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论文

2024-10-22

中国政治思想论文(共12篇)

中国政治思想论文 篇1

1 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作用

1.1 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我国社区教育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地区差异也较大,社区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中国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地域性的特点将日趋明显。

中国的社区工作起初强调的是“提供服务”,居民不是社区的主人,而是被动的接收者,在中国,社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力和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1.2 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能发动和依靠社会各界力量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帮助居民正确地筛选社会信息,克服消极的社会影响。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影响与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显性教育影响的有机统一,对社区全体成员进行教育,充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2 美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1 服务方向的地区性

美国社区学院最显著的特点是面向特定区域来办学。社区学院的教学、服务等各项工作都以社区为中心来开展;关心社区生活、服务社区经济是其始终如一的办学指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区学院大都由州政府主办并管理,其办学经费的75%~80%是由州政府和地方税收提供,这就决定了学校办学必须为地方服务。而且学校董事会或校务委员会成员都是当地知名人士,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并及时反映当地居民的建议和意见。

(2)社区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都是以社区的发展和实际需要为依据,由当地工商界参与的顾问委员会建议审定后来设置。

(3)社区学院的生源主要是本社区的青年学生和社区内人士,学生毕业后大都留在当地工作和生活,成为发展社区经济文化、提升社区水平的重要人才支持。

(4)社区学院为本社区的所有居民提供岗位技术培训、科技文化知识教育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有效地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

2.2 培养目标的多样性

美国社区学院既是美国高中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中心,因此特别注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其中职业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点,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中级专门人才。其他社区教育还包括转学教育、成人教育、补偿教育、老年教育。这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员接受学历教育、更新知识的需要;提供了部分失业人员学习新技术以及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机会;实现了社区成员“人人有机会,时时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办学宗旨。

2.3 培养规格的应用性

美国社区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培养适应社区职业岗位要求的生产、管理一线技术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做了以下工作:

(1)在教师选聘方面,学院选聘既有学位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因此,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就成为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

(2)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所有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的实践训练,教学、实验、实习三者的课时比例达到了1∶2∶3。

(3)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社区企业、政府部门、军队、民间社团、传播媒体甚至监狱等各种组织在合作办学、培训职工等方面的广泛合作。

3 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改善途径

3.1 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党建的快速推进与对社区党建认识滞后的矛盾。

一是社区党员认同社区党组织的意识淡薄。二是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的意识淡薄。三是在职党员自觉投身社区党建的意识淡薄。

(2)社区党建的高要求与社区党务工作者素质不够高的矛盾。

一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适应。二是领导能力不适应。三是对党员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3.2 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改善的主要途径

第一,健全党组织的居民自治机制。

拓宽党建领域,推动城市居民自治发展。扩大基层民主,实现居民自治建设。

第二,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建设。

凝聚力建设,实质是党的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新的形式、新的载体,目的是提高党员和居民的素质,增强党员和居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从而把人凝集在党组织的周围,增强感召力、吸引力。

第三,强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意机制。

要注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融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通过有意识地开展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于办实事之中,树立“社区无小事,群众的事情比天大”的观念。

第四,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来发展我国社区教育事业。

立足社区,加强服务的区域性。美国的社区学院以社区为中心,立足社区、依托社区、满足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面向本地区、本区域的社会实际,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设备、技术和信息优势,提高区域内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生产生活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加强教学改革步伐,增强办学的灵活性。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行业技术的相互渗透,都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学院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通过学历教育、证书教育、转岗教育、短期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为推动社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推进高职教育与社区组织的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美国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社区组织团体,尤其是与企业的广泛合作。社区学院为社区组织团体和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和员工培训;企业则是社区学院教师教学、科研基地和学生“工学结合”的基地,并且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常被聘为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校企之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都缺乏与企业的长期合作。近年来,教师的学历和学识水准有所提升,但普遍缺乏职教素养和实训经验,更不具有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因此,要发展好我国的高职教育,就必须与社区经济发展、社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与企业团体、工商界的广泛合作。

中国政治思想论文 篇2

浅析墨子的政治思想

系别: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3年6月

浅析墨子的政治思想

内容摘要:

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关键词:墨家创始人兼爱尚贤节用

墨字简介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鲁班)相比,墨子擅长防守城池,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史记》记载说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墨子很可能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墨家的政治思想

墨子代表了贵族世袭制度井田制度瓦解以后,下层民间社会从下层知识分子到农民手工业者以及流民盗匪阶层的社会政治理想。一句话,是贱民意识的空前

集中表现。首先,《先秦诸子中,墨子是最同情贱人的》。其次,墨子不仅同情贱人,而且站在贱人立场上为贱人利益呼吁呐喊。最后,墨子学说反应贱人体验渴求。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博爱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墨子认为人民贫苦,不仅在于生产不足更在于统治者浪费,墨子反对消费享乐主义。他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非乐,墨子极其反对音乐,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说车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马掉头。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音乐。

墨子有功利主义的博爱观认为兼相爱交相利,这也是墨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当时社会**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墨子兼爱的特点

1、投桃报李的功利博爱观;

2、爱无差异,他提倡人人相爱,普遍相爱,爱人如爱己,不分远近亲疏。墨子功利主义的特点:墨子是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墨子所说的利只是直接的物质利益;墨子不是狭隘的功利主义,交相利的起点是保障每个人“生利”,即生存的权利。“衣食者,人生之利也”交相利的基础是珍惜财务。

非命,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墨子也反对战争,他认为凡是战争,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战争就是不仁,不义,是莫大的犯罪。理由是战争都是自利的,而义不义的标准就是在于是否亏人自利,战争杀人,战争破坏生产,影响人民生活。

《墨子》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墨子》一书所蕴含的思想极其丰富,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墨子》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

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自秦以后,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策》、《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经历代亡佚,到宋时,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节用》下篇,《节葬》上、中篇,《明鬼》上中篇,《非乐》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连篇目皆亡佚,在这十篇中,只有《诗正义》曾提到过《备卫》此篇目,其余无可考。

参考文献:

1、墨子简介-百度知道

2、江畅 墨子的兼爱理想与世界和谐的建构【J】 伦理学研究 20063、墨子的思想 .金山词霸汉语解释

教师评语:

中国政治思想论文 篇3

【关键词】中国梦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梦”是2012年月1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里面、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深刻认识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践行“中国梦”的目标具有极大的作用。

一、“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育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现实要求和逻辑必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自觉,更是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的重要的思想基础。高校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事业必将胜利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迎接“中国梦”所赋予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斗争中去。

二、“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遇到的问题

当前,中国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在受到西方国家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冲击下,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道德沦陷,迷茫困惑,贪图享乐,个人理想背离了社会理想的范畴,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和个人利益,无法面对生活困难、挫折和挑战,社会责任感严重弱化甚至缺失。在新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形势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与挑战,包括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冲击所造成的大学生无信仰、无理想、无目标状况的出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当都造成了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思想觉悟低下和行为准则缺失使其无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通过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三、“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接受是有明确选择性的,即他们首先对那些真正能够满足自己需要、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感兴趣并有选择性的接受。如何加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共圆“中国梦”,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

首先,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引导大学生共圆“中国梦”。西方生活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在高校中开展“中国梦”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繁荣和富强的历史越了解,就会越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其次,将“中国梦”深入到课堂教学,不断拓宽“圆梦”教育的渠道。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及时将这一课题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上,可以通过讨论教学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客观、科学地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过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当然,还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增强对中国梦实现的信心。

再次,结合实践活动,提升“中国梦”教育的成效。我们要拓宽大学实践教育的途径,引导学生到工厂、农村和其他基层第一线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各行各业的人们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实践;德育教育讲求的是知行合一,在校园内,让青年学生也有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校园文化月上,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以上这些文化实践,提高认识,从而自觉抵制各种西方腐腐朽思想、封建思想和低俗文化现象,促进其对“中国梦”的感知和理解。

中国梦是引领中国发展的重要政治理论。我国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一定要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对中国梦进行积极的学习以及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老师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学习。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引导以及配合,才能使中国梦有效融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的教育,进而有效的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1).

