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古诗文管理

2024-10-04

语文教材古诗文管理(精选9篇)

语文教材古诗文管理 篇1

梳理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 会发现, “月意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月亮作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的自然景物, 为什么会备受文人雅士青睐呢?“月意象”的介入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带着这些问题, 笔者仔细阅读了教材中的诗文以及其他相关典籍资料, 微有收获。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 月亮经过一代代文人雅士的修饰润色, 形成了它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意义。

一、营造意境

(一) 宁静、美好之境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 星星点点, 特别的明净、清幽, 在这样的月光下, 在这样的氛围中, 即使是劳动也变成了一种享受, 所以浣女洗衣归来, 渔夫下河捕鱼, 具有诗情画意, 此所谓“人在画中游”, 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这样的宁静、美好之境, 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向往不已。

(二) 冷寂、伤感之境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清冷的月光, 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 又被秋风吹碎, 反射向无尽的苍穹, 两岸的枫叶荻花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满目凄凉, 此情此景, 主客“惨将别”, 友人近在眼前却又即将远在天边, 怎能不让人伤感呢!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一曲终了, 所有的一切都陶醉了, 所有的一切都停止了, 月亮也仿佛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 静静地把月光洒在江面上, 泛出点点白光, 随着波纹闪闪而动, 与曲调余韵相互应和着, 一同营造出曲终之后的冷寂之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这几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情景, 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 词人酒醒梦回, 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 风景之清幽, 离愁之绵邈, 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三) 阔大、磅礴之境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大江之中, 江水浩浩荡荡东流, 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 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 原野广阔;舟前月涌, 大江东流, 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星垂”“月涌”是以细腻写阔大, 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四) 永恒之境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 (苏轼《赤壁赋》)

水虽东流长逝, 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 周而复始, 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天地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 没有尽头, 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 我们应该抛却功名利禄, 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丽景物, 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 亦即此意!

二、传达感情

(一) 离别感伤之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春花争艳, 秋月高悬, 本是自然界中难得的具有季节特征的美景, 然而在词人的眼中, 这些却成了打开他记忆和感情闸门的导火线, 花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开凋零, 月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 让他的亡国噩梦一次又一次地浮现, 让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灭, 让他的脆弱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 让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崩溃, 其苦之深, 其愁之重, 让人不禁掩卷而泣。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 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 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 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 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 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二) 怀古伤今之情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见证了这里的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然而曾几何时, 富贵风流, 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 来照着这座“空城”, 在夜深的时候, “还过女墙来”, 依恋不舍地西落, 真是多情!这里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 诗人感慨深沉, 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 深寓着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 悲凉之气笼罩全诗, 读之怆然。

(三) 狂放愤激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得意须尽饮, 尽饮须对月, 这样才有氛围, 才有情调。月亮是诗人的知己, 所以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 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 醉眼望月, 如此, 狂放之态飘然而出。然而, 狂放之中却又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 月是唯一的听众, 也是最好的见证人。

(四) 无奈苦闷之情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面对着险要壮阔的三国赤壁, 联想到周瑜的少年得志“雄姿英发”, 而自己却一再受挫“早生华发”, 诗人苦闷之极, 却苦于找不到倾诉的对象, 只有向“江月”一吐胸中沉闷, 倾诉壮志难酬的失落, 与月亮同欢同乐, 随月亮同起同落, 一起融于无尽的宇宙。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月亮作为一个常见意象, 一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 是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它的介入参与, 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 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 给了中国文人无数的感伤、无数的慰藉, 也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无限的光辉。

语文教材古诗文管理 篇2

江陵县实验高中祝华

一、弃妇诗

以《诗经》中的《氓》为主要典型。与这一类诗作相近的还有思妇诗与怨妇诗。弃妇诗中,常常埋怨男子的薄情寡义、始乱终弃与刻薄寡恩。思妇诗则常常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相思却不得相见的痛苦。怨妇诗则往往流露出自己失宠的痛苦与不幸。

二、爱国诗

从《秦风•无衣》开始,我们便能感受到爱国诗当中那种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共赴困难、慷慨激昂的拳拳爱国之情。在教材中,像陆游、杜甫与辛弃疾的一些作品,往往都带有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而爱国诗的大量产生,往往与国家与民族陷入重重危难、饱经忧患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联。其中也就往往蕴含着诗人浓郁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爱情诗

《邶风•静女》中的恋情,让我们感受到一对青年男女沉浸于爱情中的幸福。爱情时而甜蜜,时而苦涩,因了离别的痛苦,爱情变得越发丰富起来。有收获爱情的喜悦,有错过因缘的苦痛,有等待时的相思,有分别时的伤感,有牵挂时的思念,有独处时的寂寞,有相聚时的欢娱,有异地相隔的苦闷,有表白心志的铮铮誓言。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为我们弹奏了一曲忠贞爱情的绝唱。

四、迁谪诗

中国古代的官场上,终究还是以失意潦倒的文人墨客居多。受儒教进取文化的影响,作为一名士子,满腹才华不得施展,雄伟抱负不能如愿以偿,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于是便催生出大量的迁谪诗。在这方面,屈原堪称鼻祖。在屈原的《离骚》当中,表达自己遭遇放逐的苦闷的诗句,俯拾即是。而作为一名贤士,不被朝廷委以重任,多少会在诗歌里面婉曲地表达出来,对朝廷的不满或是影射朝政的黑暗,在诗中也时有流露。

迁谪诗的典型,在教材中表现尤为突出的,当数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诗除了通过将自己的身世与琵琶女的身世对照来表现自己谪居时的苦痛以外,还运用了其它一些丰富的描写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谪居之痛。如:

