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产融论文

2024-06-22

电力产融论文(共7篇)

电力产融论文 篇1

一、选题背景

1. 国企改革和发展呼唤产融结合

国有大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尽管在我国, 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只占不到40%左右, 但是, 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所消耗的资源和资金却占整个资源和资金的三分之二左右。也就说, 国企的投入和产出是很不对称、缺乏效率的。因此, 如何提高国企的资产收益, 如何更好地实现国企的盈利和发展成为了当前我国国企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西部地区, 国有企业尚没有建立任何形式的金融控股公司, 而作为国家电网的全资子公司, 四川省电力公司走产融结合发展道路经验, 可以为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甚至全国其他大型国有企业探索产融结合道路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产融结合的含义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投入产出过程与金融业融通资金过程的结合。在实践中, 产融结合的方式主要是利用产融结合, 构建资本营运平台, 在虚拟经济中实现资本增值。 (傅艳, 产融结合简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

二、文献综述

我国研究产融结合的学术文章主要是分析产融结合的发展历史, 产融结合方法论及个别事件的研究 (case study) , 主要研究方向是我国产融结合的主要阶段及模式, 现阶段产融结合的问题及对策, 主要关注对象为民营企业或者整个中国企业。

学术界研究关注国有企业改革与金融方面的文献只是聚焦在金融行业如何支持国有企业发展, 基本没有国有企业产融结合问题的探讨 (2004年2月, 神华集团副总经理凌文曾在《大型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战略》一文中提到国企走产融结合的发展思路) , 更加没有国有企业实践性的个例分析。即使有实践为证, 一般也都是在谈现象, 而少有从微观角度, 深入到企业内部, 关注企业的产融结合模式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

三、分析过程

我们探讨四川电力公司开展金融业务的具体情况, 其中着重研究分析公司开展金融业务的外部动因、内部资本结构, 以及经营效益。

1. 发展外因

从长期来看, 结合国家电网“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远景目标和全球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 金融运作将支撑四川省电力公司提升资产回报、管控价格风险, 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增长。

(1) 国家对国企的资产回报率要求日益提升。国资委最新考核指标, 从2008年1月1日开始考核国有大型企业的EVA (经济附加价值) , 资产回报率要求达到5.5%, 这对于国家电网造成极大的业绩压力, 而且社会对于资产盈利的期望也越来越现实。

无论与财富500强企业相比, 还是与国内其他大型企业相比, 国家电网资产回报率 (2005年1.4%) 都明显偏低。而后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到, 四川省电力公司的资产回报率也很低。

(2) 主营业务成熟, 而多元增长机会并不多。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电网主业运作已经成熟。而可能的扩张领域, 如工程建设、清洁能源和国际化等, 并不能在中短期成为电网公司的现实选择。

(3) 管控厂网分开的价格风险。厂网分开使得零售电价受到监管, 不能相应调整, 有必要加强金融运作管理其中的系统价格风险。

(4) 支持主业发展、提升资金管理水平的现实需要。对于四川电力公司来讲, 一方面, 电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 电费的收取拥有巨额的流动资金, 目前还有相当的潜力可以挖掘。有效的金融运作有利于公司提升资金管理效率, 创造新的融资渠道, 支持主业发展。

(5) 把握金融业务的提升机遇。一方面, 我们看到, 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比如与特殊资产相关的金融子行业 (如租赁、财险等) 发展空间巨大;而同时金融行业监管不成熟, 行业结构仍有较多机遇, 竞争激烈程度低于成熟市场。

2. 发展内因

我们深入四川电力企业自身的经营过程, 更清晰、更系统的去了解公司的经营绩效, 以发现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

我们将一些指标进行了近六年的纵向比较:

单位:亿元

相关数据整理自四川省电力公司各年度财务报表, 下同。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在2002年~2006年, 公司资产结构基本稳定, 而2007年有较大的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公司在2007年加大对流动资产率的考核, 严格控制货币资金余额, 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 以及加大对其他应收款项的清理。公司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率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约为25%左右, 从数据看来, 公司的偿债能力一直处较差, 这对公司的经营那更有一定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 增大了公司的运营风险。但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基本处于一个上升趋势, 销售能力在六年中不断加强。

在投资上, 各年投资总额基本保持不变, 2006年增幅较大。2002年~2005年, 公司对外总投资收益呈上升趋势。而金融、信托行业投资比例较小, 且收益不明显, 远不及平均水平。

由上表可以看出, 公司从2002年~2005年实现扭亏为盈, 权益收益率也基本逐年成上升趋势, 但收益率较低, 相对于其他国有大型国企远远不足。从资产负债率来看, 公司资产负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经营风险相应下降, 但仍然较高。

2002年~2007年六年间, 公司资本结构基本稳定, 资产负债率基本不变, 运营风险处于较高水平。2002年, 公司营运亏损, 在之后的几年, 公司情况改善, 收益逐年增加。

在投资方面, 投资金额占资金总额比例基本稳定, 投资收益逐年上升。但是, 在投资领域上, 金融、信托行业投资额占投资总额比例变化不大, 并且, 收益也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12002年~2007年6年间,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迅猛, 金融、信托行业投资收益率很高, 并极有可能持续下去, 但是, 公司并没有增大其投资力度, 也没有在投资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从以上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分析来看, 我们认为, 公司有必要调整公司资本结构, 以及投资战略, 而产融结合是四川电力公司在发展战略中可考虑的思路。

四、四川电力公司产融结合模式研究

1. 产融结合的障碍

四川电力公司本身产融结合条件的欠缺以及外部运营环境的不完善, 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就是, 如果走产融结合的道路, 将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

(1) 自身缺陷:根据上述现状来看, 四川电力公司尚处于发展战略的第一步, 即在类金融控股-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上已初步投入实践, 如在国泰君安证券有限公司、成都衡平信托有限公司、国泰君安投资管理公司的投资, 均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较高的收益率证明了此模式的成功。但从产业机构上来看, 四川电力公司尚不完善, 还不能创造最大化利润。

(2) 行业环境:中国电力行业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 行业内部存在很多缺陷及合理的竞争机制。四川电力公司更因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区域, 行业环境相比于东部沿海及中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能否在产融结合模式上获得成功, 是否会从根本上限制企业的优化, 这些是电力公司必须慎重考虑的现实问题。

(3) 地域劣势:作为国家电网的子公司, 四川电力公司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区域, 资金流动较慢, 假如采用产融结合模式, 可能不会像预期一样, 很快获得较高的资金回报率。这会影响到四川电力公司改革发展的进程与信心, 还是会在西部地区一炮打响, 成为引领西部国企进入发展新时期, 对四川电力公司来说是未知的风险。

