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

2024-07-30

中国特色(共12篇)

中国特色 篇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共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实践与探索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建设形态或模式, 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意蕴。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准确定位和阐释“中国特色”对于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便深入细致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内核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视域考量下的“中国特色”

(一) 认识前提:“中国特色”的词性定位

“中国特色”首先是一个中性词汇, 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经常放在一起使用, 所以就主观的认为它自身就带有了褒义的色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并不是高于社会主义。两者之间只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而不是好与坏、优与劣的关系。不能脱离普遍性谈特殊性。”[1]因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视域下考量“中国特色”一定要把握这一认识前提, 以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作用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既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以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抹杀其自身所具有的“中国特色”属性, 也不能片面的抬高其理论地位, 将其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不变真理。

(二) 认识重点:“中国特色”的层次把握

任何真理性、规律性的认识如果不加以层次性的把握便容易成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对“中国特色”进行层次上的把握是指要从多重层面、视角出发来观察和分析事物, 以便得出系统全面的认识。一般来说, “中国特色”宏观层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旗帜等;“中国特色”中观层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中国特色”微观层次指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更为具体的做法。[2]因此, 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和科学内涵时, 我们要着重区分清楚“中国特色”在该层次中的内涵指向和价值意蕴。

(三) 认识原则:“中国特色”的适用范围

该认识原则是在对“中国特色”进行层次把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产生的科学认识及理论所进行的系统总结和升华。它是在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进行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的理论结晶, 有其特定的历史容量和适用范围。因此, 在对“中国特色”进行层次上的把握时要特别注意其适用的具体条件和范围。一方面要避免陷入西方的思维模式、话语逻辑, 而丧失自身的理论个性和话语主权;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将其不加限制的泛化和庸俗化, 这样只会曲解“中国特色”的本义, 使人们陷入对“中国特色”的片面认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视域考量下的“中国特色”

(一) 实践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般认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起点始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做好了政治和组织上的工作准备。一方面, 它修正了过去的失误;另一方面, 它确立了要开始“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惨痛的教训、总结了历史经验之后找到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 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向和发展前途。只有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沿着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建设方向前进, 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自己的路, 能够有效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创新之路。

(二) 实践过程:“中国特色”一以贯之的鲜明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人独立自主来建设的。它对待西方的先进文明秉持着“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态度, 对本国建设道路的发展方向、战略布局保持着高度清醒的认识;其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原则上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道路”, 即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最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心、发展方式、发展道路等各个方面都彰显了本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发扬了本国的优良传统和文化优势, 集聚了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创新精神, 真正开辟出了一条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精神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

(三) 实践动力:“中国特色”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实践无止境, 实践产生的认识亦无止境。“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属性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过程中, 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的内涵和层次, 以不断适应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 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 改革越是向前推进, 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 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 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正是在这种时代境遇下, “中国特色”的内涵和层次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拓展和丰富。比如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生动阐释和创造。为破除改革发展难题, 厚植改革发展优势提出的“一带一路”思想, 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 丰富了“中国特色”的内涵和层次。

三、“中国特色”对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探析

(一) 认识“中国特色”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把握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 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独特的文化渊源、历史进程和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建设理论和发展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是我们在三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找到的能够有效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中国特色”为科学的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窗口和认识视角。

一方面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我们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前提。“中国特色”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所“独有”的风格、形式和特点, 毫无疑问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一个事物的特色主要是通过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而存在的, 因此“中国特色”必然要在矛盾的普遍性中得以彰显。“中国特色”内含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同的共性、普遍性, 同时也要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特殊性, 即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实现对其的科学运用和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是我们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关键。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程度、范围内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是适用条件相对性和客观真理绝对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志性存在, 同样要遵循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中国特色”内含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真理性意义,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在合适的条件、程度、范围内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实际, 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 认识“中国特色”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丰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维度和层面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资源有限、问题复杂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应是经过修正的, 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必然也要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而向前发展。

一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要毫不动摇的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性。“要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 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上”。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首要前提。只有牢牢的把握住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现实,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才能得到最有效的运用和发挥, 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也要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我们也要不断丰富、拓展“中国特色”的内涵和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坚持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一切有益的人类文明成果, 不断丰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三) 认识“中国特色”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30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正确判断, 首次明确而完整地提出, 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应该说“三个自信”的提出, 既是基于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的清醒认识和肯定, 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增强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要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为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方面, 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内涵层次、表达形式时, 也要侧重对其理论体系内现有的理论成果和新的理论思想进行“中国特色”式的阐明和解释。“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的理性认识, 只有采用人民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逻辑才有可能使大众信服, 成为一种彻底性的理论, 一种真理性的认识, 从而增强其理论自信。同时, 在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路径、发展中心、发展原则时, 也要侧重把其建设道路中涉及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赋予“中国特色”式的解读和联系。比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依据同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相联系,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总任务同中国独特的历史文明、伟大的建设成就相结合, 从而增强其道路自信。

另一方面, 在设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体系、运作模式、适用范围、运行机制时, 也要侧重把其制度设计中涉及到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组合起来进行“中国特色”的考量和阐释。比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经验的基础上同本国的政治状况相结合的一种制度, 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在对各地区民族状况、经济政治特点、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富有“中国特色”式的全面考量之后才确立下来的。通过对中国现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进行“中国特色”式的考量和阐释, 有助于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同, 从而增强其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陶文昭.要正确使用“中国特色”这个概念[N].北京日报, 2011.

[2]张森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国特色”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5) .

[3]宁要微词, 不要危机.[N]人民日报, 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中国特色 篇2

100501023 音乐学 刘心我

追溯中国的舞蹈史,在可供查证的史书典籍中,尚未见有关舞剧艺术起源的记载。但是,具有戏剧因素的乐舞却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时期。著名的《大武》就是综合了舞、乐、诗等艺术形式,表现武王灭商这一历史事件的情节性大型歌舞。此后出现的《九歌》(公元前300左右),虽具有更强的舞剧因素,但依然不是我们今天所共识的严格意义的舞剧。至于明、清以后,舞蹈融入戏曲的史实,前面已有说明,此处不赘。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舞剧于本世纪30年代初见端倪。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外来艺术”的引进。吴晓邦、戴爱莲、梁伦等新舞蹈艺术的先躯都为此做出过有意义的探索,但是舞剧需要较高的经济投入,相对庞大而稳定的专业演出队伍以及具有现代化装置的剧场等,显然动荡的社会环境,很难具备这样的条件。此外,舞剧艺术是舞蹈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产物,它所应具有的基本特性:戏剧性基因,广博的题材容量,完整的人物塑造以及综合多种形式的复合化呈现,世纪初叶的中国舞蹈,其自身发展也未见成熟到足以产生综合性的舞剧艺术。

中国舞剧这门新兴艺术的真正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从49年至“文革”前——可看作其实验性的新兴期,初期的创作大都以继承发展戏曲舞蹈与借鉴前苏联芭蕾舞剧的经验相结合为基本方法。

舞剧,是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艺术,是视觉和听觉艺术的综合呈现。其舞台艺术形象以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文学等多种手段共同塑造,揭示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20世纪30年代“外来艺术”的不断引进,也为中国舞剧的兴起、发展播撒了生命力极强的种子。继而在吴晓邦、戴爱莲等舞蹈前辈的不断探索中,中华民族舞剧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随着中国舞剧艺术的发展,舞剧音乐的创作和功能也有很大提高,已从单纯的舞剧附属--舞蹈伴奏,变成了推动情节发展、渲染场景气氛、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正如希腊一位舞蹈名家所说:“舞剧这种艺术要依靠音乐来对话,音乐就是舞剧的台词。”因此,也可以说舞剧音乐是舞剧整体精神的来源。

中国的民族舞剧,必须既能展示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特有的文化底蕴,又能区别于西方舞剧,而在东方的艺术舞台上独放异彩、摄人耳目。正如《宝莲灯》《丝路花雨》《一把酸枣》等民族舞剧,其所以赢得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恰恰是因为从其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角色情感的表达均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同时具有中国艺术的典型性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性,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性。而其民族性不仅在剧情、舞蹈、舞美等方面有所体现,在音乐上也同样如此,能反映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并能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特有风格的音乐语汇,因此浓郁的民族音乐风也成为舞剧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从中国呈现出的一大批民族舞剧作品中,均可看出那渗透在音乐和舞蹈中的浓烈的传统艺术特征和自然淳朴的民族气息。

一、再现传统音乐的神韵

中华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渊远流长,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经过各个朝代的长期实践、继承,形成了具有时代特性的艺术风格与特征,而这些特定历史时代的风俗与特征的背后蕴藏着该时期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时期中华民族舞剧的创作过程中,不管编导想要表现哪个朝代,哪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都必须对那个时期的文化作深入地调查研究,这样才能贴切地表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风貌。音乐也一样,想要体现时代性,就要以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研究背景,对其传统音乐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进行再创造。如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就是以中国大唐盛世为历史背景,突出展示了蔚为壮观的敦煌艺术,编织了一曲古丝绸之路上的友谊之歌。这部充分体现着华夏文明的舞剧,其音乐由韩中才、呼延、焦凯三位作曲家共同完成,他们吸收了唐代古典音乐的精髓,并且与波斯风格的音调相融合,配合其他艺术共同塑造了剧中人物的形象,演绎了戏剧事件的发展,并揭示了许多有性格的群舞场面,使音乐在舞剧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整个舞剧音乐以抒情的笔调、浓郁的风土情趣取胜,特别在音乐语汇的运用方面,尽量考虑到古典音乐的表现手法和体现历史时代性的音乐风格,因此许多段落都能把观众带入到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中,显露出古代敦煌艺术的特色。

《丝路花雨》舞剧音乐的创作编排传承了大唐盛世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形式。该剧以唐代大曲《霓裳羽衣》为主要创作基础,汲取了《霓裳羽衣》乐曲的精华并经过三位大师的艺术再创作,添加了新的活力和内涵。众所周知,《霓裳羽衣》是唐代“大曲”和“法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乐舞,唐代诸多诗人对《霓裳羽衣》演出状况都有精彩的描述,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写过著名的《霓裳羽衣歌》,诗中对霓裳羽衣写道:“磬箫筝笛递相搀,击弹吹声逦迤”、“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从中可以看出,《霓裳羽衣》是通过歌、舞、曲的结合以及它们之间快慢、强弱、刚柔、动静的变化,而营造出了缥缈的、唯美的、幻化的意境。而《丝路花雨》的舞剧音乐,用中华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再现古典音乐《霓裳羽衣》的风采,乐曲所创造的意境与《丝路花雨》所要表现的敦煌舞女艺术形象极为契合,充分表现出敦煌壁画中飞天女神这一文化概念的艺术特征。由此可见,《丝路花雨》的民族化音乐与民族化舞蹈都是源远流长、底蕴丰厚的,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风格,也对表现剧中某一典型环境起了标志作用,表现了浓烈的东方民族独有的气质和色彩,单单是听觉上就给观众以广泛的联想空间。

二、呈现地方音乐的特色

舞剧音乐在民族风格与地域色彩相融的方面也有着很好的创新。诸多舞剧的音乐都会穿插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歌曲,甚至以此作为主题音乐贯穿整剧,使得舞剧呈现着浓郁地方风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下子便可以把人拉入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切身体味那因为差异而变得格外美丽的地方音乐文化。地方特色,也是中华民族舞剧的一大特点。如《月牙五更》,其音乐中多次出现东北民歌《月牙五更》的曲调,将具有强烈东北色彩的二人转曲调融入到舞剧表演之中,以地域曲风作为舞剧音乐的主题贯穿全剧,凸显着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强化了观众的观念和认识。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地域特色风情万种,人文底蕴深厚凝重。因此在民族舞剧音乐的创作上,只有直接或间接地深入了解体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搜集学习有关资料、吃透当地的风土人情,才能从内容到形式上,较真实地反映出特定的历史情况,而使其音乐也趋近于所要反映地区的真实面貌,以此增加舞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在地域风情乐曲的使用上,更多的艺术创作者采取扬弃和为我所用的方式进行吸收和创作。这是对地区音乐的一种理性吸收。就如舞剧《白鹿原》,它根据我国当代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陈忠实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主要围绕田小娥与黑娃、白孝文两条情感脉络的主线而展开,力图通过塑造田小娥这位被封建礼教所扼杀的叛逆者形象而揭示其所带给人们的文化反思。那么反映关中平原的生活,当然需要在听觉上首先抓住观众的耳朵,从声音上进入剧情,这才是最真切的。该舞剧的音乐创作由当代著名作曲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青和张大龙担任,他们在中国舞剧音乐创作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并一直活跃在音乐创作领域。他们通过多次的采风,实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对秦腔、碗碗腔和关中平原的一些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进行分析研究,选出比较有特色的音乐语言的一些要素,作为整个舞剧音乐主题的动机,并且运用了传统调式的旋律、均衡对称的结构以及多调性织体与交响化配器手段,创作出充满陕西地域风情的舞剧音乐。那“吼”出来的苍凉震撼的秦腔唱段,凸显了陕北风情的特色,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创作者在吸取和继承传统曲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符合当代音乐审美特性的艺术追求,最终使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结语

地方特色如何变身中国特色 篇3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经济,任何产品在市场中生存发展,都需要去竞争,去创新,特色食品也不例外。

特色食品要想活得好还需要从互联网上下功夫。

市场证明,只要进行全新定位并加快食品开发,特色食品仍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地方特色如何变身中国特色

特色食品是中国饮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地区都有着其独特的食品。有的特色食品经过转型升级,迅速完成了“华丽转身”:不仅打入了国内外市场,而且诸如“好想你”枣业、金华火腿、洽洽瓜子都已经完成了上市工作。但还有一类特色食品虽然在当地负有盛名,但却长期裹足不前。近日,记者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调查。

