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论文

2024-07-11

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论文(共12篇)

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论文 篇1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不仅具有工具性, 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别林斯基说过:“德育与美学是亲姐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充分挖掘教材中内涵的美育因素, 如意境美、语言美、情节美、祖国河山景色美、英雄人物行为美、心灵美等等, 使学生被一篇篇课文给出的各种艺术形象和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所吸引、所感化, 陶冶爱美的情趣, 成为热爱祖国、奋发图强, 追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好未来的新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在于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有广阔的小天地。本文紧扣阅读教学的特点, 着重紧扣“讲读”与“朗读”两个方面, 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多角度去讲读课文, 品味美的情意

在讲读课文时, 教师要因文而异地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理解教材, 使学生脑海中再现美的因素, 品味其中内涵情趣, 主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 图文并茂, 感受意境美

比如教学《桂林山水》《草原》等, 可配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图像, 让学生在形象鲜明, 色彩明丽的图像上欣赏到美的意境。“漓江静、清、绿的水”, “桂林奇、秀、险的山”, “天底下, 一碧千里而不茫茫的草原……”都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 这样的意境美, 使学生感到无限乐趣。

(二) 对比分析, 感染形象美

在比较中产生的形象美, 能使学生既受到了感染, 又提高了认识。例如讲读《一夜的工作》时, 可让学生归纳总结:

1. 房子是高大的宫殿式结构, 室内的陈设却非常简单。

2. 总理办公的用具很简单, 而工作量却如此之大。

3. 总理工作那么繁重, 而休息的时间却如此之少。

4. 总理如此劳累, 而生活却如此简朴。

5. 总理让人抓紧时间去睡, 而自己却不断地工作。

通过对比, 让学生探究人民的总理一心为民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概括总理日理万机、任劳任怨、工作认真、生活简朴的高尚品质, 愈加使人感到总理的伟大, 愈加使人敬爱总理了。

(三) 读写结合, 表达语言美

比如教《检阅》后,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图画进行观察:图片中的博来克什么神态、动作;队伍中的伙伴们又是什么神态和动作;观众们什么样, 然后再让他们进行想象:走在队伍中的博来克此时会怎么想?队伍中的伙伴们会怎么想?假如你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你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会怎么做?接着进行小组交流, 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最后指导大家进行小练笔。教师相机进行总结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课堂小练笔表现了学生在阅读之后对当时博来克和小伙伴们的真情实感,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挖掘教材美育因素, 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 其特点体现在表情达意和审美功能上。往往一篇文章所塑造的伟大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 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会在学生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语文教学中, 渗透思想情感, 审美教育, 为培养学生的优美品质奠定了基础。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呢?

(一) 让学生凭借课文感知美

如《黄山奇石》《荷花》《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 通过学习这些课文, 不但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 引入意境感受美

如教《荷花》一课时, 可创造意境, 让学生观赏荷花的彩色图片, 听配乐录音, 以及生动的语言描绘和学生的表情朗读、口述等方法, 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去, 使学生得到一次美的享受。

(三) 表情朗读抒发美

如《小小的船》这首儿歌讲读后,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除按常规指导学生注意恰当的停顿和读出逻辑、语法重音之外, 还可指导学生读出“弯弯”“闪闪”“蓝蓝”等叠词所表达的可爱、亲切、赞美的感情。特别是启发学生边看图片边想象诗中的情景, 激发其内心感受, 把诗中的内容清晰、形象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

三、指导感情朗读, 唤发美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 对那些情感充盈的课文或片段, 要指导学生批文以入情, 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不但要了解作者写什么, 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同, 唤发情感的共鸣。朗读时设身处地, 该激昂处高声嘹亮, 委婉处娓娓动人。

(一) 推敲词语语意, 领会情感美

朗读首先要批文以入情, 唤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开头要引导从题眼入手, 如《将相和》一文中, 作者紧扣住“和”一词, 阐述了将相和好的精神, 赞扬了蔺相如从国家利益出发, 顾大局, 识大体的精神。《再见了, 亲人》一文, 作者通过了“亲人”一词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像这样的词语, 学生整体感知到作者当时的情感, 为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奠定基础。

(二) 细雕文字“形”, 品赏语意“味”

其次, 要使学生读出______的情味来, 只有在具体指导学生琢磨作者表达领会文字______时 (语气的变化, 语调的音量高低轻重, 语速的快慢缓急, 音量强弱, 语感的虚实浓淡, 间歇长短) , 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方法后, 才能受整体形象支配去美美地朗读。

如教《月光曲》一文时, 从学生心理入手, 将导读贯穿始终, 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的内涵进行挖掘, 通过指导学生注重读中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等语感训练, 成功读出了贝多芬在茅屋外面听见琴声——为盲姑娘弹琴——产生激情弹奏《月光曲》的情感。真正从语言文字的“形”读出了语言文字的“味”, 传达出作者寄蕴的“情”。

(三) 把握节奏感, 体会音韵美

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道:“我写文章不但要考虑到每个字的意义, 还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音……好文章让人家愿意念, 也愿意听。”

为了使学生读出动人的音韵, 要引导学生以音感人, 把握好读书的音调。

例如, “有益身心, 胜于吃药”“腰酸腿疼, 热汗直流”“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养花》)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千山一碧”“万古长青”“伐木取林, 造林护树 (《林海》) ”等等, 这些词语散布在字里行间, 读来顺口, 听来悦耳。

又如, 有的像大雨吐水, 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 走到中途又歪下去, 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 大、扁一点, 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 碎了;看, 又来一个, 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起挤上来, 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 雪白、有的…… (《趵突泉》)

这组排比句式, 表现小泉往上冒的各种情态, 自然之中蕴含节奏, 读之给人以音节匀称而又畅达动听之声音美。

综上所述, 在小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紧扣阅读教学特点, 从指导学法入手, 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表现方法及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 又使学生学会品味美、想象美、感受美, 进而理解美、热爱美。为培养他们成为美好的高素质的一代新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论文 篇2

论文摘要:美育是人类传授现有的审美文化,并启迪新的创造的一种教育文化活动,它是高校健美操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健美操美学教育的角度分析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美学渗透的策略,以此促进高校健美操的教学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健美操 美学教育 策略分析

健美操是一项追求人体健与美的运动,它不但拥有技术,而且具有至高的美。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健美操之所以能迅速发展、风靡全球,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蕴涵着独特的美学,体现着人类的审美追求,遵循着美的规律,包含着美的内容。

一、健美操运动的美学特征简述

高校健美操的美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因为健美操无论是在动作、造型、姿态还是在队形、服饰、色彩、音响等方面都充分体现“美”,具体来说健美操运动从美学角度来说具有以下特征:

(一)形体美。身体美是指“人体经过体育运动获得的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而显示出来的美”。它不仅是人体表面形态的美,也是一种能进行生命活动的有机体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美。身体美包括肌肉结实美、柔软弹性美、筋骨强壮美、身体曲线美、匀称美、姿势美、肤色美等。

(二)动作美。健美操是一种人体运动的.艺术。它是以身体各部位的绕环、屈伸、摆动、跳跃、转体等复杂的动作为基本练习,展示多彩多姿的生动形象,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健美操动作组合包括基本步伐和上肢动作两部分,多样复杂的步伐与复杂多样的上肢动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上下肢动作的完美结合,卓越体现了动作的高度艺术性。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出来刚劲挺拔、朝气蓬勃、干净利落,洋溢着激情与活力的动作组合,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

(三)编排美。在健美操成套动作完成过程中,队形不时变化出各种图案,时而聚集,时而分开,时而激越,时而瞬美,队形交错变化、自然流畅、不着痕迹、丰富多彩,在队形方向、位置、路线等排列组合的变化中,给人以动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音乐美。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健美操音乐美包括节奏美、风格美、情感美、曲式美等。健美操所采用的音乐多是节奏鲜明、动感强劲的迪斯科音乐、拉丁音乐等,速度较快,每分钟140-160拍左右,一般是4/4拍或2/4拍,节奏鲜明,激情热烈而富有爆发力,强劲有力的旋律可以使人的听觉和动觉产生强烈共鸣。

(五)精神气质美。健美操既注意外在美的锻炼,又强调内在美的培养,注重将人的外部表现和内在神韵融为一体,即强调心灵美与人体美的统一。

二、健美操美学教育策略分析

(一)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审美发现。介绍具有特色的健美操或流行操,如街舞、芭蕾舞、拉丁舞、啦啦操等,充分展示健美操的魅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特色健美操的不断加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实现健美操教学基础性与时尚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普及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二)多媒体辅助,强化直观审美。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审美知觉作为一种审美能力,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或机械模拟的再现,而是追求超感性的审美真实。在进行审美感知时,需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如进行知觉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黏合、夸张、变形、浓缩、抽象)等,以促进审美理解,激发审美情感。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健美操教师要在教学中增加情感的投入,怀着对事业和学生的热爱,以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真心爱护、理解和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而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增加亲近感,使教学气氛和谐、愉快。另外,健美操教师要实施民主教学,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通过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根据不同性格、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采取区别对待、分层教学的方法,给予每个学生以恰当的激励与引导,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系。

(四)增加形体练习,促进美感体验。一方面可通过配以音乐的芭杆练习、手臂动作组合、小跳组合、垫上身体控制、姿态组合等练习进行美感体验;另一方面还可通过现代舞中的华尔兹、布鲁斯等基本舞步的教学,充分发挥胸、腰、髋潜在的表现力,启发学生去想象、体验美的心理感受。

(五)组织自评互评,提高并检测审美能力。教师要采用各种互相观摩、分组练习和自主练习等形式,给学生观看、鉴赏、自省、互评自评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排除干扰,实事求是地对自己及他人的动作进行评价,分析优缺点,以此提高学生表演及欣赏健美操的能力。

另外,从教者提高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育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语

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对健美操的美学特点充分了解,从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辅助,强化直观审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形体练习,促进美感体验等多个方面进行美学渗透,充分发挥健美操运动的美育优势,对学生实施艺术化教学,使教学充满美感,焕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育林.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1).

