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共11篇)
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 篇1
地理学作为一门探讨人与地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蕴涵着培育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的丰富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 改变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的不对称关系, 让学生们拥有足够的表现自己和阐述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的机会。高中地理教学正处在新课程改革中, 高中的相当一部分老师受传统教学的理念影响比较深, 特别是遇到对教育改革的理论素养水平不高和对升学指标压力影响的诸多问题时, 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 一时间不大可能马上进入全新的角色。如何将过去的以“填鸭”式和“被动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 转变为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上来;如何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为学生的搭建认知的纽带, 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知识的能力, 并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激发他们的猎奇心和求知欲, 最终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以后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有所进步, 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特点, 为我国的地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构建新型地理课堂
地理这门课程教学的重点是要学生们勇于发现问题, 进而通过一系列的思考, 查资料, 与老师沟通, 得到相对完备的答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着重于考试知识点的讲授, 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以及相关方法与能力的训练。这样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妨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驯化出一批批的高分低能的应试畸才。地理老师必须牢固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迎合地理改革的创新教育新形势, 真正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改变本学科的停滞状态。我们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问题,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具有积极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多媒体在教学改革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运用方面具有形象生动、表述直观等优势, 这对优化地理课堂的架构、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具有广阔前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 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是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别的, 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 可以让学生走进文化背景, 更直观地掌握地理知识, 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料。同时, 多媒体的使用, 也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将传统的“一言堂”转化为学生群体参与的新型课堂,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 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的更新, 伴之发生的是还有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更新。多媒体的使用, 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教改观念,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降低教师的课堂劳动强度, 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三、正确处理好讲课与师生互动间的关系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仅仅靠传统单一的以卷面形式的笔答考试是不能够完全考查出学生真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实际情况的, 这种形式的考试带来的明显弊端是限制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 并且禁锢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不能适应新大纲对地理教学的安排和要求。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课程设计回答辩论、课程设计与理论笔试等多种考核方式, 全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在知识点积累和实际能力上有机地和谐发展, 这就要求老师在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下,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 塑造学生积极自觉参与的学习氛围, 真正使学生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因此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思考机会留给学生, 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如:讲授和答疑, 坚决纠正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大胆放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归纳和总结, 迎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 达到充分领悟和运用地理知识的目的, 更有效地解决地理课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识能力和地理专业素养。
四、构建切合教学改革的地理课程资源
地理老师要想在地理课堂上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就要获得足够多的切合地理课程教学要求的各种资源, 这种资源不是唯一的, 而应该是以地理教材为中心的多样性的统一。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 教学方式相对单调, 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记, 那么课堂的教学效果肯定是缺乏朝气的。目前我国中学的教学资源水平发展极度不平衡,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极其缺乏与课程相关的影像和挂图, 没有配置最普通的地球仪, 根本无法进行演示实验。而大部分学校虽然具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但是使用率很低, 这些都必然造成新课改的实施受到限制。因此地理教师应按照教学任务的要求以教材为中心, 让学生把地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因势利导地充分利用学校的和周边的已有条件, 付出不懈的努力, 切实开发和利用适合学生的地理教学资源, 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得到升华。
总之, 新一轮的中学地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需要具有理念新颖和个性鲜明等特点, 进而培养掌握地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运用这些理论和技能查找和解决各类地理问题的人才, 这是一项需要全面深入研究的庞杂系统工程,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与世界课程改革的宏观走势保持和谐同步的一个重大课题。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力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具有创新教学理念的地理教师, 必须建立在传统课程精髓的基础之上, 并兼顾形势的快速发展与经验的长期积淀, 这样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创新地理教学, 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有创新能力并充满智慧的学生。这是新时期每个教师新的要求, 我们应该不断获取新信息, 更新观念, 使自己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灵活地将教学改革的成果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有待于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探究。
参考文献
[1]张利云, 袁水林.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2, (4) .
[2]江海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 1999.
[3]李守俊.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与形成[J].创新教育, 2006, (12) .
[4]齐占东.贴近学生生活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宁夏教育科研, 2006, (02) .
