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特色的表现

2024-07-14

中国会计特色的表现(精选9篇)

中国会计特色的表现 篇1

引言

央视招商广告《水墨篇》以墨入水中晕染开来, 形成灵动百态, 来体现“从有形到无形”, “从有界到无疆”的文案主题, 形象地向作为目标消费者的广告商们展现了广告宣传对于品牌塑造的作用。广告镜头表现上由代表着古代文明的层峦、游鱼、仙鹤、蛟龙、长城、太极等意象到代表着现代文明的和谐列车、运动、飞机、鸟巢, 以至最后扣到中央电视塔, 从时间和空间上层层推近, 向受众展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文明几千年的进步, 凸显出代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中央电视台的品牌形象魅力。基于这两个诉求点, 广告作品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选择和运用对创意表现的成功和传播效果的良好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文化元素在《水墨篇》创意表现中的运用

(一) 《水墨篇》电视广告中采用的中国文化元素

在《水墨篇》电视广告动态展现的过程中, 创作者采用了众多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意象元素。

1. 水墨画

央视招商广告《水墨篇》以墨入水中形成的水墨图景为线, 勾勒出了富于层次和动态的一系列文化元素, 很好地诠释了“从无形到有形”, “从有界到无疆”的宣传理念。在广告的意象选择上, 创作者以水墨晕染这种传统的中国艺术绘画手法为创意的出发点。通过水墨晕染而生的层峦万象, 借助绘画的表现手法以传达“从无形到有形”, 而这种“从无形到有形”的理念不止是水墨画艺术的精髓, 也是广告宣传本身所期望达到的传播效果。

2. 古代文明意象

在广告作品中, 水墨幻化成了层峦、游鱼、仙鹤、蛟龙、长城、僧人、太极、武术等中国古代文明意象。以水墨勾勒的层峦以示“有形”, 以鱼跃水面成鹤翱翔以展现空间的“有界”和笔墨变化的“无疆”, 蛟龙、长城的意象彰显了由实到虚, 又由虚到实的意识形态上的广阔, 僧人、太极、武术等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象, 传达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广博。

3. 现代文明意象

水墨渲染由古到今, 突破时间的界限, 将和谐列车、鸟巢、飞机等代表现代文明进步的意象融入到了广告之中, 最后以中央电视塔收尾。这些意象展示了中国近年来的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二) 中国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运用效果

1. 采用形变的表现方式使电视广告基调统一, 富于文化特色

在电视广告中采用水墨形变的方式将各种中国特色元素进行串联, 衔接自然, 弱化了时间、空间、虚实之间的界限, 使整个广告更加连贯。富于动态的水墨图景, 在电视广告中营造出了深邃的中国文化意境, 形成了“虚实相生, 计白当黑, 妙在无处”的传统美韵格调, 从为广告注入了深层的文化内涵。

2. 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使文案与视觉相融合

文案“从无形到有形”、“从有界到无疆”, 通过中国的传统水墨画的形式, 结合众多文化元素予以表达, 使文案与视觉相融合。广告片中中国文化元素的使用对文案内容的传达做到了增效而非重复, 通过两者相互作用增大效应, 创造出第三层影响力, 增强了传播效果。

二、《水墨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在广告创意表现上的成功与不足

(一) 中国文化元素在《水墨篇》创意表现上运用的成功

1. 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迎合了中央电视台的既有形象和国际化发展战略, 并凸显出了中央电视台的品牌优势

中央电视台一直以来以严谨的媒体形象、深邃的文化氛围、政治化的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创意表现上以“传播标的”为信息重点, 选取和使用中国文化元素, 用事实说话。

创意将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电视传播媒体的中央电视台, 位于首都北京的地理优势, 广泛的媒体覆盖, 高度的受众认同, 深度的信息内容, 悠久的历史传承等品牌优势, 通过水墨、蛟龙、长城、太极、鸟巢等具有较高世界认知度的中国特色文化元素进行展现, 诠释了中央电视台的社会地位、权威地位、文化地位和主导媒体地位, 巩固了作为广告产品的中央电视台的主流媒体形象, 同时以其独特性规避了竞争者, 并贴合了中央电视台的国际化发展策略。

2. 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直击高文化水平的目标消费者广告商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招商广告, 其目标消费者广告商主要界定为文化程度高, 企业发展成熟的一级企业主。在诉求表现上将功能型与心理型相结合, 向消费者提供理性或感性上的利益。

广告将理性的品牌决策寓于具有美学色彩的文化元素之中, 将视觉与文案相结合, 传达以无形的宣传投资成就有形的商业利益, 以有界的广告投放达到无疆的品牌传播效果这一理念, 借水墨交融成画所带来的传统文化色彩吸引广告主关注的同时以隐喻的手法给予其更多的想象空间。

3. 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赋予电视广告传统美学色彩, 使人印象深刻, 具有良好传播效果

广告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营造出传统美学的气韵, 生动灵逸, 制造话题引起国人共鸣。将由水墨构成的传统文化基调作为电视广告的背景体现了“以形写神, 得意忘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美学特点。结合电视广告技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 将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科技相结合, 交错着技术美、时空美、信息美和符号美, 给受众以多时空的审美感受和延伸的想象, 达到深入人心的传播效果。

(二) 《水墨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在广告表现上仍有欠缺

《水墨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的成功之处可圈可点, 但是在其选择和编排上仍然有些许的不足之处。广告作品中过多的意象堆积, 使作品本身不够精炼。在对文化元素的选择上忽略了中国传统水墨文化中“以简胜繁”的美学特点, 虽然精简的文案很好地传达了“相信品牌的力量”这一概念, 但由于为时一分钟的电视广告中过多的意象闪现, 使传达品牌概念的同时忽略了产品本身———众多水墨意象淹没了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主体地位。

三、关于中国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创意表现中灵活运用的建议

(一) 中国文化元素的选用应结合广告产品特点和电视媒体特点

在选择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表现时, 应结合广告产品自身特点, 选用与产品形象相符合的文化元素, 表现产品文化特色或文化理念, 避免臆造联系画蛇添足。在广告创意表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 针对产品的性能特点、品牌形象以及广告目的等, 适量的选用文化元素, 着重考量文化元素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产品优势特点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中国文化元素诠释品牌形象、传达品牌理念, 为企业产品增添传统文化气息。

由于电视媒体具有直观性强、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瞬间传达、不利于深入传达广告信息等特点, 在运用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表现时应深入了解元素的文化内涵, 选取直观表现力强, 便于受众记忆的意象元素, 并结合动态媒体特点将文化元素灵活的融入到镜头表现之中。广告作品《水墨篇》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 通过原本属于静态的水墨画的动画表现使众多文化元素连贯起来, 充分地利用了电视媒体的特点, 达到了颇具冲击力的视觉传播效果。

(二) 对中国文化元素的选取应当准确、适量, 宜简不宜杂

在电视广告中, 对于中国文化元素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这种代表性不仅仅是指对创意诉求点的意象代表, 也要求其具有的文化属性被受众所广泛认知。以中国文化元素的文化特点, 比较适合于企业形象广告和快消品广告。企业形象广告重视对企业理念的宣传, 选择准确简洁的中国文化元素, 将企业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加深企业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可以深入人心的树立企业形象。目前的广告作品中比较成功的有双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企业形象广告分享篇, 至于这则《水墨篇》对于央视广告部形象理念的传达如何还是有待时间来检验的。

对于快消品来说产品更新速度快、消费群体大众化, 中国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选用多用于节日的促销广告, 这样的广告往往根据节日的变化来选择中国特色文化元素, 以迎合节日气息。在这里非常典型的代表便是旺旺食品的系列广告了。不论是哪种电视广告, 在中国文化元素的准确选择基础上都应适量使用, 以简胜繁, 繁杂的元素构成并不利于受众在第一时间提取元素背后的文化信息, 这样的广告是难免流于形式的。