[2]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42

[3]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J].理论导报,2013(1):20-21.

清末中国政治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篇4

一、中国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对越南的影响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 宣告了以富国强兵为招牌的洋务运动破产。“泱泱大国”的中国竟被“蕞尔小国”的日本击败, 并割地赔款, 创巨痛深, 举国思变, 人咸维新成为一种气氛, 汇成一股潮流。引导这股潮流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 不断上书清帝, 请求对“祖宗之法”改弦易辙, 走日俄革新之路, 变法图存。1898年6月11日, 清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宣布变法。但维新派既无实权, 又脱离群众, 变法仅维持了103天便被顽固派颠覆, 史称“百日维新”。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法国殖民者完成了对越南的军事征服, 并设立了殖民政权开始了经济开发计划。越南各地的勤王运动相继被镇压, 旧式的抗法运动走入低潮。越南革命进入新旧交替时代, 迫切需要新的革命理论作指导。而此时越南进步士大夫所接受的新的进步思想的主要渠道, 既不是其宗主国法国, 也不是变法成功的日、俄, 而是中国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政变前后, 中国维新派人士编译的《中东战争》、《普法战争》、《戊戌政变记》、《中国魂》、《饮冰室文集》、《新民丛报》、《进化论》、《民约论》、《法意》等书刊传到了越南, 使原来接受旧式教育的越南知识分子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的思想。康、梁提倡的变法维新、救国图存的主张, 在越南爱国儒生中间产生了共鸣。当时, 越南的一些士大夫们“专读汉语洋书, 卢梭的《民约》, 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嗜之至忘寝食”[1]。这些人如饥似渴地阅读那些中文书刊, “那种沸腾的淋漓感慨地宣传文笔, 对当时越南士大夫的思想, 曾起着巨大的震撼作用”[2]。维新派的报刊, 通过在越南的华侨社区, 迅速在越南传播。“这些著作被不断传抄, 翻印, 从一个省份到另一个省份, 在一两年时间内, 整个越南的知识界都接受了最新的中国思想”。在此思想的影响下, 20世纪初, 越南人民掀起了爱国启蒙、维新救亡、反对殖民统治的新高潮。

潘佩珠是越南民族革命的先驱, 19世纪末20世纪初30年间越南民族革命的灵魂和越南民族民主革命激进派的领袖, 越南维新会、东游运动和光复会的组织者。早在潘佩珠和梁启超结识之前, 潘已广泛阅读了当时中国康梁及其他维新派人物的著作, 使他“略晓寰海竞争之情状”, 并对“国亡种灭之惨痛, 益大有刺激”, 尤其钦慕和崇拜梁启超。1905年, 潘佩珠出洋求援到日本, 首先拜见了在日本的梁启超。梁劝潘多做唤醒民众的工作, “多以剧烈悲痛之文字, 摹写贵国沦亡惨状及法人灭人国种之毒谋, 宣布于世界, 或能唤起世界之舆论, 为君策外交之媒介。若能回国, 或以文字寄回国内, 鼓动多数青年出洋游学, 藉为振民气, 开民智之基础”。梁的献策对潘感触很大, “既归家, 辗转思量, 连夜不能寐, 脑界为之豁然, 深悟从前思想及诸经营, 皆孟浪荒唐, 无足取者”。在梁的影响和帮助下, 潘佩珠撰写了《越南亡国史》、《海外血泪书》、《提醒国民歌》等“陈述越南亡国惨状, 鼓动国民救亡”的宣传性著作。并组织学生出国留学,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东游运动, 但很快被法、日帝国主义联合镇压, 顷刻瓦解。

在中国维新思想的影响下, 1906年, 潘佩珠把1904年成立的革命组织定名为维新会, 并拟出章程, 规定该会的宗旨为:驱除法贼, 恢复越南, 建立君主立宪国。越南维新运动的另一领袖潘周桢提出了“振民气”、“开民智”、“厚民生”的口号, 主张培植民族自信心, 发展民族经济, 振兴民族文化, 改善人民生活。

为了教育国民宣传改革, 越南进步知识分子于1907年3月创办一所免费的新式学校“东京义塾”。该校购置许多中国新书及维新的著作作为教材, 如《日本三十年维新史》、《中国魂》、《瀛寰志略》等。另外该校师生经常到各地进行演讲和评文活动。当时有一种较流行的评文《话说亚洲》, 其中提到“中国有光绪帝, 本是一位名君;听从康梁的话, 力主变法自强……”

总之, 中国维新思想的输入对以潘佩珠为首的越南进步士大夫们影响极大。以梁启超为首的中国维新人士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越南革命正面临的难题。正如越南史学家陈文饶所说:“梁启超对维新会初期的外交活动的帮助是全心全意地。对于越南的爱国知识分子, 以梁启超和康有为为首的中国改良派不仅在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方面有功, 而且梁启超本人又给潘 (佩珠) 指点新的活动方式……”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对越南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1905年, 中国第一个统一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宣告成立。该组织规定其革命纲领为: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会员们选举孙中山为总理, 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在同盟会的领导下, 中国革命出现了新高潮。同盟会会员先后发动了十余次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的武昌起义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萌发了推翻清王朝和建立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革命思想。他吸纳西方民族民主学说和东方的哲学思想, 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学说和建国方案。孙中山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对20世纪中国周边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影响极大,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不仅是中国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也大大促进了亚洲民族的觉醒和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对越南的影响尤为明显、直接而深刻。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尤其是“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的思想, 为越南革命者普遍接受。辛亥革命的胜利, 使越南革命者欢欣鼓舞, 他们在维新运动被镇压后, 革命处于低潮时看到了新的希望, 并把越南革命的前途寄托在中国革命的前途上。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越南后, 越南河内的许多人家公开悬挂孙中山先生的像。潘佩珠得知此消息后非常兴奋。潘在其《自传》中描述他当时的心情“喜猎故态, 又怦怦然心动”, 又在其《狱中书》写到“今闻中华革命军兴, 大不胜铜鸣钟应之感”。

1912年2月, 潘佩珠召集维新会会员到中国广州召开会议。此次大会通过决议, 取消维新会, 成立越南光复会。该会规定其宗旨为:驱除法贼, 恢复越南, 建立越南共和民国。会员们选举阮疆柢为会长, 潘佩珠为副会长, 下设三个部:总务部、评议部、执行部。显然, 越南光复会的宗旨和组织形式都仿照了中国同盟会。越南光复会会员在国内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但都失败了。