“浔阳地僻无音乐„„黄芦苦竹绕宅生”几句,通过描写谪居之地的偏僻与荒芜,来表现自己失意时的冷清。

“其间旦暮闻何物„„如听仙乐耳暂明”几句,或融情于景,或以乐衬哀,或正反对照,无一不是为了突出谪居生活的单调、苦闷无聊,把官场失意的痛苦,通过这满腹牢骚烘托的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谪居诗中,对比、反衬、自况等技巧运用得相当普遍;在情感上人生易逝、功业未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失意落魄等主题表现得较多,多半是一些悲观主义者。也有个性比较倔强或者乐观旷达的,像柳宗元的孤傲与苏轼的达观,在迁谪诗中是不太常见的,这些皆缘于诗人不同的性情与气质。因而对于迁谪诗中表现的情感,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五、讽喻诗

这一类诗,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怀,而是将感情寄托于所咏之人事上,且常常以古写今,借古人古事来讽喻现实生活,因而在这一类诗作里面,往往会用到许许多多的典故,表情达意委婉深沉、含蓄蕴藉。所以解读这一类的诗,要善于将诗中所咏之人事与诗人的生平经历联系起来对照,方能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如《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事来表达对现实生活中封建家长专制,爱情婚姻不能自主的不满;《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写周瑜诗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蜀相》中借诸葛亮事来表达诗人壮志未酬的遗憾等。

六、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大多数乃“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是写山水田园生活,实际上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罢了。然而不排除也有一些春风得意的诗人,位高权重,写山水田园,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表达一种回归自然的情趣。这类诗人像谢灵运、欧阳修等。

只是,大多数还是像陶渊明一样,于仕途郁郁不得志,进不能居庙堂之高,则退居江湖之远以自娱自乐,且不时流露出对现实、对朝局的不满之意。这一类诗作大都体现着如下一些思想感情:

1、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揭露朝政的昏暗,讽刺统治阶层的昏庸腐朽,抒发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世情怀。

2、表现山水田园生活的闲适与安宁,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闲情逸致,表达自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写自己的出世归隐之情。(一句话,说明自己离开了官场同样过得逍遥自在快活,其实是在装样子,内心很痛苦)

3、表达自己满腹才华不得施展的苦闷,人生易逝却又功业未就、怀才不遇不受重用的寂寞,于是流露出归隐江湖的愿望。

七、羁旅思乡诗

古时的交通并不发达,所以长年在外漂泊的游子,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就显得格外地殷切。特别是在一家人团聚的时刻,自己却旅居异乡,思乡的愁苦便爬满了心头。如果在异乡的境遇又不佳,过得十分艰难,再加上自己遭遇到一些挫折,像科考落第、人生失意、功业未成、壮志难酬、无颜见家乡父老等,这种痛苦便会来得格外剧烈。所以这一类的诗歌,在思想感情上往往表现为或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刻骨思念,或表达自己沦落异乡的孤独,或抒发自己飘零憔悴的伤感,或写满郁郁不得志的悲伤。但不管怎样,写其它的一些痛苦,都是为了加强自己思念家乡的痛苦,思乡还是主要的。

八、悼亡诗

既为悼亡,那么诗的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对已故之人的深切缅怀。比较有名的像元稹的《离思》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或通过对往昔生活的深情追忆,或通过虚实(过去与现在)对照,或通过对比反衬,或加以细节描写,无一不是为了更好地抒发自己与亡人阴阳相隔的苦痛。

九、送别诗

送别诗在思想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之情,二是写友人离去自己形单影只的离愁别绪,三是表现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以及对真挚友情的赞美歌颂,四是对友人的劝慰与赞美,五是表达自己对送别的一种乐观豪迈的态度,六是借送别以表明自己的志向,七是借送别来抒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具体是哪一种情形,我们要视具体诗歌而定,不能盲目套用。

十、游仙诗

游仙诗其写作意图与山水田园诗比较接近,无非是退居江湖的另一种形式罢了,最典型的诗人莫过于李白。李白的游仙,多半是仕途人生不得意的产物,并不是真正的想去游仙。心中的忧愁难以排遣的时候,便希望浏览名山大川,交游神仙以求超脱现实,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苦闷。李白的游仙诗大抵如此,人生易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于是便蔑视功名,抨击权贵,姑且及时行乐,游仙访道,图一时快活逍遥,这是诗人放荡不羁的表现之一。

十一、咏物诗

咏物诗主要有三种类型:一者动机比较纯粹,确实喜欢,于是歌咏赞美,表达对此物的喜爱之情;二者以物品来寄托人品,托物言志,表现自己清高脱俗的志向和追求;三则借物来写人,实不知何乃为物,何乃为人,诗人即是所咏之物,所咏之物即是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忧愁发愤之情或者不便于明说的苦衷。所以对于咏物诗,并非一定都是运用了象征的描写技巧与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运用了这类手法,就要注意将物与人结合起来,体会其中的深层含意。为了使所咏之物特征更加鲜明,也常常借助于对比或反衬的描写手法。

十二、怀古诗

美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 篇3

一、语言美

诗的语言是文学语言的瑰宝,它以艳丽的色彩和迷人的芳香誉满人间。它,字字珠玑,掷地作金石声;它,句句是瑰宝,熠熠而生辉。诗的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言有尽而意无穷;它音调和谐,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一首好诗,之所以灵气飞扬,美韵纷呈,这都是诗人对语言千锤百炼的结果。杜甫“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名言,贾岛“推敲”二字的典故,这些字斟句酌的故事至今仍传为美谈。请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多么平淡无奇的语言,只不过是人们常用口语的缩写罢了。但是有了第三句的“绿”字,这些句子就都发挥出作用了。正因为江南又绿,使作者刻骨相思,归心似箭,即使一水之间,也觉得“关山难越”,对月伤心。这里的一个“绿”字可称绝妙。第一,把春风吹来给大江南岸送来满目生机的因果关系体现出来了;第二,绿色,是最令人羡慕和喜爱的色彩,最能象征春回大地,春满人间,也最能表现故乡对作者的吸引力;第三,“绿”字的选定,是作者回忆故乡的结果,当然也含有对今日故乡的美好祝愿。

