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商业街

2024-08-21

中国特色商业街(共11篇)

中国特色商业街 篇1

一、引言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影响银行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1] (P8) 。它是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评判因素。近年来, 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比比皆是, 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和学术基础。股份制改革以来, 尽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其公司治理并未引起相应的关注和重视, 甚至在学术界和业界存在一些质疑。国有商业银行的“一股独大”、政府行政干预、内部监控机制以及市场约束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完善。因此,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等进行系统地总结和归纳, 提出下一步治理重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系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否彻底、经营是否健康稳健、金融系统是否安全等重大问题。本文基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 对当前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治理现状和特色进行总结和归纳, 并提出优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公司治理现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是在长期的改革中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 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 有必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银行的改革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发展历程

1.1949~1978年:大一统的银行治理结构。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的经济在单一的计划体制下运行, 造成银行体系完全依赖于行政力量的管制, 银行的公司治理远没有得到重视。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 银行的商业化运作远没有得到实现。行政力量的干预使得银行的产权、内部管理处于混沌状态之中, 各项权利都集中于国家和政府。银行管理人员均由国家指派, 银行业绩以是否完成中央的计划任务为准。由于缺乏内部激励机制, 管理层和员工的工资基本上没有区别。银行的监管也主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 银行缺乏约束和创新动力, 运行效率极其低下。

2.1979~1993年:公司治理萌芽阶段。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开放作出了明确指示, 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随即在1979年2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 恢复了农业银行从事农业和农村信贷的主要功能。之后,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从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分离出来, 成为专业性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也正式被赋予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至此, 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 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这一阶段, 由于四大专业银行实行了企业化管理, 允许业务交叉, 竞争机制被引入到金融领域, 银行的所有权开始由纯粹的国家向以国家为主的、包括地方政府和国有机构的多元化主体发展;董事会、监事会成立, 市场化运作的监管机制开始显现, 但计划色彩依然比较强烈, 主要表现在产权的高度集中[2]。

3.1994~2002年:公司治理起步阶段。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现代企业的概念和特点。同年12月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逐渐得到制度上的保障。然而, 计划经济体制固有的弊端给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发展带来诸多困难。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但效果不明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与日俱增。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正式颁布实施, 国有银行开始由行政化管理向商业化运作方向改革。然而由于缺乏制度上的创新, 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公司治理的缺乏使银行的商业化很难实现, 因此公司治理逐步得到重视。

4.2003年至今:公司治理不断完善的阶段。2002年前后, 受原计划体制的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积累了巨大的资金问题和系统风险, 严重威胁到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的发展, 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且损失率惊人;资本金严重不足;经营效益严重低下;产权主体缺失, 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2002年, 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 强调了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权利。同年6月份,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2003年开始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试点;2004年3月和2006年4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先后发布了《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和《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3]。经过近10年的努力,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 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等各项指标均处于世界前列。总体来看, 这一时期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得以真正建立和完善的关键阶段。

(二) 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现状

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但从发展脉络不难看出, 其治理效果甚佳, 水平不断提高。

1.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国有产权进行了改革, 实现了从“单一产权”到“多元产权”的转变。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绕不开产权改革。不进行国有产权的改革, 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遗留下来的问题并实现良好的公司治理, 也不可能真正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股份制改革之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完全属于国家所有。2003年年底, 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被选为实施股份制改革试点单位, 拉开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序幕, 至2010年7月15日和16日农业银行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均实现了股份制改革。尽管改革还不够彻底, 依然存在一些严重问题, 但这一改革的实施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添上了浓厚的一笔, 也为其公司治理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2. 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 实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安排。

1997年,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监事会暂行规定》, 为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监事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随后, 在一系列的政策指引下, 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稽核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股东大会等机构, 这些组织是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构, 它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备”和内部环境。

3. 内部监控和风险防御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部监控机制的建设, 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随着内部监控制度的不断完善,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不良信贷和不良信贷率出现了“双降”的良好局面, 在金融危机中也抵御住了风险, 凸显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4. 完善了外部监管制度和环境。

公司治理是一个内外互动的动态过程, 外部环境的优化也是企业公司治理的必备内容。2003年,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金融界人士的期待中诞生, 为发挥有效监管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水平注入了新的活力, 完善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环境, 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与此同时, 我国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蓬勃发展也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提供了外部条件。资本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形成了巨大压力, 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对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竞争, 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朝着更加健康、稳健的方向前进。

5. 形成了较为规范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的披露是股份制企业公司治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为投资者及其相关利益者提供有益的信息, 是体现企业是否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内容之一。自股份制改革以来, 各国有商业银行都实行了每年发布年报的制度, 积极公布自己的财务现状和相关信息, 接受市场的考验。这既能体现国有商业银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决心, 也能充分反映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和问题。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色与存在的问题

在长期的改革过程中,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既借鉴了国外的成熟经验, 也根据自身条件和因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治理特色。同时, 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特色也决定了其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中国特色

1. 文化特性产生的特有治理模式。

文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应该根据自身的文化特性、社会实际等因素加以选择。文化的高度渗透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模式的深刻体现, 也是决定我国公司治理能否真正得到完善的核心要素。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崇尚儒家文化、缺乏法治意识, 而西方的文化则注重平等自由、尊重法律制度、崇尚科学管理, 因此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儒家文化中的权力距离、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较低的不确定性规避、女性气质的倾向等特点导致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出现人事任命上的行政指派、激励约束制度的扭曲、经营上的行政干预过多等现象。这不仅造成问题的解决靠的是人缘关系而非规章制度, 而且严重束缚了人们的自主性, 压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4]。

2. 党组织领导的鲜明特色。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党组织在企业公司治理中的特殊引领地位,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中, 除了需要充分考虑构建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等基本的治理组织外, 还需要考虑党委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和指导作用。这是我国企业公司治理中区别于任何其他国家的鲜明特征, 也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中国特色之一[5]。

3. 政府干预的决策模式。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最大特征在于政府的行政干预, 这是与西方现代企业的最大区别。政府的参与往往扭曲了公司的发展目标, 将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带入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 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与经营性任务并存的局面[6]。政府干预也使得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成员的任命由政府决定, 董事长由各行的党委书记兼任, 众多决策通常都由党委会研究确定, 产生了诸如人事任免和决策研判由政府负责、职能分割、监管混乱等特殊现象[7]。

4. 独特的内部监督机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监控机制的建设既不同于英美法系国家, 也不同于大陆法系国家, 而是采取了两者兼容的措施, 形成了既有监事会也有独立董事的监控机制。2006年的新《公司法》明确了董事会与监事会并列的决策监督制衡机制, 形成了董事会、监事会与经营管理层三者之间权力制衡的基本格局。但随着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 形成了“董事会、监事会与外部独立董事同时并存”的独具特色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监控关系[8]。

(二)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1. 国有股权的绝对控股问题。

经过近10年的股份制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虽然发生了改变, 但依然没有扭转国家对整个银行的绝对控制地位。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国有股份分别达到了67.6%、70.7%、57.13%和82.7% (1) , 均处于绝对控股的地位。国有绝对控股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包括政府对银行公司治理的过度干预、股东至上主义的泛滥、监督制衡机制的缺失等问题。由于政府股东“一股独大”, 缺乏市场竞争, 使得其完全依赖行政手段动员和分配金融资源, 国家必须为此支付高昂的信息成本并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9]。因此, 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控股对银行的业绩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从长远来看, 国有控股银行由于内部缺少制衡机制和国家的过度保护会产生巨大的风险, 最终不利于其公司治理。

2. 内部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是影响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股独大”现象的存在, 高层管理人员均由政府任免, 这造成银行内部各管理层的权力界限不明确, 各级监管力度不够, 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此外,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构的设置也存在严重问题, 如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设置问题。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董事数量有限且大部分身兼数职, 难以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而监事也成了公司的摆设, 其与董事会成员有密切关系而成为了旁观者, 没有形成独立的监督效能[10]。

3. 激励约束不足。

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员工和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和风险防范的责任感, 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银行内部出资人缺位现象比较普遍, 导致没有人对经营者提出要求, 所以也不可能真正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薪酬是体现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的主要指标。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薪酬基本上是以短期激励效应的现金激励为主, 而没有形成长期激励效应的限制性股票奖励和股票期权等薪酬形式[11]。以2011年为例, 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各董事长 (行长) 薪酬分别为97.14万、102.8万、100万和106万;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的行长年薪却分别为150万、535万、511万和869万 (2) , 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高管薪酬。这样就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约束流于形式, 不但管理层的工作业绩会因激励不足而下降, 风险控制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4. 缺乏公司治理的法治环境和文化熏陶。

现代企业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没有法律作为支撑, 公司治理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这造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组织构架之间职能不协调, 即所谓的“形似而神不似”。我国的银行同时受全国人大立法、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部门行政法规、银监局文件、地方政府法规等多重制约, 法规间的冲突与摩擦不断, 有效法律的供给也严重滞后于银行的实践。且司法不能很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还受到行政的有力干扰和腐败的困扰[1] (P84) 。文化因素也是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一大潜在内因。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缺乏现代企业制度所倡导的公平、法治、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 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很难建立相应的企业治理文化, 往往导致内部治理权限边界的逾越和监管的模糊, 产生法治道路上的文化阻碍效果。

5. 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模式有待改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模式为“股东至上”, 忽视了对相关利益者的保护, 不仅严重侵害了相关利益者的权力和利益, 而且还造成了治理的低效率[12]。这种治理模式的形成与国有产权的一股独大有很大渊源。国家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控股股东造成所有者产权约束弱化, 忽视了债权人、投资者等的利益, 进而极易产生内部人控制、系统风险等问题。

