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

2024-06-29

论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共8篇)

论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 篇1

论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走向。同时,也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

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二)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四)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一)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三)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

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

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劳动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

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矗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二)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

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是关系到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

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要求。

论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 篇2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一) 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 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 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 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 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二) 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 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 为人和善, 言行一致, 文明礼貌, 不损人利己, 不投机取巧, 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三)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 靠学生之间的合作, 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 才有凝聚人心,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 热爱集体, 为集体争荣誉, 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 尊重人, 理解人, 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 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 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四) 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 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必须具备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 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五)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一) 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 通过体育教学手段, 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 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 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 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 编排徒手操, 设计场地, 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 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三) 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

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 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 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 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四) 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 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 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 提高身体活动机能, 养成卫生习惯, 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 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一) 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 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 增强体质, 提高各项身体素质, 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学会自我保护, 提高自理自控能力, 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 培养学生健身锻炼, 为终身体育

打好基础,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 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

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 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 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 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 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二) 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

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 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发挥学生的特长, 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 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 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劳动, 在劳动中磨炼意志, 得到锻炼, 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一) 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 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 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 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二) 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

论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3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一)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二)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四)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過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一)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三)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

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浅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4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升学,其核心是淘汰式的片面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不同,它切实反映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要教会

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如何健体、如何生活、如何审美等,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在各方面打好基础。

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它首先要承担“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历史任务。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较死板,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考试以语法知识为主。教学中严重地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致使有些在高考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比较差。大部分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以后,仍失望地发现自己听不懂,说不好,读不快,写不出。由此看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难以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呢?具体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呢?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

一、培养语言素质

总的来说,语言素质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语言教学的目的来看,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应当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前,我们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理解不够全面,教学实践也有偏差,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操练,忽视对语言意义的掌握和运用。其实语言知识只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在使用语言时,除要遵循语言的构成规则外,还应遵循语言的使用规则。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和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一定情景中的具体运用。

具体来说,交际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语言能力主要指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体系,能辨别和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它强调使用语言的准确性。语用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即席表达能力和话语能力,它强调使用语言的流利性和得体性。社会语言能力是指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懂得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比较重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强调使用语言的得体性。即席表达能力指在真实的(而不是模拟的)情景中即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填补信息沟,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比较强调交际情景的真实性。因为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交际才具有实际意义和有效性。话语能力指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得体地使用上下文意思连贯的话,而不仅是孤立的句子,强调使用语言的流利性和连贯性。

为了培养上述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是整个交际能力的基础。学语言和学游泳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游泳教练只教给学生游泳的知识和要领,而不让学生下水练习,学生永远也学不会游泳。但是,如果一开始就把初学游泳的孩子扔到大海里去,任其自生自灭,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学到游泳的本领。因此,语法教学要体现交际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用中学”,不但要“活学”,而且要“活用”。所谓“活用”就是将语言结构运用到一定的语言情景中去。因此,语言形式不再是以机械的、枯燥的、无意义的形式来教学,而是通过丰富多样的、直观的、真实的、交际化的形式来教学。

(二)英语和母语的关系

培养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以往教师在英语课堂里使用汉语太多,再加上课下缺乏英语学习环境,有些学生不得不使用汉语语音去标注英语单词的读音。在造句时,学生往往依照汉语表达习惯去造英语句子,结果说出来的句子不伦不类。学生在实际表达中,由于情不自禁地寻求汉语的帮助,先把要表达的想法在大脑中通过汉语译成英文,然后再说出来,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把英语和要表达的事物直接相联系,让学生直接理解、直接记忆;第二,用英语教英语,让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英语,直接用英语下指令去做事情;第三,尽量使用英语,但必要时使用汉语。适当使用汉语是必要的,进行适当的汉英对比也是必要的,但是不宜过多。

(三)听读和说写的关系

听、说、读、写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四者相辅相成,在交际中缺一不可。四者的功能各不相同,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若要实现高效的输出,一定要有大量的输入做保

