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学习策略

2024-08-31

交互学习策略(共10篇)

交互学习策略 篇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许多教学模式与教学工具也逐渐应用到教学课堂中, 特别是像数学这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将交互工具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 能在一定程度推动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新课改背景之下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进程,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关键词:交互工具,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策略

近几年,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 能让孩子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创新思维与拓展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另外, 对增强学生的独立学习与团结协作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对基于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交互工具式探究性学习的措施以及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 以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交互工具的意义

交互工具是一种集合互联网与计算机的现代化新型教学软件。该软件主要适用“以探究性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案,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来指导学生采用交互工具进行课程内容拓展性交互学习,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推动不同学习方式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当中, 引导学生从被动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二、交互工具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应注意的问题

(一) 正确处理交互工具与信息间的关系

将交互工具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 虽然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但通过全面的研究分析, 发现交互工具也具有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最大程度利用交互工具开展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 首先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将学生素质培养与课程教材内容相结合, 并确认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契合度。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实践能力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和交互工具才能发挥出教案的有效性, 为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将交互工具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 始终要将发挥教师引导能力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最首要位置。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使用交互工具来培养自主学习, 遇到困惑时首先要让他们自行解决, 或者通过相互交流解决, 教师只需及时地给予点拨或帮助。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能保证达到与交互工具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其次, 教师务必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学生探究;分析学生使用交互工具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存在问题与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寻找最合适的时间将各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相互讨论。只有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交互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三) 正确处理各学生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 由于每位学生学习成绩与动手实践能力都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 如何正确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利用交互工具也就成为了教学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 可将学生划分为积极主动型、被动接受型两类。积极主动型学生一般在整个教学课堂中都具有主人翁的意识, 他们会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被动接受型学生在探究性教学课堂当中, 接受能力相对于主动型学生的能力较差, 参与度较低。针对以上情况, 教师要正确处理每一类型学生之间的关系, 既不能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骄傲, 也不能使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自卑。例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与支持, 积极指导学生主动应用交互工具来完成学习任务, 并逐渐增强学习任务难度系数, 保证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最终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

三、交互工具应用于小学数学的学习策略

(一) 构建意境教学, 激发学生潜能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 运用交互工具为学生构建意境教学环境, 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甲同学左手有5颗糖果, 右手有3颗糖果, 假如想要让两只手中的糖果数目相同, 应该如何做?在提出学习任务并进行讲解时, 利用交互工具来设置并使学生充分参与,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使用交互工具, 促进各知识点之间的连接

由于在小学开展数学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提供前提条件与基础, 所以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基础教学知识为主。基于这种背景, 首先, 要求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 要将基础算法摆在首要位置;另外, 还需要将数学交互工具充分应用到教学课堂当中, 以此来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 培养学生将各分支知识进行相互连接的能力。

综上所述, 将交互工具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不仅符合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发展进程, 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生, 马秀峰.基于交互工具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 (21) .

[2]郑姝, 陈玲, 陈美玲.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03) .

[3]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01) .

交互学习策略 篇2

一、网络学习环境中人际交互的内涵

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人际交互是发生在学习者与同伴、指导者之间及时的社会性信息交流。学习者与学习同伴之间交互,交流学习体验,讨论学习问题,分享集体学习的智慧。学习者与指导者之间交互,学习者及时获得当前学习效果的反馈与进一步的指导和帮助,指导者获得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信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认知风格,知晓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良好的人际交互可以将集体的温暖与关爱延续到学习者手中的网络终端,减少面对终端工具的孤独感。人际交互导致学习者社会性知识的建构。这两种形式的交互都是网络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人际交互并不单纯只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信息交流,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及时的交互”。一般性的人际交互,如通过邮政服务、电话等,早在因特网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在教学中的应用效率较低。而现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通讯速度超越以往任何时代,极大提高了网络学习环境中人际交互的效率,减少了交流与反馈的滞后性带给教学的不利影响,使课堂面授教学中人际交互的优势在不限时空、地点的网络空间中得以实现。

二、网络学习环境中人际交互的意义

人际交互作为网络学习环境中占有核心地位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信息时代人才必备素质的培养。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人际交互,能够促进知识建构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主体性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促进知识建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阐释,学习是个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社会性过程。学生与同伴、指导者之间的会话与协作,是促进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人际交互,正是网络学习环境中对主体间会话与协作的概括。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人际交互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认知的广度与深度,使会话与协作的发生不再局限于课堂、同桌、小组,使学生与同伴、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而迅速。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人际交互,促进了学习者认知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促进了意义建构。通过人际交互,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认知情况与同伴进行比较,交流分享学习的困惑和经验,获得反馈与指导。

培养高阶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指“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能力。传统学习环境通常注重知识传递,而现今的网络学习环境不仅重视认知,更加重视对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学习环境将学生置于吸收知识的“容器”的状态,学生彼此间是竞争的,孤立的,缺乏信息交流。网络学习环境中人际交互发生活跃,每个持有平板电脑的学生都能够和其他同伴或集体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讨论、合作,在人际交互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形成观点,通过反馈进行评价,如此长期反复、深入进行,个体培养与社会培养共同形成创造力。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人际交互,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发展主体性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时代的教学法逐渐向互动方向发展。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人际交互,提供给学生更多思考和交流自己观点的机会,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意识和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在与同伴共同探索,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逐渐使学生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主体性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素质。因此,良好的人际交互,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

三、网络学习环境中形成良好人际交互的建议

首先应转变观念。

第一是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传统学习环境通常十分重视知识传授,以培养满足工业社会劳动分工的人才,而网络学习环境不仅重视知识建构,也重视发展高阶思维、主体性、合作意识等,着眼于培养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人。人际交互是实现网络学习环境教学目的的重要教学方式。

第二,学习终端使用观念的转变。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学习终端,并非只是改变知识呈现方式的工具。平板电脑进入课堂主要不是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介,而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对知识进行转变、加工、表达、探究,利用平板电脑对知识进行协同,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数字化。

第三,形成及时交互意识。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教师、家长等要在观念上对及时交互形成足够的重视,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来自教师、家长等指导者的关注和同伴的回应,及时获得学习指导和帮助,避免自主学习的孤独感。及时交互是增强学生与同伴、指导者情感交流的重要方面,也是满足学生归属感、认同感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其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

其次,需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为人际交互中的知识建构和技能发展提供了有益条件,教师、家长等指导者应该利用网络学习环境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与真实经验密切相关的任务活动,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第一,问题情境必须体现真实性。任务活动应该与日常实际中的问题相关联,体现知识与技能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发现课堂中的知识与技能,沟通课堂与生活,使人际交互寓于生活,寓于学习。第二,为增强问题情境的教育性,避免“无的放矢”,应将解决问题相关的基础性知识、启发性知识、学习策略知识有机整合在问题情境中,加之适时、及时的反馈与指导,使人际交互向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的方向有序进行。第三,创设内容丰富多样的真实问题情境,促进人际交互中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在任务活动中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知识表征方式,鼓励学生在人际交互中以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与思考,探索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

