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训声音论文

2024-05-16

中国家训声音论文(精选3篇)

中国家训声音论文 篇1

每个家庭自古以来都是人们一生的成长中最初也是终身接受教育的场所, 它是一个人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树立远大的志向抱负的起始点。因此家训教育在我国始终处于经久不衰的地位。曾国藩的家训伦理思想处于中国仕宦家训历史中的巅峰位置。主要内容是:勤俭乃兴家之本, 孝悌乃家和之方, 知足乃立身之术, 谦敬乃交接之要。基本方法有因材施教法、以身立范法等教育方式。这些方法和内容对于当今家庭行政道德、伦理道德、社会公德、消费伦理等方面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曾国藩的家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基础, 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德育教育的合理因素, 有益于促进现代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新风建设。

一、中国传统德育

1. 中国传统德育的政治化倾向特点。

中国的封建文化权威和社会政治权威都是儒家学说的思想, 二者高度统一, 体现了政治和教育合二为一的特点。传统封建的统治者认为, 政治功能应该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功能, 因此, 作为处于伦理道德体系中的正统地位的儒家学说, 必然会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辅佐工具。

2. 中国传统德育的宗法化色彩。

夏禹死后, 他的儿子启继承皇位, 君主从禅让的官天下正式演变为子承父业的家天下, 由此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作为唯一的德育思想, 儒家思想自然不置可否地成为了宗法制度下的产物。在儒家学说的伦理之中, “三纲”体现出了被统治与统治的关系, 把阶级关系引向绝对化, 成为封建社会的最高伦理原则和统治原则。这种封建思想和制度, 包容了政权、神权、族权、夫权这四种权力, 几千年来束缚着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农民。

3. 中国传统德育的人文化特点。

中国自汉朝后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已成为经典, 并作为当时学校唯一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孔子的儒学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试图通过亲人、君臣之间的关系而使得国家可以长治久安。即便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之后, 儒家思想也很好地和科学价值观融合, 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育人文化特点。

4. 中国传统德育的封闭性特点。

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里, 外来文化都具有入侵企图, 始终坚持着:“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的观点, 始终坚持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的观点, 因此对待其他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也持有拒绝的态度, 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封闭性。

曾国藩的家训就是以传统的中国德育思想为基础, 适度改进, 坚持克勤克俭、戒骄戒躁、和家睦亲等治家的伦理思想, 敦促曾家子孙的同时, 也教国人受益匪浅。

二、曾国藩家训及其特点

在我国家庭伦理的思想史上, 曾国藩的治家伦理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曾国藩是满清期间的一位充满矛盾儒士, 他的一生始终坚持向世人推崇仁爱的思想, 提倡清廉的品质, 并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以诚相待, 告诫后人要重视忠孝, 教导大家要具备坚强刚毅的品质。然而他自己却在残酷与仁爱之间徘徊, 在贪腐与清廉之间挣扎, 在坚强刚毅和自寻短见之间犹豫。不过, 他纵有诸多不是, 也仍旧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曾经血腥镇压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 也曾以治家伦理制书, 并深得后人珍藏、借鉴。即便对于现代, 曾国藩的家训, 也有很多值得发人深省的思想。

曾国藩的一生多读诗书, 作文也十分讲究, 因此在家中也经常敦促子弟们读书。纵观曾家家训中有关读书的规诫, 纵有千言万语, 也都离不开为什么读书和怎样读书两个问题。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提倡自小立志, 刻苦读书。始终坚持:“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事”。在他看来, 欲有所成, 却没有志向, 不发奋刻苦是必然不行的。

