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共11篇)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1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通过学习冯建军教授的《生命与教育》第二章“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我深有感触:当前我们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其原因是目前功利主义教育和唯科学主义教育盛行。功利主义教育使社会、家庭、教育者在对待孩子教育的评判标准上达成了惊人的一致性: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人”,而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将来的“材”和 “器”。社会评价教育是否成功往往注重毕业生是否能掌握一定的技术,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所以现在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国的当代教育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家庭评价教育是否成功往往注重孩子能否凭借一技之长来该变生存状态,诸如某某人家小孩考取了清华、北大,某某人家小孩现在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几十万;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个学校教育是否成功往往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如何。这一切导致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使教育成为社会需要的工具,导致了人性的虚无,导致人本体性的存在价值完全被抹杀,导致目前社会道德水准和人文精神的急剧下降。即使现在学校教育中普遍被公认的人文学科,诸如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学也已经严重脱离人文的轨道,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学校教育重视人文教育迫在眉睫。作为学校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学科——语文学科,它承担着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任务,更承担着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和完善的重任。因此,改变只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一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自己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谈一些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教育的不成熟的想法。
一、立足课堂教学,挖掘人文教育的元素
1、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元素。
语文教材是学生成长的导师。我觉得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就非常重视人文性,而淡化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有利于我们教师帮助学生从一个单元的学习中领悟诸如尊重生命、珍惜真情、弘扬个性、关注民俗、积极进取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新教材中这样的课文比比皆是。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季羡林的《幽径悲剧》、莫怀戚的《散步》、刘心武的《错过》、刘绍
棠的《本命年的回想》等等。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好的语文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2、重视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以现代文学“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为例,他们的作品命名和笔名的选定,就是中学生人生教科书。譬如:《呐喊》、《子夜》、《雷雨》等作品集的命名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和象征符号;范仲淹、欧阳修少年时的磨难铸就他们高尚的情操,诸如此类的人文资源,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学习必要的文学常识,了解相应的写作背景,为学生阅读名著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文学背景,有利于他们在课内课外更好地鉴赏和品味文学名著,掌握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和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
3、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人文教育往往贯穿于认知教学中以体验感悟主要活动的教学环节中,所谓“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我们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结合相关历史、社会背景,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去品味经典范文,在细嚼慢咽、反复吟咏中,体味、玩赏语言。学生只有对语言这个工具掌握好了,才能有助于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才能使人类文明的精华流淌到学生的心田,进而塑造学生心灵,哺育学生成长。
二、重视课外阅读,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读书上,读古诗读古文,读时文读名著,读传记读人生。真正感受文本,感受语文。
1、诵读古诗词。唐诗宋词中,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友好和睦、忧国忧民、建功立业、坚持和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和投降、英勇献身、安邦治国、鞭挞黑暗、同情人民、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热爱自然、珍重友谊、珍惜时间、人生哲理、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这些思想精神,与学校的德育内容是一致的。学习唐诗宋词能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感化。
2、关注当代名家名作。当代作家如贾平凹、莫言、叶辛、余华、苏童、刘震云、史铁生等,大都显示出大师或准大师的手笔。他们的一批代表作品,视角独特,主旨深邃,语言鲜活,是不可多得的人
文景观。近年中高考选用了许多的文质兼美的散文、随笔等作为阅读材料,这些作品关注人文,颂扬善人、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因此,语文教学应贯注进文学的当代性,树立当代意识。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当代文学更多的引进到语文课堂,援引当代文学的例子,用这样的语言活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鉴赏能力。
3、广泛涉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除感性的文学形象的潜移默化外,还须拓宽视野,阅读纯文学以外的书籍。《标准》“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列出的书单,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等,此外还提及“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推荐的倾向性是明显的偏重文学。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谓“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只能是残缺不全的。
三、密切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师生交往是学生人文精神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激活、丰富、浸润的过程。教师是人文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在课堂内外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个性。绝不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总是以欣赏的、亲切的态度激励、夸奖学生,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有人文精神。
