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024-08-31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共12篇)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1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教书是手段, 育人是目的。体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它又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体育课是通过身体活动这一形式来锻炼身体的, 教师通过示范、讲解, 学生模仿练习, 同时身体承受一定负荷, 以达到掌握一定的竞技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果断勇敢不畏艰辛之人格的目的。

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达到这一目的, 古代的教育家们不仅把体育作为一种“游戏”之戏, 更是将其作为一种培养人的高尚品质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人文关怀的手段和途径。孔子六艺教学中的“射”和“御”, 不仅是培养学生竞技体育的能力, 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仁”和“礼”的风范。同样, 现代体育教育也贯穿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与人文关怀。

一、融思想教育于体育活动中

思想教育是人文关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练习中, 必须按照体育教学规律, 制定一些具有障碍、次数、距离、高度、时间等一系列特定要求与限制的练习 (竞赛有更明确的规则) , 使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置于规则范畴的限制之中, 并使他们乐意接受和自觉服从, 而且这些规则与限制又是在平等、严肃、公正的条件下进行, 并对投机和犯规的行为进行判罚。学生经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 对养成规范性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脑体并用, 也就是说思维与肢体、意识与动作、理论与实践自然和谐地结合, 有着形象、直观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 尤其是对抗性很强的状态下, 学生有可能产生傲慢无礼、言词冒犯、肢体冲撞等意识失控的表现, 这些都是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要让强者领悟到体育追求的是力与美的境界, 是要培养勇敢、担当、正义、友善的谦谦君子, 而不是恃强凌弱的匹夫;要让弱者知道, 体育可以让人坚强、自信, 敢于面对挫折, 敢于战胜自我、超越他人。让强者领略人文精神, 让弱者感受人文关怀, 是体育的思想教育之核心。

二、在体育运动中进行爱的教育与仁的关怀

人文教育首先是“仁”的教育,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 因此“仁”的教育也就是爱的教育。人文关怀首先是仁慈的关怀, 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尊重。体育出现的初衷就是以竞技代替战争, 代替杀戮, 体现仁爱思想。体育竞技中的众生平等的思想就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是对人的关怀。但是, 如何培养仁爱之心, 正确地理解仁爱, 科学地锻炼体态, 让学生在协作与对抗中增进友谊, 耐受挫折, 学会感恩, 是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体育教学中爱的教育和仁的关怀, 就是推小及大, 推己及人, 从为自己、为班级、为学校的荣誉而拼搏, 到为国家、为民族的崛起而喝彩、自豪, 再到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运动员的出色表现而叫好, 这就是一个仁与美的教育与关怀。

三、弘扬体育教师的人文主义

“人文”一词, 始见于《周易·贲卦·彖传》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句。隋唐间著名的经学家孔颖达在他的《五经正义》中对“人文”解释是“诗书礼乐之谓”, 即人类所创造与表现的文化产物及文化制度。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人文主义, 在《大学》中开门见山地阐明:“大学之道, 在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这与西方的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的社会价值取向, 强调维护人性尊严, 提倡宽容, 反对暴力, 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人文主义 (humanism) 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异曲同工。当代教师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 更要注重向学生传递精神与思想, 培养高尚而卓越的社会有用之才。

教育是一项感化人的工作。体育教师的人文教育要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之上, 只有真诚的关爱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 才能形成人文教育的感情基础。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个体存在价值和要求上进的肯定, 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 也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基础。教师只有自己是“人文”的, 才可能体现对学生教育的“人文”性。爱自己以及爱学生, 是体育教师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李广柏.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4) .

[2]邬海燕.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新课程研究, 2007 (8) .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2

我国大专体育教学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学校的教师在传达教学内容的时候,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没有把人文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不能达到现代化教学的目的,因此大专体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人文教育,将其引入教学之中,只有把人文理念和体育理念融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形成终生受用的体育观。本文侧重强调了人文教育在大专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人文教育在大专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人文教育”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末期,当时学者把“人文教育”理念引入到教学当中,针对当时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受到了社会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学校只是片面的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急于求成,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根本没有把人文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底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不关心周围的社会生活,学生们仅仅是枯燥的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不能把知识和人文理念相结合,学习中缺乏创造性。

一、人文教育在大专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把人文教育理念渗透在大专体育的教学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忽视了这一重要理念,在课堂上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上也不是和谐的,常常处于一直对立的.局面,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展开,而且教学效率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人文教育的理念,可以帮助改善这样的尴尬局面,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充分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觉悟,在教学中给予每个同学足够的关注和关爱,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到课堂气氛是轻松自在的,不仅使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消除抵触心理,提高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可以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同时,教学中引入人文教育理念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程度,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勇敢面对,增强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这一点很好的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我国社会正高速发展,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一席之地,除了娴熟的技能之外,健康的体魄是工作的基础,大专体育教学必须以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为基础,为学生今后走进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条件。人文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有目的的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并且能够让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并不是一时的,要贯穿整个人生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一种终生锻炼的体育素养,保持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状态迎接每一天。

二、人文教育在大专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1、重视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人文教育,认可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向学生传授人文理念的主要内涵,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意识,认识到他们所学体育课的实际意义,只有学生认识到了体育课的重要性才会更好的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去。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吸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摒弃落后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习的机动性和主体性,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让他们自由发挥自身的特长,展示个人才华,在体育课中完全释放自己。

