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展示方案(通用8篇)
艺术作品展示方案 篇1
关于举办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第七届校园文化艺术作品展的通知 为迎接安徽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活动,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活跃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激发大学生艺术创作热情,充分展示我校学生良好的艺术设计潜质及精神文化风貌,特举办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大型校园艺术设计作品展。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我校全日制全体在校学生
二、作品要求
1、作品内容以 “生活•艺术”为主题,必须突出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时代风格,并能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2、艺术设计作品的种类:
1、绘画作品类:油画、中国画、素描、水粉、水彩、版画、漫画等。
2、电脑设计作品类:海报招贴、插画等。(尺寸最大不得超过90cm*120cm)
3、书法作品类:书法为毛笔书法、硬笔书法,书体不限,简繁字体不能混用。(尺寸不得超过四尺整张)
4、工艺作品类:装饰画、剪贴画、雕塑、剪纸、刺绣(十字绣、丝带绣等)、编织、壁挂、插花等。
5、所有的作品要在反面注上院(系)、姓名、班级、联系方式,或用纸包好,在封面上注明。展览结束后参赛作品尽量退还本人,优秀作品将参加省级比赛。
三、投稿及评选方式
学生参赛的作品可先交到各班班长手中,然后交到各院、系、部学生会或团总支,最后由各院、系、部于5月20日前统一交到人文社科系党务活动办公室以便进行及时登记和筛选(联系人:XXX);部分作品也可由学生本人直接交到XXX(联系人:XXX)。全部作品将由专业老师进行评选,最后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
四、奖项设置
奖项按分类设置,各取一等奖 1名,二等奖 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
五、展览时间
5月27日---5月30日
希望我院广大同学积极参与,踊跃交送作品,为我院的校园文化生活增添活力,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
艺术作品展示方案 篇2
黄耀莹 / 一件霓裳
杨俊洁 / 剪花——宝相花
帅静泉 / 世界上最好的家
陈智强 / 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创意海报
尹述睿 / 新精卫补海篇
陶 珂 唐胜天 / 华·韵——中式餐厅
黄军 / 华(海报)
张凌霄 / 文房四宝
张潇珑 / 民族特色手机游戏《高跷捕鱼》角色设计
陶玉 /“美意延年”包装设计
牟炼 / 永和豆浆历史人物篇系列海报——玄奘篇
彭丽莎 / 剪狂纸舞(书籍装帧设计)
周景秋 / 0排放——吸尘器篇
艺术作品展示方案 篇3
散文作品中的“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
“作品的内涵”是指作品所展现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因素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品的艺术魅力”主要指作品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使用表达技巧等方面展现出来的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通过“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而获得的。
【知识汇总】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散文刻画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精当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精神情感。
散文的物象就是散文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考查方式】
对作品形象的理解赏析,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考查。有概括形象的特点的最基本的考查,有理解形象的作用的考查等等。
主要题型有:
(1)分析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或物象。
(2)塑造这个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怎样的效果。
(3)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物象或形象,有什么深刻的意蕴或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题讲解】(2012·湖南卷)
忆韦素园君
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例1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综观全文,辨析、提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应该进入作者思想情感的层面,指出其普遍意义和典型性。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整体把握和信息整合能力。
答案①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文学青年;②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③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例2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段落的赏析,关涉内容与形式、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细致的赏析,凸显高考阅读考查的“文本意识”。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准确理解文本中的内涵,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造成随意发挥,结果失分严重。
答案①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写高兴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②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方法归纳】
一、对散文中物象的鉴赏方法
1. 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 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 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二、对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1. 将人物置于文中的具体事件和特写中去把握,揭示其思想、精神特征。
2. 借助文章的关键句子以及“表达技巧”来解读人物语言及其行为,找出其“独特”性。
3. 联系时代背景,结合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设身处地地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品味和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现场练兵
茶花
桑飞月
①茶花的出场是颇富戏剧性的,有些许幽默感。
②深秋,抑或说是初冬,反正天要冷了。草木们纷纷脱下红衫绿裙,摘下行头,拾掇拾掇准备关门闭窗泅渡寒冷的冬天。此时,天格外的灰,格外的暗,仿佛小剧场的话剧演完了,即将落幕。就在这时,“哗啦”一下,花枝招展的茶花们登台了。红艳艳,白灿灿的,像千万朵灯盏,意欲照亮即将暗下来的季节。想不惊艳都不行!
③我趴在窗台上,看楼下那丛茶花的秧歌舞,觉得别扭。在这样晦涩的季节里,兀现这么一片含苞欲蕾的生机,定然不是什么冷静的表现吧!于是笑它们:真晕,给点儿阳光就灿烂!也不看看时令,就这么傻头傻脑地开了。还开得那么浓艳,像大冬天着了件红裙子,卖俏!
④茶花们仰着一张张精致粉浓的脸,不说话。安静的表面下其实是颗狂热的心,有点儿诗人气质。
⑤冬月,在杭州,随处可见或红或白的茶花阵,气宇轩昂,让人有种兵临城下的感觉。那成片成阵的繁密花苞,涌动着无穷力量,恍若在酝酿着一场起义。大概,它们是想在冬天执政前颠覆其暴权,成全民意,让季节直接进入春天的吧!同时,又像是对“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菊花们的一种宣战。在这个季节里,的确常有一些英姿飒爽的菊花的——深秋里的花,开起来总有一种兵气。“吹牛吧,看谁能撑到最后!”茶花们说。
⑥不久,菊花们果真知趣地“抱香枝头老”了,不再言当年之勇。再看那些茶花们呢,仍是一副傻傻的,壮志未酬的模样。难免不让人为其捏把汗,大雪不日将至,不知那些如婴儿般尚在襁褓中的花蕾,将会是一个什么下场,剧情在此让人紧张。记得有一女友曾对我说过,春天尚早,茶花已经开了。她以为茶花是春天的花。不管怎样,这表明它是会越过冬天的。
⑦闲时,去一朋友的工作室,看到他为一女孩儿拍的写真。波浪长发,有大风吹过的痕迹。然而就在那个凌乱的边际,别了一朵艳艳的玫红色茶花。风尘之美!此时,仅用妩媚来形容是不够的了。突然明白,小仲马为什么将他笔下的玛丽·杜普莱西称为茶花女了。她和茶花有着相同的属性,是风尘味的,生活的风尘,爱情的风尘,理想的风尘……集了一身。但它又会引导着人,跌进美丽和妩媚的崖谷。
⑧茶花耐看,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唯一遗憾的是,它没有香气。仿佛山没有水,人没有灵魂和思想。但这也似乎没什么不好,没有谁的命运会是完美的,这并不妨碍有人将赋的文体赠与它。
⑨很久之前,我也曾惯性地认为,花开即意寓着温暖的到来。这也是我对冬日茶花之风尘感慨的原因。
⑩犹记得,那年春天,桃花的屋还黑灯瞎火,我从城市的一个角落启程,寻找一份新的开端。突然,我看见了红艳艳的茶花,只不过,已是一地凄红。是夜晚的春雨,摧灭了她春日的梦。心里格外的悲伤:它忍冷挨冻地越过冬天,到底,还是落红,在季节真正明亮之前。和玛丽·杜普莱西的命运还真有点像!
