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创新教育

2024-08-22

高中地理创新教育(共12篇)

高中地理创新教育 篇1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内容设计上, 始终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它的主要特征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的。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作为一名地理教师, 深感责任重大, 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 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潜心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开阔视野, 勤于思考, 充分挖掘学生地理知识潜能, 培养出具有地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夯实基础知识, 改变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地理教师必须夯实基础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理清地理知识体系, 才能传授给学生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 系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接纳所学知识, 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也有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开发学生的智力, 利于学生进行创造。如:在学生掌握了气候、水循环等知识后, 引入厄尔尼诺现象及拉尼娜现象, 学生将会轻松自如地掌握该内容知识。所以,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 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知识结构兼有专和博两个方面。专是指纵向的深度, 即要精通自己的地理专业知识, 做到全面、扎实、精深;博指横向的广度, 即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包括历史、政治、军事等。地理学科有其具体的教学要求, 但它的总目标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而, 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必然是全面的。同时, 教师广阔的知识也能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地理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永不满足于现状, 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好学上进, 勤于进取, 并且善于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二、培养探究欲望, 提高创新能力

我们过去的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点, 人为割裂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另外, 封闭教学、机械训练仍占有很大市场, 学生往往机械重复做一些摧残灵性的试题, 这显然与培养创新人才不相符, 且缺乏超前性和创造性。我们在地理教学中, 应该着重传授给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把崇尚地理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传递给他们。使之能根据各自学习的兴趣爱好, 终身学习地理知识, 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务求实效、大胆实践、出奇制胜、善于学习和思考及创造, 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这才是最重要的。

原有的教育方式侧重于“是什么”, 其是创新的前提;另一方面, 一个人如果不加选择无所用心地死读书, 只知道“是什么”却不问“为什么”, 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 无助于创新, 反而有可能成为创新的累赘。现在的学生学习资源丰富, 吸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强, 且学习环境和条件优越, 他们可以学到所需要的任何地理知识, “是什么”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 他们缺乏的是一种“问题意识”, 一种凡事问一个“为什么”的意识。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转变原来旧的观念, 在知道是什么的前提下多问“为什么”, 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如, 讲授“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时, 我先从风的运动入手, 利用逆向思维方式: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差异—温度高低—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不均—正午太阳高度角—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样往往能形成出乎意料和超乎常规的创造性效果。同时, 也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积极引导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很多, 但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场地。因此, 我们首先应从学生课堂的不同表现中抓住学生的“创造火花”, 并进行鼓励和引导。另外, 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减少教师的活动量, 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 创设让学生能够大胆质疑问难、动口读书、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 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如在讲授“热力环流”这一节内容时, 我给学生分析了如某地气温高, 气流上升, 低空形成低气压, 高空形成高气压等知识, 这学生一听就懂, 但当我问此时是低空 (低气压) 的气压高还是高空 (高气压) 的气压高时, 大多数学生回答是高空气压高, 因为高空是高气压。这时, 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地理学过的知识:随海拔高度升高, 气压渐降低后, 学生才领悟过来。通过逐级引导, 让学生了解到:高气压与低气压的命名是指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地区相比较而得出的, 这样使学生相互讨论, 开阔了思路, 提高了想象的能力。克服了以往思维模式化, 思路单一化的缺点。

总之, 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不仅要积极应对新课程的挑战, 同时还要努力实现专业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积极地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和机会, 使自己朝地理教学研究者方向发展。

高中地理创新教育 篇2

1.阅读习惯的养成

首先教师要告诉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阅读习惯对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重大意义。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根据他们的阅读能力,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不能给他们造成压力和负担,进而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在学生阅读地理知识后,先要对他们的阅读作出具体评价,进而结合教材组织学生讲解,归纳总结,通过让学生充分阅读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使他们的地理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动力,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去学习,为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奠定基础。