1. 百善孝为先。

“孝”乃百行之首。曾国藩在其家训中提到:“孝为家庭之祥瑞, 独孝友则立获吉庆。”这确实是正确的。无论是在古代的传统家庭中还是如今的现代家庭中, 子女如若不孝那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必然成为了造成家庭不和睦的重要因素。伴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国内家庭的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由传统的多人大家庭渐渐演化成了现代的独生子女的家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渐渐非人性化而是更趋于利益化, 新一代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加优质的生活, 成为了车奴、房奴, 面对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年轻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去顾及父母们的生活。在《曾文正公全集》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凡所称因果报应, 他事或不尽验, 独孝友则立获吉庆, 反是则立获殃祸, 无不验者”。这句话虽然体现的是因果报应循环, 但仍然能够看出, 曾国藩对于孝道的重视。他不仅仅是指出孝道的重要性, 更加是通过自身的实践作用, 告诫后人尽孝道的标准。他始终认为, 能够尽到孝道的人, 做人必然是有自己的原则;做事亦有一定的逻辑能力, 能够获得亲人朋友的爱戴, 得到任何人的尊重, 父母也会愈加疼爱于他。而不能够尽到孝道的人, 做人必没有自己的原则;做事情也会颠三倒四的错乱复杂, 亲朋好友都不会愿与其交好, 更别提获得别人的尊重了, 最终众叛亲离。其实曾国藩所说的‘孝’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认为的让父母吃好、穿好、住好, 而是作为子孙, 我们还要顾及到父母的精神需求, 不光在物质上, 让父母得到应有的满足感, 还要在平日里的行动作为方面, 让父母放心、满意。如果能够获得远亲近邻的尊重, 那父母的精神需求层面, 也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这才是曾国藩认为的‘笑’。而这正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喧闹的世界所缺少的, 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并该将其发扬光大的地方。

2.“忠”“义”之道, 是社会职业道德的重要部分。

传统儒家大师认为, ‘忠’是指尽心为他人做事儿, 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或上下之分。‘义’是指办事到位、准确。这两个字几乎包括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曾国藩家训中, 我们可以理解到:即便在百业俱废的时代, 只要大家仍旧忠心耿耿的对国家精忠, 也有望使情况扭转。对于现代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中, 忠于职守可谓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廉洁奉公、不取私利、不徇私情、忠于职守可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面对生活我们应该刻苦钻研、正确理解国家的相关法规、法令, 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对待朋友、同事和气友善。忠于职守, 不但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更是当代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 是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方法。

3. 勤俭节约, 乃中华民族之美德。

中国人自古就崇尚勤劳、简朴的家风,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也正因为此, 历代的贤能义士都将简朴、勤劳作为居家创道的重要内容。曾国藩作为一代儒学大家自然也不会例外。在他的道德伦理体系之中, 勤俭治家在所有居家美德中置于首要位置。他认为, 能够勤俭持家, 家业不会有不兴旺的。虽然他是处于将相位置, 享受着高官厚禄, 但是他始终认为简朴家风是一种惜福的表现, 也始终这样要求自己。甚至在家训中写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 无一不与寒士相同, 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 则难望有成。吾忝为相将, 而所有衣服, 不值三百金, 愿尔等当守此俭朴宅风, 亦惜福之道矣”。当位高权重的曾国藩看到自己的儿孙衣着朴素的时候, 甚是满意。诉说自己当年在贫贱之时, 妻子亲自为他添柴做饭;而现在家境富裕了, 希望自己的儿孙不要奢侈, 要学会节俭。勤俭节约, 是当代社会和以前的各种社会形态下都推崇的一种道德的品格。虽然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 人们早已脱贫致富, 但是, 作为中国这个商品经济大国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贪欲被激化了, 也就导致了现代人的消费观念, 变得铺张浪费。因此, 重新感悟节俭的道德观念, 了解节俭的人生价值, 是现代人, 当代社会, 应该选择的道路。也是我们应该从曾国藩家训中所学习到的知识, 是曾国藩家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

4. 诚信是社会道德的基础。

诚实的品德在曾国藩的伦理道德体系中, 有着异于旁人的解释。他认为诚实就意味着一切, 没有诚实, 就没有一切。但是, 人, 要怎样才能做到诚实呢?曾国藩认为:“天地之所以息, 国之所以立, 圣贤之德业, 所以可大可小, 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始终, 不诚无物’”。在当代这个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时代, 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不讲诚信, 将不能立身处世, 古代是这样, 现代也是这样的。不同的社会会产生不同的伦理道德规范, 而社会现代化是中国走向成熟的一段必经之路。但是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建设社会大众所认同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 这是个需要慢慢摸索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 诚信始终是作为基础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 会造成社会的动荡。比如之前的问题奶粉、地沟油事件, 都是不法商人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制造的结果。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以法律的手段进行制裁, 但是更多的体现的是道德的滑坡, 道德底线的缺失。而曾国藩的道德理论, 加强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 提高个人自身道德品质, 个人以诚立身, 要求个人讲求诚信, 处理好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传统德育观念历史悠久, 从开始的‘独尊儒术’到后来的‘百家争鸣’实际上都是在传授人们不同的德育观念。曾国藩的德育观念,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 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 形成了自己的道德理论体系和亲身实践经验, 对社会的发展有了巨大的影响。即便是对于当代社会, 也是意义深远的。曾国藩家训, 将中国传统的德育观念更加人性化、具体化, 更加符合了现在的中国。

摘要:曾国藩的家训伦理思想处于中国仕宦家训历史中的巅峰位置。曾国藩的家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基础, 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德育教育的合理因素, 有益于促进现代家庭伦道德方面的新风建设。

关键词:曾国藩,家训,孝道,忠义

参考文献

[1]吴慧芳.中国传统德育的体系构成与特点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9.

