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国历代名门的家训经典句子

2024-09-27

出自中国历代名门的家训经典句子(通用2篇)

出自中国历代名门的家训经典句子 篇1

出自中國歷代名門的家訓經典句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德惟賢,能服於人。

劉備《敕後主辭》

評: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北宋)邵雍《戒子孫文》

評:教育的精力應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其效率才最高。

■吾人生於天地之間,只思量做得一個人,是第一義,餘事都沒要緊。

做好人,眼前覺得不便宜,總算來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覺得便宜,總算來是大不便宜。千古以來,成敗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覺悟?真是可哀!吾為子孫發此真切誠懇之語,不可草草看過。

以孝悌為本,以忠信為主,以廉潔為先,以誠實為要,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

善須是積,今日積,明日積,積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喪身亡家者,豈不可畏也!

(明)高攀龍《高氏家訓》

■你發憤立志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氣來。

(明)楊繼盛《楊忠湣公遺筆》

■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驕養太過的,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藥言》

■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棄其在我者,毋強其在天者。

(明)袁衷等錄:《庭幃雜錄》

■志之所趨,無遠不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

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於身。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於彼,妄則無害於身。……止謗莫如自修。

(魏)王昶:《戒子侄》

■恭為德首,慎為行基,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謄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後動。……

(西晉)羊祜:《戒子》

■勤學行,守基業,修閨庭,尚閑素。如此,足無憂患。

(南朝.齊)蕭嶷《戒子》

■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李世民《帝範》

評:一個“孝”字,一個“恭”字,概括多好啊!我常覺有愧于父母養育之恩,得之太多,報之太少;不恭於上級太多而不覺,故常使小頭頭們不喜歡,此多源於自我感覺良好,有自負病。

■藏精於晦者則明,養神于靜則安。晦所以蓄用,靜所以應動,善蓄者不竭,善應者無窮。

歐陽修《示子》

評:外表憨厚,要木訥,內心清楚,精明,這樣就叫大智若愚。我則有點相反的味道,要少說話,同時,要內心專一純正的做事,讀書,這樣才真正地自然而然地內藏大智,外表若愚,孔子說:君子訥于言而敏於行。看來,若敏於言而訥於行,則小人一個了。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

(北宋)範純仁《戒子弟言》

■人生世間,自有知識以來,即有憂患不如意事。小兒叫號,皆有不平。自幼至少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雖大富貴之人,天下之所仰羨以為神仙,而其不如意處,各自有之,與貧賤人無,無特所憂患之事異爾。故謂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能達此理而順受之,則可少安……

言忠信,行篤敬,乃聖人教人取重於鄉曲之術。蓋財物交加,不損人而益己;患難之際,不妨人而利己,所謂忠也。有所許諾,絲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所謂信也。處事近厚,處事近厚,處心誠實,所謂篤也。禮貌卑下,言辭謙恭,所謂敬也……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至於君子而偶罹於災禍者,多由自負以召致耳……

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貧賤而不可無者,節也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

方孝孺《家人箴》

■一孝立,萬善從,是為肖子,是為完人。

凡人為子孫計,皆思創立基業。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產而房產,已失其本矣……

(明)姚舜牧《藥言》

評:《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說: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何為計深遠?就是分清哪些是他生存發展的“至大至久”的東西,觸龍說的培養長安君的能力、威信,此處說的“心地”、“德產”都是“至大至久”的東西,它是和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所說的“素質”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我所強調的習慣養成教育、乘著小時候記性好把名篇中的大部背上來的設想,算不算“至大至久”的東西?總的說,要為孩子的生存發展“授之以漁”,不能只“授之以魚”!

