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议论文

2024-08-28

中国情议论文(共8篇)

中国情议论文 篇1

浅议中国国情之社会浮躁心态

引言

当下中国处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不愿孤独地埋头做事,怀有侥幸心理;盼着买张彩票,就能撞上天上掉馅饼的美事;盼着参加选美、选秀,一夜之间“成为名人”;盼着嫁个有钱人,少走些弯路,得到个“现货”。这种浮躁的心态俨然成为中国现阶段的一种国情的表现,针对这种社会心态本文特作分析。

一、社会浮躁心态的表现

表现在教育上,则是急功近利正在侵蚀这片净土。老师依托大学拿科研、项目、经费、奖励,养家糊口或发财,学生在此学习职场技能为就业做准备,教书育人退居其次,寻求真理退居其次的其次,大学精神衰落。

表现在政府方面,政府官员为了任期的政绩,追求眼前利益,只求政绩,不想民生,只求立竿见影,不讲长久发展,产生大量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表现在企业方面,不顾产品安全质量,不顾环境影响,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方面,快餐文化,快速阅读,快速到达,无时无刻充斥着人们追求速度,效率和解决方法的捷径的色彩。

二、浮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为什么发生在这样的时期?

快速的经济发展是浮躁产生的本源和推动力,制度的不完善是浮躁产生的充分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其

一、经济起飞的发动机已经发动,各种市场开始形成,社会为人们实现经济目标提供的机会不断增加;其

二、此时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其他各种制度还很不完善;其

三、人们倾向于将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这些因素便成为滋生浮躁的肥沃土壤。

经济快速发展,而社会的规范和制度不够完善,甚至很多制度还来不及建立,此时人们在逐利本能的驱动下,不顾一切追求利益。其中一部分胆子大、敢作敢为的人,率先突破传统观念和规章制度的束缚,或者通过有意利用某些制度空白的机会,甚至通过钻制度不完善的空子,获得了意外的成功,成为众人羡慕的英雄。榜样的力量引起全社会的躁动和仿效,人们之间的情绪感染使得浮躁的社会氛围很快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金钱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时期,人们刚刚从传统封闭、物资匮乏、货币奇缺的社会中走出来,开放社会的一切难免使得人们头昏目眩,导致认知和判断上的偏差乃至扭曲。基于过去“贫穷与经济拮据”的恐惧性集体记忆,导致人们以为金钱就是一切,有钱就有了一切,便是其中的典型表现。

这个时期,人们刚刚从传统封闭、物资匮乏、货币奇缺的社会中走出来,开放社会的一切难免使得人们头昏目眩,导致认知和判断上的偏差乃至扭曲。基于过去“贫穷与经济拮据”的恐惧性集体记忆,导致人们以为金钱就是一切,有钱就有了一切,便是其中的典型表现。

社会发展的转轨时期破除传统而引致的人们心理过分脆弱和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不规范、缺乏公平性的竞争和太多的投机成分引发的社会风气的腐化给人们极坏的示范效应以及对市场经济的模糊认识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解决之道

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浮躁现象,经济起飞以后,人们的逐利行为既是被经济发展所激发的结果又是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所在。问题的核心在于,一方面,社会中人们炽热的逐利行为必须在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其他制度与规范的约束下才不至于走火入魔;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或起飞阶段,制度不可能完善,而且制度与规范出现空白地带也不可避免。任何国家与社会都不可能是设计好了各项制度后才来发展经济的。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制度和规范只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美国英国基本上的脉络就是通过自我觉醒,道德重整,社会运动,政府立法。中国文化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沉稳、含蓄,就如太极拳般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其实,自古以来,哲学和宗教都在劝诫中国人戒骄戒躁。传统文化是根,中国要从传统中找到理念,不断健全完善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加强制度建设和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浮躁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的。

而且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圈子、行业、执业圈子或者社区等小共同体,是整个社会的基石,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石。现在中国社会的浮躁,只看到市场,没有看到人。通过社会引导形成新的社会秩序,组建社群,互相监督互相体恤互相管理约束,形成社会信任的共同体,社会浮躁心理当会有所缓解。

再有就是建立有序的激励机制与制裁机制。社会要有序,一定会有一个有关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的普遍的评价体系,并按照这种评价体系对人的行为进行激励或制裁。按规则行事,鼓励人们循序渐进沉稳应事,惩罚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序幕的拉开、深入进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经过一段相对浮躁的时期之后,社会将会回归理性与真实,浮躁心态有所缓解,社会也会获得相应的发展。

