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国情要素

2024-09-18

地理国情要素(精选12篇)

地理国情要素 篇1

引言

地理国情普查就是针对我国的基本地理面貌以及各种地理要素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取证, 并在调查的过程中对地理国情进行拍摄照片, 之后对相应的轮廓进行绘制, 并添加描述, 这也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组成内容。地理国情普查就是将原本的地理信息进行良好的补充和延伸, 从而将地理、自然、生态、人类活动等的状况进行良好的展现出来, 进而促进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建设。本篇文章针对地理国情普查要素采集在生产自查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希望会对人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水域要素检查

在进行水域要素检查的过程中应该针对河流采集的位置的准确度进行检查, 双线河流和湖泊或者库塘互相连通的时候, 应对湖泊或者库塘的选取标准进行检查, 如果不符合相关标准, 那么就应该将湖泊和库塘作为双线河流的组成部分进行表示。应对成片的坑塘的合理性进行良好的而检查, 相邻的坑塘且中间没有任何遮挡物的作为一个面进行记录, 同时大片坑塘的规整性、空间分布、主要功能、坑塘之间的距离在五米之内或者坑塘之间没有其它要素存在, 应该将其当做一个面进行收集, 所以, 在对坑塘进行记录和绘制的时候应将最外侧进行轮廓线的描述。对水渠表示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的检查。固定的水渠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置有硬化渠岸或者沿着水渠会种植成排的树木。对水系结构线表示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对河流中心线以及结构线的采集方向进行有效的检查, 按照河流的流向进行要素收集。河流方向应参照相关记录或者过去的地理条件中的等高线分布进行分析和判断。对水系构网进行良好的检查, 河流网络的组成是由河流结构线与单线河流产生交汇和联通之后形成的。全部河流的连接和交汇都必须要趋于合理, 而且河流和隧道在表示的时候不能够中断, 如果河流或者隧道等已经遭到废弃, 也不应该在表示的时候将其中断。水域方面要素的名称和性质需要按照最近一次的水域普查结果中的信息进行确定。在对河流、流域进行编码的过程中, 应该按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内容, 水渠等级为八, 运河等级为九。最为重要的就是应该针对已经被命名的河流性质的描述正确与否进行查验。如果一个区域内部的时令河时令月份不相同, 而且外部作业也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核对的时候, 时令月份按照过去普查结果中的内容进行填写, 但是一定要确保同一条时令河的时令月份一致。对河流和水渠的平均宽度进行检查, 河流宽度只填写宽度在二十米以下的河流和水渠。

二、道路要素的检查

在对铁路进行采集的过程中, 应该采用叠加优选的影响进行, 而且还应该对铁路属性填写的准确性进行核对。对道路采集和选取与相关标准中的内容进行核对检查, 在选取道路要素的过程中, 应只针对已经建设完成的进行, 并进行外部作业对正在建设的道路进行调查, 并在后期进行统一的重点检查, 对道路的修建是否完成进行检查, 如果已经建设完成的话, 就应该进行表示。检查道路构网的通达情况是否正确。检查道路中遇到的全部桥梁、所有隧道以及车渡等等的表示合理与否, 在道路普查的过程中, 路过这些桥梁、隧道等的时候, 应该将它们当做道路的组成部门进行记录, 确保道路中心线的联通性, 而且还应该保证道路的中心线和桥梁、道路等中心线完全重合。

三、构筑物要素的检查

构筑物的要素主要是有由与水工相关的设施设备、与交通相关的设施设备以及尾矿堆放物组合而成的。在对堤坝进行普查的过程中, 如果其作为河流的边界, 应对其实际表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 同时, 河流的边线和堤坝的中心线使用一根线进行表示。在双线水系中进行要素收集的时候应该使用线状进行收集, 单线水系则是使用点状进行收集。对桥梁以及隧道要素的收集地点的正确性进行核查。过街天桥以及立交桥不进行要素收集。对高速公路的出口和入口地点的收集正确性进行检验。高速公路的出口和入口的收集应该在其中心线和匝道中心线的交汇地点, 如果高速公路的出口和入口在同一个地方, 必须要进行分开收集。对尾矿堆放物要素的收集范围的准确性进行查验, 其中应该有坝体部分, 其范围边界应该以库体和自然分界线为边, 不存在坝体部分或者库体部分的尾矿堆不可以作为尾矿库。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能够了解到, 地理国情普查要素采集在生产自查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地理国情普查就是针对我国的自然情况以及人为建筑等的空间分布进行调查和记录, 并对我国的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查, 进而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有效的掌握, 并通过地理国情普查的结果进行最为有效的措施制定, 促进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进步, 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 因此, 地理国情普查对于我国的发展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上文针对地理国情普查的采集方式、属性填写依据、要素表达方式以及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其不仅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率, 还能够降低文件的阅读量, 使其更加高效, 进而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GDPJ01—2013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北京: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

[2]汤育红.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与国情要素信息的提取方法探讨.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3, 36 (12) :189-191.

[3]谢艾伶, 杨海明, 朱熙.面向地理国情监测的多源地理信息整合.地理空间信息, 2014, 12 (01) :217-220

地理国情要素 篇2

一、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全市地理国情普查是为掌握本市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把地理空间信息与经济、人文、自然等基础统计数据相结合,形成全市经济、人文、自然专题空间数据和综合统计分析报告,为制定和实施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空间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提供重要依据,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市情监测应用奠定基础。

二、普查的对象和内容

普查对象:全市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实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三、普查的时间安排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为普查工作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集建设等工作。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为普查工作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

四、普查的组织和实施

地理国情普查作业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为此成立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普查中的重大问题。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下设普查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委,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成立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专家顾问组,协助普查办公室研究普查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普查工作要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普查办公室研究提出需领导小组决策的建议方案,督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地区的沟通联络,具体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与监督检查,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负责组织编制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申请普查经费,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做好管理、成果上报、信息汇总等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提供数据资料,建立共享机制。

五、普查的经费保障

北京市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所需经费由财政预算安排,并加强管理,专款专用。

六、工作要求

北京市地理国情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基础测绘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和《北京市测绘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按时报送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对在普查中所获得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保密。

普查地理国情,服务美丽中国 篇3

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做好重大国情、国力的调查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由于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制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未能够对包括地表自然要素和经济社会要素在内的基本地理国情进行全国性的、全面系统的普查。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地理国情的普查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也为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日益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摸清地理国情的家底,准确把握国情国力,科学的揭示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要素在地理空间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的关系,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的潜力,对于做到心中有数,立足底线思维、进行宏观思考,定好了把握大局、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深层次问题,意义重大。

根据目标设定,此次的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将从2013年开始,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查清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以及空间的分布情况,建立地理国情监测及其统计分析、审核发布的制度,形成反映自然资源、社会生态环境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相互关系的地理国情的普查系列的成果,为常态化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奠定基础,进一步提高国情信息为政府、为企业、为社会、为公众服务的能力。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技术 篇4

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普查的主要目标是:利用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其他专题数据等, 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查清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 建立成果数据库, 开展统计分析与评价, 完成普查报告及相关图件编制, 建设普查相关软件系统, 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

1 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任务

(1) 收集行业专题数据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并建立专题资料数据库。

(2) 利用高分辨率、中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 制作地理国情普查数字正射影像图, 建立控制资料数据库。

(3)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根据国家地理国情普查内容指标要求, 开展地形地貌、地表覆盖、地理国情要素的普查, 在普查过程中采集遥感影像解译样本, 建立样本库。

(4) 对普查形成的成果数据进行建库, 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建立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

(5) 利用普查成果结合社会经济等数据开展地理国情基本统计、综合统计及分析评价工作, 同时根据有关技术规定, 编制普查图集和系列图、基本统计报告、分析评价报告等。

(6) 开发遥感影像提取与解译、数据处理、地理国情信息管理等软件系统,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软件体系建设。

2 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陆域范围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 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表等的类别、位臵、范围、面积等, 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 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类别、位臵、范围等, 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

3 地理国情普查的工作内容

3.1 专题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 数据生产和统计分析都需要各行业专题数据资料进行补充, 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属性内容。地理国情普查侧重自然属性调查, 需对水利、林业、国土、民政等行业专题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提取有用信息, 作为地理国情普查的参考数据。

3.2 地理国情普查数字正射影像制作

射影像数据是地理国情普查主要基础数据源, 同时也是普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普查主要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的覆盖全地区的、优于1米分辨率的高分影像, 开展数字正射影像生产工作[5]。本次普查还将利用资源三号等遥感影像开展相应的DOM数据处理工作, 成果将作为普查更新的重要依据。