(1)语意阅读法。这种方法其实和学习语文时阅读文章差不多,在上地理课时,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发现疑问及时解决。对于浅显易懂的地理内容,运用这种阅读方法节省了课堂宝贵时间。否则,简单的内容如果教师过多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无聊、枯燥,没有学习的兴趣。

(2)提纲阅读法。有的内容比较抽象,有很强的的理论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采用提纲阅读法。这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读书提纲,体现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阅读思路,为学生扫除一定的学习障碍。学生根据教师列好的提纲,有目的地去阅读,并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学生提出个人想法,一起探讨,最后由教师正确指导、得出结论。在阅读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有效突破了重难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

(3)地图阅读法。地图是地理的命脉,地图阅读法就是让学生把阅读和读图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阅读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认真分析地图、记忆地图、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在地图上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够根据地图发现地理规律、地理特征,理解地图问题等,实现把图转换成文,通过读图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地理成因和规律等,逐渐提升学生应用地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4)习题阅读法。这种阅读方法同样需要教师认真阅读大纲,然后把地理知识点以习题的形式让学生阅读,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做习题。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知识点比较密集的章节。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需要教师具备教高的习题选编能力。选编的题目必须和教学内容联系紧密,体现出主要的`知识点、重点,并且题目具有综合性、启发性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另外选编的习题要难易适度,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学生带着问题去书本上找答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分析、归纳等能力。另外学生根据教材去解决问题,提高了答题的规范性。

2.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材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解决问题的主要依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课本,做好批注和学习笔记,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3.创设多样地理情境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从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多种地理教学情境,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做好课堂的督促者、指导者、组织者,这是合作探究顺利进行的保障。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目标出发,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真正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分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内有目标、有计划开展讨论、自主探究。在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者,当然这需要教师提醒学生组建时要注意学习成绩。让学生自主组建小组有利于合作探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上课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便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要求每个小组要提出一个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争辩;教师要走得学生中间,进行指导和点拨。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5.培养学生地理探究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推进创新教育责无旁贷。新课标高中地理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认识。

一、创设良好的地理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它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学生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他生活的环境,个性是在与他的生活的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是创新人才的标志之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个性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内容,个性化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进取、开拓、创造精神。创设开放式多媒体地理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地理园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引入声光电与地理模型相结合,创造综合的育人效果。它使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从室内走向室外,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地理多媒体教学天地。它以新颖的结构设计和深层次的内在寓意潜移默化,渗入学生心中,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创设开放式多媒体地理园,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品性

创新是人类独有的潜能。《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因此教育工作者更要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对于中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教师强化其创新意识,帮助其树立一种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时时处处创新的意识。通过持续的训练和强化,学生逐渐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其创新热情才能被点燃,创新潜能才能被挖掘。同样,创新品质的培养,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训练和强化,形成学生高层次的需求和远大的志向、坚定的信念、强烈的自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献身科学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敢冒险、敢怀疑、敢挑战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品质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创新人才,就要为个性的发展创设出宽松、和谐的环境,而学生培养个性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立体的学习方式中发展智能,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课堂设计和教学策略、教学过程都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挥而选择。同时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内容,这就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在课堂中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个性。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的培育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判定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发展,甚至连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育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能者为师,提倡教师与学生在不同时段内互为引导者,即时扮演、随时更替,这也正符合了青少年好强、好胜、好奇的心理特征。为了扮演引导者角色,促使学生放开胆量、开动思维,追求事实、质疑真理、挑战权威,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目标。

三、实施“爱的模式”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所在,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力,创造性地计划、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只有在课堂上,在教师经常性的引导和训练中,学生才能作为个体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并从多方面去思考、探索某种前所未知前所未有的新的东西,达到创新思维的新颖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才能通过有效的发散思维,重新集合信息,聚合出最优结论,并从多种联系、多种角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才能根据事物的新形象,产生创新性想象,并立足于现实,实事求是,使创新思维的成果现实化。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诚如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创设良好的地理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氛围,实施“爱的模式”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这是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谈高中地理课堂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篇4

