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公共教育学

2024-05-10

案例教学公共教育学(共10篇)

案例教学公共教育学 篇1

一、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营中, 公共课程肩负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 增强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能力的特殊使命。但公共课程的理论化程度高, 而且不是专业课程, 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身份又造成了学生抵触的情绪, 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态度难以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公共课程往往包含众多相对抽象高深、枯燥难懂的知识点 (以《原理》课程为最) , 这些和生产生活相去甚远的内容常常令学生如坠雾里甚至望而却步。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 重专业证书考核训练、轻思想政治熏陶, 重应用知识、轻基本理论的倾向, 给公共课程套上了“无用论”的外形, 消解了公共课程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扭转公共课程的尴尬形象, 进行教育手段改革尤为重要。而借助生动活泼、贴切到位的案例, 能够让原本复杂深奥的理论变成入心入肺的精神大餐, 有利于彰显公共课程的理论魅力, 让学生自觉接受并吸收公共课程的丰富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共课程的教与学的矛盾。

使用案例是极为常见也极为重要的教学现象和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利用对一个具体的特殊情境描述来引起教学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除了因具有训练实际操作能力的功能而被广泛运用于实践性科目或专业中, 也因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兴趣和耐性、提高学生素质而受到理论教学的青睐。可以说,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集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公共课程教学中的采用, 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公共课程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又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把公共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既可以启迪当代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追求的时代思考、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 又培养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从另一角度看, 公共课程知识和专业课程知识一样, 都是人类认识的成果, 它们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除了像专业课程知识那样具有科学性特征、是对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之外, 公共课程还是面向现实世界、指导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学说, 具有革命性、政治性和开放性。此外, 理论的阐释与知识的传授, 既是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基础性内容, 也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可以说, 公共课程内含具备成为案例来源的因素, 如若制作精良, 它本身就是一席非常可口的思想盛宴。可是, 如果在教学活动中, 只简单地宣传知识或结论, 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没有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那么, 即使接受了再多的理论也应对不了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 知识或结论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其实, 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所以, 教学过程应当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前提,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将单纯以致于单调的灌输知识的过程, 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过程。在公共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 其内涵和目的, 是通过大量的原始资料和信息, 让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系列环节, 启发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判断和分析案例, 去寻找答案, 进而获得某种感悟和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思路令传授方式从灌输式改变为引导式、讨论式;令教学主体的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能够更好地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更紧密地贴近现实、贴近社会, 更灵活地安排教学形式和内容, 能够破除把公共课程教条化、神秘化的倾向。

二、案例在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成功的案例运用, 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能力和综合素质, 而且充分证明了案例教学法与公共课程的相容性。当然, 案例使用的灵活变通并不意味着毫无章法, 相反, 它至少应该满足几个要求、讲究一些技巧, 才能事半功倍。

(一) 案例的成功体现在充分挖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上。

这就要求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案例与举例的关系, 才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传统教学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格局将教师定位为教学的中心, 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个真实问题作为专题来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要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选定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参与, 使其了解案例主题的始末甚至具体过程, 并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 运用原理中的智慧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 这不仅有利于达到甚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 而且能够使人文素质要求真正深入当代大学生心中, 成为其行动的指南。换句话说, 在案例教学中, 一方面, 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 起主导作用。教师课前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 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探讨案例。另一方面,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教材和相关案例, 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课堂上积极发言, 参与讨论与辩析等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学生接受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 而是生动有用的改造世界的工具;学生获得的也不再是机械式识记训练, 而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公共课程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把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 有利于化解公共课程教与学的矛盾, 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一方面, 教师经过案例收集、选择之后, 以书面的案例材料、或多媒体课件方式呈现出来, 这样, 通过课前发放案例材料, 或者通过校园教学网络, 使学生在课外可以研读案例、思考交流, 为课内案例分析讨论做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 由于案例教学看重讨论和交流, 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或有较好的表现, 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案例材料, 经过思考后形成文字, 再通过课堂上与他人的争辩磨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撰写小论文提高认识水平。同时, 探索如何整合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 不能忽视寒暑假和法定长假。可以通过让学生跟踪、调查甚至参与暑期“三下乡”主题活动以及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活动, 搜集、提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案例教学资源。也可以结合所在城市实际情况,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名人纪念场馆、科技馆、人文历史遗址等教育基地, 通过其示范效应, 创设爱国主义、人生观、公民素质等情境问题, 密切联系大学生的生活经验, 密切联系国内外时事, 让学生体会到情与理、公与私、利与义、自由与秩序的多重交织, 体会到社会现实的复杂和多变。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 以问题为载体, 以研究为手段,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按照“创设问题情境——驱动探究——体会深意——交流经验——梳理结论”的流程;让学生在论辩、合作中彼此学习、优势互补, 同时关注理论知识与“课前”、“课后”教学过程的整合, 革新教育思想观念。作为新型教与学方式的具体体现, 案例完全可以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相结合, 并在各学科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 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换句话说, 将案例融入实践教学模式或研究性教学模式等新型的教与学模式的研发当中, 并使之上升为这类模式的主要方法或中心环节, 可以加快案例教学法的流行速度、拓宽其被接纳的范围。这类模式的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和提炼观点意见, 实现主动地获取知识、对比知识和应用知识 (主要指教材里既定的知识) 相统一的效果, 把“要我学”的被动消极状况转变成“我要学”的积极状况。如此一来, 挖掘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可谓是水到渠成。

3.案例与举例的关系。

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虽然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事例, 但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无论从运用事例的指导思想、或是从事例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还是从教学中运用的事例发挥的作用来看, 事例在举例教学中的重要性远远不及它在案例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事例使用的重点在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而在举例教学中, 事例一般以说明问题为目的;事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教学任务都是借助事例来展开的, 而事例在举例教学活动中一般处于次要地位;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 举例则是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说, 案例是整个教学的主线, 在案例的讨论、分析中, 学生达到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而举例只是整个教学的点缀, 是在理论讲解过程中的个别举证。由此, 作为案例的事例讲求目的性、完整性、针对性、科学性, 而作为举例教学的事例, 就不强求它具有这些特性。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中, 教师往往将自己当作知识的权威发布者, 因而他们力求把原理讲解得十分彻底, 并联系实际运用许多例子来说明原理, 但这种教学思路仅仅是“解释问题”而已。要想真正上升到“解决问题”的高度, 必须将公共课程的宗旨从“向学生传授真理”转变为“让学生发现真理”并使其自觉形成正确而坚定的信念, 从而切实提高人文素养。

(二) 案例的选取必须满足恰当性要求。

要注意案例收集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成功的案例应该与公共课程的知识点相互配合, 也即, 公共课程的知识点应该能够充分和深入地解释被选取的案例, 而案例应该相对准确地包含所要讲解的公共课程知识点, 是其展开与运用, 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和快捷地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和意义。成功的案例也应该根据学科及专业的不同, 在把握文科、理科、工科及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他们对公共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基础上, 选择不同的案例或对同一案例的不同层面进行讲解, 尽量贴近学生所学科目及专业, 从不同的角度体现 (或分析说明) 公共课程对于各门具体科学的重要意义, 使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公共课程与他们所学专业是须臾不可分的, 从而纠正其不重视思辨作用的想法, 引导其走出不承认公共课程的科学性、不相信公共课程在认识方式上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误区, 以致于自觉地增强学习公共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案例还应该具有高度拟真性和操作性, 也即案例应该确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使学生明白公共课程并不高深莫测或无用武之地, 它就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之中, 就在各门具体科学知识之中, 以便让他们能够切实感受公共课程的理论魅力, 从而自觉地吸收其中的知识内容和甘愿接受思想政治熏陶和塑造。不能忽略的是, 案例无需追求多、广、杂;相反, 案例的成功往往体现在它所反映事物或事件的深度上。有教师认为, 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轰炸会让学生视野广阔并钦佩教师的渊博学识。殊不知, 过多过杂的案例有时会让学生养成接受知识的依赖性并降低对知识吸收和消化的要求, 有时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不知重点何在, 以致形成困惑进而生厌。案例的成功也体现在气氛的渲染上。生动的表述、贴切的点评、合情合理的引导、教学局面的准确掌控, 都为案例教学的成功添加了砝码。

