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2024-07-23

地理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共12篇)

地理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篇1

一、地理教学与国情教育是紧密联系的

国情是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也就是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相对稳定的、总体的、客观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它决定着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大致轮廓。具体来说, 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领土组成, 自然条件、人口状况、民族构成、历史发展、社会制度、经济和文化基础以及发展水平等要素, 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科技、教育各个领域, 具有区域性、综合性、阶段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那么我国国情究竟有哪些基本情况呢?概括说, 我国国情的基本特点是领土辽阔, 资源总量丰富, 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不足, 民族复杂, 地区差异大,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经济、文化仍在不断发展进步, 属于发展中国家。地理教学与国情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在中国地理的教学中, 对我国的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以及我国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都属于我国基本国情的要素, 所以, 在地理课中, 国情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丰富, 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教材内容和教育的思想性上都具有一致性。

二、教育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进行国情教育是地理教学中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

地理教学和学校其他教学活动一样, 是通过教学活动,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实现党和政府制定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手段。但由于学科性质不同, 各学科担负任务的差别, 地理教学在进行国情教育的体系中,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殊的作用。初中地理教学是担负着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 应用地图的技能, 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智能, 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 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 应用国情教育的观点, 通过地理教学, 为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奠定基础, 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 发挥地理教学在国情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我国国情的基本特点, 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基本观点。

1. 爱国主义的观点。

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对祖国有深厚的感情, 都来源于对山山水水的热爱。知国、识国是爱国的前提, 爱国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伟大号召力的旗帜, “千古英雄, 爱国同怀赤子心”为祖国的统一, 民族的团结而努力, 这些都是地理教学中应贯穿始终的一个基本观点。

2. 实事求是的观点。

实事求是, 运用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 用这个观点分析认识我国国情, 才能克服盲目性, 避免片面性。在分析我国国情时, 既要看到优势的一面, 也要看到劣势的一面。比如我国“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的国情该怎样认识?根据人地关系, 对“地大物博”提出非议的不多, 但对“人口众多”则有不同看法:一是人多力量大, 二是人多人均资源少。用辩证的观点, 一分为二的观点, 我们认为“力量大”也是好事, “资源少”也不能忘记, 必须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这就是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3. 发展的观点。

国情具有动态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 科学技术的进步, 国情要素也会不断发展变化, 一辈子教地理课, 不能一辈子停留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过去认为我国是贫油国, 经过解放后几十年勘探、开采, 我国成了世界石油大国之一。树立发展的观点, 我们可以通过横比, 与世界其他国家比;纵比, 与我国古代、近代比, 还可以引导学生展望祖国未来。从经济地理上看, 我小时候看到的是土路、石子路、牛车、马车, 同样的地方, 现在是柏油路、高速公路、汽车、高级轿车, 在几年里可能就要发生许许多多的变化。

三、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的方法

1. 紧紧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祖国可爱这一主题, 是地理教学进行国情教育的指导原则。

人地关系是地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情特点都是由这个国家的社会和自然两个要素构成的, 两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 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社会因素在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中, 人是居主导地位的, 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是来自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我们宣传国情优势, 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树立报效祖国的信心;讲国情劣势, 使学生不忘忧国之心, 克服盲目性, 从小铸成报国之志。

2. 采用针对性的对比教学, 是地理课进行国情教育的好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适时地、恰当地进行新旧对比、中外对比,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效果很好。比如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对比, 我在教学中就取到过好的教育效果。

3. 加强乡土地理教学。

在进行国情教育中有直接的作用。我们每个人对祖国的认识源于诞生他的故土、房子、那个村庄或城市或启蒙教育的学校。每个人都对故乡的风土人情、亲朋好友、一草一木有依恋之情, 把对故乡的爱上升到对祖国的爱, 这是由近及远, 由点到面, 从切身体会中形成的科学国情观念。

4. 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国情教育能起

到直观、形象、生动、感人、印象深刻的作用, 图文并茂, 声形一体, 使国情教育不再生硬。再加上教师注重地理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 用生动、优美、有趣的语言, 增强学生对地理课的求知欲, 从而活跃的思维和深刻的记忆, 这都是地理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地理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中国地理 (八年级上册) [Z].

地理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篇2

为了使国防教育具有知识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我校在国防教育宣传月期间,结合国庆节等节假日开展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消防支队这一教育资源,与共建单位紧密配合,突出国防精神、历史常识、兵器常识等内容,开展国防教育主题活动。

1、听一次国防教育主题报告。请消防支队的警官为全校师生作国防教育讲座,介绍现代军史、兵器以及为了革命事业而流血牺牲的英雄人物。全校师生认真听取了讲座,进一步认识到国防的重要性,并对国防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举办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爱国人物和事件”专题讲座。

2、阅读一份国防教育报刊。为了使国防教育更具有实效,全校各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举行了不同形式的国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杂志《军事史林》。老师和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理解国防军事知识。以讲故事、知识竞答、知识宣讲、介绍名人、军事小论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踊跃发表各自的阅读见解,抒发了对人民解放军的崇敬之情,也增长了许多国防知识。

3、利用宣传栏、黑板报、读报栏,广泛张贴国防教育知识,创设较好的学习氛围。

4、学唱一首爱国歌曲。红领巾广播站专门开设了国防教育栏目,以每周一歌的形式教唱革命歌曲《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北京的金山上》、《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十送红军》等。并介绍相关的知识,使同学们增长了许多知识,激发了他们对国防、双拥工作的关注,增强了爱国热情。

5、观看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宏大的气势,帮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军队、热爱人民解放军,牢固树立“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的强烈意识。

6、通过纪念日,举办演讲会、报告会、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树立建设强大祖国的思想。

7、利用中队活动,板报等进行国防教育知识,创设较好的学习氛围。

8、开展唱支山歌给党听合唱比赛。学校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进行演讲比赛,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的比赛,学校评出一、二、三等奖。

9、积极宣传《国防法》、《兵役法》等法律知识,在学校各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系列参观(烈士陵园)远足活动

10、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对学生进行有国必有防、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育。

11、社会实践类。各班都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我校园,美化校园”。

国防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让学生构建一定国防教育的基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书中的事例让学生讲、让学生演。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他们进行资料搜集和课题研究的成果。利用课件,让学生看一些真实的影像,发挥事例教学的直观、生动的优势。注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国防教育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树立国防教育意识。我们把“小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解释、答题、自主学会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小组进行集体整合完成任务。使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自主的发挥,从而形成连贯而完整的教学过程,产生有价值的思想观念。

总之,通过一系列国防教育主题活动,我校师生的国防意识增强了,增长了许多国防知识,培养了对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的关注,进一步认识到国防的重要性,初步树立起长大建设祖国,保家卫国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012-2013学国情教育活动总结

沙坪街道第一小学

国防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是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国防教育的知识知之甚少,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对小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国防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载体,它拉近了学生与爱国的距离,使学生能感受到爱国主义就在身边,而不再是空泛的,使爱国主义更具生活化与生命力.为了使国防教育具有知识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我校在国防教育宣传月期间,结合国庆节等节假日开展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消防支队这一教育资源,与共建单位紧密配合,突出国防精神、历史常识、兵器常识等内容,开展国防教育主题活动。

1、利用宣传栏、黑板报、读报栏,广泛张贴国防教育知识,创设较好的学习氛围。

2、阅读一份国防教育报刊。为了使国防教育更具有实效,全校各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举行了不同形式的国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杂志《军事史林》。老师和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理解国防军事知识。以讲故事、知识竞答、知识宣讲、介绍名人、军事小论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踊跃发表各自的阅读见解,抒发了对人民解放军的崇敬之情,也增长了许多国防知识。

3、听一次国防教育主题报告。请消防支队的警官为全校师生作国防教育讲座,介绍现代军史、兵器以及为了革命事业而流血牺牲的英雄人物。全校师生认真听取了讲座,进一步认识到国防的重要性,并对国防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举办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爱国人物和事件”专题讲座。

