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教学案例

2024-10-15

地理教育教学案例(共8篇)

地理教育教学案例 篇1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案例教学运用》

一、案例选编策略

选编好案例是顺利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用于揭示地理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因此,教师只有建立在对案例作用和地位准确认识基础上,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广泛关注社会实践,才能选编出最适合特定学生、特定内容的案例。选编案例通常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导向性和复合性共存。

案例用于表述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因此,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导向性。首先,案例要具有典型意义,否则难以代表同类地理事物,往往会误导学生以偏盖全地推出伪规律;其次,案例要能明确表示主要原理和规律,如果案例与其要揭示的地理原理间对应关系不明显,会使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时走弯路,甚至步入思维误区,难以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掌握主干知识。导向性并不排斥案例的复合作用。一个案例在明确表达出主干知识外,还可以具有论证旧知、引导新知的功能,好的案例能反映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其中阐述不同章节、不同层面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因而同一案例可以用于不同内容的教学;学生中存在着基础、智力和情感上的差异,因此,案例的复合作用还表现在一个案例所包含的内容具有递进特点,可以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分析、讨论过程中去。

2、启发性和探究性并重。

案例教学中大部分教学活动由学生完成,因此,案例要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过于直白的案例会减小学生的思考量,不利于学生理解、内化知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过于晦涩的案例会加大学生解读案例内容的负担,冲淡了推导地理规律的主题。因而案例的组成要素(图、文、表格等等)宜通俗易懂,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内容和要素组合上应尽可能增加思考容量,突出启发性,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的同时,逐步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案例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案例应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特点。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案例从学生已有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内容、形式和结论具有开放性的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开放性案例还要求在注重地理学科特色前提下适当融合其它学科知识,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同时整合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趣味性和多样性共融。

案例是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载体,因此,案例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引导下真正投入到分析、讨论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去,进而“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并逐步养成乐于研究、勤于学习的习惯和态度。案例的多样性是揭示地理规律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不同的地理原理要求由不同内容、形式和来源的案例来推导和证明。如果案例全来自于教材,形式千篇一律,揭示原理的途径相同,会将案例教学教条化,误导学生**记教材中的案例内容,淡化对规律性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相反,多样化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可以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案例的表达方式要变、涉及内容要广、收集渠道要多,同时还应有反面的例子,用于反证地理原理。案例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因材选例”上,即根据学生情况、当地实际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案例。

综上所述,案例应为揭示普遍性地理规律服务,以使学生最轻松、最透彻理解地理原理为原则。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案例前要吃透教材中原理性知识,根据需要选用或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中案例;要求教师熟悉乡土地理,熟悉热点内容,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喜好,编出最合适的案例。选取案例还包括案例数量的选择,即根据内容难易、课堂容量确定每节课中需使用案例的数量。

二、案例展示策略

展示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选择合理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益,又可以在上课伊始抓住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1、展示案例的方式要注重直观性和多样化。

展示案例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案例并了解其中的重点内容,直观展示方式可以将案例中的信息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许多地理案例要涉及到图、表、模型等直观教具,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直观性材料,并运用电教、场景模拟等方式展示案例,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不同案例的特点不同,展示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师(生)阅读、学案配合、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以最适合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求知欲。

2、展示案例要符合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总目标。展示案例是学生从个案到共性规律分析的开端,案例展示机智对课堂效率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不能将展示案例的功能简单化,要将案例展示和提高课堂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运用适当的方法暗示对推导地理原理有重要作用的信息,使学生在案例展示阶段就能从材料中提取出最有用的信息,进而缩短展示案例时间和学生熟悉案例的时间,使学生更从容地分析、探究地理原理和规律;同时,展示案例还可以运用统筹学原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空间。

3、展示案例要抓住最佳时机。

将选定的案例安排在课堂上什么时间展示出来,要根据案例和地理原理的特点灵活安排,通常情况下,案例和地理原理出现的时间顺序有四种组合形式。

(1)例导型。即先“案”后“理”,出示案例后,让学生熟悉、分析案例,进而讨论、归纳出相关地理原理,这种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最为常见。