6. 外部治理环境与内部治理需求难以匹配。

当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确立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稳健和健康的公司治理目标, 但是很多外部因素却制约着这一目标的实现。这些外部因素主要是来自市场的配套要素, 包括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并购市场等。由于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还未真正形成, 即使制度上允许通过市场进行高层的任免和评估机制的建设, 也会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实现。充分竞争的产品市场有助于使银行管理层的经营成果具有可比性, 克服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下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为解决代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但由于产品市场的不完善, 商业银行之间缺乏竞争, 导致了外部约束不足。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也不是很完全, 缺少相应的机构投资者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当然, 这些要素的培育和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四、优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对策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永恒的话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就必须进一步优化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 逐步解决诸多治理问题。

1.逐步改革“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产权改革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争议较大的议题。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但还远没有扭转政府行政过度干涉、权力边界模糊、监管不力的传统局面。因此, 长期来看, 由于产权决定利益分配和治理模式, 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股份有必要再进行缩减, 可以将现有的国有绝对控股改为制为国有相对控股。在市场要素比较成熟的条件下, 还可以尝试国有商业银行私有化试点。当然, 私有化也可以有国有股份的参与, 但股份不宜太多。

2.调整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职权分配, 厘清公司治理权力边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中, 既有代表党对银行进行指导和监督的党委会, 也有对银行进行全面监管的监事会和独立董事;既有代表股东行使各项权利的董事会, 也有政府组建对银行进行外部监督的银监会。这样一种格局反映了国有产权集中造成的决策机制行政化色彩浓重, 既不利于降低委托代理成本, 也模糊了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监督制约作用。因此, 要想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水平, 必须弱化行政控制, 妥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职权的划分, 厘清各部门的权力边界。

3.完善内部监控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监控机制的选择不在于形式上模仿与否, 关键在于能否有效降低监督成本[8]。因此, 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监控机制就应该在不影响监控效果的前提下用最有效的方法简化组织机构, 提高法律制度在公司内部的运行效果, 加强治理文化对公司治理的正向导向作用, 强化董事会、管理层的责任和义务等。例如, 可以尝试取消职能重叠的独立董事或监事会, 加强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 健全权力监督制度, 完善内部制约机制。

4.逐步从“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转变为“共同治理”的模式。对于上市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来说, “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国有股权的弊病, 虽然保护了股东的利益, 却侵害了投资者等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性的竞争力来源于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治理机制的完善,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该建立在国有控股的产权基础之上, 遵循共同治理的原则实现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统一, 在治理过程中既要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又要强调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的保护[13]。因此, 在改进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过程中, 有必要通过投资者、客户、职工、政府参与公司治理来弥补“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缺陷, 并通过共同治理模式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和各方利益的均衡。

5.通过实施外围突破, 完善商业银行外部治理环境。目前,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取得较大成效的情况下, 内部治理很难得到直接突破, 通过外围突破来完善公司治理是一条比较好的途径。这里的外围突破主要是指通过市场的要素分配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的市场治理。市场治理的主体主要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并购市场、经理人市场等等。这些市场对银行的管理层构成持续的外部约束, 其市场环境与竞争程度越高, 越有利于银行治理的改善[14]。因此, 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还可以通过形成公平竞争的经理人市场、发展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以及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 以实现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外部监督和外部治理的效果。

6.加强商业银行法治建设和治理文化的培育。要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法治建设, 有必要减少政府对司法的行政干扰, 厘清政府与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此外, 还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等的法律建设, 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法治建设铺平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公司治理的部分也需要尝试改变。首先要加大现代企业制度的宣传, 对员工和管理层进行专门性的培训和教育, 构建现代企业团队文化, 其次, 政府应减少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干涉, 以缩短权力距离, 改善权力在企业组织中的不平等分配程度;再次, 强化法治观念, 营造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法制环境;最后, 通过长期和短期的激励约束制度从文化和制度的结合上来调整各利益主体的行为。

五、结论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是在长期的改革中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自1992年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来, 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不断地改革, 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尤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逐步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等组织架构, 银行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不良信贷取得了“双降”, 公司治理取得预期的效果。然而, 成绩的背后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框架已经形成, 但运行效率和独立性还不如人意。主要问题表现在国有产权的“一股独大”所导致的内部监控制度的不完善、约束激励不足、监管权限模糊、外部市场治理不力、法治环境和治理文化缺失等方面。今后,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既需要内部治理结构的不断升华, 也需要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市场机制的完善等配套措施的改善加以推进。

摘要:近年来,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治理结构不断优化,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框架, 具体体现在治理中的政府干预、党组织的监督职能、传统文化对治理的深刻影响、独特的内部监督机制等方面。然而国有商业银行还存在国有股份“一股独大”、内部监督机制存在缺陷、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治理模式有待改进、缺乏法治环境和治理文化、外部治理环境与内部治理难以匹配等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改进有赖于逐步改革股权结构、完善内部监控制度、转变治理模式、发展外部市场要素、加强法治建设和培育治理文化等。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国特色,股份制改革,治理模式

中国特色商业街 篇2

万达集团被公认是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最大的房东。从住宅到商业、到服务、到旅游、到文化,万达每一次都走在行业前面。

如今的万达,发明了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地产策划发展模式—综合体发展模式。深受业界好评的万达武汉楚河汉街项目,不仅成就武汉一个著名的商圈,也改变了武汉的功能和定位。

万达向商业地产策划转型始于2002年,10年来,万达不断创新,推出4代产品。第一代产品“单体店”,万达通过引进沃尔玛等主力店入驻,进而拉动小商铺的售价而获利;第二代产品“商业组合体”,此时万达的身份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地产策划开发商,而是一个类似于城市经营者的角色,人与环境、人与城市、人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万达商业的发展为中国地产企业显示了中国商业地产生态圈的发展和进化,为商业地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范本,它向业界展示,商业地产不只是收租物业,而是改变城市功能、结构的产品。

王健林对宏观经济环境及微观市场变化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中国企业家》杂志曾经这样评价王健林,“他深谙政府之道,左右逢源。他对大政方针、行业趋势、发展热点,始终抱有远超普通中国商人的热情。他是这个时代出色的机遇猎手,发现最厚的雪—利润丰厚的地产行业;最长的坡—城市化进程、消费勃 兴的几次重大的机会。”

作为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常客”,在年会上王健林总能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判断行业趋势,预测发展热点。

国的经济也要进入调整期,他认为“中国自己的问题是最主要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基本上10年是一个周期,2008 年又进入了周期调整期,后面加上自身的紧缩等原因,美国的金融危机只是对中国的经济调整起到了一个加速或者是加速下滑的作用。只有认识到这点,中国下一 步决定策略、决定企业发展,才能真正找到方向,做决策不能老盯着美国”。

衡量一个企业家是否真正的成功或做到精神和物质共同的富有有两个标准,一是看他怎么赚钱,二是看他如何花钱。他说人要赚钱或者花钱应该有三个层面,第一为自己赚钱,第二层面为事业、为名利、为成功赚钱花钱,第三个层面就是为了慈善赚钱。这方面美国走在我们前面,而且如果大家都能把赚钱、定位在更高的层面,就不会有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问题。

纵观全球,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仍未见底,继续深化;大选之年的政治变局、大国冲 突,让 全球经济平生不少波折。另一方面,以往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发生重大的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走出泥泞提供新的引擎。如今,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远见者已经觉醒,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如何?在以“重塑商业安全边界”为主题的2012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中,王健林将跟您共同探讨中国经济大 势、中国房地产业走向等问题,敬请期待。

中国特色商业街 篇3

一、城中村商业运转模型

城中村商业活动主体主要包括村民、租户、经营者和村外消费者。(经营者也是一类的租户,因其特殊性在此分列出来。本文所提的经营者包括店铺老板和员工。)他们之间的相互经济往来关系构成了城中村特有的商业运转模式,其包括两个部分: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城中村营生的收入用于城中村的消费,它包括三个方面:物业出租是城中村经济的重要特征,村民将房屋租给租户,以及外来经营者,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在村内;租户大多在村外工作,租赁村民的住房居住,并向经营者购买商品;外来经营者一般也租赁村民的住房在城中村内居住,向村民支付租金,并向村民、租户提供一定的生活资料。村民与外来人口的商业往来使得城中村商业初具规模。

公转是指城中村与村外资源的交易及资源流通,主要涉及经营者与村外消费者之间的商业往来关系。城中村商业服务对象并不仅限于本区域的消费者,其所形成的商业街或一定规模的商业中心所聚集起来的规模效应,以及城中村内大大低于城市商业区的消费成本,吸引了部分城市中心消费求廉购买者。因此,城中村自转基础上形成的商业规模,在由公转带来的消费刺激下进一步扩大。在商业繁荣的城中村社区里,公转消费所带来的收入甚至超过了村内消费所带来的收入,成为城中村财富增长的新的切入点。

二、城中村商业特征

城中村作为另类社区,其商业具有一部分社区商业的特点,但也有独立于社区商业的自身特征。

1.物业出租的特色经济

房屋出租是村民的收入支柱,也是城中村最主要的经济形式,主宰这一经济形式运转的理所当然是“亚当斯密的幽灵:市场规则下的自发秩序”。村民为了补偿其土地收益低于竞争均衡价格的差价,最大化地利用可支配的面积和空间,具体办法就是使住宅向更高层发展,以更高层的空间收益置换目前空间收益,因此形成城中村内密集建筑的“怪物”。麓山村内“握手楼”、“亲嘴楼”等城中村风格建筑的分布让人惊叹。伴随着物业出租的产生和发育,物业出租逐步被纳入“霍布斯的幽灵:公共管理”的范围之内。麓山村村委会成立长沙腾麓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着手规范村内房屋出租、租金等的管理。高桥村在社区统一规划管理下,建立起村民安置小区。在高桥大市场的发展及商业市场的规范管理的惠及下,高桥村租金上涨,村民收入随之增加。