(三) 案例并非一定要从现实生活中选取。

制作精良的视频、图片、音乐或教师自己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节选和编排的、具有较强情节性和说理性的事例, 也可以用作案例。另外, 虚构或创造贴切准确而又典型的、类似西方教学活动中的“思想实验”也十分有效。尽管这些案例的原型源于现实存在, 可是作为教学手段, 它们又称得上是教师的创造性成果。

(四) 应用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是学校正常教学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学生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学生是这一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主体。案例的主题必须涉及所要学习和讲解的内容和范畴, 这意味着学习过程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 是学生运用已知、并突破已知去创新去发现的过程, 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主动获取并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案例教学由“模版的设计、主题的确定、方法的指导、过程的控制以及结果的评价”等一系列严密的教学环节构成。这些环节环环相扣, 对这些环节的创新性理解和设计是使实践教学取得预定目标的重中之重。案例的使用强调了教与学的多方面特征:一是教与学的研究性。也即把教学活动看成是检验知识、扩展知识的过程, 以问题或项目为载体, 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 都是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在探索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完成。二是教与学的实践性。挖掘学习与研究主题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彰显理论知识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比方说, 关注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问题,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国际热点问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三是教与学的体验性。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亲身体会, 充分尊重感性认识是人类全部认识开端的认识规律。四是教与学的自主性。从选取主题、收集资料到成果展示和进行答辩、交流、总结的全部学习过程, 处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教师只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五是教与学的开放性。将确定的知识体系与专用教材改造成与时俱进、涉域宽广的开放性内容;教学模式应如何实施, 必须结合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可见, 案例的使用, 对教与学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的要求都提高了。

由于案例教学模式同我国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相比, 除了更加生动、直观、形象, 还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作用发生了转换, 其实施、指导、管理和评价的内容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异, 如何实施好这一教学模式, 是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 也是改进公共课程教学效果的希望。

摘要:公共课程的特殊使命和特殊身份不时反映出教与学的矛盾。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使公共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而有效地化解教与学的矛盾。但使用案例教学法要以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公共课程的积极性为中心, 满足恰当性要求, 目标明确, 制作精良,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案例,公共课程,教与学,积极性

案例教学公共教育学 篇2

关键词:公共卫生专业 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055-01

案例教学又称为实例教学或个案教学,是指将案例作为教材的一种形式,让受教育者通过阅读、思考和分析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的一种教学过程,由美国哈佛大学在20年代首创[1]。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亲临般地经历一系列的真实事件和问题,接触各式各样的具体情境,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公共卫生专业是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如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公共卫生专业融会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儿少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放射卫生学等多门学科。近些年来,随着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大地震及舟曲泥石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的健康理念开始逐渐转变,日益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因此,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那么,怎样能够提高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教学为例,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是公共卫生课中代表性较强的两门课程,且这两门课程有别于其他门类医学课程,其知识体系的抽象化,令很多医学生认为难以理解和掌握。掌握流行病学的方法需要具体、形象的实践过程,只要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就完全可以将深奥抽象的流行病学原理与疾病预防控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的实质和内涵的同时,更清楚的理解《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在防病实践中的作用,缩短理论教学情景与现实工作情境的差距,更快的适应疾病控制实践的需要和挑战,为以后从事实践防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多项研究证实:案例教学法适用于现代卫生统计学教学。案例教学因其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表现,并具有深刻、具体、丰富的实践背景,对学生掌握实践知识、吸收和巩固理论知识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公共衛生专业课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卫生专业课的教学与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那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案例选择法应当如何具体运用呢?下面就齐齐哈尔医学院预防本科2009级至2011级三届学生八门专业课的具体实践,谈谈案例选择与教学应用。

1 选择案例分门别类,理顺逻辑关系

教师要反复思考研究案例,选择案例时要有目标,不要盲目的任选一个案例来讲解。选择时要善于整理同类案例,令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将有关联的案件分门别类,有计划的,有目的,系统的应用于课程中。课程前阶段应尽量选择一些代表性强、简单易懂、比较直观的案例,让学生从了解、掌握到运用有一个吸收的过程,不要让学生一头雾水,失去兴趣,从而产生凭空想象、主观臆断,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

2 选择案例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兴趣

选择案例时,不要一味的局限于现成的案例。有的教材20世纪的案例还在使用,虽然有许多原理是一致和相通的,但学生看到案例的新奇感、新颖度、吸引力、认知度都会有较大削弱,同时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也会有较大差异,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陈旧的复制,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选择案例时应该及时地通过报刊、媒体等各种渠道去捕捉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中涉及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卫生专业方面的最新案例。例如:可以选择近年来发生的瘦肉精、染色馒头、毒黄瓜、地沟油等典型事件,使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选择这类有时效性的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中,对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3 选择案例关注典型,促成学生互动

选择一些典型的、涵盖知识比较多的案例,可以使知识的传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针对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含三聚氰胺的重大安全事故,以及上文所提及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选取案例,北京市食品卫生办于2011年7月27日公布《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2011-2012年)》首次提出“首都安全食品”品牌,在这一目标框架内,未来五年,将建立3000个食品风险监测点,婴幼儿配方奶粉和桶装水实现全程追溯,只有取得省级无公害认证的蔬菜才能进入北京市场。因此,可以就北京市对接连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采取的措施这个话题,促进学生互动共同探讨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哪些经验,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了解新政策及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对策。

4 案例教学注重引导,改变传统模式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参与思考、分析,在教师正确的指引下来体验“假如我是当事人”该如何看待与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此案例中涉及到哪些知识,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恰当的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案例教学中,应将知识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循序渐进的传授给学生,不要急于求成,避免走传统的“填鸭式”、“灌注式”教学路线。

参考文献

[1]李变兰,田林.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 案例库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

[2] 朱敏洁,朱文华.案例教学在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5(6):17.

[3] 戴迎春,聂军,陈清.案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运用和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

案例教学公共教育学 篇3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法,具体应用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艺术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至今短短二十几年间, 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相关人才,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尽管目前《公共关系学》课程普遍存在于高职院校, 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和这门课程在中国高校的短暂历史, 所以其教学并非十分成熟;同时, 由于《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公关实践能力, 因此其教学活动相对于其它课程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传统教学中, 《公共关系学》一般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但由于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公共关系显著特点, 既不能用僵化的思维、枯燥的语言讲述理论, 也不能简单地进行“书本实践”。因此, 案例教学法是《公共关系学》课程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案例教学法比较生动形象, 能深化理论学习, 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以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从课堂效果看, 案例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公共关系案例的挑选

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选择。教师选择案例时, 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公关案例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凡是选取的案例, 必须与理论知识相吻合, 要针对这些知识的难点、重点;二是选取案例一定要注意时效性。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选取和现实相接近的公关案例。过时的案例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缺乏吸引力;三是选取案例要注意本土化, 不要过多运用国外的公关案例。国外案例背景情况学生一时往往难以深刻理解, 讨论、分析不能切中要害, 而且过多讨论国外案例, 不分析本国案例, 不利于学生了解国情和深刻理解并更好地运用公关理论知识;四是热点性。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这样的案例贴近现实生活, 会使学生觉得公关知识亲切实用, 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纯理论, 而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课堂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不同的理论和知识点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进行恰当合理地设计安排,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 笔者具体谈谈在课堂案例教学中主要的几种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讨论法。

教会学生读懂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根本, 案例分析讨论法是最基础、最常用的方法。在讲解完一定的教学内容后,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和掌握公关知识与实践技能, 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精选案例, 让学生认真阅读, 并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首先要读懂、吃透案例, 对于案例中没有完全透露出来的公关理论和方法, 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先由小组讨论, 然后再让各小组代表发言。在分组讨论时也有一定的技巧:教师要掌握班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情况, 尽量把相互之间比较融洽, 而经验和观点又不同的同学分在一组。这样既使小组具有较强内聚力, 各成员之间又可相互启发共同受益;当然也可以将全班学生组织起来展开大型讨论, 由学生主动发言和教师随机点名发言相结合。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通过给发言优秀者总评成绩加分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 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轻松的讨论环境,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鼓励学生相互争论, 并对学生的争论进行正确的引导, 组织好分析讨论过程。最后, 教师应对整个讨论情况进行归纳, 要把学生在发言中说到的有一定创新的见解加以总结, 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分析意见;与此同时, 教师要谈一些自己对案例中所讨论问题的看法, 最好有一些独到之处,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在下一次案例课上更大的积极性。