4、学唱一首爱国歌曲。红领巾广播站专门开设了国防教育栏目,以每周一歌的形式教唱革命歌曲《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北京的金山上》、《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十送红军》等。并介绍相关的知识,使同学们增长了许多知识,激发了他们对国防、双拥工作的关注,增强了爱国热情。

5、通过纪念日,举办演讲会、报告会、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树立建设强大祖国的思想。

6、积极宣传《国防法》、《兵役法》《反邪教》等法律知识,在学校各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系列参观(烈士陵园)远足活动

7、充分利用中队活动,板报等进行国防教育知识,创设较好的学习氛围。

8、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对学生进行有国必有防、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育。

10、社会实践类。我校组织四、五年级的同学,走上街头打扫卫生,“铲除牛皮癣”,厉行节约、从我做起;参与爱心募捐活动等,学生在亲自的实践中,体验劳动的甘苦、幸福的不易、环境的重要,从而沟通与祖国、与人民的感情,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埋怨、偏激、冒进等思想情绪,引导他们勤奋学习,将来更好地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与此同时,还利用班会、队会、晨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与成才的关系,将爱国与成才完美地结合在人生成长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爱国、报国作为成才的目的和方向。科学家巴斯德讲过:“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成才是每一位青少年学生的愿望,但成才的方向和目的却因人而异。我国当代青少年成才的目的和方向的质的要求应该是爱国报国、振兴中华。同时,教育学生认识到只有立志成才,才能爱国、报国。当代国际竞争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要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大力发展以科技为第一的社会生产力。因此,青少年学生只有成才,即成长为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有用人才,才能够报效我们的祖国。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国情教育

一、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一)进行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我们要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她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又培育了为世人称道的道德风尚。到社会主义阶段,这些优秀传统被继承和加以弘扬,与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也应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

(二)进行五千年中国人民奋斗史,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历史已经证明,唯一的出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们要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光荣革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学生进行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觉继承革命传统,热爱党,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进行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教育。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痛苦摸索,从多次失败中找到的,我们要教育学生应当珍惜这一正确的选择,我们要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教育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光明的前途。因为在我们这个底子雹人口多、生产不发达的国家,如果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搞资本主义,将会产生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少数人富裕,大多数人受穷。在生产不发达不富裕的国家”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搞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家都有饭吃,都能生活得好。

(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教育。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要同学生讲清讲足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和前途的无限光明。学生了解到了我国的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之时,他们就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将来自觉地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是我们还要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的生产仍然落后。经济不发达,我国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国情,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还要广大青少年学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以便将来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搞好国情教育

(一)从思想上要明确认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国情教育,是广大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光荣使命,要认真钻研《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学习国家教委颁发制定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和政治纲要》,认真钻研历史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国情教育因素,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运用。国情教育必须寓于历史教学活动之中,紧密结合历史教材,以便得出结论,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国情教育中,教师在讲授时,要充满感情,表现出主观上的爱和憎,赞美和批判等鲜明的阶级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以生动的历史事实感染学生。

(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国情认识国情。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国情、分析国情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分析国情的基本原则,是正确认识国情的前提。进行国情教育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对历史国情知识,进行科学分析,去教育学生认清国情发展的真正规律,预见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才能使国情教育对客观世界及事物的发展以正确地反映。

以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国情教育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就能使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我们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无比正确的。

(三)运用比较方法进行国情教育。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求同存异,或者求异存同,从而探寻正确的道路和适宜的措施。国情教育要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这样才能认识中国现实社会所处的阶段,才能看清中国的历史进步,发展趋势和前景。国情教育只有将它放到同一历史时期内,进行不同国度的横向比较,才能找出国情中的长短差距,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各种问题的答案,才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起。

(四)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在历史教学中,在讲国情中的积极有利因素方面,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讲国情中消极不利因素方面,要深刻分析产生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学生心理能够产生出一种民族的紧迫感和忧患感,归纳到一点,通过认识国情,增强青少年一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

(五)从实际出发,进行国情教育。国情教育必须从教育的对象学生出发,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与现实存在的一些不够正确的认识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国情。

(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国情教育。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时,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除课堂讲授外,还可组织一些其它的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搞专题报告会等等。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使用教学挂图、幻灯、录像等,使之真正把课内外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目的。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初探 篇4

一、教育内容要系统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内容支离破碎, 不成系统, 是当前历史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有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教学中能够注意知识的结构及系统性, 但对国情教育内容往往不能通盘考虑, 想到哪里讲到哪里, 有很大的随意性, 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历史教学中国情教育的质量, 要克服这种现象, 必须使历史教学中国情教育走向系统化, 具体地讲就是系统地发掘安排历史课的国情教育内容。

怎样系统地发掘安排历史课的国情教育内容?首先就要把历史国情教育看成是一个统一体, 一个以历史知识教育系统为依赖环境的整体, 把每节课、每一单元、每一册教材, 中国史或世界史的国情教育看作是整个历史国情教育的一部分。然后, 以历史知识教育系统和历史的时代特点为基础, 从整体到部分系统安排教育内容。

首先从整体上安排整个历史课的国情教育内容, 要从教学的每个部分、每个章节、每节课的国情教育内容都要从属于这个总的内容。我认为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总的内容有如下几点: (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华民族是具有极其伟大而深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 (2) 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尤其是明朝中叶以后使得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非常缓慢以至落伍, 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遭受过大大小小许多帝国主义的侵略。 (3) 近代中国, 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许多救国方案, 并为之付出巨大代价, 但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 说明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说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才有前途。 (5) 中国统一、社会安定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6) 人口问题和人口观念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国情。 (7) 凡是符合本国国情和当时国际环境的重大改革开放措施都会得到成功, 都会推动本国历史的发展, 中外无数历史事实都已证明了这一点, 这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尤需借鉴。

其次是分别安排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国情教育内容。以世界史为例, 世界历史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 因为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情都离不开它的国际环境, 尤其是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日更是如此。只有研究了世界的历史和现状, 才能对我国国情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才能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去加深对我国国情的认识。世界历史的国情教育内容可以归纳为几个要点: (1) 从世界历史角度看, 我国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 我国最早进入封建社会,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独具一格的中华文明。 (3) 中华民族是世界最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富有深厚的民族凝聚力的伟大民族。 (4) 中国是历经封建社会最长的国家, 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后期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从而在近代明显落伍。 (5) 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造成了中国近代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6) 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断了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 它给中国客观上造成了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 又严重阻碍其发展, 致使中国不能走向资本主义。7、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 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促成了中共的诞生, 而有了中国革命1949年的胜利。 (8) 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 中国成为一个中坚力量, 这样大大改变了少数帝国主义操纵世界的局面, 致使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渗透和颠覆。 (9) 世界史上许多符合本国国情和当时国际环境的重大措施都得到了成功, 这对我国改革开放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再次, 从时间顺序上分别安排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各分段历史的国情教育内容。譬如, 中国史的古代部分、近代部分、现代部分。以中国史的近代部分为例, 近代中国与当代中国联系十分密切, 当代中国仍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 这一基本国情,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影响, 当代中国的不少问题都可以从近代中国找到历史的根源, 可以说, 中国近代史的国情教育内容相当丰富, 可分为下列几个要点: (1) 帝国主义的掠夺、控制和中国封建主义压迫、剥削, 是造成近代中国极端贫困的根本原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争取人民民主。 (2) 腐朽的中国统治者无力保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近代中国人民不断展开反侵略斗争, 爱国主义激情日益高涨。 (3) 农民阶级因其落后性不能领导近代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但它担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的历史责任。 (4) 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做出过重大贡献, 但由于具有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所以也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到彻底胜利。5、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行过艰苦的探索, 但是未能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道路。6、帝国主义的概略客观上促成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但是又由于帝国主义的控制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中国不可能走入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去。 (7)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由于学习西方国家的一些长处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总体上没有改变明朝中期以来中国科学文化落后的局面。 (8) 封建专制的腐败和科学技术的落后, 是造成近代中国长期被动挨打的根本原因。 (9) 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和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授, 使中国出现了“新世纪的曙光”。