图 城中村商业运转模型图

2.低成本的生活消费

城中村居住人口中外来人口数远远大于村民人数,这些来城市打工的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决定了城中村成为城市低成本生活区。据调查麓山村内租户的个人月收入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经济较为繁荣的高桥村内,月支出1000~2000外来人口占总外来人口的四成左右。这样的收入与长沙市的人均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从经济角度来说,低成本生活区降低了城市的生产成本,为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实际上有助于控制城市的营商成本;从社会角度来说,它们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因此作为低成本生活区的城中村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

低成本的生活区特色在商业方面主要表现为廉价的生活消费型商业形态的繁荣。由调查可知,麓山村村内消费者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一日三餐、吃特色小吃、买衣裤鞋帽上面,其中一日三餐的消费人数占总人数的近八成。

3.商业公转的财富

城中村内的外来流动人口基数大、密度高、流动性强,使村内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商业形态,从而自发或规划形成商业街或者商业中心。麓山村自发形成麓山村商业文明街,商业服务业辐射整个大学城;高桥村规划建成批发特色的高桥大市场,商业辐射整个中南地区。在这样的城中村内,服务于村内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的店铺基本与普通的城市社区相当,而服务于村外消费者的公转商业却相当发达,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城市社区。据调查,36.5%村外消费者在麓山村的消费频率在每周1次左右。消费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依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吃一日三餐和特色小吃、买精品店内的小商品、买衣裤鞋帽、泡酒吧上网吧等娱乐消闲消费、美容美发等

城中村在通过公转获得财富增长的同时,某些硬伤也阻碍着商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据调查,麓山村消费障碍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薄弱、市场管理不规范、安保工作不完善等。而高桥村虽然经过规划安置,村内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已然较为完备,但流动人口的复杂性、密集性导致村内治安十分不理想,每年处理的治安案件达几百起。

4.业态齐全但规模普遍偏小

城中村商业事实上已涉及到商业中心、餐饮店、超市、便利店、维修店、美容美发店、书店音像店、家庭服务等几乎所有社区商业业态,基本形成了一个业态较完备、功能较齐全的城市社区。城中村内业态有以下特征:一是店铺面积不大,装修要求不高;二是商品和服务对象主要定位于生活消费品;三是经营成本较低,获利能力较大,经营风险小。由此可知,城中村与便利店、连锁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可以实现对接。麓山村面积仅400亩,位于一土一金的大学城内,本身并不具有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商业价值和可能,但它通过引入各类商业业态发展了社区商业,实现了自身财富的增长。高桥村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运用社会资本等多种手段,引入便利店、连锁店等业态,对“城中村”旧房屋和设施进行改造,使“城中村”彻底改变面貌。

但是,由于商业发展缺乏资金,城中村内店铺规模普遍较小,经营手段原始。而村内存在的内在保护机制又常常限制优势企业的进入,使得城中村商业发展遇到瓶颈。如果可以如高桥村引入企业集团进行开发、经营(如高桥大市场),城中村商业将出现新的局面。

三、城中村商业发展的对策讨论

各个城中村有其特殊性,因此改造措施应立足于村落特征,坚持“一村一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本研究认为对于适宜“加入商业成分”改造模式的城中村,需要通过发展特色社区商业实现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政府实现角色的转换

政府有必要实现一种角色的转换,即从直接参与干预转变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城中村商业发展的环境,具体措施有:①把城中村作为商业据点的方案纳入政府政策与计划,增加其经济价值;②引导市场改造城中村,鼓励主流民间组织与城中村建立企业间的活动;③整治治安的混乱与环境的脏乱差,加强对假冒伪劣商品和不规范的服务内容的管理与引导,营造一个安全清洁的市场环境。

2. 鼓励商业组织成为促进城中村商业发展的主体

鼓励企业做好探索城中村商业模式的先行者。企业应根据城中村特殊的消费需求、消费偏好以及城中村的具体特征来开发城中村的市场空白点,尤其是与社区商业对接的的零售业、连锁业等。做好践行城中村现代业态的实践者。企业应注意与城中村社区搞好公共关系,如雇佣本地员工、提倡文明消费理念等。同时应避免与传统小作坊、小工厂开展不正当的价格竞争,改变城中村商品消费货品化的消极趋势,生产或销售安全优质的名优产品,要注意自身的长远发展,使城中村作为企业进城下乡的市场中转站而不是终点站。

3.合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

社区组织的角色转型也是很有必要的,即将商业主导地位让位于外来企业,自身充当好协调、协助的角色。具体措施包括:培育好村落社区的市场观念,走出狭隘的地区保护主义思想;引导商业据点的改善与发展,协助政府的环境清理,改善商业环境,协助企业发展商业用地,引导商业中心或者商业街的形成;提高村民的就业意识,鼓励当地村民自主就业,并配合政府做好政府与村民、外来人口的利益关系协调;创造工作准备和推荐就业系统,鼓励村民就业和人口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P187.本模型部分参照谢志岿城中村地下经济模型图,有修改

[2]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M】.三联书店,2005,P315

[3]【美】迈克尔.波特 著.高等第、李明平 译.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01,P323

中国特色商业街 篇4

一、从现象出发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实际上是源于客观事物,形成于人对客观事物辩证的认识过程,是人对隐藏在事物偶然性中必然性的一种认识和测度。这种认识和测度,其实质是对事物“内在理性”的一种突破。问题意识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关注的是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它的客观性、预测性和批判性等特点。

《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一文体现出了良好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并不是凭空建构,而是从实践出发,引入问题。在文章开篇,作者就将日常食品的价格反常暴涨作为切入点,将目前社会上广泛接受的中间商炒作与盘剥小农户的观点,作为学者将此现象的深层原因进行挖掘,展开实际情况的陈述,分别对大蒜、生姜、 绿豆、鲜奶、西红柿和苹果、粮食和棉花进行价格变动及中间商在这些产品的流通环节的运作方式进行比较,在比较之后得出一些看似无关联却实际上具有较强悖论的命题。

在实践事实陈述之中,首先明确地列出了大蒜交易的价格波动情况。在这些波动之中找到内在关联性,对其进行理论解释。将每一阶段的数据变化陈列在读者面前,再者陈述这种价格波动变化的原因,将正常的市场变动的周期与大蒜交易进行比较,发现其中部分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导致农民的耕种作物变化,但不能完全解释影响大幅度波动的原因,从流通环节即中间商的不正常现象着手。同时,将生姜的不正常价格波动与大蒜进行比较。它们在生产环节不同, 大蒜在生产之后由于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具备较长的储藏能力;而生姜则不具备此条件,必须短时间内脱手。接下来是对绿豆价格进行比较,绿豆则是具备较好的调控政策,绿豆的涨价是由供求关系产生的。对鲜奶流通业进行比较,在小奶站的兴起之后,中间经纪人对分散小农户具备垄断能力。西红柿和苹果市场中,则出现小农自己进行运输,掌握流通环节,但是仍然在面临掌握储藏运输条件的中间商面前无能为力。而统购统销的粮食和棉花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企业化运作公司起到了稳定价格的作用。

在这一部分,黄宗智教授列出了一系列的现象,从横向上比较了这些产品的价格变动特征,总结其共性和特性,将其内在的关联关系和价格变动相似或相异的趋势中,提取共同的影响因素。这些现象有类似也有相反,但是最后回归到他们属于同一类的生活必需品,在农产品流通环节,面临着中间商的大商业资本与小农户的不平等交易,由此提出了问题,这些现象与中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关系。

二、理论的对话与调适

在《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一文中问题意识逐步转化为理论对于现象与问题的能动阐释,这种阐释在在理论分析和对话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问题的价值产生于不同的理论对于一些经过大量研究的旧问题的新解释,或者是运用新的方法对于一些旧的问题进行新研究。问题的产生是在大量已有分散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对比而成,将看似无关联的各种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表现进行综合性比较,提炼出新的问题。然后运用两种不同的理论来分析这些现象,并试图从两种理论的对话中,不断探索适用于解释中国农业特色的理论范式。黄宗智教授提出新的问题,运用理论对话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同时关注问题的发展变化,试图提出预测性的改革方法。这些方法,无疑是对于问题意识培养、理论本土化、方法范式等创新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理论解释中的反思。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理解这些现象,通过生产关系中的剩余价值榨取来解释农户与中间商的关系。首先从理论假设来分析是否适用于中国现象的解释, 在土地非私有的前提下,农业雇佣关系不存在,而且在此情况下中间商也不是资本家,流通模式从生产农户—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在此流通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再适用,因为其主要解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环节,而不是流通环节。从这两个核心概念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农产品市场中流通环节价格波动问题。然后寻求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解释,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主要以交易成本这个核心概念来解释,而在科斯则设定的交易成本适用于企业,他对流通环节的生产关系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假设出发,小农与科斯理论假设中的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主题,他们的议价能力和自主权完全不同,因此无法用信息获取、达成、拟订和执行契约的成本来解释,而是应当将其看作一种不对等的权利关系导致的高成本。这种不对等的权利关系并不是契约关系,中国的流通关系和西方的契约关系是截然不同,因此不能随意嫁接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象。

对话与本土化的结合。在理论的运用过程中,体现了黄宗智教授一直秉承的观点,必须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来选择和运用西方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将市场交易构建成平等自愿的契约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将其设想成为平等的公司(产业公司和销售公司)间自愿的契约关系。这两者都不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理论运用方面,总结起来是从理论假设前提出发, 将西方理论所在的生产关系与分析对象所处的情境进行比较,在其中找出是否符合理论的假设,必须在理论假设条件被满足时,理论框架才具有解释力。理论的前提不满足,直接套用西方理论,实际上是没有认清当前事实做的谬判。对理论为何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以及这些理论会推理出什么结果,将试错的过程也进行推理,在分析问题时,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宏微观的转换衔接。从一系列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进而与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事实来进行衔接,实际上是将微观的社会实践与宏观的社会理论进行了很好的衔接,从微观层面向宏观层面过渡的过程。在微观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其核心概念,进而升华为理论的构成体。虽然在学术界,对这种反对规范化分析框架的分析路径仍存在很多异议,但从学术分析的方法论上,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中西结合的路径,将西方理论作为参照物,对中国自身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概念的形成与解释

