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

2024-09-25

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精选12篇)

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 篇1

一、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概念, 贯穿于马克思《资本论》的全书, 马克思不仅系统地分析了资本的构成与形式, 而且科学地讨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的本质,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源泉, 从而对资本与货币、剩余价值与利润有了科学的认识, 形成了全面的资本理论体系。

马克思指出,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社会生产关系。表面看来, 资本总是表现为货币、生产资料、商品等一定物品, 这些物质资料确实是资本的存在形态, 但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不能反映资本的实质, 资本的总公式表明,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就是说, 资本首先是一定的价值, 或表现为货币形式, 或者为商品形式, 但仅仅有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资本, 而且要不断的运动, 但作为货币充当媒介的运动, 也不是资本。资本必须是可以增殖的价值, 即剥削剩余价值的价值。从资本的运动过程来看, 资本最初表现为一定数目的“货币”, 但是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有着本质区别。由此可以看出, 价值增殖是资本的本质规定, 只要是资本, 就必然会发生价值增殖, 且只要发生了价值增殖, 就必然是资本。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 资本的实质便是价值增殖, 是对剥削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

二、资本的肯定

马克思在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中, 对资本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资本来到世间, 从头到脚, 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但是, 马克思同样也对资本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资本是组织物质生产的一种社会形式, 资本主义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所以, 我们必须承认:资本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的趋势, 资本的趋势就是把生产力提高到极限。马克思也承认这种趋势为资本的文明面或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 曾写道:“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 机器的采用, 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 轮船的行驶, 铁路的通行, 电报的使用, 整个大陆的开垦, 河川的通航, 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着这样的生产力呢?”[2]

由此可见, 资本同样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简单协作”来发展生产力, 资本将人数较多的工人集合在一起, 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 或在不同的但是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 在资本家的指挥下, 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便是资本将零散的单个劳动聚集成了协作劳动, 从而创造了一种生产力, 虽然并不会提高个人的生产力, 但却创造了一种集体力, 马克思称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其次, 通过“分工”来发展生产力。通过分工, 工人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空间上的集合, 而是彼此形成了一种密切的有机关系, 资本“不仅使社会总体工人的不同质的器官简单化和多样化, 而且也为这些器官的数量大小, 即为从事每种专门职能的工人小组的相对人数或相对量, 创立了数学上固定的比例。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在发展社会劳动过程的质的组成的同时, 也发展了它的量的规则和比例性”。[3]由于分工原则的建立, 劳动的生产力又因为资本的作用而提高了;再次, 通过机器大生产发展生产力。机械大工业把手工业工人之间的简单协作转化为许多种独立机器之间的协作, 同时也把工场手工业工人之间的分工协作转化为一种不同于独立机器的机器体系。因此可以看出, 机器大工业极大的推动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大大地减少了。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 资本对生产力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 资本的出现虽然是资本家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但资本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利用资本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三、社会主义对资本的合理利用

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本的剥削本质同时, 也对资本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 发展资本是发展经济和发展社会的必由途径, 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本的存在于发展具有巨大的历史空间, 推动资本的充分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只要资本还没有达到它的历史界限, 那么它就是生产的, 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关系。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资本, 发展资本。有效使用社会主义“国有资本”进行社会化生产建设, 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资本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必须把传统社会主义资金改革为社会主义资本, 资本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而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共有的。在不同制度下拥有不同的特性, 只有全面认清资本的共性与特性, 才能在社会主义初期建立市场经济时充分发挥资本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 正确处理资本的活力性与盲目性

资本既有其自身活力, 也有其盲目性与自发性。因此, 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府的调控优势, 在给予资本充分的空间以发展自身活力的同时, 对于资本的流向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控。

(三) 加强国有资本实力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 充分体现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国有企业具有巨大的市场调控能力。但国有企业由于自身传统等一系列原因, 有着过于庞大、生产力低下、资本周转困难等问题。因此, 我们应当加速国有企业的资本化, 使其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里应当注意的是, 在进行国有企业资本化的同时, 对于资本产生的剩余价值, 要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再分配, 避免资本对生产工人的无情剥削。

(四) 加强民间资本的活力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是只涵有国有企业的经济体系, 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同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营企业凭借其资本周转快, 分析市场能力快, 生产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游刃有余, 生产力提高相对较快。因此,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民营企业的优点, 对中小企业提供支持与照顾, 加快混合所有制建设, 在加强国有资本实力的同时, 也不能忘记加强民间资本的活力, 科学而合理地建设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 提高社会生产力, 真正使全体国民享受社会主义制度所带来的高度物质享受与精神文明享受。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

[2]《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年.

[3]《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

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 篇2

资产证券化及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作为直接融资的金融工具,具有分散风险、融资成本较低、收益率较高等特点.资产证券化适合于中国筹资、融资及发展资本市场的需要,它在我国的应用必将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资本市场规范化及国有企业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 者:陈汉利 Chen Han-li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铁道学区,湖南,长沙,410004刊 名:湖南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ADMINISTRATIVE COLLEGE年,卷(期):“”(2)分类号:F8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破产隔离 信用增级 资本市场

发生质变的中国资本市场 篇3

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更密切。资本市场是宏观经济晴雨表。过去十几年,资本市场基本上是“我行我素”,与宏观经济没有相关性。导致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

缺乏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因素。此前,对经济影响很大的企业大都不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对GDP贡献达65%以上的民营企业并不是上市公司的主体。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上市公司的业绩或业绩预期影响资本市场。如果主体都不在资本市场上,这个“传导机制”便不存在,与宏观经济的联系也就无从谈起了。

缺乏规范的研究和分析。长期以来,以纯粹投机性股评为主的分析方式主导着资本市场的研究领域,没有把宏观经济形势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表现联系起来,没有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价值研究。资本市场的宏观研究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

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明显改变。随着一些大型公司上市,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一些非常专业的宏观分析人士参与资本市场研究,特别是A+H同步发行的新模式加强两地市场互动,我们看到,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调控、财政和货币政策、汇率利率变化、“十一五”规划、新农村建设、经济数据发布,资本市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

这一变化说明,资本市场开始与经济发展共进退,分享经济成长,也分享市场波动。虽然称之为“晴雨表”還为时过早,但密切相关已经名副其实。

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加强。自2006年5月恢复IPO以来,资本市场已经有近80家公司发行和上市。主板30多家,中小板40多家,融资超过1500亿元。不论是上市公司的家数还是融资水平,都超过历史纪录。特别是工行、中行这些创世界发行规模的超级大盘股,显现出巨大的调动资金的能力,冻结申购资金分别达7800亿元和6300亿元。最近中国人寿的发行,再次印证资本市场巨大的融资潜力,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大盘股“恐惧症”。

大型股票平稳上市充分显示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改善,优化资源配置能力的加强。资本市场将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改变中国不合理的融资结构(间接融资占95%),降低金融风险,改善中国的金融生态环境。

大盘蓝筹改变市场投资行为。蓝筹概念的启蒙应该归功于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QFII毫不犹豫地持有价格波动不大,甚至连中国机构投资者也不愿参与的大盘蓝筹股,极大地冲击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理念的崛起,再次使大盘蓝筹概念成为市场的主流投资思路,并真正开始迎接大盘股发行上市,奠定资本市场基础,着眼长期投资的时代。

2007年,资本市场应该注重从“量变”到“质变”,向更高境界、更深层次、更广阔的空间发展,迎接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挑战。

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 篇4

一、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与启示

(一) 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西方经济学界围绕资本结构理论这一基本问题展开了长期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资本结构理论。但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研究, 只是一些学者对资本结构的某些问题产生的零散看法,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缺少内在分析的成分和统计分析依据做支持, 将研究核心焦聚在企业资本结构安排与企业价值上, 应视其为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开端。现代资本结构研究理论的建立, 以1958年美国学者莫迪格利安尼 (Modigliani) 和米勒 (Miller) 提出著名的MM理论为标志, 为资本结构的研究开辟了先河, 推动了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1) MM资本结构理论。MM理论包括无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即含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前者认为, 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 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 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资本成本和市场价值没有影响。也就是说, 风险相同的企业, 其价值不受有无负债及负债程度的影响, 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问题。但是这种假设条件只能在理论上存在, 在现实中难以满足。随后两位学者形成的修正的MM理论则充分考虑了企业所得税因素, 认为由于存在税额庇护利益, 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 增加企业的价值, 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资本成本和市场价值有影响。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趋近100%时, 资本成本最低, 资本结构最优, 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因此, 最佳资本结构是完全的债务融资, 而不是股权融资, 债务融资应处于企业融资的最优先位置。后者关于对债务配置的新的认识, 从资本结构的微观基础走到宏观市场的均衡, 标志着MM定理的成熟, 奠定了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研究的基础, 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2) 权衡模型理论。MM理论建立依据的一系列假设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其结论偏离了现实经济情况, 大部分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负债, 大都将其债务维持在某一限度。为解释这一现象, 20世纪70年代后期产生的新的资本结构理论——权衡理论应运而生, 它使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达到了一个高潮。该理论以MM理论为基础, 又引人财务危机成本概念。认为MM理论忽略了现代社会中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两个因素, 只要运用负债经营, 就可能会发生这两种成本。制约企业无限追求税盾效应或负债最大值的关键因素是由债务上升而形成的企业风险及其他费用。企业融资应当是在负债价值最大和债务上升带来的财务拮据成本与代理成本之间选择最佳点, 即当边际负债税额庇护利益等于边际财务危机成本时, 企业价值最大, 资本结构实现最优。这一理论尽管没有否定债务融资的优先性, 但实际上肯定了股权融资在企业融资中的必要性和应有位置。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权衡理论找到了使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存在相互关联的线索, 它为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 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融资决策的启示