(三) 选取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文化价值应与消费者的价值需求相一致

在广告创意中, 目标消费者的文化程度和文化心理诉求也是应用好文化元素的必要考量因素。消费者对于广告产品所附带的文化价值的需求与广告表现上所使用的文化元素的文化价值应当相一致。

在中国文化进程发展影响下, 中国电视荧屏文化出现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文化鸿沟现象, 这样的电视文化也影响着广告创意的表现中视觉元素的使用。文化的分化使得不同文化程度和审美需求的消费者对于广告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在接受程度上也有所不同, 因此文化元素的选择应当深入分析和考虑目标消费者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期待, 使通过文化元素所附加给产品的文化价值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同。

(四) 中国文化元素使用上要注意维护民族尊严

由于中国文化元素具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意义, 因此在用于电视广告表现时, 尤其要注意民族尊严的维护。我国广告法第七条中规定“广告应当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不得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 这要求业者在广告创作中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代表形象, 因此创作者在广告创意中使用中国文化元素要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遵循中国人的民族价值观, 以免触犯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四、结语

央视招商广告《水墨篇》突破了以往中央电视台在自身广告宣传上的保守作风, 灵活地使用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创意, 以中国的本土文化宣扬品牌形象、广告理念以及国际化的媒体特点, 吸引国内外广告商的关注。从整体上看, 《水墨篇》中文化元素的选用在电视广告创意的表现上是成功的。中国文化元素作为广告创意表现的新生意象, 以其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成为了广告创作者的宠儿, 而对于如何在电视广告这一动态媒体中运用文化元素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使广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深度, 也成为了传播学研究者深入探讨的问题。

摘要:中国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运用失败的案例很多, 成功的也不少, 央视招商广告《水墨篇》便是一则创意新颖的成功作品。本文以《水墨篇》为例从中国文化元素在《水墨篇》中的具体运用分析中国文化元素应用于电视广告创意表现上的成功与不足, 并对在电视广告创意表现上运用中国文化元素提出了一些总结性的建议, 对广告创作者在电视广告上正确使用中国文化元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文化元素,创意表现,电视广告

参考文献

[1]贝纳德·格塞雷, 罗伯·埃伯格.广告创意解码[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3, 9.

[2]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11.

[3]费尔顿.广告创意与文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

[4]中国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1994.

中国会计特色的表现 篇2

论文摘要: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是未来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必须要参与到会计国际化协调的过程中来,而且要建设一条符合中国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论文关键词:国际协调;会计国际化;会计环境;会计标准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将来世界各国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过程中来,它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所面临的题目,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所面临并应予关注的题目。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是经济利益,会计国际化实质上就是各国的利益协调,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中国更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并且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1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快速活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融进到国际经济潮流中,任何国家假如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谋求自身较高水准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随着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我国的经济大门将向世界敞开。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在更大程度上相互依靠,相互促进,这样超越国界的经济,必然要求作为通用贸易语言的会计,要有同一的“文字”和“规格”,以消除语言障碍,为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便利。

随着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作用,深刻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的全过程。可以说,正是由于信息技术革命才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各国际或者区域组织在国际协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也成为推动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气力。

2从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会计国际化态度

中国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会计协调。促进会计的国际化。我国事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需要资金,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了引进外资的工作。引进外资需要相应的投资环境能公道保护外商投资者的正当利益,而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外国投资者很丢脸懂当时的会计报表(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为此,中国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

尽管我国目前尚没有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中国实际上也是国际财务准则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为此,中国一直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并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包括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推动全球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尤其是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熟悉到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进步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除非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当前,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国际国外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重点题目,紧跟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与我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题目,同时也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3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对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我们不应被动消极地接受其他国家协调的结果,而应积极地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实际题目。一方面,我们既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协调的发展和动向,充分鉴戒吸收有益的技术和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简单照抄国际会计准则;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协调的进程中,施加我们的影响,使国际会计准则也能解决我们国家所面I临的一些特殊会计题目。

从市场本身的发展看,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发育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十分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公允价值难于形成。特别是国有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比较多,且关联交易较为普遍,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有了可乘之机。而对这种情况,我国不得不对非货币***易准则进行修订,从我国实际出发,要求企业将所有非货币***易均作为同类非货币***易处理,同时我国对债务重组等交易的会计处理规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中国特色化 篇3

一、新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具体分析

1. 基本准则方面。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2. 具体准则方面。①引入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大亮点。总体原则有两点:一是要运行活跃的市场;二是交易双方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没有第三方干扰,讨价还价形成的价格。这样就形成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同时引入公允价值的原则,但是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限制比较多。新会计准则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和可操作性等原因,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此外,在交易性证券投资方向也引入了公允价值。②实质性控制成为确定合并报表范围的基础。《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6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一样强调了实质控制。另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向侧重实体理论。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尽管股权比例往往决定是否拥有控制权,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持有下届公司的大部分股权,而没有掌握实质控制权,其财务报表也不予以合并。③金融工具准则的制定。我国在全面借鉴IAS32、IAS39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台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等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是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同时规定,企业如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可以选择使用套期会计方法,但必须符合严格的条件,对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等区分进行会计处理;企业的会计处理应当根据各单项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将其进行适当归类,以揭示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接轨,有利于规范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会计预警系统,及时揭示和披露交易决策的相关信息,引导衍生工具的有效运作,提高金融信息可比性和透明度。

二、新会计准则中国特色化分析

我国的会计准则是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一方面,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广人多,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样的客观环境决定了国家对整个经济发展要有较多的干预,宏观调控力度也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较多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在政策倾向上更多地体现国家利益。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成分和企业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法律法规对各类组织形式的规范与西方国家不同,而且对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单位进行的规范也不尽一致。因此,会计准则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1. 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原来对国有企业即政府所有的企业是豁免披露的,不作为关联方,但是后来把豁免取消了。新准则没有采纳估计会计准则的规定。我国国有企业众多,如果把国有企业都作为关联方,它们之间的交易都作为关联交易披露,既不现实也没意义。新准则中规定,除了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做权益处理的,均做收入处理。

2. 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我国现行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都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但是从我国实际运行情况看,该规定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此,新准则针对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规定对于已经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这与国际准则形成了实质性差异。

3. 政府补助。国际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采用全面收益法,规定政府给予的补助计入损益。而新准则规定,对研发拨款等文件明确会计处理方法的,应从其规定,也就是按权益处理;没有特殊规定的才计入收益。由于我国政府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应区分为资本投入与国际意义上的政府补助。如果是政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进行资本投入,如研发拨款,就应计入权益类;如果是国际准则中所指的政府补助,就应计入损益。这其实是与国际会计处理一致,但我国的情况较复杂,不能一刀切,由此体现了中国特色。

三、我国未来会计准则的完善方向

在大力引进、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努力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会计环境与国际会计环境有着很大差异,应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利避害,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国际会计发展的高质量的中国会计准则。

1. 继续为适应经济高速国际化的需要而积极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首先,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构(下转第54页)(上接第61页)成,不断补充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其次,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有关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的规定,修正和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中有关会计程序与方法的选择范围和原则。最后,加快会计实务国际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2. 继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而稳妥地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环境的优化,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总有一些差异将长期存在。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我们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中要有稳妥的一面。国际化与中国特色是相互矛盾的,但又是可以彼此协调的两个方向。对于符合我国特定经济背景的合理部分,应该坚持并积极完善,使国际准则与我国经济环境相适应,同时,注重提高其前瞻性和指导性。

3. 密切关注国际准则动向,并积极参与其中。发展是互动的,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了解、跟踪、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动态,争取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过程中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改变我国会计准则单方面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局面,将我国特有的高效的会计方法加以推广,争取国际认同,使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中充分考虑我国的环境和利益要求。同时,建立合理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逐步改进官方制定的准则模式,增加来自投资者、债权人、银行界的代表及经理阶层和会计界的代表,并进一步借鉴国际惯例,不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特别是一些新出现的、尚未明确的经济业务的具体准则的建立。

中国会计特色的表现 篇4

一、我国会计准则在建设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过程中,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是重要的参考。在借鉴这些国际准则的过程中,我们在会计准则的话语权和制定程序上应彰显大国形象。