此外,人文教育的渗透还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爱好,人都是感性的,他们的情感会随着周围的环境发生改变。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这些细微的变化,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学生需要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及时开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言语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计划稍作调整,让学生感到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温馨的体育课氛围,这样的人文教育贯穿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高效、和谐的环境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2、加强教师人文知识培训,深度优化教师资源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直接影响了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传达效果,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知识培训,从教师的言语、行为和思想上进行培训,加强教学的人文素养训练,形成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配合教学过程更好的实施人文理念。假如教师都不具备这样的人文知识,根本不可能要求他的学生有这么高的人文觉悟,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优化学校的教师资源是人文教育非常重要的一步,加强教师的人文知识培训和人文素养训练,是人文教育的基础。

学校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加强教师认为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学习,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人文教授、学者来学校给教师开展讲座,组织教师内部进行人文理念的交流会,或者通过书籍浏览、视频的播放等方式来进行相关学习,这些方法都能有很好的作用。只有通过交流和学习才能进步,思想观念才能更新,教师的整体人文素养提高了,教学中自然无时无刻都体现着人文理念。

3、课堂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都是不一样的,而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校把不同的学生都放在相同的班级进行授课,所学内容一样,无法体现学生的特长,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定向发展。因此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不同的体育课,让学生有自主选课的权利,一方面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更广泛的兴趣,增加学习的愉悦度,让学生感到充实和快乐,教学效果极佳。

4、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充分体现人文教育理念

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在校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同样课堂上的人文教育也非常重要。在大专教学计划中,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给同学们灌输人文理念,在体育课堂上形成特有的体育文化,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和同学的文人关怀,提升个人情感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全面的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

三、结语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 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1 人文教育是弘扬体育精神的内在需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过度追求技术动作、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地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效果。将体育却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运动训练,忽视了体育的真正内涵,也降低了学生对體育的兴趣。而且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教育的缺失,放任了学生爱找客观原因,推卸责任,运动训练中意志力薄弱,不肯吃苦,易受挫折等负面情绪和行为,导致学生在运动中不能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不能体会到与同伴团结、协作、共赢的乐趣,丧失了体育的精神。

1.2 人文教育是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必然趋势

人文教育观中强调全面发展,强调健康第一,强调终身体育,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线,寓教于动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新的体育教育理念也以“育人”为首要,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突出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1.3 人文教育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人文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学校体育也应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从认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多个方面使学生得到提升,促进学生在身心健康以及适应社会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所以要实现体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对某些运动项目产生兴趣,能够学到的运动知识进行健身;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理解体育精神与道德素养的关系,理解体育与人全面发展不可分离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学会体育、重视健康、全面成长。

2 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2.1 更新教育理念和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是实施体育人文教育的基础

在新课程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更为平等、师生互教互学性更强,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即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建立了平等的关系,教学更多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加强情感的教育,通过平等交流,使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潜移默化被学生接受。

2.2 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是做好体育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要有意地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并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来体现体育学科的人文价值。在体育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加大对体育历史、体育传统、体育与人文学科交叉领域的知识传授,在运动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观念,强调互助、互让、互利在运动中的重要性,即重视体育技能,又注重发扬体育精神,使学生在体育运动和学习中,培养进取、坚持、公平、团结的良好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提升体育人文素养。

2.3 教师的对人文精神的身体力行是体育人文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学生的标兵与模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在新的教育理念中进一步明确了师生平等的关系、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言行的一致性对学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教师语言上强调体育过程中要有热情、不服输、不停进取的精神,但如果教学行动上自由散漫、毫无生气,既缺乏感染人的热情,又没有与学生深入互动的兴趣,那不但会让体育人文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课堂教学的质量恐怕也难以保证。

2.4 运动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是提升体育人文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

体育是一项充满竞技性的活动,各类运动项目经常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分个高低,而且过程中会有各类肢体接触。这个教学特点,使体育课程具有了一定的激烈性和风险性。这是一个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提升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团体或个体运动体验超越自我、团结共赢的体育乐趣,用得不好会损害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上,特别是在竞技运动中,要注意鼓励先进,保护后进,要善于把握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细微变化,关注、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既能感受到体育胜利之美,也能培养坦然面对失败之气度,再次争胜之信心。所以体育运动中对学生实施人文化的关怀,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是体育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

3 加强体育人文教育的其他保障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应为人文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

3.1 创设人文化的体育文化环境

如在校园体育场馆悬挂体现人文精神的警句格言,通过橱窗向学生宣传体育文化知识,举办体育人文主题讲座等等,这样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陶冶。

3.2 体育项目和活动要注重人文性

学校体育活动和竞赛应在一定程度上淡化竞技,而多重视学生的参与面和选择面。例如举办一些具有人文性、趣味性的集体项目,鼓励人人参与。如体育知识竞赛,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竞赛、素质拓展训练、团体性和协助性要求比较高的活动项目,既能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去,又能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我国学校体育丰富的教育内容,一方面源于我国讲究修身齐性的传统体育文化,另一方面源于西方讲究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体育文化,其内涵早已脱离体育的原始形态,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体育不仅仅是爱护身体、锻炼身体、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更要从体育与德育的关系出发,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博爱、勤劳、民主、自由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不仅是教育的需要,更是国家与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钱杰.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孔祥武.人文体育与人文体育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527-528.