其三,需营造自由宽容的环境氛围。自由意味着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以学生成长为本,没有知识霸权,师生、生生之间平等、自由交流,鼓励学生积极、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认真倾听每个人的观点,促进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同时,教师和家长等指导者适时的指导,群体共同监督,形成他律与自律。宽容则意味着重视努力的过程,关注积极的情感交流,鼓励创造,宽容失败,关怀失误,积极地互相帮助与协作。在网络学习环境中,自由宽容的环境氛围是促进学生“分析、评价、创造”能力的重要保障,利于活跃、持续的人际交互的形成,也利于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最后,应创设开放学习共同体。教师、家长、学生等所有网络学习环境的主体,都应该转变观念,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互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重要意义,积极利用各种终端设备,通过人际交互,及时沟通,互相配合,在网络空间中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共同体。该共同体成员享有一致的信仰和价值追求,那就是形成良好的人际交互,以良好的人际交互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在线学习的过程性信息,及时交互提供反馈,加强情感交流,鼓励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引导学生养成在良好人际交互中学习的习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共同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交互学习策略 篇3

一、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以混沌理论、网络理论、复杂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为基础, 由加拿大西门思在《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把学习情境放在了数字化网络社会的变迁中, 指出学习不只是个体内部知识建构的活动, 而是在知识网络结构中一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构和建立。传统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是在信息技术水平低, 尚未对教学活动产生冲击时代下产生的, 具有时代性的局限性。而联通主义则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在线学习环境中的深层规律, 从它的发展过程来看, 从联结主义到新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 联结的内涵和本质是有差异的, 表现为一种由外部刺激—反应联结、内部神经元联结到外部知识关系联结的演进过程。[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构造词是“节点”、“连接”和“网络”。知识存在于学习者自身之外的实体上, 学习就是在不同节点之间建立联结, 运用各种交互策略进行双向促进, 将弱连接变为强联结, 逐步形成个人社会知识网络。[2]学习不再是知识从一个实体直接传递到另一个实体, 交互在连接和网络的形成中起了关键性作用, 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的交互可以创生出更深层次的交互内容, 信息流得以流动和创造, 个人知识网络处于动态的更新状态, 交互成为了联通主义的核心和关键。[3]

二、基于联通主义的在线学习交互模型

综合考虑在线学习过程中交互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在线学习环境的特点, 笔者提出了在线学习交互模型。该模型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以促进节点之间有意义的联结, 形成个人社会网络为目的, 其中基本要素包括学习者节点、资源节点、其他学习者节点、促进者节点和在线平台, 存在基于学习者主体的三种主要的交互类型:学习者节点之间的交互、学习者节点与资源节点之间的交互、学习者节点与学习促进者节点之间的交互。

三、基于联通主义的在线学习交互策略

(一) 学习者节点之间的交互

学习准备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建构学生交流社区, 学生登录在线学习平台, 通过交流社区进行自我介绍和自由交流, 通过生生之间的社会性交互,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关系, 营造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

学习过程阶段遵循的一般流程是, 学习者共同开发学习课程———创建、分享生成性学习内容———传递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碎片化———生成新的学习知识。联通主义不适合于所有的学习者, 它要求学习者具有参与联通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能对复杂化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因此, 在学习的初始阶段, 联通主义学习者能通过个人学习网络和原始资料进行联通, 过滤和整合复杂、分散化的信息, 对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反馈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创生出新的内容, 这种创造力是联通主义学习的核心能力之一。知识生长即创造, 而这种创造不是最终目标, 而是通过生成性学习内容的分享和传递, 吸进更多的参与者。参与者之间进行合作、竞争学习, 把生成性的课程内容碎片化, 再通过展示交流和集体讨论, 把碎片化和分散化的知识加以重新整合, 形成并强化知识之间的连接, 生成新的学习内容, 如此循环往复, 保持知识的持续生长。

评价反馈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者互相评价、交流反馈, 根据生成性学习内容的学习和交互过程中联通能力的培养, 更新学习者个人知识结构, 加强联结完善个人学习网络。学习者节点之间的交互规避来个人学习网络的局限, 通过社会性交互, 人与人之间的动态连接, 生成更深层次的学习内容。

(二) 学习者节点与资源节点的交互

学习者和资源节点之间交互的过程就是建立概念网络的过程, 一般包含下面几个步骤:学生内部认知神经网络———寻径、意会———形成概念网络———融合外部、社会网络———完善个人学习网络。

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个性交互中, 学习者首先应该具备元学习能力和发现连接的能力, 能够运用内部神经网络在更大范围内寻找信息来源、辨别信息的效用, 发现碎片化信息间的关联性, 并产生与学习材料深度交往的愿望。其次, 在线学习环境中充满着复杂、碎片化和分布式的信息, 学习者应自动自发地通过寻径和意会两种手段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 从而形成概念网络, 寻径主要是学习者在环境中的一种自我定向, 而意会是一种在不确定和复杂信息中的贡献介入和模式识别, 逐步将信息整合。概念网络的形成显示着学习者和资源节点之间联通的增多, 而这种联通增多, 有助于个人学习网络的完善。

个人的学习网络是唯一的, 是随个性化的学习目标的形而建立与发展的, 这种学习网络替代了传统的学习环境, 是一种动态的, 能适应外部变化的学习网络, 具有多样性、自主性、交互性和开放性关联性等诸多特征。个人学习网络是在融合外部、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的, 这种个人网络的完善体现着学习者在联通过程中的不断发展。

(三) 学习者节点与学习促进者节点的交互

学习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临场感, 主要体现在平台支持、操作技能、环境支撑三个方面。师生首先应该安装好在线学习软件, 处理好各种在线学习平台的技术问题;教师应该全面系统的了解在线平台的操作步骤、板块设置和交互功能, 保证能够熟练地运用在线平台进行辅导;要选择在安静环境和网络稳定的时间开展在线辅导, 避免各种干扰降低在线学习的效率。

学习过程阶段遵循的一般步骤是情感激励———共同学习课程知识———强化学习者知识连接———交流共享———生成新的学习知识。情感激励是师生社会性交往最直接的体现。首先, 时空分离的在线教学环境决定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背景,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切关怀, 增添对教师的信任感和在线教学环境的社会临场感;其次,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和举例分析、游戏练习等方式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再次, 在教学开展过程和练习反馈中注意合理表扬、适当激励。

基于联通主义的在线学习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是课程的控制者, 而是支持者和促进者, 影响和塑造学生个人学习网络的形成。教师作为联通主义学习中学习者个人网络的关键节点, 通过放大、策展、促进寻径、驱动意会、聚合、过滤、模仿、持续存在等作用于学生的学习, 放大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接受和掌握;策展中教师通过与学习者的对话交流安排学习内容, 寻径和意会的促进学习者将复杂、散乱的信息意义化, 过滤掉冗杂、错误的信息, 不断的聚合生成性内容, 提高信息的凝集力, 最后模仿促进学习者以教师为榜样进行知识的连接并生成新的学习内容。

评价反馈阶段中, 教师首先进行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 加强和学习者的交互, 在社会性交互中进行情感的连接, 形成深刻的反馈信息, 更新学习者的知识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个人网络都得以更新和发展。

摘要: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数字网络时代背景下催生出的重要学习理论, 给在线学习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线学习中的交互是教与学再度整合的关键, 也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本文通过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概述, 建立起基于联通主义的在线学习交互模型, 注重各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结, 并分别提出了针对学习者节点之间、学习者和资源节点、学习者和学习促进者节点的交互策略。

关键词:联通主义,在线学习,交互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秀梅.关联主义理论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 2012, 03:44-49.

