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地理教学

2024-08-22

素质教育地理教学(共12篇)

素质教育地理教学 篇1

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点, 指出了教育的终点, 规定了教育的内容, 确认了教育的整体性, 是当今深入开展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属。中小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等。其中的科学素质包括旺盛的求知欲 (兴趣) , 良好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方法, 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 一定的智能基础, 积极的创造精神 (能力) 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古语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 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质。地理学科由于它有一定的易记性, 让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所畏难。

一、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上的特有优势

第一, 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 内容包罗万象。地球、宇宙、大洲大洋、国家地区等无所不有。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 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生产活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如果人们掌握了地理知识并遵循了一定的地理规律, 也就具备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基本能力, 使人类更好地与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 地理教材中的插图、阅读资料、表格以及地图册, 不仅是学好地理知识的有力工具, 而且还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媒介。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训练的同时, 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也都得到了锻炼。

由此可见,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地理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

二、中学地理教学独特的德育功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教育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要求。地理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各项意识具有独特的功能。

地理学科不仅有利于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的宣传, 而且还可通过教学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重视, 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节约资源、爱护世界和平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 这些都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应当具备的道德素质。

三、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 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试教育把教育目标任务更多地定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考试技巧的训练, 以升学考试为目的,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够重视。而素质教育则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身心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宗旨。因而, 地理教学中, 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而且更要重视地理品德素质、行为素质的培养。教学中, 可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国情国策教育以及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等。

2.重视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 是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学基本功上, 地理教学基本功是地理教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一种综合体现, 是反映地理教师队伍和地理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地理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板图技能等要素。近几年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地理优质课竞赛、教研论文竞赛以及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无疑对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3.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让学生主动发展, 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 、“学会做人”等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 地理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重视学困生, 充分信任和尊重学困生, 给予学困生更多的鼓励和指导, 使学困生产生学习兴趣, 从而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发展。

“学会学习”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对某项地理事物想一想 “是什么”、“在什么地方”、 “是什么原因”、“该地理事物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其次, 让学生掌握地图的“顺序观察”、“整体与局部结合观察”、“抓住重点或特点观察”等方法, 让学生图文结合学习, 提高学生自学地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的细致工作, 可通过严格训练法、指导法、竞争评比法、制约法、疏导法等, 使学生养成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工整书写、自觉完成各项学习要求等良好学习习惯。

“学会思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生独立思维”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地理教学中, 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南北取向法”是教学生按照地图方位或线性方向展开思维,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注意目标取向法”是教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敏捷性, 让学生做选择题、读图填图题的目的就在于此。

“学会创造”就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方法, 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良好的创造个性。创造方法主要有“智力激励法”、“类比启发法”、“联想法”、“形态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地理教学中, 除注意渗透这些方法外, 还应让学生积极参加兴趣活动小组, 把课堂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吸收更多的知识信息。这样, 掌握的知识信息愈多, 产生创造的可能性愈大, 获得创造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许多创造都说明了这一点, 如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等。

“学会做人”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增强环境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由此可见, 教学生“学会做人”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 如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培养学生自觉维护人类利益又不损害环境的地理行为素质,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是地理素质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四、地理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

总之,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地理这门学科从宏观上来说, 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和开发,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气象预报、地区发展等都是一种专门的基础学科。那么, 对于我们的培养对象———学生, 终将要成为未来生活的各色各样的社会成员。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经常要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 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抉择。只要我们抓住素质教育的本质, 尊重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 并能结合地理这一学科的特点, 就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就能够逐步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直至整个国民的素质。