■知有己不知有人,聞人過不聞己過,此禍本也。

打掃光明一片地,囊貯古今,研究經史。

“豈可動我一念”,此七字真經也。

少年人只宜修身篤行,信命讀書,勿深以得失為念。所謂得固欣然,敗亦可喜。

人品須從小做起,權宜、苟且、詭隨之意多,則一生人品壞矣。

器量須大,心境須寬。

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餘。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

評:少年人做任何事都不如讀書合算,在當今社會更是如此,求之於人不如求之於自己的大腦,二十五歲前應將基礎的東西全部學到手,將來發展就不可限量。我的少年時光,浪費時間太多,一是自己不懂珍惜,二是沒有高人指點,我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蠅頭小利上,應“勿深以得失為念”,否則,假如我現在是博士,我難道需要整日算賬過日子嗎?我為經濟浪費了太多時光,反過來是始終解決不了經濟問題,沒有把握解決問題的根本。這個問題今天對我仍有注意的意義,只有一個前提,保證身體健康,其餘都可不顧,我的教書職業已基本走到了盡頭,前面剩下的只是重複,而且還有可能倒退,要把精力重新聚集起來對準學習,再過三二年那真的是無回天之力了。

要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從點滴做起。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流,積為江河;星星之灼,燎于原野,其始至微,其終至巨。

■沉默緩畏,遇物和而有容,語言舉止務淹雅凝重,喜怒不形於色,然後可以為佳士。

(北宋)梁燾《家庭談訓》

評:對穩重的人人們容易產生信任感,我以前有點嬉笑無度,今後要注意這一點,要想著說話,不要搶著說話,要舉止安詳大方,要內心純正專一淡泊。要怕人說聰明、腦子好,不要怕人說蠢、笨、呆、癡、傻。

■食已無事,經史文典謾讀一二篇,皆有益於人,勝別用心也。

(南宋)江端友《戒子》

評:此為上乘養身之道!

■才不宜露,勢不宜恃,享不宜過。能含蓄退遜,留有餘不盡,自有無限受用。

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無他妄念,此心多少快活!

看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教人做個好人,人謂做好人難,余謂極易。不做不好人,便是好人。

■童子涉世未深,良心未喪。常存此心,便是作聖之本。

■夜臥不眠,常須息心定志,勿妄籌畫無益之事及起邪思。當審觀此身暫聚不久,既死之後,急急殮藏,蓋其敗壞不可堪見,方此之時,誰為我者?如此思之,用意勞神、鑿空妄作、名利之心可皆灰滅。以此涉世,遇患鮮矣。

(南宋)江端友《戒子》

評:也算是看破紅塵。

■余平生不肯說謊,卻免卻許多照顧前後。

評:一句話道出了不說謊的好處,這也是使自己身心少受累、活的輕鬆的重要一條。

■做人要存心好,讀書要見理明。

■無哲不愚。

評:愚是外在的表現,愚是形似簡單實質大徹大悟掌握了事物基本規律的的表現。

■阿諛從人可羞,剛愎自用可惡,不執不阿,是為中道。

(明)姚舜牧《藥言》

■做人最忌是陰惡。處心尚陰刻,做事多陰謀,未有不殃及子孫者。語雲:有陰德者必有陰報……先人有言:“存心常畏天知。”吾於斯語,夙夜念之。

■以忠信為心,出言行事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久而家庭信之,鄉國漸信之,甚至蠻貊且敬服之。由其平生之所積然也,故曰誠能動鬼神。若懷欺挾詐,言不由中,行無專一,欺一二人將至人人疑之,一二事不實,事事以為不實,凡所接對,莫不猜防怨惡,將何以自立於天地間!每見年少之日,自謂智能,雖在父子兄弟間,說不從實,舉動詭秘,見惡親長,取賤鄉鄰,雖至老死,後人猶引以為戒,哀哉!

■人子事親多方,只生事盡力死事,盡思二語蔽之。

■人家不論大小,總看此身起。此身正,貧賤也成個人家,富貴也成個人家,即不能大好,也站立得住……所以修身為急,教子孫為最重,然未有不能修身能教子孫者也。

■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惟讀書可以養之……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

■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閒即為主人。

■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語辭氣,最為要緊。

(清)張英《聰訓齋語》

■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鮮也。

(清)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大抵人情慕其所無,厭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

陸游《放翁家訓》

■養身莫善於寡欲。

孟子

■夫生生之資,固人所不能無,然勿求多餘,多餘希不為累矣。

司馬光《訓子孫文》

■夫謀利而不遂者,不百一;謀名而不遂者,不千一;今處世不能百年,而乃僥倖於不百一不千一之事,豈不癡甚矣哉!