二、形象美

文学作品总是描绘形象的,形象性是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诗歌当然也不例外。诗歌是要抒情的,但直接抒情的情况并不算太多,多数情况是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因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多数情况还是形象。诗中的形象丰富多彩,不少是生动鲜明的。面对这样的形象,有谁不觉得美呢?有谁能不心旌摇曳、悠然神往呢?请看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按照草原游牧者的视觉角度,从游牧民族的生活实感出发,逼真地描绘了他们生活的天地——敕勒川的天高地阔。在深青色的苍穹之下,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一派北国边陲的壮丽风光!这首民歌之所以气势如大地一样雄浑,风格像自然一样朴实,气韵如行云一样流畅,原因就在于作者以豪迈而粗犷的气魄和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塑造了一种草原苍茫辽阔的自然形象,也塑造了我国古代敕勒人民和平安定与繁荣的生活形象,从而洋溢着一种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三、情感美

任何文学作品都要寄情托意,优秀的诗篇,不管其篇幅长短,总是包含着炽热的感情的。陆机在《文赋》里说:“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只有饱含着炽热真挚的感情,才能震撼心灵,煽动情绪。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首古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或爱,或恨,或喜,或忧,感情的表达总是淋漓尽致的。请看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诗人陆游的绝笔诗,几百年来广为传诵。前两句写他临死感到悲哀的并不是自己的个人生死,而是不能见到全国的统一。后两句写诗人相信中原一定会收复的坚定信念,嘱咐儿子在“北定中原”的日子举行家祭,告慰他在九泉之下的英灵。这首诗字字发自肺腑,如血,如泪,如火,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它凝聚了作者的生前志、死后心,是作者一生政治抱负的总结。在结构上,诗的前半首写终生的遗憾,情怀悲壮;后半首写临终的期望,乐观自慰。整首诗抒写作者毕生的心愿和深切的希望,表达了作者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四、情趣美

我国古代诗歌,可以说是逸趣横生,使人有难以言传之感。或移情入景,状物传神;或巧比妙喻,警策动人;或精思附会,别具匠心。凡此种种,都体现了古典诗词中的一种意趣美。袁宏道说:“世上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确实,诗中之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诗的情趣美。请看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稀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描写春末夏初之景:树头之花已落但是绿叶刚放,尚未成荫。诗中不提时令,然而读罢全诗清晰可辨。最后一句描写孩童追逐黄蝶的嬉戏情景,花黄蝶入,何处寻觅呢?诗人利用蝶与花色彩相同的特点巧妙构思,既展示了菜花的烂漫景色,又突出了儿童无可奈何的懊恼情态,读来确实逸趣横生,妙不可言。

五、结构美

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诗句的顺序要经过反复斟酌,使诗的结构符合生活规律和艺术规律,完整而和谐。有些诗采用复沓章法,即每章字句基本相同,只变换少数几个字,反复歌咏,这在《诗经》中常见;有的诗重叠和反复比较多,这在乐府诗中比较常见。这一特点使诗歌具有跌宕起伏、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使歌者的感情能够反复抒发,充分地表达出来,同时还便于记忆,容易上口。请看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采莲曲水墨画般地描绘了江南水乡这一幅天然图画,显得朴素、生动、别致、清新、优美。第一句描写生机勃勃的莲叶,展示江南水乡美丽的自然风光。接着用回旋反复的诗句,分别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描绘出鱼儿在莲叶四周环游嬉戏的情景,表现出活泼可爱的情致。表面上是写鱼儿,实际上却是生动地再现了采莲人劳动时的愉快情景。诗的后面五行,每行只变化一个字,体现了唱和的特点,即一人唱,多人和。这种反复回环的吟唱,增添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表现力。endprint

六、含蓄美

诗,是诗人思想感情升华的结晶,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的发生、发展过程,铺叙开去。诗人只能够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式的语言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自己的感情。人们必须利用“视觉暂留”和丰富的联想去欣赏它,才能“尽窥全豹”。所谓“诗贵含蓄”,就是指诗人在他的作品中,要有意识地留下一定的空间,做到画外有画,言外有意,意外有情,让读者自己去填充,去思索,反复吟哦,回味无穷。请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是从不遇隐者询查原因开始,通过童子的答问和指点,从侧面描写隐者与人世隔绝的苦心和性格。开头点明会晤地点和接待人,五个字就把“不遇”的情节做了明白无误的交代。往下三行全是摘记童子的回答。童子的回答虽然简单,却极有深意。首先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采药”,意在表明,师父虽然没有兴趣作宦海奔波,但他对民生疾苦还是十分关切的。下两行说得更加委婉含蓄,既有热情的指引,又有婉转的辞谢。“只在此山中”为什么却“云深不知处”?童子这样回答,用意是:1.首先声明,师父行前的确没有向他交代具体的去向;2.婉言劝告,师父采药的地方,山高林密,路转峰回,请来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3.含蓄说明,师父不愿与有权势的人来往的决心是坚定的,来访者毫无必要逗留等待。由此可见,不遇隐者,初看是偶然错过,细想则是必然。这样,才把隐者的性格突出来了。

七、夸张美

夸张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其重点不是对事物作逼真的描绘,而着重于强调,抓住事物的某些特点有意加以扩大或缩小,使其特点、本质及其所包含的意义更为鲜明突出,借以更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收到尽表其意的效果。在古典诗词中关于夸张的描写不胜枚举,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白发的长写离愁的深,这是夸大夸张。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把本来到处吹的春风说成吹不到玉门关之外,以突出古代凉州一带的荒凉,这是缩小夸张。请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的前一句主要是静态描写,视线由整个香炉峰集中到瀑布。“生”字和“挂”字用得巧妙,静中有动,形象而富有生机。后一句侧重于动态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诗人触景生情,逸趣横生,运用了一句夸张的语言来赞美这一壮观。“飞”字状水流,表现其凌空而出;“直”字说落下,足见地势的陡峭;“飞流直下”,看出了异乎寻常的流速。“三千尺”,说出其意想不到的高峻。至此已经活画出庐山瀑布的全貌,可是诗人并未满足,他又以奇特的想象作了结:“疑是银河落九天。”简直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流下来,真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处。一个“疑”字,画出了诗人乍惊还疑倾心赞美的情态,也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

