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政治词语

2024-07-15

中国特色政治词语(共8篇)

中国特色政治词语 篇1

一、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派翻译理论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又称“功能目的论” (Skoops theory) 。其主要核心思想是:翻译的定义及实质, 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及翻译原则。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翻译的过程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 也就是预期结果决定着翻译方法。

赖斯在《翻译的可能和制约》一书中建立了她的功能文本类型学, 提出理想的翻译是译文与原文在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方面对等的翻译, 是一种整体性交际活动。在赖斯和费米尔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论》中正式提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 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目的文本的意图和功能成为翻译方法和策略的决定因素, 原作的地位远远低于基于对等理论的翻译, 仅仅是目的读者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源”。

20世纪90年代, 德国学者诺德又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她认为译者在翻译之前, 首先要比较翻译目的与源文本功能的异同, 这样便能确定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为这些问题设计出整体性的解决策略。对于其他学者质疑目的论, 认为目的论放任译者权力的指责, 诺德在《翻译中的语篇分析》一书中提到“功能+忠诚”概念, 认为目的和翻译并非不受节制, 译者应该有道德责任。这就是她的功能原则。功能是指译文应该具有文本在目的语境中按预期方式发生作用的因素。忠诚是指译者, 翻译发起人, 源文本发送者, 目的文本受话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诺德认为没有原文, 就没有翻译。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 对原文信息发送者或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

二、中国特色政治词语的特点

1. 涵盖面广。

在涵盖中国政治背景、文化、历史等因素且目的性强的情况下, 具有复杂的中国特色政治词汇及术语涵盖了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三个代表”、“三下乡”、“八荣八耻”、“双规”、“贫困群众”、“三农”、“反腐倡廉”、“法治国家”、“基层民主”、“基础设施工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2. 概括性强。

因日常报道和宣传的需要, 一些政治词汇必须要有精准的缩略语。例如:“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 “八七”是指八千万人七年计划。“三个代表”、“三个有利于”、“十七大”、“四个现代化”等皆是如此。而诸如“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精神文明”、“小康社会”等大量词汇和术语更明显带有中国特色。

3. 主观性强。

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政治词语多半用在政府文件和对外宣传材料上, 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政治主观性。当形容中国疆土和历史文化时,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词汇:“昂扬向上”、“波澜壮阔”、“同心同德, 艰苦奋斗”、“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 只有用这些褒义色彩浓重的词语才能达到宣传目的。而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词汇常需要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敏感的政治话题。例如:“一个中国原则”、“台湾问题”、“祖国统一”等。因此, 译者在翻译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既要保持政治词汇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同时又要反映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只有这样, 才能忠实地传递政治词汇的内涵, 使目的语发挥更好的沟通交流作用。

三、功能派翻译理论在中国特色政治词汇中的运用

根据功能派翻译理论, 翻译的过程应以译语文化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为参照系。要做好中国特色政治词语的翻译首先应确定翻译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然后具体分析为达到翻译目的和预期效果应采取的翻译方法。中国特色政治词语反映了具有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体系, 也同时反映了我们国家的国情民情。由于中国和英语国家在历史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原则和强调译文与原文“忠实”、“等值”的翻译策略并不能适应中国特色政治词语翻译的客观要求。德国功能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目的论。费米尔目的论的核心内容是针对源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应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它的最终目的是使读者更准确无误地了解中国的政治内容。而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要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 努力协调好各方关系, 即当发起者, 目的语读者和原作者三方有冲突时, 译者必须介入协调, 寻求三方的共识。笔者用直译与意译, 释义和变性的方法策略来阐释德国功能派理论在中国特色政治词语中的应用。

第一, 直译法。根据汉语字面的意思, 用直译传达原文词语的含义且语言通顺, 或者目的语中有形式和意义与之基本对应的词语, 这种方法最常用于翻译中。“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三个有利于”:“Three Favorables”。“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高度团结统一”:“the high degree of unity and solidarity”。“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carry forward and cultivate the national spirit”。

第二, 诠释法。政治词汇不仅要求很高的忠诚度, 并在目的论的理论指导下, 因考虑译文预期的目的, 所以一些词语不能采取直译的方法, 必须加之诠释法, 才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例如:“三农问题”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 即翻译成“three agriculture issues”, 在涉及到此问题时, 读者便会感到疑惑, “三农”究竟指的是什么?因此用直译的方式不是最可取的方法, 若是采用释义的方法解释一下“三农”指代的内容:“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Issues, 读者便会一目了然。再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两会”, 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如果直接翻译成“Two Conferences”, 外国读者很难领会到两会指的是我国每年最重要的会议, 如果在后面附加 (NPC and CPPCC) , 便会易于外国读者阅读。