证。因此,让学生多听多读是培养交际能力的根本途径。高中大纲规定:“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种做法已经被证明是符合我国英语教学实际的。

以往的阅读教学方法肢解课文,着重语言分析,忽视整体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阅读教学方法亟待改革。首先,我们应当重新认识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当代外语教

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获取信息;二是学习语言知识;三是获得阅读的技能。为达到这些目的,新的阅读教学理论建议采用下列步骤进行阅读整体教学:

步骤一:阅读前

1.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背景;

2.教学一部分有碍课文理解的生词(留一部分生词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

3.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

4.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

步骤二:阅读中

1.快速阅读课文(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2.提问好、中、差学生回答指导性问题;

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实;

4.仔细阅读;

5.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

步骤三:阅读后

1.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讲解语言要点和新语言现象。同时,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鼓励学生提问题;

2.做大纲所要求掌握语言知识的练习;

3.帮助学生分析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

4.语言运用。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

阅读整体教学是将三个不同的阅读教学目的统一于一个教学过程中,将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统一起来。

二、培养文化素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此,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如果一个人只学语言不学文化,那么他很难学好该语言。关于文化内容有人用大写的文化(Culture)和小写的文化(culture)来表示。大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小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禁忌幽默、风土人情等。

学习一个民族的文化知识不仅有助于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习该民族的语言。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文化知识,要使学生在交际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恰当的话,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尽量减少交际错误。交际错误可分为两种:一是语言错误,二是文化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文化错误往往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语言知识,而且要教文化知识。

三、培养思想素质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这一要求,实际上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日常英语教学当中。思想素质教育主要指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思想情感教育等。

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学习和了解外国,而且也担负着宣传自己、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任务,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外部世界。一方面要防止唯我独尊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西方颓废文化的侵蚀,决不可盲目推崇。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思想品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思想品德包括义务感、责任感、诚实、正直、守信、自尊等心理品质。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广泛的教学内容,借助中外优秀文化传统、杰出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准则,履行道德义务。同时,我们应当通过学生对有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口、环境、生态、能源、法制、灾害、饥饿、贫困等当今热点问题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并保持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情绪、心态和行为。因此,要教育学生对待自己要自爱、自尊,而不自贱、自卑;对生活要自信、自强,不要自暴自弃,游戏人生;对他人要真诚、热情,而不虚伪、冷漠;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努力,而不轻率、漫不经心。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使命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情感教育不能光靠华丽、空洞的词藻,要靠自己身体力行,以真心才能换真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四、培养自学能力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而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其它更多的知识,包括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只能靠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者终生学习。难怪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体。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爱好、兴趣等。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变换课堂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比如,在教学语法时,教师可通过设计情景,使学生在试图理解新语言现象的过程中去悟出语言规律,给学生一次思考的机会,一个”跳摘“的尝试。有位教师说得好:教师交给学生的应当是一把打开宝库的金钥匙,而不是金山和银山。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学了几年英语以后,还要教师领读单词,还要由教师逐句把课文译成汉语;不少学生只会认读课文,而对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则看不懂或阅读速度很慢;很多学生可以背诵不少句型和语法规则,但在说和写英语时却错误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当有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主动预习,发现问题;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维,解决问题;课下主动复习,总结和归纳,加强记忆;学习单词能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听英语要勤听、多听、会听;说英语要勤说、多说、敢说;读英语要多读、快读;写英语要多写、常写等。

(三)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一刀切,而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充分培养个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天赋各有不同,学习方法、目的和动机也不一样。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教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具体帮助。课堂上,表扬学习进步的学生,同时更要关心和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进步。其次,教师还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阶段来培养。例如,初中学生往往满足于歌曲、游戏、表演等引起的表层兴趣;高中生则不然,因为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表层的认知兴趣,而是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智力兴趣,渴望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来获取知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为此,教师应为他们设计一些交际性比较强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调查、解题、讨论、辩论、采访等。

五、开发学习潜能

开发学习潜能是各学科统一的教学目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发学习潜能主要指开发学生的智力。智力是能力的一部分。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指适合多种活动要求、为人所共有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像等能力。开发学习潜能是发展个性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呢?

