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谱写盛世华章

2024-07-18

中国特色谱写盛世华章(通用6篇)

中国特色谱写盛世华章 篇1

中国特色谱写盛世华章

思政部 张东亮

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八大已胜利闭幕,当我们重温盛会的时候,更加明确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

外国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有着共同的疑问:中国的崛起为何如此迅速?中国道路究竟是什么道路„„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其实,这些疑问更多表现为两个字——惊讶。他们惊讶中国的迅速腾飞,惊讶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可以回答他们,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空洞的理论,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它是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回眸改革开放30多年,从最初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中提到的五位一体,正是这些理念导引的成功实践,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完备的物质基础、体制框架、思想体系,改写了世界舞台上现代化模式的既定格局。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特别是近十年来,对于人类历史来说,不过一瞬;但对一个奋力追赶现代化浪潮的民族而言,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10年前,中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10年后的今天,中国 GDP跃居世界第二,即将接近50万亿;10年前,中国才完成与美国欧洲的艰难谈判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的今天,中国贸易额和GDP仅次于美国;10年前,下岗、失业带来种种转型阵痛,10年后的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逐渐覆盖亿万人民。

这10年,建三峡大坝、修青藏铁路、办奥运盛会、游浩瀚太空,梦想变为现实;这10年,迎战非典、抗震救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愈挫愈勇;这10年,取消农业税、免除学杂费、建立社保体系,民生极大改善——这是国家强盛的10年,是经济飞翔的10年,是温暖人心的10年,更是脱颖而出的10年。

10年转型,形成中国理念;10年改革,写下中国探索;10年挑战,塑造中国精神;10年崛起,做出中国贡献;10年奋进,铸就中国品格„„在现代化事业波澜壮阔的伟大进军中,在改革发展振奋人心的辉煌成就中,中国故事不断展开新的内容,中国道路不断书写新的辉煌。

我们记住了非典疫情的来势汹汹,记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波诡云谲,记住了汶川、玉树、舟曲的悲泣与悲壮,记住了新疆西藏数次上演的分裂闹剧。但同样值得铭记的,还有另一个惊心动魄的战场,观念的变革、理念的更新,如静水深流,推动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行进,奏响高亢激昂的时代乐章。

“九万里风鹏正举”。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必将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特色谱写盛世华章 篇2

在这一攸关中国现代化命运及前途的国家人才战略中, 会计作为专业人才不仅被列入国家人才战略, 而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会计专业人才作为国家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及人才建设的重大工程, 列入国家人才规划并被多次提及。其直接提出的有4处, 涉及会计专业人才建设有19处, 整个《人才规划纲要》达23处。这一历史罕见的举措不仅为会计行业人才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 奏响了人才兴业的时代乐章, 更是激发了千万会计人的职业激情与梦想!

是什么让人看似平常的职业进入国家战略?

是什么让会计专业人才在国家人才战略中一次又一次的提及?

是什么让会计人才在众多的专业人才中得到国家战略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梳理会计行业人才建设轨迹, 从中可以找到答案。是会计行业管理部门对会计人才建设趋势前瞻性的准确判断, 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地对会计行业人才建设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抉择, 国家人才规划的战略在会计行业已经得以前瞻性的实施。

多一些历史眼光的业内人士会发现, 会计行业人才建设的轨迹自始至终贯穿了国家人才建设的战略意图。无论是宏观层面上的行业人才战略规划、体制机制、政策体系, 还是微观层面的人才评选、人才教育、人才工程, 会计行业已经建立了以人才规划为指导、政策法规为保障、从业准入为基础、专业资格为评价、教育体系为支撑、人才工程为手段的完善的会计人才管理体系。

会计行业人才建设作为我国专业人才建设的先行者, 在我国的人才建设中扮演了改革探索的角色, 不仅为我国人才建设提供了样本, 也为国家人才战略提供了决策根据。

上篇:前瞻远瞩的重才战略

人才是强国之本, 兴业之基;人才兴则民族兴, 人才强则国家强。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 决定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及事业的兴衰。每当需要事业的蓬勃发展, 无不需要首推人才, 重视事业需要的人才, 就抓住了事业发展的关键。

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完善人才管理体制, 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 是国家人才规划的重要战略部署。会计行业人才建设充分地体现了国家人才的这一战略部署。

作为主管全国会计专业人才建设的财政部, 历来十分重视会计专业人才建设,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财政部将会计专业人才的建设提高到突出的地位, 会计专业人才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构建会计专业人才管理体制, 是会计人才建设的首要任务。会计人才管理体制, 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与核心, 会计工作秩序的建立, 会计任务的完成及会计目标的最终实现, 都是通过会计人才管理体制来完成的。在会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会计人才管理体制起着决定性作用。

1978年, 财政部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提请国务院颁布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对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资格准入、会计人员职权等, 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会计专业人才建设由此开始踏入规范化发展道路。

1979年, 财政部会计制度司恢复成立, 1982年更名为会计管理司, 会计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评价开发、资格认定等作为其主要职责进行统一管理。虽然经历了1994和1998年两次国家政府机构改革, 但会计专业人才建设不仅没有削弱, 而且在广度与深度上不断地得以拓展, 始终作为财政部主要任务持续地得以重视与强化, 为会计专业人才建设发挥了组织领导作用。

80年代初, 继国家会计管理体系建立后, 在其组织领导下, 各部门、各地区也组建了管理各部门、地区的会计管理机构。在国家会计管理组织的指导下, 负责部门、地区会计人员管理工作。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425个地市、2637个县市都建立了会计人员管理机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 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政府主导型会计管理体制, 为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会计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组织保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我国一些地方及部门创新会计管理体制, 探索尝试建立会计局管理体制。1988年新中国首个县级会计局在我国中部湖北省老河口市宣告成立, 同年底全国第一个地级市会计局襄樊市会计局成立。随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也相继尝试会计局管理体制, 到90年代末, 全国设立会计局167个。会计局管理体制的重点是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管理, 由过去的间接管理改为直接管理。会计局管理体制对探索新的会计管理模式、会计专业人才建设及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

80年代中期, 随着政府会计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会计专业人才主体的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对会计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84年, 财政部发布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 对企业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岗位的设立、会计人员的配置、会计人员的职责等, 作出了系统全面的规范, 为会计专业人才的主体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90年代初期, 为了强化会计专业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国务院颁布了《总会计师条例》》, 对总会计师岗位设置的范围、对象, 总会计师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任务及奖惩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条例》的颁布及实施, 不仅明确了会计专业人才在经济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而且将会计专业人才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

继政府宏观会计管理体制与企业及非盈利组织会计管理机构建立后, 财政部启动了会计监督体制的构建。1988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 财政部委托其行使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管理职能, 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管理与监督, 随后各地方相继组建注册会计师协会。目前全国省区市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已全部建立。本世纪初全球相继暴发了财务欺诈丑闻, 为了吸取美国安然事件的惨痛教训, 2002年财政部及时规范了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体制, 终止了委托管理的行政职能, 借鉴国际惯例的经验, 将注册会计师协会定位于行业自律组织, 以保证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客观、公正, 发挥鉴证作用。

2005年以来, 我国会计进入了快速发展新的历史阶段, 会计管理体制建设也被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指出, 要从上层建筑全局性的高度重视会计制度建设。应主动把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脉搏和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 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和调整完善, 建立健全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能够协调各种关系、促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行业整体服务效能的科学管理体制。

