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教育

2024-10-09

地理学教育(精选12篇)

地理学教育 篇1

一、《教育地理学》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罗明东博士提倡并付诸研究的《教育地理学》是其研究成果的主要展现。该著作在分析和比较国内外教育与地理关系的基础上, 探讨和摸索教育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教育要素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及地理要素对教育要素的影响, 它是教育地理学的学科基础, 用以解决区域教育问题。在书中, 以云南省为例, 综述并分析其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根据地域特色和教育原理为当地教育发展提出了长远性的战略规划。

二、我国教育地理学的现状总说

(一)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教育与地理相结合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教育与地理相结合是自20世纪90年代始, 我国教育界开始进行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和创建。1991年, 上海市教委组织编写《上海教育资源》, 以上海教育的整体情况为背景, 主要体现了大、中、小学校教育地理分布。至1995年, 集中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的《中国教育地图集》在上海出版发行。这一成果在当时被称为“教育与地图科学上的一个创举”。在这本地图集中, 体现了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水平以及人口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表现出不同地域的不同教育特征。

(二) 教育地理学的萌芽和发展

教育地理学的研究着重表现在区域教育研究。从教育地理学的学科建设角度, 1995年同年王秋玲在《关于创建教育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地理学”概念, 教育地理作为一种产业的形式在中国萌芽。1996年, 罗明东发表了《教育地理学: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教育地理学刍议》《论教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与契机》等论文, 并在博士毕业时, 选择“教育的地理学视角———教育地理学基本问题研究”的研究方向。教育地理学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迅速。

(三) 国内研究现状和成果

《教育地理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出路》一文, 对这方面做了详细总结: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教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试论我国历史教育地理研究的现状与走势》《清代四川进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等。课题方面:西南师范大学在“九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中包括“中国教育地理分布的历史变迁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中包括“教育地理学研究”等省部级对教育地理的重视。并且在2003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教育地理学专着《教育地理学》。此外在教育地理实践领域研究的课题也出现很多比如华中师范大学范先佐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五”课题“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合理布局研究”等。

三、问题和疑惑

(一) 教育地理学中的研究方法到底在何方

如果说本书解决好了教育地理学是什么———研究对象———地理学层面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或者说是教育领域中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 为什么———地理环境对教育的间接、直接影响及教育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那么在谈论到怎么样———如何解释教育现象, 或者用什么方法、手段去解决教育问题在本书中显得有些不足。在谈到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上, 完全采用了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不免让人想到这其中如何体现教育的作用呢?罗教授认为:“在纯粹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产生的人文地理环境, 意味着地理环境发展到了成熟的程度。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 地理环境的‘人文化’就越是突出……作为一种人类活动, 只要作为空间使用者的教育继续存在, 那么就需要也可以应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来对教育的地理空间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说地理环境作为客观的物质世界, 它的成熟度是由依靠它生存的一种高级生物———人类决定的。这显然是个谬误。由此, 后面的假设也不能存在了。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但还是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模式, 对不同层次环境, 区域环境, 环境之间建立起解决教育问题的架构, 不然, 除了研究对象外, 哪里还能体现出教育地理学的特点呢?

(二) 空间分析模式不能只是框架

从地理空间角度看, 地理学在教育地理问题研究中具有的动态研究模型中, 表现为:与路线、位置、和设施有关的活动外, 还有教育地理结合社会性问题和经济角度的问题。然而在后续的建构中并未单独成章提到这些。只是在区域教育和教育区域中, 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整理, 形成区域教育的特点, 显得有些仓促。在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学科结构体系中:包括的教育地理学基本理论、教育科研地理、校园环境研究、区域教育地理、教育历史地理研究 (教育时间地理研究) 、学校选址及学区分布点规划、教育地图研究、各级各类教育地理、宏观教育空间布局研究, 在书中涉及较少, 略显内容不足。区域教育分析很少涉及教育地理学的方法。如果按照前文来说, 教育地理学的分析方法等同于地理学分析方法。那么在后者的区域教育分析中这点也略显欠缺。

(三) 教育地理学容易形成空泛的感觉

作为一门学科, 教育地理学最基础的是基本理论研究, 涉及面广, 对个别情况过于精细, 容易造成学科基础不实, 宽而泛的感觉。

由于教育地理研究领域本身具有的基础性, 科学性, 以及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实践性, 和学科的发展性, 阶段性成果逐渐陆续产生以来, 受到学术界鼓励和肯定。建立教育地理学是教育学科的重要工作, 还需我们不断完善, 以促进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地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教育研究者对教育地理的研究和探索日益深入, 教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逐渐被重视起来。本文在阅读《教育地理学》后, 从教育原理和教育哲学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 希望对学科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关键词:教育地理现状,学科问题

参考文献

[1]大群.教育地理学一书出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大群.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力作-国内外第一部—教育地理学—正式出版[J].云南教育, 2003, 21 (18) :95.