(选自《扬子晚报》201221)
1. 概括文中茶花的形象。
2.请探究作者笔下的“茶花”具有哪些深刻的意蕴。
3.分析第⑤段的表达特色。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大学生优秀艺术作品展策划方案 篇4
一、展览名称:
“青春旅行图”——在宁高校大学生优秀艺术作品展
二、展览主题和宗旨
由江苏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拍卖行业协会共同主办,南京幕府三○产业园、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协办,南京艺术学院承办的“青春旅行图”——在宁高校大学生优秀艺术作品展,面向南京市广大的大学生艺术爱好者、艺术学者、艺术品投资者、艺术品经营机构(画廊、拍卖行)以及与艺术品相关的团体组织等,通过对大学生艺术作品的广泛征集,筛选出优秀艺术作品,进行大型综合展览。展览通过新鲜的展览理念和创新的展览手段,运用静态展览、动态展示、互动参与以及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大学生浓厚的创作热情,新锐独到的创作理念,以及青春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参展者和观看者都成为这场“旅行”主角,去探察青春的视角,去领会青春的态度,去感受青春的魅力,去体味青春的意义。
展览旨在达到打造“效益平台”的目的:一方面,打造艺术新星,展示优秀作品,拓展受众群体,为大学生们搭建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平台、推销艺术作品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平台;另一方面,为中国现阶段一部分有知识有品味的人士提供一个欣赏艺术和消费的平台。他此外,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生艺术活动形式,将此次展销会打造成大学生自己的校园艺术文化品牌。更重要的是借此次展览传达出这样的理念:漫漫人生路途,无论走到何处,无论年到何龄,青春的态度都应始终在生命的历程中旅行着,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心中属于自己的“青春旅行图”。
三、办展单位:
主办单位:江苏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拍卖行业协会 协办单位:南京幕府三○产业园、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 承办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四、展览地点: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一楼、二楼展厅
五、展览时间:
2013年5月4日-10日(5月3日 艺术家报道和展厅布展,5月4日开幕式,5月9日举办拍卖会和签约仪式,5月10日撤展)
具体活动流程如下:
1、提前一周召开新闻发布会,届时会邀请相关学校领导、艺术学者、艺术经营机构和媒体,介绍此次“青春旅行图”——在宁高校大学生优秀艺术作品展。
2、向在宁高校的大学生和老师征集艺术作品,为期一月。
3、对作品进行投票评比筛选,为期一周。
4、为入选的优秀作品举办“青春旅行图”大学生艺术作品展览,为期一周。
5、展览期间,在各个校区内为参展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设立投票区,在展区设置投票箱,对展出作品进行评优,选出最受欢迎的10幅作品和最受喜爱的5名大学生艺术家。
6、为10幅作品举办拍卖会,并进行5名艺术家与相关艺术机构签约仪式。
7、展览闭幕式。邀请专家、赞助商代表、老师等亲临现场,为比赛进行颁奖;制作相关的书画展作品集等。
8、撰写总结报告,召开总结会议予以汇报。
六、预期成果:
(一)展览方式和手段:
整个展览包括前期征集作品、评定筛选,中期包装展览,后期拍卖签约。大学生艺术家们有着强烈的艺术创作愿望和表现欲,并且艺术理念新锐独到,表现手法丰富多元,佳作尚品不断涌现,充满了青春的态度和向上的精神,亟待展示平台的出现、大众的鉴赏和市场的接纳。“青春旅行图”——在宁高校大学生优秀艺术作品展的活动将以“青春”作为展览的核心,运用“旅行”这一创新的展览理念,将艺术新鲜势力大学生的优秀艺术作品作为展览的内容,打破原来展览单纯的展和被动的看,以轻松自主的旅行方式,突出青春童趣与参与互动性,配以立体电视、多媒体视听艺术运用,营造出一种青春向上、轻松活泼、动静相宜、时尚新锐的艺术空间,让观展的每个人感受旅行的乐趣,体会青春的意义,找到各自心中属于自己的“青春旅行图”。
(二)展览形式和内容
1、情境营造
整个展览围绕“青春旅行图”的主题,以“青春”为主视角,加入“旅行”的新鲜元素,引导观看者展开一场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旅。展厅布置运用大量的色彩突出年轻人的青春、朝气、时尚、睿智,陈设简洁大方又不失青春童趣;展区中大屏幕里播放参展大学生艺术家的剪辑视频短片,并以轻快俏皮、闲适温暖的校园歌曲做背景音乐;设计多个互动环节;光、声、影像等多媒体结合。当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观展也将逐渐变成一种参与式的游玩,在游览一个个艺术“景点”中,融入青春的氛围,体验青春的活力,潜移默化的传达出大学生新锐独到的观念和青春向上的态度。
2、区域功能划分
在展览区内划分为展示区、互动区、选拔区(投票点)、演出区,四个区域相互穿插,相互配合。
(1)主席台区:主席台区设在设计学院一楼展厅外门口处。主席台左侧为贵宾致辞专用致辞台(透明有机玻璃,上有精美插花),右侧为主持人用立式麦可风,台面铺有地毯,台前及左右侧有绿化和不锈钢礼仪柱。
(2)签到处:来宾签到处设置在展厅入口处。签到处配有我校的学生和车辆导示人员和秩序维护人员。签到处设置签到导示及背景。(3)宣传区:摆放此次展览的宣传册,悬挂展览海报,并设桌子摆放展览的纪念品和为此次展览特别制作的“旅行记录”明信片(如右图所示),每个参与观看展览的人,在进入展区时都会拿到一张旅行纪念明信片,明信片正面标有此次游览的旅行图,观者可以在每个“景点”参与互动后盖下一枚邮戳。背面提供写观感语的区域,在观展结束后,每个人可以在此处空白面写下一句最想说的话。最后会有工作人员为观众盖上一枚“青春勋章”。此明信片可以由观众带走做纪念,也可贴在宣传区内设置的“青春为我见证”展示墙面上,公开展示。同时,此区域还提供给赞助商使用。
(4)演出区:搭建面积约10㎡的舞台,以播放短片的大屏幕为背景墙,正对展厅入口处。台上摆放有音响、架子鼓、吉他、电子琴和贝司等乐器,在开幕时有大学生乐队进行现场演奏原创音乐。在固定时间段邀请原创乐队进行演奏,其余时间段播放背景音乐。台子上可展示一些雕塑展品。(5)展示区:主要展览100件优秀大学生艺术作品
a.展区布置成一张旅行地图,即行走路线图。(如左下图)将展馆的地面铺设斑马线,设置行走箭头,路标,红绿灯等,将现场做的充满青春朝气和时尚童趣。
b.展区的展示柜造型简洁,颜色亮丽,采用大气的单色系,并结合灯光的渲染。在部分展柜上安装一条传送带,将展品放置在上面,进行动态旋转展示。(如右上四格图中所示)c.展示区划分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融入曲线、直线,圆台、方桌等,并加上灯光的渲染。