[2]王佑镁, 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03:5-9.

促进深度交互的网络教研策略探析 篇4

关键词:网络教研;深度互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43-2

“网络教研”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早在2005年5月正式立项和全面启动的建设工程,各个地方都先后建立了教研网站、网友论坛和在线研讨,同时还设置了学科博客群组,形成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实践经验和成果,拓宽了教研渠道,丰富了教研方式,促进了新课程研究[1]。网络教研虽然火热,平台也有很多,但是绝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发挥很好的效果,很多都是三分钟热度,那个劲过了就萧条了,根据这种现象的出现,笔者做了以下研究。

一、网络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网络教研的发展很迅速,其优点也有很多,理应成为教师们教研的新型方式,可是结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很多教师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旁观者,并不把自己当成主动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网络教研平台上的参与度并不够,即教师之间的互动不够,更不用提深度互动了。

笔者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网络教研平台进行了具体分析,即:山东省的网络视频(说课)教研平台、广州科学教研网、邹平网络教研平台、徐州教研网络教研、河南省的教研备课平台、文化路小学——网络教研,在这些教研平台中有些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如山东省的网络视频(说课)教研平台,他的资源不断地更新,但是也有很多平台资源都不更新了,如文化路小学——网络教研,该平台上最新帖子为2011年3月15日。在这些平台上面,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师缺乏深度互动。霍丽荣曾对苏州教研博客进行了分析,选取了2009年1月6日至2009年3月31日时间段的所有精华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在206篇博文中共有回复总量153篇,浏览总数为13241次,其中135篇博文为0回复量,有34.5%的博文得到回复,并且深度回复量仅为9.15%[2]。其他平台上也是如此,要么就是没有回复量,要么就是一些简单的(如学习了,收益等)回答,根本无法让其他教师继续讨论下去。这些都使得教师的互动越来越少,到最后根本就处于完全观望的状态,完全违背了我们当初实行网络教研的愿望。因此我们必须做出改变,让教师们在平台上面活跃起来,让网络教研更深入师群、深入师心。

二、促进深度交互的网络教研策略初探

由于网络教研存在上面的严重问题——教师间缺乏深度互动,这是很不利于我们网络教研的顺利开展的,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经历以及前者的研究,提出了以下策略:

1.教研主题应紧贴教学实际

教研活动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展开的,要想使教研活动获得最大的收益,教研主题必须是教师们日常关心的事情或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才能让教师在网络教研平台上进行深度互动,而只有每位教师都进行了深度互动了,他们才能够在教研活动中学习到别人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教师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研活动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的教研活动才会取得最大化的成效,使教师得到更大的成长,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学校而言,网络教研的产生更让我们受益不少、成长不少。而要想取得教研活动的成果,必须要获取教育教研现实情况,才能真正解决教师教育教研问题。

2.教研资源应及时更新

网络教研平台是教师进行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场地,因此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教师学习和讨论的热情,只有资源相当丰富,教师们才有兴趣去关注教研平台。当然资源的丰富性不仅只是数量的庞大,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全面性,如果各科教师都能在平台上找到自己相关学科的教研资料或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相似问题,他们才会更有深度去学习,教师之间才能进行更有效的深度互动。

3.教研内容应不断深化

除了要丰富教研资源外,教研的内容也应不断去深化,可以由浅入深,让教师们能够进行梯形学习,这样也更能够提高教师的参与度,有些教师可能在浅度教研内容时就会想到深度问题,有些可能自己一时无法解决或找不到合适的答案,而后期的教研活动能够将他们的疑难点作为教研内容,这就更加激发了这些教师的积极性,对于其他没有想到的教师也更是一种启发,因此,教研内容这样不断深化也是促进教师们深度互动的策略之一。

4.组织管理应不断加强

正所谓一个组织要有好的发展,必须要有好的管理,网络教研平台也是一样,要想该平台能够很好地运行下去,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方式。平台应该有要个专门的负责人,可以及时更新资源,及时通知所有在平台上活动的老师们教研活动的主题及时间等,并且将各科的资源进行归类,教研内容以词条为单位,每位参与的教师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并且可以对别人发表的言论进行修改或补充,并且在网络平台上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补充甚至反对别人的观点,只有在这种多人的头脑风暴中才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成果,教师们才能更深入地进行互动。

5.教师应具有协作、共享理念及主人翁意识

要想网络教研能发挥很好的效果,除了教研主题要符合实际、教研内容有深度、组织管理有序之外,教研主体这个重要因素也不可忽视。参与教研的所有教师都应具备协作共享理念,主动参与到教研中去,因此,在实施之初,多对教师进行这种思想教育,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别人,不仅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还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可以从别人共享的内容中获取更多知识。可以想象,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这样,我相信我们的教研成果将有很大的进步,甚至整个教学都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6.采用一定的现实激励机制

现在,很多教师的想法还是很实际的,要想让教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更深层的活动,必须使其自己愿意去那么做,如果只是完成任务,我相信还是不能达到深度互动的状态。在以上几条策略后,我觉得可以加一条物质激励策略,本想法源于本校“校讯通”的使用,本校的校讯通从搬入新学校以来就已经很好地运行了,可是教师们的参与热情不高,自从移动公司有了积分兑换话费以来,教师们的参与热情迅速提高了,教师们每天都能给家长发送作业短信,班主任还经常提醒家长做好孩子们的家庭教育工作,这极大地促进了家校互动。因此,本人觉得网络教研平台也可以设置一个积分系统,如果积分达到了一定限度,就可以兑换礼品或者日常用品,这样,相信教师们的热情会更高,能加强教师们的深度互动。

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方式,它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为教师们的成长谋取更多福利。本文从网络教研现有的主要问题出发,总结出一些策略,希望能为后续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网络教研的有效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成昆.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网络教研实践研究——以苏州市网络教研活动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08.