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篇4

一、人文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具有基础性地位

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育通过先进的、科学的方法, 增强人的身体素质, 形成健康的体魄。而人文教育在体育教育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人文教育是伴随着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发展而来的, 它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使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中文明化程度得到渐渐地提高。体育是促进人类的自身发展, 它与人文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体育教育逐渐走偏了方向, 渐渐地走向了极端, 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渐渐地消失殆尽。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要发展, 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文体育观念, 建设人文精神, 发挥人文教育在体育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二、积极寻求大学体育教育中实现人文教育的途径

1、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我国的教育又有了新的要求, 更加注重大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更加注重人文教育对教育的重要影响。但是, 由于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较为缓慢, 我国的教育制度还是应试教育制度, 以及专业人员的缺乏使我国的教育与目前大力提倡的人文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因此也延缓了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所以体育教育要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思想的发展, 牢牢立足于专业发展和人文发展的两方面, 努力加强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要坚定不移的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基础上, 再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党的领导下, 坚定不移的遵守“科学发展观”, 在教学中把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把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1) 教师对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当务之急, 高校体育教师要积极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并且按照教师职业行为来独善其身, 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一代代优秀的大学生,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上, 也要注重教师专业知识的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后盾, 同时还要不断地与时俱进, 并且不懒惰、不怕苦, 加强对相关学科的学习与研究, 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 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水平。

(3) 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就要不断的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着重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和组织能力, 使他们的教学过程更具有吸引力, 而且教师自身的魅力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大学体育教师要同时具备积极健康的风貌和良好的言行举止, 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 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做出贡献。

3、加强合作交流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近年来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许多的大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点上:一是交际范围的狭隘;二是有限的交际空间;三是少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不仅仅可以促进大学生交际问题的解决, 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们可以互相了解、互相交往。

4、增加人文关怀,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体育教育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行指导, 在对学生们进行专业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指导。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 适时的开展一些体育活动, 营造一种相对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5、实施赏识教育,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赏识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积极思想, 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创造性学习的开发, 进而易于提高教学成果。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意这一点, 勇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给学生及时适当的鼓励, 刺激学生参与的兴趣。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组织与合作能力, 也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达到专业要求来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

三、结论

大学体育教育要不断的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这样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大学生, 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人文素养。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时, 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体现体育的真正内涵, 才能实现体育的真正价值。

摘要: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在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时, 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走进新时代, 中国更加迫切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这也就成为我国各所高校培育人才的目标。培养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了经济社会的需要, 另一方也是为了给社会文明提供了保障, 立足于高素质、全面型人才的培养, 本文拟对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做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史海现.对高校体育院系学生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 2007 (05) .

[2]史凤云.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形成的作用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 (01) .

[3]王水泓, 杨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探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1 (01) .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5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语言与文化;途径和方法

1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一个分工精密化和知识专业化的现代社会中,大学除了担负着传授专业知识这个重要功能之外,仍然应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者必须要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良好素质的公民,从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可以说,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

同时,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人文素质已成为企业用工的重要考核条件。

真正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是那些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又具备良好的道德和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

2 高职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很多高职学生只热衷于专业学科的学习,很少主动去涉猎文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往往表现出知识结构不合理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对人类历史和优秀文化等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对文化内涵的领悟。

有些学生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而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表现为缺乏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弱等问题。

还有些高职学生不重视个人修养方面的培养,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缺乏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性格孤僻不善于人际交往,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6

一、明白其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性格的涵养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假丑恶,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曾有一个知名学者到某大学演讲,他面对台下的大学生问:现在我们社会最缺什么?台下异口同声地回答——“缺德”。多可悲!现在,我们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人生的理想更谈不上远大,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模糊。有的孩子崇尚暴力,成为手段残酷、经验老道的罪犯;有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热衷于性爱小说写作,而这些书稿在同学中大受欢迎。这是人文教育弱化的一个折射,是现行考试机制在教育界的冲击带来的结果。

庆幸的是,我们的高层已意识到这一危机。教育部基础司副司长朱慕菊说:“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措施中,更多地考虑人的发展,使基础教育成为人的发展的基础,这种变革是社会变革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基础教育一员的语文教育,它培养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这些做人的基本素质。新编的中学语文理所当然要体现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教材载体,挖掘人文内涵,特别要结合教材,拓展 延伸,相机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关心社会,并指导他们表达丰富的情感体验,发挥想像与联想,能够深刻认识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知晓其操作性

在教学中进行人文渗透,则要借助优秀文化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这段话指出了培养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强调指出了培养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一“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一)亲近作家,把握主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 编入中学课本的作品往往都经过了严格地甄选,其主题思想对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成长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而作者之所以写这作品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巴金曾说:“书中的人物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心灵激动的一切。”因此阅读作品前先了解作家的一般情况,了解写作的背景,做到融入作家的生活的时代中,这样才可以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并能随作家的悲喜而悲喜,从中真正感受到作家跳动的脉搏。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它不仅结构严谨完美,而且思想博大精深,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在本文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如果在讲析文章前,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处境 ,就不难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赞美白杨树的深刻意义了。

(二)欣赏语言,陶冶情操

语文课文中的作品,有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有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还有的激情奔放,让人怦然心动,十分适合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在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朱自清的《春》堪称散文精品,其语言华美精致,读者赏读时如坐春风,能品嗅到春天芬芳的气息,捕捉到春天缤纷的色彩,感受到春天绚丽的境界,从而自然地陶冶了学生美好的情感,产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到语言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延续,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

(三)发挥想像,调动思维

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它的想像性。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像,心灵就不会思想。”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像的作品,在凝重而厚实的语文氛围里充分发挥想像力,尤其鼓励学生有“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

《黄河颂》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抗日诗,为了很好地使学生领悟其间的豪情壮志。在讲黄河气魄之美时,让学生背诵有关黄河的名句,想像黄河的磅礴气势,再联系时代背景,一定会使学生心潮澎湃,心生爱国之情。如果再结合当今的潮流,问学生“我该怎样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不正好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吗?这些有意识的引导,不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课文的容量,而且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四)体验生活,强调感知

语文是一门感性极强的学科,杜威曾提过:“训练不等于教育,教育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不要把学生只看成一个学习的对象,应多给他们体验的机會,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会爱,追求善良和美好,其核心是涵养和充实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不是停留于获得有关的人文知识。其实每一个学生其内在情感都是极为丰富的,有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况且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触摸到,为什么不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感知呢?