在文中,黄宗智教授提到我们与其从不符实际的理论虚构出发,再试图把实际硬塞入其中,不如从实际出发,然后由此得出交易双方间权力悬殊的“不平等交易”的基本事实和概念,由此看到小农户因此而必须付出高昂代价的现实,以及大中间商和大企业公司因此而能够获得超额收益 / 利润的现实。这就是当前农户和商业资本在流通关系中所呈现的基本“规律”或“逻辑”。从实际出发,寻求符合中国实际的解释方法,也就是新的理论构建的过程。通过与经典理论的对话,来发现新的理论视角和构建新的概念。得出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的总结,小农户和大商业资本的悖论共存于结合,交易双方权利悬殊的不平等交易的基本事实和概念。小农户因此必须多付出高昂代价的现实,以及大中间商和大企业公司因此而能够取得超额收益 / 利润的现实。最后将“小农户 + 大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规模化生产进行对比,为什么在中国前者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首先从土地制度来解释,制度层面确立了小农户生产模式的现实,与全球化市场中农产品的规模化商业资本兴起二者相结合便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模式。而后从经济效率角度,即农业变为副业,辅助劳动力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的事实,大商业资本以不达标、质量不过关等来进行打压价格,农户以隐瞒产量的违约形式将农产品转卖给其他中间商。

四、实践—悖论—反思

从文章整体上来看,作者思路是从悖论开始,将现象与学术理论的推演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尝试运用经典理论进行解释,得出不相符的地方,发现该一系列现象的逻辑和规律, 进而从中国内源性的制度和经济和劳动力结构来进行解释, 并得出结论和对现象的应对措施。

文章秉承了黄宗智教授一贯的写作手法,从宏观上超越了中西方理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模式,而是试图从其中找到中西方理论解释模型中的共同点和中国国内本土化理论的构建。这与布迪厄的理论旨趣不谋而合,布迪厄反对任何形式的宏大理论,反对任何形式的概念浮夸,反对理性行动理论,力图建构一种社会实践的理论模式。黄宗智教授将自身的多学科背景中的方法运用的恰到好处,从实际生活现象出发,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流通环节运作进行了整理,并深入论证。

在黄宗智教授的著作中,比较的视角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在学术研究中,存在多种比较方式,理论的对话与比较, 方法的对比,现象与现象之间的比较。黄宗智教授的文章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一是现象与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之处,也即是现象之间的联系,归纳和总结其中的相同和异同;二是提出悖论,这里的悖论通常来源于两种,与常识相悖和与理论相悖,前者是一般普通人都可以感知,但后者现象与理论之间的悖论则是研究者的心智品质的考验。以微观实证研究的方法,结合悖论来进行解释,实际上是与现有的学术传统不同的路径来进行研究,一般而言,我们通常自上而下的将经典理论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进行解释,而黄宗智教授的研究则是立足于微观实践,从反思中探寻经验事实与经典理论之间的对话。这样可以避免西方理论的先入为主,这种对话中融入了作者的反思性,在看似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寻找的悖论实际上是向经典理论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提出质疑,从中提炼出一个学术研究的路径选择问题:从西方理论中求同,将西方理论作为分析中国事实的基本工具,还是将自身的研究作为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延伸和补充,抑或是如同黄宗智教授那样,从中国经验事实出发对西方理论是否适用于分析中国现象发出质疑的声音?这是一种跳出圈子的思维方式,当研究者还陷入经典的理论如何解释部分中国现象时,其实可以跳出这个思维方式,先反思西方理论产生的历史和制度背景是什么,进而对这些理论的适用假设前提与中国实际进行吻合度测试,这之中必须加以实证也就是实践方式的检验。

黄宗智教授多学科和跨文化背景也对研究的启发与意义。在文中运用了历史学的史料分析方法,将现象的在时间推移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矛盾进行提炼和总结,将变化和不变的部分进行比较和区分。将研究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进行很好的综合,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农业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同一时期中国和西方的主要发展主流进行对比,将理论的产生历史背景和中国实践事实的现实背景进行比较,同时将法律和历史研究的主要关注点进行了综合,法律注重对制度的研究,历史注重对文献的分析,这些方法的运用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也是长期的学术传统形成的成果。

五、启示

特色商业街成功六要素 篇5

《全球采购网站》123trading.com(日期:2005-05-26 14:27)

几乎每一座国际化大都市,都有一条引以为自豪的特色商业街,如法国的香榭丽舍步行街、美国纽约的“唐人街”步行街、中国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它记载着一座城市发展的足迹和历史,并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性街道而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外地人。在河北保定,建成后的鑫龙湾商业特色街,就是这样一条黄金特色商业街。建华北路两侧的鑫龙湾、建华批发市场、东风桥服装批发市场等在古城乃至全省的名气可谓“响当当”,这些市场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购物。鑫龙湾特色街的建成,它将吸引各地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眼球,未来将是保定商气最浓的一条街。

辐射

笑迎南来北往客

特色商业街的功能要辐射整个城市而不是仅在某一地区某一范围内发挥作用。换句话说,特色商业街应是一座城市的开放窗口,它是整个城市经济和商业发展的中枢,是南来北往的客流集散地。

目前,建华北路鑫龙湾商业街可以说是面向本地,辐射全国。许多国内外名吃、名店、名品将进驻鑫龙湾,他们的加入将带动建华北路众多的客商,聚合在鑫龙湾,未来的鑫龙湾将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局面,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地段

风水宝地黄金街

特色商业街应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地价和土地的利用率最高,交通极为便利,建筑物高度集中,有现代化的市政、信息环境,对国际跨国公司有巨大的吸引力。

处于黄金地段的建华北路,交通非常便利,其周围有裕华路、百花路、东风路,使建华北路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建华北路附近还有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公交汽车站,极大方便了市民和外地游客旅游、观光、购物的需要。

客流

熙熙攘攘人气旺

人口因素是特色商业街发展的动力。建特色商业街首先要为商业街的客流量和客流密度作较准确的计算。有了客流的保证,就有了充足的购买力。

有关部门曾做过精密统计,建华北路每天的客流有5万至10万人次,12小时内最多客流可达15万人次。毋庸置疑,待建华北路两侧的项目全部建成后,这条街上的客流将会进一步增长。

历史

经年老街有影响

特色商业步行街要有浓厚的文化、历史氛围。有了浓厚的文化、历史基础,才能够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意识。商业文化特色不仅是商家追求的经营目标,也是未来商业街建设的着眼点。建华北路是传统的商业聚集区,有着久远的历史。解放前在这里就形成了酱菜、铁球、春不老等一批保定最早的商业品牌。而随着建华北路鑫龙湾的全面开发,将成为市区最大的商业中心,形成浓厚的商业氛围。

我们可以看到,建华北路完全符合建商业特色街的六大要素,具有建特色商业街的绝佳优势。

步行商业街成功开发要素

一、科学的规划。我们知道,一个城市的商业开发是一个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街,特别是步行商业街的规划,又是一个城市商业规划的点睛之笔,一条步行商业街在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之后。在具体的一些产品形态方面的规划也显得非常重要。大家可能知道,有些商业步行街由于在前期产品的规划、设计阶段,没有注意或重视商业街开发规律,特别是一些商业以外的投资主体进入商业街开发领域,导致了房地产开发和商业运作严重脱节的情况,这样的例子非常的多。在整个的商业街开发中,一方面有科学的规划设计,在以后的招商过程中,也有动态的调整过程,这要求在规划设计阶段做到弹性设计。

二、准确定位。作为步行商业街的定位,基于几个方面:第一,本地区所在城市历史的渊源和资源。不能过分脱离自身的历史渊源;第二,自己所处的商圈状况。这个定位既

要遵循、依托自身所在区域的商圈情况,也要适当扩大辐射半径,如果定位准确,在招商的过程中辐射的半径就有可能很广,日后经营的范围中销售的方位也可能很广泛。

三、慎重选址。这是非常重要的。98年在天津滨江道,晚报有一篇文章叫《一条护栏,栏死了一个商场》,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最后政府拆除了道路中间的护栏,商场才又获得新生,所以交通对整个商业项目,特别是对步行商业街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四、招商先行。目前在国内一些城市的开发商,在整个商业街建设前期,没有很好的和商家结合,没有明确商家的需求,开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和后期招商脱节。我们一直在倡导大连万达的订单模式,如果在前期和主力商家达成联盟,我们在日后的招商与经营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升。

五、规模适度。从全国商业街建设看,存在求大求洋的现象,很多商业街从1公里到3公里,甚至更长,步行商业街规模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很多的开发商,在开发商业街的时候,更多考虑规模效益,但是忽略了边际效益,按照经济学的边际效益理论,最佳规模产生最佳效益。根据协会近年的总结和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一条步行商业街有长、宽、高的比例要求。我们认为一般的步行商业街,长度在300米左右为宜,特大城市更长,以600比以内为最佳。

从城市情况看,200多米是适合的。集中精力把200米做好是最重要的,不要一味追求长度。宽度,不同的商业街的宽度,我们认为一般讲,应该在十几、二十几米为宜,一些迷你型的更窄一些,大家知道一般人行走路线是“之”字型行走,很少有走到一端再回来。所以街过宽可能导致顾客疲劳,导致商机的丧失。高度,一般商业街的建筑高度以一层到二层为宜,局部主力店铺可以三、四层。因为一条步行商业街中,楼层过高,第一行走不便,人们习惯平行行走,而不希望垂直行走。在一条步行商业街中出现更多的高楼大厦,大家很难驻足,甚至会产生高楼效应,使商业街整体空间产生压迫感。