一、教师转变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师, 新课程呼唤新方法、新观念, 我们不但要在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领域, 而且要在发展领域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 其次, 教师要树立现代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在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进程中,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要认同学生的差异性。由此出发, 教师既当园丁, 又当伯乐, 在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中, 让好学生、“差生”都超越自己, 这是教育创新的目的之一。然后,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培养学生“学、思、创”的精神。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 着重教给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 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 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 不仅使学生学好、学会, 而且要引导他们好学、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学习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 而且要教给他们学会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同时,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对教学的意见, 要研究学生个体的特点, 因材施教, 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大胆质疑, 开展合作学习。

只有教师转变观念, 具有与时代相通的理念, 能以自身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 追求创新的本质, 才能有效地造就新世纪的创造人才。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设一个学生为中心的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利于学生以一种进取的心态, 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新问题, 产生创新灵感。

研究表明:有趣、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使学生获得安全感, 从而能够最大限制地唤醒创新意识,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创新意识越明显越激烈, 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就越大。反之没有创新意识, 迫于外界压力去思维, 绝不可能产生创新。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景, 师生不要被三尺讲台隔离开, 而应有更多的师生在一起讨论, 这样的合作性教学, 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轻松之中掌握知识,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促成其创新潜能的迸发。

三、通过设疑布难,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 有疑问者才有思维, 经过思维才能辨疑解难, 有所进取、有所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多向学生设置疑问, 引导学生向教材内容置疑,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地球内部结构时可这样导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人们可以利用各种先进手段, 直接观测外部圈层复杂而壮观的现象;可是与‘上天’相比, ‘入地’却难以实现。目前, 人类能够直接取样, 观察地球内部物质的最大深度是10千米, 而地球半径是6371千米。那么, 地球内部结构是根据什么来探测的呢?地球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用这样的导入, 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 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在学习洋流之后, 向学生提出:“我国明朝的太监郑和下西洋时, 为什么都选择在冬季出发, 夏季返航?”学习“水循环和水平衡”之后, 提出这样的问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如果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正确吗?让学生各抒己见, 发现问题, 提出构想, 鼓励他们有置疑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态度。这样在教学的各环节,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 巧妙设疑, 能够使学生在趣味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功能, 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育理论, 以关注学习者的需求为目标的教学多媒体。它可以使地理教师以间接形式主导教学, 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确立;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民主化, 为学生主动参与, 自由发挥提出新方法、新观点, 创造生动活泼的氛围。

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融图、文、声、像于一体, 给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加强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连贯性和流畅性。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功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具有教学创新意识, 努力挖掘蕴藏于其中的创新因素, 并将其充分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其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设计具有探索和创新意义的问题, 能使学生在探索中特别是通过发散思维发现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 提出新构想, 培养创造力。例如, 在认识地球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时, 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改变地球公转运动的条件, 假设黄赤交角增大或缩小, 地轴的方向不变;黄赤交角不变但地轴方向变动;黄赤交角为零等, 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 还可让学生进一步联想, 假设这些运动条件与现实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不符时, 将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这样学生的多端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五、开展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要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思辨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 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因为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 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吸引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 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创新意识铺路设桥。

总之, 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教育。地理课堂教学也只有不断深化和推进创新教育, 不断探索其内在规律, 才能大幅度地提高育人质量, 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真正人才。

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 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教师肩负的重任, 本文将谈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高中地理教育叙事 篇5