[2]孙理兴.曾国藩治家伦理思想探析[J].齐鲁学刊.2000 (2) .

[3]戴素芳.论曾国藩家训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伦理学科学.2003 (9) .

中国家训声音论文 篇2

南京师范大学

郦波

第一讲

为学何如

一、为何学

l

不学无以修身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2

不学无以治平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读书改变气质

“学者,心之白日也。不知好学,即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亦皆有蔽也。此心自有光明正大,过人远矣。”(明

姚舜牧《药言》)

二、学什么

l

历史开人智慧 “为学何如?想不免趋时。然亦须多读书史,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乃佳。多读史书,为益不少。”(苏轼《与弟子书》)2

学一点哲学

“颜貌同于目际,犹不自瞻,况是非在于无形,奚能自睹?饰其容者,皆解窥于明镜;修其德者,必知访于哲人。”(李世民《帝范》)3

有专业,很重要 “人须有恒业,无恒业之人,始于丧其本心,终至丧其身。”(清

张履祥《训子语》)

三、怎么学

l

格物方能致知

“ 私欲去而聪明始开,致知故先格物;念头好而是非明,实践乃为诚意。”(清 刘沅《豫诚常家训》)

一记二问三思考

“日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侯见质问,不得放过。所闻侮语,归安下处,私省切要之言,逐日札记。”(南宋

朱熹《与长子受之》)3

取法乎上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帝范》)

四、“小学”与“大学”堪别

l

读书和做人不是两件事

“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句,句句贴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的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人。(清

陆陇其”《示大儿定征》)2

学习也要有气势 “园中新竹诞身,有不可遏之势。人为学,亦须蒸蒸日上,不可存萎靡不振之心。”(清

王师晋《资敬堂家训》)

了解社会才会有所作为

“民情不知,世事不晓,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力。晋帝之‘何不食肉糜’,其病即在此。”(清

张之洞《致儿子书》)

第二讲 办事之法

一、于事

l

办事五到法

“办事之法,以五到为要。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

《曾国藩家书》 2

处事三患

“思虑患不能远,临事患不能辨,改过患不能勇”(明

方孝孺《家人箴》)3

专注的力量

“应事以精,不畏不成形;造物以神,不患不成器。”(明

徐媛《训子》)

二、于人

l

不资众力,何以成功

“列宿腾天,助阴光之夕照;百川决地,添溟渤之深源;海月之深朗,犹假物而为大。不资众力,何以成功。” 《帝范》

宁与君子共过,不与小人争功

“不幸与君子同过,犹可对人;幸与小人同功,已为失己。况君子不必委过,小人无不居功。与人共事,何可不慎。”(清

王祖辉

《双节堂庸训》)3

恩威并用,慈厚怀人

“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

《帝范》

三、于人事

l

阳谋与阴谋

“智术仁术不可无,权谋术数不可有。盖智术仁术善用之以归于正者也,权谋术数曲用之以归于谲者也。”《药言》 2

待人接物四大坏心

“处己接物而常带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南宋 袁采《袁氏世范》)3

方圆之道

“人要放得、圆得,而方圆中却又有时宜。棱角峭厉非方也,和光同尘非圆也,而固执不通非易也,要认得明白。”《药言》

四、于己身

l

处事留有余地,务得意忘形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清 朱用纯《朱子治家格言》)2

十分精神,成就十分事业

“吾人做事,第一须赖学问,第二须靠精神,有十分精神,方能办十分事业”(清

胡林翼《致保弟》)

小聪明不足以成大事,人间正道是沧桑

“临大事,断大义,正道以当之。速机可以回小事,沉机可以成大计。”

第三讲

四季品性

一、须戒除

l

人生三不原则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到处人皆敬重”(《曾国藩家书》)2

为人两大丑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朱子治家格言》 3

守财奴守得住什么

“自处宜俭,处事待人又宜慷慨。若一味和聚,全不肯散,当与不与,当济不济,当用不用,辜负天生地宝,所谓守财奴究竟何尝受得?”