2. 产融结合的计划

四川电力公司的产融结合战略可分为五个步骤。

(1) 深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四川电力公司目前在此模式上已经采取一定的尝试, 根据2004年~2006年四川电力公司对外投资、收益、产权年检数据来看, 已经获得了相对于投资额较高的收益, 由此证明此模式适合四川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假如能在公司内部成立金融控股公司, 将这一模式推进到新阶段, 将对四川电力公司有积极意义。

(2) 运用“产业+财务公司”模式:事实表明, 企业要面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则急需一个功能强大的融资中心以及信贷管理中心, 将公司的产业经营及财务管理分离, 真正建立“产”和“融”的主宰控制体系, 确保后阶段即将进行的产融结合在结合的同时, 各自分工, 并相互支持。

(3) 运用资产证券化模式:基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 存在庞大的电力基础设施, 凝结了大量资金, 资产证券化模式对于四川电力公司来说, 是很实际的路子, 具有重要意义。假如四川电力及其控股的子公司能盘活固定资产, 产生现金流, 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 那么公司的社会公信力将提高, 为之后的产融结合过程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4) 运用“产业+商业银行”“产业+保险公司”模式:以上三种模式, 产融结合模式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程度, 可适当采取“产业+商业银行”“产业+保险公司”初步试探, 使产融结合真正走上正轨, 从而使企业在金融领域获得的利润成为除产业主营业务以外的产业外第一大利润来源。

根据我国电力系统现有的模式, 四川电力公司已经在上述战略中迈出了第一步和第二步, 我们有理由相信:产融结合, 在中国电力行业是切实可行的, 在国有大型企业的运行中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产融结合的研究重心应该在结合之后企业绩效是否得到提高, 而企业自身的可变因素可能对企业绩效的提高与否产生直接关系。每个行业, 甚至是每个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产融结合发展道路。本文通过调研四川省电力公司开展金融业务的情况, 提出实现四川电力公司产融结合发展的五步化战略, 为产融结合在我国其他大型国有大型企业的推广提出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产融结合,国有大型企业,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1]谢杭生:产融结合研究.国金融出版社, 2000.6

[2]郑文平苟文均:产融结合机制研究.经济研究, 2000年第3期

[3]余鹏翼李善民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 2005, (1)

[4]傅艳.产融结合之路通向何方:中国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0

[5]黄永达:关于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战略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 2005 (09)

产融结合的风险与防范 篇2

产融结合是企业中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以股权关系为纽带,项目融合、相互渗透,从而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并且产生积极协同效应的一种经济机制。产融型企业集团指由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利益均等和风险共担前提下,按照一定原则和章程组建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大型股份制经济联合体。自19世纪中期起,西方国家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已经有了开始融合渗透的趋势。之后的一百多年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的趋势日益加深,形成了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产融型垄断集团。 据统计,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的企业都成功进行了产融结合。这些企业借助产融结合,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成为了国际知名的一流企业。从世界经验来看,产融结合是实体产业和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我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自1987年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以来的短短27年间,产融集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中石油、中粮、海尔、新希望、宝钢等一系列产融结合的成功范例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于产融集团的美好展望,有力地促进了产融集团的发展。综观产融集团的发展模式,主要有 “由产而融”和“由融而产”两种途径。“有产而融”即工业资本进入金融行业形成产融集团,例如美国通用集团、日本三菱集团等。在这种模式下,又有两种进入方式:一是大型企业直接投资金融机构,二是集团内部成立财务公司。“由融而产”即金融企业通过参、投资等途径进入生产领域的过程。例如美国的摩根财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国内商业银行不能直接对工商企业投资参股”,所以我国的产融结合走的是“由产而融”的路径。

尽管产融结合成为现代企业迅速做大做强的普遍选择,但是产融结合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优化企业集团资源配置、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无形中叠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美国的实业金融化的过度发展,导致严重的金融泡沫,后果不堪设想;我国德隆、农凯、 闽发等产融集团也相继发生了严重危机。国内外的失败案例为我国产融结合的推广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行业的产融结合,例如中粮,中石化等大型国有企业,更需谨慎对待,加强风险防控。

二、产融结合风险的主要类型

产融集团融合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跨实业界和金融界经营,其风险也是其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产融集团尤须警惕以下特有风险:

(一)经营风险

金融业是以信用为基础,通过高财务杠杆经营赚取丰厚利润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金融企业的自有资金相较其他企业通常较少,资产负债率较高,高杠杆高利润必然伴随着高风险。产融集团在涉足金融业之前往往按照经营实业的传统思路判断产融结合的风险,由于金融业风险远大于产业风险,容易造成产融集团对金融风险的误判,从而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加之金融风险具有传导性,一旦金融风险发生,必然会波及产融集团的其他企业,使产融集团整体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此外,产业的发展模式与金融的发展模式有所差异,在产业向金融投资过程中,企业也从传统的产业经营涉入金融经营领域,相关知识、专业人才、法律法规等方面欠缺,这些因素很可能导致产融集团经营风险的加大。

(二)整合风险

一方面,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在性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本类型,它们的运作方式有其各自的独特性。通常来说,金融投资期限短, 收益波动大,风险大;产业投资期限长,收益较稳定,风险相对较小。如果忽视二者差别,盲目进行整合,往往造成产融集团在经营上、财务上、 技术上达不到应有的协同效果,造成冲突发生。同时,如果仅把金融作为获取收益的工具,产业经营的周期性波动将影响金融机构的运营,造成风险传递,进一步引起连锁反应,影响企业整体运营;另一方面,若产融集团在制度上、组织上、文化上不能按既定规划方案有效整合,整个企业集团就会在运行上受阻,各子公司、各部门各自为政,产生内耗,这势必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影响企业长远发展。此外,由于产业发展与金融发展要求的组织结构并不完全相同,产业和金融的协同发展如果按照单一的组织结构进行设计,也将影响组织效率。

(三)内部交易风险

内部交易是指企业集团中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经济业务往来。企业集团的内部交易可以优化企业集团内部资源配置, 使集团内部的闲置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加强企业集团的协同效应。然而,内部交易蕴藏的巨大风险也不容忽视。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规模庞大的关联交易,大大增加了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就连集团总部也很有可能无法全面掌握内部交易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在信息披露不健全的情况下,产融集团的内部交易会带来诸多风险。

第一,不正当内部交易和关联关系蕴藏巨大风险。产融集团规模庞大,下属子公司众多,复杂的商品交易和资金运作使会计信息不易理解,往往掩盖了一些不法交易,大大加大了监管难度。其风险不仅仅会造成资金链突然断裂,企业集团的经营陷入危机,而且会造成国有企业巨额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第二,内部交易导致非正常投资风险。产融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大多是为集团内部企业提供资金和财务支持,当成员企业需要贷款时,内部金融机构对成员企业的资信调查往往不太严格,甚至明知成员企业经营不佳而碍于集团内部压力而不得不贷。 这就导致了内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增加,闲置资金短缺,一方面无法为效益良好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造成企业集团整体效益下滑,另一方面应对风险的能力大为下降,使企业集团疲于应对生产经营的各种风险。

