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人机交互

2024-07-15

智能人机交互(共11篇)

智能人机交互 篇1

1 系统设计方案

本系统设计按键时遇到以下情况:(1)产品外设较多,单片机I/O口比较少,设计时需要考虑节省I/O口。(2)现场情况所限,键盘与主机板要有一段距离。(3)键盘需要15个按键,同时扩展一个复位按键,共16个按键。根据以上的情况采用A/D键盘最为合适。

考虑到系统显示既要求有图显示又有字符显示功能,因此采用单片机控制LCD,使LCD的画图、字符显示等功能最大程度地利用。

本系统设计的效果如图1所示。

2 系统结构和原理

人机交互系统负责数据显示及输入,通过RS485接口与主控模块进行信息交换,通过工业液晶显示主控模块传送的电量参数信息,并通过键盘输入设定系统工作模式、参数门限、通信协议。校正模拟量通道的各项电参数以及用图形直观表示一次图及电压参数的工作状态,并在出现过流过压等告警信息时发出报警声。系统能够在有限成本的条件下很好地完成此多项功能。

显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如图2和图3所示[1]。

硬件部分以STC 12C 5A 60S2单片机为核心,晶振和复位电路作为系统工作的必要设备,从3×5矩阵键盘接收输入命令,同时通过RS485与主控模块进行实时通讯其中键盘通过单片机的功能直接采集电压判断来实现[2]。

软件部分可分为底层驱动程序和上层控制两部分。底层驱动包括设置系统时钟和系统模式,配置I/O口、初始化串口打开ADC转换功能,初始化LCD控制器、中断控制器等。上层控制程序不断查询是否有按键按下。若有按键按下,则执行相应的任务,LCD显示相应的内容;同时如果需要,通过RS485向主控模块发出控制或请求数据等信息。

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键盘电路

人机交互系统中输入控制命令,设置数值,查询电参数、历史数据、告警信息等都肯定要使用键盘。系统中设计采用的是3×5的键盘,外加一个复位按键组合成4×4格式安装,其中除了0~9这10个数字外,还有确定键“Enter”、菜单键“Menu”、上键“Up”、下键“Down”、“静音”键及复位键。在端口KEY0、KEY1、KEY2输出线上接上拉电阻,使端口能准确的置高、置低。上拉电阻的另一端则连接在一起接5V电源。电路图如图4所示。

图为3×5键盘设计电路,KEY0、KEY1、KEY2连接至单片机具有A/D功能的I/O口,此时就可以通过A/D扫描读取,可以根据A/D值判断有无按键按下或是那个按键按下。根据上图电阻值可以算出:无按键按下,A/D值为5V;SW1按下,通过计算知A/D值为VCC×R1/(R1+R20)=0.16V;SW4按下,A/D值为VCC×R1/(R1+R20+R24)=0.733V;同理,SW7=1.559V;SW10=2.287V;S5=2.875V;根据A/D采集值比较最接近哪个键值的范围则就是该按键

使用此方法需注意按键选用接触性较好的按键。按键差的使用时间一长,容易产生接触电阻,按键多容易误检测。

3.2 LCD显示电路

系统采用北京青云公司生产的LCD 3202401液晶控制器,LCD 3202401使用功能强大的RA 8835作为控制器。此LCD有4位显示数据线,且传输数据迅速;具有强大的作图功能;支持文本显示、图形显示以及图形和文本混合显示具备简捷的接口和功能齐全的控制指令集。单片机与LCD的接口电路如图5所示[3]。

图中LCD与单片机管脚连接处加1kΨ的限流电阻,可以有效防止单片机管脚电流过大造成LCD液晶屏损坏。由于单片机的频率为22MHz,所以传输时肉眼看不到数据是一位一位传输的,从人类视觉的角度上看,就仿佛是全部字符或图片同时显示一样。

4 软件设计

本设计中,主菜单和子菜单多达30多项,且要实时同步显示,从而增大了应用层设计的难度。因此程序采用模块化结构,主要包括主菜单页面切换模块、按键扫描模块、选项管理控制模块和数据输入模块[4,5]。

4.1 主菜单页面切换模块

为按用户要求切换操作界面,定义了一个page index映像寄存器,其值在1~P之间变化,P为操作界面的个数。本系统中P的值为9。主菜单界面,如图6所示。

如果page index=1,则LCD显示器上显示第1页面;一次图页面如图7所示。为最大限度地使用系统的Flash,其中的线条及方框均直接使用其绘图功能实现。

如果page index=2,则LCD显示器上显示第2页面。用户可按数字键控制page index的值选择对应页面,实现人机交互。电参数页面如图8所示。

4.2 按键扫描模块

对15个操作按键进行扫描,将结果保存在key映像寄存器中。该寄存器有个状态标志位keyState,如果其值为True,则意味着对应的按键按下;反之,则松开,程序运行时将按键读取后清除标志位。如图9为键盘模块程序流程图。