[3]罗明东.教育地理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2.

[4]王秋玲.关于创建教育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5, (1) :11-12.

[5]曹照洁, 张正江.教育地理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出路[J].毕节学院学报, 2010, (12) :91-96.

地理学教育 篇2

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它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全球意识、进行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促进知识、技能和世界观的和谐统一及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功能。它通过思维、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的实现,以及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作出贡献。因此,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对于培养新一代公民,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理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功能

(一)培养爱国情感

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具有独到之处。在分科制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体系中,爱国情感的培养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地理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使爱国情感的培养具体化。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去观察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认识它,了解它,进而关心它,与它和谐相处。使学生从与周围环境、与身边的人相处中,获得爱国情感的亲身体验。

(二)增强全球意识

当今,人类的活动空间更广阔,相互联系更紧密,地球也相对“变斜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如酸雨、臭氧层空洞、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协商来解决。因而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合作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现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进行全球意识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基础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扩大青年学生眼界的一种有效工具。这并不是说要在地理课上向他们介绍许许多多的世界各地的知识、信息。传播这些信息的任务完全可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等社会媒体来完成。然而青年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基础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能够做到的是,教给青年学生收集、选择和处理地理信息的`方法、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任何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三)进行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环境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伴生物,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也成为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占世界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果每个公民都具有很强的环境意识,那么我国的环境状况将会有很大的改观;反之,如果大部分人,尤其是领导者缺乏环境意识,或环境意识被眼前的利益所淡漠,环境恶化将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为了使前一种理想尽早成为现实,避免后一种状况的发生,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增强环境意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我们国家,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主要采取各科渗透的方式,地理学科是进行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要媒介之

地理学教育 篇3

一、征稿内容

中学地理学科公开发行的各版本课标教材或各省、市地方教材中任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均可。

二、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必须由作者原创,使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大小最好不超过30M。课件末尾注明作者姓名、邮编、通讯地址、电话或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信息。

2.作品可制成光盘寄往本刊编辑部,或直接发往电子邮箱dljy@cqnu.edu.cn,邮件主题注明“课件大赛”。

3.参评课件参赛费为120元(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凭会员证复印件,参赛费为100元),寄出课件时请同时从邮局汇款并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课件大赛”。汇款人姓名、地址必须与课件作者的姓名、地址一致。汇款地址:(400030)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收款人:办公室。

三、评奖办法

1.主办单位将成立由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委会,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认真评选,分别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获奖证书将加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公章。

3.获奖揭晓后,拟将在本刊2016年第3期公布获奖名单。

四、特别说明

所有参赛课件一律不退回,请自留底稿;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5年12月20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欢迎集体组织参赛,大赛咨询电话:(023)65362774。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地理学教育 篇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 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些功能都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 我们必须在地理教学中把这些功能落到实处, 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小学到了初中, 学生年纪是13岁左右。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小学生学习科学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虽然不稳定, 但培养他们学习地理兴趣的可塑性强;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对地理的兴趣则趋于稳定, 其兴趣程度取决于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识。另外, 小学生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知识, 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却呈现出喜欢思辨性和理智性地理知识的特点。把握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 对初中地理教学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 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爱好受社会舆论与评价导向的影响非常大。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爱好这个因素。江苏省徐州市从2013年开始, 在中考中将地理学科改为考查科目 (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 对以后的地理教学将起到非常不利的因素, 对很多学生本来就不感兴趣的地理学科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我们要想方设法扭转学生普遍不爱学习地理的倾向, 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 并在此基础上再上升为动机。一般来说, 中学生是喜欢、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自然的, 并希望了解他人, 同他人和谐相处。其中, 适应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空间与位置、认识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 是当代初中生、高中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环境、关注自身发展的重要话题, 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