[5]韩广彬.地理教学要着眼提高学生的素质[J].宁夏教育, 2005, (02) .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 篇2
在课堂中开展地理创新教学,最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就会愿意学、乐于学、勤于学,就会不由自主的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从而去创造。地理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怎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的创新教学呢?
一、借用漫画,创新地理教学
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很重要,让学生从漫画中学会观察的方法,从已知中寻找未知,找到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联系点,是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习“世界的人口”问题时,将“苦难的母亲”这幅漫画用投影的形式出示,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幅漫画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呢?为什么叫“苦难的母亲”呢?学生未经太多的思考,踊跃发言,结果却并不尽人意,学生往往只从表面现象来分析、说明,讲的大多是“一个家庭人口过多会带来的问题”。这时,让学生再一次观察漫画并思考,图中除了一个不堪重负的母亲和众多饥饿的孩子外,还有什么?地球在这幅漫画中是否有寓意?这幅漫画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经过这样的点拨后,顿悟,其实这幅漫画所说明的是“人口过多,增长过快,超过环境、资源的承认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二、借助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游戏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学到一定的知识。在进行游戏前,教师应预先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例如:中国政区拼图游戏,首先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把本书最后一页的中国政区图贴在硬纸片上,用一定的时间熟悉各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形状和方位,然后开始拼图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同时将分散的省级行政单位拼合成一幅中国行政区全图,拼好后放在课桌上。由老师评定哪一组拼得最快。此类作业能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
三、构建知识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一个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状况决定于本地的气候,气候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一个地区,我们在了解其区域位置,地形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气候的分布规律认识本地的气候,并由此分析掌握其植被、水文等自然状况,进一步可了解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口、城市、经济等人类活动中受自然条件影响。这样,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同学们的地理思维不仅反映出这一点的位置,还可以推测它的热量状况,根据海陆位置推测它的水分状况,再考虑到地形和浅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推知该地的气候,关于这一点的其它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特征会源源不断展现出现,串联成一条知识链,强化了知识同时有效地梳理了知识。
四、加强知识的对比与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不同的或相似的地理事物加以对比或总结,可以使规律的东西凸起来,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加深记忆。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与中亚、西亚、太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的干旱在成因、特点方面的比较分析;东亚、南亚季风在成因、风向对比……通过分析比较,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进而对内搞活,对外延伸,在解决问题时,搬得动,用得上,答得准。举一反三,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五、借助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好奇心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造特别的情境,激发和迎合他们的好奇心理,并以好奇为动力,推动学生的自学进程。
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时,首先清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一位同学顺拔地球仪,教师不加评判,另一位同学逆拔地球仪,教师同样不予评定,老师只是说:二种转向,只有其中一种是对的,究竟那一种转向是对的?此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再请学生观察地球仪的造型,问地球仪的地轴为什么不垂直于底座而是倾斜的,而且所有地球仪地轴的倾斜角度是同样的?这样的造型是否只是考虑设计上的美感?通过学生的演示、观察,教师的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探索奥妙,再以教师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学生牢牢地掌握了地球自转运动的一些知识。
六、创新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素质
创新不是技能,不是通过教学教出来的,而是在适当的学习环境中由学生自主学习而发展起来的。从创新教育的特点看,这个环境应实现学生两个方面的解放:一是心理解放,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环境中心理是放松的、开放的,其意识和思维是自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创新教育的最基本因素。二是学生思维的解放,这就要求教学环境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中能突破教材和教师的束缚,敢于和能够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创新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
高中地理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篇3
一、转变实践教学观念
高中地理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室内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是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由于受教育观念、经费不足和师资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室内演示实验和野外验证性实习是高中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实践观念和地理科研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建设理念指导下,重视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考核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创新实践教学理论
将研究性实践教学的观念落实到研究性实践教学中,关键是将地理科学观念与地理科学问题有机地融入到设计研究性实践项目系统和仪器配置工作中。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开设研究性课程,构建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方式上,高中地理实践教学除教学计划规定的野外调查实习、室内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外,还应包括在教师引导下的高中地理课程论文撰写、区域资源环境调查等实践活动环节。高中要素研究一般是验证型、演示型的实践教学环节,区域调查多是综合型、研究型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只有合理设计内容和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
