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故国情《怀念母亲》课堂实录丰丽(共1篇)
浓浓故国情《怀念母亲》课堂实录丰丽 篇1
浓浓的故国情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生齐声喊)
师: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生练说: 的母亲)
师:母亲,人世间最深情的呼唤,人心里最温馨的字眼。北大教授季羡林也是一个深爱母亲之人,写下了一系列讴歌母亲的文章,可在他《怀念母亲》一文中,却写到他有两个母亲,而且都让他深切怀念,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板书:怀念母亲)
生齐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二、自主预习,探究阅读
师出示“真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可见一斑”等词语检查学生读音
生:介绍文章作者及作品
师: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文中哪句话概括交代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
(生积极在文中找,生说师板书)
师: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自己预习时勾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合作研读,感悟理解
(一)品——失母之痛
师:许多同学都勾画了第二自然段请你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本段,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生:自由读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生: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恨”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默读。
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2)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3)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学生读课文)
师: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生: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师:补充资料帮助深入理解。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师: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 生:母亲,母爱最重!
师: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齐读这段文字。
(二)悟——思国之情
师: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
生:个别读第三自然段
师: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经常到梦里来。师: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亲的怀念?。
师相机出示;“……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出示日记
(一)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追问:“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生: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师:引导学生提取段中的“糊”字,在这里“糊”字怎么理解呢? 生:覆盖、粘、缠在
师:糊字用在这里好在哪里?糊字写出了什么? 生:萦绕、包起来的意思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读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虽然凄凉但内心甜蜜你能读出作者的复杂心情来吗?
师:出示日记
(二)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3)感情朗读。
师: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
(三)感——浓浓故国情 梦中寻母
师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师: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 引导学生比较“面庞”与“面影”出示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生: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生:他想看清母亲,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已经想不起来母亲什么样子了。生:记不起面庞了。
师: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生:幻。生:一种虚有虚无的,幻影的那种。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生:梦里,在泪光当中 师: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齐读《寻梦》的结尾。
师: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生: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师: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四、激情升华,走出文本
师: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再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读完这篇课文,感受了大师的这份伟大的真情,同学们想对季羡林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走近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视频播放“感动中国”。)
齐读颁奖词,用崇敬与缅怀的声音读起来:季羡林——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结束语:季羡林——心在东方,根在中国!
师:出示课件《我的中国心》,在《我的中国心》音乐声中下课。作业超市:
1、国庆颁奖会:请给祖**亲写一段颁奖词
2、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送给亲生母亲。
3、积累歌颂母爱的名言和古诗。
4、写一篇读了本文后的读后感。《寄人篱下》、《枣核》、《赋得永久的悔》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祖**亲
【浓浓故国情《怀念母亲》课堂实录丰丽】推荐阅读:
故国情作文06-11
综合国情06-15
基本国情08-09
书香浓浓润童心06-03
浓浓的暖意日记07-04
浓浓乡情活动方案08-03
地理国情要素09-18
爱国情07-24
《浓浓母爱》300字作文07-06
“浓浓的乡情”节目表演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