八、风格美

风格是从作品的整体上呈现出来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风格是衡量一个诗人的创作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才会具有永久的魅力。一个诗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在锤炼、创造着自己的风格,以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形象意境表现得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具有成熟风格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请看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四句以如椽巨笔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最后一句更寄寓哲理,不仅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表现出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篇高屋建瓴,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形成了一种雄浑的风格。品味这种雄浑的风格,不但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受到极大的启发和鼓舞。

九、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情景交融”“形神合一”的艺术境界。黄彻在《■溪诗话》中说:“昔人谈文字,以意为主。”古诗特别强调意境,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优劣。古诗的意境指意和境的统一,是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意境就是欣赏者通过对诗中艺术形象的感受和把握,并经过审美情感的联想和想象后,在头脑中出现的一幅美妙动人、启人遐想的生活画面。请看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借景叙情的诗,诗中描写了诗人夜泊建德江时见到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与忧愁。诗中描绘的雾气笼罩着的小洲,呈现的是落日的黄昏、空旷的原野、清澈的江水景致,构成了一幅空旷、凄凉、宁静的画面。通过品味想象,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羁旅的怅惘,对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道路的坎坷等复杂的情感。这里,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就在读者心中油然而生。

十、哲理美

反映一定的事物、一定的意境、一定的思想感情,会合某些带规律性的知识,对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起着潜移默化的启迪作用的诗叫哲理诗。哲理诗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不但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染、情感的熏陶,并且还能启迪情智,开拓胸襟。而这种哲理是与审美感情融合着的,是富于个性和情韵的。有人说:“诗的表层是情感,诗的深层是哲学。”请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新教材小学语文古诗词的人文内涵 篇4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新课标推荐要求背诵的70首古诗词, 都具有很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 教师要采取恰当的策略, 实现古诗词教学的人文性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 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以视频材料引学生入胜, 体味一个“美”字

苏东坡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其实很多优美的诗词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们要学诗, 不如先品画。在教学中, 教师可准备与诗词内容紧密相关的视频材料。这些材料或再现诗词的真实场景或提供与诗词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体会诗词之美, 让学生在视频材料中享受“飞流直下三千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美;“泥融飞燕子”、“自在娇莺恰恰啼”的逸美;“江枫渔火对愁眠”、“独钓寒江雪”的凄美;“返景入深林”、“泉眼无声细细流”的幽美……把学生置身于诗人咏赋的大自然之中, 让他们同诗人一起体验、理解、品味诗词意境之优美,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反复读吟成诵, 共鸣一个“情”字

诗词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最浓缩的文学形式, 其高度锤炼的语言艺术和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无疑是妙不可言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对“情”字应尽量少“言”, 应采取以读为重, 读中知“情”的方法。读诗词, 应由生到熟, 由读到吟, 由吟至诵。如此反复读诵, 让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 迸发出“一片冰心在玉壶”、“桃花潭水深千尺”的诚挚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眷眷亲情;“家祭无忘告乃翁”、“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忧国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诵中体会“情”之深、“情”之真、“情”之重。

三、从诗人的童年来, 到学生的童年去, 追寻一个“趣”字

新课标推荐的诗词, 如《古朗月行》 (前半部分) 《池上》《小儿垂钓》《夜书所见》等都以诗人的赤子情怀再现儿童的天真无邪。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童年趣事”为话题, 让学生谈自己的童年, 想诗人的童年, 让学生以教师的解说为媒介同诗人心心互动, 以诗人的童心解诗词所表达的童真, 从而品味诗中的童趣。除童趣之外, 骆宾王的《鹅》, 李峤的《风》, 贺知章的《咏柳》等, 诗中或表现出对事物观赏的真趣, 或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生活环境的情趣, 或表现出对人生无限感悟的妙趣。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抓住诗的趣味, 使学生在学习诗词中追寻盎然的意象趣味, 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四、以名句为眼, 锤炼诗词内涵, 感悟一个“理”字

古人认为, 人与自然是异质而同构的, 天人合一, 物我相生相依, 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论。古诗词正是在这种和谐的物我思想引领下, 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理”, 它们往往是诗的眼睛。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景中道出了观察事物的哲理;“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写物中悟出了淡泊名利的做人道理;“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山外青山楼外楼”、“千磨万击仍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等诗句, 洋溢着诗人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以及追求人生价值的自我超越精神。在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识记、赏析诗词名句, 锤炼、对比、总结、归类、理解名句所蕴含的真理, 让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理”的熏染中,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总之, 博大精深的中华古诗词,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其中的人文内涵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 对大自然的执著, 对真理的追求, 对民族的自豪, 对社会的责任感。教师要善于捕捉挖掘这些真理, 并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 熏陶感染学生,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材古诗文管理 篇5

专项部分 古诗文

一、课内古诗文。

(一)锄 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锄禾:用锄头锄去庄稼地里的杂草。

2、日当午:正是中午的时候,太阳在当空,天气很热。

3、汗滴:滴,滴落,掉下。汗水往下落,形容劳动很辛苦。

4、盘中餐:餐,饭食。碗盘里的饭食。

5、皆辛苦:皆,都。即每一粒粮食都是辛苦劳动得来的。【诗意】

烈日炎炎的中午,农夫在田地里锄草松土。汗水从他们的脸上、身上流下来,一大粒一大粒,滴进禾苗下的泥土。有谁知道我们碗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农夫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

【作者】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江苏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苏无锡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

xiaoxue.xuekeedu.com

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于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

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赏析】

《锄禾》,以前一直认为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现也有人认为是聂夷中的作品。

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其中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首小诗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xiaoxue.xuekeedu.com

“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二)悯 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1、粟:谷子。

2、四海:指全国。

3、闲田:不种庄稼的荒芜的田地。

4、农夫:农民。

5、犹:还。【诗意】

春天种下五谷的种子,到了秋天就取得了大丰收。尽管天下没有闲置的田地,可是农民还是有的被饿死。

【作者】同上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给人们以一种仓廪丰实,人们可以吃饱饭的感觉。他再补充

xiaoxue.xuekeedu.com

描述,农民的耕作是非常辛勤的,一寸土地都不肯荒废,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田地了(古人认为中国的东西南北四周都是被海洋包围着,所以常常用“四海”或“海内”代表整个中国的疆域)。种得广,收得多,人们就应该过上富裕的生活了。可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辛勤种田的农民,还是有的因饥饿而死。这是为什么?