■一家之事,貴于安寧和睦悠久也,其道在於孝悌謙遜。

(南宋)陸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安家兩字,曰讓與與忍。防家兩字,曰盜與奸。亡家兩字,曰淫與暴。……

子孫不患少,而患不才;產業不患貧,而患喜張;門戶不患衰,而患無志;交遊不患寡,而患從邪。不肖子孫眼底無幾句詩書,胸中無一段道理,神昏如醉,體懈如癱,意縱如狂,行卑如丐,敗祖宗成業,辱父母家聲。是人也,鄉黨為之羞,妻子為之泣,豈可入吾祠,葬吾塋乎?戒石俱在,朝夕誦念。

(明)呂坤《孝睦房訓辭》

■凡家不可太貧,太貧則難立;亦不可太富,太富則易淫……可以養生送死守家法長子孫而已。

人家不論貧富,貴賤,只內外勤謹,守禮畏法,尚謙和,重廉恥,是好人家……

(清)張履複《訓子語》

■人生豪俠周密之名,最不易副。事事應之,一事不應,遂生嫌怨;人人周之,一人不周,便存形跡。若平素儉素,見諒於人,省無窮物力,少無窮嫌惡,不亦便乎?

(清)張英《聰訓齋語》

■凡為人弟者,不敢以富貴加於父兄宗族。

司馬光《居家雜儀》

■女訓雲:家之和不和,皆系婦人賢否。何謂賢?事舅姑以孝順,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溫和,接子孫以慈愛,如此之類是已。何謂不賢,淫狎妒忌,恃強淩弱,搖鼓是非,縱意徇私,如此之類是已。天道甚近,福善禍淫,為婦人者,不可不畏。

■為家長者,當以至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

■立家之道,不可過剛,不可過柔,須適厥中。

(元)鄭太和《鄭氏規範》

■夫家所以齊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婦曰順……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規》

■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司馬光《訓儉示康》

■公(張文節,宋真宗時宰相)歎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以頓儉,必致失所。豈若事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司馬光《訓劍示康》

■厚葬於存歿無益,古今達人,言之已詳……至於棺柩亦當隨力……勿為人言所搖,木入土中,好惡何別耶?

廣召鄉鄰,又無益于死者,徒為重費,皆不須為也。

石人石虎之類,皆當罷之。欲識墓處,立一二石柱可也。

陸游《放翁家訓》

■一日之計在於寅,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起家的人,未有不始於勤而後漸漸流於荒惰,可惜也。

■居家之要,在勤儉二字,既勤且儉,尤在忍之一字。

偶以言語之傷,非橫之及,不勝一朝之忿,構怨結仇,致傾家室。可惜歷年勤儉之苦積,一朝輕廢也,而況及其身,並及其先人哉。宜切戒之。

■家處窮約時,當念守分二字;家處富盛時,當念惜福二字。

評:“惜福”就是不要作著過,要憶苦思甜。

■惟清修可勝富貴,雖富貴不可不清修。

(明)姚舜牧《藥言》

■處亂世與太平時異,只一味節儉收斂,謙以下人,和以處眾。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

■做人家,切弗貪富,只如俗言“從容”二字甚好……假如八口之家,能勤能儉,得十口資糧;六口之家,能勤能儉,得八口資糧,便有二分餘剩。何等寬舒,何等康泰。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勤與儉,治生之道也。不勤則寡入,不儉則妄費。寡入而妄費則財匱,財匱則苟取,愚者為寡廉鮮恥之事,黠者入行險僥倖之途。生平行止,於此而喪;祖宗家聲,於此而墜,生理絕矣。又況一家之中,有妻有子,不能以勤儉喪表率,而使相趨於貪惰,則自絕其生理,而又絕妻子之生理矣。