经过不断的改革与探索, 我国已建立起了以政府管理主导保障经济运行的会计宏观管理体制;企业及非盈利组织自主决策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微观会计组织;注册会计师独立执业规范经济运行的鉴证会计体系的职责明确、管理有效、充满活力的会计专业人才管理体制。形成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会计专业人才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宏观布局, 为会计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指明了航向、廓清了思路, 也为会计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还为中国会计走向国际化铺平了道路。

实践证明, 我国会计专业人才管理体制是富有效率的, 作为中国模式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发挥了宏观调控管理、协调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促进稳定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作用。正是会计人才管理体制的富有效率, 提升了会计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为中国会计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政策支持, 为中国会计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中国会计走向世界参与国际会计事务协调提供了组织保障。

制定实施人才战略规划, 是会计专业人才建设的首要战略, 也是保持会计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明确要求, 各地区部门根据实际, 编制地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人才规划。会计专业人才被国家列入“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成为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因此, 制定实施会计专业人才战略规则, 既是贯彻国家《人才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 也是会计专业人才建设的重要任务。

未来的会计专业人才建设战略规则, 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及适应全球会计变化相适应的战略规划。这一战略规划的制定, 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高度, 以更加开阔的战略眼光、思路和胸襟, 将会计专业人才战略置于国家人才战略的大格局中来认识和把握, 以多维开放的视野, 将会计专业人才的战略规划与国内外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 抢占会计人才的制高点, 突出会计人才建设的着重点, 确立会计人才建设战略规划。

国家《人才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及总体部署, 是“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重视培养领军人才”。会计专业人才建设的战略规划, 全面地贯彻了国家人才战略的指导方针。

会计专业人才建设, 是以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紧缺的高端会计人才为突破口的。注册会计师是会计行业中最重要的专业, 是被全球普遍认同的知识密集型专业, 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可或缺与替代的高端服务行业, 具有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科学配置社会资源的特殊功能。由于行业的特殊性, 对其行业的从业人员有着更为严格的专业素质要求, 不仅要求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娴熟的专业技能, 丰富的执业经验, 而且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执业操守, 被社会誉为是专家行业。因此, 人才建设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核心。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中国急需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级会计人才。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专业会计机构——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 (ACCA) 调查显示, 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 中国注册会计师无论是数量、质量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国际接轨, 未来高层次的会计人才的需求缺口更加明显, 中国急需更多与国际接轨、熟练掌握国际会计规则的高级人才。

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始终是我国行业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王军副部长指出, 人才队伍素质是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做好行业人才培养工作, 事关行业的未来, 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是行业贯彻国家人才战略的必然要求, 也是行业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更是行业自身发展的动力。要抓紧制定注册会计师人才战略, 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着力培养行业领先和管理能力高的高级人才, 要建立起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队伍。

2005年, 在财政部的指导下,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深入研究行业人才队伍现状, 认真分析未来行业发展需求, 广泛征求及听取行业意见的基础上, 发布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 这一我国会计专业首个系统化的行业人才战略, 不仅成为会计行业人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也为国家行业人才战略提供了决策依据。《意见》对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建设的指导思想, 总体目标及具体措施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提出用5—10年时间, 全面提升我国注册会计师从业队伍的专业素质、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着力培养能够承担国际业务, 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及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人才。

《意见》的发布与实施, 开拓了高端会计人才建设的深度, 拓展了会计人才建设的广度, 增加了会计人才教育的力度, 标志着我国会计人才建设步入了与国际会计融合的集约式发展阶段。

2007年, 财政部在总结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发布了《中国会计领军人才十年培养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会计人才建设的重大战略工程, 既是系统规划与实施会计专业人才的指导性文件, 更是面向未来会计专业人才建设前瞻性的制度安排。

《规划》总体培养目标是: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在合理预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发展, 以及国有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战略、行政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占领国际会计理论前沿阵地等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 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开展高层次会计人才培训能力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领军人才的能力框架和素质要求, 开展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分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学术类等4类, 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 选拔培养1000名左右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 担负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

《规划》也明确了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的具体任务。适应中央企业、境内外上市公司加快发展、强化管理对高层次财务会计人才的需求, 带动全国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着力培养450名左右在大型企业或重要经济领域担任财务负责人的企业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适应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 带动和引导中央部委、各级重点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 着力培养100名左右在行政事业单位或相关重要领域担任财务负责人的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加快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 促进注册会计师业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 着力培养350名左右具备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专业资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适应建立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 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对会计制度建设、行业发展和事业进步的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作用, 着力培养100名左右在会计学科担任学术带头人的学术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

《规划》的制定及其实施, 在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标志着我国高端会计人才建设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轨道。在会计专业人才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中篇:卓著成效的选才机制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是人才建设的关键环节, 是保证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各类人才辈出的制度保障。国家《人才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及激励保障机制的构建, 作出了整体的部署, 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及任务。

会计专业人才工作机制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经过不断地探索, 现已构建了以会计从业资格准入为基础, 以会计专业人才能力建设为目标, 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为手段, 以会计行业表彰奖励为激励保障的系统、完整的会计专业人才工作机制。

以资格准入制度为基础, 构建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队伍。会计作为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工程, 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对其承担会计运行工作的会计人员, 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 不仅要求具有娴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执业操手。否则, 不仅会计运行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还会危及和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 构建合格的会计职业队伍, 是会计运行的基础。

我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会计职业资格准入管理的探索。1990年财政部制定发布了《会计证管理办法 (试行) 》。《办法》对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及其管理作了明确的要求, 并首先在国有企事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中试行。规定在这些单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按照规定条件经考试或考核才能获准从事财务会计工作, 并接受会计管理部门对其从事会计工作的考核与监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对会计管理的要求, 财政部1996年对会计证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 将会计证的管理延伸到国有经济以外的外商企业、股份制企业、工商企业等非国有经济、农村集体经济, 覆盖了全社会所有的社会经济组织。

经过不断的探索, 在全面系统总结会计证管理制度实施经验的基础上, 财政部于2005年正式制定发布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 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纳入了法制管理范畴。作为我国首个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法律文件, 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作了具体的规范。规定所有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 不得从事财务会计工作, 不允许其参加会计技术资格的考试、评审及聘任。规范对社会经济组织任用会计人员也提出了要求, 规定所有社会经济组织不得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财务会计工作。规范对会计管理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 规定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 要对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人员, 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制度、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接受会计继续教育等, 进行严格的考核、检查与监督。截止目前, 我国持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数已达到1000万。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实施, 使我国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对规范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发挥了有效约束作用。对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从业队伍,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

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为手段, 选拔与评价会计行业的优秀人才, 是中国会计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会计人才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从事财务会计人员总量已超过千万, 如何激发会计人员增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动力, 构建有利于优秀会计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 科学合理地认定与评价会计人才, 是我国会计专业人才战略的重点。

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 是在积极探索、不断完善、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1978年国务院发布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首次以国家行政法规的形式对会计人员技术职称管理作出了规范。鉴于当时会计处于文革重创的起步时期, 决定采用评定的方式确定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随着会计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 会计人员知识和结构发生变化, 评定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管理的要求。为了提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科学性,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制度。1992年财政部、人事部联合发布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 决定对初、中级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实行考试制度。进入新世纪以来, 又根据经济形式变化及科学管理的要求, 对考试的等级、考试科目等, 先后进行了数次调整与改革, 逐步完善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