(1) 对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评价。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经过经过西方理论学家的发展, 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一, 西方经济学家们充分运用了微观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 使资本结构的研究视野大大拓宽。其二, 经历了从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到有关、否认最优资本结构的存在到肯定最优资本结构存在的转变, 对负债融资形成了共识:适度负债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其三, 在研究中, 每一个后来理论对前者不是简单的沿袭, 而是在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中进行了修正、改进和完善, 发展了很多用以解释资本结构模式的理论模型, 并把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又广泛运用到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之中, 较好地解决了西方早期资本结构理论所忽视的或根本无法解决的许多问题, 充分体现了西方金融理论方面的进展与突破, 表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日益完善和成熟, 越来越贴近现实经济生活。这些理论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对企业的融资决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决策和资本结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尽管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 但仍有许多局限性,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其一, 由于对公司融资的认识视角不同, 建立在理想化约束条件下的理论与现实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差距, 清晰的逻辑体系尚没有建立。其二, 在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方面, 忽视了权益资本结构和债务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特别是忽视了人力资本等知识资本对企业价值的重大影响。其三, 研究既缺少充分有效的实证检验, 结论上又存在着较大争议。因此, 如何利用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成果, 帮助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问题, 是摆在当前中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 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融资决策的启示。我国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市场化的产物, 正处在向现代企业转变, 市场机制尚未健全, 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 融资方式有限的经济环境下, 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方式、融资结构和融资机制的企业融资决策对于企业的成长乃至生存至关重要, 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增长和稳定。基于这样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我国资本结构研究起步较晚, 资本结构理论体系不完善, 目前尚没有一套准确地描述最优资本结构的模式, 理论研究的成果与现实世界的资本结构优化问题存在诸多脱节之处的现状, 从我国国情出发, 结合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现实状况和所处的经济环境进行动态分析, 充分考虑企业融资环境的变动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企业资本结构形成的内因和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上, 以弥补研究之不足, 发展中国特色的资本结构理论, 为企业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 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产生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 大多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背景下建立的,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其结论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 因此, 不管是在研究还是实务中, 我们不能完全囿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关于最佳资本结构选择的见解, 而必须辩证地看待西方资本结构理论, 合理地将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理论模型、重要经济思想以及财务实践的成果运用到我国实践中, 吸收西方最优资本结构理论的合理成分, 找出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现存的相关问题, 探讨影响资本结构的若干因素, 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对策, 帮助解决我国的融资问题, 以深化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失衡的现状分析

(一) 负债率偏高, 债权人单一

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1980年是8.7%, 但从90年代起, 债务问题日益严重, 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1994、1995、1996年资产负债率依次上升到79%、65.8%、61.5%。国家统计局对49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查, 1997年底资产负债率平均为65%。据《中国财政年鉴2002》统计数据显示, 2001年北京、天津、上海等33个省市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在70%以上, 其中黑龙江、吉林竟达到了91%。国际上通常认为, 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若小于50%, 企业则处于安全线内;若资产负债率大于50%, 企业则处于危险区域内。对贷款存在的非理性需求而出现的高资产负债率, 不仅直接影响我国企业的再融资能力, 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筹资风险和很大的偿债压力。出现高负债率的现象主要源自我国“拨改贷”的实施, 国有企业权益资本骤减, 大量资产只有依靠银行贷款支撑, 如中小企业短期资本90%来自银行贷款。如此居高不下的负债比率, 使我国在现有条件下以债权人的约束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就变得异常困难。因此, 有理由认为, 我国企业高负债率的背后就是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二) 股权结构失衡, 重股轻债普遍

我国国有企业一方面是国有股的“一股独大”, 这是我国股权结构的最基本特征。以上市公司为例,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 (国家股和法人股) 比例均在60%以上, 截至2005年6月底, 1 378家上市公司中, 国有控股及参股的上市公司数量达899家。过高的国有股比例造成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对国有企业的约束软化, 缺少对国有产权的监督机制, 必然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企业代理成本上升。另一方面, 重股轻债现象普遍。据中国国信证券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 1999年股权融资占国企外源融资的比重为47.77%, 到2003年已增加到56.43%。许多企业纷纷把股票融资作为首选的融资途径, 而且公司的分配方案也多以配股为主。

(三) 外源融资偏好, 融资渠道不合理

研究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是: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内部融资, 这种选择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中非对称信息理论的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企业筹资优序相悖。在外源融资中,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比重超过了50%, 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与国际上债券融资兴起、股票融资下降的局面形成强烈的反差。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 我国股权融资的比例还将继续上升。

三、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因素评析

(一) 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

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一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上市公司的投融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 我国政府对融资投入体系干涉过大, 资本市场缺乏在发展中监管和完善的互动体制。特别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收入结构的改变, 国家对国有企业资本金的投入无法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 反而日益不足。企业在向资本市场筹资有限的情况下, 又受到国家对企业筹资的严格控制, 只好到银行举债。由于银行属政府所有, 政府对其有极强的干预能力, 导致国家对企业约束软化, 贷款名义上是市场交易关系, 实质上具有行政式的资本分配关系——“贷款性资本”, 从而出现异常的资本结构。除此之外, 我国宏观经济因素、法律法规、银行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所有权模式、破产法、税法等因素都将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

(二)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尚不完善。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经济政策会影响企业的融资行为, 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二是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政企不分、行政干预、预算软约束”的关系及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改革步伐的缓慢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和优化的影响。三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进程缓慢, 产权资本主要依靠国有投资主体, 致使国有产权和法人产权比例过高, 股权结构失衡和股权融资偏好, 产权流动性差, 无法有效分散投资风险。

(三) 社会多方因素的制约

一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 证券市场缺乏强有力的退市机制, 不能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 高估的股价, 使上市公司不得不偏好股权融资。同时, 股票市场的内在缺陷使股票融资对企业的约束比债券低, 发行股票既不必像发行债券那样到期偿还本金, 支付利息, 又避免了破产的危险, 反而还可以增加利润, 提高企业收益。加之我国长期以来是以国有股为主导的“一股独大”的公司股权结构, 既使其他股东对经营者的约束机制难以落实, 又影响对公司管理层的有效监管, 进一步强化了股权投资的偏好, 直接的后果就是上市公司业绩下滑, 盈利能力下降。二是我国债券发行的资格审核比股票上市严格, 发行规模有限, 企业失去了发行债券的动力和积极性, 债务市场发展滞后难免。三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 融资机构并不看中具有较大风险的长期贷款。四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 银行借款成为亏损企业职工工资发放的主要来源渠道, 居高不下的负债率自然容易产生。

(四) 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

一是企业内部机制不健全, 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市场观念薄弱, 资金使用效率低, 经营效益差, 是企业资本高负债率的内在原因。二是部分企业管理者非理性的决策, 特别是管理者对投资前景过度乐观、投资成功过度自信和回避损失的心理, 导致投资非价值最大化行为, 产生投资偏好;也有许多企业由于缺乏资本结构意识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 在筹资和投资时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 关注企业的短期利益而非长远利益, 影响了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无法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理性资本配置。此外, 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 不能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充分自主地经营, 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机制。

四、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对策

(一)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优化外部环境

不同的外部环境对资本结构影响性质和程度都不同, 因此,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关键在于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 营造起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改变政府部门的管理行为和方式, 减少对经济活动的非正常干预和行政管理性障碍。二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 转变我国目前“政企不分、行政干预、预算软约束”的状况。三是构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预警机制, 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四是维护企业和国家的合法权益, 对企业重组与并购行为实行监督。同时, 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强证券市场和债务问题的监管, 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交易秩序和环境, 使企业资本结构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二) 构建有效的资本市场, 完善约束机制

大力推进我国向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 让市场机制成为决定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机制。一是尽快完善金融机构规范运作的财税制度、金融制度, 加快发展直接融资, 健全金融调控机制,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二是建立完善的企业资信评估体系, 减少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提高企业债券市场的透明度, 为金融机构的投资提供客观真实的企业信息。三是完善资本市场并购机制, 推动国有企业产权流动, 培育控制权市场。完善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 在给公司管理者带来持续压力的同时, 能促使他们在这种外在威胁下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采取最优的融资策略。四是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强资本结构的管理, 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和对企业财务预算的约束, 保证各利益主体的利益相均衡, 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五是实行投资决策责任制, 坚持“谁投资, 谁所有;谁决策, 谁负责”的原则, 达到约束投资风险的目的。