目前,各高中地理实践教学多是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进研究性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出发,整合传统的简单的验证性、操作性实践教学项目,重新设置研究性实践教学环节,赋予传统实验项目新的内涵。在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活动中去,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强调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学术氛围”。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搜集整理资料、课外调查、室内实验、讨论分析、撰写报告和论文等。我们要注意科学指导,给学生广阔的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野外实习教学可以采用以实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告之观测点、路线和地理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观测→学生现场讨论→教师典型现象剖析→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我们应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精细绘制各种图形,对采集的各种样品进行系统化整理和归类;实习结束后进行必要的室内实验分析,并在对实习内容、样品和图形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参照野外记录,撰写实习报告。这是使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实现自我提高、自我教育,增长才干的有效措施。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建立科学的地理思维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准确的课程内容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这正是实践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所在。实践教学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既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邻近学科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我们要逐步配备专门的实验指导教师,积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也要注意对青年教师进行帮扶培养,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进而根据学科发展的目标,建立一支数量和质量上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合格的师资队伍。此外,我们还应通过正规教育与在职的短期培训相结合和定期考核等办法,促使教师更新知识;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采取有利措施多途径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不断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五、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4
凉山州民族中学 高中地理组 黄旋
凉山州民族中学近年来作为凉山首批积极探索新课改的学校,学校带领着我们一步一步深入改革,在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全新的教学模式,以下是个人就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争创高效课堂,摒弃满堂灌
“高效课堂”是目前高中的课改的核心,何为高效课堂呢?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在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取的知识有效性,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感兴趣,让已学知识得到最大化吸收。
高中地理最大的特色就是图片的解读与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师一讲到底,曾经有学生改编《心太软》这首歌来形容教师上课的状态,“你总是心太软,什么问题都自己讲;你总是心太软,下课铃声响还在讲;你总是心太软,学生昏昏欲睡你仍在讲,每个问题都你讲„„”身为老师看到这首改变歌有种哭笑不得的心情,从这首歌也能看出学生是多么反感和厌倦老师的满堂灌,课堂缺乏了参与,知识是被动无赖的接受,课堂是多么的空洞乏味。
二、新课堂的“快乐”
新课堂的新在于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接受,快乐的探索。基本理念是把教学相长拓展到整个课堂,让学差异衍生出万千的学长。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学习目标的前置,学习手段的前置;三个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个形态,展示、纠错、点拨、拓展;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时间结构和空间分布以及课堂发言等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堂上强调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高中地理强调自主看图自主提出疑问,自主讨论解答,如自我的学习、敢作敢为会感知知识,联想拓展,交流合作,善于表达,整理笔记等能力,关键是三个步骤: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自主探究、课后自主练习,课堂教学由封闭到开放,学生由接受到主动探究,氛围由死气沉沉到快乐活跃。
五个步骤指目标再现、学情调查、探究点拨、当堂检测、课堂总结,“三学五步”教学法让学生参与更多,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整个课堂充满朝气,充满学习浓郁的氛围。
三、新课改对教师的新挑战
在实践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新课改后对老师的要求高了很多,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要求提高了,课前备课量大了,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革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甚至使我们原本的“老水桶”变成了“汪洋”,与学生一起走进了探究猎奇的行列。说我们教师角色的变,缘于我们传统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一套行之多年的传统不再适应新的需求,更是将我们教师推到了改革的前沿。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就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差异并不十分明显,而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是否感兴趣。当一个人对其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可以促使其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这时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像更活跃、记忆更牢固,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作为老师你需要做的除了设定问题外,更多的是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对学生充满兴趣的,这样才能达到高效,所以对教师要求高了很多,当学生通过争论后得到自己的讨论是错误的,学生面临的挫败会影响下次的讨论及发言,包括对地理学科兴趣的降低,这些都是作为老师课前课中课后需要关注思考的。
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22-0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对于高中地理来讲,其外延还延伸到了宇宙层面,囊括了对于天体运行的钻研和探索。高中地理教学,无论是对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还是让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奥妙,还是让他们知道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是一门十分具有实用性的科学。但是,受制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针对高中地理规律有效教学的研究还比较少,导致地理规律有效教学缺乏指导[1],使高中地理教学不可避免地走入了一些误区之中。它使得原本应当充满乐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地理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使得原本应该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理课程变得艰涩难懂,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倦地理学习。同时,这种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个人学习轻团队合作,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对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反思,以扬弃的态度对地理教学进行锐意改革,让地理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学生不再把地理课视为畏途。这里,我们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和改革策略探析这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既降低教师的教学成本,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缺陷