2. 模拟情境表演法。

仅懂得单纯的理论分析还不够, 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才是根本。因此, 创设一定的公关活动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是非常必要的。模拟情境表演法就是在教学中, 依据教学内容设置工作场景, 让学生进入生活、工作情境, 使其在模拟的生活、工作情境中认识、理解、运用知识, 锻炼能力, 体验情感。它符合学生好奇的年龄特征,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还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有利于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如公关专题活动的种类 (记者招待会、开幕开工典礼、展览会、赞助活动等) 是公关实务活动中最精彩的部分, 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 讨论、设计、收集资料, 在课堂上经“招标”后选定他们要模拟表演的专题活动类型, 给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筹备排练,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在课堂上, 学生进行了某明星的记者招待会、某品牌汽车的展览会等模拟情境表演, 分别扮演了市领导、经纪人、明星、董事长、公关经理、主持人等角色, 让人惊喜的是学生的表现力和表现欲都很强, 角色人物被他们模拟得像模像样、活灵活现。模拟情境表演让学生情绪高涨, 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公共关系策划能力训练。

公共关系策划是一场公共关系活动的关键环节, 是展开其他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因此在案例课上也少不了要训练学生的策划能力。策划训练通常通过给出某个企业的背景资料和企业目的, 由学生根据企业背景资料, 以企业目的为指引, 策划出一个方案, 包括活动主题、步骤、注意事项等, 然后选出几份好的方案供大家点评。由于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这种训练无形中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 在进行策划训练时, 为避免学生流于形式, 教师一定要规定具体的篇幅和策划项目, 并让学生提交做好的策划书。虽然这些策划书并不一定具备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但从其稚嫩的字里行间, 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创意的火花。因而, 让学生进行公关策划训练, 对其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三、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的要求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 案例教学法的备课难度要大于传统教学的方法。在《公共关系学》的案例教学中, 教师不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那样仅仅是系统地传授知识, 还要组织、控制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教师应勤于收集、积累、编写案例材料。教师首先要读懂、吃透案例当中并没有完全透露出来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特别是案例所隐含的一些公关理论和方法。案例教学给教师增加了压力, 迫使教师勤于思考、善于动脑, 否则整个讨论、分析过程将可能失控。在这种压力下, 教师必须认真收集、积累、编写案例材料, 并对案例有充分的思考和把握, 在教学中循循善诱、灵活组织, 才能上好案例分析课。这也促使教师的能力、水平得到不断锻炼和提高, 使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不断创新。

由于班级人数多, 讨论课教学的组织难度较大, 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 经常是个别思维活跃、反应快的学生发表看法, 而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度较小。所以, 教师应对发言过多者, 要求其概括主要观点, 而后转问别人的意见;对没有参与发言者, 建立激励机制, 将学生课堂讨论的表现与考试成绩及学分挂钩, 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先问及一个事实问题, 而后追问解释性或评价性问题, 以此引导学生发表看法。在讨论时, 学生有时看问题会限于局部, 甚至跑题, 这时教师就要适时介入, 插入几句简短的话, 提醒学生回到讨论主题。当学生激烈讨论甚至出现争执时, 教师要循循善诱, “调和”矛盾, 既劝导学生服从真理, 又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此时可采取如下策略:不偏向其中某一方;引导学生认识到双方的一致之处;提醒学生讨论的主题;运用幽默化解双方冲突;概括双方观点, 提出共同面临问题, 把讨论引向深入。

综上所述, 《公共关系学》教学应该是轻松活泼的。根据课程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 案例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公共关系学》教学的始终, 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等教学手段, 实现公共关系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结合,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朱灵灵.职业学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案例教学法探讨.职业教育研究, 2008.11.

[2]黎敏.高职《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初探.职业教育研究, 2005.5.

[3]孟阳.对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高教前沿, 2009.4.

案例教学公共教育学 篇4

摘 要 论文从高校教学工作实际出发,分析了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教学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推广和优化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教学理念 案例制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公共管理学科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完善,在公共管理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开始引入和推广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理念的重要方式,在国外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广泛使用,尤以哈佛大学负有盛名。①案例教学以教学案例和课堂讨论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②具有真实性、 参与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特点。相比国外成熟的案例教学模式,国内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开展时间较短,在教学理念、教学课堂、案例选编和建设投入等方面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对案例教学的理念认识差异

教育理念既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反映,也是教育实践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③案例教学侧重于对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特定场景问题的学习讨论,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主要是对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公共管理问题进行判定和分析、分析的研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管理问题,从而增强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公共管理类课程来说,案例教学是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手段。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须以对相关的理论获得更好的理解为根本目的。不少老师依然秉承传统授课模式,认为公共管理理论作为由概念、原理和方法组成的严密的体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需要有对知识和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传统的教师上课、学生听讲记笔记的方式依然有效。也有老师认为,相比案例教学的个案性和典型性,理论教学更具有抽象性、客观性和基础性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完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而案例教学削弱了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教育的完备性要求,容易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思维上只是将案例教学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技术方法,没有认识到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2 案例教学课堂准备不充分

案例教学是师生间教授和学习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包括案例的选择和制作、案例材料阅读、课堂发表见解、提出完整解决方案等,是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从教师制作案例开始,到组织案例课堂讨论、提交案例解决方案等,都需要进行案例教学前的详细认真准备。但不少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局限在举例、习题、发言上,在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认为在教学理论、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着举例子就是案例教学,没有认真准备案例课堂教学。举例并不是案例教学中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内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过程是一种启蒙和引领作用,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互动的,而不是依赖于教师个人对教学例子的单向讲授和评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在有限的范围内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参与案例讨论。还有些教师因为班里的学生多,不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信息的`整理,没有认真总结案例讨论,未能引导学生展开对案例问题的深入思考,影响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

3 案例编写滞后于教学需要

公共管理课程选用的案例需要符合教学目的,充分考虑到案例与公共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使学生从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高度来准确地把握现实,而不是抛开理论体系的纯粹案例分析。同时,还要考虑到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所选案例要尽可能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因为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关心度比较高,容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反馈。案例选择还要有普遍意义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感到对案例的研究和讨论能够对已经从事或未来从事的工作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案例教学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依托现实公共管理实践,精心制作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而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绝大多数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没有自己的案例库,自己制作案例的少,使用别人案例的多;结合地方公共管理实践的案例少,改编国外的案例多;使用过去的旧案例多,新编更新的案例少,不能有效反映公共管理的现实变化。与国外相比,教学中能够反映我国当代公共管理代表性、实务性、针对性的案例缺少,案例更新的速度慢,学生对高质量公共管理案例的期望和需求强烈,也对案例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获得源自管理实践并反映公共管理学科前沿发展的本地化案例,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一大难点。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资源的不足,既有对案例制作的不重视,也有案例制作的经费投入和师资不足等原因。

4 案例教学激励机制缺乏

案例教学在引入公共管理学科的过程中,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由于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制度激励与安排,教师投入案例教学的热情并不高。高校愈来愈重视科研,虽然需要付出巨大精力和财力来编写案例和准备教学,但丝毫不涉及科研产出,算不上科研成果。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上课质量的提高很难与高校教师工作考核挂钩,在一些高校教师荣誉评比方面,如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学大赛获奖上,参考标准多注重科研成果,获奖者也多是凭借传统的教学方法,依靠案例教学获得教学荣誉的教师很少。制作好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还需要教师付出和承担一定的经济成本,都削弱了对教师投入案例教学的激励。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而言,目前一般没有明确要求公共管理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试成绩要紧密联系案例教学,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意识也不强,都影响了案例教学中师生的激励和互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逐步深化案例教学,完善案例教学过程衔接,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逐步发展出适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在当前公共管理学科的案例教学中,还应从完善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重视案例教学。公共管理作为综合性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理论指向性,实践性强,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实践的认知。在公共管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公共行政管理中真实管理细节的描述分析,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管理环境之中,对现实管理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讨论,从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所学理论和工具方法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途径,以实现巩固理论原理、深化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的目的。作为在国外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借鉴案例教学的成功之处,对于从应试教育背景下考入大学的学生而言,案例教学尤其有积极的一面。在案例教学中,学习者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和主角,教学关注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基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让学生直接运用公共管理理论知识来分析、研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教师更多地是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述学生记忆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参与,提升能力训练。