二、要培养

l

先真后善美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曾国藩家书》” 2

诚信最重要

“以身涉世,莫要于信。一事失信,便无事不使人疑。”《双节堂庸训》 3

正值者心安

“做官,做人,事事念念,为义为公。成败利钝,便无足计。大凡人能请约,即能秉正,事无不可为。”(明

葛守礼《葛端肃公家训》)4

豁达者光明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曾国藩家书》

三、求超越

l

逆境中超越自我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冲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量。”《药言》 2

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戒子书》 3

四季品性

“春夏发生,秋冬肃杀,天道也。惟人亦然,固要岩岩特立,令人不可干犯;亦须有蔼然之气,予人可近.”《双节堂庸训》

知耻才能上进,品高何愁鼠辈? “才能知耻,即是上进。立身无愧,何愁鼠辈。”(明

吴麟徽《家诫要言》)

第四讲

百善之先

一、孝自教出

l

孝不教不知 “父之爱子,人之常情。子之忠孝,有待教训。”(李世民

《教戒太子诸王》)2

不孝多因无知

“不孝子孙,眼底无一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五代

章仔钧《太傅公家训》)

孝在修良心 “天理良心,人之所以为人;宽仁厚德,覆载所以长久。得天地以为人,天地故为父母;父母才有我身,父母故同天地。欺堂上父母易,欺头上父母难。孝在修德,德在修心。”(清

刘沅《豫诚常家训》)

二、感恩与敬畏

l

孝是感恩,是敬畏:

“人生所关切者,莫大于天性之恩。父子兄弟,天性一体之恩也。子不孝,弟不悌,是灭天性也。”

感恩是一种卓识:

“终日戴天,不以为高;终日屡地,不知其厚。故草不谢荣于雨露,子不谢生于父母。有识者须反本而图报,勿贸贸焉已也。”(明

袁仁《训子语》)3

孝顺等不得:

“奉亲最急也,祭祀最严也。”(南宋

陆九韶《居家制用》)

三、孝之误区

l

孝不在物质

“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北宋

郑氏《教子语》)

孝不盲从

“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喻慈。”《袁氏世范》 3

孝不是表演

“人之孝行,根于诚笃。以声音笑貌谬为恭敬者,其不为天地鬼神所诛则幸矣,况望其世世笃孝而门户长隆者乎!”《袁氏世范》

四、齐家与治平

l

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准备

“德修而行立,行立而名成,只在家庭中做起”(清

钟于序《宗规》)2

家和万事兴

“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曾国藩家书》 3

有价值的人生是最好的报答

“为子之道,莫大于宝身全行,以显父母”(三国

王昶 《家诫》)

第五讲

表里如仪

一、何谓礼仪

l

礼仪是涵养的表现

“凡言语、文字,与夫作事、应酬,接续涵养”(明

袁仁 《训子语》)2

礼是一种自我定位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南宋 朱熹《紫阳朱氏宗谱》)

礼是持身之道

“当崇长幼,以礼自持”(东汉

张奂 《戒兄子书》)4

因礼致和

“礼终而退,和之至也”(三国

诸葛亮《诫子书》)

二、何谓礼仪

l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与人并坐,不可倒身后靠,摇腿颤脚。二者既惹人生厌,亦非后福之相。对尊长,则尤为不可。(清

李绿园”《家训谆言》)2

舌尖上的礼仪

“盛馔变色,为相敬也;蔬食必饱,为相爱也。随分而宜,有何分别?识此意,人易于待我,我亦易于待人。”(明

陈正龙《家矩》)3

送礼要轻

“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北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4

敬学、济困是大礼仪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南宋

朱熹《紫阳朱氏宗谱》)

三、表里如“仪”

l

仪自心出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东汉

郑玄《诫子益恩书》)2

仪始于善良

“面不修饰,尘垢秽之;心不四善,邪恶入之。”《女训》 3

礼仪的关键在内心的至诚

“祭礼重大,以至诫严洁为主。”(南宋

张浚《遗令》)4

失礼莫失心

“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清

王夫之《丙寅岁寄弟侄》)