例如, 在初中地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 理解地理知识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 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类的环境伦理道德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有机结合。初中地理要注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与人文多样性, 同时初中地理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让学生切实懂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的真正含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表明, “人”和“地”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 人类应当处理好“人”和“地”之间的关系, 科学地改造和利用大自然。只有这样, 人类社会才能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目前, 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更加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前瞻性和指导作用, 强调地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营造真正重视地理教育、支持地理教育、发展地理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21世纪, 人类面临着很多重大的挑战, 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逐渐严重的问题。初中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 其他学科虽然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但都没有地理学科那么直接、那么有效。因此, 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优势, 以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 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 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全球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而地理科学知识、资源与环境问题, 涉及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国家的生态安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近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 使得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的GDP已经名列世界第二, 超过了日本;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这些问题, 我们的学生要掌握, 老百姓也要了解;专业人员要掌握, 管理决策者更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要求地理课程处理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并加强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和伦理意识。

地理教育叙事 篇5

收获之一:精心备课,教学联系学生现实生活,教学难点的突破、处理,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理解。

这一学年,是我第一次教地理。我对教材并不熟悉,就不敢对自己有丝毫的放松,我和学生一样,对于所学的知识是全新的,所以每一节课我都是经过精心准备后才去上的,站在讲台上时心里觉得很踏实,处理课上遇到的问题时也比较从容,我想很大程度上这份踏实和从容都是来自于之前的充分的准备与积累。在教学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比如在讲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时,让学生结合一年中四季里白天和黑夜长短的不同总结出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收获之二: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及对知识的应用,力求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地理的过程。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在课上已经把相应的知识点讲解清楚了,学生也觉得自己听懂了,可是做题的时候,却会有些学生做不对或不会做。在教学过程中,我就有意识的侧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与指导。例如,在讲美国这一章节的城市的内容时,针对男同学对美国的NBA的篮球队的名字比较熟悉就把它结合到我的教学中来,如休斯敦火箭队就把休斯敦这个城市的名字记住了,还有底特律活塞队就把底特律的城市记住了还有洛杉矶湖人队就把洛杉矶这个城市的名字记住了。这样就很容易把美国的7个城市的名字记住了。

地理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育探究 篇6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 中学地理教育 应用 优势 建议

地理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色。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依靠书本和地图搜集信息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学地理教学的需求。因此,以“3S”为核心的地理信息技术就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中学地理教学一直在探究的问题。

一、地理信息技术概述

目前我们所说的地理信息技术是以“3S”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系统,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信息网络和虚拟现实等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必将会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素质培养等带来新的变革。地理信息技术具有采集、管理、分析、输出等多种功能,具备空间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利用空间数据,完成人类由于能力局限而难以完成的任务,准确、快速、综合地对复杂的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以得出有效的需求结果。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3S”技术,下面分别从GIS、GPS、RS技术三方面分析它们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GIS的应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门语言,对于各类地图的掌握也是学生们的一大难题。但是现在有了GIS地理信息技术系统作为地理教学的第三种语言,为教实践中的地图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利用GIS中最为常用的Maplnfo和Arcview软件对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地图进行设计制作,比如人口和城市分布图、矿藏分布图等不易显示的图表,并对此进行分析,可以加强图标的形象性,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度。

(二)GPS的应用

在“3S”技术中,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GPS了,这一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没有GIS广泛,它主要应用于气象、交通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在教授野外地形考察时,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利用这一技术,在室外考察时对于地理定位、路线选择都可以用到,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学会利用新的信息技术。

(三)RS的应用

遥感技术(R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主要用于自然灾害、全球气象等问题上。最为典型的教学案例就是全球变暖的课程教学。RS遥感技术通过对于地球表面环境变化的监测,来计算全球臭氧层的浓度,并做出形象的分布图,这种分布图就是辅助教学一种很好的方式。类似的环境变化领域里的大气监测、植被监测、海洋水监测、城市环境问题等都需要RS遥感技术的辅助。通过动态的影像分布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于知识的掌握度,锻炼他们的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动力,中学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一种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他们对于地理学科的一种热爱。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幻灯片、电子地图、录音录像等方式直观地将地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地理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除了把握有限的课堂学习,更多的是要学会在课外自主学习。地理信息技术中的一些软件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软件组织自学小组。比如,学习植被覆盖率对于当地环境的影响,学生可以借助GIS技术对某个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和当地的环境进行数据分析,主动动手实践和操作,有利于引导他们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三)强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处理过的地理知识和信息一般都是通过彩色图片或者动态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展现形式更能使中学阶段的学生加深印象,更利于他们掌握课堂和课外所学的地理知识。