如果学了《孔已己》只知道笑有几种,而孔已己的悲惨命运却没有对他们的心灵产生震撼,那么这种教育只能说是失败的。《金色花》这首诗歌借小小孩童 “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后和母亲捉迷藏,表现了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感情,让人读了会有种温暖、安逸的感觉。所以学习这篇文章时,可让学生回想自己与母亲的感情,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之类的话题,让学生设想自己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亲情观,我想这样的形式要比教师在讲台上自说自话来得更直接、更感动。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7

1.1、健全学生的人格

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培养人,树立人,人文教育的重点目标旨在使受教育人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塑造理想的人格、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其实能够蕴藏于任何学科的教育中,由于体育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及互动性十分强的学科,针对职教体育学科的教学来说,在此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完成学习计划,发挥体育潜能,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了学生与老师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沟通,为学生创造了很多与人交流的机会,强化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这种和谐的合作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健全了学生的人格。

1.2、提升学生的行为品质

在职教体育教学中贯彻人文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行为品质。行为品质主要是指学生灵活的环境应变能力以及对自我情绪的把控能力,它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构成部分,同样也是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主要内涵。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具体的体育项目锻炼时,有些项目可能由于比较危险,学生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可能不敢贸然实践。而在此时,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首先向学生讲解具体的操作技巧,保障学生训练的正确性,而后,从学生心理诉求出发,教育学生面临此种情景,应该怎样去克服心中的恐惧,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勇敢地面对未知的困难,让学生完成运动项目后,能够获得自我的满足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品格。

2、职教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方式分析

2.1、创设互动课堂,利用情境教学

在职教体育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利用体育活动互动性强的优势,为学生进行良好的课程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教学氛围。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设计内涵丰富且极具趣味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互动和谐的老师关怀,良好的同学友谊,在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的情绪受到鼓舞,从中获取积极向上的动力,学习热情高涨,从而能够高效率地完成体育项目。

如:在教授跳远这一运动项目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跳远比赛的知识和规则,让学生掌握跳远的动作及技巧。采取与同伴进行合作的方式,利用自己喜欢的联系手段学习空中动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然后,在课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向学生讲述各种跳远方式空间动作的技巧,进而,让学生进行合作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巡回指导,纠错。让表现好的学生进行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善于鼓励学生,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活动氛围,以此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2.2、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老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因此,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为了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老师也必须从自身方面多下功夫,与学生之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做到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考虑。老师着装的整洁、情绪的表达方式、说话的语言表达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老师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能够培养学生自身对行为规范的意识。

2.3、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

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主要采用的是实践教学的形式。要在实践教学中贯彻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首先需要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去鼓励学生,进行运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为学生塑造强健的体魄等方面。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分类、分组教学,在学生中选择一部分身体素质较好、运动较为活跃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去指导组内其他成员,同时设置一些运动合作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合作意识,强化配合观念。让学生懂得体育锻炼是长期性的,为了保持健康的体魄,必须通过自我锻炼,通过自身的努力。

3、结束语

职教体育教育不仅要体现体育教育的实践性,同时要体现其教育的人文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必须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合作精神及自立、自强、自我超越精神的培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董红卫.人文关怀视域下高职体育健康课程的多元目标与实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李春.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略论加强职教中学体育教学过程的人文素养[J].东方青年:教师,2013,(04).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8

在以往的教学中, 语文教师们往往仅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人文思想的渗透。中学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起步时期, 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 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 经历单纯、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 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 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人文素养的提高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是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语文教学上一旦文化的参与减弱, 一旦成为应试的附庸, 便失去了活力。因此要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功, 还要丰厚的人文修养, 有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 这就需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将人文素养加以渗透, 笔者曾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过尝试。

一.创设情境, 优化人文氛围

和谐的教学情境, 就是充分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 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 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它通过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 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 同时情感受到陶冶。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 具体形象的描述, 恰当巧妙的比喻, 会给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情境, 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如《道士塔》一文, 意蕴深厚, 语言雅洁, 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在教学时, 重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熟谙作者所记叙的历史, 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激情, 让学生为敦煌文物的流失而感到痛心, 为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屈辱而感到愤怒。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各种媒体的运用, 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置身于地理事物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比如上《胡同文化》这一课, 很多学生没去过北京, 没有见过胡同, 只凭借文本, 很难体会北京胡同的深厚文化底蕴。可以借助媒体, 在课堂上播放北京胡同风雨变迁的图片以及和胡同有关的歌曲, 通过感官刺激, 让学生体会到汪曾祺先生对胡同的深厚感情和对胡同逝去的不舍。

情境教学, 把情、形、境、理熔于一炉, 当学生通过他们的视觉、听觉获得了美感, 感到愉悦、兴奋以至忘我时, 就形成审美体验, 由直觉而渐次地理解了美的实质。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 不但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而且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无学习意识中受到了心灵的洗涤。

二.把握细节, 挖掘人文内涵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人文内涵深刻的好文章, 它们以优美细腻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然而每篇文章的人文内涵并不是浅显易见的,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人文因素,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挖掘人文因素, 提高人文素养, 对造就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学生的认知受环境影响很大, 家庭的宠爱、社会上的诸多不利因素,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出现认知上的错误, 这就需要老师点拨引导, 将学生引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如在学习《我的呼吁》这课时, 学生可能会提出“SARS (‘非典’) 病毒是一种生命体, 它横行恣肆, 残害生灵, 这样的生命, 我们也要爱护, 让它发展到极致吗”的问题。在课堂上存在很多像这样突如其来的有关价值取向对错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尽量要多考虑课文中的人文因素, 在课堂上提高这方面的驾驭能力。

三.指导阅读, 提高人文素养

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 “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同时, 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 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关照过程, 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 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 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 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多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极其有限的, 加强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应正确引导。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 而许多名著, 尤其是外国名著, 内涵丰富, 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 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 对于学生来讲, 难度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 即使勉强阅读, 也只能浅尝辄止, 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 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此外, 由于缺少指导, 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的弊端, 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 忽略其它方面, 以致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 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中学生手中的“常客”。

另外, 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 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作为语文教师, 应尽可能地与学校联系, 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 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 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最后, 我们应动员各科老师也不要再一见课外书就“滚打包收”了, 给我们可怜的学生们一点必要的自由!