中国情议论文 篇2

中外电影史上很多经典影片都是改编自文学名著, “改编, 就是把一部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或是把一部电影重新编撰成文学作品”。美国从上个世纪开始, 几乎每一部引起美国社会轰动的文学作品都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 如《飘》、《简爱》等等。我们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影片几乎都是根据当代小说改编的。他曾经感叹道:“中国有好电影, 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 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就我个人而言, 我离不开小说。”可以说, 当代文学成就了中国当代电影;没有文学的繁荣, 也就没有电影的成功。实际上电影的繁荣寄托于文学的繁荣, 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素材的基础, 这些不仅是导演创作经验谈, 同时也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经验总结。我国新时期以来, 中国文学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绝不仅仅限于文学作品的大量改编。伴随着文学作品的改编, 也基于文学和电影的创作者所处的共同历史境遇和社会环境, 文学的思潮、观念、风格乃至叙事技巧也自觉不自觉地被纷纷引入, 无形中对中国电影进行了重塑。也就是说, 大量的经过文学改编的影片的出现, 使得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得紧跟民族反思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步伐。有趣的是, 和中国文学发展所经历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等几个阶段的思潮相同步, 电影出现了伤痕电影如《神圣的使命》、《枫》、《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反思电影如《天云山传奇》、《人生》、《芙蓉镇》、《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 寻根电影如《红高粱》、《牧马人》、《黑骏马》、《黄土地》、《边走边唱》等和改革题材的电影如《陈奂生进城》、《人到中年》、《祸起萧墙》、《野山》、《秋菊达官司》等等几个阶段。特别是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一举拿下金熊奖, 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 更是莫言文学作品以影视剧的形式第一次受到国际认可。正如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所言:“电影和文学, 实际上是一对互相依赖的关系。好的小说、好的文学作品是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很多有名的电影都是改编自小说作品, 这也是必须承认的。但反过来, 如果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很成功, 也会扩大这部小说的影响, 也会提高原作者的知名度。《红高粱》当年被张艺谋改编, 第一次获得国际上A级电影节大奖, 反过来也提高了我的知名度, 扩大了《红高粱》这个小说的影响力。后来很多作家的作品也都是这样。” (1)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也促使中国电影反省:注重文化思维而非市场功利、注重个性自由创造而非统一规格玩弄、注重人性挖掘而非概念主题俯就才是正道!” (2) 莫言的作品不仅仅是在于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还在于莫言在文学中表达了自己的真性情, 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电影《红高粱》正是有了文学的内质才能走得更远, 因此可以说文学永远是一切艺术的呈现。进入新世纪后, 迅猛发展的电影高科技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了“技术时代”,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影视生产越来越注重和依赖新技术、高科技, 并且以大明星、大投入、大制作来制造视听奇观征服观众。沃卓斯基兄弟1999年的《骇客帝国》开启了电影影像叙事、景观叙事的新纪元。风靡全球的《侏罗纪公园》、《哈利·波特》、《指环王》、《2012》、《阿凡达》等影片则是靠着叹为观止的视听效果让人如痴如醉。与此同时, 中国电影在产业化、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也不失时机地选择了大片策略。2002年, 张艺谋的《英雄》创下了2.5亿的票房奇迹, 拉开了中国大片的序幕, 此后, 《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等中国式大片借鉴好莱坞“高概念”电影模式, 采用大明星、大投入、大制作创造出了中国电影的视听奇观。过犹不及, 这些“大片”不尊重叙事的逻辑、情节的逻辑、人物性格的逻辑, 造成了很多笑场和漏洞, 同时也放弃了从文学中去寻找电影的主题、趣味、美感和人性深度的努力, 有意无意地拒绝文学的滋养, 不可避免地陷入文学性贫血的艺术困境, 因而遭到人们激烈的批评。当下中国电影文学贫血、叙事紊乱、情感苍白, 追求大制作、大场面以视听为其主要表征下, 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在这样一个总体的关系当中, 中国电影的“文学”创作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现在面临的电影环境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完全不一样, 当文学不再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以视听文化为其主要表征的电影势必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必须学习和应对好莱坞的挑战。这也是我们一个非常艰难但是又必须完成的使命。中国电影经历一个初级阶段以后, 应该有一个更全新的认识,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在原地踏步, 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文学需要电影, 特别是在视觉艺术占主流的今天, 文学通过电影进入受众的视野, 在文学创作中寻找切合大众心理和情感的题材通过电影表达, 也可以将电影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拍摄手法运用到文学写作中, 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只有中国文学辉煌时代的到来, 才有中国电影的辉煌时代到来。

电影是综合性艺术, 而文学是它最大的综合性因素。这种综合不是一种相加, 而是一种化合, 是被转化成电影的语言、元素变成电影自身的一部分血肉。这就是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我以为这样很好, 没有必要否认。

参考文献

德语媒体热议中国 篇3

人民币能否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篮的决定,今年年底可以正式做出。如果成行,那不仅意味着战后历史将告一段落,它还将挖掘出新的商业潜力。那时,德国投资者可以购买中国的股票和债券,而现在这些还都是梦想。

由于人民币受到的限制,它在全球货币储备中仅占2%的比例。

历史上看,储备货币同贸易货币使用的程度保持一致,而在贸易领域,中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海外贸易的1/4是用人民币结算的,而2009年这一比例还在1%以下。贸易货币排行榜上,人民币从原先的的第七位提升到第五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实力最强的美国,2010年时还反对接受中国,现在却明显表现出较强的善意。这不是没有原因:像中国这样具有如此经济实力和活力的国家,被长此以往地拒之门外,那么诱惑中国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机构以及金融基础因素,也会随之膨胀。亚投行的建立便是这一方向上的发展。该行被看作是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的一种替代。

——德国“经济新闻网”

华为的实力

自2005年以来,华为在欧洲迅速扩大,目前的年经营额已超过50亿欧元。面对诺基亚和阿尔卡特-朗讯的最新行动,华为的回答颇具进攻性,它宣布,公司今年将在欧洲以双位数增长。殊不知,华为是在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这些成就。

有人说,华为用其电信设备为中国的刺探活动打开方便之门。美国政府甚至对接受华为产品提出警告,并且排除了自己使用华为产品的可能。还有人指责华为过于廉价地销售其产品。于是欧盟委员会开始调查华为是否涉嫌倾销。不过这一指责并没有得到证实。

华为试图不以中国公司、而是以国际企业的形象走上市场。

华为成功依靠了三个诀窍:产品价廉物美、重金开发市场、走国际化道路。在全球各地经常不是中国人任公司高管,而是当地的经理。

——德国《商报》

中国的商飞梦

中国商用飞机(Comac)公司于7年前宣布成立,没有任何经验可以遵循。在巴黎附近举行的航空展期间,空客公司做出预估:中国的航空市场在未来10年里将成为全球之首。波音公司甚至认为,未来五年,中国订购的飞机数量就会超过美国。波音还预计,今后20年内,中国客户将预定超过6000架客机,价值高达8700亿美元。