3.3 地理国情信息普查

(1) 地形地貌普查

按照《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的要求, 充分利用1:10000DLG数据、Li DAR数据以及已有DEM数据[5], 采用2米格网间距生产全省新的精细化DEM, 满足地形地貌普查需要。以精细化DEM为基础, 计算坡度、坡向信息, 并进行高程分级、坡度分级, 为分析地形地貌空间格局提供依据, 也为地理国情信息统计与分析提供地形统计单元。

(2) 地表覆盖分类普查

按照地表覆盖分类方式采集的内容包括其中的10个一级类, 45个二级类和75个三级类[2]。

考虑到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在国家层面的统一性和数据在省级层面的适用性, 需要采集提交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提交省普查办两套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两套数据的区别主要针对房屋建筑区这一类型要素的指标, 其他要素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文件的统一技术要求执行。

(3) 地理国情要素普查

按照实体要素方式采集的地理国情要素内容包括5个一级类, 15个二级类和54个三级类。除了国家要求采集的要素外, 结合实际和专业部门的意见, 同时考虑到统计分析的需求和今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应用, 增加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和旅游度假区的普查, 并对部分地理单元的采集等级进行了扩充。

3.4 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建设

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是对地理国情普查获取的遥感影像、地理国情信息普查成果等数据, 依据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进行汇交、集成、存储和管理形成的最终成果库。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遥感影像及附属信息数据库、地表三维数据库、地表覆盖数据库、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库、统计分析与评价成果库、专题资料数据库和元数据库。

4 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技术指标

4.1 数学基础

本次普查的数据成果采用的数学基础包括:平面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高程系统为正常高;高程值单位为“米”[3]。

分幅数据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按6°分带, 投影带的中央经线与赤道的交点向西平移500千米后的点为投影带坐标原点, 平面坐标单位采用“米”, 坐标值至少保留2位小数。

按任务区组织的数据库数据不分带, 采用地理坐标, 经纬度值采用“度”为单位, 用双精度浮点数表示, 至少保留6位小数。

4.2 数据精度及一致性要求

本次普查成果中总体上空间数据成果定位精度优于1:10000地形图成图精度[1]。地物点对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臵中误差, 平地、丘陵地不超过±5米, 山地、高山地不超过±7.5米。本次普查中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地表覆盖类型, 最小图斑基本要求为400平方米, 城市地区执行细化指标。

4.2.1 平面精度指标

(1) 正射影像精度

正射影像的精度取决于平面精度和影像接边限差两个因素, 需符合《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的要求。

(2) 数据采集精度

数据采集精度, 即采集的地物界线和位臵与影像上地物的边界和位臵的对应程度。影像上分界明显的地表覆盖分类界线和地理国情要素的边界以及定位点的采集精度应控制在5个像素以内[4]。特殊情况, 如高层建筑物遮挡、阴影等, 采集精度应控制在10个像素以内。如果采用影像的分辨率差于1米, 原则上对应的采集精度应控制在实地5米以内, 特殊情况应控制在实地10米以内。

4.2.2 高程精度

数字高程模型高程精度指标和要求:森林等隐蔽地区的高程中误差可按规定的高程中误差的1.5倍计。高程中误差的两倍为采样点数据最大误差限。

4.2.3 分类精度

对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没有明显分界线的过渡地带内覆盖分类应至少保证上一级类型的准确性。应综合采用包括外业调查、交叉复核等多种措施, 并加强过程质量控制, 确保数据质量。

4.2.4 数据现势性

普查成果数据整体现势性原则上应达到普查时点的要求。

4.2.5 属性精度

长度、宽度、高程、面积等均采用米制单位。获取的定量属性值保留的小数位及数量单位应符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中各具体属性项的要求。

各属性项赋值必须符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中各具体属性项定义的取值范围, 取值与地物实际属性相符。

4.2.6 数据一致性

地理国情普查规定的内容、指标及要求应严格执行, 不同任务区采集的同一内容分类, 全省应保持一致, 便于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对比。

4.2.7 数据接边原则

获取的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必须经过接边处理。

5 结论

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 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 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通过开展国情普查, 可以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摘要: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 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介绍了地理国情普查的基本内容、主要方法和工作指标。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地理要素

参考文献

[1]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Z].北京, 2013.

[2]宫攀.中国土地覆盖分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3]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国情普查试点方案[Z].北京, 2013.

[4]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技术规定[Z].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国情普查领导小组, 2013.

地理国情监测复习资料 篇5

1、国情: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性和时间)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

6、监测的最终目的 :获取事物的动特点。态变化信息并分析变化信息的合理性

2、地理国情:是空间化、可视化的国

7、地理国情监测的特点:系统集成性、情信息,是从地理空间角度分析、研动态变化性、主动服务性、准确可靠究、描述和反映一个国家自然、经济、性、过程完整性。人文的国情信息。

8、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发展趋势:随着

3、监测:是对事物动态变化的监管和数据获取技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检测。表达方法等发展,向着更快、更好的4、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理相关的国方向发展。

情进行动态测绘、统计和分析研究。技术集成发展、数据源的多样性、更(概念本质:是地理监测在国家尺度科学的时效性监测、监测成果的共享上的一种变化监测)

服务、更先进的监测设备、多部门协

5、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特点:海量性、同监测。多维性、异构性、多源性(位置、属

9、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及过程

内容: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环境调查与监测、农情监测、森林和湿地监测、灾害动态监测、水文监测、海洋监测、矿产资源调查与监测气象监测

10、地理国情监测系统的功能:国情信息普查、地理国情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综合分析与决策建模。

11、地理国情监测活动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

遥感技术(偏重空间位置的现状、变化数据的获取);GIS技术(时空数据管理、数据的分析、信息共享等);地理和社会经济调查与地理编码技术(偏重属性数据的获取、属性数据的空间化技术等)

第1章 地理国情普查

1、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提高地理国情信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5、地理国情普查的任务:查清自然地

2、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地形地貌普理要素的基本情况、查清人文地理要查、地表覆盖普查、地理单元普查。素的基本情况、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综

3、地理国情普查的对象(范围): 合统计分析、建立覆盖全国的地理国地表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植被情本底数据库 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

6、地理国情普查任务时点:普查标准人文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密切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需利用2015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年3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获取理单元等)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对前期普查成4、地理国情普查的目标:查清我国地果进行核准,形成符合标准时点要求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的成果。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

第2章 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获取

1、众源地理数据:是由大量非专业人

4、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要求:高员志愿获取并通过互联网向大众或相可靠性、高时效性、准确性、覆盖范关机构提供的一种开放地理数 据,是围广、灵活性。有别于传统测绘产品的一种新型地理

5、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主要来源:空间数据。遥感(航天卫星、航空、低空、地面

2、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类型:基础地理等)、GNSS、数字测图、无线传感器、信息数据、地理国情监测变化数据、专业监测站网、地理统计调查、众源地理环境实时监测数据。地理空间数据。

3、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技术特点:

6、众源式地理国情监测数据(OSM)多传感器集成、高分辨率、高光谱分的应用:道路网变化监测与更新、兴辨率、高时间分辨率。趣点动态更新、应急地图制作。

第3章 地理国情监测遥感数据处理

1、影像的几何畸变:原始影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

2、影像的几何纠正:是指从具有几何畸变的影像中消除畸变的过程,从而建立影像上的像元坐标与目标物的地理坐标间的对应关系,并使其符合地图投影系统的过程。

3、几何校正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

4、遥感数据的类型:有两种类型:

(1)使用光学传感器获取的是地物的影像数据,如SPOT、TM、Quick Bird、Worldview、Geo-eye影像数据等;

(2)使用非成像传感器获取的是地物的物理观测数据,如地物波谱数据、大气观测数据、激光扫描数据等。

5、遥感图像几何变形的原因(内部、外部畸变):

传感器成像方式引起的图像变形、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射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

6、几何畸变纠正的方法:系统性纠正(几何粗纠正)、非系统性纠正(几何精纠正,核心工作 : 像元坐标变换和像元灰度值计算,7、遥感影像几何校正步骤:

确定原始影像与纠正后影像之间的几何关系、选择控制点数据对、解求对应像素的位置、进行灰度内插与赋值运算

8、三种重采样方法比较(影像灰度内插方法):最邻近像元法、双三次卷积法、双线性内插法

9、几何纠正的基本原理: 原始影像与纠正影像存在某种数学关系

遥感影像像元在图像中的坐标(图像坐标)与其在地图坐标系等参考系统中的坐标(地理坐标)之间的差异。(数学模型、纠正公式、变换参数、几何变换、重采样)

10、影像配准(或影像匹配)将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或不同条件下(天气、照度、摄像机姿态等)获取的数据进行匹配、叠加,以保证多个传感器的数据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坐标系下。

影像配准算法就是设法建立两幅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相应几何变换参数,对两幅图像中的一幅进行几何变换的方法。

11、影像配准方法:

按照配准算法所利用的图像信息,可以分为基于区域的方法(主要是模板匹配和基于灰度的匹配)和基于特征的方法(包括基于特征点线、线、面的匹配算法)

按自动化程度可以分为人工、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种类型

12、基于特征的图像配准算法一般过程:特征提取、特征匹配、估计变换模型、图像重采样及变换

13、遥感影像分类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依据各类地物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的分析来选择特征)实现地理国情监测遥感数据地物类别自动分类,是从影像中提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

14、遥感影像分类原理:同类地物在相同条件下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信息特征。

15、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按人工干预的程度不同(监督分类法、非监督分类法)。

16、图像融合:将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的过程。

17、监督分类: 已知遥感图像上样本区内地物的类属,利用这些样本类别的特征作为依据来识别非样本数据的类别。

18、监督分类的主要步骤:确定感兴趣的类别数、特征变换和特征选择、选择训练样区、确定判别函数的判别规则、根据判别函数和判别规则对非训练区的图像区域进行分类。

19、影像融合的目的:消除冗余数据,突出有用的专题数据;利用多源数据间的信息互补性,对各种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融合,以弥补单一数据的不足,提高分析的精度,并扩大数据的使用范围;提高信息的协调能力,融合并非是几种数据的简单叠加,它可以得到原来几种单个数据不能提供的新数据,满足地学分析及各种专题研究的需求。

20、基于IHS 变换的影像融合方法的特点:融合影像保留了绝大部分的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的信息;保留了多光谱影像的光谱特征;提高了影像的判读、识别、分类能力,特别有利于视觉理解;由于成像原理和时间的不同,易产生光谱退化现象;HIS三个分量只是相对独立,易产生一定的光谱扭曲现象。

21、基于PCA 变换的影像融合法过程:将多光谱图像进行PCA正变换(将原始图像的R、G、B经过PCA变换,形成按能量排序的正交分量:第1主分量、第2主分量、…第n主分量);高分辨率影像代替第1主分量;将合成的数据进行PCA逆变换,获得高分辨率的多光谱融合图像。

22、基于PCA 变换的影像融合法的特点:经过融合的图像包含了原始图像的高空间分辨率与高光谱分辨率特征;主成分变化较IHS变换融合能够更多的保留多光谱影像的光谱特征;同时也克服了IHS变换融合只能同时对3个波段的影像进行融合的局限性,可以对3个以上的多光谱图像进行融合;融合后的图像在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上会有所变换;光谱信息的变化仍然存在,使融合图像不便用于地物识别和反演工作,但是它可以改进目视判读的效果,提高分类制图的精度。

23、基于小波变换的影像融合法的流程:将多光谱影像和高分辨率影像进行小波分解;用高频分量进行信息融合;将合成的数据进行小波重构,获得高分辨率的多光谱融合图像。

24、基于小波变换的影像融合法的特点:融合后的图像既保留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结构信息,又融合多光谱影像丰富的光谱信息;用小波变换法得到的融合图像随着小波分解尺度的增大,会出现明显的、有规律的方块效应,同时随着尺度的增大,融合图像的光谱信息出现损失。

25、遥感的反演,是根据观测信息(遥感数据)和前向模型(遥感模型),求解或推算描述地物特征的应用参数(或目标参数)(尺度效应问题、病态反演问题)。

26、遥感反演的三要素:模型、反演算法、信息源。

27、变化检测:就是从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中,定量地分析和确定地表变化的特征与过程。解决全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发展、空间数据库更新等问题。

28、变化检测的实质是地表特征随时间变化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两个时期影像像元光谱响应的变化,所以利用不同时期的影像进行变化检测就能获得地物的变化信息。

29、变化检测的内容:检测区域是否变化、哪里变化,统计变化区域的面积、确定变化的性质、变化监测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分析变化检测的规律,预测发展趋势。

30、变化检测方法:图像直接比较法、分类后结果比较法、直接分类法、图像直接比较法、分类后结果比较法。

第4章

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组织与管理

1、时空数据模型:是一种表示、组织、管理操作空间数据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模型,用于重建历史状态、跟踪变化、预测未来。

2、一个好的时空数据模型:具备强有力的时空数据语义建模能力;提供高效的时空数据管理方法;满足多数用户的应用需求。

3、四种经典的时空数据模型:时空立方体模型、时空复合模型、基态修正模型、空间快照模型。

4、移动对象数据组织模型,移动对象随时间变化空间位置相应变化的对象,分为移动点对象和移动区域对象(气象观测对象云层)。

特点:运动状态:确定性、不确定性;移动轨迹:随机性、规律性

5、地理网格:以网格为单位描述或表达地物的空间分布、属性信息、统计分析以及变化参数等的地理空间数据组织方式。

6、广义的地理网格就是指用离散的多边形来近似表达连续地球曲面。

7、地理网格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作用:地理网格为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组织、管理、表达、分析、服务提供了有效手段。是海量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管理的必要途径;为多源地理信息整个提供了可行方案;为地理国情表达与分析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是实现地理国情信息服务的数据基础。

8、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以对象为基本存储单位,每个对象包含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具有类和继承等特点。所有的实体被定义为对象,实体之间的联系定义为关系,通常用对象实体模型(E-R模型)表达组织。

9、面向对象方法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作用:面向对象方法是支撑地理空间数据,即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中复杂时空对象建模、组织管理和维护的最有效手段。从时空对象的基本属性和行为出发,将地理数据对象封装为空间、专题、时间的组合整体,符合人类对地学现象的认知习惯。

10、数据维护更新的内容:空间要素实体更新:点、线、面、体;属性信息更新:一种是空间实体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该空间实体的属性信息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空间和属性都发生了变化。拓扑重建:一般由地理国情数据维护工具程序自动实现。

11、数据维护与更新的步骤:确定更新方法、数据采集、数据更新、历史数据管理。

第5章

地理国情空间分析与数据挖掘

1、地理国情信息统计与分析的目的与任务:

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模型,对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空间变化等方面的特征,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地理国情信息服务提供数据支撑,为政府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形成反映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表、交通网络、居民地及设施、地理单元等地理国情内容基本状况的基础地理国情信息;形成地表资源分布与利用、生态协调性、城镇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经济潜能等地理国情指数;从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形成反映地理国情信息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地域差异的地理国情分析评价报告,客观准确地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和发展演化趋势。

2、地理国情统计分析分三个层次: 基本统计分析(基本信息统计、汇总、分析);综合统计分析(综合信息分析、地理国情指数构建);专题分析评价(从资源分布、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地理国情基本统计分析单元:规则地理格网单元、行政区划与管理单元、自然地理单元、社会经济区域单元。

4、空间分析是从空间数据中获取有关地理对象的空间位置、分布、形态、形成和演变等信息的分析技术。

5、空间分析的类型:基本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和窗口分析;扩展分析:地统计分析、水文分析、3D分析。

6、空间叠置分析是指在统一空间参照系统条件下,将同一地区两个或两个以上图层进行叠合,以建立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空间关系),和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属性关系)。

7、缓冲区:缓冲区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根据指定的距离在点、线和多边形实体的周围自动建立一定宽度的区域范围。

8、缓冲区分析:是对一组或一类地物按缓冲的距离条件,建立缓冲区多边形图,然后将这一个图层与需要进行缓冲区分析的图层进行叠置分析,得到所需要的结果。

9、缓冲区分析涉及两步操作:第一步是建立缓冲区图层;第二步是进行叠置分析。

10、网络分析:依据网络拓扑关系通过考察网格元素的空间、属性数据的关系,对网络的性能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计算。

11、常用的网络分析问题:路径分析、连通分析、资源分配、流分析、动态分段技术、地址匹配。

12、根据地理实体或事件的空间位置研究其分布模式的方法称为空间点模式。

13、空间点格局的分布模式: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两类点模式的分析方法

两类点模式的分析方法:

第一类是以聚集性为基础的基于密度的方法,它用点的密度或频率分布的各种特征研究点分布的空间模式(分析方法主要有样方计数法和核函数方法)。

第二类是以分散性为基础的基于距离的技术,它通过测度最近邻点的距离分析点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方法主要有主要有最近邻距离法、G-函数、F-函数、K-函数方法等)。

14、空间自相关是指一个区域分布的地理事物的某一属性和其他所有事物的同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它研究的是不同观察对象的同一属性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15、空间自相关是检验某一要素的属性值是否显著的与其相邻空间点上的属性值相关联的重要指标(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空间自相关性常用的度量指标有Moran’s I、Geary’s C、Getis’G等,可分为全局和局部两种指标(来度量)。全局指标用于描述某种地理现象的整体空间分布模式(聚散或是分散),而局部指标则可以有效地监测由于空间相关性引起的空间差异,确切地指出聚散或分散在哪些位置。空间自相关度量的意义:发现空间分布模式。

