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形象论文(精选12篇)
中国人物形象论文 篇1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 国家形象的塑造都是必要的, 它会影响其他国家的人民对于这个国家的认识, 甚至会影响到他国对于该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策略。对于中国而言, 更是如此。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且面临着社会转型的历史状况, 因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阵痛、矛盾、污秽, 将不可避免地呈现给世界。加上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传统等与目前占据世界格局中心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 加上从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同西方一直处于对立的状态, 因此, 中国形象的“负面”, 往往会被西方媒介重视和放大。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媒介一贯采取“回避”中国形象的“成长”阴影, 以“颂歌”方式来打造中国形象, 这一举措反而导致中国传媒宣传的“天使化中国”形象与西方传媒宣传的“妖魔化中国”形象产生对立和冲突。为了改善中国在西方的“妖魔化”面孔, 进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
1“人物篇”宣传的不足
英美两国对我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分析和评价, 更多是政治层面上的, 在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构建中的误区并从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策略层面出发才是笔者的所要阐述的重点。
1.1 宣传色彩仍然过于浓厚
首先, 我国的国家形象片宣传色彩仍然过于浓厚, 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目的性过于明显, 同时也在于我们所宣传的内容完全是以自己的接受态度和想法为中心, 并不能很好的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究其原因, 是我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至始至终受到原有的对外宣传思路的束缚, 不能彻底走出由内向外式的“宣传”时代的阴影, 而树立反馈式双向交流的传播理念。
1.2 理解过于局限于政治层面
对于国家形象的释义方面, 宣传片更多的是基于政治因素考虑而非出于人文思想, 使得宣传片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变得弱化。我们对于国家形象的理解上面, 是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 可以向其他国家和民族传达自身的文化内涵, 经济实力, 政治理念, 军事实力等综合的方面, 让受众从一个全面、客观、完整的角度认识国家, 包括本国受众与世界范围的受众。宣传片更应该在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上面作出更大的看点, 让更多国外的人看到我国现在的改变与发展现状, 让他们更愿意去了解一个发展的更好更棒的新中国。而我国目前轻视文化性的交流而一贯重视政治性的宣传的做法, 致使在内容选择的过程中, 一味突出自己的政绩辉煌, “歌功颂德”。使得宣传片在内容上缺失中华精神与文化内涵, 是用美丽与精英的面孔都替代不了的。
1.3 受众定位模糊, 信息传递不当
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虽然是以美国民众为传播对象的, 但无论是内容, 亦或是人物的选取, 都没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受众在心理上具有自己的选择:通常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支持自己立场的信息;而我国国家形象片在内容上, 缺乏受众感兴趣的相关信息和议题。所选取的面孔虽然是中国百姓所熟悉的精英人物, 但对于本身就对中国缺乏了解的美国受众来说, 这些精英人物的面孔所起到的宣传效果还不如朴实的普通人物形象更具有说服效果。
2 中国形象宣传片的解决措施
改善我国国家形象最重要的渠道, 还是国家优质文化的输出。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将我国的文化作为一种软性产品对外输出不失为一种值得称道的做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将中国文化打造成为世界所认同和接受的文化产品, 就需要由国家出面制订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让更多的企业愿意为文化产品加大产品投入力度, 使得更多的文化产品与时代, 与世界接轨。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 需要多个领域、多个部门的系统配合, 不是一个机构能够单独完成的, 这个工程是长期的、复杂的, 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2.1 各级政府部门发挥引导和示范效应
政府在行政上要更加扶持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我国的文化输出方面与形象树立方面, 要起到更大的作用, 对于我国文化企业在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要持支持和积极的态度。简言之具体应当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2.1.1 提升文化产业的地位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
在文化产业中, 图书、报刊等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获利最大的产业链条。在欧美国家, 文化传媒产业已成为创汇行业的领头羊, 文化产品的出口尤其是影视产业, 流行音乐产业的出口甚至超过高科技的航天工业产值。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我国应在经营状况、经营方式、经营理念方面, 作出调整与进步。加快脚步创造一种与世界接轨, 突出我国文化内核与具备世界范围竞争力的企业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以国际市场为目标, 发展我国的影视文化及出版行业。
2.1.2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与政策上的支持
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与支持从事文化产业贸易的企业, 在政策上给予鼓励, 提高文化产业企业的热情。对于积极发展对外出口的文化产业企业, 一定要在政策上给与支持, 财政税收上给予优惠。完善国内市场竞争机制, 鼓励企业集团化, 壮大企业自身的实力。另外, 中央政府要积极干预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运作, 为我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努力消除贸易壁垒。
2.1.3 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与经验, , 借鉴在文化产业出口方面有所成就的国家的成功经验, 开发出更多的传播方式与渠道, 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与时俱进, 输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
2.2 积极进行文化产品的输出
企业的对外经济往来, 是我国输出电影、图书等文化产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因此企业在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就要求企业采取积极的措施。
第一, 在文化输出主题的选择上“接地气”, 友情、亲情、爱情等平凡又不平凡, 不同文化范围内却普遍存在的主体, 这样输出的文化主题的作品会让受众接受起来更为容易, 受众群体会更加广泛。“求同存异”不仅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思想, 也是我们在输出文化产品时的思想, 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基本也遵循这样的共识。
第二, 在营销战略的制定上要有“入乡随俗”。对于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来说, 这是其进行市场活动的本能与动机, 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必须定位好主要的消费人群。我国文化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中华情怀”, 在面对世界不同的市场环境, 文化差异方面的影响下, 我们应当在产品的传媒介质与传播方式作出适应性变化。文化产品在流通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过程都要做到“入乡随俗”尊重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区居民的文化习俗。同时要充分了解国际信息, 海外华人作为影响力特殊的群体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宣传上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既然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便要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上更加密切, 要利用我国多年来在外交上取得的成果, 展开国际化的合作, 深化立体合作, 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产业企业、文化机构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模式;海外的众多国际关系, 是我国文化产业传播的良好平台, 我国应该抓住这样一个机会, 利用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对成熟与广阔的传媒机制, 将中国文化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给世界。要学会与国际化, 发达国家成熟的企业, 公司深化合作, 在传播我国文化与营销上做到与国际接轨, 率先有一批本土的国际化公司打入国际市场。在与国际文化企业的接触上, 还要尽早建立无缝对接模式, 避免出现沟通障上的延时或者可能出现的屏障。
最后, 企业要积极投入国际市场的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 都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加强国家竞争力的高度, 文化产业同样存在相当激烈的行业竞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动画片、韩国的电子竞技、英国的流行音乐等都成为各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行业标杆。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2.3 其他机构和社会团体的配合
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一个纵贯各个领域的事业, 需要很多部门, 很多行业的协作与合作, 基于这个原因, 还需要我国其他行业, 尤其是与文化产业挂钩的机构与组织。此外, 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 像是国外文化与我国文化的良好互动, 国外公知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赞美等, 亦是华侨华胞对于心中的“中国情怀”, 对于中国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 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的宽度与深度, 建立更为国际化的深层次合作, 对我国的文化产品输出提供更多更好的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学成, 郭金英.关于中国文化产品输出的思考[J].国际贸易, 2007 (12) .
[2]金宇恒.论我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传播策略误区——以系列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J].东南传播, 2012 (09) .