4.3 选项管理控制模块

若当前的操作界面属于“选项界面”,由于设置的参数较多,将选项页面分为几个页面设置,按下“Up”和“Down”键或直接按数字键,可选择对应的页面。如图10为选项管理控制模块流程图。

为了便于分析,以设置页面为例来说明。设置页面共分为5页来设置,包括系统参数设置页面、门限参数设置页面、Modbus设置页面、以太网设置页面及CAN设置页面,当从主菜单选择设置进入设置页面后,可按数字键或上下键选择页面。比如按2键进入设置页面中的门限设置,如图11所示。

此时按回车可对数值进入输入设置,图中的2/5为当前的页面提示为第页为总页数

4.4 数据输入模块

若当前的操作页面属于“置数界面”,使用数字键输入满足用户要求的任何数值,例如图11中的门限设置中的数值输入。数据输入模块的程序流程图如图12所示。

利用上述模块,只需少量的程序代码就可以灵活地实现选项、修改数据及切换操作界面等功能。

5 结束语

本设计采用C语言编程,所选单片机为STC12C5A 60S2,尽管其程序存储器只有60kB,但却实现了30多页操作界面的显示和切换,以及数据设定和查询等人机交互功能同时还实现了监控控制和通信功能

摘要:以宏晶公司STC12C5A60S2单片机处理器作为控制器,以矩阵键盘作为输入设备,以RS485通信接口芯片作为数据更新方式,用北京青云公司生产的LCD3202401作为显示输出设备,研究设计了相应的硬件电路与显示驱动程序,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充分利用成本低、资源少的单片机系统实现完善的人机交互功能。

关键词:人机交互,LCD,单片机

参考文献

[1]何立民.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

[2]张友德.单片机微型原理、应用与实验[M].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文浩.单片机系统液晶菜单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7,20(4):75-77.

[4]孙俊喜.LCD驱动电路、驱动程序设计及典型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5]刘伟,袁修干.人机交互设计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智能人机交互 篇2

界面的说法以往常见的是在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界面”是指人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而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一物关系的学科,对象物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机器与设备,而是有广度与深度的物;这里的人也不是“生物人”,不能单纯地以人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人的尺度,既应有作为自然人的尺度,还应有作为社会人的尺度;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和效能,也研究人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

设计的界面存在于人一物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说,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设计界面,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界面的存在

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提出:设计是人工物的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和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或使用环境)的接合。所以设计是把握人工物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接合的学科,这种接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设计界面的一个方面,是认识的主体和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作为对象的“物”则是设计界面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信息的综合体,就如我们看见一件产品、一栋建筑,它带给人的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材料的质地,也包含着对传统思考、文化理喻、科学观念等的认知。“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分析“物”也就分析了设计界面存在的多样性。

为了便于认识和分析设计界面,可将设计界面分类为:

1)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一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

2)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抒发。设计师“投入热情,不投入感情”,避免个人的任何主观臆断与个性的自由发挥。这—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

3)环境性设计界面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信息传递。任何一件或一个产品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或室内外环境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的物理条件与精神氛围是不可忽缺的界面因素。

应该说,设计界面是以功能性界面为基础,以环境性界面为前提,以情感性界面为重心而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有机和系统的联系。

三、设计界面存在的方法论意义

当机械大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如何有效操纵和控制产品或机械的问题导致了人机工程学。二战后,随着体力的简单劳动转向脑力的复杂劳动,人体工学也进一步地扩大到人的思维能力的设计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追求自身个性的发展和情感诉求,设计必须要着重对人的情感需求进行考虑。设计因素复杂化导致设计评价标准困难化。一个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能否被消费者所认同新产品开发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实力还并不强大,设计开发失利承受力还不很强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有根据地认识、评价设计,使其符合市场,就需要对设计因素再认识。利用界面分析法,正是使设计因素条理化,避免将人作为“生物人”的片面和走出笼统地说“设计=科学十艺术”的简单误区。

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们的成功就在于实验、调查和数理表述,是较为可系的。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设计界面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生物学、技术学学科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人机界面设计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它的界面设计只能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成为一个设计的阶段。

有人以功能论来评判设计。“功能决定形态”曾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它的提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年度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性功能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