为了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级会计人员的要求, 构建完整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管理制度, 在完成初中级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建设后, 开始对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进行改革。从2005年开始先后在部分省市, 对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进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财政部于2008年发布了《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与评审办法 (试行) 》, 决定对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考试制度。由此, 形成了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初、中、高级统一的考试制度。

自我国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以来, 参加考试的人次达2700万, 已有10万人取得了会计专业高级资格;130万人取得了中级资格;近300万人取得了初级资格。

在构建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制度的同时,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资格管理制度也在积极地构建中, 其制度建设的路径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构建相同。在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初期, 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实行评审制度。从1991年开始, 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

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是实施人才战略的基础, 加快和培养符合国际化需要的行业人才, 需要对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在财政部的直接指导下,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8年底全面启动了会计行业中技术含量最高, 改革力度最大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以《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为指导, 提升考试理念、充实考试内容、完善考试方式, 建立起符合终身学习理念和充分发挥考试多元评价功能的考试制度。使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与国际普遍认可的考试模式相趋同, 将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打造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走向国际的“通行证”。

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财政部高度重视, 王军副部长亲自主持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会议, 指出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小打小闹不行, 要大改大革;缝缝补补不行, 要革故鼎新。目标是将注册会计师考试打造成中国注册会计师走向国际的“通行证”, 使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增强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对国内外有志青年的吸引力。

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及走向国际化的需要, 丰富考试内容, 扩大考试范围, 提升考试内涵, 对考试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允许境外人员参加考试, 开设欧洲考场, 增加英语测试, 与有关国家及地区考试科目互换等。使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在向世界一流水平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经过持续不断地创新与提升, 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成为我国会计资格考试中含金量最高的职业资格, 被业内人士称为天下“第一考”, 也成为我国行业资格中吸引力最强、影响最广、最具权威的专业资格。

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实施以来, 我国有700万人次参加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 有20万人通过考试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不仅成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而且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这些人才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逐步建立起了覆盖范围广泛、层次结构合理、考评方法科学的会计人员评价体系。不仅为我国千万会计大军的成才营造了公平合理的成长环境, 实现了无数人的会计职业梦想, 也为我国构建合格优秀的会计职业人才发挥了激励支持作用。

加强人才能力建设, 突出人才能力培养, 在国家人才建设的总体部署中, 被提高到突出的地位。会计专业人才能力建设, 是以职业能力要求最高的注册会计师专业作为改革探索先头兵展开的。

2007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系统指导会计人才建设、探索评价会计人才标准提供政策支持, 强化注册会计师能力建设, 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 这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布的首个人才能力建设指导文件。

《指南》系统构建了注册会计师职业生涯胜任能力的整体架构。《指南》分析了注册会计师人才教育的一般规律, 明确提出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生涯胜任能力的整体要求, 即应当具备的足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遵循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应当具有的实务经验以及应进行的职业继续教育, 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生涯胜任能力作了系统的要求。

《指南》的发布, 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是行业人才选拔与教育的基础工程, 为行业人才的教育与选拔提供了科学的衡量标准, 对提高行业人才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指南》突出特征是体现了国际化特色。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陈毓圭介绍:《指南》全面遵循了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要求, 在概念框架、整体结构、核心内容与要素、规范内容与管理方法等所有重大方面, 都保持了与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一致性。同时在个别具体要求方面, 考虑了中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指南》的颁布得到了国际会计组织的认同。《指南》颁布后,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随即与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 (IAESB) 在北京联合召开“会计教育准则与会计职业进步”专题研讨会, 共同探讨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主席、技术顾问等高级官员悉数到场。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主席亨利·萨维耶称,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高度重视与赞赏中国在会计职业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进行的合作是紧密、而且还相当一致。同时表示还将进一步加强合作, 共同推动国际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指南》的颁布得到业界的积极响应, 胡少先认为, 《指南》适应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将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拓展到相关领域, 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开拓、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新兴市场及业务, 提供了智力支持。张连起称, 《指南》是培养合格注册会计师权威性与指导性并重的重要文件, 为指导注册会计师规划职业生涯提供了能力标杆。安永华明梁国基认为, 《指南》为评估注册会计师个人能力高低、为注册会计师行业选拔人才、为有关机构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行业标准。

《指南》也得到会计教育界的赞同。中央财经大学吴溪认为, 《指南》强化了高校学历教育在注册会计师人才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其突出的价值是列示了成功注册会计师所需要的能力框架及主要环节, 填补了注册会计师教育缺乏系列标准的空白, 对注册会计师学历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北京会计学院秦荣生指出, 《指南》的颁布, 表明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的重视及高瞻远瞩, 标志着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步入了有据可依和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激发人才活力, 是人才工作机制保障制度。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指出, 要建立国家荣誉制度, 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 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 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会计专业人才激励机制践行了国家人才战略的意图, 建立了具有鲜明会计行业特色的人才激励体系。王军副部长要求, 要建立导向明确的表彰奖励制度, 探索定期奖与综合奖和单项奖相结合的新路子。

财政部作为政府会计行业主管部门,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施会计专业人才奖励工作。1988年, 财政部对从事会计工作30年的会计专业人才, 颁发《会计人员荣誉证书》, 激励会计人才毕生献身会计事业。1990年, 财政部会同人事部, 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会计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活动, 对全国250个专业会计集体和800名会计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 极大地激发了会计人才忠于会计事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 会计专业人才激励向多样化、常态化、高端化方向发展。2005年, 财政部决定评选表彰全国专业会计工作者, 采用社会公众投票与专家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表彰了20名“全国杰出会计工作者”和25名“全国优秀会计工作者”。2008年, 财政部开展了更大规模表彰活动, 分会计系列对50名全国优秀会计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在会计表彰走向常态化后, 开始向纵深的高端的迈进。2009年, 财政部表彰了总会计师, 在财政部进行表彰的同时还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使行业表彰进入国家荣誉。

在国家会计专业人才表彰的同时, 地方政府也开始了地区会计人才表彰奖励,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对本地区会计人才进行了表彰奖励, 使会计人才表彰奖励逐步走向常态化。

在政府会计专业人才表彰奖励导向下, 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会计专业人才评选激励活动。如《中国总会计师》“杰出总会计师”评选;《新理财》的“杰出CFO评选”;《财会通讯》的“杰出女会计评选”等, 从不同的视角积极参与会计专业人才的激励。这不仅丰富了会计专业人才评价内容, 也为会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平台, 更为扩大会计影响发挥了宣传作用。

经过持续地探索和不断地创新, 会计专业人才建设形成了人能成才、人尽其才的培养开发机制;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机制;政府宏观主导、市场主体决策、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配置机制;体现人才价值、激励人才活力的激励机制。这些工作机制为会计专业人才建设营造了卓著成效的制度环境。

下篇:运筹帷幄的育才工程

人才建设是振兴事业增强国力的长期战略任务,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建设目标的实现, 要求在注重统筹协调的同时, 突出人才建设的重点工作, 将其作为重大工程加以实施, 以带动人才建设整体发展, 最终实现人才兴业强国的目标。