(2)例证型。即先“理”后“案”,在说明地理规律后出示案例,用以论证、强化和巩固地理规律,这种案例通常起到例举的作用,与例举不同的是,案例中的情景更完整,可以更全面、更具体地论证地理规律,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学习难度较小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

(3)例说型,即“案”、“理”同步,在展示案例过程中分阶段分析、推理地理原理,这种方法适用于地理原理层次多、案例内容复杂的课堂教学,通常情况下,在逐段分析前要展示出整个案例让学生通读。

(4)复合型。实际课堂教学中,案例和原理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案例可以用于导析不同原理(一案多理),有些原理要用几个案例来推导、论证(多案一理);以“多案一理”为例,展示案例常采用复合的方式:①例—理—例组合。即先给出案例,分析、推导相关规律后,再以另一案例进行论证、强化;②例—例—理组合。先展示多个案例,使学生在熟悉和比较不同案例过程中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案例不可能用以分析所有的地理原理,在以案例教学为主的课堂上往往要留出时间解决案例难以涉及的内容。

三、据“案”析“理”策略

根据案例分析地理规律是案例教学的最高目标,推导规律包括学生分析、归纳和教师总结、概括两个方面。

1、学生分析案例的组织形式。

学生分析、研讨是案例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分析、讨论的方式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⑴个人思考。对案例内容较少,相关知识和规律较容易,或学生生活中多见的案例,以学生独立思考的形式完成规律分析,以培养学生的静思习惯和逻辑推理能力。

⑵小组讨论。有些案例内容复杂,涉及的地理现象、规律和原理容量大,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研讨习惯和合作精神。

⑶分组辩论。有些案例及其所反映的规律具有开放性特点,甚至结论不唯一,可以通过分组辩论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发表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辩论过程中去伪存真,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表达能力、竞争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⑷现场考察或情景模拟。对实践性强的案例,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实地观察或通过地理实验的方式进行准现场情景模拟,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直观情景下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学生分析案例的方法。

⑴对比分析。通过对同一案例的不同侧面或对不同案例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异同点,进而推导出相关规律。

⑵变式分析。对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规律后,再通过改变案例中某些要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再思考、再分析,使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认识地理事实或理解地理规律。

⑶延伸分析。在完成地理规律分析后,根据案例中可能隐含的其它信息,进行延伸分析,以充分利用现有案例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并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⑷反证分析。有些地理规律通过正面案例难以顺利分析出来,不妨采用反面案例,反证地理原理和规律。

3、教师总结案例的方式。

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的途径获取大部分地理知识,因此,教师的总结要根据学生分析、讨论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教师总结可以是对现象、原理和规律的纲要性概括,可以是对学生推理结论中存在问题的矫正,也可以是对重、难点内容的强调,还可以是对学生分析案例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但由于教师总结的时间较短,因此,每一节课的总结都应有所侧重,而非面面俱到。

⑴纲要型总结。根据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结合教材内容,教师绘出知识网络图、表,引导学生抓住知识间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⑵强调型总结。对贯穿整节课的关键性内容进行强调,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⑶提高型总结。对学生已得出的结论进行加工、提炼,适当拨高,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⑷矫正型总结。对学生分析、推导结论中可能存在着内容缺漏、规律不普遍、知识不严谨乃至科学性错误进行弥补、矫正,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科学、完整。

⑸悬念型总结。总结过程中提出与下一节课有关的新问题,启发学生对已推出的规律进行再思考,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地理教育教学案例 篇2

1.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 即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知识如果得不到转化利用就是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知识存在某些知识点很抽象, 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大, 这种状况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案例教学则应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素材与地理课堂教学知识相联系, 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进而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活学活用, 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 处理问题的能力。丰富化的教学案例也有利于宽阔学生的眼界, 开拓学生思维的思路, 进而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发展的机会。

