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论文

2024-10-04

中国电力论文(共12篇)

中国电力论文 篇1

现在是做规划的时候, 在电力规划里首先要做的是电力需求预测, 电力需求预测的好坏, 决定了规划的好坏。但是近年来的电力需求预测有点愈来愈简单的趋势, 而且某些重要的假设脱离了实际, 例如中国的电力什么时候饱和, 就不符合中国电力实际的发展规律。

1 电力需求预测方法越来越简单

在计划经济年代, 电力需求预测相当复杂, 首先要求对各个经济部门进行深入的调查, 然后根据各种电力需求预测方法进行预测。预测方法很多, 有终端利用分析法、综合法、系统动态法、情景分析法、神经网络法、综合资源法 (IRP) 。

我国曾采用单耗法、人均用电法、横向比较法、电力弹性系数法、投入产出法、分部门预测法, 还有回归模型、计量模型等。但近年来这些复杂的方法都不用了, 转而采用简单的弹性系数来预测电力需求, 假设电力消耗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 之间存在某种函数关系, 假设当期电力弹性系数来预测电力需求。最近更简化为直接采用年用电量增长率, 先假设年用电量增长率, 再用去年用电量乘以 (1+年用电量增长率) , 就可以得出次年的年用电量, 这就比弹性系数法更简单, 因为弹性系数要知道GDP的增长率才能求得年用电量增长率, 直接用年用电量增长率, 就不需要GDP的增长率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 我们的确无法清楚地了解未来, 难以对未来的技术和社会系统都作出准确地判断, 更不能预测不确定因素, 如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和2008年美欧的经济危机。对于那些复杂的预测模型, 如果对目前和今后的经济状况缺乏了解和研究, 输入模型的原始数据是“垃圾”, 那么模型计算的结果也必然是“垃圾”, 如果用时间和金钱去获得“垃圾”成果, 不如采用最简单的办法去获得简单的预测成果, 这或许是电力需求预测越来越简单的理由。问题是这种简单的预测可信吗?

2 关于我国电力需求的拐点和饱和点

近年来, 大家都在预测能源和电力需求的饱和点, 对于电力的饱和点, 一般都认为电力需求量年增长率小于1%或2%就是饱和点。各家的预测略有出入, 下面列举几个:

(1) 2012年的预测:2010~2020年年均增速7.2%, 2020年人均用电量6000千瓦时,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95。2020~2030年年均增速3.6%, 2030年人均用电量8500千瓦时,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6。2030~2050年年均增速0.2%, 2050年人均用电量10000千瓦时计算,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1左右。2030年后, 我国人口将呈现下降趋势, 按2050年人均用电10000千瓦时, 全国用电量基本与2030年持平;若按低水平的9000千瓦时测算, 全国用电量将低于2030年水平, 因此, 2030年作为我国能源电力消费的饱和水平年, 应当高度重视, 深入研究。

这个预测对于各个时期电力年增率的设定有何根据?2030年究竟是能源还是电力的饱和水平年也没说, 照理应该是电力的饱和水平年。因为能源的饱和水平年与电力的饱和水平年是不同的。

(2) 2013年的预测:2020年以前, 我国仍然处于向初级发达经济阶段转型的过程中, 电力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平均增速不会低于6%;2021~2030年, 我国将从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 电力需求年均增速放缓到3.5%左右;2031~2050年, 我国将处于高级经济发展阶段, 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电力需求年均增速进一步放缓至1%左右。根据发达国家经验, 当电力需求增长低至3%以下时, 基本可认为电力需求拐点出现, 因此, 根据前述预测, 我国的电力需求拐点大致在2030年左右出现;当电力需求增长低至1%左右时, 基本认为电力需求已趋于饱和, 根据前述预测, 2040~2050年左右, 我国电力需求增速将放缓至1%左右, 电力需求将趋于饱和。

这个预测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并将电力发展分成拐点与饱和两个阶段, 2030年是拐点, 2040~2050年趋于饱和。

(3) 2014年预测:新世纪前10年, 我国电力年均增长12%, “十二五”年均增长6.7%, 2014年增长3.8%, “十三五”增长5%~6%, 甚至略低一些;到2020、2030年初步判断增长率是3%~4%之间, 也可能低于3%。准确来说叫做处于一个中低速期间, 2%~4%之间的增速。到了2030年全国用电需求达到饱和, 真正的拐点在2030年左右。2030年以后用电量增长是1%, 甚至更低。

这个预测是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来预测的, 我国用电量的增速:中高速6%~8%, 中速为4%~6%, 中低速2%~4%, 低速1%~2%。这个预测也分拐点和饱和点, 但拐点和饱和点重合在2030年。

(4) 2014年论述:在电力领域, 有些研究机构已经在一些城市甚至区域电网超前地进行了电力负荷饱和及其特性的研究。他们采用了国外科学的研究方法, 以电力负荷上升到S曲线最高时间段, 年增长率小于2%的情况下, 定义为电力负荷饱和时间点的预测及其特性研究。能源需求也将随着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结构变化和技术发展, 出现类似的能源需量 (总量或者人均指标) 的饱和点, 也就是能源消费的零增长时期的到来。当然许多研究都说明, 饱和负荷的出现都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钱纳里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 是在工业化的第六阶段, 亦即后工业社会。

这个意见把电力年增长率小于2%定义为电力负荷饱和点, 其强调的是负荷而不是用电量, 在提出饱和点的同时还提出消费的零增长, 并且说饱和点的理论基础是钱纳里工业阶段的划分。

上面几个例子说明, 对电力负荷饱和点各有各的理解, 但大多认为饱和点在2030年, 各种论说都是参照发达国家电力工业发展规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完成新能源电力对化石能源的替代, 连发展新能源电力最积极的德国, 新能源电力占电力消费比重25%, 占终端能源比重也不过15%, 中国在新能源电力替代化石能源上差距更大。在电力饱和点的论述上没有考虑新能源电力替代化石能源, 饱和点的选择有误。

3 电力饱和点与能源绿色转型关系密切

电力饱和点仅考虑电力消费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不够的, 还要考虑能源的绿色转型。能源绿色转型目前主要依靠天然气替代煤炭和石油, 还有电力替代煤炭和石油, 美国是用天然气替代煤炭石油的典范, 德国是用新能源电力替代煤炭和石油的典型。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和石油, 天然气比电力便宜, 用天然气替代时, 用能设备的改造比较容易, 比燃油汽车改成燃气汽车比较容易, 燃油汽车要改造成电力汽车就很难办到。但天然气替代煤炭、石油仅仅是一种过渡模式, 最后还是要被非化石能源所替代。问题在于天然气时代能持续多长时间, 靠天然气替代能否满足温室气体减排。如果天然气时代能够持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比煤炭时代、石油时代都长, 同时可以满足减排的需求, 那么天然气时代持续较长时间没有坏处。用电力替代煤炭和石油, 是指用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替代煤炭和石油, 因为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接近100%、核能接近95%以上都需要转换成电能才能使用, 因此能源发展和绿色转型离不开电力。电力是最干净的能源, 电力比天然气还要干净, 但电力是二次能源, 是由一次能源转换而成的, 我国到目前为止主要用于转换成电力的一次能源是煤炭, 所以电力干净与否取决于煤电, 煤电目前可以除去二氧化硫等污染物, 但是不可能除去二氧化碳。电力是二次能源, 所以电价比煤炭和石油贵。非化石能源电力的成本比煤电高, 在能源替代上的竞争力比煤电差。从目前条件看, 天然气替代煤炭、石油的条件比电力强。

美国以天然气替代为主, 德国以新能源电力替代为主, 我国是天然气和新能源电力替代并举。我国的能源替代可能有3种模式:一是近期以天然气替代为主, 适度发展新能源电力;二是天然气替代和新能源电力替代并重;三是以新能源电力为主, 天然气替代辅助。美国天然气价格与煤炭价格相近, 用天然气替代煤炭不需要补贴, 煤炭比重不大, 用天然气替代煤炭的任务不重。丹麦和德国是用新能源替代煤炭和石油, 新能源电力的成本高, 补贴任务重, 丹麦和德国的电价都很高, 居民收入高, 能够承受高电价。我国既不同于美国, 也不同于丹麦、德国, 我国天然气价格比煤炭价格高四五倍, 天然气企业的利润可达30%, 煤炭企业70%亏损, 且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 代煤的任务繁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低, 承受不了高天然气价和高电价, 所以我国无论是天然气替代还是电力替代都需要补贴, 替代任务重、替代难度大。

按照规划, 到2020年, 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将占10%,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15%, 即使按计划完成, 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才占25%, 其余75%还是靠化石能源, 替代任务远未完成。到2030年, 如果天然气占20%, 非化石能源占20%, 两者相加才40%, 其余60%靠化石能源。因此考虑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 2030年不可能成为电力饱和点。

4 2050年也不可能成为电力饱和点

前面介绍的关于电力饱和点的预测, 认为中国电力的饱和点在2040年至2050年。但不少预测资料认为到205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 化石能源仍占较大比重,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还未完成, 所以, 2050年也不可能成为电力饱和点。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志轩2013年4月预测, 我国2050年需电力装机容量49亿千瓦, 年发电量16.3万亿千瓦时, 化石能源电力占比55.8%, 非化石能能源电力占比44.2%。开发银行专家吴敬儒2014年4月预测, 我国2050年需电力装机容量41.5亿千瓦, 年发电量13.3万亿千瓦时, 化石能源电力占比49%, 非化石能能源电力占比51%。按这两个预测, 我国2050年化石能源电力还有50%左右, 说明2050年绿色低碳转型远未完成。

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与丹麦共同研究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2050》, 提出到2050年, 电力供应中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达到91%, 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86%, 所以化石能源发电只占9%, 核电占比5%。如此低的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能否满足火电为新能源调峰、调频和备用之需?如此低的核电占比, 能否满足2050年的用电量需求?按照“路线图2050”计算, 2050年全国装机容量约为36.7亿千瓦, 年发电量为6.39万亿千瓦, 只及王志轩预测的74.9%和39.2%, 特别是装机容量中35亿千瓦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 年发电量极少, 显然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都不可能满足2050年的需要。按照“路线图2050”的要求来看, 估计一次能源中化石能源仍占33.5%, 非化石能源电力占54.6%, 非化石能源非电力占12%, 化石能源仍占相当大的比重。按“路线图2050”的安排, 2050年不可能是电力的饱和点, 而是会出现严重的缺能、缺电局面。

5 结束语

关于中国什么时候出现电力饱和点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电力饱和点不仅取决于电力本身的增长规律, 还要受能源低碳绿色转型的影响, 即用电力替代煤炭和石油。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 原来预测2030年或2040~2050年出现的电力饱和点是不可能的, 2030年出现化石能源的饱和点是可能的, 但电力饱和点应在化石能源饱和点之后。