16、景观:由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理综合体。

17、景观格局(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其空间格局,表示大小、形状、属性等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分布与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18、景观格局的基本类型:规则或均匀分布格局、聚集(团聚)型分布格局、线状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的组合或空间联结格局。

19、景观格局分析:用来研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20、相关分析的任务,是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

21、根据相关程度的不同,相关关系分为不相关、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

22、相关性统计指标:Pearson相关系数、Wartenberg’s Cross-MC系数、Lee’s L系数。

23、回归分析,是对具有相互联系的要素,根据其联系的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式,用来近似地表达要素间平均变化关系。

回归分析是研究要素之间具体的数量关系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建立反映地理要素之间具体的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即回归模型。

24、地理回归分析的意义与作用:地理系统是一个要素众多、联系复杂的大系统。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回归分析来测定各变量(因素)对不同地理现象的影响程度;并以此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或控制。因此,在地理研究中回归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6章 地理国情可视化与分布

1、可视化:可视化是将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图像的技术,提供观察数据和理解数据的直观方法。

2、地理国情可视化: 运用地图学、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地理国情信息 输入、处理、查询、分析以及预测的数据及结果采用图形符号、图形、图像,并结合图表、文字、表格、视频等可视化形式显示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3、地理国情可视化目的:

将地理国情数据分析和应用的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传输给人,由人检验其正确性,正确则接受,错误则否定或修正。

以可视化的方式显示输出空间信息,通过视觉传输和空间认知活动,去探索空间事物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以获取有用的知识,并进而发现规律。

地理国情普查技术十四问 篇6

湖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存在的技术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不全面。因没确定好设备的型号,导致外业调绘核查系统在作业时没有及时到位,只能采用常规作业方式,影响了作业效率。二是基本统计软件不够完善,存在统计时间过长、效率不高和无法确认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等缺陷。

现选取并整理部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首件成果分片技术交流会”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如下(“问”为湖南,“答”为国务院普查办相关技术人员):

地表覆盖

地表覆盖:主要指植被,如森林、草地、沼泽等,这是湖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问:按国家和湖南省相关要求,狭长条带要进行合并分类。国家规范中有的地方要求为3米,有的地方为5米,有的是5个像素。湖南统一按3米,是否符合要求?

答:正常来说,在地表覆盖分类,碰到这种狭长地带的话,如果不是成片出现,就按3米标准来进行合并。但在南方,大片的坑塘、池塘,可能会有许多埂道,成片出现时,3米的指标可能会比较细化,因此,我们可能把它们划到5米的标准。当我们的遥感影像源使用精度优于1米时,我们是以像素来限制它的平面精度的。关于这个合并的问题,成片的狭长地带可以统一按照5米的精度来进行衡量。

问:地表覆盖中的“就近就大”原则,有时不太好确定。从规范上说,是指以面积占绝对优势的类型为主。但有时候会出现邻近几个类型面积差不多大的——或者是面积小的形状与其相似,又或者是面积小的地类相近等。在这种情况下,不够指标的不好确定如何处。那么,该如何划分?

答:每个要素都有一个采集标准,但这个图斑的采集标准限制并不是说达到了这个标准就去进行合并。就像我们在前几次培训的时候强调的,如果你能够保证分类的准确性,那么有些是不需要去进行合并的。如果这种从面积上不占优势,处理起来的话不合适,就不需要与周边的进行合并了,只要它和采集标准的幅度在30%以内的话也是可行的。此外,还要考虑周边的地物,要看它是人工还是自然,先往这两个大的方向上靠。

问:水田中种菜或其他旱生作物或种草皮、苗木等情况的,若是按超过两年就算为其他类型,那水田的量会少很多。按耕作层的破坏情况来判断,应该更合理一些。即原为耕地,现状为其他覆盖类型的,根据耕作层是否破坏确定类型:如耕作层没破坏,应归为耕地;耕作层破坏的,按现状归类。水田与旱地难以区分时,水田优先。

答:在没有改变大原则的前提下,在湖南省的设计书、作业指导书里面明确下来,保证全省都一致按照这个来做。对于水田,尽管它现在可能已经种菜了,只要是原来有灌溉渠道的,则尽量归为水田;如果现在种菜了,就改成旱地。

问:《湖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里,有要求勾画房屋建筑区范围时,在包含相同房屋建筑数量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保持外廓线包含的范围最小。但是一并要求范围(面积)最小可能会导致图斑为锯齿状或出现部分狭长条带,还有可能会导致旁边的小图斑没办法合并,像这样的情况是否应综合考虑相邻的其他覆盖类型的特征?如果相邻类型达不到采集指标,再优先考虑“就近就大”原则?再者,当“就近就大”原则还是难以判断时,与房屋建筑相关的且形状特征相似的如道路、硬化地表等,可否与房屋建筑区进行合并?如为植被(非房屋绿化功能的),是否与相邻的植被合并?

答:地理国情普查不太同于之前的二调,因为给出了指标,就是为了你在分类的时候来采用的。比如说,房屋建设区是以外包线为边界来划分这个区域,对于外包线以外的东西,如果没有达到它自身的采集标准,可以根据就近就大的原则将它合并到房屋建设区。硬化地表,咱们规定的标准是400米,如果没有达到400米,就可以将它归到房屋建设区,一旦超过这个标准,就必须单独拿出来,而不能觉得属于这个区的一部分就把它分类出去。

问:农村集中的不相连的3个及3个以下的不相连,且房屋间距小于单栋房屋最长边长的一半的独立房屋可综合为一个图斑,按照独立房屋归类;3个以上且房屋间距小于单栋房屋最长边长,即使面积不到1600平方米也作为房屋建筑区(下浮不超过30%)。农村地区的分散分布的房屋,应尽可能按照独立房屋建筑归类。不论是独立房屋还是房屋建筑区,都可与屋前小于1600平方米的坪合并。合并图斑,房屋之间包含的其他地类面积应尽量小,但不应为了使面积最小,而形成狭长条形状,一般应根据房屋及影像特征,在房角或坪角处直线连接或按纹理特征分割。上述处理方式是否得当?

答:这个不是绝对的。海南有这样的情况,有三四栋连着的房子,房前屋后的面积比较窄,房子之间的地块比较小,那么这些房子就连起来做一个房屋建筑区是可行的。之前,我们在做试点的时候,前期关于房屋建筑区确实有一个一倍房距,但是后来我们改了,因为这个操作不具有操作性。南方的房距比较小,北方的房距比较大,如果按照一倍的房距的话,北方就不会形成房屋建筑区。后来我们改了,房屋建筑区按照围绕密度指标,50%是高密度,低于50%就是低密度,低于30%的中间空地肯定比房屋大5米,那就不会存在低密度的房屋建筑区了,只有独立建筑了。房屋建筑区实际上有个前提,是要周围基本形态都差不多,农村的房屋形态基本上一样就可以往房屋建筑区里划。

问:小作坊、操作间、棚房等集中连片的,连片宽度大于3米,建筑占地面积超过10%以上,应按照房屋建筑区归类;较为分散、相互之间距离较远的,可归为独立房屋,但不得小于房屋建筑(区)指标下浮的30%,否则应舍弃,不采集。

nlc202309021459

答:舍弃是不能反映地表覆盖的特征。目前,我们对宽度没有限制,只对面积有要求,在采集时把它连片,划为一个区。

问:对于迹地的归类,如实地难以归类的,根据成因和周围环境特征采用预见性判别归类。如为自然火灾形成的,可参考周围环境特征预见为草地或林地;如人工烧山开荒的,可咨询预见为耕地或园地。但不管预见为何种地类,都应标识,统一时点时重点核查,根据核查结果确认最终类型。

答:可以。

问:取土挖掘等暂时形成的泥土裸露地按其他采掘场归类,施工建筑原因形成的泥土裸露地按施工地及其二级类归类,夯筑、碾压形成的泥土裸露地按碾压踩踏地表或其他硬化地表归类,屋后的坎或与坎相似成因的裸土地,可归为其他硬化地表。但难点是,经常无法判断成因,而且这种情况又较多。

答:归类没有问题。

地理国情要素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农村道路采集选取时除了硬化的通村道路达到3米宽且500米长外,还要根据路网连通作用和本地区的道路特征,适当采集。

答:没有问题。

问:按相关要求,河流结构线或中心线采集时必须按从上游到下游的方向顺序采集。可是在检查的时候怎么能快速检查呢?质检软件能查吗?