(三)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 实行多元化的筹资方式

解决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重要出路是实行筹资渠道多元化, 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为此, 一是明晰投资主体,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体系, 这是解决投资约束软化的前提。二是推动民间资本代替国有资本, 保证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中退出。三是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 使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行为建立在双向选择的自由市场机制上。同时, 降低银行的产权份额以及大力推进银行的市场化改革, 硬化银行债权的预算约束, 充分发挥银行债权融资的治理效应, 促进企业间接融资市场的不断完善。四是发挥债券市场的功能, 实行债券融资, 改变债券市场发展相对迟滞以及债券融资比例低的状况, 降低债券发行门槛, 提高融资效率, 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五是积极利用债务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 提高债务融资的比例, 进行债务—股本转换, 即把企业债务转变为银行对企业的股权, 让较多的国有企业通过这一渠道降低负债率。六是建立严格的筹资运行机制, 扭转不合理的负债结构, 实现融资体制的转变:由国家融资转向市场融资, 由间接融资转为直接融资, 将流动负债变为长期负债。在融资方式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的转变中, 企业应结合治理结构与实际经营情况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

(四) 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建立经营管理的目标责任制, 加强对经营活动的约束, 理顺机制, 扭转企业经营效益不佳的局面。二是健全企业内部积累机制, 积极开拓市场, 提高企业自有资本率和资产盈利水平, 增加企业的自我积累, 增强内部融资的能力。三是制定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相适应的发展战略, 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 客观分析负债环境, 不断调整负债水平, 增强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也即在企业经营稳定时期时业应采取积极的资本结构, 适当提高企业财务杠杆的作用;在企业经营发展扩张时期, 则提高经营风险意识, 奉行稳健的资本结构政策, 有效规避风险。四是强化企业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实施信用评估管理, 使信用管理走上定量分析的轨道, 减少企业因资信判断失误造成的损失。

(五) 建立健全法制法规, 保障出资人权益

一个国家法律完善程度的差异将导致投资者所受保护程度不同, 从而决策资本结构不同。因此, 为保证经济活动有序进行, 一是针对我国现实需要,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如《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 必要时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进行干预, 为投资者提供透明的法律条件和充分的法律保障, 以倡导和维护公平、合理的资本市场交易秩序, 为投资者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二是为提高监督的严肃性, 避免监督弱化, 应将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有机结合,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保障出资人权益, 减少经营风险, 确保国有经济健康、有序、高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郑长德:《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 《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 篇5

从历史的角度看,资本市场是股份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在实现资本集中、扩大社会生产的同时,也为资本市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客观的要求。世界上的资本市场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1600年,英国就成立了皇家特许经营的股份制公司——东印度公司。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晚、发展快,自1990年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建立以来,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和第一大商品期货市场。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的“自然演进型”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社会的深层次变革,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此期间,基础制度不断加强,品种体系不断健全,市场功能日益发挥,整体结构和质量明显改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发展资本市场,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二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效率、透明度、影响力、开放度大幅提升,在基础建设、体系完善、秩序维护、功能发挥等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初步具备了在更高层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资 1

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主线,我们把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坚持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着力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督,相继开展了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资本市场法制等一系列综合改革,逐步破除了长期制约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市场实现了转折性变化。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重创了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但总的来看,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改变,国际成熟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全流通环境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资本市场在逆境中实现了新突破,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公司债券市场建设,平稳推出了创业板,稳步扩大直接融资,丰富了商品期货品种,加强对行业机构的风险管理,从而为抵御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实践证明,资本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标志性成就之一。伴随着规模的扩大和体系的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全局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步形成,规范发展的态势不断巩固,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不仅为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而且在资产定价、资源配置、支持自主创新、引导民间投

资、促进企业完善公司治理、为投资者提供增加财富的机会、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逐步创造条件,充分有效地发挥好上述功能,对于促进社会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等一系列重大部署,资本市场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拓展广度,增加深度,强化监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拓展“广度”,就是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进一步丰富市场层次体系,增强市场的整体包容能力,扩大市场的覆盖面,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增加“深度”,就是要主动适应新情况、新形势和新变化,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培育和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推动形成有利于市场稳定健康运行的体制机制,增强市场的效率和活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涉及到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自主创新、改善民生、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各个领域,需要有相应的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做支撑。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结构优化,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

内容,对于改善投资、消费和储蓄结构,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资本市场可以从这几方面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着力提升市场效率;多渠道拓宽融资渠道,着力改善融资结构;发挥市场并购重组功能,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完善市场体系结构,着力促进科技自主创新。

二十年来,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取得了重要成绩,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与国外成熟市场数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在发展起点上和过程中面临着特有的初始条件和内外部环境,“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明显,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国有股占多数的特殊股权结构,二是具有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特殊投资者结构,三是股权文化还不成熟。资本市场要科学发展,就必须认识到这一基本特征,认识到资本市场的普遍规律和我国资本市场的自身规律,积极研究、逐步推动解决市场深层次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坚持不懈地走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发展道路。

“以史为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撰写的《中国资本市场二十年》,力求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全貌简略地展现给世人,让海内外市场参与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更加完整和客观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下,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深入总结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利弊得失,更加积极地思考资本市场在社会经济大局中应承担的重要使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展望 篇6

1.近期我国资本市场的巨大变化

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值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从年初的三万多亿,变成年底的八九万亿,从原来的新兴市场第三位变成了新兴市场第一;同时,资本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得到恢复,不仅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这样的超级航母的顺利发行使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蓝筹时代,还因为“A+H”模式的成功试点而开启了海外蓝筹股的回归路程,全年融资额超过2800亿元;证券公司得到了全面的清理和整顿;机构投资者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基金、证券公司、保险等机构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30%多。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结构和投资者结构都日趋合理。

市场数据的直观变化固然可喜,但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在这一年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对资本市场悲观失望的情绪开始转变,投资者的信心得以恢复和建立。中国社会开始重新认识和审视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2.资本市场的主要改革措施

中国的资本市场大致可以定性为“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世界上的新兴市场发展均不如人意,转轨经济国家中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举步维艰。我国的资本市场尽管还存在着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我们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个方面,建立起了一个基本上与国际标准相符合的资本市场,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基本的结论。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实践证明,资本市场在我国经济近十几年来的持续稳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在未来将更加显著。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制度变革,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股权分置改革纠正了扭曲的市场机制,中国资本市场从此在基础层面上和国际市场相比没有本质的差别;二是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市场从原来接受不了新股发行,到中行、工行等大盘蓝筹股成功上市。而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市场接受不了蓝筹股,那么这个市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第三,大规模的上市公司清欠工作,不仅优化了上市公司的运营状况,也强化了全社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的建立,提升了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上市公司激励机制的引入使得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治理成为可能。第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延续了前几年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实现了巨大的飞跃。特别是在去年良性的市场环境下,专业理财、价值投资的理念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进一步确立了机构投资者的地位,这也是发达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才实现的发展。第五,证券行业经历了惨痛的教训,经过大规模的清理整顿,逐步走出了低谷,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这些重大基础性制度建设和改革的目的都是使资本市场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运行模式上都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它们不仅引领了资本市场的深刻变化,也将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3.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和规律

过去十几年中,资本市场的发展引领了我国经济社会中的许多变革,推动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独立董事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会计准则标准化等等在中国經济社会的确立。也就是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从开始的第一天起,就站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最前沿,而从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探索到的经验和规律,同样也能为我国经济改革的其他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回顾我国资本市场近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与很多成熟市场漫长的自我演进发展模式不同,我国资本市场走过的道路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地方。我国资本市场是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即一条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市场化改革与市场的自我演进相结合的道路,一些重要变革成功的关键也都是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并采取了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进。例如,从2002年开始的基金审核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基金业的逆势崛起,从2003年开始的询价制改革使得发行市场一扫阴霾,而股权分置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正确地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实践证明,立足于为国民经济服务,借鉴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有序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调动各个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以共同实现市场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过去数年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未来建设中国资本市场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一个坚定不移的方向。

4.我们离成熟的资本市场还有多远

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具备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市场化的发行体制;自律组织和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督应该成为市场主要的约束力量;应该拥有强大的证券经营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者应该具备良好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同时,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国际性的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体系中有足够的竞争力,等等。

回顾美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具有怎样的内涵。在1929年美国股市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建立法律法规框架,加强市场监管。此时,两个标志性的人物带领美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一个是美林证券的创始人梅里尔,他开启了对证券经纪业革命性的变革,率先倡导诚信为本和敬业精神,并使得“美林帝国”迅速在华尔街崛起;另一个是投资大师格雷厄姆,他率先提出价值投资的理念,这一理念如同阳光穿透云雾,使资本市场的投资得以回归其本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成熟市场至少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证券从业人员不仅应该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二是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应该以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为核心来构筑。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监管力度的加大和机构投资者的崛起,使得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的市场在很多方面,离一个成熟的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作为一个金融结构长期严重失衡的国家,我们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历史紧迫感,更大力度地推动市场化改革,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深化和制度性建设