[2] 靳晓丽.对大学生健美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探讨[J].职业圈.2007(20).

[3] 欧秀伶.高校健美操美育价值的发掘及对策研究[J].运动.(02).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初探 篇3

一、在美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读,即在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语调、速度和情感等因素,让学生富有感情地去读佳作美文,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例如,在《爱莲说》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直接感受在现实生活中离他们很遥远的这种植物——莲,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为背景的充满激情的朗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从音画时尚去感受名篇所带来的魅力,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感知名著的美情美意。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激发情感,体验情境,赏析课文美的语言。这样让不爱学习古文的学生也产生兴趣,走近古文,走进作者,与古人对话,从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学生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在学生的跃跃欲试中,他们试读,在试读中把握感情,理解古人高洁的志趣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形象性

古人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教学中,美育是离不开形象的。我们应注重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因。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教学的审美氛围。一位教育家说:“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各个环节上展示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直接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的美,包括语言的形象美,教师的仪态美、知识美,这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更有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中抓住美育的情感性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所读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用这种统一的、整体的观点来教学就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会让学生对审美对象有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如在《背影》一课教学中,指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课题,“我”为什么几次流泪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通过阅读,学生理解了父子间真挚的情感,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通过背影展示出来的,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深沉博大的爱是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的。我们要感恩父母,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在字里行间里感悟父爱这种博大的情感,学会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个人,在阅读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这说明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文字和进行思想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也可以看到,这种美育不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说教,主要是靠在语文课上借助阅读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思维、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的。

四、注重美育的渗透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一切感觉,引导学生抓住美感特征,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知美、发现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课堂中,语文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诸种感觉,学生就能把作品中丰富多彩的美传递到大脑中,从无声的文字中跳出有声、有色、有形的美的图景,使自己通文之“理”,明作者、作品之“情”,从而使情感、气质、性格、胸襟等得到升华;并在美的体验中,进行着心灵的洗涤,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和美化。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美感特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内在美。

总之,“没有美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入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语文学科美的内含,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学目标。同时,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韦雄)

浅谈小学健美操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篇4

一、美学教育对小学健美操教师的要求

1. 小学健美操教师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

小学健美操教师的艺术修养能够促成学生由美的体验升华为美的创造, 并在美的创造中深化美的体验。小学健美操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书法、绘画、朗诵、唱歌、谱曲、表演、编剧和导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还要懂得学科最前沿的知识, 会操作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只有具备以上这些条件, 才可能充分表现才华和施展技能, 尽力创设美的情境。才能更懂得如何把美传授给学生。

2. 小学健美操教师必须精通小学健美操, 熟悉小学健美操文化。

适合小学生健美操教学的语言, 教学方式、方法, 会使教学课堂充满活力, 能够吸引学生, 激活他们的思维, 使课堂生机盎然。小学健美操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形象性和准确性, 还应追求语言的儿童化适合小学生, 而且要有韵律美符合健美操的审美特征。

3. 小学健美操教师要有丰富的小学健美操专业知识储备。

小学健美操教师素质的优劣决定着教学水平的高低。合格的小学健美操小学健美操教师, 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 而且还应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和汉语等方面全方位地加强自己的修养。同时, 认真开展教学研究, 勤奋学习, 勇于创新, 孜孜不倦地探求教学规律, 把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他们的教学应是自身学习和使用小学健美操的经验的总结。这样的教学带给学生一种独特的意境, 使学生感知突出, 记忆深刻———既学到了知识, 又获得了能力, 还得到了美的熏陶, 享受了学习的快乐。

二、小学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美学教育渗透

小学健美操教师要有一颗爱美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能够敏锐而准确地发掘和提炼教学内容里的美育因素, 将其与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相结合, 并艺术地展现和传递给学生, 使教学活动富有美感。

1. 培养学生的动作美。

小学健美操运动作为熔力和美于一炉的“运动”的身体艺术, 它所产生的作用是丰富多样的, 尤其具有给人以健康向上和绮丽多姿运动美的享受。小学健美操运动的动作都是精心编排而成, 既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又更适合学生的运动规律。主要表现于节奏鲜明, 舒展大方, 动作自然流畅, 是美学规律的具体生动的展示。

2. 培养学生的形态美。

人的体态美, 属于自然美的形态之一。美感最先产生于对人的外观形象和良好印象。所以说, 人体是最直接的审美对象。美的姿态、美的动作、美的表情、美的造型等都要通过人体表现出来。健美操中的形体美是“健、力、美”三者的有机结合, 它作为健美操肢体动作的载体, 使练习者形成匀称的骨骼、美妙的身材, 挥手投足间的动作的韵律美。无不展现练习者的形态之美。

3. 培养学生的节奏美。

节奏美与动作美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健美操中每个动作都有明显的节奏, 都能激发人音乐的天赋和运动的本能。例如健美操中, 当老师用有节奏的语言和节拍让学生跳动的时候, 或让学生跟随音乐运动的时候, 这一切无疑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些都会让小学生发现更多的美妙之处, 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小学健美操的美妙, 有助于增强并建立起灵活多变的小学健美操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和谐美。

健美操讲究音乐和动作的完美统一, 讲究个人动作和集体动作的完美统一。这都培养学生在健美操学习中的和谐美,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协助、团结美。因此, 小学健美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启发他们去欣赏动作和品味小学健美操, 把学习健美操的过程变成寻找美和鉴赏美的过程。

小学健美操教师要具备一双发掘美的慧眼, 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和美的语言, 把美化作一缕缕阳光, 变成一滴滴雨露, 深深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挖掘健美操教学的全部价值, 充分体现新课标和素质教育。

摘要:欣赏美、创造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健美操教学不但要教会小学生学会基本的健美操的技术动作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还要提高小学生的艺术修养, 激发学生去欣赏美、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美育,小学健美操

参考文献

[1].曹湘英.小学健美操运动美的哲学思考[J].体育科技.2005 (.2) :18~21

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论文 篇5

一、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必然性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素质教育是新时代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强调:“对一个人来说,还有一个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或说使人的知识、能力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这就是素质。”

(一)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美育的地位向来不高,不受重视。目前国内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度强调高技能而本文由收集整理相对轻视高素质培养的倾向。W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贯彻落实,在高职院校加强推行素质教育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实用化取向明显。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相邻学科的兼容和渗透,特别是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重视不够,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其次,高职教育界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低下,艺术修养不够,在他们看来,拿到了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事实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再次,学生的美学精神相对缺乏,很多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因此感到精神压抑、思想消极、情绪消沉。他们爱美、追求美,但常常美丑不分。他们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去适应社会。当然出现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教育方面的缺失所造成学生美学精神的缺乏,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虽说现在我国国力在日益强大,经济在飞速发展,但是面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

二、美学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美学”的英文aesthetics,德文aesthetik,源自于希腊的cncotrnos,是关于感觉性的学问的意思。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内容就是研究人类美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分析,以探索“自然”和“艺术品”的真美为中心,以建立美的原理为目的,以设定创造艺术的法则为应用。

美学教育就是研究怎么样使美的感觉深入到平民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广义上说,是泛指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在高职院校中,美学教育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去教育、美化学生的身心。如今,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美学教育也得到了国家和学校一定的重视。