答:这个问题从事遥感和外业的工作人员容易看出来。质检软件有这个规则,不能用来检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需要质检软件。

问:对于河堤、渠堤内侧存在大量长期、固定的联排房屋或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或者水面上存在大量架空房屋时,拟采取以下处理方式:如房屋或构筑物为架空或吊脚楼形式的,高水位界按堤采集,范围涵盖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建筑物或构筑物为直接落在地面或斜坡上的形式,则高水界采集到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边沿,不含房屋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范围。宽度达到20米以上的河道或渠道上方有覆盖物或架空房屋时,中心线(结构线)和范围线保持连续贯通。

答:做地表覆盖,为什么要做重要要素采集,主要就是要解决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耕地,有很多耕地在河道里,属于水利部门管辖,国土部门没人管辖;但是采集高水线这些在以后做土地分析的时候,这块地就没了。所以很多重要要素的采集必须从大的设计原则去考虑问题。

其 他

包括生产元数据、质检、规划等问题。

问:对于采用传统方法作业的,外业行走路线的必须要单独生成MDB格式的矢量文件吗?可否直接上图直接在生产元数据里?

答:从最终的数据采集要求来看,将来的外业有没有走到,我们是要看记录的。你用传统的GPS,必须得踩点,外业还有一个样本采集,必须要有记录。

问:目前,我省有些单位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式,每个作业员负责任务区内采集、调绘、编辑全流程,在与周边任务区接完边后,提交任务区成果数据库。中间生产过程由作业员自由安排,采用电子调绘方法,采集、调绘、编辑同步进行,并没有明显的区分三个工序,在进行过程检查时,是否可以不进行过程成果(内业解译成果、外业调绘底图、外业调绘成果,过程监督检查有要求各工序的检查)检查,只对最终成果进行一查、二查。

答:目前,普查工作设置一查、二查,还有一些外业检查,都是为了保证最终成果质量检查达到要求。但是具体工作的各个环节,我们自己可以自行控制和把握。技术规定对生产流程有明确规定,不管你是一个人做的,还是几个人做的,都必须有工作已经完成了的证明,。比如做了影像纠正,你必须有这个记录;比如做了图斑标绘,你必须有这一项的证明;外业调查回来的结果在内业编辑上是如何处理的,必须都具备。

问:对于中心城区虽说是由规划部门提供资料,但一般情况下提供的是规划图,有近中远期规划。我们即使是采用近期规划,规划范围一般也比建成区大好多。这种是否合理,近期规划可否当中心城区?

答:不行,不能把近期规划当做中心城区,因为中心城区图比近期规划图的要小很多,肯定不是规划范围。北京与天津等地方明确规划有这个范围,比建成区要小。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调查方法 篇7

地理国情普查以高地面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图为依据, 通过对多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行业专题资料整合, 完成国情普查资料数据分析处理、地表覆盖信息普查和国情要素信息普查、解译样本数据采集和建库、统计分析等工作。

1.1 国情普查数据整合

通过对多尺度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和转换, 达到地图数据使用要求, 有效为后期地理国情普查奠定基础。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科学整合优化, 特别是国土、水利提供的数据进行集合, 为后期数据分析打牢基础。从实地和影像两种不同侧面反映出地物的分布和覆盖情况中, 更好更全面的解读地理国情信息。

1.2 各单元数据集合

通过普查, 得到道路、水体、建筑物、地理等不同单元的资料, 以上述对象空间分布情况, 和行业专题资料为参考, 进一步提炼属性信息, 最终形成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库基础数据。通过普查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对地理国情信息进行精准分析与评价。

1.3 遥感影像解译工作

结合不同的行业参考资料, 进一步判读和解译高分辨率正射影像, 做好核对整理工作, 提取工作区域内的地表覆盖分类信息, 掌握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等的空间分布, 建立地表信息普查成果数据库。

2 地理国情普查技术操作流程

地理国情普查是有一定规范标准的, 其技术操作流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2.1 资料信息收集阶段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信息繁多, 会涉及到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专题数据等重要的信息。以普查办名义向有关单位发函, 指派专人召开培训会议, 对数据来源单位调查摸底, 查询收集资料的内容准确、人员落实、责任明确, 做好整理、认可、汇总、分析等工作, 为后期调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2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集阶段

在确保基础数据全面的情况下, 以其他数据为参照, 通过内业判读、解译的方式, 把基础数据进行有效分类、提取、补充和更新, 获取相关属性数据层。

2.3 地表覆盖数据内业解译阶段

地表覆盖内业解译是在地图影像的基础上, 按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和指标要求, 进行内业判读、解译和及时提取。与国情要素数据提取的方法大体一致。均为地表覆盖分类内容和指标, 根据不同的作业区特点, 集到二级、三级地类。以此为基础信息, 区分覆盖的不同、判定物类, 做好可视性标记号。外业作业人员实地核查, 一定要有一个细判的过程, 通过对解译样本的采集、反馈, 帮助内业人员对影像有更加准确的判别和认知。内外业人员一定要做好沟通协调, 这样就很容易对认知模糊进行明晰评定了。分类数据提交前, 一定要由内业检查和外业人员共同核查比对, 保证数据更加精准。

2.4 资料信息数据处理阶段

要使用科学的方法, 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通过分析去伪存真, 整理后的资料才是数据成品, 才是对地理国情普查有着指导性意义的珍贵资料。因而只有对收集到的道路、水体、建筑物、机关单位、水电设施、医院、学校等在内的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要素数据, 进行提取、重组, 分类、转化才能具有指导作用。

2.5 内业整理阶段

以外业调查和核查为基础, 通过对重要的地表、地理等不同元素资料分析, 形成数据层编辑、整改内容, 最后构建出地理国情普查应用数据库。

2.6 外业调查底图制作阶段

外业底图制作一定要参照《地理国情普查外业地图制作技术规定》的规范进行制作, 通过内业分类并提取好的信息进行符号化, 做好明确的标注, 再套合正射影像, 用电脑制作一个能指导外业调查与核查工作流程的底图。

2.7 外业调查和核查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充分掌握一个原则, 那就是先内后外、从外到内、内外结对、相互提醒。一定要对内业分类和判译的地表覆盖图斑进行核实, 另外还要核查要素实体属性情况, 预先做好补充工作。通过科学的方式, 检查判读工作是否有效, 找到误判, 及时修正。遥感解译样本采集能够有效帮助内业解译人员了解影像与实景的关联。数据质量要看是否遵循实际客观, 要保证质量、准确、合理的数据结果。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要遵循, 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方法、注意进行到点、沿线、周边调查摸底。一级检查为100%图幅和20%面积, 二级检查为20%图幅和100%面积。重点核查模糊图像, 确保工作质量。

2.8 统计分析阶段

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等重要地理国情信息综合统计、分析、评价, 把地理信息与社会经济数据进行有机合并, 为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做指导评价。

2.9 元数据生产阶段

元数据由数据基本信息、数据源、数据采集、外业调绘核查、质量检查、成果验收以及成果总体精度等八个主要内容构成。元数据生产贯穿到地理普查全流程, 一定要保证原始记录真实、格式清晰、提交全面。

2.1 0 成果汇交阶段

对最终的普查结果, 要按照国务院普查办规范, 进行科学整理汇总, 及时上交, 确保普查成果合理、完整。

3 保证地理国情普查调查方法有效性策略

3.1 开展教育和宣传, 营造地理国情普查氛围

地理国情普查一定要积极做好宣传和教育, 让社会各级组织不论是负责单位还是社会基层等, 都要树立调试的意识, 充分重视起来, 积极营造良好的地理国情普查氛围, 以良好的理念投入这项工作中。这项工作是国务院统一部署、统一范围、统一规范、统一时点的复杂性综合工程, 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大事, 一定要获得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 才能做好数据调查, 使结果准确可靠, 为国家战略服务。可以利用公益广告、专题晚会、宣传单、公共信息等渠道, 进行宣传普及教育。

3.2 健全规章和制度, 保证国情普查工作开展

调查人员要积极学习国家现阶段关于地理国情普查调查工作的法律法规, 提升地理国情普查工作重要性, 能够确保严格依照各项技术规范去开展工作。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 合理改善国情普查的不足, 合理做好调查基础性工作。对不符合国情的规章制度一定要及时调整, 避免在调查中出现落后的提法, 导致调查失效。

3.3 注重合作和共赢, 发挥部门普查效能

国情普查涉及的部门多, 一定要加强部门合作、形成合力。一是充分发挥好各个部门在普查过程中权限和职能作用, 区域划分和工作任务分派要合理, 不能重复工作, 确保部门任务量合理、科学;二是强化部门交流合作, 以团队为基础, 有效执行地理国情调查;三是要把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与国土资源、医疗、水利、林业、环保、农业、教育、交通、通讯等资料进行成果共享。

3.4 强化素质和技能, 打造地理国情普查队伍

若要制定完善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培训体系, 就应把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普查方法技能、职业道德培养都纳入培训体系中, 对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素质和技能培训, 保证从事地理国情普查的人员都能够胜任需求。普查结果进入个人绩效考核和组织考核, 召开经验交流会, 在互动中, 查找自身缺陷, 便于查缺补漏。

4 结束语

为了保证地理国情普查调查数据有效、准确, 就需要不断健全管理制度, 以严谨的工作态度, 开展有序的工作流程, 强化人员培训, 加大审查制度建设, 积极做好普查工作调整, 进一步促进地理国情普查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GDPJ01-2013.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S].