六、要因地制宜。本地、本区域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最原始的特征,应该是我们最根本的特色所在。今年我们走了几十条商业街,光凯旋门就见到十几个,有的比例甚至是一比一。在媒体广告上、不同的商业街形象都似曾相识,商业街规划设计丢掉了本身民族化的特色,过分追求洋化的东西。

七、错位经营。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零售业竞争已经从店与店之间的竞争,发展到街与街之间的竞争。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在商业街各种类型形态中,特色商业街最具有生命力。而综合商业街,特别是在一个城市如果出现几条,或者更多条的情况下,经营的难度会越来越增大。98年的时候,南京路请国外进行了一个调研,名业态中餐饮是

3、休闲娱乐是3,购物是3。所以购物比重正在弱化,餐饮休闲娱乐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

八、以人为本。不同的商业街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单纯以购物为主;第二个阶段适当考虑了一些对人的关怀;第三是以人为本的原则。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包括非常成功的商业街、步行街,更多的也体现了社会活动中心的功能。

九、强化功能。在一条步行商业街中,一些非购物的功能要日益提高。这些功能的提高,有助于聚集人气,延长顾客在商业街停留的时间,最终还是扩大消费。

十、营造氛围。一条商业街的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商业街建设得像兵营一样,非常整齐,道路非常宽阔,大理石上去了客流下来了,不锈钢上去了效益下来了。商业街对对商业氛围要求非常高。

十一、控制结点。一条步行商业街就好像一首交响乐,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有力。在商业街中通过设置主力店,一些活动和景观设计几个结点,最大限度的聚集人流。

十二、商魂的培育。

我们认为一条商业街应该有魂,这个魂可能是历史上形成的生活资源,可能是文化品牌,也可能是特色服务。所以对一条商业街商魂的培育和树立是非常重要的。商业街要依托历史形成的文化底蕴商业氛围,形成自己的商魂。

十三、有机链接。这个有机链接在商业街规划、设计、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商业街和周边原有商业的链接。比如南花园是新建的商业街,要链接周边的商业圈。在街内也要形成有机的链接,不要割裂。在街的两侧,也要形成链接,不要形成单边的情况,包括一层、二层、三层,楼层之间的链接。在一条商业街整体规划设计中,相关的链接工作非常重要。

十四、成功营销。项目正确的定位、营销理念与务实的手段,对项目的整体运作影响重大。

十五、独特景观。目前很多城市,包括一些商业设施中对景观的设计越来越重视。商业街能够把很好的景观设计出来,形成本地最亮丽的景观特色群,这可能会形成商业和旅游的最佳黄金结合点。

总之我认为步行商业街,只要有了商魂、商脉、商气,同时也有了商道,我们相信它就拥有无限的商机。

再谈影视动画的民族特色与商业化 篇6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商业运作模式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已是许多行业的座右铭。回眸我国的影视动画。从第一部《铁扇公主》.到五六十年代的《九色鹿》、《哪吒闹海》、《大闹天宫》、80年代的《葫蘆娃》,这些获得成功的动画片,在艺术语言上获得突破的同时,无一不是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中汲取的灵感。在动漫被重新得到肯定并蓬勃发展的今天,民族特色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创作之路已是行业共识,民族文化.民族特色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又重新引发人们的思考。

从创新的角度看,民族文化强调个性和独立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态、社会形态:民族文化具有差异性。动画作为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自然要有民族特色,也只有坚持民族特色的创新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打出中国牌。

然而,对于民族特色的理解却不应局限在一些表象的范围,把传统戏剧、文学经典、传统绘画、民族乐器等文化介质于表现形态,是十分保守的。有些经典已与现代人十分遥远,对于动画广大的受众群来说,缺乏一定的认知和体验,更无从谈“喜欢”。观看动画的目的多是出于消遣娱乐。传统元素的使用若失去了娱乐大众的现代创意,必然造成信息传播与接收心理的偏差.失败是一定的。民族文化不仅包括传统和经典,当代文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世界对当代中国的认识不仅来自于水墨、旗袍和《诗经》,更有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巨大的消费市场。死守传统只会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这与动画作为文化形态所负载的传播当代文明的功能出现错位;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我们对主流文化的判断及价值取向,间接导致当代民族文化由于缺乏生长土壤而慢慢枯萎。因而。坚持民族特色是必然的。

坚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还需成熟的商业经营模式加以引导,民族特色和商业化运作并不相互矛盾,二者相辅相成。目前.国内动画往往重制作而忽视前期市场研发、创意和后期的经营推广。前期的策划创意是非常关键的,没有经过细致的受众分析和市场研究,创作出的动画片往往与市场脱节、脱离观众。由成功动画形象延伸的后期市场的产品开发获利空间会更大。因而动画的成功推出需要整体的市场策略。

首先,正确的市场定位。既然是商品.就要以市场为主导,对受众市场细分。改变原来以儿童为单一观众的说教式的产业定位,针对各年龄段的消费需求作不同的定位。还原动漫的娱乐性,以娱乐作为文化商品交换规律的基础。“米老鼠.唐老鸭”并没有什么直白的说教,却以其幽默、勇敢、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把美式乐观主义精神传播到全球。再如一些成功案例《狮子王》、《史莱克2》票房达到4亿美元,《千与千寻》则获得奥斯卡奖和票房双丰收,而迪斯尼更是成功地把主题公园、卡通音乐剧场等衍生的消费市场变成男女老少趋之若骛的地方.足以说明准确的市场定位带来巨大的收益。

其次.创意是灵魂。在题材选择上应跳出“本土”形象这个范围。这一点可以借鉴日本,日本的动画中包含了许多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而发展之初更多的是通过吸取外来文化,并同本民族文化相融和,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理念。日本动画发展大的历史背景是首先向欧美国家学习,任何好的适合市场要求的题材都可以使用。播出市场需要的产品.而完全本土的题材在当时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观众也乐于接受异域文化特征的故事和人物。现在的日本动画产品自成一派,本土化风格已经形成。所以,市场的需求才是创作的本源。

创意上也要与时俱进,目前翻拍名著的不计其数,只是翻来覆去毫无新意,造成小孩看不懂,大人不喜欢。我国也曾有过动画片的辉煌时期,《渔童》、《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三个和尚》等,这些使用最古朴方式产生的动画作品,却有着现在的中国动画难以企及的经典创意。再看看迪斯尼改编的《花木兰》,借用了中国故事的外壳,人物内核是美国式的,造型设计针对消费群的审美偏好,加入极富特色的配角木龙和蟋蟀充满了诙谐幽默,整个故事打造出全新的花木兰形象,体现了美国式的叛逆精神,又将现代理念融入了古老的传说中。因而无论原创还是翻版,保持观众的新鲜感最重要。

再者,高科技的引入。动画片的高技术含量是显而易见的。拿设计制作来说,国内熟知的方式是手绘,其最大的劣势在于程序的繁琐冗长,一部动画,从创意到出品。需要数年时间,这显然是异步于信息时代的。高科技的制作手段是必需的,例如无纸动画,它可以轻松达到1秒24帧24张动画出现,能以最迅速的动作分割原画中人物的头像、动作甚至姿态和表情,合成后还能获得细腻的画面感与动作处理优势。承担了以往对手绘流程而言过于繁琐的更多细节制作,甚至包括制作反复带来的浪费,缩短了制作周期,节约了成本,这无疑带来了更高的质量。动画片的整个生产流程也完全建立在电脑平台上,从业人员需熟练掌握电脑和软件操作,这从好莱坞大片越来越多地依赖高科技制作上就可见一斑。

最后在经营管理和传播渠道上。国外成功的动画公司对动画市场有整体的战略策划,在动画生产的前、中、后期资金的使用分配比例上能作到合理的配置。尤其是后期衍生品的开发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例如米老鼠等系列形象的成功,迪斯尼公司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卡通王国,实现了将欢乐变为产业的梦想,同时也为全世界提供了全新的经营理念,从影片到销售相关产品,形成一条完整的动画产业链。

而我国的动画制作,绝大部分资金的使用放在前期和中期,后期资金尤其在产品的市场开发、品牌延伸等环节上投入很少,有的甚至没有规划和安排后期所需要的市场运作资金。这样即使前期动画形象获得成功由于缺乏后期的经营开发而造成错失商机。

在传播渠道上,目前电视是我国动画片播出的主要渠道,由于行业垄断。电视台对动画片的收购价极低,收购的价格与动画的高制作成本成鲜明对比。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创作的积极性,致使产出容易播出难.再加上屡禁不止的盗版,很难收回投资。因而,行业的稳定发展还需国家大力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扶持。

从研究的角度看,动漫产业既有商业层面也有文化层面的意义,是重要的文化课题和商业课题。它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总体.反映大众审美情趣、社会群我关系、人类的生存状态等。产业化的形成更需要动画质量和产量的提高,完整的商业宣传策略.既要考虑创意研发,也要考虑图书、音像、玩具、服装、等衍生产品的开发,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在大力提倡发展动漫产业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文化上经济上的危机,坚持民族特色,摸索出适合我国发展的动漫商业运作模式来,为动漫事业的复兴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

发展特色商业街展现北京新形象 篇7

这些无论是紧贴古都风貌、展现北京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还是蕴含时尚元素、体现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街道和场景,都是北京近些年来打造特色商业街所要带给我们的全新感受。其蕴含的独特魅力更加成为吸引中外宾客和北京市民购物休闲旅游消费的首选场所。

特色商业街是展示城市形象、历史传统、商业文明和现代化水平的城市名片,同时也是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01年北京市级特色商业街开始认定以来,历经十年发展历程,截至目前全市已认定24条市级特色商业街(特色市场)。这十年来,市级特色商业街通过全面改造,完善了功能配套,打造了总体形象,实现了商业街主题特色、商品品位;商业街档次、软硬件环境;商业街人性化、国际化购物品质;商业街服务能力;商业街知名度、影响力及其对周边商圈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等六方面的提升。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为集中展示、宣传和推广市级特色商业街,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对全市24条市级特色商业街(特色市场)集中授牌,并在特色商业街展开了系列主题促销活动。这些举措都为节日的北京营造出愈加繁荣的市场氛围,为市民提供便利实惠的购物休闲体验。