李绅只揭露了这个事实,说明农民在受着繁重的赋税的盘剥,不管是丰年也好,荒年也好,一样免不了饿死。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不能找出农民受苦受难的根源,说出准确的答案。但是他能敏锐地看出这个事实,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客观上是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控诉,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二、课外古诗文。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注释】

1、渔者:打鱼的人。

2、鲈鱼:鱼名,口味鲜美。

3、但:只。【诗文解释】

江边上来来往往的人,只知道鲈鱼鲜美可口,哪里想过是怎样捕捉来的呢?你看看吧,可怜的打鱼人,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起伏颠簸,那有多危险啊!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是有名的《岳阳楼记》的作者,这篇文章中有流传近千年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能够有这样的抱负,这样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他少年贫苦,后来做到宋仁宗赵祯的副宰相,比较关心人民的痛苦。据说有一次,他考察地方官吏,对一些不称职的,在名单上用红笔一勾,准备罢免。富弼在旁边说:“你这样一勾,那一家子人就要哭了!”他回答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意思是,罢免他,他一家哭,比起不罢免他,让他继续把事情办坏,害得一路人都哭,哪个更合适呢?

xiaoxue.xuekeedu.com

从这件事上看来,他在封建社会里还是比较正直的人。他留下的散文和诗词不多,但都写得不错。

【诗文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江上渔者》,在范仲淹的诗作里具有代表性。范仲淹不愧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赞同“守内虚外”的政策,曾亲自戍边防御西夏,被称为“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他力主革新,曾主持过为期短暂的“庆历新政”;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以民为念,体恤民生疾苦的思想。

《江上渔者》纸短情长,艺术上颇具特色。全诗无一僻字生词,通俗自然,可谓孺婴会吟,老妪能解。然而,它不像白开水般索然无味,而似醇醪般耐人寻味。于质朴中见厚意,于平淡处见深情,达到了苏轼所说的“似淡实美”的境界,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色是,言情述志,欲露还藏。陆时雍曾在《诗镜总论》中提出这样的诗美标准:“善言情者,吞吐浅深,欲露还藏,便觉此中无限。”大凡在抒发情感、表现主题上能真正做到“欲露还藏”的诗作,往往耐人咀嚼,回味无穷。《江上渔者》正是这样的诗。诗旨在反映渔民江上捕鱼的艰险,体恤民生疾苦。

村 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1.拂:抚摸。2.醉春烟:春烟迷蒙,风光令人陶醉。3.散学:放学。4.纸鸢:风筝。【诗文解释】

在早春二月的美好季节里,草长黄莺飞,杨柳拂堤岸,春烟迷蒙,风光令人陶醉。儿童散学早还家,书包才放下,忙趁着东风放风筝。

【作者简介】

高鼎(dǐnɡ),字象

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

xiaoxue.xuekeedu.com

清代后期诗人。他虽然并非大家,却凭着一首《村居》,清新隽永,直抒胸臆,在文学琼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诗文赏析】

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村居》,描写的是早春二月江南乡村的迷人景致。全诗用词平实,不雕不琢,贴切自然,却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春天风景图,写出了一首充满盎然生机的春之歌,在许许多多以春天为题材的古诗之中,可以称得上为佳作。就在这温馨的氛围中,在这早春的迷人背景里,一群放学归来的孩子,奔跑着,嬉戏着,放起了漂亮的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结尾两句由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景致渲染得淋漓尽致。“纸鸢”,是风筝的别称,春季放风筝,是我国的一项传统运动。如果说春为四季之始,那么儿童即为人生之初,河堤岸边,孩子们尽情奔跑着放飞风筝,嬉戏玩闹,配上一派生机勃勃又如诗如画的景致,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情景!到了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写出来,其实已经点明题意:儿童是人生的春天,未来的希望,以此选材立意,更显得诗人匠心独具,别出心裁,从而成就了一曲春的佳作。

梅 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冒着,迎着。2.独:单独。3.遥:远。4.为:因为。5.暗香:淡淡的清香。【诗文解释】

墙角有几株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梅花洁白如雪,但远远就能知道那不是雪花,因为从那儿飘来了阵阵的清香。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州(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文赏析】

xiaoxue.xuekeedu.com

这首咏梅小诗描写了梅花冒着冰雪严冬开放的情景。前两句写梅花开放的环境。“墙角”,表明梅花所在地点是偏僻冷落的地方;“凌寒”、“独自”表明梅花顽强耐寒的本性。后两句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依然怒放,芳香宜人的可贵气质和高洁品格。

冬天里,当百花早已凋落了的时候,梅花却在不被人注意的墙角落里独自开放。这里是说梅花虽然孤独,却很坚强,不怕严寒的天气,也不怕受到人们的冷落。

前两句描写景物,看得出作者的感情,后两句更是歌咏梅花的洁白与芬芳。“不是雪”但有雪的洁白,更有暗香袭来。

语文教材古诗文管理 篇6

意象即意中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借助的客观物象,以期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作者多通过简单地对客观事物的临摹,力图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比如,诗人用“梅”表达清高、傲雪凌霜的意趣;通过“松”或“竹”传达坚韧不屈,坚贞的气节。

“山”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像山峰并立的形状,它是我国先民对自然山川形象的抽象提取和概括。人类祖先生活在自然界中,山赋予我们祖先以灵性与智慧。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化的沉淀,人类对“山”的认识更加深刻,人们对大山一种独特的心理感情随之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诗人选择通过“山”这一意象传达着各自的意蕴。笔者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选取了所有有关“山”意象的诗句,由此进行分析“山”意象在古诗中所传达的不同情感。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共有22篇古诗词,其中有8篇提到“山”这一意象,以下笔者根据诗句中“山”所传达的不同意蕴,将这8篇涉及到“山”意象的古诗进行分类分析。