相反,设计界面体现了人一物交流信息的本质,也是设计艺术的内涵,它包括了设计的方方面面,明确了设计的目标与程序。

四、设计界面的分析

按照设计界面的三类划分,有助于考察设计界面的多种因素。当然,应该说设计界面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绝对的,三类界面之间有涵义上也可能交互与重叠,如宗教文化是一种环境性因素,但它带给信仰者的往往更多的却是宗教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环境性和情感性是不好区分的,但这并不妨碍不同分类之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差异,

1 功能性界面

对功能性界面来说,它实现的是使用性内容,任何‘件产品或内外环境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其存在的价值首要的是在于使用性,由使用性牵涉到多种功能因素的分析及实现功能的技术方法与材料运用。在这一方面,分析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而存在。如果作为一种处理方式来设计产品,则这种产品会使多种特征性(如民族性、纯粹性)因素中性化,如果去除产品商标,就很难认出是哪国的或哪个公司的产品。当然,这方面也说明了产品中存在着共同性因素,它使全人类能做出同样的反应。人的感觉和判断能力有着国际性的、客观性的特征。

功能性界面设计要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国际符号学会对符号学所下定义是:符号是关于信号标志系统(即通过某种渠道传递信息的系统)的理论,它研究自然符号系统和人造符号系统的特征。广义的说,能够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都是符号,如字母、数字、仪式、意识、动作等,最复杂的一种符号系统可能就是语言。设计功能界面,不可避免地要让使用者明白功能操作。每一操作对人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是人性的,而对机械、电子来说则应是准确的、确定无疑的,这双方的信息传递是功能界面的核心内涵。

2 情感性界面

一个家庭装饰要赋予人家居的温馨,一副平面作品要以情动人,一件宗教器具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其实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也日益这一领域开拓,以努力使这种不确定性得到压缩,部分加强理性化成分。符号学逐渐应用于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广告学等领域,如日本符号学界把符号学用于认识论研究,考察认识知觉、认识过程的符号学问题。同时,符号学还用于分析利用人体感官进行的交际,并将音乐、舞蹈、服装、装饰等都作为符号系统加以分析研究,这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宝贵与有借鉴价值的情感界面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

3 环境性界面

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处于外界环境之中,“是以社会群体而不是以个体为基础的”,所以环境性因素一般处于非受控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

联系到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去认识各时期的设计潮流。18世纪起,西方一批美学家已注意到艺术创造与审美趣味深受地理、气候、民族、历史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指出:“文学艺术是人的创造物,原则上是由创造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或20世纪80年代的反设计,现代的多元化,“游牧主义”(Nemadism)都反映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性界面设计所涵盖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这方面的界面设计正体现了设计艺术的社会性。

以上说明了设计艺术界面存在的特征因素,说明在理性与非理性上都存在明确、合理、有规则、有根据的认识方法与手段。

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这三个界面的结晶。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功能性处理得很好,没有屈从于形式而损害功能;但同时又通过新材料及形式反映新的时代性特征及美学倾向,这是环境性界面处理的典范;人们观看卢浮宫,不是回到古代,而是以新的价值观去重新审视、欣赏,它的三角形外观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望,这是情感性界面处理的极致。

五、设计界面的运用原则

1)合理性原则,即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

任何的设计都既要有定性也要有定量的分析,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努力减少非理性因素,而以定量优化、提高为基础。设计不应人云亦云,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地理论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动态性原则,即要有四维空间或五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绝的立体,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3)多样化原则,即设计因素多样化考虑。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调查人员与公司出现,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但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设计信息实际上是一个要有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体系。

4)交互性原则,即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另一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对任何物的信息都能动地认识与把握。

5)共通性原则,即把握三类界面的协调统一,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六、设计界面的应用方法

设计界面所包含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但在运用中却只能有侧重、有强调的把握。设计因素虽多,但它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结果是物化的形,但这个形却是代表了时代、民族等方面的意识,并最终反映出人的“美”的心理活动。

设计界面的运用,核心是设计分析。在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如索尼、松下、柯尼卡等,都有许多的成功案例可为借鉴。如柯尼卡公司设计其相机时,首先不是去绘制“美”的形和考虑技术的进步,而是进行对象人的日常行为分析,作出故事版(STORY)。它先假定对象人的年龄为35岁,名:Xxxx,从而分析他的家庭、喜好与憎恶,分析他的日常行为,进而考察其人在什么场合需要僚机,从而为设计提供概念(CONCEPT)与目标(TARGET),进行设计。经过分析,设计师有了明确的概念与目标,并随信息的交互产生了创造力。