中国人物形象论文 篇2
祥子这个形象充满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他的命运由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三步展开。祥子初到北平的时候,他坚韧、顽强,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他自信,自尊,鄙弃一班洋车夫的沦落。这时候的祥子,形象是可爱的。在小说的展开部分,祥子连遭厄运。在失败面前,祥子竭力抗争,不甘俯首认输。他仍不改自己做一个独立劳动者的初衷,不愿意依靠虎妞的经济优势。至此,祥子的形象仍然是使人同情,甚至令人起敬的。但是后来,祥子性格上、心理上的落点逐渐展现出来。面对打击,他逐渐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在虎妞的影响下,他的生活态度有了某些改变。最后,在虎妞身亡,小福子自尽后,他的理性彻底毁灭,精神崩溃,最终自我放纵,跌入流氓无产者之列。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个人奋斗的盲目,婚姻悲剧以及迫害他的社会原因造成的。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
《雷雨》繁漪的性格特征:
繁漪是一个最具“雷雨”性格的女性,她虽脱胎于旧时代,却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背景下,具有追求幸福、自由反抗的性格特点,在周公馆坟墓般的氛围中,她从压抑、追求到爆发、毁灭的过程,集中体现了旧时代个人、家庭、社会的悲剧命运。她是中国五四运动,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她在周朴园的重压下,会感到无助自卑。然而她不甘于忍受周家的气氛,要求挣脱这一切。因此,她由爱生恨,最终变得疯狂。在双重的打击与痛苦下,繁漪成为一个性格忧郁阴鸷性格的女性。她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她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她的悲剧也就成了社会的必然。
以《金锁记》为例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
结合作品分析小说创作:
创作特色-主题、人物形象、结构、语言、情节、心理描写(内容+形式)
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结构、语言、情节、心理描写(形式)
张爱玲采取非启蒙,非革命的私人性话语写作。往往把人置于两性关系和婚姻关系中去表现人性的贫弱和病态。用华美绚丽的文辞表现上海、香港两地男女间百孔千疮的情感和生活经历。
张爱玲的小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而张爱玲哀歌的主旨是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的背景中,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表现衰落中的中国封建文化。
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以及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的缺陷。
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张爱玲小说中的“古典小说的根底”最为鲜明的表现在于她作品中的“《红楼梦》风”。《红楼梦》影响了张爱玲小说的创作技巧、心理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特色。张爱玲小说中的“市井小说的色彩”,则主要指她作品中的“通俗倾向”。市俗或通俗化既是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创作特点,也是作者自己的创作理想。
张爱玲作品中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表现在她的传统的特点当然与“古典小说的根底”有关,与她从《红楼梦》等旧小说中那里得到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有关,也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关。张爱玲的“女人观”和她小说中创造的意象,都有许多传统的因素。她笔下的女性,几乎没有一个走出了婚姻的城堡,而她创造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意象,则全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金锁记》用“曹七巧”的一生作为主线,叙述了一个牵牵绊绊的人生悲剧。男女间虚伪、欺骗,男女的世界灰暗、肮脏。女人带着三纲五常的意识紧紧依附着男性和家族权力。婚姻无爱,披戴着诸多的枷锁,脱离感情的范畴。她的现代的特点,则主要在通俗的情调中加入了西方的文化因素。以及外来的小说技巧或现代派的手法的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彰显人物性格 篇3
一、立足形象本身直接表现人物性格
“事实的自然呈现比华丽的辞藻重要的多。”《祝福》中祥林嫂眼神的变化,衣着的刻画,失子之后不厌其烦的讲述,捐过门槛后的轻松……所有这些无不入木三分地刻画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和生存状态的变迁;而《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刻画凤辣子,以语言和动作刻画“混世魔王”贾宝玉,而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林黛玉的刻画更是惟妙惟肖。
二、通过激烈的人物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性格
小说中的人物存在不是静态的,他们性格的展示往往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加以强化,“动态比静态有生命力的多”,也正是矛盾的设定让人物自然本真地进行个性化的展示,进而彰显自己的性格。如苏教版选修教材《阿“Q”正传》中阿“Q”在“革命”问题上由主动转为被动的矛盾发展,通过“宣传革命——幻想革命——静修庵革命——幻想破灭”的演变过程,逼真地展示了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则是以人力车夫和“我”对待撞倒老妇人的不同态度的矛盾对立为基础,叙述平常的小事,以小见大地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塑造一个善于解剖自己的小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通过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于细微处见真情”,文学作品的感人,人物形象的鲜明独特往往归结于作者对典型细节的刻画。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同样可以说“一千个作者就可以塑造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文学作品,由于使用的文学手段不同,塑造的文学形象也就不同。因此其中的细节刻画显得更加重要。《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听到水生要到大部队去的消息,其手指的震动,把手放到嘴里的吮吸,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她内心的震动和复杂的心理变化;《故乡》中插着双手,叉着双腿站着的豆腐西施圆规状的姿势;《守财奴》中将死的葛朗台在看到祭器时奋力的一抓……所有这些人物能够经过长时间的淘洗仍然绽放光彩,无不归结于精雕细琢的细节刻画。
四、借助环境烘托渲染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除了上面提及的几个方面外,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描写营造的氛围,以及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描写,也是我们感受和剖析人物情趣和心境的重要方面。从文本建构的层面看,故事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活动必须以具体的时空为依托,只有这样才会给人带来真实可感的艺术享受,而这些具体可感的时空存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衬托和渲染的作用。《社戏》中“月夜航船”和“月下归航”两处美丽恬静的江南水乡自然风景的描绘,在展示自然之美的同时,更衬托出此背景下活动的一群孩子快乐且无比喜悦的心情。而《边城》中对于“月夜寒江图”的描写,在展示一种美丽祥和之境的同时,更衬托出人物内心的无奈和遗憾。
中国人物形象论文 篇4
(一) 马建玲与他的小提琴
小说中以第一人称‘我’出现, 在第一章中他的小提琴以及山里农民对其音乐“仿佛久旱的禾苗逢上了及时的甘霖”的反应, 表现知青与农民之间的文化隔阂与相互影响, 展示了他作为外来文化侵略者的定位。另外, 他也是故事发展的至关重要的线索人物。
外来文化侵略者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 他给这个闭塞的山村带来了他们所不知的小提琴和享誉世界的名曲;再者, 他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西方文学, 使得“种种有关航海水手的因素”开始出现在村民的衣服上, 尽管这种影响并未深入为人们思想的改变。
小说发生在天凤山, 而我认为马建玲其实就是这只凤凰“高傲而又孤独”。
这种高傲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点, 在“莫扎特的所有作品”, “都已经禁止在国内演奏”的时代里, 在胆怯吃惊之下, 仍要说出演奏曲目的名字, 他没有阿罗机灵, 将名字改为《莫扎特想念毛主席》, 这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对音乐的坚定信念, 是面对时代现状仍留有的高傲。
第二点, 对书籍的热爱。他不能把比书籍更直观立体的电影讲的引人入胜, 却可以将《基督山伯爵》这部小说的情节发展, 清楚地展示出来, 更甚至引老裁缝可以整整九个夜晚不睡觉只为听这部小说。这表现出对现状的高傲的抗议。
孤独表现在:他不能直接说出“我觉得我会死在这口矿井中”这种倾诉的话, 只能在黑暗中, 练练小提琴来缓解。另外, 相较于阿罗为“塑造一个美丽而又有文化的姑娘的伟大抱负”, 阿罗有的只是在《约翰克里斯多夫》中寄托自己的渴望“能跟整个世界进行抗争”, 并品味嫉妒又苦涩的暗恋。
线索人物:马建玲演奏的曲子震撼着天凤山的农民, 也安慰鼓舞着阿罗;他发现了四眼藏得外国书籍, 开启了两人偷读书, 充实精神, 寄托灵魂之旅, 更是开启了对小裁缝的改造。另外, 在阿罗走后, 照顾小裁缝, 想方设法助其打胎, 也反映了当时因知青返城, 无数乡下女子的婚姻变为悲剧的现实。
(二) 阿罗
作为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 他有着可以称之为狡猾的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 成功解救马建玲和其小提琴于危险之中。他获得了小裁缝的爱情, 并用书籍实现了其改造小裁缝的伟大愿望。他的外向及一些行为例如绘声绘色的讲述电影故事等向我们展示出那个时代, 知青生活的多姿多彩, 但事实上, 我认为他是小说中的典型的悲剧人物。