此外,我们还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如:书法、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化常识等,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要利用活动课程实践性原则,可组织读书会、诵读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社团,通过文学讲座、读书、讨论、参观、访问、考察等方式积极开展活动,以此为根基,引导学生兼收并蓄地了解和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学习的人文氛围,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所以,语文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积极通过读书和上网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掌握足够的人文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得心应手,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要把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保持教学个性,通过自己的个性魅力去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切实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求。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2
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达到这一目的, 古代的教育家们不仅把体育作为一种“游戏”之戏, 更是将其作为一种培养人的高尚品质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人文关怀的手段和途径。孔子六艺教学中的“射”和“御”, 不仅是培养学生竞技体育的能力, 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仁”和“礼”的风范。同样, 现代体育教育也贯穿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与人文关怀。
一、融思想教育于体育活动中
思想教育是人文关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练习中, 必须按照体育教学规律, 制定一些具有障碍、次数、距离、高度、时间等一系列特定要求与限制的练习 (竞赛有更明确的规则) , 使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置于规则范畴的限制之中, 并使他们乐意接受和自觉服从, 而且这些规则与限制又是在平等、严肃、公正的条件下进行, 并对投机和犯规的行为进行判罚。学生经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 对养成规范性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脑体并用, 也就是说思维与肢体、意识与动作、理论与实践自然和谐地结合, 有着形象、直观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 尤其是对抗性很强的状态下, 学生有可能产生傲慢无礼、言词冒犯、肢体冲撞等意识失控的表现, 这些都是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要让强者领悟到体育追求的是力与美的境界, 是要培养勇敢、担当、正义、友善的谦谦君子, 而不是恃强凌弱的匹夫;要让弱者知道, 体育可以让人坚强、自信, 敢于面对挫折, 敢于战胜自我、超越他人。让强者领略人文精神, 让弱者感受人文关怀, 是体育的思想教育之核心。
二、在体育运动中进行爱的教育与仁的关怀
人文教育首先是“仁”的教育,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 因此“仁”的教育也就是爱的教育。人文关怀首先是仁慈的关怀, 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尊重。体育出现的初衷就是以竞技代替战争, 代替杀戮, 体现仁爱思想。体育竞技中的众生平等的思想就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是对人的关怀。但是, 如何培养仁爱之心, 正确地理解仁爱, 科学地锻炼体态, 让学生在协作与对抗中增进友谊, 耐受挫折, 学会感恩, 是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体育教学中爱的教育和仁的关怀, 就是推小及大, 推己及人, 从为自己、为班级、为学校的荣誉而拼搏, 到为国家、为民族的崛起而喝彩、自豪, 再到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运动员的出色表现而叫好, 这就是一个仁与美的教育与关怀。
三、弘扬体育教师的人文主义
“人文”一词, 始见于《周易·贲卦·彖传》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句。隋唐间著名的经学家孔颖达在他的《五经正义》中对“人文”解释是“诗书礼乐之谓”, 即人类所创造与表现的文化产物及文化制度。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人文主义, 在《大学》中开门见山地阐明:“大学之道, 在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这与西方的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的社会价值取向, 强调维护人性尊严, 提倡宽容, 反对暴力, 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人文主义 (humanism) 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异曲同工。当代教师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 更要注重向学生传递精神与思想, 培养高尚而卓越的社会有用之才。
教育是一项感化人的工作。体育教师的人文教育要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之上, 只有真诚的关爱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 才能形成人文教育的感情基础。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个体存在价值和要求上进的肯定, 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 也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基础。教师只有自己是“人文”的, 才可能体现对学生教育的“人文”性。爱自己以及爱学生, 是体育教师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李广柏.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4) .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文教育;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45-01
一直以来,在学校教育中,“将人文精神贯彻到教育中去”的理念在一定意义上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同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行教育改革的今天,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本质特征体现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身心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而融入“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基本发展理念,把体育和人的幸福、自由、身心和谐统一、终极价值科学地联系起来,是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学校体育中的人文教育
1、近现代学校体育忽视了人文教育。
无论是一百多年前传入我国并成为当时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兵式体操”,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增强体质,我国学校体育的主流一直是注重其生物学方面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始终在增强技术、技能方面做文章,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生理负荷、心率、脉搏曲线;最终出现全国体育教育工作者无不量脉搏的可笑局面。虽然对体育早就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认识,但是在实践操作层面,最终还是陷入了轻前者重后者的境地。