最后是具体安排每一章、每一节课的国情教育内容。以五年制大专历史教材第二章第二节“辛亥革命”为例, 可以安排下列国情教育要点: (1) 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造成严重的危害, 腐败的清朝统治者已无力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意识进一步升华 (2)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救国救民, 发动了辛亥革命运动, 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固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仅成就了共和国的躯干, 没有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 (3) 孙中山一生奔波, 代表先进的中国人上下求索, 还是找不到拯救中国的道路, 证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救不了中国。

每一节课的国情教育内容是最具体的, 因为一节课的国情教育内容是前面各层次国情教育要点的具体化, 历史国情教育任务的完成关键在于每一节课国情教育任务的完成, 因此, 每堂课前必须充分发掘、认真安排历史国情教育内容。以五年制大专历史教材第二章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为例, 其国情教育要点可安排为下列两点: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年, 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是任何力量、任何阶级都不能做到的, 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2、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旗帜, 无数先进的中国人民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均无结果, 只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为中国人指引了一条光明道路。

二、教育方法要多样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 如何巧妙地使用这些素材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正确选择教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三种方法。

一是比较法。比较是把二种或二种以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 加以比较, 以认识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的差别或异同。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国情教育中, 科学的比较, 可以冷静地认识别人和自己, 达到教育目的。

比较可以横比, 也可纵比。横比, 世界历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体系, 通过比较中外历史发展, 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自信心。如讲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 埃及、印度古代文明因殖民者侵略而中断几次, 古代巴比伦的历史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有史无今”, 只有从远古走来的文明中国, 历史一直未中断, 虽然近代中国有外来侵略, 但由于中国人民奋力抗争, 使中华民族危而不亡, 表明了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又如中国近代为什么变得落后?日本为什么发展迅速?这是因为日本明治维新消除了封建割据, 为资本主义发展铺平了道路, 尔后, 又大力发展工商业, 结果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我国自鸦片战争开始连年遭受列强侵略, 戊戌变法夭折, 辛亥革命半途而废, 军阀割据, 战乱频仍, 何来建设机缘?何曾搞过建设?就连小小的民族工业也在夹缝中求生, 谈什么发展?只有新中国建立后, 中国社会经济才得以迅速发展。

纵比。主要是古今社会的对比。如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虽然有过浴血奋战, 有过艰苦求索, 但终于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 没有拯救中国。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推翻了三座大山, 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说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才有前途和希望。

二是纵串法。通过纵串历史事件, 展示历史发展过程, 分析国情素材, 了解国情知识, 进行历史国情教育。譬如讲到中国现在国情是属于不发达国家, 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太落后、太贫穷, 家底太薄。虽然新中国建设速度较快, 但目前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为什么近代中国如此落后, 如此贫穷呢?可以通过纵串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事实告诉学生, 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从鸦片战争开始,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 从清政府到国民党政府, 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百多个不平等条约, 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如何发展?辛亥革命后, 军阀割据, 战争频仍, 有什么时间谈建设?尔后是日本侵略中国, 蒋介石挑起内战, 有何时间搞建设?到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万吨, 而英国1860年就达到了这个指标, 新中国的建设其实是在一片废墟上开始的

又如, 讲到为什么资本主义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一历史选择时, 通过戊戌变法的中途夭折而有谭嗣同“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的感叹, 辛亥革命中形成共和国的躯干而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的悲壮, 说明资产阶级种种救国方案拯救不了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年, 推翻三座大山, 拯救了中国, 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创业40多年, 逐步走向文明富强的道路, 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三是归纳法。归纳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历史国情教育中,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归纳, 鉴古知今, 把历史问题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效果尤佳。譬如:归纳历史上改革的史实, 就可以说明改革是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步骤, 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不改革而墨守成规的行为都会造成落后衰败。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北宋王安石变法十几年, 兴修水利, 发展农业, 政府收入增加, 军事力量加强, 戊戌变法虽然中途夭折, 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的传播、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 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日本的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日本经济腾飞由此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形式要灵活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的具体实施, 除了教师应确立起自觉的国情教育意识外, 采取灵活的教育形式也是很关键的。同一堂历史课能否运用恰当的教育形式, 其效果将会迥然不同。我在历史国情教育中常用的两种形式效果较好。

其一, 正面灌输。正面灌输就是正面地、直接地、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阐述国情观点, 采取先入为主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形式, 这是进行历史国情教育的主要形式。正确使用就注意三点:

一是以理服人。正面灌输的精髓是“以理服人”。譬如我们要学生明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个道理, 就必须引用自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大量的历史事实, 从正面和反面来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救不了中国, 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才有今天的独立和富强。只有这样学生才懂这个理, 才服这个理, 才接受你的正面灌输。

二是以情动人。不能设想, 一个让学生厌倦的、沉闷的历史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接受你的国情观点, 达到正面灌输的目的。教师必须运用生动具体的历史材料, 用形象的语言或鲜明的实物、图像等直观手段去影响、感染学生, 从而唤起学生的某种内心体验, 引起强烈的共鸣。如用低沉、缓慢而又有力的语调讲述太平天国、戊戌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用亲切、欢快、流畅、激昂的语调讲述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学生听来肯定饶有兴趣, 国情观点自然渗透到他们的心灵深处。

三是联系现实。不接触现实的空洞说教学生是难以接受的,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历史国情教育是最好联系现实的。如讲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改革, 说明历史上许多改革由于符合本国国情和国际环境都能成功, 都能使国家走向富强。联系到今天我国的改革, 它符合本国国情, 顺应历史潮流, 适应了国际环境, 一定会成功。这样, 引导学生理解改革, 支持改革。

其二, 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具有亲切、生动, 可接受性的特点, 这种形式能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 并从思想感情上“进入角色”, 教育效果极佳。自我教育的方式很多, 我经常使用的有下列几种:

⒈开故事会。故事会有两种, 一是学生自己讲, 要求选题突出重点;二是请人讲故事, 最好请一些革命老前辈、重大历史事件的经历者和目击者讲他们的所见所闻的故事。

⒉组织课堂讨论会和辩论会。由老师选定题目, 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材料, 写出小论文, 再登台阐述自己的观点, 进行辩论, 老师总结。老师在拟定题目时一定要精心选择, 使讨论题目有一定的针对性、负载量。如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为什么行不通?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等等。

⒊组织参观、走访。一是参观历史古迹, 如我组织参观道州寇公楼时, 为学生讲了寇公楼的传说, 北宋名相寇准因力主抗辽被罢免宰相职务, 贬到道州。寇准身在道州, 心在北宋, 为国家的危亡心忧如焚, 便砌一高台, 日夜眺望北方烽烟。其爱国情怀, 清澈透明, 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后人为纪念寇准, 建成寇公楼以表敬仰。寇准的爱国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二是参观工厂农村, 让学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明白只有社会主义能力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能够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国情观点。三是走访革命前辈和著名历史事件的参加者和目击者, 使学生从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中, 获得国情知识。

⒋组织办历史墙报。墙报可以是定期办, 也可以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办, 教师要注意优化选择国情教育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 篇5

2011—2012学年XX中心小学

人 口 与 国 情 教 育 教 案

XX中心小学 二0一一年九月

1/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一

一、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板书)

提问:上述材料中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什么特点?