第三, 意译法。由于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 把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翻译成英语时, 并不能在英语中找到形式与其相对应的词汇, 直译法反而会造成词不达意或以词害意的情况, 此时意译法便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例如“吃皇粮”如采用直译的方法, 会译成“have royal food”, 外国读者随即便会产生困惑, 会误以为吃皇家的食物。而“吃皇粮”指的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由国家承担, 所以应采用意译法“salary paid by the state”。“半拉子工程”是指进行一半或者多半没有完工的工程。“半拉子”本身属于方言, 所以翻译时只能采用直译, 即“an unfinished project”或“dragging project”。“人员臃肿”如直译的话, 会误译成人比较肥胖, 臃肿的意思, 而实际上它是指单位人员过多, 所以译成“overstaffing”。

四、结语

本文通过概述德国翻译功能理论和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的特点,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 结合直译法、诠释法和意译法三种研究方法, 阐述了德国翻译功能理论在中国特色政治词汇中的具体应用。

摘要:随着中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政治词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而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词语的翻译也必然要推陈出新。本文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依据, 分析中国特色政治词语的特点, 阐述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中国特色政治词语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国特色政治词语,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汪海涛, 邱政政.中高级口译口试词汇必备[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8.

[2]伍锋, 何庆机.应用文体翻译: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冬梅, 宋艳艳.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9) .

[4]周彦军.谈政论文的英译——以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 2009, (19) .

中国特色政治词语 篇2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政治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尽管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中出现过挫折和失误,但对民主的探索和实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治建设的主线。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治找到了一条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相结合的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人民将更多地享受到这种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政治文明的成果。实行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使我国完成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变了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有效控制的两大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转折。全国共少生4亿多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功不可没,贡献巨大。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问题,始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始终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沉重的局面,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

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因此,必须坚持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放松。

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贯彻落实《决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了从控制数量解决生存发展,到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转变阶段,要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由单纯控制数量为主,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工作方式由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和综合治理转变。我们要着重抓好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五项任务,把农村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

中共“以人为本”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把民主政治发展纳入到了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基本理念和执政方式中,从而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展现了光辉的前景,并取得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新的进展。

一是人民民主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经过近30年的改革和发展,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二是基层民主建设成效显著。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全国各地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增多,民主的实现形式日益丰富。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三是开辟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新篇章。2004年3月,中国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中国宪法全面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以宪法为依据,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

四是民主执政成为中共执政的基本理念。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关于民主执政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建立了民

主执政的制度体系,并正在积极探索民主执政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中国共产党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党的各级干部民主作风明显改善。民主执政,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和发展人民民主。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民主执政与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一起,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加强民主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民主执政水平的新阶段。

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特色词语 篇3

汉语拼音的用武之地很多, 这里谈一个具体的应用问题, 就是用汉语拼音拼写有中国特色的词语, 使之通行世界, 如同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的地名人名一样。现在已经流行的如wushu (武术) , renminbi (人民币) 等。这样的词不宜用相应的外语词替代, 因此不需要再翻译成外文。

把中国特色的词语勉强意译成英文, 中国广大群众是不满意的。

比如北京奥运吉祥物的名字福娃, 开始译成Friendlies, 许多人指出不但含义不吻合, 而且还容易造成歧义和误解。后来主管部门把通用形式定为汉语拼音Fuwa, 得到普遍欢迎。

北京饭店业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 把2700多道中国菜菜名译成英文名, 对这种做法是有争议的。有的报纸指出:“尴尬的菜名西化是缘于不自信。”有的网民说:“菜名直写汉语拼音, 再配图和英文说明, 就一目了然。”

京剧是我国国粹, 一直用的英文译名是Peking Opera (北京歌剧) , 赵启正撰文指出, “不要从译名上白白丢失了中国特征”, 主张用Jingju。

天津老字号“狗不理”, 放弃汉语拼音, 自定英文名为go believe, 也引起争议。有的网民尖锐指出:“狗不理的英文招牌很可能成为新的国际笑话。”