■豐儉隨其財力,則不謂之費。不量財力而為之,或雖財力可辦,而過於侈靡,近於不急,皆妄費也。年少主家事者,宜深知之。

中產之家,凡事不可不早慮。有男而為之營生,教之生業,皆早慮也。

袁采《袁氏家範》

■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留三分為水旱不測之備,一分為祭祠之用,六分分二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數,約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餘而不可盡用,至七分為得中,不及五分為嗇,其所餘者,別置簿收管,以為伏臘裘葛,修葺房屋,醫藥,賓客,弔喪,問疾,財節饋送。

(南宋)陸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儉者,君子之德。世俗以儉為鄙,非遠識也。儉則足用,儉則寡求,儉則可以成家,儉則可以立身,儉則可以傳子孫。

富家有富家計,貧家有貧家計,量入為出,則不至乏用矣。用常有餘,則可以為意外橫用之備矣。

■君子豈不為子孫計?然其子孫計,則有道矣。種德一也;家傳清白,二也;使之從學而知義,三也;受以資身之術,如才高者,命之習舉業,取科第,才卑者,命之以經營生理,四也;家法整齊,上下和睦,五也;為擇良師友,六也;為娶淑婦,七也;常存儉風,八也。……

衣以歲計,食以日計。一日闕食,必至饑餒。一年闕衣,尚可藉舊。食在家者也,食粗而無人知;衣飾外者也,衣敝而人必笑。故善處貧者,節食以完衣;不善處貧者,典衣而市食。

(南宋)倪思《經鋤堂雜誌》

■陸梭山之法最詳……古人之意,全在小處節儉。大處之不足,由於小處之不謹;月計之不足,由於每日之用過多也。

(清)張英《恆產瑣言》至95頁

■市邑小兒,非有壯夫攜負,不可令遊街巷,慮有誘略之人也。……人家有僕,當取其樸直謹願,勤于任事,不必責其應對進退快人意。……快意之事常有損,拂意之事常有益……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無端不可輕行借貸,借貸要還的,一毫賴不得。若家或頗過得,人有急來貸,寧稍借之,切不可輕貸,後來反傷親情也。若作保作中,即關己行,尤切記不可。

……凡親醫藥,須細加體訪,莫輕聽人薦,以身軀作人情。凡請師傅,須深加揀擇,莫輕信人薦,以兒子作人情。凡成契券、收稅冊大關節,須詳加確慎,莫苟信人言,輕為許可,以身家作人情。

(明)姚舜牧《藥言》

■家庭禮數,貴簡而安,不欲煩而勉。……凡人田產錢財交涉者,定要隨時討個決絕,拖延生事。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朱伯廬《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令人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其質樸,訓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辭嚴法肅。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見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倚。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自古人倫,賢否相雜。或父子不能皆賢,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蕩,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無此患者。雖聖賢亦無如之何。譬如身有瘡痍疣贅,雖甚可惡,不可決去,唯當寬懷處之。能知此理,則胸中泰然矣。古人所以謂父子兄弟夫婦之間,人所難言者如此。……

年高之人,作事有如嬰孺,喜得錢財微利,喜受飲食果實小惠,喜與孩童玩狎。為子弟者能知此,而順適其意,則盡其歡矣。……

凡人之家,有子弟婦女好傳遞言語,則雖聖賢同居,亦不能不爭。且人之作事,不能皆是,不能皆合他人之意,寧免其背後評議?背後之言,人不傳遞,則彼不聞知,寧有忿爭?惟此言彼聞,則積成怨恨。況兩遞其言,又從而增易之,兩家之怨,至於牢不解。唯高明之人,有言不聽,則此輩自不能離間其所親。

同居之人,或相往來,須揚聲曳履,使人知之,不可默造,慮其適議及我,則彼此愧慚,進退不可。……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周旋親友,只看自家力量,隨緣答應窮親窮眷,放他便宜一兩處,才得消讒免謗。