素质教育地理教学 篇2

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对我国的社主义现代化建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所有这些都是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笔者主要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现这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一 爱国主义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精神力的表现。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文化遵从性。都属于一定的国家、民族和社会集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品质,也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热爱的前提是了解,这个责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地理教师的肩上。那么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呢?我认为因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入手。 课内,主要是指充分挖掘课本中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从了解中体会到我们祖国的伟大,从而激起他们的爱国之情。如在讲到农业一节时,我们就要给学生讲我们国家人均粮食达400千克,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一个另世界各国惊叹地奇迹。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光热水分组合多样,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使得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栽培的品种繁多,在历史上对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如我国长江流域的水稻、黄河流域的谷子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同时我国又是大豆的原产地,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产量上,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都居世界第一。这些都是另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地方。在讲工业上一节时,我们就要给学生讲到我国仅仅用了40年的时间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1949------1994年的45年间,工业产值增长了45倍,平均每年增长13。4%,速度之快居世界首位。工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一些工业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激光、核能的引用、人造地球位星的发射和准确回收、运载火箭的远程飞行以及巨型计算机的制成。这些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外,是说我们地理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观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亲身体会到我们的祖国是如此另我们感到自豪。我们可带学生去逛公园,如我们苏州就可以带学生去看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不仅要让学生看到园林的自然景观,更要给学生讲解这些园林的人文景观,即它的文化内涵。比如园林里的`亭子建立在哪个角落都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讲园林里的亭子起的是缀景的作用,就象写文章,哪里要点缀是有讲究的。再如这些亭子有六角的、有八角的,有垂檐的、有翘檐的,做工之精巧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巧手夺天工。还可以给学生讲讲那些应景而做的文人墨客的诗词,这也是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体会到这些园林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激起他们的崇拜之情,也就激起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去博物馆,了解我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去工厂通过调查,了解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十几年里变化是么迅速,所有这些都可以起到爱国主义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二 环保意识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出现以后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得地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创造除了大量的财富,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子孙后代能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地理老师有责任

[1][2][3]

优化地理教学,深化中学素质教育 篇3

一、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人类进入一个科技、信息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就会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的困扰,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而这些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无不与地理学科有关。因此提高全体公民的地理素质对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学生接受教育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课堂上,提高学生地理素质的目标,就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和主要渠道。

然而,不同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尽相同。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的教学过程大多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对象,要求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现代教育思想则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心理和谐发展的过程,因此提倡新的教学模式。对我们中学教师来说,深入地理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我认为,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制订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累地理知识,形成地理学习能力,发挥个人潜能,塑造高尚人格的过程。其中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制订新的教学指导原则是十分关键的。

二、优化地理教学的原则

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良好的地理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为教育目的。其精髓在于实施全面教育、培养人的个性、注重人的主动发展。优化地理教学应围绕这个宗旨,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人从生下来就在感知、观察、体验中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并把它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再去学习更高深、更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去保护、开发、挖掘学生这种本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凭借自身的主观努力去完成学习目标。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重新确立自己的教学地位和工作角色,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得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学习潜力,获得更多地理知识和技能,得到全面发展。

2. 全体性原则:即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素质教育不是“英才”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及道德行为基础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设制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缩小。这样,每个学生都能适得其所,在各自基础上有所改善和提高,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个性得到发展。

3. 合作性原则:即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求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间合作、学生间合作为基础的民主型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不是指令和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完成目标。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会平等地与他人相处。

4. 开放性原则: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具有开放性。开放性地理教学内容应以教材为主,但要经常补充一些学生较为关心的地理热点、地理时事等。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基本地理技能为主,减少教师的讲授分析,以学生的自学、活动取而代之。开放性的教学手段即充分利用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直观性,加大地理知识信息量。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措施

1. 优化课堂教学的氛围。受“师道尊严”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比较严肃枯燥,间或有学生的活动,气氛也很紧张。学生学习的情绪和主动性都受到一定的抑制。优化课堂教学首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每个人都能主动参加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例如,讲课前几分钟的地理知识演讲活动,使全班学生提前进入学习地理的“角色”;由学生设计问题相互提问,发挥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沉闷气氛;某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改变了“教师说了算”的“课堂规则”。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用文明礼貌用语会使学生得到尊重;运用鼓励和表扬的语言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适当的诙谐、幽默可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4

地的全全面面推发进展素和质终教育身, 要学习出求发从学, 构生理科建学体发现展现、适代教应育社理会念生、产反生映活地需理教注要全的球高问中题地以理及课我程。国引改导革学开生放关学屯昌○和题, 现弘代扬化科建学设精中神的和重人大文地精理神问, 中县培屯社会养责创任新感意, 强识化和人实口践能、资力, 增源、环强

昌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中观学育的念, 这使命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素黎大高要求学生中增地强理爱课国程主的义总情体感目, 树标

质立观和科可学持的续人发口展观观、念资。源具观体、体环现境教关在:注我关国心环我境国与的发基展本的地现理状国情与, 育趋的情势, 感增;了强解热全爱球祖的国环、境热与爱发家展乡

问题, 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 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

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 地理学科作为落实“两史一情”教育的相关学科, 其德育内容主要有:

1. 正确的人地观是品德素质典型表现。

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为了实现党和国家制定的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地理学科在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质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地理教学内容中一条贯穿在教材中的主线就是人地关系。教学中通过对人口、资源和环境内容的分析、讲解或参观家乡环境的变化, 如太湖、淮河等污染带来的影响,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估环境对人类的作用, 明确任何轻视环境作用, 置环境对人类影响而不顾的个体或群体行为都会受到环境的惩罚, 使人类走向灭亡。这样可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提高学生的素质。