并将灯光做一定的设计,比如:在不同的时间,亮不同颜色的灯;展品周围的装饰灯会根据展品前观看人数多来自动调节灯光的亮度等等。展览设施均体现创意和时尚的元素。
d.此外根据具体展品情况,会加入更多创意元素。(4)互动区:
a.设置互动“塑陶”台,在台面放置若干个陶土,与观众可以任意捏成想要的形状。台面采用亮眼、时尚、舒适的陈设(如下图所示):
b.在展览区设置“观众涂鸦墙”,桌上放置各种颜色的卡纸,剪刀数把,双面胶若干,给观展者每人任选一种颜色的卡纸,剪成想要的大小和形状,贴在白色墙板上的任意位置。
d.在各个互动区都设有专门的“青春邮戳”盖章台,在参与互动活动后的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在先前发的明信片上盖上邮戳。(如右图)
e.此外还包括参赛作品本身所呈现的互动单元。(3)多媒体视听感受区:
a.在正对入口处安放液晶电视,循环播放介绍此次参展大学生艺术家的宣传短片,并安装可触摸式电脑多媒体,供观众随时查询有关资料。
b.为dv短片的艺术作品配置液晶电视,在特定区域循环播放。(4)选拔区(投票箱):设置“我赞他”投票箱,来参加展览的人每人都会拿到一张投票单,为自己欣赏的作品投票。展会结束后,工作人员在100件展品中统计出10件最受欢迎作品和最受青睐的画家5名,随后举行画作拍卖和签约等。
(5)嘉宾休息区:展厅西侧休息厅。
3、展品
展前在南京各大高校(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主)广泛征集大学生(本科生、研究生)的艺术作品,进行筛选,评出优秀作品10件、入选作品90件,共计展出100件。其中形式、体裁、风格不限,可以动态也可以静态,可以是纸张作品也可以是立体实物,可以dv短片形式也可以行为艺术。要求主题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凸显大学生的独到创意和青春活力。参赛作品具体要求如下:
1、绘画: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画(丙烯画),尺寸均不超过对开。
2、书法、篆刻:尺寸不超过四尺宣纸。
3、摄影:独照、组照(每组不超过4幅)均可,尺寸均为14吋。
4、工艺设计:含平面设计和立体设计,平面尺寸不超过对开,空间大小不超过0.5立方米。
5、雕塑、陶艺:空间大小不超过0.5立方米。
6、dv短片形式的艺术作品:播放时间不超过12分钟。评比事项及评委人员: 评比由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赞助商代表,南京参展学校专业老师,及大众评委(学生)共同组成,其中大众评委投票占30%,协会专家和老师(约8-10人)评分占40%,赞助商评分占30%。
奖项设置:
(1)艺术作品奖:各项目分设一、二、三等奖和佳作奖(2)指导教师奖:艺术作品一、二、三等奖的指导教师
(3)优秀组织奖:奖励组织工作扎实、学生参与面广、活动效果突出的院系或高校
八、经费预算:49000元
1、宣传用品
(1)横幅、海报:1000元;
(2)制作作品集、明信片制作:5000元
(3)宣传册XX元;纪念品1000元;礼品袋500元
2、展览场地布置费用:8000元
3、触摸屏及软件(4个):10000元
4、嘉宾邀请费用:XX元
5、市内交通费:1000元;通讯费:1000元
6、交流会费用:1500元
7、工作人员食宿:5000 元
8、前期筹备会及办公杂支:6000元
9、不可预见性开支:5000元
九、可行性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注重精神文化的发展,愿意参与和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作为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们,在学校学习中大多都以艺术创作来展现他们的学习成果,并且一些非艺术专业的艺术爱好者们也会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艺术创作。据中国教育部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共有来自700个高校的4100名学生参演,其中江苏全省有118所高校的近6000名师生、1100余幅作品参加了比赛。这一系列的数据充分说明了我省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艺术创作愿望和表现欲。而在这些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中不乏优秀之作,价格也十分低廉。但却由于大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如:资金缺乏、宣传渠道狭窄等)和缺乏足够多展示自我的舞台,导致大量的优秀作品积压在角落,无法投向大众市场,无法寻觅知音的赏识,也无法使自己的艺术才华获得专家认同。
作品分析艺术概论 篇5
塞尚曽划过多付玩纸牌者题材的画,画上人物多寡不一(其中最大的一幅上,共画了五个人)。而最为著名的算是这之画两个人物的《玩纸牌者》。在这幅画中,塞尚将两个沉浸于牌戏中的普通劳动者形象,表现的平和敦厚,朴素亲切。虽然主题十分平凡,然而画家却通过对形状的细心分析及通过诸多形式要素的微妙平衡,使得平凡的题材获得崇高和庄严之美。在这里,相对而坐得两个侧面形象,一左一右将画面占满。一只酒瓶置于桌子中间,一束高光强化了其圆柱形的体积感。这酒瓶正好是整幅画的中轴线,把画面分成对称的两个部分,从而更加突出牌桌上两个对手的面对面的角逐。两个人的手臂的形状从酒瓶向两边延展,形成“w”形,并分别与两个垂直的身体相连。这对称的构图看起来是那样的稳定、单纯和朴素。全画充分显现了塞尚善以简单几何形来描绘形象和组建画面结构的。
构图,又叫章法,是把所画的事物安排在画面。它是画家在写生或者创作时,首要进行的就是构思构图。构图作为绘画最先的步骤,这个步骤开始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深入刻画和作品的效果
一、边框的选择边框是画面边缘的界定处。边框的形状是确定画幅内容的布置,高考中一般给出考生的试卷是长方形的画纸,只有两种边框构图的选择———横向或者竖向。取横幅好,还是竖幅好呢?关键是作画者所站的角度不同的取向而不同。角度的选择对画面的塑造有极大的影响。我们在使用有限边框时,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1、画面采用平行满构图,往往也要留出小小空角,使其透气亮白。在构思画幅形式时,也可以根据形与色搭配的深浅强弱使某一角具有深邃的感觉。
二、骨架的构建 骨架是画面结构的基本形式。我们在构建一幅作品时,首先以抽象概括的几何法,把即将要画的物象布局出来。骨架是画面各种形象的几何形的总和。从视觉心理上看,骨架不外乎让观察者产生两种效果:第一种是动态的,动态的产生来自骨架呈现出的“势”。“势”是各方向中最强、最有聚集的力。第二种是静态的,静态的表现出的力一般呈上下方向,而表现在左右两侧的力,往往是均衡的。在绘画中,画家常常把整体骨架构建一些比较简单的字符。如S、X、L、Z、C、T等字母样式。这也是我们后面要详述的“构图形式”。
三、位置的安排位置,是指在画面中对物象的安排与布置。即是某物体的形布置于画面何处;某色涂摆在何处。这也涉及到画面分割和容量的问题。说到“分割”是指按意念所画的形与色,在画幅中安放的位置(物体所占有的面积)用几何形框出来。总之,边框、骨架和位置,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边框是以面的形态把骨架和位置制约于自身之中;而骨架以线的形态运动于边框之中并且对位置是实行控制;位置则以点的形态分布于边框之中和骨架内外。因而,在整个作画过程中,是对点、线、面的表现能力的调动与发挥。