浅议中国证券市场股票回购 篇4

浅议中国证券市场股票回购

摘要:首先对国外及我国股票回购动因进行了阐述,然后针对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股票回购的价格确定、对股价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又分析了究竟什么样的公司有股票回购的动机。

关键词:股票回购;回购动机;回购价格;股票价格

1股票回购一般动因

1.1避税假说

股份回购能够使股东以较低的资本利得税取代现金股息必须交纳的较高的普通个人所得税。换言之,当资本利得税率低于现金股息所得税率时,股东就存在以接受回购要约的方式合法规避部分税额的动机,当然,避税假说的基本条件是由股票回购行为使股东规避应税额必须大于股票回购过程产生的交易费用。由上述研究可见,股票回购可以起到改善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稳定公司股价,提高剩余资金利润率的作用,它还是一种极为盛行的反收购措施。研究结果也表明许多公司在实际经营中均可能存在股票回购的客观要求。

1.2信号传递假说

信号传递假说指普通股股票回购的公告实际上传递了公司管理层关于公司未来前景的新的信息。这一理论源于股份公司管理层和中小股东间的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层集公司管理经营权于一身,掌握着有关公司管理经营情况的全部信息,而公司所有者股东却日益远离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及由此所导致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意味着二级市场上股票价格往往与真实价格相背离。对市场上的广大中小股东而言,当股份公司发出股票回购邀约时,实际上是向其传达这样的信息,即公司股票价值被低估了,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传递假说。这一假说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股份公司发出回购邀约往往导致二级市场上股价上升。

1.3财富转移假说

财富转移假说指股票回购将会导致公司优先债债权人的财富被转移给公司股东。优先证券持有者会因公司回购普通股票而蒙受财富上的损失。因为企业一般是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放在第一位,而债权人对企业又缺乏有效的监督,这就导致公司无视债权人利益借机进行现金套现。按照此假说,要是存在财富从优先债债权人手里转移到股东手里的话,股票回购对可转换债券的影响与其对非可转换债券的影响不一样,在公司股票价格提高的.同时,优先证券的市场价值会降低。从国外的一些实证研究上看,在股票回购公告日记公告后一天,可转换债券、一般优先股股票和可转换优先股股票价格的两天平均收益率都呈正值,而一般债券则略为负值。

1.4最佳资本结构假说

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或股价最大化,然而,只有在风险不变的情况下EPS的增长才会直接导致股价的上升,实际上经常是随着每股收益的增长风险也在加大,如果EPS的增长不足以补偿风险增加所需要的报酬,尽管EPS增加,股价仍然下降。所以说到底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可使公司的总价值最高,而不一定是每股收益最大的资本结构。显然,股票回购是股份公司追求最佳资本结构的有效手段。由此产生了股票回购的最佳资本结构假说。

2股票回购价格的确定

确定股票回购价格时,一般参照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上市时股东资产投入股份公司当时的折股比例;二是市场流通股股价;三是股票回购当时股份公司的每股净资产。

在完善的证券市场上,股票回购的价格以股票在市场中的价格来确定。这也甚为合理,既然要回购,通俗的讲,也就是买入股票,当然是以股价作为衡量尺度,否则不会有人主动卖出自己手中的股票。但在中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上,这一标准显得极不合理。

首先,从我国发生的几起股票回购案例来看,目前回购的主要是国有法人股。在公司上市之初,国有法人股是按面值发行,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价格则高于甚至远高于其面值,如果按当前股价回购股票,对广大流通股东来说显然不公平,侵害了广大流通股东的利益,必然招致他们的激烈反对。对流通股东来说,当然是希望回购价格越低越好,而对回购的国有股东来说,又希望回购价格越高越好。

其次,国有大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的股票被人为地划定为“非流通股”,不能在市场上交易。而股价仅仅只是市场基于现有的流通股对公司价值所做的评定,考虑到国有股在现有公司股权结构中所占比重的特殊性,如果简单的以股价作为回购价格,显然缺乏科学依据。

按企业上市时股东资产投入股份公司当时的折股比例确定回购价格表面上看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按照资金的价值增值原则,如果采取这一标准国有股等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在上市公司投资而没有得到一点报酬,国有股东显然不会接受这一标准。而且这一标准有侵吞国有股利益之嫌。

3股票回购对股价的影响

股票回购以后对股价有三种影响。当股票价格低于每股净资产时,股票回购回引起每股净资产上升,股价也上升;当股票价格等于每股净资产时,股票回购不会引起每股净资产下降,股价不变;当股票价格高于每股净资产时,股票回购会导致每股净资产下降,股价也下降。下面我们予以举例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这仅适用于市场流通股票,而不适用于国有非流通股。因为回购国有非流通股不是以股票价格作为回购价格的,而流通股的回购是以而且也应当以股票价格作为回购价格。从我国目前发生的几起回购案例来看,回购的主要是国有非流通股。云天化和申能两起回购案例中,二者股票价格均高于每股净资产,当股票回购以后,股价均大幅度上升,云天化股票回购公告一发布,股票价格在6个交易日内,股价上涨30%以上,而申能股价从10元一举冲到了20元,这固然与A股市场“逢新必炒”这一惯例有关,但究其原因是因为二者回购的均是不可流通的国有股,回购价格按每股净资产来确定,这一价格远低于其当时的股票价格,故引起了股票价格的急剧上升。