地方特色食品走出去不容易

说起家乡特色食品,不少人都能如数家珍。

洛阳的张先生长期在郑州做生意,平时喜欢喝牛肉汤。张先生说,老家门口有一家牛肉汤,不仅味道好,而且肉也很鲜嫩,据说这家牛肉汤店有上百年的历史。“洛阳牛肉汤在郑州也有不少店面,但是喝起来,味道却变了”。

来自河南淮阳的刘先生是郑州一家公司的负责人。生活安定了,小刘还是忘不了老家淮阳的味道——方布袋豆腐皮。但这种家乡美食仅在淮阳出售,离开家就买到了。

刘先生说,自己曾从淮阳老家带过方布袋豆腐皮让同事们品尝,大家吃过都说味道好,有的同事就去超市购买这种豆腐皮,可就是买不到。

知名特色食品兴盛德花生是开封人最爱的食品之一,兴盛德花生在开封可谓家喻户晓。兴盛德花生有一句广告语,“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是它在当地的影响力的真实写照。

8月25日,记者在开封采访时了解到,兴盛德的花生米已经成了当地人不可或缺的“嚼物”。

“麻辣花生嘎嘣脆,开封购物不可缺。”开封市民郭先生说:“开封盛产花生,以花生为原料制作的花生糕系古代宫廷膳食,源于宋朝,后经元、明、清三个朝代600余年,流传至今,独具地方特色,久负盛名。”

虽然如此,在距离开封西60多公里的省城郑州,兴盛德花生在这里的其占有量和名声却不可同开封而语。

据记者调查,在郑州各大超市、食品店里出售的花生绝大部分不是兴盛德的花生。在郑州市经三路北段的华润万家超市,工作人员告诉大河网记者,这里出售花生的品种有5到6种,而兴盛德花生只有散装出售,不提供盒装或瓶装的兴盛德花生出售。

郑州一位食品店的老板说,麻辣花生米在郑州不会复制开封的成功,因为制作花生的技术含量其实并不高,只要照着自己的“秘方”制作,味道也不会差,卖价也低不了多少。

什么在阻挡“走出去”的脚步

“因为这种食品靠的是口碑营销,小范围传播。它无法与市场上那些工厂化生产、大广告投入的同类食品竞争,除非这些品牌到外省市去拓展。但是,那需要更大的投入,小作坊式的食品承受不起。”

酒祖杜康郑州营销中心相关负责人赵怀灵女士有着多年的营销经验。赵怀灵说:“很多特色食品有天生的‘缺陷’,走得越远,劣势就会暴露得越明显。县(市)特色食品注定是小打小闹的命。”

赵怀灵说,有些当地特色食品之所以走不出去,还有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产品本身的附加值低,市场复制能力强,从而导致各处重复生产,无法做大产业。要么因为生产工艺复杂,阻碍了土特产走向工厂化“复制”,例如周口、平顶山当地商家所生产的一些牛羊肉,每天定量生产,既不保存,又不去运输。所以,产量受到了限制,也就谈不上冲出去的可能了。

针对此现象,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袁金星指出,经过二十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曾经名噪当地的特色食品可谓呈现泾渭分明的发展局面,一部分经过转型升级、工艺革新等实现了“华丽转身”,突破了区域市场的局限,打入了国内外更大的市场,更多的依旧是裹足不前,究其原因,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品牌塑造力度不够。现实发展中,很多特色食品对品牌的塑造、推广力度不够,比如洛阳杜康酒,历史也很悠久,在省内销量也可以,但是在全国市场还是不行,这最重要的就是在品牌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影响力等方面缺乏塑造、包装、宣传和提升,消费者除了认同产品本身外,还有附加在产品上的其他譬如历史、文化等的感性价值。

其次是传统地位与现代商业理念结合不够。当前,有很多特色食品过分强调其历史地位,没有引进现代生产、经营方式,特别是缺乏“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正规化、电算化”的经营理念和“统一店面、统一配方、统一管理、统一培训” 的“四统一”商业模式,很多仍然沿袭过去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导致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企业盈利能力、资本运营能力不够。

再次是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不够。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经济,任何产品在市场中生存发展,都需要去竞争,去创新,特色食品也不例外。很多特色食品在一定时期形成了特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面对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所带来的消费者需求和心理的变化,没有针对现代口味和审美观念进行创新,很多特色食品企业依旧靠生产老产品吃老本来维持现状,以不变应万变,原有的竞争优势就逐渐淡去,甚至消失,很多特色食品曾经无比辉煌,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最终也不得不退缩在一定的市场区域。

最后是政府的保护、引导不够。特色食品不仅仅是一种商业符号,也是区域、城市的一种文化记忆,是城市的一种名片,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对其发展加以引导。而现实是,很多城市对原有老城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很多老字号的企业、店面被迫关、停、迁。政府在打击制售伪劣产品方面还需进一步发力,很多特色食品企业每年因为假冒伪劣产品侵占市场份额,都要受到很大损失。

冲出地方要借“互联网”东风

大葱免费送,芹菜烂地里,胡萝卜随便挖……在河南省内一些乡村,滞销的农食品尤其是土特产一旦在网上发布信息“求援”,马上会被各地的网友“一抢而空”。如今,特色食品要想活得好还需要从互联网上下功夫。

8月26日,郑州愚公家乡特产店的负责人王备战告诉大河网记者说,自家公司经营的铁棍山药、山野菜、猪肉、鸡肉等食品,不仅绿色健康,而且价格实惠,可是在当地卖不出价不说,买的人也少。

三年来,王备战利用自己曾经在郑州市文化路科技市场所学的专业和在外打工的网络销售经验,在淘宝、微信圈开了专门售卖家乡土特产的网店,他通过QQ空间、微博宣传,让家乡的特色食品和土特产走出大山。

给特色食品插上互联网翅膀,不仅成了王备战这种个体商户解决自家特产销售的新法子,也成为一些合作社和企业乃至地方政府帮助农民销售农食品的新渠道。

采访中,王备战说出了网络销售的感悟:一方面是特色食品由于信息和物流不畅容易产生滞销,另一方面却是城市消费者希望吃到这些食品,却苦于不容易买到。互联网和现代物流的异军突起,正好克服了上述劣势,为特色食品销售带来了新路子。

据了解,不少特色食品厂家已经把目光瞄上了互联网。兴盛德花生、信阳毛尖、道口烧鸡等知名特色食品都打开了网络销路。

8月26日,开封兴盛德花生负责人何广琦婉拒了大河网记者的采访。据工作人员介绍,何广琦最近在忙着筹备兴盛德旗舰店的开工。看来,兴盛德花生品牌并没有裹足不前,而是正在酝酿着新一轮销售的改革方案。

8月27日,淮阳方布袋豆腐皮负责人方士忠先生接受了大河网记者的专访。谈起发展,方士忠说,作为家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更多的困难。作为地方特色食品品牌面临着“小富即安,不求突破”的困局。再加上对资金、政策以及对外界信息的把握、调控能力上的差距,导致了地方食品品牌长期很难发展壮大。

方士忠说,地方特色食品的优势就是多年留下的独特传统工艺与品牌资源,“倚老不卖老,求新不弃旧”才是重获生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换句话说就是,一手抓传承,通过挖掘和传承特色食品独有的精湛工艺、历史文化,提升产品的特色与品质,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一手抓创新,通过在体制、机制和管理、技术、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经济特色 篇4

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之日起, 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 但他们并没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提出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并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坚持了这一“生产力标准”原则, 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 邓小平发现虽然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改善劳动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有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答案就是只有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分配方式使之符合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从而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所以邓小平认为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要解放生产力, 而解放生产力的关键是去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影响劳动者积极性的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

他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不适应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开始产生各种疑问的严峻局面, 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之路, 最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使中国在三十年内取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上升, 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等, 都证明了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所有制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 他们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 并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他们认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要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来代替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所以坚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就成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是越“公”越“纯”越好呢?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定的经济制度, 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系构成的。所谓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也就是说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但是,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 是首先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 是所谓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制度, 而我国非但没有经历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 甚至没有经历过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越到了社会主义, 生产力十分落后、积贫积弱,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 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口多, 底子薄。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一公二纯”的完全的公有制, 在建国初期, 我们曾经试图实行完全的公有制, 但事实证明, 要想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尽快地提高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们只有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 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与生产制度相适应的特定的分配制度。而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 首先,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 消除了个人凭借生产资料获取收入乃至剥削他人的分配关系, 决定了每个社会成员不能再像私有制社会那样, 凭借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参与分配。他们能向社会提供的只是自己的劳动, 只能凭劳动获取收入。其次, 由于旧的社会分工还存在, 不同劳动者的劳动还存在着智力和体力, 先天与后天的差别, 而且劳动还仅仅是或主要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这就要求实现个人收入分配上的差别。再次, 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它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一方面,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原始氏族社会, 不能再实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条件下不得不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在现阶段还没有达到可以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发达阶段。马克思在晚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对第一次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全面阐述, 并指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建立的基本理论前提之一。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这一思想进一步加以阐发。

我国现阶段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上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这主要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 决定了多种分配制度并存。另外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的分配制度中还规定,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如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是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

四、通过一部分人的先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 “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所以说, 全体劳动群众的共同富裕, 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的根本标志, 是社会主义的旗帜、灯塔, 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条件。

同时它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

可是, 我们必须认识到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 更不是说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可以马上达到共同富裕。再加上中国地广人多, 生产力发展落后, 所以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同时富裕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让那些地理位置优越, 资源丰富或者说有条件致富的地方和个人, 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 实现共同富裕, 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结果。为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 必须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相互关系, 把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三者统一起来。

五、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个伟大创举就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长期以来, 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 强调它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 与社会主义是相对立的, 并且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 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作为两个平行的市场来对待。

我国在建国初期的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 所谓苏联模式就是在斯大林时期, 形成的比较完整的计划经济理论、计划经济思想指导下的苏联的经济体制。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 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不可否认,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能够将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集中起来, 对于快速恢复国民经济, 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 我们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的完成, 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凸现, 并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这就使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八大以及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等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 但最终没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邓小平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大胆设想, 突破理论的束缚, 提出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最终认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 实现效率和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 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基础上, 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 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与邓小平时代相比, 现在的国际和国内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却益发鲜红, 2010年世博在上海的成功举办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因此,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上新台阶。

摘要: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参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系列有关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难以千字一一论述, 因此, 本文仅就中国经济建设方面的特色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中国特色,经济

参考文献

[1]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深度分析》, 人民出版社。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5

作者: 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

去年的11月底,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的时候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接着1月5号在党校的讲话里面,他在归纳十八大报告精神的时候说:“说一千道一万,十八大精神归根结底为一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出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中国梦”,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以今年的“两会”,人大闭幕的时候,习近平同志专门就“中国梦”集中做了一个阐述,说“我们就是要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以上这三段话,有四个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可以说是一组,可以说这中间是划等号的。另外就是十八大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可以划等号。这四个关键词等于两组内容,而这两组内容,“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要弄清楚,我认为非常重要,无论对弄清“中国梦”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至关重要。所以我今天集中力量讲“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我今天给大家汇报四个问题:

第一、“中国梦”的提法的由来、内涵与精神实质。

第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是什么,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实现“中国梦”所面临的国内外的机遇与挑战。

第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中国梦”提法的由来、内涵与精神实质

(一)由来

“中国梦”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提法是从哪儿来的?

1、梁启超首先使用中华民族的概念,既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中华民族从哪儿来?是梁启超首先提出来的。

2、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兴中会有提振兴中华之意。他自己明确讲,这就是专为振兴中华而成立的。因为近代以来衰落了,所以要振兴中华。

3、张君力首先提出中华民族复兴的主张。

4、蒋介石在1932年有个复兴社,也就是蓝衣社。从字面上他讲,该社是以复兴我中华民族为宗旨,所以他提出中华民族复兴。

5、毛主席号召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这跟他们过去讲的本质就不同了。它是新社会和新国家,与复兴,与其他的有所不同。具体是1935年提出来的,主要针对“九一八事变”之后提出来的。

6、蒋介石到台湾以后,他把台湾称为中华民族复兴基地,还是要复兴,反攻大陆。

7、毛主席强调中华民族要为人类做较大贡献,不仅是要复兴,还要为人类做较大贡献,这个标准就不一样了。这是在195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时候说的。过去我们贡献太少了,以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中华民族振兴也好,复兴也好,不在于自身,而且要造福人类,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8、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平同志1990年首先提出振兴中华民族,途径就是搞四个现代化,然后振兴中华民族。1997年十五大报告里面,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华民族实现全面振兴。2007年十七大报告里面,胡锦涛同志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如果小平和江泽民同志讲的是振兴的话,振兴中华民族,这里面就是复兴。这里面有什么区别没有?我认为本质意义是相同的。学术界有时候讨论说在意义上,在内涵上有所不同的看法,这个也是存在的。我认为本质上是相同的,也应该是相同的,不应该有什么本质区别,说法不同而已。

9、到今天,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里面强调了“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它的由来。

(二)“中国梦”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中国梦”,都可以讲,但是每个人讲,每个群体讲,它的内涵实质上是不一样的。有些可能是相同的,有些可能是不相同的,有些甚至是对立的。

我认为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中国梦”的主要内涵有以下几条:

1、“中国梦”等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换句话说,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的简称就是“中国梦”。这如同一个人两个名字一样,都是一个人,名字不同。一讲“中国梦”,它的内涵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简称为“中国梦”,是一回事,千万不要当成两回事,变成两张皮,那就是二元论,不是一元论。它的精神实质也就是一句话,习近平同志明确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关键词:国家、民族、人民。所以一定要记着这个,这不仅是它的内涵,而且是它的精神实质。