(四)财务杠杆风险

产融集团内部存在着复杂的股权关系,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通常存在着相互参股的情况。母公司拨给子公司的资本金会同时存在于母子公司各自的个别财务报表中,若子公司运用这笔资本金在企业集团控股的其他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则会造成该项资本金被多次重复计算。集团成员企业的相互参股会导致产融集团整体资本充足率的衡量与评估发生困难,资本充足率的不确定性加大。当母公司向子公司拨付的资本金是通过债券或借款等方式筹集时,成员企业之间相互参股会造成整个集团财务杠杆比例上升,由于债务方式筹措的资本金是不具备抗风险能力的,一旦某一子公司经营不慎,风险会立刻传导给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产融集团整体应对风险能力会大为下降。

(五)产业资本空心化风险

产融结合的目的在于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然而许多产融集团中的金融机构发展偏离了上述目标。金融业的高利润使得产融集团将大笔资金投入金融产业,使其主营的实体产业缺乏资金支持, 影响实体产业发展后劲,导致实体产业虚拟化、空心化,甚至致使产业资本成为过度资本运作的工具。

三、防范产融结合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构建前瞻性的产融结合战略

战略是企业为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力的一系列或整套的决策或行动方式。构建前瞻性的产融结合战略,既可以为产融结合的顺利进行提供行动指引,又可以防范产融结合带来的风险。在实施产融结合之前,企业首先应充分了解产融结合相关的宏观政策,调研金融行业在未来发展中存在的机遇及挑战,结合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及国家政策导向来制定产融结合战略,规避因政策转向带来的巨大风险。其次, 企业应对金融行业了解状况、金融资本控制能力、金融专业人才储备力量、金融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审慎评估,进而做出全面进入或部分进入金融行业的战略选择。最后,前瞻性产融结合战略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产融集团所面对上述提及的各种风险,为产融集团风险管理提供战略指引。企业战略风险管理成效直接关系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保证产融集团总体战略的顺利执行,必须建立全方位、系统化的整体风险管理体系。

(二)完善产融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联系并规范股东、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制度框架。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充分实现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制衡机制,有效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产融集团应严格按照现代公司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清晰界定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确保各机构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在监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主管风险项目的审批、协调与监督,统管产融集团风险管理的全过程。设置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独立于可能产生风险的业务部门和交易领域,主管产融集团日常风险管理工作,对企业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管理、指导和报告。健全科学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突出风管部门的战略地位,有助于提高产融集团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健全产融集团的内部控制体系

设计合理、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能有效纠偏改弊,规范员工行为, 防范企业风险。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防火墙制度是指企业集团通过组织结构、业务管理、高级管理层等方面的限制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设置屏障,防止风险相互传染,扩大积聚。产融集团可以依据各成员企业的股权关系、运营模式以及业务特点,在集团公司与金融子公司之间设置股权、业务以及人员屏障,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对独立运行,防范金融风险与产业风险的联动带来的连锁反应。第二,加强对内部交易的监管。 一方面,可以通过规章制度要求集团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所有交易遵循市场交易原则,即内部交易条件与非关联企业交易条件相同;另一方面,对重大关联交易实时监控,并在数量上、规模上对重大关联交易进行限制。例如,严格审批产融集团控股的银行对关联子公司的“关系贷款”以及信贷延期。第三,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的全过程。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有效识别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的各项风险,提高企业抵御多种风险的综合能力,提高企业变风险为机遇的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披露机制

信息沟通与披露包括两条路径,一是“自下而上”,即基层员工工作中汇总的信息逐级汇总上报给管理层。这种路径在上报过程中会遇到重重关卡,例如部门经理隐瞒本部门违规事项,管理层获取的往往是加以修饰、不全面、不真实的信息,影响管理层决策的科学性。二是“自上而下”,即管理层的决策命令层层下达到基层员工。这种路径在下达过程中如遇信息不畅,很可能导致管理层决策命令偏离既定目标,造成执行偏差或者无法落实。不畅的信息沟通与披露往往会掩盖各种风险, 为企业正常经营运转带来严重隐患。产融集团应建立一个覆盖全部业务活动、真实可靠的信息管理系统,保证决策者能及时获取有效信息; 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使所有员工清楚了解与自己职责相关的政策程序。

(五)加强外部监管

产融集团规模庞大,业务覆盖广,涉及众多行业和领域,其组织结构的特殊性对外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强化分业监管制度,把产融集团各成员企业之间的风险传播降低到最小程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协同监管制度,协调好金融监管部门与非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及权限,并建立跨行业监管当局之间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使监管机构获取全面真实完整的信息,防范风险,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摘要:近年来,产融结合成为我国企业集团迅速扩张的一种首选发展模式。它为实体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极大地提高了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集团的做大做强提供了资金保障和财务支持。然而,产融结合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也不容忽视,德隆、农凯、托普等企业集团相继发生的财务危机,提示我们产融结合带来的风险需要我们密切防范。本文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分析产融结合可能带来的主要风险,并就风险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关键词:产融集团,风险类型,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李书华,李红欣.产融结合的风险管理研究[N].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2)

[2]陈燕玲.产融结合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5)

[3]许天信,沈小波.产融结合的原因、方式及效应[N].厦门大学学报,2003,(5)

跨国公司的产融结合模式 篇3

产融结合是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 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和直接融合。目前, 产融结合多被解释为产业集团从事金融业务的多元化战略。

今天, 许多中国企业都在走产融结合的道路, 但由于不了解产融结合的内在原理, 很多企业在选择金融业务时通常是机会导向型的。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产融结合的战略。

究竟哪些企业能够从产融结合中获益?卡特彼勒、UPS、沃尔玛、通用电器的产融结合战略模式, 可为国内企业提供现实指导。

卡特彼勒:“设备制造+设备金融”模式

卡特彼勒是全球最大的工程设备制造商, 1981年它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卡特彼勒金融公司, 1983年开始正式提供金融服务。

与传统银行的设备金融公司或独立的设备金融公司相比, 背靠产业集团的设备金融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资产余值的管理。

卡特彼勒有一支专业的“再分销服务团队” (CRSI) , 它负责处理卡特彼勒品牌的二手设备。为了降低二手交易中信息不透明的风险, CRSI在成立之初就大力推广卡特彼勒二手设备认证 (CCU) , 通过分级评定为买卖双方树立一个可信的价值标杆, 而卡特彼勒则为所有经CCU认证的二手设备提供相应水平的保修和零配件更换服务。CRSI的认证使卡特彼勒的二手设备成为全球最保值的二手设备。