根据现状, 笔者认为下面一些基本道理有强调和加强宣传的必要。

一、汉语拼音既然是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 作为文献中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词语, 自然也应当以汉语拼音为拼写的标准。中国人名地名是中国特有的, 要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特色词语也是中国特有的, 也应当用汉语拼音拼写, 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特色词语, 就是不要翻译成英文或其他外文, 勉强翻译成外文, 不能把词语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表现出来, 在传播上无疑是一个损失。京剧、中国菜等中国特色事物词语, 多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国外没有相应的事物, 为了在世界传播, 最好的办法是用汉语拼音拼写。读着中国名称, 才好进一步了解其文化内涵。

三、《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语的最佳方案, 唯一的法定方案, 是国际公认的拼写汉语的方案。我们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有中国特色词语, 就是充分体现民族自信。不了解汉语拼音的功能, 应该用而不用, 是错误的。

四、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特色词语, 不但中国人高兴, 而且外国人是欢迎的。这不但因为他们读起来毫无困难, 从而有兴趣了解词语的内涵, 而且这种做法也是外国人习惯用的。

总之, 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特色词语, 既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 体现中国特色, 体现民族自信, 又符合国际有关组织的规定, 方便外国朋友理解中国, 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中国特色政治词语 篇4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依托于中国的历史并适合国情

邓小平提出发展民主政治, 但他十分强调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模式。邓小平明确提出, “过去搞民主革命, 要适合中国情况”, “现在搞建设, 也要适合中国情况,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1994总之, 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

共和政治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的共和政治, 源于民族的危机, 内忧外患, 结束封建帝制, 走向民主共和, 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之路。中国不存在内生的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也不存在上层建筑的内生发展动力, 民主共和是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选择。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阶级构成和社会结构等, 中国既不能选择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又不能选择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 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为领导力量的多阶级联合的民主共和既具有中国特色也有着特定环境的历史必然性。

协商, 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民主作为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 受该国的经济, 文化, 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反应各国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发展道路, 因此民主的实现形式也不一。协商, 作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 并非中国独创中国独有的, 却独具中国特色。首先, 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 “和合文化”的一种创造性继承。古代的说客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斡旋沟通, 就是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印记。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的发展理念, 正是继承和发扬这种和合文化的结果, 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其次, 我国的协商民主有利于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 最大限度的包容吸纳各方面的利益诉求, 同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再次, 面对新时期的复杂情况, 必须从国情出发, 应对新的问题和挑战。协商民主有利于保证更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

2 党的领导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

中国的政治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 ‘以党治国’这种由推翻旧政权的革命党用集权的手段引导人民逐步走向民主的构想, 在实行民主政治的条件还远远不具备的中国, 无疑有着很大的合理性”[S]“一党执政, 与民主政治并非水火不容, 与独裁统治也没有天然的联系。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度里, 通过执政党的领导, 发展社会经济、文化, 逐步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和民主意识, 不失为实现民主政治的一种有效途径”[3]中国的政治发展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面对新的情况, 新的问题的出现, 党的政策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发展。中国共产但作为中国的执政党, 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这不单关系到党的命运, 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执政党的力量决定着国家政治稳定的程度。影响着中国的有序民主的发展。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那些在实际上已经达到或者可以被认为达到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 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4]

3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建构

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丰富和发展的结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民主理想和民主主张是解放全人类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 本质上是讲大道的。同时, 也体现出这个善良的民族祈求和乐的太平盛世的意愿。中国人固有着传统、保守、喜静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 这也和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相关。太平天国运动时, 其理想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其实这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样的, 只是由于不同的文明所缔造出来的表达方式和实现方式不同。无论是从传统思想的积淀下的民族品格, 还是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角度出发, 都是思想层面, 以一种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发展理念的设计和构建, 由此, 在民主发展理念上, 也避免了西方的“精英民主”, 也剔除了功利因素, 不是为了维护某一个人, 某一集团的利益, 而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4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障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统一, 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民主权利只有在民主制度的保障下才能从抽象变具体、从理论成为现实。这些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奋斗和实践中, 不断总结, 而取得的重要的成果, 这些都不是单纯的理论, 而是在实践中总结并应用于实践, 指导实践, 指导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和推进。从这些制度的设计理念和进展中, 我们得出结论, 这些制度是科学的, 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 符合我国民主发展规律, 从而利于中国民主的良性发展。同时, 这些制度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本质, 保证多数人的民主, 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有效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中国的民主, 无论是从模式的选择, 还是发展理念的设计与创新, 都是为了中国的民主政治更良性的发展, 为了更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的实现, 真正做到多数人的民主和人民当家作主。中国民主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特色, 也是针对于历史现实国情, 所选择的最适合中国发展的模式, 最有利于中国民主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理念, 无疑是最有利于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 最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 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68;176;169;163.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 252.