会计专业人才建设,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及时地创新, 先后实施了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国家会计教育基地、会计专业学位教育、会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等一系列重大会计专业人才建设工程。

领军人才建设, 在国家人才建设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 是国家人才战略部署的主导战略, 是国家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首要重大工程。

国家人才建设这一核心战略, 在会计专业人才建设中得到了最为突出的体现。从2005年开始启动的会计领军人才工程, 是迄今为止我国会计专业人才教育投入力量最大、社会影响最广、行业反映最强、培养方式最新、实施成效最好的战略工程。在我国会计人才建设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我国会计专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这项由我国会计管理决策者倡导的会计人才建设工程, 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其特殊重要性。

2005年7月16日, 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会计学术年会上, 王军副部长 (时任部长助理) , 发表了他作为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首个报告, 对我国会计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发展战略及重点, 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擘画了中国会计未来的蓝图, 首次提出了要实施领军人才工程。

2005年9月2日, 财政部用急件发出了关于开展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的通知, 对开展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的组织领导、培训对象的选拔、实施方案都作了具体的部署。决定财政部成立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指导高级会计人才培训工作, 各地方及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培训对象选拔推荐, 北京、上海、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具体承担培训教学任务。

2005年12月10日,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一批特殊学员——被誉为是中国会计“黄浦一期”的56名学员, 享受着会计界的最高待遇——由中国会计总管、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为其亲自讲授第一课。

从此, 中国会计领军人才工程开始启动, 高级会计人才的教育也迈出了新的步伐。

从发出通知到正式开始上课, 这期间完成层层推荐、选拔、考试, 到最终确定录取, 用了短短的100天时间, 从中足见其重视的程度之高。高度重视还不仅在于高效率, 甚至连培训的投入也都由单位、国家承担。通知规定, 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费用由学员所在单位按标准给予补贴, 其他费用由国家会计学院专项经费解决。

为了打造真正合格的会计领军人物, 首批录取参加学习的会计人员, 采用了极为严格的选拔程序。首先由各省市及中央各主管单位推荐, 然后按要求进行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合格后方能进入笔试。笔试考试合格后还必须通过面试, 面试通过后最终确定录取人员。据统计, 首批具备资格的候选人有730人, 而最终录取的只有56人, 录取的比例仅为7.67%, 仅为近年来全国高校录取比例的三分之一。其选拔的严格足见一般。

经过层层选拔淘汰而最终录取的首批学员, 都具有较高的素质。从年龄结构看, 平均年龄为34.9岁, 年龄最小的只有29岁;从受教育背景分析, 全部学员都具有大学以上学历, 75%的学员拥有硕士学位, 拥有博士学位的也达到7%, 全部具有1项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 (CPA) ;从其经历与阅历看, 全部学员都担任财务会计、审计领导管理职务, 23.2%任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担任副处长以上职务的占12.5%, 其余都担任财务经理、部长、主任等职;有40%以上来自上市公司, 50%以上来自国有独资大型企业集团, 30%有在境外工作经历。

为了保证首批学员的教学质量, 在培养的方式上也进行了创新。王军副部长提出要创新培养机制、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建立约束机制与跟踪培养机制等。要改变单纯以来课堂的传统教学方式, 在职学习与科研教学相结合, 实行课题研究制度、导师辅导制度、制定阅读题目制度、远程教育制度、交流研讨制度以及学员成果反馈制度。而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 就是以学员需求作为教学计划与设计的导向, 做到量体裁衣, 具有针对性。

为了增强学员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其管理能力, 承担教学任务的国家会计学院也作了精心的安排。据担任首批面试考官之一的著名会计学者、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黄世忠教授介绍, 学员学习的内容覆盖了前沿理论、操作实务及道德修养, 除学习经济、财会、金融、财税、战略、组织管理及职业道德等近20个方面的专业及相关知识外, 还将组织系列论坛及沙龙活动, 并将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国内外著名学者、企业家, 就财经、政治、哲学、历史、文艺等领域的话题进行演讲、对话等, 全方位多视角地增强学员的知识与培养其能力, 使其真正成为全能型的会计领军人物。

五年来, 全国会计领军人工程进展顺利, 截止目前共举办了6期, 参加学习人数近2000人。首期参加学习人员将于今年10月结束学习。

会计领军人才这项关系我国会计人才建设的战略工程, 实施五年来, 不仅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且还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创新了会计人才的管理机制。我国会计人员分布范围广泛、涉及不同的经济形式、不同的行业类型、不同的企业规模、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地域, 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极为广泛及复杂。不仅如此, 我国会计人员数量庞大, 目前从业会计人员超过一千万之多, 这个数量超过了世界上许多国家人口数量的总和。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数量庞大的人员, 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使其能够正常运行, 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既是重大的现实课题, 也是管理者面临的考验。我国会计最高决策层创造性地提出了领军人才的战略, 通过领军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全社会会计有序运行。这一战略决策不仅凝聚了大国抉择的战略智慧与魄略, 而且也创新了会计人才管理的新机制, 为在复杂环境下有效实施人才管理, 创新了科学的方法。

——发现选拔了会计精英人才。会计领军人才选拔, 采用了极为严格的选拔程序和科学的选拔方法, 其最终符合要求及录取进入领军人才系列的比例远低于近年大学录取比率。从已录入人员看, 平均年龄均为人生黄金期;教育背景全部为高等教育, 40%以上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拥有博士学位的也近10%;全部拥有会计类职业资格;都担任财务会计及审计管理职务。通过两年多的培养, 有的职级晋升;有的已进入国家管理部门;有的已取得国际会计资格;有的担任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领军人才已成为会计职业组织及企业集团、上市公司选择会计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与来源。

——探索了会计人才培养的方法体系。会计领军人才培养方法从一开始就尝试新的方法体系。在培养机制上采用跟踪培养与考核淘汰相结合的动态约束机制;在培养方式上采用集中学习与境外实习相结合的知行统一方法;在学习方法上采用导师辅导、课题研究、交流讨论的学研一体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内容上以财务、会计、审计、经济管理、金融、税务、组织管理、职业道德等主要及相关领域知识为主, 同时还对政治、哲学、历史文化进行对话交流。领军人才战略的这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方法体系, 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也为适应现代国际环境形势下培养会计高端人才积累了经验。

——产生了广泛而又巨大的社会效应。会计领军人才战略实施后, 在我国社会尤其是会计行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许多企业、机构、组织都将会计领军人才作为衡量判断其专业人才的标准。领军人才战略的实施, 极大地激发了会计行业会计人员发奋成长、积极向上的热情, 诸多的青年会计人员都将成为领军人才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和人生理想为其进行勤奋的努力奋斗。已经进入培养的会计领军人才, 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认为能作为会计领军人才, 不仅丰富了专业及相关知识, 而且也增强了执业能力, 更提升了职业发展的思想境界。在领会肩负历史使命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不辱使命而努力刻苦奋斗, 使其真正发挥领军作用。会计领军人才正在成为中国会计业界的品牌,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辐射功能, 彰显着中国会计的影响力。