在讲述热力环流之前,我先以分析“晴天和阴天昼夜温差大小的对比”复习了大气的热力作用,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发现学生在语言表达的准确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知识心里明白大概意思但是表达出来的并不完全正确,我想这应该也是导致学生考试失分的一个主要原因,于是我对学生回答的话进行了纠正,同时学生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A班进行热力环流讲述时,在给了学生气压,高压,低压的基本概念后,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课本上的热力环流图进行分析,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的通过我的点拨得到解决以使自主学习能够顺利进行,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独立分析理解比我预想的要困难,以至于讨论的时间比预想的要长了3分钟,大部分学生对于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理解的不是很透,导致对知识分析的思路不够清晰,通过深入各个小组的指导和小组代表的回答,我更准确的找到了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理解时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对高低压的形成有些模糊,于是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其实回想一下虽然这种讨论式的教学过程比以往的传统教授要多用几分钟的时间,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明显要比以前更透彻,也更容易掌握,也免去了今后再进行重复教学,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往我们可能经常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不敢将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分析,其实在有基本的背景知识和教师的深入指导之后,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而且会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信心。

通过深入学生内部,我还发现班里有一个有明显学文倾向的学生学习的时候存在一个问题,她在听课的时候想把老师说的话全都记下来,这样导致她学习习惯非常机械,而且经常会出现自己记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既影响课上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又不利于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始终认为自己不会学习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很努力但成绩总是不太理想,原因就是她的学习方式过于机械,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势必出现对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名同学可以与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可以使她有一个参与讨论分析问题的环境,逐渐的养成独立分析能力。

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我对热力环流进行讲解的时候就顺利了很多,学生的思路也比较清晰,能够及时的将自己的错误之处进行纠正,最后,在进行热力环流实例分析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整个过程非常顺利,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比较灵活。

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 篇6

一、创新意识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

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旧教材结构清晰,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只要按照旧课程和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地讲清知识点,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而现在的教材变了,课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讲吧,不符合新课程要求,让学生活动,教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二、创新教学形式,注重实效

对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要把握其实质,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教师可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情境导入,或是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创设一个情境,或是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情境导入。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地理课堂妙趣横生的前提。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一幅漫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己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掌握的知识也更深刻。

教学方法创新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看法,即使一些问题尚未接触,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他们以自身经验为背景的合理推导。所以, 在地理教学创新过程中,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应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探知,去获取更大的收益。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将学生分组,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学习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就力求切合题意,创新地从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归纳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室内授课方式,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积极开展各种实践式教学——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让学生在客观真实的环境中,去学习、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让他们手脑并用,学以致用,去拓宽认知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此,当学完“太阳高度”的知识后,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新校门前利用“立竿见影法”测量本地在秋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此外,我还定期布置一些地理课外调查:调查本地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生产情况,判断本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条件;调查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情况,探究人口变动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

教学方法创新必须妙用“启发式”。因启发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探究问题,提高能力。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教师应选择好“启发点”,正确的做法有:一是把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如在学完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我常用下列问题启发学生:①假如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一年会有四季变化吗?为什么?②假设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保持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而是也转了360°,那么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对四季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二是从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挖掘启发点。如在讲“大陆漂移学说”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冰天雪地,不毛之地的南极大陆为何有煤的存在?”学生一时很难想到南极大陆会漂移这个关键点上。于是我提出下列小问题: ①煤由什么演变而来的?②有森林的地方肯定不会在冰天雪地的高纬度地区,那么应在什么纬度区?③南极大陆在高纬度地区,肯定没有森林,而现在有煤说明它在地质史上曾有森林,那么它曾在什么纬度? 通过逆向反推,层层点拨,学生最终得出南极大陆漂移的结论。这种启发,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高中地理创新教育 篇7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中, 多数是“创新教育的形式, 传统教育的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听讲——理解——巩固——练习”。由于受课时、教材内容等因素的限制, 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想”, 教师给出的结论代替了学生的认识过程:课堂教学本质上局限于应试层面, “教学内容题目化, 题目内容系列化, 答案要点规范化”成了普遍推广的经验, 尤其是在高三, 大量习题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至于学生真正了解多少知识, 思维品质、创新能力等是否得到提高变为次要。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1.突出目标, 地理情景问题化