2、“中国梦”既是近、中、远期和最终目标与目的地的有机统一,又是价值观,是目标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近期目标就是2020年,就是建党100周年,这是近期。中期是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2050年,这就是两个100年,把近中期讲了。远期目标是什么?“中国梦”的远期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我们现在是处在低级阶段,还有中级阶段,远期就是高级阶段,而最终目标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世界大同,讲白了就是共产主义。多长时间能够实现?谁也说不好。几百年,上千年,上万年,都有可能。但是最终目的地是人类大同。这就是”中国梦”,不要把”中国梦”理解得太狭窄了,就是个2020年,就是个2050年,那个时间段太短了。这是第二个“中国梦”的内涵。

3、“中国梦”既是上下5000年,三皇五帝到如今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集大成,是我们中国的,同时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汲取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集大成。“中国梦”本身不能说完全是中国的思想文化的东西,它还有外来文化,外来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同时还有其他各国优秀文化,这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致起来了,否则就会产生矛盾了,就是二元论了。

4、“中国梦”既是“中国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人的梦。这就是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相统一的梦。三者利益相统一的关系的有机联系,并且高度统一的共同利益,包括个人利益,包括眼前的,也包括长远的,包括局部的,也包括全局的。说到底,这是毛主席过去说的,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要正确处理眼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之间的关系。它有矛盾,但是根本上是统一的。“中国梦”就反映了这个。

5、“中国梦”既是56个民族、13亿多人的共同理想,同时又是共同行动。不能说光在做梦,就是生理上躺在床上做做梦,然后梦醒了,梦的那些期盼的东西都实现了,光在那儿睡觉就实现了,不是,还必须得有共同行动。这就是理想与行动的有机统一。梦是广义的梦,它是个比喻,而不是真正在做梦,睡一觉美梦就变现实了,不可能。

6、“中国梦”既是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对全人类起到作用。它的现状,比如中国现在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里面所起的作用,就是毛主席说的中国对人类要做出较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然屹立,光凭这一条就在对人类做着贡献。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垮,美国就麻烦了,这就是大贡献。你要垮了,那中国就没贡献,并且还会起其他的作用。这是它的现状。而且它要向更高级、更美好的社会不断迈进,它是处在运动,它有运动方向,运动方向是向人类更美好的社会在不断地运动。既是现状,又是运动,动态性的。这是指它的内涵、精神实质。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在中国大陆内的提法。意识形态色彩非常强,这是社会主义的。在大陆我们可以理直气壮这么讲。所以说我们提“中国梦”和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它的核心和灵魂。在提“中国梦”和伟大复兴的时候,不要忘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核心和灵魂。在讲“中国梦”和伟大复兴的时候,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抛到一边去了,那就是把十八大全部抛到一边了。十八大,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话,就变成好像“中国梦”是另外一种口号了。十八大开过以后,十八大不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管了,就一个“中国梦”就够了,不是这样的。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则涵盖的地域更广。它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它以大陆为主体,其中包括了港澳台和海外所有的华侨华人要实现的目标,涵盖面更广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为了调动全球所有华侨华人在内的一切积极力量来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发展,我个人认为它就是这样一个关系。

(四)“中国梦”与其他国家梦的关系。

我们讲“中国梦”,定义、定性质。其他国家也都先后提出过梦,实际上就是他们将来要实现的目标或者是它的前提和方向。

1、美国梦,这是有明确提法的。很多人都在做着美国梦,包括中国人也在做着美国梦,留学出去的有很多很好的人是为了实现“中国梦”,当然也有一些人到美国是实现个人的梦。美国梦的实质,我认为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大资本绝对统治下的个人的致富运动。它从表面上说你只要艰苦奋斗,你只要勤劳,只要智慧,你都可以致富,都可以变成亿万富翁,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是骗人的。问题是大资本绝对统治下的,有个别人可以成功,绝大部分是你的超额利润大资本被拿走了。这是它的口号的本质精神。

2、欧洲梦,很多人在做民族社会主义的梦,他们自己也说,你们中国搞社会主义,我们欧洲的社会主义最多,我们才叫社会主义。那是在小时段、小范围内,这次危机,将来会更麻烦,一个小小的塞浦路斯就闹得不得了,梦该醒了。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当然几十年,他可能觉得挺好,但是放眼历史,用历史唯物主义,放到历史长河里面,它的荒谬性就会出现了。如果用一句话来归纳,这些都是我自己归纳的,不一定准确,是大资本绝对统治下的个人奋斗与适当的社会福利。不奋斗也有社会福利,社会福利从哪儿来?因为资源多、人口少,它可以搞点社会福利,在一个不平等的、经济持续的、贸易持续的国家,它完成的原始积累是掠夺其他国家的,包括法国的下水道里面很多那么大的下水道用的都是铜制的,上百年不会锈,铜从哪儿来的?都是从发展中国家抢的、掠夺的,它的社会福利是从海外攫取了一大部分,直接掠夺的,还有是凭现在的科技、经济秩序、贸易秩序,它不断掠夺财富才能够搞社会福利。

3、日本梦,是大资本统治下的武士道精神,它代表宗教的情结,加上人民的勤劳。日本人是非常能吃苦的,跟我们中国很多普通老百姓一样,但是它同样是大资本统治下的国家,它的梦的指标就是一亿中产,或者叫一亿中流,它一共有一亿两三千万人口,它想把一亿人口变成中产阶级,所谓的中产阶级,但是现在看来达不到了,它原来规划的梦不可能实现了。

以上三种梦,资本都可以在全球掠夺和攫取超额利润补贴其国内的社会福利。所以以上这三种梦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我们资源不足,人口多,又加上我们现在粗放型发展,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高端技术产业都是依靠外资的,我们仅是在下层的,消耗我们资源,用我们低廉工资的血汗钱赚那么一点点就业,如此而已。所以这三条路,这三种梦我们都不可能走,这种梦不会实现。

4、亚洲四小龙的梦,实际上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依附经济的梦。冷战结束以后,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为了对付苏联和中国,扶持日本,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这些国家设立军事基地,然后减低关税,进口他们的农副产品,把他们扶持起来了,这是大国战略的需要,并不是真正的经济制度好才富起来的。我们是大国,不可能依附那些小国富起来。

所以这四种梦,我们都不能做,我们只能规划我们“中国梦”。要想做这四种梦,最终结果必然是民族的灾难。现在不少学者在规划想让我们做其中一种梦,直接的或间接的,你看报刊上、网上都在说美国好、亚洲四小龙好、欧洲好、日本好、中国不好,实质上都是想叫我们做其他的梦,一做可能得几十年,真正做上那个梦,回归不了,将来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灾难,同时也是我们子孙后代的灾难,这是必然的。等到那个时候,悔之晚矣,再往回走就非常难了。

在这上面,我希望大家解放思想,真正从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我们要尊敬学者,甚至崇敬学者都可以,但是要做具体分析,绝对不能搞学者崇拜论,认为大学者讲的都是对的,不一定。过去认为领袖讲的都是对的,迷信。现在认为大学者讲的都是对的,不是那么回事。有些人讲的很好,是拿了外国人的钱,有确切证据的,讲的非常好听,然后是为了骗大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过些年就更清楚了。所以说要独立思考,要解放思想,非常重要。

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讲“中国梦”就必然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提到这个,那是空想,甚至还可能走向邪路。不能把”中国梦”赋予其他的解释,“中国梦”是目标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是彼岸,达到彼岸的桥和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的提法我也完全赞成,由三部分组成: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相加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咱们可以具体化,光从名词上来看,好像有点勉强,就是经济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文化发展道路,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就组成了一个大社会,这个大社会,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必然产生对外关系,对内政治必然延伸到国外,产生对外政治。对外政治、对外关系就产生了一个和平发展的道路。

经济、政治、文化加对外政策,这四者就组成了一个中国特色道路。我不从概念上来解释,而从实际内涵上来解释,我是这么理解的,它不是空的,它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这四部分组成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那么,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非常重要,应该说是胡锦涛同志他们这一代领导集体特别强调的。讲制度的时候,首先记住我们的根本制度,不要光记着一个政治体制。我们现在都在讲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很多人都在议论这个。这个要关注、要议论,但是我们的根本制度是什么?人们往往忘记了。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忘记了根本制度,光记着一个政治体制,这可能至少是不全面的。我们都讲依法治国,甚至有人讲宪政,讲宪政的人往往不讲宪法,并且不讲宪法里面的总纲,而只强调宪法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讲公民的时候也只讲权利,不讲义务,这就证明了宪政的提法,说实在的是非常片面的,它有它特别的内涵,就是讲公民有哪些自由,你不要干涉我的自由,其他的都不管了,这就是宪政,实际上把宪法片面理解了。

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根本制度是什么?《宪法》总纲的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根本制度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之下才有经济、政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体制。文化有没有制度,我正在考虑。我认为文化没有制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所谓文化管理规定,都属于上层建筑,都属于政治领域的范畴,不属于意识形态、观念形态的范畴。观念形态是没有办法搞制度的,只有指导思想和思想多元化这些问题,文化制度本身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这是我的粗浅看法。

咱们光看政治制度这个层面,政治制度上面最根本的制度就是政治制度,就是政权,我这里面有一句话没有给大家念,毛主席这一段话大家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这就是上层建筑了,给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政权就是政治,就是上层建筑。我的理解。所以说我们仅从政治层面来看,有根本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我们现在表述的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可以这么讲,但是它是与国体是有机统一的。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仅仅是政体,是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本身不属于国体。

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范文澜同志问主席,说你总讲国体政体,我弄不清楚这二者之间怎么理解。毛主席说,国体就是内容,政体就是形式。范文澜说主席我懂了,主席真伟大。为什么?他是真懂。哲学里面一个非常基本的范畴就是形式和内容,他用这个非常常见的范畴把形式和内容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国体,咱们说人民当家作主,有的也可以归结为人民民主专政,只有通过人民民主专政才能达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们的内容,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国体,我们正确的阶级性质。这个阶级不仅仅是工人阶级,它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我们往往只提人民代表大会,我们的内容可能有的提的都不够。吴邦国委员长和张德江新任委员长在讲话中都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国体和政体,我认为讲得非常准确,非常具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民族区域,这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与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并列关系,现在我们有些行文中间往往把这几者并列起来,并列起来也可以,但是我们理解的时候千万不能理解为是并列关系,不是并列。

在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下才有政治体制,我们要做的是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必须改的,不改,我们的腐败现象解决不了。但是,有人借着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上不仅改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还要改我们的根本制度,改变我们的国体,把西方的那套让资本当家作主引进来,那是不行的。眼前看很热闹,将来对中国必然是大灾难,这在苏联,在非洲,在拉美都已经实践过,包括在东南亚也实践过了,在台湾也实践也过了。实现“中国梦”,我们要正确对待、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恰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集合。

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国梦”才有实在的内容,不是空的。

三、实现”中国梦”所面临的国内外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梦”是非常宏伟的,也非常诱人,我们对它也非常向往,在实现的路上,我们有非常好的机遇,也有非常严峻的挑战,要正确认识,正确应对才行,否则的话,只是黄粱美梦。

(一)目前值得高度关注的国内外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一次讲话里面强调,毛主席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得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改革开放后,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应对策略。

我还是愿意描述一下未来二、三十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中国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种前景。我认为,未来二、三十年,这个地球必然是在合作、竞争、博弈,乃至较量。较量的结果可能是两种前景,最大的一种前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然屹立,尤其是十八大以后,我个人的信心更加增强了。如果是这样,美国的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就会遇到大的麻烦,美国这个帝国就可能从巅峰上逐步跌落,这个进程需要二、三十年,四、五十年,或者不需要这么长时间,但是中国只要站住了,美国必然是逐渐衰落的趋势。

当然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遇到大的麻烦,美国的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就会有一个新的反弹。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世界社会主义就可能步入一个大的低谷。不管这两种可能哪种会出现,反正目前这个地球已经进入了大动荡、大变革、大调整的前夜,历史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它会处于一种激烈动荡,甚至是一种跳跃的状态,可能会发生我们可以预料,还有很多不可预料的大事。这是世界上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我是个笨眼人,但是我对这点深信不疑,也有点自信。

1、国际方面

一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且在深化。二是美国重返亚太,现在缓和的说法叫亚太再平衡。美国已经搞垮苏联了,在欧洲那边它不需要搞这个了,中国已经由潜在的最大对手变成美国现实的最大对手了,它要到亚太来面对中国了,主要手段就是软实力。

三是日本的战略动向。1928年的关东大地震带来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前年的大地震、大海啸、核辐射,特别是核辐射造成的危害,几年内消除不了,现在是西方在刻意隐瞒,不敢报道而已,偶尔中国的媒体上有一点报道。这么大的灾害,它的战略动向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现在钓鱼岛紧张就与日本的经济20多年的低迷,与它的这次大地震、大海啸、核辐射有关,不是心血来潮。

四是俄罗斯的战略动向。美国把中国当成现实的最大对手了,俄罗斯的战略动向,它跟谁更亲近一点,对对方都是大威慑。

五是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会不会打?我总体认为打不起来,但是总得有一方要让步,要么朝鲜放弃核武器,要么美国人承认朝鲜是核国家,或者叫默认也好,但是它有核武了,在这上面没有调和的余地。朝鲜如果放弃核武,它担心变成伊拉克和利比亚。如果朝鲜拥有核武,伊朗很显然也拥有。这就是生死较量,有时候可以避免,有时候是不能避免的。所以说朝鲜半岛怎么办?在较着劲呢,也不完全排除朝鲜就不发生战争,如果发生战争,对世界,对中国会是什么情况?各种情况都能出现,这都需要考虑。这五个问题,目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2、国内方面