2.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地理教学中, 把爱国主义作为理想教育的起点, 把以培养爱国情感、振兴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小学地理学科国情教育纲要》中也做了明确规定。地理教学中许多地理事实材料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诸如黄山、漓江等秀丽多姿的名山秀水, 象征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典园林、故宫、长城等人文景观, 都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从认识家乡、认识祖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 特别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家乡的发展变化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并使之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 这种有血有肉的爱,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更能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 达到很好效果。

3. 地理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地理知识作为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知识, 是形成学生智力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知识是智育的基础, 技能要以知识为指导, 而思维和能力也是结合知识训练和培养的, 因而要特别重视学生地理知识水平的提高, 使学生获得有关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包括土地理) 的基础知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首要任务, 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 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识记、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中学地理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 学会地理观察, 气象观察等基本技能, 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从而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4. 地理是训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学科。

素质教育地理教学 篇5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管理手段的优劣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新办法。我校始终把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校从教学管理机构、课堂教学管理、教研管理这几个方面加大了内部管理的力度,狠抓教学管理这一学校管理的核心,真正体现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

一、机构健全,管理有效

教学工作要正常运转,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构,确立机构的职能,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我校为了认真贯彻教育方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确立了抽屉式的教学管理机构,建立各部门的管理规程、岗位职责,不断完善和加强各职能系统的运行机制与调节手段。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又团结协作,学校领导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为教学服务。教导处、各教研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全方位地、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首先,根据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对教学工作的意见,结合学校师资、生源、教学条件等拟定教学工作计划;根据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特长合理搭配好各年级及教研组的教学力量,按《课程计划》、学科特点及学生心理特征编排好课程表,安排好各项课程教学活动,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其次,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提出切实的质量标准,将教学的检查指导、督促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如每学期进行两次全面性的常规大检查,并加以量化评分,平时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进行随堂听课,及时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动态。各教研组组织教师根据学生及自身特点制定教改实施方案、总结推广教学经验,开展教师教学联谊活动,制定具体措施。隔周举行一次全校性的教研活动,以加快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三,教师结合教学活动,学习教学理论,学习大纲,举行各种讲座,研究课堂教学管理与控制,指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我们采用“派出去,请进来”,就这一年教师派出去学习30人次。先后分别邀请特级教师钱正权和贺诚来校讲学指导。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每周至少做两张读书卡片。

二、课堂教学,求实创新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师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我校紧抓了课堂教学控制与管理的缰绳,进行“强化课堂教学改革,高扬学生主体地位”为主题的教改实验,强调课堂教学自主化。

1、抓教学目标

我校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学习《纲要》,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掌握教学要求。要求各学科在课堂中的各个环节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体现时代特点。学校各个科室和每个教师办公室配有电脑,并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要求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2、抓教学结构优化

一是抓驾驭课堂,稳定课堂教学秩序,包括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提问,组织课堂练习,控制课堂内的时间分配。(这些都需要教师课前作好充分准备,所以我校对教师备课的检查是抓得非常严的,每学期都进行创新教案设计评比。)二是抓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注意教学程序的控制,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和教学诸因素的相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抓加强主体意识,要求课堂面向全体,强化因材施教。

3、抓把课堂教学推向社会

近年来,我校大胆尝试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听课,参与指导教育教学,把课堂推向社会,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科研,常抓不懈

教育科研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手段,完善教学教研管理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我校采用各种方法和必要的制度,调动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激情,增强教研意识。为了使教学教研有目的性、针对性、实用性,我们采用纵向深入管理,横向突破的方法。

1、完善管理网络

我校推进了学校教导处、教研大组、备课组、个人四级研究网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奖》、《综合效益奖》等奖励办法,每学期各教研组拟定教研计划,制定专题研究实施方案。认真切实地开展规范教研组(备课组)评估达标活动。现在我校有一个国家级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子课题、有2个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正在研究中,已出成果并将推广的有省、市级课题15个。

2、听课评课促教学

说课、听课、评课是进行教研、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方式,能起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作用。我校主要抓了五种课型。①示范课。教学经验丰富的市教坛新秀、省、市、县级名师培养对象及学校教学骨干上这类课,起了“传帮带”的作用;②表演课。外出学习的教师返回讲课,以传播教研教改信息,吸取新经验;③汇报课。新调进的教师和新任学科的教师上这类课,目的在于了解他们课堂教学情况;④研讨课。全体老师参与,围绕专题发挥各自教学特点,目的在于促进课堂结构优化;⑤随堂课。开放周学校内所有课堂向所有老师开放。坚持讲评结合,教研结合。要求老师每人至少要有一个校级课题,这样以教研促课题,课题促教研,基本实现了教师有特点,课堂有特色。

