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精选12篇)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 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对德育的进一步强化, 更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入阐释, 也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将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获得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 在坚守本学科教学目标旨归的背景下, 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成为一种必需, 有着深刻的内涵。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范畴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参考《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以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网络技术应用》两个模块内容载体为例, 从信息道德认知、信息道德情感、信息道德意志和信息道德行为等方面概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德育范畴。
第一,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实践, 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思想交流, 合作互助, 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恰如其分地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确自我责任承担, 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技术价值观,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对学生的道德渗透起正向显著影响。
第二, 通过“信息的获取”学习, 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引用实例, 进行深入剖析, 启发引导学生关注信息获取活动, 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和技术手段上进行信息的获取, 认识到信息获取活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经历、经验, 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 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所用, 解决问题。
第三, 通过“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学习, 明确信息加工与表达的重要性。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信息素养的表现之一。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达到信息的“再造”, 发挥信息的价值, 让学生感受信息加工的先进性, 增强信息加工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
第四, 通过“信息的管理”的学习, 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正确认识, 了解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 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思想, 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养成乐于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习惯, 体验到信息技术给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便捷。
第五, 通过“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学习, 逐渐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围绕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讨论信息技术给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以及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从而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 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文明前行。
第六, 通过“网络技术应用”学习, 了解网络对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互动的影响。网络成为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学习, 达到基础知识理论与基本应用技能的共通认知, 强化根据实际需求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渗透网络应用的道德规范和丰富的技术价值观内容,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认识“信息”这一事物, 从大量客观现实中感受信息, 归纳信息的特征,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特征分析信息问题、甄别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 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 具有整体的认识, 通过对五次信息技术的学习, 体会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 亲历、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中的经验与技巧, 教育学生获取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有效地甄别信息, 学会有效组织信息和处理信息, 为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4) 了解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 认识它们的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通过对这些软件数据进行整合、挖掘、提炼、统计和分析, 找出其所蕴涵的信息, 为学习、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 (5) 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 体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了解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工具, 有效管理信息, 形成科学管理信息的意识。 (6)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息观。 (7) 体会信息、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确立信息技术是社会进步的生产力的观点, 认同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 (8) 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 通过倾听校园中的铃声、观看运动场比赛的场景、学习资料上的知识和习题、浏览报纸上国内外的新闻等活动, 发现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进一步归纳出信息的一般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传递性等;再通过《史记》中“增兵减灶”和《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典故, 指出信息具有真伪性, 现实社会中存在某些信息的假象, 让学生在遇到不明信息时留意。 (2) 人类发展史上有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了解发展的节点, 让学生感悟在历史长河中信息技术对人类前行起到的推动作用。穿插介绍微软公司, 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机和商业计算机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 其开发的GUI (人机交互界面) Windows系统至今仍是全球操作系统的主导者。然后介绍国内红旗Linux从1999年8月创办到2014年2月, 成立14年之久的国产操作系统厂商衰败破产, 增加了学生的危机感与使命感, 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自我发展、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3) 一般信息获取, 就是搜索引擎的使用, 是一种相对固化的认识, 往往通过平铺式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要打破学生这种依附课本知识的拿来主义,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发展多一些参与感和期盼感, 可以设计以“家乡特产知多少”为切入点, 从学生内联角度出发, 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 在体验中掌握多种搜索引擎的应用, 这样既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应用, 又培养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 (4) 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 选择合适的软件加工信息, 并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浏览者面前, 在此章节中, 教师适当将国产WPS Office与微软Office进行对比, 并且说明在一般计算机中大多使用的是微软Office,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外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和设计、展示学生的作品等,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 通过“信息资源管理”的学习, 了解从古代的藏书阁、户籍管理, 到近代的实体图书馆、档案管理, 再到现代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售票机构、在线联网学籍管理系统, 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管理源远流长。通过“选修课我做主”的案例, 简单了解数据库的构成、表的关联以及创建新的查询表, 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尝试操作数据库, 体验数据库的功能,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 养成良好的数据管理的习惯和意识, 将学生的视域引向技术背后的信息思想和信息价值。 (6) 在信息的集成与发布的学习中, 让学生认识个体应对自己发布的信息承担责任, 事先要查询可靠的官方数据库, 清楚自己发布错误信息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不轻信谣言, 不传播谣言, 不误导别人, 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息观。 (7) 强化信息技术的技术价值观。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说过, 计算机在未来社会就像现代社会人家中必备的螺丝刀一样。在信息技术课堂必须进行“道德渗透”, 用好这把“螺丝刀”, 才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信息观、道德情操”, 达到培养文明, 启迪智慧, 培养其敏锐的、积极的捕捉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 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倡导网络道德自律, 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体会网络与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同网络的价值, 正确地认识网络、网络技术应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关心网络环境, 树立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 2013年7月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 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全体网民的23.2%, 这表明青少年是网络的庞大群体, 他们普遍缺乏自控力, 痴迷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这些信息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传递了道德渗透的必要性、迫切性, 我们应利用课堂的有利条件, 有意识地做好道德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 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形成网络道德自律。 (2) 处在信息化的社会, 网络信息高速流通, 网络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渠道, 网络及其衍生出来的新媒体充斥网络环境, 为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然而, 与此同时, 腐朽、落后、色情文化和有害、蛊惑、邪教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 腐蚀学生的心灵。在消极因素的影响下, 部分学生可能会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误入迷途, 基于此,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明确指出网络的两面性, 它既有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服务社会的正面价值, 也存在危机、隐患的负面影响。例如网络信息的获取部分, 网络为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也使很多人随意地复制互联网信息, 甚至随意地抄袭别人的成果, 也使我们的学生过度依赖网络, 学生本应该有的想象力、创造力消失殆尽, 网络的信息资源可能导致学生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迷航。 (3) 通过网络通信各工作原理, 理解DNS域名解析的过程、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感受通信技术在网络互联中的核心价值。2014年初, 国内部分.com域名网站、腾讯、百度、京东、优酷等大批网站无法正常访问, “断网”的原因与DNS故障有关, 从本质上说是掌握中国网站命门的DNS根服务器控制在美国人手中。DNS根服务器是互联网运行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谁控制了DNS根服务器, 意味着谁就有对互联网的最终控制权, 这种情况直接威胁着我国的网络安全。通过这样的内容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 不管难度有多大, 都必须迎难而上, 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服务器, 从而树立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摘要:文章依据十八大报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提出加强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渗透, 可以从德育范畴、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传统信息技术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构建、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德育,信息技术,渗透,信息技术价值观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 篇2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我们简称“品社”,是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在“品社”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的。那么,在《品社》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情感渗透,言传身教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塑造少年儿童心灵和人格的过程。言传身教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种教育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授道德知识,引导少年儿童正确的行为时,还得讲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道德教育进入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教师先要按时参加升旗仪式。要求学生语言行为美,教师要做到不打骂学生,不讽刺挖苦后进生。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求他们讲究卫生,不乱扔瓜果壳皮纸屑,不乱花零用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教育他们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闻目睹,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思想渗透,就地取材
就地取材就是利用现有的教科书联系实际,提高思想认识,培养爱国情操,强化道德观念。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品社教科书的第三单元《来自社会的关爱》,讲的是学校里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我们学校工作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我们的学习和安全,他们提供了什么服务?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答案:门卫黄大爷一天要锁好几次门,医务室的于大夫半夜为生病的学生打针等等。作为一名小学生,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为校争光。这样,品德与社会也自然的渗透了思想感情的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行为渗透,规范动作
紧扣教材,联系实践,规范学生行为。如:在上《规则在哪里》一课时,我先设计了个小游戏,并提醒学生,游戏要有规则,否则无法进行。从而导出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规则。如:学校公共场所图书室看书,电影院看电影,交通行路等。教育学生从小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讲究公共道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各项规则可以保证我们的键康、安全,从而进行愉快地学习。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享受着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63—01
一、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内容
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
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历年来体育健儿在各级各类各项比赛中,顽强拼搏,为国争光,赢得了很多荣誉。教师可以结合有关实例,开展教育,介绍我国体育健儿的杰出事迹,颂扬他们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为国争光的精神。或通过图片、录像等直观的方式展示他们的奋斗历程,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增强为祖国的未来自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社会责任感。
因人施教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针对不同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提高学生的成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观摩电教片,让学生明确目标,并对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充满信心,再经过教学中的亲身体验,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精神。
“力量来自集体,荣誉属于团体”,体育项目中很多项目需要相互间的紧密合作,默契配合才能取得佳绩。通过集体项目比赛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维护集体利益的荣誉感,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努力或懈怠会直接影响到集体的成败,而集体的成败又与每位成员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息息相关。