(1)房价。现在也高位了,因为我们的M2超过100万亿,我们的GDP是50万亿,货币发行量已经是198%,甚至200%了,你不涨价,不可能,你的经济规模在那儿放着,货币量在那儿放着,预防将来的通货膨胀就显得非常重要。钱往哪儿去?为了保值增值,有些人就刻意炒房地产,美国、日本这些大国、强国的经济都垮在房地产上,我们再往上走,五年,最多十年内,经济必然是场大灾难。如果房价往下走,银行的不良贷款会马上继续增加,老百姓就会出来挤兑,经济规模大了,货币量发行大了,挤兑的冲击不会小。

如果不动,我想在每年涨1%,涨百分之几,这是最好的。但是事物都在发展,这样的话,一些房地产商每个月的利息划拨资金就断裂了。所以现在在黑市上,利息有的高达30%多,甚至50%,这还是在我们实施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黑市利息高利贷都这么厉害了。维持现状也难。这是仅从房地产上看,我们国内的情况。(2)财政收入。这些年高速经济增长,都说财政有钱。大家看2010年3月份财政收入增长高达36.8%,2012年3月同比增长18.7%,有钱好办,可以搞稳定,可以给弱势群体,可以开支,财政一开支,GDP就上去了。而今年3月份,截止到3月20号,3月份财政收入仅增加0.8%。所以说今后几年,要不就再加大货币发行量,通货膨胀急剧起来,要不就缩紧财政开支。一缩紧财政开支,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餐饮,我们的其他高档烟酒大幅度往下掉,会增加就业压力。

我们现在国内的经济形势处于几难境地,当然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新情况、新问题不少,我不搞经济学,但是我关注一些宏观的经济数据。我们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认清机遇,也要认清挑战,要正确应对才行。否则的话,不是说“中国梦”一讲国家就富强了,人民就幸福了,是需要扎扎实实实干才能实现“中国梦”,空谈只会变成梦想。

(二)国际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

大家都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美国不想打,美国在削减军费开支,它今年的GDP由原来增长2%调整为1.7%,很多都在削减。尽管它可以量化宽松,可以出台QE3,出不出QE4不知道。它没钱打,打不起了,中国不想打,我们想和平发展,和平崛起。日本不想打,它想用和平办法把钓鱼岛拿走中国也不想打,想用和平的办法让它搁臵争议,共同开发,日本说钓鱼岛不存在争议,这就是我的领土,谈判能不能解决?我们还承认争议,它连争议都不承认,这就是我的领土。朝鲜不想打,它用和平的办法发展核武器。南韩也不想打,几万枚火炮,真正打起来,首尔真能变成一片火海,不要动用核武器。南韩、日本、美国都想用和平的办法把朝鲜的核武消灭了,都不想打。所以说我总体判断,未来三、五年内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可能打不起来,都没有真正打的动机,都想用和平的办法,用巧实力、软实力达到自己想得到的那部分经济利益。

打不起来就是我们的机遇,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应对。我认为,习近平同志他们应对的非常之好。和平发展合作不仅要对西方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我们同样应该采取这个方针。习近平同志当选国家主席以后,第一站就到了俄罗斯,非常正确。然后就到了非洲,坦桑尼亚、南非,在南非又是金砖五国的会晤,这样我们外交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天地。毛主席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没有过时,需要坚持,但也需要发展。现在到俄国,到非洲,到拉美,到南亚、东南亚,我们不要只跟美国一国打交道,我认为现在美国是第一世界,欧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这是第二世界,而中国、俄罗斯、印度、非洲、拉美这些国家,甚至越南、菲律宾都是第三世界。如果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我们外交就会出现一片新天地。所以不仅要与美国争取全方位的合作,同时也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这是我的看法,我几年前就这么认为,关键是战略要搞对头,思想路线、政治路线要搞对头。这是我们很大很大的机遇。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深化

尤其是现在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现在已经有34400亿外汇储备了,正好我们利用这次金融危机,可以买他们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到海外购买他们的优质资产,实际上外资利用我们改革开放购买我们的优质资产多了,他们对我们这样,我们对他们为什么不能照此办理呢?再一个,促使美国不要对台军售,这都是我们的机遇。

3、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现在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科技革命时期,其主要标志是信息化、数据化,包括现在大数据时代,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要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北京市的一些战略产业如果在这个方面下点工夫的话,是值得做的。

4、美国的雄心太大

美国的雄心太大,它实力又有限,又遇到金融危机,所以它有很多地方有求于我们,这就是我们的机遇了。美国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有战争,可能一年在阿富汗就得投资1500亿美元,还控制不了。现在凡是有枪声的地方都有美国人的影子,也都是套在它脖子上的绳索。

5、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

我们看一组数据,为什么国际金融危机要爆发?生产总值是70万亿美元,债券市场是全球GDP的1000倍以上,金融衍生品是它的6600多倍,泡沫吹大发了,越吹越大,总有破灭的时候。你吹的力度把握得再好也不行,到了极限就会破。看美国,各国在搞赤字,每人欠国债4万美元,它的总债务,国家、企业和个人加起来每人欠债70万美元,70万美元,长期坐吃山空,利用金融霸权,利用他们的美元国际货币,欠了这么多钱。不好办,不是短期内从技术操作层面操作好了就能够救得了的。再看欧元区。其17个国家欠的国债都超出GDP的100%以上,希腊是164%,本来不应该超过60%。欧元区银行的不良贷款是3.2万亿欧元,甚至比我们的外汇储备还多。英国属于欧盟,但是不属于欧元区,它人均欠国债是8.6万美元,比美国还多。

日本去年的国债占到GDP的232%,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也就是美国、欧元区、英国和日本,这四大经济体的状况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说这场金融危机是推迟多年,推迟多次不得不爆发的,绝不是三、五年能够轻易走出去的。

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要变了,不变就不行了。那么,为什么原来都觉得美国资本主义好极了,怎么突然危机就爆发了呢?根本原因在哪儿呢?马克思在140多年前就讲,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品位和他们的一些消费。群众太穷了,生产力太发达了,生产出来那么多东西没有人买得起,危机就爆发了,很简单的道理。就是这个简单道理,生产能力太强了,老百姓钱太少,买不起。所以这就带出来一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怎么来认识?生产力,比如说在社会主义生产框架内,科学技术无疑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框架内,科学技术发展了,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段内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放到历史长河里面,都变成无人工厂了,进步到无人工厂了,没有人雇佣工人了,你的产品再好,再便宜,工人没工资,谁来买,这种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框架内不能笼统说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连着的,不能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这是我们小学生学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最基本的道理。

6、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有所复兴

主要是两极分化带来了这个思潮的复兴。两极分化由两个管道造成:

第一,产品的全球化。一天早晨起来洗漱,我听广播,小布什还当政,他夸海口说我个人与普京有着良好的关系,为什么?我们两个人用的牙膏都是高露洁。我听了一愣。我一个中国普通公民用的也是高露洁,这就是产品的全球化。生活资料就这样了,生产资料更是这样,都是那几家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他们薄利多销,或者叫超额的垄断利润。钱都到少数公司、少数人手里了,这是一个管道。不要以为科技进步就造福了全体人民,不一定,科技进步出现无人工厂,它会带来更多人失业,对广大人民群众、劳动人民群众是灾难。

第二,因特网。过去用钱赚钱,经过生产环节,资本家非常辛苦。现在国际垄断资本通过期货汇率、大宗商品、各种金融衍生品,这些金融衍生品市场都是大资本在控制,国际垄断资本在控制。鼠标轻轻一点,瞬间用钱让自己的财富资本以几何级数上升,包括现在黄金大幅度掉价,从1900美元掉到1400多美元。这都是大资本在操作,我们的散户,包括有的国家会吃大亏。

这两个管道就带来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穷人越来越穷,越来越多,富人越来越富,越来越少,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越来越穷。为什么说国家穷?哪一个国家的主权债务都在急剧增加,没有一个例外。钱到哪儿去了?都到少数人手里了,等到财政非常困难的时候,发达国家也都是卖国有企业来还债,来支撑自己有限的财政开支。

全球70亿人,有20亿生活在贫穷状态,有10亿生活在饥饿状态。当然这极度饥饿是少数,但是10亿人生活在饥饿状态,已经不少了,不是说全球化带来的大家生活水平都在相对提高,这些是有的经济学家的谎言,不是真的。美国人现在普通工人的生活还不如上个世纪70年代。都说马克思过时了,马克思说蒸汽机、电力和自动纺织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甚至是比布朗基等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什么意思?大家看看布朗基,他非常痛恨人剥削人,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想通过恐怖手段去暗杀一些人,来消灭资本主义,他是英雄史观,认为少数人的行为会消灭资本主义,结果他大半辈子坐在牢里。而马克思是唯物史观、群众史观,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框架内,科技进步必然带来更多人的失业和贫困,等到绝大部分老百姓活不下去,反抗成为唯一生路的时候,多数人必然要改变这个社会,这是历史唯物史观、群众史观,马克思是对的。所以说现在的反抗就开始了,无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因为时间关系,我这儿有很多图片,各个国家都在游行示威。

中、左翼政权在拉美也兴起,前天我在委内瑞拉使馆看了查韦斯的《委内瑞拉随笔》,从第一行开始,他讲了非常好的话,可惜他去世了,他对毛主席非常崇敬,他对毛主席的著作非常熟悉。他说毛泽东思想没有什么深意,无非三句话: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实事求是。第三,没有人民军队就没有人们的一切。我想,我们在国内,尤其是在网上,有些人在骂毛主席,而我到世界各地,包括发达国家,很多有良知的政治家、学者、普通民众对毛的感情非常之深,我在这里不举例子了。我就感到吃惊,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人在赞扬毛主席?苏联是怎么垮台的?就是把斯大林骂倒的。在中国,只要把毛主席诬蔑造谣骂倒了,中国共产党该垮了,中国人民该受苦了,如此而已。现在网上拼命丑化毛主席的,都是国内外资本在资助,我看了非常揪心。

7、世界上可利用的矛盾很多

包括美国跟欧盟,跟日本都有矛盾,我们都应该利用。当然,我们有时候可以用美国来制约欧盟,制约日本。

8、美国等西方国家有求于我们

有求于我们就是我们的机遇,特别是朝鲜半岛、伊朗核查,我们34000多亿的外汇储备,我们要利用好这些机会。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要替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负责,替联合国宪章负责,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负责,不是为美国其他国家的一己私利负责。

(三)四个方面的国际挑战

奥巴马2010年在澳大利亚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要过上与澳大利亚、美国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载不了。有些人的“中国梦”总想过上跟美国人一样的生活,但是美国消耗的资源非常之多,地球承载不了了,如果中国13亿多人口都要过上,那需要几个地球。所以说不可能。

美国对我们的挑战都是为了抢占我们的资源。

1、西化、分化我们的战略绝不会改变

2006年小布什说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信仰自由,这些障碍解决了,中美关系就好了。听起来很有道理,也很诱人,但是美国用传统媒体对我进行包围。苏联解体,传统媒体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大家看看互联网,13台服务器,10台在美国,在英国、瑞典、日本的这三台也得经过美国以后才能上网,美国在控制着因特网的高端。现在微信谁都不认识谁,一号召,只要对高房价、对腐败这些不满的,年轻人出去散步,都抓起来?不好这么做,并且我们派出所的房间也没有这么多。这就是互联网、微博、微信的作用。大家再看一个数据,IP地址都是美国人分配的,最好的都分给他们了,他们还可以隐身发射,本来是在美国的,但是他隐身到显示出来的是中国,两个小时内发送70万条虚假信息,等到一天早晨醒来,我们看到的所有网站上登载同样一条信息的时候,你还怀疑它的虚假吗?这就是小布什说的信仰自由。消息来源都是假的,你能判断出来它的真伪吗?那你必然得出的是它让你想得出的结论。

在文化市场上,我们出口很少,进口很多。另外,利用各种非政府组织,重点是攻击我们的领袖,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信仰自由也可以还原到很具体,软刀子杀人,了不得,对个人是这样,对一个政党、国家同样如此。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高度评价毛主席。所以在座的,如果有新闻媒体的话,今年是毛主席120周年,大家为毛主席讲点公道话,不替他的错误辩护,但是对这些恶意攻击,特别是大家心头的疑问,都要给予恰当的回答才好,否则中华民族、中国、中国共产党必然都是场大灾难,“中国梦”实现不了。培养接班人,撒切尔夫人刚刚去世,苏联解体前一个月,撒切尔就在美国休斯敦接见苏联石油方面的代表团。她说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们,不出一个月你们将在法律上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为什么这么说?撒切尔跟戈尔巴乔夫的个人关系非常之好,她说我们找到了代理人,在你们的高层,你们的总书记就是我们的代理人。戈尔巴乔夫这个人有非常多的“优点”,其中一个“优点”就是极其爱好虚荣,虚荣到什么地步?戈尔巴乔夫的助手说,戈尔巴乔夫每天一上班就让人大声朗诵西方对他的最新赞扬,一读就是几个小时,大量军政要务都顾不得处理。西方就抓住他这个“优点”,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包括给他夫人的小册子回忆录上百万美元的稿酬。