[3]徐宗勉, 张亦工, 徐思彦, 杨群, 黄春生.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6, 12:191, 344-345.

中国特色政治词语 篇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在中国,中国式民主,我们通常这么叫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式的民主强调,“不搞多党制”。能够符合一国国情、民族性格、社会历史条件,且有利于政局稳定、人民幸福和生产力提高,就是好的、有效的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它不同于西方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它的含义有三点: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是多党合作,最后是政治协商。这一制度的正确实施是在中国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适合中国国情且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中国式民主还强调,“不搞三权分立”。中国式民主政党的特点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参与、合作、协商,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之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法》也做了如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也就是说,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议行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而非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那中国为什么不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模式呢?首先,近代中国的历史经历和社会发展使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了中国政治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几十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伟大成果。其次,“三权分立”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传统。第三,中国虽然不搞“三权分立”,但也高度重视权利制约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这就为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强化分权制衡的努力提供了政策依据,开辟了广阔的制度空间。也就是说,中国分权制衡不是走西方三权分立的老路,而是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新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中国公民的参政议政

民主是人民的统治或者说是大多数人的统治,世界上现有的民主形式基本有三大类:一是选举票决民主,二是谈判民主,三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中国的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人民需要民主,民主需要协商,这是必然。中国实行的协商民主有多种形式和途径,中共十八大报告也要求“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承担协商民主的主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政治协商会议既不是代议制的上院这样的国家权力机构,也不是政府这样的执行机关,同时又不是一般的社团,而是中国共产党、八个参政党、各人民团体、各界群众和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所组成的中国人民统一战线组织,同时它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显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虽不是全体公民组织和公民直接而平等地参与的协商民主,但它的代表性非常全面,既包括组织,也包括个体公民,他们直接参与协商民主。中国的人口众多,这种代表制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目前,中国共产党正在不断的努力探索,思考着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协商民主和选举票决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完善中国的特有的政治体制。中国的票决民主如何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首要问题。一是进一步完善公民自治组织的选举,能够通过直接选举产生;二是在那些实施间接选举的地方政权部门,扩大差额选举,完善候选人提名的方式;三是党内民主发展将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

同时,协商民主也将在中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协商,更加紧密的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好,形成更好协调关系、并且对党建言献策。二是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蕴含在整个决策的过程中,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三是深入开展讨论专题协商、对口协商、各界协商、提案协商。四是积极开展基本民主协商。逐步完善各级政府的听证会和民主恳谈会,充分发挥各人民团体在民主协商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了明确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经济和政治放在前面,足以证明两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文明,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中国共产党十八界三中全会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3]中国梦与世界[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年.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2月31日.

[6]许崇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有根本区别[J].人民日报,2009年2月2日.

[7]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N].中国新闻网,2008年2月28日.

[8]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中国特色政治词语 篇6

关键词:民主,民主政治,党的领导,依法治国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

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彻底的了解民主政治建设, 了解民主政治, 首先就必须了解民主, 了解社会主义民主及其民主政治。

(一) 民主

早在1843年,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把民主制称为政治国家的组织形式, “人民的国家制度”1。后来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中也多次明确指出:“民主是国家形式, 是国家形态的一种”。作为国家形态 (形式) 的民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它同任何国家一样, 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行使暴力。民主制国家也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有系统地使用暴力的组织。行使暴力的阶级掌握着有系统地使用暴力的组织。行使暴力的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 居于国家的统治地位。这是民主的本质, 即国体意义上的民主。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迄今为止最高类型的民主, 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尊重和保障人权。

(二) 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是一种奉行多数人统治的政治制度。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最初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过程中, 扩大了古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确立了以普选制和议会制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是最大多数人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民主政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 民主政治反映国家的阶级本质;另一方面, 民主政治又有共同性和普遍性, 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实现其阶级统治时必须遵循民主政治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多数原则、代议制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合理成分, 为人类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民主政治, 是凭借公共权力, 和平的管理冲突, 建立秩序, 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民主政治是政治生活方式的高级形态, 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和完整的系统。