(2) 电力饱和点模糊不清的根本原因在于能源低碳绿色转型的模糊不清。低碳绿色转型提倡了几十年, 现在还是以煤为主。以煤电为主, 虽然提出了以天然气代煤、代油, 加强用新能源电力的开发去替代煤炭和石油, 但究竟孰重孰轻?什么模式?多少年完成转型, 仍是未知数。所以在能源和电力需求预测中要加强绿色、低碳转型的预测。

(3) 能源低碳绿色转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是空前绝后的事业。新能源电力的间歇性、随机性不是简单设定非化石能源电力的比重、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比重可以解决的, 如丹麦、德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超过最小负荷和最大负荷的时候, 非化石能源的发电量超过30%的时候, 难题就必然出现, 一些国家从有电以来从未出现过负电价。为新能源电力服务的承担调峰、调频和备用作用的火力发电厂利用小时数越来越低, 起停越来越频繁, 上网电价越来越低, 当他们维持不下去要关门的时间, 新能源电力还能不能正常运行?所以低碳绿色转型决不是定一个非化石能源的装机和发电量, 而是要研究整个电力系统相关方面的协调配合。

(4) 电力的两种折算方法, 可能有些生疏。能源的品种繁多, 但为了衡量能源消耗多少, 得把各种能源加在一起算总账。石油、煤炭单位是吨, 但石油、煤炭品质有差异, 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的单位是立方米, 发热量也有差异, 电的单位是千瓦时, 如何汇总?国际上采用吨标煤或吨标油, 规定了各种能源折算为标煤、标油的办法。电力的折算办法有两种, 在进行宏观一次能源平衡时使用等价热值法, 在对终端能源消费进行评价时使用热功当量法。

我们平常所说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 如2020年为15%, 2030年为20%, 这中间非化石能源电力的折算用等价热值法, 平常所说的终端能源中电力所占的比重, 电力的折算用热功当量法。电力是所有能源中最干净的能源, 这样折算有点不太公平, 但这是国际组织和世界上多数国家所采用的办法, 暂时只能如此。

(5) 饱和点能否早日出现, 全靠我们的努力。饱和点能否早日出现, 关键在于绿色低碳转型能否早日实现, 而能否快速转型则取决于替代能源和被替代能源的条件。现在的问题是替代能源 (特别是新能源电力) 比被替代的煤炭贵。美国天然气比煤炭便宜, 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很容易实现, 欧洲要替代的主要能源是石油, 天然气比石油便宜, 替代石油没有问题。我们的天然气、电力都比煤炭贵, 而要被替代的能源主要是煤炭, 因此能源的低碳、绿色转型难度很大。丹尼尔·耶金说:“很多国家从政策层面扶持新能源产业。例如在中国, 用煤发电较多, 而新能源也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 按理说新能源与煤的竞争关系比较密切。这两年煤价已经下跌一半左右, 但新能源投资并没有下降, 反而供给量还在大幅增加。”中国如果想早日达到电力饱和点, 早日完成低碳绿色的转型, 还得着力培育“规模供应、技术过硬、经济可行、设施配套”的合格替代能源, 目前所谓的替代能源的形态无一满足, 良好的商业形态更是远未建立, 奢谈饱和点、奢谈转型是毫无意义的。

中国电力论文 篇2

一、国外电力体制改革特点

1、没有一个普遍使用的成熟模式,电力体制改革模式多样化。主要有三类:(1)纵向整合模式(欧盟及美国大部分电网);(2)分离模式(英国、智利);(3)引入有限竞争的单一买家模式(日本、爱尔兰)。采用纵向整合模式较多。

2、从各国各地电网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改革目标,制定改革方案。共同特点是将发电、输电、配电、供电分开,在发电和供电侧引入竞争。厂网分开可以组建不同公司分开,也可以在内部进行功能性分离。用户选择供电商。先从大用户开始,然后逐步扩大范围。

3、大多数以现有电网为基础采用渐进的改革步骤。在改革模式确定后,分几步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提出方案到改革初步完成一般需要十年左右时间。

4、电力改革大多数是在电力有较大富裕、电价较高的发达电力市场进行,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降低电价、改善服务为主要目标。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有以减轻财政负担,改革电价改进电网经营状况,扩大资金来源引进外资为主要目标。

5、加州电力危机后,美国电力改革继续进行,但各州改革步伐放慢,对原有改革方案进行研究改进。由于天然气大幅涨价,天然气电厂缺乏竞争力,新增容量减少,而发展煤电、核电,具备一定规模才有竞争力,同时要有较可靠的市场,需要签订长期双边合同,以减少投资风险。售电公司也需有一定规模才有竞争力。放电力市场交易方式转向以长期双边合同为主,现货市场交易为辅。发电、配电、售电公司的横向、纵向整合力度增大,跨国公司兼并趋势增强。

二、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电力体制改革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电力工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网制宜地提出改革方案,不能照搬外国模式,不搞一刀切。

电网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基础,我国已形成7个跨省电网和4个独立省网,各电网发展水平不同,电源、电网结构不同,独立电厂和地方电网比重不同,资产结构不同,发展速度不同,电价相差很大,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要因网制宜地采用不同改革模式,不搞一刀切。没有把握的可以先搞试点。

年我国发电量13685亿千瓦时,发电装机容量3.19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用电只有1082千瓦时,装机0.25千瓦,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与发达国家人均用电水平比差距更大。电力工业需要继续快速发展。

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间,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十五”计划目标年均增长7%左右,预测用电量增长将在5.5%-6%左右,每年新增发电装机2000万千瓦左右(包括技改)。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改革开放以后,投资体制改革和集资办电,我国出现大批独立发电商,中外合资及外商独资电厂,我国已是发电市场比较开放的国家,发电市场的开放程度远大于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国家。2000年全国3.19亿千瓦发电容量中,按全资、控参股运行口径计算,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发电容量18450万千瓦,占57%。问题是法制不够健全,开展竞争和市场公开性不够。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水电资源集中在西部,煤炭资源集中在山西、陕西、蒙西、宁夏、新疆、贵州等省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用电较多,一次能源严重不足,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西电东送任务十分繁重,数量很大。西电东送必须具备一定规模才有竞争力。只送出廉价的大型水电站电力,而当地使用价高的水、火电也不合理。只有水火电综合配置的大公司以合理价格、合格的质量向外送电,才能有利于东西部电力工业的发展,实现双赢。同时要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实现全国联网。

电力工业是规模经济,大公司有较强竞争力,有利于利用推广新技术,建设大型水火电基地。我国已初步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大电力公司。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国家必须控股。电力工业是否属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国家只控制电网能否控制电力工业?对此有不同认识。我认为国家非但要控制电网,而且要对大部分骨干电厂控股,因为电厂是电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中,省是十分重要的一级管理组织。

电力系统的生产特点是发、输、配、用电同时完成,电能不能储存。电力系统是一个整体,发、输、配、供电之间在技术上、生产运行管理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自然联系。虽在经营上可以分开核算经营,在发电、供电侧引入竞争机制,但也必须服从电网调度,确保安全运行。在发展上发、输、配电必须统一规划协调建设,才能避免重复建设,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必须服从电力生产的特点;同时要很好结合我国电网的实际情况,以发展为主要目标,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因网制宜地制定电力改革方案。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是搞私有化和行业的破碎化。

(二)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要充分准备,周密设计,完善立法,分步实施。

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慎重决策。采用渐进的改革办法比激进的改革办法好。领导部门确定改革方针政策原则要求。各电网具体改革方案由有关省市自治区政府和电力公司共同按照国家要求,结合电网实际情况及特点共同研究提出,报有关部门批准。

要妥善研究解决改革中的有关问题。如制定市场运行规则,市场划分,搁置成本处理,厂网分开办法原则,电价改革方案,过网费计算办法,落实供电责任,新能源、再生能源补偿办法,监管办法及机构等。

改革方案确定后,需制定实施步骤和进度,谨慎从事,分步实施,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如厂网分开可先在电力公司内进行功能性分离,分开核算,输电网和调度独立运行,进行监督,条件成熟时才组建独立的输电公司。竞价上网先在部分电网试点,用户选择供电商,可先在用电较多并接入高压电网的大用户中进行试点等。

(三)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发展,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立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改善服务。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不同的。发达国家是在电力有富裕,用电增长缓慢,电价较高的情况下进行的,故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电价,改善服务为目标。

我国是在大部分电网供需基本平衡,东北、华中、海南等3个电网略有富裕,广东、浙江、河北南网等3个省网开始缺电,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今后用电增长很快的情况下进行的。故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发展。

发展是电力工业很长一段时期的主题。改革模式和方案要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有利于吸收国内外资金办电,要有利于贯彻国家能源政策及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要有利于西电东送战略和全国联网的实施,要有利于打破地区壁垒引人竞争机制,要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利于降低发、输、配、售电造价及成本等,以促进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在不少电力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电力改革要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立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四)如何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宜在现有电网及电力公司基础上进行,要落实保证电力工业发展和供电的责任。

电力体制改革在现有电网及电力公司基础上进行,这有利于电网生产建设的正常进行。国外一般也是这样做的。我国现有的电力公司管理体制分成国家、大区电网、省(包括省属电网)三级。

首先各级电力公司要划清职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方向制定改革方案,调整各级电力公司的职能及经营管理模式。各电力公司要在内部将发、输、配、供电进行功能性分离,分开进行核算,为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创造条件。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中省是重要一级组织,各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离不开电,电力建设也离不开省的支持。要继续发挥省级电力公司的办电、管电、供电、负责省内电力供需平衡的重要作用。国家电力公司和大区电网业要按改革要求,明确职责分工,转变职能,建立厂网分开新的经营管理模式。要认真落实保证电力工业发展和向用户供电的责任。

(五)电力市场交易方式。

国外电力市场交易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全部通过电力现货市场(电力库)交易。各发电商向电力市场投标次日24小时发电容量及电价,电力库按竞价上网原则由低到高选定次日24小时各发电公司发电容量,按边际成本确定各小时上网电价,并按实际发电量进行结算。主要在英国、加州、澳大利亚电网采用。(现英国、加州已放弃这种方法)。

二是以中长期双边合同为主,现货市场交易为辅。现货市场交易交易额约占10%~15%左右。美国PJM电网,欧盟大多数国家均采用这种方式。我赞成中国也采用以中长期双边合同为主,现货市场交易为辅的模式。原因是:(1)因为全部通过电力库的交易方式,实践证明有严重缺陷,部分国家电网已放弃;(2)没有长期合同,利用银行贷款及外资困难,不利于发