在软实力战略上、策略上的合作愉快。2008年我在伦敦,跟英国负责战略的人交谈。我说时间宝贵,咱们开门见山,他说好。我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是什么?他愣住了,不想回答。我盯着他的眼睛不放,他呼了一口气,说我告诉你,中国要想硬实力崛起,你这个”中国梦”规划成这样,美国举双手欢迎,中国要软实力崛起,中美之间迟早必然发生直接的、全面的冲突。所谓中国的硬实力崛起就是GDP的崛起,是消耗我们资源、污染我们环境、用我们农民工长达30多年的每月100元工资的血汗钱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成飞机、成轮船,不分昼夜运到美国去,美国给你美元,挣的美元我们舍不得花,又存到美国去,买它的长期国债,10年期的是3%到4%的利息。美国让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等于什么都没了。这就是小布什说的人民币汇率,相当于你白给他这些东西。你存到美国去的钱,美国再反向投到中国来,我们又欢迎外资投资,他用美元换成人民币,人民币又在升值,美元又在贬值,它又赚了一道汇率差,按照统计,它换成人民币的钱在中国投资,每年盈利是33%,我们在美国只是3%的利息,利润差、利息差上又差了30%。

我们为了安排就业,在东莞生产的一件衬衣,出口只是两美元,亏着本也要做,然后是财政补贴、出口补贴。去年我们的GDP是11万亿,我们的出口退税是1.1万亿,财政收入的10%是补贴出去了,补贴出去的70%多是外资出口,等于是补贴给外资了。而美国这件两美元的衬衣在美国卖9美元,增值的4倍多实质上被美国人拿到了,而这件衬衣在燕莎卖多少钱?1700多人民币,这就是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是贬值的,这就是美国的金融战略。

所以,我们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有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知识品牌,不搞贴牌工业了,那么美国人就过不下去了,美国人的好日子是通过这种巧办法、软实力,在美国衣食住行异常便宜,为什么一到美国去咱们都要买大量的东西回来,为什么那么便宜?这就是战略上的合作与较量。

2、加入WTO后带来的利弊 当年中央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是权衡利弊得失,利大于弊加入的,这一点我们绝对不能动摇。但是也要看到弊,我们现在大豆80%是进口的,进口大豆的转基因大豆,除了自身转基因成分存在潜在风险外,并混有其他转基因作物,存在发生着基因漂移的风险。我个人主张,转基因技术我们一定要紧紧盯上,转基因食品我们一定要慎重。我们的金矿都被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眼前的政绩,非常便宜地卖给外资,让外资控股了。这就是我们讲的“中国梦”必须保证近、中、远、最终目标要一致,不能仅仅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中期,甚至长远的根本利益。

3、捍卫祖国的主权领土

奥巴马上台后,把美军潜艇的60%部署到亚太。到2020年,美国海军力量的60%也要部署到亚太,现在联合它的盟国日本、韩国、泰国、澳大利亚、菲律宾,还有它的战略伙伴国印度、缅甸、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新西兰,想对中国构筑反华包围圈,甚至是军事包围圈。在外蒙搞军事演习,设立监听站。日本人也到这里来了。在吉尔吉斯玛纳斯机场,美军的战机12分钟就能飞到我国境内。军事基地,C型也好,O型也好是客观存在的。大前年我到菲律宾去,发现美国驻菲律宾的使馆人员多达上千人,而我国的只有54个。去年我们进口的石油已经接近60%,今年肯定超过60%,我们进口的农副产品结合成耕地亩数,说法不一,我征求的都是权威人士,要折合成亩数是9亿多亩,我们现在的耕地,真正按照粮田的话是18亿多亩。我们进口的农副产品达到9亿亩,粮食的农副产品的依存度也够高的,而石油和农副产品的进口,70%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这么大的比重,通过马六甲海峡,我们内部和周边一旦发生事情,美国在马六甲海峡来一个反恐,它把自己的小艇打沉,说这是恐怖势力所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个事,反恐又是普世价值,你好反对吗?我们粮食和石油都运不进来,你还能应对这些吗?

我们还有第二个战略通道,就是二战时候的史迪威公路。中央早有决策,就直接从印度洋经缅甸修高速公路,修输油、输气管道,今年内都可以通油、通车、通气。

我们最近都在关注钓鱼岛,钓鱼岛,如果归日本,日本的专属经济区就多达447万平方公里。日本这个小国遇到那么大的灾害,他能让钓鱼岛吗?钓鱼岛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国能让吗?谁让哪届政府就会倒台。我相信这一点。五年之内不会有战争,十年之内中日会不会又有一战呢?不知道。和平的办法能解决最好。大家再看一张地图,苏联解体之后,西方世界为中国的规划,就是把中国分成七到九块。我们在具体的经贸项目上可以共赢,但是在西化、分化的战略目标上绝对不可能共赢,我们在规划解释“中国梦”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我们在战略上可以跟美国共赢。

4、面临的输入型恐怖势力的威胁

我认为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绩,绝对反对否定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这种观点和论调的。

(四)国内方面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扬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旗臶,这是我们最好的机遇、前进的基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民族发展建设取得长期进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就,军队国防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外交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主要讲经济,经济主要讲七个资源。因为这七个资源支撑了我们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这七个资源在未来3到5年,最多10年,都会有明显萎缩。

1、土地。改革开放以后,两亿多亩耕地进入商品开发领域卖了多少钱,很多地方现在都靠卖地才能给公务员发工资,这跟粮食战略安全发生冲突了,不可能无期限卖下去。

2、政府投入性资源。城乡居民存款跟GDP的总量差不多,但是这50万亿都被各级政府贷出去了,贷出去的项目往往是二、三十年收不回投资的。这笔资源也没了。

3、物质资源。我们是粗放型经济,单位用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500多倍,木材仅仅是人家的8倍,包括我们的钢铁、水泥这些东西,现在产能是世界上60%以上,而我们现在70%的战略产业都是闲臵的,生产能力闲臵,没有出路。

4、环境。过去我们可以先污染,后治理。现在大家看最近长江漂死猪,河北地下水都变红了,说是红小豆染的,红小豆也可以把水染红,那污染够厉害了。淮河从1993年开始治理,一直到现在,投资了近800亿,也就是没有深度污染下去,但是没有任何改观。十多年前有60多种鱼类,现在几乎绝迹。渤海也没有办法养殖了,长江不抓紧治理,十年以后,甚至不需要十年,就是今天的淮河。电子污染更厉害,大家注意,七代人这个污染才能最终归零。

5、市场资源。我们GDP很高,出路在哪儿?第一个是出口,而国际金融危机还不好说什么时候能见底。第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修的差不多了,西部的高速公路没车跑。各级政府办公大楼,包括北京市各种培训中心都盖的差不多了,基础设施再往哪儿投?地铁倒是非常好的方向,我非常赞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轿车是个失误,要早搞地铁多好。第三是城乡居民消费。最应该启动的是这一块,但是养老、医疗、教育、住房改革都到位了,普遍老百姓有点钱,不敢花。

6、劳动力资源。过去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之所以赚钱,就是因为低工资,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现在不行了,80后、90后,两个人要养两个孩子、四个老人,工资要提高。

7、外资。外资赚钱非常容易,以上六个资源要相对萎缩,赚不了钱,还要亏本的时候,外资该走了,外资一走,有的民营企业也会走。所以我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没有见底,中国的经济困难没有开始,等到外资大规模撤资那一天也就是中国的经济困难到的那一天。美国人就是等这个,等到你经济困难,大量失业,它就要搞颜色革命,搞街头政治。

这是我回答了小布什的人民币汇率和信仰自由。我再回答一下小布什所说的知识产权。一台DVD交给外国专利费18美元,企业就赚1美元,这还是高科技。我们的服装领带或者是其他的鞋类、芭比娃娃,就是贴着它一个牌子,我没统计,没问过,要交给它相当多的利润。这就是他说的知识产权。其他的就不谈了。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绝不能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对前途丧失信心,甚至否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正确方向,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倒退都是没有出路的,要居安思危,不能看不到存在的问题。

(一)从全党、全国的角度看: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不能走其他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4.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改变不是一切,不能说改革就是一切;

5.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

6.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并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从公民、党员、干部的个人角度看:

1、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这个太重要了,我有几个朋友住在行政监狱,从个人角度讲,听说最后反思都是因为放松了学习,动摇了信仰,追悔莫及。从1921年到1949年,我们牺牲的有名有姓的共产党员多达379万,比新中国建立时300万党员的总数还要多,新中国真是来之不易,我们真要保持党和国家不要变质才好,否则老百姓重新受苦。

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同志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特别是党内的高级干部、理论研究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包括我们党务工作者,甚至家长的理论素养都很重要。否则的话,你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林语堂说中国有这么一堆很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层阶级,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这在动物世界里面找这么弱智的东西几乎不可能。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孩子是个好孩子,上高中,甚至刚上大学的时候,他都可以,大学一毕业,特别到了硕士、博士,变成美国人的思维了,这个并不鲜见,真值得我们反思。马克思主义绝不过时,它讲的是上百、上千、上万年的事,而我们现在仅用几年、十几年,仅用个人的得失在衡量它的对错、功过,是我们的心胸太狭小了,不是他讲错了。

学习我有个体会,就是对比着,最好的办法,我讲白了,就是找网上极左、极右的网站对比着读,来认识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你真正关心党和国家民族命运,就一定能够找到这两种极端的网站来对比着看,以此来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

3、要有忧患意识,思考重大问题

吴冠中说艺术只有两条路,小路娱人娱己,大路震撼人心,100个齐白石抵不了一个鲁迅,齐白石画小鱼小虾自己高兴,别人高兴,鲁迅特行独立,真是民族的脊梁,那么多人骂他,他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来,他真是伟人。我们成不了鲁迅,但是我们心向往之。

什么是人民民主?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什么是资本主义民主?我看《国际歌》里面都讲,全靠我们自己。《国歌》讲是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就是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而资本主义民主是少数人提,多数人附之,当少数人提,多数人附之的时候,他就要以权谋私,你去监督他,不可能了。所以我说《国际歌》和《国歌》这是真正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提法。

4、认真改造世界观

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益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现,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坚决反对过去的做法,但是不改造世界观不行。有人贪赃弄权,甚至不惜做叛徒、汉奸、卖国贼,从而享受人生。过去我认为这些很遥远,但是现在汉奸是有的,从网上看得非常清楚。他们认为这些劣迹和罪过将会随着自己的逝去和时间的封尘而永远无从知晓,我们承认,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世的沧桑,一切历史细节将可能会被永远淹没,甚至被歪曲,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特别把它放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这是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和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天平上去衡量,常常无需繁多琐碎的历史细节,其所作所为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将无任何办法逃遁历史对其的审视。越是重要人物和重大的事件的功过是非,人民越会关注,人民和历史会最终将其辨析并记载的清清楚楚,谁是功臣,谁是罪人,都会清楚,谁都逃不掉,不要想逃脱。

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绝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私事。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的世界观,是涉及党和国家变不变质,老百姓受不受苦的天大的事。党的高级干部队伍中若多几个亿万富翁,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就必然少几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特别是思想家。简而言之,还可能会加快我们党轰然倒塌的步伐。从一定意义上讲,极端自私等于大我为公。我们姑且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在座的可能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一个长治久安的中国,从这个自私的角度出发,我们也不能走苏联的路,如果走苏联的路,我可以断言,我们在座的,除了极少数亿万富翁,绝大部分人会生活在一个动荡的中国,甚至可能会早早离开这个世界。

有一个好的世界观,是一个人毕生的巨大财富,不要一味考虑个人利益。辛弃疾说“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钱财聚敛太多有什么用处,花不完,私心太重也缺少朋友,患得患失就可能整天惴惴不安,尤其是做了点违规违法的事,更会时时提心吊胆,担心东窗事发。贪官往往是短命的,几千万藏在家里,晚上睡不好觉,要折寿的。仅从个人私利角度讲,月朗风清之时,无愧也有利于自己家庭幸福,身心娱乐皆可多寿。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不对的地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国特色景观评价 篇6

就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而言,中国落后于欧美。长久以来,国人重视国土资源中的实体价值或经济价值,将保护重点局限于土地、林产、水资源、矿产等有形资源,忽视或轻视国土表面景观资源的生态文化与美学价值。特别是近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落后的理念致使对国土景观资源不可逆的破坏达到了令人痛心的峰值。景观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纠正此历史偏差。

景观评价是环境评价中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综合检视国土资源中的审美特质及视觉质量特征,对其“身体与面部”的“美丽资源”进行判断评价。欧美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就已开始在学术层面研究景观评估方法,并很快在国土管理层面加以利用,并将国土景观资源纳入到国家战略资源体系中,这一举措,使其景观资源得以充分展示其魅力,无论在提升国家形象、重塑国民信心、保持幸福指数以及在经济与旅游层面都得以获益。

“中国特色景观评价方法”课题组的研究目标就是充分借鉴近代世界各国的经验,基于生态与可持续原则,立足中国国情与发展目标,并将中国特色的风景美学“偏好”与独特环境观纳入评价指标中:力图在国家环境评价体系中建立可操作的景观评价机制,强化“生态为先、保护特色”的原则,为中国新时期建设中的“美丽中国”愿景提供有力支持与保障。

中国特色 篇7

关键词:中国特色,时政词汇,特色,翻译原则

一、中国时政词汇的特点

1.新

就“汉语时政新词语”的范围界定来看,这类词语包括当前国家重大时事、政治形势和大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肖水来,2008)。国家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一些新政策,随之而来的就是新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例如“和谐社会”、“八荣八耻”、“三个代表”、“与时俱进”、“两手抓”、“双规”、“地方粮票”等。这些词汇都是对应特定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因此都是没有前车之鉴的、全新的表达方式。而且很多词汇只适合于当时的某个年代,或者某种情况,例如,“农业学大寨”、“楼上那个楼下,电灯电话”,这些语言已经成为过去式,只适合于当时的国情。此类新词语差不多每年都会出现,它们都是典型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词组,在英文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