1.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资本市场将面临新的挑战

股权分置改革及其他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和基础性制度建设的稳步推进,为资本市场全方位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也为我国资本市场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我国资本市场在后股权分置时代将面临以下挑战:(1)市场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及资源配置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2)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将更加鲜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将对法制建设及监管执法提出更高的要求;(3)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增加,改革和发展必须兼顾国际竞争视角。为应对这些日益紧迫的挑战,改革仍将是下一步中国资本市场增强活力和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无论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制度,还是建立适合新形势需要的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和立体化的监管体系,都将继续围绕着改革这一时代主题展开。

在新兴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往往会同时扮演推动者和监管者的双重角色,在某些历史阶段,政府作为市场发展推动者的任务甚至可能会更重一些。

监管者从总体上把握金融创新的风险,让市场主体自主创新,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氛围。无论是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设、金融产品的丰富,培育更为强健的证券机构等目标,都会自然地呈现,很多发展中的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事实上,这也是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资本市场的发展道路。同时,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以折射出我国未来市场经济体系完善过程中政府职能如何定位和转型。

美国市场经过200多年发展到了今天,其间,它经历过市场完全依靠自由演进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过度震荡,也经历过危机之后政府对于资本市场的全面整顿和清理,走过了很多弯路,支付了昂贵的社会成本。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看到成熟市场走过的百年历程之后,怎样吸取它们的教训,少走弯路,怎样做出一个合理的制度设计,在市场和政府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2.继续完善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制度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至少会在四个方面呈现明显的发展。首先,发行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会使融资体系更具国际竞争力,将不仅带来更多代表中国经济主体的大盘蓝筹企业上市,包括很多海外上市企业的回归,也将带来更多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层出不穷的创新型企业的上市,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其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更多的满足投资者不同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结构性产品、固定收益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将在资本市场上推陈出新,更多的服务于中国经济成长的并购重组等金融业务将会大量涌现,同时,市场流动性和市场活力将不断增强。第三,证券经营机构将会呈现进一步发展和分化的趋势。随着业务创新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资本市场必将出现“强者更强”的现象,金融机构分化的加剧将更加明显,那些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风险控制措施完备、激励机制合理的机构,将能最大限度地分享资本市场发展的收益。第四,监管体系会更加市场化,资本市场的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监管内容将不断改进。随着市场的发展,行业组织的自律以及市场参与主体本身的内部监督将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并逐步与监管机构的监管组成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3.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将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亮点之一。目前,随着中小企业板的壮大和中关村股份转让试点的逐步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初见雏形。中国资本市场将积极探索创业板的发展,使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得到相应层次资本市场的服务与支持,同时大力推动与创业板市场相辅相成的本土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壮大。

从丰富多层次市场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成立,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将扬帆启航,并将按照“高标准、稳起步”的原则稳妥推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出现,不仅可以大大丰富资本市场上的金融产品,也有助于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利用复杂金融产品管理其投资和经营风险。同时,从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复杂性来说,它是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新台阶,也是我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标志。

在2007年,公司债市场将借鉴股票发行体制改革的经验,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大力推动审核机制的市场化和透明化,建立健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发行审核体制。同时,要完善债券信用评级制度,推进债券交易制度创新,完善债券投资者结构,创造债券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把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加快发展起来。

三、中国资本市場的对外开放

1.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策略

随着资本市场转折性变化的出现,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在这样一个有利的发展形势和机遇下,我们在考虑对外开放战略和路径选择时较之以往更加从容,具有更多的条件和谈判力。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将继续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公平竞争、互利共赢的24字基本原则。讨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首先要将中国资本市场放在“未来若干年中,将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极”的战略定位去考虑。

从宏观上,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政策取向,至少有三个层次战略目标的考虑,即本土金融机构的强大、本土资本市场的强大以及实体经济的强大。而构筑对外开放的路径要以“强大的本土资本市场”为主要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导向,因为强大的本土资本市场必然会带来实体经济的壮大,而强大的资本市场和强大的实体经济中,也必然会产生强大的本土金融产业与金融机构。

在这方面,一些国家有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例如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错失了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机遇,不仅使其实体经济在受到冲击时缺乏弹性而一蹶不振,而且也使其本土金融产业和金融机构长期落后于国际第一流水平。而同为亚洲国家的韩国,则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了金融改革和开放的力度,不仅带来了本土资本市场的繁荣,也带领韩国经济走出低谷,并造就了像三星电子一类的世界级高科技企业。

2.把握好开放中的“度”和节奏

金融开放是一个高度复杂和敏感的问题。选择正确的开放路径,把握好开放的“度”和节奏,能够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反之,掌握不好开放的“度”和节奏,则会带来不必要的冲击和损失。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关键,是处理好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即对内开放应当与对外开放并举,甚至更为重要,真正做到“以我为主、洋为中用”。

所谓对内开放,实际上就是前面提到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在产品和业务的准入、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快市场化进程。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计划经济的色彩虽然已逐渐减弱,但仍然不能完全适应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如何加快“对内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对外开放后外资机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对本土金融机构造成的冲击程度。

从捷克等东欧国家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加快对内开放的进程,那么,可能会导致本土金融机构因为机制过于僵化、无法与国际机构有效竞争而被大面积淘汰,市场被外资机构垄断,本国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大幅衰退的情况。因此,合理匹配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节奏及方式,优先进行对内开放,是降低对外开放可能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成本”的最佳策略。

尤为重要的是,在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金融服务业中,尽快优化激励机制(同时也是约束机制)是提升行业整体实力、增强本土金融机构面临外资竞争时的应对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在业务和产品的市场化过程中,监管机构与市场主体明确定位、各司其职,建立有效的创新协调机制以分解创新的责任和风险至关重要。比如,英国金融服务局提出的监管机构与市场“合作”创新,即监管机构提出创新目标,金融机构具体承担风险并完成创新任务的做法就值得借鉴。

四、中国资本市场的展望

1.流动性过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资本洼地”现象:17世纪,大量国际资本涌入荷兰,荷兰崛起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国;18世纪,大量资本涌入英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欧洲资本大量涌入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尽管国际资本的流向先导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但是,只有资本是不够的,比资本更为重要的是有效的资本运作机制。17世纪的荷兰崛起昙花一现,以“郁金香泡沫”匆匆收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健康、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则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本创造出强大的实体经济。在今天的世界,资本市场的博弈,将直接影响到大国博弈的结果;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新世纪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

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格局仍将延续。针对这一局面,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完善机制,实现中国资本市场又快又好的发展,将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为具有第一流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以有效地将国内资金和国际资本转化为强大的实体经济,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发展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在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期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初级消费拉动的增长即将发展到一个相对饱和的阶段,内需不足、产业落后、经济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将日益显现,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科技等产业、构筑自主创新经济体系,这客观上要求中国经济建立起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从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的经验来看,实现这一转型,强大的资本市场是这一套机制的核心。所以说,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客观上对中国资本市场尽快强大起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一个深刻的反例是日本。日本經济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初陷入困境,一直到现在尚未完全走出阴影。反观日本的经济危机,与日本长期以来过分偏重间接融资、资本市场未能得到健康发展的政策有着直接联系。经过多年反思,日本政府于近年明确提出由间接融资为主开始向直接融资为主方式转化,大力发展本国资本市场的战略方针。类似的情况在德国等国家也发生过。目前,中国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日、欧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特点,居安思危,要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提高资本市场的竞争力。

3.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

首先,随着更多的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出台,市场会出现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而随着“A+H”模式的确立,也会有更多大盘蓝筹股的陆续“海归”,发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将使得资本市场的规模迅速增大。

其次,从市场中长期的发展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将逐步踏上“从繁荣走向成熟”之旅,确切地说,随着各项机制的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将从近期的繁荣走向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坚信,中国的资本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而这是由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面”和明确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决定的。

第三,可以预期,中国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凸现。资本市场通过其资源配置机制的发挥,将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平台。在中国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创新型企业将实现对发达国家高科技领域的追赶,并购和重组等市场筛选机制将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企业。而当资本市场变得非常强大的时候,中国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将以市场化方式进行配置,中国经济也会因而变得更加安全和富有弹性。

第四,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预见,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也将逐步显现,为我国的养老和社会保障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通过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资本市场还能够拉动落后地区的发展,促进技术的扩散和转移,并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资本市场通过其创造的公平竞争、共同致富的平台,将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区域资本市场的实证分析 篇7

关键词:区域资本市场,ADF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

一、引言

所谓区域化资本市场是指与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对应的、为某一区域内部企业服务的地区性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至少应包括证券市场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中长期抵押贷款、中长期项目融资等、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等。其中在我国区域化的资本市场主要以股票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 其他的资本市场限于规模和影响较小, 故本文只针对这三个市场做进一步的研究。

陈刚 (2003) 通过指标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表明我国区域资本市场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呈不断扩大趋势。孙小勇 (2004) 分析欠发达地区资本市场发展, 认为受中国区域发展的历史和行政手段的影响, 加大了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平衡。田霖 (2007) 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中部地区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区域经济的崛起。焦晓莉 (2007) 认为落后西部地区可以利用麦金农·肖学派的理论, 积极实施金融深化政策, 推进西部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HuiBoonTan (2009) 利用协整检验发现香港证交所在亚洲金融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领导作用, 而通过欧式距离测量发现中国内部股票市场具备超越香港证交所成为新的领导者的潜力。TedBarnhill (2010) 通过研究韩国资本市场得出一个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和改善金融体系的结论, 并针对当前金融危机提出了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反思。国内外的学者对区域资本市场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本文希望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量化区域资本市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加大有利于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的市场投入。