一、单纯对自然风光中“山”的描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止于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牵着马在滋生兰草的水边漫步,跑上椒树林立小山丘稍作停留。这里“椒丘”指长着椒树的山丘,是单纯的山的描绘。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苏轼的《定风波》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春风料峭吹的酒醒了,有些冷,正巧迎来山头阳光斜照。这里的“山丘”和“山头”都是单纯对自然景物中山物象的描写。

二、指代埋葬的地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孔雀东南飞》结尾处:“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两家人都要将他们合葬在华山附近。这里除简单的叙述合葬地点之外,当然还渗透着一种悲凉的意境。

三、作为明君能者的象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曹操在《短歌行》中写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川不满足自己的高度,海也不满足自己的深邃。如果像周公那样广纳贤才,天下人心一定都归向于我。显然这里的“山”象征着求贤若渴的开明君主。

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儒家对山川的态度,他们认为山是仁者的追求,而儒家思想又是以“仁”为核心的,可见“山”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四、象征隐者追求的田园山林生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的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天性,本性原本就热爱山川田园生活。这里的“丘山”显然不仅是指山川湖泊,而是指陶潜所向往的山川田园生活。陶渊明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作中少不了“山”给他的启迪。

之所以上面笔者可以大胆的说这里的山象征田园生活,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常将 “旧山”、“故山”比作“隐逸之处”,所以后来也有“小隐隐朝市,大隐入丘樊”(白居易《中隐》)的说法。如此就显而易见,“山”意象可以指代远离尘嚣的田园山林生活。

五、“空山”

“空山”即空旷的山林。这里之所以将“空山”单独分类解读,是因为这种提法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并且随着这种用法的世代流传,其本身附带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同意蕴。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句的意思是,只听到鸟儿在古树上凄悲的鸣叫,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飞绕。又听到杜鹃鸟在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旷的山林。《蜀道难》是李白送友人时写下通过描写蜀地山川险峻难走,喻仕途艰辛,功业难求。李白通过“空山”向我们描绘了空旷、寂静、没有人烟的山的意境。“空山”在这里代表空旷、寂寥、悲寂的前路。

但“空山”这一意象也不仅有以上一种意蕴,不同的诗人在运用时,向读者传达着不同的意蕴。比如,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里“空山”两字更传达着“世外桃源”的意蕴,可见在王维眼里的“空山”是他的世外桃源。

六、“江山”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壮美如画,一时间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再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这里的“江山”显然指代的不只是江河和山岭,更深的意味是国家政权。

“山”的意象在古诗中传达诸多意蕴,除以上笔者从人教版教材古诗中提取的意蕴和象征意义以外,还有一些,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里的“山”是暗指心灵深处的神秘地域。又如,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传达着我国自古以来登高思亲的传统习俗和情感。再如“寒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总能带来一份慰籍空灵的享受和启示。 “南山”历来与男女爱情联系在一起等等都是“山”作为意象向读者传达的不同意蕴。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世发.我国古诗中“山”的精神意蕴.[J]文学语言学院.2013,(24).

[3]胡秦葆.论王维诗歌的山意象与水意象.[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4]由娜.国风诗中的山意象.[J]鸡西大学学报.2014.8:101-103.

[5]贺莉.唐诗中的“寒山”意象.[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5,(8).

语文教材古诗文管理 篇7

1. 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

小学古诗词是指适合小学生阅读接受的浅显的各种诗词作品, 其体裁丰富多彩。有活泼通俗的童谣、民歌, 有古诗体、近诗体、汉乐府、词, 甚至曲, 其内容生动、健康向上, 易于学生接受。如《咏鹅》, 儿童喜欢吟咏, 诗句形象生动, 读起来也琅琅上口, 这种童谣或近似童谣的作品正是儿童诗歌启蒙的好教材;《刺勒川》是北朝民歌, 展示了放牧的情形和北方蒙古民族的辽阔;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 描绘了采莲的动人情形。题材也丰富多样, 哲理、言志、题画、田园、边塞、叙事诗等所有的诗歌题材形式。当然, 其中不少分类并非那么明显, 如写景和写意、咏物和言志通常结合在一起。优秀的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苏轼的《题西林壁》、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王维的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等, 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2.内容编排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一、二年级学生正处于九岁以下年龄阶段,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还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其形象思维也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 联想在这个时期仍占主导地位。同时, 这一阶段的儿童知识容量有限, 是识字和接触浅易的白话文的开始, 对古代文学作品则是陌生的。如《画》:“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语言非常浅近, 接近现代口语, 而且内容很像一则谜语, 形象生动, 配有相应的“画”, 简洁的语言, 短小的篇幅, 极易于背诵和记忆。适合一年级的诗还有《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亭台七八座, 八九十枝花。”这首诗语言巧妙, 由数字排列组成, 体现我国文学语言的精妙, 富有故事情节,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教, 极具儿童情趣。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 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也正在发展, 加上又有低年级的经验和基础, 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因此对该阶段则有更高一些的要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等很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积极性高, 记得牢。对古诗词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 开始初知一些古代汉语词汇, 懂得古诗词的一般特征。高年级阶段, 学生已有较厚的学习古诗词的基础, 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为此, 此阶段选编的材料则篇幅稍长, 如律诗《春夜喜雨》、小令《如梦令》 (昨夜风疏雨骤) 。词汇的难度、意境的理解深度都加深, 如有托物言志象征意味的诗歌如《石灰吟》。这类诗含义较深刻, 涉及古汉语知识更丰富。

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编排梯度, 彰显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审美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审美教育作用。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感、哲理美融合一体, 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如李白的《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 既闪耀着美的光彩, 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 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 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2. 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 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 诗句的言外之意, 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 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 去联想、补充和创造, 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