(一)话语权问题

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具有的权威性,使得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都不能绕开它的影响。然而,会计准则作为全球化重要的商业语言,它的话语权一直是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少数西方国家将把持制定会计准则的话语权作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服从和受制状态。

从国际会计准体系的形成过程来看,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了该体系的诞生和发展。目前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部分准则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另一部分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I-ASC于2001年改组后成立IA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其中,美国从IASC设立到改组,以及在目前的IASB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从话语权和经济实力的关系来看,我国应当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取得与大国相称的话语权。近年来,我国对一带一路的提出、亚投行的设立、人民币加入SDR等,无不彰显着大国形象。根据《经济学人》杂志2015年的GDP排名,我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应对国际会计准则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制定程序问题

一个国家会计准则话语权的强弱,不仅与其经济实力有关,而且与其对国际会计事务议事规则的利用能力和讨论中提出主张的详尽程度、可操作程度有关。

从国际会计准则的议事规则来看,IASB在发布某个具体会计准则之前会进行大量的研究,在发布准则征求意见稿之后,会组织广泛的讨论会和实地测试。IASB对于具体准则的讨论耗时长,讨论文件很多。在历时较长的讨论中,相关方的利益诉求有机会得到充分表达,并且熟悉了准则中的规定,为准则的实施做好了准备。

以租赁准则为例,2010版租赁准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后,IASB和FASB联合向全球范围内征求意见,共收到785个意见回复,召开了7次圆桌会议(有80多个相关团体的代表参加)、15次报表编制者研讨会(有90多个组织的代表参加)、200多个外部会议(1 500多个组织参与),网络项目吸引了500多人。2013版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共收到638个反馈意见,召开了8次圆桌会议(有100多名代表参加)、25次报表编制者会议、45次讨论会(260多名投资者和分析师参与),以及外部会议和网络项目(吸引了2 000多人)。最终的租赁准则已于2016年1月发布。从发布租赁准则第一版征求意见稿开始已有6年,加上从1996年开始的准备工作,共耗时10年之久。

反馈意见越详细说明对该准则的理解越全面和深入。在2010版租赁准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后,来自英国租赁业协会(FLA)的反馈意见为28页,美国设备融资租赁业协会(ELFA)的反馈意见为33页,欧洲设备租赁公司协会联盟(Leaseurope)的反馈意见为65页。普华永道发布的评论34页,德勤的评论35页,摩根大通的评论47页,标准普尔的评论2页(这些是搜集到并阅读过的资料,实际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评级机构的评论远不止这些)。而来自我国的反馈意见数量少而简要。除了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之外,有工银租赁、中国银行和中国航运公司,以及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委员会(CLBA),这些反馈意见高度概括,加起来一共30多页。在租赁准则第二次征求意见(2013)后,我国的反馈意见明显增加了。除了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之外,汇丰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金融租赁、英大汇通融资租赁、中国电信、中国国航、中国船东协会、中石油等进行了意见回复。反馈意见的总页数也增加到58页,其中,民生金融租赁还作为租赁业唯一代表参与了财政部组织的IASB主席来华座谈会,并与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联合发布了双方合作撰写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租赁在中国的实施与修订研究报告》。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反馈意见中的分析和讨论欠深入,数据支持少。这不仅反映了我们对准则征求意见稿不重视,对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参与意识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对准则理解的不够深入。

因此,要想在国际会计事务中掌握话语权,就要学习其议事规则和准则制定程序。首先,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准则征求意见稿的讨论,这不仅可以熟悉国际准则,还为在国际交易中使用新准则和在我国修订相应准则做好准备。其次,在进行了大量讨论和反馈意见之后再发布我国会计准则。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分析准则应用于我国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且也为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赢得了学习准则的时间,甚至为企业调整业务模式、调整经济结构争得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也有利于我国准则获得西方准则制定机构的理解和支持。

有了话语权,才能摆脱服从和受制的状态,才能捍卫我国国家利益。准则制定程序的完善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准则,从而在我国会计准则具体内容中体现出中国特色。

二、构建中国特色会计准则体系的必要性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会引导经济利益的流向,让会计准则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从而有助于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Zeff于1978提出了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我国学者也认为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规范,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具有经济后果(曲晓辉,2003)。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在企业层面是不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在国家层面则是各种主权国家的利益之争。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我国学者认为保持中国特色很重要,并且会计准则的建立应以国情为出发点。冯淑萍(2000)认为如何在制定我国会计规范与理论研究中,保持我们的特色?如何在学习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避免盲从?这些问题是会计改革与发展中实际面临的问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陆正飞(2000)认为所谓会计的“中国特色”,指的是中国会计体系中不同于别国但适合于我国国情需要的那些部分,因此,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应该是充分吸收国际先进会计理论成果和切实总结中国会计成功实践经验的综合结果。曲晓辉(2000)认为认识我国会计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而探索我国会计的发展途径和规律,应该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需要指出的是,强调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不是反对国际化趋同,“中国特色”是我国特殊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决定的。

在借鉴国际准则时,拿来主义会带来便利,但也会带来各种不适应症状。为了消解拿来主义的负面效应,我们需要将“拿来的东西”植根于我国的经验社会,“长”在自己身上,并生出新的枝丫。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准则对我国交易活动的影响,才能准确把握会计准则背后的逻辑、原则和意图,才能在可选的方案中找到适合我国的准则规定条款。这个过程也是国际会计事务的议事规则所倡导的。并且,这会使我们能更好地应用准则,以及在与西方讨论国际会计准则时提出详尽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提高话语权的影响力。

三、对具有中国特色会计准则体系的大国会计构想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不是否定目前与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填补趋同过程中遗漏的基点,更重要的是开拓我们的生存空间,获取本应属于我们的收益,并创造新的收益。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从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来看,《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类似于西方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但是两者在法律形式上存在不同。我国的基本准则是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属于法规,具有强制性。在西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本身不是法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属于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游离于准则序列之外,更不具有法规的属性。虽然我国的基本准则在法律形式上不同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但却发挥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构建会计准则体系的基础。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教授(E.S.Hendriksen,1992)和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2009)都认为概念框架属于会计理论。因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提供了搭建房屋(会计准则)的材料(砖头和瓦块,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以及搭建房屋的方法(如确认和终止确认、计量等)。而具体会计准则是用这些材料和方法搭建起来的一幢幢形状不同、功能各异的房屋。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作为理论是可以讨论、可以选择的,而对已颁布的法条反复进行讨论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其权威性和可信性。

已颁布的会计准则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初级阶段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的内容放在基本准则中,有利于提高准则的权威性和保证准则的顺利实施。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中级或高级阶段,可以考虑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抽离出来,单独作为一部分,不以法规的形式存在,不纳入会计准则中,会更具有灵活性,修改概念框架的过程可能会更加便利,但在实质上会影响作为法规存在的会计准则。比如,根据经济业务调整了资产的概念,从形式和名称上来看资产还称为资产,只是内涵发生了改变,但会对具体准则中涉及的资产内容产生影响。

(二)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

目前,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的结构大致分四部分:总则;会计处理的具体内容;衔接规定;附则。在这个结构体系下,应当切实结合我国交易活动来分析和讨论准则条款的适用性,通过实地研究来融入我国特色,以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1. 总则。

总则部分一般包括:(1)阐明本准则所规范交易活动的范围;(2)本准则所涉及的定义的界定;(3)范围排除,即看似属于本准则规范的交易,但实际上属于其他准则的范畴。在总则部分中的定义和范围是制定具体准则最基础的问题,因此是分析和讨论的重中之重。例如,在对租赁准则征求意见稿的讨论中,对租赁定义的讨论占了IASB对整个准则讨论工作量的三分之一。

2. 会计处理。

会计处理具体内容部分一般包括:确认和计量(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列报和披露。分类与定义相关,但由于分类和会计处理紧密相连,所以在此部分讨论。