2、人类对健康的追求要求学校体育重视人文教育。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TO)提出: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更包括道德层面上的健康。只有在这四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而与人类健康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的学校体育势必要从简单的发展体力的狭隘区域和政治漩涡内走出来,改变以往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种种狭隘认识,更多地从人文的角度考虑学校体育,实现以人为本,走向以国家利益为重、关注个体和人类发展的立体层次。而原有的学校体育教学对人文教育认识的不足和实践中对学生人文教育的缺乏导致体育教学的偏失。
二、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基本特征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性人格。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健身性、休闲娱乐性,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休闲的现代健身方法和理念;培养学生主体的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能适应日益多样化、全球化的社会生活。
1、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
从教育主体和对象看,体育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其目标、内容、形式、活动方式等都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合适并体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实践和体现。
2、学校体育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公共的、基本的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学校体育人文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构成学校教育,并在其中居于基础地位,因为体乃心之基、人之本,育心育人都离不开育体。校园文化是由学校人文体育设施、制度、精神在内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其中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的人文体育是校园文化之躯和践行之道,是实践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能集中而鲜明地展现校园文化,体现精神,以及校园文化的其他方面形成有效互动,并且通过这种互动而发展。
3、学校体育人文教育内容广泛,科学教育为依托。
学校体育人文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文化世界”中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是关于认识整体发展的应用科学,是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科学,是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和哲理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为一体兼有自然、社会、人文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并广泛渗透于自然、社会、人文各学科,从而和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以它们为依托利用学校的各种特有资源开展教育活动。
4、学校体育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是体育教学和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
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人文体育教育实践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体育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启迪,领悟体育人文精神,并内化到自身素质中去;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学中做、做中学,有效地获取体育人文知识,增强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学校人文体育有效实践的主要渠道和基本保障,具有熏陶、导向、激励凝聚等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5、学校体育人文教育具有综合教育优势和功能。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4
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集中外文化传播和交流为一体的领域,不应只为语言知识#技能或等级考试而教学,同时也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它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寓人文素质教育于高职英语教学之中,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高职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有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了人文素质教育。
作为高职英语教师,我们应在实践中!设法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力争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地进行,并不断提高和完善渗透的手段和方法,真正推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5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人文精神都是其核心的内容,是一个国家国民修养水平的标志。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识字、考试,还需要具有一些精神文化的引导。这就如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而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的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面对挫折和困难,不畏惧、不害怕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改革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参考和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成为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一方面可以促进语文教育更加全面,实现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共同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改革,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及成因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是缺失的。人文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总结下来,影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因素如下:
(一)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往往只会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是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会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师缺乏人文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从根本上讲,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可以共同发展的,教师无须有所偏颇。因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促进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由于缺乏人文教育的人文意识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实施有效的人文教育,从而直接导致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怎样渗透人文性呢?