四.用心交流, 体现人文关怀

与学生交流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作文评语。由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过高要求, 再加上教师评语像裁判式的生硬、刻板、冰冷。如语句不通顺, 条理不清楚, 中心不明确等等, 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还有空洞的、含糊的评语, 如文章很生动, 内容具体, 想象丰富等等。不仅使学生如堕云雾之中, 觉得作文很抽象, 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 而且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无形的隔阂。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意义上说, 中学生作文不但是写作能力的体现, 也是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仅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 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因此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 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耐心的心灵交流,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通过赏识性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商榷式的评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对话式评语增强学生作文真实性;情感式的评语, 有利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总之, 优化作文评语, 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要赏识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不一定要求他们写得生动、形象、具体, 而是要从是否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人文性角度出发, 尊重学生的真实的体验, 使他们喜欢表达, 喜欢写作, 觉得那是一种快乐。教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 尊重理解学生, 就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 在一字一句中体现出教师的人文关怀, 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从而愿意敞开心灵与老师交流, 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论大学体育中的人文教育 篇9

1 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是每个学生都能逐步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在实际的大学体育教育中, 融入人文教育理念, 一方面, 可以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90后的大学生而言, 心智还未完全成熟, 缺乏社会经验, 人文教育的培养, 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 树立文明意识, 规范自身行为, 以人文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念, 从而提高整体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 例如, 在体育教学中, 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中, 参加各项体育比赛, 在比赛中以体育精神培养正确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 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性和主体性, 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灵魂培育, 用体育文化壮其体魄, 更健其精神, 打破传统固化的体育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从而培养出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 有具备人文精神的综合型人才。

2 人文教育融入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基本途径

2.1 改革教育理念

要使人文素养教育在体育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就要从与时代发展不相符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入手, 改变体育教学中以技能训练或竞赛技术为主的教学思想, 立足于学生发展, 以学生为本, 提高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优化和道德完善的推动作用。例如:可以在体育教学中, 改变以往单一的体育学习项目, 让学生自主选课, 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以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 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以学生自主选课的形式,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在人文教育的指导下,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在学生的体育运动的亲身参与过程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2 注重体育文化教育

现代的大学体育教育所注重的体育项目考核, 只是对体育本身而言, 却忽略了对体育基础价值的培养, 而体育文化和基础性知识都对体育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以往的体育知识基础教育, 一直浮于表层, 教师只讲解关键点, 没有进行实质和深入探讨, 而且实际的大学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基础教学的高校少之又少, 这对于体育文化在学生中的渗透极为不利。因此, 大学体育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教学, 使学生从体育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延伸到对体育文化的了解, 在大学生中深化体育内涵, 使大学生即使在毕业后都能成为体育文化的传承者。

2.3 注重体育精神教育

大学体育教学应该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加强体育精神的教育, 用体育的拼搏精神感召学生, 增强学生顽强拼搏的毅力, 使学生适应体育锻炼, 甚至是高强度的训练, 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提升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 也可以用成绩为学生增强自信;用体育的竞争精神收获成长, 体育和竞争是相伴而生的, 有体育比赛就要涉及竞争, 在竞争中, 学生会通过努力获得名次, 不管输赢与否, 都会使学生在竞争中逐步成长, 并且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体育精神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深入渗透, 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公平竞争的意识、团队协作的能力, 使大学生从身体到心理到得到强壮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 大学体育教育的人文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校应该更加充分的落实人文教育的教学方式, 将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以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带动人文教育的发展, 使学生既具有专业的知识水平, 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使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在高校中的深入开展, 现代大学教育越来越重视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的高素质、综合型的人才为目标。在这种形势下, 大学体育教育也应该将人文教育的思想引入其中, 在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以体育知识、体育精神、体育内涵完善其人文素养, 使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健全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双向并行。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宁.试论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16) :118, 120.

[2]孙计金, 盛彦.论大学体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才智, 2012 (20) :226.

试论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篇10

1 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缺陷简析

尽管随着国家的强盛, 科技的发达, 中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奥运会上获得了诸多的金牌, 然而这些金牌数量的多少也只能代表着某一方面的长足发展, 根本难以掩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不足。常见诸于各媒体的一些关于运动员的负面新闻, 就是极端典型的见证之一。如运动员与教练之间因为比赛奖金的分配问题, 而诉诸公堂;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因为一点小问题而大打出手;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对骂等等, 都暴露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缺陷。这些虽然发生在专业运动员身上, 站在整个大学体育教育的角度, 也可以发现问题。其典型的问题, 如文化知识欠缺、人格不健全过于关注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

2 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探析

鉴上述, 无论是为了提升大学体育教育本身, 还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都必须加强人文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渗透。其必要性集中体现为以下方面: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不仅需要健康身体, 更需要拥有广博知识的头脑, 因而在加强体育教育的同时, 必须加强相关的体育历史、体育知识的教育, 进而推动体育科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个人境界提升的需要。虽然人与人是不同的, 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境界。如通过锻炼强化拒绝诱惑、耐住寂寞的修养等。其他的如理想人格塑造的需要, 积极追求社会价值的需要。这些都已经他人的论述中做了探讨, 不再赘述。