交互学习策略 篇5

关键词: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交互设计

我国人口众多, 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抓好教育质量成为基础性问题。新时期, 我国积极实施了新课程改革, 希望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理念, 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培养。同时, 现阶段, 我国在加强教育的过程中, 为了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教育中, 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就是一个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展开教育的例子, 该设计的有效应用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理念

1.1 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升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因此在进行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的过程中, 我国相关设计人员以刺激学生神经系统为核心, 以引导学生思维和想象力不断扩展为基础, 不断完善其神经组织和肌肉。学生在进行课外学习过程中, 需要完成APP任务, 该任务包含相对简单的流程, 同时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任务设计, 严格控制难易程度, 促使学生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点击、触摸等方式提升实践和操作能力[1]。

1.2 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开发

课外知识的学习是设计APP的基础, 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外学习的过程中, 其重点应当是对思维能力的提升。人类与生俱来便拥有多方位的智力发展空间, 在日常接受学校教学的过程是对学生基础功底的培养,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沟通能力等。而新时期在积极开展课外教学的过程中, 应弥补学校教学缺乏思维能力培养的不足[2]。通过音乐、历史等多方面内容充分开发学生的多方面认知, 以此辅助学校教学, 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扩展知识面, 并逐渐提升学习兴趣。

2 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方法

2.1 虚实结合

我国传统的学生成长环境中, 课余时间多数是在对传统玩具进行把玩, 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新时期, 电子信息技术、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出现, 导致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的是静止的进行游戏。这种课余时间的应用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的。新时期, 在进行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的过程中, 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虚实结合[3]。该方法的有效应用有效结合现代科技及传统玩具, 应用传统玩具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升其学习兴趣, 积极投入到设计并进行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手眼的协调能力得以提升, 同时还促使学生学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中。

2.2 互动性强

鼠标和键盘等交互设备在PC机中被广泛应用, 学生在对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 需要进行输入及点击等操作, 而触控技术是移动设备的主要技术手段, 同传统的交互设备相比更加具有吸引力及操作的可能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应当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因此在进行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的过程中, 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及需求, 进行不同程度的涂抹、拖拽及触摸等行为的设计, 只有建立在充分考虑学生习惯的基础上的设计, 才能够实现其功能, 满足教育的目的[4], 也才能够促使设计内容始终包含大量新鲜内容, 对学生产生新鲜感。互动操控手段指的是通过移动设备, 学生能够有效应用手势实现输入及触摸等动作, 其中还能够有效地感应其表情并实现眼球跟踪, 这种模式受到学生的喜爱。

2.3 兼顾颜色偏好

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应注重对其视觉、听觉及知觉等多方面的培养。该设计的内容应当在充分调查学生颜色偏好的基础上展开,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颜色在使用过程中, 能够起到调节学生心情、有效吸引其注意力的效果[5]。同时, 通过加强颜色应用, 鲜明和学生陌生的颜色, 很容易对学生产生感官刺激, 学生就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成年人在对APP进行应用的过程中, 则更侧重于对柔和颜色的选用。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需要兼顾多方面内容, 一个成功的设计既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 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各方面实践能力。

3 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模式

3.1 趣味模式

在应用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加强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升学生对某项知识的兴趣是最为关键的。在这种情况下, 应积极进行趣味模式的设计。该模式针对低年级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尤为关键。现阶段, 移动设备较强的智能性是能够及时、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 学生在面对这一设计过程中, 首先成为重要的玩家, 在深入的过程中, 成为学习知识的学生, 最后便可以成为该设备的重要使用者[6]。这3个阶段是该设计有效应用的关键环节。在最初阶段, 促使学生接受该设计的主要模式就是趣味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效果。

例如, 《Jack and the Beanstalk by Nosy Crow》是数字绘本APP的一个经典内容, 设计者在对该板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充分应用了趣味模式。首先以精美的画面产生对学生的吸引, 学生在不自觉中就能够有效互动。Nosy Crow Limited是该应用的主要开发商, 其在设计APP的过程中, 首先全面调查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积极总结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 提升设计趣味性, 对学生产生了有效的吸引力。

3.2 娱教结合模式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 无论处于哪一个年龄段的学生,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 都需要通过强大的兴趣爱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因此在进行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的过程中, 应当及时加强娱教结合模式的设计, 在这一过程中, 促使学生在游戏当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设计中适当加入游戏模块,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 拓展学生在游戏当中的各项能力, 身心得以协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在进行游戏模块设计的过程中, 应严格控制, 如果游戏模块过多, 则不利于学生争取使用该设计学习, 也忽略了对知识的重视, 变成了单纯的游戏;如果游戏模块过少, 也不利于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7]。现阶段我国市场当中的AP拥有娱教结合模式的共有2个类型, 一部分APP中包含了益智游戏, 还有一部分APP中进行了游戏机制的设立, 在该机制下, APP的可玩性增加, 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其的喜爱程度。

例如, Dr.Panda餐厅是由Tribe Limited开发的, 这是一项益智游戏, 其中的角色是三维立体的, 学生在使用过程中, 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挑选食材, 同时还可以实施料理。通过这样的游戏, 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还能够增加对料理手段及食材知识的掌握。学生经过长期的应用和学习, 其手眼协调能力及知识面都将有所提高和扩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近年来, 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加快, 各国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增加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面。我国在加强教育、促进人才全面培养的过程中也积极应用了信息技术, 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的出现, 在充分应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 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游戏的过程中, 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礼青.城市低年级小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 2014.

[2]宋晓玲.面向移动终端设备的学习应用程序 (APP) 的设计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14.

[3]赵梦琪.基于互动教学理念下的精品课程网站交互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 2014.

[4]郭牛牛.基于LBS技术的大学城外卖移动服务设计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 2014.

[5]赵茜.信息查询类APP有效信息设计模型的研究与优化[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 2014.

[6]李奇泽.面向学龄期儿童课外电子读物的交互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 2013.

交互学习策略 篇6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交互式英语学习,网络环境

一、元认知策略的涵义

元认知 (Metacognition) 的概念始于认知心理学家Flavell (1979) 针对儿童认知发展中提出的, 是关于认知的认知, 指的是人类以自身的认知系统为认知对象, 对主体的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后来, O’Malley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以及情感策略, 而元认知策略又高于其他两种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评价策略以及调节策略。

二、研究背景

1.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现状呼唤元认知策略的实施

在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 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难以持久;有些学生学习计划性差, 学习效率低, 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且学习英语的渠道十分单一。因此, 为了更好地解决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问题, 教师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此外, 在教学中教师要尝试使用元认知策略进行有效教学, 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网络化交互式英语是现代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

在网络所构建的教育环境中, 一方面由教师组织网上学习材料, 进行网上学习的监督, 采取科学的评价措施;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过渡到自主式的管理学习过程的状态, 真正将学习者放在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的核心地位上。网络多媒体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同时也向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三、元认知策略运用的内容设计

1.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以我校非英语专业的两个自然班A班和B班作为考察对象, 两班人数均为40人。通过上一学期的英语测试成绩得出两班的英语水平整体相似, A班成绩略高于B班。另外, 问卷调查得出两班在元认知水平上基本相似, A班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要略高于B班。在做实验研究时, A班为参照班, B班为实验班。

2.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了解元认知策略对学生学习英语效果的影响, 并在试验中寻找适合当前网络环境下交互式英语学习的元认知运用模式以及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等策略。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

4.研究过程及结果

本研究通过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首先进行问卷调查, 对学生进行元认知水平调查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学生英语学习的元认知知识的掌握、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的执行以及元认知评价方面进行调查。然后根据两个班的学生元认知水平状况, 进行适当的人员调整, 使两个班在元认知总体水平上相似。第二阶段:对B班的学生进行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培养, 主要包括预先准备、预先预习、定向注意、选择注意、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策略练习。A班的教学方法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第三阶段:通过十六周的教学实验, 对参与教学实验的学生均进行一次元认知策略和英语水平测试, 水平测试用每学期期末考试代替, 再与实验前的测试数据比较, 分析评估实验结果, 总结实验经验, 为以后的教学推广做好准备。