(一)国家应当不断健全教育评价制度
当前,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国家的教育评价则是通过高考来形成,各种考试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使得教师的教学也往往会以考试为标准。只要能够提升考试成绩,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是奋不顾身的,各种题海战术,各种解题技巧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模式。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国家应当不断健全考试评价制度,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改变传统仅仅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健全和发展。
(二)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需要树立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并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形成严于律己的教育精神,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促进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和发展。
(三)形成启发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单一的、过于拘泥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形成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避免标准答案式的、固定学生思维的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举办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不断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促进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论人文系统中的教育 篇6
提要:本文从系统哲学的角度对泛教育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阐述和论证。泛教育理论认为,人的生长发展是一个以人文系统为直接环境的在总体自然系统中共生的过程,这是一个现实的人的全面生成过程。教育作为人文系统的重要进化机制,它是自然系统进化到高级水平的产物,是人的生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过程与人的生长发展过程是直接统一的,教育的根本意义即在于使人成为“人”。人,诗意地生长在大地上。作为海德格尔所说的“在世之在”,人的生长发展与这世界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的生长发展过程中,作为一种人类学事实的教育现象无处不在。这是笔者的一个基本的教育信条,笔者把由此一基本信条演绎出的一种全面地解释人类教育现象的教育理论称作“泛教育论”(pan-education theory)。运用系统哲学的观点,我们对这种教育理论进行阐述和论证。
一、一个更加周全的视域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学就一直存在着一个理论视域上的重要局限性,那就是把教育概念局限在学校教育范畴以内,进而又把学校教育主要局限在知识教学之中。这种理论视域上的重要局限性已经使教育学陷入了进退维谷、自相矛盾的境地:在论及教育的理想性时,我们呼唤与渴望人的全面发展;一旦进入现实教育活动的论域,我们实际上又以理性认知取代了人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即便是在完成描述和解释人类社会中的教育现象这样一个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任务时,我们也常常因这种根本性的局限而陷入混乱:一方面我们自称“教育”学,另一方面我们又把教育分成所谓广义与狭义两种,进而还在实际上用狭义的教育概念取代了我们称之为广义教育的“教育”概念本身,最后往往连我们自己也不知所云了。这样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为我们的教育学重新确立一个更加周全的理论视城,以期其能够真正关照完整的人的全面生长发展。泛教育理论从多角度进行了拓展教育学理论视域的探索,这里我们仅从系统哲学的角度来加以论述。
教育学理论视域的局限是有其哲学基础上的一系列深刻原因的,其中之一就是近代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验自然科学及其哲学理论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基本过程中普遍潜伏着决定性的、可逆的秩序的信念,以及这种信念在纷纷急于成为“科学”的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各门学问中的普适化。以这种普遍秩序的世界观为基础,人们相信人的发展过程也同整个世界一样受某种不变的秩序支配。由于普遍存在这样的可以表述为定律的秩序,人的.发展过程自然就获得了某种可控性,或者叫做人的“可塑性”。所谓“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在其《教育学讲授纲要》的第一条中就这样写道:“教育学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其基本概念”,并且说“可塑性这一概念含有很广阔的外延。它甚至延伸到物质的元素”。①这样一来,人作为主体能动的发展实际上就被转换成了物的可改造性,教育概念也被剔除了人的生长发展的其他一切丰富内涵,只留下了源于他人的改造。所以,有人夸口说:给我十几个健康的、体格匀称的婴儿和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那么,我保证能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我想要选择的那种类型的专家。②在这种狭隘观念的基础上,杜威曾经强烈批判的那种“把教育历程错误地认为是教师告诉和学生被告诉的事体”③的教育观自然而然地为人们所认同。
如今,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已经使我们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观察自然,很多运动变化过程中的随机性、不可逆性和难以复演等特性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复杂系统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的解释模型业已提出,“秩序”信念的普适性被彻底动摇。人们“不再是用那种以机械的世界观描述出的被动呆钝的观点,而是用一种与自发的活性相关联的新的见解”来看世界。④至于人的发展的复杂性和能动性,人们的认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7
在以往的教学中, 语文教师们往往仅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人文思想的渗透。中学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起步时期, 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 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 经历单纯、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 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 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人文素养的提高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是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语文教学上一旦文化的参与减弱, 一旦成为应试的附庸, 便失去了活力。因此要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功, 还要丰厚的人文修养, 有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 这就需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将人文素养加以渗透, 笔者曾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过尝试。
一.创设情境, 优化人文氛围
和谐的教学情境, 就是充分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 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 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它通过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 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 同时情感受到陶冶。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 具体形象的描述, 恰当巧妙的比喻, 会给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情境, 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如《道士塔》一文, 意蕴深厚, 语言雅洁, 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在教学时, 重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熟谙作者所记叙的历史, 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激情, 让学生为敦煌文物的流失而感到痛心, 为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屈辱而感到愤怒。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各种媒体的运用, 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置身于地理事物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比如上《胡同文化》这一课, 很多学生没去过北京, 没有见过胡同, 只凭借文本, 很难体会北京胡同的深厚文化底蕴。可以借助媒体, 在课堂上播放北京胡同风雨变迁的图片以及和胡同有关的歌曲, 通过感官刺激, 让学生体会到汪曾祺先生对胡同的深厚感情和对胡同逝去的不舍。