美学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在高职院校中全面开展美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扩展学生视野,全面提高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过程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想象思维,它们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和美学可以开发人脑的创新思维,较大地活跃人的右脑,激发大脑潜意识的创造灵感,它使左右脑的沟通快捷有效。协同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美学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它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功利性特征。它在陶冶人的心灵上有着以形悦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作用。美学教育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它可以给学生前进的动力,是学生丰富自己生活的源泉,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因此,美学教育成为必要,它在人天生美感的基础上,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的使命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看到美、习得美;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这样的教育,其本身也才是美丽的。美是对象,美是能源,美是养料。

三、美学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论文 篇6

关键词:助推思维;数学兴趣;知识理解;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52-01

初中数学教学的美学教育,是把数学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教育活动,为了保证这个活动顺利进行,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不断更新教学语言,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数学美学教育的彰显形式,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教学效果。同时,数学教师平时要多读一些美学书籍和文学书籍,用美学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去探索数学中的美,用文学书籍中呈现出来的美好艺术享受去触摸数学中的美,寻找数学中的美。美无处不在,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去探索和发现,让“美”贯穿数学教学始终,终结数学课堂枯燥的时代。

一、美学教育可以助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最佳时机。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培养技能的方法很多,譬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创设思维境界,使学生对数学所彰显出来美让学生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感受最深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也就进入了最佳时期,他们会感受到数学中彰显出来的美,从而体验到喜悦和成功后乐趣。数学美的诱发力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陶醉在了数学美的愉悦之中,思维能力得到井盆式爆发。

二、美学教育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长期以来,困扰老师们的教学难题是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兴趣,课堂上打瞌睡或人在教室心在外者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数学课堂上严重捣乱,破坏课堂纪律,与老师唱反调。要彻底改变此种打瞌睡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数学的美学教育上下功夫。为了达到美学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用处。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的奥妙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献身数学的光荣。还可以把数学教学作高度生活化的处理,让数学书上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都能找到影子,学生会觉得他没有白学数学一场,如此,学生会“不用扬鞭自奋蹄”。

三、美学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的美学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美学特征可以将数学枯燥的符号和公式形象化,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利用了美学教育的数学课堂,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会从直观形象上升为理性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另外,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另外,多媒体教育也是一个能将数学教学美学化的重要工具,通过多媒体的美化,能使许多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使用多媒体,许多需要老师费劲口舌才能表达清楚的概念等,学生会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得到深刻感悟。

四、美学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和加强学生道德修养

数学中的审美教育同文学艺术一样,具有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不过,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对缺乏数学素养的人来讲,特别是青少年受阅历、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像文学艺术那样轻易地感受和意识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它的核心是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引起精神上的升华,产生情感共鸣,起到美化心灵,净化感情,陶冶情操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完美的世界观能起积极作用。例如,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祖国现代化建设和最新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既激励了他们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努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也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现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数学美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寻觅数学结论完美和解题方法最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

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论文 篇7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中, 与美学联系较紧密的学科主要有口腔解剖生理学、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全口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口腔正畸学等。本人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美学知识相互联系、穿插讲解, 使学生先认识口腔颌面部的审美标准, 再通过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 最终掌握达到这些美学标准的方法和技能。

1 口腔解剖生理学与美学

正常人体口腔解剖是容貌美的基础。通过对正常人体口腔解剖形态的医学研究, 可以让学生了解容貌美的解剖生理特征, 找出容貌美的形态学规律, 从而进一步掌握口腔颌面部的美学标准, 以此指导口腔修复体和正畸矫治器的设计与制作。

1.1 面型、牙与牙弓形态

正常人面型与上颌中切牙颈缘外形、牙弓形态三者相互协调一致。方形面型通常牙弓形态也略呈方形, 上颌中切牙倒置后颈缘形态与面下1/3轮廓也一致, 约呈方形。要求学生掌握牙的排列规律符合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和谐、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的美学特征, 这与后续的全口义齿修复工艺技术教学密切相关。

1.2 鼻、唇、颏的解剖

从鼻底到颏底为面下1/3高度, 与口腔临床治疗关系密切。该区域与美学相关的解剖参数较多。包括鼻的长度、高度、鼻翼宽度;唇的高度、宽度和口角位置等;颏前点的突度、颏下点的位置以及鼻、唇、颏三者的相互关系等。重点让学生掌握鼻、唇、颏三者相互关系的解剖参数, 这是众多修复治疗和正畸治疗的美学依据[3]。

1.3 牙体解剖

牙体本身的形态和牙的排列都会影响面容外观, 下颌姿势位时、微笑时、大笑时上下前牙外露量也是容貌美的重要参数[4], 牙体解剖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是所有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的基础。我校在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安排大量的实训课时, 让学生通过重复雕刻大量石膏牙模型来熟悉、掌握标准牙体解剖形态的美学特征。

2 可摘局部义齿与美学

可摘局部义齿是用于修复牙列缺损的修复体。其重要的审美特点一是口腔中由余留牙和人工牙共同组成;二是可摘局部义齿由人工牙、基托和固位体三部分组成, 结构较复杂, 体积较大, 本身就有一定的美学缺陷。在可摘局部义齿的教学中, 主要强调可摘局部义齿的人工牙排列的美学考量, 以及卡环、基托的美学处理实用技巧。在教学时, 重点讲解天然牙排列的单纯齐一、节奏韵律等美学特征, 在人工牙的选择、排列时应遵循的对称均衡、调和对比等原则。人工牙需要考虑缺隙大小, 对侧同名牙的形态、颜色, 与对颌牙的接触关系等因素。在卡环和基托的设计中, 需要分析卡环在口内安放的位置、唇侧基托的长短、颜色、形态等设计因素对美观可能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同时, 要兼顾义齿的美观形态与生理功能的和谐统一。

3 全口义齿与美学

全口义齿是修复牙列缺失的修复体。牙列缺失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外观和咀嚼功能。在教学中需要强调全口义齿修复对患者容貌改变的重要性, 以及患者精神压力的解除对其心理健康的意义。在全口义齿教学中要贯穿口腔解剖生理学中的牙的形态特征、牙列的排列规律等美学知识, 以此指导全口义齿人工牙的排列, 使义齿具备正常牙列所具有的美感。在实践教学中应注意强调颌堤蜡型制作与口唇饱满度的关系, 前牙倾斜度与覆盖大小、唇部美观的关系, 基托蜡型形态与患者牙龈的美观、佩戴舒适度的关系, 基托塑料、人工牙色彩的选择与患者皮肤、黏膜颜色的协调[5]。通过反复的实践操作练习, 不断改进制作方法和技巧, 最终使修复体不但能恢复患者咀嚼功能, 还能改善患者容貌, 恢复患者面部的正常解剖形态和美感。

4 固定义齿与美学

固定义齿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固定义齿因其佩戴舒适、卫生、美观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牙体、牙列缺损患者的青睐。特别是前牙烤瓷修复体与口腔美学的关系密切[6]。相关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当重点掌握固定义齿中各种瓷修复体的制作技术, 尤其是对瓷牙的色彩掌控。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美学中的色彩学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在实践教学中, 可以通过完整的烤瓷牙制作流程来让学生熟悉瓷粉的选择、配比, 瓷粉的筑塑、形态雕刻, 烤瓷炉的使用, 修瓷, 上釉等操作。我校从2003年开始对学生进行金属烤瓷牙的实训课程, 让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一颗烤瓷牙从瓷粉到烤瓷牙的色彩、体积变化, 了解到制作一颗美观的烤瓷修复体所需要具备的美学知识和需要掌握的瓷筑塑技术。学生通过烤瓷牙的实训操作可以更直观地、系统地学习烤瓷牙美学知识。

5 正畸矫治器与美学.

目前, 正畸矫治器种类繁多, 其中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相关的各种活动矫治器、隐形矫治器、保持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口腔正畸学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人体面下1/3美学特征, 包括上下唇的审美特点, 口裂的美学参数, 人中、鼻面沟、唇面沟等解剖结构的美学特征。正畸治疗可以很大程度的改善患者面部的侧面观轮廓形态, 对于容貌美有着很大的、长远的影响。教学中应重点强调人体侧面观面型轮廓的美学特征, 包括鼻、唇、颏三者的相互关系, 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 以及上下牙列的正常排列规律等[7]。通过美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正畸治疗的美学目标, 以正确指导矫治器的设计和制作。

综上所述, 口腔美学知识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联系紧密而广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美学知识与口腔专业知识相互联系、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的快速发展, 口腔修复体的美学要求将越来越高,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美学的应用对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口腔医学技术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少宣, 唐丽丽, 王光护.美学在牙医学中的地位与功能[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2000, (05) [1]孙少宣, 唐丽丽, 王光护.美学在牙医学中的地位与功能[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2000, (05)

[2]周芳.加强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美学教育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1) :196-198[2]周芳.加强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美学教育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1) :196-198

[3]朱力力, 蔡中.颏与正畸美学的关系[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8, (03) [3]朱力力, 蔡中.颏与正畸美学的关系[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8, (03)