地理国情要素 篇8

1 地理国情监测的必要性、总目标以及测绘技术的进步

1.1 地理国情监测的必要性

地理国情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国情, 是国土疆域面积、地理区域划分、地形地貌特征、道理交通路网、江河湖海分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等等的综合体现, 通过地理国情可以直观地将地理形状、大小、空间位置的变化反映出来。1地理国情是空间化、可视化的国情信息, 是从地理空间角度来分析、研究、描述以及反映一个国家自然、经济、人文等国情信息。2由于地理国情监测能够涵盖矿产资源、国土资源、地质构造、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信息, 所以, 能够有助于地区政府依照信息以及当地实际情况, 做好基础的建设工作、交通运输工作、产业规划布局工作、公共安全工作等, 能够让政府在工作时更具有规划性以及针对性, 从而推动各项事业有秩序地发展。

1.2 地理国情监测的总目标

1整合且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 对于重要地理国情信息展开普查的活动, 将国家级地理国情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构建出来, 持续对全国范围的生态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要素进行定量化、空间化以及常规常态化的监测, 将地理国情信息网格构造出来, 形成定期报告以及监测机制。2地理国情监测对于国家重大的战略以及重要的工程开展情况和效果能够反应出来, 可以充分地揭示出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分布规律, 实现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以及公众服务。3地理国情监测能够为国家战略规划制定、社会公众服务、空间规划管理、科学研究、区域政策定制、灾害预示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1.3 测绘技术的创新以及进步

测绘是对地球和其他天体空间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管理、分发和显示的综合过程的活动。测绘部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一项长期任务, 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地理检测的广泛运用, 测绘作为一项传统的技术领域, 其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日趋完善。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高新测绘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测绘技术不但要提供静态检测数据, 还需要提供动态的变化数据。所以, 应当将各个技术联合运用起来, 借助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的辅助手段, 实现空间以及环境信息的收集工作以及快速准确处理工作, 促进网络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各个方面的发展, 推动测绘技术的创新以及进步。

1.4 内业与外业的结合

将内外业相结合的测绘运用到地理国情监测之中十分必要, 能够有效地避免调查不够全面情况, 保证调查检测信息和成果中的准确以及客观性。内外业数据能够方便地实行交互, 能够运用同一台软件平台、同一套生产方案以及符号库, 实现采编一体化、内外一体化。运用GPS定位讯息, 有助于对形状变化地物以及新增地物进行修改, 其次平板调绘系统拥有快速获取样本数据, 对图形以及标注进行快速修改的优势。

2 测绘技术在地里国情监测中的实践

2.1 大地测量、综合运用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遥感技术的发明, 主要是针对地表地物要素实行侦察以及监测的一项技术, 其拥有准确、科学、快速等特点。随着影像处理技术、传感技术以及软件的不断发展, 分析能力以及效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空间数据分析能力也日益强大。地理国情的监测主要依靠大地测量的技术, 拥有动态、三维、高精度的特质, 为地理国情检测测绘提供空间定位、基准服务、监测技术集成服务。地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地理国情监测运用的遥感数据、监测结果以及大地测量数据而进行处理、发布以及管理。合并运用遥感器技术以及大地测量技术、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 展现各项科技技术的优点与特点, 能够使得地理国情监测结果更加精准、科学综合应用这些技术方法, 发挥各项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将形成全面的地理国情监测技术体系。此外, 国产遥感信息系统软件技术水平已与国外同类软件相当, 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

2.2 充分利用空、天、地一体化观测

天地一体化观测能够经过现代测绘技术的搭载平台、通讯设备以及传感器、计算机技术等多种科技的共同运用以及协同观测, 扩大数据收集的范围, 并且能够针对存在差异的地理国情, 充分开发运用各种信息以及遥感数据, 实施动态监测。将测绘技术体系中的空天地一体、内外业同步优势应用到地理国情调查与监测, 避免地面调查不全面等缺点, 保证调查与监测信息获取准确, 监测成果客观统一。当前, 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卫星在轨运行情况比较良好。其中, 高分一号已在20余个政府部门和行业以及10个省级区域应用示范中心开展了示范应用。近年来, 随着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广泛应用, 中国迈向“感知”大国, 遥感应用步入了“黄金期”, 遥感技术应用广泛, 作用明显, 且遥感技术在中国国土监测、环境监测、交通等各行业都有应用, 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2.3 网络GIS技术

GIS是把空间数据服务器、虚拟现实系统等高速互联网连接合并起来的一个网络, 且需要利用空间信息网络技术连接多台地理信息服务器。地理国情监测形成的数据覆盖的行业不同, 部门不同, 若想在其基础上分析统计, 形成统一的检测结果, 解决数据共享、信息加工等难题, 网络计算以及网络GIS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2.4 地理国情监测信息本底数据库的建立

地理国情监测信息本底数据库的建立, 是地理国情监测的工作基础。在研究拟定地理国情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分析已有基础测绘成果, 辅以航空航天成果资料, 研究确定监测指标算法模型,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以及遥感地学分析技术等, 按照监测指标算法模型, 对基础测绘成果数据进行处理, 计算并且统计处结果, 得到普查数据, 在国家级和省级承担全国性普查任务的测绘单位展开标准的技术培训, 形成普查数据集, 通过严格质量控制, 将普查数据集成到科学设计的全国地理国情监测信息本底数据中。

2.5 地理国情监测与无人飞机航摄系统

无人飞机航摄系统是提高分辨率以及高精度遥感影像获取和处理的崭新技术。它以无人驾驶飞行器为飞行平台, 主要负责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遥感设备进行拍摄以及记录, 经过遥感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影像的同步传输, 以实现对地理信息国情的实时调查与检测。无人飞机航摄系统为实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综合管理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 是历史赋予测绘工作的别无选择的新使命。利用现代测绘技术, 能够准确地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为我国的地理国情监测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因此, 地理国情监测与测绘工作是鱼和水的关系, 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以国家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为基础, 才可以为地理国情监测提供丰富的测绘基准信息, 最终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对基准信息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 测绘技术贯穿于地理国情监测的整个过程, 综合应用各项技术, 能够保证监测成果的客观、准确、可靠, 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并且得以促进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上观点是基于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初步考虑提出的一管之见, 开展此项工作具体任务目标的确定, 需要广大测绘工作者在今后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夜富燕.测绘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 (科教与法) , 2014 (3) .

[2]刘晓杰.对地理国情监测的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研究, 2014 (10) .

[3]刘丹丹.试论监测地理国情对测绘发展的作用[J].科技与企业, 2013 (4) .

地理国情普查正射影像制作 篇9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正射影像,检测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 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基础工作即正射影像制作, 下面我们就地理国情普查正射影像制作要点进行分析探讨。

1 前期资料准备及技术要求

1.1

确定数学基础:平面坐标系和高程基准。

1.2 数据内容。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集由数字正射影像文件、记录影像地理坐标信息的影像信息文件、记录影像投影信息的投影信息文件和元数据文件四部分组成。

如数字正射影像的分辨率优于 (包含) 1米, 应按照1:25000分幅裁切, 则一个1:50000图幅内应存在4个数据文件、4个影像坐标信息文件、1个影像投影信息文件和1个元数据文件。如数字正射影像的分辨率为2米, 应按照1:50000分幅裁切, 则一个1:50000图幅内应存在1个数据文件、1个影像坐标信息文件、1个影像投影信息文件和1个元数据文件。

1.3 数据格式。

影像数据文件采用非压缩的标准TIFF格式存储。黑白影像以灰度模式存储, 彩色影像以RGB色彩模式存储。

1.4 数字正射影像平面精度

注:对于大面积单一地物地区, 中误差可以适当放宽, 但最大不得大于上表的1.5倍。最大误差不超过中误差2倍。

2 正射影像制作流程

2.1 基础资料收集。

收集外业控制点等资料作为影像纠正的控制基础, 收集测区范围DEM数据, 作为纠正使用。

2.2 影像数据预处理。

利用影像处理软件对卫星影像进行拼接, 数据格式转换。可利用软件中预处理模块批量处理将原始分块影像拼接成整景影像, 将拼接后的影像转换为RAW格式并生成相应的RPC文件。使用影像处理软件, 在GXL中给定原始影像路径和输出影像路径, 软件可自动将目录内的原始影像进行分块拼接, 并转化成PCI内部的*.PIX格式, 命名规则为原始影像文件名后分别加“PAN”、“MS”以区分全色和多光谱数据。