今后,北京市特色商业街发展工作将紧紧抓住打造国际商贸中心这一历史新机遇,围绕“现代化、规范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对照国际城市的标准和要求,着力挖掘内涵,强化特色。通过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使特色商业街成为展现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和北京现代流通发展成果的窗口,成为拉动和促进居民消费的示范区,成为吸引民族老字号企业和国内外高端企业与商品的品牌聚集区。

中国特色商业街 篇8

便民利民惠及百姓

“柴米油盐酱醋茶, 家家户户难离它”。即使你再有本事, 也不能不吃不喝不是?这些产品本来就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缺的东西, 在食品质量信任危机的年代, 花钱坐车跑老远买东西, 跑细了腿儿不说, 还得提心吊胆担心产品的质量, 还得考察考察、推敲推敲是不是名符其实的真货。虽说咱希望产品越便宜越好, 可这质量还得优先保证。老百姓过日子都不容易。这回方便了, 京城著名的老字号、大品牌送上门儿来, 再加上政府的保障, 悬着的心自然可以安然地放在肚子里。举家老小悠然自得地逛着社区里的特色商业街, 也很是惬意。再加上喜欢人多凑热闹的小孩儿, 见这光景就撒开了欢, 看得大人家长美在心里, 惹得整个社区一片欢声笑语。

说起这些老字号、大品牌的品质, 还真不是吹出来的。就笔者自己接触过的几家来说, 可以说是货真价实!在诚信缺失的年代, 能够坚持这么做下来的企业又是有着多么质朴的商业美德。

市场也同样印证了这一朴素的道理, 许多知名商家的摊位前, 顾客络绎不绝。百年信誉换来的金字招牌是良好的质量保障, 优质的服务态度也为顾客心头增添了温暖, 而这些品牌也会越陈越香、发扬光大。

像天源酱园的小咸菜, 摊位周围就始终没留出过空儿来。咱看着一堆堆都是咸菜, 没啥不同, 在会“品”的人眼里可就不一样了, 再加上物美价廉, 小区居民把摊位围了个严严实实。售货人员忙的不亦乐乎, 笔者想进去采访那叫一个难。

推广品牌提升企业形象

不少企业的销售人员表示每次参展都能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享誉北京的老字号老品牌自不必说, 一些新生特色企业也很受欢迎, 收获颇丰, 既获得不错的销量, 又学习了先进企业的经验, 同时也扩大了品牌影响。

贴近消费市场增强企业服务意识

对于老百姓来说, 这也是新鲜事。往常都是咱挤在这些老字号、大品牌门脸儿下面排队, 今儿个可算真是服务到家了。这推着小车扛着扁担走街串巷的小贩儿如今已经是老黄历了, “磨剪子来——锵菜刀”的吆喝声也是好久没听见了, 可这传统的营销方式也有它的好处, 不用说首先它带给顾客的就是良好的服务, 这可是真正的“宾至如归”呀。其实对企业呢, 这也不只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为啥人家国外的大企业花那么多钱雇专业的公司去做市场调研?为啥人家的产品更新换代那么快?做生意可不只是闭门造车的买卖, 没有什么比消费者在他们自己的地盘儿更能表达出他们的需求和心声了。

不少企业对参加这种社区的活动也是颇有经验, 比如多带一些散装、大瓶经济装的商品, 因为这样更符合社区居民的购买习惯。有些企业也拿出了自己研制的新产品。比如吴裕泰的茶爽无胶口香糖和一些针对现代人生活习惯研发的茶品, 结合了传统技艺和现代制造技术, 新颖有趣, 很受居民的欢迎。

俗话说:万丈高楼从地起。无论是刚刚起步的民族品牌还是久经沙场的响当当的北京老字号, 转变经营理念、扎扎实实的做好市场调查,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改良产品和服务, 保证一流的品质和服务, 才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郑州市特色商业街发展问题与对策 篇9

关键词:郑州,特色商业街,发展对策

特色商业街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城市商业发展的缩影和精华,其已成为一个城市繁荣发达程度的重要象征。发展特色商业街,有利于传播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名片,推动完善城市功能体系。

1 郑州特色商业街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郑州商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特色经济也渐露头角。2000年,郑州市政府正式立项,采用市场运作模式,将德化街改造成为德化商业步行街,拉开了全市特色商业街建设与发展的序幕。2009年和2013年,郑州市政府分别出台《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和《关于加快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特色经济,使特色商业街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截至2015年,郑州共培育国家级特色商业街2条、省级4条、市级13条。为提升郑州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完善的工作体系及运行机制。近年来,郑州虽然把特色商业街建设纳入到政府工作计划,实施了以奖代补的支持政策,但缺乏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规划、土地、建设、商务、旅游、文化等不同部门有效互动的工作体系。与此同时,多数街区管理方将工作重点放在物业租售上,轻视商户的选择和经营管理,制约了特色商业街的可持续发展。

(2)空间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郑州商业街多为自发形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发展相对较好的特色商业街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度高的金水、二七、管城等区,而其他建成区内相对较少,分布不均衡。同时,部分商业街开发商因急于收回投资成本,规划和招商均不到位,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精心的空间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营业态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文化元素少等问题。如部分商业街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分布不合理,绿化、休憩设施及表现街区人文特点的景观缺乏,停车场地不足,不仅观感较差,也给顾客消费带来诸多不便。

(3)规模小、档次低,特色名街数量少。多数商业街目前无论规模还是档次都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街区长度不过三、四百米,入住商户不过百家,并以个体经营为主,规模较小,商业氛围不够浓厚。同时,街区内商品同质、同类现象严重,名品、名店数量不多,档次不高。如德化商业步行街以其百年历史沉淀、市井风情浓郁出名,曾荣获“中国著名商业街”等多项荣誉称号,但目前街区“老字号”企业难觅踪影,与“百年德化”的盛名难符其实。

(4)特色不突出,文化氛围不够深厚。部分特色商业街在规划和建设初期没有充分考虑融入相应的文化元素,缺少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景观布局,独特的产品、技艺和服务难觅踪迹,没有形成明显区别于其他商业街的个性特征,多数商业街难以给人留下独特而又深刻的印象。

3 发展对策与建议

(1)完善机制,形成特色商业街建设的发展合力。市政府要将特色商业街建设工作摆上重点议事日程,改变目前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局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全面协调影响特色商业街发展的主要问题。将特色商业街建设纳入全市重大建设项目统筹考虑,设立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特色商业街建设和周边环境优化。

(2)规划先行,重视商业特色街建设的前期工作。克服重建设、轻规划的思想,树立规划先行意识。市政府要综合考虑全市的区位、交通、人流、消费等多种因素,制定特色商业街布局规划,从空间上统筹平衡特色商业街的分布。

(3)突出特色,提升特色商业街的品位。要突出品牌特色,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企业入驻商业街,提高街区档次,吸引不同层次消费群体。要积极引导和扶持本地老字号企业重振雄风,发挥其在行业内的带动和支撑作用。要突出经营特色,各专业特色街要紧紧围绕主营行业,强化专业优势,靠“专、特、全、优”的商品来吸引和锁定目标顾客。要突出文化特色,高度重视商业街文化特征的体现,通过典型文化符号的设置与展示,彰显郑州厚重的商城文化和城市个性,增强特色商业街的文化内涵和独有特质。

中国特色商业街 篇10

商业街是由众多商店、餐饮店、服务店共同组成, 按照一定的结构比例规律排列的商业繁华街道, 是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 是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综合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业街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据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不完全统计, 全国商业街数量近期将突破5000条。总长度已经超过了1800公里, 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这样的距离, 总规模已经超过了1.5亿平方米。

特色商业街作为城市商业形态的一种模式, 是展示城市商业形象和商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 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通常把特色商业街作为商业街的一类来看待。

2 特色商业街竞争力研究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部分学者开始注意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测评研究, 如李景宜等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进行了测评分析等。

卫旭东 (2004) 分析了影响景区市场竞争力众多因素, 并将之归并为旅游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地位两大指标, 提出了评价景区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区域旅游“资源-市场”组合矩阵评价模型。根据该模型, 采用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推荐的象限分类方法对旅游景区市场竞争力格局划分为明星态、金牛态、幼童态和瘦狗态四种类型, 指出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发展或成长战略。应用该模型和方法对宝鸡市的10个主要景区进行了测评。

冯四清 (2004) 认为目前的商业街建设缺少一个理性的评价体系, 而一个合理有效的商业性街道的评价体系可以用于评估目前已经建设的商业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通过同一个评价体系对不同商业街之间评价比对, 可以发现商业街的不足并据此指导管理建设实践。同时提出商业街可以分为交通系统、建筑空间系统、商业系统、附属设施系统、绿化景观系统和环境文脉系统六个子系统, 对于商业街的评价可以从这六个方面分别评估。

卢文平和廖国胜 (2004) 指出对步行商业街应运用系统化的理论进行系统化研究。

就整体而言, 测评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模型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需要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充实完善。目前我国学者很少将竞争力概念导入特色商业街, 而对旅游特色商业街竞争力研究的则更少。

3 旅游城市特色商业街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特色商业街是一个城市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复合共同体, 影响特色商业街竞争力的因素范围广, 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等多种因素。因此, 我们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对影响特色商业街的因素进行分类和概括。本研究选取了影响特色商业街竞争力的特征指标, 这些特征指标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有较强的分辨性和代表性, 主要概括为:

旅游城市特色商业街竞争力的内在竞争力因素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包括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业态结构系统、交通系统、建筑空间、商业信誉、商店环境、环境系统、附属设施系统和规模布局系统、内部竞争状态、政策支持性政策法规、历史人文因素等。