这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他“唯一的才华是讲故事”, 而这“没有什么出路, 没有用武之地”, 甚至连做“千分之三”的梦“都不敢想”。
第二, 他讲个故事使得村民兴奋, 而自己的脑子里却一直认为自己会死在矿井里。这种无法排解的苦闷与村民的兴奋形成强烈的对比, 更加凸显了他的悲剧。
第三, 我认为, 他想将小裁缝“塑造成一个美丽而又有文化的姑娘”, 这源于他自身对知识的渴望而又不能实现的苦恼。
第四, 他用书籍改造小裁缝, 收获了爱情同时也因自己的“杰作”而沉浸于一种幸福之中, 但是这种美好最后却随着小裁缝的离开变为了嘲弄, 留给自己的只是更深的痛苦。
此外, 他也是山村文化的改造者, 呈现了一个关于启蒙和成长的故事。
他带来的闹钟改变了当地人们“靠着看看太阳从东边升起到西边落下, 估摸着时辰来过日子”的传统。阿罗自己通过书籍更是改变了在天凤山土生土长的小裁缝, 这不仅包括外在衣着发型的变化, 还有精神上的变化“到大城市去寻找机会, 闯一番天地”。
(三) 小裁缝
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 小裁缝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妇女形象的颠覆者。
与传统女性“无才便是德”不同, 小裁缝是文字的“虔诚的信徒”坚信文字“她带来幸福和智慧” (p.64) 。而当时全社会怀疑和轻视知识分子, 她这种态度和行为对处于迷惘和苦难中的阿罗和马建玲而言, 起到了慰藉的作用, 更是为之后阿罗改造小裁提供前提。
对于小说中小裁缝和阿罗在巴尔扎克小说刺激下做爱的安排, 我认为表面上是夸大了文学对人的影响和改造, 但却更好地展示出小裁缝的叛逆, 与传统妇女胆怯羞涩自爱的形象相悖。
另外, 在我看来, 小裁缝正是小说主题实物化的存在:在外国小说影响下, 小裁缝从无知变得精致有文化, 其变化展示了文学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 展现出其所代表的乡村文化和巴尔扎克小说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差异和影响, 同时展示出人生的变化及人的主观能动性, 折射出的是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对知识的渴望, 以及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但小说结尾最后却是她独自离开, 留下一个忧愁又无奈的结局, 展现了人一生不仅有的幸福快乐, 更有遗憾和苦痛, 从而表现了歌颂文学和人生的主题。
另外, 这个人物也使小说内容上更加丰富:小裁缝与阿罗之间的爱恋展示了爱情的美好与苦涩;另外与其相处时, 马建玲所展现的隐忍和坚守“戒律”又使两个知青间的友谊得到了升华。
二、主人公间的关系
三个主人公, 性格鲜明, 各具特色, 三者之间的联系更是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
两个男孩给小裁缝带来了书籍, 更传递了知识文化新女性的观念, 是其思想的启蒙老师。同时小裁缝与两个男孩的明恋与暗恋则使其认识体味到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 可以被称之为爱情方面的启蒙老师。
三位具有一定的革命精神:热爱西方文学书籍, 甚至不惜去偷书以满足对知识的渴望;在给村长拔牙时更是几番戏弄, 表现出对文化大革命的不满于反抗。
结语
《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将文化大革命时期知青生活展示给西方, 展现了那个时期知青面对迷茫的前途与信仰所做出的挣扎与探索。通过借鉴西方的写作技巧, 使得两国读者能够突破时间与地域的界限, 在精神和文化方面进行对话, 从而为中法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甚至将职业与法语紧紧相连, 这其中就包括了一些用法语创作的文学者, 例如山飒, 戴思杰, 程抱一。本文将以在法国畅销50万余册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为例, 对其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思想及在小说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以展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知青的生活及思想情况,
关键词:《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主人公,性格思想
参考文献
2013诗歌形象之人物形象教案 篇5
主备人
朱跃生 审核人 邱夫健
备课时间2012年12月20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二课时)
【考试透视】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②了解诗歌形象常见类型。【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一【高考题链接】
(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二、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典题示例1】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答案】(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2)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方法归纳】 人物形象答题思路一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具体步骤:(1)概括相关的诗句,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如语言、肖像、动作等;(3)概括出人物的特点;(4)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及蕴含的情感。
【即时巩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夏,杜甫 49 岁,地点为成都草堂。
“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是怎样刻画“狂夫”形象的?
【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作铺垫;五六句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而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突出狂夫贫困志不移的高贵品质。
三、如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典题示例2】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东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案
主备人
朱跃生 审核人 邱夫健
备课时间2012年12月20
【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方法归纳】人物形象答题思路二
1.定位诗歌描写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身份,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性格、品格)特征,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2里合答。
【即时巩固】(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四、拓展迁移
1.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答案】(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2.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答案】(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3.(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教学反思】 东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案
主备人
朱跃生 审核人 邱夫健
李逵人物形象新论 篇6
一、江州劫法场
李逵与梁山众好汉救宋江、戴宗时,李逵表现得确实英勇,“只见那人丛里那个黑大汉,抡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晁盖等却不认得,只见他第一个出力,杀人最多。晁盖使叫道:前面那好汉,莫不是黑旋风?那汉那里肯应,火杂杂地抡着大斧,只顾砍人。……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翻倾倒的,不计其数。……这黑大汉直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晁盖便挺朴刀叫道:‘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水浒传》第四十回)由此观之,李逵确是魔性十足,杀红了眼时,好人坏人一起通通杀,哪管他是官兵还是百姓。水浒英雄的“义”,最初就建立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基础上,所谓“仗义疏财归水泊,报仇雪恨上梁山”。应该说,他们追求的“义”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是不相冲突的。可是李逵为了兄弟义气,就可以置百姓生命而不顾地乱砍乱杀。诚然,李逵两板利斧下,有贪官恶霸之报应,那是罪有应得。可百姓何罪之有?他的滥杀无辜与替天行道相背而驰。保境安民仅是口号而已,因不知多少百姓屈死在李逵的双斧下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此视百姓性命如儿戏,何以让民信其“替天行道”之真?
二、割吃黄文炳
梁山好汉智取无为军后,将黄文炳家人“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把黄文炳一门内外大小四五十口,尽皆杀了.不留一人”,(《水浒传》第四十一回)这里,且不谈四五十口人中有无奴仆丫鬟等无辜者,单是李逵割吃黄文炳一段,就让人觉得惨不忍睹。
“宋江便问道:‘哪个兄弟替我下手?只见黑旋风李逵跳起身来说道:‘我与哥哥动手割这厮。我看他肥胖了,倒好烧吃。……李逵拿起尖刀,看着黄文炳笑道:‘你这厮……今日你要快死,老爷却要你慢死。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
黄文炳作为朝廷通判,察觉出宋江吟反诗后的诈疯,并以敏锐的目光察出蔡九知府家书之伪,破译出吴学究及晁盖等人的阴谋,站在黄文炳的统治阶级的立场和地位上,本该如此。何况宋江的“反诗”确实铁证如山。若说宋江与黄文炳有不共戴天之仇,倒还可理解,但对黄文炳的家人亦有仇乎?拿住黄文炳杀死了也就解心头之恨了,何必要如此残忍?