其次,要精心准备、认真组织案例教学过程。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从老师的角度讲,要明确教学目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分析、解决实际公共管理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根据所要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或实践层面知识,选择相应的管理案例。案例应能够贴近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现实,在课前或教学中通过印发案例文本材料、电子文档、多媒体手段展现等发放或展示给学生,把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提前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学生要全面阅读案例资料,积极进行案例讨论发言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活跃课堂气氛,鼓励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参加对话和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公共管理领域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⑤在案例讨论之后,让学生提交书面讨论发言材料,探讨自己从案例分析中的收获与疑问。

再者,应逐步丰富更新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认真组织和编写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基础。完整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包括:案例内容、教学理论基础及目的、案例带来的开放性问题、教师对案例的总述与点评、案例涉及的文献目录等。要更好地在公共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就要有丰富的、鲜活的、高质量的案例来满足教学需要。案例要具备时代性,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以新鲜的时代气息增加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讨论主题,结合学生知识储备,促进教学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教师可以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收集新的案例,根据课程特点,有准备地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收集资料,如注意平面媒体和网络新闻,获取一手的公共管理实践资料,积累案例资料素材。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反映我国行政管理实践层面的基础性和探索性的事例加以收集整理,编写具有典型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公共管理案例。

最后,应从制度安排上建立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对案例教学成果的师资评价。案例教学老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用传统的课时计算。在现行的教学考核制度下,案例教学工作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但工作绩效结果却并不一定好。要建立科学的教学成果评价制度,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加大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案例教学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由于高校扩招,很多高校的教学班中学生人数很多,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或是缺乏适合讨论对话的教室环境,或是因人数多而难以顾及每一位同学发言,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要加大对案例教学专用场所的投入,设立案例教学专用室,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选择有效的解决途径。

注释

① 张晓燕.哈佛案例教学的魅力和启示[J].学习时报,(9).

② 周金堂.哈佛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7).

③ 李运庆.论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

④ 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新视野,2006(1).

案例教学公共教育学 篇5

心理学是高师学生的一门公共课。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在心理学作用越来越凸显的当代社会,了解心理活动的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与规律,有利于个体在自知的同时知人,促进自身更好更快的健康成长,这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前提。心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该特殊的情境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高师生的成长至少包括两方面,即当下的成长与为解决未来职业领域中问题所做的准备。基于这种考虑,公共心理学的教学至少要达成三方面的目标:首先,知识层面。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心理学理论有基本的了解,比如心理现象的内容与活动规律,等等;其次,技能层面。让高师生掌握如何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从课堂内减轻学生负担,真正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再次,高师学生在发展中也会碰到一些困惑与适应性问题,通过心理学的学习,他们能充分利用相关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完善。

三个目标定位中,第二与第三个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与高师生的成长密切相关。而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有较强指导与警示意义的示范性案例。高师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输送人才。换言之,毕业后,这些学生绝大部分将登上讲台,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基于此,心理学的教学中有必要提供一些示范性案例让学生观摩学习,从而在其职业之初,通过学习他人与反思自己,成功完成从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蜕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师教学不仅要指向未来,为未来问题的解决而教学,同时也指向当下,为解决个体当下生活中的适应性与发展性困惑而教学,在这方面高师生也需要指导。基于这两个方面,示范性案例的重要性可窥见一斑。

案例教学意义重大,但已有研究更多谈及其在各具体分科心理学中的运用与价值,如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对案例本身的选择则较少涉及,而这是案例教学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案例本身包括两种,一种是描述教学中两难情境的案例,这种案例是开放式的;另一种是向新手教师传递专家教师的知识,帮助他们学习、理解课程教学的技巧方法的案例,类似于法律教育领域的案例,即作为一种范例的案例。基于高师生本身的发展特点,本文仅就公共心理学中示范性案例的选择方面做些分析。

二示范性案例的来源

首先,依据专业特点进行选择。高师院校有许多专业,不同专业为未来培养不同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学科之间内容与思维方式可能会有较大差异,因此,为让教学更有针对性,讲解时必须结合不同专业使用不同的案例。就同一章节看,比如,讲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部分,针对历史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所举的示范性案例肯定不能一样。就历史专业而言,提供一个专家型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内容制造与使用教具,其效果肯定会较其他无关历史专业的案例好。这提醒我们,跨专业授课的公共心理学教师一定要因班不同而自宜,不能以同一案例讲遍所有专业,这也是因材施教方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其次,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是社会的缩影。但客观说,它相对还比较单纯。高师学生还没有真正步入社会,从中学升上来的他们期盼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多涉及些外面的、与他们年龄相应的敏感话题。因此,在选择案例过程中这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如在情绪情感部分,要尽可能多的选取以爱情为主题的案例。这些示范性案例可不同程度的传递给她们一些与异性交往的技巧、行为与不行为的策略,等等。另外,针对情绪情感问题,还可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焦虑或抑郁症案例等进行讲解。通过案例的呈现,澄清一些有关焦虑或抑郁情绪的错误认知,引导他们在出现该情绪时正确面对,及时找到解决方法,将大量积压的负面情绪进行释放,还自己一个阳光心情与健康心态。

再次,结合时代性进行选择。现在的学生,虽然有很多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如大家经常谈到的自我中心、功利等,但不可否认,她们身上也有很多的优点,如敢说敢做、爱憎分明等,并且,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教育还承担着育人的责任。俞敏洪说,我们很多珍贵的民族精神正在丧失,而民族精神的丧失,必然是一个民族败落的开始。那么当务之急,最要紧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他们的使命感增强,祖国的下一代才有希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就不会灭亡。基于此,选择案例时,就要选择社会上正能量强的成功人士。如在讲到需要的层次理论时,可将华人首富李嘉诚的自我实现与学生分享。

三示范性案例选择的原则

来源确定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通过努力搜寻,教师在其案例库内积存了大量案例,这些案例非常完美,并且都符合条件,这时应该选择谁而又舍弃谁呢?因此,选择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让选中的案例能更好的作用于教学对象,对学生的当下与未来有更现实的指导作用。

首先,典型性。每个案例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如果两方面能做到有机统一,则案例就具有典型性。就形式而言,要求案例简短,但结构完整,主要人物与情节等要素必然包括在内。张学军曾谈到,案例教学虽意义重大,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推广的因素,如需占用大量的时间、适合人数较少的班级开展。换言之,典型性的案例在形式上必须短小精悍,时间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就内容而言,有两点需要考虑。第一,必须具有现实性。案例只有来源于现实生活才会引起共鸣,如若凭空生产,学生可能只关注情节本身而对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无法找到与自身的结合点。因此,所举案例不要求是真实发生的案例(真实的当然更好),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有原型,其本身具有现实性与普遍性。第二,要具有可探讨性。案例本身既不能单调,也不可过于复杂。太单调、太晦涩对学生均无吸引力,丧失案例本身的指导作用。以可调动学生积极想像,有想像空间的案例最佳。

其次,选择还要遵循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选择案例时应从本学科的整体来把握归纳,做到理论与案例相配套,案例与案例相关联。这有一定难度,对老师的要求较高。如绪言部分,为调动学生兴趣,并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定了解,可依据心理学研究对象示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个故事:计科系大二男生静逸在接待新生时喜欢上艺术系大一新生思琪。期末考试后静逸发现思琪身边多出一个男生,艺术系大二男生轮宇。三个主要人物之间关系的变化发展与心理学的三种不同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相联系。以此作为教材的纲,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趣味化、生活化。在每一章节,老师可让学生根据纲领编撰故事。过程中融合进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同时自己想出解决的方案。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再次,辩证性原则。辩证性原则意指在选择案例时不仅对案例本身要一分为二,不可仅考虑其正面或负面的某一点,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呈现不同性质的案例。就性质看,示范性案例本身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它们是一体两面,从正反两方面接近真相,对同一问题进行揭示。这提醒公共心理学教师在选择时尽量避免单一,不可只选择表面看来有积极指导价值的案例,这既不真实,也无意义。案例或积极或消极,它必须有现实性与生活性,而生活中的人不可能完全正确。“失败是成功之母”,人必须不断的反思,不断的从错误中进行总结才能成长。因此,消极的案例同样值得借鉴。让高师生明白当下与未来他们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少走弯路。

心理学教学中示范性案例的使用不是“吹牛”,它是在围绕一定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有目的的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为教学服务,使高师生习得一定的教学技能技巧并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遵循原则,慎重选择示范性案例,让其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军.案例教学的认知心理学原理分析[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2).