3.1 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

特色商业街所在城市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对于提升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名度越高, 吸引的游客越多, 对与特色商业街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如桂林阳朔的洋人一条街, 黄山的屯溪老街等。

3.2 业态结构系统

业态结构系统指的是商业界内各种业态构成比例及各种业态之间的竞争、合作、聚集、依赖以及层级关系。

3.3 交通系统

特色商业街的交通系统可以分为内部交通系统和外部交通系统。内部交通系统指的是消费者在特色商业街购物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公共交通的设置, 车辆停放和人流的组织, 道路交通的长度、宽度以及道路的曲折度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购物的便利性成了特色商业街能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的关键。

外部交通系统指的是消费者能够选择到达特色商业街交通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3.4 建筑空间系统

建筑空间系统一方面在功能上要满足商家摆设商品的需要, 另一方面必须为消费者购物提供方便, 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要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筑空间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街道轮廓、建筑体量、旧建筑物的保护、建筑类型、建筑风格和标志性建筑物。街道轮廓指的是DH比值, 轮廓的多样性;建筑体量指的是最大仰角, 是否压抑;旧建筑物的保护指的是在特色商业街建造的时候对原有的有特色的建筑物的保留和改造, 从而使旧建筑物成为特色商业街的特色产品的一部分;建筑类型包含特色商业街建筑类型类型的多样性, 同类型建筑的聚集程度;标志性建筑物不仅可以提高特色商业街的品牌和知名度, 而且可以吸引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来特色商业街消费。

3.5 商业信誉

商业信誉是由特色商业街内企业的竞争力高低决定的, 商业信誉好的企业有助于提高特色商业街竞争力, 反之则阻碍特色商业街竞争力的提高。商业信誉还影响着消费者对特色商业街的整体评价, 消费者更愿意去商业信誉好的特色商业街消费购物。

3.6 商店环境

商店环境是影响消费者对特色商业街综合满意度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从消费者的角度看, 更多的消费者愿意去商店环境好的商店去购物;从特色商业街的角度, 商店环境好能营造出更好的购物环境和氛围, 从而提高特色商业街的竞争力。影响商店环境主要因素有:店铺的整洁明亮程度、店堂格局及营业人员的文明礼仪等。

3.7 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主要包含水体、绿地、地形等因素。从特色商业街的整体功能来看, 环境的改善可以提供有益的生态环境, 能够降低街道上的噪音并且减少空气污染。从特色商业街购物和娱乐的功能来看, 优良的环境系统不仅能够保障行人的交通安全, 还可以使人赏心悦目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水体和绿地是衬托环境的重要因素, 而好的水体和绿地必须根据有利的地形来建造。

3.8 附属设施系统

附属设施系统是特色商业街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作为室外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给人们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附属设施系统主要由以下几类组成:标志、安全设施、公共厕所和公共照明等。标志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正确的消费和游览方向, 安全设施是公共场所的保障, 公共厕所是人性化的标志, 而公共照明是展示特色商业街与众不同的又一个窗口, 可以赋予消费者更高层次上的娱乐和消费意义。

3.9 规模布局系统

规模布局系统指特色商业街的规模, 包括特色商业街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三部分。规模布局与人们的心理因素和周围的城市环境有关, 合适的规模布局有利于消费者购物和观赏。

3.10 人力资源保障

人力资源保障不仅是衡量特色商业街及其商圈内的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 也是衡量特色商业街内商家经营能力的指标, 其组成部分主要是管理层的学历和工资水平以及普通员工的学历和工资水平。高学历、高工资水平的管理层和普通员工造就的特色商业街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11 内部竞争状态

在作特色商业街竞争状态分析时必须考虑下列因素:现有商店的数量、现有商店的规模分布、短期和长期变动以及饱和情况等。任何一个特色商业街都可能会处于商店过少、过多和饱和的情况。商店过少的特色商业街内只有很少的商店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定产品与服务;商店过多的特色商业街则相反, 以致每家商店都得不到相应的投资回报;饱和的特色商业街商店数目应当恰好满足一定数量的人口对特定产品与服务的需要。

3.12 政策支持性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主要包括税收、营业限制、规划限制以及租金。对于特色商业街, 不同商店和不同产品的税收对于各个商家的吸引力不一样, 宽松灵活的政策能吸引更多的有实力的商家。而租金是影响特色商业街竞争力的又一个重要指标, 租金高的商铺必然会让商家把成本计入产品的价格当中, 会消耗商家更多的成本, 降低商家的积极性, 从而降低其竞争力。

3.13 历史人文因素

商业街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历史过程, 构建商业街浓郁的文化特色, 挖掘商业街的历史文脉, 突出其历史文化底蕴, 是商业街的品牌要素。忽略甚至在开发中摈弃商业街的传统、历史文脉, 商业街就会失去长久发展的底气, 也会使城市失去文化个性特征。因此, 商业街的开发建设, 必须注重保留商业街的 “商魂”—— 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人文因素包含很多内容, 主要指环境、文脉和居民社会结构。

(1) 建筑环境系统。

建筑环境系统是商业街历史特征的表现, 主要体现在商业街旧建筑的保护性的利用。

(2) 文脉系统。

文脉系统指的是古老的社会特征、生活方式, 甚至旧的商业经营模式的再现等。

(3) 居民社会结构。

居民社会结构指特色商业街及其周围居民长久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它是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沉淀积累起来的, 是特色商业街能够生存的精神依托。

参考文献

[1]郭鲁芳.关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旅游科学, 2000, (2) :12-15.

[2]万绪才, 李刚, 张安.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经济地理, 2001, (15) :355-358.

[3]苏伟忠, 杨英宝, 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旅游学刊, 2003, (3) :39-42.

[4]迈克尔.波特 (美) .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67-71.

发展特色商业,振兴广州老字号 篇11

(一) 老字号的概念及特点

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 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 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广州地方特色, 取得社会广泛认同, 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具体而言, 老字号要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工艺、技术考究, 产品质量好, 能体现地方特色及产品品牌声誉高, 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著名字号、驰名商标、传统商铺和工艺。老字号因其浓郁的文化气息、优质的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和独特的产品特质而被人们所喜欢, 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名片, 拥有巨大的品牌价值。广州发达的经济环境、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孕育了众多优秀的广州老字号企业, 如陶陶居、致美斋、广州酒家、敬修堂、陈李济、王老吉等。这些老字号都曾经创造过非常辉煌的业绩, 成为当代社会宝贵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而言, 老字号具有如下特点:

1. 悠久的发展历史。

老字号的“老”即代表着悠久的历史, 一般而言, 老字号至少要具有5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经过世代相传, 老字号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求新求变, 站稳脚跟, 保持良好的市场份额, 越是年代久远的老字号, 所承载的城市文化及城市记忆越深刻, 越能代表和见证城市发展历史, 其拥有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越大。

2. 广泛的社会认同。

老字号所传承的独特产品、精湛技艺和经营理念, 在满足特色消费需求, 丰富人民生活, 倡导诚信经营, 延伸服务内涵, 展现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字号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 更是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延续。虽然经历岁月沧桑, 其独特的经营理念越益深入人心, 品牌历久而弥新, 往往更能引发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

3. 浓郁的地方特色。

老字号所承载的是城市记忆及城市文化, 因此, 老字号地域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的特点通常比较鲜明。基于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根基形成的老字号, 往往容易烙上深深的区域性和地方性印记, 某一特定区域和地理单元的老字号还是城市传统文化的间接推广者, 人们认识某一城市的传统文化有时间接是从老字号开始的, 区域性和地方性是老字号最容易辨识的显著标签。

4. 良好的经营业绩。

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转换的影响, 部分老字号企业在发展中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有些因为经营不善不得不关门歇业。虽然老字号代表着城市传统文化, 是城市传统文化一张耀眼的亮丽名片, 但衡量老字号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要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赢利能力, 只有经营有方, 不断创新经营理念与发展模式, 老字号企业才能持久生存, 实现可持续发展。

5. 过硬的产品质量。

老字号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不断做大做强, 其过硬的产品质量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 老字号不可能传承及发展下来。因此, 老字号必须要具备过硬的产品质量, 是奉行诚信经商, 弘扬商业文明的杰出代表, 并以良好的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理念, 促进其品牌不断增值,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6. 深厚的文化底蕴。

老字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年老店, 在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后仍能顽强地生存和发展壮大, 其背后依托的文化底蕴功不可没, 老字号长胜不衰的至胜法宝之一就是所拥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底蕴。老字号不仅代表着传统, 更要体现现代元素, 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中, 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文化的植入、文化的浸润、文化的熏陶, 才能打造出传世并年的老字号。

7. 巨大的品牌价值。

老字号经过长达一两百年的发展, 不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本身所拥有的品牌价值更是一笔无形资产, 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 老字号既是城市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又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座富矿, 只有不断深入挖掘老字号的文化内涵, 借助现代营销方式和理念, 不断增添、拓展内涵和外延, 老字号所拥有的品牌价值才能不断保值增值。

(二) 老字号与特色消费的关系

老字号所代表的消费是一种特色消费, 鲜明的发展特色是老字号历久不衰的制胜法宝, 只有遵循特色消费的发展规律, 才能使老字号不断做大做强。

1. 老字号是特色消费的典型代表形式。

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 商品极大丰富的形势下, 人们之所以对老字号情有独钟, 是因为老字号具有区别与同类产品的鲜明发展特色, 具有历经百年而不衰的独特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文化气息。顾客在消费老字号产品的背后是在体验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 而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正是老字号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内涵所在。因此, 老字号代表的是一种具有文化性、差异化的特色消费而非一般消费, 特色消费“情结”在顾客消费心理和消费倾向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2. 老字号要遵循特色消费的发展规律。