(一)培养观察力

英语学习主要靠模仿,模仿的前提是观察。在课堂上,教师是第一模仿对象,即第一观察对象。比如,在口语教学中,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发音和发音时的口型,并认真模仿教师说英语时的语音、语调、表情和动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作为榜样的作用很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做到以下几点:1.在教学生词时应尽量使用实物、图片、电化教学设备等,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直接理解和记忆词义;2.在教学句型结构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例句,自己发现英语结构的内在联系以及英汉结构之间的差异;3.在课文教学中,可采用Top-down阅读理解方式,即先语篇理解,后句子理解,最后单词和短语理解。这就意味着阅读不再是以生词和语法学习为开端(这种方法叫Bottom-up),而是让学生首先站在语篇的高度上,纵观全文的结构和内容,通过自身观察,试图通过语境进行猜测和理解,并发现新的语言现象和生词。

(二)培养注意力

乌申斯基在谈到注意力的作用时说:”注意是一扇门,一切来自外部世界的刚刚进入人的心灵的东西都要从它那里通过。"注意力不仅对丰富语言知识、训练技能有意义,而且对发展个性也有意义。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往往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不清楚、不理解或枯燥乏味的内容和形式上来,他们会迅速地被其它事物所吸引,从而转移注意力。即使一项富有趣味的活动,如果进行得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疲倦,注意力也会分散。因此,为了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兴趣是唤起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艺术性语言、戏剧化表演、富有悬念的提问等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三)培养记忆力

记忆是人们对经验反映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识记的方法很重要,它直接影响着遗忘的过程。通过无意义识记(即死记硬背)得来的东西容易忘掉,而通过理解识记得来的东西则能保持长久。由此可见,影响识记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识记的特点来安排教学活动。比如,在教学生词和语法时,多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在呈现新的语言现象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以旧代新,新旧对比,促进学生的对比记忆;把相关的教学内容集中呈现,如集中识词,培养学生的联想记忆。

记忆的过程就是同遗忘进行斗争的过程。因此,为了保持记忆,必须不断地进行复习与巩固。研究表明: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若在学习之后8天内不及时复习,就会遗忘40—70%的内容;倘若学生能在学习中合理地安排三次复习,即在第三天、第四天和第八天进行复习,就能保持95%以上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让学生及时复习,是帮助学生记忆的有效手段。除了每节课有复习外,课下也应有复习。在复习中提倡分散复习和尝试回忆。尝试回忆是在基本内容掌握后,尽早试背,发现难点和问题所在,以加强下一步学习的针对性。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运用语言,使其所学语言知识对其日常生活行为发生影响。因为凡是纳入个人生活之中,并对人始终具有意义的内容是不大容易遗忘的,而且通过熟练运用,最终会使其成为自己语言机制的一部分。

(四)培养思维力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是认知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说,思维能力已趋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仍过多地依赖直观动作思维和直观形象思维,因此教学多用直观手段,以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然而,高中生能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逻辑思维。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初中已形成对英语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启发他们思考,经过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形成新的概念。除课堂教学外,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也是增长学生创造才干不可缺少的途径。

(五)培养想像力

想像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积极想像是改造周围事物的创造活动的条件。创造想像常常表现为幻想,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其个性发展的需要。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幻想都是人的最可贵的品质。在英语学习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而且要激发学生大胆地想像和思维。例如,学习一段对话时,让学生想像对话发生的情景,并通过想像表演对话。在读一篇课文之前,让学生根据课文标题展开想像,预测作者所写的内容,以及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另外,对文章所涉及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想像和讨论,找出一些可能性的解决办法。在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大胆设想和模拟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经过、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故事的前因后果等等。作为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大胆想像,而且要保护他们想像的积极性,帮助印证或实现他们想像的结果。