高中地理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其深度,广度和难度都有了显著的加大。一般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一是重理论灌输,轻动手实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支配,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理论灌输而非动手实践上面,这导致了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脱节。
二是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的交流。同时,教师不得不把原本具有整体性的知识系统,嚼碎了强行喂给学生,而不同学生之间在理解力,接受力方面的差异就不在教师考虑的范围之内了。
三是以学生的个人学习为主,缺乏团队性的合作。
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只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动手实践,会让学生变成虽满腹经纶但却欠缺实践能力的书呆子,使他们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原本应该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理课程变得艰涩难懂,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倦地理学习。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导致他们在高考中大面积失分。再次,由于把学生割裂成了一个又一个孤立进行学习的个体,缺乏团队性的合作,而如今的社会却是十分注重团队合作的。学生若在校期间得不到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将来走入社会更是难以立足的。所以,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如今,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社会背景下,地理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2]。这就要求我们的地理教学也要积极向这种全新的理念靠拢,变满堂灌为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变个人学习为团队学习;变死扣教材为鼓励创新。这样才抓住了教学改革的实质。
二、地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这里我们以人教版教材中《天体运动》这章为例,具体阐释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和改革策略探析。
1、教学前的预备
地理教材的处理与分析是上一堂好课的基础与前提[3]。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准备好地球仪等教学用具,还要认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课题供学生讨论。同时,教师也要嘱咐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对知识点有个大概把握。
2、导入课程
教师首先以初二物理学过的运动学方面的原理作开场白: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初二物理课学过的原理吗?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以运动的形式存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天体的运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把地理课与其他学科进行融通。然后,教师为学生播放PPT,对将要学的内容首先进行概述。
3、开始小组讨论
在讨论前,教师首先布置讨论的课题:1、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且这个比值与行星的质量无关,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 4、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每组派代表一人上讲台来各抒己见。教师要提醒他们不要光依附于课本,而是可以大胆地提出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学生发言完毕,教师对其发言的优缺点进行评述。最后,教师对所有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统一总结。
参考文献:
[1] 艾何.高中地理规律的有效教学探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 陈倩.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4.
谈高中地理课堂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篇6
一、教师转变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师, 新课程呼唤新方法、新观念, 我们不但要在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领域, 而且要在发展领域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 其次, 教师要树立现代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在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进程中,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要认同学生的差异性。由此出发, 教师既当园丁, 又当伯乐, 在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中, 让好学生、“差生”都超越自己, 这是教育创新的目的之一。然后,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培养学生“学、思、创”的精神。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 着重教给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 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 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 不仅使学生学好、学会, 而且要引导他们好学、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学习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 而且要教给他们学会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同时,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对教学的意见, 要研究学生个体的特点, 因材施教, 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大胆质疑, 开展合作学习。
只有教师转变观念, 具有与时代相通的理念, 能以自身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 追求创新的本质, 才能有效地造就新世纪的创造人才。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设一个学生为中心的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利于学生以一种进取的心态, 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新问题, 产生创新灵感。
研究表明:有趣、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使学生获得安全感, 从而能够最大限制地唤醒创新意识,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创新意识越明显越激烈, 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就越大。反之没有创新意识, 迫于外界压力去思维, 绝不可能产生创新。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景, 师生不要被三尺讲台隔离开, 而应有更多的师生在一起讨论, 这样的合作性教学, 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轻松之中掌握知识,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促成其创新潜能的迸发。
三、通过设疑布难,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 有疑问者才有思维, 经过思维才能辨疑解难, 有所进取、有所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多向学生设置疑问, 引导学生向教材内容置疑,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地球内部结构时可这样导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人们可以利用各种先进手段, 直接观测外部圈层复杂而壮观的现象;可是与‘上天’相比, ‘入地’却难以实现。目前, 人类能够直接取样, 观察地球内部物质的最大深度是10千米, 而地球半径是6371千米。那么, 地球内部结构是根据什么来探测的呢?地球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用这样的导入, 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 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在学习洋流之后, 向学生提出:“我国明朝的太监郑和下西洋时, 为什么都选择在冬季出发, 夏季返航?”学习“水循环和水平衡”之后, 提出这样的问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如果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正确吗?让学生各抒己见, 发现问题, 提出构想, 鼓励他们有置疑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态度。这样在教学的各环节,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 巧妙设疑, 能够使学生在趣味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功能, 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育理论, 以关注学习者的需求为目标的教学多媒体。它可以使地理教师以间接形式主导教学, 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确立;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民主化, 为学生主动参与, 自由发挥提出新方法、新观点, 创造生动活泼的氛围。