对黄文炳之恨,宋江应最深,可李逵显得比宋江恨得彻底,恨得真的食其肉挖其心。这不怎么合情理。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李逵醉心于在暴力甚至吃人中获取快乐,那么,这不是人性变态,这不是魔性又是什么?事实上,多数梁山好汉都存在一些扭曲甚至变态的心理:他们不满皇帝的昏庸与腐化,又空泛地唱着“至圣至明”的颂歌;不满于贪官,又不是一概地反贪官,对梁山英雄有“好处”的就歌颂不迭,不顺其心意的即该杀该打;一面反对封建暴力,一面又把暴力作为牟取享乐的手段。李逵只是其中突出的典型罢了。
三、劈杀幼童,烧吃假李逵,乱剁人肉作“消食”之举
为了把朱仝赚上山,宋江、吴用指使李逵对年方四岁的知府小衙内下毒手。李逵的杀人成性让他无丝毫怜爱之心,连一个四岁的小孩也不放过:他用麻药抹在小衙内口内,抱离城二十里之后,把头劈做两半个,整死在林子里。可见,人性已失的李逵已经辨不清是非了。宋大哥、吴军师要他做的他就去干,想都不想会有何结局。在宋江去取其父时,李逵也会想到接母亲来享享清福,这该是其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了吧,但他却不会考虑到知府失去爱子其心会何等之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入之幼,”于李逵何以对之?贪官是梁山好汉所反的目标,但沧州知府未必属贪官之流,李逵仍然残杀其爱子,其人性又何在?可见,李逵的人格是双重的,其英勇的一面确实豪气凌云,其残忍的一面又让人匪夷所思。
在回家取母遇剪径劫单人的假李逵时,受李鬼孝顺老母谎话之骗,不仅饶其不死,还赠银十两。后又因听出李鬼夫妇欲谋害自己的阴谋时,便烧吃了假李逵,请看那场面:“李逵捉住李鬼,按翻在地,身边掣出腰刀,早割下头来。李逵盛饭来吃了一回,看看自笑道:“好痴汉,放着好肉在面前,却不会吃。拔出腰刀,便去李鬼腿上割下两快肉来,把些水洗干净了,灶里抓些炭火便来烧。一面烧,一面吃。吃得饱了,把李鬼的尸体拖放在屋下,放了把火,提了朴刀,自投山路里去了。”(水浒传第四十三回)
在为四柳村的庄主狄太公捉鬼时,发现鬼即是狄太公的女儿和奸夫王小二,李逵便以板斧砍下两人之头后,似意犹未尽,“就解下上半截衣裳,拿起双斧,看着两个死尸,一上一下,恰似发擂的乱剁了一阵(水浒传第七十三回)。”李逵这样做,是对狄太公女儿和王小二恨之入骨么?非也,为的仅是“吃得饱,正没消食处”。
杀人本是血淋淋的事實,一般人看见这血腥的场景,定会恶心而呕吐;而吃人肉、剁人肉消停,除了丧失人性的人可为,除了嗜好杀人的人可为,谁还会如些残忍?大量事实证明了李逵的性格具有双重性。李逵绝不象金圣叹所评之好,单从他杀人如狂的事实,就可看出的人性扭曲,魔性十足的本性。
中国人物形象论文 篇7
一、隐含的三个人物形象
他是谁?从画面中无法识别出具体的人物身份。仅有的线索是:男性,裸体,有一身健硕的肌肉,缚于木桩上的他身体扭曲变形无法舒展,短小的木桩反衬出他原本高大的身躯。我们似乎可以从新兴版画的创作原则中找到答案。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首先要求创作者的就是将目光集中于社会现实生活中那些民众见不到或者注意不到的事情,比如租界中对华人的羞辱态度、侵略者的霸道行径、国民政府的腐败与压迫、底层民众为生存而悲苦挣扎。
这幅作品中的人物落魄惊慌,身体壮实,留着一头短发,从历史的老照片中我们在一个个车夫、搬运工、工厂工人、农民的身上找到了原型。似乎已经构建出了画面中被缚的角色是,一位中国底层劳动者。那么又是谁将他绑在木桩上的呢?
底层民众由于生活与生存的压力,自己命运总是把握在别人的手中,稍有差池便生死由人处置。那么作品中的角色是因为什么而被绑于此呢?绳子捆绑代表着“束缚”,在这幅版画作品中,人物造型夸张,有着德国表现主义的痕迹。新兴版画要求创作者面向现实社会,在鲁迅特别推崇的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中,题材与当时德国现实生活、社会问题息息相关。鲁迅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幕中,指出珂勒惠支的作品是“……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1如果这幅作品也是表达一类主题,那么“束缚”又是来自于谁呢?
戏剧性的是,在男人的脚边放着一把匕首,并且看来有意为之,画中的男人似乎知道这把匕首的存在,而它的摆放位置也恰巧利于获取,所以这把匕首是有意放在这个位置上的。放置匕首的人必定有意帮助这个男人挣脱束缚,那为什么不直接割断绳子“拯救”他呢,而要这个男人艰难痛苦地挣扎去获取“自救”呢?
二、“三人为一人”的假设
我大胆地假设,这三个人,被捆绑者,捆绑者,放置匕首的人为同一人!
图形设计的巧妙,在于画面中隐藏的信息,我将从图中已有的信息证明这一假设。
画中人物被蒙着双眼双耳的。充耳不闻窗外事,本着保全自身无视国情局势的旁观者态度,这是鲁迅笔下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原型。国人千百年保守固化的思想,对于现实发生的事情冷漠旁观,或并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发生的事情与自身的关系。是人民本身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双耳,画面中的男人表现的就是当时千千万万个思想封闭的中国大众。
在新旧社会转变革新的年代,社会的前进需要人民在思想上的解放,但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新文化运动后,思想启蒙的火苗总是在知识分子圈里燃烧火烈,而到了普通市民那里时却反遭泼冷水。标榜着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西方思潮带有深深反传统性,这将颠覆中国两千年的传统,而民众大多没有意识到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千百年来积累下来根植于心的观念意识成为隐形的束缚。当时的民众生在这一束缚中却不自知,直到国家危难之时,这种束缚才越显强大。画面中扭曲的身体是冲破束缚前最痛苦的挣扎,愤怒的呐喊是反映出绝望中求生的决心。
回到题目,“怒吼吧,中国!”最先出自苏联诗人铁捷克(Sergei Tret’iakov)的同名诗作中。铁捷克以此创作的九幕剧并在中国上演,这部剧因预言了“九五”惨案而蜚声全球,而这句“怒吼吧,中国!”也成为那一年代中国的主旋律,人尽皆知的口号。李桦在1934年观看了这出戏剧,这部剧与他对中国的所见所闻深度契合,直指人心的呐喊震撼这位年亲的版画家,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促使他创作了这幅堪称20世纪艺术名作的木版画。
那么这个饱受束缚的男人寓意着中国巨人,我们注意到这个象征中国的男人赤身裸体,那么表现代表中国或者中国人保守蹂躏的形象,或者之前探讨这个角色的原型——底层劳动者,为什么用裸体而不是其他,比如,穿着破烂或者补丁衣裤,破烂或者补丁不是更能体现他们出这份苦难吗?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素描与构图等西式绘画训练方法也引入中国,各大美术院校纷纷开设素描、构图、色彩课程,西方绘画中裸体形象也进入中国绘画的视野范围。怀揣成为西洋油画艺术家的李桦,有着深厚的西方艺术知识及绘画技术,他曾东渡日本考察美术,熟悉了西方现代艺术,那么他的表象形式塑造角色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或者说他是可以接收裸体形象的。
从接受层面上说,西方绘画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引入已常常除此案在人们的视野中;1929年第一届全国美展中,裸体角色第一次大方的呈现于公众面前,人们第一次以欣赏艺术作品的视角欣赏人体的线条机理,动式的美感,裸体角色出现于艺术作品中对中国民众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是否能够接收是一会事,但也已见怪不怪了。但是我们无法考察作者是否考虑过这样形象对于受众的接受程度,但是这样的呈现方式是有他的创作意图在里面。这又回到了“他是谁?”这个问题上来,他的原型可能来自于普通人群,但是任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画面中,他是一位身形健硕的巨人形象;作品的题目是《怒吼吧,中国!》,这两点如果联系起来的化,那么这个角色就是代表中国的巨人形象。那么“束缚”这位中国巨人的便是思想觉悟上的隐形束缚,在国难当前,社会动乱的这个年代,这一束缚的力量尤显巨大。中国曾经历了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加之人民大众的思想落后,国家丢掉了抵抗外来侵略的有力武器。这幅作品创作于1935年,那一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升级,而且当时的中国饱受日英美等帝国主义的蹂躏,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机,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而现在,已经觉醒的中国巨人,发出呐喊,试图挣脱这一束缚,武器就在身边,只要拿起它来解除束缚,他将奋勇杀敌!
