑格尔的《美学》中提到:“内容可以是完全不关重要的, 或是如果没有经过艺术表现出来, 它在日常生活中就只能引起一霎时的兴趣。艺术既然把这种内容呈现出来, 它马上引起受众兴趣的也就是这种好像是由心灵创造的自然事物的外形和现象, 心灵把全部材料的外在的感性因素化成了最内在的东西。”题材就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创作思索对生活进行的选择, 加工并在艺术作品中给以表现的社会生活。例如设计师在设计一系列时装的时候, 无论是春夏或是秋冬样式, 首先都会考量到题材的选取。有不列颠坏男孩称号时装设计大师, 亚历山大·麦昆四十年短暂而又波澜壮阔、光明与黑暗交融的传奇生涯之中, 留下了服装界的浓重一笔。在他的众多设计作品中, 生活中的题材选取无所不在。从麦昆的丰富想象力中看到, 他的选择从足球场, 到欧洲宫廷再漫游到日本田园的题材。题材是主题的外在表现, 题材表现艺术作品的倾向性。

艺术家对再现的社会生活的认识与评价由此产生的思想感情, 这里一般称为艺术作品的主题。艺术作品的主题就是对题材及其意义的认识, 并通过艺术形象展示出来的主要思想。黑格尔的《美学》中提到:“艺术和艺术作品既然是由心灵产生的, 也就具有心灵的性格, 尽管它们的表现也容纳感性事物的外形, 把心灵渗透到感性事物里去。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形色色, 而且还可以用创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形象。”同样, 服装作品的设计方法也是依托于生活实践的。设计活动是服装设计师自身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之一, 是设计师主观能动性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积极反映, 其本质就是在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的艺术作品多方面思想中的主要思想。艺术作品的主题是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观因素。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暗示出来的思想是多方面的。别林斯基说过“形象大于思想”。服装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通过先进的服装创作方法, 可以展现出的服装作品表达的社会意义和理想认识。例如在亚历山大·麦昆 (Alexander Mc Queen) 2008年巴黎春夏女装高级成衣秀中, 用烟幕和镜像的效果, 来展现那些繁茂的羽饰和精妙工艺的服装。从剪裁卓越的威尔士王子男装, 到具有强烈肩部线条的西装, 再到扇形褶皱女神般的礼服, 带来了手工艺绝妙的戏剧效果。“鸟”的主题是麦昆标志性的符号、Barry Lyndon秀上的注重臀部造型的上装和浅灰色扭曲的透明纱礼服、“海难”系列中漂浮的海鸟天堂印花、他为日本GIVENCHY系列设计的ombré风的宽大肩部和服、强盗系列中多边形图案以及船型帽、以及“They Shoot Horses”系列中的花边长袜等, 都找得到“鸟”的影子。麦昆对鸟的符号就是在说明一种自由、环保的主题, 这也是麦昆作为设计师所要表达的主要理想。

1.2 艺术作品题材和主题的关系

黑格尔的《美学》中提到:“理念和它的表现, 即它的具体现实, 应该配合得彼此完全符合。按照这样理解, 理念就是符合理念本质而表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 这种理念就是理想。”这是在关于艺术美的时候指出的。艺术美就是要求事物的外在题材形象必须完善地表现它的内在主题本质, 这里就涉及到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关系问题。

1.2.1 主题统帅题材

艺术作品的题材不能决定思想价值, 主题可以决定其思想价值。相同的题材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例如麦昆在2009年春夏秀中, 选择海底生物作为题材去展示环保主义。通过神圣的自然启示形式, 把饱和的颜色与成茧状轮廓完美结合, 旨意去表达伟大的达尔文进化论, 从而又一次展现环保主题下的服装。人们通过亚历山大·麦昆2009年春夏季服装, 看到了深藏海底濒临灭绝的动物, 它们有着悠久的进化历史但色彩却丰富到令人惊叹的地步, 这就是亚历山大·麦昆这一季让人称赞的创作灵感。

1.2.2 题材对主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题材的选取有其一定的制约作用, 如果运用不当, 对受众会引起反面的效果。设计师的目的是对产品进行足够的创新以刺激顾客购买新产品, 而不是要把服装设计得过于时尚以至于把顾客吓跑。在亚历山大·麦昆2001年春夏秀中, 题材选择了疯人院, 被捆绑的模特们出现在封闭的玻璃通道中, 给受众的直接感受就是在疯人院看病人。这时候, 题材对主题的表达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1.3 艺术作品的形式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也就是说,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内容要素的组织和结构艺术语言, 即艺术形象的外在表现。艺术作品的组织结构就是剪裁、布局、对比。例如剪裁就是设计师根据创作意图, 对实际材料进行取舍。

1.3.1 艺术语言就是表现手段

服装设计的艺术语言就是要表达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 使得服装这样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品体现其艺术性。讨论艺术作品, 专就它是人所造作的那一方面来说, 它是为人的感官而造作的, 这要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艺术语言也就是如此来为人感官所运用的。