2. 营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

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案例教学为学生的合作讨论创造了条件,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课堂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小组讨论, 促进了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 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学生在自我探索下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记忆更加深刻持久, 如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升。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1. 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立足于教材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 有利于创设贴切恰当的教学情境,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2. 案例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力, 相对宽松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言, 顺应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高。

3. 案例教学对于教师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案例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开放, 有利于建设民主化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受这样的氛围耳濡目染, 也会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合作平等等观念。

三、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精心选择案例, 优化课堂教学程序。

案例选择要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相吻合, 这是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关键。对于案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 要立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将趣味化与知识化相融合。对于案例的选择要进行精心筛选, 案例要选择的恰当, 选择范围可以开阔化, 无论是从教材提取还是从生活中提取或是相关的文献材料中都可以, 案例的选择要把握住客观真实、科学合理的原则。对于案例的应用要对实行的效果做好预测评估, 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立足点, 要保障选择的案例能够切实吸引学生,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研讨的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如果应用的案例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这时候教师要有充分的补救性策略, 例如可以换一个案例, 继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能力发展水平选择案例, 对于应用的案例可能性带来的教学效果, 教师也要提前做好预测评估。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 适时进行引导点拨,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2.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 案例教学已经获得了中学教育教学的肯定。现今的高中地理教材都有很多案例内容, 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地理教材上的案例, 引导学生利用案例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索能力。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一般先是从问题的导入开始的, 接下来再进行小组研讨, 针对问题出台处理对策, 筛选出最佳处理对策, 最后确定实行步骤。这是案例教学的普遍程序, 在具体的案例应用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 结合教材知识等进行灵活创新, 丰富完善。要将总结反思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样能够提升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究, 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要灵活多样, 要结合具体实施的条件来开展, 决不能只流于形式, 陷入呆板僵化的局面。案例教学对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力, 能够对整个课堂秩序, 学生发展思路做到良好的了解与调度。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能够掌握学生对问题讨论的大体方向, 要积极为学生的思维锻炼创设条件。案例教学同样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师要发挥好自身协调组织的角色, 学生要发挥自身主动参与的角色, 这是案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条件。

地理案例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教学导入;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31-01

设计导入环节,目的是为了一开课就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进入一种比较亢奋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地理课中怎样导入新课呢?下面谈几点浅见。

一、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先出示实物、标本、模型、图片、挂图等,让学生观察后,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而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轻松教学氛围。如教中国地形,就可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然后提出问题:

1、中国地形有何特点?

2、这种地形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3、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的河流流向及水能有何影响?

再如,教学某地矿产资源,就可以先拿一些矿石标本,让学生说说是什么矿,然后导入新课内容。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图时,将学生带到操场上的沙坑,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堆成各种类型的沙丘,然后让学生按20厘米高差在沙丘上划线。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沙丘上这些线条有何特点并将其画在纸张上且标注各条线的高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有何特点?

2、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是否相等?

3、两条不同等高线会相交?

4、每条完整等高线的形状是什么样子?

5、等高线的稀疏程度可以反映什么问题?

6、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有何特点?

通过这样的自己动手操作,不但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这样学生学习兴趣一定会高涨,教学效果一定也不差。

二、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用一个动人的故事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解黄鹤楼,就可以用它由来的故事导入。“三国时,有一位姓辛的人家在黄鹤楼卖酒,生意本分清淡,一位道士常来酌饮,有一天,道士喝醉,随手从地上拾一橘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说道:“酒客至拍手,鹤下即飞舞。”语罢辞去,自此,凡有酒客到来,只需拍一拍手,那只黄鹤就从墙上飞下,为之舞蹈助兴。辛氏因之门庭若市,遂成巨富。过了十年,道士又来店中狂饮,醉后从腰间取笛吹奏,黄鹤飞舞下壁,道士跨鹤腾空而去。辛氏感其恩德,即建此楼。”再如讲桂林山水,讲云南石林便可用刘三姐的故事和阿诗玛的故事来导入。

这样,学生被动人的故事深深吸引,学习兴趣浓厚,再讲解课程内容,学生怎能有听得清,记得牢呢?