创新活动来源于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源于对现有的知识不满足, 新异情景的激发。因此, 在新课教学时, 教师首先可通过实验现象、多媒体技术应用、语言描绘, 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有趣、熟悉而又陌生的地理现象和问题情景, 然后针对这些地理现象和情景启发学生想象, 使他们产生较强的求知欲, 从而主动提出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生共同整理归纳、揭示目标, 也可编制成自学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教学的下一步——解决问题。

2.突出思维, 知识形成过程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 教师大都按“概念、原理、规律——练习——检测——反馈”的流程教学, 教学中轻知识的形成过程而重结论。得到结论后就强化训练, 学生按“听课——识记——练习——复习——备考”的流程学, 处于一种被动应付过程, 为此, 教师要解放学生, 注重展示科学思维过程。特别注重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原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结论的得出过程, 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教学中不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尽可能诱导学生去想象、探索、发现, 将结论式教学转变为过程式教学。

3.突出方法, 教学方式最优化

教学方法关系到教学效益的高低。教师一方面要敢于改革已经形成习惯的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又要积极的进行教学新方法的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法应该成为学生学法的范例。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 变“学会”为“会学”, 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和手段。

三、结语

总之,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适时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造相应的条件,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也就是把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 才能有效地落实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地理创新教学 篇8

一、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高中地理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新意识淡薄

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 地理教师的创新意识淡薄, 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较慢, 并且大多数教师仍然坚持着“多讲, 成绩就越好”的思想。正因如此,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总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 忽略了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 教学方式老化

在如今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是习惯性地采用旧有的教学方法, 这就导致在教学中无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也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一些教师仍一味地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甚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与进步, 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力,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地理成绩。

二、高中地理创新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更加重视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因此, 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 我们应当充分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高中地理创新教学, 诸如利用创新来揭开高中地理的神秘面纱, 或者利用情境创设的形式来提升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 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新型的教学环境, 更好地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下文将针对现今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几方面的解决措施:

(一) 创新—神秘

长久以来, 高中地理作为主科以外的学科, 大多数教师都是非专业的地理教师, 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地理教学指导。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入新课的方式方法无非是以下两种: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 (2) 同学们, 今天老师讲授的内容是……这样的开场白, 让课堂潜移默化地变成了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 无法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从而使得整个课堂枯燥乏味。除此之外, 教师在讲到翻书的问题上也始终一成不变, 始终使用“同学们, 请翻到……”这样的语句, 课堂缺乏新意以及创造力, 学生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积极性。

为改变这一现状,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大胆使用一些相对新颖的方式作为开场白, 如可以采取新闻评论引入法、趣闻引入法以及头脑风暴引入法等。具体而言, 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课之前, 给学生一定的课题进行讨论, 或者给学生讲述一个相关的趣事趣闻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 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课堂讲解充满兴趣。这样的新课引入,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创新—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 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 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此,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例如, 在进行新课导入时, 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图片为学生呈现相关的课本内容, 让学生提前感受新课内容中的描述, 从而有效地为后续的教育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这之后, 教师还可以提出几个同新课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 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创新——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 教师一向是高高在上的形象, 而学生则是一味地跟随教师的思维进行思考, 但是, 真正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平等和谐的。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地化被动为主动, 从而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更好地进行学习。要想做到这一点, 教师应当多多鼓励学生、赞美学生,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为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创新地理教学势在必行。作为教师, 我们应利用各种手段创新教学过程,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无论是知识还是信息都在高速增长着, 正因为此, 社会更加需要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师, 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 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全面获取知识的同时, 获得一定的应用能力, 并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中笔者将结合高中地理这一学科, 对高中地理创新教学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聂小彤.高中地理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8) .

[2]谢上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0) .