4什么样的公司有条件回购股票

从国外经验来看,股价是否接近或跌破每股净资产,确实是上市公司回购流通股的重要指标。但回购毕竟是上市公司拿出现金按市场价格收购股份,且在一定时间内要失去再融资的资格,在目前全部A股上市公司负债已是股东权益两倍、大股东证券市场的钱“不拿白不拿”、大股东对提高每股收益兴趣不大的情况下,上述回购的动力无疑将大大削弱。同时,回购将导致上市公司负债率上升,能否实施还要得到债权人的认可,这对负债率平均水平已经很高的A股上市公司来说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坎。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下列公司最有可能进行股票回购:

(1)业绩好、现金流量充足的企业。前期股权分置改革动摇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股票评估的价值体系,使绩优股遭到大量抛售。而允许进行股票回购后,只有业绩好、现金流量充足的企业才有能力进行回购。

(2)国有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严重的企业。上市公司面对这一现象,通过“以股抵债”的股票回购方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同时又做到了国有股比重下降。

(3)股票价格接近或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企业。公司的股票价格被低估,通过回购股票来提高公司股票价格,提高公司的市场形象。

参考文献

[1]沈艺峰,沈洪涛。公司财务理论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化成,汤谷良。财务分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周莉。我国资本市场上股票回购理论及其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

中国信息大学官微热议大学愿望 篇5

近期,中国信息大学在学校官方微博上发起了一个“我的大学我做主,在大学你最想获得什么?”的主题活动,在活动推广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得到了大家热烈的关注和好评,多达上千位网友进行了积极转发和评论,并纷纷@自己的好友进行经验和愿望分享。

网友“漠唯嫣-络落”希望:“自己最想在大学获得好成绩”;网友“一次性人”发表了祝福:“希望信大越来越好,希望自已能从信大获得提高,也希望自己毕业后能为信大做些什么”;网友joanjojo和网友“谁给了我船票”则希望“在大学最想获得奖学金”。

网友“兰花晓晓”回忆说:“当时最希望的是能考上研究生,呵呵”;网友“爱衣小子”和“陆雪泡泡”有点“贪心”,希望自己:“最想学业、事业、爱情三丰收”;网友“LOVE兰花之香”则“最想获得是读书的习惯”„„。

因评论众多不一一例举,总之可以看出,每一位网友都在面对该问题时有着自己内心最佳的选择,也反映出大家在大学中因为不同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成就着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对此,中国信息大学副校长李江萍认为,通过该活动,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每位参与者对上大学更加详细的要求,从而不但能促进学校在面对大学生的教学和生活管理中更加主动和灵活,而且更利于把握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因势利导,促进每一位学生顺利实现在大学期间最重要能力的培养,成为面对未来人生挑战的强者。

从活动中也不难看出每一位参与者不论是其美好的愿望是什么,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战胜目前面临的困难,成为未来的强者,而成为强者的前提是一定要具有强大的自主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是根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是核心。只有养成了学习的习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在人生旅程中不断汲取丰富的知识。

大家在这个阶段对未来有着不同的憧憬和要求,有了积极的目标,学会正确的思考方式和实现方法将一生受用,这个阶段是人一生中非常宝贵的时期,一旦在无所作为中挥霍过去将一生难以弥补。

为此,中国信息大学一直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理念,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浅议中国海外奢侈品消费问题 篇6

论文题目:

浅析中国奢侈品消费外流问题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 授课教师:贾晓薇 论文作者:姜思琪 院

系:英语学院

级:2012级英语语言与文学专业 学

号:0011211002 浅议中国奢侈品消费外流问题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游客出境旅游的增长,中国消费者购买能力也在不断升级。世界各大名城名店,中国消费者疯狂“扫货”的场面屡屡出现,中国富人们赴海外购房置业连带购买大量奢侈品的现象更是令人瞠目结舌。而与这种火爆的情形相比,国内奢侈品市场却显得过于冷清。本文从中国奢侈品消费大量外流这一现状入手,对该现象出现的动因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外流;动因;解决方案

一、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

奢侈品(luxury)源于拉丁文的Luxus,在国际上被人们定义为一种超出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非生活必需品。1

奢侈品市场较为成熟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消费量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是个人用奢侈品,而后期逐步由具体的奢侈商品转而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和体验。在欧美国家,奢侈品消费有房屋、汽车、阖家旅游,还有非常个性的消费,比如陶瓷、美食等等,无所不包。只要拥有最高的质量,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购买一只古老的灯具、听新年音乐会都可以成为奢侈品消费。而中国的大部分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概念还主要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对于其他种类奢侈品的消费,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及富人阶层的不涌现,中国奢侈品消费者数量大幅增加。海外消费火爆,据贝恩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2012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购买了全球约25%的奢侈品。世界奢侈品协会2012年1月11日最新公布的中国十年官方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全球份额的28%,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

张铭晋.浅议国内居民出境旅游奢侈品消费的动因[J].商业经济,2010(08):111.郭钇杉.谁阻碍了本土奢侈品牌成长[N].中华工商时报.2012-07-11(006).而与奢侈品海外消费火爆这一情况相比,国内奢侈品消费市场却略显冷清,并不乐观。世界奢侈品协会201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在国外消费是国内市场的四倍,消费严重外移。全球战略咨询公司贝恩公司合伙人布鲁诺兰纳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行的第四届顶级品牌高峰论坛上也指出,2010年中国民众的奢侈品消费总额约为2120亿元人民币,其中约六成消费来自境外。3其中只四成消费来自国内,还不足一半。

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国内赚钱国外花”“消费外流”的现象呢?这种海外抢购究竟为哪般?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深思。

二、奢侈品消费外流动因分析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奢侈品消费的快速增长,体现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能力的增强。鼓励国人出国旅游消费对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平衡,减少外贸摩擦大有裨益。但从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分析,在投资不可持续、出口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急需通过启动内需来稳定增长。大量的消费外流,不仅不利于增加消费,扩大内需,与国家“从出口导向型向消费驱动型、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导向也是背道而驰。