三、人物形象塑造元素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新兴版画运动中杰出的代表作,这幅非常出色的黑白木刻作品,造型上却不是纯粹西方写实体系下的人物造型,而是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象形”结构,其用线的单纯也体现了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和中国传统线构形式相互融合的努力。它有着与蒙克《呐喊》一样的精神内涵及对世事的警醒,“呐喊”和“抗争”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惨痛的社会现实,它象征了国人整体性的痛苦,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这幅仅有20公分大小作品,却能迸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它的画面简洁,线条有力,画中的短木桩、布条、麻绳、匕首、裸体、男性、健硕身躯都参与到作品塑造中来。在短木桩的对比下,画中人物更显巨大;麻绳下的勒痕加上扭曲变形躯体,加强了被约束于狭小空间中的窒息感。蒙蔽双眼,张大的嘴巴,筋骨毕现使得画面增加了恐惧的气息。而匕首的摆放具有戏剧性,刀柄朝向角色可以伸手便握到的位置,但是这一束缚实在太紧了,人物挣扎着伸向匕首,只差一点就可以拿到。这种情节的描绘,增加了画面的紧张感,使得整幅画张力十足,但紧张的气氛中也带有希望,观者无不内心发出呐喊:“快!快!拿起匕首,挣脱束缚。”李桦的作品极具感染力,甚至能让观者感觉到男人张大嘴巴痛苦的呐喊声音,以及艰难的挣脱过程。
四、结语
《怒吼吧,中国!》艺术表现力十足,省略繁复细节的描绘而用最简练的造型语言刻画出强有力的张力感和深刻的精神性。作品中戏剧性的细节处理,隐喻般地将中国愚昧落后、饱受蹂躏、奋起反抗三个阶段融汇于同一副画面中,增加了画面戏剧感和动态感。
李桦的作品总有一种动态的叙事感,这归功于他精巧的人物造型方式,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动态的故事,耐人寻味和品读。好的艺术具有穿越时光的能力,即使未曾经历中国那段饱含风霜雪雨的年代,我们仍然可以从这幅张力感十足的作品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参考文献
[1]李桦.抗日战争时期国統区的木刻运动史料[J].美术研究,1958.
[2]吕友者.抗战时期版画与漫画社团运动[J].东方收藏,2013.
中国人物形象论文 篇8
在中国歌剧史上, 涌现出的大批女性歌剧形象推动了歌剧艺术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艺术家对歌剧事业的关注与参与范围的扩大, 在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成为我国当代
歌剧艺术发展中一支非常重要的中坚力量。笔者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女性人物形象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塑造:
一、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人物音乐形象的塑造
中国的民族歌剧继承发展了中国有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的文化背景, 例如, 歌剧中女性人物音乐唱腔的设计, 类似戏曲中程式化、虚拟化的表演形式, 都成为中国女性形象的塑造, 描摹女性心理的细微变化, 所以女性角色成为歌剧中非常耀眼夺目的一个花色品种。歌剧《白毛女》诞生在歌剧的雏形时期, 受到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影响, 集合了戏曲、民歌等多种元素, 成功地塑造了喜儿的音乐形象, 从首先上场唱出的《北风吹》, 旋律清脆活泼、明快悦耳, 表现出天真烂漫的喜儿, 最后唱出的这首《恨似高山愁似海》运用悲壮、高亢的河北梆子主题, 塑造出满腔仇恨、坚韧不屈的喜儿音乐形象。如在歌剧《白毛女》的第三幕, 第三场中的第五十三曲就是采用河北梆子进行改编和创作的。 (见谱例1)
歌剧《洪湖赤卫队》以洪湖地区主要流行的民歌作为基本音调素材的曲调, 如韩英在牢房中唱出了《没有眼泪、没有悲伤》这段, 她望着窗外的洪湖水有感而发, “看见洪湖水, 韩英我无比坚强, 听到洪湖浪, 韩英我浑身都是力量, 没有眼泪, 没有悲伤, 只有仇恨满胸膛。”刻画了韩英这一英雄形象。 (见谱例2)
歌剧《江姐》中为了祖国, 为了人民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形象, 并且这些歌剧的女性表演艺术家们如王昆、郭兰英、彭丽媛等, 也都拥有深厚的戏曲唱功力, 塑造中国歌剧的女性形象可谓活灵活现。使中国歌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发展。
中国民族歌剧以民族音乐语言为基础, 从刻画女性人物音乐形象和表现戏剧情节方面, 吸收了传统戏曲在表现人物、表现矛盾的技巧和经验上, 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本民族歌剧的民族特征和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心理状态的规律。例如, 歌剧《白毛女》就是以民族音乐语言为基础, 继承了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戏曲音乐的传统, 吸取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各种民间音乐的民歌、说唱、戏曲音乐, 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和形式, 表现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从而来塑造典型女性人物的音乐形象, 如用河北民歌“小白菜”作为基本特征的曲调, 来表现喜儿的性格。用《北风吹》、《刀杀我、斧砍我》等经典有名的唱段来表现喜儿性格的进一步发展, 如“天哪, 刀杀我, 斧砍我”, 在这段散板唱腔中, 郭兰英使用了河北梆子, 应用了哭腔与拖腔的唱法, 把喜儿悲愤、绝望的复仇心情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鲜明地塑造了喜儿的音乐形象。
二、中国民族歌剧与历史文化相结合, 展现女性人物的舞台艺术形象
中国的民族歌剧有很多是由作者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或者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故事, 通过作曲家艺术化的塑造搬上了舞台, 这就是中国民族歌剧中成功塑造女性人物角色和营造主题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例如, 中国的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 是根据民间的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编而成, 喜儿的舞台艺术形象代表当时那个年代忍辱负重, 备受压迫欺辱的农民阶级的女性形象的缩影, 他在歌剧中的人物形象成为特定时代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歌剧《洪湖赤卫队》继《白毛女》之后, 达到了第二次高潮。这部歌剧的女主人公韩英, 有着崇高的英雄主义精神, 其人物形象是一位坚强的革命者, 所塑造的女性英雄人物更是在中国歌剧女性人物中独树一帜。