[3]徐怀彬.让创新教育走进高中地理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0 (12) .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 篇9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构建新型地理课堂

地理这门课程教学的重点是要学生们勇于发现问题, 进而通过一系列的思考, 查资料, 与老师沟通, 得到相对完备的答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着重于考试知识点的讲授, 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以及相关方法与能力的训练。这样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妨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驯化出一批批的高分低能的应试畸才。地理老师必须牢固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迎合地理改革的创新教育新形势, 真正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改变本学科的停滞状态。我们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问题,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具有积极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多媒体在教学改革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运用方面具有形象生动、表述直观等优势, 这对优化地理课堂的架构、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具有广阔前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 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是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别的, 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 可以让学生走进文化背景, 更直观地掌握地理知识, 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料。同时, 多媒体的使用, 也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将传统的“一言堂”转化为学生群体参与的新型课堂,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 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的更新, 伴之发生的是还有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更新。多媒体的使用, 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教改观念,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降低教师的课堂劳动强度, 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三、正确处理好讲课与师生互动间的关系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仅仅靠传统单一的以卷面形式的笔答考试是不能够完全考查出学生真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实际情况的, 这种形式的考试带来的明显弊端是限制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 并且禁锢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不能适应新大纲对地理教学的安排和要求。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课程设计回答辩论、课程设计与理论笔试等多种考核方式, 全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在知识点积累和实际能力上有机地和谐发展, 这就要求老师在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下,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 塑造学生积极自觉参与的学习氛围, 真正使学生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因此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思考机会留给学生, 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如:讲授和答疑, 坚决纠正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大胆放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归纳和总结, 迎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 达到充分领悟和运用地理知识的目的, 更有效地解决地理课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识能力和地理专业素养。

四、构建切合教学改革的地理课程资源

地理老师要想在地理课堂上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就要获得足够多的切合地理课程教学要求的各种资源, 这种资源不是唯一的, 而应该是以地理教材为中心的多样性的统一。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 教学方式相对单调, 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记, 那么课堂的教学效果肯定是缺乏朝气的。目前我国中学的教学资源水平发展极度不平衡,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极其缺乏与课程相关的影像和挂图, 没有配置最普通的地球仪, 根本无法进行演示实验。而大部分学校虽然具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但是使用率很低, 这些都必然造成新课改的实施受到限制。因此地理教师应按照教学任务的要求以教材为中心, 让学生把地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因势利导地充分利用学校的和周边的已有条件, 付出不懈的努力, 切实开发和利用适合学生的地理教学资源, 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得到升华。

总之, 新一轮的中学地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需要具有理念新颖和个性鲜明等特点, 进而培养掌握地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运用这些理论和技能查找和解决各类地理问题的人才, 这是一项需要全面深入研究的庞杂系统工程,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与世界课程改革的宏观走势保持和谐同步的一个重大课题。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力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具有创新教学理念的地理教师, 必须建立在传统课程精髓的基础之上, 并兼顾形势的快速发展与经验的长期积淀, 这样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创新地理教学, 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有创新能力并充满智慧的学生。这是新时期每个教师新的要求, 我们应该不断获取新信息, 更新观念, 使自己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灵活地将教学改革的成果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有待于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探究。

参考文献

[1]张利云, 袁水林.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2, (4) .

[2]江海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 1999.

[3]李守俊.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与形成[J].创新教育, 2006, (12) .

[4]齐占东.贴近学生生活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宁夏教育科研, 2006, (02) .

如何创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学习动机,创新思维,潜在功能,学科融会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往的地理教学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照本宣科。新课标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创新人才,将决定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科技进步的快慢。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自觉地产生为民族的振兴和美好的人生未来而学习的动机。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通过探究交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如在“长江三峡工程”的教学中,通过“问题激趣法”展开这样的情境:“长江三峡知多少?”学生纷纷搜寻自己的知识储备,引出:可以大量地发电供工农业生产使用;要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影响到中华鲟、白暨豚的生存环境等,从而依序认识“长江三峡工程的意义和作用”、“百万移民安置”、“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如何保护名胜古迹”等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内容自然分成若干个问题逐步展开,在相互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化解重点和难点,丰富对长江三峡工程的认识。