3 大学体育教育实施人文教育的路径思考

作为大学体育教育, 无论是为育人, 还是为了传播体育精神与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都必须立足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实际、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际, 去积极地探索大学体育教育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路径。

3.1 加强体育文化教育

当前, 大学体育教育, 显然是把主要的精力与科研, 用在了各种相关体育技术、体育技能以及各种竞技项目的发展上。因为, 这些无论是作为教学还是科研, 都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 做出可以评估的成绩来, 在这种功利思想的引导下, 使得大学体育教育过于关注体育本身。教师专注于各种考核项目的教学, 大学生们则在学习好考核项目后, 就是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这种看似针对性强专业目标明确的教育教学, 却真正地忽略了体育教育的基础, 就是体育基础知识、体育文化的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 往往都融汇在基本的技术技能的教育中, 教师为了简洁明了, 只会去讲解那些关键的知识, 其他的相关知识要么一带而过, 要么根本不提, 这使得大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 真正成为了一桶水到一碗水的教育, 越来越少, 更不用说体育文化的教育了。然而, 终身体育意识的确立, 需要建立在大学生们对于体育深刻了解的基础上, 才能去内化自己的理念, 去指挥个人的体育行为。因而, 要加强体育文化的教育, 这些内容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发展历史、体育科技发展史、体育事业发展史等, 让大学生们对于体育有着较为全面的理解, 在大学毕业后进而去做体育的传播者、创新者。

3.2 加强体育精神教育

体育本身就是对人体的极限、长处、缺陷、潜力等方面发现、运用与突破。无论是力量、速度、耐力、毅力、柔韧度等方面的练习, 都需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支撑。大学体育教育, 虽然是大学生学校系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最后阶段, 但还是要立足其本来身体素质基础, 要实现全新的提升与突破。因而就要立足大学的实际, 去加强相关体育精神教育。加强拼搏精神教育。拼搏就是对于各种困难的努力奋斗, 体育拼搏就是要克服自身的各种不利因素, 加强自我的教育、培养与提升, 使得自己能更加适应相关的体育项目锻炼, 并取得相对可惜的成绩来。加强竞争精神教育。体育不是一个人的体育, 是全民的体育, 因而有体育就会有竞争。这种竞争可以是正规的国际国内比赛, 也可以是个人之间或者小团体之间的比赛, 不管是为了什么,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博得一个输赢, 都是一种收获。加强团队精神教育。虽然体育是个人的事, 但是, 绝大部分体育项目都需要他人的配合下, 才能完成, 相互帮助且相互提高。当然也有些体育项目, 如跳绳等个人就完成了, 如果没有一个体育锻炼的氛围, 一个人还是难以坚持长久的。因而无论是立足哪方面而言, 都需要团队精神, 如篮球、足球等, 都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 才能达成对于成绩的追求。激活、调动与发挥团队的力量, 不仅是体育必须的, 也是社会工作中必须。加强娱乐精神教育。体育就是通过身体素质的加强, 来获得人生愉悦的享受。作为体育本身, 就是用这种娱乐的魅力, 去吸引更多的人去追求去坚持与向往。这种快乐, 既来自于各种压力的释放, 也来自于自我的满足, 还有境界的提升等。让大学生们带着各种美好的意愿去锻炼体育则是快乐的、和平的。

3.3 加强生命健康教育

虽然, 体育的直接作用就是强健身体。但是, 相对于生命健康的教育, 却没有随着体育的发展而跟进。正是生命健康教育的滞后, 使得很多人虽然知道体育的重要性, 却不去真正地实施, 只有在疾病缠身, 或者迫不得已的时候, 才去在医生或其他人的指导下, 去开展某种针对性的锻炼。因而, 首先要开展珍爱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要活出质量来。就要加强体育锻炼, 不仅让自己的各种身体机能都处于和谐的状态, 还能延长寿命。通过体育锻炼这种生命珍爱形式, 还可以感染其他人, 用这种珍爱的心态去营造珍爱的氛围, 让大家都行动起来。其次要开展珍爱健康的教育。由于社会发展快, 各种新的压力层出不穷, 再者物质生活的丰富, 使得很多疾病年轻化普遍化。各种所谓的职业病人群、慢性病人群, 其队伍都与日壮大。出现了很多英年早“肥”、早“衰”, 甚至早逝的现象。加强健康教育, 不能只是一种工作, 必须落实在实际, 去带动更多的人动起来, 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去加强锻炼, 坚持锻炼, 把潜伏在体内的各种疾患, 通过身体的运动, 在机能的强化中逐渐消除。当然, 这种生命健康的教育, 要以科学的知识为前提, 立足自身实际, 了解自己的极限, 有限追求, 不去盲目攀比, 免得造成伤害。

4 结语

加强大学体育教育的人文教育, 已经是一个非常大众化的论题, 然而现实的实施却不理想。从较多的学术期刊论文, 就可以看出来。在理论上研究前瞻, 在实践上依然是怎么省事怎么办。这也是, 至今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没有得到改善的原因。当然, 改善这种状况的措施还有很多, 如创建人文教育的校园氛围, 加强专项的活动开展教育, 把人文教育纳入对于教师的考核内容, 通过这些活动的丰富, 与相关硬性制度的完善, 完全可以把人文教育推进并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义.体育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 .

[2]贾钧.中国传统人文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8) .

[3]陈瑞玉.论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8) .

[4]钟勇, 由文华, 何胜, 等.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体育教育文化体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

[5]勾凤云.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方向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1) .

[6]尹锁春.刍议大学体育教育创新模式[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21) .

[7]彭庆文.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D].清华大学, 2009.