[4]谭建国.牙齿美学修复的美学分析与设计[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1, 4 (8) :449-450[4]谭建国.牙齿美学修复的美学分析与设计[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1, 4 (8) :449-450

[5]周秦.全口义齿修复中的美学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 2002, (03) [5]周秦.全口义齿修复中的美学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 2002, (03)

[6]曹明国, 吴世莲.金属烤瓷全冠在前牙修复中的常见美学问题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06) [6]曹明国, 吴世莲.金属烤瓷全冠在前牙修复中的常见美学问题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0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学思考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美学渗透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学缺失

近年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让人感到一种困惑。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认认真真,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 思想教育与行为规范从课堂深入到了学生公寓, 校园文化建设也不断完善, 但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面对这种“困境”, 如果我们能够用审美的眼光来仔细审视, 就不难发现, 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从观念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与美的规律相悖的地方。

(一) 教育观念缺乏美。人们对师生地位的认识经常在“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两极之间徘徊,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野问题。从美学角度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也存在着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不同角色。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中, 人们只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把受教育者仅当作单纯的接受者。当代大学生更注重自己的亲身感悟, 他们不再盲目听信外界的灌输, 敢于挑战权威、蔑视专家。作为审美客体的教师, 用真诚的情感、温柔的语言、艺术的形式和广博的知识引导、感染学生, 使其产生愉悦的情绪, 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同时, 作为审美客体的学生, 虚心、诚恳地接受教师的指导, 用微笑来回报教师的关心与帮助, 也会感染教师, 使教师从学生的感情流露中直观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体会教师职业之美, 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魅力。

(二) 教育内容忽略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性。由于受前苏联和传统儒家思想两种观念的深刻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只重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而忽视了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尤其是忽视了对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完美人格的作用。从内容上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说教, 脱离实际, 而且由于其简单枯燥, 毫无美感, 使学生对这种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要求在内容上具有合规律性, 还要求在形式上具有创新性, 目标上具有合目的性, 既满足社会的人才素质要求, 同时也满足大学生的主体需要, 不能仅仅将其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手段, 而应当加强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现实应用、人格培养方面的引导。

(三) 教育形式不够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多习惯于讲授、会议、报告等, 搞集体灌输, 把学生仅仅当成接收理论的容器。虽然也有个别谈话等方式, 但往往也是居高临下, 忽视学生的信息反馈。这种以灌输、说教为主, 不注重情感沟通, 不注重学生心理, 感召力不强, 亲和力不够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很难使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新时期的电教资源突破了各种界限, 具有形象直观、形式活泼的优势;政工信息网络和远程信息交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泛的传播途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 探讨自己所关心的问题, 与其他同学进行思想交流, 迅速了解到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的信息。这种灵活、多样、快捷、丰富、生动的教育方式, 克服了空洞说教的缺陷, 融入了美育中生动形象、直观感人的优点, 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学应用

(一) 改变教育观念, 美化教育形式。在教师的教授活动中, 教师是教授活动的发动者、设计者、执行者和管理者, 处于主导地位。但学生也不是被动的客体, 而是主动的客体。所以教师一方面针对学生的需要、身心特点和认识发展规律, 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得以明确, 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 为了适应学生的需求, 教师也需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系统, 教学能力, 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在这种互动过程中, 民主平等是转变师生观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师生主体间互动的重要体现。因此,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的自主性。

(二) 增强教师素质, 美化主体形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 发挥教师人格美的魅力便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美, 在欣赏教师的形象美中创造自身美的形象。

1.教师人格之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格美能使教育者充满魅力, 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 这是带有强制性的法定约束力及权力影响力所不能匹敌的。“身教重于言传”, 做到与人为善、谦虚谨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光明磊落, 公正廉洁、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对于激发学生不断进取, 刻苦学习, 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等精神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2.教学语言之美。教学语言美要求展示教学内容的逻辑内涵, 教学语言自身也要合乎逻辑。教师教学语言还应饱含激情、感人肺腑、振奋人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以一种美的韵味、情趣创造愉快教育的氛围, 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神清气爽。

3.教学仪态之美。不论教师本人是否意识到, 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其言行进行审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止、姿态是传递情感信息的重要途径, 一个手势, 一个眼神, 一个表情对学生都有着引导和感染作用, 都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应用饱满、乐观、热情、向上的情绪影响和感染学生, 营造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 丰富教学载体, 美化教育活动。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是停留在灌输说教上。面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思想意识的多元化,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应摒弃千篇一律的老套路, 充分利用教育载体多样性、形象性的特点, 在教育活动中呈现出德育教育多样化的创造美。

多媒体教学是增强载体形象性特点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画面, 和谐、富有激情的音乐, 生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引导启发学生, 加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使师生在良好的视觉听觉效果和愉快的心情下进行思想交流, 同时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使主客体进行双边互动, 实现教育目的。如可以积极组织演讲比赛, 辩论比赛、征文活动等具有思想学术性、能力综合性, 文体娱乐性的文化活动。也可以组织一些参观访问活动, 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革命旧址;聆听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等。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努力增强载体的形象性特点,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效果。

(四) 积淀校园文化, 美化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感染性。校园文化融汇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精神美, 是对高校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校园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对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 要进行综合考虑和整体布局, 创建和谐、美、自然、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一是高校校园标志性建筑, 它是校园建筑布局的灵魂和统领性建筑,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其文化涵义的辐射力更为集中和广泛, 是其它校园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二是校训、校风、校歌, 校徽等主体文化作品, 是增强学校凝聚力、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的重要途径。三是橱窗、广播站、校刊、校报等宣传园地的设计,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宣传文化阵地传播和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弘扬主旋律。创造一种健康积极的学习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置身其中, 能感受到这种特定的校园文化对其心理、思想、行为的影响, 产生由“观景人情”至“由情人理”、由“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升华过程。

参考文献

[1].蒋国忠.大学美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医学美学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篇9

现代医学美学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 “自然之美”,即指人体生命活力本身之美,包括有体形美及其健康之美;二是“人工之美”,即应用医学手段来修复、 再造或者创造人体美;当然,这其中涉及了医疗技术、 审美理论、审美行为、审美环境和审美关系等有助于提高人体美的行为和理论。简而言之,医学美学研究的核心是以“健康而有活力的人体美”为内涵的医学人体美[2]。

医学美学和医学实践密不可分。医疗实践就是寻求真、善、美的过程,始终存在审美意识的引导。医学美学不仅指导医务人员的人文美学意识,形成正确的审美思想,而且在医学实践中提高感知、评价和缔造美的能力。同时,医学美学教育可以规范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纯粹而美好的职业情感,促使追寻“真善美”的崇高境界。此外,美化的医疗环境能改变患者的就医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病情的好转和治愈。可以说,医疗实践的进步、医务人员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及患者的康复都离不开医学美学教育。

1医学美学在转变医学模式思维上的作用

医学美学体现了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了新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3]。这一定义一直沿用至今。现代医学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对高成本技术的追求,科学主义、技术至上和技术崇拜转向心理-生物-社会综合医学模式。人们对美的医疗条件和美的生活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 这使得“健康”的定义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新的医学模式将要愈加深入地从心理、生物、社会等各个角度来协调和适应大家对于医疗和生活等现实问题上的期望。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服务患者,实现关爱。从简单机械地治疗“病变”到全方位地用心关爱患者。现代医学模式是以循证为原则用药、反映身心和生活方式变化、评估改善生活质量、支持和协助患者树立自信,重归岗位,回归社会的医学服务模式。

健康是指体格、心理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和谐与完善。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都体现了现代人对于自身健康的需求。如此背景下,如何使人的体格、心理和社会活动达到和谐完美的程度,正是医学美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要解决怎样借助医学美学观点,维持和进一步发展人的健康的问题。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是遵循美的规律的过程。人们在特定时期的医疗实践,体现出当时的审美观念。 在新世纪,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创新人才,还必须关注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医学美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通过知识性和概念化的教授及宣传,使医务人员在思维上形成和塑造对美的鉴赏、判断,逐步提升医务人员的艺术情操,美化正确的审美情趣,进而树立更为崇高的审美理想,在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夯实思想基础,最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等医学人才,提高整个医疗队伍的美学素质。

2医学美学在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上的作用

马斯洛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医务人员实现自我的需要,就必需在医疗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即培养和完善自身的内在美、外在美与审美修养。对医务人员来说,审美需要是非常必要的。审美需要最主要是获得审美愉悦感,其内容涵盖了审美观念、审美感受、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等,并且以个体的特殊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但医务人员的审美需要是在医疗实践和社交活动中形成的,以维护人类的健美为审美的最高要求[5]。现代医学科学和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除过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强化医务人员自身的美学修养,最终完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协调统一,才能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密切融合医学审美,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美的贡献。