二、指标选取

区域资本市场的构成要素由资本需求者、资本供给者、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监管部门组成, 从中国的大量研究数据来看一般按照中介服务机构即证券公司以及自律性组织证券交易所进行划分, 由于我国证券交易所只有上海和深圳两家, 其他地区性的资本市场非常少, 发展较有规模的是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和上海商品期货交易所, 而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由于交易品种少而不做研究, 因此在选择样本时以辽宁为东北地区的代表, 以河南为中部地区的代表将不失数据的客观有效性。上海作为东部的代表更能凸显其金融中心的地位, 而选择四川地区是考虑到西部地区其建立地方性区域资本市场的条件较为成熟, 通过对比其他地区的资本市场希望可以得到发展西部地区区域资本市场的一些启示。

具体的指标体系包括中长期贷款余额、股票交易额、期货市场交易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四组数据, 中长期贷款余额作为衡量以银行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市场规模, 但是未考虑部门短期贷款具有的长期贷款性质, 例如信用卡的信用额度。中长期贷款作为银行存贷款利差的重要来源将对银行的持续经营产生重要影响。股票交易额作为以股票交易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市场规模, 由于受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导向、投资者心理因素影响该指标的波动性较大, 数据呈现明显的非平稳, 但是能够有效的代表该地区股票市场的发展程度, 由于期货交易的合约交易金额较大, 在选取数据时以成交量代替成交额可以发现数据存在的时间趋势, 较好的反映商品期货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将资本市场与地区经济结合起来, 地区结构的差异性通过四组数据进行基本的描述统计进行展示, 再通过模型的分析判断各个区域的资本市场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 判断四川地区是否适合建立新的区域资本市场。

数据的选取时间自2000—2009, 选择该10年段数据一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受到不小的冲击, 为保证数据的尽可能平稳应该剔除该事件对数据的影响;二是我国1993-1999年对期货市场进行整顿, 清理了一批不合格的期货交易所, 最终只保留上海商品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和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3家商品期货交易所, 所以该时间段的期货数据统计难以代表各个区域资本市场的状况。

三、描述统计

(一) 地区国民生产总值

从GDP的统计数据来看河南省由于人口数量的优势GDP的均值最大但是其相对差异系数显示该地区的GDP偏离程度较高, 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而选取的四个地区的GDP差异程度并不显著, 不同于考虑全国所有地区所显示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初步判断四川地区不仅具有发展经济的人力资源优势, 更有着建立区域资本市场的经济基础。

(二) 地区股票交易额

股票市场交易额在四个地区的差异性较大, 上海地区因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区位优势交易额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 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但相对差异系数表明上海地区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较大, 可能会对该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四川地区与中部和东北代表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四川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能够较好的享受股票市场带来的各种收益, 但是亦存在股票市场波动性的问题。我国自1991年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以来股票市场长期偏离国家经济的发展, 尚未发挥其市场晴雨表的作用, 股票交易额数据只能代表股票市场的发展, 而对经济发展的描述可信度不高。

(三) 地区中长期贷款

分析中长期贷款数据发现上海地区优势明显, 而其他地区差异性较小, 上海地区的投资渠道较广, 投资回报较高直接促使其中长期贷款的发展, 四川地区的数据与其他区域相比具有优势。我国地区发展曾经长期依赖于银行信贷, 而自加入WTO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使中长期信贷市场的发展面临崭新的局面, 但仍未改为以银行信贷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模式。

(四) 地区期货交易量

四川地区由于缺乏相关的期货市场不做考虑, 而其他三个地区的数据充分的显示了近年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上海商品期货交易所快速发展起来。而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逐渐占据期货交易的主导地位, 而且通过相对差异系数可以看到其数据随着时间稳定的增长, 与其他交易所的数据大幅波动情况不尽相同。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经历了准备, 整顿两个阶段的经验积累后市场的交易额和交易量逐步的扩大, 期货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通过对上述四组变量的描述统计发现四川地区个别指标优于其他三个地区, 而且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省份和东南亚自由贸易区的覆盖省份, 具备了建立区域资本市场的基础条件。但是由于缺乏对建立四川地区区域资本市场可行性的论证, 因此对建立何种金融工具的资本市场的判断本文不做具体的判断。

四、实证分析

(一) 单位根检验

如果一个时间序列的均值或自协方差函数随时间而改变, 则这个序列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单位根检验是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稳定关系的一个必要过程。几乎所有表示绝对量指标的宏观经济变量 (时间序列) 都是非平稳的, 具有时间趋势, 因此有必要先做单位根检验, 然后再决定是否要进行协整检验。由于我国股票交易和期货交易存续时间较短, 取得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明显的非平稳特征, 对这两组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 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 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 所以对这两组数据取自然对数。

ADF检验的结果显示除上海股票交易额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外, 其他变量都可以转化为平稳的变量, 但是由于单整阶数的不同使部分数据无法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数据时间序列过短, 无法消除短期波动的大幅冲击, 尤其是以2006—2008证券市场的暴涨暴跌使数据的非平稳性更加严重。通过单整关系可以判断地区经济增长与各资本市场变量不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

(二) 格兰杰因果检验

经济时间序列经常出现伪相关问题, 经济意义表明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却可能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 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用于检验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与地区经济是否存在先导或滞后关系, 从统计上分析判断这种关系是单向还是双向。由于数据的关系我们在进行检验时选取滞后1阶和2阶判断, 由于检验结果对滞后阶数十分敏感, 因此不同个滞后阶数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不排除与现实结论相反的检验结果。

由于股票交易额的2009-2010年度地区交易额数据无法取得, 只进行了gdp、中长期信贷市场和期货市场三者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而四川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期货交易市场, 也不进行相关检验。观察数据发现辽宁地区中长期信贷市场与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与国民生产总值以及河南地区的期货市场与国民生产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而上海和河南地区存在个别单向关系。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的豆类期货商品在国际拥有一定的定价权, 市场的影响逐渐扩大, 对地区经济的刺激作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建议四川地区选择符合地区优势的金融产品建立区域资本市场, 为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扩大信贷融资规模贡献力量。

五、结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态势导致地区经济差异程度加大, 而区域资本市场使这一趋势愈加明显。进而通过地区资本市场的建立发展成为地区金融中心, 在体制变革现阶段我们应该积极地推进“趋异”过程, 而不是抑制这一过程, 这也符合学者对于金融成长呈现长期非均衡发展的结论。从国家宏观角度来说, 在四川地区建立资本市场可以顺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政策, 为加快东南亚自由贸易区提供金融支持, 通过盘活西部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地区经济能够有效的缩小我国中东西部的经济差距;从西部地区微观角度分析, 区域资本市场的建立有利于金融中心的建立, 解决西部地区信贷资金紧张, 投资力度不足的经济发展瓶颈。

参考文献

[1]、陈雁云, 罗贤栋, 区域化资本市场是中部崛起的新支点[J], 企业经济, 2005年07期.

[2]、陈刚, 詹正茂, 廉晓红, 中国区域资本市场的指标体系[J], 上海金融, 2004年第2期.

[3]、孙小勇, 我国欠发达区域资本市场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

[4]、田霖, 我国证券市场的区域差异研究[J], 价格月刊, 2007年第3期.

[5]、焦晓莉, 构建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对策建议[J], 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07第2期.

[6]、Ted Barnhill , The Potential Role of a Robust Domestic CapitalMarket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Moderniz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J], 2010.

[7]、Hui-Boon Tan, Does size really matter across time?Financial inergration dynamics and stock market capitaliz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equity markets, [J], 2009:10-12.