在此基础上, CRSI通过卡特彼勒分布于全球各地的代理商开拓二手设备市场, 专门负责回购和出售卡特彼勒品牌的建筑施工二手设备, 而代理商IIASA则在拉美地区提供二手设备, 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当地市场的广泛欢迎——全球每年有1000亿美元的二手设备交易, 借助这一市场, 卡特彼勒不仅能够充分挖掘设备价值, 还能够通过资产余值的管理来降低违约事件中的信用损失。

在产融战略的第二个层次上, 金融协同是核心, 它的增值收益主要来自于产业组合稳定现金流支持下的资金成本节约, 拓宽了风险边界, 提升了利差收益;同时, 与产业集团共用的客户渠道降低了金融部门获取客户的成本, 提高了人均利润率。

在产业部门支持下, 金融部门得到了快速成长, 并反过来服务于产业部门。更为重要的是, 金融服务改变了产业部门的盈利模式, 将传统制造部门的产品销售模式改为销售+服务模式, 延长了服务期, 在获取增值收益的同时, 提高了业绩稳定性。

UPS:“物流+供应链金融”

UPS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快递企业, 1998年UPS成立了子公司UPS资本, 2001年5月, UPS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 将其与原来的UPSC整合在一起, 从而获得了美国本土的金融业务牌照, UPSC开始为客户提供各种供应链金融服务, 包括存货融资、应收款融资等, 近年来还提供信用保险、货物保险、中小企业贷款等金融服务。

与传统银行相比, UPS的优势在于:

1. 整合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降低了信用风险控制的成本。作为一个物流企业, 在整个融资过程中, 抵押物 (存货) 始终掌控在UPS手中, 从而有效控制了违约时的风险底线。

2. 货物全球跟踪系统使UPS的处理速度也要比会计师甚至海关机构快得多。

3. 凭借多年建立的针对外贸企业的客户信息系统, UPS真正了解那些规模不大、但资信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的信息。显然, UPS做存货融资, 风险要比传统银行低得多。

不过, UPSC的目的并不在于赚取金融服务的利差收益, 它将节约的风险控制成本让渡给客户, 以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来吸引更多客户享受它的全程物流服务, 赚取更高的物流服务收益。

UPS产融战略的核心在于:物流业务降低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控制成本, 在奠定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势的同时, UPS将节约的风险成本部分让渡给客户, 以拓展物流市场份额和物流的衍生增值服务。

沃尔玛:“零售+消费信贷”

零售巨头沃尔玛也一直在努力推动零售与消费信贷的结合。根据沃尔玛自己的测算, 如果能够开设自己的零售银行, 通过与零售业务共用推广渠道、客户信息和支付系统, 沃尔玛零售银行可以大大节约推广信用卡的营销成本, 降低客户信息管理成本和支付系统的运营成本, 从而将信用卡的费率成本从2%降低到1%。

沃尔玛的方案是将这1%的成本节约回馈给消费者:2005年沃尔玛发行了具有积分折扣功能的类信用卡“发现卡”, 发现卡不收年费, 可以在沃尔玛和其他加盟零售店铺使用, 并可享受最多1%的购物折扣。1%的积分回馈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沃尔玛的客户群, 并推动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步扩张。

在沃尔玛“零售+消费信贷”模式下, 1%的成本优势在金融界引起了恐慌。目前沃尔玛还只能通过与其他银行的合作来拓展金融业务, 沃尔玛庞大的消费群使银行对它既恨又爱, 在坚决抵制其独立开设银行的同时, 又趋之若骛地想与它合作, 这种谈判优势使沃尔玛在与银行的合作中通常占据了利益的大头, 也变相分享了金融业务的收益。

沃尔玛产融战略的核心是:零售业务降低了消费信贷业务的营销和管理成本, 公司通过将这种成本的节约让渡给消费者, 进一步拓展零售业务的客户平台。

通用电气:“产业组合+综合银行”

GE金融最初只是GE集团内部的一个副产品, 是为制造部门提供金融服务的内部企业, 经过十多年发展, 今天GE金融的资产规模占集团总资产的70%以上, 如果单独剥离出来, 它可以位列全美前十大商业银行, 堪比JP摩根等老牌银行。

很多人都知道GE的“六西格玛原则”和“数一数二原则”, 但在GE内部, 与这些原则同样重要的GE的“3A价值法则”——根据这一法则, GE集团整体的信用评级必须保持在最高级别3A级, 任何会危害这一评级的业务都必须抛弃。

为了实践这一原则, GE放弃了煤炭、网络等高波动、业绩不可预测的产业。GE集团产业组合的稳定业绩为它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和评级公司长达十多年的3A评级, 而产业部门业务组合的高信用等级优势成为GE产融战略的核心。

如果说GE旗下各工业部门都是能够产生丰厚现金流的业务, 那么GE金融就是集团里的负债“大户”。

与GE的产业经营不同, 金融业务以资产推动增长的特征决定了其高耗现金流的财务特性, 2008年以前GE金融每年融资前的现金缺口 (净经营现金流—净投资现金支出) 达到数十亿美元, 2006年缺口达到290亿美元, 2007年更进一步上升到400亿美元, 2004年-2007年的年均资金缺口为200亿美元。

为了弥补资金缺口, 债务融资成为GE金融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为了增强债务融资能力, GE集团为GE金融先后注入了500多亿美元的资本金, 并开放自己的信用融资渠道供GE金融使用。此外, GE集团还将富余的经营现金用于购买GE金融的短期商业票据, 这是GE金融短期融资的最主要工具。

作为一个金融企业, GE金融从GE集团内部得到了更特殊的支持——GE产业将其3A的信用评级移植到GE金融身上, 使其能够获得比花旗、汇丰更低的资金成本, 并由此打造了GE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3A评级给GE金融带来了很多好处, 其中之一就是它能够获得高信用评级。GE金融在危机期间还能够重组债务, 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它的高信用等级。GE金融之所以能够获得高信用评级, 是由于GE金融的评级是由GE集团担保的。正是这些承诺在无形中将GE与GE金融的信用评级绑在了一起, 使GE金融分享了GE产业的高信用评级, 并利用金融杠杆将这一好处得以放大, 从而成为GE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启示:产业基础决定产融模式

在基于经营协同的产融结合中, 企业向相关领域的金融业务拓展的前提是, 产业本身必须是行业内的领导者。产业本身的领先优势决定了产融模式能否成功。

卡特彼勒是全球最大的工程设备制造商, 这赋予了它建立标准化二手设备市场和确立二手设备认证体系的能力, 通过提高二手设备的流动性和余值来降低设备金融业务的风险。不过, 一旦卡特彼勒的工程设备市场萎缩, 二手设备的流动性和认证体系的权威性都将受到冲击, 产融结合的价值创造机制也将同时消失。

UPS如果没有遍布全球的物流网和信息网, 就很难发挥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的风险成本控制优势。如果沃尔玛不是凭借它广阔的零售客户平台, 也很难获得银行青睐。坚实而广阔的产业平台是嫁接金融业务、发挥产融优势的基础。