逐美恶丑是人类的天性,追求健康是人类的本能。 医务人员的外在美就体现在服务于人类对美和健康需求的过程中。人道主义的胸怀、对工作的专一态度、对待医疗事业和救死扶伤的责任感都是外在美的体现; 医务人员的审美修养,也体现在诊疗过程中。疾病是复杂的,其诊治必需是精细的;关乎伤病患者的生命安危,绝对不能有任何疏忽大意。认真,富有同情心,以高度的责任感,用一颗善良而美好的心去分析病情,做出最佳、合理的诊治,才是医务人员正确的审美修养。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举手投足,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反应,从而影响病情的发展变化。 有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只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能开放处药、做手术就够了,诸如外观形象、举止气质等自身的一些问题都与医疗无关,这种观点是与医学美学要求背道而驰的。医疗是一项特殊的职业,特殊性体现在良好的美学修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就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前提。

3医学美学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医学美学在现代基础医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鲜明。基础医学的美反映在科学的真实性,科学理论的内在结构美和逻辑美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美的意境。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突出教学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用美来激发情感,使教学双方产生共鸣, 共同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学人员美好的形象与气质,更加体现出基础医学内在美对医务人员的熏陶与影响,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美好向往和对医学科学的兴趣。

3.1基础医学本身具有其内在美,发现内在美,乐在其中

基础医学理论的问世必然经历了大量反复的论证和科学准确的实践检验,存在内在的结构美和逻辑美。 为了能激起学习者心中对美的感受、美的理解,使他们能够在美的意境中接受教育,完整无误地表达这些规律和真理,并展现出其相互联系和内在美显得尤为重要。医学基础课中有许多相对较难的学科如神经解剖、生物化学等,复杂的神经通路,众多体内物质的代谢变化,初学者接触后,多感其内容混乱不堪、甚至知难而退。但神经通路对人体的精妙控制,物质变换的奇妙反应,正是人在不断进化过程中对自身完美的不断追求。了解其意义所在,通过更加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学习者才能保持高昂的情绪,在振奋、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3.2教学方式是展示基础医学内在美的重要手段,形象直观的教学对学习者而言美不胜收

采用灵活多样而且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辅助手段,以适应学习者思维的多样性,取得最优的效果。QTA(question to answer)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创新、想象、比较的能力,培养了学习者自己发现基础医学其内在美的能力[6]。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的电化教学手段,尤其是电脑多媒体,使许多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鲜艳、 动感的画面使抽象、晦涩的医学知识形象的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学习效率和成果显著提高。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习者离不开教育艺术。在教学艺术手段和设计中,美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鲜明。美学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抽象思维,理论思维,智能型人才方面更有其独特的作用,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

3.3教学人员其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之美,具有丰富的感染力

人是相互影响的,美是相互传播的。教师的理解、 兴趣和爱好通过教学影响学生的理解、兴趣和爱好,在这种条件下会引起情感的共鸣和转移。注意美在教学中的应用,包括自身能力、素质、言谈举止美的规范培养能丰富教师的职业情感,促进教师职业品格的形成和发展,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将进一步使这种职业情感得到充实。这二者循环往复,形成一种良性刺激,使教师的职业品格逐步向新的更高的境界迈进。 教师精心设计绝美的教学内容,课堂上热情、耐心、认真的工作态度,熟练的教学技巧能换来学习者对引路者的尊敬与信任,对医学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在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美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并以情感交流为纽带,用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情感,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使教育效果产生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4医学美学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作用

临床医学实践就是在维护和塑造人体美,因此,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在追求创造美[7]。人体是一个和谐统一、协调完整的整体,任何一个器官组织的结构功能或缺陷失调,都意味着对人体美的损害。每一位医务工作人员都应当在医学实践中把“求美”作为必备的素质,具体而言就是在临床实践中,除了维护患者的基本健康外,还需充分地考虑患者的审美感受和需要,应对患者的机体功能的审美需要予以相当的重视,进而选择何种手术实施方案或药物运用,力求不损害患者的形体美和功能美。

4.1医学美学促进了整形美容医学的发展

医学美学的核 心课题是 “健康而有 活力的人 体美”[8]。美容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体现,而且促进了医学美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和长足发展。在美容医学各分支学科如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中医美容等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学美学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医学美学还促进了各个分支学科的共同交互,共同发展。我国广大的美容医师在医学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眼部、鼻唇部、头面部、乳房、牙科、美容整形等美容手术的临床应用中广泛进行着医学美学的实践。精致典雅的艺术品皆出自技能娴熟、 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之手,相比之下,在美容医学实施过程中,患者就是医生所需“创作”、“勾勒”的“艺术品”。 正如黄金分割律,这样一个古老的课题在传统美学中发挥着指导作用,美学规律的作用在美容诊疗中不言而喻。成功的美容医师都能熟练而灵活地应用医学美学中的各种形式美法则,如均衡、对称、节奏、和谐、整体性、黄金律、多样统一等,从而修复或再造人体美,达到实现人体美的最终目标。

4.2医学美学在心血管专业的体现

团队成员的协同合作以及医疗服务的整合提升是现代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因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血运重建治疗需心外科、介入科医生和非介入心脏科的医生协力完成;经皮主动脉置换则需心外科、血管科、心脏介入科的医生以及结构性心脏病、影像学的有关专家形成核心团队共同攻克。团队协作诊治心血管系统的复杂疾病,体现了现代心血管疾病诊治的团体协作之美。

心血管疾病患者多见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各级别的医疗机构,各专业领域医务人员首先要实现有效沟通,加上团队整体的配合,才能为这类患者提供更为高效和顺畅的医疗服务,这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称之为整合医疗服务模式,体现了现代医疗服务的整体之美。

4.3医学美学思想在五官疾病诊疗中的作用

五官与人的容貌直接相关,无论患有何种五官疾病,都难以摆脱容貌破坏、美感缺失的阴影,极大地损伤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继而对患者的正常交往和基本生活造成不便。基于此,在五官科疾病诊疗中, 医务人员要始终以医学审美为基本出发点,以恢复五官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为原则,以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审美需要为目标,在把握人体美的核心的前提下进行五官疾病的诊疗。应当在全过程中,把恢复、维护和保障五官的美感功能置于首位,遵循均衡、对称与和谐等形式美学规律,以满足患者对美的需要。

医学美学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在整个医学医学教育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医学美学。医学美学由于它的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综合性强,已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在由繁到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抽象到直观或由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医学科学发明和进步离不开医学美学的设计、传播、推广。总之,医学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医学教育事业的进步。 医学美学作为揭示医学内部规律的手段,将会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表现形式也会更加多样化并向更多学科渗透,医学美学必将推进医学科学、医学教育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邱琳枝,彭庆星.医学美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彭庆星,王光护.我国医学美学学科发展述评(I)[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2001(2):31-33.

[3]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郭文斌.自我实现者理论与心理健康[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82-86.

[5]徐国庆,李昌英.医学生美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6]高晶.美容中医学专业医学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158-159.

[7]朱武江,张云兴.医学生医学美学教育的层次目标探析[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1(6):38-39.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篇10

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 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 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 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 体育教师、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实验经验证明, 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 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即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深化过程, 也反映出人们的体质机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 建立动作的概念, 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 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 动作表现紧张、牵强、不连贯, 缺乏控制能力, 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 并利用各种方法, 如徒手或各种教具给予保护、助力、阻力, 以及固定和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 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

改进提高动作阶段: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 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 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 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 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 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起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 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 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掷铁饼, 不仅要求会掷, 而且要求掷好;不仅要求懂得掷铁饼的一般技术要领, 而且要懂得摆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 以及全身的有关部位的动作与提高掷铁饼成绩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 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有积极意义。例如:篮球动作中, 对各种传球、接球、运球、投篮的技术作对比;田径运动中对急行跳高与急行跳远的助跑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在完整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中, 通过动作各个部分, 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例如:游泳的划臂与打腿、呼吸的关系, 幅度与速率的关系等) 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 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 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 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

动作趋于巩固和动作自如阶段: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 使动作趋于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定型, 已经形成和巩固。能高度准确熟练和省力地完成动作并能随机应变、轻快自如地加以运用。动作到了自动化阶段, 活动技能和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没有完结, 而是将不断趋于更加完善的地步。其提高和完善的程度如何, 取决于学生的健康状况, 训练水平以及教学与训练的质量等条件。

长期以来, 由于太多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缺乏理解, 缺乏对体育锻炼应有的兴趣和对健与美的正确认识, 认为体育课是一种劳累, 害怕流汗, 恐惧艰难, 因此动作失调、体形欠佳, “小胖墩”、“豆芽型”身材的青少年随处可见。体育教师就应该有义务把美的教育贯穿在体育课堂,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健与美的基本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美的内涵, 培养学生对体育美的情趣, 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 感受到体育内在的美, 激发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从而身体力行, 自觉地去把握体育运动中的美, 提高自己的体育审美能力。