[8]历祥英, 李跃年.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与未来走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0 (2) .

[9]于雷.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 (14) .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理念教育 篇11

物理学知识的发展是人类文化活动整体的一部分,以知识形式存在的物理科学理论体系是一种精神产品。虽然物理现象的内在联系是客观的,但对物理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的描述以及对物理理论的构建却带有主观的色彩,因而具有深刻的人文特征。物理科学从产生到发展,一刻也没有脱离社会的影响。反过来,物理科学也一直对社会发生作用。这就使物理学知识不仅具有科学理论的育人功能,还具有更为深刻的人文理念教育功能。因此,物理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人文化改造。对受教育者来说,物理学的人文理念教育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受教育者的世界观

标志着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诞生的经典物理,是在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并以西方文化的逻辑化传统和实验验证思想取代了纯粹的思辨之后才建立起来的。从此以后的物理科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它总是与人类的思想观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物理科学理论不可避免地体现某种自然观、社会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另外,就物理科学本身来讲,它具有鲜明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征,它总是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从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905年,爱因斯坦在否定了牛顿形而上学的、机械的、绝对的时空观的基础上,创立了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要接受相对论,就要建立起新的、辩证的时空观,就要在认识论上有大的突破。从1927年到1955年爱因斯坦逝世,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以爱因斯坦、薛定谔为代表的一批物理学家与玻恩、海森伯、玻尔等人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大论战。这场论战与其说是物理学领域里的学术争论,不如说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交锋。论战的内容极为丰富,触及到现代物理学基础及有关哲学理论的精髓,对现代哲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课题,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穷的探索余地。虽然到目前还尚无定论,但极大地影响了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由此可见,物理学不仅能影响人的自然观,也能影响人的世界观。

二、影响受教育者的精神面貌

人们认为,在科学内部存在着自我发展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正是人类在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思想的集中表现。这些科学品质已成为科学的不可或缺的部分。物理科学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品质因素,而且可以经过物理教育内化到受教育者的身心之中。物理学知识的传播,可以使所有享受物理学知识的人,通过认识物理科学发展的历史,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历史上,关于光的本性,牛顿提出微粒说较好地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杨氏干涉实验和菲涅耳衍射实验证明波动说的正确性。麦克斯韦提出光的电磁本性及赫兹通过实验证明电磁波的存在。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说,圆满解释光电效应,最后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统一起来,证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回顾这段历史,可以使受教育者了解物理学先驱的探索历程,感受物理大师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出物理奥秘的快感和激动,认识大师探索科学道路上所经历的艰难和曲折,缅怀大师的功绩,接受科学方法的熏陶,获得单纯的知识灌输中得不到的才能。同时也扩展了知识面,陶冶了情操。

三、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物理学家的形象

物理学是探讨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因而物理教学有时会注重科学的物性而忽略了科学的人性,也就是说物理教学“见物不见人”。这种忽视科学家正确形象的教育将导致受教育者不再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不再关心道德和艺术,而做一个对世事不闻不问、对人类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只在某一狭隘领域当熟练工匠的人。实际上,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能够增加人类的自然知识,而且还在传播一种在思想上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传播一种在人类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和宽容精神,这是最富有人性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物理学史的渗透使受教育者理解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爱国情怀,体会科学家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熟悉科学家定性、定量的思维方式,了解科学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促进受教育者历史地、客观地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创新,促进受教育者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健康向上的情感,形成对真善美的辨别力和积极追求的热情,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发展,激发内心潜能,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因此,物理教学要使受教育者与物理学家零距离接触,走进物理学家的精神世界。科学家的光辉言行、高尚品格以及丰富的个性都会给受教育者以深刻的影响。

四、培养受教育者的科学审美情趣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在描述狄拉克的学术风格时,更是用了唐代诗人高适《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说明狄拉克传神的学术风格和他的量子理论极高的美学价值。物理科学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美。我们可以从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描述和物理理论的构建等方面来体验物理科学的美。在物理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奇异的晶体结构和形状、美丽的彩虹、色彩斑斓的干涉和衍射条纹、规律性的振动、神奇的激光、奇妙的光谱等;在物理规律的表述方面,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方程、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机理、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等,也使我们深刻地感受物质世界相互联系之美妙;在物理理论的构建方面,凡是读过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人,无不为他严谨而精巧的数学论证和简单优美的数学方程所倾倒。另外,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方程的简洁优雅、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深邃精辟、霍金宇宙学理论的博大精深等,更使我们体会人类对美的追求。在物理思想与数学表达的结合上,我们也能享受一种精妙、奇巧的美。

“美是真理的光辉。”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与表现形式的简单、对称、和谐统一是互为表里的。美学的直觉和高超的审美鉴赏力,引导科学家去叩开科学真理的大门。所以物理学家费恩曼指出:“干物理得有鉴赏力。”所谓鉴赏力,就是那种善于从真善美的统一中敏锐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做出创造性发现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知识的讲授,引导受教育者去认识自然界质朴的统一,认识科学理论内在的美,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科学鉴赏力。要结合各个基本规律的表述,揭示自然过程的统一、和谐以及科学规律的简单性,结合各种能量转化的过程,展示自然过程的联系网络和自然过程的统一性等,这些都会使受教育者得到科学美的熏陶,受到科学与艺术相互沟通的启迪,提高学生的科学鉴赏力与创造力。