建设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是国家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会计专业人才教育国家学院建设工程, 是我国会计高端人才教育的基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厦门成立了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学院以现代化教学设施, 规范化的教学管理, 科学化的教学方式, 已经建立成为国内知名的专业化、正规化、现代化会计、审计、财经、金融等经济类专业高级急需教育综合基地。十年来, 国家会计学院培训经济类高端管理人才超达300万人次。国家会计学院不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还在打造精品、创立品牌、凝聚人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加快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建设、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

财政部高度重视国家会计学院的建设, 国家会计学院董事会主席、财政部长谢旭人要求要将国家会计学院建设成为会计、审计、财政、金融等专业领域, 政策和实务问题的政策研究中心;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会计信息中心;开展国际合作、人才和信息交流的国际交流中心, 成为国际知名的学院。

谢旭人部长提出的这一目标已经初显端倪。全球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学者撰文指出, 中国建设国家会计学院, 是中国政府以会计为契机,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制度。国家会计学院对于在中国普及市场经济的知识与理念、宣传与推广国际会计准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家会计学院的建设, 对于其他转型与发展中经济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认为中国的成功植根于领导者的远见与能力、植根于富有效率的行政体系及独特的国情。这些经验, 其他转型及发展中的经济体可能无法全盘复制。

发展专业学位教育, 是国家人才建设实施的重大政策。继会计领军人才工程启动后, 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另一重大工程, 会计专业硕士学位 (MPAcc) 在2005年也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月19日首批MPAcc学员在暨南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 在首批获得举办资格的全国21所高校中, 第一个拉开了帷幕。财政部会计司司长、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刘玉廷, 出席开学典礼并作重要讲话, 标志着中国高级会计人才教育全面步入了快车道。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是西方国家成熟的专业学位教育模式, 在西方国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在全世界教育发达国家普遍得以实施。专业学位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及领导能力, 成为未来职业领导者和商界精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高级会计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协商研究, 决定在我国实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经财政部与教育部共同论证研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底批准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这是继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和工程硕士等之后全国第13个应用型硕士专业学位项目。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由财政部和教育部共同管理, 成立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具体负责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指导委员会设在财政部, 由财政部分管会计工作领导及会计司负责人担主任、副主任委员。首批获准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及北京、上海、厦门国家会计学院、财政部科研所等21所院校。

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侧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求参考学生至少应有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 教学内容偏重于综合应用知识;教学方法采用案例、讨论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开展, 不仅加快了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步伐, 而且也改变了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及学历结构, 培养出了大批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据统计, 从2005年开始实施以来, 有超过1万人参加学习, 已取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人员近6000人。由于教育进展顺利, 效果明显, 从2010年开始, 将开展教学的院校扩大到全国主要重点院校。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将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 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人才继续教育体系, 是国家人才战略直接针对包括会计专业人才在内的专业人才建设所提出的主要任务及重大工程。

会计继续教育作为覆盖范围最广的会计教育体系, 在中国会计模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承担了我国会计从业人员适应社会发展知识更新及会计技能提高的重任, 是我国会计最为重要的智力支持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是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建设的重点, 财政部将其作为会计基础工程, 始终纳入常规管理。1990年, 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在职会计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 对会计从业人员在职教育作出了具体要求。为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 1998年财政部发布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 对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作出了规范, 形成了规范的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2006年, 财政部颁发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对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继续教育的对象、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继续教育的机构、师资、教材, 继续教育的管理等, 都作出了明确的规范, 使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步入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2007年相继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 对行业人才建设的责任及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提出要建立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指导、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为支柱、会计师事务所为基础、国家会计学院为基地、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为后备来源的行业人才组织结构。《制度》为全面提升行业人才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会计继续教育始终在不断地创新, 推动会计继续教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由普及型向高精型转变, 由常规型向长效型转变, 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由本土型向国际型转变, 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以注册会计师专业为代表, 在巩固深化国内继续教育的同时, 积极与国际会计组织合作, 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 (ICAEW) 、澳洲会计师公会 (APC) 和我国香港会计师公会 (HKICPA) 签署协议, 合作开展注册会计师培训和考试项目合作。同时选派行业业务骨干到美国、英国、意大利、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行业成熟发达国家及地区进行境外实习培训。这些创新不仅在全国会计人才培养发挥了示范效应, 也丰富了会计人才继续教育体系, 更为行业发展壮大培养了大量的高端人才。

一项项人才战略的实施, 一件件法规制度的制定, 一个个工作机制的建立, 一个个工程的启动, 一批批英才的脱颖而出……会计专业人才建设的这一切, 彰显了会计行业管理决策者的运见卓识, 凝聚了会计行业组织对会计人才建设的智慧与魄略, 折射了会计行业管理者对会计专业人才建设所具备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使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战略目标, 在会计行业几近得以实现。

——会计行业专业人才队伍造就建成。截至2009年底, 我国会计专业人才总量已经超过1000万人, 会计专业人才总量居世界第一;从专业分布看, 形成了以政府宏观调控为指导的会计管理人才;以企业及非盈利组织为主体的会计核算管理专业人才;以鉴证服务为监管的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以教学研究为支撑的会计教学研究人才;以大专院校国家会计学院为补充的会计后备人才的会计专业人才大军。成为我国人才队伍的坚实力量, 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会计行业人才素质显著提高。通过启动领军人才工程, 国家教育基地及专业学位教育工程, 系统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 我国会计专业人才素质显著提高。据不完全统计, 会计专业人员中, 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占0.27%, 比1993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增长3.85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专科学历, 占57.1%, 比1993年提高38.79个百分点, 增长2.13倍。目前会计专业人才队伍中, 既有国外培养的会计硕士博士, 又有我国培养的硕士博士, 大学本科、专科、中专及职业学历的人员, 已成为会计专业人才的主体, 会计专业人才队伍知识结构总体上已发生根本变化。使我国会计人员彻底颠覆了账房先生形象, 重塑为现代管理者崭新形象。

——会计行业人才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强化会计从业资格准入管理,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改革完善, 会计行业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据初步统计, 截止2009年底, 会计专业人才队伍中,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10万人, 占会计从业人员总数1%, 所占比例比1993年增加0.6个百分点, 增长50%;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127万人, 占会计从业人员总数12.7%, 所占比例比1993年增加4.5个百分点, 增长54.88%;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256万人, 占会计从业人员总数25.6%, 比1993年增长7.6个百分点, 增长17.2%。2009年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高、中、初级比例为2.5:32.32:51.66。1993年这一比例为0.4:19.7:76.21。会计人才结构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会计行业人才效能极大增强。会计人才素质的提高、会计人才结构的优化, 使会计人才的效能明显增强, 整体上提升了会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的会计管理人才, 领导管理了全球最大专业人才队伍。构建了以宏观管理体制为引导, 政策机制为保障, 高水准标准体系为支撑, 行业监管为手段具有全球影响的会计管理模式, 保障了中国会计的顺利运行。我国的企业及非盈利组织的职业会计专业人才, 记录了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运行, 为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 市场主体经营管理, 社会公众的投资, 提供了准确及时的决策信息, 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我国的行业鉴证执业会计专业人才, 以其娴熟的专业技能, 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执业操守, 对社会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了客观公正的鉴证, 为保障社会公众利益, 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我国的会计教学研究人员, 甘当人梯, 为国育才, 为我国会计行业培育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为中国特色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形成, 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动力及理论支持。我国会计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使我国会计模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我国会计由此迈入现代化管理的新时代。