展;(3)批发市场电价不稳定,不利于供电公司经营。

(六)建立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电价在市场经济中起着调节生产及消费的重要作用。加州电力危机原因之一是限死销售电价及电价过低,最近将电价提高了80%,用电减少,危机初步解决。我国1985年起实行新电新价政策,调动了国内外投资者办电积极性,至1997年解决了连续二十多年的缺电问题。由于没有限制和缺少竞争,助长了建设中的铺张浪费,部分电厂造价过高,使电价不合理升高,加重了用户电费负担。我国目前平均电价水平约0.35元/千瓦时左右,在世界上是比较低的。

目前电价机制中的主要问题是:(1)电价形成机制不规范;(2)电价结构不合理,居民用电价格低于工业用电价格,与实际成本不符;(3)农村电价过高;(4)电力公司内部没有对电厂、电网成本分开核算,定价透明度不高;(5)缺少竞争机制等。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七)电力体制改革要有利于贯彻国家能源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外实践证明,改革过于破碎化和电能全部通过电力市场竞争交易,是不利于贯彻国家能源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核电是规模经济,电价竞争力较差,但从长远看是有利的。风力发电在价格及质量上也没有竞争力。部分水力发电竞争力较差。

西电东送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发输配电统筹规划,协调安排建设;还有一个签订合同、价格及经营管理方式问题,本地用电和外送电的协调配合问题等。各电网都有合理利用各种能源资源,水电、火电、核电合理配置及与周边电网联网等问题。因此制定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要有利于贯彻国家能源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八)电力监管机构。

为了顺利地进行改革,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建立监管机制,发挥监管机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监管机构以国家和省两级比较合适,因为监管机构要依靠政府支持才能发挥作用。国家监管机构管全国性和跨省业务,省级机构主要管本省监管业务。监管机构要职责明确,有职有责有权,要建立监管业务规章制度,提出改革方针政策和一定范围的电价审批权、建议权等。

中国电力“一姐”李小琳 篇3

镜头拉回到2004年9月21日,香港,中国电力香港上市媒体推介会现场。

大红的喜气回荡在现场:中国电力CEO李小琳的一袭红衣,与成功穿上“红衣”的中国电力互相辉映。作为中国内地唯一以红筹身份上市的电力股,中国电力拥有了两个独特的优势:一是有机会成为恒生指数成分股,二是可以比H股更简单快捷地配发新股,有助中国电力日后配股集资。

早在1994年,李小琳即受电力部委托,远赴香港创建中国电力。这段经历,无疑为此后的香港上市增添了沉甸甸的砝码。2002年,低调的李小琳被任命为中国电力总经理。

水滴石穿,金石可镂,从成功组建中国电力到上任中国电力投资集团董事长,李小琳的管理理念日渐浮出。

十年磨一剑

能够在高人辈出的电力系统脱颖而出,李小琳自己居然说:能力之外的资本是零。

作为清华大学电力专业的高材生,可以说是“炼历自基层,一步一脚印”。认识她的人这么评价:意志坚定,生活有目标,做事认真,向着目标不断努力:她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读过管理学,在GE的总部进行过管理训练,培养形成了具有浓厚美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学成回国后,从基础岗位一点点做起,做过调度、运行、方式,还办理过设备引进,整个电力系统的工作过程,李小琳都以出色的成绩给出了答卷。“厚积薄发”,之后进入管理岗位,开启了后来统驭中国电力的长征路。

毋庸讳言肯定存在着一个现象:也有很多人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地做起,或者也在外面接受过西方公司的管理训练,但是很少能达到李小琳的高度。其实,翻阅李小琳的个人简历,我们不难发现,这么多年来李小琳不只因为女性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其个人成绩也确实是管理层中的佼佼者。这十年的管理历程,尤其从能源部、电力部等国家宏观行业上的管理,积累了厚实的经验。1994年初,经国家经贸委和经贸部批准,电力部独家投资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电力行业在境外的融资窗口。李小琳从国际合作司经贸处处长的位置上抽调出来,负责公司的筹建。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成立了中国电力投资公司和中国电力国际公司,李小琳出任公司总经理助理。

所有的这些实证资料都给后来登上如媒体所说的中国电力“一姐”的位置提供了强有力的说服力。成为其首席执行官的李小琳用扎实的电力专业知识、海外学习和工作的阅历及一生浸淫电力系统的经验,得以在中国电力游刃有余。2005年中国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的营业额达43.6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6.62亿元人民币,分别较上一年同期上涨30.13%和4.1%。

刚性电力软着陆

中电集团能够在我国电力市场中保持较大的投资规模和较快的增长速度,与中国电力的海外融资是分不开的,2004年10月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在香港H股上市,首次发行股票9.9亿股,90%国际配售,余下10%公开发售,集资约25亿元,为其在国内大量投资于火电站、水电站、核电站等大型项目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

2004年10月15日,中国电力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交易。这次招股是2002年李小琳被任命为中国电力总经理一职后的重大考验。2004年2月10日对外宣布中电国际开始上市,进行整个上市的准备;9月19日,中国电力宣布发行9.9亿股股票,10月15号挂牌,集资25.05亿港元。时间跨度249天。这是一个奇迹,这次招股的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接近300倍,创下当年之冠。被香港媒体广泛报道为“李小琳效应”——中国电力成功抢滩“诺曼底”。

01

事实上,从这一个时刻起,因垄断地位而颇具刚性的电力产业开启了软着陆的大门。

因为现实的局面是,电荒不时袭击着中国企业的生产基地,中国国际电力公司举足轻重,自然引起公众的格外关注。雪上加霜的是,节约能源的国策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中电国际也就要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既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快。

“发展核电事业是未来的一个必要选择”,李小琳说,“数字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核电在中国的电力结构中作用还不大。作为能源,核电占全世界发电总量的14%~16%,而在中国仅仅占到2%。”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核电事业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的核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将要上升到4%,容量扩展到4000千万瓦,中国要跻身核电事业世界前列。两相参考,李小琳体现出女性特有的细致和中国电力领头人的智慧。

静水流深

李小琳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2007年全球商界女强人,统领市值近百亿元的中国电力,也是香港H股、红筹股上市公司中唯一女性总裁。这种成功的商业经历,在其周围人心中没有形成如惠普前总裁菲奥里纳一样的“铁娘子”的感觉,相反却处处体现出女性固有的慈爱风格,她小到关心公司员工的生活,大到对国家未来的能源前景的体谅。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李小琳曾师从国学大师南怀瑾研修东方文化十多年,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在她的血液中,中国哲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如羚羊挂角式的贯彻在言行中。任职公司高管以来,她自然引发媒体的关注。可在外界看来,无论回答多么刁钻的问题,她都能纯熟地应对,并令周遭的人感到舒服。“要有快乐的心情,以及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成为李小琳屡试不爽的绝招,因为这样可以将给予视为最大的快乐;就会内生一种定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持那种难得的‘律己’。于是,睡前静坐成为她的习惯。“吾当一日而三省”,静思时,一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不撞击心头,想出解决方法。这样她警醒觉悟到,“我们企业‘天时’可能不够,‘地利’还好,‘人和’嘛,必须把握。”

2008一开年,李小琳又接受了更重的担子:接任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统领市值近百亿的中国电力。因为她清新的姿态,公众对清除积累已久的电力改革阴霾又重新焕发了期待。这位素被媒体称为清新美丽的女性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李小琳曾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人生经历“心有所至,天地从容,长相知,静水深流。”■

[编辑 赵代波]

中国电力行业运行报告 篇4

1. 装机容量和新增生产能力呈稳步上升趋势, 投资偏向于电网建设

从装机容量增加看, 1~4月, 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生产设备容量77180万千瓦, 同比增长10.2%。其中, 水电14745万千瓦, 同比增长16.8%;火电60419万千瓦, 同比增长8.0%;核电885万千瓦, 与去年持平;风电1075万千瓦, 同比大幅增长99.1%。

从电力设施建设方面看, 电网建设增幅明显大于电源建设增幅, 投资向运输、供应方面倾斜明显。今年1~4月份, 全国电源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49亿元, 同比减少11.4%。新增生产能力 (正式投产) 1011万千瓦, 同比减少18.8%。其中水电138万千瓦, 同比增长39.0%;火电821万千瓦, 同比减少22.7%;电网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72亿元, 同比增长34.1%。其中, 电网建设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2602万千伏安, 同比增长47.5%;新增220千伏及以上线路长度2832千米, 同比增长89.6%。

2. 发电生产持续负增长, 降幅趋缓, 火电设备利用率大幅下降

1~4月, 全国发电量10492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3.2%, 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0.9个百分点。其中, 水、火、核电分别完成1371、8729、219亿千瓦时, 同比分别增长18.9%和下降6.3%、2.3%。截至4月份, 全国发电量已连续7个月同比负增长 (扣除春节因素) 。

从单月指标看, 4月份发电量完成2713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3.5%, 降幅较3月份扩大2.2个百分点。其中, 火电完成2185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6.2%, 降幅比三月份扩大1.7个百分点;水电完成409亿千瓦时, 虽然同比增长10.8%, 但涨幅比三月份低11.4个百分点;核电情况完成发电量79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率由3月份的-14.2%大幅增加为31.3%, 情况较好, 但由于其占总体发电量比例较低, 对于总体发电量增长贡献不大。

受需求下降、产能大幅上升以及实施节能调度共同作用, 发电设备尤其是火电设备利用率大幅下降。1~4月, 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1354小时, 同比下降202小时, 其中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468小时, 同比下降238小时, 下降幅度历年少见。

二、电力需求和消费情况

1. 用电继续呈下降态势, 工业用电尚未走出低谷

1~4月, 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0559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4%, 降幅与一季度持平。其中, 一、二、三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比分别增长4.7%、-8.1%、9%和9.1%, 增幅同比分别回落3.4、19.7、5.2和10.6个百分点。其中, 工业用电7532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8.3%, 增幅同比回落19.9个百分点, 轻、重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分别为6.8%和8.6%, 降幅较为严重的部门集中于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行业。

从全社会用电量同比降幅来看, 今年1~4月比去年四季度收窄2个百分点, 与前三月基本持平;4月当月同比下降为3.6%, 降幅比上月的同比下降2.0%幅度有所扩大。4月份用电为正增长的省市, 有江西、山东、云南、四川、重庆、海南、新疆等少数省份, 其他的大部分省市用电仍为负数, 多数工业大省的用电量尚未走出低谷, 其中, 工业生产减速导致工业用电减少是主要原因。

2. 用电持续回暖还缺乏稳固支撑

从主要用电需求大户的产量增长情况来看, 工业用电需求在短期内将难以明显增长。1~4月, 生铁、粗钢、钢材累计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18%、0.05%和2.72%, 增幅低于一季度, 十种主要有色金属累积产量同比下降6.47%, 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46个百分点。此外, 从单月增幅来看, 4月份指标也弱于3月份, 用电需求的增长目前还缺乏稳固支撑。