四、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中学地理教育的建议

通过对地理信息技术概念特征和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分析,笔者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在利用现有的地理信息技术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需要,完善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教材。目前的中学地理信息技术教材多为选修课教材,且很多内容难度较大,不太适合中学生的教学。所以,应尽快地完善相关教材,编订出更适合我们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教材和配套的资料。

其次,创新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软件,让更多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创新的软件应专门用于教学,而不是商业性的。要加大对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宣传普及,不一定非得将地理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为主修课程,但一定要提高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最后,继续沿着课程教育改革的路程前进,适当地更新相关地理信息技术的课程。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五、结语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篇7

一、乡土地理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缩短教学用时, 将原本趣味性的地理课本浓缩成地理概念。如此一来, 地理课堂就变成了纯粹的概念记忆和背诵, 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通过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教师将课本中的地理知识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高中地理课堂。

2.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家乡, 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学生才能更好地树立爱家、爱国的精神。在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认识到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另外将乡土地理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在学生面前, 也可以激发学生改善家乡地理环境的欲望。

3.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中, 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纳入了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范畴。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要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乡土地理典型案例, 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由于选取的案例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 所以容易引起他们的深度共鸣。例如, 就我们盐城地区来讲, 环境污染、人口爆炸及其诱发的社会问题, 都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案例。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 将乡土地理中的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育渗透策略

1.课内乡土地理教育实施策略

(1) 结合乡土地理材料, 诠释地理概念、定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众多的地理概念和定律, 这些内容往往是地理教学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中有很多概念和规律可以运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 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 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这样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 看到一个地理现象, 就很容易想起对应的地理知识, 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回归于生活的理念。在高中地理课堂上, 教师可以针对当地的气候、地貌等地理材料实施教学。如江苏盐城地区,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至于地貌, 则有冲积平原、滩涂等等。在讲授冲积扇、冲积平原地貌等内容时, 这些就是最好的素材。

(2) 结合课本材料, 探究乡土地理问题解决策略

在地理课堂上, 以乡土地理材料为背景提出问题, 学生肯定会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毕竟学生都是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教学, 帮助学生认识到乡土地理存在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 针对射阳地区的水污染, 师生分析原因:包括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等, 其中射阳地区的几个造纸厂是污染的首要来源。最后师生一起探讨解决策略。

2.课外乡土地理教育实施策略

(1) 课外地理环境监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课本上讲得再生动形象不如学生亲自实践一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课外观测的方法, 利用校内仪器建立天文、地理观测小组, 对本地的经度、纬度、太阳高度角等实施观测和记录, 并与课本上的理论进行比较学习。在遇到特殊天象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测, 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天象讲解,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同时, 还可以在校园内建立气象观测站, 对当地的湿度、温度、降水 (雪) 量、风力、日出日落时刻等进行观测, 将每天的校园天气信息公布在学校内, 实现乡土地理的全民教学。

(2) 乡土地理环境调查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调学生应该走进社会、体验社会。社会实践课程也成了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作用显著。对于高中学校而言, 可以在春天或秋天采用远足的形式, 带领学生观察当地特性地貌、动植物等, 开展乡土地理调查。当然, 这样的调查对学校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 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为, 采取适度原则。

地理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篇8

一、在课堂上体现地理教学的美感

课堂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优美的语言, 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 而且是塑造美、体现美的美育源泉。教师的语言描述应该是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 同时可引用一些名言名句。例如, 在高中上册讲述各种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时, 可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等名句来加深学生印象;在下册介绍农业生产特点时, 可用“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等名句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板书、板画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板书时若能清晰明了、整齐有序, 就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略到美。板画具有突出的表现力, 有了好的板画, 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会显得更形象、更具体, 从而展现美、创造美。

二、在教学过程中传播科学, 弘扬真善美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联系生活中遇到的某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现象、事物进行阐释, 让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认识和理解, 让他们学会思考什么是真善美。例如, 在学习“彗星”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在向学生介绍清楚彗星的组成、运行等特点后, 及时说明彗星被称为“扫帚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从而使学生明白“彗星出现是灾难的象征”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使大家知道彗星拖着尾巴是一种天文现象, 而且每隔一定时间, 人们就会看到同样的现象。再如, 地理教学中还可对平时说的“天狗吃月亮”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等等。可见, 这样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天文知识, 展现地理学科的自然美和科学美, 让他们领略到科学美的博大、广奥, 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 鼓励他们努力钻研科学知识, 学好本领, 进一步用科学来解释自然现象、批判迷信, 激励他们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教师要满怀爱国情感, 熏陶和感染学生