智能人机交互 篇3

解密小娜的前世今生

微软小娜看上去非常神奇,其实“她”就是现在流行的智能语音人机交互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说到语音交互,对于微软来说,早在Windows Vista发布之初就内置了“语音识别”组件,通过这个组件我们可以借助语音实现语音输入、语音控制程序启动等交互功能,这功能现在通过小娜都可以轻松实现(图1)。

不过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Windows 10全平台的需要,微软将语音识别功能推广到PC和移动设备上,同时结合Bing搜索引擎,微软使用功能更强大的小娜作为替代。当然在移动语音交互领域,各大IT巨头也互不相让,苹果推出了Siri,谷歌则推出了Google Now,它们和小娜一样都是智能语音人机交互技术的典型代表(图2)。

为什么那么聪明——解密小娜背后的技术

使用过小娜的朋友都会被“她”的聪明劲折服,无论是语音搜索、输入,或是语音命令,小娜都可以准确无误地执行,而且经过一段时间使用以后,小娜将越来越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可以为大家做出更多智能的操作。那么小娜的这些本领是怎么掌握的?

首先要实现语音交互,小娜就必须实现对语音精准识别和输入。在语音输入识别领域,这原来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现已更改为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小娜正是出自其手)的强项。现在小娜支持多种语言,除了中文外还有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从支持语言方面就可以看到微软在这方面的技术有多强大。当然撇开其他外语不说,单就中文的支持而言,由于中国目前方言众多,每个地方的人讲普通话几乎都会带各自的口音,经过实际测试可以看到,无论是南方口音,还是典型东北话,目前小娜几乎都可以精准识别,这是小娜语音智能交互的基础,其背后功臣正是微软语音识别技术(图3)。

其次小娜具备和设备智能交互的功能,比如可以基于手机设备进行一些操作,包括打电话、设置提醒等,同时结合微软的必应搜索,小娜可以实现智能问答和推送。启动小娜后,我们只要对着手机语音输入一些关键词,小娜正确识别后就会根据关键词的不同迅速给出反馈。

比如你输入的是“呼叫XXX”,小娜识别后会智能判断出你想执行的操作是拨打电话,接着小娜就会遍历手机通讯录,找出符合语音输入的联系人后开启电话拨号,实现类似很多手机吹嘘的语音拨号功能(图4)。当然这只是小娜一个简单的功能,我们还可以输入类似“订购车票”、“启动计算器”、“明天买蛋糕”等自然语言,小娜就会根据你的关键词,然后智能关联到对应的程序为你服务(比如输入买蛋糕,小娜则会自动启动闹钟提醒服务为你买蛋糕增加语音提醒)。

如果你输入的是和操作并不关联的关键字,比如输入“附近有什么餐馆”,小娜则会结合必应搜索功能,通过对你当前位置的定位,然后将附近餐馆的位置推送给你(图5)。

当然除了这些智能交互操作,如果你开放个人数据(可以在小娜中进行设置),完全信任她,小娜就会根据你开放的权限提供更多智能的服务。比如你经常在微信中订阅某明星信息,那么小娜就会利用必应强大的搜索功能实时将该明星的信息推送给你,让你获得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图6)。

当然,小娜这些看上去很神奇的功能,背后实际上依靠的是微软的云计算、云服务和搜索引擎的大数据功能实现的。比如搜索引擎的大数据功能可以通过分析用户输入“北京”和“去北京”这两个关键字的不同,然后为用户呈现不同的反馈结果(如前者是进行北京相关知识的查询,后者则是反馈去北京的交通工具如订购火车、机票)。

生活可以更美好——小娜们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到小娜的强大功能,一方面我们只要借助平时的自然语言输入即可获得很多便捷服务,比如在开车时拨打电话,我们只要呼叫联系人的名字即可拨打电话,这种语音操作可以解放我们的双手。另一方面,小娜基于大数据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比如对于现在的股民,开放我们的个人数据给小娜读取后,小娜就会实时为我们推送股市信息,给我们获取需要的资讯带来更多的便利。

智能人机交互 篇4

此外,在EMS改进核心算法以实现高度智能化的同时,人机交互也应更多地从本质上体现智能化的特点[1]。

本文将探索智能电网中EMS人机交互设计的变化,并重点对人机交互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促使调度员和计算机之间的交互行为更加协调。

1 EMS智能化程度的分类

在现代电力系统中,EMS和调度员组成“分享责任的连续统一体”,共同承担监控任务。依据EMS智能化程度的不同,二者监控任务的分配也将不同。在EMS智能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其将承担更多决策型工作,电力系统将更多地实现实时闭环控制[2]。