第六讲

仁者爱人

一、仁者爱人

l

爱为生生之本

“和气能育万物,爱为生生之本

”(明

袁黄《训子言》)2

仁爱可以去浮躁气

“欲平盛气,当先近情。近情者,洞民情也。”(清

林纾《示珪儿书》)3

相互友爱,具能自得

“同列之间,随器以应之,则彼自容矣。”(唐 苏環《中枢龟镜》)4

爱人者,人恒爱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明

高攀龙《高忠宪公家训》)

二、独夫而亡

l

独夫而亡

“不亲其亲,独智其智,颠覆莫持,二世而亡。”《帝范》 2

一个好汉三个帮

“枝叶不疏,则根柢难拔;肱骨既损,则心腹无依。”《帝范》 3

势利眼中无朋友 “道义中有全交,势利中无完友。质直敢言者为诤友,善柔顺意者非良朋”(清

胡达源《远小人》)4

三好生

“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具要好师、好友、好榜样!”《曾国藩家书》

三、对自己人

l

爱人也是爱自己

“厚己薄人,固为自私;厚人薄己,亦匪其宜。太公之道,物我同视,循道而行,安有彼此?”《家人箴》

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 “以量容人,常识一国如一家、一家如一身可也。”(元

郑太和《郑氏规范》)

l 换位思考

“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知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爱之民物。”《资敬堂家训》 l 没朋友,是人生第一恨事

中国家训声音论文 篇3

关键词:家族,家规,家训,刘氏家族

秦汉以来, 作为中国家族谱系中的“御龙家族”, 刘氏家族繁盛无二, 其家族中出现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极多, 世有“刘天下, 李半边” 之谚。刘氏家族为何会达到这种地位?原因颇多, 但从家族教化与规训的角度来看, 其颇具中国特色的家法族规可以说起到了重要的效应作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 刘氏家族贤达人士对其家族成员及后代子孙的特殊家训是我们不该忽视并应长期予以重视的。在此方面, 我们认为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劝学式家训

该类型家训以屏山公遗训颇具代表。屏山公为北宋理学名家刘子翚, 字彦冲, 一作彦仲, 号屏山, 又号病翁, 建州崇安 (今属福建) 人, 以父任补承务郎, 辟真定幕府。南渡后, 通判兴化军, 秩满, 诏留任, 以疾辞。筑室屏山, 专事讲学。与胡宪、刘勉之为道义交, 朱熹曾从其学, 著有《屏山集》。《宋史·儒林传》曾有其临终遗训的记载, 其文论曰: “一日, 感微疾, 即谒家庙, 泣别母, 与亲朋诀, 付珙家事, 指葬处, 处亲戚孤弱之无业者, 训学者修身求道数百言。后二日卒, 年四十七。学者称屏山先生。”[2]卷193, 儒林4

屏山先生去世之后, 由于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其崇高的学术地位, 颇为后世仁人君子所敬重, 刘氏后代更是将其视为先贤达人的优秀代表。这一点, 从多个刘氏族谱中皆以屏山公遗训作为其家族共尊家训便是明证。如同治十三年刘锦球等所修《刘氏宗谱》中即有“屏山先生遗训”一条, 光绪年间刘国生等所修的《蓉湖柳荡刘氏族谱》中亦有“屏山公遗训”一条, 条目虽有略异, 但内容并无甚大差别, 皆讲学问、修身之道。其遗训论曰“:吾闻之‘:糟粕捐, 淳精聚;诚意毕, 刍狗除……此言虽小, 可以谕大。孰为学问之粹, 而益于吾身哉……出诣于西, 底止必秦, 其次也。顷刻之功, 初若不是外务夺之, 或断或续及其至焉, 皆其所积……故君子许其进, 而惰夫疑其自绝。原有生之初, 愚如混混, 学如蜕焉, 其质乃变。变非他, 知实, 有昔见。有之则诚、体之则仁。孰明此哉……师乎, 惟己之为, 温故知新吾, 昔闻与今闻合, 岂不欢欣, 如膏炽薪, 心源益明。’”以上叙述种种, 凡数百言, 最后说道“:泯泯棼棼, 以敬直之, 如风扫蚊, 一道通明, 振古如兹。曰:予衰矣!尚识前言, 予其循之, 学必有闻。”[3]卷1可见, 屏山先生的个人遗训以讲读书为主要内容, 颇符合其学人身份与人生理念。而以劝导读书以修身的贤达家训, 亦是古代中国名人家训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二、劝导式家训