地理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阵地。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功能,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刻板地说教, 要满怀爱国情感, 用自己对祖国真挚、热烈的情感, 去熏陶和感染学生,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方面, 要使学生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 到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物产资源。这一切都是离不开地理教学的。因此, 地理课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难以替代的特殊教育价值。我在教授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交通运输”这一部分内容时, 首先要求学生在课下尽量搜集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近些年来) 我国各项交通运输的建设成就。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会深刻体会到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在课上我又进一步带领学生从京九、青藏铁路的建设很自然引申出许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建设的亚洲之最, 甚至世界之最。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与此同时教师有必要不失时机地表现出深切的忧虑, 从另一个侧面引导学生, 使他们不仅看到我国在各方面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同时也使他们知道其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从而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不知不觉中, 爱国之情与忧国之心就会熔铸成学生的拳拳报国之志!

四、教师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环境美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环境美的教育也成了中学美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尤其要贯穿一条主线, 即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协调好人地关系, 增强他们环境美的意识。为了更加充分地进行环境美的教育,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环境, 地理教师除了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美的教育外, 还应该设置一些专题探究课。例如, 我在讲授高中下册第八单元关于“环境问题”的内容时, 设置了一节专题课———“环境与人类”。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 在课上热烈讨论, 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其实, 节约每一度电, 爱护每一株小树、小草, 不乱丢每一片纸屑……都是环境美教育, 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强化、渗透。这些事看似小事, 却并非小事, 它们能够体现出美感的内涵。

地理教育与“学力”培养 篇9

一、“学力”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素质”即本质,是当代社会、文化,特别是全球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及其趋势对人的客观要求的反映。21世纪是亚洲—太平洋世纪,也是中国的世纪。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第一是创新能力,第二是学习能力。由于未来的社会是科技的社会、知识的社会、终身学习的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决定了21世纪的人必须掌握一把开启终身教育的金钥匙———“学会学习”的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光了,那么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以,“剩下的东西”中最不会忘记的就是“学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二、“学力”的主要类型

国际教育界把“学力”分为“基础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两大类型。“基础性学力”指一个人获取基础知识、技能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发展性学力”指运用原有基础知识和技能去获取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基础性学力”是“发展性学力”的基础,“发展性学力”是“基础性学力”的延伸。

三、在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学力”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力”培养的主阵地,教材和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信息是“学力”培养的载体,学生是“学力”培养的主体,教师是“学力”培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技术。我就所任教的地理学科对培养学生“学力”的途径展开思考和论证。

(一)兴趣是“学力”培养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有兴趣。”所以,“兴趣是智力之母”,是“学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一旦有积极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就会产生推动其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就道出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般可以从学生较熟悉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引进要讲述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声情并茂的形象讲解带来情趣,事理充实的严密论证产生理趣,诙谐幽默的生动阐释形成谐趣,等等。这样就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又实现由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完成由知识向智慧的升华。

(二)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自学能力。

“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获取真理的能力,让我选其一的话,那么我宁要获取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确实,如果有了获取真理的能力,那么自己就可以去发现更多的真理。同样,如果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就能自己去发现、去了解、去掌握更多的知识了。因此,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教学不仅要教“学会”,而且要教“会学”;不仅要传授学生某种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获得这种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用,是未来获取新知、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不竭源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接下来关键性的一步就是拥有一只“渔具”。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认识过程,逐步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自始即不必多讲”,而应“致力于导”。“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学案”的方法。我在课前把每节课的知识框架印发给学生,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策略是什么(What),它所适用的范围是什么(Where),以及怎样应用(How)和什么时候应用(When)。学生就可以根据这四个“W”去预习、学习和复习。尤其是在新课之前印发“教学案”,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入手,经过自主探索,最后感到学有所得。长此以往,学生便自然形成获取基础知识的能力。