凡人說他兒子不肖,還要照管伊父體面,說他婆子不好,還要照貓畫虎管伊夫體面。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人不可孤立,孤立則危。天子之尊,至於一夫而亡,況其下乎?一家之親而外,在宗族當不失宗族之心,在親戚當不失親戚之心,以至鄉党朋友亦如之,以至朝廷邦國亦如之。欲得其心非他,忠心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而已。人情不遠,一人可處,則人人可處……尊長成其尊長,能教率卑幼;卑幼安其卑幼,能聽順尊長,雖目前衰落,已有勃興之勢。若其反此,目前雖隆,替可待也。

(清)張履祥《訓子語》

■不必言古聖賢孝弟之行,如大舜、武、周、泰伯、伯夷,各造其極。只如晨省昏定,推梨讓棗,有何難事,而今人甘心不為。極而至於生不能養,死不能葬,大不孝于父母;有無不通,長短相競,大不友于兄弟。噫!是即孩提時,頃刻不見父母,則哭泣不止,兄弟同床共席,則相憐相愛之孝子悌弟也。人皆望長而進德,奈何反至於此?

朱柏廬《勸言》

■吾今日為人之父,蓋前日嘗為人之子矣,凡吾前日事親之道,每事盡善,則為子者得於見聞,不待教詔而知效。倘吾前日事親之道,有所未善,將以責其子,得不有愧於心?……

評:身教重於言教。

■人之性,遇強則避,遇弱則肆。父嚴而子知所畏,則不敢為非,父寬則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

評:慈父要防出敗子。

■人當嬰孺之時,愛戀父母至切。父母親于其子嬰孺之時,愛念尤厚,撫育無所不至。蓋由氣血初分,相去未遠,而嬰孺之聲音笑貌,自能取愛於人,亦造物者設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窮。……

父母于其子幼時,愛念撫育,有不可以言盡者。子雖終身承顏致養,極盡孝道,終不能報其少小愛念撫育之恩,況孝道有不盡者。凡人之不能盡孝道者,請觀人之撫育嬰孺,其情愛如何,終當自悟。……

父母見諸子中有獨貧者,往往念之,常加憐恤,飲食衣服之分,或有所偏私。子之富者,或有所獻,則轉以與之。此乃父母親均一之心,而子之富者,或以為怨,此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貧,父母親必移此心於我矣。

人於子孫,雖見其做事多拂己意,亦不可深厚感情憎之。大抵所愛之子孫未必孝,或早夭,而暮年依託及身後葬祭,多是所憎之子孫。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賢不肖皆吾子,為父母者切不可毫髮偏愛。偏愛日久,兄弟間不覺怨憤之積,往往一待親歿而爭訟之。創業思垂永久,全要此處見得明,不貽後日之禍可也。

(明)姚舜牧《藥言》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親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難得者兄弟,易得者財產。

(清)張履祥《訓子語》

■法昭禪師偈雲:“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詞意藹然,足于啟人友于之愛。

(清)張英《聰訓齋語》

■孔子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善為家者盡其所有而均之,雖糲食不飽,弊衣不完,人無怨矣。夫怨之所生於自私及有所厚薄也。

司馬光《訓子孫文》

■父之兄弟,謂之伯父、叔父,其妻謂之伯母、叔母,服制減于父母一等者,蓋謂其撫字教育,有父母之道,與親父母不相遠。而兄弟之子謂之猶子,亦謂其奉承報孝,有子之道,與親子不相遠。故幼而無父母者,苟有伯叔父母,則不至於無所養;老而無子孫者,苟有猶子,則不至於無所歸。此聖王制禮立法之本意。

評:在過去的大家庭中,這種論述是非常符合現實的。但現在這種親情在小家庭模式下,已幾乎沒有說服力了,可以預見未來,隨著撫養孩子社會化的發展,即使是同胞,親情也會越來越淡。

一應親戚故舊有所借貸,不若隨力給與之。言借則我望其還,不免有所索。……方其借之時,禮甚恭,言甚遜,其感恩之心,可指日以為誓。至他日責償之時,恨不以兵刃相加。凡親戚故舊因財成怨者,多矣。俗謂“不孝怨父母,欠債怨債主”。不若念其貧,隨吾力之厚薄,舉以與之,則我無責償之念,彼亦無怨於我。……