其中的著名唱段《看天下的劳苦人民都解放》, 韩英用叙唱的形式, 叙述她与母亲在二十六年前, 数九寒冬北风狂, 彭霸天丧尽了天良, 霸占了田地, 强占茅房, 逼着我们全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从而塑造出韩英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女性革命形象。像歌剧人物孟姜女、花木兰、蓝花花、杜十娘等都是留传于民间、受到人们广泛传诵的人物;像刘胡兰、江姐都是为了新中国成立而付出生命代价的女性英雄。所以她们被选作为歌剧中的女性人物角色进行塑造, 观众就会感到有血有肉, 酣畅淋漓。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为代表的中国歌剧, 这些革命题材的民族歌剧佳作, 富有时代特色, 造就了声名卓著的声乐艺术家像郭兰英、王玉珍、万馥香等, 这些声乐艺术家所塑造的“巾帼英雄”人物形象激励着她们那个时代的人民群众, 也深深地感染着观众, 她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演唱风格, 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充满个性, 她们的歌声影响着好几代人, 并对观众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 民族歌剧《党的女儿》, 剧中的主演彭丽媛在其歌剧中所塑造的女性英雄人物形象,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这些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的人物, 具有真实性、可信性和共鸣性, 不再是人们通过听说或者是拜读小说中脑海里得到的形象, 而已经是被活生生地展现在了舞台上, 使得人们从视觉上、听觉上感受到了多方面的享受和感触, 并让这些人物角色变得栩栩如生。
三、中国民族歌剧女性人物演唱风格的准确把握
中国民族歌剧在音乐演唱风格上千变万化, 每一部歌剧作品中的唱段都与它所描述故事情节的地域风格相吻合, 所以就具有当地鲜明的民间歌曲味道, 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并使歌剧本身更具有说服力。譬如, 我国民族歌剧《白毛女》是中国的第一部新歌剧。故事发生在山西与河北交界处, 此剧采用北方民间音调, 吸收戏曲音乐, 是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在这段选曲中, (见谱例3)
歌词一共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主要以写景为铺垫, 充分透露喜儿盼望爹爹回家过年的企盼心情;第二段着重写爹爹为了躲帐, 为后面遇到的灾难留下了伏笔, 揭示了喜儿家境极度的贫寒;第三段写了穷帮穷的阶级情谊;第四段回归主题, 集中表现纯真少女喜儿的企盼与憧憬之情。作者在音调选取上汲取了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 采用2/4和3/4节奏交替出现, 表达了喜儿焦急、企盼中透露着喜悦和期待的情绪。另外还采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悲凉曲调, 用3/4节奏旋律下行的音阶表现了喜儿纯真朴实的性格, 又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来表现喜儿的不屈精神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歌剧中的永恒唱段如《扎红头绳》、《恨是高山仇是海》、《太阳出来了》等, 至今在人们的口头广泛流传。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音乐曲调就是以当地天沔的花鼓戏, 加上沔阳、天门、潜江等地方的民间音乐为主要素材。歌剧中的主要精彩唱段例如《看天下劳苦人民得解放》成功地抒发了人物的内心感受, 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形象。
再如歌剧《江姐》中的主要唱段《红梅赞》, 这首主题歌, 歌曲以傲雪凌霜的红梅比喻江姐的英雄形象。大致歌词是“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俱, 一片丹心向阳开。”演唱者在演唱时, 要特别注意旋律是从中低声区到高音区八度大跳, 在歌词中, 有一句“何所俱”。 (见谱例4)
“何”字在歌剧中, 根据汉语中阳平的声调特点, 用一个八度跨越来体现革命者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从不惧怕的乐观主义精神。歌唱的咬字发音状态, 就是要经过归韵、咬字、发音、拖腔、收尾五个阶段, 达到歌唱的音色美、音量大、音域宽、穿透力强, 做到字正腔圆。从而加强了挺拔的英雄形象, 巧妙地揭示了江姐外柔内刚、坚贞不屈的性格特征, 而装饰音的使用又显委婉, 特别是吸取了戏曲中的拖腔唱法, 使歌曲具有特别浓郁的民族色彩。在演唱时声音位置要统一, 尤其是是在开口音的咬字上, 例如, “开”“踩”“外”等, 要注意咬字的口腔形态, 在打开喉咙的状态上, 做适当的调整, 使声音通畅, 气息流动。在表达情感上要昂首嘹亮, 着重描绘出三九严寒、冰天雪地的环境, 把红梅依然昂首怒放、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动人情景体现出来。从声与情上, 强烈地表现出一种对革命事业成功的热切期望和坚定信念, 表现出不屈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成功地塑造了江姐同志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女性英雄形象。这首歌曲曲调高昂明朗, 刚劲流畅, 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具有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综上所述, 这些歌剧的上演次数颇多, 轰动效应热烈, 可见这些歌剧中的唱段具有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 振奋人心, 旋律优美动听, 塑造的典型女性人物形象鲜明, 极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歌剧作品中成功塑造女性人物形象的同时, 歌唱者必须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 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并把握其中的风格特征, 根据自己对歌剧作品的深刻理解加以艺术的升华, 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将歌唱者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想象力创造性地发挥出来, 把作品谱面的音符变成生动的音乐形象, 深刻地表达出歌剧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感情, 从而更加鲜明生动地塑造歌剧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真实地描绘出歌剧作品的意境, 准确地把握歌剧作品的风格特点, 把歌剧作品所要描写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展现在观众眼前, 从而强烈地感染观众。
参考文献
[1]张聪慧.中国歌剧典型女性形象及其演唱风格.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
[2]徐福梅.中国民族歌剧女声演唱风格的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5.