(三)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创新能力。

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模式方法分析问题、简化问题,从而便于较好地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把教师的辅导与主导性和学生的自学与主动性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我采用了“导学—讨论”模式,效果比较显著。具体做法是:首先,学生在课堂上要在教师的启示、引导、点拨下自己读书(读读);其次,学生之间互相议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逐步了解教材的内容(议议);然后教师作重点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讲讲);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必要的练习,做到当堂理解、消化、巩固(练练)。在这一模式中“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贯穿于始终,从而形成以“读读、议议、讲讲、练练”为基本精神的“八字要决”。通过自己的“读读”“议议”,学生才会有一种真实生活的感性认识。之后,再通过教师的“讲讲”,实现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水到渠成了,进而完成知识的迁移,最后通过精心设计的巧妙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反复类似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提高创新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章时,我打破旧模式,实施艺术化的创新教育。我结合时事政治,用电教手段,先形象地展示李洪志关于“宇宙爆炸”的一些荒谬理论,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其逐个批驳。然后派代表上台发言,如果批得不彻底,或论据不充分,其他学生可以自由上来补充。由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据理力争,教室里洋溢着愉悦、民主、科学的气氛。学生既感受到源于科学的力量,又体验到源于自身才能的满足。为了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我继续追问:地球如何抵御来自宇宙天体的撞击?如果地球真要爆炸了,那人类该如何应付呢?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应着眼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兴趣浓厚,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回答五花八门,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索空间奥秘的信心。

又如在学习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大胆设想:“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到40度,地球上的五带怎么变?”“地球如果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地球如果直立绕日公转,地球上还有四季吗?”“如何解决地球上的淡水危机?”“如何使地球上的资源、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等等。我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自由思考、逾越常规,想象猜测、“异想天开”,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当然,对于创造性思维过程来说,仅有求异思维是不够的,浮想连翩之后,还要经过收敛,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选择最合理的思路,最有说服力的假设,所以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总之,地理学研究范围广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课本容量有限,不能穷尽全部。尤其是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依靠课堂、教材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与创造欲望。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开展丰富的主题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地理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接触新思维、新知识、新方法,锻炼自己的地理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素材。如围绕“防止荒漠化日”、“粮食日”、“水日”、“环境日”、“土地日”、“人口日”、“保护臭氧层日”等环保纪念日,开展主题月、主题周活动。一方面邀请专家,对环境问题的现状、原因、治理措施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的阐述,另一方面请学生出谋划策,大胆想象,用小论文或幻想短文的形式,谈谈自己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与创见。

知识是无限的,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这值得认真探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国运盛兴,民族复兴需要我们奉献激情、汗水和智慧。我们应在新课改的大旗下,弘扬创新精神,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为使中学地理教育迎来姹紫嫣红的明天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

[2]论语.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浅谈地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而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所以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 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 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 只凭经验办事, 一张嘴巴讲到底, 而应开动脑筋, 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 都应该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要创设良好的地理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课堂教学,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这样, 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师表形象, 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二、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以情激情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教师严厉呵责的氛围中, 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 也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的。反之, 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 热爱学生, 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精神放松, 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作为地理教师, 笔者坚守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重视教学相长, 不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 尊重他们对地理教学的看法和观点。例如, 在一次评讲测验卷中, 笔者发现对某道题目讲评有误, 马上坦率地承认失误, 并解释道:“老师不是圣人, 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 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并帮我改正。”教师采取开放、平等、诚实的态度, 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 学生就能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 勇于创新, 不怕露短与出错,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三、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 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 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 但毕竟极其有限, 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理殿堂。同时, 中学地理学科知识面广, 内容丰富,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近及家乡, 远及全球, 既有自然地理, 又有人文地理。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极有吸引力的。

如七年级上册地理, 讲到陆地地形的类型时, 笔者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 自然景观千姿百态, 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 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 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 有深陷千丈、鬼斧神工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 让学生不禁发出阵阵赞美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 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如七年级下册地理, 介绍美国、巴西时, 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的对比,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现代化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忧国心”, 激励学生树立奋发勇为、报效祖国的志向,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如讲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一课, 笔者讲到黄河的忧患时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 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 而是主动脉破裂。”还举出具体生动的事例, 把黄河化害为利的今昔进行对比。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 形成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如八年级上册地理讲到中国旅游风景名胜时, 笔者说:“中国的风景文化名胜数不胜数, 有历史不衰的中华五岳, 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桂林山水, 漓江风光, 壮观的钱塘江涌潮, 千姿万态的路南石林, 具有‘雪域高原’之称的青藏高原, 世界八大奇迹之称的秦始皇兵马俑, 北京故宫等。”这样一段描述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使他们产生喜悦、赞美和崇敬的情感, 并激发起学生对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审美情趣和对祖国美好地理环境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教学, 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他们对地理学科的了解, 深化教学结构, 而且能激发其热爱科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念和抱负。