奢侈品消费大量外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价格巨大差额

根据消费者剩余理论,消费者消费商品或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用。因此,在购买时,消费者总要对付出的货币所获取的效用进行比较、衡量,以便使支付

4的货币能够收到最大的效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大量消费外流的情况,因为国内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外商品价格,无法满足消费者期待的最大效用。这完全符合了市场的价值规律。

造成这种高价格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高税费,以进口化妆品为例,除了缴纳6.5%~18%不等的进口关税之外,还要缴纳17%的增值税、30%的消费税,累计需要缴纳最高超过60%的税费。除此之外,还有高昂的过路费、进场费、物流费以及国内增值环节的流转税、所得税。有数据显示,手 34 李思.奢侈品消费呼吁本土品牌[N].上海金融报.2012-03-09(B16)张铭晋.浅议国内居民出境旅游奢侈品消费的动因[J].商业经济,2010(08):111 表、箱包、服装、酒、电子等五类产品的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内地市场价格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5国内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日本的3.76倍,欧盟15国的2.33倍。

外08年经济危机,美国经济衰退加剧后,欧美奢侈品消费下降了10%左右,产品打折和降价比比皆是,与国内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形成鲜明对比。此外,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也使海外奢侈品对于中国买家来说更为便宜。(2)品牌、质量、服务

国外知名奢侈品品牌范围广泛,如LV皮具、普拉达、香奈儿、宾利轿车、卡地亚珠宝、古巴雪茄、法国拉菲葡萄酒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世界级奢侈品牌。这些品牌都享有良好的信誉,种类丰富,无论是在产品质量上还是服务上,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巴黎老佛爷商店为了欢迎中国顾客,在香水、护肤品、服装、箱包等店面请了不少懂中文的导购,而且所有柜台都可以使用中国银联卡刷卡消费,颇为方便。直接去海外购买,免去了“山寨”“假货”的担忧,质量上也有保障,同时还能享受到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这也是吸引中国消费者的一大优势。

而反观中国内地的奢侈品则颇为“寒碜”,本来就不多的国产奢侈品鲜人问津。中国本土奢侈品牌海鸥表,一款价格为168万元的手表从2010年推出至今,只卖出两块。如今的茅台、五粮液等品牌已经开始初具奢侈品的一些特征,但仅局限于中国市场,成为世界奢侈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之国内消费市场品质不高、信用低下,消费者宁愿长途跋涉到国外购买,甚至网络代购,也不愿在国内购买。

(3)品牌定价差异

奢侈品牌在全球的定价策略基于价值定价,即市场大,购买力大,定价就高。6而在全球范围内,奢侈品牌通常根据欧洲、美国、亚洲(主要是日本)三个不同的区域制定零售价。在不同的区域,品牌指定的价格基数差异很大。如在奢侈品牌多为原产地的欧洲,奢侈品价格基数为100的话,对于美国纽约来说,品牌商通常会设定稍高于原产地的基数比如105或者110,而在其他区域的国家则根 56 朱梓烨.大陆游客购物花费全球第一中国人最爱抢购哪些奢侈品[J].中国经济周刊,2011:71 邓美玲.张力军:中国奢侈品贵首要原因不是关税[N].财经网,2012.据不同市场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各个国家不同的税率、营运成本等不同要素制定最后的价格指数。因为中国的市场很大,购买力也很大,中国市场的定价也就比其他国家要高。由于各种奢侈品牌种类的不同定价,在中国内地销售的奢侈品定价就要比境外的高20%到150%不等。

三、解决方案

让庞大的海外消费回流至国内,将一年数百亿美元的消费留在国内,提升国内消费市场的动力,无疑是一项美好的愿景。但要想做到这点,解决奢侈品消费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问题,个人认为,要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着手。(1)短期举措

从短期上看,一是要从国家贸易政策层面上与奢侈品品牌商商谈奢侈品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定价问题,如同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印度,国际奢侈品牌在印度的定价就要比中国内地低得多,奢侈品牌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定价必须依循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原则,定价过高损害的是国家利益,因而从源头上抑制奢侈品在中国内地市场上的高价。

二是要减少奢侈品在流通环节上的税赋,不光是关税,更多的是应该减少增值税、消费税和其他税费,从而减低奢侈品境内外的差价。类似于化妆品、箱包等商品,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不妨将其从奢侈品里剔除掉,通过降低税收使其价格降下来,从而减轻国民的消费成本。如此,既可增加进口贸易,将此类商品的消费转化为国内消费,从而缩小进出口平衡差距,减少贸易摩擦引发的纠纷,亦能使国内消费者享受到国际高品质商品。(2)长期举措

从长远看,一是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奢侈品品牌产业体系,制造中国本土的高档消费品,将“中国制造”转型成为“中国品牌”,从而走向国际市场与国际品牌同台竞争。中国要打造顶级品牌,首先应具备专业的品牌管理能力和技能,中国品牌可以通过与欧洲品牌和专家合作,以购买专业知识和技能、聘用人才和努力学习为途径来提高和掌握品牌管理能力。此外,品牌的文化价值是品牌建立和发展中最基本的元素,要将中国本土的文化元素融入进顶级奢侈品牌中,从文化、设计和技术三个方面努力,相信中国文化、培养创新设计人才、尊重并传承技术。二要创造好的消费环境环境,政府要更多地为群众着想,出台政策措施,以法制进一步配套完善消费的体制与环境,保障消费者合理需求的实现。用法制完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安全消费、放心消费,减少消费烦恼,感受消费乐趣。要给中国的消费者更好的消费环境,消费者们才不会被“拐跑”。