四、画面的容量画面的容量是一幅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在画面上所占面积的大小。面积大小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将一组静物布满于画面,顶天立地的,将会产生饱满丰腴,逼近观众,向外扩张等感觉。如果将物体画少些小些,四周留有余地,那么它的效果将会给人一种平静、安稳的感觉;如果物体小成点状,则有远去之感
五、对比 对比是在一幅整体画面中强调各个局部的差异(包括点、线、面的组织,形色的大小、强弱 1
等),使其固有特征更鲜明,并能使其既互相对立,又能和谐配合,通过这种相互的对比关系而产生由小见大,因高见低,以虚显实,以疏衬密,以暗托明的观察方式和表现方法,使得画面相得益彰。
1、形的对比 在自然界的物象存在很多不同的形状。从体积上来看,有大小高矮之分;从其的外形特征来看,有方圆、曲折和不规则之别
2、明暗调子的对比明暗对比主要是从画面上的黑白对比的强弱效果来讲的。我们可以通过画面明暗对比的合理布局,突出某一部分主体
六、均衡在绘画中所讲到的均衡,多指视觉上、心理上所感觉到的重量,以它来比喻物象的形状、黑白色块等在画面分布与安排的审美合理性,并非物理上的重量概念。均衡是构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大致可以分为:对称式均衡和非对称式均衡。
1、对称式均衡 在画面上的视觉重量是相对于一个中心平衡点作均匀而对应的状态分布,来达到视觉平衡的效果,这通常叫作‘对称均衡’。一般在绘画构图上使用的对称,多属于近似对称。这种对称式的均衡具有简朴、静止、稳定和庄重的特点
2、非对称均衡 非对称式均衡在视觉重量上不作均匀对称的分布,大量的均衡形式是多变的非对称的。要取得构图中非对称均衡,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探究:●利用色块面积的大小、深浅、疏密的变化来达到画面均衡。
七、节奏和韵律 在绘画中,画面有变化就会产生节奏感,有节奏就有韵律。怎样才能让画面更有变化呢?一可以通过素描的明暗色调的深浅的变化达到其的节奏与韵律;二可以通过物体色彩种种的搭配来达到其的节奏与韵律;三可以通过物象的不同特征的刻画来达到其的节奏与韵律;四可以通过物象在画面的摆放也就是构图来达到其的节奏与韵律。
八、视觉中心 在绘画作品中,一般都有一个中心来表现对象相对突出的重点部分,这个部分往往是最精彩,最动人,也最经得起看。我们称之为画面的视觉中心或者趣味中心。如果我们把画面当作舞台的话,那么视觉中心便是舞台上的主角,其它内容都是为这个“主角”而服务。一般来说,视觉中心皆处于画面的中心部位,不宜太偏,当然也不宜过于居中,缺乏变化。《泉》是安格尔众多人体艺术中最杰出的一幅。画家在40岁时曾构思过一幅《维纳斯诞生》,画中描绘一位体态丰腴、充满少女青春美的女神,她举起双手正在梳理刚出水的秀发,在她的周围簇拥着一群小爱神,天真可爱,有人说这幅画是表现画家对已逝青春的留念。36年后画家又重新构思创作了《泉》。
《泉》中少女的造型在整体上是遵循古希腊雕刻的原则,但更为细腻微妙。左边以高举手臂的转折处为顶点,身躯的轮廓是一根略有变化的倾斜线,它宛若一缕缓缓飘落的轻纱;右边则复杂多了,不仅水罐与抬起的手臂组成圆和三角的几何结构,胸部和腹部的转折起落也形成波浪式的曲线,这正好与左边的单纯与宁静形成对比。画家严格遵守比例、对称的原则,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少女的体形姿态遵循古希腊普拉特西克列斯发现创造的S形曲线美。
《泉》是安格尔一生追求的美神,也是他一贯倡导的“要拜倒在美前去研究美”的典范。西方一位评论家说:“这位少女是画家衰老的产儿,她的美姿却超过了所有女子,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富有生气和更理想化了。”的确像画中如此完美的女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在这幅《泉》中,安格尔把他心中长期积淀的古典美与写实的现实美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这幅画的奥秘在于画家表现了人体姿态从不平衡向平衡的变化,抓住了人体内部力的微妙关系,即左倾斜的双肩和向右倾斜的胯部、向上的用力和向下倾倒的水罐,前趋的右膝和后绷的左腿都体现了力而打破了平衡。在她身体的这种曲线运动中,展示出一种类似水波的曲线,这种身体的曲线使得那从水罐里流出来的直线形水柱相形见拙,通过这些形式,使这位恬静的少女比那股流出来的水柱更加具有活力。
古典主义画家从不表现人物的个性,这幅画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精神和技巧。因此,画中人物面部毫无表情,这更加强了少女“无邪”的神态。也有人认为水罐的形状含有性意识。身体的动势表现出开放与禁锢的双重意义。安格尔的裸体画很少揭示人物内在精神,只注重形式和技巧,他善于把古典美和现实美融合在一起,这使他塑造的人体洋溢着自然的生气。画家自己曾说过:“要把美藏在真实之中,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大师决不是创造什么,不是制作什么,应该说,他们是看见了什么,并且探悉什么。”
一、顾恺之论“传神写照”的绘画思想
顾恺之(约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今江苏无锡),东晋杰出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传世的论画著作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及《画云台山记》。这三篇论著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画论著作,也是研究顾恺之绘画美学的基本资料。
顾恺之青年时期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很受桓温的赏识,先后到过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地,饱览祖国壮美河山。四十多岁时又任荆州都督殷仲堪参军,殷“能清淡,善属文,每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晋书·顾恺之传》”。顾恺之与桓温之子桓玄也有浓厚友谊,桓玄爱好书画,对名书名画巧为搜夺,顾寄存一厨画于桓玄处亦被夺取,恺之并不追问,自谓“妙画通灵,变化而去,如人之登仙矣。”后桓玄于荆州叛乱,刘裕平定叛乱后,大赦天下,恺之以艺术才华显名于时,被封为散骑侍郎。
顾恺之绘画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传神论”。他论“传神写照”集中在下面两段话: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休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世说新语·巧艺》)。
“凡生人无有手揖眼视,而眼无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魏晋胜流画赞》)。