浅谈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篇8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萌生

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起, 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基本任务, 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

20世纪80年代初, 城市一些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始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股份制尝试, 最初的股票开始出现。这一时期股票一般按面值发行, 大部分实行保本保息保分红、到期偿还, 具有一定债券的特性;发行对象多为内部职工和地方公众;发行方式多为自办发行, 没有承销商。1981年7月我国重新开始发行国债。1982年和1984年, 最初的企业债和金融债开始出现。

随着证券发行的增多和投资者队伍的逐步扩大, 证券流通的需求日益强烈, 股票和债券的柜台交易陆续在全国各地出现, 二级市场初步形成。1990年国家允许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建立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先后营业。随着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的成立, 我国资本市场由场外交易进入场内交易, 由分散交易进入集中交易, 证券交易所的成立, 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形成, 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正式形成的标志, 向规范化资本市场迈出了第一步, 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不仅市场容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市场规划的建设、市场体系的完善以及与国际惯例的接轨等都取得了较快的进步。

从债券市场来看, 1991年不仅国库券发行量比上年增长了114%, 而且国债发行方式也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 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彻底取消国债摊派发行, 而采取承购包销的方式发行, 100多家金融机构、几千个网点和上千万的居民与企业参与了当年国债的包销、经销、承购活动, 使国债市场进入了全面繁荣阶段。全年发行国库券199亿元, 财政专项债券65亿元, 特种国债16亿元, 以及100亿元由财政担保的国家投资债券;国库券实际交易额达到370亿元, 比上年增长220%, 如果加上其他种类国债的抵押与转让交易, 当年国债市场交易量是当年股票交易的十几倍, 就企业债券而言, 1991年不仅发行势头迅猛, 而且对国民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当年的中国人民银行优先安排的大中型企业发行中期企业债券41亿元, 全年地方各类企业债券发行额为114亿元, 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量为104亿元, 年末余额为90亿元, 企业内部债券发行量为31亿元, 年末余额为57亿元, 在发行量迅猛增长的同时, 企业债券的交易市场也十分活跃, 1991年企业债券的交易额达35亿元, 比上年增加30多倍, 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进一步强化企业债券市场机制, 国家还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与流通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总体上看, 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 股票发行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 也缺乏统一的监管, 股票发行市场也出现了混乱。同时, 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认识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分歧。

1992年1月~2月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 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 有没有危险, 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 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 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 搞一两年, 对了, 放开;错了, 纠正, 关了就是了。关, 也可以快关, 也可以慢关, 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 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 就不会犯大错误。”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后, 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1993年, 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 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在这个阶段, 源于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的内生需求, 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在发展初期, 市场处于一种自我演进、缺乏规范和监管的状态, 并且以区域性试点为主。深圳“8.10事件”的爆发, 是这种发展模式弊端的体现, 标志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规范的管理和集中统一的监管。

二、全国性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1992年10月, 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 成立, 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框架, 区域性试点推向全国, 全国性市场由此开始发展。1997年11月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确定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1998年4月, 国务院证券委撤销, 中国证监会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 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制。

中国证监会成立后, 推动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关于严禁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通知》等一系列证券期货市场法规和规章的建设, 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使资本市场的发展走上规范化轨道, 为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在市场创建初期, 国家采取了额度指标管理的股票发行审批制度, 即将额度指标下达至省级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 由其在指标限度内推荐企业, 再由中国证监会审批企业发行股票。在交易方式上, 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都建立了无纸化电子交易平台。

随着市场的发展, 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和流通市值、股票发行筹资额、投资者开户数、交易量等都进入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沪、深交易所交易品种逐步增加, 由单纯的股票陆续增加了国债、权证、企业债、可转债、封闭式基金等。

伴随着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和扩大, 证券中介机构也随之增加。到1998年底, 全国有证券公司90家, 证券营业部2412家。从1991年开始, 出现了一批投资于证券、期货、房地产等市场的基金 (统称为“老基金”) 。1997年11月,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 规范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同时,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推出了人民币特种股票 (B股) , 境内企业逐渐开始在我国香港以及纽约、伦敦和新加坡等海外市场上市;期货市场也得到初步发展。

在这个阶段, 统一监管体系的初步确立, 使得中国资本市场从早期的区域性市场迅速走向全国性统一市场。随后, 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 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出台, 资本市场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同时, 各种体制和机制缺陷带来的问题也在逐步积累, 迫切需要进一步规范发展。

三、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这里主要是指“5·19行情”至今, 由于经过上述历程,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年轻的、较为规范的时期。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从1996年以前不到10%猛增到2000年的50%, 资本市场受宏观经济尤其是货币供给的影响越来越大, 我们已经可以尝试用货币供应量来测算资本市场的相关走势了。

1999年下半年允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入市交易;允许商业银行向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发放股票抵押贷款, 这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 按照我们的理论, 由于资本市场内部的循环和一、二级市场的资金分配比例规律的破坏, 泡沫从此产生。由于证券可以抵押贷款, 证券价格的上涨会带来更多的抵押权, 因此, 资金可以在银行和资本市场中无限地循环, 这会引起股价的不断上涨, 当然, 在名义资产值过高的时候, 就会在结果上重蹈1993年大调整的过程。虽然在技术上的表现不同, 上一次的调整是因为人为的发放货币过多引起, 这一次 (几乎就要出现) 的大熊市是因为股票质押贷款, 但我们仔细分析, 无外乎都是因为形成了无节制的货币供给。

从1999年的“5·19行情”开始, 上证指数由1999年5月17日的1047点一直持续攀升到2001年6月14日的最高点2245.43点, 这段大牛市与其后持续低迷的市场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 这也验证了股指与资金量密不可分的相关性。“5·19行情”是在大扩容的背景下进行的, 1999年全年发行新股143只, 筹资1554亿元, 如再加上转配股上市, 共扩容2000亿元以上, 超过此前两年的总和, 然而, 在如此之大的扩容压力下, 股指反而上涨了50%, 原因就在于在向好的政策面下, 资金量源源不断地从货币市场涌向股市。当年管理层超常规培育投资基金尤其是开放式基金, 宏观的利好不断出台, 在牛市格局的预期下, 各种资金, 包括私募基金和银行信贷资金 (其中部分通过企业和投资公司加入了私募基金) 等资金流形成了股指的逐级攀升。2000年春新股发行的市场化则开始促使资金量由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的回流, 进一步推动股指稳步上扬。然而, 银行的钱终究是有限的, 由于不能无限度地发放货币, 资本市场新增资金的大幅减少和资金向银行和企业的回流则造成了股市的极度低迷。直到进入2002年春, 管理层对资金的监管略有放松, 新股发行速度大大减缓, 股市才重拾升势, 开始新一波的缓缓上扬, 正如我们上面的理论所阐述的, 究其根本, 货币资金的流动是股市波动的主要原因, 决定股价的, 是企业的盈利状况。由于没有从根本上降低资产值, 股价已经不能支撑过高的资产值, 所以, 既不能在一级市场上发新股, 也缺乏二级市场指数上涨的根本动力。

在这一阶段, 1999年《证券法》的实施及2006年《证券法》和《公司法》的修订, 使中国资本市场在法制化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一批大案的及时查办对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规范市场参与者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务院《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合资证券经营机构的出现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制度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有了新的进展。

展望2020年, 中国资本市场将基本完成从“新兴加转轨”向成熟市场的过渡, 迈入全面发展的时期。一个更加公正、透明、高效的资本市场, 将在中国经济构筑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 一个更加开放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资本市场, 也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中国资本市场从开始出现的第一天起, 就站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 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对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需求日益增加, 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日益提高。面对机遇和挑战, 回顾和总结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 把握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 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措施, 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资本市场,金融,投资者

参考文献

[1].胡汝银.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M].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王东.中国资本市场风险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9

一、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意义

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可以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 为国家的金融安全提供保障, 从容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资本市场是一个无形的手, 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当前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依靠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 但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 资本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才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的手段, 通过有效的竞争机制、价格机制、自由的进退机制、企业并购机制等方式有效的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将社会资金有效的转化为长期的投资。资本市场可以有效的调节资本存量, 实现产权流动和重组, 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加快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同时, 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必须依托资本市场,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二、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信息披露, 主要是指任何的市场主体够能够及时、有效、全面、准确的获得企业公开发布的各类信息, 市场主体获得信息的成本相同, 所获得的信息能够正确反映事实真相。但是,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透明度不高, 信息披露不完善。在实践中, 很多市场参与者不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信息, 为了获得同样的信息所支付的成本、代价各有不同, 在信息获取上存在极大的不公平。另外, 公开发布的各类信息中, 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不确定, 存在做假账说假话的情况, 上市公司或者中介机构没有如实的向社会披露信息, 信息披露不完善严重的侵害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根基。实践中, 透明度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虚假陈述, 存在做假账的情况, 如安然公司、银广夏等, 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 相对于资产的提供者或者上市公司, 明显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如果法律不强制要求资产的提供者如实的向社会披露企业运行过程中必须披露的信息, 则投资者将面临非常大的风险, 对投资者显然是不公平的;另一个是内幕交易的行为, 实践中, 允许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但是从我国当前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来看, 我国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市场良性运行的比值, 掌握信息的知情人可以和投资者相互勾结, 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侵害股民的合法权益。

(二) 我国资本市场资金来源单一

我国当期的资本市场资金的来源必须是多渠道、多方面的, 而不是单纯的以居民存款和居民收入中的一小部分为主, 以中小散户居民储蓄等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是不足以建立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的。所以, 实践中需要通过集合理财型的资金渠道、股票质押贷款、各种社会保障资金、私募资金等渠道, 丰富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 但是当前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并不完善。实践中, 个体投资者偏好选择风险低或者无风险的资产投资方式, 所以零风险或者风险较低的银行储蓄或者国债等成为了他们最佳的选择, 但是如果集合理财方式能够有效的规避风险且具有一定的收益, 相信这部分资金渠道会越来越大。关于股票质押贷款方面, 国家当前仅规定证券公司可以进行这项工作, 在主体资格上限制的过于严格。当前, 国家正在逐步扩大商业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规模, 对于社保资金, 由地方政府管理的那部分, 已经被地方政府私底下挪用去进行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而由中央政府管理的那部分, 现阶段则考虑是否要上市, 盘活这部分资产的价值。