借鉴经典的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方式[3],依据EMS智能化程度的高低,可将其分为4个阶段:辅助决策、交互型人工智能、监控型人工智能以及完全的自动控制。各阶段调度员及EMS的任务分工详见表1。

现有EMS的智能化程度处于辅助决策阶段,其中如负荷预测、最优潮流计算、预想事故分析等计算工具均是EMS为调度员所提供的辅助决策措施。

在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过程中,依据EMS智能化程度的不同,将包含交互型人工智能、监控型人工智能及完全的自动控制等3个阶段。其中,完全的自动控制可被看作EMS发展的终极目标及愿景,此时EMS能够完美地实现“智能机器调度员”[2],电力系统成为完全的实时闭环控制系统。在智能电网发展的初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EMS的发展目标将会是实现辅助决策到交互型人工智能的跨越,从而逐渐发展为有较强自我决策能力的智能型EMS。在该发展时期,EMS将会担负起更多的分析、决策方面的责任,调度员则通过与计算机进行交互,修改或选择最佳决策方案,然后将具体的实施过程交由计算机完成。

2 人因工程对人机交互的指导

与辅助决策阶段相比,在交互型人工智能阶段,决策工作将更多地交由EMS完成,调度员工作负担得以减轻。同时,随着调度员对计算机依赖程度的上升,调度员的“可靠性”可能会受到影响。依据人因工程学进行分析[4],具体反映在以下3点。

a.调度员的觉察能力降低。调度员将不易觉察到系统所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某些出现概率较低的事故类别。

b.调度员对系统的情境意识缺失。调度员对当前系统状态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对电力系统全局及某些关键局部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下降。

c.调度员的知识和技能退化。调度员对计算机的过度依赖会导致认知、分析、决策等工作的减少,从而造成工作能力下降。

当智能化水平较低时,上述问题不会过于明显。但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调度员对计算机依赖程度的上升,上述问题会更易出现且影响力更大。

智能电网中,为避免调度员出现上述问题,或降低所述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必要以人因工程为指导,在EMS人机交互设计过程及调度员的实践环节过程做出改变,以促使调度员保持高度的“可靠性”。

2.1 高度监控参与感

若调度员过于信任EMS的决策能力,则容易主动减少对系统监控的参与程度。此时一旦出现故障并需要调度员选择决策,调度员可能会因缺失对系统运行状态及决策过程的了解,从而错失执行决策的最佳时机。

因而尽管高智能化的EMS有助于减轻调度员工作负担,特别是减少其认知和决策的思考过程,但这并不表示调度员可以主动降低工作的紧迫感。为保持高度的“可靠性”,调度员仍应该融入整个监控过程之中,保持高度的监控参与感。

同时,基于上述原因,调度员应对EMS保持适度的信任感:既不能过度信任EMS,也不能丧失信任。过度信任很容易造成调度员不在状况之内,过度的不信任则降低了EMS的使用价值。

2.2 高度设计参与感

调度员的工作任务除了要体现在实时监控端,应更多地在EMS的设计、维护和升级过程中予以体现。

经验在事故处理中往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证高度智能化的EMS“拥有”调度员所积累的经验,需要调度员较以往更多地参与设计。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即使EMS拥有较强的自我学习功能,也仍需设计人员依据其运行情形不断进行修改,以期更加完善。

因此,在设计环节及后期的修改环节,调度员都需要保持高度的参与感,甚至有必要实现调度员和设计者在角色上的融合。

2.3 人机交互技术的改进

在交互型人工智能的EMS发展阶段,人机交互依然会是监控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关交互技术会对监控效率产生较大影响。同时,随着智能电网的实施,调度员将要面临更加复杂、要求更高、数据量更加庞大的电网,仅凭现有的交互技术,调度员已难以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系统运行的真实状态。因此,有必要加大对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力度。

依照计算机领域人机交互的发展方向以及电力系统的实际需求,在EMS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中,除了继续以高效率、低认知为目标之外,还应加大交互自然性和交互智能化的研究,以期实现调度员和EMS之间更加协调的配合。下文将重点对智能电网中EMS人机交互的关键技术展开分析。

3 人机交互的关键技术

基于目前EMS人机交互的发展水平以及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归纳出智能电网初期人机交互方面亟需解决的4项关键技术:协作多视图、事件与任务触发机制、时间序列可视化及直接操作模式。