3、竞赛总结相结合

竞赛是教研管理的一种方法,研究总结是教研活动的深入。我校制定了《学生素质评价细则》、《优质课评定细则》、《教研成果奖励条例》等,这样教学上各项工作有了标准,教师有了努力的方向,学校就有了督查的依据。

首先抓好教师竞赛。优质课从校级入手,再到县、市参赛,这学年我校派出老师参加市优质课评比均获奖。鼓励教师撰写论文,并给予奖励,作为评先评优条件。这一年我校教师撰写课题报告、论文、案例等在省、市、县各级评比中获奖的有70多篇,部分作品刊登在教育刊物上。

其次,抓学生竞赛。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好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思想正确与否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正确的教学思想尤为重要。我校上至领导下至老师充分认识到教学要克服“片面追求”现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我校从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的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学生全面素质得到提高。今年在省教育学会举行的“无限创意,天使说话”小学生现场创意作文大赛中,我校28人获奖,并有2位学生到杭州参加比赛:“电信杯”新世纪征文、“神圣的国防事业”等其他社会行政部门举行的征文比赛中我校均有学生获奖。县教育部门举办的演讲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我校学生踊跃参与并获奖。在第四届艺术节中,小学组我校就有47人次获奖,器乐组15人囊括了一、二、三等奖。除上级部门举办的各项活动外,我校每年还开展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等,内容有作文、书法、绘画、手工制作、器乐、卡拉、舞蹈、乒乓球、校园吉尼斯等。要求全员参与,以期达到全面发展。

浅谈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 素质教育 方法

中学地理新教材的编排适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内涵,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中学地理教学,完全是应试教育,具体表现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答案,学生背答案;考试考什么,学生就背什么。这就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没兴趣学,教学质量下降,实施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从而在物理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的经验,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探索在地理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都有对老师尊敬和崇拜的心理特点,只要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老师学识渊博、博学多才,就会打心眼里佩服这个老师,信任老师及老师所说的话,愿意接受这个老师的教育和指导。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学习地理学科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法,不断搜集掌握地理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语言艺术,在讲课时能够引用诗词、歌谣印证地理知识,使地理课堂趣味横生、生动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二、融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个性品质、心理素质,对于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的交流,而且是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缩短情感差距,可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信赖,甚至依赖,能有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放在地理课堂主人的位子上,一切课堂设计和教学活动,包括提问、质疑、讨论、讲解,都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让全体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实现师生共同的教学目标。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把地理学科知识与之相联系,让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让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分析自然现象,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如在讲锋面雨时,正好是秋天,下雨较多,天气越来越冷,我就让学生联系眼前的自然现象回答:“为什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启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最终使学生得出了冷锋这个概念。这样,学生对锋面雨这个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思想深处对这节课有着持久的关注和兴奋,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自然就会产生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地理新教材的编写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利于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而且多媒体教学比常规教学更有优点。比如,教师在讲到气候的变化过程、地质变化的形成时,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形象,学生仍然一知半解,没有对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如果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材料,不仅使学生看得见,还能听得见,而且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知识,比单纯听老师讲课获得的信息量大且印象深刻。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因为从“刺激——反应”的心理学角度来看,动画效果最好,图形次之,文字说明最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内容难度大、比较抽象难懂的内容,如“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地球板块的形成”“统计图的判读”“褶皱和断层”等,制作成投影或课件,这样讲授时学生易于接受,并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地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因为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讲解的效果好很多。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会有不少疑难问题需要克服,这就会逼着学生不断进行探索、分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学习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内容时,学生不好理解,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课下用一个球画成地球仪,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得心应手。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了学科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在教会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解决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问题。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7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 设好引言

正如柏拉图所说:“强迫学习的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由于引言是一堂课的开端, 运用得恰如其分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要设计好引言部分, 就要求教师深刻了解所教内容和引言的内在联系, 从而把握好课堂气氛, 达到引起学生兴趣的目的, 例如:我在讲“主要山脉”的时候, 开场白就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爬山, 大部分同学都说喜欢, 因为我们当地的地形主要是平原, 大部分同学没有见过山。所以, 趁着同学浓厚兴趣, 提问个别爬过山的同学, 简单地问他爬的是什么山, 当时的情景如何?这样利用学生之间羡慕的心理, 促发他们的求知欲。接着就讲,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游览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而引入正题“主要山脉”。再如, 我在讲“洋流”时用这样的引言:“1914年德军在欧洲沿海布设的水雷, 后来竟然在新地岛附近找到了, 这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横渡大洋飘流这么远呢?”紧接着说明海水是流动的, 从而引入“洋流”的概念。