四、研究结论

通过策略培训前后的对比, 结果表明:经过16周的策略培训, 受训对象使用元认知策略后英语水平有所提高。第一, 学生的元认知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其英语学习效果成正比例关系, 即元认知知识掌握得越扎实, 英语学习效果就越好, 反之亦然。第二, 元认知知识的掌握能够给学生带来更为积极地学习体验。研究结果为今后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意识有着深远意义, 可以增强其学习动机, 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培训以及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学习观念, 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David Nunan.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策略 篇7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基于有线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学习方式日渐受到关注,与此相关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方兴未艾。通过网络课程,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这为终身学习和全民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视野。现有的网络课程,对学生与教师、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效果。

1 网络课程与交互

网络课程,是在现今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交互“暗示了某种情境中,环境、个人与行为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1],网络课程中的交互,是指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伙伴以及指导教师等在网络课程情境中借助于某种通信和信息处理平台所进行的交流活动。

2 网络课程交互设计的原则

2.1 以学习者为中心

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只是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或确认某一问题,使学习者将该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而接纳,并利用他们刺激学习活动[2]。

2.2 整体性设计

网络课程中的交互,其中学习者与内容的交互、师生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并不是孤立的,在不同的时空下进行的,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交互活动的设计应把它们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2.3 重视协作学习

基于网络学习的特点及其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差异,需要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通过应用各种通信技术,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效的交互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交互设计,运用技术手段,填补网络课程中交互的不足和弱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4 鼓励人际交往

良好的交互平台可以实现学习者充分有效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互纳、赞赏、共享和互助,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培养学习者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

2.5 注重反馈性

网络课程中,学生在取得成绩和遇到的困难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课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密切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在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通过教学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步调。

3 网络课程交互设计的策略

在网络课程开发中交互活动的设计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交互的策略应以原则为基础,对学习内容、教学策略和教与学的活动等方面进行设计,同时要考虑到与各个要素之间的契合问题。穆尔曾把交互分为三种类型: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者-教师、学习者-学习者[4],在网络课程中又包含学习者与课程界面的交互。

3.1 学习者与课程界面的交互

(1)布局协调色彩鲜明

所有的界面和内容设计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美学设计,同时尽量做到简单美。既突出教学重点、结构简洁的栏目设计,能使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又不易使学习者出现视觉疲劳。

(2)界面设计风格一致

交互界面的各部分应有相同或相似的风格,背景设计、色彩运用以及结构布局都应该保持统一的风格,便于学习者能及早熟悉操作方式并快速投入学习中去[5]。

(3)导航设计简洁明了

导航可以引导学习者对学习的进程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变化,简洁明了的导航可以明确地提示学习者结束当前内容之后,后续的内容是什么。

3.2 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

按照网络教学信息交流的时效性,师生的交互活动可分为两种:实时的同步交互和非实时的异步交互。

(1)同步交互方式

在一些需要即时问答的问题或集中答疑的环节中,一般可采用同步交互的方式,如使用网络直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实现师生之间实时的互动,是对网络课程中主要运用的异步交互方式的有效补充。

(2)异步交互方式

对部分学习者遇到的随机问题或个别化问题,一般采用异步交互的方式,如采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异步交互由于响应时间不固定,如果反馈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因而要注意交互的时效性,师生双方应及时进行交互的反馈[6]。

3.3 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设计

(1)对教学内容合理取舍

网络课程中,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为了保证交互的有效进行,应该在合理的教学设计的指导下确定教学内容,对照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舍弃,并在媒体运用方面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2)采用超文本组织内容

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通常研究各部分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部联系,采用超文本将其有机地串接在一起,通过设置热字、图片等作为超链接。对于复杂抽象难于直接讲解的内容,应借助图形、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予以辅助。

(3)实验设计体现交互性

通过课程附带的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实验的交互性,实验中涉及的变量应允许让学生进行手动调节,以此增强实验的真实感和参与性。

3.4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1)小组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由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控制学习讨论的方向[7],以免讨论偏题。

(2)学生在讨论区进行交流提高

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创建讨论区,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这个讨论区发表言论,可以是关于学习的也可以是关于生活的,大家在这里可以相互了解,访问同学的主页,了解他的信息。通过网络,交流讨论,协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8]。

4 结束语

交互设计是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做好网络教学的交互设计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网络课程交互的方法和手段将不断推陈出新,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实现将不再遥远。

摘要:网络课程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设计直接影响网络教学的效果,科学合理的交互可以让学习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网络课程,交互,设计

参考文献

[1]Riley R W.e-learning:putting a word-class education at the fingertips of all children[M].U.S.A: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0.

[2]何克抗.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以课程整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Heidi S.Title designing and teaching an on-line course:spinning your web classroom[M].Boston:Allyn&Bacon,1999.

[5]邹建梅,刘成新.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与控制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6]宋维虎.网络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及其发展[J].内江科技,2010,(10).

[7]叶海智.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一种交互式中继选择策略 篇8

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选择主要解决“与谁协作”的问题[1]。尽管目前业界认同中继节点的部署将由运营商完成,但是由于多变性的无线链路状况,多样化的用户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需求以及不平衡的用户接入请求,需要结合网络的具体状况参照一定准则来选择中继节点,从而进行用户接入以及数据传输。目前研究的中继选择策略主要将物理层参数作为中继选择的依据。在相关的研究中,Song探讨了在双向多个中继节点的中继网络中[2],基于放大转发(Amplif and Forward,AF)模式下的中继选择问题。Cho研究了随机中继网络中[3],保障用户QoS的中继选择方式及用户掉线概率。Li探讨了协作中继网络中解码转发模式下[4],过期的信道状况信息对于中继选择的性能影响。Etezadi研究了节点非均匀分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5],基于最优信道状况、最优地理位置以及随机选择准则的中继选择算法,并对这三种中继选择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上述研究的中继选择算法一般都基于单一的中继选择准则来选择中继节点。而事实上,协作中继蜂窝网络中的每个用户的速率不仅取决于当前的信道状况,还与高层所采用的具体参数及算法(如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资源分配方式、所采用的调度算法等)密切相关。在文献[6]中,已经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选择准则的节点选择算法,但是该算法仅仅考虑了用户单方面的中继选择,未考虑小区的整体负载分布状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交互式负载均衡的中继节点选择算法(Interactive Relay Selection,IRS)。该算法通过两步式交互中继选择来实现负载均衡:

第一步,用户根据信道状况以及中继节点负载情况,依据中继选择函数,找到使得其可达速率最大的中继节点;

第二步,中继节点根据所采用的信道调度准则,再反向选择合适的用户进行调度。

利用用户和中继的两步的交互式选择,不仅有效地调整了各中继节点的负载情况,还通过中继调度调节了不合适的节点选择,使得小区之内的负载合理的分布,进而提高了网络的整体性能。