三、描述法导入

描述法导入就是用优美的、描述性的语句来导入新课。如讲到钱塘江大潮时,我就用下面的导入语:“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人们来到海宁观潮,登上钱塘江大堤,只见潮水从水天一色的远方似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展翅飞来,临近又似乎变成亿万只银色的海燕在宽阔的满面上追逐,不一会儿,海潮越涌越高,白浪冲天,似万马奔腾,刹那间,像一堵高墙陡立在江面上,排山倒海,浪花飞溅,响声如雷。”而后勤部我提出问题:如此壮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与哪些地理知识有关呢?

通过这样引人入胜的描述,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钱塘江大潮,激起了他们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心理,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诗词歌赋导入法

诗词歌赋导入法就是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诗词歌赋来导入新课,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教学长江一节,就可以用演唱《长江之歌》或让学生齐唱《长江之歌》的方法来导入;教学泰山一节,就可以用杜甫的《望岳》导入。优美的诗词歌赋不但能激发学生对长江泰山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又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还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融入地理教学之中,能不说是一箭三雕吗?

五、电化教学导入法

电化教学在现代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强烈的吸引力。利用电化手段导入新课,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会使学生耳目一新,激起强烈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取得教学实效。

如讲“黄山”一节,我就让学生先看一段黄山风景录像,把美丽的黄山风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感受奇松、怪石、去、云海、温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形成黄山奇特风光的地理方面的原因。再如学习地球运动,先播放一段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視频。

地理教育教学案例 篇4

图像教学实现地理135高效课堂

青龙县木头凳高级中学 周云侠

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个很大的冲击,为适应新的教育要求,有效地实施新课程,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和激励学生想学,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为此要求教师改变教的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高效课。近年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在这一点上与135课堂模式中强调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对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谋而合的。

对于地理学科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和绘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加强绘图训练,是突破地理教学难点的有效措施。在地理的135课堂教学过程中,地图的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核心也是重中之重。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地图中往往包藏了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图片在地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学生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采用绘图训练教学法,从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与绘图能力入手,引导学生在读图时挖掘地图中所包含的知识点,1 通过绘图练习来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同时也真正实现了135高效课堂教学。

读图析图绘图训练教学基本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四步法”,充分利用地图,把地理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引导学生尽量挖掘图中的信息,掌握地理事物间的联系,把繁杂的地理事物化为直观的地理图像,进而感知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我们的做法是:

1、引导读图。多采用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读出图中所隐含的地理知识点;

2、质疑提问。学生对有疑惑的内容质疑,然后师生解答。若仍有关键知识点遗漏,教师点拨;

3、学生总结。根据以上讨论环节学生总结图中所表达的地理现象或地理规律;

4、动手绘图。学生绘制重要图表,小组内批改,小组间交流讨论,推举出三到五篇范本供班内学习使用。

教学片段

(一):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利用导学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结果。

问题一地球产生昼夜的原因是什么,昼夜为什么会交替。生: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和夜的分别。地球又处在不断的自转,所以昼夜就会不断交替。

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关于昼夜交替的原因的分析,加深 2 学生印象

问题二读太阳光照图回答什么是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

生:地球是不透明的。任何时刻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也就是中间的大圆圈,叫晨昏线,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师:晨线和昏线有什么区别呢?