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 按美学原则进行教育, 充分运用教学艺术美的动力作用和转化作用, 把教学艺术的美和体育运动的美, 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因素, 使学生从中吸取前进和发展的动力, 学生在参与竞赛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也尝到了失败和挫折的滋味, 在这不断的磨练中引导学生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在健美身体的同时, 追求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灵美, 使自身从外形到内在都得到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扎实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另外, 为了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对学生实施美育, 体育老师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体育教师本人应有一定的美育素养。除了掌握运动技术、知识、理论以外, 还应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具备美学、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艺术方面的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的用美去教育学生、吸引学生, 让学生感到投身运动中更能体验美。正所谓学无止境, 体育教师应不断的进行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巩固自己。

2、注意仪表美。上实践课时, 教师必须身着合体的运动服、运动鞋, 给学生一个精神、大方、潇洒的感觉, 加上稳重、沉着、和谐、亲切的教态, 学生就立刻被你吸引, 教与学双方才能达到最好的配合, 这是良性刺激。如果衣冠不整, 便衣皮鞋, 不讲卫生, 语言粗俗, 态度死板, 就会给学生一个鲜明的反应, 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

3、讲究语言美。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更科学地掌握动作技术, 必须做到讲解语言的规范化: (1) 口令语言的规范化。它起到提示、指令、启发、导向、协调和统一等作用。讲解技术要领的规范化, 课堂语言要尽量用专业术语。 (2) 语言的“美”化。用具体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教师的教学要求, 如在武术教学中, 用“站如松, 走如风”等生动的语言, 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其练习的兴趣, 求得最佳的练习效果。

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论文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学;意境

美学教育不仅仅是美术作品那种直观的美学,还包括意境之美,人性之美,道德之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职责。小学语文教学中美是一直隐含在课文中的,在故事里、在古诗中,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一、古诗里的意境美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古诗占了很大比例,这不仅可以弘扬祖国的古典文化,更可以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意境之美。

教学古诗,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的含义,更要让学生学习体会诗中的意境。比如,低年级的《春晓》,虽然只有二十个字,却概括了几种意境:天气的变化,时间从夜里到早上的变化,空间从室内到室外的转移。教学时如果只简单地告诉学生这說了一件什么事,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启发学生,这特有的景观正是春天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洞察力。

同样是低年级的《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还是一帧视频,篱笆、小径、花已落完的树干,怒放的油菜花,舞动的蝴蝶,奔跑的孩子。教学这首古诗时就要让学生闭幕冥思,去想象这美好的意境。

到了四年级,学的古诗不仅意境美,还包含了生活常识。像四年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昼出耘田夜绩麻》,不仅描绘了当时的田园风光,更着重写农村人的生活。有男耕女织,还有小孩在学着种瓜。现在的农村生活早就不是这样了,但农村人的勤劳之风犹在。学习这首诗就不但体会了农村四月的景色,更能受到历史人文教育。

二、儿童诗里的科学美

小学语文里不仅有人文,也有科普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地告诉他一些科普知识,他还真不感兴趣。但是将科普知识融合在诗歌里,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很快就记住了。

在二年级课文中有篇叫做《植物妈妈有办法》。用诗歌的形式,把蒲公英、苍耳、豌豆几种植物的传播方式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告诉二年级学生,植物种子有风传播、动物传播和自己传播这几种方式,学生可能下课就忘了,但是用拟人的手法、诗歌的形式来表述这件事,随着教师的讲解,再通过朗朗上口的诵读,学生很快记住了,可能还要自己进一步探讨植物种子的其他传播方式,这就是语文之美。

三、童话中的人性美

童话故事的读者就是小学生,一篇好的童话不仅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更有寓教于乐的特征。所以小学课文离不了童话。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童话故事的内涵也在一步步提高。在一二年级的童话故事中,寓意都是直白易懂的。到三四年级,寓意更深刻、更耐人寻味。

三年级的童话故事《陶罐和铁罐》就包含着几个道理。在陶罐和铁罐刚问世时,陶罐是脆弱的,经不起丝毫打击,与铁罐比真弱不禁风。但年深日久,不可一世的铁罐消失了,但脆弱的陶罐还在。学习这篇童话,从表面看,这是两种罐的材质不同决定了使用寿命。但把它喻为人的性格,含义就意味深长了。

四年级的《小木偶的故事》也是寓意深刻。木偶的主人开始将木偶的脸部表情设为笑脸,在所有人的意识里,笑脸代表幸福。可小木偶的遭遇却说明笑脸也有诸多烦恼。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天天笑着也不是真正的幸福。

还有篇童话《去年的树》,说的是一只小鸟为了自己的诺言,千辛万苦找到去年那棵树,其时那棵树已经被砍伐加工成火柴了,但是对着那根快要消失的火柴,小鸟还是坚持唱完了曾经许下诺言的歌。它寓意的那种伟大的友情令人肃然起敬。

在教学童话故事时,不能就简单地以事论事,要教会学生,童话是生活的折射,它所包含的正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要细细品味。

四、叙事故事中的道德美

叙事故事在小学语文中所占比例也大。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那里面包含的道德观念可以净化洗涤人的心灵。

二年级有篇课文叫《三个儿子》,里面有两个孩子有自己的特长,在妈妈眼里,他是妈妈的骄傲。另一个儿子什么特长没有,但他懂得尊敬爱护妈妈,结果在旁人眼里,平凡的、会尊敬人的才是好的。这篇文章对于现今的中国孩子有特殊意义。在目前的中国,由于孩子少,家长一味溺爱孩子,放松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特长无限夸大,使得这一代孩子的人格有严重缺陷。学习这篇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四年级有篇课文叫《中彩之后》,也是一篇歌颂道德高尚的文章。主人公中奖了,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汽车,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中奖的彩票是他代别人买的。如果他不说出来,没人知道,但是良心使他不安,他还是做出了正确选择。这样的文章对于道德修养来说,是极好的范本。小学生只有从小学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才能成为一个讲诚信有道德的高尚的人。

不过道德是用来约束人,不让人的欲望无限制地膨胀。人的道德只能用在人身上。六年级有篇课文《鹿和狼的故事》就是这样。美国总统把童话中的狼的坏标签贴在现实中的狼身上,大肆捕杀森林里的狼,以保护善良的鹿。谁知犯了常识错误,破坏了森林里的生态平衡,本想让鹿在森林里快乐的生活,结果反而害了鹿的生存。这篇文章不仅写了道德的作用,还普及了生物常识,让学生明白道德上的范围是有限的。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小学生读懂课文,认几个生字。重要的是要将语文的人文精神传播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欣赏美,学习如何辨别生活中的善恶,做一个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的人。

参考文献:

[1]朱自强.论“分化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及其学科发展[J].南方文坛,2009(3).

[2]李如龙,徐睿渊.教材语言三议[J].汉语学习,2007(3).

(作者单位 浙江省天台县洪畴镇中心小学)

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论文 篇12

谈及艺术大师刘海粟, 大家提及最多的就是其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十六岁时从旧式家庭中逃出, 到上海创办了上海美专。1924年公开展出裸体模特画作, 由此而引发了学术界对他的争论和攻击, 蔡元培先生为了保护他, 将其送到国外留学。数年以后, 他从海外载誉归来, 引起了社会名流、达官贵人的争相追捧。此时, 可以说, 他已经用自己的美学思想战胜了那些传统的保守的思想。纵观其一生, 可以用“敢创、敢闯、敢于开拓”1对其进行概括。他一生的独特经历也就决定了他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独特性。

此外, 刘海粟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不仅是闻名于世、独享殊荣的大画家, 而且是出色的美学思想家。同时, 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 刘海粟先生也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要比较全面的理解刘海粟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和实践, 首先要了解的是其美学思想。

一、美学思想简介

针对“什么是美?”这一美学基本问题, 不少哲学家、美学家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对其作出过解释, 刘海粟先生同样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刘海粟在上海办美术专科学校时, 蔡元培先生曾经提笔赠送“询约深美”四个大字。刘海粟先生以此为切入点, 对“美”作了更为形象的解释, 即:“‘美’是指一种思想的境界, 求学的人只能处于永恒的探索之中。美的疆境阔大无垠。比如:登山觉得前面的山峰高与云齐, 上去之后, 上面还有高山, 不会有止境。对任何一门学问达到一定程度的完美, 都要付出巨大的劳动, 不劳而获的事是不会有的。天才便是若干积聚起来的智慧。”2这段对“美”的解释, 没有使用艰深晦涩的语言, 华丽虚无的词藻, 却通俗易懂地道出了“美”的真谛, 这正是大师的魅力所在。