南同书社 (越南国民党的前身) 成立于1926年, 南同书社里的部分小资产知识分子几乎都是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的追随者。南同书社的主要活动是印刷出版各种进步书刊。最先在南同书社编撰和出版的书刊就有《中华革命党首领——孙中山的生平和学说》。除南同书社外, 当时一些报纸也刊登许多关于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的文章, 特别是顺化出版的《民生报》连续54期刊登“孙文的三民主义”的越文版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越南的影响, 还可从胡志明的言论中充分体现出来。早在1926年, 正在中国广州进行革命活动的阮爱国 (胡志明) 写下了《越南特派员的中国见闻》的文章, 并寄回越南国内刊发。文章写道“人民的热情证明了中国人民多么敬爱这位已故的伟大领袖, 因为他激发人们矢志不移, 自我从目前不可辩驳的外交压迫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927年他又写了《第二次纪念孙逸仙的祭日》, 文章写道:“如今, 全国人民都无比崇敬和怀念孙逸仙博士——革命领袖、国民党组织者和民族国家的创立者……”“他不辞劳苦地工作, 使伟大中华得以脱胎换骨, 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一生贡献给全民族事业的伟大胜利。”胡志明还把三民主义概括成以下几点“民族主义:全民族独立;民权主义:人民自由;民生主义:人民享受幸福”, 并肯定这是越南所需要的, 越南民族所要求的。1945年8月革命成功, 成立新政权。胡志明主席把“独立、自由、幸福”三个概念制定为新越南的纲领。这正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三大原则, 也是越南革命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1948年6月胡志明在发表的《爱国竞赛号召书》中说“民族独立, 民权自由, 民生幸福”, 这就是大革命家孙中山已经提出的“三民主义”。胡志明还经常勉励自己“努力做孙中山和马克思主义的小学生”。

综上, 我们可得出三点结论:一, 近代中越两国人民在进行民主民族革命中, 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互相学习和借鉴。二, 中国和越南的仁人志士们在寻求救国真理, 开展救亡图存运动的过程中, 曾选择了相似甚至相同的救国道路和革命模式。三, 近代越南接受的维新、民主、共和、民族革命等现代化政治思想有很多是从中国传入的。

清末中国现代化政治思想对周边国家的输出和影响, 表明一个国家在输入现代化时, 不仅受本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思维的影响, 而且受输出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近代中国现代化政治思想对周边国家的输出的研究, 是对在现代化研究中, 只注重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的影响和推动而忽视落后国家的影响和推动, 这一传统模式的一大突破, 是研究落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深受周边国家尤其是周边传统大国影响的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述题 篇5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学昌盛。

董仲舒在宜扬他的主张时,大讲符瑞灾异,于是西汉后期做纬之学依附今文经经学大。谶是隐语和预言,纬是用诡秘的语言对经书的解释。王莽、刘秀争夺封建统治权时都利用了谶纬。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后,“宣布图谶于天下”,章帝主持召开白虎观会议,用谶纬解经,谶纬之学遂占统治地位。东汉时期。许多思想家对谶纬之学提出严厉的批判,到东汉后期,谶纬之学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东汉,在徽纬出现的时候,出现了反诚纬的声音,桓谭主要著作《新论》,共29篇,他用烛火表形神的辩证关系,反谶纬的代表人物是王充。王充的《论衡》对谶纬神学进行深刻批判,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王充的《论衡》85篇,20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全书贯穿粉反儒、反谶纬、反迷信的唯物主义精神,为古典唯物论的不朽著作

古文经学之争

汉文帝时,一些儒家弟子将一些老儒背诵的经典文本和解释记录在当时通行的隶书上,这样的经典就是所谓的今文经。汉文帝时,开始设置经学博士,由今文经学家担任,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亦由今文经学家担任。从此、今文经得到广泛传播。古文经是用秦统一以前的篆书抄写的经典。秦焚书时,被埋藏起来。汉初拆墙时相继被发现。西汉刘愔在整理古书时,发现古文经典不仅经文与今文经互异,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这些新发现的经典叫“古文经”。古文经学的特点是“通训诂”、“举大义”、“不为(学)章句”。在东汉得到很快发展。古文经学大师辈出,古文经学的训沽和注释方面,成就最大的是许慎、马融、郑玄三人。

今古文之争,不仅是书写文字与读法的问题,而且随着经师源流不同,传授的方法和对经义的解释不同,其区别大致有:今文经学家以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书,古文经则以六经皆史;今文经学家崇奉孔子,认为孔子为政治家、哲学家,而古文经崇奉周公,认孔子为史学家;今文经学家信纬书,讲微言大义,古文经学家斥纬书妄诞,谓六经皆史;今文经学家斥古文经为刘愔所伪造,古文经学家斥今文经为秦火残缺之余。古今经文争论的焦点在于立学官上。西汉时期,今文经为官学,经学博士皆由今文经学家担任。西汉未古文经立为宫学,遭到今文经学家的反对。王莽时一度立古文经为官学。东汉初又被取消。建出四年,朝廷在白虎观召集经今古文大师讨论五经异同,章帝亲临裁决,是为白虎观会议。会后经班固整理记录写出《白虎通义》,吸收两派观点。蔡葘等人写的“熹平石经”遂为五经定本,经的地位因此有所提高。

两汉时期的今古文之争,是儒家内部争夺“利禄之路”的斗争,是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一种表现。但在歌颂先王圣德、美化古代社会制度,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上还是一致的。今古文之争,对学术也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唐宋儒家

唐代儒学

背景;中唐时期,佛教寺院经济对社会生产的冲击和破坏。“今道人私度者几数十万,其中高户多丁,黠商大贾,诡作台符,羼名伪度,且国计军防,并仰丁口,今丁皆出家,兵悉入道,征行租赋,何以补之。”中唐以后,均田制破坏,中央财政收入减少,寺院经济与国家政权的矛盾进一步恶化。儒学的衰落因是生徒不复以经 1 /

4学为意,唯苟希侥幸。二十年间,学校顿时隳废矣。

韩愈的道统说与尊君思想

一、排佛树儒的道统学说

韩愈的排佛主张:认为基于传统的华夷之别,佛教不合于中国习俗和先王传统;通过对历代兴亡的考察认为佛教对于国家有害无益;韩愈认为君主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社会风俗,如果天子信佛,百姓将争相仿之,其结果将导致社会风气败坏。韩愈认为佛教有祖统,儒家也有一个一脉相承的道统。儒家的道的基本内容是仁义。道生于仁义,在于人的道德自觉。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二、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

1、韩愈从道的原则出发,系统滴论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他认为君主是为了满足教化民众,拯救民生的需要而产生的。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而民众则要治于人。

2、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统治者的政治事物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对社会的治乱君主应有更大的责任。

3、韩愈认为统治民众最好的办法是实行愚民政策。

柳宗元的国家政体论

身世: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一、论君主、国家的起源

柳宗元认为君主的出现是人与人的利益冲突尖锐化的结果。君主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适应止争夺、断曲直的需要。君主与国家产生于武力和争夺