2. 巧用语言艺术, 创设地理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老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 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点的交叉学科, 内容丰富, 综合性强。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自经历, 并且有些地理知识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学语言不仅准确清晰, 而且要发挥创造性, 把死教材讲活, 创设地理情境, 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 使学生听起来如同身临其境, 回味无穷, 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在讲《台湾省》时, 为了引入新课, 我先提出问题:“高山族分在我国的哪一地区?”同学回答:“台湾省”, 接着我又问:“具体分布在台湾的哪一地区?”有些同学的回答就有些迟疑。于是我顺水推舟, 为了回答大家的问题, 请大家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当那美丽的阿里山和潺潺的河水, 伴着优美动听的旋律, 在画面上出现时, 同学们情绪高涨,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样既陶冶大家的情操, 又增加了自身的知识, 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和殷切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刺激学生的探求动机, 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探索、去推理,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 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 灵活设计问题,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逻辑思

维能力的培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课堂问题的设计, 要求教师吃透大纲、钻透教材, 既要找出新旧知识的“接触点”、“结合部”, 又要涉身于学生初学者的地位, 要符合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这样问题一经提出, 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例如在讲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时, 首先提问“黄土高原为什么会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让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可适当点拨, 让他们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原因去考虑, 最后得出结论, 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植被遭到破坏,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形成了黄土高原现在的地表形态。接着教师顺势提出下一个问题“黄土高原的黄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自然而然地又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风力作用,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而有利于教学任务的胜利完成。

2.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一段时间以来,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正向思维的引导, 而忽视了逆向思维的开发。其实两者应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造出思维的火花。例如:在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时, 先用启发式教学, 通过中国地形模型, 引导学生从正面进行思维、讨论, 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 得出三个有利条件, 接着我运用逆向思维提出: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 那又会对我国造成哪些影响呢?这个问题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了一颗石子, 马上激起了学生创设思维的浪花, 于是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假如地势东高西高, 不仅前三个有利条件不再存在, 还会带来一些不利因素。

三、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

中学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 是阐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强调的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 求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题。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懂得协调人地关系, 协调好社会经济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不能以高消耗和破坏环境为代价, 换取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 而损害子孙后代生存的条件;不能走片面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必须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教学中,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 我国还是一个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生态恶化、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的趋势如不及时遏制, 将会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加强环保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 治理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是我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然,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反复实践, 就有方法”, 只要我们不断探索, 敢于创新, 改革传统教学之不足, 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地理教学 篇8

一、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是根本

通过升学最终进入大学校门,成为许多人既定的成才之路。这种认识一度普遍存在于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教师乃至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当中,学生单纯地追求升学,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社会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的好坏,这样一系列错误的认识,助长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错误的教育倾向。

有什么样的教育指导思想,就会相应地设计什么样的课程,开展什么样的教学,从而导致什么样的教育结果。如果实践者以“应试教育”的观念作为办教育的指导思想,那么,所设计的课程和所开展的教学,以及所能得到的教育结果,与以素质教育观念为指导所设计的课程、所开展的教学、所得到的教育结果,将会有巨大的差异。

考试毕竟只是测量和评价的工具。就技术而言,考试技术通用于任何一种教育模式,只是使用的角度不同;任何技术都有自身的特性和缺陷,只是操作者突出使用了哪一方面。需要研究的是考试与素质教育的统一和它的弊端对素质教育的反作用,使得考试改革的目标和操作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处理好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即考试也是素质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所以地理教学中应以提升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为主导,以考试为检查手段,这样即可协调素质教育实施和考试的关系。

二、素质教育中地理课堂教学形式应灵活应用

教育的过程应是灵活地传授课本知识,而不是为完成限定的教材而教学。教学活动重视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地理知识兴趣、情操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比较充裕的时间运用地理学习工具学习特别是读图填图训练、发言讨论。让学生有动脑、动手的充裕时间,在一定的宽松条件下获得知识。教学过程是唯恐学生不知,还是重视让学生掌握和应用地理知识的求知工具,应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数育的主要差别之一。