三、电力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今年以来, 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大幅增长趋势, 1~4月城镇规模以上投资累计完成2107亿元, 同比增长18.0%, 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3.6个百分点。不过, 在国家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 大规模增强各主要行业基础建设的背景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更高, 达到了30.5%, 然而, 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反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8个百分点。

四、电力行业经营情况

今年前4个月, 我国电力行业实现利润21.9亿元, 扭转了前三个月总体亏损的态势。从2008年以来整个电力行业的总体利润走势来看, 由于电煤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使得电力生产成本迅速上涨, 行业利润相对于2007年明显下降, 电力生产部门在2008年下半年、电力供应部门在2009年年初相继出现了行业亏损。

中国电力行业的现状 篇5

2012年我国社会用电量将或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至9.5%,过去几年我国在经济增长较快的宏观环境下其社会用电量均在10%以上,这表明在今年社会用电量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下,电力增长速度或将随着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呈正相关变化。

从我国当前电力装机建设的总规模与结构状况分析,且结合一次能源建设与配送,针对综合能源输送体系建设发展展望,预计在“十二五”中后期将是国内电力经济运行比较困难的时期。

中国电力行业的特点

电力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电力行业的循环周期与宏观经济的循环周期基本相同。影响电力行业周期的主要因素包括:GDP 增长速度、电力设备装机容量(产能)、能源价格的变化(成本)、城市化和工业化带动电力需求弹性系数上升等因素。

电力供需具有地域性。尽管目前我国的电力供需整体上基本达到平衡,但是部分地域的需求相对旺盛,比方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力市场需求相对旺盛,而该区域的电力供应又相对不足,这就存在着“西电东送”的要求。

中国电力论文 篇6

经过近一年的改革发展,新的管理团队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园区管理和服务,终于不负众望,各项指标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开启了华电科技园的二次创业之旅。

自2013年3月至今,每三到四天就有一家新的科技型企业在这里诞生。短短8个月内,新注册的企业已达70余家。迄今为止,华电科技园已集聚了科技型企业100余家,其业务范围涉及电力、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多数企业的经营已在行业中卓有成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华北电力大学希望将园区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以电力和新能源为特色的“中国电力智慧科技园”,在中关村管委会和昌平区政府的支持下,华电科技园将启动34万平米土地用于扩展科技园面积,建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昌平园—华北电力大学能源电力技术产业基地。

专业园区具备更强的

产业集聚效应

说起入驻华电科技园的初衷,华电瑞能董事长王运虎这样评价:“华北电力大学专业特色比较明显,主攻电力,企业可以将学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直接产业化。另外,电力行业的很多技术人员和高管从这所学校毕业,国家电网和七大发电集团是学校理事会单位,强大的校友人脉,对市场推广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华电瑞能是比较典型的依靠华电将产学研用做到极致的企业之一。华北电力大学有齐全的电力行业学科设置,每年有900多项专利为电力行业服务。这家成立仅六年的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研发,生产和销售高低压动态无功率补偿及谐波治理设备、微机保护、电力监控仪表、风电信息化等软硬件产品开发及工程项目建设,年产值已达到上亿元。

企业做大后,王运虎用另一种形式回报学校,他通过为华北电力大学教育基金会捐款来扶持贫困大学生,成为其他创业者的榜样。

园区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园区扶持企业,企业做大后再反哺学校,两者关系处理好了,就会呈现螺旋形上升的发展态势。

虽然远离市区,但华电科技园可谓藏龙卧虎。除了华电瑞能外,华电泰瑞、华电卓越、双成华电等一大批扛着华电大旗的企业在这里孕育、成长、发展壮大。

其中,华电卓越在垃圾发电、生物质高效清洁燃烧,以及脱硫脱硝电厂除尘等领域成绩突出。脱硫脱硝和电厂除尘技术为治理雾霾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双成华电将声纳检测技术应用于大型发电厂真空严密性的检测、石油化工行业的有毒和易燃易爆气体的微量侧漏远距离预警和检测。该企业年产值已达1.6亿元。接下来,双成华电还会瞄准制氢设备,与学校教师共同研发和创新,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应用于国内电力企业。

与互联网创业者不同,电力行业企业家身上带有明显的堪技术、重实务的印记。企业家俱乐部这种沟通载体,在其他园区更多地表现为交朋友、论时事的场所;而在这里,创业者们主动要求改成技术沙龙的形式,他们在意的是,一家企业的技术优势是否能为另一家企业所用。技术沙龙开了很多期,园区企业之间的相互帮衬已经衍生成为一种服务文化,带动园区产业链发挥越来越强的集聚效应。

华电科技园的“四驾马车”

在与记者交谈中,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宏盛强调,孵化器不仅仅是孵育企业的标准化车间,更重要的作用是将科技园、科研机构、校友资源、行业资源等加以整合,激励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这项工作的主要成果表现为四大企业服务平台的启动和运营。

首先是公共服务平台的完善。除了为入园企业提供常规的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代理服务外,园区开通了APP、微信和云服务平台,根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运营中的实际需求,积极为企业在市场中牵线搭桥,将企业的市场视野从区域市场延伸至全国市场,为在孵企业的市场营销调研和市场渠道建立,以及后续的产品推广、市场拓展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服务对接平台。

第二个,也是最振奋人心的是园区金融服务平台的上线。2013年,华电科技园与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些银行为园区企业提供了6亿元的授信额度,园区企业办理贷款业务将走绿色通道。在这里,金融的杠杆效应达到了1:10,“从平台上线到现在,企业已经完成了2000多万元的贷款。预计今年年底,还会有新一轮融资出现,贷款额将会翻番。”

记者通过以往采访小微企业的经历了解到,大多数小微企业从诞生到成长,再到壮大,融资需求将伴随其始终。但是有能力融到钱的小微企业并不多,这也使得小微企业能够活过2.5年的并不多。但是,在华电科技园,企业可以用合同抵押贷款,一个注册资本在200万元的企业可以依靠园区成功贷款500万元甚至更多。

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提升了抗风险能力,园区也会提高企业孵化的成功率。

此外,王宏盛还向记者透露,华北电力大学即将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若干规定》,学校设立种子基金,以金融体系和行政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将学校的技术、智力转化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我们希望基金操作是免费的,附加成本越低越好,能够维持团队的正常运行、人员结构合理就可以。”

第三个平台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华北电力大学拥有十六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已经免费向企业开放。

依托学校丰厚的技术资源,科技园以合作开发、自主购买等形式建立了以新能源、新材料、电力软件系统、电力工业技术试验设备及测试设备为主,其他技术试验设备为辅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无偿为园区企业提供完善的科研试验支撑平台,同时为基地企业提供与试验测试项目配套技术人员,保证了企业的科研技术支撑。

王宏盛认为,园区未来最大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就在于此。企业与学校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园区和企业也将会持续地发展下去。

第四个平台是创新创业平台。园区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的房屋、设备、水电、服务全部由园区免费提供。迄今为止,园区已经有12家学生创业团队由一个个创业课题发展为一家家正式运营的企业。

在不久的将来,依托中关村和昌平区的政策及区位优势,结合华北电力大学的科研优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电力技术产业基地将在这里拔地而起。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电力智慧科技园”。

中国电力论文 篇7

从近几年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情况来看,国家主要推行的区域电网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电价水平不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电力市场化改革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和阻力,区域电网统一电力市场在处理有关各方利益的协调等方面,也面临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尖锐矛盾。

在推进区域电网电力市场建设中,是以区域电网统一电力市场为主推进电力改革,还是以省为主推进电力改革(区域分层交易的共同市场),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以区域电网统一电力市场为主,有利于打破省际分割、优化资源配置、克服电力市场无序竞争、减少资源浪费;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尊重现有省为主体的实际,既要考虑资源优化配置,更要考虑资源公平配置,并且中国目前大部分电力交易(90%以上)在省内完成,现阶段,以省为主的市场模式可以克服省际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果现在就实施区域电网统一电力市场,在当前财政体制以省为单位的格局下,难以得到真正的推广。各方认识不一也影响了电力市场体系的规范建设。因此,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符合中国实际情况,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各省经济协调发展、节能减排、提高市场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公平配置的电力市场体系模式。

在电力市场建设中[1,2,3,4,5,6,7,8,9,10],能否先建立与中国体制(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适合国情的过渡的电力市场体系模式?这样的市场体系模式既能包容各种市场模式(各种模式的省级电力市场、区域电力市场、跨省跨区电力市场等),又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公平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过渡的电力市场体系模式逐步培育市场成员的市场意识,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种配套政策的完善,以及各省(或区域内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不断缩小,同时伴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类似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北欧等电力市场体系模式的形成过程,在市场成员的推动下,自发地过渡到区域统一市场或国家统一市场或跨省跨区统一市场。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分析了设计中国电力市场体系模式所面临的基本形势,给出了互联电网电力市场体系模式架构,提出了10种符合目前中国国情的电力市场体系模式,对主要市场体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1 设计电力市场体系模式面临的基本形势

1)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制”阶段(转型经济阶段),正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电力工业也正处于优化电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型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相应地,中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也不可能超越其经济发展的转型经济阶段。在转型经济阶段,政府宏观调控、国有经济控制力、发展低碳经济、电力工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等都将对电力市场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决定了中国现阶段的电力市场既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也不同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电力市场。

转型经济下的制度安排既不同于计划经济,也与完全市场经济存在一定差异。中国转型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渐进式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力求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要充分考虑稳定这个约束条件,经济发展要以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为基础,要实现社会稳定,必须处理好各方利益的平衡协调问题,在存量经济发挥作用的同时,注重发展增量经济,这是渐进式转型能够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体制转型过程中,各种体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能改好了一个再改下一个,否则会出现很大的体制间“不协调成本”,某些体制的改革“超前”或“滞后”(瓶颈),都是无效率的。在所有相关领域(包括政治体制和社会政策)都同时推进改革,同时考虑各种体制之间在转型过程当中(也就是在没有彻底完成改革之前)的相互协调,应是体制改革的基本政策方法。

2)中国区域间、省间的能源分布与需求极其不平衡,电源结构和负荷特性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发电成本和用电效益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中国的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系、电价体系、电网安全责任体系的形成,都是以省为基础。各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电价的承受能力差异很大。上述因素决定了省这一级在中国电力市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资源优化配置与公平配置的角度出发,现阶段各省的电力资源将在优先满足本省需求的前提下,将余缺部分进行跨省跨区优化配置。

4)目前的区域电网电力市场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不相协调。国内目前区域电网覆盖的省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所覆盖的省一般是不一致的,而国家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有不同的配套政策;在目前的国情下,区域电网统一电力市场在促进区域电网内各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协调等方面难度很大。