在产融战略的第二个层次上, 金融协同是核心, 它的增值收益主要来自于产业组合稳定现金流支持下的资金成本节约, 如GE集团对GE金融的担保。但这一模式首先要求产业组合本身必须具有3A的信用等级, 能够在经济低谷中仍保持充沛的现金流;其次, 金融业务本身不能有太大的波动性, 财险和再保险等高风险业务不适合产融模式;第三, 金融业务的规模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不能超越产业部门的信用能力范围。

在我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 已经开始出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企业, 如在家电领域、船舶制造领域、机械设备制造领域, 包括新近崛起的高速列车制造领域, 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增强, 这在客观上为相关领域的产融结合奠定了平台基础。

另一方面, 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是无庸置疑的, 但金融手段上的匮乏使得我们的企业在同欧美企业竞争时处于劣势。尽管有很多企业已经或正在涉足金融领域, 但却不是基于产业与金融的融合。

例如, 海尔在做金融, 但无论是它发起设立的海尔纽约人寿, 还是控股的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 都还没有实现与家电业务的完全融合。但并不是产业控股 (或参股) 了金融, 就叫产融结合。

产融结合的起点是产业向相关金融业务的自然延伸, 通过经营协同效应创造价值。国内的许多企业大量进入了非相关金融领域, 这不仅不能创造协同价值, 还可能蕴含潜在的风险。

企业一旦进入非相关金融领域 (不仅仅是产业向金融的自然延伸) , 经营协同不再发挥作用, 金融协同成为价值创造的唯一来源。当GE从最初的设备金融进入了信用卡、房地产抵押贷款等领域时, 稳定的现金流和高信用等级是产业给予金融业务的最大支持, 它帮助金融业务降低融资成本和获取危机中的市场救援。不过, 由于金融业务的高杠杆特性, 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 因此, 要想对抗金融风险, 产业本身必须具有足够坚实的现金流基础, 而这是任何单一产业都难以做到的——即使是沃尔玛、卡特彼勒, 也难以摆脱单一产业周期波动的冲击。构建一个足够稳定的产业组合是实现非相关领域产融结合的关键。

真正稳健的产业组合要保证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维持正的自由现金流, 为此产业组合中必须摒弃那些高波动或高耗现金流的业务, 比如GE, 出于对能源价格高波动的担心而摒弃了煤炭、新材料 (受石油价格影响) 等业务, 相比之下, 国内企业需要谨慎对待地产、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

除了产业组合本身的现金流稳定性和高信用评级, 金融业务的选择和规模控制也是很重要的。GE摒弃了保险, 尤其是再保险等高风险金融业务, 同时力争将金融业务的利润贡献控制在30%水平。可见, 产融结合中的金融业务, 应该是那些相对成熟的、风险可测的金融业务, 并将其资产规模控制在“即使发生危机、需要补充资本金时, 产业自身的自由现金也足以支撑”的范围内。

总之, 基于金融协同的产融结合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企业自身的实力, 股权结构的设计、金融业务的选择与资产规模的控制, 都决定着模式的成败, 只有在严格风险控制的基础上, 产融结合才能够创造价值, 而不至于损毁价值, 甚至引发危机。

陕西省产融结合发展问题探讨 篇4

一、陕西省产融结合的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 陕西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主要包括:2家商业银行、114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3家信托投资公司、1家财务公司、3家证券公司、3家期货公司和2家保险公司。目前, 陕西省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均有大型实业企业投资入股, 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国有大中型企业占主体地位。

目前, 投资入股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主要是陕西省投资集团、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陕西延长石油 (集团) 、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西电集团等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 其中又以能源化工企业占主导。

2. 跨金融行业投资趋势明显。

实业企业以参股方式广泛投资于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各个领域。其中陕西省投资集团投资于长安银行、西部信托、西部证券、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投资于长安银行、开源证券、长安期货等金融机构;陕西延长石油 (集团) 和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均投资于长安银行、西部信托、永安保险等金融机构。

3. 一些实业企业对金融机构具有控股权。

陕西省投资集团持有西部信托57.78%股份,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持有开源证券93.80%股份 (包含其下属企业所持股份) , 西电集团则于1988年出资3亿元组建了西电财务公司。此外, 陕西省投资集团持有西部证券36.24%股份 (其控股的西部信托持有西部证券15%股份) 、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持有陕国投44.34%股份、陕西延长石油 (集团) 持有永安保险30.98% (包含其下属企业所持股份) 股份, 对金融机构具有实际控制权。陕西省投资集团通过西部证券对西部期货具有实际控制权, 而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则通过其控股的开源证券和其下属企业黄陵矿业集团对长安期货具有实际控制权。

4. 实业企业充分发挥股东权利。

各实业企业通过出席股东大会, 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 提出建议或质询, 并依据其持有的股份数额行使股东权利, 决定金融机构的经营方针、投资计划等重大事项。同时通过推荐、选举董事、监事, 更加深入地参与到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中。

二、陕西省产融结合发展的动因

1. 实现实业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共赢是产融结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 产融结合有利于实业企业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和获得专业化金融服务。尽管目前来看, 陕西省实业企业投资金融业的收益并不明显, 但金融业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朝阳行业, 其发展前景仍十分可观, 实业企业拿出部分资金投资于金融行业可以分享未来金融业发展的红利, 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此同时, 通过产融结合的方式建立更加稳定的银企关系, 可以使实业企业获得更加稳定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 产融结合有利于金融机构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 为金融业发展壮大奠定良好基础。陕西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影响了其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的防范。通过产融结合, 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条新的资本金补充机制, 对增强金融机构的经营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加强与股东的合作, 并借助其资源优势和发展平台创新产品, 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地方政府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是产融结合发展的外部动因。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作为重要的融资平台, 历来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 东部发达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给当地政府带来的巨大收益产生了很强的示范效应, 使陕西省各级政府推动和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的热情高涨。为了加快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 同时确保金融机构的控制权不落入外来战略投资者的手中, 陕西省各级政府极力推动本地大型实业企业投资参股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以长安银行为例,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这两家陕西省属大型能源国企各以20%的持股比例并列长安银行第一大股东。此前, 延长石油集团已入主永安保险,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入主开源证券。

三、陕西省产融结合发展的效果评价

1. 有利于实业企业获得优质的金融服务。

金融部门与企业之间通过产融结合的制度安排, 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能够有效约束二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降低、消除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如陕西省高速集团、陕西省投资集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等企业通过其所参股的陕国投、西部信托等金融机构发行集合资金信托, 为其重大基础建设、能源化工等项目开发筹集了大量资金。西电财务公司通过为西电集团成员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提升了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实现了资金整体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 促进了集团生产经营和长期发展。与此同时, 这些金融服务的开展, 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2. 推动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