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所以从本质上说,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先进最优越的民主政治。但是, 由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建立的时间还不长, 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很大的曲折, 所以, 它的发展还不充分, 在具体形式、具体制度上也很不完善, 需要进一步建设。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 我国的民主化进程逐步推进, 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我们的民主制度还很不完善, 仍然存在不少弊端, 限制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也日益具有紧迫性。适应新世纪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民主政治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但是, 民主政治建设就如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不是孤立的事情, 它要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 现在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对其艰巨性和长期性绝不能低估。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首先, 封建主义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 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严重障碍。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不仅包括文化水平建设, 更包括思想道德建设, 只有这样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才会更加顺利的开展。

其次, 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 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 要想在中国发展高度的民主政治, 就必须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生产力, 为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坚持的物质基础。

再次, 认清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 要有一个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由于没有前车可以借鉴, 必须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其进程缓慢一些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 决定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 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我们要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使它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要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我们就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 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党的领导之下走得更加顺畅, 更加坚定。

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总结执政经验, 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作出的规律性认识。

要在当前条件下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 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了民主所代表的利益阶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无产阶级方向;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 保证这种民主政治是属于人民大众的, 从而避免了民主被少数的当权者占有。坚持依法治国, 就是坚持法律至上, 避免了任何超越于法律之上的力量的作用的发挥。

(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为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完善政治制度, 就必须坚持十七大提出的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柱,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辨证统一。2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是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坚强力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真正落实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和依法治国。党要领导好首先自身要建设好。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是目前加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 实现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 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领导核心作用, 保证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并受到人民的监督。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实现了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催生了人们的民主意识, 强化了人们的民主诉求。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 如何更好地体现、发挥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和功能, 使广大人民能够有效的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 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民主实现形式, 坚持依法治国, 使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才能赢得群众支持。

(二) 坚持党的领导, 实现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起来的, 代表的是中国人民大众的利益, 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了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所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者天然的就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坚定的走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 才能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由共产党人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也正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 我们的民众才又重新燃起了对新生活的渴望, 才会团结一心历经千辛万苦建立起属于人民的国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必定需要由中国共产党人来领导, 只有这样, 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够与我国的其它领域的建设相一致。这也是顺民心合民意的事情。

(三) 依法治国, 实现法治下的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 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民主政治与法治是紧密相连, 相互依存的。中外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表明, 发展民主政治, 是建设法治国家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民主政治体制下, 法治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参考文献

[1]张永恒.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点及发展探析[J]实事求是, 2001, (06)

[2]贾康.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J].社会科学论坛, 2002, (09)

[3]王海军.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长白学刊, 2004, (03)

[4]张文才.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5, (06)

[5]汪淑娟.民主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萨托利《民主新论》批判[J].法制与社会, 2009, (10) :374-375

中国特色政治词语 篇7

1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创新

政治的理论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政治特征就是民主,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之时,就提出了利用革命的形式来建立属于无产阶级的民主体制,由广大人民当家做主,这种体制会帮助建立新的社会、巩固经济基础。而列宁同志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详细阐述并明确了社会主义与民主之间的联系,其著论表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必须要实施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国家指引了今后发展的道路。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按照中国国情建立的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国家。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开始,就打破了原本王朝统治思想,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治国的理念。“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立国理论基础。之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之下,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并总结了之前发展的一些弊病,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等诸多理论,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江泽民、胡锦涛也都总结了历代的社会主义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与时代特征,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不断创新,并进行总结。如今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主政治又提出了新的重要论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民主政治文明,一直是我党工作的主线。并根据目前我国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指明了今后的发展道路。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创新

2.1 依法执政,实行党、政分开制度

早在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党政分离的改革内容,并在一段时期内,一直以此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工作的切入点。在党的十三大召开时,还特意为此进行了专题的论述,强调行政管理工作必须由政府执行,党不能直接替代,党和政府的工作职能必须明确区分,这也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保障。并反复强调,党领导国家要遵循政治领导原则,不能只是单一的行政性领导。在党和国家的不断努力之下,改革工作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进步成果,党和政府的工作职能已经分开,行政管理工作已经由政府进行管理。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推进,不同阶段的党的领导班子都结合社会详情,对此观点做出了进一步的拓展,明确了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和政府工作之间的职能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这些都表明了我党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以及依法执政的观念,对构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实施干部选拔、任用公开制