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强化课堂管理、课堂纪律,进行纪律观念教育。体育课中的严格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纪律和思想品质的要求。强化课堂管理、课堂纪律,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教学组织,而且对培养他们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等优良品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实现德育与体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困难训练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困难环节,促使学生作出努力,突破难点,提高思想素质。例如,适当增加器材的高度、远度、重量和数量,相当于提高动作的次数、难度和质量标准。改变动作的节奏、幅度和重心,增加动作的障碍、阻力和对抗因素等,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面对困难,顽强拼搏,从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规范指导法。用制度和规则制约、指导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例如,体育课的课堂纪律、规章制度,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生必须自觉接受,努力做好。游戏和教学比赛的规则,任何人都要执行,不得犯规。这样就能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评比竞赛法。通过检查评比和竞赛,考评学生在体育课中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表现。其内容包括组织纪律、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遵守游戏竞赛规则、爱护公物、互相帮助等。由于青少年所特有的要求进步,好胜心强,所以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评比竞赛,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组织评比竞赛的条件要明确具体,要使学生明确目的,端正态度,评比要充分发扬民主。
表扬鼓励法。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良好思想行为和拼搏精神,教师要及时表示赞许,作出好评,树立正气,鼓励学生奋发向上,调动学生积极性。表扬要一视同仁,谁做得好,就表扬谁,对过去有过错误的学生更要发现他们的优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表扬。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 篇4
一、现代初中生德育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未来的精英们提出更高的要求。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需求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更好的身体素质。所以,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德育。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将德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社会认知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有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在不断变化,他们每天接触的人和事物有所不同,他们的心理特征也就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征, 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初中生处于的年龄段正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属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的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不断转换,错综复杂。这个时期,初中生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他们不能独立但是渴望独立, 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又会像小孩子那样呈现出幼稚的一面,另外,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家长的溺爱导致他们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社会辨别能力不足。所以,初中时期的学生正是发展德育的关键时期,如果管理教育不当,还会导致少部分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这也就要求学校教师一定要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教育教学中。
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
理论上来讲,德育应该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但是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德育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在德育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对德育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明确德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良好风气的养成、同学互助互爱、纪律教育、文明道德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还应该了解体育的重要性,学会科学锻炼身体,这些内容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简单概括。
在初中体育德育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体育教师要在学生的体育锻炼中抓德育的时机。在学生的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动作千姿百态,同时他们的大脑活动也是千变万化。在体育活动中, 身体变化和大脑的活动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所以在体育教育中,教师一定要仔细观察、积极引导,主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脑力和体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师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师的工作一定要做到一丝不苟,教师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一定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全过程,因为,只有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懂得遵守规则,才能确保德育工作的成功开展。其次, 德育还体现在教师的严格管理、上课过程中的严密组织活动中,教师的严格管理是德育的体现,教学活动的组织也是德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只有做好这些工作,德育工作才能发挥到预期的效果。
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还应该学会抓住时机, 及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德育。在教学中,德育的开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学生的纪律教育和集体主义的教育。在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的变换,进而观察学生的表现,帮助学生养成迅速、准确、协调统一的学习生活作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2学生的顽强品质的养成。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体育练习要承担极大的疲劳,体育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付出就会有同等的收获,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更加刻苦、认真地进行各项体育锻炼, 进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特别是在长跑训练中,更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勇于突破极限等各种优秀品质。3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养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各个领域都存在优胜劣汰的现象,所以,在初中的德育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竞争。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体育项目的性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但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与和谐与人相处。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 篇5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是目前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双基,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所以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要渗透德育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才能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我根据化学学科特点,结合实际,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不失时机的渗透德育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从而让新课改的预期目标得以完美实现。
一、通过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目标正确确立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创设情境激趣;利用化学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运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设计趣味实验,保持学习兴趣;利用趣味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发展学习兴趣;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分组合作学习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该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如在教序言引入时,为学生表演神奇的“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空瓶生烟”等魔术,同时欣赏北大校长周其凤的《化学之歌》,一下就点燃了孩子们学习化学的热情,使他们产生了想要学习、学好化学的强烈的愿望。
二、利用化学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
德育并不仅局限于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勤于钻研等品质教育也应是德育的一部分。以化学史为载体,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味、苍白无力。在“绪言”课上,我给学生指出,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探索化学的活动。古代中国人的炼金、炼丹,虽带有些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但他们的研究传入西方后,大大地推动了化学的形成与发展。近、现代,在化学上我国也做出了突出成绩,有自己的杰出学术代表。在讲解空气的组成时,学生们会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起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到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实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研究的欲望。