本文仅从语言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自学能力和学习潜能等五个方面谈了一些个人粗浅的认识。实际上,这个题目很大,它的内涵很丰富,内容很广泛,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与同行们共同探讨。我相信,随着新的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实施,随着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定能通过英语教学促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资料:

1.班华主编:《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戚长福等译:《年龄和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论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 篇5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这应该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也是学生成长中坚实的塔基。笔者身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深切感受到,小学生接触到事物相对较少,以课本养课,大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改变步子缓慢,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尤其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教育手段的传统性、学生知识面的相对狭窄,因此导致了教育教学效果低下,对于知识性、工具性、实践性较强的语文教学更是一个瓶颈。虽然,网络、有限的多媒体设备、光盘以及逐年增加的图书给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条件,但是素质教育跟不上,仍然谈不上高效。另外,学生学习方法、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培养的缺失,导致学生身心负担加重,何谈“减负”。下面我就小学的语文教学浅谈实施素质教育的看法。

一、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当从教师自身开始,教师必须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思想

虽然考试制度暂时还改变不了,我们不得不考虑,但也不能一味的为了应试。语文有着本质和规律,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才是教学目的,关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培养学生虚心听讲,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使学生学习轻松愉悦。

如识字教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给方法,培养能力。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变被动的“要我识字”为主动的“我要识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其教学规律是,首先教会学生汉语拼音,使学生掌握自学字音的工具;其次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独体字,再次让学生掌握自学字形的工具;再是按音序、部首查字典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理解字义的工具。要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培养学生独立掌握字的音、形、义的能力,提高识字效果。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走进开放的课堂教学

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但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就是很好的课堂,我们的语言也可描绘美好的画面,引领学生体会感悟。如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这里风景独好”。学了一个词、一个句子、一篇课文、一个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看、听、验、品,然后研究创新、出新品,注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机制。应发挥广阔的大自然和生活的天地的优势,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教育者提出,“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老师应该指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指导他们观察、想象;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提供了机会,老师应该适时地指导小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所以有效地结合实际生活,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训练,同样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样也能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丰富的联想与创新生活必须的一种本领。有了这样本领,学生必将终身受益。学了一篇课文,让学生联想大自然、家乡等相似之处;学了一个新词让学生与生活实践进行结合,这样便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知道要去哪里寻找什么。

四、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改变传统教学,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倡采用教师因材施教,学生互帮互助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恰当运用小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由讨论,由组员集中意见,选取组长发言,组长人员轮流更换,在评价时尽量从小组整体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使学生全体参与,从而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避免两极分化。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定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使小学语文教学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我们喜欢《素质教育博览》.素质教育博览,2002年08期

[2]常景如.《浅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2000年

[3]瞿薇.《“引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六盘水日报,2010年

[4]张民选,王正平主编.《素质教育与上海教育发展》.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5]胡寅生主编.《小学教育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论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 篇6

摘要:小学体育课不仅需要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而且教师还有责任加强学生应急救护能力。对小学生进行应急救护教育, 可以增强学生应对突发情况能力, 对创造安全课堂、快乐课堂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小学体育课教学角度, 浅谈进行应急救护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应急救护教育; 小学体育; 救护意识;

小学体育是学生增强体质的必修学科, 但是鉴于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 加上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加强学生应急救护教育也是科学体育的要求。小学体育老师在施教的过程中, 除了自身要做到严防意外事故发生之外, 还需要加强学生应急救护的意识和技能。在事故没有发生之前, 要做好准备, 防止事故发生。一旦发生事故, 也需要有能力积极处理事故, 防止伤害加深。

一、小学体育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小学体育课堂意外事故的发生, 往往是多个因素造成的,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 要做好预防工作, 将“危险苗头”掐灭。