(合作探究)

生:(讨论)

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

(多媒体演示)晨昏线还有哪些特点呢 生看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生:晨昏线处在不断运动之中,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晨昏线的位置也在不断地移动,地球自西向东转,晨昏线则自东向西移动。

生: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

巩固提升:学生完成导学案中晨昏线光照图地绘制,通过动手加深对晨昏线特点的理解。

最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晨昏线光照图,再由学生自己纠错打分。这一环节学生非常踊跃,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片段(二):气候的形成与分布 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结果

问题一,讨论探究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综合性较强对于学生难度较大)展示《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分布图》和《地球表面降水量分布图》给学生以提示。

生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生:与太阳辐射有关。纬度低,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纬度高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师:非常好,温度与纬度有关,那降水又主要受什么影响呢? 生: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决定它控制地区的水热状况。

师:分析的太好了,那我们哪组同学派个代表给大家绘制一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呢,并标注出它们的性质?

(居然一下子踊上好几个同学,最后留下了三个同学绘图)绘图后学生点评。

生:周友画的最准确也美观,张雅丽画的没有知识性错误,就是不够规范,风向倾斜角度太大了,李鑫的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偏转的方向画错了。

师,林媛媛就是位专业的老师啊,评的太到位了。我们黑板的空间有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图要画,所以只能留下一幅图。那接下来我们要画什么图呢?

问题二(见导学案)气候的形成分布示意图。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中示意图,推举代表在黑板上完成示意图,再由学生评价,归纳出画图要领。

生:要注意每种气候类型分布的纬度位置,要考虑影响大陆东西两岸的大气环流不同的...生:还要注意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问题三,对比实际气候分布图,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

生:有很多地方和我们画的示意图不一样啊!

师:(故作惊讶的)是吗,哪不一样啊?

生:赤道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啊,还有高山气候我们这个图上也没有(大家纷纷发表意见)

这时候我趁热打铁,究根刨底再加一幅世界地形图的展示就解决了问题。

生得出结论:下垫面不同使气候类型分布更加复杂化。[教后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论证:在得出一个新结论后,都会及时追问学生一个问什么,如何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展示学生自我对话,发展思维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也是135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2、将学生自己绘图和多媒体图像教学与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融合,课堂容量大,有利于增加课堂知识密度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如在气候一节的教学中大量引入了相关的地理图像,真正是学生温故而知新。这节课在学生的讨论中就结束了,原先备的课没有完成。但是下课后我却觉得特别激动,因为在课堂中学生全然没有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痛苦感”,他们的思维是那样的活跃,语言是那样的美妙,讨论是那样的激烈。如果没有采用学生绘图和多媒体课件根本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利用大量的学生绘制的示意图,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始终关注“学生”(心里始终有学生),关注“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的发展),关注“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出评析。始终把学生作为主角的地位,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通过这节课我对135高效课堂更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所说的高效不仅仅是完成了多少“量”,更要看我们完成的“质”,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解了多少,会用了多少。

3、怎么看待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通过学生绘图教学的尝试使我真正懂得了学生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的对象,还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如果说书本知识是“静态资源”的话,那么师生互动中产生的资源则是“活性的资源”,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活性资源”的意识,并能重视它、挖掘它,那么对我们老师本身的要求就更高了,我们不能把心思仅仅放在教材、教案上,而更多的应是放在学生身上,更多的去研究学生、发现学生,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更加生动,学生才成了课堂中的主人,才是真正的把课堂换给了学生。

在读图析图绘图的教学实践中,以下几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1、如何做到让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如何让学生自我反思还需进一步加强。

2、在绘图环节中,给优秀生展示的机会多,后进生参与少,应设置有梯度的绘图训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我们的互动课堂中收获成就感。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水资源是宝贵的资源,知道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并分析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影响及对策 教学难点: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学法指导: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讲述导入

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正因为有了水,地球才成为茫茫宇宙中唯一的生命绿洲。同时,水对工农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被喻为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如果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也不会有人类社会的一切。因此,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干旱地区,大有“黄金诚可贵,珠宝价更高,若为淡水故,两者皆可抛”的味道。

二、导学精讲

(一)学生自学课本61—63页“水资源与生产生活”部分,思考:

1.水资源的概念是什么?它在地球上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哪几种?我们生活中直接利用的是哪些水?