二、论国家的政体

1、柳宗元认为“封建”不是出自于圣人的医院,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分封制只是部落组织向统一国家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政体形式。

2、柳宗元阐发了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的理由:分封制是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因素;周朝灭亡之根本原因是分封制度到后来已经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封制并不是古往今来最完善的政体;列举史料证明郡县制较分封制更利于国家的统一;秦王朝的灭亡不是郡县之失,而是咎在人怨,分封与否不能决定某一王朝运作的长短。

3、鉴于当时藩镇割据的现实,柳宗元主张将兵权,州县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三、社会批判思想

1、柳宗元批判封建等级结构,即名门望族时代垄断政治权力。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的纲常伦理。柳宗元从否定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出发,对于传统的纲常理论也进行了批判。

2、指斥唐王朝的腐朽统治:贿赂公行而征赋乱,赋税不均是唐王朝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该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定经界,核名实”用法律严格约束官吏,核定民户资产,调整赋税制度,减轻贫民经济负担;贪官污吏扰民生,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封建官吏的首要职分是控制与支配民众的生活,这种制度本身就为官吏的肆意妄为创造了条件;宦官专权,朝纲败坏 北宋时期,儒学的主流仍然是汉唐主流儒学思想的延续,强调用礼乐制度来维护社会的秩序。比如范仲淹提倡按照周礼改革官制,民间学者李觏甚至草拟了依周礼治国的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周礼致太平论》。

宋代哲学

理学又称性理之学,主要谈论性与天道。性与天道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是往往被用于阐明社会政治问题的论证手段,还没有在本体思维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汉唐儒学关于自然和人类社会本源的认识基本囿于宇宙发生论的范畴,这种证明方式虽然比较直观,但是人们难以形成对宇宙本体或万物本源的高层次认识。魏晋之际的玄学思潮一度把人们引向本体讨论,但是,玄学家们的认识基本未能超出“本未有无”。“理学”我国哲学思想发展到宋代,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出现了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念而形成的唯心主义的新儒家哲学,因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要内容,所以称之为“理学”。宋代理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颐、程颢、陆九渊等,理学经二程弘扬,朱熹发展后形成套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所以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由于它适合于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所以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后封建社会中长期居于统治监位的官方哲学,周敦颐.字茂叔,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和倡导者。他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哲学著作,对五代道士陈抟的《无极图》作了新的解释,主张宇宙的本源是太极;但太极不是物质,而是无形无象的“无极”。这就成为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他还提出以“无欲”、“主静”、“诚”作为人们的道德修养标准,要人们循规蹈矩,遵从三纲五常,放弃改善物质利益的要求,受到宋统治者的欢迎,逐渐成为宋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恩想。、二程,即程颢和弟弟程颐。洛阳人,早年受业于周教颐。他们对理学的发展和完善起了突出作用,其言论保存在后人编的《二程全书》中。他们提出“理”和“道”的概念,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所谓“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万物遵循的普遍法则,也是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统治秩序等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易的.要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克制欲望,使一切行动符合“理”,实际上就是符合现存的统治秩序.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在封建社会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大学者。他对经学、史学、文学等均有不同的贡献。代表作有《四书书集注》等。认.理生气,气分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即理是万物之源,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他认为“天理”和“人欲”也是对立的两方,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应“去人欲,存天理”,实际上就是要服从于现行的统治秩序。陆九,之字子静,是南宋理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的学说。认为一切封建秩序和伦理纲常都是人心所固有的,而不是来自朱熹等人所说的“天理”这种“本心”也是永久不变的。人们应当去人欲,存本心,达到清明寡欲的境界。他的这一学说称“心学”。“心学”对后世有相当大的影响。

唯物主义:

张载,字子厚,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在本质上与二程、朱熹不同,并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反对“有生于无”的思想,认为宇宙中存在着物质的气,气凝康变化而成万物。一切事物皆由因阴阳二气组成.这是朴索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

陈亮的政治思想主张

身世: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其学派旧称永康学派,龙川先生。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又甲辰秋书》《又丙午秋书》《问答》《中兴论》等。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陈亮以功利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与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脉相承的。他主张道在事物之中,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即事物根本法则或规律,存在于事物本身。

二、“人之同欲”的理欲观

他认为人欲合理。人的欲望就是人的天性,在这种正当的天性中有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准则就叫做天命。无论天性还是天命都必须以人的欲望为基础,只有满足人的正当物质欲望才是顺应天性和天命。

三、“正人心活民命”的民本思想

陈亮注重民心的统一、人民生活的安危,把民众的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强调安定民心,和谐统一从而保障了国家的安定富强。

四、注重事功的功利思想

陈亮批判当时流行的空谈性命之理,积极提倡功利主义思想。认为要从事学问,应以适用为主。他尖锐接漏了士大夫阶层在理学思想禁锢下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

五、“君臣戮力”的君道观

陈亮对于传统君道观赋予新的内容,提出“君臣戮力,事无不济“的君道观。认为君臣各执职事,正确处理好君臣的关系,上下同心合力,才能治理好国家。评价:注重实际,功利主义代表当时的进步倾向

局限:提倡功利的同时认为功利是“苟且之政”,表明其思想的不彻底性。叶适的政治思想

身世:叶适,字正则,号水心,永嘉学派。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思想代表当时的进步倾向,同时还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其政治思想反映在《习学记言序目》《别集》中《财计》、《民事》、《君德》、《国事》等篇中。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叶适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哲学上的道在事物之中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

二、宽民之政的民本思想

叶适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功利主义,并与民本思想相联系。他的民本思想重在宽民,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他深知民众在治国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主张解除民众疾苦,减轻赋税,让百姓活下去才能维持统治,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三、“以利于人”的功利思想

叶适认为要宽民重民,不能视为空谈,必须真正让民众在实际功利方面有所收益。他反对空谈,注重给人以实际利益。

四、本末并兴的思想主张

叶适认为士民工商不可偏废,相互补充。提倡本末并兴为工商业的发展制造舆论。

五、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

中国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篇6

关键词:传统节日;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15-01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这样说到:“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二十六种文化形态,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由此足以见得我们的祖先留给了我们怎样的一笔文化财富,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传承,取其精华,深入挖掘,植根实际,有效的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之中。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

节日是相对于常日而言的特定的日子。它是农耕社会的伴生物,是古代人民通过对天时,物候等的周期性变化的观察把握而逐步约定俗成的。从历史长河中看,先秦时期便有节庆产生,至隋唐时期是古代节日文化发展、定型的时期。最终形成一系列适应自然环境,反映天人合一,和谐人际关系的祭祀,庆祝,娱乐等的节日活动,它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规律。

以清明节为例,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主要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在中国,寒食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则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的季节,新的生命的开始。寒食禁火冷食祭墓,而清明则取火踏青。宋朝后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由此清明时节扫墓踏青,祭奠先祖,传承孝道,顺应天时,亲近自然。