(1)分类。分类的重要性仅次于定义。从分类条款在具体准则中的位置来看,有些分类在总则中(如套期保值准则)紧随在定义后面;有些在会计处理之前会有一个部分单独规定分类(如租赁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有些是在会计处理部分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会计处理(如收入准则)。当然,有些具体准则没有分类(如政府补助、借款费用、或有事项等准则)。会计处理是在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交易活动分别进行确认和计量,因而产生的财务后果存在差异。所以,类别的划分界限很重要。

分类首先要根据交易活动的特点来划分,一般通过描述交易活动的特点而在性质上划分类别。在不同国家、不同具体准则中,“特点和性质”的判别标准一般采用“明线测试”或“实质重于形式”。在“明线测试”下,会计准则会给出用于判别的具体数值。“实质重于形式”分类的好处是注重交易的经济实质,但是在实务操作中存在主观判断不一致的问题。实际上,“明线测试”和“实质重于形式”的最终作用点在财务后果上,因此从财务后果出发可以缓解分类问题。即,为了缩小不同分类方式之间财务后果的差异,可以通过改变会计处理方法来实现。在改进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我国经济业务的具体情况来贴切地描述经济业务的特点和性质,选择适当的分类方法,这有助于实现对我们有利的财务结果。

(2)确认。“确认”要明确“是否要确认”和“确认为哪个财务报告要素”。“是否要确认”解决的是“是否入表”问题,“确认为哪个财务报告要素”解决的是“进入表的哪个位置”问题。

关于“是否要确认”,有些准则直接规定要确认为某个财务报告要素,即直接入表(如企业年金基金准则、职工薪酬准则);另一些准则要求满足一定条件才可确认某个财务报告要素,即有条件入表(如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准则、收入准则)。“满足什么样的条件”,需要参照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如可靠性、相关性和可计量性等),并在具体准则中另行规定详细条款。“条件”一般会包含有关“确认时点”的内容,如收入准则中收入的确认时点。在具体准则描述“条件”的过程中会采用一些判别标准,如目前收入准则中确认收入的条件之一是:将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即风险和报酬标准。在设定这些判别标准(如到底哪些算是风险,哪些算是报酬)时,需要考虑我国的交易习惯和法律规定来评价其适用性,并赋予其具体内涵。

关于“确认为哪个财务报告要素”,主要是考虑确认为流动资产还是非流动资产,以及资产的具体类别(如存货和固定资产);确认为流动负债还是非流动负债,以及负债的具体类别(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确认为所有者权益的类别(如股本和资本公积);确认为收入的类别(如销售商品的收入和劳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确认为费用的类别(如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等。将确认的财务报告要素列在报表的哪个位置上,会对报表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了相关财务比率。而有些财务比率往往是信用评级、财务评价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具体准则确定计入的报表项目时,需要考虑我国交易活动的实质,以及对考评体系通常采用的财务比率的影响。

(3)计量。确认为计量指明了大的方向和框架,计量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规定如何确定金额。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具体会计准则中的“初始计量”要确定计量范围和计量属性。“计量范围”要求根据该准则涵盖的交易活动的不同发生方式,及其涉及的不同项目(如购买成本、初始直接费用、开办费、弃置费用等),来确定哪些项目纳入计量范围。“计量属性”规定了该具体会计准则采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和基本准则中所规定的五类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中的哪种计量属性,如存货准则采用了历史成本和可变现净值计量属性。

“后续计量”涉及折旧、摊销、重估和减值。折旧和摊销还涉及“使用寿命”和“残值”问题。折旧方法和摊销方法与使用寿命和残值的搭配使用会产生不同的财务后果。另外,后续计量还要考虑配比问题。在初始确认一项交易的资产和负债之后,要考虑是否需要在后续处理中保持资产和负债的配比,以及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即增加和减少的幅度相当。如果不能取得配比,则不平衡的处理方法对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的影响如何,是否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关于“重估”,一般具体准则中会规定出现特定情况时要进行重估资产和负债,或收入和费用。如果进行了重估,则会影响折旧和摊销的金额,或者影响资产和负债的金额,因此是否需要重估和重估的条件是“重估”规定的重点。关于“减值”,有些具体准则对减值做出了专门规定(如存货),另一些具体准则没有对减值做出专门规定,而是统一采用资产减值准则中的规定。具体会计准则是否需要单独做出减值规定要根据交易活动的特点,不过即便采用统一的资产减值准则,也可以在该具体准则中补充一些要求。对于我国具体会计准则来说,需要将后续计量的多个备选方案应用于我国的具体交易活动中,测试方案的优劣,找到适用于我国的方案。

(4)列报和披露。“列报”规定了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上如何列报。“披露”规定了在报表附注中如何传达有用信息。在列报条款中要明确交易事项是作为独立的一项在“表”上单独一行列报,还是包含在“表”中某个项目的总额中,不作为单独一行列报。如果是包含在某个项目的总额中,则是否需要在附注中披露。对于我国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和财务报告的编制者来说,在具体会计准则中是表上列报好呢,还是附注披露好呢?如果是表上列报好,那是鲜明的单独列报好呢,还是隐含在类似项目的总金额中呢?这是个值得推敲的问题。

3. 衔接和附则。

衔接规定部分主要说明在过渡期间会计处理和披露的问题。附则部分一般说明准则的生效时间。对于我国具体会计准则来说,过渡期有多长是个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预留出尽可能合理的时间来为实施新准则做好准备,思考如何适应新准则,如何面对和处理国内外准则不一致所带来的利弊。

四、结论

中国会计特色的表现 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比较分析,中国特色

我国旧的基本会计准则在内容体系上与IASC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尚存在较大差异。但我国2006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具体规定了确认和计量的标准, 同时修改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为基础制定并参考了其他国家的概念框架, 这也充分体现了会计国际协调中的趋同之势。然而, 我国的会计准则将会走向何处呢?是完全国际化, 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我国的会计准则;还是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 并保留我国会计的特点, 走中国“特色”会计之路呢?会计依赖于其所生存的经济环境, 即使中国支持会计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鉴于中国的经济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的会计也会具有“中国特色”。

一、中国会计的“特色”

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指的就是会计准则由于受到中国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所具有的与它国之间的差异性的特征。

中国会计准则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首先, 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具有3个层次。从我国目前已颁布的会计准则来看,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 基本会计准则, 它是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依据, 包括会计准则所运用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第二层, 具体会计准则, 它是会计准则体系的主体, 是对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具体、恰当的规范;第三层是会计准则指南, 它是对具体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加上必要的举例, 以提高其可操作性。我国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基本会计准则, 它主要规定有关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要求。但它并不是一个概念框架, 因为概念框架并不是准则。而且, 我国基本会计准则过多偏重于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描述, 对其所隐含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则论述得不够充分, 对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的编制却进行了具体规定, 使得基本会计准则不具备概念框架的性质, 而是准则体系的一个层次。

其次, 在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不仅财政部设有管理全国会计工作的会计司, 而且各级地方政府也都设立了相应的会计管理机构。如果不依靠这个遍及全国各个角落的力量, 会计准则的贯彻是很难落到实处的。之所以说由财政部制定会计准则是一大特色, 因为财政部是作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 而我国政府机构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身兼二职, 既是规范者, 即维持资源配置秩序的政策制定者;又是投资者, 即投资活动的当事人, 所以它在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定中, 也会表现出一种两重性。

第三,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运行以《会计法》为准绳。《会计法》自出台实施至今, 一直是我国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以及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进行管理的母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是依据《会计法》规定的精神进行的。实践证明, 《会计法》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和必需的保障。

第四, 会计准则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我国会计准则由权威的政府机构制定, 并在中国境内以强制方式统一实施。会计准则由于受到区域环境的制约, 具有国家化差别。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这一说法来源于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提法。“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提法是由邓小平同志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演而来的。”该理论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有途径和规律。我国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因此, 研究中国会计准则, 也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与会计相关的国情表现为我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因素和会计环境, 其中会计环境具体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和文化等方面。