实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在现在甚至允许在将来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那么地理教学中其教学手段就得灵活多样化。比如,电教化的应用,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实验课、观察课、辩论课、考查课、比赛课等都可应用于地理教学。

地理课也可进行课外教学,比如课外观察、参观和观测,实地观察实习,认识自然、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活动,参观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科技机构(如气象站)的水文气象观测、环境监测、土壤调查,以及观看教学电影、电视片等,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的条件,从而增强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课外教学中验证和运用书本知识。

笔者曾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工厂的产品生产流程,调查自由市场的商品贸易,于城市制高点观察市区街道的布局特征,在街头调查车辆往来的密度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到野外观测地貌类型……这样既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实际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地理教学中考试的目的性应明确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老师自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但学校不能仅仅按学生的考试成绩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多、范围广,如果仅仅为了考试就必须面面俱到,留给学生做(查阅、思考、讨论、发言)的时间很有限。由于教学内容多,到了期末又必须分发复习提纲或划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考完后万事大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抵消了教学效果,扭曲了考试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而地理学科是一门和生活实际联系更为紧密的课程,教学需要和实际相结合。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时,应注意考试的方向性,以考察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导,以考察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目的。

考试可以开放性进行,比如:可以布置一项学习任务、一篇地理小论文、一个日常生活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一个地理小实验、一个地理自然现象的观察,等等。

四、处理好考试与地理教学的关系使考试与素质教育得到统一

人的素质结构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规律是考试测量所必须依循的规律。因此,对人的素质的测量的时机、方式、题目及分数使用方法,不是主观随意决定的,必须满足素质教育的规定性。因此构成了素质教育对考试的制约,取得了考试与素质教育的统一。另一方面,通过考试认识教育的发展形态,测量学生的素质水平,提供改善教育环境,加速素质教育过程的信息,提供促进学生素质水平提高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考试是促进素质教育及受教育者发展的一个动力系统,也是带有强制性的控制渠道。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考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时关注学生在以下诸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一)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二)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三)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

正确把握素质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关系

靖传江

(章丘电大,山东章丘

近年来,我国针对国际上教学现代化的改革,相应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特别是在理科教学中强调对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水平。为此修改了理科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发生了由知识到能力、由能力向素质、由智力教育观念向综合教育观念转化的变化,新大纲的着眼点也从考虑物理学科本身的学习需要变为考虑物理科学、物理教学、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整体需要,从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的需要变为学生在校与毕业后工作相结合的需要。这些都说明在我国物理教育中的主体因素与内在因素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物理教学中知识的要求和学生主观上全面发展的关系正日益趋于合理,物理教学正向素质教育方面发展。这一切必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个性,培养独立思维,促进全面发展,塑造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坚持的五个原则

(一)坚持全员性原则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主要是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观察、实验、掌握物理方法等技能都穿插和渗透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由于客观上知识的相似性及不同学生个人人为的同义性,造成混淆客观上并不相似的事物;由于不习惯展开想象或用静态想象代替动态想象,常常以回忆代替想象,从而产生片面性的分析,导致错误;由于不能用发展的、开放的、全面的方式思维而以个人日常经验和从日常概念出发,以想当然或片面的方式思维,草率地得出结论,从而不能自觉地把握整体、深入本质,造成错误;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及其它心理因素的障碍,妨碍学生正常地接受物理的概念和规律,使一部分学生从心理上觉得物理难学。一些物理教师针对“好学生”进行偏爱性教育,加重培养,对“差生”歧视或根本放弃,这样做只会使一部分学生在关爱下得到较好发展,而使另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全面、科学地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不以“人人升学”为目的,而以“人人成才”为方向,以全面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为己任。

(二)坚持全面性原则

智育,是物理教学中的基本成分,它包括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技能训练等等。另一方面,物理教育的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学成果,又在意识和实践的领域以某种高于或异于智美能力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四)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五)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考试是教育的“指挥棒”。但考试观念、考试内容及考试制度的转变会对整个的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以为,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们的地理考试也应该做出调整,处理好考试与地理教学的关系。比如考试内容加大地理分析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多层次、多形式,考试结果人性化处理等。这样考试中就可以评价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使素质教育的成果也可在考试中得到有效评价,也可使考试与应试教育不再成为必然对应。

总之,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及考试的关系,正确理解考试的意义。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

育的效果发挥着能动作用。应试教育重视的是智育,侧重于物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测试,忽视了实践,忽视了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关系,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好坏,以升学率判定教学的优劣,使得物理教育只侧重于学科的专业性而失去了德育、美育、劳动技能等多种教育功能。