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融图、文、声、像于一体, 给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加强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连贯性和流畅性。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功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具有教学创新意识, 努力挖掘蕴藏于其中的创新因素, 并将其充分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其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设计具有探索和创新意义的问题, 能使学生在探索中特别是通过发散思维发现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 提出新构想, 培养创造力。例如, 在认识地球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时, 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改变地球公转运动的条件, 假设黄赤交角增大或缩小, 地轴的方向不变;黄赤交角不变但地轴方向变动;黄赤交角为零等, 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 还可让学生进一步联想, 假设这些运动条件与现实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不符时, 将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这样学生的多端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五、开展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要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思辨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 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因为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 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吸引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 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创新意识铺路设桥。
总之, 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教育。地理课堂教学也只有不断深化和推进创新教育, 不断探索其内在规律, 才能大幅度地提高育人质量, 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真正人才。
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 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教师肩负的重任, 本文将谈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 篇7
一、抓起点:培养高中生地理科目学习的阅读习惯
1. 语意阅读法。
这种阅读方法主要是吸取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进而针对一些内容较多、层次比较清晰的章节进行深入解析。比如在进行高中地理讲解的过程中, 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于每一章节深入分析法其中的知识点, 进而对于这些细节进行概括总结, 并通过读书笔记的模式来提升对于全新观念与知识点的深入解析, 特别是针对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判断。
2. 地图阅读法。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地理课时学习过程中针对教材中的插图和其他地图来开展图示分析。而这也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习理解的过程中应当认真的分析与记忆, 并通过这种模式来形成有效的文图转换。进而通过图形基础说明来剖析地理规律, 并结合特征分析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全面掌握。与此同时, 还应当通过图形成因、特质与内在联系的分析, 转化为语言文字的描述来揭示出图表中所想表达的内在含义, 最终提升学生群体的图文转换与分析能力。
3. 习题阅读法。
在这种模式下, 主要是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求进行习题研究, 进而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问题目标的引导下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特别是在一些重点较为集中的部分, 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全面提升最终的教学效果。而这也就要求其选定的习题课本应当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 并有效凸显其中的关键问题, 进而在综合性与启发性习题的练习过程中, 加深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但与此同时, 也当注意一点问题, 即习题难度一定要适中, 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二、抓关键:引导高中时掌握地理科目学习的好方法
由于地理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其教学基础环节就是应当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并通过记笔记和反复思考的过程来提高学习效果。综上所述, 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教学模式中, 应当将理解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 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进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氛围。
三、抓重点:通过多渠道为高中生创设地理课堂学习情境
在深入推进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必须围绕教学目标与学生认识等因素开展, 并形成有效的问题情境设置。举例说明, 在针对“大气环流”进行学习时, 就可以有效引入多媒体手段, 通过海陆与山谷、山坡之间的热力环流图, 以及由此基础上形成的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图示形成提问:假设一、地球停止自转, 假设二、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假设三、地球无海陆之分, 那么, 大气环流将如何?特点是什么?如果依次去掉假设一、假设二与假设三, 气压带与风带会怎样改变?而与此同时, 亚洲东部的大气环流又将如何?又如在进行印度农作物分布讲解时, 可以通过视频资料展示作物分布情况, 进而引导学生将农作物画到地图上的正确位置。综上所述, 通过上述模式, 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化地理知识的理解。
四、抓主体:通过多方式激发高中生地理学习的自主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开展团队学习, 而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还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充分发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室可以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使每一个学习小组都来思考与教学实践相关的内容。进而一方面可以摒弃传统教育理念下的填鸭模式, 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并有效改善课堂氛围, 比如通过激烈的辩论、研论以及教室的及时指点来提升学习效果。在此进程中, 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俄克拉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深化培养。
综上所述,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应当着力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深化培养, 并通过结合其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苏以颖.如何学好高中地理[J].中学教学参考.2011 (21) .