2.联系实际,说说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什么?

(二)知识精讲

1.呈现课本图3.6“地球上的水”,讲述水资源的存在形式以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形式。2.呈现资料:2002年12月12日,联合国郑重宣布:2003年为“国际淡水年”在我们刚刚进入的这个新世纪,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问题。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 自然因素: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因素: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态遭到破坏,导致陆地淡水的减少;水资源被污染,造成水质量下降;管理不当,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图片展示,补充说明水资源危机问题)3.我国的水资源现状(过渡问题)

(一)阅读课本64—66页“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思考: 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什么?

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分布不均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有什么影响? 4.说说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措施。5.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目的,线路。

(二)知识精讲

1.我国水资源现状: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污染严重;浪费严重;时空分布不均。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呈现“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师生共同讨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时间分布:夏秋 季多,冬春季少空间分布: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影响因素:

水资源丰富与否的衡量标准:河流流量的大小,河流流量大小受降水多少影响。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我国的降水和气温”:我国降水特点是时空变化大:从空间来看,我国降水东部多于西部,南方多于北方,分布的总体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我国的降水多集中于夏秋季。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我国的季风性气候显著。引导结合地形一节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受海陆位置及地形因素的影响。季风气候降水充沛

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我国的影响

夏季我国降水集中,河水暴涨,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且易形成洪涝灾害,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冬春两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干涸见底,造成严重的干旱缺水。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平原尤甚。

4.引导学生结合长江黄河两课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措施:

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讨论: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认为能为保护水资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5.跨流域调水:目的: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减轻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线路:东线:京杭大运河北上

中线:第一步从长江水系汉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引水,经伏牛山、太行山到北京天津;第二步从长江三峡引水到丹江口水库再北上

西线:从长江上游饮水到黄河上游

三、课堂小结

1.水资源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我国水资源

(1)现状: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供不应求。(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特点:我国大部分河流夏秋季流量大,冬春季流量小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

影响因素:季风性气候;海陆位置;地形

(3)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措施: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课堂作业:活页练习板书设计: 水资源

一、水资源和生产生活 1.水资源的概念 2.存在形式 3.水危机产生原因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现状: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污染严重;浪费严重;时空分布不均 2.解决措施:

初中地理教学改进案例 篇6

案例说明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我国的人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学好本节对学习各个地区以及各主要省份的人文知识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发展而造成许多人口问题是学生能够听到或看到的,有感性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寻求、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点,所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老师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知道人口的发展所带来的人口问题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各种示意、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计算图表中人口增长的速度,使学生认识人口问题;懂得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要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初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我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带来的人口问题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用人口的最新报道引入 2.我国人口的分布(1)

知道人口密度的概念

(2)

看图了解我国人口的人口分布情况(3)

学生讨论人口分布的规律 3.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

(1)通过数据计算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2)看图知道我国人口增长规律 4.我国的人口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图表和数字的运用,让学生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字计算使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得到一个初步的加强,树立一个正确的人口观。

二期课后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文字说明少了,但增加了读图题和分析讨论题的量。重在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改进我重点放在读图分析上,如:让学生阅读书上相关的图;出示地图册上的示意图;展示在网上搜寻到的相关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增长情况以及造成当今我国的主要人口问题。整堂课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把大量的空间让给学生,学生反映也较积极,特别是两次学生讨论效果良好,一是讨论人口的分布规律;二是讨论我国的人口问题。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地图,自己去设问、然后想法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后的练习情况也较好。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在课堂活动中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一堂“开放课”的启示

汀溪中学 CGX

开学伊始的第一堂地理课(绪论),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热情和欲望,以及今后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颇费心思,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企盼心理”呢?下面是本节课的部分教学片段:

首先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系列地理图片资料:沙漠、海洋、山峰、南极、某地的四季景观等,再播放一段人文景观的录象,内容有人头攒动的大都市街景,有渺无人烟的青藏高原等。并不失时机地提出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如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海茫茫,有的地方碧波荡漾?为什么有的地带城市密集,有的区域人迹罕至?……

课堂上学生被画面所吸引,进而被问题所触动,开始在书本上查找答案,边阅读边思考,而后开始交头接耳,有了异动,并陆续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如果回答不完整或错了,马上又有同学起来补充,有时甚至是一同学还没有说完,另一同学马上又说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教师在一旁倾听,让学生自由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结果,教师根据需要给出答案或不给出答案,而是指明问题将在哪一章节解答,这样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紧接着说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们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呢?有哪些地理之谜呢?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地震时地表为什么会裂开呢?”;

“为什么自己种的蔬菜比较甜?”“因为没有喷农药”,马上有同学回答。“不对,是因为没有使用化学肥料,而使用农家肥”,马上有同学反驳。

“为什么有的树木一侧枝繁叶茂,而另一侧枝少叶疏呢?”“这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班长回答道。“我还知道枝繁叶茂的一侧指向南方”,哇,厉害!

“老师,让我来说,我手都举得酸了”。有的同学干脆站起来,抢着说。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全班同学几乎都有提问题,看似吵吵闹闹的课堂,却让学生和老师都受益匪浅,给了我许多启示:

一、从过程上看,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导演,起点拨、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几乎每个同学都主动参与,虽然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及看法有些幼稚,但那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想法,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情景。从时间分配上看,学生的“活动”占了绝大部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学生的积极程度来看,讨论、表述、争论等处处体现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成长的过程。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提出问题,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对课堂教学来说,提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创设了学生进行思维探索的前提。本节课的教学,由于教师开放了课堂,学生大胆地思维,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体现创新性。

三、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原动力。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样的,考试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手段。初一新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还浑身充满稚气,好表现自己,正是最需要鼓励的年龄。因此,课堂上只要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只要学生肯开口,都会给予相应的评价。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上争相回答问题,你追我赶。因此,多表扬、多鼓励,创设一个亲和、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激情、有更自主的发展空间,不失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上好地理课的良策。

四、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首先,学生能从实际生活出发,从他们的经验出发,能联系身边的地理现象。如自家种的蔬菜甜、好吃,农村特别是山上的空气清新等。其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几乎每个同学都枪着表现自己,让我不知所措。因此,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就看我们老师如何去挖掘。

“只有流动的水,才会清澈美丽;只有变化的教学,才会有生命力。”顺应新时代课堂改革的需要,构建开放式课堂,实施开放式教学,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在教师的爱心和耐心中,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有希望培养出健康、有创造力的学生。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09年11月11日 已经有711位读者读过此文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简称,利用歌诀记忆,学生学起来就很容易了。(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

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苏焕章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区域地理案例教学有效开展策略 篇7

关键词:区域地理,案例教学,探究学习

区域地理学习的目标是学会认识区域,掌握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并掌握学习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认识中国区域地理要求掌握的区域较多,学生在浮光掠影的学习后,对所学区域的认识局限于学习其特征的常识性了解,缺少对所学区域的深刻认识,缺少由所学区域主动迁移认识其他区域的学习方法。

因此,在中国区域地理有效教学实践中,应把区域地理学习建立在问题探究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而非简单地将结论呈现给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运用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联系热点背景和乡土实际,引导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一、整合知识,辐射基础

【案例1】四大地理区域

【探究设置】

1.读图说出我国划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

2.读图找出青藏高原边缘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3.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这三条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4.结合中国温度带图、干湿区图、气候图、地形图、水系图,请简单归纳四大地理区域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