此类贤达家训是中国传统家训的常见形式。其文辞简约, 特征鲜明。如以漫塘先生家训为例。漫塘先生, 字平国, 号漫塘病叟, 镇江金坛 (今属常州) 人。绍熙元年 (1190) 举进士。历任州县, 有能声。寻告归。隐居三十年, 于书无所不读。既卒, 朝廷嘉其节, 谥文清。其家训内容我们现在可从同治年间敦睦堂《刘氏族谱》以窥其略“:孝以事亲, 敬以事兄, 兄友弟恭, 勿容间言。内外必严, 出入必谨, 庶身之修, 在家亦正。谦尊而光, 傲实凶德, 有心必治, 临事毋刻。岁计在春, 日计在晨, 若士若民, 罔没不勤。内不自强, 晏起安坐, 一朝时过, 宁受饥饿。进篑山成, 涓流川竭, 若富若贫, 皆须俭节。内不自量, 惟务美观, 一朝力尽, 徒成笑端。勿持有理, 易兴牒讼, 勿持有援, 迟完税赋。一有追絜, 辱及门户, 乡里贵和, 细故宜忍。交友必择, 邪謟勿近, 一或反是, 必生悔吝。”[4]卷1细读其文, 我们可以看到漫塘先生家训其文通俗易懂、文采斐然, 使人读之倡晓痛快, 便于记诵。同时其家训内容导人明礼守孝、强调修身自强, 内容涵盖亦颇广泛, 但甚少惩戒式的言辞, 但总体来看, 我们认为其应是劝导式贤达家训的典范。

三、劝诫式家训

此类家训亦是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与劝导式家训颇多相似, 涉及明礼、守孝、修身等各方面的内容, 不同之处在于该家训在“训”的同时, 亦有“诫”的规定“, 训”与“诫”相结合, 使得该家训的内容更加详尽, 更加严谨, 也更加合理化。如民国初湘乡城江刘氏翊圣公家训即是如此。翊圣公为该家族之始祖“, 字益赞, 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元大德十年生, 仕元官至凤阁学士。泰定年间, 逆当道, 谪潭州, 致仕遂家于湖南长沙府, 生有十子, 其后裔分居各地”[5]17。故作为其后世子孙, 将其始祖之训作为一重要的人生守则也就无足奇怪的了。细看其家训:如其第一条:孝为百行原。翊圣公训诫道“:凡生事葬祭皆宜随分自尽, 勿忤逆失养, 勿远游遗亲, 勿居丧放荡, 勿致事不敬。”[6]卷2很明显, 翊圣公将孝的训诫分为“训”与“诫”两部分“, 训”的部分语言精练, 通俗易懂“, 诫”的部分则是层次清晰, 阐释明白。此外, 其家训中“悌为顺德”“、信为行本”“、廉以养心”“、耻可格心”等劝诫诸条亦皆遵此例。同时, 我们还可以看到, 其家训在“诫” 训子孙时, 多以“勿”字相要求, 比之单单劝说式的家训显然又具体了许多, 且更加具有说服力。

四、劝惩式家训

一般而言, 此类家训含有劝导式家训与劝诫式家训的一般内容, 但前面二者的核心内容还是以规劝与导向为主, 对其后世子孙违反家训的行为则没有具体惩罚性的措施。但是劝惩式家训则不然, 它将“劝”与“惩”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是中国传统家训中体例最完善、内容最完整之家训。如毗陵新安刘氏乐隐公家劝录便是此类家训的典型代表。