2. 深厚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国国情的不同,加上上下五千年固有文化传统的长期熏陶,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传统的、时髦的、民间的、官方的、国内的、国外的新提法、新说法正不断地出现在这类表达上,可谓土洋结合、雅俗并举,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这类词语的表达力”(张爱华,2007)。这类词语反映了中国现时独特的国情、文化和思维方式。例如,“大锅饭”,比喻不管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律都有饭吃;“铁饭碗”比喻非常稳定的职业、职位;还有,汉语历来有使用形象加强表达的传统,现实社会中人们也喜欢采用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象表达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因此,即使在极正式的政治、经济文件中也不时闪现出这类活泼、生动的表达。它们有的来源于汉语原来就存在的词语,赋予了新的比喻义,如“婆婆”,原指丈夫的母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婆婆”附上了独断专行的文化色彩。近年来,有人把对下面瞎指挥和不明智、不民主的顶头上司叫“婆婆”。再有,每年的各种会议中都会出现许多新的机构名称和新的政治术语、行话等,比如“职工代表大会”、“讲师团”、“菜篮子工程”、“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等。另外,儒家文化所要求的内方外圆,对国人的语言表达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使得我国的一些政治术语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显得艺术、高明、更富人情味的同时,又有点委婉、模糊。比如把救济说成是“送温暖”,厂矿里的多余人员说成“闲富人员”;把做坏的准备说成“做两手准备”;把失业说成“待业”和“下岗”。再则,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西方许多国家的截然不同,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世界观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于他们的地方。比如我国强烈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个人主义”(李凌,2009)。

3. 新闻特色

需要翻译的时政内容,基本都具有新闻的特色,都是作为新闻介绍给外国人的。而外国人了解中国时政的主要途径就是新闻媒介。影响比较大的新闻媒体,例如路透社、美联社、新华社等都把政治新闻作为最重要的内容。我们随便浏览一份报纸,就能在头版最重要的位置找到时政内容。因此,这些时政词汇一般都同时具有新闻宣传的特点,简短有力,主题鲜明,表达生动,很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二、翻译原则

1. 灵活掌握中国英语问题

英语根据其不同的使用者,是可以分为不同的方言,例如英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等。葛传椝(1980)最早提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这一概念,在他的文章《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指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应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是新中国或旧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中国英语有助于把中国传统的东西介绍给世界,也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促进与国外的沟通。虽然中国英语还没有完全成型,但是就目前中国能讲英语的人口数量,绝对是最大的。还有部分汉语词汇表达法已经被外国人广泛接受。例如,“风水”“关系”等。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地利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解决全新词汇翻译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注释就可以去除了,就好像人们谈到Bible都知道是什么书。听到Gongfu就知道是武术。这些都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但是也要避免产生中国味道过于浓重的、不符合英文表达方式的英语,即“中式英语”。将“三讲”译成“three talks”、“三个代表”译成“three representatives”、“五讲四美三热爱”译成“five advocates four beauties three loves”、“大锅饭”译成“rice from the same big pot”等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的译文。

2. 深刻理解政治术语的内在涵义

政治方面的术语和句子往往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程镇球,2003)。因此,翻译过程中不能够随意增、减其中的措辞和用字,也不能将翻译难点避而不译。因此,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是一项挑战。这些内涵是因时、因事改变的。并且由于涉及党和国家的具体政策方针,其内涵更加深刻,更加要求准确地反映其内涵。例如,“少数民族”,以前一直用the minority nationality。而nationality除了有民族的意思外还有“国家”“国籍”的意思。最近民族问题非常敏感的话题,因此容易产生误解。我们应该用国际上通用的ethnic groups会更合适(王弄笙,2002)。这样既避免了误解,又表达了这个词汇的内涵。

3. 把握外宣特色

翻译这些时政词语和文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对外宣传(胡芳毅、贾文波,2010)。让外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经济和政治政策。因此,一定要避免政治歧义。还有,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历来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这一点,任何其他国际媒体毫不例外(美国CNN新闻报道中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早已尽人皆知)。一旦涉及意识形态与政治,任何国际媒体都不可能真正超越国家、超越意识形态、超越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所固有的文化心理和欣赏习惯,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因此,在翻译这类词语的时候,单纯的直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保留形象的同时,背景注释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构成了“直译”与“意译”的矛盾,也是翻译界长期以来争执不下的问题。许多译者正是因为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在翻译时或只求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忽略了(或不了解)汉、英语言在文化深层次上的差异,或片面追求文化意义的解读而丢失甚至歪曲了原文的形象,因此闹出了很多的笑话。这两方面的矛盾处理构成了汉语时政新词语英译中的主要困难。因此,译者既要不卑不亢地把原文的感情色彩和政治立场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又要注意考虑国外受众对这些政治词语的敏感性和对抗性,减少宣传味,把中外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碰撞点巧妙地通过沟通和解释的方式让国外受众产生兴趣,消除偏见和误解,产生理解和同情,并能逐步接受(王弄笙,2004)。翻译者不但需要具备良好的中、英文功底,准确理解汉语时政新词语的涵义,再将其用通顺达意、符合英文语法习惯的英文表达出来,而且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感度,熟悉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和当前国内的大政方针。除此之外,巧妙地对外宣传和跨文化传播技巧也是必需的。

参考文献

[1]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中国翻译, 2003, (3) .

[2]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问题.翻译通讯, 1980, (2) .

[3]胡芳毅, 贾文波.外宣翻译:意识形态操控下的改写.上海翻译, 2010, (1) .

[4]李凌.时政词汇的多维视角翻译初探.中国电力教育, 2009, (3) .

[5]王弄笙.近年来汉英翻译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中国翻译, 2002, (1) .

[6]王弄笙.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叨.中国译, 2004, (1) .

[7]肖水来.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湖北社会科学, 2008, (5) .

世博中国馆:中国元素时代特色 篇8

中国馆, 坐落在上海世博会园区浦东区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 位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 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 由国家馆、地区馆等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庄严华美, 形成“东方之冠”的主体造型, 区馆水平展开, 形成华冠庇护之下层次丰富的立体公共活动空间, 以基座平台的舒展形态映衬国家馆。整个中国馆高69米, 是整个世博园区最高的建筑物。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 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 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 构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中国馆是世博园区核心建筑物之一, 并将永久保留。上海世博会开园之后, 中国馆便人头攒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表示, 从里到外、从基座到顶层, 中国馆的每一个细部设计, 无不是在用中国传统的语言, 诠释了世界最新的潮流。

源自斗拱却不是

中国馆像官帽?像粮仓?像古建筑里的斗拱?对于中国馆外形所产生的种种评说, 何镜堂表示, 任何一届世博会东道主国家馆的设计者, 似乎都无法回避三道“选择题”:传承与创新, 民族与国际, 传统与现代。对同一个建筑造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这是很正常的事。从设计初衷来看, 中国馆没有简单选用任何一种具象的造型, 而是用抽象的形态来表达中国元素。“这个造型的确源自斗拱, 但事实上, 它不是一个斗拱。斗拱是一种构件而不是建筑, 不具备使用功能。而中国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筑, 是有使用功能的。”

斗与拱, 均为中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 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 两者合称斗拱。它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过渡的承重构件, 也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 造形更加优美。“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结构功能与艺术形态结合的一个突出亮点, 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钥匙’或符号——兼具力学与美学功能。”何镜堂说, 外国建筑师也曾在设计中使用过斗拱这一符号, 但没有改变它的功能——还是当作装饰品来用, 而没有赋予建筑的使用功能, 更不要说像中国馆这么高大的建筑了。中国馆是个有使用功能的“大块头”, 从这一点来说, 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斗拱的创新。

“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 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而离开创新, 就会缺乏继承的道理, 就会使我们陷入保守和复古。努力创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精髓的现代建筑, 是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何镜堂如是说。

何镜堂认为, 如果一个建筑让人一眼就看出是什么造型, 那无疑是失败的。“不同人有不同的想象, 但是无论像什么, 中国馆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何镜堂认为, 这才能真正体现中国特色。

中国智慧体现“中国特色”

“假如一个馆设计出来, 放到美国也行, 放到巴黎也行, 或者放到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行, 显然不是中国馆所追求的。”何镜堂认为, 中国馆的创作, 首先要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 体现时代特色。于是设计团队将设计创作方向定位为“中国特色, 时代精神”。

谈到如何体现中国特色, 何镜堂从三方面进行概括:一是“中国印象”, 二是“出土文物”, 三是“城市园林”。何镜堂说, 首先, 从一般人对中国的总体印象来思考这个问题, 主要是从绘画、戏剧、文字、颜色等艺术形式中捕捉中国形象, 中国馆的整体就选用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红”。

其次, 从中国的出土文物里面得到灵感。“因为中国历史悠久, 几千年的历史, 很多出土文物, 如宝鼎、喝酒器皿、家具等里面也得到很多灵感。”而从中国的城市园林特点方面, 设计团队又汲取了中国的城市建筑、园林中例如九宫格、南北轴线等养分, 形成经纬分明的建筑布局。

何镜堂认为, 和谐观是中华建筑文化的核心, “我们的和谐观主要表现在自然和社会的适应方面。”比如——

中国传统都城注重象天法地, 因地制宜的选址, 城市采用方形结构;

中国古建筑以群体见长, 围绕院落布置, 单体造型由台基、屋身、屋顶三段式组成和谐统一体;

中国传统民居充分体现出应对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中国传统园林体现“虽为人做, 宛若天开”、“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的情景交融境界。

中华元素浓墨重笔

中国馆究竟涵盖了多少中华元素?参与了中国馆前期相关设计工作的华东师范大学世博研究院院长林拓教授, 始终对中国馆系统地展示以和谐观为核心的中华智慧情有独钟。他说, 中华元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以中国古代建筑中所独有的斗拱造型为展馆的基本结构, 斗拱所拥有的层层叠加、秩序井然、看似零散却拥有极强承载力的特质, 恰恰体现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强大凝聚力与和谐精神;

中国馆顶部采用网格设计, 其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建设中的经纬布局、九宫格布局以及南北轴线等元素, 形成了中国馆经纬分明的建筑特点和结构布局;

展馆整体上以“中国红”为主色调, 体现出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人文品格, 而在“中国红”的选择上则提炼故宫中红色的运用特点, 选取由深到浅四种红色, 既加强整体层次感和空间感, 又象征“和而不同”的中华智慧。为了充分展现“中国红”, 设计团队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建筑、光学、材料、规划、灯光、颜色等多方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进行反复讨论。

此外, 包括宝鼎、器皿与家具等中国元素, 也为中国馆的设计提供了灵感。

林拓说, 中国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斗冠由56根横梁借助斗拱下小上大的原理叠加而成, 代表着56个民族, 更象征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凝聚;省市馆用篆体书法书写31个省市的简称装饰外部墙体, 更为“中国馆”增添了凝聚力量与柔美色彩。

绝艺“三錾斧”大台阶

作为中国馆的标志性景观, 76级踏步、宽度达到72米的大台阶的质量与工艺堪比人民大会堂, 因全部采用花岗石“华夏灰”制作而成, 整体呈现出黑白相间的视觉效果。

林拓教授指出, 76级台阶非常简洁, 却蕴藏着我国的传统智慧。为了使石材的表面呈现细密的质感, 承建商重拾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三錾斧”——一种曾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的极其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 因其人工剁斧的时候, 需要初錾、细錾、终錾三个工序, 故取名“三錾斧”。

经由130位年逾半百的工匠纯手工的“剁斧”工艺, 楞是凿出均匀、细致的纹理。据悉, 运用此工艺, 平均每一厘米宽度, 就要斩上七刀之多;在一块一米见方的石头上, 斩斧居然达到上万刀, 以此计算, 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超过5400多万刀。山东采集的原料、温岭的石匠外加上海青浦的制造, 一块石材从石头变成台阶成品期间需要上百道工序, 仅原始石料就相当于两个澳门馆的大小。

“新九洲清晏”造奇观

“新九洲清晏”是中国馆地区馆的屋顶花园, 也是上海最大的屋顶花园, 取意于圆明园四十景之终景“九洲清晏”, 寓“河清海晏, 天上升平, 江山永固”。该景观以屋顶平台开阔的中心广场寓意内湖水面, 以九处园林景观寓意九个岛屿, 面积约2.7万平方米, 在世博会中主要用于人流集散, 在会后则用于公共休闲活动。

中国国家馆位居“新九洲”之首, 取有“和谐”、“本”、“宗”之意的“雍”命名;然后依地势与气候把中国的典型景观抽象成“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八类, 并为其加上“土”字旁造出新的汉字, 依次给其余八个洲命名。八个洲分别种植相应类型的植物对各种地貌景观进行具体演绎, 如“泽”中种植水衫等湿地植物, “漠”中种植胡杨、柽柳等沙漠植物。曲径蜿蜒于九洲之间, 衔接了各种地貌景观, 行走其中, 华夏山河的瑰丽画卷依次展现在游人眼前。

中国馆诠释世博主题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作为演绎这一主题的重要平台之一, 中国馆的展示主题被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何镜堂认为, 中国馆本身融合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师法自然”等中国哲学思想。他指出, 中国馆提供了4个公共平台, 这4个平台为城市提供了休闲、交流的公共平台, 有8个小岛、沙漠、山林、平原等造型浸泡在水里面衬托国家馆, 给老百姓提供活动的场所, 这些都充分体现世博会“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