3.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 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学生在读古诗词时, 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 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 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 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4. 汲取精髓,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 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思乡惜友之情, 同时教给学生阐明事理, 为人处世之道,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 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材古诗文管理 篇8

(一) 古诗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本内涵

古诗文化阅读实践培养的过程中, 主要是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一种综合性培养, 现在当前小学古诗文化教学的过程中, 这种古诗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往往有着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表现为有着独特的审美环境, 小学生在古诗文学习的过程中, 其古诗文化往往需要有着相对和谐的审美环境, 并实现语言和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灵教学, 并将审美的情趣加以烘托,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尽可能借助于相对简单的问题, 做好学生对美学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古诗文化在中国文化语境同样也有着一定的意象美, 借助于种种的意象, 进而对一幅生动的画面进行构造, 并做好情感的升华和凝聚, 进而对学生文化审美能力加以形成, 这种基本内涵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化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

(二) 古诗的核心思想

古诗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古诗的一些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而古诗核心思想在实际的展现过程中, 不仅仅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意象, 同时也要结合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实际情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 其古诗的核心思想也就不言而喻。本文主要对《绝句》的核心思想作了分析。《绝句》 (迟日江山丽) 主要是杜甫的诗集中《杜工部集》中的一首诗, 这首古诗主要是诗人杜甫在经过两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之后, 并在成都草堂上突感而发, 古诗中前两句主要是对环境进行的一种外部描写, 而古诗中的后两句主要结合环境进行的一种细节描写, 整篇古诗给人一种明丽悠远的诗意美, 同时其清新的格调以及工整的对仗进而将景物的清丽全面展现, 给人一种别具风神的感觉。

二、小学古诗的教育价值

《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 主要借助于阳光、春风、江山、香味、花草、燕子、鸳鸯等意象, 将春天的景物加以展现, 并将一幅相对明丽纷繁的一种春景图加以展现, 这种唯美的意境将杜甫颠沛流离生活之后的舒适和安逸心情加以表达, 同时也烘托了初春时节的和谐的自然景色。这首诗歌故事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 更加注重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并对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进行全面的引导。

三、小学古诗的审美教育

《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通过借助于唯美的意境, 借助于久违从别的太阳和鸳鸯等意象, 进而表现出一种和谐幸福的美感, 这种唯美意境下的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往往有着一定的丰富性, 不仅仅有着思想情感的基础内涵, 同时也有着一定的道德文化审美内涵, 进而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进行引导, 进而综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小学古诗文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就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其教学的目标不仅仅保证对《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带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同时也要对古诗的大意进行大概的了解, 进而对春天的魅力充分的感受, 教师更应该在先对广阔的朗读中将经典的魅力和影响加以传播。

《绝句》 (迟日江山丽) 古诗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教师就要将课题导入, 可以借助于这样的语境“小朋友们, 我们在游玩的过程, 想妈妈的过程中, 我们会突然的想到我们以前学习的《游子吟》, 当我们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时, 会不会想到我们学习的《浪淘沙》, 古诗的魅力, 相信小朋友们已经有所掌握了, 而你们喜不喜欢美丽的风景?”通过对这样的开场白进行设置, 并要求部分学生对《游子吟》和《浪淘沙》古诗进行朗诵, 进而激发小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 教师之后就要对《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诗进行朗诵, 并提问有没有同学之间看过这首古诗, 教师并对杜甫的人生背景以及古诗的写作背景进行综合性的介绍, 让同学们讨论《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 并结合自己的理解, 画出自己感觉这首《绝句》 (迟日江山丽) 古诗中的景物, 并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 教师就要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手段, 将《绝句》 (迟日江山丽) 收集到的一些图片进行展现, 并和同学们画的意象进行比对, 总结其景物的养殖, 进而用自己的语言对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进行解说, 教师就要对古诗中的写法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讲解杜甫在这首诗的创作中主要采取了哪些手法, 从哪些景物中可以得知诗人的心情, 并表达出诗人的心情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进而将春天的美好景物进行描写。

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更应该借助于场景的创设, 将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中的一动一静的景物描写进行表达, 并烘托出春天生机盎然的一种景象, 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 并借助于美好的景物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综合性的进行培养, 并保证学生有着一定的技能提升。

最后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要要求小学生进行背诵, 并完成准确无误的默写, 并加深自己对《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的全面了解, 提升小学生古诗文文化生活鉴赏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化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要做好小学生的古诗教学的引导, 激发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培养, 并不断地传达出诗人的一种唯美意境, 逐渐地走进诗人的情感生活, 感悟诗人情感的生活思考, 加深小学生对生活的一种感悟, 并提高我国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现代化教育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 同时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面临着新课程的改革发展中, 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而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化阅读实践教学如何进行, 始终是当前小学古诗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化,阅读实践,文化内涵,教育

参考文献

[1]项直吉.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2 (53) .

语文教材古诗文管理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设计;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理解上,越形象的表达对于学生的影响就越深刻,特别是在初中古诗文的学习上,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还处在基础的阶段,对于古诗文中的语法结构,词语解释以及古诗文意境的理解还有很大的困难,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生动形象的讲授古诗文成为一大难点。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利用的形象表达的方式比较少,教师可运用的教学方法仅仅是通过语言描绘的方式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但是随着互联网应用范围的扩大,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已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产生了许多更为高效的交流方式与教学方法,比如微课程就成为目前比较新型的热议话题。通过微课程教学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弥补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所带来的不足,因此本文就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教学,对微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运用做出简单的分析。

一、微课程对于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教学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学习需要很多拓展性的知识以及情境式的理解,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就有着很高的标准。目前而言,就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难以在40至50分钟的课堂之上,通过讲授的方式达到新课改教学效果的要求,因而借用现行的信息技术来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就成了我们思考的一个突破点,而微课程正符合了我们的这一需求,通过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多个层面对于初中语文古诗文学习有着更高层次的掌握。