一方面, 产融结合对增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经营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以西安银行为例, 该行成立之初股本总额仅为4.13亿元, 资产总量69亿元, 各项存款52亿元, 贷款余额24亿元。随着该行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 各项业务发展对于资本占用日益增多, 资本金规模偏小成为制约该行发展的首要问题。同时, 监管部门对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日趋刚性。该行通过引进金花投资有限公司等实业企业, 使该行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末, 该行股本总额达到30亿元, 资产总量1015亿元, 各项存款已达763亿元, 贷款余额达到445亿元。另一方面, 产融结合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优化股份结构, 规范公司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7月31日, 由陕西省内的宝鸡、咸阳两家城市商业银行和渭南、汉中和榆林三家城市信用社合并重组的长安银行正式对外挂牌开业。在这一改革重组过程中, 通过引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陕西有色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对于进一步调整优化银行的股份结构, 规范公司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存在着一些新的风险隐患。

产融结合是一柄“双刃剑”, 在看到其积极效应的同时, 也应对其潜在风险予以密切关注。一方面, 容易产生新的经营风险。长期以来, 实业企业主要从事产品经营, 进入金融领域后, 由于不熟悉金融行业, 金融管理经验不足, 金融人才缺乏, 可能会产生新的经营风险。从实业企业投资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来看, 一些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并不十分理想, 实业企业的投资并未能产生预期的收益。另一方面, 容易加剧信息不对称性。产融结合可能使原来实业企业与金融企业外部化的关系内部化, 从而加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 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导致内部交易和关联交易风险。

四、促进产融结合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促进产融结合的发展。

目前, 应进一步完善产融结合的监管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交叉性金融工具、关联交易、金融控股公司等方面的监管规则, 避免出现监管的真空。同时, 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加大监管力度, 增强企业和金融机构经营的透明度。

2. 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对产融结合集团的金融业务逐步实施统一监管。

长期看, 防范产融结合风险, 避免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 应对产融结合型集团的金融业务明确监管主体, 实施统一监管。目前阶段, 应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提高监管效率, 切实防范潜在风险转变为现实风险。

3. 加大对产融结合发展的风险监测和分析, 准确把握、及时反映风险隐患。

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各金融机构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合作, 及时掌握产融结合的实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流动性状况及风险情况, 分析其可能的风险传播途径, 切实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4.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创造产融结合良性发展的有利环境。

电力产融论文 篇5

内外兼“融”, 转型军工集团“全能司库”

要在危机之下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 并在军工集团产融结合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充分挖掘财务公司的新业务潜力并实现科学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 财务公司作为军工集团内缘性金融机构, 背靠集团, 服务集团, 完全有能力为其成员单位提供“定制服务”, 从而有的放矢地发挥自己的金融职能, 最大程度降低沟通成本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 作为军工集团内部最核心的金融机构, 财务公司可以有效衔接集团内部与资本市场, 充分扮演集团及内部成员单位与外部资本市场的“资本桥梁”, 从而成为企业集团实现产融结合战略的重要载体。

我们认为, 在现行政策法规允许的前提下, 只有结合财务公司的定位优势, 充分挖掘其 “ 内部银行”、“投资银行”和“海外资金平台”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将财务公司打造为集团的“全能司库”, 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在集团产融结合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瞄准产业链金融, 延伸“内部银行”职能

2014年, 银监会选取了北汽、上汽、海尔、格力、武钢5家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试点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 这些试点的财务公司可以开展“一头在外” (指产业链交易双方中, 一方为集团成员单位, 另一方为集团外非成员单位) 的票据融资和保理业务等, 财务公司金融服务范围由此延伸到产业链上下游, 这对促进财务公司有针对性地服务实体经济、帮助企业集团提升竞争优势、放大产业协同效应产生了巨大作用。

当前, 军工集团在军民融合战略的牵引下, 正全力与民口配套企业深度打造“产业联盟”, 力图充分发挥集约优势与成本优势, 通过在产业链上实现深度合作来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因此在产业链上的交易环节日趋频繁;而长期专注于为集团及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财务公司, 在发展产业链金融业务上具有先天优势。以集团成员单位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为依托, 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设计定制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 为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群体提供融资、结算、票据管理等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是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服务的要义所在。相比较于传统“内部银行”仅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服务, 产业链金融的服务对象由集团内部成员扩展到与集团成员有交易关系的上下游企业群体, 其本质就是财务公司“内部银行”职能的进一步延伸。在监管层逐步放开服务范围的限制后, 财务公司的上下游产业服务链得到延长, 各家财务公司也根据所属军工集团的业务特点, 积极拓展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定制各具特色的产业链金融服务, 由此带动以集团成员单位为核心的“企业群”成长, 真正促进了以集团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对接资本市场, 发掘“投资银行”功能

长期以来, 财务公司作为内部资金管理中心, 在军工集团外部融资上并未发挥足够作用。随着军工集团走向前台, 如何充分借力资本市场融通资金来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而在现行法规与政策下, 如能充分发挥财务公司的“投资银行”功能, 进一步开拓中间业务, 不仅能增加军工集团融资渠道, 改善资金期限错配现状, 而且还能通过中间业务收入增加财务公司利润, 保证其作为“资本桥梁”的可持续发展。

承销集团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根据《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 设立1年以上且经营状况良好, 注册资本金不低于3 亿元人民币的财务公司经批准可以从事承销成员单位企业债券的业务。由于财务公司不仅熟悉企业集团的整体经营情况, 与成员单位业务交流密切, 同时又专业从事金融业务, 因此由财务公司承销企业债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仅减少集团或成员单位的发行风险, 降低经营成本, 同时通过承销业务, 财务公司还能获得稳定的承销收入, 有利于作为利润主体不断增加效益。

另外, 交易商协会2015年2月发布了《关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意向承销类会员 (财务公司类) 市场评价有关事项的公告》, 尝试给予通过市场评价的财务公司类会员承销中票、短融等债券融资工具的资格。根据公开资料, 目前200多家财务公司中共有25家具备交易商协会会员资质, 这其中就包括军工集团中船重工旗下的财务公司。如能通过市场评价, 则有望获得承销中票和短融的资质。相比企业债券, 中票与短融的发行过程更加市场化, 除获取承销收入增厚利润外, 更有助于财务公司树立市场地位, 建立市场信誉。

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2012年5月, 财政部、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 首次将财务公司纳入试点机构范围。通过资产证券化, 财务公司不仅可以有效盘活现有存量贷款,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扩大信贷业务规模, 还能有效地调整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解决“短借长贷”这一困扰财务公司业务发展的期限错配问题。