1.3.2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关系

艺术的内容是理念, 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就是要把这两方面形成自由的统一整体。不同门类艺术作品的和谐与分离的表现, 是对其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所做的说明。这里涉及到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可以看出,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既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艺术作品的形式影响内容, 好的形式促进内容的表现, 不好的形式会阻碍内容的表现。艺术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而艺术作品的形式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应是进步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统一。

2 艺术作品的风格与意蕴

2.1 艺术作品的风格

风格一词源于拉丁文stylus, 意为罗马人的书写工具。风格就是艺术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中的统一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独特性。风格表现艺术作品的独特性, 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体现出他自身人格的一些特点。风格可以指向为艺术表现的特性规律。不同的艺术门类由于使用的创作媒介不同, 在风格上会有所差异性。艺术作品表达的内在思想与其艺术的规律性。在这其中, 风格成了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一种稳定的个性取向。

谈论服装作品风格, 主要是因为设计师的创作多样性决定了服装作品所具有的风格特性。这就要求设计师要有一定的作风、风格以及独创性。这就是在围绕艺术家心灵所创造的作品的拼凑。服装的设计风格也就是艺术作品风格的一类。它可以指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服装, 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取向、内在品格和艺术特色。服装设计追求的境界说到底是风格的定位和设计, 服装风格表现了设计师独特的创作思想, 艺术追求, 也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服装风格所反映的客观内容, 主要包括:一是时代社会特征及民族传统;二是材料、技术的最新特点和它们审美的可能性;三是服装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服装风格应该反映时代的社会面貌, 在一个时代的潮流下, 设计师们各具独特的创作天地, 能够造成百花齐放的风格样式。

麦昆是时尚圈不折不扣的鬼才, 他的设计风格总是妖异出位, 充满天马行空的创意, 极具戏剧性。他的精神个性体现在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的独到风格。他的作品常以狂野的方式表达情感力量、天然能量、浪漫但又卓越的现代感, 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他总能将两极的元素融入一件作品之中, 对比运用柔弱与强力、传统与现代、严谨与变化等等。另外, 亚历山大·麦昆充满创意的时装表演, 被广大受众誉为是当今最具吸引力的时装表演。亚历山大·麦昆的2010年春夏系列被蒙上梦幻的色彩, 以“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充斥着强烈的色彩冲击, 各样的蛇皮、鲨鱼皮纹理让人目不暇接。

2.2 艺术作品的意蕴

黑格尔的《美学》中提到:“遇到一件艺术作品, 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 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 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 即一种意蕴, 那外在形状的用处就在指引到意蕴。”服装也是如此, 每个图案的运用都指引到一种意蕴, 并不因它自身而有价值。立体剪裁中的褶皱、蕾丝、镂空乃至于整个形状都呈现出内在的灵动, 这里的意蕴总是能比直接显现的形象表达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服装作品就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价值,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知道意蕴的含义, 意蕴是艺术作品内在的因素。就服装作品而言, 其有一种内在的意蕴, 设计装饰成为了服装作品的外在。意蕴是艺术作品内在的情感精神, 它不由人的感官直接把握, 而是靠心灵感悟的。意蕴不是题材, 意蕴是一种符号。意蕴不同于艺术作品的内容, 意蕴是服装作品的一种境界。设计师体现服装作品的精神或说是展现自我的情感, 这是意蕴的体现。例如, 在麦昆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就能感悟到这种无形的精神。2007年春夏巴黎在麦昆的秀场, 受众就体会到了服装的内在意蕴。布满灰尘的枝形吊灯与暗灰色的古旧木地板在巴黎Cirque d’Hiver剧场的圆形舞台上恰如其分地营造着氛围。诡谲特立的发型、苍白的面孔, 模特们在乐队的现场演奏中缓缓出场。在一个精心设计的舞台中, 时装、灯光、音乐以及模特, 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内在暗示。这是艺术作品给予受众的一种意蕴体会。而这种体会, 不是只停留在外在的、感官上的, 而是受众对设计作品的体察得出的一种精神体验。这种体验才是艺术作品所释放的一种境界, 确实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感悟。

3 结语

综上所述, 美学与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艺术的研究可以得到美学的重要理论。黑格尔的《美学》正是如此来探讨的。而艺术作品展示了艺术家的心灵思想, 接受者通过艺术作品鉴赏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结合。艺术在满足人们关于美的需求的同时, 也在通过艺术作品传承着一个时代的文化与思想。探讨服装美学及设计, 正是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 更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艺术品不仅是感性的, 也是真实地放映美的理念。对服装作品的欣赏, 就是审美活动。可以说, 美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受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研究美学, 可以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这是一名服装设计师所应具备的素质。立足于中国文化, 吸收国外的美学研究, 更好地运用美学的方法, 从而理论联系实践, 就能够更好地进行服装创意设计。

摘要:从美学的观点出发, 结合艺术概论与服装设计, 论述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 阐述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通过对艺术创作的分析, 对艺术家的设计思维以及相关的审美需求进行论述。运用美学知识, 并与亚历山大·麦昆的服装设计作品案例结合, 指出美学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了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创意所提供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学,艺术,服装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徐宏力, 关志坤.服装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

[4]马大力.服装美学的研究意义[J].美术大观, 2003, (8) .

[5]刘晓刚等.流程·决策·应变[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在职公务员下一篇: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