人言光景百年,七十者稀,為其倏忽易過。而命窮之人,晚景最不易過。大率五十歲前,過二十年如十年。五十年後,過十年不啻二十年。而婦人這享高年者,尤為難過。

(南宋)袁采《袁氏家範》

親姻饋送,一年一度,非常慶吊,則不拘此。切不可過奢,又不可視貧而加薄,視富而加厚。

(元)鄭太和《鄭氏規範》

■毋以小嫌而疏至親,毋以新怨而忘舊恩。

(明)許相卿《許雲屯貽謀》

■你姐是你同胞的人,她日後若富貴便罷,若是窮,你兩個要老實供給照顧她。你娘要與她東西,你兩個休要違阻,若是有些違阻,不但失兄弟之情,而且使你娘生氣,又為不友,又為不孝,記之記之。

(明)楊繼盛《楊忠憨公遺筆》

■鄰與我相比日久,最宜親好。(明)姚舜牧《藥言》

■女子既嫁,若是夫家貧乏,父母兄弟當量力周恤,不可坐視。其有賢行,當令子女媳婦敬事之。其或不幸夫死無依,歸養於家可也。俗于親戚富盛則加親,衰落遂疏遠,斯風最薄,所宜切戒。……

婦之於夫,終身攸托,甘苦同之,安危與共,故曰“得意一人,失意一人”。舍父母兄弟而托終身於我,情亦可念也。事父母,奉祭祀,繼後世,更其大者矣。有過失,宜含容不宜輒怒,有不知,宜教導不宜薄待。《詩》曰:“如賓如友”,賓則有相敬之意,友滋益之義。

■銘金人雲:“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奪其翼,善飛者減其指,有角者無上齒,豐後者無前足,蓋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雲:“多為少善,不如執一;鼴鼠五能,不成伎術。”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注:①銘金人即孔子在洛陽的太廟前看到一個鐵鑄的人,三緘其口,背後有銘文。

②鼴鼠有五能,能飛,但飛不過房屋;能爬,但爬不上樹頂;能游,但遊不過河谷;能打洞,但藏不住身體;能跑,但跑不過人。

■君子居不欺乎暗屋,出不踐乎邪徑,外訥於言而內敏於行,然後身立而名著矣。

(北宋)賈昌朝《戒子孫》

■世事多更變,乃天理如此。今世人往往見目前稍稍榮盛,以為此生無足慮,不旋踵而破壞者多矣。大抵天序十年一換甲,則世事一變。今不須廣論久遠,只以鄉曲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論目前,其成敗興衰何嘗有定勢。世人無遠識,凡見他人興進及有如意事,則懷妒,見他人衰退及有不如意事,則譏笑。同居及同鄉人最多此患,若知事無定勢,則自慮之不暇,則何暇妒人笑人哉。

(評:成敗無定勢,說得多好,上百年的貧苦出了我一個讀書人,若無警惕性,很快就會喪失,如何保持,教育好孩子是根本,其次要再尋求新發展。)

人有患難不能濟,困苦無所訴,貧乏不自存,而其人樸訥懷愧,不能自言於人者,吾雖無餘,亦當隨力周助。此人縱不能報,亦必知恩。……在今日無感恩之心,在他日無報德之事。正可以不恤不顧待之,豈可割吾之不敢用,以資他人不當用?

居鄉及在旅,不可輕受人之恩。方吾未達之時,受人之恩,常在吾懷,每見其人,常懷敬畏,而其人亦以有恩在我,常有德色。及吾榮達之後,遍報則有所不及,不報則為虧義。故雖一飯一縑,亦不可輕受。前輩見人仕宦而廣求知己,戒之曰:“受恩多,則難以立朝。”宜詳味之。

今人受人恩惠,多不記省,而有所惠於人,雖微物亦歷歷在心。古人言:“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誠為難事。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古稱三家村亦有小人,當思處之之道。只勿與校,而漸以理屈之。

古稱受恩多,難立朝,居鄉亦難立身,要須勤儉資身,以免求人。

(明)許相卿《許雲屯貽謀》

虛偽詭詐,機謀行徑,我非不能,實不為也。非惟天不可欺,即人亦難瞞。

丈夫處世,發奮自強,何事不可為,何地不能到,乃忌人才能,忌人學問,忌人富貴?