5)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对市场建设目标有新要求。能源问题成为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气候变化成为世界经济秩序和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清洁能源是世界上主要国家共同的战略选择,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国内已大力发展以水电、核电、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这就要求电力市场建设需要优化市场目标,通过设计合理的电力市场模式和规则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清洁能源发展,减少排放(污染物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减排等)。

2 设计电力市场体系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电力市场建设,必须与本国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必须与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必须与本国的经济模式相适应,必须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相适应,必须考虑效率目标与发展目标的有效协调,必须考虑资源优化配置与资源公平配置的有效协调,必须考虑市场风险、建立电力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必须确保各方利益的平衡协调,必须有利于促进各省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从能源产业链(如煤电产业链)整体效率的角度,来设计电力市场体系模式。

设计电力市场体系模式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与中国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原则,与中国的经济模式相适应原则。构建电力市场竞争主体要充分考虑国有经济占主体的情况,要充分考虑政府宏观调控对电力市场建设的影响,要充分考虑对各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2)安全稳定原则。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连续可靠供电,保证电力市场平稳运营。

3)公平开放原则。应尊重市场主体的意愿,提高市场交易信息的透明度,保障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

4)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原则。电力市场建设需要具有“绿色”内涵,必须优化市场目标,以促进节能环保为前提条件,设置合理的电力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引导节能减排、促进清洁能源消纳。

5)协调发展原则。处理好市场运营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处理好电力企业之间、电力企业与电力大用户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与电力工业的和谐发展。

6)积极稳妥原则。要从当前电力工业的实际出发,逐步扩大交易主体和交易范围,最终实现全电量竞争。

7)促进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原则。中国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客观上决定了电力需求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应以促进电力工业发展为目标。

8)必须从与电力工业有关的能源产业链(如煤电产业链)整体效率的角度,来设计电力市场体系模式。

9)必须逐渐符合中国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的要求。

10)必须考虑到各省政府电力行政管理政策长期存在的现实,充分调动各省政府的积极性,推进市场建设。

11)必须考虑市场风险、建立电力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

3 互联电网电力市场体系模式架构

3.1 中国电力市场体系模式架构

电力市场体系应包括3个层面的内涵:

1)市场架构的层级。在中国,市场体系的架构主要有以下8种:①单一的区域统一市场模式;②省、区域两级市场协调运作的模式(区域共同市场模式);③省、区域、国家三级市场协调运作的模式;④区域、国家两级市场协调运作的模式;⑤省、国家两级市场协调运作的模式;⑥省、跨省跨区两级市场协调运作的模式;⑦单一的跨省跨区统一市场模式;⑧单一的国家统一市场模式。

2)交易市场的种类,主要指电能交易市场、辅助服务交易市场、电力金融交易市场等;

3)交易品种,如电能交易市场中的期货交易、现货交易、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大用户直购电)、发电权交易等。

本文主要研究市场体系的架构层级,其他方面可参见文献[1,2,3,4,5]。

3.2 各类市场的协调模型

各类市场的协调模型主要有以下8种:

1)各市场间余缺调剂型。本市场电力电量富余时,向其他市场售电,电力电量短缺时向其他市场购电。

2)指定参与型。指定某类机组参与某类市场(某个平台)。

3)自愿参与型。建立自愿参与的电力市场,通过事先定义区域间、省间交易的种类以及相关规则,为各省提供更加灵活的电力电量交易平台;同时建立和完善跨省跨区备用共享机制。

4)协调运作、分层交易型。 采用“自下而上预决策及申报、自上而下决策、整体优化,多级多类优化协调、逐级逐类细化”的协调机制。

5)份额电量竞争型。要求各省开放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组成跨省跨区交易空间。

6)功能分工型。中长期合约交易在某类市场(某个平台)进行,短期、日前、实时交易在另一类市场(某个平台)进行。

7)全电量竞争、差价合约型。各类市场根据各自的市场规则,独立地开展市场交易。允许各类市场存在不同的交易规则、交易时间、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在各类交易平台交易结束后,将所有交易结果转化为金融合约。通过建立统一交易平台,组织包括所有互联电网市场成员在内的全电量竞争、差价合约的日前集中交易市场。在日前集中交易市场中,使市场成员参与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发电权的自动转移。

8)集中竞争型。除实时平衡交易及辅助服务外,其他所有交易在一个平台进行。

4 主要电力市场体系模式设计

1)体系模式Ⅰ:

以余缺调剂为主,省、区域、国家三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

分别建立国家、区域、省电力交易平台,电力交易首先在省交易平台进行,省交易平台无法平衡的电力电量余缺,省电力交易中心作为本省电厂的委托代理,到区域交易平台调剂,区域交易平台无法平衡(调节)的电力电量余缺到国家交易平台平衡(调节)。这里的电力电量平衡包括中长期平衡和短期平衡。

中国目前区域电网覆盖的省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所覆盖的省一般不一致,而国家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有不同的配套政策;在目前国情下,区域电网统一电力市场对促进区域电网内各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协调等方面难度很大;而目前按发展区域经济建立电网是不现实的,因此,建立国家、区域、省的三级电力交易体系,是确保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可选方案之一。

国家电力交易平台负责跨区之间的省间交易;区域电力交易平台负责区域内的省间交易;省电力交易平台是国家和区域电力交易平台的基础,负责省内交易,并作为本省电厂的委托代理,参与跨省跨区交易,国家与区域电力交易平台的成交合同(跨省跨区交易合同)都将在省交易平台中履行,省交易平台在电力电量平衡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该体系模式基本维持了电力电量平衡和电力交易的现有格局。对电力需求比较平稳的市场而言,该体系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合理性。

2)体系模式Ⅱ:

以余缺调剂为主,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

建立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电力交易首先在省交易平台进行,省交易平台无法平衡的电力电量余缺,到跨省跨区电力交易平台平衡。

在跨省跨区交易平台上,涉及跨区交易,由国网交易中心负责组织、区域交易中心配合;涉及区域内跨省交易,由区域交易中心负责组织。省交易平台由省交易中心组织,并作为本省电厂的委托代理,参与跨省跨区交易;条件具备时,电厂也可以直接参与跨省跨区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建立统一的跨省跨区交易平台,有利于跨省跨区资源的统一优化协调,有利于跨区交易与跨省交易之间的有效协调,有利于理顺交易各环节、压缩交易链条、提高交易组织效率、提高数据交换效率,有利于更好地消除各方对市场的分割、实现各类市场间的有效衔接,有利于实现交易信息有效共享。省交易平台以省内发电机组中长期合约为基础,开展省内外送电交易、发电权交易、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等,通过与跨省跨区交易平台的协调运作,落实跨省跨区交易的送电资源和消纳空间。跨省跨区交易平台和省交易平台均采用“中长期合约交易为主,短期灵活交易为辅”的交易模式。中长期合约交易为主的交易模式,与现有的机制形成良好的衔接,对市场各方利益调整不大,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市场推进。

该体系模式架构以统一的跨省跨区交易为主要特征,以省内多品种交易为基础,逐步构建统一开放的电力市场体系。

3)体系模式Ⅲ:

市场主体指定参与,省、区域、国家三级(或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

在国家、区域和省分别建立交易平台(或建立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根据有关原则,明确规定参与国家、区域、省(或省、跨省跨区)电力交易平台的发电机组,任一发电机组只能参与一个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该体系模式对发电机组的交易范围进行了人为划分,对特定类型发电机组可以参与哪一级交易平台进行了明确规定。该体系模式看似比较简单易行,但存在如下问题:对发电机组可以参与哪级交易平台进行人为规定,带有一定的计划色彩,违背了自愿参与交易的原则,也不符合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4)体系模式Ⅳ:

各市场主体自愿参与,省、区域、国家三级(或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之一。

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购售电价格水平比较接近的省称为A类省(包括省内发电厂、省电力公司等,下同)。

与区域内其他省相比,省内产业对电价波动承受能力差,经济相对不发达,如果该省内的电厂直接在国家、区域交易平台(或跨省跨区交易平台)交易,对该省的经济发展负面影响较大,不利于促进该省经济的发展,该类省称为B类省;省内电网与区域电网联系薄弱或无联系的省称为C类省。

B类省、C类省的省电力公司作为该省电厂的委托代理与A类省一起在国家、区域交易平台(或跨省跨区交易平台)交易。条件成熟时,B类省、C类省的发电企业,再直接与A类省一起参与统一平台交易。

对于B类省、C类省,可采用以下模式参与跨省跨区交易(国家、区域交易平台或跨省跨区交易平台):

首先,省内电网调度的电厂在省内交易,省电力调度交易机构首先进行省内电力电量平衡,依次制定各电厂年、季、月、日的初步发电交易计划;对于在省内市场交易不成功的电厂,可以重新进行参与跨省跨区交易的二次报价。

其次,根据省内电网与区域电网的联络线输送能力、已签订的各类联络线输电合同、电厂报价等,申报跨省跨区交易在一定条件下的购电报价曲线和一定条件下的售电报价曲线。

最后,根据省交易平台在跨省跨区的交易情况(年、季、月、日),相应调整确定(修正)各电厂的发电交易计划。

该体系模式类似于北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电力市场的形成过程。

5)体系模式Ⅴ:

各市场主体自愿参与,省、区域、国家三级(或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之二。

将发电企业划分为AA类、BB类。

AA类发电企业,既可参与省外市场各类交易(参与国家交易平台的跨区交易、区域交易平台的跨省交易,或参与跨省跨区交易平台),也可参与省交易平台(年度、季度、月度、日前交易),自由选择(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BB类发电企业,只能参与省交易平台。

跨省跨区交易平台逐步向省内发电企业开放,进一步减少交易环节,形成多买多卖、多方竞争的态势。充分考虑节能、环保、价格、余缺等因素,短期以月度为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灵活交易,适时组织开展跨省跨区集中竞价(包括发电权交易、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等)工作,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跨省跨区交易模式。随着跨省跨区交易平台不断发展,省交易平台持续开放,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的电力市场体系。

6)体系模式Ⅵ:

“自下而上预决策及申报、自上而下决策、整体优化”的省、区域、国家三级(或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

该体系模式采取“自下而上预决策(预安排)及申报、自上而下决策、整体优化,多级多类交易优化协调、逐级逐类细化”的思路,各省交易平台将省内的电力电量供求数据曲线有效地传递到区域交易平台,并进一步传递到国家交易平台;同时,国家交易平台制定的跨区域交易计划应作为区域交易平台制定区域内交易计划的边界条件,区域交易平台制定的跨省交易计划应作为省交易平台制定省内交易计划的边界条件。或者:各省交易平台将省内的电力电量供求数据曲线有效地传递到跨省跨区交易平台,跨省跨区交易平台制定的跨省跨区域交易计划作为省交易平台制定省内交易计划的边界条件。

该体系模式的详情参见文献[1] 。

7)体系模式Ⅶ:

“份额电量竞争”的省、跨省跨区两级(或省、区域、国家三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

一定比例的电量在跨省跨区交易平台(或区域、国家交易平台)交易,其他比例电量在省交易平台交易。

该体系模式中,在跨省跨区交易平台与省交易平台的交易电量比例如果适当,可以规避风险,但具体操作复杂、协调难度大。

该体系模式曾经在华东、东北、南方等区域电力市场试点。

8)体系模式Ⅷ:

“交易功能分工型”的省、跨省跨区两级(或省、区域、国家三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

类型1:中长期(年度、月度)交易在跨省跨区交易平台(或区域、国家交易平台)进行,日前、实时交易在省交易平台进行。

类型2:中长期(年度、月度)交易在省交易平台进行,日前交易(余缺调剂交易)在跨省跨区交易平台(或区域、国家交易平台)进行,建立日前余缺调剂交易市场。

类型3:各级交易平台(以及各交易平台之间)先进行各类自愿参与的交易。交易品种视各级交易平台的规则而定,可包括年度、季度、月度交易、日前交易、发电权交易、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包括各类电网企业之间的双边合同、各类发电合同)等。在各级交易平台交易结束后,在跨省跨区(或区域、国家)日前集中交易平台上,市场主体(售电方、购电方)在已签订的各类合同的基础上,根据剩余发电能力或购电能力,进行余缺调剂。

9)体系模式Ⅸ:

“全电量竞争、差价合约”的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

在跨省跨区交易平台建立日前集中交易市场。

首先,各级交易平台以及交易平台之间先进行各类交易。交易品种视各级交易平台的规则而定,可包括年度合约、月度竞价、日前竞价等。在各级交易平台交易结束后,将所有交易结果转化为金融合约。组织包括所有互联电网市场成员在内的全电量竞争、差价合约的日前集中交易市场。在日前集中交易市场中,将实现发电权的自动转移。对于在各级交易平台上成交价格高于互联电网日前集中市场边际价格的机组,自动出让发电权;对于在各级交易平台上交易价格低于日前集中市场边际价格的机组,自动成为发电权受让机组。

互联电网日前集中交易市场是一种帕累托改进。首先,各级交易平台的交易完成了社会福利的初始分配,保证了各市场成员的利益。而将所有交易结果转化为金融合约为发电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行性。组织互联电网日前集中市场交易促进了社会福利最大化,通过发电权自动转移机制,将互联电网日前集中交易带来的社会福利增量分配给了发电权自动转移双方,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但是,该体系模式中的发电权自动转让与发电权交易[6]有本质的不同。发电权自动转让是一种强制转让行为(集中竞价后,一些市场主体的部分发电权电量强制转让),可能会损害某一方利益。发电权交易是一种自愿交易行为,交易电量和交易电价由买卖双方/多方协商确定。

该体系模式类似于华东电力市场,也是一种统一市场模式。

10)体系模式Ⅹ:电力市场体系目标模式(帕累托最优的电力市场模式)。

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完全竞争的统一市场将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条件具备时,可建立互联电网的统一电力市场交易平台(区域统一市场或国家统一市场或跨省跨区统一市场),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5 主要电力市场体系模式的分析比较

以余缺调剂为主的体系模式Ⅰ和Ⅱ,考虑了目前省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内目前的“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系、电价体系、电网安全责任体系”以省为主的现状相适应,基本维持了电力电量平衡和电力交易的现有格局,这是该体系模式目前正在运行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两类体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点:首先,省内先平衡的模式,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或是大量建设地方电源而拒绝接受外来电力,或是限制电力资源外送;其次,中国能源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要求其电力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这两类体系模式可能不利于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仅是一种过渡的体系模式。

体系模式Ⅲ和Ⅶ曾在华东、南方电力市场应用过,但并不成功。该模式看似比较简单易行,但带有一定的计划色彩,违背了自愿参与交易的原则,也不符合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体系模式Ⅳ,Ⅴ,Ⅵ,体现了自愿参与交易的原则,符合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体系模式Ⅷ中的类型3,允许各级交易平台以及交易平台之间先进行各类自愿参与的交易,余缺部分在跨省跨区(或区域、国家)日前集中交易平台上进行统一调剂,体现了市场主体自愿参与的原则,不会出现市场主体间的利益较大转移,既适合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也适合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省份。

体系模式Ⅸ符合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但可能出现市场主体间的利益较大转移。

体系模式Ⅹ是市场体系模式的目标模式。

体系模式Ⅰ,Ⅱ,Ⅳ,Ⅴ,Ⅵ,Ⅷ适合经济发展水平差别比较大的省份。

体系模式Ⅲ,Ⅳ,Ⅴ,Ⅵ,Ⅶ,Ⅷ,Ⅸ,Ⅹ适合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省份。

本文的10个体系模式中的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与省、区域、国家三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相比,压缩了交易链条,提高了交易效率和数据交换效率;有利于更好地消除各方对市场的分割,实现各类市场间的有效衔接。

体系模式Ⅰ~Ⅸ均为过渡模式,条件具备时,可以过渡到目标体系模式Ⅹ。

体系模式Ⅰ~Ⅸ以及目标体系模式Ⅹ,条件具备时,建立完善的中长期电力批发交易市场、电力日前交易市场、电力实时平衡市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电力零售市场、电力金融市场(防范市场风险的,以电力期货、电力期权、电力保险等为主要交易品种的电力金融市场)。

6 结语

电力体制改革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单个工业重组之一。其核心是市场化,即采用市场机制来克服传统政府管制的弊端,促进电力工业长期、健康地发展。电力市场体系模式的设计(交易制度的设计)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往往是交易制度的错误设计而不是电力本身固有的特点导致了较为剧烈的电价波动,影响电力市场的有效运行。近20年来,电力体制改革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得比较成功,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遭遇严重挫折。“‘创造(设计)’运行良好的竞争性电力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和制度挑战,很容易搞糟,也很难做好[7]”。因此,必须进行科学论证,设计合理的市场体系模式及交易制度。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中国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经济在相当长时间内将维持快速增长。电力工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能出现任何大起大落的情况。因此,电力市场建设要促进电力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电力市场建设必须充分尊重电力运营的客观规律,以确保电力安全稳定运行为前提。既要促进电力发展,又要控制好市场风险,应首先选择风险小、符合实际、能够解决主要矛盾的市场体系模式。

参考文献

[1]尚金成.兼顾安全与经济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协调理论.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6):28-33.SHANGJincheng.Coordination theory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opti mal dispatch considering security&economics.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7,31(6):28-33.

[2]尚金成,夏清.电力市场理论研究与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3]尚金成,张兆峰,韩刚.区域共同电力市场交易机理与交易模型的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4):6-13.SHANGJincheng,ZHANG Zhaofeng,HAN Gang.Study on transaction mechanismand model of regional layered electricity market.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5,29(4):6-13.

[4]尚金成,张兆峰,韩刚.区域电力市场竞价交易模型与交易机制的研究:(一)竞价交易模型及其机理、水电参与市场竞价的模式及电网安全校核机制.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12):7-14.SHANGJincheng,ZHANG Zhaofeng,HAN Gang.Study on transaction model and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 regional electricity market:Part one transaction model and mechanism,the mode for hydroelectricity competition participate in market transaction,power system security checking mechanism.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5,29(12):7-14.

[5]尚金成,张兆峰,韩刚.区域电力市场竞价交易模型与交易机制的研究:(二)电价机制及其稳定制度、市场风险及其规避、结算机制与市场盈余公平分配模型.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13):5-12.SHANGJincheng,ZHANG Zhaofeng,HAN Gang.Study on transaction model and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 regional electricity market:Part two pricing mechanism and stabilization system,market risk and elusion,settlement mechanism and market surplus allocation.Automation of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5,29(13):5-12.

[6]尚金成.基于节能减排的发电权交易理论及应用:(一)发电权交易理论.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2):46-52.SHANG Jincheng.Generation right exchang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based on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ing:Part one generation right exchange theory.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12):46-52.

[7]JOSKOWP L.Electricity market liberalization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U.S.,Berlin,2004[EB/OL].[2009-10-20].http://www.econ.cam.ac.uk/electricity/news/berlin04/joskow.pdf.

[8]夏清,彭涛,江健健.兼顾经济协调发展和电网安全的区域共同市场.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19):1-5.XI A Qing,PENG Tao,JI ANG Jianjian.Regional layered electricity market considering economical coordination and power grid security.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4,28(19):1-5.

[9]傅书逷,王海宁.区域共同电力市场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21):1-4.FUShuti,WANG Haining.An exploration on regional common electricity market design.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5,29(21):1-4.

论中国电力行业产能过剩 篇8

产能过剩即生产能力过剩。本文所讨论的产能过剩是指某一行业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的技术条件下, 该行业所有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能力的总和超出市场需求产能过多, 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存量性的生产能力过剩。这种过剩具有时间性、条件性、相对性。

产能利用率, 也称设备利用率, 是指某一企业或者某一行业实际总产出对其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设备的所能生产产品的最大产量的比率, 也即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生产产品。鉴于电力行业电力生产和销售的特点——电力这种商品的发、供、用同时以光速瞬间完成, 基本不存在商品生产与销售之间的时间差, 所以本文只使用产能利用率这一指标对其产能是否过剩进行判定。

二、产能是否过剩

美国对于电力行业的国家统计数据, 除了装机容量、实际发电量以外, 还会有相应的产能利用率统计数据, 然而中国统计局只公布了装机容量和实际发电量两个数据。众所周知, 一个行业的实际产能利用率, 必须要考虑到设备的检修、备用和其他必要停机时间, 因此其设备运转率不可能达到100%。但是由于中国数据的缺失, 笔者唯有先估算中美两国理论产能利用率 (理论产能利用率, 实际发电量与理论发电量之比, 而对理论发电量的处理是直接将装机容量乘上365天再乘上24小时得出的, 并没有剔除发电机组的维修检测等所需要之时间) , 加以对比再结合美国的实际产能利用率估算出中国的产能利用率。

数据来源:中经网以及EIA网站。

由上表可以看出, 中国电力行业在1979—2009年这三十年间大多数时候其理论产能利用率都是高于美国的。当然这里面包含有两国关于电力行业运营规定及习惯的差别, 例如在电网备用机组的规定上, 国际标准一般为电网备用机组容量需达到20%, 发达国家有的甚至高达30%~40%, 而中国在最近几年供电形势总体正在趋向缓和的情况下, 其备用容量却仍只有5%左右。

利用上面计算得出的中国对于美国的产能利用率指数, 再结合美国的实际产能利用率, 便可以估算出中国电力行业的实际产能利用率, 而且这一方法剔除了体制等方面的干扰因素, 因而也就显得更有可比较性 (如表2所示) :

注:在EIA网站上公布的数据其实是capacity margins, 经过简单的处理就能得到其电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