同时,在化学课堂上,化学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讲解国外的化学史实:原子论的创始人、英国着名化学家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通过辛勤的努力,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具有顽强的学习精神,反复实验总结,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编制了元素周期表,让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通过对化学史的介绍,让孩子们明白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是相连的。希望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和使命,为自己的将来,也为了自己能在未来的化学发展史上多作贡献。同时也教育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勇于探索、不畏困难、尊重知识、团结协作、大胆质疑、实事求是、坚持追求真理。
三、利用化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在初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许多令人骄傲的成就:古代四大发明;商代制造的精美青铜器;春秋战国的冶铁炼钢,西汉的湿法冶金;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国家等等。通过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的化学工艺的介绍,孩子们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是真正古老文明而伟大的民族,是勤奋、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不畏艰难,勇于创造,在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杰出的发明,爱国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钢铁、化肥等方面产量的对比,使孩子们切实感受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的正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成就——纳米碳管,高分子材料等等,更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强烈的爱慕和崇敬之情。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们也发现我国现代化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间的差距,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化学水平还比较低。而未来的世界强国,就是科技强国。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他们明白这一历史重任是自己应义不容辞地承担的,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身上,激励他们为中华之振兴而发愤读书,立志献身祖国的科技事业。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兴衰荣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克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确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崇高的目标,努力刻苦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四、通过环境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森林被过量砍伐,土地沙漠化等人为和自然的灾害不断,地球环球问题日趋严峻。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需担负的职责。教学中可从规范试验操作、改进实验、从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等方面着手:
比如在讲到硫的燃烧时,就可以渗透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告诉学生二氧化硫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它能导致水质酸化,毁坏树木、庄稼。微型实验,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观察和记忆,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同时会节省药品,减少污染,也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磷的燃烧我们可以让他在密闭的容器中用电或激光点燃,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五、结合分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懂得科技在进步。专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教学中,我们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班上采用分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模式。在教室里把学生的课桌分成几个大组,每个组的同学坐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大家互相帮助学习,组内做到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相互比,组外学习组外比。让他们在互相帮助的前提下,形成你追我赶公平竞争的局面。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演的阵地,而老师只是导演。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其学习的潜力也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的,就会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六、结合试验过程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指导化学试验时引导学生注意,化学试验不是想当然,而要有一定的研究程序,即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处理数据、结论、评价反思,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觉得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翁,增强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通过潜移默化,他们不自觉地就会养成良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化学作为实验科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很重要。在学习酸、碱、盐的时候,讲到酸碱指示剂时,阅读资料卡片中玻义耳因为浓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后变红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的故事。然后提示学生,看起来玻义耳是无意中注意到这一现象的,但这并非偶然,正是一贯认真观察实验的好习惯所带来的结果。从而教育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必须细致观察,尊重事实,认真思考,善于总结反思。
七、平常教学中,结合已有定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结合化学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探索研究,掌握科学知识。
在平常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实事求是的教育,从笔记的整理,作业的格式规范,实验的记录,乃至于考试的卷面书写,我都严格要求学生。我任课班级的很多学生的笔记本作业本都被其他班级或其他学科拿去展览,拿去作范本。学习就好比做人,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我的以身作则和一丝不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严谨,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仿效老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科学精神。让孩子们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能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科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学生们知道了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只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并没有生成新的元素;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是客观存在,而不是凭空臆想、臆造。通过学习,孩子们清醒地使学生认识到:小说中仙人们的点石成金,水变燃料等都是是违反客观事实的,是根本不可能的。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露伪科学的现象,自觉地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6
一、教师自身素质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德育教育在实施途径中,绝不能忽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師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严肃庄重,健康而有朝气,通过良好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渲染,同时也会获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
二、了解体育课结构,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实践和经验说明,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相当重要。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体育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结合不同的组织教学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学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学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竞赛性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能力等。