二、中国会计“特色”的原因

目前, 我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 市场经济不成熟, 企业间的交易不规范, 竞争不充分, 公允价值难以形成, 特别是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有失公允, 严重影响了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我国的实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尚浅,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处在有限度的对外开放阶段, 离完全直接开放阶段尚有较大的距离。对于大多数资本核算来讲, 与国际会计惯例完全接轨的紧迫性不受法制环境的制约;我国过去制定的一些涉及到财务会计内容的法律制度, 在诸多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缺, 或者是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即使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出台, 也难以认真执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殊性, 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多, 占用社会资源比重大,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家必然要求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来体现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政府行为对会计的影响巨大;在理论方面, 缺少对国际会计的专门研究;在实务上,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缺乏职业判断能力。

由于会计是环境的产物, 因此在当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前提条件下, 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乃至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又必然造就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会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搞得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而且这种“特色”将贯穿改革的始终, 尽管有一天中国建立了开放的市场经济, 这种市场经济也会蕴含中国独有的“特色”。在这种经济环境背景下, 我们应该趋利避害, 扎扎实实地搞好我们的每一步、每一项会计改革, 搞出一套高质量的“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标准, 搞出一套完整的中国会计法规体系, 这种“特色”不仅过去和现在存在, 而且将会长期存在。

三、中国会计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经济合理原则

任何一个政府, 都希望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和分配的公平化。经济利益合理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一国政府在处理国家特色与国际化的关系时总是偏向于符合自身利益的, 利于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面。比如说一国会计准则对某一具体会计事项的处理与国际惯例不同, 该国总是会选择对自身来说利益最大化的一方, 当然这种利益包括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2.渐进性原则

协调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关系的关键在于渐进的国际协调。之所以这么说, 一方面是由于会计准则国际化标准的确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各国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 更是世界经济范围内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特色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 只要世界各国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局面, 只要各国政府国家管理的模式有差别, 会计准则的国家特色就不可能消除。因为产生会计准则国家差异的原因不是会计准则本身, 而是影响会计准则的各种因素。

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要追求实质性趋同, 不要单纯追求绝对地统一;要讲究实际效果, 不要片面追求速度。坚持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为中心, 积极推进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4.现实与前瞻兼顾原则

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 只有立足现实, 兼顾前瞻才能有效化解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确保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 并满足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持续需求。

会计准则的国家特色与国际化均是趋势所在, 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国家特色与国际化的度。主要表现为:

会计准则国际化应以国家特色为基础, 维护本国的正当权益, 会计准则国际化必须以尊重中国国情, 加速国民经济发展, 保护民族经济不受损失为总纲;

在协调中, 作到可比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先局部后整体, 正确对待会计环境空间上的区域性与国际性并存, 会计环境时间上延续性和阶段性并存。认清会计准则国家特色是相对短期的绝对趋势;会计准则国际化是相对长期的相对趋势。辨证地把握好“会计环境”这一根木立足点, 才能实事求是地走好国家特色与国际化的协调之路。

中国会计特色的表现 篇6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 审计合谋, 串通作假, 出具不实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被誉为市场经济的“看门狗”, 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业务, 对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 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判断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信息。换言之, 注册会计师应当像狗一样忠诚地保护企业所有者的财产所有权使其不受到经营者的侵蚀。但是,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合谋, 串通作假, 出具不实审计报告以欺骗广大信息使用者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据政部2009年11月1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15号》 (下称“《公告》”) 披露, 4 701户企事业单位和175家会计师事务所因会计违规而受到财政部处罚, 这是财政部组织的2008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处理处罚结果。

公告指出, 在非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中, 内部控制相对薄弱、审计程序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个别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注册会计师挂名执业、违规出具大量不实审计报告等严重问题。

《公告》显示, 2008年, 财政部门依法对13 942户企业事业单位和714家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了会计信息质量和执业质量检查, 最终对4 701户企事业单位给予调账、补税、罚款等处理处罚, 共查补税款10.26亿元、收缴罚款5 596万元;425名直接责任人被处以罚款、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处罚;有592户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问题被移送有关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处理;共计175家会计师事务所被处以行政处罚, 其中14家被撤销, 55家被暂停执业, 37家被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 98家处以警告;367名注册会计师被处以行政处罚, 其中被吊销证书者9人、被暂停执业者68人、被警告者290人[1]。

另据《财会信报》2009年2月2日的报道, 2008年3月至12月, 甘肃省审计厅先后对10家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19份审计报告进行了核查, 发现有16份审计报告存在质量问题。问题主要是对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大问题未发表或未明确发表意见, 审计程序执行不严格, 没有制订审计计划,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完整, 出具的审计报告要素不全, 审计报告部分内容缺乏审计证据等。核查19份报告, 存在质量问题的就有16份, 达到核查总数的84.21%, 审计报告的质量可见一斑[2]。

(二) 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 正因为广大的信息使用者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时间来验证信息提供者所提供的信息, 才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鉴证。但是, 由于当今社会发展很快, 企业的业务变化也很大, 再加上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 一方面,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形势不断变化, 新业务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 中国经济正在和全球经济转轨, 企业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 注册会计师如果不注意加强学习, 认真总结经验, 积极认识被审计单位各项新业务的经济实质, 也就缺乏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来提供相应的鉴证业务的能力。根据相关规定, 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会员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 能够经济、有效地完成客户委托的业务。这里的会员是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 既包括执业会员也包括非执业会员, 而执业会员既包括执业注册会计师个人, 也可以指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专业胜任能力要求会员不仅能有效地完成客户委托的业务, 还要经济地完成, 这就给会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事实上, 如果会员在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情况下提供服务, 就构成了一种欺诈。作为自负盈亏的的市场主体, 面对巨额审计费的诱惑, 同时又缺乏接受信息者的有效监督, 注册会计师无视自己的专业胜任能力而盲目接受高风险的审计项目现象也就较为普遍地存在。据《中国税务报》2008年11月10日第009版的报道, 北京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8年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中发现, 部分中小事务所迫于市场和执业环境的压力, 为了生存, 不顾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只要能满足客户的需要, 承接与自身专业能力不匹配的业务, 致使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无限扩大。同时, 部分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不高、行业不正当竞争严重, 也对正常的执业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3]。

(三) 泄露或利用客户秘密

注册会计师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真实情形, 就要求其审计范围不能受到不必要的限制, 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 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以至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但是, 由此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广泛、深入的审计程序时, 可能会了解、知悉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由于注册会计师的不慎或者故意, 导致商业秘密被泄露或者被注册会计师利用, 从而使被审计单位遭受损失。按照相关法律规定, 商业秘密, 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单纯依靠法律来保护存在诸多不足, 所以保密原则成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四) 低价无序竞争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如何开发、保有客户是其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在保有客户大战中, 许多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低价竞争的手段, 承接报价接近甚至低于其审计成本的业务, 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据北京一位注册会计师披露, 因争抢客户竞相压价, 2009年年报审计已经低到了30万元, 逼近成本线。另据某些会计师者反映, 现在很多地区的会计师协会都颁布了收费标准, 可实际工作中没法执行, 主要是恶性竞争太激烈。一个按标准应收4万元的业务, 企业如果出4 000元都有事务所争得头破血流, 一些事务所, 一年可以出几千份报告, 平均收费二三百元左右, 简直像卖废纸的。其直接结果是导致审计质量的急剧下降及其公信力的下降。正因为如此, 现在有的银行甚至不信任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了, 而是依据另三表 (水表、电表、出口收汇表) 来控制贷款风险[4]。

(五) 或有收费

或有收费是一种按照预先确定的计费基础收取费用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 收费与否或多少取决于交易的结果或所执行工作的结果。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业务以直接或间接形式的或有收费方式收取费用, 将产生重大的自身利益威胁和过度推介威胁;会计师事务所为审计客户提供非鉴证服务, 如果以直接或间接形式的或有收费方式收取费用, 可能产生自身利益威胁。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黄世忠教授认为, 不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会计师事务所, 在衡量收费标准时应分为成本弥补、合理回报和风险回报三大部分[4]。而按照服务成果大小来决定收费标准的或有收费是一种严重违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使注册会计师可能赞同被审计单位虚增收入等扩大服务成果的行为, 从而形成审计合谋, 降低审计报告质量, 严重影响其公信力。