二、传统节日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有它特有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博大精深的文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自然观。不论从儒家,道家还是后来传入的佛家,中国哲学思想一直围绕着“天人合一”而不断发展。节日文化也不例外。节日来源于农耕社会节气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来源自然必反映自然。万象更新的春节,春回大地的清明,百虫滋生的端午,寄托相思的中秋无不体现着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心境。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浓浓人情。不论是春节磕头敬老孝道文化的体现,清明节祭祀先祖的感恩心境,还是游子归来,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无不体现人伦亲情。节日文化亲情的挖掘对于现代社会钢筋水泥混凝土层层包裹下的淡漠的人际关系是很好的提醒。

(三)所有的中国节日无不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节日期间,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盼合家团圆,健康长寿,表达了人们希望未来和谐美好的热切希望,寓意美好,鼓舞人心。

(四)中国传统节日处处体现着民族精神,爱国大义。不论是纪念屈原的端午,祭奠先祖的清明,还是登高思亲的重阳,都深深的体现着民族的胸怀与爱国大义。

三、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论述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我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尽量做到全面,细致,创新。

(一)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它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就以上内容来看,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无不渗透。通过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可以看到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有利于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教育,同时有利于和谐理念的灌输。节日文化能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起到引导,调节,以及潜在的行为约束能力。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看

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指能够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传递性、承载性、可操作性的一种工具性事物。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众多,而传统节日文化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人们通过了解节日内涵,参加节日活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因此,从教育载体方面来看,传统节日文化有效的发挥了作为载体所具备的凝聚功能,渗透功能以及导向功能。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看

环境是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绕在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传统节日所散发出的浓浓亲情,自然气息等创造了良好的精神环境。而传统节日所熏染的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因此,从环境建设看,传统节日文化推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引人走向真善美;传统节日文化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感染力量,影响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同时传统节日文化形成的良好环境对于控制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约束力。

(四)从隐性教育方法看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来说的,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性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渗透塑造性影响活动的手段方式。传统节日可以说是进行隐性教育的最好方式,通过节日文化的熏陶感染,人们不自觉的就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从隐性教育的角度,节日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适时引导的功效。

节日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再现,我们应深入挖掘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刘姗姗,女,山东泰安人,(1987—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娄淑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3]陳崔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探索[N].科技创新导报.2008

[4]刘惠.传统节日:青少年德育的重要载体[J].教育导刊.2010

中国政治思想论文 篇7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1.“天人合一, 人际和谐”的文化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 它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 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而不能破坏自然, 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 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在生态问题上最经典的智慧, 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古老而科学的原则, 是我国哲学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易经》说, “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乃利贞。首出庶物, 万国咸宁。”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 其主张以“仁”待人, 也以“仁”待物, 即所谓“推已及人”、“成物成已”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庄子强调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 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荀子对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更是有一段名言:“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传统文化提倡宽和处世, 协调人际关系, 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 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 守天则, 遵循自然规律, 才能达至天人王阳明说:“大人者,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概括起来, 他们的理论的共同点即在于“溶小己入大我”, 或“化小己为大我”。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2.“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的文化思想

自强不息精神包括艰苦奋斗, 勤学苦读, 励志自强等。《易经》中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 君子以此为榜样, 要自强不息, 努力向上, 以便能够与天的这种气质协调一致。孔子积极倡导并实践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提倡人应当高远其志, 发奋向道, 不耽于衣食而无所用心。他在《论语》中曾经指出:“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礼记·大学》倡言“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也是反映了儒家日新不已、奋斗不止的人格观念的重要文字。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西伯拘盖里, 演《周易》;孔子厄阵蔡, 作《春秋》;屈原放逐, 著《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殡脚, 而论兵法;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记载恰恰说明了中华民族愈是遭受挫折, 愈是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自强不息、日新奋斗的文化精神, 可以被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及辩证法思想在中国人的生存态度上积极的价值渗透与塑造最集中的反映与结晶, 也是对中华民族整体人格状态的历史概括与准确写照, 它标明了传统文化中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3.“修齐治平, 国家为先”的文化思想

现代教育倡导要提高人的基本素质, 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讲求“德学并重”, 就要从“修身”做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大学》讲:“一切皆以修身为本。”“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德行为先, 求知学文为后。古人把修身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 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如《中庸》说:“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孔子说:“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自省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它强调了一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自律原则, 也高扬了人的主体性。

4.“讲情重义, 诚实守信”的文化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仁义忠恕、道德诚信、重情守义。《周易·系词上》说“一人同心, 其利断金”, 讲的就是朋友间心灵相通的巨大力量。《论语·坦仁》也说“夫了之道, 忠恕而己矣”, 就是要求人们要讲究忠贞和宽以待人。自从这一观点提出以后, 经过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发展, 到宋明理学得到进一步强化。诚信是儒家伦理文化的基本规范之一。《管子》就提出过“诚实”的要求, 强调“非诚实不得食于贾”;荀子也推崇“良贾”, 以为“商贾敦懿无诈, 则商旅安, 货财通, 而国求给矣”。在儒家思想影响下, 中国古代职业领域长期信奉“诚实守信”、“买卖公平”的行为准则, 同時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尺度。因此, “仁、义、礼、信”作为君了交友的重要原则无疑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冲突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急需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体系。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内部结构完整, 彼此之间的关系明确, 既互补又协调, 能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准绳或依据。但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兴衰变迁的积淀, 在形成过程中难免具有时代烙印和局限性。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教育对象在价值趋向、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必然产生新的嬗变, 因而不免与传统文化思想产生矛盾和冲突。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又集中表现在受教育者对自主意识的提升和主动选择性的发挥上。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价值体系进步性的同时, 克服其消极性, 实现其自身的优化和现代化, 从而构建起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体系, 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 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回避的深层次问题。

1. 道德化与功利性的冲突

传统文化思想具有一种明显的泛道德倾向, 从人伦意义而不是从功利角度, 传统文化对道德的过份倾斜造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在传统社会中, 道德建设一直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 道德完善也一直是个体和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而经济发展则让位于道德建设。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 强调对物质利益关注, 必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泛道德化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性的冲突与对立, 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一个焦点问题。

2. 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冲突

个体性是指在群体与个体、公与私的关系上, 主张突出个体的主体性。现时代是人的个性充分张扬的时代, 人的个体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因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主义或整体至上的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 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个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而是社会中的一个角色;强调个体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 整体是目标, 是最高的存在;个人只有在被整体所包摄、消融中才有价值可言。而当前, 个体的生存需求、发展需求成为人生理想的重要内容, 尊重自我、关注自我、发展自我成为众多社会个体的人生理想, 对此, 在整合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 对传统文化思想必须要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3.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冲突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 在思维方式上追求“善”。求善的思维则重在制定规范、形成约定、讲究求同。要求众多的人有一个相同的思维指向, 这就造成了人们的从众、趋同的思维心理, 它通常以是否合乎规范, 是否与别人一致, 别人能否接受为思维前提, 处处遵守外部规则, 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思维方式就容易造成个体人格的不鲜明和个体行为的僵化保守。当前,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 多元的生活也带来了多元的思维, 人们已不再追随他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更追求一种个性化、有色彩、有特色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从而形成传统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因此,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必须对这种在思想上和理论上表现为推崇绝对主义的思维方式有明确的认识和辨析。

