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课程

2024-08-11

公共教育学课程(精选12篇)

公共教育学课程 篇1

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生的重要课程, 是为未来教师提供基本的教育学知识、教学技能并形成教育专业情怀和专业精神的课程。

本期“学术聚焦”推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关于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研究认为, 公共教育学的改革应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要拓展学生的教育技能, 还应通过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培养其形成做一个“好教师”的专业情感, 这既是公共教育学改革应该考虑的趋向, 也是养成师范生师德的有效途径。此外, 还要依据教育学的人文特质, 倡导公共教育学教材多样化的书写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既要开展对话教学, 在师生平等、民主的对话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也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如通过小组教学形式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改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提高学生理解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在设计学习任务时, 还可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教育平台的作用。

公共教育学课程 篇2

一、教改试验的目的及概况

公共教育学是师范生的必修课程。如何提高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公共教育学的传统教学多采用讲授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改变现状,我们进行了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试验。试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强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试验试图改变传统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自始至终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旨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教育理论的实际应用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或学教并重;变重视教学的结果为重视教学的过程或过程和结果并重;变依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信息学习为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学习。

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基于网络环境的教改研究与实践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本教改试验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建构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打破旧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的大量传输与生动呈现,建立起新的师生互动模式:在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运用视频、动画来讲解,将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因此讲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我们建立知识内容的信息库,学生可从中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可在此相互交流,师生均可按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材料,如检测教学效果的练习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变换呈现问题的角度,或与具体的情景相结合,从而使学习者加深记忆。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学习,在共享资源的利用中学习,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中学习,在沟通协商中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观点,能将之运用到教育的实践中去,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获得的学习方法手段迁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去。①

二、教改试验的实施及效果

本试验从2002年开始,至今经过了3年的探索。每逢学期开始,教师便首先向学生说明教改的意义、实施的要求。组织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研究是本教改试验的重要标志。每轮试验都大体包含:教师专题讲授,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和选题并进行专题学习研究交流,完成课题论文,其间以多种评价方式促进教学的进行。

(一)试验的实施

1.精简课程基本理论观点,整合为专题讲授

我们先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分析出在教育实践中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教育学基本知识,再将这些基本理论知识作为数个专题重点讲授。我们将公共教育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及其相关的应用研究,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未来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的要求等整合为五个专题:教育与社会;教师与学生;教育目的与内容;学校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测评。实施试验时教师根据实验班的情况从中选择数个专题讲授。专题讲授时间不超过本课程所规定教学时数的1/3,这样就压缩了传统的课堂讲授,留有更多的时间空间为其他教学环节所用。专题内容的选择和阐述,会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分组学习探索研究活动,对学习者探索研究活动起着引导和定向的作用。实践表明,教师侧重讲解和渲染的,往往也是学生较多关注和选择的课题。

2.建立学习探索小组,选择敲定研究专题

专题讲授结束便进入分组学习探索研究阶段。本阶段以选题报告拉开序幕。从本课程的教学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倾向、问题性质等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在教师进行专题讲授的过程中,学习小组可先按照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选题,酝酿本小组的研究课题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教育的现状问题等,对学生各学习小组的选题予以调节,避免雷同,初步确认后再组织召开选题报告会,要求各小组选派一发言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各试验班的实际情况而定),向全班同学阐述本小组的学习研究计划,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方法手段、步骤、预期效果等,听者对其进行简单的评析,并填写“选题报告评价表”。邀请数名非本班任课教师(本教改试验的其他课题组成员或教研室的同仁)参与点评,能使选题报告会的效果更好。教师和学生均可对报告者的问题进行质疑和点评,报告者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亦可补充说明解释有关问题。通过选题报告,较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习小组选题,进行交流合作活动

选题报告会后,各小组可研究采纳评析者的有关建议,补充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并按修订的计划开展下一步的学习探索,各成员明确进一步的分工,继续收集相关资料,小组成员之间定期通报交流课题资料的收集及课题的进展情况,其间教师注重提供相关的网站信息,学生可利用本课程的教学平台和相关网站的资料,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研究课题。小组的每次活动都要求记录(时间、内容等),并将记录作为评价学习过程的参考指标。在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充实课题的过程中,各小组之间要定期进行交流活动,以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促进。交流活动的情况也要求记录并作为评价学习过程的另一参考指标。

在教改试验周期里,有近2/3的教学时间被用于学习小组的探索研究活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分工负责,共同协作完成课题研究论文,在教育学课程学习结束前举行的研究成果报告会上,向全班同学汇报。仍然是每小组选一发言代表,限时报告,听者给予评价并填写课题报告评价表。届时,学习探索研究的教学阶段基本结束。

4.综合多种评价方式,改变教师单一评价

我们以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各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的评价的方式分别在选题报告、小组活动交流、结题报告等不同教学阶段环节进行学习评价。我们设计了数个评价表格,在相应的教学阶段记录填写。多种评价方式贯穿于探索研究的教学过程,这样为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同时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的提高。

(二)试验的效果

本教改试验最突出的成效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中去,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将信息技术融入本课程的班级授课、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使之既成为教学的对象,又成为教学的手段。②本教改试验增强了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使其知识结构中的条件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对称合理,为将来顺利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常规调查显示,承担本教改试验任务的授课者的得分均比较高。课题组的成员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共发表了30多篇有关的研究文章。

对教改试验班的学生问卷的有关信息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上公共教育学,喜欢和很喜欢的占72%。他们喜欢上教育学课的主要原因是“想当个好老师”和“老师讲得好”的分别占57%和35%。对所学的内容能理解大部分的学生占85%。上教育学课最喜欢的活动是:同学之间的交流、上网查资料,分别占43%和35%。培养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学到许多课外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锻炼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学会收集资料等,是学生学习教育学课程后的主要收获。

从学生论文作业的评价结果来看,学生自己的评价结果与学生之间的互评结果基本一致,与教师的评价结果也基本一致。“理解与应用”“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均达到良好以上。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在开展公共教育学的教改试验活动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浏览网上的资源、查阅有关的资料、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学习活动,较好地掌握了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观点,如教育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及其运用,加深了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明确了教育工作的意义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与对比班的比较结果来看,我们采用与对比班同一份期末考试试卷,卷面考试成绩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试验班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教育学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获得比非试验班学生更多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技能,如确定研究内容、研究题目的能力,查找资料、综合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材料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表述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能力,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等等。

总之,本教改试验通过教师的讲授,引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专题学习探索研究,使学习者较好地掌握了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观点,能较好地运用这些基本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本教改试验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针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探索。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主动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的模式,改变了公共教育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有关的知识,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关于评价问题的探讨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教改的瓶颈问题。如何科学地评价本教改试验的教学效果,是课题组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由于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试验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网上资源的教学信息利用,加上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难以在课程结束时即测定出结果,致使本试验的效果评价指标与其他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有所不同。相同之处固然可借鉴,然而,公共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仅以理论考试的形式或单以撰写论文的形式,是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能力的,尤其是采用一般形式的理论考试卷。本试验的教学效果评价的模式,既要体现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特点,更要体现公共教育学所应具有的特点。

(一)各种评价权重的界定与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加

③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④我们设计了“学习研究小组活动情况记录”“选题报告评价”“小组合作交流情况记录”“论文报告评价”等数个评价表,综合自评、小组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教师评价的结果,汇总成教育学课程的成绩。在几个主要环节均有数个评价结果,这与以教师的评价作为唯一结论的评价相比,虽给教师增添了较多的麻烦,但评价结果应是较为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然而自评、互评、师评各占的权重,它们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所占的位置,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得益彰

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评定,必须定量定性相结合。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也不例外。我们认为要科学评定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还应实行短期评定与长期评定相结合。在本课程的教学结束时所作的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即以常规的学习评价模式进行的评定,是短期评价。在此之后,甚至在学生离开学校后,所进行的追踪评价,是长期评价。例如,通过追踪观察学习者在工作中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适应性、工作的业绩等指标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综合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的结果,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质量。然而在实践中,管理者一般都只重视短期评价而忽略长期评价,主要原因是后者的影响因素复杂,周期过长,难以把握。一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以短期评价为主,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应在重视短期评价的同时,还应从教学质量宏观管理的角度,增加长期评价的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只要管理者重视此项工作,是有一定可行性的。例如师范生工作的学校(它们是受此教学效果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单位),通过网络反馈给师范院校相关的信息,宏观的教学质量管理便能够实现了。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是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许多师范院校的公共课,除了统考的大学英语、计算机,其他的课程一般都不被重视,教学效果都不太理想。原因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授课者的教学水平、教材的适切性、学习者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等等。公共教育学对学生的影响非同一般:一是教育学科知识对其他课程的渗透日益明显,二是公共课的影响受益面较大。为此,教育管理者应着力提高其教学成效,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全面提高课堂讲授和教学过程的质量。本试验的教学资源日趋完善,并随教学的需要不断更新。若本试验能为促进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作用,这是值得欣慰的。我们也借此机会抛砖引玉,与同行沟通交流并合作,共同为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率而努力。

① 参考李克东《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的目标、任务和方法》,广东省高教电教中心“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培训参考资料,2003年11月。

② 参考谢幼如《高等学校基于网络环境的教改试验研究》,广东省高教电教中心“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培训参考资料,2003年6月。

③ 参考廖大海《略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三个问题》,http://

公共教育学课程 篇3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现实路径

随着教育变革的深入,教育学相关课程的发展处于一个逐渐尴尬的困境中。以公共教育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所遭受的冷遇不但没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而减弱,反而愈演愈烈,如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程地位边缘化、课程改革形式化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结合实际情况,为了打破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困境,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学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学生教育学科素养,发挥该门课程的作用,需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改革。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

1.课程内容庞杂,缺乏统一性

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是以相关教材为依据,如今,教育学相关教材存在各种版本,但各版本在总体论述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都扣上了“大教育学”的帽子。通过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很容易了解到它的内容很庞杂。具体来说,一方面从哲学角度来界定什么是教育,另一方面又从社会学角度来界定为什么。除此之外,还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懂得教学法的相关技能。因此,其总体框架不符合教育实践的逻辑,内容面面俱到,结果必定导致教学过程面面俱到,无法深入。

2.教师的专业精神和教育哲学素养有待提升

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因自身原因,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既不注重自身教育能力的培养,也不注重理论修养的提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相关教育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也影响了他们对相关教育现象及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度,以致于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无法达到深入的理解。

3.学生学习兴趣低迷

公共教育学课程跟其他专业课相比,这门课程完全被学生忽视。一学期的课程,并不会给学生留下太多印象。当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课程内容远离实践,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兴趣之外,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仍然以纯粹的讲授法为主。因此,难免出现教学手段单一、机械灌输的结果,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存在较强偏见:一是认为学习教育学相关课程基本没什么用处;二是认为教育学相关课程大都是条条框框,课程内容枯燥,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很强的厌学情绪。

二、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现实路径

1.课程内容改革,注重理论和实践创新

(1)理论课程的创新。公共教育学课程需要阐明教育最基本的原理,而这些基本原理都是蕴藏在教育现象中。教师在陈述概念时,一方面要有一定的逻辑,有逻辑性的概念,才会进行有效的推理;另一方面,需要时刻关注学科前沿,把最新的教育学科群的成果融合到教学中,这样的拓展学习就让学生不再把教育学局限于概念,而是把教育与社会、人类关联起来。相反,重复已有教材的内容只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兴趣。

(2)实践课程的创新。从深层次挖掘,教育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一般在理论课程中,实践的挖掘却十分不易。常见的实践方式主要有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堂实践指在课堂上通过模拟课堂等形式来培养教师教学技能和管理技能。通过课堂实践,使学生学会在大庭广众下表现自己。课外实践主要是通过走向社会去进行社会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等形式来实现。如家教这种简单形式,既可以获得相关报酬,也可以锻炼教学技能。

2.教学方法改革,注重课程教学实效

传统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以所谓的大学特色为支撑,教学方法或模式往往是利用幻灯片进行灌输。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而不是引导地位,学生只是扮演听、记的角色,所以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不好,因此要大力改革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尊重学生教与学中的主体地位。通常,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值得推崇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案例教学。由师生共同收集典型实例,由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课堂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第二,专题讲座。由教师结合特定教学内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拓展教育学知识,弥补教材的不足,提升该学科知识的专业性。第三,模拟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在正常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半独立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第四,读书指导。在第一次课推荐经典教育学著作供学生选择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经典教育名著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五,影视作品赏析。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把典型事例和典型材料引入课堂,将枯燥乏味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情境。

3.整合师资,组建多元化教学队伍

教育学表面看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实际上它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因知识储备不足,或者对知识加工不足,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学生无法看到其中蕴藏的知识,最终导致学习动力降低。

因此,对该课程的师资队伍进行优化、整合,组成多元化教学队伍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组建由教育学专业教师、学科教学论教师、辅导员甚至学生代表在内的各方人员组成的多元化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中,各方人员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如教育学专业教师主要负责教育学理论部分的教授,辅导员负责课程学习的督促与检查,学生代表则可以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只有整合多方资源,发挥各方优势,才能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小结

面对公共教育学课程面临的困境,对其进行整体教学改革是很迫切的。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要与时俱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只有这样,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改革才能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陈桂生.论公共课“教育学”定位的误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

[2]张爱玲.新课程背景下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浅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59-60.