3.1 协作多视图的实现

为满足调度员实时大容量信息监测的需求,如何将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的数据合理显示一直是电力系统人机交互的研究重点。尽管电力系统可视化技术发展迅速且已较为成熟,但一张图例上所显示的数据类别和数据总量依然难以满足调度员的需求[5]。在此基础上,多视图便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多视图和可视化技术的结合使用,有利于减少大量的调画面操作,且降低调画面过程所增加的短期记忆负荷,从而在操作和认知2个方面均降低调度员的工作负担。

与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中的信息类别和信息总量将会更多,多视图在EMS中的作用也将更加显著,有必要加大对其研究力度。

3.1.1 多视图的呈现方式

多视图有多种呈现方式,既可共存于同一窗口中,也可分布在多个窗口甚至多个屏幕中。常用的多视图呈现方式可归纳为以下3类。

a.单窗口多视图:单一窗口被分割为多个框架,每一个框架对应一个视图。

b.多窗口多视图:一个屏幕中存在多个窗口,视图分布在各窗口中。

c.多屏多视图:视图分布在不同的屏幕中,通常以全屏形式呈现。

以上3类实现方式的优缺点比较如表2所示。

具体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各类多视图的特点,相互配合以满足需求。多屏多窗口适用于放置信息量较大的视图,单屏多窗口或单窗口多视图适用于各视图信息量有限且视图显示内容关系紧密的情形。

多屏显示在电力系统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其他多视图的呈现方式则应用较少。但随着桌面型显示器面积的不断增大,单一屏幕可呈现的信息容量会显著增多。在这种情形下,应更多地利用单窗口和多窗口2类多视图方式,这将有助于提高操作灵活性,并增强视图间的联系。

3.1.2 多视图的协作

协作多视图是指在多视图中建立基于交互行为的联动关系,当用户与视图进行交互时,如改变、点击或移动某个视图的观察对象,其他视图内容也随之更新。更新的具体形式取决于视图间的协作关系。在与可视化相关的众多研究领域中,协作多视图都是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6]。

现阶段,EMS的各可视化视图之间大都相互独立,并未建立起有效的协作机制。在EMS中,若能够实现协作多视图,将使得调度员对单一视图的操作扩展到多个视图,有利于提高调度员的操作效率。

EMS的协作多视图有必要在吸取一般协作关系及其他领域的协作多视图的基础之上展开深入的研究。可以参考的经典协作方式有画笔和链接(brushing and linking)、全局和细节信息(overview and detail)、追溯(drill down)、同步滚动(synchronized scrolling)等。除此之外,可开发电力系统特有的协作方式,如利用关联多屏显示中的对象相关、信息相关等协作关系[7]。

3.2 事件与任务触发机制的引入

协作多视图中各视图的联动由调度员的操作触发,即调度员的交互动作引起多视图显示内容的变换和协调配合。为进一步减轻操作负担,有必要在人机交互中引入事件与任务触发机制,即人机界面及人机交互方式由事件和任务的改变而自行变更,这将是EMS人机交互智能化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事件触发机制可在第一时间将系统的综合故障信息合理呈现,节约事故处理时间。现在被广泛使用的报警和色彩的声光提示可被认为是简单的事件触发,即当系统出现问题时,计算机用声光的方式刺激调度员感官,予以适度提醒。更加智能的事件触发则涉及到视图、可视化方式、信息容量等多个方面的变更。

另一方面,调度员的监控任务会随着系统运行状态的更改而改变,监控任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若能够依据不同监控任务的特点,计算机自行调整人机界面的输出内容及形式,将有助于减轻调度员的操作负担。

在深层次的事件和任务触发机制中,具体的规则是设计关键。规则涉及到以下几个要点。

a.所处状况的正确判断。这是事件与任务触发的根源,是视图、可视化方式、信息容量等是否改变以及如何改变的判据。

b.所需显示的信息类别和信息总量范围。过多的信息会造成过度冗余,调度员很难从众多信息中寻找有用信息,从而不利于快速认知;信息过少则不足以让调度员进行准确判断。因此要将信息的类别和总量限定在最适宜的范围之内。

c.信息在多视图中的合理分配。尽量避免视图的信息堆砌及各视图之间信息分配不均衡的现象。

d.可视化方式的选择。目前电力系统中已有多种类型的可视化技术可供选择,各种方式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如2-D等高线适用于展现大区域,而3-D可视化适用于局部区域的多信息展示等[5]。可视化方式的正确选择将有利于提高调度员认知效率。

e.多视图的布局、协作方式等的确定。多视图的布局、协作方式等的合理确定将使得界面更易于观察且容易操作。

事件与任务触发机制的引入需要设计者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人机交互技术(特别是视图的布局以及可视化技术)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这要求调度员在设计过程中高度参与,该问题已在前文提及。同时,由于需针对不同的监控事件、任务,为降低设计的复杂程度,有必要将各类预想事件和任务进行合理分类,以降低研究和设计的难度。