——会计专业人才的影响日益扩大。会计专业人才形象的重塑, 使会计人才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全新转变, 一批会计专业人才当选全国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将会计的微观管理上升到国家参政议政的宏观高度;一大批会计专业人才进入到各级领导岗位, 越来越多的CFO成为CEO, 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 中国会计高级官员及专业人士也开始跻身“国际会计俱乐部”,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准则咨询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联合国会计与报告国际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理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教育准则委员会、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以及中小事务所委员会等国际会计机构中, 都有中国的“身影”。

数十年的探索历程, 几代人的实践创新, 一个规模宏大、分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会计专业人才大军, 活跃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舞台中, 为事业的兴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 贡献出了全部的智慧与力量, 无愧于时代寄予的期望。

大国泱泱谱写盛世华章 篇3

共赢共盛共建和谐亚洲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于4月14日至16日在海南博鳌举行。今年适逢论坛成立10周年,备受瞩目。本次论坛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嘉宾人数规格创下历届之最。

10年来,亚洲已成为全球经济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0年来,博鳌论坛与亚洲同成长,与中国齐发展;议题与时俱进,成为亚洲以及其它大洲有关国家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就亚洲及全球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高水准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博鳌论坛,亚洲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然而,由于亚洲区域内部国与国之间及一国内部的发展很不平衡,贫富差距在扩大,严重制约了亚洲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亚洲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到了转型的关口,必须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包容性增长、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共享繁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今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确定为“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论坛秘书处围绕这一主题共设置了23个议题,其中既有“政策解读:十二五规划”等关于中国的议题,又有“全球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等国际和地区性热点问题,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未来”等行业性议题。共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400位人士参加了会议,超过800名中外记者对年会进行了报道。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形势、新举措、新机会引发了多方关注。本次年会议题高度聚焦包容性发展、新兴经济体和中国“十二五”规划。论坛抓住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包容和共赢的诉求,力图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惠及困难群体和欠发达国家。本届年会增加了很多内容。三天内共安排了50多场活动,其中包括23场分论坛,150多位演讲人主要围绕“包容性发展”主题进行了解读,对世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全国“两会”后及“十二五”规划的下一步举措进行介绍。年会结束后一个月,论坛秘书处推出了《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报告》,这也是论坛第一次推出会后刊,供各国政府将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建议吸收到政策当中去。

低碳盛会引领绿色时尚

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古都西安举行。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在中国大陆举办的又一场重大国际盛会。世园会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以“绿色引领时尚”为理念,倡导绿色生活,简单低碳,告别高耗,回归自然,不事雕饰。这场持续了178天的盛会,与台北花博会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在主题、理念与追求上高度契合,共同致力于宣扬自然之美,推崇传承之志,为宣传生态文明、提升民众生态保护意识、打造华人的良好生态形象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从充满古韵的《祓禊谣》到悠扬婉转的《送你一个长安》,从富于诗意的园林画卷到充满现代气息的各项设施,这场国际性的园艺盛会以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始终。在传扬文化神韵的同时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给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面积418公顷的园区,从交通到各类设施、举措,处处彰显着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同时,还集中展示了当今生态、节能、环保方面的最新技术、最新理念、最新材料,让人们充分了解、切身感受到当前世界先进的生态环保理念和科技成果。

然而,让那些对西安世园会赞不绝口的游客们难以置信的是,数年之前,园区所在的沪灞区还是一个生态重灾区。流经此处的沪灞河被称为西安的“下水道”,污水经由这里直接排入渭河。由于经年不断的挖沙,河道周围被挖出了无数大坑,坑中填满了垃圾,生态环境极其恶劣。但经过4年多的治理,一条长约10公里的绿色湿地公园沿着沪灞河河道铺展开来,处处生机盎然。沪灞由过去的生态重灾区摇身一变,成为西安的生态补偿区。世园会正是用这巨大的改变诠释着天人合一的绿色理念,并使之深入人心。最直接的效应便是在世园会圆满闭幕之后,“后世园”话题被媒体和网民普遍关注。读者和网民不亦乐乎地提出了各种意见和建议,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后世园形象。

世园会闭幕以后,长安塔等四大标志性建筑、三大服务区及部分展园等继续保留,现有绿地和花卉区域得到维护和扩充,一个结构完整的永久性西安世园公园将于2012年4月28日开园。

创意无限释放青春力量

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11年8月12日至8月23日在深圳举行,这是中国继2001年北京夏季大运会和2009哈尔滨冬季大运会之后,第三次举办这项体育盛事。此次大运会参赛国家及地区152个,参赛运动员7865人,设306项(24个大项)比赛项目,奖牌总数为306枚。中国代表队以75枚金牌、145枚奖牌的战绩独占鳌头。这一成绩超越了前苏联在1973年大运会创造的69金纪录,使中国成为历史上在单届大运会夺得金牌最多的国家,展现了体育强国的风采。

走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引领着中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潮流,有着年轻的城市所特有的青春和活力,与大运会的精神颇为契合。本届大运会的主题口号是“从这里开始”(Start Here),简洁凝练,极富延展性与冲击力,突出了深圳作为中国先锋城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起点价值,也表明了深圳作为“试验田”和“排头兵”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本届大运会最为突出的特点当属无处不在的创意。从开放性的会微到吉祥物,从著名的“春茧”到造型百变的火炬,无不体现了这一特色。寓意深刻的“欢乐的U”是本届大运会的会徽,是一个开放性的标志,有着多元的意义,可以有多种联想。它既是“UNIVERSIADE'’(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首字母“U”的形态,也可以理解为“你(You)”、“联合(Union、United)”、“宇宙(Universe)”;甚至可以理解为深圳的海湾,如来自五大洲的大学生聚集在大鹏湾。U的半环形状,象征容纳和开放,引申出欢乐的U、开放的U、包容的U、青春的U、世界的U、未来的U。由“欢乐的U”演变而成的笑脸“UU”是本届大运会的吉祥物,它打破了以往大运会吉祥物造型写实风格的设计传统,展现出同会徽“欢乐的U”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并与国际大体联永久标志呈现出一种基因传承,具有共同的气质与外形。本届大运会的火炬“虹”更是突破了传统火炬的设计观念,可以任意旋转、调节

出各种形状,这意味着每位火炬手及其火炬都是独一无二的,造型百变的火炬改写了火炬强调单一造型的历史。此外,本届大运会还首次采取了“虚拟火炬传递”的方式,在5月10日深圳大学大运火炬传递启动仪式之后,虚拟火炬传递活动启动。这种火炬传递方式的引入体现了深圳这个年轻城市的创新精神,也体现了低碳环保的概念,极大地节约了运营成本。

本届大运会比赛场馆共有21个,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与北京奥运会的“鸟巢”齐名的“春茧”——深圳湾体育中心了,人称“北有鸟巢,南有春茧”。深圳湾体育中心在设计上实现了体育建筑的一大创新,名为“春茧”的独特设计通过用白色巨型网架结构做成的大屋面将“一场两馆”和商业设施进行建筑空间一体化的整合。一体化、复合化、活性化的设计十分有利于对场馆赛前赛后的综合利用。