[2]郭晓薇.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感恩教育的实践[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2010 (02) .
[3]谢本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 (江苏教师) .2011 (06) .
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 篇8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地理课, 如果有一个好的开端, 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开始就紧紧地扣住学生求知的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说过, “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兴趣, 才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强烈的兴趣, 学生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启迪思考, 点拨思路, 使学生觉得地理课好学、易学, 从而乐学, 事半功倍。《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才能“问”出精彩课堂。问题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而老师应有意识地去提出问题。“学则须问”, 但问要选在恰到好处时, 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 能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 同时把握难度, 符合逻辑, 让学生“跳一跳, 能摘到”, 让学生敢于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取得“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 拥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这样的问题才能加快知识转化为素质的进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例如, 在“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中,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时有感而作。杨贵妃喜爱吃荔枝, 但荔枝的保质期特别短, 为了能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 每逢荔枝成熟季节, 唐玄宗就下令用驿马从南方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唐玄宗为什么不把荔枝移植到华清宫呢?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本地区荔枝地域的形成, 与本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本地区的荔枝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 这里有与之相适宜的劳动力条件吗?本地区的特色农业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三、开展探究性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精神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 强调通过探究来进行学习, 把探究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 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知识能力基础、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已经能用书本理论指导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广大地理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 大胆引入和渗透研究性学习, 增强教学针对性,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应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 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生活以及社会上、自然界的实例来学习地理, 构建社会探究性强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获得技能。如, 本地农村大量人口迁往漳州、厦门等沿海较发达地区, 迁移对当地农村有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怎样解决农村人才流失的问题?开展探究性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质, 最终达到育人目的。
四、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 组织活动, 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地理问题, 使课堂、学生、教师都“活”起来, 师生双方在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尽情地吸纳知识的“营养”, 受益匪浅。例如, 如果你经常出差的话, 那么懂得一些地理知识就尤为重要了, 如果出国, 最重要的一点要知道时差和当地的气候状况, 以决定你要带什么衣服。又如, 漳州市对排污不达标的养猪场进行强制关闭与拆除, 教师组织学生跟随环境保护工作者对转移到本地的养猪场进行明察暗访, 调查分析这些养猪场的规模、布局位置、排污设施等,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养猪场对当地经济有哪些积极意义, 同时对生态环境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因此, 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 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 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 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 而且能够应用, 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的应用价值。
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 篇9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环境,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环境,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那么, 又该怎样来营造这样的环境呢?这就要靠地理教师充分发挥其教学水平, 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基础,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为学生提供一个有“阳光”、有“空气”、有“水分”的, 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和谐环境。
地理教师应具备多样化教学手段。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多注重对知识的讲授, 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以至于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式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里, 学生主要是跟着老师的指挥进行思考, 老师指到哪儿学生想到哪儿, 根本没有进行创新思考的机会, 也没有进行创新思考的意识。长此以往, 学生也就丧失了主动进行创新的欲望。因此, 想要解除学生的思维束缚, 发散学生的思维, 必须要打破封闭的教学空间, 引入多样化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向开放式的教学发展。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冷风和暖风的形成演示出来, 如此一来, 学生就能从抽象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 吸收和消化被具体化的知识。除多媒体教学手段外, 地理教师也可以将其他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如录音、电影、投影、幻灯片等。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会极大丰富地理课堂教学的形式, 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地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笔者当年之所以会选择地理专业, 就是因为对博大精深的地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 地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如果能够激发出学生对地理的热情, 那么地理教师的工作也就变得简单了, 只需将学生“领进门”便完成了教学计划的一半。事实上,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也是件简单的事, 因为很多与地理相关的知识都具有趣味性、新奇性。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将这些知识恰当融入到地理教学中, 便会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欲望。在讲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 可以巧妙引入一些新奇有趣的民风民俗, 引人入胜的奇闻趣事, 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 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 诙谐幽默的地理漫画等, 这样做不但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更能突出教学效果。