上述材料中反映出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是我国人口现状的第一个基本特点,也是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我国人口现状还有如下特点:

1)农村人口多

据1992年我国人口统计,全国农村人口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8%,占世界农村人口的1/4强。

1980年、世界平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1%,发达国家占30%,发展中国家为70%。我国农村人口比例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据全国计划生育抽样调查统计,1998年出生的婴儿中,城市街道一孩比率为89.3%,而乡镇一孩比率为48.4%9,农村的多孩率明显高于城市。因此,人口增长过快在农村更为突出。

2)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速度快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990年就超过了人亿,估计2000年达到1.28 1.2亿,占同年总人口的10.4%左右。204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相当于2025年所有发达国家同龄人口的总和。3)人口分布不平衡

4)人口素质偏低 材料一:1980年全国人口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只有4.6年,不足小学毕业程度。1990年7月,这一指标提高到6.6年,这说明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只有实践一年级文化程度。我国人口的文化结构仍然属于以低层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类型。

材料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正式公布的文盲半文盲达1.8亿之多。而这个数字是以自己申报为准,这并不表明其的人都已脱盲。国务院1998年颁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工作条例,规定个人的脱盲标准是,农民需识1500个汉字(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城镇居民只需2000个汉字,)能够看懂得浅显、通俗的报刊,能够记简单财目,能写简单应用文。按照这样的脱盲标准,有关部门在一些地区的农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男性成年中只有20.8%,女性成年中只有13.3%达到了脱盲标准。如果以这一调查结果推断全国,则结果是我国总人口中有8亿(包括少年儿童),还没胆达到脱盲。也许这一推断过高,但如果把上述抽样调查的脱盲人口再扩大一倍,全国仍有4亿人没有

2/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脱盲,这表明我国的扫盲任务还十分艰巨。

以上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征。总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不令影响着我国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也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二、人口迅速增长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板书)

议论:你如何认识“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人一来到世上首先是消费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然后才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到了晚年,丧失了生产能力之后,则双成为一个消费者。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有些人终生是消费者而永远不能成为生产者(如严重身体残疾者。)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资源,但是人口本身并不是人力资源,而只是人力资源形成的基础。只有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相适应的适度人口及其增长才能形成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而产生社会财富。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就会为成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并导致一系列恶果。

从上面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总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但是,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盾,人口越多的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少。由此可见,人口增长过快,就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造成粮食供给不足,妨碍人力资源开发,使就业问题严重等等。由于上述问题日趋尖锐,使人口问题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议论:为什么说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尤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人口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三、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板书)

在现阶段,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过快的现状,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板书)

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消费资料一定的前提下,人口越多,增长越快,所需要的抚养生活费用就多,能够用于生产的费用和人均占有

3/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的消费资料就越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越慢。

材料一;建国40多年来,差不多每年净增1000万人口,至使每年新增加提国民收入1/4以上要被新增国的人口消费掉,这就不能减少资金的积累,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由于第年积累的资金有限,往往是顾得了工业而顾不了农业。据统计,1981—1985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1976—1980年增长了50%,而同时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却减少了1/3,只占投资总额的5.1%。我国由于新增人口过多,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压力,1987年有48.5%的增产粮食和45.6%的增产肉类用于新增人口,35%的新设医院病床以及37.7%的城镇竣工住宅用于城镇地区的新境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速度受到很大限制,住房紧张,就医困难,交通拥挤的状况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得到改善。

材料二:教材131页第8行至第11行材料。进一步认识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关系。

2)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必然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板书)

从类要生存,就要从自然界取得生产和生活资料,还要身材自然界排放废弃物。由于我国的人口多,增长快,一方面加大对自然界的索取量,就造成我国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同时,向自然界排入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生存的空间。

通过上述材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提压力。想一想,说一说:要缓解我国人口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根本办法是什么?

3)在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的同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板书)

数字表明在今后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老龄人口在不断增多。思考: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速度快,在我国会产生什么社会问题。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口在今后的同十年内的不断增多,使我国将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至少在两个方面的表现已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方面是随着个人逐衰老所带来的老年人的某些特殊需要,如胆老年人的保健、营养、住房、环境、退休金、医疗、家庭关系、社会教育、社会福利等等;一方面是以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为特征的人口老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对社会的生产、消费、物质分配、投资、服务设施、城乡规化等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将给我国今后几十年内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4/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4)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板书)提问1)上述材料中的数字反映了什么?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当然,人口多并不一定意味着落后,但人口众多和增长过快,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影响到每个人所得到的用于提高文化素质的条件。同时也会影响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人口质量。这样数量过多而又质量较差的人口,就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

说一说: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将如何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形势严峻。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发展珉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完成。讲座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明确了两点内容:

人口众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5/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二

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两天按两部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到百合花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识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

这则谜语的答案时什么? 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则谜语引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

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了任何事物都不能无限的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人虽然只有一天时间来挽救池塘,但是,必竟灾难到来之前,人们已认识到这个问题,若及时采取行动,还是可以补救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大自然是人类递补的母亲,她那博大胸怀蕴藏着无穷的宝藏,似乎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随着人口的增长近代大工业的崛起,人类愈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随着“母亲”的付出的急剧增长,她突然变得不那么慷慨了……。

资源、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终于被人类所认识,被人类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提出来了。1)自然资源的短缺与合理利用(板书)2)重要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按其性质,又要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3)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不同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无疑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

2)对于自然资源应合理利用。无疑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总是有限的,不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一二十年以来,由于人口的膨胀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导致国际纠纷。资源短缺与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6/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我国的资源现状面临严峻形势(板书)

议一议:为什么说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所谓大国,是从我国资源总量上讲的,所谓小国,是指我国人均占有资源的数量少。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很多种类资源储备量居世界前列,这是中国资源的优势。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利用难度大,这就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压力,这又是我们的资源劣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进程中,我国将长期面对严峻的资源形势。

我国的资源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

1)我国难以利用土地面积比例高,土地得用率低,尤其是耕地资源紧缺,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板书)

材料:我国可耕地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左右,人均大约1.4亩,而世界人均5.5亩,我国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5%。与我国相比较,印度也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不到中国的1/3,但可耕地占57%,约25.43%亿亩,高于中国的耕地总面积,每人平均大跃进地是中国的2.5倍。

我国耕地面积不仅数量少,质量也差。据全国土壤普查结果表明,我国耕面积的59%缺磷,23缺钾,14%缺钾俱缺,土壤板结的占12%。因此总的来看,地力有着明显的不足。由于滥用化肥,很多地区土壤肥力正在下降。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板书)

主要表现为降雨时间、气候条件分布不协调,区域资源不匹配。议一议:我国的降雨和气候条件有何特点?

材料:我国押资源分布不平衡,东西部差异很大。从工业角度看,我国大部分矿产资源分布在山地、高原和荒漠集中的西部,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开发难度较大。从农业开发角度看,我国东部降水量较多,气候条件很好,人口、耕地、林地均占全国90%以上,农业总产值占95%。但水源分布不均衡,与耕地资源“搭配”得不大理想:长江以北耕地占全国的64%,人口占46%,但河川径流量只占全国的17%,地下水资源严重缺少,地多水少;其中粮食增长潜力最大的黄淮海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1.8%,水量却不到5.7%。长江以南水资源占全国的80%,而耕地只占36%,地少水多。从时间上看,全国6)%的雨水集中在夏秋季三四个月,很容易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由此可见,我国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4)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偏少这一状况,将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

7/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长而加剧

5)材料二:我国现有森林面积约为17.25%亿亩,只占全世界耕地总面积的2.8%。森林覆美国率也只占有12%。而全世界平均约为31%。我国按人均每人只占有森林面积约1.7亩,而全世界人均占有面积12亩,我国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面积的1/7。

我国是一个草原面积较大的国家,全国现有草原面积53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4.7%,总面积居世界人均草原面积的1/3。

提问:

1、通过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人口与自然之间的存在着什么关系?