情境教学, 把情、形、境、理熔于一炉, 当学生通过他们的视觉、听觉获得了美感, 感到愉悦、兴奋以至忘我时, 就形成审美体验, 由直觉而渐次地理解了美的实质。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 不但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而且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无学习意识中受到了心灵的洗涤。
二.把握细节, 挖掘人文内涵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人文内涵深刻的好文章, 它们以优美细腻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然而每篇文章的人文内涵并不是浅显易见的,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人文因素,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挖掘人文因素, 提高人文素养, 对造就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学生的认知受环境影响很大, 家庭的宠爱、社会上的诸多不利因素,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出现认知上的错误, 这就需要老师点拨引导, 将学生引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如在学习《我的呼吁》这课时, 学生可能会提出“SARS (‘非典’) 病毒是一种生命体, 它横行恣肆, 残害生灵, 这样的生命, 我们也要爱护, 让它发展到极致吗”的问题。在课堂上存在很多像这样突如其来的有关价值取向对错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尽量要多考虑课文中的人文因素, 在课堂上提高这方面的驾驭能力。
三.指导阅读, 提高人文素养
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 “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同时, 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 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关照过程, 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 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 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 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多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极其有限的, 加强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应正确引导。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 而许多名著, 尤其是外国名著, 内涵丰富, 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 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 对于学生来讲, 难度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 即使勉强阅读, 也只能浅尝辄止, 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 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此外, 由于缺少指导, 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的弊端, 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 忽略其它方面, 以致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 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中学生手中的“常客”。
另外, 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 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作为语文教师, 应尽可能地与学校联系, 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 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 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最后, 我们应动员各科老师也不要再一见课外书就“滚打包收”了, 给我们可怜的学生们一点必要的自由!
四.用心交流, 体现人文关怀
与学生交流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作文评语。由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过高要求, 再加上教师评语像裁判式的生硬、刻板、冰冷。如语句不通顺, 条理不清楚, 中心不明确等等, 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还有空洞的、含糊的评语, 如文章很生动, 内容具体, 想象丰富等等。不仅使学生如堕云雾之中, 觉得作文很抽象, 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 而且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无形的隔阂。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意义上说, 中学生作文不但是写作能力的体现, 也是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仅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 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因此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 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耐心的心灵交流,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通过赏识性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商榷式的评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对话式评语增强学生作文真实性;情感式的评语, 有利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总之, 优化作文评语, 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要赏识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不一定要求他们写得生动、形象、具体, 而是要从是否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人文性角度出发, 尊重学生的真实的体验, 使他们喜欢表达, 喜欢写作, 觉得那是一种快乐。教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 尊重理解学生, 就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 在一字一句中体现出教师的人文关怀, 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从而愿意敞开心灵与老师交流, 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注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8
历史学科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给予学生和老师以强烈的历史感受和人文情怀。这是不同与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文化感受,是历史学科所独有的。我在这几年的历史教学中,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力求在学生的历史思维上给予学生有力的帮助。历史是一个让我们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学科,中国的上下五千年历史,有过多少风风雨雨,惊涛骇浪,但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退缩过,永远都是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困难的挑战,这样的精神和气魄是有必要通过历史学科的系统学习有条理地给学生灌输的。因此,历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更能使学生在面对历史和现实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