案例教学公共教育学 篇6

一、高职公共管理引入案例教学的意义

对于兼具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与高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不谋而合, 在公共管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也是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需要。

(一) 案例教学是高职教学的客观需要。

高职院校大多以就业为导向, 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公共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西方兴起, 就有极强的外部取向, 强调将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的公管理学的教学任务不仅包括讲授相关基本理论知识, 更重视以实践问题和案例为导向。在案例教学讨论过程中,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见解提出意见, 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 并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二) 案例教学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理论基础较弱, 学习主动性不强。案例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法, 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 而是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设身处地根据案例提供的事实, 对客观问题进行分析, 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热情。在分析讨论案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和掌握, 避免抽象理论造成的枯燥无味和难于理解。

二、高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职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优势已获得广泛共识, 但从总体来看, 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践中, 案例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与案例教学的精神实质相去甚远。概括起来, 在高职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缺乏经验。

尽管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领域已经备受认同, 但与国外教师授课计划周密、课堂控制力强等表现相比, 国内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经验和知识水平不足, 使得案例教学未能达到最优效果。某些教师在观念上仍然仅仅将案例教学看做是一种教学方法, 而没有认识到其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 是一种全新的、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围绕三个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对案例教学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很多高职教师将案例教学与事例教学混淆起来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举例子, 甚至是讲讲故事。教室中的讲台也都是高高在上的, 使教师显得“盛气凌人”, 教室的桌椅多是固定的, 不符合课堂讨论的自由气氛。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形成的缺乏平等观念, 习惯以权威自居, 这些对案例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不符。

(二) 学生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方法。

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方法, 不仅对教师要求较高, 对学生要求也比较高。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教师、死记硬背、照搬知识的习惯, 使得他们难以适应勤于思考的案例教学方式, 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 讨论时常出现“冷场”或讷于言辞, 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听取他人的意见, 等等, 使案例教学的目的不能充分体现。许多学生在讨论案例时, 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要么束手无策, 要么未紧扣案例作分析, 答非所问, 或者就事论事, 思维往往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而无法扩散开来。许多学生在发言时, 声音偏小, 表达不流畅, 神态不自然, 明显表现出受过的训练偏少和自信心严重不足。

(三) 公共管理案例质量不高, 供给不足。

总体来看, 国内公共管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案例资源匮乏、供给不足的问题, 能够反映我国当代公共管理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强的案例非常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确实, 如果没有贮备丰富且切实有效的案例, 案例教学就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目前的案例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种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 是国外公共管理案例的翻版。可以参考, 但在教学应用时, 很难真正收到效果。第二种是近来各学校编写的案例。案例陈旧, 缺乏代表性和典型性。有些案例甚至是上世纪的事情, 由于年代久远, 这些案例根本不能反映当今公共管理的实际。另外, 有些案例的主题过于暴露, 倾向性太过鲜明, 可供研讨和争论的空间很小。第三种是直接采用报纸、网页、杂志甚至传记文学的内容, 这种案例内容较新, 时代感强, 学生感兴趣, 有亲切感。但由于缺少加工, 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缺乏对公共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 从原始材料的选样就已经偏离了公共管理的视角, 因而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评价。

三、改进高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对策

(一) 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强化教学效果。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必须由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变为参与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教学的主体应是全体学生, 教师的责任是课前选择组织好案例, 提前一周安排和布置案例讨论任务,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 并查阅相关资料, 准备好在课堂上进行报告的书目材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指定的案例并查阅相关资料, 课中组织和指导好课堂讨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在案例所限定的特定环境中, 对案例所提问题进行讨论、争辩, 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 同时及时处理讨论中出现的冷场、偏题、过激等各种特殊情况, 引导和控制局面。课后, 总结教学的效果。

对于角色转换感觉有困难的教师, 也可参加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一些案例研究中心会定期开设课程培训, 参加培训能让教师感受到案例教学的氛围, 以便更好地理解案例教学的意义。

(二) 案例教学中学生要更新学习观念。

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必须扮演积极参与者的角色, 课前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 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 据此做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 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 课堂上积极发言, 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并与他人展开争辩。学生必须从被动的接受者角色转变为自主学习者角色。简单地说, 教师要从“主角”变成“配角”, 学生要从“配角”变成“主角”, 理顺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 增进主体间的交往, 建立教学双方的平等关系, 营造师生合作共事的教学环境, 这样, 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 而是活的知识, 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三) 编制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它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国内外现有的案例库中精选或亲自动手编写教学案例。但是编写案例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美国肯尼迪政府学院有个专门的案例编写小组, 有6名案例编写员, 全院现有1300—1500个案例, 除少数由任课教师自编以外, 绝大部分是由这个小组的专业人员编写的, 且案例经常更新, 每年新编30—40个案例, 并注意开发国际性案例, 学院搜集案例素材, 注意不同方面的观点, 比较客观公正。哈佛商学院采写一个案例的预算是115至5万美元,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采写一个案例的预算是115万欧元。在国内采写一个本土案例的经费大约在一万元人民币左右。因此, 相对投入较大的大型案例而言, 微型案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 案例必须从现实中来, 真实、生动, 体现时代特征。要保证案例的内容是发生的真实事件, 也只有真实而非虚构和脱离实际的案例才有研讨的价值。同时, 案例必须体现时代特征, 要新鲜而不能陈旧, 最好是近两年发生的事件, 太陈旧的案例学生都没有经历过, 缺乏探讨的欲望。只有新鲜,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 案例必须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案例要提供人们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和空间, 要有一定的争论性和可讨论性, 没有所谓的最佳答案, 不能用所谓标准化的答案束缚学生思维。理想的案例及案例教学应该是:既能包容又能促进多种见解的形成, 能促使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和技能的人对同一案例都有话可说, 能站在不同角度, 用不同的方式研讨同一案例。

最后, 案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能反映当前管理实践中普遍发生的, 经常出现的, 带一定共性的问题,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 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佳.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研究[J].南方论刊, 2012 (5) .

[2]王洪波.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 2008.11.

[3]张忠.我国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 2006 (12) .