3。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

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虽然很丰富,但是,从量上讲不是无限的。若人口不断增长且速度过快,必然会使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这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我国的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应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有限有自然资源。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板书)

材料:我国的森林面积每年被侵占约50万公顷,草场则以每年133万公顷的速度退化,土壤沙化面积近半个世界来扩大了500公顷,其中90%是滥代和过度放牧等造成的。这样,我国用材林面积由过去的8243万公顷下降到7958万公顷,草原产草量预计到下个世纪初还要下降30%。

在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们既不能做它的奴隶,无所作为,也不能以主人自居,对大自然随心所俗会发号施令。如果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只是一味地索取,也会受到它的惩罚。而这种惩罚,不仅仅表现为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将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问题。

那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环境问题如何呢?有待下节讲解?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又一重要的国情。

8/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三

《地球在呻吟──不堪重负》这个题目是1994年新华社会发的一组照片的标题。在这组照片里,迅猛增长的人口、拥挤的人群,预示着人口将超过地球上可供给人类的自然资源,预示着大地所提供的粮食将超过人类所需极限;干枯的土地、紧缺的水源不堪人类的重负,以至世界上每天约有2.5万儿童年因缺水死去;森林不断被毁,大批物种消亡,世界上每年1300多公顷热带森林消失,使得美的大自然变得百孔知疮;污水、废气的污染、突发的核灾难,以及每年倾入海洋达20多亿吨的废、毒拉圾,不仅使陆地上的人们呼唤“重新还我碧水蓝天”,就连海洋上也常见鱼、鸟机警尸片片。这组照片是某些侧面的缩影,也是全局的写真,因为它表达的信息是准确的,就是人类取得了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把地球自身及其所支撑的万物都置于危险之中,包括人类自下而上本身也受到了威胁。提问: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上述材料反映了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给万物和人类带来的威胁。爆炸的人口是人类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人类为了多一块土地,就更多地砍森林,垦草原、填湖海,甚至掠夺式地开采地上、地下各种资源,这种为生存而进行的搏斗,只能暂缓贫困和饥饿而由此带来的却是环境和物质条件的更加恶劣。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板书)

1)什么是环境问题(板书)

上一讲中,我们曾经谈到,如果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只是一味地索取,也会受到它的惩罚。而这种惩罚,不仅仅表现为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将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问题。

那么,什么是环境问题呢?请先看教材137页第12行至20行材料。环境问题为分两类:一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一是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了环境污染。

世界环境恶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请看教材137页24行至138页第7行材料。从上述材料可见,环境污染一般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密切相关。这四个问题紧紧纠缠在一起,人类正面临着自身

9/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发展所带来的威胁,而且日益严重。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板书)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生存和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盾,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使人类影响和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20世纪,由于近代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环境污染已构成了社会公害问题,由此可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

为了唤起世界各国对全球环境的关注,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召开了世界范围内第一次环境会议,即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一位英国学者和一位美国学者,在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帮助下,编写成了当代的环境问题杰作──《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在这本醒世名著中,两位学者以整个地球的发展前景为基点,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角度,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后果,指出了全人类都面临的环境问题,呼唤各国政府都要重视维持人类自下而上的地球。

想一想:“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反映了资源和环境问题上的什么观念?

人类要进步,就要不断发展。而发展就可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必须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并注意环境的保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是指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并且危害极大。如果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那么,为求得一时的繁荣而毁灭了长远的利益又有什么用呢?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对甸国来说更为重要。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我国已经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此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十分严惩的环境问题。

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板书)

1)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表现(板书)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

材料:虽然我国树种资源丰富,可是由于历代对森林的破坏,我国已经由古代的多林国变成了现代的少林国。由于对森林的过量采伐,使得全国森林资源消耗严重。目前,全国森林面积仅18.69亿亩,森林覆盖率12.98%,与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22%比较,有着较大的差距。

10/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材料: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气候的变化,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湖泊的干涸,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人为地过度猎杀和采伐,许多物种失去了栖息地和庇护所,正在消失和濒于灭绝。主要繁殖在黑龙江嫩江地区的世界珍禽丹顶鹤,仅在嫩江地区1972~1973年,就被捕杀了100多只。海南省的东方县,50年代还有长臂猿500多只,现经普查发现仅存2只。在美丽的西双版纳,珍贵稀有动物和植物也遭到滥捕乱砍。

地下水位下降

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材料:我国不仅缺水,还污染严重。国内七大江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中,有半数的河段受到污染,有些地方水生生物绝迹。全国90%以上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的重点城镇水源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这一切又使本来尖锐的水荒更加突出。

大气污染严重。我国有北方城市和80%的南方城市,大气悬浮颗粒物,都超过国家标准。几乎 所有城市每平方公里降尘量在30天地40吨之间,有的高达数百吨,甚至上千吨。固体废弃教授存放里过大,垃圾包围城市。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露天堆放。历年积存已达60亿吨。白色污染严重。

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和技术落后,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解决化学农药带来的污染问题,也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以上情况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虽然我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控制。但是,没以根本解决问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地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这就是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国情

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板书)

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人口众多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

请思考: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怎样相互影响?

人口多,迫于生存,对自然资源索取就多,就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人口多,排放的废弃物就多,造成的污染就更为严重,环境就更加恶劣。反过来,恶劣的生态环境又给人类自下而上与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我国工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由于技术设备落后和管理上的不

11/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足,造成的污染就严重。我国工业面临快速发展的重任。这就会造成重视近利,失之远虑,重视经济,忽视生态。实际上,如此这般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治理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然而,环境问题的形势严峻远不仅仅如此,更为画面重的后果是,生态环境极易破坏,却双难以恢复。

有人说,假如我国的生放态环境继续恶化而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我们将失去生存的权利,将不会再有共和国美好的明天。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开始成就黯然失色。我们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呢?这将在下节的内容中进一步分析。

思考讨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向地球外的太空探索,试图发现其他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遗憾是至今为止,宇宙中有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这意味着什么?

初中地理国情教育之我见 篇6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整个初中地理教材,特别是中国地理的每个章节,都蕴藏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只有让学生认识国情了解国情,才能使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加深对祖国的依恋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地理国情教育是国情政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广泛。这是中国时空特点与规律决定的。这是党和国家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多年来的教学中,从多方面渗透国情教育,更好地利用了教学资源,根据学生性质,从各方面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地理国情教育中提出“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将“五爱”蕴含与地理教学之中,老师结合具体事实材料,授之自然,学生听之自然,潜移默化,可以达到最佳预期效果。以大量事实教育学生,做到知国、爱国、报国、强国的坚强信心。

一、培养学生树立“三心”的坚强意志。

学生的“自尊心”“责任心”“自信心”是意志所决定的。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其所实现预期目标的意识的心理过程。地理国情教育具有大量的事实材料,而且生动,趣味性浓,有说服力,能培养自觉性、主动性、果断性、坚韧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二史一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三心”的培养,关键是拥护党的领导。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二、要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而献身的“五感”精神。

“自豪感”“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地理老师进行国情教育要达到的目标。过去培養学生的自豪感,总是陶醉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越感。今天的民族自豪感,应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世界最快,科技感水平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物博”体现在总量上,但被众人均分,矿产人均只只占世界人均值的1/2,耕地仅占世界人均值的1/3,使学生产生了“危机感”。通过横的比较,找出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激励了学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树立科学的“五观”

“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民族观”和“海洋观”是地理教学国情教育达到的目标。目前我国人口众多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因素,人口问题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弱化的优势。因此,地理教学中要贯彻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已成为一个主要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是我国遇到的严峻的挑战。

四、在地理教学中要密切结合“五情”教育

结合“世情”“国情”“省情”“县情”和”乡情“,针对每个地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家乡的宏伟规划,建设美好未来,为振兴祖国和家乡作出应有贡献。

五、地理国情教育要突出爱国主义和德育教育

国情教育的核心,是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地理课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丰富内容,使学生感到”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地理国情教育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六、贯彻”国情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充分发挥地理课的主渠道作用,地理课的好多内容,本身就是最好的国情教育素材,上好地理课本身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立足”乡情“讲国情”:培养“五爱”“五感”,首先从”乡情“开始。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社会调查,激发他们参与家乡建设。

第三运用地理时空规律特点讲国情:我国的国情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具有区域特点,与其他区域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这些不同特点进行国情教育。