以上冲突和表现是当前社会现实的反映, 也是人们诉诸新理念的体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所为, 对这种现实是不能回避和不容忽视的。应当看到,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深化, 随着人们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和自主意识的提高, 这种冲突必然在现实生活中凸现出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思想精神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 适应时代潮流, 因时而变, 因势而变, 积极更新观念, 善于因势利导。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才能在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把握中有破有立, 卓有成效。用中国传统文化重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世界和精神世界,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玲菘:中国文化的几个基本精神的历史作用及其现代价值[J].广州师院学报, 1998 (8)

[2]黄钊:中国道德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4

[3]陈少岚:大学生思想教育[M].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5

[4]孟万金:中国传统德育观与当代西方德育观的比较[J].教育研究, 1992, (8)

[5]杜维明:儒家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1993

论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助推中国梦 篇8

一、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定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走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经过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证明的唯一正确的道路。革命战争时期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道路,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经济建设的腾飞。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国梦,更加准确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和思想,更加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完善和提高,这是历史的选择和必然。

就目前来讲,带领全国人民走中国道路,并使之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最主要的是要从坚定理想信念和道路自信教育做起,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来坚定全国人民自觉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围绕这一课题,结合单位职工思想和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党员和职工中深入有效地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教育,深入宣讲通过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这一科学历史规律,消除部分党员和职工存在的“共产主义遥遥无期”的错误认识,增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体制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跟党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核心。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这个观念应该符合本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标准。民族的兴旺发达依赖于高昂的民族精神,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当前中国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最崇高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这一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必须结合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具体年代。当前,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在致力于民族复兴这一崇高精神的同时,还要弘扬中国民族精神的其他内涵。重点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和自强不息精神。在职工中弘扬爱国精神要结合工作实际,从培养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勤奋工作做起,把爱国与爱企业、爱岗位结合起来,积极工作,多做贡献。在职工中弘扬自强不息精神,要结合宣传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和仁人志士为民族发展自强不息、上下求索、追求真理的实例,宣传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自强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为实现新的民族复兴勇于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还要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以此抵制西方各种文化思想的侵蚀,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三、依靠共同理想,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同时也是中国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实现发展之梦,也是每位华夏儿女实现美满幸福生活之梦,是全中华民族每个公民的共同理想。我们全国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这一共同理想细化到每个单位、每位公民,把单位的进步与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个人的幸福同单位的发展联系起来。在单位通过开展形势目标教育,把单位的发展规划和利益融入所在市、所在地区的发展宏图中;在职工中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设计,把职工个人的发展与单位的发展结合起来,鼓励职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单位事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规划。以此,把单位、个人的理想真实地联系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同心奋斗,用共同的理想,凝聚起中国人民的力量。

凝聚中国力量,还要求党的基层党组织要深刻理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和人事管理政策,结合本单位实际,在本单位、本系统内部努力创造政治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业务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真正把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深入挖掘动力源泉,凝聚职工的力量,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四、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工作实效

思想政治工作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要在助推中国梦中取得实际的效果,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在方式方法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要一改传统的照本宣科、我读你听的呆板方式,采取以信息发布、时事传播为主,提出课题,启发思考,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方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在内容上,要根据受众的文不同化层次,因材施教,如对青年职工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讲社会主义道路,批判西方民主制度,要有充分的国际数据和有说服力的对比,单靠国情论和稳定论难以形成共识。在进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中,要注重选树典型实例,向职工推荐国民信得过的民族英雄,特别是要注重选树职工身边的感人事例,哪怕不很完美,有一个闪光点就有说服力,因为职工能亲身感受到。在进行共同理想教育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职工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出发,真心为职工着想,在帮助职工实现自己职业规划的同时,实现对企业、对国家的奉献。在宣传渠道上,利用现代电子网络传媒设备,建立单位内部区域网,设立职工微信群、qq群等,以此拉近与职工的距离,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和数量,扩大宣传效果。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腾飞,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思想大飞跃,是一次文化的进步,是一次历史文明的大发展。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此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此,党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努力工作,积极创新,创造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责任,积极发挥党的政治工作的优势和传统,围绕走中国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三个主题,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本文将从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定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精神动力;依靠共同理想,凝聚中国力量;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工作实效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国道路,民族精神,中国力量,创新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要)[DB/OL].人民网,2013.

中国政治思想论文 篇9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传统文化教育是每个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轻易被削减。尽管传统文化中有一些落后或过时的成分, 但传统文化中同样也蕴含着很多精华, 仍值得今天去继承并加以创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升民族自豪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都不能轻易削减

西方保守主义者认为,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千百年来的生活中经过无数次试错而形成的, 既然传承下来就有存在的理由, 至少在某种意义上是合理的。保守主义者还认为, 彻底打破传统也是不理性的, 因为它使人类在短期内失去了指引。同时, 针对自由主义认为人类是完全理性的的观点, 保守主义认为人类并不是完全理性的, 在打破传统的同时, 人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很快创造出一个完美的新传统。这样一来, 结果反而会更加糟糕[1]。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传统的作用, 即使进行改革, 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渐进的改革。

既然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不能轻易削减, 传统文化教育也就自然不能轻易削减。如果被迫削减, 人类就会在短时期内出现价值迷失。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 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市场经济对人们观念的冲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在新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之前, 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过早抛弃和对传统道德观念教育的削减也是重要的原因。在传统文化教育观念中,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每个人不仅要认真学习做事, 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 即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一观念对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埋头做事, 而忽视了如何做人, 严重忽视了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造成了一系列的悲剧。

2. 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成分值得我们今天继承

由于受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一些人很轻率地把传统文化一概斥之为封建糟粕, 全盘否定了。可是传统文化中的确有很多仍然适应今天社会需要的东西。从宏观上看, 清华大学曹德本教授把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归结为和谐文化模式, 和谐文化模式包括天人和谐、群体和谐和人际和谐[2]。在传统文化中, 对如何维持三大和谐有非常经典的论述, 而这三大和谐仍是我们所努力实现的目标, 传统文化在这方面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借鉴的资料。

从微观上看, 传统文化中对家庭的重视、孝道文化等对今天的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但它只能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而对每个人更重要的精神抚慰仍需要家庭成员互相提供。更何况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很低, 家庭保障仍然是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在这种社会现实条件下, 我们应该更加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和孝道文化。

3.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提升公民民族自豪感,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每个公民对祖国的热爱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本国的历史;二是本国的现状。如果当前的政府是一个非常优良的政府, 每个公民都生活得非常幸福, 他们会理所当然热爱自己的国家, 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同时, 每个公民对祖国的热爱还基于对本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如果自己的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每个公民也会自然而然具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对祖国的热爱也会油然而生。即使社会仍然有很多阴暗面, 绝大多数公民也会基于历史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及《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独特性

当前, 很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社会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也很强烈, 但相关领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依然不够, 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途径依然很少, 且传播给受众的内容过于浅显和有失偏颇。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其中所包括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精神内涵。在学习中国政治思想的同时, 可以使学生同时学到一些传统文化的精髓。