3.3 时间序列数据可视化的研究

随着智能化程度及预测水平的提高,EMS中预测技术的应用必将更广,预测所产生的数据也将更多。同时,数据挖掘能力的加强将会使得历史数据更具参考价值。因此,如何将标刻有过去、未来等时间尺度的数据,特别是时间序列数据用可视化技术予以展现,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EMS可视化研究重心在空间类数据的显示上。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研究中,通过引入等高线[8,9]及Have Green等可视化技术[10,11],采用离散数据连续化或数据聚类的方法,解决了海量数据集中显示的难题,并因此更好地展现出大系统的运行状态。与之相比,EMS时间序列数据的可视化研究较为匮乏。

如何选择适用于电力系统的方法,或是依据电力系统设计特殊的显示方式将是本研究的重点。在对EMS时间序列数据的可视化进行初步分析、总结之后,提出从像素条形图、协作多视图及基于GIS的3-D图等3个方面进行研究。

3.3.1 像素条形图

条形图(pixel bar chart)是描述时间序列数据时最常用的一种可视化方法,通常一个坐标用来表示时间,另一个坐标表示某一参数。而像素条形图是对传统条形图的改进,通过像素结合色彩的表达方式展现更多种类及更多数量的数据[12],该方法有助于解决电力系统大量时间序列数据的同时显示问题。像素与色彩结合的概念还可进一步扩展,例如在曲线图中加以使用。

3.3.2 协作多视图

时间序列数据的种类及数量众多,可采用可视化结合多视图的方式予以显示。适当的时候有必要采用前文所提及的协作多视图方式将时间序列数据分散显示。例如,可以采用曲线和柱形图相结合的方式[13],曲线图可包含多条曲线以显示多参数,而柱形图则对相应的参数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涉及到大量与日期相关的数据,也可以采用主图为可视化日历、次图为曲线图的方式予以展示[14]。

3.3.3 时空融合的3-D GIS

在电力系统中,数据大都与空间位置或对象有一定联系。因而,在时间序列数据可视化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时间、空间2个纬度相互融合的研究内容。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可以采取在3-D GIS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方式,在原有空间维度可视化的基础上合理地融合时间维度的可视化。常用的方法如在3-D GIS的纵向纬度上加入时间序列数据的可视化图形,如铅笔图、曲线图等[15]。

3.4 间接操作模式转向直接操作模式

鼠标和键盘仍是目前EMS中最常用的输入工具,二者均属于间接操作模式,即调度员需操纵辅助工具间接完成输入任务。间接操作模式会使得计算机和调度员之间产生“隔阂”,交互的自然性较差,同时调度员需要分散过多的精力在交互行为上。

在智能化水平较高的EMS中,引入直接操作模式将在减轻调度员认知负担的同时,进一步解放调度员,促使调度员和计算机之间形成更好的融合。

计算机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实现直接操作的可能性。其中多通道用户界面及所包含的输入技术是直接操作模式的典型范例,在效率、认知负荷及自然性等方面均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16,17]。

多通道界面中,常见的输入方式有如下3类。

a.语音识别技术。大词汇量识别、连续语音识别、多人识别等关键技术已有了很大突破,在某些环境下已达到实用化的标准。文献[18]对语音识别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验证了该技术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结合语音合成技术,可实现直接的问答交互模式。

b.手势识别技术。手势识别为实现调度员和计算机进行直接的手势交互提供可能。

c.视线跟踪技术。视线跟踪技术的目的在于取代鼠标的选择与点击功能。与鼠标相比,视线跟踪技术有潜力提供更快和更便捷的操作。

在EMS的人机交互中,手势识别和视线跟踪都不宜单独使用,有必要与语音识别整合,多个通道整合后的并行输入会比单一的通道更加高效、自然。

考虑到多通道界面的应用潜力,有必要开展其在EMS中应用的研究。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实施,应逐渐将成熟的直接输入技术引入到EMS中加以合理使用。

在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之初,建立适用于电力系统的模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利用文献[19]提出的构建方法构建适用于EMS的多通道界面模型,如图1所示。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4项智能电网初期阶段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实施和改进将有助于降低调度员的人机交互负担,并有助于提高EMS人机交互的自然性和智能性。