1 算法描述

1.1 系统模型

假设网络中有L个小区,如图1所示,6个中继节点(Relay station,RS)均匀地布设在每个小区中。整个系统中分布着K个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物理层接入技术采用基于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接入技术,每个UE使用正交子信道接入。每个UE根据某种准则确定通过基站(Base Station,BS)一跳传输数据或者选择一个中继节点m(m=1~6)两跳传输数据。假设UE和RS都可获得实时信道状态信息。系统是全网时间同步的,且传输格式为时隙格式,即如果UE直接通过BS传输,则UE在每时隙直接向BS发送数据;若UE采用协作传输模式,则UE在第一个时隙向RS发送数据,在第二个时隙RS向BS转发从UE收到的数据。RS以解码转发(Decode and Forward,DF)的工作方式实现协作传输。

1.2 IRS算法描述

本文所提出的IRS的工作步骤如下:

(1)小区内的BS和RS周期性的广播导频信号,其中RS发送的导频信号中还包含其当前时隙内其服务的用户数。

(2)根据从BS以及RS接收到的导频信号强度,选择两跳传输的UE首先根据导频信号强度计算接收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SINR),并且获知每个RS的服务用户数;

(3)UE在相邻的小区中再选择一个具有最大SINR的RS,并记录其服务的用户数;将本小区中6个的RS与邻小区的一个RS作为候选的中继节点集合。

(4)在时刻t,UE在候选的RS集合中,计算选择不同RS的两跳传输速率rkc,m,i(t),建立中继节点选择函数,获取候选中继节点预测吞吐量;依据预测吞吐量值从大到小的顺序对所有候选中继节点进行排序,建立候选中继节点排序列表,选择使得预测吞吐量最大的中继节点作为服务中继节点。

式中:β*(t)代表t时刻的最大预测数据速率;E[rck,m,i(t)]表示用户k(k∈K),选择小区i中的RSm作为其服务中继所能达到的吞吐量;E[Km(t)]表示时刻t,UE所获得的中继m服务用户数,E[Km(t)]+1表示t时刻中继m的预期服务用户数,E[]∙表示期望,上标c则代表协作传输方式。

(5)根据候选节点吞吐量排序,利用加权信道相关调度算法,候选中继节点RS分别在时刻t构造下述的用户调度函数,调度使得用户调度函数值最大的UE:

式中:γ*(t)代表调度函数的最大值;E[rck,m,i(t)]代表了时刻t用户k通过中继选择所能达到的数据速率;E[rck,m,i(t-1)]代表了t-1时刻,用户k通过中继选择所能达到的数据速率;ωk代表用户k的权重,根据每个UE的业务类型可以调节其取值;αm代表中继节点m所采用的与信道状况相关的资源调度因子。

(6)对比步骤(4)用户的中继选择结果以及步骤(5)中继节点的用户调度结果,如果二者相匹配,则将步骤(4)所选择的中继节点m将作为用户k的两跳传输的中继节点,中继节点m为用户分配子载波,用户在分配的子载波上根据调度准则实现两跳协作传输,完成基于负载均衡的中继选择。如果二者不匹配,则根据候选中继节点排序列表,取出列表中选择的下一个中继节点与步骤(5)中的用户调度结果进行比较,持续上述比较步骤直至二者匹配或已遍历全部候选中继节点。

(7)如果已遍历全部候选中继节点,且二者无匹配,则结束中继选择,用户选择直接传输。

1.3 IRS算法分析

根据1.2节的步骤(2),选择采用两跳接入基站的UE首先根据从BS和RS接收到的导频信号强度计算出接收到基站的信号得SINR值以及接收到中继信号的SINR值。在时刻t,用户k到小区中BSi,小区中任意一个RSm以及RSm到BSi的三条链路的SINR可以表示为:

式中:pk和pm分别表示UE和RS的发射信号功率;参数li,k(t),lk,m(t)和lm,i(t)分别表示UE到BS,UE到RS以及RS到BS在t时刻的路径损耗大小;参数hk,i,hk,m和hm,i分别代表了UE到BS,UE到RS以及RS到BS的多径及阴影衰落,表达式分别代表来自于本小区及其他小区的干扰以及接收端白噪声之和。

根据香农定理,若t时刻UEk通过BS直接传输,则UEk在带宽B内最大数据速率为:

如果UE通过RSm以协作传输的方式两跳传输,则UEk在t时刻在带宽B上可达数据速率的上限rkc,m,i(t)为:

如果直接传输能获得更大的增益,即有rkd,i(t)>rkc,m,i(t),则移动用户k直接通过基站传输数据;否则用户k通过中继节点两跳协作传输。因此,如果能够选择出合适的中继节点,协作传输比直接传输的增益更大。

对于步骤(4)中的式(1),在t时刻,由于用户k需要与已经接入中继的用户竞争资源,因此,式E[rkc,m,i(t)]/{E[Km(t)]+1}代表了采用协作传输的用户k在时刻t预测最大数据速率。因此中继节点选择的准则不仅是最大化用户k的预测数据速率β*(t),在构造中继选择函数的同时考虑了中继节点的负载情况。

在步骤(5)中,式(2)中的E[rck,m,i(t)]与E[rck,m,i(t-1)]之间的关系为[7]:

根据用户需要发送的具体业务,权重因子ωk的取值可以不同,如语音业务如VOIP、视频点播等对时延敏感的业务,就需要优先安排资源发送,因此权值取值较大;反之,对于如短信、FTP下载等对时延不敏感的数据业务,则可以采取较小的权值。αm的取值反映了用户公平性与用户吞吐量之间的折衷:当所有用户的权重ωk取值时,αm的取值越趋近于0,则中继节点越趋向于调度信道状况较好的用户,因此调度准则趋近于MAX C/I准则[8],反之,当αm的取值越趋近于1,则中继节点越趋向于在用户之间均匀的分配资源,调度准则逐渐趋近于比例公平准则[9]。从而根据用户的具体信道状况在两种调度准则之间做出优选。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所提出的交互式中继节点选择算法中,用户首先根据中继选择函数选择使得其数据速率最大的中继节点。然后,中继节点再根据网络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调度准则,反向调度合适的用户,不仅有效地均衡了各中继节点之间的负载,且结合调度算法调整了不合适的中继节点选择结果,利用用户和中继节点之间的两步交互式选择使得每个小区之间的负载分布趋于合理,保证了整个网络系统中负载的均衡和高效传输。

2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2.1 仿真参数设定

场景如图2所示,考虑一个由27个蜂窝小区构成蜂窝通信系统,系统工作在2 GHz频段,采用OFDMA物理层接入技术。每个小区中均匀布设6个位置固定的RS,小区半径设置为1 km,中继节点部署于距离基站2/3的位置。

仿真采用的参数参照LTE(Long Term Evolution)规范中所规定的参数[10]:每个时隙长度为1 ms,每调度时隙中包含14个OFDM符号;所包含的子信道数为24,每个子信道又划分为12个子载波,每个子载波的带宽设置为15 kHz。收发信机之间保持时间同步。每个UE的信号功率为50 mW,RS的发射功率为1 W,接收机热噪声σ2=10-10W,仿真所采用的BS,RS及UE之间的传播模型为[11]:

其中,随机变量Xσ用来模拟传播信道的多径及阴影衰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2.2 仿真结果