浅议中国农村贫困问题 篇7

一、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

一直以来, 我国农村贫困线标准的确定是按照扶贫部门的扶贫标准来确定。如果采用国际上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标准, 据测算, 我国在此标准下的贫困人口是1.35亿, 其中农村人口1.26亿。2007年, 中国的贫困线划定在1067元。而1300元的新标准, 按照实际购买力计算首次达到了日收入1美元的国际标准。随着贫困线的提高, 中国的贫困人口也会随之浮动。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07年底, 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存量为4320万人, 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479万, 低收入人口2841万。如果把农村贫困线设定为每人每年683元人民币, 那么我国 (2006年) 农村贫困人口就为2148万人, 如果把农村贫困线设定为每人每年1147元人民币, 那么所涉及人口就会扩大到8000多万, 如果把农村贫困线设定为每人每年消费2500元人民币, 那么农村贫困人口就会扩大很多倍。

二、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宏观因素

1. 收入分配原因

收入分配对贫困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行业分配不公和分配生产要素发生变化两个方面。一方面, 行业分配不公表现在工资收入上, 也体现在工资外收入上。银行保险等行业不仅工资收入高, 工资外收入也高;涉外单位和部分股份制企业则可为员工提供高工资待遇;而农、林、牧、渔、水利行业等收入较低, 导致部分职工及其家庭成员沦为低收入阶层, 生活陷入贫困境地。另一方面, 财产所有权或资本、技术等作为新的要素进入分配领域, 必然进一步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虽然资本与技术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分配领域是时代要求和竞争、发展的需要, 但一定时期内创造的财富总是一定的, 拥有资本与技术这由此而出现的收入急剧扩张效应, 而只能凭劳动赚取收入者所分享的份额自然减少。

2. 政治资源分配不平衡

(1) 农民政治参与中的弱势。政治权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政治权利的公平是人类最高层次的公平, 但我国处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 农民作为改造社会的主体, 在选举方面、政治参与方面等都未能与社会其他阶层享有平等的权利, 农村和城市相比差距则更大。在人民代表的选举方面, 名额分配偏少。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70%以上, 但代表人数却很少, 这就以不争的事实说明在选举权上农民并没有享有同其他阶层平等的权利。

(2) 从多数投票的规则来分析。多数投票的规则是指一项政策决策的参与者中有半数或者超过半数的参与者的比例认可, 才可通过的这样一项投票方案。但是这种投票规则有它的优点和缺点。而在它的缺点之中就有这样的一条, 即这种投票规则存在着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剥削、多数人的暴政问题。农民人大代表数量少就决定了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就少, 这样农民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就不能良性的反应出来, 必然导致农民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缺失严重。

(二) 微观因素

1. 家庭个人原因

一方面, 从家庭结构来看, 单亲家庭, 由残疾人、重疾患者、无养老金保障的老年人家庭, 往往经济负担较重, 容易陷入贫困;另一方面, 从个人因素来看, 孤寡老人和孤儿、残疾人、重症患者、受教育程度低者, 或因无依无靠或因无工作收入或因收入极低, 通常是贫困人口的基本成员。

2. 农民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因学致贫现象严重

农民弱势群体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是一直在谈论的问题, 因为看病、上学而债台高筑的现象也是十分的严重, 遇上自然灾害的时候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丧失家园之后基本的生活更是无法保障, 对于看病难、上学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三、解决中国农村贫困的必要性

(一) 从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角度分析纳克斯认为, 从资本的供给方面看, 发展中国

家人均实际收入低, 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 低储蓄能力意味着资本形成不足, 资本形成不足使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生产率低又形成新的一轮低收入, 如此周而复始, 形成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劳动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资本的需求方面看, 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低, 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 低购买力造成投资引诱不足, 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 生产率低又导致新一轮的低收入, 如此周而复始, 形成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这两个循环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阻碍了经济发展, 从而必然使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经济停滞和贫穷的困境之中。因而, 必须要重视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以避免我们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无法自拔。

(二) 从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角度分析

缪尔达尔认为, 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各种因素互相联系, 互相影响, 互为因果, 呈现出一种“循环积累”的发展态势: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 产生“第二级变化”, 强化原先的因素, 导致经济发展过程沿原来因素的发展方向发展。因此, 这种发展关系不是均衡的、守恒的, 而是一种“累积性的循环”。在欠发达国家, 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 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营养不良、医疗卫生状况恶化、健康受损、教育水平低下, 从而使人口质量下降, 劳动力素质不高, 就业困难;劳动力素质不高又导致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生产率低下;劳动生产率低又引起产出增长停滞或下降, 最终低产出又导致低收入, 低收入进一步强化经济贫困, 使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与贫困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在中国的农村之中更是如此, 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样的贫困问题, 杜绝贫困的循环积累周而复始的出现。

(三) 从罗尔斯的公平观角度分析

罗尔斯认为, 评价公平的原则有:1.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权利拥有广泛的、完整的、同等的自由体系且这种自由体系与所有人的类似体系兼容;2.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被这样安排:最有利于最不利者, 与在机会公正下对所有人都开放的位置和职位无关。农村和城市都是我国社会的组成体, 享有同样的权利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但现实却不是这样, 农村贫困问题严重, 因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有利于社会公平的体现, 有利于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

四、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措施

(一) 重建个人能力来避免和消除贫困

阿玛蒂亚·森认为, 贫困的实质是能力的缺乏。因此, 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之上, 我们可以通过赋予个人更多的享受资源的权利并且对贫困的人进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来帮助其获得经济利益摆脱贫困。