回顾几年来的历史教学,变化确实不少,从教学目的看,从以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到现在的要求学生更深更广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进而感悟历史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而现在考试形式由闭卷改为开卷也正印证了这一教学目的。从教学内容看,书本上的知识点浓缩了,但要求学生拓宽的知识多了,并且是灵活而宽泛。从教学手段看,一改往日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变往日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如让学生讲历史故事,编历史剧,制作历史手抄报,开展回顾历史的访谈活动课等等,让被人轻视的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然而,让我感受更多的是历史学科从“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渗透着更深刻的人文教学。也许很多人都认为这些只是语文、思品这些学科分内的任务,但我从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深感人文教育在历史学科中闪闪发光,并且从教书育人的目的看,只有将历史学科中的人文情感、人文价值与历史知识、教学技能融为一体,这一学科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体现出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这几年校本培训的理论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教学是围绕人的发展和人格完善而发挥作用的,即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必须具备的历史知识,并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形成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使学生成为对社会负责的合格公民,以至于能借鉴历史,知道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可见,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受到我们大家的关注与重视。
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感受到历史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生养育的圣殿,因为历史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道德情感。从古至今,历史向来是被作为道德教育手段加以利用的,著名哲学家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最优良的学科”“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由此也验证了历史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历史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就事论事,历史课堂必将是空洞令人窒息的,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情感的激励和感情的共鸣,历史学习必将是枯燥乏味的,历史也将因此失去生命力。就拿八年级上册教材的《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这课来说,本课关注的主要内容是西汉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情况,以及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在讲授本课时,以播放《出塞曲》导入新课,一下子把我们师生带进了那久远的时空,我们仿佛看见了那苍茫大漠和雄关古道,这种感受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在讲到张骞通西域的路线时就势提问:“张骞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大家一起探讨丝绸之旅时,情绪高涨,一堂课中处处洋溢着历史的魅力,诗意的美丽,人文的气息。可见,历史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熏陶情感、传承文明、培养高尚的人格。
在学习《内战烽火》这课时,我鼓励学生编演历史剧,从学生的表演入手,把学生拉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当时国共两党的冲突及谈判的艰巨性,“打仗靠的是勇气和胆量,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句话极大地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品味到了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感受到毛泽东杰出的人格魅力,从而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生也因此获得了基础知识之外更多的精神粮食。这样一来,既調动了学生的情感,又满足了他们心理的需要,而我的教育目的就是依靠历史自身的学科魅力来感染征服学生,让历史学习在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使我们大家能感受到历史学习是注重情感熏陶、促使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
总之,历史教学在使学生知识增长过程的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正如古代教育家王守仁所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我们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如饮甘泉,如沐春风。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9
摘要:随着社会开放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与国际接触的机会逐渐增多,不断有人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国内,因此人们逐渐开始关注高职学校的教育现状,正如大家所知,高职学生是未来社会核心人才的重要组成,因而他们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思想,优良的职业操守,这样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文章将围绕人文教育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及渗透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渗透的意义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现如今在我国高职学校学生体育课程的教育工作还停留在保守阶段,体育教师依然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教育中心,降低了对学生人文思想提升的重视,因而从当今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想已经无法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自然也难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可见,只有将人文教育融洽的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才能创造学生身心良好发展的条件。
1何为人文教育
(1)人性教育中包括了一种人文教育,是指将人文教育思想加入到高职体育教学里,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社会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性境界以及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
(2)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养成的内在文化涵养便是人文教育关注的重点,其强调的是对学生心灵觉醒和自我领悟的启发,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以便作出社会贡献。
(3)在人们的认识里,实际上将教育分成了3种类型,分别是成人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无论人文教育处在怎样的知识层面,其最终的目的依然是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4)随着国外先进理念的引入,我国高职学校的教育工作逐渐专业化,但这样反而将人文教育的工作忽视了,另外因为教育行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逐渐沾染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严重影响了教育本质。因而,在这样的局面下我国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改革,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人文教育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及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将人文教育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其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这样一种具有十足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向良好身心发展的方向进步。
(2)需要明确的是当前国家高职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意义和价值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意识。但高职学校的教育具有特殊性,教学的目的就是向社会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动手能力方面,是高职学生接受教育的重点。
(3)对高职学生而言,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是对社会职业属性的一种认识,需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并非单方面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学生作为职业型人才,任何一项与从事职业有关的知识和能力都必须具备,同时还要拥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而这些品质都难以离开人文教育的作用。因而,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理念,需要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职业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这样恰恰能够体现出人文教育思想对职业观价值观的影响。