二、治理措施

(一) 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 使遵守职业道德成为会员的自律行为

目前中国尚不存在完善的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从入会前和入会后来看。根据目前的市场准入制度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要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员, 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获得考试的全科合格证是其硬性的必要条件。在考试内容中有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的考试内容, 这可以认为是对入会前的人员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但是这种以考试来带动自觉的教育是非常片面、且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从历年考题来看, 考试主要侧重于考生对准则条文的理解, 对于考生入会后在执业过程中将会遇到的职业道德决策基本没有涉及, 也不能产生多大帮助。相比而言, 在英国的ACCA (特许公认会计师) 资格考试中, 其第二阶段的第一门课程即P1 (Professional Accountant) 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且其考试采用案例题的形式, 要求考生针对案例中的情境来对其中的道德困境、道德难题进行具体的分析。而且考生在获得其会员资格前还必须通过一个职业道德模块 (Professional Ethics Module) 的测评, 其测试题采用的是实际中可能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 对于提高准会员的道德意识水平和道德推理能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中国目前仅仅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对准会员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 要增加考试中的职业道德的内容, 并在考题中注重对考生道德推理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 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对会员入会前采用网络测评等方式对其进行一次较全面的职业道德水平的测评, 在了解其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能力的同时对其在执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选择进行积极的引导。

而对于正在执业的注册会计师而言, 虽然中国的法律法规有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而且注册会计协会也组织了相应的继续教育, 但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产生其应有的实际效果。而且在继续教育中也没有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在对注册会计师的年检中也没有针对职业道德遵守情况进行专门的考评。在当前中国存在信仰危机的环境下期望注册会计师“自动”地形成坚定的道德信仰、不折不扣地遵守职业道德守则的相关规定肯定是不切实际的。需要创新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采用网络研讨、网络授课等先进方式, 针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道德困境及其处理方法进行研讨、讲授, 并在此同时注重加强基础道德理论的教育, 从而促进注册会计师将职业道德守则的规定内化为自律行为, 减少以至消除各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二)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惩处的力度

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法律如《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及《刑法》等都有相应的惩处规定, 但是存在各自为政、缺少协调的现象。而且从对以往发生案件的惩处力度来看, 还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 而且存在重行政责任, 轻民事和刑事责任的现象。

从行政责任来看, 主要有训诫、通报批评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以及吊销执业证书、撤销会计师事务所等形式, 但是由于监管机构不可能对所有审计报告都进行检查, 也并不是所有被出具不实审计意见的财务报告都会被揭露, 而相对其所获得的收益而言, 罚款和没收违法所得的数额太小, 不足以产生震慑作用。因此, 要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力度, 而且不能局限于问题被揭露之后的事后处罚, 要和事前、事中检查联系起来, 使处罚能起到预防和震慑的作用。

从民事责任来看, 虽然中国相关法律也规定投资者有向虚假信息陈述的责任方索赔的权力, 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 成功的索赔案例不多, 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很少因为虚假信息陈述而支付巨额赔偿, 导致虚假信息陈述的责任方的民事诉讼成本几乎为零。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让法律规定的民事赔偿责任成为实际的责任, 使由于虚假信息陈述而遭受巨额损失的投资者能够得到实际的赔偿, 促进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时能充分考虑可能面临的赔偿责任而不断加强自律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就刑事责任而言, 中国针对注册会计师的刑事处罚相对较少, 责任也较轻。可以借鉴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加大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刑事处罚力度, 从而起到相应的震慑作用。

(三) 完善监管体系, 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自律

由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渐进式的改革,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是以政府监管为主的。虽然成立了注册会计师协会, 相关法规也规定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组织, 但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就其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并非是完全的民间组织, 而是一个半官方组织。与西方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而自发成立的行业协会相比, 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按照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来进行管理的, 其行业自律作用有待加强。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性极强, 单纯或主要依靠政府监管将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要合理分配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职责, 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避免出现多头监管与监管无效并存的现象。同时要按照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特点, 积极加强行业自律, 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能够全面、客观地掌握行业运行规律和情况变化的优势, 依靠广大会员的力量, 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涉及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的、持续的管理, 使注册会计师协会真正成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独立职业团体。

(四) 加强对行业收费的规范管理, 有力打击不公平竞争

加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收费的规范管理, 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制定、颁布和及时修订收费标准, 使收费标准切实可行, 同时规定收费办法以有效避免或有收费的情形。二是要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收费标准的权威性:要首先在行业内形成共识, 促使各个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自己所处序列对应的标准严格执行, 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诱惑而盲目降低收费标准而使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利益遭到损害。其次要设立相应的举报机制, 鼓励注册会计师个人对其执业过程中发现的低价承担业务的行为进行举报, 在行业内对低价承揽业务的行为形成“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的阵势, 从而有力打击行业内的不公平竞争现象, 避免因为过低的收费而导致的随意减少审计程序、降低审计质量、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罗晶晶.4701户企事业单位和175家会计师事务所受到财政部处罚[N].中国会计报, 2009-11-27 (2) .

[2]甘肃审计厅通报社会审计报告质量核查[N].中国会计报, 2009-02-02 (A04) .

[3]郭涛.部分中小事务所执业现状不容乐观[N].中国税务报, 2008-11-10 (9) .

中国会计特色的表现 篇7

一、会计文化的溯源

1.文化的概念

对于文化的概念, 专家学者见仁见智, 各有见地。不同的学科从不同角度出发, 不同的学者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 艺术、教育、科学等。”

2.会计文化的含义

狭义的会计文化, 是指在人类社会中会计职业领域内业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为所有 (或大多数) 成员所接受或共同享有的会计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实施。广义的会计文化, 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有关会计方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会计文化的基本组成要素为会计物质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会计文化这四个基础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多角度的会计文化体系, 为会计组织的和谐、健康发展发挥各种功能和作用。

3.企业会计文化的含义

企业会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会计文化通过弥补会计“法制”式刚性管理的不足, 以价值观、信念、社会责任感等所构成的柔性管理来激励、引导企业会计行为, 构建和谐的企业会计环境, 从而实现企业会计目标, 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企业会计文化对丰富企业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二、中国文化对会计文化的影响

各国文化是多样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也是不同的, 对会计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特别是一些文明古国。中国会计文化要走向世界, 就要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先进文化并不断深化和创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会计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会计文化的主要原因有几下几点。

1.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伦理文化

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 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伦理文化主要侧重于德治而轻于法治。伦理道德问题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也对会计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会计人员的行为始终受到伦理道德的影响和制约, 以无私奉献、廉洁奉公为核心思想。主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行为, 依靠会计人员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行为。

2.中国文化的环境是政治文化

儒家提倡“克己复礼”, 便是以政治理想制约个人欲念;墨家忧世风日下, 要遵道利民, 最终尚同于天下;法家主张为“圣人执要”出谋划策, 更是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这些, 对中国传统会计文化有着直接、深远的影响。

3.中国文化的中心是人事文化

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 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历史是生产必须管理, 管理必须核算。然而核算离不开会计, 最终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但是人事文化作用表现比较突出, 主要为会计行为本身常常为了处理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而不得不牺牲会计的原则性和伦理道德性。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继承和发展, 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和观念与市场融为一体, 相得益彰, 相互发展, 摒弃民族虚无主义, 重新阐释儒家思想观念, 将之有机地融入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中去, 会极大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

三、中国文化促进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经济体制的改革, 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完善, 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 我国的文化建设必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 在促进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伴随文化建设的发展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适应企业环境发展

企业会计文化需要在良好的会计环境中形成和发展, 企业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会计文化的变迁。现在我国大力建设和发展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企业会计文化也应随着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会计文化, 从而推进并完善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