公共教育学课程 篇4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比较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格局中, 普通高校公共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愈显突出, 公共艺术教育与公共体育同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公共艺术与公共体育教育有相同的学科特性, 在课程体系中均包含着理论课和实践课内容。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共艺术教育远没有达到“高等教育”的层次, 在教育认识、教育水平、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完善、教师水平、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都不够规范和健全。因此, 本文就从两种教育的课程实施作为落脚点, 通过对教育政策、教育实施、教学管理等具体情况的比较, 找出两者的发展差异。

一、《课程指导方案》的比较分析

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体育课程纲要》) , 2006年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以下简称《艺术课程方案》) 。从标题看, 虽然《体育课程纲要》中并没有出现“公共体育”一词, 但是该《纲要》的附则一章中表明“本纲要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不适用本纲要”, 《艺术课程方案》在前言中也首先表明“本方案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 由此看出两份文件所界定的教育对象范围是一致的, 均非针对专业高等学校的专业体育和专业艺术教育, 而是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 并且两份文件都是对进入学校教务系统的课程教学提出的指导要求。

之所以要比较这两份课程教学指导的纲领性文献, 是因为文教政策是教育实施的“源头活水”, 它们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和艺术教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 是新时期以来普通高等学校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现将两份《课程指导纲要》的内容对比用表1表示如下:

从表1中看到, 《体育课程纲要》比《艺术课程方案》在政策内容上要完善很多。《体育课程纲要》是由八大部分组成, 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育方法、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附则。《艺术课程方案》则只包含了四部分内容, 分别是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保障。其中的“缺失”内容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的细节内容。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 两份文件中的“共有”内容是前三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 这些“共有”的内容分别明确了公共体育和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该课程的作用和性质, 对课程学习的要求等。以下表2再将两份《课程指导》前三部分的具体内容分别列出, 做一个对比:

从表2的对比来看, 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设定比较笼统, 一门选修课程 (一般30个学时左右) 和公共体育144个必修学时教学要求相差甚远, 可见, 同样作为高等学校的公共教育课程, 国家在制定文教政策时是有倾斜的, 对公共体育和公共艺术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

二、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的比较分析

接下来再将两种公共教育的课程教学实施情况归纳为课程结构、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评估体系等四个方面, 在以下表3中分别列出, 做出比较:

通过调研,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类型分四类, 一、二年级学生为必修课, 共144学时, 每学期1学分, 共4学分;三、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为选修课, 每36个学时1学分, 可任选多个学分;选项体育课和保健体育课分别针对体育特长生和身体弱势学生开设。课程内容设置按学期为单位划分, 对同一运动项目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类型, 保证至少5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锻炼要求;对不连续选择同一运动项目的学生, 也提供其他运动项目的选择机会, 并规定交叉学习运动项目时的层次性要求, 实现和满足不同年级和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兴趣要求。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分为三类:体育理论课、体育实践课、体育保健课。其中理论课学时占总学时数的10%, 实践课学时占总学时数的90%, 专项训练占65%, 身体素质占20%, 考试考核占5%。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对从事体育锻炼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基础理论课程, 从多个角度向学生介绍体育运动知识、卫生知识、体育竞赛规则, 体育欣赏等内容。体育实践课以提高学生兴趣出发, 在“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或特长的项目上技术水平有所提高。选项课的类型就是在运动实践的基础上, 对某个专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技术的再提高, 形成运动的习惯,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体育保健课是为专门不能正常跟班上课的残、弱、病学生设置的, 这类学生长期处于弱势群体之中, 心理承受的压力很大, 因此这类课程除了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项目和保健理论外, 还包括了心理卫生课程。

反观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集中在:课程结构单一, 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以及校外艺术活动自成一体, 没有紧密结合和开发校内外艺术资源;课程类型多为任意选修课, 且只需修满2个学分一门艺术, 课程多为音乐类课程, 不能开全所有艺术门类课程, 不能满足各类兴趣爱好的学生;课程内容随意, 因人设课, 多为欣赏类和实践类课程, 理论和史论类课程极少;课程没有任何评价体系, 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调动, 等等。针对这些课程教学的规范性问题, 公共体育在《体育课程纲要》中的规定非常细致。《体育指导纲要》“方向明确、任务具体”, 完善的细则为体育课程的开展、实施提供了有效地参照系数。而《艺术课程方案》对上述教学规范性的问题确实没有指导性阐述, 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以及课程评价等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内容没有任何细致的明文规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比较可以看到, 公共艺术的具体实践指导严重缺失。显然《艺术指导方案》在这些方面出现了“指导盲点”。

三、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

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管理体制的保障, 表4比较的就是两种公共教育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的差异:

从表4看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的机构设置, 以纵向看, 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 主持全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每年定期召开体育工作会议, 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并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工作, 且将之纳入年末总结评比范畴。体育教学部是落实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的执行部, 按工作性质下设课堂教学、群体活动、训练竞赛、办公室及器材管理。以横向看, 体育教学部下的各部门为同一级的中层机构, 分管不同的工作内容, 课堂教学是中心工作, 群体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训练竞赛是高水平体育特长生的专业训练, 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管理, 器材管理是体育教学的后勤保障。此外, 整个体育管理体系包括了体育师资管理、课堂教学管理、群体活动管理、业余训练管理、体育科研管理、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体育经费管理等, 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一整套科学体系。分析高校体育管理体系, 它调动着整个学校从体育管理部门到其他相关部门、从体育教师到学生的积极性, 优化整合学校管理资源, 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组织、指导、检查、评定, 促进基础建设, 完善内部管理, 规范教学行为, 强化过程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调研得知,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如专业教师配备严重不足, 专职教师的教育培训机会少, 科研机会少, 职称晋升困难;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建立, 教师培养聘任制度、考核制度、课程管理制度等都还没有配套;教学没有大纲, 没有统一的教材, 没有教学方法, 单凭教师的个人艺术经验执教;公共艺术教育场馆器材没有规划建设, 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等等。在表4中看到, 高校根据《艺术课程方案》确实都设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或“艺术教育中心”等, 但这些机构往往归属在团委或人文学院等部门下, 俗称“挂靠”, 其“挂靠”的性质决定了机构在课堂教学、师资管理、经费运作等没有独立权, 更不可能全局规划整个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此外也不具备监督、检查、落实全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职能, 更不可能来制定相应的制度实施机制来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有效实施。

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致力方向

与同处高等教育公共课程的公共体育不同, 公共艺术教育目前不是一门高等教育中硬性规定的必修学科。它自2006年“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被提出之后, 一直以选修课的身份, 承担着培养审美意识、健全综合素质的教育任务。比较教育家何塞·加里多认为:“通过比较, 人们可以了解其他教育制度, 可以更准确地认识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育制度, 也有助于选择更好的教育前途。”本文在比较中发现, 公共艺术教育其“副科”的身份并不是主要问题, 而是在“副科”的背景下, 公共艺术教育要改革成什么样, 怎么改革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教育制度做出明确细致的指导, 也需要一个政府机构来评估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监督其课程体系改革的推进。

1.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的细化。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处于兴起和激发阶段, 如果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目的不是一目了然, 或者改革可能带来的优势和价值不够明显, 那么, 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行政管理人员, 就会缺乏激励, 不愿意继续接受改革, 改革也会渐渐被置于一旁。再次审视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政府部门对教育改革的指导缺失和教育制度对教学实践的指导缺失是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最大的“盲区”。这从《课程指导方案》的比较中也可以找到依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只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保障”, 而缺失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更具操作性的实施规范。因此, 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中, 出现众多不规范的教学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为能给公共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和发展提供切实有效地指导作用, 现有的《艺术指导方案》亟待完善。弥补教育制度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缺失可以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 实施改革的细则方法, 及时评估改革的现状, 提高对改革的认知程度。

2.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机构的确立。

《艺术课程方案》规定:“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该规定的真正用意是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第一课堂教学, 将其纳入普通高校的教务处, 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件日常普通工作, 由这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计划、调控、管理。从表4中教学管理体系的比较来看, 如果是挂靠团委、宣传部、二级学院等设立的“艺术教育中心”或者“艺术教育委员会”, 就不是真正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 实质是“团委”下设的一个部门。现实工作中多在操作艺术的第二课堂实践工作, 将校园文化活动充当公共艺术教育, 将各类艺术竞赛成绩当作公共艺术教育的成绩。对这些至今还是由“团委”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校而言, “团委”的核心工作不可能是公共艺术教育, 它只是作为锦上添花、装饰门面的工作内容。这种体制管理的后果, 不仅公共艺术教育得不到真正的独立发展, 更严重的是造成了普遍的错误认识, 不管是学校的高层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和学生, 均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就是丰富校园文化的工作, 这样的认识完全违背了《艺术课程方案》规定的艺术进入课程教学以达到“育人”的初衷。此外, 很多学校甚至还存在多家部门负责管理的现状, 比如教务处“抓”公共课程教学, 学生处、团委“抓”学校的校园文化工作, 宣传部也来“抓”一些艺术交流活动, 这些学校表面上多家部门负责抓, 实质上常常是多而无人抓。与高校公共体育完善的管理体系相比, 改革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就显得必要和急迫了。

五、总结

本文进行的比较研究是公共艺术教育和公共体育在不同阶段、相同视点上, 对现存教育现象进行多维度之间的“对话”。在比较研究中, 研究者们容易无意识地将“优劣差异”预设地加入到比较标准中, 也就是提前设定某个比较教育对象是相对优越的, 带着这种“有色眼镜”再去比较, 其研究结果的价值就不一定客观, 这是做教育比较研究时要避免的。本文通过对文教政策、课程实施现状、课程实施管理的比较得出, 公共艺术教育相较于公共体育来说, 其发展确实过于薄弱。所以笔者选择这两种性质相同的高校公共课程进行比较时, 并没有预设公共体育发展的“优越性”, 也一再遵循公共艺术和公共体育做比较的价值取向:比较不是为了寻求公共艺术教育和公共体育之间的异同, 更不是为了区分两种教育的优劣, 而是为了实现两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共教育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追求一种更为合理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 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发展经验。因此, “表面”现状的比较只是比较的入手点, 接下去更应从两种公共教育的“背后”开始, 在不断的、并行的、参证现象的“向内理解”中达到两种公共教育的“视界融合”。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各种教育现象、教育观念的宽容与共处, 发挥公共体育对公共艺术教育目前发展薄弱现状的参照、选择、创新和反思功能。

参考文献

[1]何塞·加里多.比较教育概论[M].万秀里,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杨子华.公共艺术教育应树立的四个基本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9) .

[3]李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评述[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6) .