驕奢淫惰四字,是富貴家子弟雷同病。

男子識見要遠,度量要宏。

貪之一字,凡事皆忌,若讀書則惟恐不貪多務得。貪書未有不成學者。

(明)王汝梅《王氏家訓》

■吾上世初無顯達者,叨仕自吾始。此如大江大湖中,偶然生一小洲渚耳,唯十分培植,或可永延無壞。否則夜半一風潮,旋複江湖矣。可畏哉,可畏哉!

(評:幾乎是在說給我聽!)

事到面前,須先論個事非,隨論個利害。知是非則不屑妄為,知利害不敢妄為,行無不得矣,竊怪不審此而自陷於危亡者。

今人計較擺佈人,費盡心思,卻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壞了心術,自損了元氣。

(明)姚舜牧《藥言》

■秀才不入社,做官不入黨,便有一半身分。

鳥必擇木而棲,附托匪人者,必有危身之禍。

語雲:“身貴於物。”汲汲為利,汲汲為名,俱非尊生之術。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

■貧人弗說大話,婦人弗說漢話,愚人弗說乖話,薄福人弗說滿話,職業人弗說閒話。

寡婦弗輕受人惠。兒子愚,我欲報而報不成;兒不賢,人望報而報不足。

問世間何者最樂?母曰:不放債、不欠債的人家,不大豐、不大歉的年時,不奢華、不盜賊的地方,此最難得;免饑寒的貧士,學孝弟的秀才,通文義的商賈,知稼穡的公子,舊面目的宰官,此尤難得也。

受謗之事,有必要辨者,有必不可辯者。如系田產錢財的,遲則難解,此必要辯者也。如第閨閫的,靜則自消,此必不辯者也,如系口舌是非的,久當自明,此必不必辯者也。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做好男子,須經磨練,生於憂患,死于安樂,千古不易之理也。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

■家之興替,全不系乎富貴貧賤,存乎人之賢不肖耳。貧賤而好修飭行,興隆之道;富貴而縱恣背理,敗亡之轍也。

《正蒙》雲:“子孫賢,族將大,未有子孫不賢,家族不至傾覆者。”

(清)張履祥《訓子語》

■ 人生適意之事有三,曰貴,曰富,曰多子孫。然是三者,善處之則為福,不善處之則足為累。至為累而求所謂福者,不可見矣。何則?高位者,責備之地,忌嫉之門,怨尤之府,利害之關,憂患之窟,勞苦之藪,謗訕之的,攻擊之場。古之智人,往往望而卻步。

夫人厚積經營佈置,生息防守,其勞不可勝言。則必有親戚之請求,貧窮之怨望,僮僕之奸騙,大而盜賊之劫取,小而穿窬之鼠竊,經商之虧折,行路之失脫,田禾之災傷,攘奪之爭訟,子弟之浪費,種種之苦,貧者不知,惟富厚者兼而有之。

予之立訓,更無多言,止有四語: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

雖至寒苦之人,但能讀書為文,必使人欽敬,不敢忽視,其人德性亦必溫和,行事決不顛倒,不在功名之得失,遇合之遲速也。

人之居家立身,最不可好奇。一部《中庸》,本是極平淡,卻是極神奇。人能於倫常無缺,起居動作,治家節用,待人接物,事事合於矩度,無有乖張,便是聖賢路上人,豈不是至奇?