由上表可以看出, 其实中国的产能利用率一直都处于高位,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 这是剔除了中美两国在电力行业上面的制度及习惯的差别后得到的数据。以上数据也与之前笔者所获得的中国在最近几年备用容量却仍只有5%左右的信息比较符合。可见, 这样的处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

在其他行业中, 由于存在存货, 仅凭产能利用率并不能判断产能过剩与否。但是鉴于电力行业商品的特殊性, 也就不需要考虑存货的问题, 其产能利用率足以判断行业产能过剩与否。

分析前表, 中国的电力行业总体上尚不存在产能过剩情况。而且运用同样的方法, 我们可以判断中国电力行业是否存在结构性过剩。但是, 在EIA网站上, 并未公布美国分电源的产能储备, 所以以上方法无法计算出中国分电源的真实产能利用率, 只能估测出趋势。

实质上, 这样的处理是用美国的统计标准、习惯和体制来处理中国的数据, 所以中国的电力产能利用率达到甚至超过100%也就不难理解了。可以看出, 为了满足发展对电力的需要, 中国火电设备时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与此同时, 中国水电设备的产能利用率却显得相对很低, 这与中国水电设施通常并不是单纯用作发电而是更多的当作水利枢纽来使用以及水利发电有其独特的季节性自然特点有很大关系, 不应就此判断中国水电存在产能利用不足。

三、结论

中国目前尚不存在电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甚至反而存在着一定程度产能不足的情况。从电力的分能源来源来看, 中国火电机组的产能利用率一般都是高于美国的相应的化石燃料机组的产能利用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面, 中国对火电及其发电能源———煤炭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虽然中国目前的煤炭产量依然是世界第一, 但是考虑到火电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他负面效应, 中国在以后的电力行业发展中应该会逐步降低火电的比重。同时, 我们也能看到, 中国的水电产能利用率较之美国, 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然这是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引致的, 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 中国的电力行业在水电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潜力, 这也就是中国电力能源结构顺利实现转型的现实基础所在。

摘要:从2006年起, 中国就相继出现对电力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也发布信息称中国九大行业产能过剩, 电力行业潜在产能过剩。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在担心中国电力行业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电力过剩。通过与美国相应数据对比测算出中国电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 来判断中国电力行业是否已经产能过剩或者是否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

关键词:产能利用率,产能过剩,电力行业

参考文献

[1]谢然浩.慎言“电力产能过剩”[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6, (3) .

[2]周金涛.周期复辟:产能利用率和估值的边界[J].财智视点, 2010, (7) .

[3]孙宗颢.从电力过剩看电力要科学发展[J].电力技术经济, 2006, (1) .

中国第一大电力展圆满结束 篇9

“2012中国国际电力电工展”带来全方位的新设备和前沿技术, 中外行业巨头包括ABB、3M、艾默生网络能源、日立、现代重工、乐星电缆、领步科技、吉林永大、正泰、威图、欧玛嘉宝、史陶比尔、南瑞、美卡诺、施恩禧、凤凰科技、斯凯孚、攀时、日东工业、欧高电气、南方电力、北京华天、珠海康晋、华明、上海广电、航天科工、中电电气、许继集团、平高集团、瑞奇恩、菲尼克斯、格林伟迪、深圳键桥、魏德米勒、进联、明翰、天大求实、水木源华、畅洋、金宏威、凯尼帕克、恒源利通、固威电机、町洋、寺崎等, 透过这一国际化会展舞台, 寻找新商机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还有海外的四大展团来自美国 (美国驻华使馆商务处) 、德国、中国台湾 (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和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能源部) , 为中国电力行业市场带来更多海外技术。

IBM助力中国创建“智慧电力” 篇10

2009年2月, IBM针对全球经济、自然、社会等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宣布了“智慧的地球”战略, 旨在让世界的运转更加智能化。在电网方面, IBM全力推出了智能电网这一前瞻概念, 认为智能电网是成就智慧电力的关键基础。智能电网被定义为“在物理的电网之上, 建立基础信息沟通平台, 将相关的设备、装置、系统、用户、员工、电能等互动起来。通过对用户侧和需求侧的随需访问和智能分析, 从而实现更智慧、更科学、更优化的电网运营管理, 以达到提升更高的安全保障、可控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构建智慧的电网能够缓解用电紧张, 让停电问题不再干扰日常生活, 能够节约电能降低耗损, 能够更灵活地调配个区域。

IBM公司董事长、总裁兼CEO彭明盛表示:“智慧基础架构是目前创造新就业岗位、刺激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奥巴马的团队曾经请IBM对此制定计划。研究显示, 仅在智能电网、智慧医疗和智慧宽带这3个领域, 就能吸引300亿美元的刺激性投资, 并在1年内创造近100万个就业机会。”

IBM与全球11家领先的智能计费器企业中的7家共同携手, 通过实现设备智能化, 为消费者降低费用。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通过将恒温器转换为可调控, 帮助普通家庭降低10%的能源开支。

中国电力论文 篇11

截至2013年年底,公司500千伏变电站达到20座,线路长度4 511公里;220千伏变电站达到116座,线路长度11 840公里;110千伏变电站达到326座,线路长度13 567公里。公司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4 681.5万千瓦。2013年,全网风电装机首次突破1 000万千瓦,光伏发电并网装机129.8万千瓦,风电发电量219.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34%,约占全国风电发电量的16.1%。蒙西电网成为全国省网中风电并网规模最大、光伏发电增长最快的电网。日益坚强的蒙西电网,为自治区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凝聚力量 构筑梦想

今年前些日子,记者深入到蒙电公司调研采访。当谈到“中国梦·国企梦”的话题时,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玉成告诉记者,公司党委高度重视实现“中国梦·国企梦”问题。他们把“尽责圆梦”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抓,将其视为提升全员职业素质、弘扬企业文化、促进公司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系统工程加以推进。记者了解到,蒙电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等四个学教活动文件通知,同时对学习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形式、方式方法和工作要求分阶段、有重点地作了详细部署和安排,收到了较好效果。

解读释疑梦想,愿景入脑驻心。为使广大员工了解释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公司系统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的重要讲话以及公司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行动措施组织学习。公司各级领导班子中心组带头学习,“蒙电高端讲坛”、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组政治理论学习和职工大讲堂全部将这些内容纳入学习范围,理论专家、大学教授、党委书记纷纷走上讲堂,将中央和自治区的有关精神给职工讲透、讲全、讲深。自活动开展以来,仅公司利用电视电话视频系统举办的“蒙电高端讲坛”讲座就有8期,所设21个分会场场场爆满,培训人员近2万人次。

为让宏大的中国梦在职工心中落地,公司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在企业文化理念中,公司把“内蒙古电网”品牌定位为“责任蒙电”,倡导“责任·服务·发展”的企业使命,奉行“开放·竞合·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弘扬“忠诚敬业·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提出建设“坚强电网、清洁电网、人文电网”的奋斗目标,着力塑造“负责任、受尊敬”的“中国公用事业领域一流服务品牌”形象。

加强與论宣传,让梦高歌引航。借助《内蒙古电力报》、公司门户网站、《先行》杂志、电力视频等自办媒体和宣传栏、电子屏、手机微博微信等宣传平台,开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输送清洁能源·助力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国梦·蒙电情”“尽责圆梦·蒙电人”等专题栏目,大力宣传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普及企业价值理念,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岗敬业·实干圆梦”等理念在主要活动场所和报纸报头醒目位置显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和一流现代公司”的奋斗目标时时激励着人们,所属单位开展的“劳动美托起中国梦”职工诗词朗诵比赛、“中国梦·蒙电人”风采故事会、“尽责圆梦”演讲比赛和“中国梦·蒙电情”知识竞赛等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氛围时时处处感染激励着人们,圆梦氛围浓厚。

开展全员讨论,让梦共鸣腾飞。为使强国梦想与员工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在公司系统中开展了大范围的“中国梦·蒙电人”大讨论,探讨“中国梦”与“蒙电梦”“我的梦”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究“蒙电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怎么做才是蒙电人应有的行为”“蒙电人在实现中国梦中应担当什么责任”等问题;开展“中国梦·蒙电人”征文活动和“我是蒙电人”形象展、“中国梦·蒙电梦·我的梦”文艺作品网上展出活动,激发员工的内心共鸣。广大员工用漫画、绘画、摄影等各种形式畅谈对“尽责圆梦”内涵、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展现蕴藏于每位职工心中的光荣与梦想。目前已收到征文作品和各类展示作品近千件,优秀作品全部在公司门户网站专栏上展出。

立足岗位 务实逐梦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公司党委先后向全体员工发出做“文明蒙电人”倡议书和“爱岗敬业·实干圆梦”倡议,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全体员工胸怀梦想立大志、立足本岗位作奉献。

强化职业培训,提高圆梦本领。公司从人才强企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了旨在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全员大培训大练兵活动规划,拟用三年时间,以生产技术技能和一线岗位培训为重点,以管理业务培训为辅助,从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三个方面,全面提升“双职”。2013培训生产技术人员4 100多人,综合管理人员近千人;2014年上半年各类专业技能培训量达到143 942人/天。每年都要组织常规性的职工专业技能大赛,目前已举办了11届,各专业冠军全部被自治区总工会授予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开展圆梦行动,立足岗位奉献。为把责任文化落实到行动中,公司上下立足各自工作职责,切实开展履责行动。在安全生产方面,结合公司开展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和“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围绕“尽责”的主题,开展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履行各类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各级安全岗位职责的“尽责”行动,深入排查治理安全生产中的各类安全隐患,确保了安全生产的大好局面。截至2014年6月30日,内蒙古电网安全生产6 152天。在优质服务方面,持续深入开展“蒙电杯规范化服务竞赛活动”,规范供电营业窗口业务流程、接待用语和服务行为,公司在自治区窗口行业优质服务入户调查中连续两年排名第一。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更是以“党员先锋模范岗位”“党员服务队”的模范“尽责”行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群众办实事、解近忧,在活动中改变工作作风,在履责中提升服务品质,连续12年被自治区政府纠风办评为全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公用服务类第一名或免评单位。

树立圆梦标杆,弘扬核心价值。为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公司加大对立足本职、忠诚奉献、成就梦想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尽责圆梦”群体和最能体现蒙电人精神的典型人物的选树和宣传力度。坚持两年一次评选公司系统“十佳责任团队”“十佳敬业员工”“十佳道德模范”,对各级劳动模范在报纸、网站进行重点宣传,把特别优秀者推荐到自治区主要媒体,在自治区“尽责圆梦”——“草原儿女”栏目中宣传先进人物8人次,每年举办劳模事迹报告会,把劳模们平时的工作生活拍摄下来,通过“爱岗敬业·实干圆梦”——“风采·蒙电人”故事会的形式讲述劳模和基层一线职工的故事,各单位层层举办故事会,这些先进人物奉献、努力和成功的经历在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的“尽责圆梦”典型宣传中被确定为首批宣传重点,在各大媒体刊播报道16篇。如:王永胜面对癌症却始终不离生产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为实现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的先进典型;用100%的精力去完成1%工作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何志雨;有和电网、变压器打了20年交道的电力专家、自治区劳动模范姚树华;有忠诚的“电网卫士”、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智等。