公共教育学课程 篇5

G.固定是针对骨折的急救措施,固定材料中最理想的是: A G.关于冻伤的急救与处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B G.关于软组织损伤的转诊和注意事项说法不正确的是: B G.关于橡皮止血带止血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G.关于休克的一般性处理说法最全面的一项是: D G.关于终止CO继续吸收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 H.喉阻塞最常见的病因是: D H.呼气有烂苹果味见于: A H.呼吸、呕吐物的气味是苦杏仁味提示: B H.呼吸极度困难,烦躁不安,坐卧不宁,出冷汗,面色苍白,紫绀,脉搏细弱,最后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血压下降,这属于: D H.呼吸深快常见于: A H.患者出现“垂腕、垂指畸形,虎口有感觉障碍”有可能为: A H.患者黑便,说明肠道内积血量达: A H.患者消化道出血时,使用硝酸甘油的注意事项不包括: D H.昏迷伴有脑膜刺激征常见于: A I.ICU监测中哪项监测是简单易行反映病情缓解或恶化的可靠指标: A J.急性酒精中毒昏睡期时,血乙醇浓度达: C J.急性脑血管病转诊需要注意的事项不包括: A J.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时,血中COHb高于30%属于: B J.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在30%以下属于: C J.急性中毒需要洗胃时,每次注入洗胃液的量不超过: C J.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 A J.间歇热多见于:B

K.科学客观的ICU评估系统不包括: D L.临床上最常见的休克是: B L.临床中最常见的心绞痛的类型是: A L.颅骨骨折发生部位在前颅凹,其临床特点是: B L.颅脑损伤伴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不包括: C L.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不包括: A L.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指征不包括: D N.“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深度抑制,机体各系统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属于: A N.脑的哪个部位受损可引起瞳孔散大: C P.皮肤黏膜潮红提示: B Q.青年人中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是: C S.三环类药物中毒致癫痫时,首选: C S.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是: C S.世界上急诊医学发展最早的是: A S.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是: A T.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再发,呈波浪式起伏,属于: D W.外伤出现危及生命现象属于: A W.唯一客观确定急性中毒诊断的方法是: C W.胃肠道、胆道、尿道等空腔脏器破裂主要临床表现为: C X.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不包括: B X.下列不属于自发性气胸的治疗原则是: D X.下列关于阿片类药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X.下列关于腹部伤口和肠脱出的处理不正确的是: B X.下列关于固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X.下列关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下列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转诊的注意事项说法不正确的是:C X.下列关于较大儿童和成人的复苏说法不正确的是: B X.下列关于紧张性木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开放性骨折的处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狂犬病的急救与处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B X.下列关于狂犬病的临床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下列关于狂犬病的流行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颅脑损伤转诊及注意事项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脑出血的临床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B X.下列关于脑栓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X.下列关于溺水的现场急救说法不正确的是:C X.下列关于溶栓治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X.下列关于三角巾包扎法的注意事项说法不正确的是:B

X.下列关于使用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的注意事项说法不正确的是:C X.:D

X.下列关于硝酸盐类制剂的临床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D X.下列关于心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说法不正确的是:D X.下列关于心绞痛的临床表现说法不正确的是:B X.下列关于心绞痛的临床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C X.下列关于休克的现场急救说法不正确的是:D X.下列关于休克的诊断标准说法不正确的是:C

X.下列关于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表现说法不正确的是:C X.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X.下列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B X.下列精神病药物中,哪种不属于吩噻嗪类:B X.下列哪项病变会使瞳孔散大:B

X.下列哪项不能提示血容量基本补足:B X.下列哪项不是阿托品中毒的表现:D

X.下列哪项不是喉阻塞气管切开的适应证:A X.下列哪项不是脑出血治疗的关键:D X.下列哪(xia4 lie4 na3)项不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C X.下列哪项不是热射病的临床特征:D X.下列哪项不是溶栓的禁忌证:B X.下列哪项不是溶栓的指征:A X.下列哪项不属于包扎的作用:D

X.下列哪项不属于成人窒息的急救措施:B X.下列哪项不属于毒蕈碱样症状:D

X.下列哪项不属于多发伤的现场急救措施:D X.下列哪项不属于高压氧治疗的绝对指征:D

X.下列哪项不属于衡量和评价一个地区的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状况的指标:C X.下列哪项不属于喉阻塞的临床症状与体征:D X.下列哪项不属于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特点:C X.下列哪项不属于继发性气胸的病因:D

X.下列哪项不属于控制严重出血所采取的方法:B X.下列哪项不属于开放性软组织损伤:D X.下列哪项不属于咯血的处理原则:B

X.下列哪项不属于颅脑损伤的直接损伤:C

X.下列哪项不属于明确急性脑血管病原因的辅助检查:A X.下列哪项不属于脑死亡的诊断标准:D X.下列哪项不属于砒霜中毒的临床表现:D

X.下列哪项不属于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B X.下列哪项不属于四肢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A X.下列哪项不属于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B

X.下列哪项不属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特点:B X.下列哪项不属于休克早期的临床特点:D

X.下列哪项不属于血管扩张剂及胆碱能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适应证:C X.下列哪项不属于烟碱样症状:C

X.下列哪项不属于诊断脑死亡的检查方法:A

X.下列哪项不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A X.下列哪项不属于自发性气胸的并发症:D X, 下列哪项不属于自然灾害:D

X.下列哪项是心源性心搏骤停的原因:A

X.下列哪项是治疗致命性缓慢型心率失常的首选:D X.下列哪项属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A X.下列哪项属于颅脑损伤的间接损伤:A X.下列哪种病人应该收入ICU治疗:D

X.下列哪种灭鼠剂中毒的临床主要特征为出血倾向:A

X.下列哪种药物静点时输液瓶及输液管应避光,连续用药不宜超过72小时:A X.下列针对休克患者使用血管膨胀剂的使用原则说法不正确的是:C X.心肌梗死后溶栓的最佳时段为:B X.心源性死亡主要见于:C

X.胸部损伤时,肺压缩在30%~50%为:B

X.迅速获得急症医疗救护的最常用的方法是:A X.迅速获得急症医疗救护的最常用的方法是: A Y.一般心脏停搏3~5秒,病人可出现:A Y.有机磷中毒时,选择哪种解毒剂:B

Z.战壕足及浸渍足充血期的临床症状是:B Z.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重要依据是:B Z.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辅助检查是:A Z.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出血应选择的止血方法是:B Z.终止心室颤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A X.下列不属于自发性气胸的治疗原则是: D X.下列关于阿片类药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X.下列关于腹部伤口和肠脱出的处理不正确的是: B X.下列关于固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X.下列关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下列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较大儿童和成人的复苏说法不正确的是: B X.下列关于紧张性木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开放性骨折的处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狂犬病的急救与处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B X.下列关于狂犬病的临床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下列关于狂犬病的流行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颅脑损伤转诊及注意事项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脑出血的临床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B X.下列关于脑栓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溺水的现场急救说法不正确的是: C X.下列关于溶栓治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三角巾包扎法的注意事项说法不正确的是: B X.下列关于使用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的注意事项说法不正确的是:X.下列关于缩血管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硝酸盐类制剂的临床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心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心绞痛的临床表现说法不正确的是: B X.下列关于心绞痛的临床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C X.下列关于休克的现场急救说法不正确的是: D X.下列关于休克的诊断标准说法不正确的是: C X.下列关于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表现说法不正确的是: C X.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X.下列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B X.下列精神病药物中,哪种不属于吩噻嗪类: B X.下列哪项病变会使瞳孔散大: B X.下列哪项不能提示血容量基本补足: B X.下列哪项不是阿托品中毒的表现: D X.下列哪项不是喉阻塞气管切开的适应证: A X.下列哪项不是脑出血治疗的关键: D X.下列哪项不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C X.下列哪项不是热射病的临床特征: D X.下列哪项不是溶栓的禁忌证: B X.下列哪项不是溶栓的指征: A X.下列哪项不属于包扎的作用: D X.下列哪项不属于成人窒息的急救措施: B X.下列哪项不属于毒蕈碱样症状: D X.下列哪项不属于多发伤的现场急救措施: D

C X.下列哪项不属于高压氧治疗的绝对指征: D X.下列哪项不属于衡量和评价一个地区的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状况的指标: C X.下列哪项不属于喉阻塞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D X.下列哪项不属于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特点: C X.下列哪项不属于继发性气胸的病因: D X.下列哪项不属于控制严重出血所采取的方法: B X.下列哪项不属于咯血的处理原则: B X.下列哪项不属于颅脑损伤的直接损伤: C X.下列哪项不属于明确急性脑血管病原因的辅助检查: A X.下列哪项不属于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D X.下列哪项不属于砒霜中毒的临床表现: D X.下列哪项不属于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 B X.下列哪项不属于四肢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 A X.下列哪项不属于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 B X.下列哪项不属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特点: B X.下列哪项不属于休克早期的临床特点: D X.下列哪项不属于血管扩张剂及胆碱能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适应证: C X.下列哪项不属于烟碱样症状: C X.下列哪项不属于诊断脑死亡的检查方法: A X.下列哪项不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 A X.下列哪项不属于自发性气胸的并发症: D X.下列哪项是心源性心搏骤停的原因: A X.下列哪项是治疗致命性缓慢型心率失常的首选: D X.下列哪项属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A X.下列哪项属于颅脑损伤的间接损伤: A X.下列哪种病人应该收入ICU治疗: D X.下列哪种灭鼠剂中毒的临床主要特征为出血倾向: A X.下列哪种药物静点时输液瓶及输液管应避光,连续用药不宜超过72小时:X.下列针对休克患者使用血管收缩剂的使用原则说法不正确的是: C X.心肌梗死后溶栓的最佳时段为: B X.心源性死亡主要见于: C X.胸部损伤时,肺压缩在30%~50%为: B X.迅速获得急症医疗救护的最常用的方法是: A Y.普通心脏停搏3~5秒,病人可出现: A Y.有机磷中毒时,选择哪种解毒剂: B Z.战壕足及浸渍足充血期的临床症状是: B Z.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重要依据是: B Z.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辅助检查是: A Z.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出血应选择的止血方法是: B

一、单项选择题

1. 原有高血压者,休克时收缩压较原有水平下降:

A.>30%

B.>20%

C.>40%

D.>50%

E.不确定

★标准答案:A

1.心搏骤停的首选复苏药物为: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阿托品

D.利多卡因

A ★标准答案:B

3.心搏骤停的正确定义中不包含

A.突然发生的死亡

B.平常身体健康

C.未能预料

D.慢性病终未期

★标准答案:D

4.急性肾衰病人高血钾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

A.输入碳酸氢钠

B.输入钙剂

C.血液透析

D.输入高张葡萄糖加胰岛素

E.口服钠型阳离于交接树酯

★标准答案:C

5.异物卡喉窒息的急救措施为:

A.Heimlich手法

B.环甲膜穿刺

C.喉镜取异物

D.以上全部

★标准答案:D

6.用指压止血法控制头顶部.额部出血时,需用拇指按压():

A.面动脉

B.颞浅动脉

C.颈总动脉

D.锁骨下动脉

E.尺动脉

★标准答案:B

7.下列中毒与洗胃液组合,哪组不正确:

A.有机磷农药—3%碳酸氢钠

B.河豚鱼—1%活性碳混悬液

C.敌百虫—2%碳酸氢钠

D.碱和成碱性物质—1%醋酸.食醋

E.巴比妥类—1:5000高锰酸钾

★标准答案:C

8.下面组合错误的是

A.脑膜刺激征---脑膜炎

B.抽搐---癫痫

C.偏瘫---脑血管病

D.起病急---脑瘤

E.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深昏迷

★标准答案:D

9.男性,30岁,跌伤后右肘疼痛肿胀.不能活动,肘关节固定于半伸直位,肘部3点关系改变,最可能的诊断应是

二、A.肱骨内上髁骨折

B.尺骨鹰咀骨折

C.肱骨髁上骨折

D.肘关节后脱位

E.肱骨髁间骨折

★标准答案:D

10.急性冠脉综合症不包括:

A.急性心肌梗死

B.稳定型心绞痛

C.变异性心绞痛

D.心源性猝死

★标准答案:B

11.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首选治疗措施为:

A.电击除颤

B.刺激迷走神经

C.胺碘酮静脉注射

D.西地兰静脉注射

★标准答案:C

12.关于大咯血的处理,以下错误的是:

A.吸氧

B.镇静

C.咳嗽剧烈者可给予镇咳

D.给予有关止血措施

E.让病人采取健侧卧位

★标准答案:E

13.诊断骨折的主要依据是

A.X线检查

B.病史和体征

C.肢体畸形

D.肢体功能障碍

E.全身表现

★标准答案:B

14.引起非心源性心搏骤停的原因有:

A.呼吸停止

B.原发性电生理紊乱

C.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D.药物中毒

★标准答案:A

15.关于急性服毒洗胃排毒治疗哪项不妥

A.6小时内进行效果好

B.6小时外仍有必要

C.每次注液200~250ml

D.洗液总量应<8L为宜

E.每次注液不应太多

★标准答案:D

16.经口中毒的毒物一般在几小时内洗胃有效:

A.4小时

B.6小时

C.8小时

D.10小时

E.12小时

★标准答案:B

17.下列中毒与呕吐物气味组合,哪组不正确:

A.丙酮中毒—酸味

B.乙醇中毒—酒味

C.氰化物中毒—苦杏仁味

D.来苏中毒—酸味

三、E.有机磷农药中毒—蒜味

★标准答案:A

18.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不明时一般主张

A.立即剖腹探查

B.立即X线钡餐检查

C.尽可能保守沽疗

D.急诊B超检查

E.急诊胃镜检查

★标准答案:C

19.心室颤动的最有效治疗措施为:

A.心肺复苏

B.电击除颤

C.利多卡因

D.心脏起搏

★标准答案:B

20.与自发性气胸有关的症状是

A.胸痛.咯血.呼吸困难

B.胸骨后痛.大汗

C.咳痰.咯血.发热

D.胸痛.干咳.呼吸困难

E.端坐呼吸.双肺湿罗音

★标准答案:D

21.易合并动脉损伤的骨折是

A.髂骨翼骨折

B.肱骨髁上骨折

C.尺桡骨双骨折

D.腓骨骨折

E.桡骨远端骨折

★标准答案:B

2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时首要的治疗方法

A.地塞米松30mg加在20%甘露醇250ml内静脉滴入

B.胞二磷胆碱400mg静脉滴入

C.氧气疗法

D.冬眠疗法

E.ATP注射

★标准答案:C

23.处理急性呼吸困难首选

A.急送医院

B.畅通呼吸道

C.详尽查体

D.吸氧

E.镇静

★标准答案:B

24.决定急性中毒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

A.接触毒物时间的长短

B.毒物的毒性程度

C.早期诊断

D.清除进入体内的毒物的快慢

E.解毒剂使用的剂量

★标准答案:A

25.男性,40岁,突然呕血300mL,暗红色,并解黑便2次,查体:蜘蛛痣,肝肋下1.5cm,质硬,脾肋下3.0cm,少量腹水,首选治疗

方法是

A.静脉注射维生素K

B.输白蛋白

C.法莫替丁静脉滴注

D.静脉滴注垂体加压素

四、E.服用氢氧化铝凝胶

★标准答案:D

26.心肺复苏术的顺序应为

A.呼吸.循环.气遭.确切治疗

B.循环.呼吸.气道.确切治疗

C.气道.循环.呼吸.确切治疗

D.气道.呼吸.循环.确切治疗

E.呼吸.气道.循环.确切治疗

★标准答案:D

27.治疗急性中毒的首要措施是:

A.立即中止接触毒物

B.清除进入人体的吸收/未吸收毒物

C.应用特效解毒药物

D.对症治疗

E.支持治疗

★标准答案:A

28.重度有机磷中毒的主要表现是

A.瞳孔明显缩小,大汗,流涎,视力模糊

B.瞳孔明显缩小,大汗,流涎,步态蹒跚,腹泻

C.瞳孔明显缩小,肌肉颤动,大汗,流涎,昏迷,肺水肿,呼吸衰竭

D.瞳孔明显缩小,大汗,流涎,神志模糊,血压上升

E.瞳孔明显缩小,大汗,流涎,肌肉颤动,心率加快

★标准答案:C

29.对多发性创伤,基础创伤生命支持的技术指

A.止血.包扎.固定

B.开通静脉通路

C.急诊手术

D.现场输血

★标准答案:A

30.心肺复苏对下列哪一种死亡无效?

A.生物学死亡

B.临床死亡

C.脑死亡

D.心源性猝死

★标准答案:A

31.下列中毒与解毒剂组合,哪组不正确:

A.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小剂量美蓝

B.有机磷杀虫剂中毒—阿托品

C.氰化物中毒—亚硝酸盐硫代硫酸钠疗法

D.急性洒精中毒—纳洛酮

E.敌鼠中毒—维生素B6

★标准答案:E

32.休克患者应取平卧位:

A.下肢抬高15°—20°

B.头抬高15°—20°

C.头低15°—20°

D.下肢抬高25°—30°

E.不确定

★标准答案:A

33.有关脑死亡的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极度深昏迷

B.有自主呼吸

C.有心跳

D.脑电图等电位

五、★标准答案:B

34.诊断有机磷中毒的最重要指标为:

A.确切的接触史

B.毒蕈碱样和烟碱样症状

C.血胆碱酯酶活力降低

D.阿托品试验阳性

E.呕吐物有大蒜味

★标准答案:A

35.男性,30岁,节律性上腹隐痛3年,加重2天,10小时前呕血少量,黑便3次,量约1000g,血压9/6kPa(68/45mmHg)脉搏120次/分,血红蛋白90g/L,下列何种处理为首选?

A.立即外科手术

B.大量低分子右旋糖酐滴注

C.急诊内镜电凝止血

D.输液.输血

E.大量输葡萄糖

★标准答案:B

36.一老年人摔倒,髋部疼痛,能行走,后疼痛加重。查体:髋部叩击痛(+),患肢呈轻度外旋畸形,最可能的诊断是

A.髋关节扭伤

B.髋关节脱位

C.髋臼骨折

D.股骨颈骨折

E.髂骨翼骨折

★标准答案:D

37.癫痫持续状态最常见的发作类型是

A.复杂部分性发作

B.强直一阵事性发作

C.小发作

D.简单部分性发作

E.精神运动性发作

★标准答案:B

我市院前急救的急症谱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是

A.各种意外

B.心脑血管急症

C.各种创伤

D.休克

★标准答案:C

39.休克缓解或纠正时,尿量稳定在:

A.20ml/h以上

B.30 ml/h以上

C.40 ml/h以上

D.50 ml/h以上

E.不确定

★标准答案:B

40.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

A.呼吸道吸入

B.消化道吸收

C.皮肤粘膜吸收

D.以上全部

★标准答案:D

41.心搏骤停的先兆征象指:

A.突然意识丧失

B.临终前异常呼吸

C.突然倒地

D.以上全部

★标准答案:D

42.男性,32岁,近3天柏油样便,每日2—3次,既往有反酸,上腹痛,夜间重,进食可缓解,查体:贫血貌,肝脾不大,右上腹压痛,六、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肝硬化并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B.胃癌并出血

C.胃炎并出血

D.溃疡病痛并出血

E.胆石症并出血

★标准答案:D

43.有关呼吸困难的合理组合A.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

B.端坐呼吸---喉阻塞

C.胸痛咯血---肺拴塞

D.吸气困难---左心衰竭

E.呼气困难---喉阻塞

★标准答案:C

44.诊断急性肾衰有意义的检查结果是

A.高磷血症

B.低钠血症

C.低钙血症

D.代谢性酸中毒

E.血肌酐升高

★标准答案:E

45.男性,28岁,3小时前因情绪激动服用某种物质,昏迷不醒。查体:血压14.7/10.7kPa(110/80mmHg),心率92次/分.肌肉震颤,皮肤湿冷,瞳孔针尖大小,口唇紫绀,双肺可闻大水泡音,应考虑何种物质中毒?

A.亚硝酸盐中毒

B.砷中毒

C.氰化物中毒

D.巴比妥类中毒

E.有机磷农药中毒

★标准答案:E

46.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类型是:

A.胃肠炎型

B.类伤寒型

C.类霍乱型

D.类感冒型

E.败血症型

★标准答案:A

47.因受凉体温39.8℃,咳嗽黄痰,胸痛,血白细胞14000/mm3,尿白细胞2—3个。考虑

A.上呼吸道感染

B.肺部感染

C.心包炎

D.泌尿系统感染

E.胸膜炎

★标准答案:B

48.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宜用哪项抢救:

A.小剂量美蓝

B.大剂量美蓝

C.硫代硫酸钠

D.纳洛酮

E.阿托品

★标准答案:A

49.髋关节后脱位的典型体征是

A.髋关节屈曲外旋畸形

B.髋关节屈伸功能障碍

C.髋关节弹性固定

D.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畸形

E.同侧下肢短缩畸形

七、★标准答案:C

50.重大灾害事故的现场医疗救援,必须遵从的第一优先急救对象为

A.重伤员

B.死亡

C.濒死伤员

D.轻伤员

★标准答案:A

51.关于清除进入人体尚未吸收的毒物,哪项不正确?

A.凡吞服毒物均应尽早洗胃

B.插胃管时应避免误入气管

C.洗胃液一般宜使用热水

D.洗胃液每次注入量不宜超过250m l

E.应反复灌洗,越彻底越好

★标准答案:C

52.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初期治疗措施为:

A.止动.吸氧

B.硝酸甘油

C.吗啡止痛

D.以上全部

★标准答案:D

53.急性中毒的治疗原则中,特效解毒药的不正确使用概念是

A.见疗效就停药

B.高度专一性

C.个体化足量

D.早期用药

★标准答案:A

54.有关咯血最佳组合A.二尖瓣狭窄---泡沫血痰

B.溃疡病---窒息

C.肝硬化---咯血

D.肺结核---呕血

E.胸膜炎---咯血

★标准答案:A

55.女,25岁,自服农药约20 ml,被家人发现后送来医院。查体:神清.呼吸稍促.步态蹒跚。该患者病情属:

A.轻度中毒

B.中度中毒

C.重度中毒

D.极度中毒

E.慢性中毒

★标准答案:A

56.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最基本的处理措施是:

A.心肺复苏术

B.使患者尽快脱离现场

C.高压氧治疗

D.纳洛酮注射

E.控制脑水肿

★标准答案:B

57.神志清楚突然咳痰不出伴呼吸困难,首选

A.拍背并鼓励咳痰

B.吸氧

C.可待因镇疃

D.氨茶碱止喘

E.呼吸兴奋剂

★标准答案:A

八、58.急救的广义ABC适用于

A.任何急危重症

B.心搏骤停

C.昏迷病人

D.多发性创伤

★标准答案:A

59.对于昏迷的病人,处理上首先要做的是:

A.减轻脑水肿

B.开放气道、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C.加强支持疗法

D.降低脑代谢

E.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标准答案:B

61.毒蕈中毒最严重的类型是:

A.胃肠毒型

B.神经型

C.肝肾损害型

D.精神失常型

E.溶血型

★标准答案:C

62.因体力活动诱发心前区及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并向左肩发射,停止活动后3-5分钟疼痛逐渐缓解,最可能是

A.变异型心绞痛

B.劳力型心绞痛

C.主动脉瘤

D.稳定型心绞痛

E.胸肌劳损

★标准答案:B 6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毒蛇的毒素类型:

A.神经毒素

B.血液毒素

C.心脏毒素

D.肌肉毒素

E.酶类

★标准答案:D

65.肱骨干中段骨折主要的并发症是

A.臂丛神经损伤

B.肩关节功能障碍

C.肱动脉损伤

D.肚二头肌骨化性肌炎

E.桡神经损伤

★标准答案:E

66.煤气中毒的特效解毒药为

A.高浓度氧气

B.美蓝

C.纳络酮

D.通用解毒剂

★标准答案:A

67.中暑紧急处理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抗休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B.保持呼吸道通畅

C.立刻脱离高温环境

D.输血

E.迅速降温

★标准答案:D

68.死亡过程的三个阶段不包括

A.濒死期

B.脑死亡

九、C.临床死亡

D.生物学死亡

★标准答案:B

69基础生命支持的内容,不包括下列哪项技术

A.徒手ABC

B.气管插管

C.电击除颤

D.复苏药物

★标准答案:B

70.失血量超过多少毫升即可引起休克?

A.500ml

B.800ml

C.1000ml

D.1600ml

★标准答案:B

71.危重症的快速识别指标“生命八征”中没有

A.呼吸

B.血压

C.双肺呼吸音

D.神志

★标准答案:C 72.一耻骨骨折患者,合并膀胱破裂,检查所见耻骨骨折轻度移位,骨折分类应属

A.闭合骨折

B.开放性骨折

C.压缩骨折

D.骨骺分离

E.裂缝骨折

★标准答案:B

73.急性苯二氮卓类药物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

A.纳洛酮

B.亚甲蓝

C.氟马西尼

D.11.2%乳酸钠

E.解氟灵

★标准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肠鸣音消失可见于:

A..急性胃肠炎

B..胃肠道出血

C.服泄药后

D.急性腹膜炎

E.麻痹性肠梗阻

★ 标准答案:A,D,E

2.下列哪项是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猝死的原因:

A.中枢性呼吸衰竭

B.脑疝形成C.严重的心律失常

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E.上消化道出血

★ 标准答案:A,B,C,D

3.关于绷带包扎法手法正确的是:

A.包扎方向自上而下

B.包扎方向从右向左

C.自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

D.绷带固定的结放在肢体的外侧面

E.包扎四肢露出指或趾

★ 标准答案:C,D,E

十、4.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症状是:

A.毒蕈样症状

B.烟碱样症状

C.呼吸系统症状

D.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E.消化系统症状

★标准答案:A,B,D

5.发现淋巴结肿大,应注意:

A.活动度

B.大小

C.硬度

D.压痛

E.有无粘连

★标准答案:A,B,C,D,E

6.老年病人,可提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有:

A.无明显原因的突发长时间胸痛

B.心绞痛发作伴严重心律失常

C.原因不明的休克

D.心绞痛发作伴明显消化道症状

E.原因不明的心力衰竭

★标准答案:A,B,C,D,E

7. 引起非心源性心搏骤停的原因有:

A.呼吸停止

B.原发性电生理紊乱

C.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D.药物中毒

★标准答案:A,B,C,D

8.以下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A.病程短

B.夏秋季发病率高

C.人与人之间没有传染性

D.动物性食品是被污染的主要食品

E.病死率高

★标准答案:A,B,D

9.关于镇静催眠药物中毒的处理正确的是:

A.用温清水洗胃

B.用硫酸镁液灌肠

C.洗胃后注入活性炭混悬液

D.用硫酸钠导泻

E.每天补5%的葡萄糖及等渗盐水2000-3000ml

★标准答案:A,C,E

10.以下哪些是临床上常见的皮疹:

A.斑疹

B.蜘蛛痣

C.紫癜

D.寻麻疹

E.丘疹

★标准答案:A,B,C,D, E

11.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抢救用药,正确的是:

A.高渗葡萄糖

B.维生素C

C.小剂量美蓝

D.安定

E.阿托品

公共教育学课程 篇6

摘要:

公共声乐教育课程是中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受到广大学生喜欢,然而中国高校公共声乐课程开设却相对滞后。因此,在高校中有效、合理、科学地安排公共声乐课程,满足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等方面需求,已经势在必然。文章从公共音乐与声乐教育的地位出发,就公共声乐教育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内外的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提出意见,以期推动高校公共声乐教育课程获得发展。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公共声乐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5018605

一、公共音乐教育与声乐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中的地位

(一)国内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育内容,其中“乐”就是音乐,可见音乐教育历史十分悠久。直到现今,中国依然特别重视音乐教育,从小学到高中,音乐教育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高校音乐教育也不容忽视。2006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清华大学被誉为中国工程师的摇篮,要求本科学生必须选够13个人文科学和文化艺术类课程的学分才能毕业。曾经开设过和现在正开设的课程包括20世纪中国歌曲史概况、合唱艺术表演、话剧与曲艺表演、欧洲歌剧艺术与赏析、中外名剧欣赏等40余门之多;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开设音乐课的8所理工院校之一,开设的课程有读谱与乐理、中外经典歌剧欣赏、声乐选修、乐理与名歌欣赏等20多门课程;北京工业大学也开设了合唱艺术课、声乐课(男声、女生、提高班)、声乐基础、中外艺术歌曲演唱等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有西方音乐史与名曲欣赏、乐理与世界名曲视唱、合唱与声乐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等音乐课程;浙江工业大学开设过基本乐理与音乐欣赏、合唱艺术、铜管乐艺术等音乐类课程。

公共音乐教育在国外高校也受到高度重视。俄罗斯的公共音乐教育直接属于强制性教育,音乐课为必修课,在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下教学。德国的大学教育则要求所有大学生必修哲学、文学、历史、音乐等人文学科。美国也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它被确定为核心学科和必修课程。如哈佛大学低年级学生必须选修7-8种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史艺术、公共基础课;麻省理工学院则规定在获得学士学位所必修的360学分中,必须包括72学分的音乐普通必修课。

(二)高校教育中公共声乐教育边缘化及原因分析

公共声乐教育为公共音乐教育的分支,因为声乐艺术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推广性,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最有效、最直接、最易被人们接受的教育方式之一,所以也是艺术类课程中重要的课程资源。尽管上有古训,下有国家政策保障,但公共声乐教育课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已经逐渐出现边缘化趋势,且并未引起大家的重视。“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发展都不甚成熟,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至今依然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1]。基本上,中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开设情况较为乐观,而声乐教育却被冷落。在大多数开设公共声乐课程的学校中也仅仅是合唱艺术和一些以欣赏为主的课程,比如中国公共音乐教育中开设相对完善的清华大学仅开设了合唱艺术和歌剧欣赏,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声乐演唱的热爱。

中国高校公共声乐教育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国家政策抽象化

由于中国公共音乐教育在开展实施的过程中没有明确教学科目和规定教材,一般高校排课皆以自己现有的师资选择课程,大部分学校皆是以某一时期或某种音乐风格的欣赏为教学内容,公共声乐课程边缘化。

2.公共声乐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清晰

公共声乐教育受冷落的原因之一是混淆了和专业声乐教育的教学目的,被标注了“一对一”、“演唱技巧”等字眼的专业声乐教育无法同时面对近百人次的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所以许多高校的音乐老师不愿开设此课程,同时这种专业教育模式也被高校学生排斥。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中专业声乐教育目的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需要获得完美的声乐技巧和三度创作,能有感情地向观众表达作品的内容。而公共声乐教育要求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即可,在演唱方面可以没有观众,需要多少声乐技巧取决于个性化的要求,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实践力。教育的对象是高校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大学生,所以教学目标是以声乐教育为媒介的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感受能力、音乐鉴赏力及其审美能力,最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3.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

国家政策的抽象化导致了公共音乐教育在教学上的随意状态,学校上多少课程和上什么课程皆由学校现有的音乐教师自主安排,导致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课程设置并不是专门为了学生,学生在选择上(也许并没有选择)只是为了修学分,教师教学是为了完成工作量,基于这种情况下的课程设置完全违背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初衷。

公共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是为非音乐专业学生开展的以提高学生音乐人文素养和音乐审美普及式的音乐教育。目的是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所以课程设置应该根据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学生喜欢为导向,以培养素质高、发展全面、人格健全、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专业不同、爱好各异的大学生,公共声乐课程应该更加丰富多样,并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如麻省理工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既有深度也有广度,分为音乐基础、音乐史论、理论作曲、音乐表演、专题或高级课程五大类,第四部分包含音乐会合唱、室内合唱、声乐技术与表演、音乐会钢琴、交响乐队、室内乐队、节日爵士乐队、钢琴伴奏、高级音乐表演等。endprint

4.师资缺乏

目前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师与学生总数的比例为0.15%~0.2%,实际上,许多大学还达不到这种情况,比如中国最早开设音乐课的8所理工院校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其艺术教育中心现有教师14名,而全日制本科生为19 596人。同样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却有音乐系教师19人,面向全校4 400多名本科生,师生比例为0.43%,远远高于目前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师与学生总数的比例。

二、普通高校开设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意义

(一)声乐是大众最喜欢、最易掌握和普及的艺术

声乐是人类诞生最早的艺术,千百年来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门最受大众喜欢、最能直接抒情、最容易掌握和普及的艺术。现在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无论专业舞台还是业余场所,无论何时(从古至今)何地(厂歌、军歌、校歌、山歌、渔歌、儿歌)都能感受到声乐的魅力。和其他种类相比,乐器(声带)人人都有,随身携带,更容易为大家喜欢和接受。所以,“声乐艺术是上帝赐予人类情感生活与文化世界达到相互沟通最通俗、最直接、最独到新颖的一座桥梁”[2]。

(二)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的公共声乐教育,更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公共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3]。公共声乐教育是公共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和大学开设的其他纷繁芜杂的公选课相比,声乐无疑最具普及性。很多学生选课完全是为了修学分,导致上课没有积极性。公共声乐课程则不同,对学生学习而言,很少有不喜欢唱歌的人,而且中国素质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都开设了相应的唱歌课。对于课程而言,声乐可以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手段,也可以是一种宣泄抚平心绪的手段,轻松娱乐的上课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感觉不是上课,而是放松和享受。所以在大学期间,完全可以以声乐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其他公选课相比,声乐公选课更容易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三)声乐演唱与欣赏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更接近学生的心理特征

“声乐欣赏是人类最早感知音乐作品存在的基本方式,它先于器乐作品欣赏”[4]。音乐欣赏活动作为人类听觉审美的需要,在欣赏活动中与纯音乐的欣赏有很大的不同。声乐欣赏的主要方式是感性体验,首先,欣赏者可以根据歌词的描绘间接感知音乐形象,在欣赏过程中,听觉的感性认知可以直接激起欣赏者的情感。此外,声乐欣赏活动所唤起的审美体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欣赏者无需做欣赏前的研究准备工作,便可直接感知和理解作品内容。而纯音乐欣赏需要通过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的基本要素,合成主题、旋律、乐段、乐章等音乐结构,最后合成一首完整的乐曲。这类欣赏需要有背景和理性研究才能获得审美感受。作为欣赏主体的高校学生,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以感性体验为主的声乐欣赏。

(四)声乐艺术中的语言艺术对大学生的教化作用

声乐是一门由声音、语言、旋律、器乐、形体多部分构成的综合性艺术。歌曲中的歌词往往是词作者喜怒哀乐情感由衷的抒发,真情实感自然的流露,是对现实生活深刻的体验。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中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出吟咏,而形于歌诗矣。”所以声乐的语言艺术即歌词不仅仅可以获取生活知识,还能解释某种观念,也可以讲述故事,宣传思想。

歌词所描述的内容一般皆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比如由张寒晖作词作曲的《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此作品深刻地反应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是作者深感国破家亡的苦难和耻辱后激起的极大愤慨。马克作词作曲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是因为作者看到了当家做主的工人们的豪迈气概和冲天的干劲后由衷的抒发。“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了样!”几十年过去了,这首歌曲仍然铭记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可以通过学习声乐而学习中国的历史。

(五)声乐艺术更能直接表现和激发情感

声乐首先是一门情感艺术,其初衷是“表情”而不是正确发声,是用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再现生活的艺术形式。因为有歌词为依托,声乐在表情上更胜一筹,“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任何艺术都是通过不同的表情手段来达到感人目的的,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自然也取决于声乐的情感表现”[5]。所以说到底声乐是表达感情的。“歌咏言的声乐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子艺术仅仅是依靠声音的律动,它是不依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火焰”[6]。“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乐音及节奏......引起各种激情”[7]。音乐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深刻地渗透人们的感情、体验和情绪之中,超过其他任何种类的艺术。比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其雄浑悲壮的旋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之魂,体会到胸怀的博大,气势的非凡以及理想的崇高。

声乐艺术也是一门表演艺术,所以又有较强的参与性与推广性。开设大学公共声乐课,不仅可以帮助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更好地演唱和欣赏声乐作品,还能帮助他们接触、了解声乐文化,以提升他们的音乐鉴赏力、理解力。普通音乐欣赏课是学生被动感受音乐的过程,而声乐演唱则是主动学习,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

(六)声乐艺术有助于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消除疲劳,振奋精神

声乐演唱和欣赏可以使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审美体验,以此调节人们的情绪及情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声乐可以调节情绪和体力,最好的佐证是原始的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原始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协调劳动,还能表现当时内心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劳动号子也能充分证明这点。endprint

历史上有诸多关于声乐消除疲劳和振奋精神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管仲随同齐桓公出征,遇到高山峻岭阻挡行走非常艰难,战士们疲惫不堪。于是管仲编写了气势磅礴的《上山歌》、《下山歌》,战士们你唱我和,一下加快了速度,翻山野岭如履平地。齐桓公问其原因,管仲答道:“凡人为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身。”可见人的力量是可以从歌声中获得的[3]。

三、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内容

(一)教学目标

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歌唱艺术更广泛更普及,通过演唱和欣赏一些声乐作品,了解相关的声乐文化知识,普遍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

(二)教学对象

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教育对象为普通高校所有非音乐专业的学生。

(三)教材的编制与课程的设置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内容和依据,是完成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大纲的基本材料。于学生而言,声乐教材是具体的学习材料,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于教师而言,声乐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依托,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学质量。可见,声乐教材的编制非常重要。其内容的选择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在了解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之后组织专家学者精心编写。

教材的选编应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主,所有的教材可以分为精唱、泛唱、赏析三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难易程度。可在所有声乐艺术中选择相应的内容,比如《传统民间歌曲》、《地方性民间音乐》(系列)、《各地戏曲艺术》(系列)、《中国艺术歌曲》、《中国革命群众歌曲》、《中国某一时期的歌曲》(系列)、《中国民歌的演唱与欣赏》、《中国经典歌剧片段的欣赏与演唱》《西方艺术歌曲的欣赏与演唱》、《外国歌剧的欣赏与演唱》、《某种风格歌曲欣赏与演唱》(流行)、《简谱入门》、《五线谱入门》等等。

公共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首先必须以提高高校学生音乐素质为目的,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选择学生熟悉、喜爱又适合学习的作品为主,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精神内涵,达到音乐教育的最高审美效果。课程设置还必须符合非音乐类专业学生的特点,符合高校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特点。课程内容不能专业化,分清高校非音乐类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基础、特长、爱好、教学目的的不同,所以教学内容应有区别,因为理论性、技巧性、专业性太强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是声乐演唱与声乐欣赏两个部分,可以根据上课情况自由选择。(1)科学发声。学习科学的发声状态不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演唱能力,而是了解科学的发声原理,有助于学生学会保护嗓子,学会尊重自己的发声器官。还可以摈弃一些不好的歌唱习惯,让学生学会自然优美、更为持久的歌唱。(2)名曲赏析。古今中外让人神往的名曲实在太多,要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其目的是了解各个时期风格特点、形成原因,以及作曲家、歌唱家作曲和演唱等特点。(3) 经典歌曲精唱与泛唱。在诸多声乐作品中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对歌词、音准、节奏、风格有大致的了解。另外,在适合自己嗓音条件下精细演唱几首经典名段,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入手,心理上完全理解该作品,然后从声音变化设计、内心情感体验各个方面实现该作品,最终成为自己的保留曲目。(4) 表演环节。歌曲都有自己的情感走向,选择合适的作品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声乐表演的魅力。如一些电影歌曲和歌剧因为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更像是说故事,不过是用唱的方式。课堂中可以根据剧中人物特点选择学生扮演、演唱,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歌唱兴趣。(5) 歌曲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每一首歌曲都是作曲家呕心沥血之作,中间包含了大量的情感内容和故事情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演唱时更易走入歌曲的规定情感之中,体会到歌曲情感的来源,感受歌曲的魅力。(6)识谱:根据学生需求,可选择简谱和五线谱。学习识谱是为了让学生更理性地学习音准、节奏与歌词的关系。(7)演唱形式:根据上课的内容选择独唱、齐唱、重唱、对唱、小合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最终目的是为了普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所以上课还是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小组和个别教学形式为辅;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主,个别学生的提高为辅。

(五)课外教学计划与内容

1.讲座与学分

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拓宽视野,可定期举办声乐类的学术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是课外知识的延伸,以满足那些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的需要,也可以邀请声乐名家将学术性、思想性较强的艺术内容通过明白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感悟声乐艺术真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实践力。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可以把讲座和学分挂钩,即明确标识听多少讲座可以折算多少学分。

2.网络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高校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建立校园网声乐课程系统,让学生在上课之余随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学习、欣赏。校园广播站和宣传栏也可以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音乐生活,比如经常播放各种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或者经典音乐,介绍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内容,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

3.积极发展学生艺术团(合唱团),开展各种艺术实践活动

独唱和合唱有很大不同,合唱团不仅仅是学习声乐的地方,它还是一种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象征。

4.开展各种声乐活动,加强校园艺术环境建设

学校应该尽可能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比如校园歌手大赛等。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实践机会,还能让学生在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氛围中,逐渐加深对音乐艺术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拓宽学生的兴趣范围。

四、结语

声乐艺术是大众最喜欢、最易掌握和普及的艺术,它能直接地表现和激发情感,有调节情绪、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促进身心健康等功用。在普通高校科学、有效、合理地安排公共声乐课程,不仅能满足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等方面的需求,还能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1]郜锋.对我国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教学实践的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2]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29.