2.3 正射影像纠正、融合。

使用影像处理软件, 利用收集到的控制点, 进行区域网平差。在进行区域网平差时, 如区域网内落入了控制点且可进行转刺, 利用控制点及轨道参数进行区域网平差;如区域网内没有落入控制点, 则利用轨道参数进行无控纠正。进行区域网平差时, 连接点一般情况在景与景之间重叠部分均匀量取3个即可满足连接要求;不同区域网之间应布设相同的像控点以保证区域网之间的接边精度。

在GXL中给*.PIX影像路径, 并导入拼接后的DEM数据, 设定参数, 进行连接点匹配。平差过程由软件自动进行, 剔除粗差点后将平差结果写入*.PIX影像中的RPC参数。

利用区域网平差解算结果和DEM数据, 对全色影像进行纠正。在全色影像的基础上, 对多光谱影像进行配准纠正。

利用平差结果和DEM数据, 在软件中批处理对全色影像进行纠正, 再根据全色影像的RPC参数, 匹配多光谱影像的RPC参数, 并对多光谱进行配准纠正。

将纠正后的全色和多光谱影像通过空间格式转换工具转为*.TIF影像数据和*.TFW信息文件。

融合质量要求影像色彩自然, 层次丰富, 反差适中。影像纹理清晰, 无影像发虚和重影现象, 融合后能明显提高地物解译的信息量。

2.4 影像配准检测。

多光谱影像与全色波段影像的配准纠正以纠正好的全色波段影像为控制基础, 选取同名点对多光谱影像进行纠正。纠正模型的选取以及DEM数据选择与对应的全色波段一致, 但控制点一般每景不少于15个, 均匀分布整景范围内。多光谱与全色影像间的同名点量测要求精确到子像素精度。

为了保证融合效果, 配准纠正的控制点残差中误差原则上应不超过1个像素。纠正后应进行多光谱影像和全色波段影像的套合检查, 两景影像之间的配准精度不得大于1个像素 (多光谱影像上) , 典型地物和地形特征 (如山谷、山脊) 不能有重影。如达不到配准精度要求, 应增加控制点重新纠正。

2.5 影像精度检测。

利用外业布设的检测点对纠正后的正射影像进行精度检测;无外业布设的检测点, 则利用收集到的已有DOM数据选点进行进精度检测。满足精度要求, 对影像进行融合处理;精度不满足要求, 则需对影像重新纠正。

2.6 影像融合。

将全色影像与多光谱影像套合检查后进行融合, 用于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影像融合时波段按真彩色选取, 融合后影像应色彩自然、层次丰富、反差适中、纹理清晰。

2.7 正射影像的镶嵌、裁切。

(1) 影像镶嵌时, 应尽量保持景与景之间影像重叠处无重影和发虚现象, 地物合理接边。重叠区域有人工地物时, 应尽量绕开人工地物, 保持人工地物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2) 景与景之间重叠部分首先选择分辨率较高的影像, 其次选择影像质量相对较好且时相较新的影像。 (3) 依据《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对影像进行裁切。 (4) 如一幅数字正射影像由不同分辨率的影像组成, 则以1:25000图幅进行划分。当高分辨率影像占1:25000图幅3/4以上的, 正射影像分辨率按高分辨率进行重新采样;当高分辨率影像占1:25000万图幅3/4以下的, 正射影像分辨率按低分辨率进行重新采样。

2.8 二次纠正。

由于无控制或控制点稀少造成影像纠正结果不能满足地理国情数据采集要求, 需利用外业采集控制点进行二次纠正, 使其重新纠正的影像满足地理国情数据采集的要求。

3 文件命名

3.1 分幅影像。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的文件命名应清晰反映该数据对应的1:50000图号、基础影像数据源类型、分辨率、色彩模式、年份等内容, 其规则如下:文件名由25位字符组成, 其中主文件名21位, 分隔符1位, 扩展名3位。

3.2 整景影像。

整景纠正的影像和对应的元数据文件的主文件命名规则如下:文件命名应清晰反映该数据对应的数据源标识符、波段类型、时间和轨道信息等内容;主文件名的组成顺序为:数据源标识符+轨道号 (或订单号) +影像数据获取时间+波段标识符, 其中:数据源标识符:3位字符, 根据数据源情况采用不同代码。影像数据获取时间:八位, 格式为YYYYMMDD。波段标识:一位字符, 全色波段代码为“P”, 多光谱代码为“M”。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可视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制作及其产品已进入实用阶段, 由于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特殊性, 本文侧重研究针对地理国情项目影像制作的要点。

参考文献

FME在地理国情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FME,地理国情,动态输出,Python,空表生成

加拿大Safe软件公司的FME是国际领先的空间数据解决方案, 其对矢量数据的处理有独特的优势。而如何把FME用于海量的地理国情数据的处理无疑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外业调查阶段,通常要求把数据进行标准分幅并包含有标准数据库的所有表以方便外业调查。但是按照FME正常的工作流,没有数据便不会有表的生成,因此,研究如何在FME中生成一个空表的问题便变得很重要了。

1数据

1.1数据的数学基础

数据平面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 六度分带方式,使用地理坐标,单位为“度”,用双精度浮点数表示。 其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系统为正常高,单位为“米”。

1.2图幅结合表

图幅接合表简称接图表。是标明某一地区的多幅地图或分幅地图的相邻图幅的相关位置的略图。在程序中,图幅结合表是FME对数据进行裁剪的依据,不但要求其有正确的坐标系统,而且其每个要素的标准图幅号(字段名TF)都必须具备。这里的图幅号是后面数据扇出时分幅数据库的命名来源。

1.3数据库模板

数据库模板是包含了所有表及其所有标准字段的空数据库,数据库模板将用于数据库的复制、写入、更新等操作。

2数据裁剪

数据裁剪主要使用到FME的一个转换器——Clipper。Clipper转换器可以实现多个裁剪要素对单个被裁剪要素的裁剪,并通过参数设置把裁剪要素的属性赋予被裁剪要素。经此步骤,在每一个被裁剪要素中都多了一个名为clipper_TF的字段,这个字段将成为要素扇出的依据。

3空表生成

FME本身不能生成空的数据库表,如需产生空数据库表就需要结合使用Python编程语言。Python是一种面向对象、解释型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由Guido van Rossum于1989年发明。Python语法简洁清晰,有别于C及C++等其他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Python强制用空白符作为语句缩进。同时,Python具有强大的类库,其中shutil模块一种是高层次的文件操作工具,其强大之处在于对文件的复制删除都有较好的支持。

FME为Python提供了一个应用程序接口Python FME Ob- jects API,和其他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一样,在FME中使用Python需导入模块(import fmeobjects)。FME通过Python Caller转换器编辑Python脚本,它能实现对每一个通过的要素调用脚本,并完成程序指定的工作如下为脚本主要部分代码。

4数据写入

在FME中,数据的写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为静态模式,一种为动态模式。静态模式需要充分定义数据集的结构,并且需要紧密绑定该结构,而动态模式则没有这些束缚,同时,动态模式可以用于数据的更新操作而不破坏数据本身的结构。所以在本程序中将使用动态模式作为数据的写入方式。如下图1所示为以广元元坝区的行政界线为例所做的标准分幅,可以看到XZJX层的字段是没有变化的,并且每个分幅数据库包含了所有的数据库表。经过对生成数据的检查,数据符合地理国情外业工作的相关规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5结语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数据量非常大的工作,有的工作不能完全靠人工来完成,FME的合理应用能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项目的进展。当然,本文也只是FME在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的一个小小的应用,而更多的技巧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关于地理国情普查调查方法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地标覆盖;地理国情

引言: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综合性、基础性工作。

1.工作内容

利用1:10000基础地理信息DLG数据和地面分辨率0.5米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完成1:10000标准分幅地表覆盖分类信息普查、地理国情要素信息普查、采集建成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库、成果整理及建库。

1.1情普查数据整合

对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转换,整理成满足地理国情普查要求的底图数据。

1.2数据整合

对收集的国土、水利等部门的专题数据,根据数据情况进行必要的转换、整合,以便于国情普查信息属性提取的需要。

1.3像分析处理

对1:10000比例尺0.5米分辨率正射影像图数据进行核查分析,对影像存在局部云雾遮盖或模糊处,可利用现势性略差的1:1万数字正射影像成果平面位置定位,参考资源三号遥感影像做普查判读,与其他专业资料等数据做为参考补充。