中国馆的设计、布局本身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例如, 中国馆的设计层层出挑, 自然通风, 夏天阳光进不去, 冬天阳光能进去;架空后空出的空间, 可以作为市民活动的场所;屋顶花园提供了休闲好去处, 等等。“可持续发展和科技性的结合, 就体现在了我们建筑本身设计的空间处理。”何镜堂说。

“可以肯定地说, 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了中国馆的设计与建造中。”林拓说, 与环保节能相关的技术, 都体现了设计者的现代意识与创新思维。“挑出层如此宽阔的建筑, 本身就是对力学和材料学的有力挑战, 难度自不待说。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 展会期间无论遇上哪种气候, 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 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W-E双层玻璃, 不仅反射热量, 降低能耗, 还喷涂一种能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的特殊涂料, 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 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

林拓还透露, 中国馆顶上的观景台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 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净化后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中国馆的最后一个展区是“低碳行动”, 这个展区是对中国未来城市的关注。在入口处, 首先看到的是一只“地球”形状的圆形显示屏, 它播放着冰川崩裂、海岛被淹没、北极熊灭绝等画面, 呼吁人们树立低碳环保的理念。进入展区后, 可以看到太阳能、风能、微藻制生物柴油等装备都被搬进展厅。往里走, 游客们可以看到三道门, 每一道门代表着不同的交通方式, 而在墙上则标明了每一种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

让历史检验中国馆价值

作为每一届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 国家馆便成为每一个主办国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他们都希望这种永久性建筑能够最终代表自己国家的形象。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的原子球馆、西雅图的太空针塔, 一个又一个传世建筑为世博会主办国赢得了无数荣耀与自豪。

中国公司的特色管理 篇9

这样的结构决定了扬子江药业的管理制度, 就是一种彻底的营销制度。用三句话可以简单概括:第一, 这是一种绝对垂直式的管理制度, 第二是人员的绝对同乡化;第三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亲情式、关系式方法。

从这个图中我们能看到: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董事长, 徐镜人是完全直接操控营销体系的, 任何一个一线的营销人员的声音都可以通过公司的营销管理通道快速传递给总裁, 同时, 扬子江药业的高层设置更是与众不同, 3个副总都与企业的战略、财务、人力资源等重要因素无关, 他们唯一的工作就是营销管理, 而且他们被安排到全国的各个区域, 很少在总部办公。

关于营销人员的绝对同乡化, 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基本理由, 就是同乡化方便管理, 因为扬子江药业的市场遍及全国的每个县市医院, 甚至是乡镇医院, 如果大量的外地人参与营销, 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尤其是总部对他们的有效管理似乎要大打折扣。此种现象, 可能与这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滞后有关。

最让人诟病的应该是第三点:中国式的亲情式、关系式营销方法。说得更直接一点, 就是以回扣为主

要手段的医药代表制度。

关于回扣, 这其实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即使是以专业化营销为主要形态的外资制药企业, 他们也会通过多种途径回报给客户, 比如通过组织客户到国外考察, 等等。这显然是一种对中国社会形态的妥协。不仅医药企业如此, 就连以信息自由流动为主要盈利空间的微软、GOOGLE、雅虎、思科, 也必须设计出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模式。大量的外资公司也许在这方面做得隐晦一些, 而中国的本土企业, 采取的是一种直接的、用人民币来结算的回扣制度。

事实上, 扬子江药业连续几年都是中国本土医药企业的规模冠军和利润冠军, 正是这种营销组织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思考的重心应该就在这里。我们不能把一个社会的问题、制度性的问题, 甚至是历史文化生态的问题, 全部压到某一家企业身上。企业的宗旨只是盈利, 其他的社会责任、使命、回报, 等等, 都只能建立在丰厚的盈利基础之上。而多年的历史积累很容易让我们的思维超出边际, 越过企业管理的底线, 去为企业设定许多非营利标准, 尤其是道德标准和文化标准。

在某种意义上, 这样的现象成为当下中国企业另一个醒目的陷阱, 企业因此陷入发展和规范的悖论:企业发展了, 有人说它不规范;企业规范了, 有人说它没效益。当企业不能快速发展, 企业效益不好的时候, 人们会指责企业缺乏市场眼光, 缺乏成就企业的条件;当企业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条件下形成了比较醒目的发展, 人们会怀疑这家企业正是制造不规范的元素;当市场甚至社会陷入某种危机, 人们很容易把全部责任推向这些正在探索的企业。

今天的本土医药企业, 刚好就处在这样的悖论中。一个具体的推论便是, 如果国务院不对近20多年来的医疗体制改革加以否定, 人们的道德审判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聚焦在本土医药企业身上。不幸的是, 我们本应该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审视我们的制度, 不料却轻易地将部分矛头对准了这个行业中的企业。

宗庆后的激情管理模式

宗庆后的管理关键词是众人耳熟能详的中国文化、中国市场环境、民族产业、天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概念。正是基于这些范畴, 他在组织架构上一直不设置副总经理, 自己一管到底, 一直管到每个经销商的柜台。

由此, 强势、激情成为宗庆后的主要方法。

我曾在几年前与宗庆后有过一次对话, 抄录在此:

记者:1996年, 《北京青年报》头版位置刊出关于“娃哈哈果奶中毒事件”的报道, 对娃哈哈影响大吗?

宗庆后:他当时想敲诈我们。这件事在当时的影响很大, 很多报纸都转载了。老百姓不一定相信, 但还是觉得为保险起见暂时不买为好。所以当时对我们的市场冲击很大。后来在中央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 这件事情平息下去了, 对乱报道的报社也进行了处理。

记者:这件事情以后, 社会上有一种传言:宗老板和中央领导私交甚好。对这样的传言你怎么看?

宗庆后:中央领导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娃哈哈是一个名牌企业, 创这个牌子不容易。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最终还要靠民族工业。领导是从国家利益出发, 并不是因为某个企业或者某个人。

记者:娃哈哈现在的企业管理模式是怎样的?

宗庆后:现在还是高度集中。我们要吸取一些企业的教训——做大以后企业失去控制。现在全国24个省都有我们的工厂, 每个省、县都有我们的销售部门。但是所有的财务进出、人事任免、供应销售、质量管理, 都集中在杭州, 这样减少了很多漏洞。

记者:怎么看劳资双方的关系?

宗庆后:我认为在工作上大家是平等的, 但是定下的任务必须执行好。对的, 你坚持, 不对的, 就要改。另外, 企业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决策机构, 不能一盘散沙、各自为政。

记者:对错由谁来评判?老板吗?

宗庆后:由我来评判, 我来负这个责任。在中国的文化里还是要一个权威的, 世界也是一样。多中心一定会乱。

记者:有人说你是一个神话。很多当年和你一起创业的国有企业、私有企业现在都垮了, 你还是屹立不倒。时间已经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了。

宗庆后:这么多年, 我没有设立副总, 也没有助理。有一些中层做具体的事情, 比如财务部长管财务, 后勤部长管后勤。不在一个层面上, 他们的逆音会少一些。

当年的一段对话, 如今读来仍然新鲜。多年以来, 宗庆后正是依靠国家利益和民族品牌的巨大道德优势, 采取激情有余的管理模式, 用一种领袖的一呼百应气势, 一路走到了今天。

杨卓舒个体户管理模式

在接触杨卓舒之前, 我一直以为他的卓达集团是一间非常具有现代化意义的管理规范的大公司, 堂堂《福布斯》排名第15位的大富翁, 其公司的治理结构应该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但是事实却让我大跌眼镜:杨卓舒就是一个个体户, 所谓的公司结构完全是专制式的强权管理。

杨卓舒说, “在卓达, 一草一木都姓杨。”

杨卓舒说, “我永远拒绝股份制。”

杨卓舒说, “在卓达, 只要我想上一个项目, 我就能上, 即使全体员工反对, 我也不会改变。至少到目前为止, 我没有因为部下的反对意见, 放弃我认为是好的项目。”

杨卓舒说, “一个人当家做主的好处很多, 免去了太多的环节, 说干就干, 时间短, 见效快。”

杨卓舒还说, “我永远不会让我的公司上市, 我不会像很多企业一样, 吃完了银行再吃财政, 吃完了财政又吃股民, 中国的股市有太多问题, 我不参与, 我只靠我自己。”

一个资产积累达数十亿的大公司, 居然一直坚持一个人说了算的个体户模式, 真是让人惊讶。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 杨卓舒的个体户模式比家族化管理更加私人化。在杨看来, 即使在家人之间进行股份制改造, 也会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造成冲击。因此, 在放弃股份制改造的前提下, 他也放弃了公司的家族化管理, 他不希望自己的亲人进入公司高层管理。

一起看看卓达集团的结构。

与早期的河北卓达房地产集团相比, 现在的卓达集团已是遍布大江南北的巨型房地产大体系。如此庞大的卓达集团, 杨卓舒当然是董事长。接下来, 杨把自己的集团分成4块:北京卓达集团、河北卓达集团、三亚卓达集团、呼伦贝尔卓达集团。按照通行的公司架构, 杨卓舒应该任命4个人分别担任4个集团的总裁, 这4个人直接由杨卓舒管理。但是杨卓舒不这样做, 他自己亲自担任4个分集团的总裁。

毫无疑问, 这样的管理结构必然导致杨卓舒事必躬亲。记者发现, 杨卓舒非常累, 每天的工作时间长得惊人。早上8点多起床, 白天的主要工作是出门巡查、接待、开会, 晚上则集中处理文件、制定计划, 一直到凌晨3点。而且越是到半夜, 杨越兴奋。如此漫长的工作时间, 必须有一批人围绕着他服务。杨卓舒一共有10个保镖, 这10个人既要负责杨的安全, 又要负责杨的生活起居, 他们忙碌的程度一点不比杨卓舒少。

有人曾经跟杨卓舒建议, 适当对卓达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 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没等说完, 杨卓舒就果断否定了这个想法。杨说:“我一向认为, 给员工股份不管用。第一, 给员工的股份参与不参与流通, 是个问题。不流通股份就不增值, 员工会有怨言;如果流通, 很多员工会贪图眼前利益, 拿到钱以后随时离开, 那么, 公司就白给了。第二, 当钱以股份的形式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员工不但没有积极性, 反而产生巨大的惰性, 在中国, 那种有着巨大的责任心、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人是少数, 不要脱离中国的社会背景来考虑公司治理结构。我卓达坚决不搞股份制, 如果非要搞, 徐镜人的营销回扣管理模式也不是现在的办法。”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 篇10

相比西方古典建筑文化而言,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以下这样三大基本特色, 需要认真加以新的审视, 以汲取其合理的营养。

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

中国文化哲学的早熟, 使之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灌注和培育比其它建筑体系显得格外的悠久、自觉、深刻、成熟, 因而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文化哲理更加突出, 更具普遍性。从宫殿、寺庙建筑直至普通民居、小品园林, 无不充满丰富多姿而又深沉高迈的哲学意识。正如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 中国建筑精神在于“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 城乡中不论集中的, 或是分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地出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 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中国建筑文化哲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举其大要可列陈数端。

首先, 在对建筑的名称上, 就可看出强烈的文化意义。如称建筑群中位于主体位置、形体高大的建筑为“殿”或“堂”。据《释名》:“堂, 犹堂堂显貌也, 殿, 殿鄂也。”这是将形容词名词化, 以之命名这种高大壮丽的建筑, 可说是形神韵皆备, 这名称本身就已含有某种文化意味, 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不似西方建筑, 直呼其名为教堂或神庙那样直白。又如“馆”这种建筑类型, 据《说文》:“馆, 客舍也。”从食、从官, 为宾客食宿之处。初始本义, 即“客官居所”, 如招待所, 因而有欢迎、公共用途之义。后加延伸义, 则赋予社会学意义, “馆”字便大行其道, 用于学馆、公馆、会馆, 以至现代的图书馆、旅馆、博物馆等等。这个“馆”字便含有迎接、开朗、活泼、公用的含义, 使这类建筑性格特征展露无遗, 其文化意蕴也溢于言表。

其次, 对建筑这一客观对象的定义理解, 中西的观念也大异其趣。关于“建筑”的意义, 在西方建筑学中, 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说法, 诸如“建筑是庇护所”、“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总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空间的艺术”等等。这些说法固然都有一定的真理性, 但究其建筑哲学的高度, 都不及中国的定义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据可能传至汉代的古籍《黄帝宅经》, 其中有一句十分特别的话云:“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 人伦之轨模。”意思是建筑 (住宅) 是介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汇聚集之处, 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准则的空间存在模式。这句话前半句说的是建筑的自然属性, 后半句说的是建筑的社会属性。

建筑的本质, 可以说是用独特的“住”的建筑语言, 表述营造者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哲学观念, 以及他们对人生观、宇宙观的把握和理解。应该说, 中国建筑文化对于建筑的哲学定义更明确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

第三, 应用阴阳数理哲学的方法指导中国建筑的营造, 以体现中国建筑的艺术精髓, 从而成为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主义美学原理。被誉为中国哲学之源的三千年前的周易哲学奠定了中国数理哲学的基石。《易·系辞上》:“通其变, 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 遂定天下之象。”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象”。以数取象, 以象喻理, 以理成境, 这些原则都强烈地灌注于建筑营造设计之中, 达到和谐有序, 情理相融的艺术感染力。如住宅作为“阳宅”采用“阳数设计”, 先秦典籍记载建筑等级要求, 以横向三、五、七、九开间的奇数展开, 高度尺寸也按等级以奇数决定。帝王大朝金銮殿号称“九五之尊”, 则取阔九间、深五间为建筑最高规格。惟一例外按偶数设计的是藏书楼, 如文津阁、天一阁, 取开间六、层数二, 是依据《易·河图》“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的思想确定设计原则。至于北京城市规划, 天坛布局与个体设计其应用数理象征主义手法更是达到极高成就。