在仿真中,为了做一对比,分别考虑了4种基于不同准则的算法的性能:无中继传输;最小距离准则(Shortest Distance Based Relay Selection,SRS);最大信干噪比准则(Maximum SINR Based Relay Selection,MRS)算法和所提出的IRS。假设在每个资源调度时隙,每个RS最多能够同时服务8个UE。仿真中每个BS及RS采用基于轮询调度(Round Robin,RR)的资源调度的准则[12]。通过小区吞吐量、用户公平因子、中继服务的用户数这三个指标来评估其性能。

图3给出了小区用户吞吐量随着小区中用户数目的增加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小区中用户数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用户由于信道状况较差会选择协作传输,从而导致小区局部区域某些RS的负载过重。然而,无论SRS或MRS,都无法避免某些中继节点服务的用户数过多。而对于提出的IRS中继选择算法,由于每个用户是通过中继选择函数选择最优的中继节点,所构造的中继选择函数不仅仅考虑了当前时隙的具体信道状况,还考虑了当前中继节点的负载情况,因此有效地增加了系统的吞吐量。此外,当采用较小的中继资源调度因子αm,如αm=0,则意味着信道状况较好的移动用户则会被所选择的中继节点优先分配资源来实现两跳协作传输,从而使得系统的吞吐量变大;反之,当采用较大的中继资源调度因子αm,如αm=1,则意味着中继节点会综合地考虑用户之间的公平性,机会均等地调度所有需要协作传输的用户,从而导致了系统吞吐量的减少。

综上所述,采用了所提出的中继选择算法之后,通过用户和中继节点之间的两步中继选择来实现中继节点的负载均衡,从而充分利用那些负载较轻的中继节点来实现协作传输,提高了整个小区的用户传输性能。

图4给出了小区中用户的公平因子随着用户数目的增加的变化情况。对于公平性因子F,定义式为[13]:,参数rk表示用户k的数据速率。从仿真图中可以看出,所提出的IRS并没有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而降低用户的公平性。而对于基于信道状态的MRS以及SRS策略,用户的公平性却显著的降低了。这是由于通过中继选择参数及加权信道调度算法,所提出的IRS算法避免了某些用户一直无法传输情况的发生。此外,可以观察到当中继资源调度因子αm采用不同值时,用户之间的公平性情况略有不同。当αm取值较大时,由于中继节点在资源分配时考虑到了用户之间的公平性,因此用户公平因子较大;而当αm取值较小时,由于中继节点优先考虑了信道状况较好的用户,因此用户的公平性有所下降。

图5给出了中继节点服务的平均用户数的情况。可以看出,由于IRS(αm=1)算法利用两步式的交互中继选择实现了中继节点之间的负载均衡分配,从而使得采用协作传输的用户数目逐渐逼近中继能够服务用户数的上限。而对于SRS及MR,由于用户仅仅从单方面的某一准则进行中继选择,无法适应网络中负载的动态变化,从而无法调节某些用户不合适的中继选择结果,导致小区中的某些中继节点由于负载较轻而造成资源浪费,某些中继节点却负载过重,使得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大大降低。

3 结语

交互学习策略 篇9

高中体育交互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盲从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交互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交互,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体育交互教学法是现代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一个质的创新和发展。

一、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当前不少体育教师对高中体育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化,认为高中教育知识某一学期或某一学年的锻炼,而没有重视终身体育思想,注意使体育教育与体育锻炼生活化、长期化。此外,还有不少教师过分追求体育教学的理论上的创新,有邯郸学步之嫌,忽略其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结合,其次,当前高中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以学习、掌握简单的运动技术内容为主,不能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传授健身保健的知识技能,不能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此外,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繁杂,部分课程设置脱离了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理论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疗法,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第三,传统的高中体育教育方法和模式表现为单一的集中式学习方式。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忽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学生只是片面地接收教师灌输的知识和方法,积极性丧失。最后,随着现在高中体育课程内容发展向多样性与科学性演变,对高中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高中的体育教师还是停滞和满足于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对新的教学方式采取回避和形式主义。此外,一些高中体育教师只是强调体育教学过程的“训练化”,而没有重视多样的体育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特别是重视体育教学方法与竞技体育训练方法的区别,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不同的兴趣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

二、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法的内涵及特征

从内涵来看,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法即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遵循高中体育教育学和教学标准相关原则,紧紧围绕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主动参加,在知识、思维和情感方面进行综合交流,体育“教与学”相互呼应、相互启发,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达到高中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包括:(1)双向性。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这两个“主体”的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且配合协调,体育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2)创造性。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围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内容、组织、教法方面的创新,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3)目的性。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是紧密围绕体育教学目的展开的,根据教学目的编排教学内容,选择组织方法等,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根据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的内涵和特征,交互式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与学生交互: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交互是达到和谐课堂氛围的有效举措。(2)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交互式教学法适时利用学生这个潜在的教育资源,在教师有计划地分组练习、分组表演、配对练习等手段下,学生进行相互学练。(3)理论与实践的交互:高中体育教学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相关,相互渗透,达到体育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三、今后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策略的实施途径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交互式教学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施终身体育的理论已为人们普遍接受,使体育运动贯穿到人的整个一生当中已经成为共识。在学校方面,高中体育教育要改变以往过后的落后观念,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从事学习。高中体育教育要体现学生的具体现实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中心来选择和发展学生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安排课程与教学。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标准》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体现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实施《标准》时,要全面关注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特别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以促进高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2合理设置高中教学单位:交互式教学条件

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质量与上课的人数多少有密切关系。从我国现有的国情来看,对于那些超过60人的大班要切实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很大难度。因此,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需要大力推行小班化教学,这对提高教育质量,改善体育教学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如今有条件的高中体育课程大多采取男女分班上课的形式,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男女生的各方面差异越来越显著,如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等。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将两个平行班放在一起排课,然后将两个班的男生由一位老师上课,女生则由另一位老师上课。这种分班做法大大方便了高中体育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高了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的效果。最后,高中交互式体育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分班。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更趋于集中,不再要求学生像小学和初中阶段那样广泛地学习多种运动技能,而是要求学生有选择性地学好一至两项感兴趣的运动方法。这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3完善交互式体育教学方法:交互式教学核心

高中体育交互教学法的核心是“交互”,要使师生真正意义上交互起来,需要学生在情感上有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愿,同时教学上师生关系应是融洽和轻松的。首先,体育交互教学要提倡创设合适的情境。体育课上学生都是在体育教师直接设计或间接控制的情境下进行的,情境应具有引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功能。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注重激发学生内部动力。学生对学习的目标都有一个跃跃欲试的心态和强烈的成功愿望。因此在组织体育教学时,根据这些情况教师需要精巧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验。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动机。创设高中体育活动情境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归属感。体育活动大多数不是一个人的活动,应利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人际交往频次高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认同、悦纳、同伴间互相关心的归属感。如在篮球比赛中,同伴间通过密切配合,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快攻。每个队员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其次,体育交互教学要注重调节情绪。在交互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灵活采用情绪调节策略来诱发、调节学生的交互情绪,创设一种和谐、友好的交互教学心理氛围,以便使他们真正做到积极参与交互教学。体育交互教学是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体育教师应该在交互教学中帮助学生调适焦虑和紧张心理,把它们降低到适度水平。体育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体察他们在参与体育交互过程中