[3]沈致隆,齐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1.120.

[4]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258.

[5]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01.

[6]李斯特.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264.

公共教育学课程 篇7

公共体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在高校开展公共体育教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推进,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共分为如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山东大学〈威海〉为例,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探讨公共体育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第二部分, 结合通识教育理念, 分析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 借鉴国外公共体育教育思想和经验, 从完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1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现状

根据问卷发放统计, 大一的学生数为108人, 占总数的13.04%;大二的学生数为267, 约为总数的32.25%;大三的学生数为339, 为总数的40.94%;大四的人数为114, 占到总数的13.77%。从总体上看, 文、理、工科均有涉及, 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1.1 公共体育课程开设情况

山东大学〈威海〉开设的公共体育教育课程种类较多, 包括篮球、排球、沙滩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武术、散打、健美操、瑜伽、柔力球、铁人三项、轮滑, 却唯独没有田径课程。田径运动的本质是健身、强体, 是促进人们获得更快、更高、更强的人体基本运动技能。田径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对大学生的体魄的增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近几年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可以有直观的反映。

1.2 公共体育课程任课教师

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从数量上来讲, 呈现比较匮乏的状态。近30名体育教师要负责7200多普通学生的体育必修课程, 平均每人次每周要上8次课, 每次课1.5小时, 也就是说一周要不间断上4天课, 如果课程分布分散, 要上5天课程。由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的冲突,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只能安排在周末, 为了满足学生的通选课程的选课, 每名教师要身兼数职, 教授不同的课程, 专业性不强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1.3 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态度方面

问卷调查中各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态度。认为很有必要的有361人, 占总数的43.7%;持无所谓, 可有可无态度的有436人, 占总人数的52.85%;同时还有28人认为是没有必要开始公共体育课程的, 占到了总数的3.39%。

1.4 公共体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1.4.1 对公共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尽管通识教育理念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 但是各高校对公共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片面, 这在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数量和门类上有明显体现, 主要停留在迎合国家政策文件的层面。尽管学校针对有关政策, 课程设置按部就班, 但是没有将实施公共体育教育提高到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自觉行为层面。山东大学〈威海〉有关领导也认识到这一问题, 将于2015年5月18日, 为帮助师生深入理解通识教育理念, 推进我校通识教育工作, 教务处邀请台湾中原大学黄坤锦教授来我校做关于通识教育的专题报告, 进行《大学通识教育:What?Why?How?》的专题讲座。

1.4.2 公共体育课程的可选性不强

课程内容的可选性非常有限, 例如规定:每名教师每学期只能申报两门通选课, 并且规定通选课程的数量不能超过两次, 导致严重的减少了公共体育通选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学生每学期只能选择一门体育类课程, 并且不能重复选择, 多选不仅学分无效而且会丧失一次选课机会, 这样的规定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选择性, 限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机会。

1.4.3 学生缺乏对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 选课功利性过强

在调查中, 有79.33%的人选择了愿意选修对就业有辅助性作用的实用课程, 例如cad制图, java、word操作、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等课程, 仅仅只有6.72%的人选择了公共体育课程。由于高校扩招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倶增。学生中普遍表现出了“科学技术至上”的思想, 选课的功利色彩比较浓厚。同时, 学生普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为了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将大学教育当作就业的手段和工具, 从而强化了高校教育的功利性质, 而忽视了受教育个体的全面素质发展, 使得高等教育的人文属性渐渐淡化, 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乏, 以至于公共体育课程不受欢迎。

2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对通识教育的性质存在模糊认识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人便是他的固有性质和特征。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 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他的非功利性质。我们必须认识到, 通识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个体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 教给学生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 直接指向人的的发展的知识和理论,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纵观各个大学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中, 强调更多的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 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这些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学分设置上来看, 公共体育课程学分远远小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分, 正常学期通选课程学分为1分, 小学期体育通选课为0.5学分, 而其他专业课程通选学分有的达到4学分。

2.2 对通识教育目标的把握不准确

教育目标的定位决定着课程的设置状况, 通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 而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 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 培养大学生的高雅情趣和完美的人性。但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具体教学的实践中, 通识教育的目标却难以体现。

作为大学, 首先是要向社会输送人才。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大学一方面肩负着培养实用人才的压力, 另一方面又要顺应国家教育理念与政策的要求, 与国际接轨。于是, 通识课程便只能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来实施, 变成了不重要的“第二堂课”, 使得通识教育变成了学校迎合政策, 学生完成学分的工具, 人为造成了通识教育目标的偏离, 使得大学无法在信息时代科技至上的洪流中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目标, 无法保持大学自身的独立与自主。开设的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功利化性质, 从主观认识上限制了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

2.3 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把握不准

调查发现:学校过分追求知识的功利性, 普遍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 不能忽视任何一方。但是, 在大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普遍存在失衡, 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能很好把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要实现某种文化的平衡, 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必然会逐渐增加而不是减少。人才是大学的基础, 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 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由此可见, 把握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不偏废任何一方, 做到二者的有效整合, 是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3 结论与对策

研究表明,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队伍、学生态度等方面与实现通识教育理念有较大差距。本文借鉴国外公共体育教育思想和经验, 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3.1 更新观念, 更好地实践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摒弃过去“学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 将教育真正回归到育人的目的, 提高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帮助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从而更好地达到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3.2 创建和规范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机制

理解体育课程评价的实质、目标, 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 反映通识精神, 评价的重心应该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体育修养的形成, 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 使其成为评价的主体,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而不是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专与通的融合

公共体育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 所面对是非体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 教师要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把最基本的专业知识讲清楚, 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4 积极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注重隐性课程的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体育素养的熏陶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第二堂课的作用, 注重隐性课程的发展, 对公共体育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能在茶余饭后切身感受体育的魅力, 便能在耳儒目染中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晌。

摘要:本文在通识教育理念下, 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 以山东大学〈威海〉为例,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探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我国实际国情, 借鉴国外公共体育教育思想和经验, 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顺利有效的开展,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的毕业生, 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课程,高校,公共体育

参考文献

[1]张楚廷, 主编.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1.

[2]黄锦坤.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传徵, 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公共教育学课程 篇8

当前地方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地位低, 不受重视

虽然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普遍存在, 但是与专业课相比, 公共艺术类课程基本都是“选修课”“通识课”的身份, 不具备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评选资格, 导致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 学生为了学分而上课的现象多有存在。

2.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 教学内容“因师而定”

由于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全面系统的管理, 因此, 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没有形成整体规划思路, 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 经常出现“因师设课”的现象, 教学内容“因师而定”, 随意性大, 教学效果不明显。

3.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缺乏“公共性”和“针对性”

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面向全体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 具有“公共性”。但是, 由于各种原因, 授课教师往往按照专业教学的套路来授课, 将公共艺术课程讲成了专业课程, 偏离了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 由于是选修课, 教材选用的随意性大, 教师往往不能做到针对授课群体的共性来教授教学内容,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混学分之嫌。

公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坚持的原则

1.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和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工作。

2.贯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学校为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 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与组织形式。[3]因此,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相配套。从专业的实际出发, 本着学以致用, 以生为本的原则, 科学制定开发计划。

3.体现高校办学特色

在高等教育追求办学特色鲜明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今天, 对高校而言, 开发校本课程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激活学校办学活力, 形成高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真正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因此, 公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体现高校办学特色为准则, 时时处处体现之、贯穿之。

4.坚持艺术熏陶、潜移默化原则

公共艺术类课程的开发, 不能等同于专业艺术类课程的开发, 其主旋律仍然是普及性、趣味性、实践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须有意识地渗透艺术教育因子, 从而达到用艺术滋润心灵, 塑造学生人格的效果。

“一基两翼”公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1.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实际, 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 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 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4]

2.“一基两翼”公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内涵

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 它着眼于提升学生自我修养, 而非艺术技能的增进;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全面人格, 而非简单的传授艺术知识。因此, 它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地感觉、科学地思考, 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 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体会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在于营造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学生在公共艺术类课程以及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养成健全人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西安体育学院认真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要求, 深挖本校教学资源, 始终坚持优势课程与艺术课程有机结合的原则, 形成了“一基两翼”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其内涵是指:以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为“基础”, 以学院自主开发的体艺融合类课程为“第一翼”, 以校园文化艺术实践为“第二翼”, 通过三种方式的联动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品味和水平, 促使学生艺术修养和技能的提高, 从而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戏剧、影视等艺术表现类型, 可以供具有不同爱好的学生选择。校园文化艺术实践包括课外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等, 学院通过社团活动、文艺汇演、竞技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让学生享有艺术实践的机会, 享受艺术实践带来的乐趣,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一基两翼”公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⑴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充实显性课程教学内容

依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院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 学院从三个维度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完善。

首先, 从知识的衔接性上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分为普及、提高、实践三个层次。普及课程帮助学生构建艺术基础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 初步建立健康的艺术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 解决入门问题;提高课程针对完成基础课后希望进一步提高艺术修养的学生, 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 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5]

其次, 从选择性维度上做到限选课与任选课相结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同时使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自成体系, 特色鲜明, 真正从“专业课的点缀、获得学分的工具”的地位中摆脱出来。

再次, 从课程性质维度方面讲, 抓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建设。

目前, 学院共开设有28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 如,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书法基础与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18门体艺融合类校本课程 (见表1) , 供学生选择, 受到学生欢迎。

资料来源:《西安体育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3年修订) 》

同时, 学院大力加强艺术教育教材建设, 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发教师参与编写公共艺术校本课程教材的积极性, 经过不断积累涌现出一批体现学院办学优势和特色的自编教材 (见表2) 。

⑵加强社团艺术活动建设, 重视隐性课程发挥作用

艺术社团的建设是公共艺术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校园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对艺术知识的传播、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髙和知识结构的完善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6]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 可以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可以增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合作, 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对于没有加入社团的学生, 社团活动可以起到宣传艺术知识和文化、培养艺术兴趣的作用。例如, 西安体育学院已逐步形成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风采辩论会、校园十大歌星卡拉OK大赛、主持人大赛、棋类大赛、迎新文艺晚会、书画作品大赛等为主体的校园品牌活动体系。以校园文化为主体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由经常化、制度化, 逐步向系列化、高层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⑶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软硬件建设, 创建一流的艺术教育环境

软件建设方面,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的高水平公共艺术课程师资队伍是更好地开展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基础。就校本课程开发而言还需要将这支队伍打造成精诚团结、熟知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性的课程开发团队。硬件建设方面, 学院应注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施的配套完善, 如琴房、舞蹈教室、书画教室、声乐教室、学生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的配备。

总之, 高校应重视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建设, 营造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校园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 1999 (12) :19-23.

[2]王倩.校本课程开发与高校课程改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2 (2) :169-172.

[3]王倩.校本课程开发与高校课程改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2 (2) :169-172.

[4]杨建华, 陈鹏等.现代教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432-435.

[5]王利琳等.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良性互动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3) :18-20.