案例教学公共教育学 篇7

一、案例教学法在《旅游企业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案例教学法, 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法国作家伏尔泰说:“人, 如果没有记忆, 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记忆在学习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没有记忆, 学习就无法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教师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他们参与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讨论, 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基于以上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来说明抽象的理论和概念, 从表面现象来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 将课本上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 从中得出一般的原理、理论, 生动形象, 易懂好记。如在讲授“危机公关”专题时, 可选择“长虹海外‘受骗’风波”、“肯德基‘苏丹红’”等案例, 学生从中获得的收获会很大,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

2.运用案例教学法, 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旅游企业公共关系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的突出优势是能提供一个逼真的公共关系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以主人翁角色置身于“现场”, 透过众多的情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讲授“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专题时, 可以模拟一场公关人员现场招聘会, 教师现场点评学生在面试中的表现, 同时, 举出毕业生应聘的各种成功案例, 让学生主动去分析和思考各个案例, 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从而把握住问题的症结, 共同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案例教学法, 有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 通过传播与沟通的手段来影响公众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它是通过信息的双向沟通, 帮助组织建立并维持与其公众之间的相互沟通、谅解、接受与合作, 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环境。但是, 在传统的旅游企业公共关系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合作的机会并不多。而案例教学的过程, 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的集体讨论, 大家在讨论中进行思想的争鸣和碰撞, 在讨论中学会沟通、合作。如在教学中用“头脑风暴法”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深入讨论“一美元的蛋卷”、“小冰柜收费引来的麻烦”等案例, 以帮助学生结合实际、系统全面地看问题, 在不同的案例分析中不断提高理解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会为学生以后在讲究合作与沟通的公共关系工作领域里大显身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运用案例教学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引入现代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自由探讨、大胆质疑, 从不同角度出发, 采用多种思维方式, 推断出多种新的、合理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勇于思考, 敢于质疑,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注意分析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路, 弄清其产生错误的原因, 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切忌教师处处包办代替, 从而违背案例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讲到组织形象的塑造时, 即以麦当劳快餐连锁店成功的秘诀为例;讲到公共关系原则之一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时, 以“香港迪斯尼拒客事件”为例等, 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从各个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 发表自己的见解。案例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它并不要求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 而是要求解决办法的科学性和实施步骤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为培植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土壤。

二、目前的《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案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许多老师误将举例教学法视为案例教学法, 认为在讲授旅游企业公共关系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举例子就是案例教学。事实上, 案例教学有着丰富的内涵, 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 决不会满足于单调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 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公关技能, 尽快让专任教师走出认识误区, 熟练掌握和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当务之急。

2.案例满足不了当前教学需要

目前, 国内所用的高职《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案例教材, 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案例来源相对匮乏, 大多数案例编写采用“拿来主义”, 适用性受到限制, 特别是适用于旅游、酒店行业的案例可谓凤毛麟角;二是案例陈旧, 多年不变, 大多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三是案例不精, 缺乏典型性;四是局限于知识点案例, 缺乏综合性案例。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这些案例教材缺乏实用性和规范性, 不能够满足当前案例教学的需要,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自然也无法让学生们喜爱。

3.案例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 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案例教学法中, 大多数教师没有更新教学观念, 从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围城中走出。从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到时间的把握等方面, 均要亲手操办。这就造成了在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师生互动, 这不仅削弱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而且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倾向和方法, 导致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此外, 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自我实践、自我寻求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对于长期接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的学生来说, 在使用时, 他们往往会感到不适应, 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要么束手无策, 要么答非所问, 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对进一步搞好《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思考

针对上述在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案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旅游企业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密切关注公关业内的前沿动态, 强调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才能够走出高职《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教学理论化、片面化的误区。

1.更新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古语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问题, 对问题形成独特的见解,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教学中仍沿用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 并且还出现了将举例教学法误认为案例教学法的现象, 这显然不能满足作为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旅游企业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需求。因此,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与探索知识, 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使学生能主动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学以致用。

2.依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 满足当前教学需要

选择好的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 由于一些案例不适宜高职学生, 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根据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一般案例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 针对性。

凡是选取的案例, 必须与理论知识相吻合, 要针对这些知识的难点、重点, 如果不能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所选的案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在讲述“制造新闻”时, 我们就选用了“10万美元寻找主人! ”这一案例, 使学生从中掌握制造新闻的技巧。

(2) 时效性。

公关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公关理论不断更新, 人们的公关实践也不断发展, 过时的案例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缺乏吸引力, 所以在选取案例时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应选取社会上刚刚发生的事例、一些敏感问题、热点事件来作为公关案例。如“从‘华人马来西亚受辱事件’看危机公关”、“我看2008奥运的公关艺术”、“公关助《集结号》成功推出”, 等等。通过对热点案例、身边的案例的分析, 使学生感受到公关在实际中无处不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学生也逐渐学会以公关的有关原理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3) 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就是有一定的共性或规律, 可以使学生在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时, 借鉴该方法进行解决, 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举一反三或事半功倍的效果。尽量向学生介绍一些典型的案例, 既能体现公共关系理论价值, 又有公共关系实践意义。如“35次紧急电话”、“泰莱诺尔药物中毒”事件等。这些案例都是前人的经典之作、经验之作, 有助于学生经验的积累, 培养学生对旅游企业公关关系的兴趣, 对思维方式的形成也大有裨益。

(4) 系统性。

所选案例要成体系, 成系统, 能完整地反映旅游企业公共关系的理论框架, 而不是东拼西凑, 牵强附会。因为案例教学不同于为解释某一观点而信手列举事例, 它是结构完整、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实际案例为系统内容的教学活动。如关于麦当劳这一案例就可以将其CIS形象设计 (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 不断地渗透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 通过解剖“麦当劳”这只麻雀, 学生能基本理解旅游企业CIS形象设计的相关原理和理论知识。

3.认真把握案例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职教学中, 教师应认真把握好案例教学中各个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旅游企业公关人才。

(1) 案例教学课前准备环节。

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准备, 做好这一步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师的准备主要是精心选择公关案例, 并列出有价值的讨论问题。学生则要仔细阅读案例, 根据讨论题目查阅资料, 准备发言材料。

(2) 学生个人体验案例。

这是学生熟悉案例, 进入角色独立思考问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学生应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 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况中寻找问题、发现线索, 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并作好记录, 拟写发言提纲。这是一个基础环节, 这个基础打不牢, 就可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会将这个环节向前延伸, 即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就将案例发给学生, 请他提前阅读。根据需要, 有时甚至可能在课前一周就发给学生案例进行阅读。通常在布置案例阅读时, 教师还同时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讨论。

教学中, 教师可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 先由小组讨论, 然后再让各小组代表发言;也可以在全班组织大型讨论, 由学生主动发言和教师随机点名发言相结合。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给发言优秀者总评成绩加分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 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轻松的讨论环境,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鼓励学生相互争论, 并对学生的争论进行正确的引导, 组织好分析讨论过程。

(4) 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给出最终的答案, 因为每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是唯一的。首先, 教师要对整个讨论情况进行归纳、评价, 把学生一些正确的观点、独到的见解给予肯定;其次, 对有争议的观点, 要结合涉及到的公关理论,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最后, 教师要谈谈自己对案例中所讨论问题的看法,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及巩固学生对知识要点的识记。只有把总结归纳这个环节做好, 公关案例教学才有始有终, 才可能保证较高质量。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针对当前高职《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认真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 切实教给学生公关专业知识及公关实务技能, 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旅游企业公关人才。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先进教学方法, 具有传统教学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它能激发学生学习旅游企业公共关系理论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创造性思维, 锻炼旅游企业公共关系的实务技能;要运用好案例教学法, 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认真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张索沽.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 .

[2]尹佳, 厉敏萍.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5, 9 (444) .

案例教学公共教育学 篇8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法的界定

(一) 案例的特征。

案例可以理解为情况、实情、实例等意义, 虽然不同的学科领域对案例有不同的理解, 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案例是关于实际情景的描述, 运用于教学的案例具有以下特征:

1.真实性。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 描述的是真实的现象或实况, 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 也不能用从抽象、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

2.相对的完整性。案例应是相对完整的事件或例子, 要有从开始到结束完整的情节, 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过程都应揭示出来, 不应只是事件总体特征的抽象化、概括化说明。

3.较强的时代性和时效性。好的案例应反映现实生活场景, 有其自身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可提供正面的经验或反面的教训。

(二) 案例教学法。

一般认为现代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 1871年兰德尔教授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创以案例讲授法律的方法, 以后逐渐应用于法学和医学课程, 由于其在哈佛商学院的成功运用而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从世界范围看, 案例教学的应用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 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法。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 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管理情景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相似的实习氛围, 使学生尽可能的接近甚而融人真实的管理世界,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管理活动的各种矛盾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推广较晚, 1980年我国在管理教学中首次运用案例教学法, 全国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人学联考试题中, 大量采用案例试题, 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进行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设置公共政策专业和开展MPA教育以来, 我国管理教育界对于公共政策案例, 特别是反映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际的案例的需求猛增。所以引入案例教学对我国高校管理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到公共政策类课程的教学, 组织得当的案例教学, 可以实现多方面的积极效果。