在市场开发方面,除了参照奥运会的运作模式,深圳还借助大运会推出了一系列极具创意的推广活动。如开发出一批参与性较强的电子竞技项目,举办世界大学生在线运动会;此外还举办世界教育博览会、世界大学生科技创新博览会、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等项目;世界名校校长峰会、世界大学体育事业发展论坛等项目一系列主题论坛活动。另外还有广受欢迎的世界大学生文化月、世界大学生校园之星评选、世界大学生音乐节、世界大学生梦想银行、世界大学生狂欢节等项目。深圳市借助本届大运会,圈定了八大重点领域,即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专门专业、网络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和高端旅游等,与大运会的需求相扶以长,是深圳走向世界的极佳机遇。

力挽狂澜掌控经济格局

2011年9月14日至16日,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举行。这是大连市第三次迎来夏季达沃斯论坛。本届论坛主题确定为“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引起了世界众多国家的关注。世界经济论坛方面的总结表明,本次论坛的参会代表为1468人,创历届论坛新高。这些代表来自90多个国家,其中有企业首席执行官,学者、专家以及政府官员。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参会的全球青年领袖人数也创历史新高,为247人。这是一个思想者的聚会。在3天的会期内,全球政商界精英围绕论坛主题,就低碳增长、变革性创新、移动经济、城市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热议全球经济形势及其发生的变化,把脉世界经济走势。

与会专家们认为,世界经济现在确实是处于危急阶段。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一连用了几个“非常”,以表达对世界经济前景的担心:“基础非常脆弱、形势非常复杂,不同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在希腊债务危机升级,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失业、通胀等新老问题交织的情况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在担忧自身是否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世界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如何避免“二次探底”?帮助国际社会解决危机,中国能够做些什么?这些都成为参加此次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经济学家等相关人士展开激辩的热点话题。与会专家提出,3年前金融危机爆发,全世界都在讨论监管问题,而最近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问题表明,有效监管体制并未完全建立。特别是加强国际层面的协作,管理好跨国界的资金流动的问题更为迫切。因此要采取措施,防止美国赤字问题进一步蔓延,增强经济复苏能力,避免去杠杆化进程停滞不前。

用生命谱写精彩华章 篇4

近日,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之后的《身边的感动》栏目中,播出了反映扎根基层、献身企业的好干部,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三公司副总经理石明记同志先进事迹的新闻专题----《我的爸爸--石明记》。节目在感动中国铁建员工的同时,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

《身边的感动》节目通过石明记儿子独特的视角和稚嫩的语言,通过石明记生前战友、同事真实的讲诉,把石明记在平凡工作和生活中的普通而撼人心魄的点点滴滴,平实而感人的展现在人们面前,给无论是熟悉还是不熟悉石明记的人们在视觉上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人们在思考、在感动、在流泪,不知不觉的被带入石明记同志的精神世界之中,从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共鸣。

石明记同志生前所在的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兰渝铁路项目部全体员工观看了《身边的感动》节目之后,反响更加强烈。“石经理虽然走了,但他留给了我们一大笔精神财富”,新任十八局集团三公司兰渝铁路西秦岭隧道项目经理胡恒千说,“石经理的所作所为一直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大家都始终觉得他仍然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一直在用石经理的事迹教育大家,扎根基层,吃苦奉献,在各自的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为企业的发展多做贡献。”他说,西秦岭隧道工程在铁道部安全质量监督总站最近的检查中成为兰渝全线第一个受表扬的施工单位。

“没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但正是那些平凡的点点滴滴,铺垫了他近乎完美的短暂人生路。朴实无华的事迹,构筑了他足够让所有人感动的那份责任心”,十八局集团三公司宣传部部长刘凤翥说,“斯人已去,精神永存。也许有人会说,做好本职工作是应该的,但我们细细想来,怎样才算尽职尽责,怎样才算做好本职工作,是否每一项工作都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值得反思。我想,是否应这样来评判:你的岗位,你的职责,做到了非你莫属,离开你能转,但有你会更出色!那么,今后的日子里,能够做到像石明记那样,依人之常情做人做事,而且尽可能做得完美,我们才能够对得起肩上的这份责任。”

“一个把毕生心血都倾注于一项事业并对此至死不渝的人,他的内心该有怎样深厚的一种感情和信仰?”中国铁建二十三局集团三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潘永学说,“看完《身边的感动》,并再一次全文阅读了《中国铁道建筑报》的长篇通讯,石明记同志的事迹就像一股暖流打湿了心房,我似乎听到了一首灵魂的歌。他作为一个公司的副总经理并担任了6年得项目经理,经手管理的项目投资累计达30多亿元,而他的老家却是只有3间没有院落的破旧土坯房,窗户连玻璃都没有,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台遥控失灵的老式彩电……。按照时下一些人的眼光,石明记有着很多„发财‟的条件和机会,他完全可以让老家成为另一番景象,让家人过上富裕的日子。但是,他始终坚守一个共产党人的“道”,始终把手中的权利看做是为企业、为集体、为职工谋利益的工具,而不是用来为个人谋私利。”

“清贫,不是共产党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对于一个手中握有权利的共产党人来说,清贫却是一块照得见心底的试金石”。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政研会秘书长刘德联表示:“石明记这位我们身边让人敬仰的战友,用13年虽九死而不悔的赤心锻铸了一个共产党人对党、对企业的最高贵的品质——„忠诚‟!”

中国铁建十五局集团某项目部的80后技术干部刘保强认为:“不管什么时候,理想信念对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特别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技术干部,更是要以石明记同志为榜样,扎根一线,为企业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这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实在太感人了!”中国铁建二十局集团党委宣传部何毓轩部长感慨的说:“石明记同志的事迹很平凡,但平凡中孕育着伟大,细细品味,催人泪下。”他说,“我们兰渝铁路兰州枢纽项目不少老职工(老铁道兵)看完电视后,又在电脑上看了一遍又一遍,每看一遍都会两眼含泪。因为他们和石明记的工作生活环境是一样的,大半辈子都在艰苦的施工一线,很少能与家人团圆,看了《身边的感动》,从心灵上感觉到一次强烈的震撼!”正在沪昆高铁坚守岗位的二十局职工辛启才说,“身为中国铁建员工,我们也许愧对父母,也许亏欠家人,但是我们绝对没有后悔过自己的抉择!我们将以榜样为标尺,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做一名石明记同志一样的当代工人典范。”

“身边的榜样更感人!”中国铁建二十四局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林贻嵩表示,“看了电视节目,感动之余我在想:石明记事迹的感人之处,体现在他的每一个平凡细节之中。他短暂的一生,没有留下任何豪言壮语,但他来自于我们这个群体,他生活在我们身边,这是我们企业的骄傲。”

十八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郝趁义和总经理彭仕国在工地现场与职工们一起收看了节目。郝趁义说,《身边的感动》的确让人感动,石明记用忠诚、挚爱、青春和生命讴歌壮丽人生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石明记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时代风范,展示了作为企业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传承了铁道兵的传统和精神。在被感动的同时,我们每一个铁建人都应该努力做到像石明记那样,热爱企业,心系企业,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放到时代的坐标上,放到企业发展的格局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中国铁建的兴旺强盛建功立业!