1.4表覆盖信息普查

利用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结合1:10000 DLG基础测绘成果和其他专业资料,通过内业影像判读解译、外业调绘核查、数据整理等工作,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覆盖类型的要求,获取工作区域内的地表覆盖信息,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建立地表覆盖信息普查成果数据库。

1.5国情要素信息普查

主要普查道路、水体、构筑物和地理单元及界线,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由内业参考1:10000 DLG基础测绘成果及其他专业资料,提取相关属性,属性不完整的,由外业实地调查,形成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建立地理国情要素普查成果数据库。

1.6译样本数据采集与建库

通过实地采集样本(地面照片)和对应的正射影像数据,建立影像解译样本库,两类数据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地面的地物分布与覆盖情况,起到相互印证,可以帮助解译人员更高效地认知遥感影像所蕴含的信息,其内容与采集要求遵照《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程》执行。

2.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如下图:

3.作业流程

3.1资料收集

收集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专题数据,并根据项目需要对以上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

3.2础地理信息数据处理

对收集到的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将与普查内容相关的数据通过数据提取、数据组织重构、分类代码转化等工作整合改造成为符合《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内容要求的数据,作为普查道路、水体、构筑物、地理单元及界线数据的基础数据。

3.3理国情要素数据内业提取

利用福建省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DLG为基础数据源,参考收集到的其他专题数据,采用内业判读、解译的方式进行信息分类提取,补充或更新采集水系、交通、居住小区等要素实体,提取相关属性,按照要求形成相应的数据层。

3.4表覆蓋数据内业提取

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提取一样,正射影像DOM为底图影像,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等技术文件要求,内业判读、解译,勾绘地表覆盖图斑,从三级类开始勾绘,三级类无法判别的,勾绘二级类,二级类无法判别勾绘一级类。根据影像,能够区分覆盖不同,却无法判定地物类别的,勾绘出界线,地物类别留给外业实地核查。

内业分类数据在提交外业调绘前,经过检查,形成内业解译初步成果数据。

3.5业调查底图制作

将内业分类与提取的信息对矢量数据进行符号化,并有选择性的对部分名称、属性进行标注,套合正射影像图,制作外业调查底图,为外业调查与核查提供工作底图。外业工作底图的制作参照《地理国情普查外业底图制作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

3.6业调查与核查

外业调查与核查:一是全面对内业分类与判译的边界和地理要素实体及属性,以及地表覆盖分类图斑进行核实确认和补调;二是检验判读的正确率,发现判读过程中的误判,指导修正判读数据,并建立代表性地物类型的遥感解译样本,指导分类和人工解译;三是为成果应用阶段判断数据质量情况提供客观依据。外业调查留下的资料和记录,可以为使用成果的用户提供判断数据质量情况的客观依据,并据此合理有效利用数据成果。

依据《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技术规定》开展外业调查,并按照《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的要求对GDPJ01-2013《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中涉及的各种覆盖类型(代码为01~10),实地采集遥感影像解译样本。同时采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规定》中要求记录的外业调查相关元数据信息。对所有要求识别的地表覆盖类型开展样本采集,根据具体区域情况参照要求确定样本数量。以影像数据源类型、时相比较一致(时相相差1个月以内)且连片、地理环境差异不大的区域作为范围,如果区域范围超过1000平方千米,每种覆盖类型(最细一级类)采样点数量不少于15个;范围小于1000平方千米,每种覆盖类型采样点数量不少于10个,样点的分布尽可能与图斑的分布相一致;难以到达的特殊困难地区,每种覆盖类型采样点数量不少于3个;对于图斑数很少(100个以下)且图斑总面积很小的覆盖类型,若具有典型性,至少采集1个样点。

3.7内业整理

对外业调查与核查成果进行整理,根据外业调查成果对各数据层进行编辑、修改,形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构建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

3.8元数据生产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元数据包括成果数据基本信息、数据源、数据采集、外业调绘核查、质量检查、成果验收以及成果总体精度共8个方面的情况,成果以矢量格式提交。

4.结束语:

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GDPJ01-2013《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

[2]DPJ06-2013《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

地理国情要素 篇12

地理国情, 就是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只有全面掌握我国的地理国情, 才能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才能为防灾减灾和应急服务提供重要保障。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 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湟源历史悠久, 古为羌人居地, 西汉始置临羌县。因交通便利, 地理位置重要, 早在唐宋时成为享誉汉藏地区的茶马互市集散地, 被誉“小北京”。这里是农业区与牧业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 也是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上的要塞, 自古为中原通往西部牧区和西藏地区的重要门户, 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之美称。湟源县位于西宁大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交集处, 是昆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 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本项目以湟源县为试点区域, 开展地理国情信息普查工作。通过对试点区域的资料收集、遥感影像制作、影像解译与统计分析, 形成地理国情普查相关图件、报表及技术报告、成果定额建议等成果。为整个地理国情信息普查工作摸索出一条科学、可行的方法和路线。同时, 通过普查工作, 全面掌握湟源县各类地理国情信息, 并揭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及内在关系。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地表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地表覆盖不同于土地利用, 一般不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 等。地表覆盖通常采用规则格网形式的场模型 (也称作域模型) 进行描述。本次地表覆盖数据共采集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房屋建筑区、道路、构筑物、人工堆掘物、裸露地表、水域共10种地类。

1 技术路线

本次试点工作中, 地表覆盖数据的采集主要采用人工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人工目视解译主要采集人工构筑物, 如:道路、房屋等, 然后进行计算机自动解译 (计算机自动解译在Featurestation Geo Ex软件中进行, 在自动分割时, 采集的人工构筑物作为矢量参考层参与分割) , 最后对计算机自动解译的图斑进行人工干预, 修改界线不合理的图斑, 并核实图斑属性的正确性。

1.1 资料准备

为更好、更准确的判读影像地类, 解译前项目组收集了湟源县现有资料 (1:10000地形图DLG数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 作为准确判读地类的依据。

1.2 人工解译

为减少工作量, 本次地表覆盖首先对道路、房屋、以及房屋周边的绿化地、打谷场、硬化地表进行了人工解译。

1.3 计算机自动分类

分割数据是在Featurestation Geo Ex软件中进行。在分割时, 将人工解译的数据作为矢量参考层参与分割。

1.4 人工修改

参照已有资料 (1:10000地形图DLG数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 及外业采集的样本点, 对照影像, 对分割好的数据进行人工修改。

1.5 外业核查

将人工修改完数据经过自查、部门检查、中心检查完成后交外业核查, 再次依据外业核查意见修改数据。

1.6 天然草地三级类划分

湟源县试点中影像时相较差, 难以区分草地三级地类。因此, 植被覆盖度数据采用分辨率为30米的环境卫星数据 (时间为2012年7月-8月的数据) , 套合影像并通过反演得到全县草地三级分类数据作为本次试点植被覆盖天然草地划分依据, 将外业核查修改完数据的天然草地进行三级划分后应用中心自主开发的青海省地理国情质量检查软件进行检查无误后形成此次试点工作中的地表覆盖数据。

2 工作中的反思

通过此处试点工作, 总结经验如下:

1) 在项目开始前, 应收集充分的资料, 了解辖区内的植被分布特征, 为解译奠定基础。例如此次的试点区域湟源县境内无水田、针叶灌木林、茶园、桑园、橡胶园、车渡等地类, 在解译及检查中注意不出现此种地类的编码;

2) 计算机自动分割时, 对人工构筑物 (如道路、房屋等) 难以准确分割。因此, 在自动分割前, 目视解译人工构筑物, 然后将目视解译结果, 作为矢量参考层参与计算机自动分割。此次试点中在自动分割前未对耕地进行人工解译, 自动分割时将许多不够上图要求的田坎等自动解译分类, 给后期的人工修改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 建议进行自动分割前, 应将旱地进行人工解译;

3) 人工解译前利用外业样本库对区域内地表覆盖类型及特征应有充分认识, 增加内业判读的准确率;

4) 解译时无法判读的地类可参照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及1:1万DLG数据结合影像进行勾绘;

5) 由于我省地处高海拔地区, 草原生长周期短, 生长期主要在6、7、8三个月, 而三江源地区和可可西里地区草原生长期只有7、8两个月。所以, 要准确反映我省草场植被覆盖度,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尽可能获取7月或8月的遥感卫星影像;

6) 解译林地时, 应区分清楚树木的阴影与本影, 不能将树木的阴影归入林地;对于道路、河渠、房屋周围等单排行树, 树冠不明显, 未成片或成带区域的可归入相邻地类;大片耕地中零星、未成片的树木, 按照就近就大原则归入相邻地类;

7) 耕地连片区域范围内部的地块之间的田埂、小路、水渠、林带等狭长条带, 如果宽度在3m以下, 或者连片达不到实地400m2的, 可以就近归并到相邻的耕地类型中。

3 结论

上一篇:优生教学下一篇:教师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