3.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采用多种方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其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样做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的教育效果更好。
2.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抗挫心理,让其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也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前提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
3.时机捕捉法
学生不良个性及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启发诱导,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笔者及时鼓励和表扬该学生,这对培养该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大有帮助的。而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应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体育教学,把德育渗透其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德育的辩证关系,从而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但是,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合格的社会技能型人才,不是体育教师通过几节体育课就能完成的,还需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断深化教育,才能收到成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技工学校)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同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种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而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任务适合德育渗透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同样需要做到教书育人。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的一切行为置于规范的制约之下,使学生乐意接受并自觉服从规范,让他们在严肃、公正、平等的竞技条件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1. 体育教学是以“练”为主
这种“练”有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练习,行为关系复杂而频繁,思想与身体活动十分活跃。比如在排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的“传”“垫”“发”三大基本技术,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技术原理和练习方法以外,采用最多的是练习方法,即组织同学互相对传、对垫、对发。在练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会出现过多的失误。对此,教师就要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相互协作、尊重对方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协作中以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技能。
2. 体育运动是激烈的对抗运动
这种对抗既是技术的、战术的,也是心理的。如前不久在我国举行的第43届世乒赛中,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我国运动员经过奋力拼搏,不负重望,终于夺得了全部项目的冠军。这说明,我国运动员除了在技术、战术上胜人一筹外,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稳定心理素质、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也是至关重要的。如: 女子单打冠军争夺战中,邓亚萍对乔红的第五届( 决胜局) 比赛中,乔红以12比20落后,但乔红毫不手软,韧劲十足,连赶4分,使比分追到了16比20。虽然最后乔红负于邓亚萍,但她这种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到最后也不松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论能力大小都要积极地去“参与”去“竞争”。在参与和竞赛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畏强手,敢于竞争的斗志; 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懊丧,以便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有无高不攀,无坚不摧,胜不骄、败不馁、坚韧不拔,敢于开拓进取的良好心态。
3. 体育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
我们应当根据这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国家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品德。在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中为国争光的典型人物不胜枚举。例如,为祖国获得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容国团,于1957年从香港回到内地,1959年他在第25届世乒赛中荣获男子单打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又例如,世界闻名的我国女排名将郎平,为了发展我国的女排事业,毅然放弃了在国外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优厚待遇,回国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其月收入只有562. 6元,约合71美元。她视国家利益和荣誉高于一切,不顾回国执教风险大,压力大,工作辛苦,克服了同丈夫女儿两地分居的种种困难。她这些表现就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还有数以千计的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克服伤病的困扰,冲破重重障碍,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为国争光。他们顽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事例,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进而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体心理的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摘要: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同样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它对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会被忽视。其表现为:在认识上,只重视对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而轻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实施教育上,缺乏启发诱导、耐心说服,有的因操之过急而使用简单粗暴手段,这就容易导致教学任务的片面完成,影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谈教学中的德育 篇8
一、良好的品德是教育的基础
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持久的耐心和真挚的爱心, 用理想去播种理想, 用文明去培养文明, 用智慧去启迪智慧, 用心灵去塑造心灵。教育者只有借助平等、尊重、关心、理解的爱的催化剂, 才会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接受教育。教师在接收新一批学生时, 总会有顽劣之徒, 不听劝阻, 屡次犯错。其实我们只要付出爱心, 让学生真实地触摸到师爱生的这份感情, 那我们就会挽救一个人的灵魂。我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 他平时不愿和同学接触交流, 结交上许多社会青年, 也沾染了许多社会陋习。后来, 我通过家访, 了解到他的家庭是重组家庭。了解了这些, 我平时就多了对他的关注。比如他穿着有个性, 衬衣不系上面的几颗纽扣, 虽然我知道他是故意把上面的扣子弄掉的, 但我并没责备他, 而是对他说:“衣服扣子怎么没了?没关系, 下午换件衣服, 老师帮你把扣子订上上。”他他当当时时没没说说什什么么, , 但但下下午午我我一一看看, , 他他穿穿着着非非常常规规范范, , 并且以后再也没穿过奇装异服。还有当他忍不住犯错时, 我恩威并重地教育后, 总要对他说:“你也有发光点, 只要你严格要求自己, 你所具有的光芒会让自己都感到惊奇。老师不会放弃你。记住:你品质不坏, 你是一个好孩子。”时间长了, 次数多了, 他也认定自己是个好孩子了, 也能用用好好孩孩子子的的标标准准要要求求自自己己了了, , 而而且且在在一一次次考考试试中中, , 他他把把我我教育他的话原原本本都写在了作文中, 表示以后再不会犯错, 而且书面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
二、良好的品德是教育的动力
国国民民素素质质的的提提高高离离不不开开教教师师的的德德育育, , 纯纯知知识识教教育育培培养不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只有团结合作的团体, 才会创造奇迹。现在提倡的小组合作教学, 就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点。在课上,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共同学习。等到期末考试后, 大家却发现, 原来成绩平平、喜欢乐于助人的组长, 成绩一下子成为佼佼者, 组员的成绩也有明显进步。这就说明, 懂得合作, 有良好的品德, 就能够创造奇迹。
总之, 教师肩负的是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 教师的德育工作能使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而教师用美好的情感、优秀的品格影响学生时, 将来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影响身边的人, 去影响下一代。可以说, 教师的德育工作意义深远、博大精深, 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都与教师的爱息息相关。
(迁西县尹庄初级中学)
《徐州市2013年中考方案》指出:“徐州市2013年中考继续实行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的办法……学业考试的结果以分数制计入总分, 学业考查结果以等级的方式呈现。学业考查科目包括:地理、生物学科的学业考查……”也就是说, 地理学科不再以分数制计入中考总分, 这对学生本来就不够重视、不感兴趣的地理学科来说, 可谓“雪上加霜”。那么, 在目前情况下, 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学好地理呢?