由此可见, 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 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 学生就会学而忘倦, 乐于学习。

四、精心组织教学, 创设情境, 激情起趣

教师上课要让学生紧随自己的思维行动, 将他们完全置身于教学过程中, 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 增长见识, 发展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地理教学中,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 讲到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这一节时, 笔者是用谜语导入新课的:“容纳千山万水, 胸怀五湖四海, 藏下中外名城, 浑身绚丽多彩。”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 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又如,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制成课件, 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 笔者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 使学生眼前一亮, 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再如, 分析冬夏季风示意图时, 紧紧抓住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动的规律, 采用动画效果, 很直观地使学生明白了冬夏季风各自所属的发源地、风向及海陆走向的情况。

五、兼顾其他学科, 发挥诗词、歌曲、趣闻的怡情作用

要增加一堂课的趣味色彩, 就应兼顾其他学科, 将语文中优美的诗词引入, 将音乐课中动听的歌曲引入, 将历史等学科中的奇闻轶事引入, 都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讲到蒙古高原时引用诗句:“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由诗句结合教学, 使学生置身于浪漫的诗情氛围中, 激发他们探究地理奥秘的欲望。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视频, 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 笔者在讲授“台湾”之前, 让学生听一首《阿里山的姑娘》;在讲亚洲区域时, 让学生听一曲《亚洲雄风》;在讲长江时, 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在讲青藏地区时, 让学生听一首《珠穆琅玛》。这时, 学生的心中自然就意识到这堂课讲的知识内容, 注意力也集中。记得笔者讲“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前, 用罗文的歌曲《狮子山下》导入新课, 一听到熟悉的流行歌曲, 几个活跃分子带头跟着罗文的歌声一起唱, 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感染。接下来的授课极其流畅, 师生相互影响, 情感相互交融。

再如, 讲到南极企鹅时, 可以描述一下企鹅憨态可掬的形象, 然后介绍一些企鹅奇特的生活习性。如企鹅的绅士风度、摇摇摆摆的独特的走路姿势, 这是它的本能反应, 是无意识的。

利用诗词、歌曲、趣闻的确能起到激兴、怡情作用, 但需注意切忌喧宾夺主, 要做到收放自如, 恰到好处。

总而言之, 地理教学的情感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 既有共同性, 又有独特性。教师在课前应根据地理学科内容多、知识杂、涉及面广的特点, 兼顾其他学科, 多方涉猎, 精心编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 应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坚持“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地理教学情感教育模式, 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地理学教育 篇11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关于中小学教材改革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教材要“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做到“从中小学抓起”。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断,是我国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1985年以来,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指导,加速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推动了义务教育教材内容现代化和教材版本多样化的改革。1991年,调整普通高中教学计划和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是国家教委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两项重大改革。1993年全国大面积正式使用义务教育教材,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2001年国务院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阐明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2001年正式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2004年以来,义务教育课程实验全面推广,高中课程改革进入实验阶段。

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浪潮积极推进,地理教学大纲、地理课程标准、地理课程教材都经历了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过程。自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颁布以来,学校地理课程经历了五次大的改革,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教学目的过渡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地理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以能促知,知能合一,促进学生知能的协调发展;“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对过程的参与,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育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国家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地理课程改革融合学生中心课程观、学科中心课程观和社会中心课程观中的积极因素,创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发展为基础,以社会需要为方向”的地理课程新体系。地理课程标准基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和教育改革,“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改革开放以来,地理教材编写也经历了多次创新与突破,重构地理知识体系,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关注学生能力培养,重新设计教学内容。目前,各阶段学校地理教材都呈现“一纲多本”、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伴随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步伐,《地理教育》杂志与时俱进,始终坚持为促进地理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服务的宗旨,从地理科学发展、地理教育发展两个层面,为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教改、教研提供精神食粮和成果展示平台,为中学地理教育推进新课程实验、实施素质教育、探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添砖加瓦。《地理教育》也与地理课程改革一同成长,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坚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人们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地理教育》也将为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会计心理学教育初探 篇12