公共教育学课程 篇9

一、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解析

1.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虽然明确但效果尚不显著

课程目标对高校编制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有指导意义。然而, 我国高校在公共美术课程目标方面没有根据国家政策文件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目标。例如某高校的课程目标为“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课程目标只是普遍意义的课程目标, 没有将目标具体化, 没有可操作性, 已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育不是针对专业人员的教育, 而是实现具有专业水平的人员提高其文化艺术素养。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要辅助专业技能人才, 加强专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然而, 我国目前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逐渐呈现了专业化, 这种趋势逐渐导致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范围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须加强人文精神, 注重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如不加以改善, 将会影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梳理

首先,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综合性稍差。表1中列出了我国部分高校美术课程的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美术公共课程的设置是按照美术的专业性进行分类, 这些科目都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内容, 像素描、色彩等, 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另外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过多的注重专业水平, 没有体现艺术与社会、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没有对三者关系进行梳理。国外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不仅仅有专业性的内容, 还有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 斯坦福大学设置的美术课程中有非洲撒哈拉地区的艺术与占卜, 主要讲述了美洲文明发展的过程, 阐释了在美洲文明进程的中, 美洲的艺术家是怎样运用方法和技术进行创作的, 对考古学家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怎样促进了艺术史的发展进行了论证。

其次,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教育课程内容普遍适应性弱, 水平要求较高, 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而言学习非常吃力。高校公共教育课程中的“立体构成”等内容, 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缺乏像国外高校开设的如“蒙古征服时期的艺术, 成吉思汗和他的胜利者”等具有探索性适合公共教育学生的学习。

3.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的问题透视

(1) 课程内容尚待完善, 层次感有待加强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整体上按照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美术实践等类别进行了分类, 然而每个学期只是从这几个大类别里面选2-3门课程左右开课, 例如某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见表2;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也是依据教师资源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节奏性差。最终导致了整体的美术课程结构松, 内容缺乏层次感。国外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分类比较简单, 分为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课程主要是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等;其实践课程主要是创作和表演。整个美术或者艺术课程内容就成为一体。

(2)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设置的课程内容只注重了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

虽然近时期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开设的课程注重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还是稍弱。而国外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考虑相对全面, 既有横向联系, 又重视纵向深度。例如, 华盛顿大学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 既有16世纪的宗教艺术, 又有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现代欧洲艺术, 还有当今的艺术发展等,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深度联系。

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对策

1. 增加美术课程的数量

我国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数量偏少, 这使得美术教育课程很难形成系统性的, 跨学科的教育。根据数据调查显示, 我国仅有53%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超过5门;有33%的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为3门, 其余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更低, 甚至某些高校没有设立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我国应该增加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数量, 各个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2. 确立合适的课程目标

首先, 确立的课程目标要与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 其教育目标不一样。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既要有专业水平, 还要求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因此, 高校教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培养专业水平高, 还要有知识广的结合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求。其次, 我国的高校公共教育目标要体现课程的多维性, 要体现社会关系, 体现社会感情, 体现学生的价值观等。教育课程目标要包涵文化多元化, 剖析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内, 特定的事件与美术的关系。文化多元化, 特定时间与美术的关系要借助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 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以及评论;通过个人参与美术活动, 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而实现。

3. 加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1) 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

我国高校的美术课程专业性较强, 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传授专业的美术知识。、在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上还待完善, 更须注意改善美术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不能从更加宽广的视野范围去观察, 去体会美术的价值, 不能形成宏观的观念去发现美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要想建立这种学科间的交叉关系, 就必须找到交叉点, 在交叉点的不同方向上可以延伸到不同的学科。可以将某一历史阶段作为交叉点, 将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与美术有关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内容综合在一起。例如“欧洲中世纪的美术与宗教”, 由于该时期是由宗教统治时期, 美术的发展与宗教之间就有了密切的关系, 这个课程也是探讨美术和宗教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要实现这种结合, 可以通过论题的方式和主线的方法展开。论题的方式可以借鉴一些优秀大学论题的方式, 例如“抗战时期延安的版画艺术与政治”从艺术到政治、版画与社会的发展分为几个主体进行, 站在不同的学科讨论与社会的关系等。

(2) 建立案例使得美术教育和社会相联系

通过案例将学生与学科和社会联系在一起, 这种案例教学是在思想层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所有人都要面对“家”的主体, 通过这一主体可以探讨多方面的内容, 从家的环境开始, 可以延伸到各种情感问题, 老年人养老问题等。通过案例教学, 使得学生建立与社会的价值取向, 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现公共美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公共美术教育的模块化可以明确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 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把握。建立一个知识模块, 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因素, 通过联系因素的节点, 形成知识模块。模块化知识教学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 能够使得教学课程的内容、教学课程的时间等分配合理化。美术教育课程的模块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历史模块, 现代美学艺术模块;也可以按照美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划分, 分为历史模块, 鉴赏模块、创作实践模块。划分好模块之后, 可以在每个模块选择几门课程进行同时教学, 通过局部模块实现整个美术课程的完整性。在设置四个模块内容的时候, 还要考虑到美术课程的深度教学。要加强模块之间深度组织, 例如, 在历史模块, 不能仅仅设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还应该有当代的艺术以及现代艺术, 这些课程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在设置模块的过程中, 要注意各个学科的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例如在我国隋朝时期, 佛教开始盛行, 统治者信奉佛教, 佛教文化对当时的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公共课程的模块化离不开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增加了学生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三、总结

高校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各地市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 逐渐加强美术艺术文化建设, 创造政策条件, 实现师资共享, 解决部分学校师资缺乏甚至没有师资的状况。另外, 高校教育部门可以借鉴好的高校公共教育美术艺术课程内容设置经验, 既要体现美术课程的横向关系, 又要体现美术课程内容的纵向联系, 还要体现美术艺术的多元化视角。我国有着悠久的美学历史, 应该调动一切资源充分营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 民族特色的多样化发展的文化艺术氛围, 促进我国公共美术课程规范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玮.试论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内容综合化倾向[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12) .

[2]张振华.规范艺术课程构架科学体系——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07) .

公共教育学课程 篇10

公共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师范生开设的一门教育类基础课, 也是被大家所公认的表征师范性的标识性课程, 它在师范生教育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奠基作用。但是, 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非尽如人意:不少学生学完之后发出了“教育学无用”的感慨, 在面对教育实习中碰到的教育问题时根本不能有意识地、正确灵活地运用学过的教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而从中小学对新教师的信息反馈来看, 他们缺乏基本的教师职业素养, 诸如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与热爱、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基本的教学技能, 因而他们不仅没有成为大受欢迎的新教师, 反而成了中小学管理者头疼的重点对象。因此, 如何提高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改变教育学重要而非无用的装饰性课程地位, 是教育学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内容分析, 以发现我国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人们提出的改进建议, 既为进一步优化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又为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问题的深入研究指明方向, 推动公共教育学教学与研究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设计

1. 文献取样。

本研究以中国期刊网为研究平台, 对2000—2009年之间的篇名包含“公共教育学”的论文进行了检索, 从中选出相关文献167篇作为阅读分析的样本。

2. 分析单元与分析变量 (维度) 。

对文献样本, 以一篇论文作为分析单元。每篇论文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形式、期刊种类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每一维度下又确定具体的分析类目。

3. 统计方法。

对文献样本采用频次记录, 进行百分比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1. 论文研究主题的统计与分析。

由表1可知, 当前我国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研究领域, 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现状与综合改革、教学方法两大方面。其中, 前者的研究论文数占总论文数的44%, 后者的研究论文数占总论文数的31%。从中可以发现, 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进而从多角度提出整体改革的设想或措施。具体来说, 在这些论文中反映出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 针对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应该是全方位的整体式改革, 而不能仅是某一方面的局部改变。论文中体现出的改革措施包含了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合理价值追求与目标定位、教材内容的重新调整、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多样化、确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

在52篇专门研究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方法的论文中, 涉及教学方法、策略的论文为24篇, 关于教学模式的论文为24篇, 有关学生的学习策略或方法的论文仅有3篇, 研究教学手段的论文只有1篇。可见, 研究者的目的主要是想探索更多更好的适合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模式, 其中对案例教学的研究较多。此外, 关于研究性教学、问题教学、合作学习等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模式的研究论文也为数不少。这说明研究者已经重视从教学方法、模式这一制约公共教育学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为出发点, 来探索改变公共教育学困境的途径。但是, 该方面研究的缺陷是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或方法, 以及教学手段的关注度较低, 需要进一步加强。

有关课程教学的目的价值、课程或教材内容的研究论文分别占总数的6%和7%, 表明研究者对其关注不够。事实上, 对高师公共教育学来说, 作为一门课程, 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形成合理的课程定位。只有明确这一点, 才能考虑教育学要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育学究竟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是教育学知识的获得抑或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是教育理念的建构还是职业情感的确立?然而, 从搜集的论文来看, 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处于众说纷纭的阶段, 但不少研究者对传统的教育学以传授知识为惟一目标的批判是共同的, 教育学的目标追求不能过分单一, 这会使教育学陷入功能狭隘的境地, 教育学的教育价值无法充分体现。就课程或教材内容这一研究主题来说, 研究者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教材体系单一, 缺乏创新;教材内容陈旧过时、理论脱离实际;不少人对教材重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新主张, 诸如建立新的内容体系, 增添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前沿内容, 增加理论与现实教育问题的融合。

从表1还可发现, 在我国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研究领域中, 其他几个主题的研究所占比例偏低, 都没有达到5%。其中, 实践性教学论文占总论文数的4%, 教师与学生、课程资源的论文所占比例均为2%, 教学评价的论文比例是0%。这反映出研究者对这些领域的轻视或忽视, 使它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以教师与学生这一主题为例, 在仅有的3篇论文中, 有2篇是研究公共教育学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和角色定位, 1篇是研究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显然, 在现有的研究中, 这些方面的研究非常欠缺, 应成为后续研究的主要方向。

2. 论文研究方法的统计与分析。

从表2来看, 我国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辨研究, 其论文占总数的86%, 比例极高。而实验法、调查法的比例仅为2%和4%, 经验总结法的比例为7%, 有1篇论文采用了行动研究方法。由此可知, 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经验性研究方法, 如实验法、调查法等在研究中运用的较少。由于多数研究者主要依赖哲学思辨方法, 缺少实证研究,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的质量。从以后的研究取向来看, 应采用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 尤其要加强经验性研究方法的运用, 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综合化, 以提升研究层次。

3. 论文研究形式的统计与分析。

从表3的统计, 我们可以得知研究形式的情况:多数研究者是独自一人开展研究活动的, 这表现在占总数77%的128篇论文都是一个人的研究成果;2人合作研究的有37人, 比例为22%;3人合作的只有2人, 仅占1%;3人以上合作研究的比例是0%。显然, 研究者的单枪匹马式研究是主流的研究形式, 合作研究还没有被研究者普遍认可和采纳。尽管单独研究有其自身的优势, 但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 今后应大力倡导与鼓励合作研究, 把多方面的研究资源进行合理组合与配置,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获取最大的研究效益。

4. 论文发表期刊种类的统计与分析。

从表4统计的论文发表期刊种类来看, 在各种学报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于优势地位, 共有102篇, 比例高达61%。其中在师范学院学报及师范专科学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有70篇之多, 在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文有16篇, 在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有11篇, 其他大学学报上有5篇。教育类期刊位居其次, 有56篇论文, 所占比例为34%。其它社科类期刊仅有9篇论文, 占5%。此外, 从表5的论文发表期刊是属于核心期刊或一般期刊来看, 核心期刊 (以期刊网上论文发表时的期刊荣誉为准) 上的论文数为37篇, 所占比例为22%;相比之下, 一般期刊的论文数高达130篇, 是前者的3倍多, 占到总数的78%。

结合这两方面的信息可知, 有关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研究论文发表的期刊规格并不高, 多数论文发表在一般的普通的综合性期刊或专业性期刊之上, 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较少。这反映出当前该方面研究的整体质量不高, 研究水平亟待提高, 否则就会成为制约后续研究的瓶颈。

四、讨论

1.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研究主题应转向对微观、具体方面的深入研究。

从文献统计情况来看, 高师公共教育学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围绕对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提出综合性改革的建议这一层面上。而且, 无论是对现状的反思, 还是改进的策略, 大多研究者的视角、观点都基本相似, 让人产生“英雄所见略同”之感。关于高师公共教育学的具体问题, 除了对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教材内容、课程教学目标的研究相对较多以外, 其他方面的具体研究则处于寥寥无几、无人问津的冷落状态, 如教学评价、教师与学生、课程资源、实践性教学。研究者在研究主题上表现出的选择偏向, 折射出一种追求大而全避重就轻的研究倾向, 这导致不少人的研究其实是一种重复性劳动, 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因此, 研究的重心应有意识地向微观、具体问题的细致深入上转移。惟有如此,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研究才能向纵深发展, 否则也许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蜻蜓点水式的较低层面上。

2.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研究应坚持质量与数量并重。

通过对选取的研究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形式、发表刊物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近几年的研究论文数量虽然不少, 但是却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研究者们在研究主题选择上的集中化趋向、研究方法运用的单一化、研究形式的个体化、发表刊物的普通化, 这些特点共同昭示着现有研究的致命弱点———大量研究的重复性、表面性, 根本无法提高研究的水平, 看似繁荣的研究只是学术泡沫的幻影而已。提升研究质量, 依然是日后研究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研究才能走向深入, 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研究者在讲求研究数量的基础上, 更需要进一步强化研究质量意识, 以高质量作为研究的永恒追求, 充分挖掘自身的研究潜力, 积极探寻研究的新空间, 使研究迈向更高的境界。

摘要:公共教育学是高师教育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 它对师范生教育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的167篇篇名包含“公共教育学”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 发现该方面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课程教学现状与综合改革、教学方法两大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辨研究, 经验性研究方法运用较少;研究形式以单独研究为主, 合作研究较少。本研究今后须向纵深层次转变, 且整体研究的质量有待提升。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学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坤庆.面向21世纪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教材·教法, 2001, (7) .