(4)从高职学生受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若不断地将人文教育的思想灌输到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能够将人文思想的启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工作的最后是否能达到人文教育的效果,还取决于学生自己,因此,为了将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体现出来,就必须遵循思想培养的特点,重视主体的创造性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勇敢、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5)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充分地意识到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性,才能够有效地将学生主体发展的特性激发出来,始终坚持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思想意识,使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另外,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启迪性和含蓄性,有利于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激发起来。
3人文教育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1)从当下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分析,高职教育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学生质量的培养,其中,就显现出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随着世界经济体的形成,社会逐渐提高了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即使实在高职体育这门学科教学中,依然需要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2)在迅猛发展的经济背景下,高职学生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就需要不断培养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握,当然,这与人文教育是有必然联系的,因为其所包括的内容恰恰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
(3)当今社会存在一个错误认识,过多的将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向功利性和目的性引导,而忽视了对学生生的理性引导,使有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无法适应社会环境,也难以满足职业要求,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必须加入人文教育的元素,从心理上让学生明白自身的社会责任,做出于社会有价值的贡献。
(4)人们一直在提倡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扎实体魄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极易将人文情怀忽略掉,限制了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在沿用,难以对学生的人文思想进行引导,因此,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灌输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自觉提高身体素质。
4增强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措施
(1)需要将良好的人文教育的课堂氛围营造出来。教学过程中采用情与理的教学方式,通过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体验来引导学生领悟人文教育的中心思想,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以便提高人文教育的质量。
(2)增强高职学校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意识。只有学校领导充分的认识到人文教育对学生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性,才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倡导、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汇入人文教育理念,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才会积极主动的改变教学方法,将人文教育在所交学科中渗透,有利于将学生人文思想的认识增强。
(3)学生人格方面的教学工作应当加强。体育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意识,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身体的素养加强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此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上课的特点,合理的制定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5结语
在新教改实施以后,将人文教育的理念加入到高职体育教学中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其目的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周丹 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金芳.浅析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31):122,124.
[2]余阿荣.试析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及意义[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12-114.
[3]白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D].燕山大学,.
[4]王凤仙.浅探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搏击(体育论坛),2014(4):13-14,26.
[5]李骁衡.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新校园(上旬),(2):64.
浅谈政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10
关键词:人文教育;课堂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29-001
作为人文学科的初中政治课,涉及政治、法律、社会伦理等各个领域,是注重以人为本的重要课程。面对新学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光靠空洞的说教是解决不了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的。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是关心学生,激励学生寻找新知的兴趣,调动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由、愉快、和谐、安全的环境中,增强参与意识、培养协作精神、激发创造热忱、提高创新能力。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有效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既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不失鲜明的时代感;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把握其精神内涵。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导学生在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英国学者罗素说:“一切学科本质上应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教学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首先得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牢牢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己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饶有趣味的民谣、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智力潜能。
2、紧扣主题挖掘资源,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材中“活动”栏目内容、名言警句、相关链接等都是很好的人文教育的内容,但我们在利用这些内容的同时,还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内容,例如学习九年级第二课“承担责任”一课时,可向学生介绍电视连续剧《忠诚》最后一集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的关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话题,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结合时事政治,讨论“辛亥革命”“一代伟人孙中山”等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伟人身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及其品质。