第四进行地理国情教育要发挥主渠道作用,但这不是唯一的渠道,拓宽国情教育的领域,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明确自己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加强地理教学不应忽视国情教育 篇7

地理学科教育, 虽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由于目前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尤其地理学科列入高考范围之外, 使本来就未得到足够重视的地理课, 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 如课时减少、作业取消、教室上课讲得少, 背诵的东西多, 致使高分数、低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人瞧不起地理教师。因此, 有的教师弃地理专业而改行, 有的调换教其他课程, 不愿意长期从事地理教学。尤其在小学教学中, 地理课教学成了“捎头课”、“副课”, 安排一些病、老教师任课, 致使教育质量低下, 已经达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更无从谈起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目前,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出自己的家乡所在, 说不出长江、黄河发源地, 流经省区, 对南北方气候变化的原因、降雨等知识模模糊糊说不准确, 在世界地图上找不到自己祖国的确切位置。有的中学生地理会考之后, 使教科书“刀枪入库”, 让课本睡大觉。有的高中毕业生, 却不清楚当地的气候类型和所属的自然带, 更有甚者连天气预报都看不懂!由此, 任其发展下去, 怎么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呢?21世纪将是一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新世纪, 到那时, 人们将需要更深的地理科学和更多的地理知识, 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科学的进步。

地理学科,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从小学阶段开始, 就应该打好基础, 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我国的国情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地理课是向青少年学生传播爱国主义、进行国情教育、国策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山河、奠定爱国主义思想基础方面, 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 地理教育的内容, 对于青少年熟悉自然环境和认识自然规律, 提高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 提高资源意识、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 了解社会发展与地理的关系等,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使从个人的学习和生活需要看, 不论是读书报、看电视, 还是外出旅行等, 地理知识都将为人们带来很多方便。总之, 地理学科对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我国的国情优势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知道如何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 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效益, 严格遵守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政策法令, 对认识自然规律, 了解我国多发性的自然灾害, 做好防灾抗灾工作都非常重要。地理知识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诸方面具有越来越广泛的特异功能作用。因此, 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 要从培养造就新世纪合格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正确对待地理学科教学, 真正把国情教育寓于地理教学过程之中, 使地理学科教学健康发展, 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充分发挥出地理知识的特有功效。

地理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 具有独特的发展教育的价值, 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那么在地理教学中, 怎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国情教育, 并摆脱生硬简单的说教, 使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国情教育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国情教育是一个有目的、全面而深刻的教育, 这就要求在选题方面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课本内容为线索, 有机而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内容的公共性, 以使师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注意分析引导, 针对中学生感情易波动的特点, 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肤浅的一时的爱国情绪, 而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并引导他们将之转化强有力的行动。

摘要:地理学科的教学, 对学生加强国情教育,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我国基本国情, 自觉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对提高现代国民的基本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独特的作用。本文将向大家谈谈地理教学与国情教育的关联。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 篇8

一、生产力发展状况教育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是我国国情的主要方面初一、初二的学生有印象又不深刻、有了解又不清楚, 认识和理解程度处于朦胧状态, 进行教育, 势在必行。

我国有13亿人口, 10亿多在农村, 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进行生产。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粮食商品率仅为30%左右, 它所提供的剩余农产品很少, 给工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文化等都带来很大影响。

从工业方面看, 虽然有一些现代化企业, 现代化程度比较高, 但大量的企业落后于现代化水平几十年, 手工劳动还占有一定比重, 技术设备陈旧, 劳动生产率低, 经济效益差, 能源、交通比较紧张。同发达国家相比较, 除少量的现代化工业外, 普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以我国重工业基地上海为例,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设备占全市设备的一半左右;五十年代的设备占三分之一;真正具有国际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平的设备, 只有十分之一多一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上海市尚且如此, 落后地区的现代程度就可以想象了。

通过翔实材料的介绍, 确切数据的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 激发了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进行“四化”建设、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加深了学生对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的理解。

二、人口知识教育

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个突出国情, 人口知识教育也是国情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青少年学生对人口知识生疏、认识上肤浅、理解上片面, 特别是关于人口与生产的辩证关系不懂, 对此进行人口知识教育, 很有必要。

在历史教学中, 紧密结合初中历史教材知识, 补充相关材料, 有选择地向学生渗透, 如: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世界人口和我国人口现状、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和伟大意义等知识。一方面结合我国人口多, 占世界人口22%, 且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是世界公认的大成绩, 更是中国人民的一大自豪;另一方面, 人多地少, 人口资源比例失调, 成为一个突出矛盾, 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均占有量, 人口数量要控制, 我国经济发展要有计划,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是完全正确的。

通过教学, 学生不但掌握了一些国情的基本情况和一些基本观点, 而且还认识了人口生产、生活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三、进行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在初中阶段, 中学生的革命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尚未真正形成, 思想认识较为肤浅单纯, 理想与实际往往相脱离。目前, 有一给分学生认为:“考学无望, 读书无用。”这种错误认识, 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思想行为上有所表现。从我校学生辍学的调查情况看, 辍学率上升到10%左右;到初二下学期上升到20%左右;到初三的下学期辍学率上升到30%以上。辍学率的不断升高, 促使学校加强巩固“三率”迫在眉睫。这些应接受再教育的青少年, 离开校门, 不仅影响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给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也增添了困难。

FME在地理国情中的应用 篇9

关键词:FME,地理国情,动态输出,Python,空表生成

加拿大Safe软件公司的FME是国际领先的空间数据解决方案, 其对矢量数据的处理有独特的优势。而如何把FME用于海量的地理国情数据的处理无疑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外业调查阶段,通常要求把数据进行标准分幅并包含有标准数据库的所有表以方便外业调查。但是按照FME正常的工作流,没有数据便不会有表的生成,因此,研究如何在FME中生成一个空表的问题便变得很重要了。

1数据

1.1数据的数学基础

数据平面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 六度分带方式,使用地理坐标,单位为“度”,用双精度浮点数表示。 其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系统为正常高,单位为“米”。

1.2图幅结合表

图幅接合表简称接图表。是标明某一地区的多幅地图或分幅地图的相邻图幅的相关位置的略图。在程序中,图幅结合表是FME对数据进行裁剪的依据,不但要求其有正确的坐标系统,而且其每个要素的标准图幅号(字段名TF)都必须具备。这里的图幅号是后面数据扇出时分幅数据库的命名来源。

1.3数据库模板

数据库模板是包含了所有表及其所有标准字段的空数据库,数据库模板将用于数据库的复制、写入、更新等操作。

2数据裁剪

数据裁剪主要使用到FME的一个转换器——Clipper。Clipper转换器可以实现多个裁剪要素对单个被裁剪要素的裁剪,并通过参数设置把裁剪要素的属性赋予被裁剪要素。经此步骤,在每一个被裁剪要素中都多了一个名为clipper_TF的字段,这个字段将成为要素扇出的依据。

3空表生成

FME本身不能生成空的数据库表,如需产生空数据库表就需要结合使用Python编程语言。Python是一种面向对象、解释型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由Guido van Rossum于1989年发明。Python语法简洁清晰,有别于C及C++等其他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Python强制用空白符作为语句缩进。同时,Python具有强大的类库,其中shutil模块一种是高层次的文件操作工具,其强大之处在于对文件的复制删除都有较好的支持。

FME为Python提供了一个应用程序接口Python FME Ob- jects API,和其他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一样,在FME中使用Python需导入模块(import fmeobjects)。FME通过Python Caller转换器编辑Python脚本,它能实现对每一个通过的要素调用脚本,并完成程序指定的工作如下为脚本主要部分代码。