既然老字号属于特色消费, 是特色消费的典型代表形式, 就必须要遵循特色消费的发展规律, 让经典、传统的老字号融合时尚、现代元素不断与时俱进。特色消费不是一般的普通消费, 它所体现出来的内涵和外延要随时代发展、顾客消费需求日益多元而不断深化和拓展是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共性与特色、普遍性与差异化于一身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此, 要振兴和发展老字号, 就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特色消费的发展规律, 在遵循特色消费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促进老字号不断发展壮大。

二、老字号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运行机制不灵活, 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潮流

由于大多数老字号企业都有几十乃至上百年的发展历史, 在企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固定的运行机制, 这种沿袭数年不变的传统运行机制在与市场经济的交锋中必然要败下阵来。纵观那些经营形势良好, 销售业绩不俗的老字号企业都是能够顺势而为, 能够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运行机制而重现生机与活力;反之, 凡是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潮流, 运行机制呆板、墨守成规的老字号企业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困局。

(二) 经营观念陈旧, 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

老字号虽然是一个金字招牌, 但如果不能将品牌优势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 老字号也同样面临着关门歇业的困境。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发育成熟后, 市场供给与需求发生了变化, 商品极大丰富, 顾客选择商品的空间大为增加, 传统老字号如果不借助现代营销理念、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宣传和推介企业, 再好的产品也会“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也是那些抱着金字招牌的老字号企业最终寂静地消失在喧嚣时代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 创新能力不强, 品牌经营意识淡薄

不少老字号企业在了解市场发展行情, 准确把握顾客需求, 以及产品开发、营销服务上都缺乏创新意识, 可谓创新不足而守旧有余。品牌是企业的生命线, 创造一个品牌不容易, 而维护和培育品牌更不容易, 老字号的品牌是历经数十年发展、积累和沉淀终得以形成, 但部分老字号企业在如何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挑战, 让老字号品牌与时俱进地前行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缺乏应用的心理准备和应变措施, 被动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四) 缺乏自有场地, 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广州市老字号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作坊和单一产品起家和发展起来的, 因而不需要太大的经营场地, 加之多年前产权意识淡薄, 对经营场所问题没有太多关注, 因而很多老字号都以租用店铺经营为主, 大多没有属于自己的经营和生产场所, 随着侨房、私房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租用场地维持经营必然面临着经营风险, 一旦因租金涨幅过高而未能达成协议的, 企业只能无奈地选择弃租与歇业。

(五) 基础设施不配套、停车难, 制约了老字号企业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成熟与完善, 商品极大丰富, 顾客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复合化发展趋势, 是集餐饮、购物和休闲于一体的消费行为, 不再是原来单一意义上的餐饮和购物。因而, 如果老字号周边配套环境不理想, 缺乏停车设施及停车难, 相当一部分顾客可能会放弃到老字号消费, 有很多老字号就是停车设施不理想而流失了相当一部分客源。

(六) 产品过于单一, 难以适应消费者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广州市大部分老字号企业都是凭借一种或者少数几种独具特色的产品打天下, 赢得声誉, 这些独具特色的产品往往成为企业最大的利润源泉, 但是如果企业将优质资源集中配置中于少数产品上, 往往经营风险非常高。广州很多老字号企业之所以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与其产品线过于单一有极大的关系, 不能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留住更多的消费者。

(七) 老字号在经营模式创新上不能与时俱进

老字号如果一味沉缅于已有的辉煌, 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经营模式, 就是抱着金字招牌, 也会最终被无情的市场经济所淘汰。一些老字号企业之所以走不出困局, 关键在于不能根据市场供需形势的变化, 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及经营模式创新,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不是主动出击迎接挑战而是被动适应, 只有不断改变这种被市场经济牵着牛鼻子走的经营理念, 不断创新经营模式, 则老字号的重塑及复苏才指日可待。

三、对策措施

(一)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老字号加快发展

——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要将老字号发展纳入广州市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扶持资金。加强对中医药老字号发展的指导, 确保中医药老字号发展资金专款专用, 规范运作, 对获得“中华老字号”、“广州老字号”的企业享有相应的奖励和资金扶持。在广州市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术创新资金、商业网点发展资金安排上, 应优先扶持老字号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 给予老字号企业一定资金或贷款贴息等扶持。

——将老字号发展纳入城市规划及商业网点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 要充分考虑对老字号原址原貌的保护, 在老字号门店比较集中的地区, 要划定保护范围, 进行重点保护, 严格控制, 老字号周边地区要配套相应规模的停车场。在荔湾、越秀、天河等有条件的区域, 规划建设老字号特色商业街、特色商业功能区, 汇集各类老字号店铺, 增加城市人文景观和商业功能, 促进特色经济繁荣发展。

——保护老字号在城市拆迁改造中的利益。要通过人大立法对由国家和省、市认定的老字号建筑实施特殊保护, 城市拆迁、“三旧”改造、地铁拆迁等工程要尽可能保留老字号原有风貌。对广州市重点建设工程和重要市政工程项目, 确需对老字号实施拆迁的, 要尽可能安排回迁;无法回迁的, 要按照有利于老字号经营和保持店铺原有风貌的原则就近安置;无法就近安置的, 要依法给予货币补偿。

(二) 加大力度, 保护老字号发展特色

——明确保护与促进的对象。到目前为止, 广州市获得国家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2批35个, 广州市政府及老字号协会认定的广州老字号共3批78个。市、区 (县级市) 各级经贸管理部门要以这些老字号为重点保护对象, 结合地方老字号发展实际通过支持引导和规范化管理, 进一步做好相关保护与促进工作。

——加大保护老字号的商标和知识产权力度。一是通过制定公布《广州原注册地老字号保护名录》等方式, 对纳入名录的老字号企业进行商标注册指导、著名商标认定以及专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环节的指导和支持, 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法律制度来对商标进行国际注册, 对已注册的老字号企业及时提供包括商标、字号、专利、外观设计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培育老字号驰名商标, 重视驰名商标的宣传, 对中医药老字号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的条件适当放宽。

——加强老字号文化遗产保护。对符合文物保护单位条件的老字号传统建筑, 市文物管理部门要将其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对未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字号传统建筑, 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将其纳入近现代优秀建筑予以保护。组织老字号企业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 逐步将符合条件的老字号技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将老字号传统建筑、老字号集中的商业街区纳入文物保护体系。

(三) 创新机制, 增强老字号核心竞争力

——提高老字号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老字号企业的股份制或有限责任公司制改造。通过资产重组, 优化资源配置和产权结构。二是引导“老字号”企业通过建立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机制, 把传统工艺、经营方式与现代生产技术、管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老字号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三是不断提高老字号企业经营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水平逐步推进老字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职业化。

——为振兴发展老字号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加大对老字号的宣传、推介, 提升老字号的品牌价值。二是营造优良环境, 大力扶持老字号的发展, 严厉打击恶意抢注老字号商标、字号、品牌和假冒伪劣老字号产品的不法分子和不法行为。三是通过品牌招商, 将沉淀的老字号重新进行包装, 以品牌使用权转让、有偿使用或以品牌作价进行投资嫁接等方法, 广泛吸纳社会各种资金参与老字号的经营, 使老字号通过转换经营机制重新焕发生机。

——弘扬老字号独特工艺。对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老字号传统产品、技艺、品牌和产品配方, 要加大支持力度, 使之传续光大。鼓励老字号企业按照市场需求, 在传承传统产品、技艺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和服务创新, 鼓励老字号企业延伸传统产品的产业链条和附加值, 开发手信产品和旅游纪念品, 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 品牌带动,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整合老字号品牌资源。挖掘老字号品牌的经济文化价值, 量化无形资产, 推进和实施品牌经营和名牌带动发展战略。由市经贸管理部门牵头, 整合老字号品牌资源, 从字号形象、字号策划, 字号管理、字号传播、字号营销等方面加以规范, 在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推进标准化生产和服务, 促进各种有效资源向老字号集聚, 扩大老字号的经营规模, 实现规模化、集团式发展。

——做精做专自主品牌,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一是鼓励老字号企业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扩大品牌影响。二是鼓励企业以老字号为纽带, 建立现代经营管理体系, 走连锁扩张与集团化经营的发展道路。统一技术和产品标准, 建立集中采购、配送服务平台, 实施规范化管理, 降低营运成本, 实现规模效益。

——大力开拓市场。利用广州市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 对举办各类老字号展会, 以及老字号企业参加国内和境外展会给予支持。充分发挥广州市驻外机构的作用, 为老字号到国外招商引资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便利。各区 (县级市) 要根据老字号企业实际需要, 有重点组织老字号企业及产品展示交流平台, 为老字号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五) 文商旅互动, 促进老字号加快振兴和发展

——深入挖掘老字号内涵。做好老字号历史资料的收集工作, 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应成立资料陈列馆或图片展览中心, 展示“老字号”的历史风貌。对于回迁新建的老字号, 要更加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尽可能辟出空间展览、展示老字号发展历史、特殊工艺, 让消费者有进行体验、休闲、时尚消费的空间, 为单一的购物行为增加多种文化内涵。

——在城市新区建设布局中为老字号预留发展空间。为更好地宣传老字号, 让更多的人认识、喜欢和购买老字号, 建议在城市新区, 以及大型商圈建设中, 为老字号预留发展空间。城市新的商圈不可能都是国外一线品牌的汇集, 国内、本土、经典、传统的老字号更应拥有一席之地, 这也是广州打造国际购物天堂的题中应有之意。

——开发老字号“广州游“线路。在开发老字号“广州游”线路中, 要注意将老字号传统建筑、标志性店铺、特色产品, 与其周围所在的街区等统一打包开发, 让游客在认识老字号的同时, 进一步深入了解广州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城市风貌, 同时鼓励老字号企业开发特色美食和旅游工艺产品等, 拓展企业的经营空间。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等14部委员关于印发《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 商改发[2008]104号

[2]许利华:《广州老字号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广东省省情调查中心, 2011年2月24日

[3]骆智冕:《老字号食肆突围之路, 面临三大问题亟需破解》, 《新快报》, 2010年7月30日

上一篇:效益计算下一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