刻画动作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篇9
班有“超级懒虫”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嫩芽作文研究中心李清娟
他,中等偏瘦的个儿,一张脏兮兮的瓜子脸,头发总是乱蓬蓬的,如同乌鸦巢似的,一对好像总也睡不醒的小眼睛。他衣衫不整,时常不是丢了纽扣,就是没拉拉链。他走路时总是眯着眼,拖着步子,摇来晃去,让人真担心他冷不丁会突然倒地睡着。他是谁呢?他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班的“超级懒虫”。
这天上午上英语课,英语老师站在教室的讲台边讲课。我正专心致志地听讲,忽然耳边传来一阵轻微的鼾声。我扭头一看,啊,这家伙竟然躲在前桌的身后睡起大觉来。我一见,觉得既好笑又有些生气。英语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没有发现“超级懒虫”的“精彩表演”。作为班长,对这种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当然不能置之不理。我悄悄伸手推了他一下。他瞅了我一眼,又睡起来。
聪明的你一定知道我们班的“超级懒虫”的大名了吧?对,他就是张强。
名医诊疗
诊断:
这篇习作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十分到位,作者用细腻的语言文字将人物的外貌特点勾勒得栩栩如生,刻画出了人物懒洋洋的外在形象,同时也彰显出这正是因为“懒”而造就出的结果。美中不足的是在描述主人公在英语课堂上昏睡这一典型事例时,只对典型事例进行了简单的概述,没有抓住人物昏睡时的动作细节来着力刻画,因而使“超级懒虫”的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生动,读后让人感觉印象不够深刻。
药方:
建议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修改:
1.抓住“超级懒虫”躲在前桌身后睡大觉时的动作细节,如脑袋、眼睛、嘴巴的样子,流口水的情形等来进行细致刻画。
2.抓住“超级懒虫”被“我”推醒后接着睡的动作细节,如抬头、睁眼,嘴里嘟囔、擦口水等情形来进行细致刻画。
班有“超级懒虫”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嫩芽作文研究中心李清娟
他,中等偏瘦的个儿,一张脏兮兮的瓜子脸,头发总是乱蓬蓬的,如同乌鸦巢似的,一对好像总也睡不醒的小眼睛。他衣衫不整,时常不是丢了纽扣,就是没拉拉链。他走路时总是眯着眼,拖着步子,摇来晃去,让人真担心他冷不丁会突然倒地睡着。他是谁呢?他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班的“超级懒虫”。
这天上午上英语课,英语老师站在教室的讲台边讲课。我正专心致志地听讲,忽然耳边传来一阵轻微的鼾声。我扭头一看,啊,这家伙竟然躲在前桌身后,趴在桌上睡起大觉来。他歪着脑袋,枕在胳膊上,眼睛闭着,嘴巴一张一合,嘴角流出的口水已经把胳膊下的书本打湿了。我一见,觉得既好笑又有些生气。英语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没有发现“超级懒虫”的“精彩表演”。作为班长,对这种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当然不能置之不理。我伸手悄悄地推了他一下。他微微抬头,睁开蒙眬的睡眼瞅了我一眼,不知嘴里小声嘟囔了一句什么,擦了一下嘴上的口水,又将脑袋枕在胳膊上睡起来。
哈哈,你一定想知道我们班的“超级懒虫”的大名吧?他就是张强。
回访复查
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篇10
不少同学写作文时, 往往满足于结构分明, 情节完整, 叙事清楚, 却忽视了细节的刻画。让文章出彩的方法有很多, 细节描写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经过与多届学生的实践探索, 我发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细节描写的方法, 此法让学生在作文时锦上添花, 且屡试不爽。
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情节, 加以准确、细致、生动的描绘, 使读者如睹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 被称为“一滴水中的太阳”。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以及周围环境等方面的细致刻画,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 刻画出人物特征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 植被多于空地, 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 遮住了嘴唇, 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一根根迎风飘动, 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对于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 让列夫·托尔斯泰不拘小节、专注于文学创作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 活化出人物形象
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 到了喝春酒时, 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呦!”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 就只能舔一指甲缝, 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 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 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琦君《春酒》)
母亲的话, 既表现了自己酿出春酒的骄傲得意的心情, 又表现了对孩子的疼爱之情, 严中有爱, 爱中有度。
三.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 展现出人物的心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如果没有对连走路都吃力的“肥胖”父亲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 一个爱子的好父亲的形象就很难成为“经典”, 文章也就不会那么生动感人。
四.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 揭示出人物的内心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 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 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 声音响亮, 口齿清楚, 又没有一点错误, 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都德《最后一课》)
通过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平时不爱学习法语的调皮男孩的懊悔之情和宁愿付出一切代价也想学好祖国语言的坚定决心。
五.人物神态的细节描写, 表现出人物的思想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 两眼呆直, 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 船长。”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这段人物神态的细节描写, 把菲利普的惊讶害怕失望的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
六.环境的细节描写, 烘托出人物的性格
下午放学我陪芸等车, 等了好久不见车来。我和芸便偎依在一起说着自己的不舍。“我不想和你分开, 一刻也不想。”芸说。我从芸眼中读出了哀伤。我转过脸去不忍看她。夏天的黄昏, 柔柔的阳光轻抚着大地上的生命, 把她们映的那么美好。淡淡的阳光, 穿透树林, 穿过天顶, 渐渐往西边的角上移去。被染得通红的天空, 把软软的云朵揽在怀里, 轻声低唱着风的摇篮曲。
“芸, 我同样不愿离开你。”当我说这话时, 我看见夕阳的余辉下, 芸好憔悴。我想她的心在流泪。
这是我的学生高雪在她的《当有梦的时候, 才有远方》中运用的环境细节描写, 她把人物的情感渲染得恰如其分, 形象地写出了注重同窗情感的人物性格。
当然,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也不是越多越好, 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 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点。这样才更具有针对性, 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 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分析人物形象 篇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杨子荣向前行匪礼。
座山雕 (突然地)天王盖地虎!
杨子荣 宝塔镇河妖!
众金刚 么哈?么哈?
杨子荣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座山雕 脸红什么?
杨子荣 精神焕发!
座山雕 怎么又黄啦?
[众匪持刀枪逼近杨子荣。
杨子荣 (镇静地)哈哈哈哈!防冷涂的蜡!
[座山雕用枪击灭一盏油灯。杨子荣向匪参谋长要过手枪,敏捷地一枪击灭两盏油灯。众小匪哗然:“呵,一枪打两个,真好,真好……”被金刚制止。
座山雕 嗯,照这么说,你是许旅长的人啦?
杨子荣 许旅长的饲马副官胡标!
座山雕 胡标?那我问问你,什么时候跟的许旅长?
杨子荣 在他当警察署长的时候。
座山雕 听说许旅长有几件心爱的东西?……
杨子荣 两件珍宝。
座山雕 哪两件珍宝?
杨子荣 好马快刀。
座山雕 马是什么马?
杨子荣 卷毛青鬃马。
座山雕 刀是什么刀?
杨子荣 日本指挥刀。
座山雕 何人所赠?
杨子荣 皇军所赠。
座山雕 在什么地方?
杨子荣 牡丹江五合楼!
座山雕 (略停)嗯,你既是许旅长的饲马副官,上次
侯专员召集开会,我怎么只见到栾平栾副
官,没见到你呀?
杨子荣 崔旅长,我胡标在许旅长那儿,不过是个走
卒而已,哪儿比得上人家栾副官,出头露面
全是人家呀!
座山雕 你来到威虎山打算怎么办?
杨子荣 投靠崔旅长,也好步步登高。今天初登门坎,
各位老大就是这样不信任我,可有点不仗义
了吧?
座山雕 嘿嘿嘿嘿!这也是为了山寨的安全嘛,哈哈
哈哈!
众金刚 哈哈哈哈!