小学体育老师要规范课堂纪律。体育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 体育课具有很大的自由性与开放性且有身体对抗性。小学老师要随时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如有的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喜欢与同学打闹, 甚至相互丢石子, 老师发现应当立即制止并且进行思想教育, 以免学生发生砸伤等意外伤害。

小学体育老师应当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部分体育课堂意外事故的发生, 主要由于学生体能不达标所致。部分学生的体能跟不上, 抗负荷能力不足, 于是出现拉伤、挫伤等情况。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体能情况, 进行专项训练, 提高学生应急能力。

进行小学体育教学之前, 老师应该检查好体育器材和场地。有些体育器材由于时间和人为的关系出现损害, 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很大的安全危险。老师上课之前要看看器材是否完好, 有无生锈、损害情况。

二、小学体育教育需加强学生应急救护意识

意识影响人的行为, 不能要求体育老师时时陪在学生身边, 所以增强学生应急救护意识很重要。学生安全意识增强, 即便在体育课外, 也可以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

小学体育老师在上课时, 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训练。可以从安全教育问答以及安全案例讲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增强学生应急救护意识。体育老师经常性对学生进行口头或者实际安全案例教育, 可以加深学生印象, 潜移默化地对危险产生警惕心理。

除了安全教育之外, 体育老师还需要加强体育活动、游戏规则的正确示范。比如, 器材使用规则、游戏的安全预防事项等, 对学生进行长期规范性培养, 促使学生安全意识增强。

增强学生应对紧急情况心理素质, 面对突发风险, 保持镇定, 不能惊慌失措。这是一项长期的过程,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 需要体育老师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言传身教。体育老师自身面对紧急情况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处理问题时的状态。小学生自身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与学习能力, 老师自身过硬的应急心理素质可以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可以说, 老师营救救护意识的强弱影响到学生的应急救护意识。

三、小学体育教育应加强学生应急救护技能

增强应急救护意识目的是为了防止意外发生, 但是如果意外发生之后, 处理突发事件还需要具体的应急救护技能。只有具备一定的应急救护技能, 才可以令自身在体育教育发现意外时应对自如, 最终塑造更为理想化的体育教育情况。

小学体育老师加强学生应急救护技能的方法多样, 告诉学生面对不同的紧急情况, 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办法。比如, 遇到火灾拨打119求救电话, 遇到动物咬人等情况, 需要去医院打破伤风针;遇到意外伤害事件, 需要打110报警以及120进行紧急救护, 并且告诉学生不同的注意点和处理要点。

小学体育老师需要加强学生常见突发状况的处理技能。比如, 在游泳课堂上, 教授学生人工呼吸办法, 并且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老师再针对学生的学生进行指点评价。除了人工呼吸办法之外, 还可以教授学生心肺复苏术、还有紧急止血、包扎等家庭应急救助办法。另外, 还有常见的野外求助办法, 简单的生存技能。

除此之外, 小学体育老师还可以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应急救助演习。比如, 利用课堂时间,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火灾逃生演习, 先和学生讲解安全理论, 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逃生操作。在演习的过程中, 可以请专业的消防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评价与纠正, 加深学生紧急逃生技能。相信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应急救护技能的加强, 一定能够带给小学体育教学更为理想的教学现状。

四、结论

应急救护教育是小学体育老师进行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重要性不能忽视。小学体育老师需要在体育课堂上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对学生课堂活动加以规范和约束, 检查器械安全性, 将风险降到最低。除此之外, 具体的应急救护措施和技能不能忽视, 传授学生紧急止血等方法, 让学生面对野外、家庭以及户外紧急情况时知道如何处理, 从意识到能力上加强学生应急救护教育。

参考文献

论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7

1.1 体育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仅要求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 也要求其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面对这种形势,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

1.2 体育教学是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更加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面对这种形势, 高职院校应该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环节, 通过设置体育课,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 还可以使学生领略到体育精神的内涵,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大锅饭”式的课程编排