地理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质疑、解疑活动。“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只有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了疑问, 才会积极进行思考, 才会竭尽所能地去解疑, 而学生解疑的过程往往就是创新的过程。因此, 地理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质疑、解疑活动。具体的做法是, 教师先选定合适的内容, 适时为学生“制造”疑问, 而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释疑。地理教师如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环节, 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探索的成就感, 亦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教师应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是指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中实践”是指将学生的创新想法付诸于实践, 检验创新的可行性。因此,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不再拘泥于教室, 应逐渐“走出来”。就地理学科的特点来说, 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与人们的实践联系紧密。所以, 地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察, 实现学习地理知识与实践地理知识的完美结合。如在讲到陆地地形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考察本地的地形, 并根据考察的结果分析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在讲到保护环境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垃圾处理站或者资源再生利用机构进行实地考察, 让学生根据考察内容写出考察报告。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也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地理知识。
地理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活动。大多数学生都有从众心理, 即使有了不同的意见或者建议, 也容易被扼杀在“随大流”的浪潮中。因此需要地理教师多多鼓励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如在讲到“如何节约用水”时, 笔者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 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耳目一新的观点与方法。
地理教师对教学的创新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教育呼唤创新, 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 自己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的本领和能力。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能够紧跟时代的潮流, 能够用新思想、新观念来武装自己, 能够积极主动地吸取新信息。尤其重要的一点是, 地理教师要加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 为培养未来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进行自我完善。当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时, 也会带动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地理教师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对地理教学进行创新时, 必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中国分类号:G633.55
2014 年 5 月 3 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工作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承办的“第十一届国际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选拔赛附加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行, 本次竞赛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供参考。
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和新课标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正确人生观的培养。
1、故事引发学生创新意识。利用一些知名地理学家在探索地理知识成才的故事来作为学习的标杆,同时对地理学家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他们的思维、意志的形成和对新生事物的猎奇心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和兴趣。
2、现实生活的热门话题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今钓鱼岛主权、南海问题等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加以引用进行教学,使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更加贴近,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进行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理,实现学生创新学习意识.
3、用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练,学生只是一名普通的观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真实地参与,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不利.因此,教师在实验演示时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想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在进行实验演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种激烈的思维冲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有着积极地作用.
二、课堂教学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拓展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教学和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这就是说教师的课堂教学要熟悉和掌握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教学。
1、教师丰富地理素养。丰富的地理知识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基础。一是教师要有“一缸水的水平”才能够给学生“一杯水”知识量,所以教师要熟知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教学中出现错误,不会在教学中误人子弟。二是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了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将这些知识更好地串联起来,讲起课来才能够融会贯通古今中外,才能够拓展教学。三是教师地理知识的增多自然讲起课来深入浅出、自让让学生学习“起伏不定”,自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灵活使用教材中的各种内容。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新教材进行灵活地运用,对各种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大胆地组合,并渗透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式.通过对各种教材的整合,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创造,从而形成一套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处处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
三、利用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高中地理而言,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而科学探究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利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如果不具备必要的问题思维,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造性意识也就无从谈起.