(选自《智取威虎山》)
根据选文,请分别概括座山雕和杨子荣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解析:选文内容主要是人物对白,这是分析人物形象的主要切入点。座山雕连续发问,步步紧逼,屡屡试探,杨子荣机智应对,对答如流。同时文中还有少量的舞台说明,如“突然地”“众匪持刀枪逼近杨子荣”“镇静地”“敏捷地一枪击灭两盏油灯”等,刻画出了人物的表情、动作细节。从这些舞台语言可以看出座山雕的狡猾多疑,杨子荣的临危不惧、机智沉着、善于应变、枪法精准等特点。另外,座山雕“脸红什么”“怎么又黄啦”等个性化的语言也非常重要,从中可以看出其善于察言观色的特点。“嘿嘿嘿嘿!……哈哈哈哈”又可以看出其粗犷的一面。
答案:座山雕:狡猾多疑,善于察言观色,粗犷豪放。
杨子荣:临危不惧,机智沉着,善于应变,枪法精准。
【技法指津】
中外戏剧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各自的发展历史、特色,但都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体现其思想意义,分析人物形象都是分析戏剧的重要任务。戏剧语言是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探究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味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即台词,它是构成剧本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剧本主要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1.欣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优秀剧目中,凡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都必定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语言是戏剧塑造人物最常用的手法,也是用来分析戏剧人物形象最常见的手段。剧本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经历、处境,都能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在《茶馆》中,唐铁嘴一上场第一句话就是:“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这话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一个油滑而又可怜的江湖相士的嘴脸。
2.重视人物独白。独白是人物独自抒发感情或表达个人愿望的话,由人物独自说出,表现当下的心理、感情。通过这些表白,可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展示其内在性格。独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犹如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就是分析戏剧人物形象的有力抓手。如《窦娥冤》中窦娥所发三桩誓愿独白,突出表现了她坚强不屈,敢于反抗的性格特征。
3.揣摩潜台词的话外之音。潜台词是在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领悟得出来的言语。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戏剧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更有助于观众理解剧中人物性格及人物内心的情感,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雷雨》中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发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潜台词意蕴丰富,表现了周朴园的愤怒、慌乱和虚伪。
二、抓住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里的说明性文字。有些舞台说明起些类似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些舞台说明则常常包含表情、动作等重要的细节,虽然文字较少,但它对刻画人物形象有着很直接、很重要的作用。阅读分析时,一定不要放过这些细节。如《雷雨》中鲁大海上场时的舞台说明:“外面有争吵声。鲁大海的声音:‘让开,我要进去。’三四个男仆的声音:‘不成,不成,老爷睡觉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则舞台说明暗示了鲁大海作为一位工人阶级的代表所具有的坚定、勇敢的性格。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阿巴贡 瓦赖尔,过来帮我一下。雅克厨师,过来,
我最后来分配你的任务。
雅克师傅 敢问老爷,我目前具有双重身份,您是要
跟您的马车夫说话,还是跟厨师说话,我
nlc202309081512
干两份差事。
阿巴贡 我两个都说。
雅克师傅 那您先跟谁说?
阿巴贡 (捶桌子)先和厨师说。
雅克师傅 那您等会儿啊。(他把车夫制服脱去,剩下
一套厨师的衣服)
阿巴贡 你哪来的这么多臭规矩!
雅克师傅 吩咐吧。
阿巴贡 雅克厨师,我答应今天晚上请人来吃饭。
雅克师傅 这可是一件稀奇事儿!
阿巴贡 你跟我说说,你能够做点什么吃的吗?
雅克师傅 可以,只要您给我钱。
阿巴贡 噢,真见鬼!你总是要钱!(捶桌子、握拳)
他们不会说别的,一天到晚就只知道要
钱,钱,钱,啊!他们就会说钱,钱就是他们
的防身武器,没完没了地要钱,钱!
瓦赖尔 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无知的回答,要花很
多的钱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哦,这是世界
上最容易的事情了。你听好了,这连笨蛋
都能够做得到。可是,作为一个有本事的
人,应该能用最少的钱做出美味佳肴。
阿巴贡 是的呀。
雅克师傅 用很少的钱做出美味佳肴?!
瓦赖尔 那当然了。
雅克师傅 我的天哪,说实话,总管先生,如果你要能
把这个秘诀教给我的话,你来做厨师,我
就太感谢你了,这没你不管的事。
阿巴贡 你闭嘴!我们该做些什么吃的?
雅克师傅 您的总管先生,他能用很少的钱做出美味
佳肴。
阿巴贡 (捶桌)啊啊啊!我是要你来回答我!
雅克师傅 您想要多少人来吃饭?
阿巴贡 嘘!(双手平放)
雅克师傅 (放低声音)您想要多少人来吃饭?
阿巴贡 大概十到八个人,不过有八个人就够了,
八个人的饭菜足够十个人吃的了。
瓦赖尔 那是自然。
雅克师傅 那好吧!四大盆汤,五大盆菜,先上汤,
然后再上菜。
阿巴贡 (惊讶)见鬼!这已经足够全城人吃的了!
雅克师傅 还有烤肉……
阿巴贡 (急忙捂住了他的嘴)我的天!你这混账,
你想让我倾家荡产吗?
雅克师傅 还有甜食……
阿巴贡 还有?
瓦赖尔 难道你想把大家都撑死吗?难道先生请
客,是为了让他们拼命吃东西而杀死他们
吗?你去看一看有关健康的劝告吧!你去
问一问大夫吧!再也没有比暴饮暴食,对
身体更有害的了。
阿巴贡 他说得对!(指瓦赖尔)
瓦赖尔 雅克先生,你和你的同行要记住,摆满菜
肴的宴席是会要人命的。要想对邀请的客
人表示友好,就得用最俭朴的饭菜来招待
他们。因为古人曾经说过,“吃饭是为了活
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阿巴贡 (音乐,怔住,双手向上聆听福音)这句话
说得太好了!过来,我要为这句话拥抱你,
这是我一生中听到的最好的一句话了!
“活着是为了吃饭,而吃饭不是为了……”
不,不是这样的,你是怎么说的?
瓦赖尔 “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阿巴贡 (双手向上)是的,(对雅克)听见了吗?
(对瓦赖尔)这个话是哪个文人说的?
瓦赖尔 我也不记得他的名字了。
阿巴贡 别忘了把这句话写下来,我要用金字把这
句话刻在客厅的壁炉上面。
瓦赖尔 我一定做到。至于你的晚餐就交给我来办
吧!我会把一切办得恰如其分的。
阿巴贡 去办吧。
雅克师傅 太好了,我就不用操心了!
阿巴贡 (对雅克)要准备客人不能多吃的东西,比
如说那种肥腻的豌豆羊肉,不,还有,再做
上一大碗肉酱,肉酱,不,再多放一些栗
子,越密越好。
(选自《吝啬鬼》)
1.选文中的三个戏剧人物各具特点,请分别简要概括。
答:
2.写出下列人物对白的潜台词。
(1)这可是一件稀奇事儿!
答:
(2)别忘了把这句话写下来,我要用金字把这句话刻在客厅的壁炉上面。
答:
3.瓦赖尔和阿巴贡都提到“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两人提到这话的目的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答:
4.分析下面的语言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真实心理。
(1)敢问老爷,我目前具有双重身份,您是要跟您的马车夫说话,还是跟厨师说话,我干两份差事。
答:
(2)大概十到八个人,不过有八个人就够了,八个人的饭菜足够十个人吃的了。
答:
5.请举例说明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使用的主要的艺术手法。
答:
在对比中突出人物形象 篇12
我三口两口就把一个汉堡包吃下了肚。妈妈见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对我说:“慢点,小心别噎着了。”当我拿起第二个汉堡包准备要吃的时候,我看到了妈妈,忙把汉堡包往妈妈嘴里塞: “妈妈,您也吃一个吧,我吃饱了!”妈妈一边往后退一边说: “宝贝长大了,知道疼妈妈了! 我只喜欢吃馒头。”
【医生意见】
习作是通过“我”和妈妈吃汉堡包这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来突出母爱的伟大的。在表达人物形象的时候,当然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比如人物的语言、 动作,情节设置上要紧凑。如何通过 “我”和妈妈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吃汉堡包和馒头的对比,突显母爱的伟大。为了让母爱更加丰满动人,可以添加对比性的语言,或者运用拟人、 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语言的活泼和情节的温馨展现生活中亲情融融的场景。
【医后片段】
啊!真好吃啊!真是好吃极了!我三下五除二就把一个汉堡包吃下了肚。妈妈见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微笑着对我说:“慢点,慢点,小心别噎着了!”
【中国人物形象论文】推荐阅读:
名著人物形象论文11-10
中国人物10-08
边塞诗中人物形象与情感论文05-24
感动中国人物10-25
《感动中国》人物感想08-27
感动中国人物-丛飞10-21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09-04
中国古代励志人物05-26
2003感动中国人物07-03
2011感动中国人物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