二、公共政策类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知识灌输的对象, 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既当学生又当老师, 这种师生角色的互换与互动, 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角色, 要求学生主动思考, 独立分析,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进人案例描述的特定情景和角色, 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通过这一环节去激活其脑海中积淀下来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能有效地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 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沟通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 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积极寻求多种解决方案。这样经过反复多次沉淀后, 学生就会逐渐适应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 而且在一个彼此沟通、协作的团体中学习所产生的效果也远远大于一个人单独学习所具有的效果。案例教学不仅有利于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主体, 并且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团队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在合作中沟通, 在沟通中增进合作, 大大增进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沟通能力。

(三)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深层直觉。

传统教学中, 非智力因素和深层直觉基本上是被排除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对于非智力因素、深层直觉, 用关于理性的认识过程理论, 通常不能做出有效解释, 但它们又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在个人及其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教学环节中如果缺少对这一内容的关注, 对学生的管理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来说是一个重大损失, 而案例教学能够在这一方面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四) 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系统地传授知识, 还要善于组织、控制整个教学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既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 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同时由于公共政策类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特点, 使得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公共政策的理论发展与社会实践, 这无疑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动力, 迫使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积累案例素材、提升教学技能。

三、当前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的问题

(一) 系统性和针对性强的案例供给不足。

总体来看, 国内公共政策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案例资源匾乏、供给不足的问题。与国外相比, 教学中案例使用不仅数量处于最低限度, 而且能够反映我国当代公共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强的案例非常少, 且大多过于陈旧, 与学生对本土案例的期望和需求仍存在显著差距。

(二) 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及认识误区。

目前, 国内的案例教学和案例教学法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在观念上仍然仅仅将案例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 而没有认识到其更主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 是一种全新的、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虽然加入了案例, 但往往简单地认为案例教学只是“举例子”, 因此基本上是教师独自选择案例、论点和讨论形式等, 致使教学环节的流动还是单向的, 并未根本性突破传统教学中学生所处的消极被动状态。

(三) 滥用教学媒体。

公共政策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时代感强, 运用媒体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 因而被公共政策教师广泛采用。恰当运用教学媒体, 改变了以往公共政策的教学模式,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公共政策教学活动中, 有的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将实物、挂图、录音、录像、投影等一齐用上, 结果弄得学生眼花缭乱,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 耽误了教学时间, 降低了教学效果。教学媒体仅仅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 而不能将其作为目的。因此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要根据具体的公共政策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合理借助媒体教学适时展示。

(四) 违背学生认知规律, 随意编排教学内容。

随意编排教学内容主要表现为第一拔苗助长, 将不属于本教时、本课的教学要求, 甚至不属于本科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 也试图达到, 从而导致要求过高, 难度加大。第二随意掺和, 将与本课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教学内容引进课堂, 从而导致教学内容臃肿学生负担过重。第三急于求成, 将本来应分步到位、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压缩合并, 试图一步到位违背学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规律。

四、对案例教学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 加强案例教学教材建设工作。

第一, 案例的选用要符合教学目的。要充分考虑到案例与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选取的案例要与教学理论知识相吻合, 要针对这些知识的重点、难点。第二, 选取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管理实践在不断发展, 管理理论也在不断更新, 所以在选取案例时一定要关注社会现实, 要尽可能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要尽量反映世界最新的公共政策思想、技术和方法。第三, 选取案例时要注意案例本土化。由于种种原因, 我们在公共政策教学中较多使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案例, 国外案例可以参考, 但由于东西方在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及历史渊源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差异, 使大多数学生很难融人案例情景, 深刻理解案例涵义, 而且过多讨论国外案例不利于学生了解国情, 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有机联系。所以案例选择的内容应具有中国特色, 应尽量反映我国公共政策的实践, 反映公共政策在我国的发展实际。

(二)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总结者。

相对于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说教身份,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从理论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人角色, 进人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中, 比照理论知识框架去思考和寻求答案。特别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讨论阶段, 教师更需要为整个案例研讨指导方向、控制节奏。教师在此时的任务主要是维持课堂秩序、协调研讨气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研讨和思考能力。讨论完毕后, 教师还要进行总结, 对学生做出的各种答案进行归纳和综合, 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评点。

(三) 科学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关键。

根据案例的类型和具体内容, 宜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一是个案举例, 个案举例的案例一般篇幅短小精悍、紧密结合授课内容, 用以论证与理论相吻合的理论, 案例后提倡附思考题。二是课堂讨论, 教师在这一阶段, 既不能放任自流, 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 更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 影响学生讨论的正常进行。三是运用比较法, 在案例课堂上可将同一个案例分配给2~3个小组, 其中一组进行案例分析演示, 其他小组对案例分析进行提问、评价和打分。这种方法不但能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四)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新时期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够创造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对感官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综合刺激, 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 也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它正在对高校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即改变高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乃至整个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因此,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教学模式, 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紧密合为一体, 以更快的速率、更丰富的内容、更生动的教学手段, 实现公共政策的教学目的, 所以公共政策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利用这一良好环境, 合理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提高公共政策的教学质量。

摘要:案例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教学方式, 公共政策学课程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更为有效地达成专业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本文首先对案例与案例教学法加以界定, 通过对当前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提出改进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案例教学,自主学习,情景模拟,本土化

参考文献

[1].尹蔚民.积极开展公共政策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J].中国MPA, 2001

[2].张秉权.行政管理中的双讲形式[J].中国行政管理, 1998, 1

案例教学公共教育学 篇9

体育公共关系是一门基于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了体育公关教学不能依赖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应以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为主。运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具体且真实可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重作用[2]。体育公共关系的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体育公关情境的真实描述,引导学生对体育公关案例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思考、归纳并付诸于实践的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1 案例教学法的实质

案例教学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最先用于医学界和法学界。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运用案例教学方面开了先河并取得了成功。他们首先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工商管理课的教学,在两年中用一千多个案例作为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材,培养的学生在美国五百多个大企业领导人中占1/5。学生的惊人业绩,使人们对培养这些学生所使用的案例教学手段大感兴趣,从而推动了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的发展。现在案例分析已被广泛用于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不同领域,成为一种学科实证研究的重要方法[1]。

案例教学法是对某一具体的、特定的体育公共关系活动内容、情景,以及过程进行客观描述或者介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它的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

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2.1 明确的目的性

运用案例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列举一个或几个独特而真实,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客观真实性

在课堂教学中,所选案例所描述的基本上都是客观真实的事件或一篇动人的报导,如果出于保密和其他原因,不得不进行掩饰和隐匿,可以使用假名和代号,但故事情节必须是真实的,案例本身不加入撰编者的个人意见,倡导以尊重事实为原则。由于案例本身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因此,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对案例的思考、分析和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2.3 深刻的启发性

案例教学,摆脱了“唯一标准答案”的枷锁,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案例教学的启发性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启发为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从案例问题的质疑、讨论到案例问题的解答中去理解教学内容,并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精神的目的。

2.4 突出的实践性

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实践性的角度来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实例的教学,为锻炼和培养学生面对实际情况的临场决策能力及综合素质提供一个训练的现场。学生获得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教师对他们的答案做出了迅速反馈的机会。

2.5 过程的动态性

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交往,也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会在案例间掺杂一定程度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的解决和一个行动的结果,就会引出另一个学习的问题和另一个冲突的议题。

3 案例教学法在体育公共关系教学中的应用

3.1 案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体育公共关系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维持与它的公众之间的相互沟通、谅解、接受与合作,它通过双向的信息沟通,来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环境[4]。体育公共关系的案例教学的应用,能在课堂上营造一个逼真而直观的体育公共关系氛围,师生均可身临其境并以“当事人”和主人翁角色出现,大家在合作中相互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引导学生透过众多的现象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力求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积极的、有针对性的策划公关活动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为学生以后在注重团队精神的体育工作领域里施展才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选择案例应注意的问题

3.2.1 注意案例的典型性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着重考虑在体育实践中比较成功的事例。如“北京申奥”的系列公关活动,我国三大球职业联赛中体育与赞助企业、大众传播媒介的系列公关活动以及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健力宝等知名品牌介入体育的成功案例。