在先进人物的感召下,广大员工的责任意识普遍增强,他们以“忠诚敬业、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对自己的岗位和企业负责,多次圆满完成重大政治保电任务,以成功处置突发事件和应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职业能力,彰显了蒙电人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诚信担当 尽责圆梦

经过近几年公司以责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和“责任、服务、发展”企业使命等核心理念的大力弘扬以及“尽责圆梦”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公司每项业绩都成为公司和员工的责任担当之举,成功树立了“责任蒙电”品牌。

加快电网建设,助力经济发展。公司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和“8337”发展思路,坚持加快电网建设,2013年,公司电网建设项目投产92项,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14年上半年,公司累计投产基建项目16项,开工在建65项,工程完成投资累计73.4亿元。目前,蒙西电网500千伏电网覆盖区域进一步扩大,初步形成了“三横四纵”的500千伏主干网架结构,220千伏、110千伏电网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行安全性不断提高。

提升服务能力,承载责任担当。从2012年起,公司实施农业生产、排灌、居民生活及一般工商业同网同价,趸售旗县各类到户电价大幅下降。15年间,先后解决了754个嘎查(村)13万户45万人口通电问题,按全年电量测算,公司营业区内每年减轻农牧民负担10亿元,同价成本则完全由公司承担。公司对农田灌溉、农副产品加工、水产养殖等供电设施进行了大范围改造,建设农村牧区变电站和供电所的光纤通信系统、集抄系统,提升农电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农网智能化进程,通过实施风光互补、电网延伸等工程,解决了331个无电村通电、35.4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实现了区域内户户通电,极大改善了农村用电条件。

输送清洁能源,实现绿色梦想。公司积极支持风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上网,自2007年以来,蒙西电网累计风电上网电量达到503.7亿千瓦时。按等电量替代火电计算,相当于标煤大约1 58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 378万吨、二氧化硫25.4万吨,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成效明显,公司输送清洁能源、为打造靓丽北疆风景线作出积极贡献。

最后,公司董事长王玉成兴致勃勃地说:“蒙电人的坚韧、坚持、坚守和坚强,在岗位逐梦,用先进典型的人格力量,动员和凝聚起全体员工的逐梦合力,极大地调动了公司全体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蒙电集团公司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节节攀升。2013年,公司售电量完成1 386.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3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3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09.64亿元,同比增长8.12%;实现利税总额30.28亿元。2014年1至6月售电量完成717.28,同比增长10.47%;营业收入288.69亿元,同比增长22.96%。”

2010年中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 篇12

2010年, 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电力行业将按照国家的要求部署, 做好保供电、调结构、降能耗、重发展质量等各项工作;预计新增装机保持较大规模、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需求继续回升, 供需总体平衡, 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与上年基本持平;煤炭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矛盾比较突出, 行业盈利能力将再次面临考验;电煤、来水和气温将是影响部分地区电力电量平衡的最主要因素。

(一) 电力供应能力分析及预测

1. 投资保持较大规模, 结构继续优化

预计2010年电源和电网投资预计都将在3300亿元左右, 全年全国电力投资完成额6600亿元左右, 少于2009年水平。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城市和农村配电网投资的力度将逐步加大, 电源投资中火电投资比重将继续低于50%, 水电、核电投资比重将继续提高;电网投资占电力投资的比重也会再度低于50%。

2. 基建新增维持高水平, 全国装机规模将突破9亿千瓦

预计2010年全国全年基建新增装机8500万千瓦, 其中, 水电新增超过1500万千瓦, 火电新增5500万千瓦, 核电新增108万千瓦, 风电新增1300万千瓦, 太阳能光伏新增20万千瓦。预计2010年年中,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9亿千瓦。2010年年底,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在9.5亿千瓦左右, 其中, 水电2.1亿千瓦, 火电7亿千瓦, 核电1016万千瓦, 并网风电3000万千瓦。

3. 电煤供需偏紧, 价格上涨压力很大

由于现在水库蓄水偏少、需求高位增长, 部分省份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将难以完全释放生产能力, 煤炭生产量下降, 对电力供应和地区平衡产生一定影响, 可以判断, 上半年火电发电量及火电耗煤量仍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 电煤供需偏紧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预计2010年全国电厂发电、供热生产电煤消耗在16亿吨左右。煤炭需求总量增加和结构性、地区性矛盾将进一步推动煤价继续走高, 增加电厂煤炭采购难度和采购成本。

4. 气温、来水仍有可能影响供需

2010年, 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气温偏高、偏低等天气的概率仍然很大, 部分时段电力保障能力将承受巨大考验。

至2010年汛前, 主要流域来水将继续维持目前严重偏枯的趋势, 流域来水量仍将严重不足。预计2010年全国来水情况总体为平水年偏枯, 今冬明春全国特别是华中地区干旱基本成定局。汛期也存在来水集中、来水量大等可能。

(二) 电力需求及供需形势预测

2009年, 电力消费增速回升向好的势头已经基本形成, 目前, 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多于不利因素。综合判断, 预计2010年, 全国电力消费增长势头将高于2009年, 全年电力消费达到39700亿千瓦时左右, 以2009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为计算基数, 全年电力消费同比增长9%, 达到39700亿千瓦时左右。考虑到2009年各月的基数效应, 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总趋势, 上半年增速超过10%, 下半年逐步回落。预计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将在4500小时左右, 与2009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

2010年, 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有余。受来水、电煤及天然气供应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等地区部分时段电力供需偏紧, 可能存在一定的电力电量缺口。

二、对当前电力供需问题的认识与建议

(一) 转变电力发展方式, 推进行业科学发展

当前, 我国电力工业最突出的矛盾仍是电力结构性问题。火电机组和火电发电量比重仍然过高;电源电网发展不协调;我国能源资源与能源消费逆向分布的特征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都要求我国电力工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科学发展。

1. 进一步加快电源结构调整力度, 实现清洁发电。

要高度重视清洁煤发电。我国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的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 必须充分重视洁净煤燃烧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要继续上大压小, 积极合理发展热电联产, 提高综合能源利用效率。

要继续加快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展, 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在总装机中的比例, 加强与电网协调发展的统一规划力度;加强与清洁能源发展有关的政策研究, 争取良好的发展环境;组织研究和制订清洁能源发展有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尽快健全和完善标准体系。

2. 加大电网建设力度, 实现电源电网协调发展。

要加快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 继续增强“西电东送”、跨区跨省电网输电能力建设, 大力推进特高压、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建设, 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 促进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和提高电网平衡能力;加快城农网建设改造力度, 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 促进电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 逐步理顺煤电关系, 完善推进电价改革

1. 理顺煤电关系。

2008年煤电关系十分紧张, 火电企业严重亏损, 煤电运衔接也存在许多矛盾。金融危机以来, 电力需求下降导致煤电矛盾趋缓。随着2009年下半年经济形势好转, 电力需求上升, 电煤消费逐月增长加快。但由于地区电力结构不平衡、枯水期普遍来水少和极端天气影响, 出现了缺煤停机或限电, 煤价普遍上涨40元/吨左右, 电煤问题又重新显现。要理顺煤电关系, 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努力做好当前的煤炭供应工作。

煤炭企业应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产量, 运输行业应优化调整运力, 保证重点地区、重点电厂的煤炭供应, 发电企业应积极筹措资金, 想方设法购买电煤, 以保证当前乃至春节以及“两会”期间的电力安全。要加强对重点合同量、价的监管力度, 提高履约率, 保证电煤供应。对于部分省份的煤炭资源近期不得外运出省的地方保护政策, 要坚决制止。

二是加强国家对煤炭资源的调配力度, 建立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制度。

煤炭资源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 国家应该具备相当的调配能力, 从宏观制度层面构架煤炭储备体系, 以应对电煤频繁告急。启动煤炭储备机制不仅可以缓解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提速间的冲突与矛盾, 也可以平抑煤炭市场异常波动, 防止过度投机行为, 符合国际通用做法。同时, 也应鼓励各发电集团建立自己的电煤储运机制。

三是加强煤炭产运需协调, 整顿电煤流通环节,

加大力度帮助电力企业协调重点地区、重点电厂 (特别是新增的重点电厂) 的电煤产运需保障平衡, 确保资源总量基本平衡和稳定供应。尽快建立电煤信息统计体系, 完善电煤价格指数测算与发布机制, 做好电煤的预测预警工作。

四是适时启动煤电联动。

煤电联动机制自2004年年底实施以来, 一是不能及时启动, 二是有关机制存在问题。现阶段, 应进一步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调整发电企业消化煤价上涨比例, 设置煤电联动最高上限, 适当控制电煤价格涨幅, 保持煤炭、电力价格基本稳定。应根据2009年年底及2010年初以来电煤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 及时启动煤电联动, 以缓解发电企业的经营压力和煤电之间的矛盾。

2. 推进电价改革。

近年来的经济运行中, “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性矛盾依然突出, 电力企业这几年难以承受煤价频繁上涨和电价调整滞后造成的刚性成本增加, 行业盈亏基本由政府制定的价格决定。煤电价格矛盾已影响到部分时段、部分地区的电力供需平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进一步推进电价改革。

一是在合理的电价机制形成过程中,

继续坚持煤电联动的原则和机制, 同时解决热电价格长期倒挂的问题。

二是加大需求侧管理工作力度,

发挥价格对需求的引导调节作用。理顺各种终端能源之间的比价关系, 引导用户合理消费各种能源。

三是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步伐,

尽快研究符合市场规律、适应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以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调整能源结构。

(三) 加强能源规划与协调,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近两年电力发展和运行中, 暴露出经济发展和电力发展、清洁能源发展与传统能源及电网发展、电力运行与上下游以及相关行业如何协调的问题, 电力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 又时刻影响这些重大关系的协调发展。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综合考虑煤电油运各种因素, 做好“十二五”能源总体规划, 坚持电力适度超前发展, 统筹解决能源布局的结构性问题。建立健全能源综合运输调配体系, 包括发展特高压长距离输电, 提高相关部门能源跨区域调配能力, 增强应对能源资源需求突发性、大规模变动的能力。电力行业发展与煤炭、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信息通讯、科研教育等行业密切相关。要采取措施推动电力行业和其他行业间合作, 建立行业之间的工作沟通与协调机制, 努力推动煤电油气运等问题的有效解决。

上一篇:消毒灭菌效果下一篇:语文教材古诗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