(三)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改革开放以后, 中小企业迅速发展, 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实现科技创新, 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实际中, 与国企等规模比较大的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不受重视, 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方面, 由于中小企业达不到大企业的规模、资历、信誉、实力等, 没有能力通过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股权交易进行融资。另一方面, 当前我国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种类不足, 基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 导致大量闲散的资金放不出去, 而中小企业也却也没有办法获得充足的资金。另外, 没有相应的金融中介机构, 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担保服务。中小企业在经营中一般是没有足够的自有资产进行抵押贷款的, 但是当前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机构却非常的少, 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担保资金。

(四) 一股独大的情况较为普遍

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仍较普遍, 它在实践中存在很大的危害。控股股东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 可以随意干预经营管理, 妨碍公司治理, 侵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实践中, 虽然增设有独立董事制度, 但是这个也很难改变当前一股独大的局面。另外, 一股独大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海外投资者对我国企业的信心,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本市场上的不正之风。

(五) 资产的流动性低, 交易性差

我国当前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 整个资本市场都是强调融资, 市场上各种信息失真, 不少大股东通过各种手段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获得自身的财富, 大企业只注重融资, 而不认真考虑企业的长期投资发展等问题。另外, 市场上除了股票以外, 基金和债券在我国的流动性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 整个金融市场中, 直接参与融资的份额非常有限, 市场投机性过强, 上市公司的质量也不高。

三、稳步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措施

(一) 不断完善投资主体结构

一方面,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主体, 培育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 健全投资顾问机制, 培育投资理财专家。机构投资主体相对于个人投资主体来说, 其具有更加专业的理财知识, 拥有更多的资金, 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其投资行为相对于个人投资而言具有更强的规范性和可靠性;中介机构能够实现投资优化, 引导大众投资;而“大众投资、专家理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增加机构投资者, 不断的完善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的结构, 可以有效的规范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 净化市场的投资环境。比如近几年大力发展的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和基金管理公司, 推动基金子市场的高效发展, 通过投资组合和运用避险工具, 完善机构投资者的运行条件, 进一步拓宽自己入市的渠道, 使得机构投资主体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

另一方面, 调整上市公司的结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放开企业上市的政策限制,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关注, 让一些资质比较优秀的民营企业有机会公平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多元持股的优越性, 改变一股独大的现象, 加强独立董事制度, 完善董事会的工作流程制度和监督管理工作, 形成强有力、责任落实落实到位的执行机构, 规范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与积极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全流通稳步进行, 制定国有控股企业减持国有股与流通的相应制度, 选择一批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进行国有股减持与流通试点, 加快推进国有股流通的进程。

(二) 优化资源配置, 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是, 不断丰富当前资本市场的产品结构。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产品结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一的, 所以, 应当以资本市场发展为导向,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 增强市场的活力, 完善债券市场的规章制度, 为期货期权远期等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等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风险消费需求。

二是, 优化资源配置, 建立统一的资本流通机制, 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可以放宽对中小企业上市的限制, 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或者可以通过政府的有效支持, 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 该基金由一定比例的政府投资和部分吸纳民间资本为主,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立该基金的投资重点, 帮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三) 完善资本市场制度机制

首先, 政府在履行市场管理的职能时, 要放手让市场这个无形的手自己调节资本市场, 逐步实现职能转变, 在资本市场中, 能够通过市场解决的问题就绝不插手管理, 比如证监会可以逐步减少对股票上市的行政干预, 并确立保护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 尽可能的支持我国经济的发展。

其次, 不断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机制, 让市场主体可以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优胜劣汰,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的企业要获得长久的发展, 必须不断的完善企业自身的内部结构和管理, 建立企业内部完善的权利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 这些机构各司其职, 形成对经营管理者权力的有效制约, 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完善公司章程, 明确规定诚实信用义务,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保证信息披露及时、准确、可靠、完整, 严格制定股东、控股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避免控股股东作出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决策和行为。

最后, 积极学习西方国家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激励机制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结合当前我国的具体情况, 完善我国当前的激励机制, 如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将经营管理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 保证经营管理者能够从企业的长久发展考虑,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完善资本市场中的法制建设

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 建立相应的企业、投资者诚实信用管理机制, 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 保证上市企业的质量, 避免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法制建设应当从维护市场稳定、保证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 积极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信用体系, 对于那些严重违纪、严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机构和个人必须要严格打击, 净化整个市场的投资环境。

另外, 政府管理要严格执法, 加强监督、监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除了要具备完善的法律制度外, 还要有高效、高质的执法团队, 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 提高监管的效率, 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 降低市场系统风险, 保障参与者的合法利益。证监会要加大监管的力度, 强化对衍生业务的监管, 加强预防管理, 优化事后的抢救性措施, 拓宽监管的广度和深度。

(五) 逐步稳健地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国际资本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对称,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为了不断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 我国设立了B股和H股, 以专门应对境外的投资者。但是,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实践比较短, 尚且不成熟, 在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不能够操之过急, 否则将会对我国的资本市场造成冲击, 不利于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实践中, 应当谨慎对待国际资本, 当前的重点工作是防治我国资本外流, 避免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 逐步推进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四、结语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几十年的风雨, 现如今已经走到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 一方面国际金融资本不断注入到我国的金融市场中, 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比较晚, 发展尚且不够成熟, 在实践中仍然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要不断的完善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制度, 提高资本市场的透明度, 加强对各类参与者的监管, 保证诚实信用原则落实到位, 做到资本市场的自身建设和不断改善资本市场发展所必须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相结合, 即“内外并重”形成合力, 促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我国资本市场最早形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迅速成长,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前, 我国资本市场初具规模, 市场的基础设施趋于完善, 法律法规等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健全, 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为我国企业和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相对晚,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实践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

关键词: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市场改革

参考文献

[1]吴晓求.当前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三大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 (09) .

[2]刘力贺.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J].智.2012 (13) .

[3]刘文娟.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 (10) .

[4]任志宏.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资本进入国际市场 篇10

一个中国的财团买下了世界上最大的农场——澳大利亚昆士兰的卡比农场。卡比农场占地9.3万公顷, 面积相当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位于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交界处。支持方表示, 这项交易将确保澳大利亚最具有标志性农场的前途。可是批评人士担心, 这将是向外国人变卖澳大利亚农业瑰宝的开端。

中国对澳大利亚农业, 包括奶制品工业的兴趣越来越大, 以确保对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食品供应。澳大利亚南部的岛州塔斯马尼亚州政府曾经表示, 欢迎中国的农业投资。

中国公司如何参与美国的资本市场 篇11

目前在中国,上市实行核准制,使众多有发展

前景、有较好业绩又急需资金扩展的优良企业难以实现股市集资的愿望。据有关报道统计,中国有 3000 多家企业希望上市,但每年能够在中国上市的企业不足 100 家。由于政策限制,民营企业更难争取到上市机会。再者,中国证券市场规模相对很小,实在也难以照顾到国有中小企业,更不用谈民营企业了。随着中国企业家对海外资本市场的逐步了解,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把目光转向海外资本市场,尤其是具有世界最雄厚资金的美国资本市场。

主要市场

美国有三大主要的证券交易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此外,也有针对中小企业及创业企业设立的电子柜台市场OTCBB(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

OTCBB是一个会员报价媒介,并不是发行公司挂牌服务的机构,是分散于美国各地并由券商投资建立的一个场外交易市场。OTCBB的股票与NASDAQ的股票一样,是由做市商通过NASDAQ工作站高度复杂而封闭的电脑网络进行报价,在NASDAQ的管辖范围之内。与纳斯达克相比,OTCBB以门槛低而取胜,它对企业基本没有规模或盈利上的要求,其投资者很少有大的基金与机构投资者,多以小型基金与个人投资者为主,一般客户都是具有一定资金基础而又喜欢冒险的人。

在OTCBB上市的公司, 只要达到以下条件便可申请升入NASDAQ的小型资本市场:1.股东权益达到500万美元,或年净收入超过75万美元,或股票市值达到5000万美元;2.持股100股以上的股东人数在300人以上;3.公众流通股达到100万股;4.每股股价达到4美元;5.做市商在3名以上。 因此,OTCBB是打入美国主板市场的“跳板”。有人把现在的OTCBB市场比做80年代的NASDAQ,认为现在的OTCBB与NASDAQ,正好像当年的NASDAQ与纽约证券交易所一样的关系。

90年代初期,OTCBB市场上出现过几起欺诈案,这促使美国证交会通过了《柜台交易市场合格规定》,要求所有在OTCBB上交易的公司成为“报告公司”,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强制公司作信息披露”。经过几年的整顿,在OTCBB上的公司数量由6000家减至目前的3600家左右。目前在美国OCTBB挂牌交易的中国企业有30多家。

借“壳”上市

买壳上市是美国自1934年开始实行的一种简捷的合法上市方法,上市成本低,时间快,而且欲上市企业采取此途径可以100%保证获得上市,避免了直接上市的高昂费用与上市流产的风险。