这两段话一是强调在人物画的艺术形象中,目睛传神的重要性,二是指出“以形写神”必须注意人物形象和环境的关系,“神”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主体接物的动态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不过顾恺之“传神论”的根本问题是“形”、“神”相互关系的理论,由此而涉及艺术形象的本质、创作方法和审美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绘画思想问题。
首先要谈的是形、神关系。这个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其覆盖面极广。它涉及哲学、养生、文学、艺术、美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其核心是形体与精神的相互关系。就艺术形象的构成而言,其哲学渊源可远溯至先秦。在先秦的道家哲学中,老聃以“道”为宇宙万有的本源,“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十四章》),又叫作“大象”。“大象无形”,这说明“象”比“形”的概念要大,它贯穿形而下的“器”和形而上的“道”,是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使精神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老聃道论中关于“象”的概念,启迪人们在审美和对艺术形象特征的认识上,应懂得“美”不应囿于有限的“形”,而应使有限的“形”体现出内在的本体,并超出具象达到玄远的精神境界,这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形象特征的认识奠定了理论基础。庄周把老子的道论引向审美和艺术,他以无形的“道”为“至美”,“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庄子·田子方》)。“至人”就是精神上得到自由,达到审美最高境界而与“道”相冥契的人。从这一原则出发,庄周强调精神的绝对自由而贬低形体的意义,提出“形残而神全”和“外其形骸”(《庄子·大宗师》)的主张。在《德充符》中,他描写了一位相貌丑陋的哀骀它,此人由于能在精神上与道相契合,所以虽然“以恶骇天下”,却能得到妇女和国君的喜爱。庄周重神轻形的观点虽有其片面性,但也包含合理深刻的内核,这就是美丑并不止于外在形式,还有其内在的理性本质。
战国时期的稷下黄老学派,用“精气”来解释老子的“道”,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是“神”的基础。稷下道家把道、气、神统一起来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美学中的形、神论,开“气韵生动”等艺术思想之先河。总的说来先秦道家在形神关系上都重视“神”对“形”的主导作用,对绘画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
在先秦哲学名著中,《易传》关于“易象”的理论对绘画中的形神理论也有重要影响。“易象”是对客观事物的模写和创造。《易传》认为《周易》的卦象是“法象万物”、“观物取象”的结果。所谓“观物”指象天法地的全方位观照,是由感觉到思维的体察认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取象”的目的。由“取象”所形成的“易象”不仅反映事物的外形,还要表现事物的内在性质、规律,以说明人事,启发思维。“易象”成象的这一特点,对艺术形象的认识有很大启发,它使人们懂得艺术不能停留在对物象“形”的模写上,还必须反映对象内在的本质特征,这实为后来“形似”与“神似”相统一思想之滥殇。《易传》还认为阴阳的矛盾法则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系辞下》)。阴阳二气相感、相推、相荡而万物生焉。“易象”正是对生生不息的事物的存在、变化发展的反映,而不是僵死的符号,它启迪艺术不应呆板地摹写对象的静止形态,而应表现其内在生命力,揭示人的精神活动,所谓“神明”、“气韵”都只能从运动中把握,如果形体和精神都不动,还有什么“神韵”可言呢?这说明“易象”理论对审美意象的认识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是先秦哲学家的这些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没有成为审美创造的直接原则,大批艺术工匠们是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摸索艺术形象构成中形、神的表现方法。由于形神的客观实在性决定作者在形象创造时不能不面对这一现实,从艺术史的形象系列看,战国时铜鉴上的《水陆攻战图》,情节复杂,人物形象生动,在形、神的表现上已达到一定水平。至于秦陵兵马俑的军阵场面,更给人以气势磅礴、形神逼真的强烈感受。这些卓越的工匠们,并没有在理论上给后人留下只言片语,但他们的艺术作品却给绘画理论以深刻的启发。最早把哲学上的形神论和艺术结合起来的是汉初《淮南鸿烈》的“君形说”,这个理论认为要使作品真实动人,富于美感魅力,只在摹写外形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找出决定外部形象特征的内在因素,即支配“形”的“君形者”。只有神态画出来了,作品才有生气。此外《淮南鸿烈》还通过音乐演奏说明主体的神对驾驭艺术表现的重要性。“君形说”对于艺术形、神关系的论述体现了道家哲学对审美和艺术的影响,但它还不是一种独立的美学思想。经过两汉、魏晋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经验上的长期积累,到了东晋的顾恺之才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传神”绘画思想,从而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形、神关系的理论基础。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传神论”的出现是历史的产物。玄学家宅心玄远,偏重神理的思想或“魏晋风度”正是老、庄哲学的继承和发挥。他们虽然主张“神贵于形”但也并不否定“形”的地位。如嵇康就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从艺术理论的发展看,先秦两汉偏重“形似”的思想较为普遍,如韩非就主张绘画以形似为难。到了汉代,赋成为文学的重要体裁,它铺陈事物,犹重形似。正如沈约所说:“相如巧构形似之言”(《宋书·谢灵运传论》)。宋、齐时代的山水诗也偏重于山川形貌的描写,这就是刘勰所说的:“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文心雕龙·物色篇》)。应该承认文艺重形似的思想是合规律的,因为“形似”毕竟是审美传达的基础,也是首先被认识到的艺术创作规律。但要从“形似”的圈子里跳出来,自觉认识到“传神”的重要性,必须有一个理论的飞跃,必须有现实的要求。魏晋以来,“人的自觉”把表现个性和人的内在精神提到首位,从而促使重神思想首先在人物审美和绘画领域发展起来,这和当时玄学与佛教思想的流行是分不开的,玄学扩大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庄周因追求精神自由而提出的重“神全”的理论,佛教传入后,围绕“神灭”和“神不灭”的论辩则从哲学思维上加深了对形、神关系的辩证理解。这就使先秦以来哲学上的形神论,艺术实践中关于形、神统一的审美创造经验,在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精神影响下汇集起来,从而使顾恺之的“传神论”成为体现这一历史必然的绘画思想。