(一)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利于学生生动形象的了解古诗文的内涵

一般而言,微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都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比如利用电脑层面的PPT、FLASH动画以及一些视频的表达,在手机端目前较更多会利用到H5页面展示的方式,在借用这些技术的条件下,通过对初中语文古诗文知识点的提炼,将其表现形式变得更为有意境,就更加利于学生生动的掌握古诗文知识要点。比如,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经常见到有关《静夜思》的微课程案例,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的动态表达,李白望月与思乡的惆怅形象以及舒缓的背景音乐配合,容易让学生更加快速、亲切地融入古诗文的情境之中,便于学生更加快速的理解。

(二)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安排

微课程的设计时长一般都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在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设计之中,很少会有超过十分钟的情况。时间的精简,内容上的生动形象,就利于学生在课余之中的学习,特别是目前的“手机低头族”已经相当泛滥,许多学生也都已经在初中的学习阶段就已经拥有了智能手机,与利用互联网的机会,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微课程的设计便于学生在课余的学习,点开手机或者打开电脑,就能够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观看微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节省了时间,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方便的运用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三)微课程的教学利于学生知识内容的丰富

微课程的产生离不开信息社会的广泛应用,而信息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量的广泛,因而通过教师将微课程制作完成,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分享,许多学生不仅能够通过互联网的渠道获得诸多的学习知识,还能通过这些渠道进行良性的交流与互动,这对于我们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来说有着极大的补充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之中,学生与老师更多是在教学的课堂之上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在生活之中对于这一块学习的补充就比较忽略,而现在我们可以在网络之中,找寻到非常之多的古诗文讲解与各种学者对于该诗文的分析,这些观点在一定的程度之上,为学生提供眼界拓展的渠道,也丰富了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

二、初中语文古诗文微课程设计的建议与实例

微课程的设计与常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在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微课程所发挥的实质目的与呈现特点来考虑,充分的利用上微课程“短”“精”“灵”的特点;微课程的时长安排一般比较短,设置在5至10分钟较为合适,其内容上面所要表现出的知识点需要内涵集中,在表现形式上面需要灵动形象,这样往往能够易于被学生接受。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微课堂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微课程的功能定位、技术设置与情境结合三个方面进行布局构建。

(一)结合微课程的主要功能,做好古诗文的选题方向

从目前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微课程的产生本身就配合常态课堂的教学;因为在课堂之中,教师碍于教学时长、教学条件等原因,许多知识点无法做出全面的讲解,以及一些拓展性的知识也难以在常态的教学课堂上进行完成,于是微课程的功能就足以在此体现出来了。所以首先需要明确微课程的具体功能,它主要是充当着我们教学课堂的补充教学方式,因而在微课程内容之上,就需要将一些课堂之上无法完成的或者需要拓展的知识加入到微课程之中。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我们在进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一篇七绝的教学时候,就能够发现这是一首李白为好友王昌龄所作的诗歌,在课堂之上,我们能够对诗句的本身加以很强的分析,但是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表达意境方面的教学就难以在课堂之中完成,因而微课程的设计之中,就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将诗人李白的创作背景、王昌龄的介绍以及诗句中所表达的事物以故事的情节进行展现出来,通过微课程形象的情境表达,可以加强学生对于创作背景知识的了解,从而达到与诗人感同身受的效果;以此形式,一方面学生在理解上更加深刻,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在微课程所表现的意境之中的自主思考,利于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结合古诗文的具体内容,选择必要的微课程技术表现形式

微课程的形式一般来说都是基于声音、图像、动画的形态进行表达,细致的划分的话,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FLASH动画等软件制作的一些结合朗诵与古诗文意境表现的动画形式,这一种类型对于教师在课件制作时需要具备一些图形多媒体技术的掌握;另一种则是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PPT内容展示或者一些视频录制的方式,将教学结构结合在一起进行框架化的切割布局,让学生更加清楚教学的实质内容。所以微课程的制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手段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这一步骤,正如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一个道理;只是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教师过分地依赖微课程,取得的结果却又是让人不尽人意,其主要的原因也在于,对微课程设计使用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到课程的具体内容与篇幅,而是一味地去为了实现微课程的功能而制作,这样效果显然会大打折扣。比如,在进行《过零丁洋》这首古诗的教学,表达的就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爱国情怀,然而部分的微课程设计中出现的情况是,设计者想方设法地去将微课程能够发挥的功能全部体现出来,不仅加入了朗诵、音乐,还配以整个故事场景视频制作,以此方式来达到教学效果,从教学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说,是符合标准的,微课程的功能在于知识的补充与拓展,它只需要形象的将诗歌的意境与潜在的知识点生动显现出来即可,而没有必要将其录制成为电影大片一般。因而在微课程的具体呈现方式的角度上来说,还是需要结合到我们实际的教学内容中来。

(三)结合古诗文的意境表达,培养学生文学审美与学习兴趣

在比较常态的古诗文教学中,对于古诗文意境的教学有所欠缺,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往往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在测试之中对于古诗文的实际理解能力就严重不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教师对于古诗文意境的教学越来越重视,但是在意境的教学之中,依旧需要的是从文字转化为学生脑海之中的印象,这一点难以直观教学,因而微课程的教学方式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它的意境与古诗文之间的融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有着极强的作用。比如在进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教学的时候,陶渊明对于“田居”生活的描绘尤其的优美,如此优美的意境,我们无法在课堂之上告诉学生怎样的画面才算是优美,无法感知作品中优美环境的表达,也就难以去体会作者的创作背景,因而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过程之中,采用比较实用的情境融入,比如在课文原文之外加入一些引导学生进行领悟的片段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文章意境的审美。这对于学生古诗文学习的文学审美有着很好的熏陶作用,在此基础上也便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综上来说,微课程的设计对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有着很多有益的地方,尤其是学生对于诗歌知识的拓展,创作手法的理解与诗歌意境审美的把握上;但是在进行微课程的运用之中,又需要结合到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进行运作,运用好微课程对于课堂教学与学生课余学习的辅助作用,达到实际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秦越霞.草根专家“微课程”——访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J].广西教育,2013(08).

上一篇:中国电力论文下一篇:防空识别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