(二) 积极发展农村救济

1. 加快完善农村救济中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政府应该在综合考虑维持农民最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和物价上涨指数的基础上, 按照低标准、广覆盖的原则, 制定最合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另外, 在保证省、市级低保资金投入的同时, 国家应该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有针对性地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最后,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本着教育扶贫的原则, 大幅度提高对贫困人口的教育投资, 开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 从而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在管理上, 应理顺农村社会救济的管理体制。

针对当前农村社会救济管理混乱, 应理顺管理体制, 加大部门之间的协调, 不断整合社会救济的资源, 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 在资金投入上, 应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救济资金筹措机制。

农村社会救济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要的一环, 国家公共财政应承担起此项责任。由于资金筹措难一直是制约农村社会救济水平的瓶颈问题, 因此, 在救济资金筹措上,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第二,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贫困地区的区情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资金分担机制;第三, 拓展社会救济资金筹集渠道, 提高救助水平。

4. 在制度设计上, 应完善救济项目并根据情况分类实施。

目前, 我国贫困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只有“五保”供养制度、救灾制度、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农村合作医疗等, 救济种类也很不完善, 如教育、住房等具体项目还没有建立起来, 我们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与规范, 并根据具体情况分类实施, 使之可以覆盖到所有的贫困人群。

总之, 通过农村贫困人群的个人努力以及社会救济保障工作的逐步完善, 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会得到改善, 农民的权利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社会公平会得到更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徐月宾.中国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安全运行及民主监管方式研究[R].国家卫生部国外贷款办公室2, 006.

[2]陈成文, 许一波.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6) .

[3]杨团, 杨刚.对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框架性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 2004 (6) .

[4]柳拯.关于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下) [J].社会福利, 2004 (8) .

[5]王志凯.比较福利经济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浅议中国中间阶层的发展 篇8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和直接动力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型,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解体、分化,社会被分化成了不同的人群。其中,中间阶层在这场变革中悄然崛起、壮大和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对中间阶层的概念、其成长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障碍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中间阶层;历史背景;发展障碍

自从195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出版了《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后,“白领”和“中产阶级”的概念即被推广到了全球。近年来,有关中产阶级的讨论已成为中国学者和一般大众最为热衷的议题。究其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传统的刚性的社会向现代化的弹性社会转型,原来固化的阶级阶层状况出现了新的变动。一些新型的社会职业应运而生,出现了一批高收入的群体。但是,这批高收入的群体该如何定义,它的成长的历史背景如何,它发展的瓶颈又在哪?这些都是本文将进行简要探讨的问题。

一、中间阶层的概念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不知不觉被分化成了不同的人群:一些新型的社会职业应运而生,这些新的社会力量正在形成、壮大;相反,原来地位优越的产业工人正在丧失值得夸耀的资本,这些传统的群体正在萎缩。由此,原来平和的人际关系变得有了距离感。不同人群正逐渐被无形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所分割。各种人群逐渐有了一些层次的标识,并被整个社会热烈地谈论着。其中,中间阶层现象在近几年得到了更多的关注。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杂志,声称是为中间阶层量身打造的;而通过努力加入中间阶层,也成为了许多青年人的奋斗目标;更甚的是,中间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被社会许多人模仿。

中间阶层这个概念的最早产生可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写到:“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析中,中间阶层的基本构成是: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富农、医生、律师和学者等。那么,在一定意义上,中间阶层是指以脑力劳动为主,靠薪金和工资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其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②换言之,无论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还是社会文化地位来看,他们均属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中间阶层要有很好的社会地位、职业、以及优越感是收到过良好的教育的,有良好修养的,受人尊重的这样一个阶层。收入、职业、文化程度、地位、声望等都是衡量的标准。中间阶层的界定与收入肯定相关,但简单地从财富上来界定并不恰当,比如一个白领每月挣三千多,一个勤快的出租车司机每一个月也可以跑出三千多块钱,可无论他挣多少,他也不属于中间阶层而白领却是。

综上所述,中间阶层应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且享有比较高的职业声望。

二、中间阶层成长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中间阶层从历史上来说并不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中间阶层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上半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49年之后,中国的中间阶层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大多数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队伍中的成员,在经历各种政治运动和经济改造之后,实际上已不复存在。而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的构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有企业职工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经济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即是一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和直接动力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型。原来传统的中间阶层衰落了,而新的中间阶层正在悄然崛起。

在改革开放后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宣布为地主和富农摘掉帽子,并结束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代之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政治的宽松,国家对经济生活和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干预的进一步弱化使得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从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脱离出来,这为中间阶层的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第三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为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也是我国中间阶层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经济的的增长是产生中间阶层的基础,并且国民收入的提高更是造就中间阶层的直接因素。国家的经济成就越大,国民收入提升越多,就意味着民众手里的财富的增多。

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可以说,对文化资本的占有是中国中间阶层的根本特点,中间阶层是一个职业概念,而文化的多样化和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文化和精神基础。可以说,大学是制造中间阶层的摇篮。那么,在毛泽东时代,文化和艺术只可能为政治服务,只能作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时代。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中,文化才获得多元化的发展。知识和技术的逐步升值,使得一大批具有高学历的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脱颖而出,“脑体亚挂”的现象日趋普及,教育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到了普遍的验证。高学历带来高收入,有力地推动了那些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智商较高的人能尽快充实到中间阶层的群体中。

三、中间阶层和民主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第二次民主化论,即越来越多的威权主义国家走过了民主化的道路,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在世界各国中展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多样化,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举国上下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期求日益迫切,呼声日益高涨,我国国际交往的扩大,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象的重塑,也有力地推动着政治民主化的步伐。

(一)中间阶层有由合作思想产生的民主的理念

中间阶层之所以能产生民主的理念,这主要与中国中间阶层的特性有关。虽说中间阶层没有上层那么富有,但他有足够的财产来维持自身和家人的生活和消费。中间阶层一般是通过出卖自己的脑力劳动来获得财富,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保持一定的文化品味的。