(三)坚持有效性原则

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长期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物理学使用的、物理教学倡导的科学思想方法,物理学所培养的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2. 使学生树立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信念和求实精神。

3.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和善于同别人合作的习惯。

4. 重点培养意志力,使学生以坚定的信心克服学习上的一切困难。

(四)坚持差异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智力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及在掌握生活经验多少多方面存在的差异,都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每个学生看成是一棵棵不同品种的小树,给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生长的条件,帮助他们按其特定的能力和自然趋势发育成长。即选择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实施最优化教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

(五)坚持主动性原则

学生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往往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物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自然兴趣进一步升华,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自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坚定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念,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使智力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二、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应把握以下四个具体的操作环节

(一)理论教学环节的把握

在进行物理理论知识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在建立概念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如:力的概念就是对生活概念(如推、拉、提、压等)的概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审评.素质教育的呼唤.新华出版社,2001年3月版.

[2]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

[3]刘卫民.实施素质教育需澄清的几个问题[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4]康宁.试论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J].教育研究,1999,(04).

[5]陈孝彬.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94,(04).

[6]燕国材.关于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1990,(02).

素质教育地理教学 篇9

一、中学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四大功能

(一) 品德素质教育功能

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学科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 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的。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 而地理教育正蕴含着这些丰富的内涵。例如:通过世界地理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地球, 认识世界, 掌握世界各个国家, 特别是一些重要国家的国情, 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树立全球观和国际观。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 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培养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精神。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奉献的思想。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教学, 使学生认识自然, 掌握自然规律, 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从而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人地协调思想。

(二) 知识素质教育功能

文化知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尽管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地理学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育。地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 而且要加强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掌握熟练的地理基本技能, 是中学生日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具备的。如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等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中, 都离不开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在日常生活中, 也要有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 地理素质教育要将二者兼顾起来, 既要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 又要训练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同时, 地理素质教育还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地理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特性, 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地理学科又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学科。在学习地理时, 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概括地理事象的成因、分布、发展变化的规律, 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等。这种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理解、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上有了科学的方法, 而且在将来的工作中也有了丰富的智慧。

(三) 身体素质教育功能

身体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地理素质教育中也渗透着体育教育, 为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应试教育时的地理课, 是封闭的课堂教学。地理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 进行野外考察和调查, 学生可以进行爬山、游泳、探险等活动, 既锻炼了身体, 又锻炼了意志, 把自身融入大自然中, 会获得地理课本和课堂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 也是其他学科难以完成的。

(四) 美育素质教育功能

美育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升华。美育也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地理素质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地理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那广阔的平原、雄伟的高山、四季如春的南方景色和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 各种美丽的建筑物和现代化的都市, 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创造的美, 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 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地理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各种地理图片, 使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 从而创造美丽的心灵, 提高美的素质。

二、乡土地理的教学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 为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添补了地理课程的一大空白。在应试教育下, 学生学习地理主要是为了对付高考, 而素质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 参加高考, 主要是学习有用的地理,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好机遇下, 地理教学中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乡土地理的教学。乡土地理添补了中学地理的一大空白, 同时又是地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 把本乡本土作为地理教学的大课堂和天然实验室, 把各种地理景观作为地理教学中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标本”,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与需要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参与竞争和迎接挑战的高素质跨世纪人才。

三、可持续发展为地理素质教育提供了发挥优势的舞台

素质教育地理教学 篇10

一、创新理念,转变观念,为推进素质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在当前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着一个思想障碍,就是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创新,以往沿袭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学生在考试中获取高分而开展教学工作的片面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没有面向大多数学生,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没有兼顾学生能力和心理发展,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家提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素质教育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全体性、基础性及发展性等方面。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形成全面的人才观与学生观。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敢于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敢于实践。学生在地理知识测试中获得高分不是地理学科教学的全部与最终目标,通过地理教育教学活动,所有学生在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形成和地理基本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才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与任务。

二、注重学习,提高素质,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要有一批具有全面素质的课任教师,所有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都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完成的。因此,有效提高广大地理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要提升文化素养。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有效胜任素质教育工作。新课程理念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全面理解、掌握初中地理教材、地理学科教学大纲的有关内容与具体要求,而且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充实地理信息,适应时代发展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其次,教师要强化业务学习。教师不仅要加强地理教研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教学常规,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要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学历,完善知识结构,为胜任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最后,教师要提高师德。教师的师德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参照标准,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注定了师德标准要远远高于一般的道德标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师要有勤奋的工作精神,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调整要求,灵活安排,为推进素质教育确定目标体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分强调教学大纲规定的一般教学要求,特别强化知识点教学。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培养能力与情感,实现全面发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强化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观念、地理思想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在初中阶段,地理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传授和培养学生系统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等。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展实际和素质教育要求,抵制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科学地调整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初中地理教学走上更科学、全面的发展轨道。