1、问题的提出可以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通过情境创设就直接进入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去,那么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就不会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学生非常容易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冷漠和厌倦情绪,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相反教师如果能为学生创造一种探究和学习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2、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在地理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能简单的成为知识的讲授者,更应该成为各种疑问和问题的创造者,教师应该尽量创设出符合高中生实际情况的高质量问题,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并对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进而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目的,科学合理的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3、教师设置问题要吸引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的阶段进行问题的创设,比方说思考后、模仿后、猜想后等.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挖掘,只有能够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开始,发现现实中的问题是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教师创设的情境深深吸引学生后,才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思维的发散,最终实现思维的创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整个教学过程的问题创设,还应该注重一些细节方面的情境创设,从而在课堂中让学生全面的进行思维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掘自身的学习潜力.
四、教师的探究性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要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而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的功能.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 篇11
一、“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完整而复杂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定的结构,形成一定的教学方式。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新课改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高中地理学科特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轴线,构建教师导学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三维复合的课堂教学活动模式。
二、“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1.导入:精选材料 ,设疑启思 ,激发求知。
立足“学情”,精选背景材料,巧妙构思问题,将教学目标问题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是本教学方式的操作起点。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本环节的关键。
作为教学起点的材料,既要紧扣教材重、难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具有“导学”功能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钻研教材,又能实现预定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入手;也可借助音频和视频资料、直观教具、地理实验等问题的设计把学生思维迅速带入地理课堂, 开启学生思维,从而顺利切入课题。
2.新 授:自 学探究 ,合作互研 ,探索创新 。
经过选材设疑、以疑导思的入课环节,教学方式便进入到核心阶段:“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的新授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导”师,不是“教”师。导师应视“学生为上帝”,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提供服务,营造体验知识生成的学习氛围。
(1)自主学习:自学探究的学习状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转变学习方式成为最重大的“闪光点”,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习过程不再是痛苦的事情,应该像“小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学会创新。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学习能力是本教学方式的价值取向之一。学生的自学探究由“学、思、疑、问”四个互相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
(2)合作学习:合作互研的学习形式。
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学探究中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形式加以解决。就组织形式而言,一般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互研。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互研。合作小组以4—5人为宜。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三是整班集体互研。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 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就课堂合作互研的具体方式而言,辩论法、“实话实说”法、讨论互研法等都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
(3)创新学习:探索创新的学习追求。
在自学探究、合作互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提问题,找规律,推逻辑;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这是本教学方式创新学习的价值追求。在此环节,教师应做好诱导质、鼓励求异的工作。诱导质疑要让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允许对现有结论的怀疑与否定。鼓励求异,就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盲从,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打破常规,敢于超越。
3.归 纳:归 纳中解惑 、归纳中织网 、织网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
通过上述诸环节学习后所习得的知识往往是感性的、零散而不成系统的。因此, 要引导学生把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整合,上升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教师要努力做的。此时,教师既要利用个人的知识优势,归纳梳理,提炼概括,勾勒出所授知识的结,更要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归纳,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图。归纳织网的常用的方法有表格式、提纲式、因果式等,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能清晰、有序、完整地展示知识间的关系。
4.结课:测评 、拓展 、践行 。
组织检测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本教学方式也不例外。就检测的内容而言,既要有书本知识,更要有联系社会实际的内容,体现多样性、典型性、时代性的特点。
践行是地理课的重要教育目标, 也是本教学方式的最终价值取向。学生在掌握知识以后要立即能够应用, 马上做到“知行统一”是很困难的。为此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架起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即开展行为教育活动。
三、“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优势
1.充分体现了高中地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贮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新课程《地理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理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地理学习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学习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充 分体现了 “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 ”新课改教学原则 。
从心理学方面说,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由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学生进入初中后,通常认为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会学习,一般不愿意老师再唠唠叨叨地重复讲解。引导他们通过独立钻研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最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心理学实验表明, 人们从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25%,而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住15%。假若把视觉听觉结合起来,能记住的是65%,也就是说,如果能把教师的精心组织、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极佳的效果。
3.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 、民 主 、和谐的教学观 。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没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就不能充分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08-14
高中地理创新教学06-03
高中地理创新教育08-22
高中地理课堂练习设计05-29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研究08-19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法08-23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案例07-09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06-10
提高高中课堂地理教学06-15
课堂互动教学高中地理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