从首都北京的地铁施工现场到青藏高原的西部铁路建设工地;从地处雅砻江流域的四川锦屏水电站到正在紧张建设之中的青岛海底隧道;从国内到海外,连日来,石明记同志的先进事迹通过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科技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以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广播网等十多家中央主流媒体和人民铁道报、中国建设报、中国交通报等省部级媒体的集中宣传报道,已经在中国铁建全系统、乃至全社会广为流传,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把石明记同志的精神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强大动力”,已经成为中国铁建广大干部员工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洪流的一种精神力量。“为建设好我们的企业,为使自己的人生更多彩、更有价值而不懈努力”,正在变为中国铁建人用优异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具体行动。

用生命续写生命 用年华谱写华章 篇5

用年华谱写华章 ——学习杜晓刚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

杜晓刚同志扎根乌蒙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7年,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他心系群众、亲民为民,真抓实干、勇挑重担,恪尽职守、勤奋敬业,严于律己、清正廉明。他因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经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年仅45岁。8月6日,省委下发《关于追授杜晓刚同志“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称号的决定》。(四川日报)

生命不在乎长度,而在于宽度,杜晓刚用生命续写了生命的宽度;年华不在乎华丽,而在于华实,杜晓刚用年华谱写了华实的乐章。在群众眼里,他是“接待农民先倒茶,反映问题把笔拿,送客掬容呼慢走”的好领导;在同事话中,他是“忘我工作,多为群众做事”的“拼命三郎”;在后辈心上,他是焦裕禄式的好公仆。他一生,有脚阳春,他的死,重于泰山。笔者认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以杜晓刚同志为榜样,学习弘扬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正能量。

学习杜晓刚心系群众、亲民为民的“舟水”信念。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用今天的话来说,统治阶级为舟,人民群众为水。只有正确处理好舟水关系、干群关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杜晓刚同志深谙此理,在日常工作中心系群众、亲民为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自己工作效果的最高标尺。在职期间,杜晓刚同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用心走基层,用情转作风,用水尾镇5年100万字的“民情笔记”时刻撼动我们的心灵。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用自己并不宽裕的收入帮助困难群众和学生,而自己确是两袖清风、囊空如洗。这样的“舟”,怎不为“水”所拥护。

学习杜晓刚真抓实干、勇挑重担的务实精神。汉代文学家桓宽在他的《盐铁论〃非鞅》中这样说道:“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这句话旨在说明,贤人总是先务实,后求其功效,而不是以一纸空文“蒙混”政绩、欺骗群众。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党最忌讳的便是以新形式主义代替形式主义,大搞“机关”作风,谎称“走基层”而不肯“下基层”,徒喊口号而无实际行动。而杜晓刚同志在工作中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真抓实干、勇挑重担,事必躬亲、干群连心。工作中始终坚持发现问题在一线、调研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敢于直面矛盾,敢啃“硬骨头”,主动请缨援助藏区。他在真正做到了干群一条心,共铸鱼水情。这样的“干”怎不受人所敬仰。

学习杜晓刚恪尽职守、勤奋敬业的奉献精神。“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这是罗佐夫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只要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认真履职就能够拥有幸福进而享受幸福。身为为官者,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生命的火光点燃别人幸福的希望,甘于奉献、甘当路石,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杜晓刚同志一生之中,始终对工作饱含热情、无私奉献。在身患癌症前后做了15次手术的情况下,他不顾病痛,经常瞒着家人和组织,一边治疗、一边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行动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心甘情愿地选择当群众的“孺子牛”。这样的官怎不受人所爱戴。

学习杜晓刚严于律己、清正廉明的廉政精神。包拯在《乞不用脏吏疏》中这样说道:“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廉洁奉公的官吏是人民的楷模,而贪污腐败的官吏则是国家的盗贼。做官成贼,实为己之不幸,国之大哀。岳飞也说过:“文臣不爱财,武臣不惜死,则天下太平也。”因此在当今社会,要想让天下永享太平,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对为官者的要求首先是要严于律己、清正廉明。杜晓刚为官一生,廉洁奉公、刚直不阿,从不利用职权之便为亲友谋私利,且弥留之际仍不忘交代后事要从简办理、不收礼金。悄悄的他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或许他又带走了什么,而他带走的不过是两袖清风。这样的廉怎不为民所拥戴。

中国特色谱写盛世华章 篇6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三(10)班王敏思,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承责奋进,谱写青春华章。

日历翻过,一春一夏,经历过懵懂;那时,我们天真无邪,攀上树枝看向远处;风铃响起,一秋一冬,体会过自由;那时,我们无忧无虑,笔记本上写下单纯而斑斓的梦想;现在,我们已经长大,同学们,我们曾经的梦想是否还在?是否一如既往?

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幸福的是,我们一直都不乏陪伴。从蹒跚学步到咿呀学语,从懵懂无知到稚气渐脱,一路是父母耐心牵引着我们,尽管我们会贪玩、任性、无理取闹有时还不懂得体谅,有多少人与父母顶嘴、嫌他们啰嗦、甚至嫌弃他们跟不上时代?但父母却一直包容、细心呵护着我们长大。直到现在,我们都高中了,快成年了,快要上大学了,还日日盼着父母的爱,父母的疼,每次放学,校门口排成长龙的车,每一个不放假的周日,整个饭堂几乎都是被大锅小锅包围的家长。

我们的长大,不只是生理上的成长,还有精神上的成长,最不能忘却的还有我们的老师!从青丝到白发,我们虐他千百遍,老师却待我们如初恋。从加减乘除到数列函数,从拼音识字到诗文篇章,一点一滴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栽培,教给我们的知识点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忘记,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无可奈何后再一次次地指点,而我们却仍有人不懂老师的良苦用心,不配合还有埋怨。我们总是习惯身边的人对我们的好,习惯了父母如保姆般的照顾,习惯了老师在我们学业上的无微不至。

就在上周,我们高三同学迈过成人门、戴上成人徽章、许下了自己的诺言,但并不意味着那一瞬间我们就真的长大了,真正的成长是思想的成熟,能理解他人,能换位思考;能感恩身边的人,尤其是陪伴我们成长的父母、老师、同学;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青春,多么靓丽的年华,它仿佛是一种宣言,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它仿佛是一种勇气,带着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

梁启超有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无力则国无力。”从“五四”到“五卅”,从井冈山到宝塔山,中华民族伟大的奔梦路上,青年人从未缺席,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富国强国是先辈的愿望,兴国强国是我们的职责。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科研待遇,为我国研发出原子弹和氢弹,却不求回报的邓稼先先生、隐姓埋名默默无闻,30年不曾回家,尽管只有28块钱的工资也毫无怨言,将一生献给核潜艇事业的黄旭华院士,这些伟人不仅是“中国脊梁”,更是吾辈楷模。

同学们,他们的青春为了国防事业奋斗,我们的青春也要为理想奋斗,不是漫无目的地死读书,我们当立鸿鹄志,全力以赴,做奋斗者!富国强国是先辈的夙愿;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纵使社会在变,世界在变,时代在变,不变的应当是你我各自追梦的初心。

作为高中生,我们要勇敢地奔向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尽自己所能,无论结果如何,最重要的是,让自己不留遗憾,在高考立凌云壮志,在大学砥砺前行,为圆梦做更大的努力。希望我们在多年后回首来时路,看到那个站在最绚烂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时,会觉得和黄旭华、邓稼先先生们一样不虚度此生。

上一篇:电话交换机使用说明书下一篇: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教案《小帮手》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