5.由所归纳自然特征并参照相关景观图,试探究分析四大地理区域主要人文地理特征(农业生产、传统民居、民俗风情等)。

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学习中国地理差异与认识中国区域的基础,也是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方法的载体。把认识“四大地理区域”设置为五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探究问题,通过“四大区域—三条界限—两类特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有关气候、地形、河流等知识,运用地图导学、问题启发、归纳对比等方法,自主探究学习四大区域的基本特征,并列表比较,帮助学生系统地整合所学的中国地理知识。此外,运用“南方———绿色中国、北方———黄色中国、西北———金色中国、青藏———银色中国”的比喻,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景观。

二、创设情境,折射热点

【案例2】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两市重点发展港口、化工、石化、钢铁、造船等产业,呈现出加速化、重工业化、临海化的趋势。它是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但是,近年来大量的工业污染物排入渤海,严重污染导致渔业资源趋于衰竭,滨海湿地逐渐丧失,部分自然景区遭受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加强依法管理,保护江河水资源,减少工业的排污已是刻不容缓。

【探究设置】

1.读图说出环渤海经济圈所覆盖的省级行政区。

2.说出环渤海经济圈包括我国哪两个工业基地。

3.据图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有利条件。

4.阅读材料,说出渤海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对渤海海洋环境保护的建议。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基础知识和区域学习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呈现相关地图和资料背景,从“环境—发展”的角度组织探究学习,变“教”为“导”,精心指导学生认识“环渤海经济圈”这一热点地区。在“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有利条件”的过程中,图文结合、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认识区域发展问题。这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三、认识乡土,反射生活

【案例3】海峡西岸名城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乡土地理对于学生而言只是表象的熟悉。乡土地理又是地理课程的四大块内容之一,学生在认识中国区域的基础上,已经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因此,“认识乡土”可以尝试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如在探究“海西名城、多元文化”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采访专家等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家乡是“海峡西岸名城、多元文化宝库”的魅力城市。这种引领学生走进泉州、探究乡土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在乡土生活中学习地理的良好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操。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127

高中地理是高考制度中重要的考核内容,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学科内基础地理知识,并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探究,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案例教学在实践性较强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言,增强其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新课标要求,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多方面体现了地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注重地理学科的有用性和实践性,为开放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基础条件,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一、案例教学内涵以及在地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对蕴含地理知识点的教学案例进行讨论思考,解决地理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案例教学满足新课标要求,注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鲁教版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对人文地理进行大胆取舍,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差异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以大量的教学案例反映了全球变化形式,为案例教学方法的有效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较,案例教学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积极作用。一方面,案例教学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不仅能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以讨论的学习形式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过程中所营造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有效掌握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从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策略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理解教材教学框架

对新课标教学目标的理解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先决条件,而对教材教学框架内容的掌握是进行案例教学设计的基础,这在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十分必要。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有重要指导作用,不仅能保证教师把控教学活动,贯彻教育理念,更有助于学生端正课程学习态度,获得准确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编排组织严谨,脉络清晰,具有鲜明的阶梯性和层次性。在运用案例教学时,要以教学框架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做好课程衔接,这不仅要求学生充分掌握教材基础内容,还要求教师通过教材延伸和扩展实现教学目的。

2.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鲁教版高中地理三册必修教材具有相同的主线,即协调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格外重视教材的这一特点,并合理运用案例教学进行系统的地理知识网络体系构建。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全面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生活环境以及个性特点等多个方面,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案例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建立初步的地理知识点。其次,结合教材进行知识点的延伸与扩展。比如,在鲁教版教材必修三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章节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前两册中的相关知识点,促进学生构建网络知识体系。再次,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资源和设备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地理地貌等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设置固化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情境的设置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真实体验而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并学会有效运用,达到教学目的。在实际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固化情境,还原或迁移某一地理事实进行引导性教学,这不仅能优化案例教学设计,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固化情境教学还可以融入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深化知识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地理案例搜寻,如家乡河流走向、自然气候变化等,进行固化情境设计,加深学生对周边环境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为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总之,高中地理学科作为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对教师和教学方法要求较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重视综合运用多个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章节进行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形成地理科学素养。

上一篇:段长工作述职报告下一篇:待遇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