2.促进企业会计改革与发展

中国会计文化是对中西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极的传承和延续, 体现着中西现代管理文化的精髓思想。因此要强化会计文化对会计的积极影响, 促进企业会计改革与发展, 以适应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对于目前企业会计行业出现的错弊和人为的差错, 应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 改革企业会计法制法规管理体制, 加强中西方会计文化的融合, 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从而积极促进我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

3.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会计文化在会计实践过程培养会计人员的基础和中心。当前, 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袭, 企业会计领域中一些人立场不够坚定、贪图享乐, 守不住道德防线, 通过做假账、挪用公款等犯罪行为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恪守中国文化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品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促进作用更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对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 加强会计人员思想道德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因此, 会计文化建设既要吸取我国传统会计文化的精华, 又要善于借鉴国外会计文化的先进之处, 对于我国会计文化的创新, 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文化促进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原则

会计文化建设所应遵循的原则, 是人们通过对会计文化及其规律性的了解, 对会计文化提出的基本要求, 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是中国文化在促进会计文化改革与发展过程当中重要的理论依据。根据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成果, 中国文化促进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原则主要为以下几点。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指在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中, 坚持系统思想和整体观点, 不断评估各要素对企业整体会计文化质量的影响, 实现企业会计文化的整体优化。整体性原则是构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会计文化, 促进企业会计文化发展、完善的原则。因此在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综合性的会计文化建设计划, 把握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 并从整体上来考虑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中组织、协调、措施等方面之间的关系, 要始终保持其整体性。

2.共性原则

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共性原则是指在相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 会计组织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其自身的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组织文化的性质。在不同时代, 不同企业的会计文化中都包含有一些超越自身特点, 因而具有共性的价值观念, 这是会计文化本身科学性的反映。这些共性的认识虽然还有缺陷和不足, 但却是形成真理的基础理念, 是各种不同会计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互相促进的条件。因此在中国文化促进会计文化建设的进程中, 尽管内容和形式随着改革与发展的进程而不断变化, 但在实践和观念的总结中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基本点却一直保存下来。这也就是在企业会计文化建设过程中共性原则的表现。

3.持续性原则

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 尽管一定时期内企业会计文化仍处于初始稳定发展的状态, 但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企业会计文化的建设除了强调对中国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 因时因地制宜, 不断研究和解决会计文化建设创新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 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创新从来就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 而是时时创新不断发展的。

中国会计特色的表现 篇8

一、虚假信息的成因

1. 虚假会计信息的形式

会计信息是通过财务报告来披露的, 会计监督的目标就是防止虚假财务信息, 保证经营管理决策以及投资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虚假财务信息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 虚假记载是指会计信息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信息时, 将不存在的重大事实在信息披露文件予以记载或将重大事实作不记载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虚假记载是一种积极的造假行为, 其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2) 误导性陈述是指会计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或者通过媒体使投资人对其投资行为发生错误判断并发生重大影响的陈述。它不同于虚假记载, 信息中有真有假, 对其可以有着不同的解释。

(3) 重大遗漏是指会计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未将应当记载的事项完全或者部分予以记载。其可分为过失遗漏和故意遗漏。二者要区别对待。

(4) 不正当披露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未在适当期限内或者未以法定方式公开披露应当披露的信息。其包括不及时披露和不合适披露两种形式。

会计信息是会计主体向市场提供的一种特殊产品, 如果其质量不合格, 则称之为虚假会计信息。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就是误导使用者, 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非常广泛, 其中包括政府决策部门和广大的投资者, 因此, 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和整个市场运作机制的失灵。所以, 探讨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原因, 寻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 制止虚假会计信息的蔓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虚假会计信息的根源———市场主体扭曲

(1) 会计信息供应者。会计主体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他会计主体, 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比较复杂, 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主要来自企业。如果企业让资源供应者发现企业所提供的信息不真实, 则理性的资源供应者将停止与该企业的合作关系。所以, 理性的企业本质上也有不敢提供虚假信息的内在属性。企业的选择取决于提供虚假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与失去资源供应者的信任而遭受的损失之间的比较, 而且这种比较是从长远的期间来考虑的。可见, 如果企业是理性的, 则虚假信息产生的根源就不能从企业本身去寻找。但是, 我国的企业却并非理性的, 多数企业之所以成为非理性的企业, 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所有者空置或产权不明, 经营市场没有形成, 缺乏公平竞争环境等等。

(2) 会计信息需求者。会计信息需求者可能是企业、投资机构, 也可能是公民个人, 或者国际金融组织。理性的投资者和债权人, 在发现资金需求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之后, 会降低其信用等级, 甚至会拒绝资金供应, 提前收回投资或者债权。如果其行为是非理性的, 不一定能够如上所述地对虚假会计信息提供者产生制约。个人投资者毫无疑义是理性的, 但是个人投资者的信息获得能力较差, 单一的个人投资者影响力很小, 又往往不能形成合力, 所以, 对会计主体的影响力有限: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力是比较强的, 但是, 我国的机构投资者也存在非理性的行为即使发现被投资对象的虚假会计信息, 也由于为了获取短期利益或个体利益而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 从而助长了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债权人主要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滞后,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债权人对会计主体的制约力仍然是不到位的。

(3) 中介机构承担着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评估鉴证的职能, 从而可以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进行事前控制, 以避免虚假会计信息给使用者造成损失。这是一个制止虚假会计信息泛滥成灾的良好机制, 但是, 由于我国的中介机构执业人员素质、职业道德、业内无序竞争等原因使得这一机制在我国没有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防止虚假信息的对策

1. 供给导向———从供应者入手

目前, 采取这一对策的典型范例是许多地方所实施的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如果让会计人员的利益与会计主体分离, 会计人员就没有必要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 然而, 这一种方法的普遍适用性是令人怀疑的。理由很简单, 毕竟企业是个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 如果不能任命自己的会计人员, 还是独立法人吗?于经营有利吗?更何况会计委派制显然不适合于非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的局限性在于它仅仅从会计信息的直接表面责任人员入手, 而忘记了会计信息的真正责任人是谁。实际上, 一个企业是否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 关键在于最高管理人员, 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处理通常是有利于他们的短期利益, 不利于他们的长期利益的。因此, 如果能够提供一种机制, 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持有企业的一些股份, 让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趋向一致, 使得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注重长期利益而不是注重短期利益, 那么, 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机就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

2. 需求导向———从使用者入手

理性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虚假会计信息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因此, 如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理性化, 是至关重要的。对会计信息供应者比较重要的使用者主要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税务、大投资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大投资机构的理性化问题, 其最根本的问题是管理层的问题、经理人员职业化的问题。

3. 中介导向———从需求方入手

实际上是一种事后惩罚机制, 不能预防虚假会计信息危害。从供应入手虽然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但建立这样一种机制涉及面广, 难度大非短期可以达到。所以,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依赖中介机构来鉴定会计信息的质量, 我国也于80年代开始建立机制, 但是, 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 我国的中介机构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要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 使其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质量鉴定者, 一是要坚决地让执业者负无限责任, 加大其风险, 目前, 注册会计师行业正在进行的脱钩改制工作正是朝这一目标迈进的第一步;二是要把行业协会办成真正的民间性质的协会, 消除官方习性。把不规范执业的人清除出该行业之外, 以保证本行业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会计监督体系

1. 会计监督体系的重新构造

会计监督的层次结构、空间结构就是针对监督的不同层次、不同主体而言的。重构后的会计监督体制如图:

2. 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的措施

(1) 形成企业自觉、自律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其他会计监督的基础。众所周知, 现代审计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 都是建立在对被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结果基础之上的。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是否健全有效, 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高低。