顾恺之的“传神写照”论既是创作方法又是艺术品评的审美标准。他在评《伏羲》、《神农》的画像时说:“虽不似今世人,有奇骨而兼美好。神属冥芒,居然有一得之想”(《论画》)。这是说作者画出了伏羲、神农属目远望的神情,表现出这两位远古文明创始者治世的胸襟。从这里可以看出顾恺之评画首重神似,他自己在绘画中也把“传神写照”作为创作的指导原则,如在《画云台山记》中,他为张道陵设计的形象是“瘦形而神气远”。瘦型是仙人的体形,即世之所谓仙风道骨,但仅有此“形”是不够的,还必须画出“神气远”的特征,才能传达出仙人的精神风貌。在形、神关系上,顾恺之虽然接受了玄学“重神”思想的影响,但并没有走向舍弃“形似”的极端,他在创作实践中正确处理了形、神的相互关系,认为若“形”有小失,必然会影响“神”的表现,正如他所说:“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而神气与之俱变矣”(《魏晋胜流画赞》)。为了正确解决绘画中形、神的相互关系,达到“传神”的目的,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两个重要思想。
所谓“以形写神”指通过对人物形体的描绘来传达人的性格、学识、气质等精神特征。这是在绘画上关于形、神关系的科学命题。顾恺之在分析人的形体和传神的关系时,认为眼睛是最重要的,他说:“传神写照,正是阿堵中”(《世说新语·巧艺》)。刘邵也说过:“征神见貌,情发于目(《人物志·九征》)”。眼睛是情感的窗户,只有把眼睛画好,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相传他二十余岁为南京瓦棺寺作壁画,最后为维摩诘像点睛时,居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历代名画记》引《京师寺记》)。”于是声名大振,传为佳话。
顾恺之作画除重视目睛传神外,对能表现精神面貌的其他面部特征也很注意,如为裴楷画像时,在脸颊上“益其三毛”,以表现其“俊朗有识”,“神明殊胜”的风神。
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顾恺之非常重视对人物神态的动态把握。人的精神风貌从根本上说是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姿态动作总有其针对性,这就要求作者善于领悟和和抓取最富于表现力的瞬间,才能达到“悟对通神”的目的。如他在评荆轲刺秦王一画时:“于秦王之对荆卿及复大闲”,即在被刺杀的急迫时刻,把秦始皇画成安闲的样子,这是很不真实的,当然不能传神。这就是他所说的“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察也(《论画》)”。
为了表现画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顾恺之十分重视人物画的背景处理,相传他为谢鲲画像时,把谢画在岩石间,人问其故,答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自大’,此子宜置丘壑中(《世说新语·巧艺》)”。顾恺之是抓住谢鲲津津乐道的“山林志趣”来表现他的精神特征的,即以典型的环境来强化典型性格。
传神不仅要善于“以形写神”,还要善于把刻画个性特征与艺术想象结合起来,为此,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的思想。他说: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魏晋胜流画赞》)。” “迁想妙得”是从绘画的难易提出的。万类之中,以人物的风神最难把握。要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不仅需要深入体察对象的内心世界,还需要想象和技巧。所谓“迁想”就是在审美经验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想象形成能体现对象精神风韵的意象。从顾恺之短短的这段话中还体会到,他认为画山水、狗马也需要“迁想”,任何离开主体情感的纯客观描绘,或拘泥于“形似”而不能大胆想象,都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特征,不能发掘出“美”来。顾恺之所创作的《洛神赋图》,颇能说明其“迁想妙得”的美学思想。这幅名画取村于曹植的《洛神赋》,相传曹植爱过一个叫甄氏的姑娘,但被曹丕夺去,甄氏抑郁而死。曹植为此感伤不已。有次路过洛水时,梦见甄氏来和他相会,遂感而作此赋。赋中抒发他对洛神爱慕之情和人神相隔的惆怅。顾恺之作《洛神赋图》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重现原赋意境,画中洛神多次出现,或凌波回顾,或遨游云间,或与曹植在一起,真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洛神赋》)”。画面远水泛流,洛神衣带飘飘,含情脉脉,似来又去,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与伫立水边具有贵族诗人风度的曹植的神情相呼应。这幅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可能是绘画与文学相结合的早期范例之一。中国画重视诗画结合,若不善于艺术想象,这种结合将是不可能的。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和审美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这一命题的提出,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美学理论水平,后来逐渐扩大到美术的其它领域,影响甚为深远。
谢赫是由齐入梁的南朝画家。曾在宫廷任职,善画人物、仕女、兼善品评。他的《画品》据考订成书于梁大通四年(532)之后。现在流传的版本都是明代刻本,分两部分,第1部分为序,其中提出“六法”:“