另外, 财务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其财务顾问牌照, 为集团内成员单位开展量身定制的应收账款证券化业务服务, 以信托计划或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载体, 设立SPV (特殊目的机构) , 批量收购集团成员单位的应收账款, 滚动发行证券化产品, 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集团成员单位应收账款高企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财务公司的产品结构, 为财务公司带来可观的业务收入。

走出国门, 打造“海外资金平台”

作为高端装备制造商, 军工集团在经济新常态下正加紧落实“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随着“走出去”的步伐加快, 国际业务日趋增多, 以外币定价的订单飞速增长, 海外投资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 这些新趋势都对军工集团外币资金的管理与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9年, 外汇局发布了《境内企业内部成员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正式提出了企业集团成员企业间通过财务公司可以委托贷款方式建立“外币资金池”的资金运营模式, 使得借助财务公司实现外币资金集约化管理成为可能;2 0 1 5 年, 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推进企业发行外债备案登记制管理改革的通知》, 取消了企业发行外债的额度审批, 实行备案登记制管理, 明确允许资金回流支持重大项目, 资金在境内外可自由支配, 降低了境内企业境外发债的主体门槛, 大力推动了企业境外债务融资的市场化。

实际上, 上述政策的落地都为财务公司在军工集团的海外融资与外汇资金运营和集中管理上提供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一方面, 以财务公司境外平台发行外币债券, 不仅拓展了外币融资渠道, 保障了海外项目投资建设与并购投资等外币资金需求;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财务公司集团“资本桥梁”的定位优势, 根据成员单位的实际需求实现外汇资金的合理配置与科学拆借,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集团面临的汇率风险。2015年, 中船集团旗下的财务公司成为外管局“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试点单位之一, 不仅外债额度大幅提升, 同时吸收的外币资金可以自营贷款的形式放款给境内成员单位, 有效解决了成员单位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

因此, 财务公司应打造“海外资金平台”, 加强境外资金集中管理, 提高企业集团外汇资金管控能力, 实现“本外币一体化”, 在助推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转型背后, 突出问题尚待解决

部分业务监管政策尚未明确。考虑到部分资本市场业务对于财务公司属于创新业务, 监管机构尚未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 同时对财务公司在实际业务开展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也未给予详尽解答, 很多业务是以试点的方式逐步拓展。财务公司应主动加强与监管机构的沟通, 同时对各类业务进行系统的可行性论证, 从而真正促成财务公司在新形势下的全面转型。

尚未建立专业化运作团队。财务公司目前仍以传统金融机构业务为主, 中间业务开展的范围及规模仍相对较小, 在人员配置方面仍以传统型的金融人才为主, 现有团队中掌握先进金融技术的人才不多, 而多元化金融业务涉及多个尖端领域, 需具备相应经验的专业人才方能胜任此项工作。财务公司目前相对确实缺乏该类专业人才, 也是财务公司开展业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现有信息系统无法满足多元化业务需要。 相比专业金融中介机构, 财务公司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多元化业务开展的必要前提是要求金融机构建立起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 以便其借助该系统通过海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资产进行准确的定价, 整个交易以此定价为基础方能成功实施并实现收益。财务公司目前的信息系统在此类高级功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电力产融论文 篇6

1 煤炭企业走产融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产融模式是一种商业模式, 一般是指企业参股甚至控制一些金融机构, 企业利用金融机构进行筹资和投资, 金融机构则利用企业的资源、商业渠道和政府关系, 达到互利共赢。产融模式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将产业资本转变为金融资本, 二是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行结合———产融结合, 三是将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虚拟资本进行融合———上市, 实现实体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良性互动。

具体到义煤集团, 主要采用的以上第二、三种形式, 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良性互动, 推动企业由规模增长向价值增长转变, 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煤炭企业发展的差异化道路, 最终实现企业的科学跨越、乘势腾飞。

1.1 产融发展模式是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

煤炭企业集团要加快发展, 在激烈的竞争中基业长青, 就必须做大做强主业, 加大资源储备, 发展相关产业并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升级。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产融发展模式给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本, 实现规模迅速扩张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义煤集团要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 就必须走产融发展模式, 这是目前情况下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1.2 产融发展模式是煤炭企业盘活资产的重要手段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 煤炭企业大多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资产。除了煤炭企业需要的核心业务所必需的主业资产, 还包括煤矿生产服务的一般加工制造单位, 煤矿物资设备的安装维护等后勤服务单位。相关业务的生存发展目前依赖于主业。为了让整个集团在竞争中保持强劲的势头, 我们必须利用产融发展模式提升各类资产的运作效率, 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 产融发展模式促进企业战略转型的路径

在“十二五”期间, 义煤集团要积极创造条件, 实现全业务板块的逐步上市融资。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 按照成熟一个, 发展一个的模式, 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配售、增发、发行公司债券、可转债等方式实现400-500亿元的融资, 带动集团公司1000多亿元的投资, 以支持集团公司快速的发展, 从而促进义煤集团国际化、资本化、产业化、高端化, 和谐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2.1 以大有能源为依托, 逐步实现煤炭采掘板块的整体上市

要以大有能源上市公司作为整合义煤集团煤炭采掘板块的平台。

在大有能源成功实现借壳上市的基础上, 要总结大有能源上市成功经验, 不断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为后续煤矿的上市和持续融资创造条件。

计划在5年内, 通过1-2次配售、增发等形式, 以资产收购的形式将现有集团委托大有能源托管的省内煤矿实现逐步上市。

若能实现现有大有能源托管的煤矿全部上市, 预计可实现融资150-300亿元的目标。

在保证大有能源盈利能力和绝对控股的前提下, 可考虑将公司在“十二五”期间投资和收购的新的煤炭资源, 逐步并入上市公司。目前, 义煤集团对大有能源控股率达到84.1%, 通过定向或不定向增发, 使义煤集团持股率下调至51%, 根据当前大有能源股价30-50元/股计算, 集团能够融资170-280亿。

公司在“十二五”期间在海外投资收购的煤炭资源, 若条件成熟, 可考虑在当地资本市场上市。

2.2 以煤炭生产为基础, 向煤基化工产业延伸, 积极创造上市条件, 推进开祥化工等公司上市融资

新形势下, 义煤集团要将化工产业作为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己形成东区 (综能公司) 和西区 (开祥化工产业园) 两个煤化工园区同步发展的形式。集团依托新疆、青海、山西三大煤炭基地, 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

借鉴煤炭板块大有能源成功上市经验, 对东区 (总能公司) 、西区 (开祥化工产业园) 进行标准改造, 创造、提供两大煤化工公司的上市条件, 尽快形成集团煤化工板块上市融资格局。

计划在“十二五”期间, 先后完成两大煤化工公司IPO, 实现集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打造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集团。预计化工产业上市可为集团融资100-300亿。