3.2.2 注意案例的真实性

对于教学案例的选择,必须是在体育公关活动中真实存在的,即在实际公关工作中和公关活动运作中要出现的情况或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不能人为随意杜撰。否则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积累、判断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失去意义。

3.2.3 注意案例的启迪性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注意选择那些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分析能力的案例;复杂案例所提供的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他们以更多的启迪;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灵活想象,在与别人不断的交流、研讨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想法,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启发来启迪学生的智慧,通过讨论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公关活动中能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会产生创新的动力[5]。

3.2.4 注意案例的适度性

教学案例选择难易适度对上好案例教学课十分重要。案例选择过难,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承受能力,就会使学生对案例无从下手,只有消极等待课堂上的灌输,从而丧失参与案例的兴趣,教师希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相反,案例过易,结果一猜便知,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也会降低学生对案例的参与度;学生得不到足够的锻炼,设想的通过对公关案例的分析、讨论而掌握公关方法的实际应用就无从谈起。所以,案例难易要适度。同时,对案例难易程度的掌握,也有助于教师把握好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教学量,提高学习效率。

3.2.5 注意案例是针对性

课堂案例教学的开展要针对体育行业和体育公关的特点,体育公共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扩大体育影响、树立体育形象”。因此,选择针对体育大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校园认知”和“社会认知”;即如何利用健壮的身躯,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树立公众形象,改变以往“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错误印象,以及在大学期间最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现实谈如何树立良好的形象走向社会并被社会承认和接纳。还可以选择一些体育行业的热点问题,如体育竞赛政治化问题、体育竞赛体制的社会化改革问题以及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08奥运”后的状况等对树立体育形象的影响组织案例教学,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3.3 实施案例教学应把握的要点

3.3.1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来积极地观察、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其关键是要转变千百年来形成的继承性的教育思想,树立创造性教育观念[6]。重要的是把教师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由教师的协调和引导建立起来的师生交互式探索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诫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3.3.2 案例教学所涉及的问题都是现实工作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因此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教师应收集大量的体育公共关系工作实践中各种资料和案例,使案例教学成为模拟实践的教学活动,如举办体育大学生就业“招聘会”的模拟现场,分别由学生代表招聘方的工作人员和应聘者,双方就工作岗位、待遇等问题进行谈判。使学生在模拟求职公关活动中认识公关谈判活动的特点,掌握活动的原则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3.3.3 案例教学中,解决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答案”,但有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案例教学重在讨论过程,不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正确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化为前提条件的。案例教学也并不单纯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也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都必须由同学们自己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在对各种答案进行讨论比较中选择出案例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3.3.4 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充分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等。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教育家孔子曾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就是运用各种各样的“偶”即例子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是教学的一个依据和材料,教师通过案例来开阔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关系。

3.4 案例教学法应用存在的局限性

3.4.1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相关要求决定了体育公关案例教学比较适合于已掌握了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有一定的公共关系等相关知识积累的大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因此,不能盲目地不看对象地随便应用这种教学方法。

3.4.2 体育公关具有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特点,把案例教学方法应用到体育公关教学,就会促使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工作,如果同一学期内一个班级或年级采用这一教学方法的课程较多,学生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因此,体育公关选择案例教学必须考虑一学期内其他课程是否同时采用这一教学方法。

3.4.3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从头到尾都要用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困难的。因为学生必须先了解和掌握体育公共关系的内涵、目的、意义、功能和原则。因此,开始阶段只能采用讲授法等方法讲授这些理论。体育公共关系课程一般也只能选择那些合适的章节应用这种教学方法。

3.4.4 体育公关的案例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授课教师需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充分驾驭课堂的能力,但同样需要经过刻苦的实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师在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准备课程后,由于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加,如果组织不好,引导不力,就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不高,就可能影响教学进程,影响学生学习[7]。

4 结束语

心理学家斯坦贝格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就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校教育从本质上讲,就应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双重任务。案例教学法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先进、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研究和探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案例教学法在体育公共关系教学中的应用, 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而重点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由此,合理地把握和处理好案例的选择、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等方面的问题,是在体育公关教学中应用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3]葛翠柏,时金陵.案例教学法在《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6):67-69.

[2]侯立新.公关案例新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2):42.

[4]厉敏萍,李桂莲.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探讨[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6):112-114.

[5]随风地理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EB/OL].http://www.wmzy.net/Article/2006/200608/2006-08-17/79292.html.

[6]魏斌.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肇庆学院学报,2002,(1):68-71.

案例教学公共教育学 篇10

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公共管理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理论, 更强调学生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目的需要。因为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并不晦涩难懂, 难就难在如何应用。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可以在课堂上学到一定的管理学知识, 但并不知道如何将管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案例教学正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的实际工作场景, 学生可设身处地的对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近几年, 教师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但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

1、教师选取案例不能满足教育需要

当前, 我国公共管理案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旧的案例比较多, 新的案例比较少;国外的案例比较多, 国内的案例比较少。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往往感到困难, 因为很多案例都比较陈旧, 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成熟的案例以翻译和引进国外教材为主, 由于国内外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差异, 国外的案例在我国并不适用。

而国内的案例大多数是泛泛而谈, 缺乏一定深度。

2、教师对案例教学含义和目标认识不到位。

很多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时对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目标认识不到位, 把案例教学看成举例子。通常是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引用案例来证实理论观点。此外, 很多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时主导着案例讨论, 干预过多, 完全以导演身份, 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意图去理解和决策。因此, 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被动的参与案例讨论。这种重灌输、轻启发的的所谓案例教学, 有悖于案例教学的本质。

3、教师不能有效组织案例教学, 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有些案例, 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懂就拿到课堂上讲,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些教师甚至为避免教学理论的枯燥, 引用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案例。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经验, 不知道该如何组织案例教学, 常常是把案例念一遍后让学生自己讨论。缺乏社会经验的同学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因此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4、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很多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当教师的, 没有在公共部门从事公共管理的经验, 而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又相对封闭性, 外人一般无法直接参与。由于缺乏切身的实战经验和感受, 很多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只能纸上谈兵, 泛泛而谈。

二、对策

1、甄选质量高的公共管理案例

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 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针对性。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要求, 蕴含相应的管理理论并使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依据。 (2) 适度性。选取的案例所描述的情景应该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经验以及想象力可以理解的。如果案例所表述的内容是学生无法理解的, 学生对此案例一筹莫展, 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 代表性。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有代表性的,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4) 掌控性。案例能否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 案例难度是否掌控在教学能力所及范围之内。

2、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目标

对公共管理学科来说, 案例教学法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案例教学法的学习, 首先要依靠教师的自身努力, 利用大学图书馆、网络、周边资源来提高理论功底。其次要发挥学校教研室的帮教作用, 特别是对新进教师, 教研室可通过研讨、观摩课、交流心得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目标。

3、完善案例教学技巧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需从主角变成配角, 学生则需从配角变成主角。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并不是主导整个案例讨论而是启发学生, 控制节奏。因此, 掌控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巧。 (1) 组织学生有序的讨论。在课题讨论阶段, 教师不能严格控制讨论, 也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学生的讨论偏题了, 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回到案例的主题来。 (2) 善用有效性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 以不同的态度调节课堂气氛。学生讨论不够激烈时, 教师要鼓动学生不要怕说错, 不要怕丢人, 大胆发言。对积极讨论的同学给于肯定性的评价, 鼓励其深入讨论。

4、通过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

大量高学历人才进入高校工作为高校注入新鲜血液, 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 社会阅历浅,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理论到理论。涉及案例教学时也只能是表面上作些理论分析, 没有详细的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挑选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教师到各地方公共管理部门挂职锻炼, 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实战的平台。挂职锻炼的期限可以为一年。通过一年参与公共管理的经历, 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必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历敏萍、李桂莲:《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探讨》, 《井冈山学院院报》, 2005.11。

[2]陈福松:《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3。

[3]赵红梅、谭旭红、肖峰:《基于构建主义的公共事业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高教论坛》, 2010.11。

上一篇:人力资源工作开展下一篇:法律案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