刘海粟先生平生几乎没有写过有关美学的专门论著, 但是这并不影响其成为美学大师。几乎在其艺术生涯开始的同时, 他就表现出对传统的善于吸收和对新鲜事物积极探索的才能, 他在对色彩与线条、主体与客体、和谐与统一等专业方向的研究中, 分布着不少零散的关于美学方面的观点。通过细致的分析,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在对待现实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上, 始终坚持了艺术创作的特征, 即没有仅仅局限于对现实的机械描述, 而是将现实与艺术相结合, 达到两者的完美协调。既然要对其美学思想有所了解, 那么他的创作必定是要涉及的。

(一) 著作、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刘海粟先生的画作有着鲜明的特色, 尤其是他的国画作品, 是其美学思想的主要载体。当然他的其他类型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美学思想。

在先生前半生的国画作品中, 其美学思想并没有得到完整深刻的体现, 这又与先生的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先生将前半生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社交活动中, 这就使他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去, 直到他的后半生, 才真正开始了其对传统绘画技巧、理念等方面的全面学习。

先生对山水画的研习由明清的沈周、四僧扩展到宋元时期;而对花鸟画的研习也由学习扬州八怪、徐渭、陈白阳扩展到宋代的赵估。尤其是他对宋元山水画的学习, 对其山水画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用相传为唐代王洽所创的泼墨法来表现黄山的《云雾图》就是这一时期对传统继承的代表作。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既具有传统国画的笔墨情趣, 又有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鲜活之味。”3在国画创作方面, 此时的刘海粟已经不是早期业余的画匠, 而是具有全面理论和技术素养的艺术大家。

在其国画创作蒸蒸日上的时候, 他也没有忘记其他类型艺术创作的创新, 他还有意将国画和油画进行比较, 并利用两种不同的绘画样式来表现同一风景, 在构图、色调等方面尽可能做到一致。如一九五六年作油画《庐山青玉峡》和国画《庐山青玉峡》。他此时的油画呈现出国画的写意特色, 而国画也有了一些西洋绘画写实的特点。

即使在“文革”那个狂热的年代, 先生仍然能保持那份超然的心境,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此时的作品, 如:写生手卷《富春江渔乐图》《洞庭西山图》中所体现出来的依旧是恬静、闲适、超脱自然的心情, 和那个狂热的时代格格不入。这些作品因为不是在政治强迫下而为之的, 反倒更能有效的体现艺术本来的精神风貌。这一时期, 也是其国画创作达到了顶峰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 除了对国画、油画的研习提升外, 他对《散氏盘》《毛公鼎》以及唐代怀素和尚、张旭的狂草进行了研习。与刘海粟先生早年一味强调绘画笔法的粗拙豪放相比, 此时的他对“金文”圆厚的运笔方式有了新的体会和领悟。另外, 狂草的灵活、洒脱也使他笔下的线条充满张力和灵性。这种灵性和洒脱表现在绘画创作中, 促使他的水墨小画纯粹用墨线勾勒, 略用水点染, 体现出国画创作在笔墨运用上的新高度。

从上面的例子和艺术创作经历可以看出, 刘海粟先生在沿袭国画的创作传统时, 总是善于把雄伟绚丽的大自然景物同古人的山水画相联系, 并对两者作反复地对比、揣摩、推敲与联想, 进而可以得出其关于山水画的美学观点。即:“山水画中的一切技法, 源于客观现实”4, 并主张“造化和心源相契合”5。这句话是对其山水画美学观点的高度概括, 并且极其凝炼的抽取了其美学思想的实质。推而广之, 其在山水画中的美学思想也应该是其各类作品共有的美学指导原则, 这是由先生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所决定的。

在今天看来, 这一实质就是关于如何处理好现实与艺术关系的问题, 在刘海粟先生的著作中, 对这一关键问题作了生动而形象的精辟阐述:“吾常觉艺术家有类乎食桑之蚕, 蚕所食者为桑而所吐者为丝, 丝虽是植物之纤维变化所成, 然已非桑之原叶矣。艺术作品亦然。自然界如一株极繁茂之桑, 艺术家在此桑木上, 尽可尽量取其叶而食之……艺术家原有采积自然之必要, 但艺术之要求, 假使只是在求自然之一片形似, 艺术之精神已无由产生矣”。6这就是先生在多年前作出的著名的“食桑之蚕”的比喻。

在这段有关现实与艺术关系的精辟论述中, 刘海粟先生将艺术家比作“食桑之蚕”, 而将现实的自然世界比作“一株极繁茂之桑”, 同时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比作蚕食桑吐丝这一过程, 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和别具匠心的深意。

在笔者看来, 刘海粟先生的这段话在精细的比喻背后, 隐含着其由国画总结出的重要美学思想, 即艺术创作要介于形似和神似之间, 并偏向于神似。这一点在中国画的创作传统中, 是最核心也是最难以把握的精髓。在很多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主张中, 艺术与生活向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就应该承担起连接艺术和生活的桥梁的作用。正如先生说的“艺术家原有采积自然之必要”。

因此, 艺术创作的过程就应当像“春蚕吐丝”那样, 需要艺术家把采集到的自然之物, 通过自己的消化, 再渗和了自己的艺术汁液, 将自然之美转化为精神之美。如同西方某位所说:“艺术的要务在于它的伦理的心灵性的表现, 以及通过这种表现过程而揭露出来的心情和性格的巨大波动。”7也就是说, 艺术创作绝不能等于生活的经历, 也不能仅仅作为生活经历的简单拼合。

另外, 从对艺术家的定义来说,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有生以来的实践活动的一个累积物, 艺术家的人格气质、立场观点、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等方面, 都会在其所创造的这个累积物上留下痕迹。正如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的,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天性的能动表现”。8

在这方面, 刘海粟先生的一席关于艺术与现实的阐述, 体现了他勇于创新, 不拘泥于传统而又吸取传统精华的美学思想, 这与经典的哲学美学观点正好相符, 即使在今天读来, 仍觉得清新自然、精辟形象。这就是先生美学思想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以此为突破口, 我们就可以做到一目了然先生整体美学思想体系来龙去脉, 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感知其美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二) 创作实践中的美学思想

当然, 如果我们仅仅在理论层面上承认艺术创作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创作需要感受、领会、加工和改造, 那么这还不能算是全面理解了美学思想的精髓。领悟刘海粟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 必须要了解先生在创作实践中美学思想的体现,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验证理论, 才能够做到对美学思想的全面透彻的了解。

而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主要的问题在于怎样感受、怎样领会、怎样改造和怎样加工我们所获得的材料 (也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对于艺术创作的作用) , 进而完成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 促进对美学思想的全面了解。同时, 这也是美学的根本问题。

关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这一点, 刘海粟先生从绘画艺术创作的角度, 概括了实践中的三点, 这就是“感受—契合—创造”, 即创作的三个过程, 是对创作实践过程的高度概括, 也是其美学思想在创作中得以体现的载体。

先生的绘画作品之所以赢得了世界各国鉴赏家的高度称赏, 在世界画坛上奠定了与众不同的重要地位,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就是他十分注重把自己对创作客体的独到感应, 用自己特有的高超艺术技巧体现出需要表现的客体的各个方面, 从而做到美学思想与艺术创作实践的和谐统一。在此处引用先生非常欣赏的一句话, 这是法国著名画家的一句话:“观看物体, 洞察物体, 这就意味着除了它的形体简单地和自然地反映到眼晴里以外, 还要通过自己努力设法来更好地理解这件物休。”9这里主要讲的是艺术创作过程的开端——观察。这是从事绘画创作的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如果这点都做不到, 也就不可能步入艺术的殿堂。

在观察之后, 认识自然的第一步, 便是获得感受。以绘画艺术言, 就是如何从扑朔迷离、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 去寻求与自己最怦然心动的地方, 识透并捕捉大自然内在的美, 并在那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正如先生所说的“黄山奇景, 通过我的感受, 通过我的心灵深处, 表达我对黄山的深厚感情。入黄山而又出黄山, 我的黄山画中, 有许多自己的影子”。10这里, 实际上涉及到美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即审美的主客关系问题, 以山水画的客体景物来说, 诸如山、水、泉、石等, 本是没有生命的, 但在艺术家的心目中, 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体却变为了活物, 而一旦艺术家把自己的感受、情感、精神赋予了创作对象, 本来没有生命的东西便会在笔下满含生机, 充满情趣。所谓“触景生情”, 指的就是自然景物和被它触发的某种情感, 存在的一定的联系。感受因触景生情而生发, 而景也就成为情的寄托物或象征。触景生情的同时, 景也就情化了。像这样的凡在艺术家视野之内的没有生命的景物, 因为被赋予了某种感受和情感, 变成了有生命的景物。这样就做到了主客观的和谐统一, 进而达到情景交融之境。这也就是先生提到的生活和艺术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的最好例证。正是体现了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 即艺术家的求真不仅在忠于自然上的摸索, 也应忠于自我上的摸索。艺术的猜神决不是在模仿自然, 决不是仅仅在求得一片自然的形似, 而是表现自然的精神, 也表现了艺术家的气质、情操与个性。