人文教育需要在开放的环境、开放的观念、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式中反复感知、理解、比较、判断之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动。政治学科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科学的运用于现代教学中,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多媒体与网络所特有的超文本、超媒体、交互性等功能所带来的课程内容的扩展,学生与教师间的及时交流和反馈,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优化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构建自主的学习方式
人文教育具有体验性的特点,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种内化的精神活动过程,要真切地把握人文道理,不能停留于一般意义上的逻辑理解,需要特殊的心理体验,需要亲身经历和自我感受。而自主、自由、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体现了人文教育的体验性特点。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优化选题过程,指导学生选择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专题和活动项目。在研究性学习选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典型性、可操作性、人文性。如菜篮子是家庭生活水平变化的“风向标”,我们指导学生确立了“看唐山居民菜篮子的变化”课题,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市场,体验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优化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应该把中心放在评价其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有效性上,而应侧重培养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意识和地位的体现度、情感体验的达成度、终极人生价值的提升上。
4、分层教学,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不同的。因此,就要求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现在是知識经济的时代,需要各种建设者,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科教学创新的必然选择。社会不仅需要杰出的人才,也需要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按照发展的观点,任何人都是可以培养的。我们要面向全体,始终以人为本,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主要是在传授知识时,根据学生主体A、B、C的不同分层,也相应的分为A、B、C三个层次,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以及所要达到的要求。
5、贴近生活,因材施教
进行人文教育,也要理论联系实际,抓住学生关心的问题和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不失时机的进行人文教育。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11
那么, 什么是语文的“人文性”?我们不妨先作个语素分析:“人文”是由“人”和“文”两个因子构成的。浙江教育学院的汪潮教授认为“人”既是个体性的人, 也是文化中的人;而“文”, 是指文化, 当然, 文化是人的文化, 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人类的文化。因此, 人文性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 这种理解正好吻合了《课标》提出的“语文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性质, 应该是对“人文性”的一种有效诠释。上海师范大学的吴立岗教授认为, 人文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总要求, 它涵盖了思想性 (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文化性 (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 、审美性 (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 、发展性 (发展智力、情感等心理能力) 、创造性 (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等, 也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全面提高人的素养。吴教授的观点, 全面地阐述了“人文性”的内涵, 同样给人以深刻地启迪。
现在认识较为普遍的是:“人文性”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 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于漪老师的这一观点, 引起很多语文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响应。因此, 语文课程必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和谐的发展。
因此, 在语文课堂中, 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 (工具性) 发展的同时, 应更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文性) 的协调发展, 这才是语文课程完整的价值取向, 也应是我们语文教师不遗余力去探究、实践的。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一段话告诉我们, 要凸显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 其基本策略是“熏陶感染”, 追求“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而不能搞强行灌输, 不能实施人文说教, 不然会缺失了语文学科的本位。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 应是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生成、实现的。也就是说, 对语文学科而言, 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 它必须有机地融合在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段、篇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统一”,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加, 是单纯的表示并列关系的两个语文教学任务, 而更多是表现出它们之间相互包容、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整体关系, 从而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人文”允许广化
所谓广化, 即扩大, 宽广。阅读文本本来就是“作者用一致之思, 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王夫之语) 。再加上现代学生眼界开阔, 视野广大, 对同一文本产生众多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人文感悟也应是情理之中的事。况且, 同一文本在不同的时期, 其文本意义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这里的关键是, 只要学生的人文感悟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美好的品格, 在大是大非上没有出现错误, 就应当允许学生独特感悟的合理性, 使教材的人文价值得到广化。
二、“人文”需要同化
受传统语文教学“唯工具论”思想的影响, 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其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 致使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一再失落。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 已使这种残缺的语文教学一去不复返。但问题是如果光喊口号, 就毫无用处, 还得扎扎实实地付诸于课堂教学的实际行动中去。所以, 我们在教学时, 应根据教材的个性特征, 充分考虑学生特征,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人文”必须点化
点, 即点拨、点击。当学生对文本价值的感体悟陷入是非不清、良莠难辨、黑白颠倒的泥潭时, 教师必须加以点拨、引导, 使学生“识清庐山真面目”, 进入正道, 切不可置之不理, 放任自由。否则我们的课堂将会成为人文的“黑色课堂”, 给学生带来无法弥补的精神毒害。学生由于学识不丰富, 社会经验不足, 难免在问题的认识上会有不全面、不成熟, 甚至产生错误。关键是教师对症下药的引导、点化。当然, 引导的过程也应力忌说教, 采用学生喜欢接受的方式, 与之平等地进行对话, 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与碰撞中逐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推荐阅读: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08-31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11-02
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教育09-19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论文11-27
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08-08
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08-24
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10-07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06-16
体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08-30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