中国企业在美国成功借壳上市已有了先行者,中国北京一家企业与深圳一家公司是两家实力并不强的IT公司,通过在美国借壳上市,获得了巨额资金。其中北京企业原注册资金不过100万人民币,在美国OTCBB市场借壳上市,股价最高时达25美元,而市值(股票总价值)则超过4亿美元。而深圳公司也只是新成立的极小极小的公司,注册资金只有20万人民币,也是在美国OTCBB市场借壳上市,股价在开市一小时从6美元升至22美元,市值也超过4亿美元。

所谓“壳”是指有股票上市但没有业务的公司。美国有很多上市公司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业务,如高科技公司因为技术跟不上潮流而停业,开矿公司因储备不足或产品价格低而放弃,制造业因工资太高、竞争无力而停工的。但这些公司仍保持上市的资格。“借壳”指收购这类公司,与之合并成为美国的上市公司。

“借壳”上市选择个“好壳”很关键,首先壳公司必须“干净”,公司可以没有资产,没有业务,但不能有债务与法律诉讼,也不能有违反证券法的问题。另外壳公司的上市资格必须保持完整,包括根据美证监局的要求,按时申报财务与业务情况。最后壳公司要有足够的“大众股份”和“大众股东”,合并后交易才能活跃。所谓“大众股东”是指壳公司最初上市时购买发行股票的股东。

严守规则

在美国公开发行证券,使中国企业有机会进入一个异常广阔和流动性首屈一指的资本市场。随着中国公司在美国公开发行证券成功案例的出现,使得其他许多中国公司也在考虑进入美国的资本市场。那么,中国实体如何打入美国资本市场?应遵循哪些法律规定?

在美国发行或出售证券,均须遵守美国联邦证券法律和法规,其中最重要的是1933 年证券法和 1934 年证券交易法。证券法和相关立法的目的是保证发行公司将披露有关其经营的所有实质性资讯,从而向可能的投资人提供必要的资讯,使公司能准确地分析投资于该公司所具有的潜在风险和收益。

在美国发行证券必须按证券法向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管会”)注册。除非按规定可免于注册,或在国外交易的证券满足一定的条件,上市才不必经过注册。

一、注册在美国向公众发行和出售证券,证券发行公司必须向证管会报送注册报告书。证管会主要审查注册报告书中所披露的资讯是否准确。证管会官员有权要求发行公司修改注册报告书。一旦注册报告书被宣布有效,证券便可以按照注册报告书所描绘的方式出售。 注册报告书除了其他内容外,还包括“招股说明书”。注册报告书和招股说明书的内容包括有关发行公司的经营、资本结构、财务资讯、管理和证券主要持有人的资讯,等等。

二、豁免规定发行公司不经注册便发行证券的最通用的方式,是通过一般的“私募”。依赖于私募而免于注册的发行公司必须确保交易不涉及公开发行,并确保证券购买者不会继而将其证券转售给公众。

论量化投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篇12

1.1 量化投资国外的发展状况

据查询相关资料可知,这种投资方式在国外的发展史中长达三十多年,与其他投资策略比较,量化投资在国外的使用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所以,在当今市场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法运用在美国市场中。同时,这种投资也是全球基金投资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实,量化投资在国外发展历程来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历几个阶段才发展成至今的模式。截止目前,定量投资的方法已被广泛使用,主动投资中也越来越多地用到量化方法。

1.2 量化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量化投资在中国起步相对比较晚,几乎没有竞争者,这也给量化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相比海外市场,在中国投资中,投资者团队能力不一,在投资理念方面也有所欠缺,国内A股市场也属于非有效市场。同时,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多数都会存在,这也导致投资者对市场信心以及政策等信号的变化会经常引起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量化投资方式是通过理性的科学研究统计以及对实证的解析来最大程度上降低投资决策行为中的人为失误及人类共性偏差等行为产生的投资风险。还有,为构建适合投资目的的有效投资组合和保证投资决策中所包含的客观性、科学性和严谨性需要考虑风险收益配比的原则性。

2 量化投资的优势及不足

2.1 量化投资的优势

量化投资属于主动有效的投资工具,与定性投资不同的是,量化投资存在以下的优势:

(1)量化投资使得科学理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量化投资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有效避开个人主观判断和直觉,能够持有一种客观性、理性以及统一性,摆脱市场心理的影响。通过数量化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投资者个人情绪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避开随着市场盲目追随所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2)在整个市场范围内,量化投资使择股实现高效率处理。因为这种投资是利用数量化模型对所有满足的对象进行分选,把握资本市场中每个可能投资的机会。然而,与之作比较的定性投资较多受人资、物资和专业技术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其选股的覆盖面和正确性远远不如量化投资。

(3)量化投资比较注重风险组合管理。这种方式在三步选择的过程中,经过严格的风险控制约束条件下,对所选择的投资对象进行组合,确保在实现期望收益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风险水平。与此同时,量化投资摆脱个人的主观判断,做到有效避免因主观误判所形成的交易风险。

2.2 量化投资的缺点

量化投资本身具有以上所述的优势,其实在现实操作中,难免也会存在一些缺陷。

(1)量化投资采用数据模式处理数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会因为忽略基础面而造成巨大的投资失误。因此,在决策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能单纯依靠量化投资,还是要结合现实市场基本面情况,否则如果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失误,后果将不堪设想,那么所谓的程式化交易也是没什么作用,严重会给市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2)量化投资应用的范围比定性分析狭窄。量化投资属于基本面的分析,虽然这种投资方式是一种高效、无偏的方式,但是应用范围远远不如定性分析。

3 量化投资对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中国资本市场中,量化投资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量化投资在我国的市场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存在某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原因分析。

3.1 证券市场缺乏有关的机制

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历史远远不及美国资本主义市场。资本主义市场也是比较不成熟,量化投资借助统计以往规律的数据作为基础。在国外市场上,某些上市公司所拥有的内在价值存在许多可以量化的尺度,以便量化模型在价值投资上突出本身的优势,但是在中国股票市场还是相对不成熟,量化投资作为新兴市场缺乏做空机制,同时各方面的信息收集都存在较大的难度。

3.2 国家政策的影响导致量化投资的优势无法突出

国家的政策影响使得量化投资无法准确量化,预期的影响比经济政策的影响更难以量化。因为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还不够完善,但是针对我国的匹配程度,投资团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和创造力所决定量化投资的效果。就如经济政策,也是影响国内量化投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带有“政策市”的中国股市,它的变化程度大小主要依靠调节政府经济政策,但是经济政策本来就是根本不能量化的。基金的发行往往是先于政策而执行,一般也是针对问题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基于对经济政策的预期,总体上预期的影响比经济政策的影响根本无法进行量化,量化投资优势也无法突出其本身所具备的准确性。

3.3 市场缺乏和量化技术配套的专业风险控制技术

量化技术一般不可能独立存在,想要量化模型获得更好的应用,那就应该配备一套与之对应的风控技术,还需要配备相关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日常的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在市场环境来看,在金融危机后,我国在量化投资方面也引进海外人员及先进的技术理念,但是跟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在风控技术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4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建议

4.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

我们由上面的论述可以清楚的知道,量化投资给投资者具有规避风险和作用,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也带来一定的风险,特别在证券行业这种变化多样的市场中,更加需要不断创新中国市场上的监督,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填补空白,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使量化投资充分发挥本身所具备的市场价值。

4.2 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量化投资技术

不同的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同,资本市场也是有区别的。对于国内的量化投资,只有设计出符合国内市场环境且能够取得良好业绩的量化模型,投资者才会真正认可此种基金。然而,就目前中国市场来说,限制着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量化投资技术的维护及日常升级更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一直以传统投资为主,对于新生事物还是缺少一定的准备,我国的风控技术也相对比较落后,而且其他的高端技术常常都是被保密的,能够流传至我国的一般都是发达国家所淘汰下来的,所以这也是导致量化及时很难被成功引进中国资本市场及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总之,想要使量化投资在中国资本市场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应该不断创新,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量化投资技术,吸引更多投资者进行投资并持续不断发展,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

4.3 量化投资技术需要不断引入专业人才

人才是发展的必备条件,想要量化投资在中国资本市场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引进专业技术性人才。就当前情况来说,国内的量化投资主要依赖国内基金公司自己创建的团队,然而对量化基金管理精通的人才在国内相当紧缺。所以,为了更好的发展,应当引进相关专业人才,解决人员稀缺,培养扎实的公司基本面研究功底,增加工作就业经验,促进发展。

5 结论

量化投资随着在国内发展基本条件的逐渐完善,不断对国内资本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量化投资为发展寻找大量佣金的来源,刺激证券市场经纪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有,由于量化投资的到来,完善我国市场产品鼎价,实现市场的有效性,优化资源的配置,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当今时代,量化投资策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当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所以,更应该不断发现量化投资中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进,使中国资本市场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炜怡,孟小菊,鄢方方.量化投资盛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3,(31).

[2]乔嘉.别被量化投资迷惑[J].英才,2015,(6).

[3]宣云云.量化投资策略及其绩效分析实证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4.

[4]刘振彬.量化投资在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中的实现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4.

[5]陈小慧.市场期待慢牛,量化指数投资不容错过[J].大众理财顾问,2015,(1).

上一篇:农村地区初中下一篇:人力资源部门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