汝輩今皆年富力強,飽食溫衣,血氣未定,豈能無所嗜好?古人雲,凡人欲飲酒博弈一切嬉戲之事,必皆覓伴侶為之,獨讀快意書,對山水,可以獨自怡悅。凡聲色貨利一切嗜欲之事,好之,有樂則必有苦。惟讀書與對山水,止有樂而無苦。今曹與其狎無益之友,聽無益之談,赴無益之應酬,曷若珍重難得之歲月,縱讀難得之詩書,快對難得之山水乎?

(清)張英《聰訓齋語》

■世,惟當尋歡喜,歡喜處處有一番吉祥景象。蓋喜則動善念,怒則動惡念,是故古語雲:“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人生一惡念,惡雖未為而惡神已隨之。”此誠至理也夫!

凡人持身處世,惟當以恕存心,見人有得意事便當生歡喜心,見人有失意事便於工作當生憐憫心,此皆自己實受用處。若夫忌人之成,樂人之敗,何與人事?徒自壞心術耳。古語雲:“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凡事暫時易,久則難。故凡人有說異事者,朕則曰:“且待日久再看。”朕自八歲登極,理萬機五十餘年,何事未經?虛詐之徒一時所行之事,日後醜態畢露者甚多。此等纖細之偽,朕亦不即宣出,日久令自敗露。一時之詐,實無益也。

人之一生,多由習氣而成。蓋自孩提以至十餘歲,此數年間渾然天理,知識未判,一習學業,則有近朱近墨之分,及至成人,士農工商各隨其習,習以成風,雖父兄之於子弟亦不能令其習好同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有必然者。

(清)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親戚不悅,不敢外交;近者不親,不敢求遠;小者不審,不敢言大。

慎終如始。《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春秋)曾參《告子言》

■貧非人患,惟和為貴。

(蜀漢)向朗《戒子遺言》

■宏行寡言,慎備自守,則怨責之路解矣。

(魏)嵇康《家誡》

■君子之言,多長厚端謹。小人之言,多刻薄浮華。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隱人之過,成人之善……步步是德,步步可積。

(清)朱柏廬《勸言》

■孫叔敖為令尹,一老父教之雲:“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袁子雲:“貧賤願人接己,富貴忘己接人。”

(唐)李恕《戒子拾遺》

■《易》曰:“亂之所由生也,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南宋)葉夢得《石林家訓》

■人家興衰,只看後來人如何。後來人賢不肖未必是天生定,亦在人學不學爾。

(明)周怡《示兒》

■言語忌說盡,聰明忌露盡,好事忌占盡。不獨奇福難享,造物惡盈,即此三事不留餘,人便側目矣。……

昔郭進建第成,坐諸匠於子弟右,曰“此造屋者”,指子弟曰“此是賣屋者”。識者謂為名言。今人為卑官,則恨不享大位,及位高而顛躓傾危,回想卑官而受清寧之福,天上矣。布衣糲食,妻子相保,則恨不富貴;一旦禍患及身,骨肉離散,回想布衣糲食,妻子相保時,天上矣。人聰明強健,則恨欲不稱心;一朝疾病淹纏,呻吟痛苦,回想聰明強健時,天上矣。古今來,無人不患此病,若能先見一步,早退一步,必也明哲之士。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分析 篇2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诫伯禽书》

【作者】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命子迁》

【作者】

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圈点】

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此话信然。

《诫子书》《诫外甥书》

【作者】

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

【圈点】

《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颜氏家训》

【作者】

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等等。

【圈点】

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诫皇属》

【作者】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

“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太宗非常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经常告诫后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

在《诫皇属》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吉祥。

【圈点】

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陆

《包拯家训》

【作者】

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

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圈点】

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诲学说》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玉不琢,不成器”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圈点】

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袁氏世范》

作者

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为官刚正。

“小人为恶不必谏”

袁采为人才德并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

《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

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奉为至宝。

【圈点】

《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朱子家训》

【作者】

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毋临渴而掘井”

朱柏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

《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圈点】

《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弟子规》

作者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凡是人皆须爱”

李毓秀科举不中后,就致力于治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圈点】

上一篇:建材联盟条约下一篇:吉林省水利系统深入推进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开展新一轮清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