二、充分挖掘各种潜在功能以增强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相同情况下碰到的以不同方式叙述问题时获得的知识效果最佳,但有些知识只有当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改变思考方式时才能掌握。考试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那么在平时的测验中,教师在监考过程中发现较多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题目时,可以利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优势,适时地提示或点拨,这对解决教学难点效果十分显著。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新课程标准倡导:“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由强调量化指标考核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变化。作业的设计和实施必须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方法,既要应用作业的复习、巩固、强化等功能,又要探索其拓展功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维目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挥潜能、展现自我。学生在学习完教材的相关内容后,还有天文观测和外出考察的课外作业。曾有一位学生在《地理野外考察实习报告》中这样写道:“在桥南的公路西侧,可以隐约看到地壳运动的结果背斜、向斜和断层。它们初看与课本上所画的相差甚远,经过仔细观察和老师的指点,最终还是辨认了出来。”他们获得了课堂书本和课外完全不同的体验,激发了学习热情,亲身体验到了“发现”的喜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要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地理知识相融合。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促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多方面思维能力。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教师要有目的地拓展,恰如其分地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还应该努力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贴近的问题,以交流合作的方式讲授知识。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从而摆脱束缚,拓宽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中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且很容易解决。仅对教材中的答案进行记忆,思维就会定式化,导致思维刻板。教师要创设能够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多角度、不同途径地探讨解决问题。

总之,地理学是一门生命力极强的科学,它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和地理可报考专业较少等因素的影响,中学地理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尴尬的地位。课程改革缓慢,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始终认为是副科,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但就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力图找出对策。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感到课堂教学若能积极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时时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必能激起学生有力而持久的兴趣,并成为自觉学习的巨大推动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春芳.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科学与教育, 2008, 3.

[2]周长林.怎样上好地理课.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 2009, 8.

高中地理漫画艺术与教学创新 篇11

漫画,是一种用简单面是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和时事的图画。它大胆、夸张、比喻、象征,画面诙谐风趣。将漫画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直观化,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产生巨大作用。

一、剖析教材漫画内容涵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漫画,其实质是一种夸大了的教学示意图。教材中的漫画具有紧扣教材的内容,反映环境,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其主题鲜明,寓意深刻,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习兴趣,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漫画,领会含义。首先读懂漫画所表术的地理内容。其次分析理解课文与漫画之间的联系及在教材中的功能。例如:在《世界的自然资源》一章中,课文插入了《钓鱼者的困惑》《熟视无睹》《小鸟的悲哀》三幅漫画。其中,《钓鱼者的困惑》描述了钓鱼者面对从河中钓起的一条条死鱼和腐鱼,困惑不解。漫画以其幽默的画面表现了工厂附近的一条河流,因受到工业废水的严重污染,水质变坏,鱼儿不能在水中生存;《熟视无睹》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用完水后,没有拧紧水龙头,转身就走了。墙上贴着“节约用水”的标语,可他却熟视无睹。通过这两幅漫画的剖析,从而明确水质污染和使用浪费是出现水资源危机的两个重要原因。防止水污染,珍惜每一滴水,已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两大任务。特别是我们青少年一代更应该注意节约用水,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改正一切不良行为,保护好水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一点纯净水;漫画《小鸟的悲哀》表现了由于人类滥伐森林,造成环境的严重恶化,使生活在森林中的小鸟等野生动植物丧失了理想的栖息场所,产生了生存危机。林中小鸟不得不向贪婪的砍伐者发出:“请把我也带走吧!”的绝叹。保护森林资源迫在眉睫。如果人类不由此吸取教训,下一步丧失生存之地真正感到悲哀的必将是人类自己。

二、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动手描绘漫画,揭示环境地破坏与污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有意识地讲完新课做完练习之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动手绘制漫画,引起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创新。漫画内容既可画正面的,也可画反面的,可独立创作,也可合作完成。使学生兴趣大发,情绪高涨,积极行动起来,作出了有创意的漫画。