四、争取重视,拓展空间,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效载体

由于初中地理不是中考主要科目,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只讲授大纲上的主要内容,能少讲或不讲就少讲或不讲,破坏了地理知识的完整性,将地理课本变得面目全非。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将地理学科当做副科,对地理知识缺乏学习兴趣与探究的积极性,不求甚解,更谈不上阅读地理书籍增加知识量了,结果地理教学内容没有全面讲授,教学任务没有全面完成,学生的地理知识匮乏,没有形成系统能力。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地理教学迎来了极大的机遇,广大地理教师应抢抓机遇,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地理学科教学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条件的改善,确保开足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地理课本,对学生进行完整系统地理知识的传授。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地理学习空间,并在地理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学生学习的载体,采取编辑校本课程等方式拓宽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的地理能力,开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改进设备,优化方法,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能力

开展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基本途径,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靠传统陈旧的教法是不能胜任的,必须在改进教法方面进行探究,用科学、高效、互动的教学方法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现代地理课堂教学要倡导采用开放的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重要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双边活动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要让学生手、脑、眼并用,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加强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例如可以举办地理科普讲座、知识抢答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等,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不足,这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谈素质教育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11

一、改变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要实现素质教育,迫切的任务是把老师的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旧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二是放任教学。一些学校和老师在思想上不重视地理,有时甚至连教学时间都不能保证,从而出现了“放任教学”的现象。由于现行体制上的因素,学校和老师都不重视地理教学,不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在课堂上,老师成了45分钟维持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地理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地理教学的地位和功能的片面认识,把地理当作闲科,在高中开设地理课是应付体制上的需要,没有把地理教学讲坛当作是培养人、造就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阵地看待。因此,地理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全面更新老师的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意识,使老师达成以下共识:①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②懂得中学地理教学要依据《教育法》所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各种能力,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③中学地理教学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公民的基础。地理教师只有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才有可能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切实地推行素质教育。

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情感

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是学习进步的基础。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是学好地理的关键。要注意培养学生浓厚的地理兴趣。为了使学生不盲目、被动地学习地理,应注意运用丰富、生动的实例来讲述地理课所学习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现代化建设的密切关系。然后巧设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另外,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创设地理意境,也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太可能亲自经历的,甚至有些地理事实比较枯燥,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清晰、准确,而且要运用语言的艺术,发挥创造性,尽量把死材料讲活,创设地理意境,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如同亲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从而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会随之在潜移默化中增长。

为了使地理课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的形象记忆,在教学上应多运用直观教学法,因为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运用地图、幻灯、投影和录像等直观的教学工具,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老师在上课时应边讲边板示图。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动机,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推理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1.巧设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老师要善于发现并找出新旧知识的交叉点,然后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又复习巩固原有的知识,使学生养成了联系新旧知识解问题的习惯。

2.培养学生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有机结合能力。在启发式教学当中,大多数老师都比较注重引导学生的正向思维,而忽视学生的逆向思维的开发。其实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的地理推理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已知的地理因素、地理规律、地理特征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理出另一个新的地理原理。

四、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

高中地理的教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成分,在地理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加强德育的渗透,老师要善于发现教材隐含的政治思想教学因素,充分利用教材内在的德育素材,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我国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名的比较,增强学生的人口意识;通过介绍我国优越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通过介绍世界环境污染的原因,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我国地理环境的不利因素:如自然灾害频繁等,让学生在理解国情的同时,学习抗洪战士伟大的抗洪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小议地理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篇12

一、适合地理课堂推行素质教育的几种方法

(1) 巧施情感教育注重引导方法。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以心交心, 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提高教育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在给学生讲课时, 先设置几个问题, 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 再在黑板画上相关的图形, 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 他们都会踊跃发言。能力高超的教师, 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 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 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起来了。

比如, 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 而非流于形式, 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等, 具有视听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 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 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 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设疑推进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 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 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积极让学生动手操作, 可以培养学生地理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 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 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 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4) 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可用野外观察法。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 不重视实践能力, 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 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 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需的, 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需的。

二、地理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应注意的事项

上一篇:低电压穿越能力下一篇:体会课堂中的数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