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采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第2部分为对古今画家们画艺成就的品评,共分六品,即以6个等级品评自三国曹不兴以来画家27人,因系后人辑录而成,文字上难免脱误。经用《历代名画记》对校,知原书所品评的画家,尚应有顾景秀。对于谢赫“六法”的句读与含义一直在研究中,各家看法未尽一致,但普遍认为“六法”是在顾恺之《论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系化的结果,是对以前绘画实践的全面总结,具有进步意义。谢赫提出的“六法”经唐代张彦远的阐发,对历代绘画创作与理论探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般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都不外乎工稳的与写意的、具象性与抽象性的有机结合。书法风格,作为艺术业已成熟的书法家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表达方式,这种“自我”的印记也就更加鲜明。在书法风格成熟的艺术中,这种“自我”的印记不是偶然的幻想和主观随意性的流动,而是如同黑格尔所说的那种艺术独创性的表现。“独创性是和真正的客观性统一的,它把艺术表现里的主题和对象两方面融合在一起,使得这两方面不再互相外在和对立。从一方面看,这种独创性揭示出艺术家最亲切的内心生活;从另一方面看,它所给的却又只是对象的性质,因而独创性的特征显得只是对象本身的特征,我们可以说独创性是从对象的特征来的,而对象的特征又是从创造者的主体性而来的。”总而言之,书法作品中表现了“自我”并不等于就形成了风格,然而艺术风格则必须打上“自我”的鲜明印记。风格正因为具有这一鲜明的基本特征,所以“自我”对艺术的成败就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自我”决定风格的特征,独特的表现手法不是创立风格的必要条件。那么有什么又制约、影响着“自我”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从而也制约、影响着风格的形成和基本面貌呢?这不能不归结于个人的积累。积累、熏陶,改变和造就着一个人的审美观,从而,积累也制约和
欣赏艺术作品的论文 篇6
摘要:记得很脍炙人口的一句话:“生活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很认可这句话,一个学期的艺术概论课快结束了,我受益良多。这门课将我们带到了一个以前从未涉足的领域,进一步感受到艺术殿堂的美丽。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我们的先贤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担负着社会功能的角色,同时也体现出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所以欣赏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一种实践,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当代世界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人们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欣赏艺术作品需要具备的知识是很广泛的。
关键词:艺术经验、眼界开阔、建筑知识、背景、想象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欣赏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时欣赏者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这样他才能对艺术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其总体形式的观察,联系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欣赏者更能体会到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所引发的情感的上升。丰富的艺术经验是需要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的,从刚开始时我们就得培养这种审美能力,提高精神品位。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必要的。
绘画艺术与建筑,看似两个毫不相关的领域,其实又是紧紧相依。我们总能从中世纪到现代的一些艺术作品里发现两者的互通之处,往往他们是水乳交融的,欣赏者了解一定的建筑知识能看到作品里更具形式感与层次感的东西。欣赏者的这种专业知识能透彻地了解到作品的精髓所在。艺术的范畴较广,建筑艺术仅是一个较大的方面,欣赏者要想获得与作品的完美契合,是很重要的。
欣赏者的艺术感受是每一个创作者的期望,这是创作者精心准备并热切盼望的。艺术家希望自己的艺术通过自己的意愿出来,期望感染观赏者,艺术家的创作目的既是如此。每一个优秀的作品都有能打动欣赏者的点睛之处。首先要对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对艺术家身世和个性的了解,对作品样式风格、流派的归类和对作品绘制方法的了解。艺术家往往由于一定的原因,政治的、个人的、社会的等方面在特定的时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熟知作品的背景知识,将发现作品间接传达给我们的情感倾诉。
我们所熟知的米开朗基罗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举世无双的巨擘,他被称为艺术之神,他的任何一件作品都是后人无法跨越的巅峰,这里,我想浅薄地就背景了解举个例子分析一下: 《最后的审判》当时基督教横行,压迫奴役着广大穷苦人民,充分体现出社会的黑暗面,基督充满力量的坐在审判席,对世界现存的罪恶发出诅咒,圣人们义愤填膺,提着殉教的刑具,要求对罪人施加惩罚。这个作品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创作宗旨。这正是当时社会舆论的间接缩影,广
大人民的心声的体现。因此了解了当时的背景,我们就更能体会作品主人公的情感诉求,发现不为人知的更多。
欣赏艺术作品的美并不是单靠眼睛就能深刻体会的,心灵深处要有大的视角,要有统筹全局的眼界,每一个作品亮点在不同的欣赏者的眼里理解不一,每个人看到的亮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有开阔的眼界,当拿到一个优秀的作品时,不能只单纯地将各个元素分裂开来欣赏,首先记得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达到意图的手法,其次,看到作品使我们产生共鸣的形式,当了解到这些后,再要反复的回味,正如读书,每一次的重温都能带来全新的体验,当这个作品为广大读者熟知其优点时,我们应该再探索它所不为人知的精彩,告诉我们的是普遍的,就一定有其特殊的,多想想,放开眼界总有新发现。
当然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也同样有所裨益,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正是有了想象才更加美好,世界是在对未来的美好幻想中逐渐发展进步的。试想,当看到一个优秀的作品时,欣赏者就单纯的看到每个部分,它们是硬梆梆的个体,没有生命力,这样又怎么能感受到作品的美呢?但是当你想象一下创作者倾注给作品的感情,他在创作时的一举一动,作品里的风景物象让我们感受到的美,不同年代作品当时的社会写照,这种想象又是更加拉近了与创作者的距离尽管无法真正设身处地的体会,但当自己重新审视时,会发现它更加真实可信,对作品的印象更加完整、深刻。
另外,我浅显地认为,欣赏者欣赏作品要有着一种人文精神,它既体现了对文化的热爱,同时也是高尚情操的体现,代表着一定的文化高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传扬正是需要这样的精神,欣赏者具备这样的精神是偏向艺术专业化的体现,以后艺术的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理念,这象征着和谐的文化环境的发展趋势。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广大艺术家与爱好者共同努力了…