2.3 发挥集团煤、电优势, 延伸铝产业链条, 打造集团第三大融资平台

借助河南省煤炭资源整合政策, 发挥集团现有煤、电优势, 顺应市场需求, 延伸铝产业链条, 打造以三门峡义翔铝业有限公司为核心的集团第三大股票融资平台。

铝产业发展将成为义煤集团股份公司的第三大支柱产业, 三门峡义翔铝业有限公司的成功上市, 必将为集团实现以“采选、化工、铝”三大主业的发展战略奠定基础。集团产业关联优势以及上市成功经验可以推进三门峡义翔上市融资, 预计公司顺利上市后, 集团可实现融资100-200亿元。

2.4 积极、稳步进入钒矿产业, 合理搭建新增产业融资平台

根据贵州省政府出台的支持钒矿企业发展政策, 选择了4个地区的8家企业进行试点, 义煤集团旗下的瓮安县小河山钒矿属于规划新建矿山之一。

集团要抓住钒矿产业发展契机, 结合自身优势, 推动集团多元化发展需求, 建立钒矿产业先入优势, 培育相关公司发展, 孕育上市环境, 积极合理的搭建起集团新增产业上市公司融资平台。

“十二五”期间若能实现集团新增产业公司上市, 预计可实现融资100亿左右。

2.5 探索海外上市融资渠道

海外上市融资是义煤集团走向国际化的最直接的途径。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一是通过积极协调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 努力争取外国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

二是义煤集团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 在筹资大量资金的同时, 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加快企业的转型, 与国际市场接轨。

三是通过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形式, 吸引外来资金对公司进行直接投资, 在吸引国外资金的同时, 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集团子公司根据产业共可划分为煤炭、化工、铝业、电力、建材以及新增产业等六大产业。仅仅依靠银行贷款将无法满足集团全方位的发展需求, 打造集团自主融资平台刻不容缓。推进集团整体上市是集团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解决融资问题最有效、最合理, 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电力产融论文 篇7

关键词:银行歧视,非国有企业,产融结合

无论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非国有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世界各国经济现状而言, 非国有企业的数量占比一般都在90%以上。在美国, 非国有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 产值占GDP的80%, 产品销售额占54%, 就业人数占全国在职人数的60%;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 90年代美国新增就业机会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在科技进步方面, 中小企业己成为美国的一支重要创新力量, 自本世纪初到70年代, 美国科技发展项目一半以上是中小企业完成的。进入80年代以后, 这一比率又迅速上升到70%, 中小企业的人均创新发明是大企业的两倍。这种情祝在法国、意大利等其它发达国家也得到了印证, 如欧盟15国1997年的中小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99%, 容纳了66%的劳动力, 其营业额占欧盟企业总额的56%。

理论上, 林毅夫等 (2001) 论证了非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在论文指出, 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是不一样的, 非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在不同国家发挥不同作用。其原因在于, 要素禀赋结构不同的国家应该选择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都占据了资本密集型行业, 但是他们的赢利能力较差,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而我国的非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占据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方面, 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虽然非常高, 但是在融资方面, 非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长期以来难以从金融机构或资本市场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目前, 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 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实际上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 国有企业是政府控制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 是一定要掌控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 而非国有企业在政策层面上, 虽然也是被逐渐重视, 但是地位上还是远远不如非国有企业。具体而言, 第一, 中国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通常会要求银行发行一些政策性贷款给国有企业, 因为基本上所有中国的银行都是国有控股的。第二, 银行把钱借给国有企业相对而言更加安全, 因为政府往往都会帮国有企业兜底。第三, 政府官方通常会更有动力去帮助国有企业进行融资因为成功的国有企业能够为政府创造更多的资源, 这样政府官方的政治资本及影响力会更强。第四, 银行管理者有更强的动力去与政府官方维持更好的关系, 这样促使他们把钱贷给国有企业而不是非国有企业。

然而在中国金融市场里, 间接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融资是占据绝对地位的, 因此, 非国有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更有可能遇到财务困境。非国有企业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践中, 需求关联贷款就成了非国有企业的手段, 一旦一个企业持有了一定数量的银行股权, 他就能变成一种所谓“内部人”, 这样就能影响银行的管理者去发行一些“内部人贷款”, 即关联贷款。 (Charumlind等, 2006;La Porta等, 2003;Cull等, 2006) 在中国, 公司如果持有超过5%的银行股权就非常有可能取得银行董事会的席位, 这样就能影响银行的贷款行为。因此, 从这个角度而言, 参股银行股权来进行产融结合是非国有企业消减银行歧视的一种替代性手段。那么, 继而我们就会假想非国有企业是否比国有企业有着更大的愿望去参股银行股权。更进一步, 如果这种参股关联关系能够有效消减银行歧视, 那么在非国有企业中, 那些持有参股银行股权的企业则能通过财务费用降低及优先性借贷政策来享受到更多直接的信贷利益, 继而达到更好的经营绩效。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必然会有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 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这种产融结合, 从微观经济上能够帮助非国有企业的产业资本迅速周转, 提高资本运作的效益。而从宏观经济上上是能够帮助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因此非国有企业的产业资本通过参股进入银行业, 能够促进资本的相互转化和融合, 是产业资金市场和金融资金市场发展的交叉点, 从这个角度来说, 非国有企业的多余资金一部分资金进入银行业, 开辟企业自身的金融板块事业, 成为企业金融资本的一部分, 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 而另一方面, 这种产融结合的趋势也为实业企业的资产经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为此论文结尾提出如下对策:

从企业角度来看:第一, 非国有企业要进行经营理念上的创新, 需要充分认识到产融结合的对于企业的重要性。非国有企业不但需要在主营实业上很好发展, 如果在金融业投资有好的参股银行的投资机会, 应该果断地投资介入。第二, 在具体参股银行操作过程中, 一定谨慎选择要参股投资的银行。综合考虑该银行的运作经营, 公司治理, 企业文化, 领导管理等多方面入手, 把握住投资参股银行的好时机, 抓住好的时间点切入, 以比较低的成本入股银行。

从政府角度来看:第一, 政府应该深刻准确地把握住金融业发展的方向, 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 彻底地打破非国有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限制, 尤其是进入银行业的限制。同时政府监管当局要深切认识到, 当今的金融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 完善中国金融市场的建设这一重大的项目, 只有在大量的非国有资本进入, 与国有企业相互竞争、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进一步的成功。第二, 政府需要进一步出台更多的鼓励非国有企业进入银行业的政策, 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完善相关的配套监管法规, 坚决杜绝内幕交易、关联交易、内部人控制等违法违纪行为。以杜绝关联交易为例, 金融监管部门需要严格杜绝企业与银行之间的非公允关联交易, 尤其是在非国有企业参股银行业时, 应该防止企业过多地干预参股银行的业务, 从而导致银行的不合理决策。这需要政府继续完善各项法律, 比如《金融监管法》、《证券法》等。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 经济研究2001;1

上一篇:篮球教师综合能力下一篇:无线定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