创造是艺术创作实践的最后一步, 在经历了从感受到契合这样一个审美思维的过程之后, 就要以对具体对象的意识形式来表白艺术家独特的心灵感悟。但是, 模仿绝不是创作。艺术美应当是人化的和情化的, 它是艺术家对自然美的一种理念的显现。

由以上的阐述和论证可以看出, 先生的美学思想已经渗透到先生创作和实践的各个部分, 已经自然融入了先生的艺术生命之中。

二、艺术教育思想简介

作为艺术家, 刘海粟先生的美学思想体现在其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而要了解其美学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 我们首先要整体感知他的教育思想。因此, 在本文的下一部分, 笔者将对其教育思想展开全面而具体的论述。

作为中国近代的美术大家, 刘海粟先生展现给我们的除了其创作主张、美学思想、艺术观念之外, 其艺术教育思想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为先进的艺术教育家, 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事业奠基人之一, 在艺术教育史上, 刘海粟先生有他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特有的重要贡献。

回顾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史, 从清末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早在光绪末年 (1902年) 李瑞清监督两江师范学堂, 开始设艺术课程。在1906年设立“图画手工科”, 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设立最早的专门艺术系科。六年以后, 即民国元年, 刘海粟及其画友创办的第一家专门艺术院校——上海图画美术院, 即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上海美专, 开创了我国艺术教育的新局面。这座学校惨淡经营, 从无到有, 从简陋到完备, 历经数十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绘画、音乐和工艺美术人才。同时也确立了刘海粟先生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不可磨灭的功勋。

为了开展学术研究, 普及社会美术和美学教育, 探讨近代艺术思潮, 他敢于知难而进, 逆流而上, 推动艺术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点燃了中国艺术蓬勃发展的星星之火。同时, 他还于1918年创刊了中国第一本《美术》杂志, 为新文化启蒙运动作出了一定贡献。鲁迅先生发现美术园地这棵幼苗, 十分赞赏, 在《每周评论》第二号写了评介:“希望从此引出许多创造天才, 结出极好的果实。”热情寄予期望。我们高兴地看到, 历史的进程, 20世纪的中国美术正如鲁迅殷切期待那样地蓬勃发展着。

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 上海美专有着太多的第一次。例如:在上海高等学校中, 上海美专最早开放女禁, 于1919年春, 接受神州女校美术科毕业生七人入学, 实行男女同校。这一年秋季正式招收女生, 使长期在封建礼教社会压迫下的妇女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这不仅在艺术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上海美专早期发展时期, 最引人注目的是裸体模特风波。为了加强素描基本功, 表现人体美, 上海美专引进西方美术教学的范例, 在国内的课堂教学中第一次使用裸体模特儿, 开设人体写生课, 此举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阻挠, 他们指骂刘海粟为“艺术叛徒”。他却把这个“罪名”作为自号, 表明了誓与封建主义斗争到底的决心。这场维护民主与科学的斗争, 是新旧社会矛盾在艺术教育上的反映, 是五四运动在艺术阵线上取得的一个战果。同时, 也是对刘海粟教育思想中重视基础、提倡实践等方面的最好诠释。

此外, 上海美专还于1918年起把“旅行写生”定为高年级必修课程, 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这在国内外美术院校中是一个创举。每年春秋二季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国内各地, 深入生活。白天外出写生采风, 晚间师生一起, 评教评学。返校前就地展览,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借此开展美的教育, 提升普通民众的审美水平。

由上面这些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 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丝毫不比其美学思想逊色, 在某种意义上说, 甚至超过其美学思想的影响力。

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 从宏观上看, 他从整体社会实际和时代要求出发, 采用多形式、多层次办学模式, 在学校与社会, 专业与业余, 普及与提高, 理论与实践关系等问题上, 考虑得很全面, 进而构成一套完整的从初级到高级的教育体系。11

此外, 他认为普及美育, 美化人生, 美化社会, 必须抓好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所以他除了着力培养专业人才外, 还非常重视中小学师资的培训和社会艺术教育的普及。

在开拓多种教育形式方面, 早在1915年上海美专便先后开办了函授学校, 暑期学校和夜校, 使广大爱好美术的在职、在学和待业青年, 通过短期训练, 自学成材。

正是由于先生对艺术教育的独到见解, 促使其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 进而影响了整个近代中国的美术创作发展方向。

三、美学思想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体现和运用

刘海粟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 与其美学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美学思想是在教育思想的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和应用。

首先, 我们在其一部分大致了解先生艺术教育思想的前提下, 对其教育思想进行分类整理, 以使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关系能够更加明显, 更具条理性。

刘海粟先生的美术教育思想有以下几点:

1.不限定固定的学习时间, 让学生根据社会和自己的不同需要, 选择不同的学习年限。这主要是针对学制的选择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地调整学制。这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的发展艺术教育。

2.提出课堂上使用人体模特儿, 并创立了使用模特儿课堂写生制度。此外还将旅行写生纳入教学内容, 创设了旅行写生制度, 将美术教育溶入社会生活实践之中。这是其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注重学生的基础和动手能力, 培养实用型人才。

3.他在上海美专首先实现男女生同一学校上课的制度, 使男女学生得到了平等的教育机会。即使在今天, 这仍是需要提倡的一个教育思想, 即教育面前, 人人平等。

4.首创美术教育的多种办学形式, 提高专业艺术人才的实际水平, 充实一般学校的美术师资力量, 满足社会上美术爱好者的学习愿望。这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中, 教育大众化和美育大众化的思想。

作为杰出的艺术家, 他的这些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必然与其自身的性格和艺术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上, 他擅长中国画、油画、书法、诗词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这也就形成了它个人的美学思想。通过上文对其美学思想的研究, 我们发现, 其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不拘泥于传统”“现实和艺术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创新”“学会感受表现对象”等等。而这些美学思想的内容在其艺术教育思想中都得到了合适的运用和体现。

刘海粟先生之所以在办学过程中, 不断提出新的教学方式, 就是由其“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的美学思想演变而来, 这既是美学思想在艺术教育思想中的体现, 又是对美学思想的实践。

除此之外, 他的美学思想对其治学精神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这也可以理解为美学思想对其教育思想的影响。先生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恢弘的气魄和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早在青少年时代他乐育为怀, 敢为人师, 边学边教, 勇攀高峰;老来还把自己当作小学生, 争分夺秒, 自强不息, 这些都是其“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创新”的美学思想的体现。他认为“人生有限, 艺术无涯, 不能为名所累, 要时刻同自己较量, 日新又新。”对他来说, 时间就是艺术, 艺术就是生命。这真是“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正确处理所得出的结果。

若想为人师, 首先要学会做学生, 在先生自己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他也很好的将自己的美学思想运用于自己的学习中, 例如他勤于学古, 善于用古而化古。他立愿师古人要超古人, 七十年前他题所作《峦树草堂》, 作过自我剖析:“愚无师并无法, 不为形役, 不求合矩但求笔与物化, 心与天游”。这正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要部分, 二者在此重合, 也验证了其教育思想中有很多美学思想的影子, 也可以说是美学思想的运用和体现。

四、结语

这些艺术教育思想, 都是先生深刻探索艺术教育的规律, 发扬不息的研究精神的必然结果。刘海粟在艺术教育中实践了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学术主张, 在教学中强调了表现主义的思想, 并允许各种艺术流派并存, 提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实行了一系列新的制度, 从而使美术教育充满生机, 为我国艺术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他的艺术和美育伟绩是属于全世界美术界的。他长达八十六年的艺术生涯中, 始终围绕自己的美学思想, 积极投身艺术教育事业, 使其美学思想在艺术教育及其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利用。为我国美术专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要:刘海粟的美学思想有其独特性, 而这种独特性在其作品和艺术育思想中都有所体现。以艺术教育思想为纽带, 解析美学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 进而证明刘海粟美学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 并用于指导现代美术教育中常见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刘海粟,美学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海粟.海粟黄山谈艺录[D].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

[2]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3]刘海粟.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1978年11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的演讲.

[4]谢海燕.刘海粟大师的美育思想和艺术道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6.2.

[5]刘海粟.刘海粟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6]丁涛.刘海粟艺术教育思想探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06 (02) .

[7]赵思有.刘海粟艺术生涯述评[J].河西学院学报, 1997 (01) .

[8]郑勤砚.对话哲学对美术教育的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04) .

[9]阎纲.去年一怪刘海粟新传[J].三月风, 2002 (06) .

上一篇:文化经典教学的意义下一篇:钢成形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