第四, 独特的礼制建筑是中国建筑博大精深文化哲理的最集中体现。如明堂、辟雍、坛庙、宗祠等等, 其源起悠远。这种建筑型制具有极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纪念性, 集中反映了宗法礼仪、意识形态、哲理观念, 不但在使用上包含着重大政治社会内容, 而且要求有更高的艺术形式加以表达。没有这样的礼制建筑, 甚至“国不将国, 君不将君”。因此, 这类建筑的哲理精神显得更为鲜明和突出。

在这方面, 北京的天坛建筑群尤其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天坛以“天”为主题, 充分表达中国人的“天园地方”古典自然哲学观, 其数理构图比例、群体组合等方面手法和技巧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祈年殿作为“时间的建筑”, 环丘台作为“空间的建筑”, 整个天坛就是一座反映东方宇宙时空观的哲学建筑。这种大手笔使这座建筑成为惟一的天下独步之作, 被中外识者赞誉为“完美无暇”的古典建筑精品。

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伦文化, 而中国传统哲学则是一种伦理哲学, 不像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古典文化是神的文化和神的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重情知礼的精神渗透在中国的几千年社会生活之中, 建筑作为社会生活的文化容器, 必然在各个方面强烈地体现这种精神。不仅是宫殿、寺庙建筑, 尤其是居住建筑更是如此。从建筑布局、功能使用、空间环境, 到构造尺度、装饰装修、家具陈设等等无不浸染着人本主义的精神追求。这种人本精神在设计理念上集中表现在以下诸点。

一是以人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在平面布置和功能使用要求的安排上, 十分注重使用对象相互关系的决定作用, 并成为一条设计基本原则, 也就是“人伦之轨模”的设计原则。即是说建筑设计最根本的是要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确定的规范关系。建筑就是人际关系的空间模式。如作为封建统治中心的皇宫, 不仅要采用庄严、壮观的构图手法来突出皇权至上的设计主题, 更重要的是要遵从礼制名份, 尊卑等级, 反映封建宗法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北京故宫布局就是这样的范例。在设计构思上故宫分前朝后庭二大部分。外朝属阳, 天子公事之用置于前, 设三大殿, 空间处理宽敞、通达、宏伟。内庭属阴, 寝室生活之用, 置于后, 设二宫, 及后妃六宫六寝, 空间处理则紧凑、亲密、精细。在一般住宅四合院中人伦关系反映在平面布局上更是十分严格。长辈住上房, 哥东弟西, 女眷居后院不迈二门, 如此等等。其功能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以及各式人等在其中的活动规律。

二是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尺度。中国建筑总的来说均以近人的尺度营造形象、空间和环境, 显得亲切平和, 以阴柔之美的艺术感染力见长。即或是高大壮丽的宫殿、寺观, 尺度虽有扩大, 但也有所节制, 把握适度。不是以超乎寻常的夸大尺度使人在建筑面前感到渺小得似乎并不存在。不象西方哥特建筑或罗马穹顶教堂建筑那样, 尽其无比的尺度夸张, 追求疯狂的高直空间和宏大飞升的穹窿, 目的只在营造神的空间和气氛, 无视人与空间的亲和力, 只是让人在这种空间中压抑得听任神的驱使摆布, 实现宗教对人心灵的震慑。中西建筑美学观不同尺度的应用就在这空间环境人与神体验的区别。因此可以说, 中国建筑空间尺度是以人为本, 而西方建筑空间尺度是以神为本的。

三是建筑环境的教化功能。讲修养、重教化、广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一条准则。在营造建筑环境中这条准则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众所周知, 无论寺庙修行或家居休生养性, 应用对联, 匾额等装修手法, 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儒教家训等同建筑结合起来, 形成强烈的人文环境, 达到教化的目的。各地传统民居形形色色的装饰图案, 如砖木石三雕, 陶灰泥三塑, 油漆彩画等, 讲求“鹿鹤同春”、“喜雀闹梅”、“遍地呈福”等等图案象征生活美满、吉祥如意等寓意, 莫不表达礼乐并行、情理通融的人生追求和耕读文化的生活乐趣。在满足建筑物质功能的同时, 刻意强调建筑精神功能的重要意义, 有时甚至后者更重于前者, 成为中国建筑人本精神的一大特色。

四是建筑组合整体有机的群体意识。中国建筑在观念上从来是整体重于布局, 群体重于个体。在营造方法上, 院落围合重于室内分划, 有机统一重于单体表现。所谓一座建筑常常指的是一群建筑的组合体。如民居中常以某院代表这一组群若干个院落, 诸如“王家大院”、“李家大院”等称呼, 都是若干幢单体的组合, 是一个“群”的概念。院落是建筑群体组合的基本空间单元和母题。庞大的建筑组群都由院有机衍生而成。同西方院落不同, 中国建筑院落的构成和功用常被赋予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 要懂得中国建筑, 必须要懂得中国建筑的“院落精神”。“院落”是中国建筑的灵魂和精髓。中国建筑文化即是“院落文化”。这种“院落文化”也就是中国建筑人本精神群体意识的体现。虽然它源自家族血缘政治的产生, 富于封建宗法的色彩, 这是客观社会因素的消极影响, 但就群体组合有机统一整体的设计意念和方法上, 却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

以周易为肇始的阴阳哲学被称为中国传统哲学之母, 与西方古典哲学相比, 最本质的差异莫过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 大致反映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 强调人为营造应与所处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人居环境不仅是指建筑本身, 而且还应包括这个建筑内外空间及其周围自然环境。建筑应成为这个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纳入其中, 与之和谐而统一, 与之适应而共存。这一环境观念早在三千多年的周代就十分明确。据其时的《诗经·斯干》所载, 在描写周姬王妃子的宫殿如何建在山下水边大自然的环抱中, 就抒发出“秩秩斯干, 幽幽南山”的赞叹诗句。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描写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作品不可胜数。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赋》等更是其中的名篇佳作, 留传千古。以致建筑与文学结成不解之缘, 赋予了多少建筑构思和建筑美学的灵感与创作的激情。

第二, 风水学说的广泛应用。风水学说古称风水术, 从建筑选址相地, 建筑环境配置, 到与周围山川自然环境协调的宏观把握, 以至家居陈设等局部关系, 所有建筑空间环境各要素无所不包, 互有对应, 构成一个庞大的“天人合一”人居环境观照体系。从现代科学观分析, 不少论者认为“风水理论实际上是包含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等等的一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包括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关系学等等内容的人文社会科学。从大建筑学观点看, 风水学说就是古代城市规划学, 它同中国营造学、园林学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建筑理论。遗留至今的许多寺庙、陵墓、民居等古建筑, 如北京的潭柘寺、十三陵, 陕西的黄帝陵、乾陵等例证不胜枚举, 它们多是在风水理论的指导下选地建成的。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村镇聚落等众多实例, 都是给我们展示了无比丰富的特色鲜明的“风水宝地”建造佳作。

第三, 山水城市的创造与发展。在世界城建史上, 中国的山水城市是独具门类、别有风格的。中国的传统城镇以至乡村聚落几乎无不与“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历史文化名城, 如桂林、苏州、杭州、常熟、重庆等大多是山水城市。虽然它们营建的理论基础是风水学说, 但其指导思想都是“天人合一”的阴阳哲学原理。古之风水术, 又称“山水之术”, 即研究人居与山水的关系, 也就是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学问。从小规模的田舍村庄, 以至于在更大的聚落范围内形成具有浓厚人文意蕴的山水城市。孔子有云:“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赋予山水以人的感情, 山水中寄托了人生意义, 山水城市也就是最理想的人居环境之所。山、水、城具有共生的生态关联自然性, 共存的环境容量合理性, 共荣的构成要素协同性, 共乐的景观审美和谐性, 和共雅的文脉经营承续性这五大特征。这些特征同当今所提倡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十分相类的。

第四, 崇尚自然的环境美学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及审美心理结构中, 在崇尚天道自然的思维模式影响下, 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美的观照对象。

这种环境美学观的本质特征在于“中和美”的谐调。在大地的自然景观中, 山是形形色色的, 水是千变万化的, 其美也是多姿多采的, 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选择和观赏评价的角度。在传统儒道文化培育下, 把最美的山水赋予“中和之美”的特性加以推崇。如概括山以五形, 以木山为佳, 水以多曲, 以冠带形为丽。“中和美”的核心在于“和”。“美在和谐”, 这才是美的真谛。

这样的环境美学最集中的体现便是中国的自然式园林艺术。中西园林之间一个重大美学区别在于环境经营中意境的创造。中国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最高的美学理想是“意境美”的追求, 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 并同时给以人文的熏染, 提高艺术修养, 从自然的意境美达至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 直抒胸臆, 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 的确达到了“大美不言”、“物我两忘”的崇高境界。

中国特色民主道路 篇11

关键词:民主,中国特色,公民社会

一、民主

民主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意为人民统治。通俗讲就是公民当家做主人,体现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和表达意愿的权利。民主除了实质性的概念——人民当家作主,还有一个程序性的定义:民主是公民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机制。

“民主政治的真谛,简单说,就是人民能控制政府,尤其不让政府违法侵害人民的利益。假如政府违法侵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能执法相绳,使政府赔偿损害,或使政府的负责者不得不挂冠下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既深刻地说明了发展民主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意义,也反映了民主建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二、中国民主道路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进入不仅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而且培育出了积极活跃的政治参与主体,拓展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了相对应的经济基础,但是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来,在政治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实现民主的政治生活和多元经济生活的共同发展。

(二)发展公民社会的要求

促进民主治理,建设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改善公共服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基本目标。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兴起,对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公民参与,推进基层民主,推动政务公开,改善社会管理等,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我国民主政治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三、中国特色民主道路

(一)民主与法治结合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是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客观必然性。要求民主的立法程序制度化,从法律草拟,草案提出、审议讨论的整个过程,如何听取民意、吸纳民意,什么样的法律草案要提交全民讨论,最好都要立个章法。民主如果没有法治的有效配合,就有可能产生暴政。唯有在民主政治的保证之下,法治才能成为真正于人民有利的一种制度。也唯有在民主政治的保证下,法冶才更易求其充分彻底的实施。

(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1、彻底废除家长制。

邓小平指出:“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不彻底消灭这种家长制的作风,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党内民主,社会主义民主。” 家长制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也是产生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彻底废除家长制。

2、健全领导班子成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操作程序和规则。

在少数领导者权力过于集中的情况下,民主只能根据领导者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去发扬,而不是根据法定的程序、制度去执行。正如邓小平所说,有了程序和制度性的东西,党内民主就不会因为领导者个人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不因个人的干扰而遭到破坏,从而在制度和程序上防止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发生。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应尽快建立相应的程序、规则。

3、明确领导者权力约束规范。

发展党内民主,要明确规定领导者的职责,对领导者的权力给予明确的制约,并有效地保证这种制约的程序性规定。这需要我们党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改革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机制,调整权力结构,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黨内民主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

(三)发展基层民主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并且提出了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形式,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发展基层民主的进程中,要努力不断地扩大基层群众的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基层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并要求推进和完善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四)创建“善治”型政府

善治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这种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参与政治管理的权利。公民必须具有足够的政治权利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才能促使政府并与政府一道共同形成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善治是民主化进程当然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当代民主新的实现形式。善治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其过程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它的重要特征是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和公正。

(五)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深化民主政治理念作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这在中国民主政治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将深刻影响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也是顺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六)发展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

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公民和社会拥有相对较多的自治权力,而公民和社会的自治主要是通过民间组织得以实现。因此,政府部门与公民社会对社会政治事务的合作管理,是实现民主治理的关键所在。发展公民社会,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助于推进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是民主治理的基础。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也同样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树理,王东虓,陈垠亭.公民意识读本[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闫健.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培育中国特色大学精神 篇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我们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我感到,在实践中,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大学精神”的培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到弘扬。

实际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本身就具有与社会主义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基因。如果说,对传承知识、探索科学奥秘的崇尚,对思想个性的尊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照等已成为大学所共同追求的价值,那么,中国的大学精神还具有自己的特质,即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摆脱奴役压迫,在党的领导下从革命走向发展的历程,也正是我们的大学探求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历程。这就使得中国大学在自身精神文化传承中,蕴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许多特质:一是拥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报国情操,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二是格外珍惜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把学习、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作为本职;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

与历史积淀、人文脉络、地域熏陶相关联,每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都各具特色,这表现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校风、学风等各个方面,体现为独特的品格、追求和魅力。对于南开大学来说,百余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样一种品格: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爱国道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公能品格,充满朝气、面向未来的青春精神,“文以治国、商以富国、理以强国”的价值追求,“文质彬彬、智勇真纯”的理想人格。这是南开大学长期办学实践经验的升华,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南开表达”。

南开大学结合自身的历史传统与风格特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近十年来,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设立理论创新专项基金,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们每年派出近百支学生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基层、农村和厂矿,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科技创新、支教挂职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改革发展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自觉性。

多年来,讲校史、唱校歌、诵校训、戴校徽、鸣校钟以及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已成为南开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每年评选的“伯苓班”、“周恩来班”、“周恩来奖学金”被师生视为最崇高的荣誉;严范孙、张伯苓、周恩来塑像和西南联大纪念碑、校钟等人文景观已成为南开大学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

通过学习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我坚定了一个信念:要再接再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使莘莘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实践者、弘扬者。(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

((选自《光明日报》2012-11-13)

上一篇:医患沟通模式下一篇:加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