目前我党和国家对于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已经开始实行民主制度,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制定了多种可行举措,保障了工作的民主化。如共推公选制度和干部任用公示制度以及民主测评和票决制度等,都确保了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所谓公推公选,就是指根据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公平公正的进行民主式选拔和任用。而干部任用公示制则是将准备任用的干部人选,在一定期限内,利用在多媒体上宣传的形式,让社会了解并给予自己的评价,再将这些意见汇总整理,根据整理结果分析此人选能否启用。民主测评就是对干部在任职期间的各项工作业绩和情况进行考察和年度考核以及竞争上岗等听取民意措施的制度。而票决制就是对干部的拟用人选进行专门的不记名投票,并根据投票结果重新对拟用人选进行评定,保证任用的民主化。这一系列的新制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党政工作各个领域的人员选拔、任用之中。这一系列新举措的推出,提升了广大民众的参与度,并让基层民众得到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及监督权,增加了干部任用的民主化。并且始终坚持用人制度透明化,避免和减少在用人方面存在的不良风气,保证人才的正确任用,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为国家办事,为百姓服务,建立廉明、为民、充满活力的党政队伍。

2.3 推行村民与居民自治,加快基层民主化建设

最早提出村民自治与民主自治这一制度是在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完善与改进。城市和农村基层民主的基本形式就是村民、居民自治制度,是民主政治使用最为常用的实践方式。目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我国农村与城市民众对政治的热度都有所提高,一直积极、热情地参与民主选举和决策以及管理和监督等工作之中,并能按照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言行。此项制度极大的带动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积极度,确保了人民民主的实施,帮助群众养成了民主精神意识,提升了群众的政治素养,让其为建立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和发展提供极大的帮助。

2.4 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随着近些年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职能的转变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等多方面的改革效果十分显著。政府始终坚持政企分开与政事分开的工作准则,并逐步将工作职能转换到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之中,不断强化行政管理的工作效能与服务质量,同时推动了依法行政的创新脚步。中央以及各地方政府要以法治政府的建立作为目标,以依法行政为工作原则。虽然已经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绝不能有自满的情绪,要始终保持清醒、谦逊的工作态度与政治觉悟,以为民服务作为工作宗旨,增强各行政机构的依法行政的能力与意识。目前行政决策体系已经呈现健全趋势,决策越来越科学化以及民主化。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政治执法工作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党的政策方针,就能将其一一解决,不断提高对于各项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行政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需要党和人民一起共同努力的。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整体发展和民生大计,因此,决不可操之过急。要始终坚持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之下,积极贯彻党的政策方针,要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生命力充分体现出来。坚信只要服从党的领导,听从党的安排,就可以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摘要:民主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从改革开放开始,党和国家就不断依据社会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制定新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方针,为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和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断进行创新。如何构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如何对其进行创新改革,让其满足时代的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创新,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朱祥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之路[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13.

[2]肖立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探索[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7):4-8,2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课题组,王香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学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15(1):10-16.

[4]侯惠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思考[J].唯实,2016(1):37-41.

[5]王国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喀什:喀什师范学院,2013.

中国特色政治词语 篇8

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在尊重自身传统和现实国情的基础上, 充分吸收并借鉴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 遵循时代趋势与发展共识, 发掘既有体制的潜力, 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发展模式, 即中国特色政治发展模式, 其基本特征是以民主的基本价值为取向, 以民主的制度建构和程序设计为路径, 以实现人民民主为最终的归宿。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来,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从政治发展理念、政治发展模式和政治发展道路三个层面来看, 中国政治发展总体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型:第一次转型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发展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发展的转变;第二次转型从2002年十六大以来, 即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发展向以人为本的政治发展的转变。从发展阶段来看, 中国的政治发展, 即政治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1978-1987年,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强调必须保障人民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第二阶段, 1987-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总体构架和战略部署;第三阶段, 1992-2002年,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第四阶段, 2002年至今, 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创新和全面深化阶段。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

纵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改革开放30年来, 许多重大举措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民主与法制相结合, 强调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三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相结合, 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四是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五是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结合, 以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六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逐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相结合。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民主政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也面临着诸多矛盾与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矛盾

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必然导致市场运作机制向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渗透, 并迫切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规范政府行为。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 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某些管理体制、机制、方法和习惯等依然影响着不少政府部门, 一方面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延缓经济发展前进的步伐, 另一方面会挫伤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使政治发展缺乏主动力。