一般而言,中间阶层群体中的大部分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而市场经济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劳动力越来越专业化,虽然这种专业化有自愿的成分,劳动者仍然得保持互易,通过交换来维持日常所需,求得生存。由此,合作成为主题,就是说中间阶层的人们发现在现今这样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只有合作才有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获取更多的财富。

正是在中间阶层群体中产生了合作思想,才在政治领域中有了民主的理念。我们知道,经济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和政治是内长的,即经济结构能影响政治结果,政治结果也能影响经济结构。中间阶层原先是在经济领域中通过积极合作获取更大的利益,势必会向政治领域进军,因为他们了解,向来政治和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当中间阶层在经济领域强大后,比然会影响到政治结果,也就是希望通过在政治上的成功带来更多的经济的收获。当然,在政治领域他们也本着合作的特性,通过利益的互换,因为单独的一个人或集团是无法左右社会的命运的,只有通过合作,互相依赖才有可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而这就是民主的理念雏形。有了雏形之后,民主的真正理念很快就会生根发芽。这样,中间阶层人员就会逐步深入到国家事务之中,促进民主的发展。

(二)中间阶层通过法律的方式促进民主理念的深入

中间阶层因在经济领域的成功,通过合作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民主的理念。在政治领域,一般而言,中间阶层要使民主真正根植于国家之中,民主观深入人心,需要通过法律来进行。

法制观念和法制环境是民主的前提,而我国民众在这方面是很薄弱的。因为民主是一套规则,需要法律来保障,不懂法会影响到民主规则的贯彻,所以法律环境很重要。而我国民众在从小开始的素质教育中很少这部分重要内容。课本上仅有的一点法律方面的知识,很不够用。相对来讲,在国外成年人考驾照执照的时候,还给小孩子模拟交通环境,让他们从小就有交通意识和知识。这就是很重要的,因为交通知识不光是司机要有,所以出门行走的人都应该具备。同样的道理,民主规则不光是政客要有,一般的选民也应该有。当然,在中国的民主进程中,最重要的除了公民参与,还有职位很高的人要亲规矩,讲法治,而不是以权代法,让许多特别恶劣的事情存在、发生。例如,2003年发生在哈尔滨的“宝马案”。虽然调整社会的方式有很多,诸如道德、宗教等,但只有法律的调整在当今社会是最有效的,只有法律辅助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民主的最主要的内容是平等、公平,权力属于人民。而这些是符合中间阶层的要求的。他们相信只有合作才能永久生存,为了维持和平的继续,就得保证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只有人人在政治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才能保证在未来事务上的利益共同。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法律来完成。因为只有强大的法律压力下,才能使真正的人人平等。在市场经济中,合作的前提就是平等和公平,如果没有这两点,市场经济是无从谈起的。所以说,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对中间阶层是一种正向的促进。

四、中间阶层的发展障碍

我们知道中间阶层有着相对时尚的消费观念,不保守的走在时代的前列。专为中间阶层打造的时尚杂志倡导的主题基本都是使中间阶层消费、再消费还明确提出“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重要的是他们形成了相对理性和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消费观念,包括:消费注重文化品味;普遍接受了分期付款;并注重教育、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消费。我们有理由相信,中间阶层的兴起和发展不仅预示着一个富裕时代的开始,而且他们稳健有利的特质也给了人们更多看到一个繁荣、更趋于合理的理性社会的希望。学术界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达到了“橄榄型”的理想状态,就是富豪和权责,穷人与弱者占少数,而中间阶层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变得稳定、理性、健全有利于推动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中间阶层群体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主导力量,是社会经济的主力军,在经济领域里,他们通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奋斗,为国家经济注入了活力。比如,浙江,由于中间阶层中的中小企业主多的缘故,他的经济与中西部相比就有明显的优势,为国家带来更多的财富。虽然我国的中间阶层群体正在快速成长,但比例还比较小,没有形成一个强势的群体,它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障碍。

中间阶层发展成长的第一堵“墙”来自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如果我们把市场经济看作一个浩瀚的海洋的话,那么中间阶层中的一些企业主和白领就像海洋里的击浪者。虽然他们的收入不菲,脸上略带自信又矜持的微笑成为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让你的帮手。但他们在市场里没有保障,承受着生存压力,在他们光鲜、潇洒的背后遍布漩涡和危机。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使得权力有机会进入市场,形成了权力市场经济即权力过多地介入经济,导致市场机制扭曲,那么谁离权力越近,谁就会获得较多的利益,谁离权力越远,谁就会少得很多利益。这样的市场环境是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的。

中间阶层发展成长的第二堵“墙”来自与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国家公民社会的发展存在不足,还有不少人才不具备公民的理念,深受臣民的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人为划分中间阶层,用贴标签的方式的话,会给人们造成一种人为的负担,众所周知,中国的国家政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过,原来地位优越的的产业工人的领导地位遇到了挑战,可能正是这种挑战使得中间阶层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中间阶层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阶层分化而产生的中间阶层,他们对于中国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向橄榄球型的社会结构的变迁的作用虽然很微弱,但却是积极的。他们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对民主追求更冷静务实,更富有理性思考,将会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导推动力量,因此,扩大中间阶层,促进健康发展是社会公正、民主、稳定和经济。

注释:

①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9.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39.

参考文献

[1]张伟.冲突与变数——中国社会中间阶层政治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吴方桐.社会学教程(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现实抑或幻象[J].天津社会科学,2006,2,60—66.

[5]刘婵.论我国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3,107—108.

[6]杜江南.近期中产阶层问题研究观点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4,2,23、26.

上一篇:服务标准目录下一篇:吉祥如意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