4数据写入

在FME中,数据的写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为静态模式,一种为动态模式。静态模式需要充分定义数据集的结构,并且需要紧密绑定该结构,而动态模式则没有这些束缚,同时,动态模式可以用于数据的更新操作而不破坏数据本身的结构。所以在本程序中将使用动态模式作为数据的写入方式。如下图1所示为以广元元坝区的行政界线为例所做的标准分幅,可以看到XZJX层的字段是没有变化的,并且每个分幅数据库包含了所有的数据库表。经过对生成数据的检查,数据符合地理国情外业工作的相关规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5结语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数据量非常大的工作,有的工作不能完全靠人工来完成,FME的合理应用能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项目的进展。当然,本文也只是FME在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的一个小小的应用,而更多的技巧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篇10

一、地理国情监测理论依据

地理国情监测主要是对自然地表变化及社会经济信息变化实施监测, 整合、统计、分析地理国情信息的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发展趋势及其变化相关性, 掌握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规律。监测的内容包括地形、水系、湿地、冰川、沙漠、地面沉降、海平面变化、地表覆盖、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自然国情地理信息, 以及交通、城镇、土地利用、生产力布局、社会经济、主体功能区等人文地理国情信息, 是可以同时满足多方面的地理信息需求的测绘方式, 可以快速的为政府、企业、救灾、研究等提供综合的地理信息服务, 并可以做好后续的跟踪测算, 甚至在未来做到有效的预测。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 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 应用各种传感仪器, 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 并最后成像, 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对地球环境和资源进行判认的一种综合技术。目前中国的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土、城市管理、地矿、国防、交通、环保、农林、气象、石油、水利、海洋等多个领域。

二、地理国情监测的具体内容

地理国情监测是综合利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GPS) 、航空航天遥感技术 (R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IS) 等现代测绘技术, 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 对地形、水系、交通、地表覆盖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 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 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地理国情进行动态地测绘、统计, 从地理数据的角度来综合分析和研究国情, 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提供真实可靠、准确权威的地理国情信息。

现代化的地理国情监测是综合利用3s等现代测绘技术, 总结各个时期已有的测绘成果档案, 对于我国不同的地理、地貌、地形、水系、交通情况和地表植被等特别要素进行动态的量化检测, 这种监测的过程必须要结合定量化和空间化的原则, 统计分析变化量和变化频率的变化趋势。

地理国情是一个动态化的统计体系, 是一种体系性的监测数据库, 其中必须包含不同地理地貌下的各类资源环境和生态分布, 这些具体的分布对于经济要素的变化, 起到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3s技术之下的地理监测活动是为了能够全面地揭示地球表层自然生物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数据变化和互动关系的特征总结, 为国家、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提供真实可靠的权威信息依据, 对国土疆域的覆盖面积和地理区域的划分进行细致的描述, 综合城镇扩张、生产力、空间布局等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为政府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的决策基础。

三、3s技术在地理国情中具体应用

3s技术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新式测绘技术, 十三种不同的监测技术的有效结合, 综合的测绘技术能够全方位、立体化的提供360度空间范围内的侦测服务。可以利用仪器和机械获取地理要素的全面信息, 具有快速、准确、高效的特点, 同时能够动态性和周期性的进行全天候的地理信息记录。

应用3s通信技术, 可以在地理国情监测过程中, 对于不同时期的空间叠加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3s技术的快速应用和共享, 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远程共享和查询, 突破人脑对于大量数据分析的局限性, 同时可以快速的引起信息的互动。

无人飞机的航空摄像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获取和处理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遥感影像的过程中, 无人机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无人机操作简单, 能够低空获取高分辨率的数据信息, 为我国的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供了硬件支持。

地表的很多信息也可以通过地理信息应急监测车来获取, 这种应急测绘服务装备更重要的是一种保障性的作用, 监测车可以获得影像, 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并且快速的输出监测成果, 在处理紧急救灾、抗洪抢险等一系列的监测工作过程中, 监测车可以快速的提供远程数据输出、帮助指挥部准确地掌握当地信息, 并且快速拟订经济有效的移动式应急解决方案。

四、总结

由于我国的地理幅员跨越了不同的地理特征区域, 使得中国的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 因此在地理数据的监测过程中必须要不断的开拓和创新, 充分地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尽可能的减少对于人力资源的浪费。地理国情的监测工作需要丰富的数据资源和人才资源辅助, 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 我国相关部门正在不断的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地理国情监测设计方案, 并且配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各个地区的相关部门也陆续展开了地理国情的监测的细化工作, 为推动中国的科学发展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3S技术是遥感技术 (Remote sensing, RS)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GPS) 的统称, 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 利用多学科高度集成技术, 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对航空航天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卫星定位等现代测绘技术的描述, 研究地理国情监测动态化和空间化过程体系, 为地理监测工作在全国的推广奠定理论研究基础, 为实际应用活动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关键词:3S,地理国情,监测,应用

参考文献

[1]许娟.3S技术在地理国情普查信息采集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5.

[2]杨宇.测绘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 2015, 01:107.

地理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篇11

一、比较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尊心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巴比伦、印度都曾被外族所灭,文明中断。唯独中国没有被外族所灭,文明得以延续,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辉煌,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具有明显的先进性。我国的四大发明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成了欧洲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商朝时,人们就作了世界上最早的月食、日食记录;在西周初年,商高就提出了“勾股定理”。这都比古希腊人能预测月食和提出毕达哥拉斯定理要早几百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最早的地动仪早1700多年,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1000年。

通过比较使学生深深认识到:中国古代有辉煌的历史,中华民族有伟大的过去。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坚定了对祖国前途的信心,为创造祖国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发奋读书。

二、比较中国近代史上“荣”、“耻”人物,斥责民族败类的卖国罪行。赞颂爱国人士的光辉业绩

对待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利益,自古以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垂名千古万众瞻仰的民族英雄,也有遗臭万年千夫所指的民族败类。有揭竿抗暴舍身殉国的仁人志士,也有见洋如虎丧权辱国的卖国奸贼。

在鸦片战争中,一方面以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爱国将领和三元里人民为代表,他们在侵略者面前奋起抵抗,不惜为国捐躯。另一方面以道光、琦善、奕山为代表,他们不顾国家利益,屈辱妥协,祸国殃民。在中法战争中,一方面是冯子材和黑旗军的英勇抵抗。另一方面是李鸿章“不许轻信战事”的投降论调,导致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方面是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的浴血奋战,以身殉国。另一方面是叶志超、方伯廉等临阵逃脱,贪生怕死。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一方面有维新派变法图强,义和团的英勇抗击。另一方面是西太后和顽固派的“内可亡国,不可变”,“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守旧媚外,出卖国家利益。在辛亥革命运动中,一方面是孙中山爱国救民首创共和流芳百世,另一方面是袁世凯窃国卖国复辟帝制遗臭万年。

这是美与丑的鲜明对照,爱国与卖国的鲜明对比。通过比较,激发了学生的阶级仇、民族恨和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奋发图强的精神。

三、通过资本主义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比较.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但有的人把我国的经济情况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比后,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好,姓“社”的不如姓“资”的。这是错误的。他们没有全面了解历史,不懂得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更不懂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从基础比,外国资本主义是靠奴役和掠夺殖民地国家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英国对印度的掠夺骇人听闻,]757~1815年英国就掠夺了10亿英镑的财富,再如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勒索了中国2.3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财政4年半的收入。从增长速度比,20世纪50~70年代初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黄金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5.6%。而我国1953~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6.1%。从一些主要产品产量比,1949年我国的产量数据令人脸红,而现在的数据则让人扬眉吐气。以钢产量为例,1949年我国年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是美国的0.2%,日本的5%,人均约有0.29公斤。到了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亿吨大关,超过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首位,比1949年增长了640倍,人均钢占有量超过80公斤。这些成就我国只用40多年的时间,而资本主义国家却经历200多年,这难道不是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吗?