公共教育学课程 篇11

关键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建设

一、文化素质教育观念及其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纵观教育发展历史,教育一直是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十多年以前,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思想,这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就世界范围而言,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迅猛发展,引发了许多危机。一方面,它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掌握高科技或生活在高科技社会中的人,由于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往往素质有缺陷,个性发展不健全,甚至异化为所谓“经济动物”、“科技奴隶”和“智能强盗”,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影响着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科技高度发展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如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已经不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问题,必须靠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来应对。针对这种状况,国际上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呼吁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强调培养出既有知识和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质量人才,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今,素质教育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素质教育被认为是教育本质的正确回归,是教育功能正确而完美的体现。同时也认识到,大学发展的灵魂是国际眼光和改革创新,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有助于营造崇尚创新、勇于进取的学术氛围,激发和尊重学生的个人首创精神,培育以人为本、与真理为友、尊重学术、不懈追求的自由探索精神。因此,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及其选修课程之现状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但由于不同的大学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素质教育的着重点也有不同。有的重视课程体系的规划,有的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有的将两者结合,还有新教育模式的实践。对此,香港中文大学张灿辉等学者在“内地三市五校文化素质教育考察报告”中将这些情况大致分为了三类:“第一类以开展活动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即第二课程,为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中国人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这方面成绩卓著。第二类以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其中以清华大学核心课程和北京大学的通选课程最具代表性,华中科技大学亦着手在这方面进行建设。最后,是以更为全面的学制改革去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的成立,已引起内地对新型培养模式如火如荼的讨论,此类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形式正备受关注。”总之,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各大学基本上是从各自对政策的理解、办学理念、实际条件和需要出发,设置学制和课程来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文化素质教育仍然处于寻求理念、制度、资源、实践等各方面的探索、改革和建设进程之中。

尽管如此,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仍然是大部分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其内容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块。其中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重要手段。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在我国高校虽已经实施了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思想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加之受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资源的不足或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目前的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呈现出很大的滞后性和缺陷,表现为:①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方向不明,致使师生思想认识模糊,从而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被沦为边缘化;②课程设置多随意性,课程结构与设置缺乏应有的科学论证;③课程的内容与结构失调,特别是科学与人文的失调,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科学类课程开设不足的问题,出现重文轻理的倾向;④课程形态失调,多学科课程,少活动课程,重视学术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⑤课程的实施方式单调而呆滞局限,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授知识,采用口头说明、演讲和详细解释等苏格拉底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缺乏应有的生动性和师生互动性;⑥教师授课的随意性致使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质量不高,学生兴趣不足;⑦课程过程缺乏监控,质量缺乏评价;⑧教材缺乏或不规范等等。诸多因素致使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质量难以得到根本性保证,从而影响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整体质量。

三、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策略

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建设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策略:

(一)立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准确定位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体系改革、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各环节的重要指导依据。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核心目标应该立足于以育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关注教育的整体性和实效性。同时,体现学科之间的交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理念与方法的融合,并体现自由和秩序、深度和广度、多样化和专门化、灵活化和规范化、个人兴趣和学校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内容与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转变

1.强化课程内容的科学性。①构建完整、丰富、前瞻的自然科学系列课程,拓展自然科学的课程类型和内容,进一步加强科学史、世界科技文化、科学社会学、科技发展前沿问题、基础生命科学、宇宙掠影等方面的课程,扭转当前科学教育过窄或缺失的状况;②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在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都有机地渗透求真务实,质疑批判,执著献身,开拓创新精神素质的培养,通过科学精神的教化,养成学生丰富和健全的人格;③增设科学方法论课程,让学生在有效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三)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展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资源

1.充分组织并利用优质课程资源,实现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目标。影响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优质课程资源,而影响优质课程资源利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组织并利用优质课程资源,学校应该实施多样化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分段培养、校际之间优质资源共享的合作培养、学分互换等形式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展优质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资源。

2.形式灵活,课堂为主,讲座为辅,开拓空间,有效延展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竞赛活动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以激励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充分挖掘网络文化教育资源。让网络文化及其思想、艺术、娱乐等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注入时代的内容与气息,以增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时代感和影响力,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政治追求、思想素质和价值观教育,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培养其历史责任感。

4.构建客观而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考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整体效应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及时反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信息,为大学生自觉加强自身人文艺术修养指明方向,为教师采取正确的施教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总之,素质教育是我们必须长期奉行甚或永远奉行的教育理念,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迎接全球化挑战之所需,也是实现一流大学理想的具备条件;它将使素质教育的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促进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摇霞,钱小龙.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0,(1).

[2]张达懋.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素质[J].教育辽宁教育研究,2002,(12).

[3]陈怡.素质教育——教育理念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中国高等教育.

公共教育学课程 篇12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日渐开放, 公共教育学课程也成为综合性大学中所有师范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目前,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体育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艺术学院、高职学院、科技学院等9个学院的多个师范专业开设了此课程。

《教育学基础》课程影响面广, 在培养新疆及兵团师资中起到重要作用, 加上课程组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 2003年, 被评为校级“一类课程”, 2005年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 2006年被确定为兵团级 (省级) 精品课程。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课程组以全方位提升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构想为指导思想, 积极应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挑战, 提出课程建设目标, 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在师资、教学内容方面、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等多方面锐意改革, 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主要举措如下:

一、重视师资队伍的组建与年轻教师的培养, 打造富有活力与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

(一) 优化团队结构。

《教育学基础》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支年轻而又富有活力的教学队伍。近几年, 学校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本学科教学团队的整体成长与提高, 为团队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08以来, 团队在成员人数、学历层次、职称、学缘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从年龄结构来看, 50—60岁的教师1人, 占6.3%;40—50岁的教师6人, 占37.5%;30—40岁的教师4人, 占25%;30周岁以下的教师7人, 占43.75%。

在学缘结构上, 陕西师范大学4人, 北京大学3人, 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湖北大学、新疆大学、河南大学各1人。

课程教学团队近几年来不断引进具有较高学位的新生力量, 为本团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2008年9月本课程团队引进教育经济学专业教师一人, 学历为博士, 职称为教授。2008年课程教学团队的学历、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 课程教学队伍高级职称教师 (教授、副教授) 8人, 占50%;中级职称教师8人, 占50%。博士、硕士比例14人, 占87.5%, 其中,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2人, 占12.5%。

(二) 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

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 学科团队专门制定了青年教师培训计划, 并为每一位青年教师指定了职称为教授、副教授的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指导, 从教育理念到具体的备课、教案、板书等细节等多方面进行指导。此外, 本团队还以所任课程为中心定期开展说课、讲课评比活动, 学生评教成绩均在中上水平。“传帮带”活动使得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 效果明显。

举办学术讲座提高成员专业素养是课程建设的另一重要举措。2008年6月, 师范学院“数字化教育”实验室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混合式E-learning”培训活动, 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我校师范学院挂职副院长赵国栋博士做了名为“信息时代的大学教学: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的讲座, 团队的全体教师都参加了培训。这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开展网络教学的能力。

2008年10月, 在课程建设负责人蔡文伯院长的邀请下,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访问团一行9人在我院围绕教育问题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系列学术讲座, 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盛宴。包括喻岳青、陈向明、陈洪捷、刘云杉等9位国内外著名的教授。在三天时间里, 教授们就自己所擅长的研究领域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极大地活跃了团队的学术研究氛围, 拓展了教师们的眼界和研究思路, 对团队的教学科研产生了深远影响。

派送成员参加学术会议掌握学科前沿使课程建设为重要途径之一。为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动态,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2008年, 团队选送赵建斌、孙琳琳等7位教师参加国内高级别学术会议及培训。这些活动使得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处理理论与实际、继承与创新、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等方面的关系, 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团队学术氛围日渐浓厚, 学术力量的逐步增强。

(三) 引导教师结合教学, 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课程队伍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问题, 深入研究。2008年学科教学团队的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认可, 在论文发表的质量与数量, 以及课题立项的层次与数量上都有一个突破性进展。2007年发表科研论文17篇, 教学研究论文1篇;2008年发表科研论文21篇, 教学研究论文6篇。2008年本学科团队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认可, 共有14项科研项目获准立项。其中国家级3项, 省级8项, 校级3项。参与编写教材一部, 获得2008—2009年度石河子大学教材立项一项。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本教学队伍共主持或主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20项, 其中:国家级2项, 自治区级5项, 校级13项。2008年, 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西部地方综合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石河子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8年, 课程教学队伍获2项大学优秀教师奖励, 3人获学院“优秀班主任”称号。

本课程团队成员还积极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到目前为止, 指导的教育系教育学专业已成功申报8项校级SRP项目, 2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2008年课程教学团队所在的教育系有学生参与申报SRP项目达17项。

二、改善教学条件,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从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 直至20世纪初, 教育学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上。虽然教育学研究问题范围的逐步扩大, 但教学作为教育学学科的核心问题的地位是一贯的。

本课程编写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及试卷, 选用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注重实践教学。教育学基础学科教学团队现有专门用于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微格教学实验室和师范生基本技能实训中心, 设施配套齐全, 这为师范生基本技能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目前教育学专业有35个校外教育实习基地, 15个教育见习基地, 这些基地普遍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规范的管理制度, 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帮助作用。

在网络教学方面, 目前团队成员在各自授课领域都积极准备网络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建设计划, 《教育学基础》网络资源基本全部上网。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案、补充阅读材料、习题等资料都已传至相关网站。

课程任课教师全部制作了较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取得了明显效果。部分教师以石河子大学数字化教育实验室为平台将课件、习题、教师授课录像等上传至网上 (石河子大学数字化教育实验室网址:http://202.201.168.250/) , 也有部分教师通过QQ群、电子邮件、网络硬盘等方式和学生进行课外互动, 师生互动教学执行较好。

三、拓展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课程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拓展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将教育理论与鲜活的教育实践相联系。针对以往教育理论空洞、重复内容过多、缺乏可操作性、师范性不强等缺点, 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课程内容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阅读期刊等方式追踪学科前沿, 及时拓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中增加讨论和实践的机会,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我学习;倡导师生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2008年课程队伍尝试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中, 团队成员都不同程度地在自己所授课堂应用, 学生参与讨论、分析, 使原来呆板、沉寂的课题产生活力,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备课、讲课尝试。培养学生联系教育实践,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成员教学有强烈的质量意识, 力争上好每一堂课, 教学效果良好。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一直贯彻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意识, 注意结合课程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现实问题,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能力。很多任课教师与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师生, 课堂下的朋友, 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2008年蔡文伯教授荣获石河子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张睿锟被评为石河子大学“优秀学生工作者”、师范学院 (兵团教育学院) “优秀班主任”;范树花被评为师范学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及“优秀班主任”;董江华被评为师范学院 (兵团教育学院) “优秀班主任”。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以下两个突出特色:

1.秉承“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的宗旨, 课程组教师结合基础教育实际开展了多项教学研究工作, 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课程组教师还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 向学生推荐了丰富的资料及参考文献, 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调查, 了解基础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突出教育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我们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的时代性, 强调理论与教育实际的关系, 选的教科书都是国内名家的新作, 并注意吸收近年来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将教育学的教学向教师技能训练 (如微格教学、说课指导、课件设计指导等) 、学生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 、教育研究 (教育调查、学生教育问题科研立项研究) 等实践环节伸展, 既展开了教育的根系, 又丰富了教育学的营养。

从目前得到的来自学生、学院及大学督导的反馈来看,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浓厚;根据学校教务处各期组织学生评教结果看, 本课程组教师的分数均为优良以上。课程得到了兵团教育局领导的肯定。兵团教育局领导来我院视察时肯定了《教育学基础》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他们说:“《教育学基础》课程组师资力量雄厚, 教师梯队结构合理, 科研能力强, 教师勤业、敬业。”“教师讲课内容丰富, 有深度, 对学科发展前沿把握准确, 能够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际。”

上一篇: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下一篇:概率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