诸多的高等院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 经常将不同专业的同学编排到一起上课, 如此虽然编排课程比较便利, 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但是对教师编制课程内容的要求是很高的, 很难把握课程重点。特别是一些学校采用选课系统, 如果把体育专业的学生和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教学, 那么应该如何开展课程?所以“大锅饭”式的课程编排给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带来很多困扰, 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2.2 教学内容非常单一

我国作为运动项目的素材非常有限,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的基础内容经常只有长短跑、简单的压腿伸展等练习, 特色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够深入, 这种情况就造成对体育感兴趣的一些同学发现在体育课上根本学不到什么实际的内容, 渐渐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 从而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 不仅阻碍了学生体育运动水平的提升, 也极大的浪费了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

3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板块, 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在素质教育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3.1 体育教学具有发展性

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素质与能力, 不断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同时引导学生把体育课程的技术要领拓展至文化学科, 比如可以运用物理的抛物线原理选择投掷项目的角度、运用数学的两点间直线最短原理可以知道短跑要跑直线等, 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 自觉地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自我完善。

3.2 体育教学具有未来性

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 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体育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科学的运动方式和方法, 保证身心健康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学习、工作和生活。在体育教学中就有大量的比赛竞争、达标、技能测评等内容, 能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争取胜利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更能适应未来社会。

4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建议

4.1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把素质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应该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把素质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基础性和全面性, 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学生会学习、会探索、能创新。

4.2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

体育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通过学校体育, 可以熏陶学生的体育文化, 提高文化素养。通过体育教学, 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体育的真正含义和作用, 更加懂得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身体, 也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真正意识到保持强健体魄的重要性, 进而为培养其他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 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科学性的揭示,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手段和锻炼方法内涵的理解, 在锻炼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会更加具有个性特点, 进而创造性地运用体育知识, 进一步将素质教育的成果发扬光大。

4.3 不断改善教育方法, 优化教学课程内容

以增强学生能力、体质及终身体育为目的, 体育教学内容应增加一些健身效果较好、简单易学、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年龄的内容, 同时删去不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项目。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拓宽视野, 适应时代的进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的要求,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根据教学目标大胆开发教学资源, 选择一些新兴运动项目为教学内容, 让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运动项目。同时增加一些保健知识的传授, 以适应新时代对体育教学的新要求。

4.4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 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优良的心理素质。要有进取意识,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改善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5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5.1 突出学生职业化特色的路径

按照学生专业类别进行课程的编订和班级设置, 针对专业特色与职业特色规划课程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 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也应当与其今后的职业特点相契合。对学生的职业前景要有恰当地分析, 为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体育课套餐”;展开各个专业相对应的体育课程的教学, 尽量拓展休闲类体育项目, 以契合学生的职业特色。

5.2 增强体育教育的实用性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现代化企业的要求, 职业劳动对人的身心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各种新兴的职业不断出现, 其要求的职业素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刚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体很塑性很强,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锻炼, 如此可有效地增强学生职业体能, 预防各类职业病的发生。

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索还处于起始阶段, 许多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涵非常丰富, 要求我们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学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 充分把握体育教学的特点, 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摘要: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 体现时代高要求。体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和德育、智育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方面有着深远意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是国家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而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突出职业性、实践性。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体育教学,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论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 篇8

关键词:情感 热爱 和谐 揣摩 鼓励 激励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體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据美国《时代》周刊引用最新的脑部研究报告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而是情感。因为能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较易做出成绩。人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它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方面。 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既有信号功能,又有动力、感染等功能。 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发挥出来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示范动作演示授课时,语言生动、形象、有趣,示范动作准确、优美,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所学动作技术概念的理解。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对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发动和调节的作用。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增力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减力的。前者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如情绪好时便记得快、领会深,就是较难的动作,做起来也感到容易,而情绪不好的,便出现记忆困难,思维迟钝,连平时已掌握的动作也做不好,通常能克服的困难、能超越的障碍也克服不了,超越不了,因而有可能导致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个体的情感具有对他人的情感施加影响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可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情感的上述功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调动这些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诸方面着手进行:

一、要热爱学生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

二、要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三、兴趣、爱好是心理学范畴的课题,在诸多心理学专著与教材中均有论述,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无疑也应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同其它文化课一样体育教学也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

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它是作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环节。

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三基”,具体目标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其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而体育课却有各种类型的课,应根据各种类型课的特点与任务要求进行组织上课。具体衡量一堂课的质量,总的应从这次课的类型与具体课的任务考虑,而评定整个体育课的质量,却离不开学校体育课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所占的地位作用这个大前提,因此确定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方向,首先,就应明确学校体育课在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或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建立相适应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再具体深入研究学校体育课的上法。

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但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这样,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矗能力同兴趣、爱好和习惯一样,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的,能力同兴趣、爱好、习惯虽有上述的共同点互相联系之外,但仍有严格的区别,而不能相互代替。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共同实现之,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于奏效。

学校的体育课是按国家教委颁布的统编的体育教学大纲上课,完成该大纲的教学任务已十分繁重,体育教师在此条件下怎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改进组织教法,并同课外相配合,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和习惯。

四、营造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情绪低落往往导致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如在器械体操的教学训练中,有的学生或因未掌握动作要领,或因身体素质差、技术基础差,或因近日有不顺心的事,情绪低落,精神不集中,练习起来很可能动作不准确,或完成不了动作。这时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并加以引导和鼓励,他很可能就会集中精神,仔细揣摩动作要领,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所学动作;反之,如果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自卑感,使他丧失信心,或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产生反感,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这种情绪中再进行练习便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如从单、双杠、高低扛上摔下)。

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关怀、体贴、 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差、体质较差的学生,要多于鼓励、帮助和支持。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都应将不良情绪甩到教室、训练场外,要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地走进课室和训练场馆,让整堂体育课、训练课沐浴在和煦春风之中。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得有味,欲罢不能;怎样才能营造这种良好气氛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应在课前检查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教师也是人,人就都有七情六欲,在生活中教师也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绪肯定不良。所以课前教师一定要先检查自己的情绪,发现情绪不良时,一定要理智地进行克制,及时调整情绪。

2、布置整洁、优美的训练场地。训练场地整洁优美,能给人以美感,使人心情愉快,增强练习或训练的欲望。

3、做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体育动作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健康美、造型美、动态美、节奏美等。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示范动作做得准确优美,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4、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动听的语调感染学生。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形成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讲解时,除了讲动作要领外,还可介绍所学动作的健身、健美作用,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如勇敢、果断、不怕因难等)的作用以及审美价值。教师的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有时可穿插些幽默的语言,语调要亲切、动听,注意抑扬顿挫,注意节奏。教师的讲解切忌背书般的平铺直叙、枯燥乏味,更不能在课堂上讲粗口、骂学生和讽刺挖苦学生,因为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使师生关系恶化。

5、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仪表美、行为美。体育教学中教师着装应该整齐、清洁、朴素大方,仪表、动作都要注意一个"美"字。要落落大方、精神抖擞,又要显示威严,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要中规中矩、一投手一举脚都要给学生一个美的感觉,让学生感到羨慕,这就能用教师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要善于让不同水平、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领略到成功的愉快。在一个班或一个运动队中,学生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接受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该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因材施教,以调动全班学生或全队队员的学习积极性。训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人与人之间略有差异,如基础好、起点高的,可以给他"开小灶",增加训练内容或训练量,某项(如柔韧性)身体素质差的可适当增加这一方面的训练内容。在课堂提问时,一些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答得准确的问题可以让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则让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当回答不合要求时,要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并和属地指出其不足之处或谬误之处,给予适当的鼓励,切勿过多地指责和苛刻的批评。让学生出来演练动作也应如此,演练得好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不能

自满,对演练不成功或动作不规范者,要地指出什么地方不够规范,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增强他们的信心。

上一篇:食堂管理员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带词字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