地理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篇12

关键词:地理课,师范生,国情教育,特殊使命

在世界各国的国民教育中, 无不重视本国的国情教育。在加强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的新形势下, 各级学校的德育工作被广泛重视。地理国情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地理课在师范生的国情教育中更是负有特殊使命。

一、师范生加强国情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已故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李旭旦教授, 曾以《知国·爱国·报国》为题论述地理教育问题。这一标题精辟地概括了地理学科进行国情教育的目的。“知国、爱国、报国”三者是统一的。作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生力军的青少年一代, 如果对自己国家的国情了解甚少, 还谈何发爱国之心, 立报国之志,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当今世界,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大大受挫, 我国经济建设也不能逃此劫难。而经济发展中所关注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贸易、环境等问题, 都是我国国情教育的重要问题。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中, 加强青少年国情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更是紧迫急需的重要任务。高校初等教育师范专业是专门培养未来小学师资的专业, 毕业生绝大多数将是去小学或幼儿园当老师的, 他们将直接担负起启蒙培养教育下一代青少年的工作。而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要求教育工作者本身首先必须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具有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这样对受教育者才能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所以, 加强师范生的国情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理课在进行国情教育中负有特殊使命

国情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国情教育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内容[2], 涉及的学科很多。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鲜明特点, 它的科学性、社会性都很强[3]。它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帮助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增强环境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初等教育师范专业有关地理课的教材有着较丰富的国情教育内涵, 是进行国情教育的好教材。它既有自然科学知识, 又有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既涉及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 又涉及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等问题[4]。地理科学固有的特性为地理课进行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 地理课在进行国情教育的任务中肩负有更为特殊的使命。

三、地理国情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国情教育因素

初等教育师范专业所使用的地理教材, 讲授的主要是系统地理知识, 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阐述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自然地理的内容以及人类的一些主要经济活动, 包括聚落、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商业贸易、旅游业及环境问题、国土整治等人文地理的内容。它既从宏观上讨论世界上有关问题的发展概况, 也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这就为挖掘国情教育因素提供了条件。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章论及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以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章节中论及了我国的气候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 还涉及我国的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太阳能、沼气等能源的分布、开发和利用前景。在“人类生产活动”一章中, 都分别设节论述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以及工业生产和工业区位等问题。在“人类地域联系”一章, 分别论述了我国的“水、陆、空”的交通运输状况以及现代的电子通讯状况, 还论及了我国的商业及对外贸易状况。这些内容, 都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础理论知识和世界上相关地理事物发展概况之后论述的, 这样就有利于通过对比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此外, “聚落”一章中的“城市和城市化”的内容, 可使学生了解我国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通过学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可以让学生知道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触动学生去寻求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在“旅游业”一章中, 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更是丰富。中华大地, 气象万千, 其景色之奇, 风光之美, 文物之博, 为世界各国所罕见, 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更能激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豪感。可以说, 教材每一章的内容都蕴涵着国情教育的丰富素材, 关键就看教师如何去挖掘、整理和把握了。

2、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求是, 即在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同时, 实事求是地指出我国经济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以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 引导学生分析形成这些薄弱环节和差距的原因, 并寻求解决办法, 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例如, 进行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的教学时, 一方面要充分肯定我国农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如重点改良了一批中低产田, 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应用了许多农业科技新成果, 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目前, 我国成为世界上生产粮食、棉花最多的国家, 油菜子、花生、猪牛羊肉等农副产品也居世界首位;最重要的是中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 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 还向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原料[5]。另一方面也指出我国粮食的人均占有量只有400公斤, 与世界上发达国家 (如美国人均1500公斤) 的差距很大。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生产发展水平还不高,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还有一个自身不断完善, 需要改革,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艰巨的任务。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形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4]: (1) 我国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 现代化水平不高, 粮食的单产较低。 (2)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少, 仅占世界人均耕地的1/3。 (3) 人口基数大, 增长快。最后引导学生积极寻求缩小差距的途径。通过正确引导、科学分析与论证, 使同学们更增加了振兴我国农业的责任感, 并认识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 我国农业必将进入现代农业阶段。

3、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在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下, 其变化发展的速度加快了。新建设、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各种人文地理现象的格局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形态、新趋势。天堑变成了通途, 如滚滚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一座座“长虹”, 在上海、浙江甚至还建成了跨度达30多公里的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等跨海大桥, 让空间距离一下变短;荒原变成了遍地井架的油乡, 如黑龙江大庆、新疆克拉玛依等;新的城镇不断涌现, 如长三角、珠三角众多中小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使大、中、小城市相连形成了城市带、城市群;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 长江中上游、黄河上游、红水河上游等建起了一座座大中型梯级水电站;从沙漠戈壁的大西北油乡, 地下油气管道直通华北、华东, 西气东送、西电东送缓解了我国东部地区常规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在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的西南地区, 一条条电气化铁路如南昆铁路、青藏铁路翻山越岭, 一条条高等级公路穿山过河, 让山里人走出深山不是梦;在“大漠孤烟直”的大西北新疆, 建成了绿洲农业区, 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所有这些国情要素的变化, 要求我们在研究国情, 在地理课中进行国情教育时, 一定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既要认识国情的过去和现在, 也要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对祖国的未来抱以坚定的信心。

4、要结合乡土地理加强国情教育。

进行国情教育, 要把国情与乡情结合起来[3]。了解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 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起点, 爱家乡才会爱祖国。乡土地理就象是一个“窗口”, 可以以“小”见“大”、由“近”及“远”、由“点”到“面”, 立足国情, 渗透国情[6]。乡土地理具有鲜明的地理特色, 内容丰富多彩, 趣味性强, 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乡土地理教学在配合国情教育中有突出优势: (1) 能突出经济建设意识。我们的家乡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 密切联系本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 学生能更确切地感受到农业生产、工业布局、商业发展、城市布局、交通选线、资源开发等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 从而更有效地达到国情教育的目的, 使学生树立起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志向。 (2) 能突出环境教育意识。利用本乡、本土的具体事例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教育, 更利于学生了解乡情, 了解当地的环境特点,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从而正确理解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学会判断和评价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目标, 学会识辨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的美和丑的行为并自觉给予正确的导向[6]。所以在地理国情教育中结合乡土地理教学, 把本地的小环境与全国的大环境联系起来, 可加深对国情的认识。

5、要结合社会实践进行国情教育。

社会实践是指亲身到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和感受[6]。社会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 比如: (1) 利用野外实习进行国情教育。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过带领学生野外游历参观, 考察各种资源, 考证自然景观的发展演化, 研究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等, 一方面, 让学生确实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通过对自然界的探索考证, 找出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等诸多方面问题的症结, 以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心[3]。 (2) 从关心国家大事中接受国情教育[3]。随着形势的发展, 应及时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 并积极参与到热点问题的讨论之中, 在讨论中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如“从中国‘三大增长极 (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 ’功能作用的发挥看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效应与升华”、“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你看中国与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关于南海海域南沙群岛部分岛屿的争端”等问题。将这些热点新闻及时补充到课堂上, 展开热烈的讨论, 造成一种气氛, 人人关心国情, 了解国情, 联系社会实际, 感受到祖国前进的坚定步伐以及中国与世界是互为依存的经济关联体。此外, 还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收看电视台一些专题或专栏节目, 组织观看诸如祖国新貌的一些电教片, 均可收到良好的国情教育效果。

总之, 地理学科固有的特性使地理课在进行国情教育中负有特殊使命。地理学科通过上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联合其他学科共同对师范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定能赋予受教育者——未来的小学教师们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使他们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7], 等将来他们真正成为一名教育者担负起启蒙培养教育下一代重任的时候, 他们身上这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就会“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传给了他们的学生——青少年一代, 那么, 中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就会由此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振全.职业学校应加强地理国情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 (9) :75-76

[2]陈洁.如何利用高中地理新教材进行德育教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 (5) :25-26

[3]王亚宁.浅谈地理教学与国情教育[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5 (1、2) :96-98

[4]高万民.地理教学应承担更多的爱国教育职责[J].教学与管理.2009 (2) :60

[5]苏永新.地理教学中国情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 (3) :77-78

[6]童竹君.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导刊.2000 (5) :24-25

上一篇:混合信号控制下一篇:乳房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