一、上好绪言课, 激发学习地理的动机和兴趣
初中地理的绪言课, 在“想一想”栏目中,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用途, 使这种认识和个人需要、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和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巨大用途, 从而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必要性, 坚定学习地理的信念。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课文以问题拉开地理学习的“序幕”, 奠定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向。通过分析我们身边的地理, 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历史责任感
西·索洛维奥克“满怀兴趣的学习”实验表明, 让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其不感兴趣的学科, 并坚信能学好这门课, 会从中获得无穷兴趣。众所周知, 地理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地理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
存的基础, 指导人类生产生活的方针政策, 往往涉及到地理知识。我们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认识到, 作为新世纪的一代, 接受地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肩负着21世纪的地理环境的改造与利用的历史责任, 这是关系到21世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大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作基础, 在这种责任感的驱动下, 学生定会“满怀兴趣”地学
三、、用参观法,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参观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 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定场所, 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考察、研究, 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走进大自然, 通过大自然的陶冶, 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花草虫鱼, 无不给人有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地理考察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考察中, 既能一饱眼福, 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又能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巩固加深地理知识。如考察徐州的地理状况, 既能目睹都市的繁华, 了解古城的风采, 又能欣赏潮光出色, 见识“五省通衢”和“发达的经济”,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四、运用情境教学法, 活跃思维, 增强兴趣
情境教学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图文并茂, 其中蕴涵着大量的情境素材, 有《苦难的母亲》那样的漫画, 有开拓视野的“读一读”, 有引发思维的“想一想”, 有鼓励动手的“做一做”, 更有各种各样的导入语。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创设和调整教学情境, 提高情境教学的实效, 首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 进一步丰富教材的情境, 提高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 如让学生观看放大的漫画《小鸟的悲哀》, 并给它配上一段解说词, 这样学生不仅能说出森林遭破坏使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这一表层含义, 而且进一步指出其对人类本身的影响, 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 增强了学生对内容的兴趣和理解。
五、挖掘身边的活教材, 增强教学趣味性
小议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一、利用多种形式, 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体育教学大都在室外进行, 学生发生走神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德育效果, 先要从防止学生走神、集中学生注意力入手, 以此来提高学生纪律性。
学生在室外上课, 感觉特别敏感。比如上课时, 突然一阵鞭炮声, 学生便不自觉地去寻找声音的出处, 引起走神。这种情况下, 教师切忌动用简单粗暴手段, 不妨等鞭炮声过后, 学生静下来时, 以“刚才我讲到什么地方了”的提问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它的偶发事件, 如:学生打架、有人故意违反纪律等现象引起的走神, 一般不宜停课处理, 应尽快稳定课堂秩序, 将问题移到课后再作处置。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耐性, 善于利用教育机制, 使教学得以继续。
因为学生想象力丰富及控制大脑的能力较差, 教师要审时度势, 给予正确引导。有时上课时, 一学生突然失声笑起来, 一问才知他猛然想起老师讲过一个笑话。为了避免这一情况, 教师要有较高的注意分配能力及洞察事物能力, 能通过学生的神态等特征来判断该生的注意力分布情况, 一经发现有走神的迹象, 需及时利用眼神、语言、手势等来暗示学生, 使之迅速觉醒。
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 应是学生的楷模, 学生的崇拜对象, 然而如果教学作风散漫, 对学生的允诺常不兑现等等, 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教师的威信, 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纪律, 也由此引发个别学生对教师的某方面产生意见, 进而产生对立情绪, 导致听课心不在焉。因此教师平时应严格要求自己, 工作要严谨、扎实, 教学方法要灵活。因为中学生本身活泼、好动, 争胜心强, 教学中应多采取游戏、比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 使他们乐于参加, 如球类课中的传球, 可把在规定时间内比赛传球次数与规定传球次数看谁先传完两者结合起来, 无疑, 结合的效果比其中的一种形式要好得多, 更能使学生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传球的练习上, 很自然地避免了因一种枯燥的传球方式而引发的纪律涣散现象。
不管何种原因导致学生纪律散漫, 教师都应尽快找出症结所在, 利用个别谈心等手段使学生明白教师的用心, 以此来调整好师生关系。教师的完美形象一旦树立, 学生便会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
二、积极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具有好的意志品质, 可以主动自觉地去完成应该达到的目的。作为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优良品质, 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畏艰难, 勇于挑战, 从生理、心理和环境适应等诸方面都得到锻炼。教师在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上要注意方法措施, 注意分析学生, 结合学生特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法, 注意选择器材、设计场地。如对胆小怕事、做事犹豫不决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跨越障碍物、攀爬云梯、跳马和跨栏等,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做事马虎轻率自制力缺乏的学生, 可以安排体操和篮排球教学, 以及竞争比赛等, 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控制的能力。对毅力不行的学生要有意识地进行耐力项目的练习。总之, 教学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实际, 摸清学生实际条件,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因材施教, 让全体学生都能慢慢成长为意志、品质坚强的人。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好好把握学生好胜的心理, 安排各种竞争性活动, 让学生有成就感, 培养他们自信心。这类竞争性活动除了体育课平时的达标外, 常用的还有:竞赛游戏和教学比赛等。通过这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让他们在竞争中都能有成就感, 培养学生自信心。
三、教学中要利用各种可以合理利用的教学环节, 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 由于运动负荷的缘故, 身体都有一定的兴奋或者疲劳,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 都要有一定的整理活动, 使学生的心率恢复到一定水平, 以便于安排后面的事项。如果我们在这个环节中不是单纯的从学生生理角度出发, 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不仅能使学生达到放松的目的, 更会让他们的德育水平得到提高, 使学生的身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发展。如放松手段的选择上可以有我国博大精深的太极, 也可以播放爱国、爱家、团结向上等具有激励上进的歌曲, 再配以几个简单的放松动作, 加上教师的积极引导, 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体育教师要做到身正为范, 在德育工作中起到表率作用
体育教学主要是在室外进行, 不管是动作练习还是游戏活动, 学生都是在群体中活动, 他们的优缺点此时也最容易有所暴露。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利用个别指导的环节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此时, 教师正确的一言一行, 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他们受益一生。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时, 不仅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 从而提高身体素质, 还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这也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能取得学生的信服, 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 篇10