当然欣赏一幅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精神等,这里只是冰山的一角吧,我想,当我们接触更多的作品,更加留心观察生活,会发现“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一点不假,所以,每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当生活的热爱者,关注生命,热爱艺术。
参考资料:
【1】陈文斌《品读世界美术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沈鹏(正举)艺术作品赏析 篇7
正举先生也是国画大师娄师白先生的爱徒之一。他潜心研习中国画绘画技法, 努力传承齐派艺术。用自己毕生的精力践行着恩师娄师白先生倡导的“厚今而不薄古, 基中可以融洋”的创作理念。正举先生在研磨书画之余, 以诗歌寄情祖国的山山水水。作品在专业报刊上多有发表。
正举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美术副编审、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名家书画艺术院副院长、国家民族画院研究员。
主要艺术研究成果:
1.皱纸法——把国画技法中的皱纸法运用到书法创作中, 突出了作品的如泰山石刻的神韵。
2.叠墨法——采用国画墨法, 用墨色相叠进行书法创作, 使作品产生具有虚实对比的二维效果。
3.半行法——将绘画构图的出血法运用到书法创作中, 形成章法上的新的尝试。
艺术作品与时间 篇8
我们观看一件艺术作品,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身意识作用于视觉对象的反射,这也就造成了在没有唯一标准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作品的理解可能会截然不同。对于一件历史悠久,满布沧桑,甚至我们已经遗忘了其创作者的艺术作品来说,它的形式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十分特殊的。想象我们正面对卢舍那大佛,显然这座石雕已经不是她刚刚雕琢完成时的样子,雕像的双手已被削去,目前能够清晰辨认形象的只有头部与衣纹,我们只能通过想象去恢复它曾经的风采。然而就这座雕像现在的面貌而言,我们实际上已经把她残破的痕迹当成了现在这件艺术品目前的外在形式。在一件艺术品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因为存在的本质最终是有由主题体现出来的[1]对于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目前的面貌来说,我们已经把其肌理斑驳的外表看作了这件作品的组成部分,而它的作者不是来自唐代的石雕工匠,而是历史,这一个部分自然也体现出了它的“主题思想”,那就是时间。
这里所说的时间实际上指的是历史的沉淀。观看的过程就是主体从自身标准出发度量和审查客体,然后将客体纳入到主体的规范之中来,使客体从纯粹的客体转变为与主体相关的客体[2]。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所经历的时间来说,人们常常用人类的生命周期与其相比较,我们对一件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艺术作品的敬畏并不是仅仅因其斑驳的视觉效果造成的,而是源于我们把我们所理解的时间观和历史观附加到了这些斑驳的视觉效果中去,人们会把这些时间在构成艺术品的材料上留下的痕迹理解为大自然本身和我们的先祖在这些材料上留下的记号,这样一来,人们其实是在想象这些斑驳的视觉效果所引起的我们脑海中的“故事情节”。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故宫》记录片中,有这么一段台词:“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被西魏军队围困在江陵城,在投降前夜,萧绎将他收藏的14万卷,囊括天下精华的书画典籍,一夜之间焚毁。 1300多年前,隋炀帝沿运河下扬州,东都洛阳收藏的书法名画随船前往,途中船只倾覆,随行书画大半落水。 距今800多年前,金兵攻陷汴梁,宋徽宗的空前收藏从此散落流失…… 了解了这千年传承的惊心动魄,当我们再回到当年弘历赏玩三希书帖的这间小屋,就不难体会,无论是在乾隆年间还是现在,能够看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真迹,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这些言语足以说明对于观众来说一件饱经沧桑的艺术作品背后的身世一定会给这件作品对于观众的价值上加分,这就像有些用旧的东西我们也会舍不得仍一样,因为当我们看到它们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回想起这件东西所引起的我们关于当年的记忆。
对于某些残缺的历史遗迹来说,虽然今天我们在观念中也许能够接受它的残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美。但是在它们营造之初,工匠们是不可能以残缺为追求目标的。
再拿卢舍那大佛举例,虽然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卢舍那大佛只有头部和衣纹可以辨认,但我们可以想象它原本应有的完整形象。在唐代刚刚完成时候的卢舍那大佛和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卢舍那大佛虽然是同一件雕塑作品,但是实际上时间无形的把它分割成了两件截然不同的作品。这种不同不仅仅表现在其外表的变化上,在唐时期它仅仅是佛教人士宗教观念的寄托物,而在今天,我们对它的看法夹带了自唐代以来人们观念的变迁和整个民族命运的转变过程。现在,我们对它的看法全部被投射在了其被削去的双手和崩裂的痕迹之上。
虽然艺术的核心并不是艺术品作为物质本身,而是通过物质所带来的种种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却不能伴随着作为物质的艺术作品的长久存在而沿袭下来,而是随着当时当地的特定环境与条件而产生相应的改变。
【注释】
[1]Rudolf Arnheim。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03):632.
[2]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换-思想史视野中的当代视觉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1):60.
【参考文献】
[1]唐小明.古墙——中国长城与民族融合[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Rudolf Arnheim.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换——思想史视野中的当代视觉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