学生在学习《森林资源》之后,作出了创新漫画《新的希望》。内容是在大片被砍伐过后的土地上,有一棵早已干枯了的树桩上又发出了一枝娇嫩的新芽,多么令人欣慰啊!一位胸系红领巾的小朋友正手拿喷壶,小心翼翼地为它浇水。大地上升起了新的希望,出现了生机活力,小鸟在空中为他歌唱,太阳公公展开了紧锁的眉头,露出了满意的笑脸。

在以后各章节的学习中,我稍作点拨,学生就做出了一些满意的漫画。

《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的画面上,一位侧身站着的人,望着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资源,使得水源早已枯竭,土地干裂,庄稼死了,无情的沙漠正在吞食着大片的土地。望着这一悲伤的情景,落下了一滴辛酸的泪水。这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竟然是人类的眼泪。

《沉重的负担》漫画上一位46亿高龄的地球老爷爷,背负着能源危机、人口剧增、森林减少、资源枯竭、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环境恶化等沉重的负担,在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下,正艰难地行走着,不知哪一天它会“倒”下。

此外,还有反映污染问题的《一颗老鼠屎》《伤心的地球》《新杞人忧天》;反映环境问题的《珍惜美好的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无知的人类》《救救大自然》;反映森林资源的《地球爷爷的头发》《你比害虫更可恶》《脆弱的地球》;反映人地协调发展的《同唱一首歌》《渴望》……看着一幅幅动人的漫画,正唤起一代又一代人的良知。看着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转变,怎不让人感到欣慰。为了人类的明天,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保护好“生命之船”——地球。

漫画艺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生态意识。学生树立了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师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今后的教学积累了良好的素材。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高中地理学科讲究理论联系实际,书本中含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将是以后创新思维激发的发动机,只有努力学习高中地理丰富的文化内涵,将知识与数据、图片相联系,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除此之外还要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重视实践教学,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探索,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有所得,真正运用理论知识去证实自然现象。只有基础打得牢,才能在思维闪光的一瞬间把握住创新点,真正启发学生去探索。

二、激发学生好奇心才是创新的驱动力

激发学生好奇心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特别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好奇心才是学科创新、理论创新的驱动力。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呢?如何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便需要老师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思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传统的地理教学思路已经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无法适应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无法满足当代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教学思路变革势在必行。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除了要传授理论知识外,不能固步自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学习,要开拓创新,发挥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手脑并用。

除了课本上对高中地理文化知识的学习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例如对地质构造或者自然现象进行解释时,可以放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或者高清的照片来还原野外的地理环境,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问题,从而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除此之外,传统的教学太过于古板单一,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失去了对问题的探究和创新,而如果在教学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工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使学习方法更加灵活,创新点更加丰富。

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还要积极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做到学有所用。例如开展地理模型大赛,可以用建模的方法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心得应用在地理建模中,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热情,做到师生互动,学生在实践动手的同时也是巩固地理知识的一个过程,而建模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中激发创新思维的过程。因此要调动学生创新意识,课外活动必不可少。

五、结语

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而高中地理学科作为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改变,新的能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创新型道路的教学思路需要被重视。只有真正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好奇心,同时又能很好地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理论的平台,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创新思维的激发有着重要作用。总之,教师要顺应新时代教育潮流,改变教学观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传授知识,适应高中地理学的需要。总之,21世纪是一个创新型世纪,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将是顺应时代潮流,促进我国更好更快发展的前提。

摘要: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新课标的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除了要对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外,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才是中国教育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学生的创新能力反映出整个教育系统是否成熟,关乎整个国家未来走创新发展之路是否成功,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便要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韩广彬.地理教学要着眼提高学生的素质[J].宁夏教育,2005(2):32.

[2]秦彩军.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8):29-30.

[3]王正确.创新意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2001(12):37-38.

上一篇:汽车被动安全系统下一篇:理智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