一、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
1. 顽强品质的培养
体育课是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的。在体育练习过程中, 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潜能及意志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性, 有的学生存在畏难、怕苦怕累的情绪, 如怕摔、恐高、胆怯等。特别是在跳山羊、跳高、双杠、单杠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 这些情况更加突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之后, 我常常针对他们各种不利于训练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此基础上, 我通过各种办法, 培养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力, 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的含义。
2. 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要经常给学生讲我国的体育健儿为祖国争光的故事, 组织他们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当屏幕上出现我国国旗飘扬在领奖台上空时, 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激励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个人为国家争光的愿望。每当这时, 很多孩子都会非常激动, 表示要向运动健儿们学习, 长大也要做名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事实证明, 体育健儿有的正是这样起步的。
3. 集体主义教育
我在组织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常常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 使他们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我还采用游戏和竞赛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加强集体主义精神, 形成良好的群体力量, 培养主人翁意识、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组织纪律性教育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 活动范围广, 内容变化多, 受外界干扰大, 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进行。学生大多活泼好动, 自我约束能力差, 加之安全意识薄弱, 体育教师在上课时, 一方面要加强组织纪律, 以便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要时刻注意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还有的同学上课经常迟到早退, 或者借口身体上有这样那样的不适而请假。针对这种情况, 我除了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教育外, 还加强出勤管理, 对所有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方面的教育, 使他们能自觉遵守纪律, 严格要求自己,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体育教学的德育途径
1. 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 内容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种种常规。教师要以身作则, 严格考勤、考核制度, 加强组织纪律性, 保证课的正常进行。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 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
2. 根据体育项目特点进行教育
体育项目繁多, 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培养的思想品质不同。如球类、接力、拔河可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心、高度的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勇敢拼搏、不畏强手的意志品质;游泳、单杠、双杠、跨栏等难度大、技术性高、危险性大的项目, 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及机智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通过民族传统项目武术, 可以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布置场地, 收拾器材, 可以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在各种比赛中, 无论胜负都要注意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 遵守纪律, 服从裁判, 与同伴团结协作等方面的优良作风。
3. 结合课堂上的不良表现进行教育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中的一切不良行为表现, 及时有针对性地加以诱导、教育。
4. 利用榜样示范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榜样示范是教育者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学生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感染力、说服力, 对学生个人意志、良好品德等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 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 除了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的精神外, 还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从事的体育教育这一事业, 才能严于律己, 端正教风, 使自己的行为高尚、谈吐文雅, 才能做到爱生如子, 事事处处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因此, 对每一位体育教师而言, 他的言行、仪表, 时时都应体现出对学生的感召力。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自己应首先做到, 这样他才有资格要求学生做到, 使学生乐于接受和效仿。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体育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大部分体育运动项目具有群众性、锻炼性、娱乐性、纪律性、竞赛性、知识性特征,因此,他不仅对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培养锻炼习惯都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养成遵守纪律、勇敢顽强、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经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皆寄于体,无体是无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可见,体育与智育、德育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通过体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本身也是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增强学生体质,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一、通过体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国家体育运动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国民身体素质的状况,而且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还能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因此,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以旧中国极弱、屈辱的体育发展史和新中国建立以来体育战绩取得的巨大成就,向学生展示我们伟大祖国怎样从“东亚病夫”发展为亚洲体育强国的东方巨人的辉煌历程,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特殊的作用。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理论课或专项技术课的教学中,结合我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不畏困难、艰苦拼搏,为国争光的生动事例,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二、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运动项目中有许多是集体活动,抗争激烈,不仅要求每个队员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体能和技术,而且要求全体队员的整体默契配合、同心协力完成技术动作或实现战术意图,取得胜利。这不仅对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及正确地处理这些关系,是十分有利的。还可以使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不足,摆正自己的位置,这也是体育教学的独特之处。
三、通过体育教学进行纪律道德规范教育
体育课是一项危险性较高的课程,为了使体育课能够顺利、安全、有序地进行,体育课中必须有较严的纪律要求,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在竞赛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竞赛规则作为行为准则,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竞争,发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不能只为了争得名次违反体育道德。青少年学生具有求动、求乐、求知识和自我表现欲望,加上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他们表现出一些与教学常规、教学要求不相协调的行为和错误的言行,这时教师要用竞赛规则、道德文明从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四、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