的内心世界与思维方式,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交互教学的开展。

4建立专业化体育师资队伍:交互式教学重点

建立专业化体育师资队伍是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的重点。只有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才有可能提高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质量。高中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及高中体育教育自身的特点使教育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高中体育教育教师要有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专业化能力和技巧。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教师在面授过程中贯彻“点到即止”的原则,留给他们充分思考的空间。教师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符合现代网络信息社会教师应有知识结构发展的要求,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效率,适应高中体育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此外,稳定的、高水平的体育教学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中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长期战略性的选择。学校应当加强对高中体育教师的新知识、新理念培训,高中体育教师也应当自觉地不断研究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体育教学规律,研究适合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体育教学摆脱传统体育授课模式,提高高中交互式体育教学的质量。

我国高中体育教育课程目标经历了由“技能”到“体质”到“健康”的演变过程。交互式教学法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高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争精神。高中体育交互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在“交互”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人。总之,在高中体育教育的转型期,当前高中体育课程应该充分使用交互式教学策略,目标定位应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有机联系起来,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情景导人、合作探究等灵活的方法,达到增进学生健康和完善人格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立,对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考,体育教学,2005(2)

[2]肖焕禹,平杰,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体育科研,2006(5)

[3]邵伟德,尚志强,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

[4]徐国忠,普通高校成人体育专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冲国成人教育,2006(9)

大学英语阅读交互式教学策略探索 篇10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以语言学习为主的教学法仍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形式项目和结构的教学, 而没有重视到对意义模式和语言特征的教学, 将阅读学习的过程视为学习词汇和语法, 认为语篇是由句子组成的, 读懂了句子就读懂了语篇。学生缺乏阅读方法训练, 阅读模式单一。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交际能力较差, 难以捕捉语篇的整体意义和重要信息, 当学生独立进行阅读任务时, 很难对篇章的宏观意义、主题意义、语篇结构和交际目的有总体的把握。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交互式理论的结合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往往会出现阅读活动很难进行的情况,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 但读者理解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分歧却是主要原因。阅读理解本身不仅是一种理解行为, 更是一种领会能力。在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的规范作用以及各种阅读技巧与应用的基础上, 教师应注重阅读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新旧知识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互。随着对阅读模式的深入探究, 阅读交互补偿模式成为了阅读理解模式的主旋律。交互模式认为阅读不该是单纯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单方向线性序列, 而应该是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体, 并且具有双向性和交互性。交互式阅读模式把语篇提供的信息和读者的已有知识进行了严格的区分, 认为阅读过程是作者通过原有知识、语篇提供的新知识和阅读语境三者的动态交互以构建意义的过程。交互模式认为阅读理解不仅是一个包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演绎和归纳过程, 更是读者运用文本图形、各种语言内知识与语言外知识及各种认知心理活动来与作者进行“交互”式对话。将这种模式引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学生、老师、媒体和教材等现代课堂教学几大要素之间互动交流和传递。

三、交互式英语阅读模式的引入

1. 交互式英语阅读教学预读策略

预读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浏览文章标题、开头、文章段首和结尾, 教师设置与语篇内容相关问题, 进行预热式提问的方式, 使学生在知识和经验上对将要阅读的语篇有所准备。

(1) 激活背景知识。阅读者的背景知识和原文中隐含的背景知识的交互。阅读中的“交互”就是指“阅读者的背景知识”和“原文中隐含的背景知识”的交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交互式阅读模式十分强调读者的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因而结合交互式模式、加强背景知识的教学,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延展知识层面, 增加非视觉信息。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的交际过程。交互理论强调阅读的多维性, 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知识层面可以影响其对词汇的理解, 同时词汇的理解也可影响文化知识的使用。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教材的难易程度以及语篇的长短来规定学生完成语篇阅读的时限, 扩展学习者头脑中建立的非语言知识, 帮助他们减少阅读障碍, 促使其自上而下阅读渠道的畅通, 运用阅读技巧完成阅读任务。

2. 交互式英语阅读教学阅读中策略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的交际过程。交互理论强调阅读的多维性, 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背景知识可以影响词汇知识, 同时词汇知识也可影响背景知识的使用。阅读过程取决于三个因素:智力因素、背景知识因素和语言技能因素。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教材的难易程度以及语篇的长短来规定学生完成语篇阅读的时限, 运用阅读技巧完成阅读任务。

(1) 情景模拟法。在反复阅读并理解课文后,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的难易程度, 让学生进行课文情景模拟再现, 模仿课文内容, 结合实际,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力, 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 组织竞赛活动。为了使英语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师生间、同学间的语言双边活动, 教师可灵活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让全班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并且参与情景模拟的机会, 各个小组可根据每组成员的学习状况进行划分。小组集体完成任务后, 各组选派代表来进行任务汇报。这种模拟可在小组内轮流进行, 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教师对各组完成的情况进行点评, 表现优秀的小组可适当进行奖励;同时对较差的小组要进行及时的纠错, 以提高其阅读能力及对阅读技巧的把握。

(3) 加强阅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交流。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是积极的参与者, 始终进行着对文本的信息加工和意义推测。为了使语言交际取得成功, 作者往往使用各种手段, 力求向读者表明自己的意图, 以求得到读者对篇章信息进行正确的推理。一般情况下, 文章的作者会通过标题、段落中心句、篇章的开头和结尾等位置进行最大限度的明示, 以期读者作出对该文章中心大意的最大限度的推理。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运用预测、快读、猜测词义等阅读技能与策略参与作者的文章表达的意图中, 与作者进行双向交流。

3. 交互式英语阅读后的必要工作

(1) 鼓励课文背诵。背诵对于记忆单词和词组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背诵, 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知识, 掌握了一定的语法和句型, 培养了学生英语思维的习惯。在这个步骤中, 教师可鼓励学生将阅读文章的重点整理提炼出来, 进行背诵, 而不是要学生把整篇文章都背诵下来。交互式阅读的核心是提高学生与文章直接对话的能力, 所以, 学生应该针对自身的阅读能力和问题, 找到阅读文章的重点, 通过要点的提炼, 针对性地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适时复习。学生应该再次回头对文章的重点进行复习。要求学生掌握从文章获取的知识和信息, 以便为今后的阅读提供背景知识。学生的重复记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起到夯实的作用, 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引导学生对以往的阅读材料或试题进行适时的复习。

(3) 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在交互式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下, 扮演了多重角色, 教师必须将阅读文章设计成交互式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英语功底的同时, 还要有很强的课程设计能力、规范教学的能力和驾驭课堂活动的能力。所以, 当前交互式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理论功底以及专业授课经验的同时, 也要对自身的知识层面和视野进行扩展。教师在能够胜任英语教学的前提下, 要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熟练地用英语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更加注重文化修养的提高, 科学的英语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继续学习。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交互式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对交互式阅读教学内涵界定的基础上, 将交互式英语阅读的实施步骤作一分析, 并提出了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交互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交互式,教学

参考文献

[1]Carrell.P.C., J.Devine, David E.E skey.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上一篇:企业IT架构下一篇: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