1.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目前, 中小学的语文、历史等学科涉及了传统文化的知识, 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这些课程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大都是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的, 然后要求学生以背诵、记忆的方式加以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只能停留在了解的阶段, 并没有理解和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日常生活中, 发达的传媒也提供了很多传统文化的资讯, 但由于受收视率等因素的制约, 传媒传播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多停留在保健养生的层次, 有些甚至传播了一些落后、过时的内容。对保健养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这些知识在传统文化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当然不能全面体现传统文化的理论深度和精神内涵。除了保健养生内容以外, 很多古装影视剧大都聚焦于皇帝、英雄等人物的历史, 里面渗透的是皇权至上等专制思想, 而这些内容不仅不能为今天所继承, 恰恰是应当予以摒弃的。

再者, 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大量的外来文化也通过发达的传媒占据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大脑, 使他们对外来文化了解甚多, 而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 这就进一步挤占了国人接受和消化传统文化的空间。当前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 而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节日却没什么兴趣。每到春节,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拥挤的春运, 而不是这个节日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2.《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特殊性

首先, 虽然《中国政治思想史》是讲述历史上各派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的一门课程, 但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政治学并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 政治思想与哲学、伦理学等融合在一起, 在讲授政治思想史时不可能不涉及传统文化, 这就为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行性。

其次, 中国政治思想和西方政治思想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政治思想比较偏重于对国家本质、起源、目的等政治哲学问题的研究, 而中国政治思想主要侧重于治国之道的总结与探索[3]。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从整体上讲, 是一个完善的学术系统, 这就是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 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4]。为了提出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很多思想家都首先展开对天道、人性的研究, 这些理论中的很多内容对于今天的国民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学生学到政治思想史知识的同时, 又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如何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这门相对较为特殊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有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 能够很自然地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通过让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和亲身践行传统文化, 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1. 任课教师要有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意识

在全球化的时代, 教师和学生都不可能拒绝外来文化, 但作为担任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教师, 应该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 把在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也作为自己的一种使命。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更应该了解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不能一味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现代人应该全盘接受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固然更加适合现代人的胃口, 但现代文化也有很多让人诟病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 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很多人都在呼唤传统的回归。国内近些年来兴起的国学热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而不是一味地接受西方现代文化。只有这样, 中国文化才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对话, 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 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的经典

首先, 确定要求学生阅读经典的范围。教师给学生选定的都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包括《论语》、《孟子》、《老子》等经典著作。其次, 给学生介绍阅读经典的方法。在大学阶段阅读经典, 一定要摒弃中小学阶段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模式, 而是通过诵读, 用心灵去体悟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最后, 根据自己的阅读, 写出一些相应的心得体会, 并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不需要统一的格式, 也不限定字数的多少, 但一定是结合自己的体悟, 真实地总结自己的收获。只有通过认真的品读, 用心灵去和这些思想家去对话, 才能真正体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3. 通过亲身的实践, 切实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传统文化教育既不能仅仅停留在饮食和养身上, 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 最后还应该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现实社会的实践结合起来。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修身、养性等内容既是理论的精华, 也是指导每个人开展实践的指南。通过阅读经典的体悟, 要让学生把这些体悟应用到实践中去, 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结合对儒家的仁爱思想的体悟, 让每个学生从自身做起, 从建立和维持与父母、老师、同学的良好关系开始, 扭转存在于亲人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不良关系, 从而进一步投身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结合道家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等理论, 积极践行环保、低碳生活方式。通过这些亲身实践, 学生会真正感觉到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今天并没有过时, 只要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 仍然能给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

在短时期内, 我们不可能期望每一个专业都专门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 但可以通过在相关的课程中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 并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 同样能取得相应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会更加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

[2]曹德本.和谐文化模式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3) .

[3]丁小萍.中国古代政治智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中国政治思想论文 篇10

一、“中国梦”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应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 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断赋予其新的教育内容。“中国梦”既内蕴了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精髓, 又符合了现代科学发展的理念, 应当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新内容。

1.“中国梦”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支撑。爱国主义是把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思想保证, 是我们国家的强国之魂。“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梦想的高度集中, 是一种民族精神力量。通过将“中国梦”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可以引导大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奋力拼搏和主动作为, 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是其精神力量价值所在。“中国梦”的民族精神力量还可以使当代大学生坚定信心, 每个人在社会发展中都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每个人的辛勤工作和奉献付出都与国家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 个人梦想实现的过程就是实现“中国梦”的过程。

2.“中国梦”较强的导向规范功能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在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 社会中涌现出了许多的先进人物, 他们的感人事迹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较好的促进和引领作用。特别是在高校, 许多优秀人物就生活在学生身边, 这些优秀人物可能是淡泊名利、辛勤耕耘的普通教师, 可能是德高望重、知识卓越的专家学者, 也可能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工, 甚至有可能是成绩优异、才能出众等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 他们都是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和见证的存在, 这对学生的言行和观念都会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高校通过倡导共圆“中国梦”, 大力培育先进典型, 可以发挥出较好的规范和导向功能, 激励广大学生增强投身“中国梦”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中国梦”突出的凝心聚力效应可以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当代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政治思想的矛盾性、道德取向的功利性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等特点, 通常很难有效地将其思想统一起来。因此, 将“中国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对他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教育信息是十分繁杂的, 当他们面对这些信息时, 对教育信息的接受会有明确的选择性, 他们大多会有选择性地接受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中国梦”这一概念的提出, 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追求进步、寻求梦想的精神欲望, 从而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梦”形成的凝聚力, 会促使大学生自觉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有助于形成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二、“中国梦”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

“中国梦”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有助于加快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有助于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

1.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有效克服信仰危机。受社会转型期利益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的影响, 不少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 功利思想严重, 缺乏精神上的追求。由于缺乏崇高的信仰, 致使不少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严重, 价值观和道德观势必趋向自私冷漠。“中国梦”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等宝贵的精神力量, 将这些精神力量渗透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可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信仰危机问题, 进而不断塑造和修正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国梦”既注重大学生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也同时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应该服从、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 引导大学生能够理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使他们能够将实现个人抱负自觉地统一到社会发展进步之中。

2.有助于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 积极促进教育创新。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多少, 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保持新鲜的活力, 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在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上有所创新, 以贴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需。“中国梦”的提出, 将有助于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整合。“中国梦”提出后, 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解读, 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许多高校也相继开展了学习和弘扬“中国梦”的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采取专家讲座辅导、微博互动、观看影视教育片和参观见学的形式, 不仅加深了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 而且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创新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方式方法, 利于催生出更多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3.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效落实, 努力强化践行意识。“中国梦”的提出, 客观反映着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它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 而是党的领导集体在客观分析中国国情、党情、政情的基础上, 认真梳理总结以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教训, 查找反思思想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科学筹划中国的未来发展之路中形成的, 再次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理论价值, 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将“中国梦”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正确认识。