在我国解决公司治理机制是当务之急。首先, 应该健全董事会、监事会, 使其职能到位;其次, 解决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大权一人独揽的问题;再次,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使其把好防止虚假财务信息产生的第一关。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 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障。此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一方面要依赖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做出经营决策;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取信于社会, 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所以说, 要通过建立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来形成企业自觉、自律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2) 以会计法规制度为依据, 形成事前会计监督机制。有效的会计监督必须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而建立事前会计监督机制是实现全过程监督的必备条件。事前会计监督分为两个层次的监督:一是单位 (企业)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参与制定各种经营决策以及相关的各项计划和预算时, 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和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 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 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指导:二是国家通过制订颁布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等规范文件, 尤其是在法律中做出强制性规范, 利用法律的强制力 (威慑作用) 达到事前监督的目的。例如新《会计法》第四十二条列举了十种单位 (企业) 在经营活动中必须做或禁止做的会计行为, 并对违反者给予相应处罚的规定。

(3) 以会计委派制为契机, 构建事中会计监督机制。事中监督是指在日常会计工作中, 对已经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 促使有关部门采取措施, 调整经济活动, 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通过向企业委派会计人员, 可以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 经营者背离所有者利益的弊端。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作为委托者的企业所有者和受托者的企业经营者, 由于各自掌握的信息量不对等, 为这种背离提供了便利条件。因而作为记录和提供财务信息的会计人员的立场和地位就显得极为重要和突出。委托者即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委派主要会计人员, 无疑可以使会计的地位、立场发生变化, 成为委托者与委托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个理想的均衡因素。使所有者能够适时有效地监督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 构建事后会计监督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实施由中立立场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 是保证企业向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它以现行的会计法规、准则、制度为准绳, 通过检查企业的会计资料, 对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可靠性等做出评价, 并揭露其存在的问题。

(5) 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自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政府财政部门领导, 其独立审计准则也是由财政部制定颁发, 体现了政府监管的特点。同时, 还需要加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自律力量, 发挥其行业自律的作用。

(6) 完善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工作。最近几年中国证监会做了大量的工作, 并对一些弄虚作假的公司进行了处罚,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近一年来, 从上市公司制造虚假财务信息屡禁不止的情况来看, 学习借鉴的经验多, 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创新少。如对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如何加强和如何改变独立董事的“花瓶”状态, 都需要认真研究。中国证监会如何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进行监管工作, 笔者认为,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可以由中国证监会牵头, 成立一个由财政部、审计署、中注协、税务总局以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共同组成的审计委员会, 必要时可以吸收一些会计、审计、法律专家学者参加, 共同研究领导这项工作。

(7) 健全会计法规体系, 加强违法处罚力度。会计法规体系是会计监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会计监管工作, 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法规, 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很快, 先行的会计法律、法规还需要补充和完善, 并制定一些新法规。因此, 应当加大处罚力度, 坚决做到依法办事,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8)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舆论监督。制造虚假财务信息是一种违法欺诈行为。当前, 其主要责任者是企业董事长、总经理, 当然, 会计人员也有责任。对其处理除加强法律约束外, 还应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发挥德治的约束作用。另外, 舆论监督的威慑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 需要不断加大。

摘要:会计监督的目的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保证经营管理决策以及投资决策所需的信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督体制, 首先要了解当前我国会计监督的形势和特点, 并对会计监督体系进行整体分析, 就监督的不同层次、不同主体重构新的会计监督体制, 形成企业自觉、自律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健全会计法规体系,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关键词:会计职能,会计信息,会计监督,会计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孝林, 孙芳城.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2]张振.建立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J].经济论坛, 2001, (7) :51-53.

[3]顾建平.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J].上海会计, 2001, (2) :7-9.

[4]尚广英.浅析“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J].财务会计, 2001, (3) :32-33.

中国会计特色的表现 篇9

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和其他体系一样, 也是由于某一个理论逐渐的成长而成的。对于这种体系而言, 一方面是由于在对于会计方面的时间中, 使其得以不断地被完善而成长到成为一套单独的体系。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是值得一种从现象的变化继而转向本质的变化, 是一个形变到质变的系统归纳的过程。当各式各样的会计理论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组合在一起的时候, 他们就发展成为了一套单独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并且这种理论体系还具有完整性、逻辑性、多元性、层次性以及动态性等本质上的特征。

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所应该具备的相关原则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所应该具备的相关原则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整体性方面的原则

只有对一个事物经过了全方位的认识以及探讨后, 才能对这件事物有一个较为透彻以及全面的把握以及理解, 才能做到进一步的对事物的新的研究方面的开拓。同样的道理对于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也同样适用, 如果我们仅仅把目光锁定在会计工作中的财务二字上面, 那么, 会使得我们对会计的看法更加的狭隘, 所以, 我们要将会计方面的大大小小的理论与整个会计系统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以及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准确的把我, 从会计方面的整体上来构建新的具体我国特色主义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

(二) 动态性以及有序性方面的原则

只有在通过了一系列具有科学发展观的有机手段, 将会计范畴内的各个要素通过一定的规则成功的结合在一起后, 才叫做一个系统。所以, 对一个系统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理解系统内所有的顺序以及规则的排列。而这里所说的内部的规则、顺序还要在人为的助力下与外界的信息进行动态的交换, 才可以保证长久的生命力。所以, 才进行中国特色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的创新以及构建的同时必须以发展的目光来对其生活环境进行分析, 并同时保证它的内部有序性的持续。

(三) 具备一定的系统发展方面的原则

既然系统是通过一系列的形形色色的要素所组成, 那么在这些要素中间一定存在着层次性或者是等级制度, 而不同层次等级的要素在从最下层提升到最高层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系统演变的过程。所以, 我们在对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这个问题的同时, 决不能忽略对其发展要保证与时俱进, 详细认真地对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 要用远大的战略性目光对其进行改变、创新。

三、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设想

(一) 构建层次性严明的会计方面理论体系

完整性、逻辑性、多元性、层次性以及科学性、系统性是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所具备的所有特则, 所有只有将其建立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上, 构建起多层次的系统结构, 才能使得其全面性被完整的体现出来。

首先第一层便是以会计方面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层, 它是整个会计方面体系的基石部分。

其次便是会计方面的根本原理组成的原理层, 它包含了会计方面所有的发展以及性质等等中心的内容, 这一层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承上启下, 承上指的是将会计理论融入到会计方面的基本理论中。启下指的是对每一门下级学科所包含的理论基础进行一定程度的构建。

第三层则是以会计方面的基本知识构建的知识层, 这一层的要求就是将所有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与实际过程中的实践相互进行结合。

最后一层是结合了会计方面技能的所有业务知识所构建的基本技能层。其中甚至还包括了对经济决策过程的残余以及最佳方案选择的过程的残余。

在以上4个层次中, 第一层是关系到中国特色能否成功融入到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重要因素, 第二层这是体系的核心关键所在, 是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效地结合, 而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这两层都是在不断地对理论知识的探索以及不断地对理论知识的实践中所需要运用到的, 这4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二) 推进对理论的创新, 深化会计方面改革

在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问题中, 其关键因素就在于基本理论以及理论基础这两个方面, 对于这两点的融会贯通方面, 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1. 会计学科体系方面。

在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自身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以及全方位的组合型系统的创建。其中要包括会计学基本原理, 专业范畴的会计学等多个会计相关的学科。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用来作为基本原则, 在此之上坚持以会计理论为主要核心内, 其次才是将其与中国特色进行合理的联系, 但是千万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实际国情不要倾向“拿来主义”, 必须要透过表面现象, 看其基本原理。

2. 会计职能。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反馈以及监督室作为会计的最主要的基本职能, 再根据一定程度的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将其进行合理的补充,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发展的原始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 但凡能够对会计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经验起到促进作用的, 都该被我们合理的运用, 取长补短, 再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去进行提升、创新, 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而对于一些有碍与社会经济效益发展的理论, 都应该对其进行严谨并且准切的分析, 最后再进行相应的防范控制。

摘要:随着21世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与时俱进, 创新并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主义的会计理论体系是现在当务之急。笔者尝试分析了对创新以及构建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并阐述了构建这一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会计理论体系,构建,创新,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于玉林.中西方会计理论体系比较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9, (22)

上一篇: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下一篇:快乐高效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