乐隐公姓刘名桨, 是宋代抗元名臣之后, 少年时曾随父抗战, 后随父隐居于常州城东的新安里。宋亡之后, 作为忠臣之后, 拒不仕元, 号为“乐隐公”。该篇“家劝录”即为“乐隐公”晚年所作, 后被其刘氏子孙所奉, 成为世代尊崇的刘氏家规。具体来看, 该家劝录开篇即讲道: “伏念祖宗, 世袭诗礼, 世秉忠义, 是以传世长久。“”为后人者, 当味诗礼遗训, 仰忠义遗风, 一举一动, 规规矩矩, 准准绳绳, 善承先志, 毋玷家声。”[7]卷1其后, 刘桨对其家族子孙在职业选择、兄弟关系、家产处理、子孙教育等都作出了一一具体的规定。如其说道要后世子孙“以诗书为业, 耕种为资”, 要其兄弟之间要互敬互爱“, 兄弟间有是非谗构, 即时面讲明白, 无得藏疑”“、增置田庄器物, 宜兄弟通知。设私意一萌, 其害尤甚”[7]卷1等。此外, 对于后世子孙, 则要求“子孙六岁以上, 便择老成有学行者教之。先知揖让尊卑之礼, 稍长教以孝悌忠信, 使底于成立, 无忝尔祖”[7]卷1。同时, 该家训的最主要特点即家惩的内容。 如其说道“:宗谱传示子孙, 务要及时修辑, 勿致散亡。凡在宗族, 弗论亲疏, 弗论贤愚, 一一登明谱牒。毋曰某为疏而略之, 某为贫贱而黜之……不肖者之子孙, 苟能自励, 他日不为贤子孙乎?至有为非为盗而不悛者, 始除其名。其子若孙有能干祖父之蛊, 变恶为美, 则又子其祖父应书名之处, 涂而墨之, 泯其一代, 然后书其子孙之名以接续之, 亦劝惩之一法也。”[7]卷1

五、劝谕式家训

此处我们所指之劝谕式家训即刘氏之“三祖遗训”。“三祖遗训” 又被称为“三帝遗训”, 此遗训在刘氏家族中广为流传。从内容上看, 该遗训亦以劝诫导向为主, 但由于所涉人物皆为刘氏之古代帝王, 其所说诸条皆有圣谕之意, 故我们命名此种家训为劝谕式家训。现在徐州汉里堂刘氏族谱《汉祖流史》、《四川刘氏通志》、《湖南刘氏源流史》 等族谱姓史中对其多有记载。其文说道:

西汉高帝遗训:夫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 给饷馈而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 战必胜, 攻必克, 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东汉光武帝遗训: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 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故曰:广文地者荒, 务文德者强, 有其有者安, 贪人有者残。

蜀汉昭烈帝遗训:勉之, 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善, 可以服人![8]199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三祖遗训”的内容主要取材于正史的部分历史记载, 讲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蜀汉昭烈帝刘备在用人、 做事、教子等诸方面的经验总结与现实教训。在传统中国社会, 刘氏宗族子孙将之作为了自己的传家之宝, 颇多尊崇。对其后人来讲, 尤其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刘氏族人来讲, 虽然传统家族秩序早已不复存在, 礼法观念亦渐趋淡漠, 但随着人们对自己族群与血缘认同感的增强以及刘氏宗族联谊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祖遗训”越来越多地被刘氏族人所认同和接受, 并逐渐成为了整个刘氏家族的共遵家训, 亦是当代刘氏家族共尊的传家规范。

刘氏家族的家法族规内容丰富, 体例多样, 涵盖面极广。正基于此, 其家族的内部结构也保持了一定的传统性、稳定性与常态化。“诸男皆明秀, 几能守家规。”[9]卷5无怪乎在这种家法族规体制的影响下刘氏家族会成为古代中国的御龙家族了。

参考文献

[1]本文认为, 家训有广义与狭义之两端。广义之家训意即一般意义之家训, 其多由合家尊长共议而定, 内容涉及亦多宽泛, 与一般意义的家劝、家戒、家规之内容别无二致, 其名称亦可互换使用。故其共性特征明显, 并无甚特别含义。狭义之家训, 其论述则多显其个性特征, 一般由具体的家族贤达而定, 所论内容详瞻, 表现形式灵活, 既有刘氏各支脉自守之家训, 又有刘氏宗族共尊之家训, 影响深远。

[2]《宋史·儒林传》.

[3]刘锦球, 等.屏山先生遗训[A].刘氏宗谱[M].同治十三年敦睦堂铅印本.

[4]刘锦球, 等.漫塘先生家训[A].刘氏宗谱[M].同治十三年敦睦堂铅印本.

[5]张海瀛, 武新立.中华族谱集成[M].巴蜀书社, 1995.

[6]刘国安.翊圣公家训[A].湘乡城江刘氏续修族谱[M].民国6年彭城堂刻本.

[7]刘坤道, 等.乐隐公家劝录[A].毗陵新安刘氏宗谱[M].1948年佩堂木活字本.

[8]刘天瑞.福建莆田西刘刘氏族谱[M].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西刘海内外联谊会, 2002.

上一篇:连体高层结构动力分析下一篇:甲酸的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