三、“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把握理论、统筹全局、联系实际”的原则, 着眼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和激励大学生自觉践行“中国梦”, 积极探索提高“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1.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大力营造学习“中国梦”的良性氛围。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发挥媒体尤其是各种新兴媒体的作用, 不断加大对“中国梦”的宣传力度。中国当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 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西方等别有用心的势力对我国进行的干扰渗透和攻击破坏无处不在, 有时会对“中国梦”教育进行舆论攻击。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 就会导致大学生对“中国梦”产生误解, 进而会冲淡“中国梦”的教育实效。当前, QQ、微博、微信、飞信等各种新兴媒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这为宣传弘扬“中国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 利用这些媒体宣传“中国梦”可以较好地贴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使得他们乐于接受教育信息, 并鼓舞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营造学习“中国梦”的舆论氛围, 科学高效地组织“中国梦”的理论宣讲、政策引导和研讨交流, 提高他们运用“中国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深入开展“中国梦”的理论认知教育。“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高校应及时将这一课题纳入课堂教学之中, 加强“中国梦”的理论认知教育。在教学内容设计上, 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重点讲解“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内涵, 又要结合专业课程有意识地渗透“中国梦”的实现要与个人爱岗敬业相结合的意识, 让大学生自增强践行“中国梦”的专业技能基础。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加大“中国梦”教育, 既要注重宣传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本质内涵和具体要求, 也要科学分析现阶段实现“中国梦”的方法路径, 更要全面细致地阐明实现“中国梦”与大学生自身成才进步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将“中国梦”与实现个人梦想有机结合起来, 用苦干和实干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教育方式选择上, 应根据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和思维活跃的特点, 变以往“说教式”为“主动探究式”,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引导他们自主去探究、分析“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客观认识到自我发展对实现“中国梦”的助推作用, 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

3.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 着力推进“中国梦”主题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高校应将“中国梦”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以增强“中国梦”的感染力和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度。“中国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应大力整合利用校风、教风和学风中的已有资源, 如厚德载物和求真务实的校风, 谦虚谨慎和虚心好学的学风, 严谨治学和严于律己的教风。“中国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还应注重加强校内媒体对“中国梦”的宣传报道力度。高校可以贴合大学生的特点建立“中国梦”主题网站, 普及“中国梦”基础知识, 加大对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 还可以适时地组织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以深化他们对“中国梦”的理解。高校应积极拓展“中国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空间与传播渠道,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橱窗、板报横幅等手段加大对“中国梦”的宣传, 还可以在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中融入“中国梦”教育, 精心组织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个人梦想和实现“中国梦”紧密结合, 激励他们自觉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4.社会实践的助推作用, 积极开展“中国梦”主题的实践活动。“中国梦”在引导大学生建构价值观的过程中, 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与学生发展需求, 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因此, 要下大力气提升“中国梦”的生活契合度, 努力使“中国梦”实现与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做到无缝链接。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梦”主题教育, 应扎实开展学雷锋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 帮助大学生把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进而把对“中国梦”的认识再用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还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 努力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所学专业技能同未来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的能力, 在实践中使他们学会如何搞好人际沟通, 学会如何提高工作实效, 进而修正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中国梦”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导向规范功能和凝心聚力效应, 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通过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助推作用, 提高“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裴劲松.实现中国梦, 大学要先行[N].中国科学报, 2013-09-13.

中国政治思想论文 篇11

一、“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可以看出,“中国梦”实现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致。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中国梦”最年富力强的年代,是践行“中国梦”的重要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力量和主力军。在“中国梦”的指引下,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中国梦”实践中。

二、“中国梦”前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利用课堂教学的主平台,加强“中国梦”的时代内涵教育

在高校开展“中国梦”的教育,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详细讲解“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另一方面又要结合专业课程,有意识地渗透“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和保障体系,让大学生自觉加强专业学习,为投入“中国梦”的实践积累知识。其次,根据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思维开阔的特点,采取互动交流的“参与式”教学,调动大学生对“中国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媒介,加强校园舆论宣传。广泛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象生动地展示“中国梦”是真实的梦,让大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博客、QQ群等引导大学生就“中国梦”开展广泛的学习讨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

(三)大力推进“中国梦”主题文化建设

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利用校园文化平台,大力推进“中国梦”主题文化建设,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中国梦”教育的形象化、生动化、生活化,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亲近感和信任度,引导广大学生自觉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学生自觉加强专业学习,积极投身“中国梦”建设中。

(四)培育树立“中国梦”的先进典型

中国政治思想论文 篇12

一、中国梦的内涵解读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 首次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概念。他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 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梦想, 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

中国梦的实现, 要求我们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实现经济繁荣、政治强大、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现代化目标。

经济繁荣是中国梦的本质核心。没有经济的发展、繁荣, 就没有人民的幸福安康。大力发展经济、实现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政治强大是中国梦的根本保障。没有强大的政治, 就没有国家的稳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问题, 任何时候中国绝不能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地位。坚决贯彻落实依法治国, 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制度机制, 形成安定、民主、有序的政治局面。

文化先进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没有先进的文化, 就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 就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是经济建设的推动力。我们要不断发展先进文化, 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持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社会和谐是中国梦的集中表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是中国梦的内涵。没有社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失去了动力源泉。必须坚持以民生为重点, 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有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创新管理、服务机制, 保障群众权益,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同发展。

生态优美是中国梦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环境污染给人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布局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

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使党的执政理念上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本质和宗旨,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有利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更深层次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中国梦是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进一步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 要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 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是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由于当前社会文化高度多元化, 网络媒体等的空前发达, 大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方式日益多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通过在课堂上讲解时事新闻等方式, 加强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的认知。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论文等方式, 让学生自己动手, 搜集关于中国梦的资料, 阐述自己的看法, 加深学生对中国梦了解。

大学生虽然具有较为成熟的思想观世界观, 但是由于年纪较小, 缺乏社会经验, 很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诱导, 因此高校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同时, 也要通过课堂手段, 将中国梦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与其所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起对学生进行讲解。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中国梦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上, 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进行解读, 对于大学生可起到巨大的导向与凝聚作用。就真理性而言, 中国梦的这一伟大理想, 不仅仅属于当代中国人民, 更是几千年来期盼国家繁荣昌盛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每一个对于中国梦真理性有正确理解的人, 其为实现中国梦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即为价值观。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的正确认知, 建立在中国梦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基础之上,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 都无法正确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中国梦进行正确的、理性的解读, 让大学生对其建立正确认识, 方能树立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定信仰。

第二, 要坚定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信心。坚定的信念是前进的动力, 若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必须万众一心, 坚定中国梦必然实现之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及中国梦重要思想战略时, 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对青少年寄予厚望, 对广大高校学生更是给予重望。他指出, 大学生应发挥主人翁精神, 积极进取。由此可见大学生身负责任之重。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循序渐进, 深入浅出, 坚定大学生对中国梦必然实现之信心。

首先, 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 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我们所面对的已经不再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中学生, 而是拥有较为稳定的思想观念的大学生, 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 避免说教式、灌输式等教学方式, 以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其次, 应及时向学生讲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最新成就。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要让学生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逐步稳定发展, 树立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不断奋发向上。

最后, 要适当组织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意识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依赖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共同奋斗。每个人都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 激发学生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牵动亿万中国人的心, 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奋斗。作为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大学生, 其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工作者的高校教师, 更是其灵魂的引导者, 高校教师必须身体力行, 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培养思想政治水平高、综合素质优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王建利, 华玉武.“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07) .

[2]徐俊生, 蒋颜岚.高校辅导员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3) .

[3]李卓成, 蒋平.“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25) .

[4]赵扬, 李双军.“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4 (02) .

上一篇:喷涂聚脲防水涂料下一篇:文学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