一、会计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所要探索的领域,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会计心理学也有它所研究的对象、任务、基本原则、方法等等。笔者主要就会计心理学的内涵、基础加以简要介绍。

(一) 会计心理学的内涵

会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关于会计人员由于财会及其他活动引起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表现为会计人对会计生活中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绪、兴趣、愿望等。人的心理现象通常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就是人对待其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当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不利条件时不屈服, 设法战胜困难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即那些表现在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会计人员心理现象的两个部分, 即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要了解会计人员的心理, 必须对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分别进行研究, 把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考察。

(二) 会计心理的基础

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具备两个基础:生物基础和环境基础。会计心理作为会计人的一种精神现象和心理活动, 是社会客观会计环境与会计人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 会计心理具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基础。

会计心理的客观基础是指外在于会计人的、促成其会计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条件, 即一个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部。会计心理就是会计人在社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 在对这些客观因素和条件的长期和全面感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

会计心理的主观基础就是会计人自身的条件, 主要包括会计人的生物特性结构 (气质、年龄等) 、会计人的心态定势或心理背景、会计人的社会经验结构 (知识、技能等) 、会计人的个性倾向结构 (欲望、意愿等) ,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会计人已经形成的心态定势或心理背景, 即会计人进入会计生活时已经于日常生活中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和操作学习等方式形成的, 常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认同倾向、认知倾向、情感倾向的心态或心理模式。

二、会计心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目标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为寻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先后制定并发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与制度, 如《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与之相适应, 财政部又于2000年1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

所以笔者认为,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从根本上说是解决人的问题, 从会计人员心理活动的角度考虑, 即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原始凭证失真。即有意识地篡改、伪造、窃取、不如实填写原始凭证, 甚至于制造、购买假发票等。由于原始凭证是不真实的, 即使按正常操作程序进行会计核算, 其会计信息一定也是虚假的。二是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造假。这是会计造假的主要表现。

(二) 会计心理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呈报者, 一个心理健康的会计人员会严格遵守会计规章制度, 而有心理障碍的会计人员则明知故犯, 玩忽职守。我们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违章违规行为, 应当将造假人的行为与其心理活动结合起来。会计行为偏颇的常见心理如下表所示。

除此之外, 还有诸如从众心理、惰性心理、攀比心理、无关心理、侥幸心理、消退心理、后怕心理、抗争心理、吃亏心理、自我表现心理、打击报复心理、情感至上心理等等, 在此不一一赘述。这些心理特征使得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偏离了轨道, 出现违规、违法行为。

三、会计心理学教育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 会计心理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素质的优劣导致了工作成效的殊异。要使会计行为趋于规范,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必须加强会计心理学教育。下面, 笔者从会计心理学教育指导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作相关对策探讨。

(一) 会计心理学教育目标及指导思想

人的思想指导人的行为, 任何事情都要从思想上认识其重要性, 才能够体现在行为之中。进行会计心理学教育, 首先要提高对会计心理学的思想认识, 树立健康会计心理理念, 才能够进一步实施教学计划, 以达到优化整体会计队伍的目标。

1. 注重培养健康的会计心理。

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心理学教育, 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在会计工作中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适应会计社会环境, 增强对会计心理学理念的认同和心理承受能力, 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 具有健康的会计心理, 进一步调适人际关系, 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2.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我们倡导素质教育, 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实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 培养和树立健康的会计心理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二) 会计心理学教育实施初探

在明确会计心理学教育的目标和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更为重要的是具体的教学将如何进行。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 会计心理学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应与会计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

1. 创造良好的会计心理学育人环境。

在会计心理学教育体系中, 要注意到环境对会计行为主体的影响是巨大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努力创造良好的会计心理学育人环境,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并结合会计学科特点进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 从学生进校起, 就开始为他们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理论, 学会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 从而贯彻落实职业道德教育, 使综合素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尤其对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 要加强对他们的会计心理学教育, 以诚信的姿态步入社会。总之, 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 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心理学育人环境。

2. 开设会计心理学教育的相关课程。

在高校会计专业教育中, 开展会计心理学教育, 笔者认为应该开设一系列的辅助课程。如“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等等。通过会计心理学教育, 可以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理论, 并学会科学调适心理的方法, 掌握会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并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结合, 联系实际运用到实践中, 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行业理念。

上一篇:数控机床智能化论文下一篇:博物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