五、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物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荡涤着腐朽的宗教、神学和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特别是由它引起的一次次工业革命显示着科学的巨大力量,使科学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使科学成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思维的重要手段。然而,以物理科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并不全都如此美好。当人们看到极端功利地使用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时,不得不重新审视对科学技术价值的认识,形成新的科学价值观。物理科学促进了内燃机效率的提高,也由此造成了废气与噪声的污染。现在,电子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已经迅速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物理科学再一次显示着它的物质创造力量。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有不少少年儿童沉醉于电子游戏当中,也有不少“电脑黑客”在窃取机密或者制造“病毒”,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和恐慌。在物理学知识日益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中时,人们逐渐认识了科学发展的两面性特点,并由此规范科学活动和行为。对受教育者来说,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在一定规范内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才能将其所学造福于人类,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因此,在物理教育中体现物理学知识的双重教育功能,是当前物理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对物理教学方法进行人文化改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应该对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进行深刻检讨,

应该结合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科学思想和物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行物理教育,使受教育者了解物理科学的成长与整个科学及社会发展相伴随的关系。只有把物理学知识的传播放在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历史背景当中,才能真正理解其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2.物理教育应该形成一个开放的物理教育体系,传播物理学知识不应局限于课堂,应该引导受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接受物理学知识。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知识的物质成果,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中体验物理学知识的价值,使受教育者能够认识到,物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理学院)

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12

一、信息技术与人文的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的理性选择

网络生活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是当今信息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个人主义至上、信息行为和方式百无禁忌、生活理性和游戏娱乐精神的缺失、信息伦理道德沦丧、法律观念淡漠等。在互联网上,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肆意发布计算机病毒、散布虚假信息、进行网络欺诈、传播网络色情、搞网络恶作剧……他们成了“网迷”、“网奴”、网络“黑客”和“杀手”……由此造成的社会事件, 不时出现于各个新闻媒体, 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培养全面、自由、和谐的人是教育的目标。“只见技术不见人”的信息技术教育不符合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信息技术课中技术与人文的和谐发展, 有助于解决现实社会中青少年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信息技术课中技术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的理性选择。

二、信息技术课中人文教育的特点

完整的信息技术教育由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组

/王园一

成, 离开人文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不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的人文教育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的人文教育, 也不能等同于人文知识的简单传授, 应有鲜明的特色。

1. 针对性。

信息技术人文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需要围绕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合理使用的问题展开, 集中在信息技术人文素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等方面。信息技术人文教育针对的是中学生在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使用过程中, 出现的关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价值观念及法律法规等问题。

2. 和谐性。

信息技术课中技术与人文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技术与人文教育统一性的和谐是现代教育价值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信息技术教育为人文教育提供基本信息技术素养支持, 人文教育反过来又为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提供必要的人文素养, 二者在信息技术课中完全能够做到和谐发展。

3. 动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会给人文教育带来新的问题, 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因而信息技术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信息技术课人文教育就是要适应新问题、新特点和新趋势, 要善于从社会热点事件中选取典型、生动的案例作为课程资源, 有针对性地根据信息技术问题进行人文教育。

4. 实践性。

实践性是信息技术课的显著特点, 信息技术课的人文教育必须适应这一特点。高中信息技术课要在重视信息技术实践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人文实践, 要在学生人文实践中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人文素养是信息技术课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要用先进文化引领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人文素养需要文化的培植, 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在中国先进的传统文化中, 值得一提的是:“和”文化和诚实文化。

“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具有丰富的内涵, 诸如“和谐”、“和睦”、“和平”、“和气”、“祥和”、“平和”、“和霭”。“和”是一种精神或一种态度或一种境界。实际上“和”也是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一种人文精神。

进入聊天室、网络论坛及个人博客, 常常会感到一种不“和”的网络文化氛围。如, 2 0 0 6年发生在韩寒与白烨之间的关于文学的论战, 即所谓的“韩白之争”最终演变成一场网络骂战。“和”文化为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提供极具意义的思想论据。建立在“和”的文化基石上的对话是现代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 是人们寻求理解与沟通, 达成共同目标的有效策略。

作为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诚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是立身做人的道德品质, 矢志追求的自我要求, 在建构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中,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网络欺诈导致社会诚信体系被破坏, 需要我们利用诚实文化教育, 重建社会诚信体系, 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挖掘对信息技术课有指导意义的人文教育思想。这要求广大信息技术教师, 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就学生信息技术人文素养问题, 展开广泛的人文阅读, 并从中吸收对信息技术课人文教育有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 并适时地渗透给学生。

四、要关注学生个体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形成

所谓信息技术价值观, 就是人们对信息技术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对于现实社会而言, 网络价值观构成了信息技术价值观的主要方面。信息技术价值观影响价值取向、价值选择, 常常决定一个人的信息技术道德, 信息技术课就是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 需要关注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形成。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学生个体信息价值观形成的机制, 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教学中我们要介绍信息技术正确价值, 明确界定哪些行为可为, 哪些不可为, 促成对正确价值的理解,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形成价值认同, 为学生信息技术价值选择奠定一定基础。具体作法是建立学生信息技术道德档案, 追踪学生信息技术行为, 根据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违规行为进行提醒、告诫、警告、惩处。学生之间建立相互监督机制, 建立定期回报制度。

五、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中充分表现人文精神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文实践是学生人文素养成长的必由之路。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中践行人文思想, 也符合“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 有利于信息技术优质教育服务观的充分落实。

面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媒体和不断更新的知识信息, 很多人不知所措。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中, 我们要经常性地介绍与学科学习相关的网站, 利用G o o g l e搜索引擎, 查找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等, 并运用相关信息技术加以整理形成具有特色的学习宝典。

利用W o r d工具进行文字的编排是最基本的信息技术, 包括文字输入、剪切、复制、排版和保存, 鼓励学生尝试用W o r d文档整理学习成果, 要求学习成果展示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和个性, 用美学的视角参与到制作过程中, 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完成学习成果表达, 让学生在良好的表达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交互学习策略下一篇:超声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