体育是勇敢者的事业、奋斗者的事业,不畏困难拼搏进取、挑战极限是体育的精神所在。我在每年昭通市夏季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看到,有个别的学生在跑800米或1500米时,跑了一半或一半多一点时,就放弃了,但是在别人看他完全有体力跑完的。这样的同学就缺乏意志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而有一些同学在短距离的比赛中摔伤了,尤其是在跨栏项目中摔得鲜血直流,并且明知就算重新站起来跑完也是最后一名,可还是要坚持冲过终点线,这就是一种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拼搏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对学生做某一件事要不怕艰难险阻,要有始有终并坚持到最后,有良好的帮助。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篇12
1 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特点
1.1 贯穿性
德育教育始终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 作为暗线进行串联教学的。一堂成功的体育课, 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德育中心, 使学生不仅得到本位的知识, 更要懂得延伸的道德内涵, 在技术学习的同时还要学到做人的道理, 取得理想的育心效果。
1.2 随机性
在体育课实施的过程中, 人数参与多, 活动范围广, 内容多样性, 个体差异表现强, 随机突发事件也就相对其他科目多, 这样就使德育培养过程有随机性质。
1.3 动态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是在运动场馆中直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来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 容易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受到诸多外在因素 (如天气、场地、人群) 的干扰和影响。这样, 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等薄弱环节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
1.4 参与性
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如: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和体育审美能力;各种球类活动可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田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2 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实施的模式
2.1 灌输式教育
通过说教和强迫方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文化规则和价值观。体育教学当中有些过程必须强迫学生接受和理解道德观念:如课堂常规, 就是必须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 按照体育课的要求进行, 强调学生的“尊师重教, 集体意识, 爱国意识”等。
2.2 价值澄清
利用有价值冲突的情景或问题, 激发儿童自己进行判断并拥有自己的观点, 但教师的观点不强加与他们。这种模式运用在体育课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对于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当中。
2.3 理性为本
道德教育在价值澄清的基础上, 让学生知道那种价值观是比其他的更恰当。应当说理性为本, 道德教育是贯穿教育德育的始终的方法。
3 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关键
德育是对个体的道德培养的过程, 而道德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移情和角色承担倾向的自然结果, 道德的发展不是一个内化过程, 而是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重新构建是为了使儿童自身的道德结构与他所处的社会的或道德情境的结构之间求得更好的“匹配”。体育教育中的道德渗透是三个因素构成, 一个是教师群体, 一个是学生群体, 一个就是外部的条件。体育教育中的德育关键就在于, 教师群体怎样借助外部条件构建学生群体的新道德情境, 促使每个人都向下一阶段发展状态。
4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实施途径
4.1 教师对德育的正确认识, 积极贯彻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首要通过教师来贯彻和实施的, 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在授课过程中就不能考虑到德育的因素, 也不能发现和利用进行德育出现的最佳时机。教师在备课中要预想到德育培养可能因素和必须因素, 做到有的放矢。
4.2 对参与的学生个体, 因势利导
体育教学过程中, 是面对很多的学生,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活动过程, 体育课和其他学科不一样, 学生在活动中, 能够显露出各种行为, 情感意志, 道德修养,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 在同等的条件下, 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而有的同学则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胆怯困难等等。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 及时教育、沟通和引导。
4.3“明星”效应的合理运用
(1) 教师的效应。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育人首先育己。在体育教学中, 首先要为人师表, 穿着得体, 传达给学生以严谨、向上、生动的形象。再者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较强的敬业精神, 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2) 优秀学生的效应。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时适宜的利用学生当中比较优秀典型的同学作为示范点, 利用学生的好强心理, 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机能, 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体育名人效应。
利用单项教材当中的众所周知的名人事迹, 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 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跨栏教学中, 可以结合刘翔的典范, 激励学生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去认真锻炼体魄, 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4.4 偶发事件的正确引导
教学过程中, 偶发事件时有发生, 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 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在接力教学比赛中, 有个学生摔倒, 膝盖跌破了, 可他还是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一般事例, 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 明确指出该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 为集体争光。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 给予适当的批评, 提高学生自我纠错能力和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 结语
新课程下, 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注重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重点放在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上面, 对学生的道德, 价值观的形成给予有力的帮助, 以满足社会化不断进步需要。教师要端正德育态度, 从小到大, 从点到面, 切实灌输德育目标, 结合教学实际, 构建新道德情景, 促使每个学生都向道德的下个阶段发展。
摘要:当前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呈现的是生机勃勃, 教学理念也是百花齐放, 但教育的最终目的却是没有变, 对于体育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 也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体育工作者不仅考虑教学思想, 教学改革, 还要对怎样运用体育文化提升人的道德素养方面, 存在使命感和责任感。本文旨在浅议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的意义, 以及特点, 关键, 模式, 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方法途径, 希望对体育教学中增强教师德育培养的观念和切实落实德育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体育,体育教学,德育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 (美) 阿伦.奥恩斯坦, 余强译.当代课程问题[J].浙江教育出版, 2003.
[4]韩宝昌.体育课中道德激励方法的实践[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1.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推荐阅读: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06-01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06-06
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06-29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研究09-30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11-08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8-16
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04
体育课中的德育10-11
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渗透08-30
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