2、政治参与和民主程度的矛盾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属于“后全能主义型的技术专家治国型的新权威政体”, 具有较强的进行体制变革的动员能力, 同时也存在着低度政治参与与社会监督机制不足的问题。从发展社会学角度而言, 权威体制的低度政治参与, 有助于抑制过度的政治参与膨胀, 从而有利于改革启动期所需要的政治稳定,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种低度政治参与与社会监督机制不足的问题会导致弥散性腐败与政治发展无序化, 影响国家对资源的动员能力, 导致软政权化、合法性危机、政令贯彻危机、国家与社会关系危机等。

3、利益分化和社会公平的矛盾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同时, 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拉大, 失业人员日益增多, 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一些社会阶层, 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被剥夺感, 对现实政治产生不满情绪, 政治上日趋激进。

总之, 就当前情况看, 由于原有的一系列社会矛盾没有解决, 新的矛盾还在产生, 严重影响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而这些矛盾与问题, 仅靠经济的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是不可能完全消解的, 同时也要依靠作为上次层建筑的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三、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1、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各动力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这种联系通过一定的互动、互补和互济作用形成机制的整合功能和综合效率, 从而推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根据政治发展动力要素的不同作用, 政治发展的动力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部分。外部动力要素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阶层结构及利益关系的重大变化、文化发展以及全球化;内部动力要素主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充满活力的国家政治体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良性互动、逐步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意识形态创新。

2、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作用机理分析

构成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的要素是多元化的, 各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发生作用的。

1、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是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的。因为社会系统不同于自然系统, 作为一个局部的自然系统, 特别是机械系统, 可以在使其停止运行或相对停止运行的情况下来重新调整各部件的相互关系。因此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作为社会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是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的。

2、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发挥作用是各动力要素形成合力的结果。政治发展动力机制构成要素的共同作用, 形成了政治发展的过程和状态的动态统一, 每一个要素或环节都成为前进的动力, 形成政治发展所需要的合力来推动其发展, 在整体上形成了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

3、中国特色政治发展是动力机制各要素有效配置的结果。

作为具有相当自觉性和自主性发展运动的政治发展, 动力资源的状况将直接决定政治发展的实际进程和方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非经济动力因素的作用大于经济因素。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处在自发盲目的发展过程中,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经济因素处于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运动是自觉的过程, 其发展对主体性因素的要求要多得多, 非经济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加。

4、动力机制结构变化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现实动因。

我国的改革开放, 使政治发展诸动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 由此带来的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极大地对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与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

1、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目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与此同时, 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 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一阶段按照各国现代化的经验来看, 往往是利益分化, 参政扩大, 矛盾多发的阶段。”

2、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

李君如总结出了三大值得重视的走势: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民主的制度化及法律化;通过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这三大走势的指向很明确, 最终将在中国建立一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对于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走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作出了整体性的概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 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段论述设计了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途径、原则和使命。所有这些不但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政治发展的基本框架, 也决定了中国政发展的未来走向。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当前政治发展的目标与主题, 既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 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

五、新时期促进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良性运行的对策分析

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一直倚重于政治体系的外部动力资源———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为了能顺利健康地渡过这个现代化的矛盾多发阶段, 就要力求避免出现体制衰败现象而加强制度创新, 使利益谋求制度化, 参政有序化, 矛盾能在体制内得到有效释放和解决。”因此, 目前我国应当重视政治体系内部动力资源的开发, 着力推进以政治制度创新为主轴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1、适应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内部经济政治环境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政治方面, 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民众的政治参与和民主要求逐渐增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对政治提出了非集权化的挑战, 推动着中产阶层和公民社会的形成, 要求私人权力和公共权力的法制性分离, 要求建立体制性的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和制衡机制。

2、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民众受教育的人数迅速扩充、程度日趋提高。民智的开化带来了民众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 市场经济使民众的利益日趋分化。教育的发展和利益的推动, 使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得以增强、能力得以提高。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使中国社会结构与强政府和弱社会的传统政治态势正在发生渐变性的变化。公民社会随着中产阶层的产生和壮大而日趋形成。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作为新生的领域, 要求政府给其地位和作用提供体制化的保障, 给其冲突的解决提供程序化的渠道。支撑这些变迁的阶层 (中产阶层) 和组织 (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 , 则需要现有或新创的政治体制既给以同化, 使其成为体制内的社会力量, 顺畅的表达和谋取其合法的利益, 又给以管理和调控, 使其在法律的规范下自我运作和自我管理。

3、化解全球化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压力

上一篇:高中化学有效作业研究下一篇:武术套路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