搭载人机交互系统 篇5

外观设计与原车良好兼容

飞歌 FA108A01E2影音导航主机屏幕采用了分辨率达800X480的高清数字屏幕,设计风格参照了雷克萨斯ES250原车的主机,使得导航主机外观与原车主控区完好兼容,完全感觉不到突兀。

通过数据线,飞歌 FA108A01E2影音导航主机可直接与iPod产品实现音频接入及全功能控制,在屏幕上还能同时显示iPod里面的歌曲名称,以及播放状态、时间等。通过USB线接入U盘后,选择主菜单的“碟机”选项,点击屏幕的“USB模式”,即可使用U盘播放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对各款接入的产品进行充电。

飞歌独有的Remote Touch人机交互系统 操控便捷

飞歌FA108A01E2影音导航主机的最大卖点就是配备了飞歌独有的Remote Touch人机交互系统。其系统操控按键安装在变速杆旁,摇杆搭配拉丝金属的线条,给人简洁又不失高档的印象。在实际操控使用时就如同一款车载鼠标,能够通过摇杆和按钮操控影音导航主机,比起需要点击触屏操控确实快捷很多,大大方便了车主的使用。

另外,飞歌ES250 FA108A01E2影音导航主机还非常注重后座乘客的用户体验,其后视娱乐功能可以单独控制后座显示屏的节目内容,使前后排座位乘客可以同时观看不同的影视节目。

值得一提的是,用户还可通过自行选配增加TPMS胎温胎压检测、CMMB数字电视、倒车后视等功能。其中倒车后视功能只需要增加后视摄像头便可实现。当挂入倒档后,该系统会自动接通位于车尾的高清广角倒车摄像头,将车后状况清晰地显示于车载导航系统的液晶屏上。其精准的倒车轨迹线,有效地增强了倒车的安全性。

智能人机交互 篇6

1 人机交互系统现状

新兴交互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 其主要包括: (1) 群件, 即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实现一个常见的任务, 而用户之间传递信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面对面进行交互, 也可以异步交互, 用户所处的位置可以是远距离的或者相邻近的; (2) 多通道交互, 即用户接口, 支持多种形式的互动, 如语音和手势识别的组合; (3) 虚拟现实系统, 指系统使用户陷入一个模拟的世界; (4) 增强或混合现实系统, 汇集了真实世界的信息处理; (5) 情境交互和上下文感知计算, 为用户提供建立在目前的互动背景下的相关信息, 如位置和照明条件等; (6) 普及高等教育, 比如一般人包括残疾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设备 (电脑终端、手机等) 访问计算机系统进行学习[1]。

目前对于基于场景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方法已被用于许多领域, 如面向对象以及在人机交互中测试任务模型和用户界面的外部规范。场景的设定必须覆盖所有系统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应的利益相关者以各自的角度参与设计过程 (如终端用户、开发人员、维护人员等) 。有了软件架构开发的一般原则的总结研究, 我们现在考虑交互式系统的具体情况。我们关注最多的并广泛应用的2个重要模型即Seeheim模型和Arch模型, 它们的引入及一系列紧随其后的模型, 满足了越来越多的需求。而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面向对象的用户界面交互的模型PAC (Presentation-Abstraction-Control) 模型, 也被称之为多智能体的交互式系统概念模型。

2 PAC模型简介

PAC (表示、抽象、控制) 体系结构模式以合作agent即代理的层次形式定义了交互软件系统的一种结构。每个agent负责应用程序功能的某一特定方面, 并且由表示、抽象和控制3个组件构成。这种细分将agent的人机交互与其功能内核和它与其他agent的通信分隔开来。其中, P (表示) 用于定义用户的输入和应用的输出行为;A (抽象) 提取对应于功能的语义信息, 实现应用要完成的功能;C (控制) 负责对话控制并维护表示和抽象的一致性, 同时也负责沟通其他代理之间的依赖关系。PAC模型以树状层次结构构建立交互式应用层次。PAC agent共分三层:顶层PAC agent、底层PAC agent和中层PAC agent。顶层agent负责系统的核心功能, 即用于实现交互系统中与应用有关的功能。底层agent表达了独立的语义概念, 用于实现与终端用户的交互, 除了显示数据还可以接收用户输入数据。中层agent则是负责沟通底层和顶层agent。有一点需要注意, 中层有可能还可以再划分层次, 所以它不一定用于和底层直接通信。

3 PAC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MAC的运用比较多, 尤其在动态的网站设计中, PAC模式涉及较少。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或者更容易使用PAC模式, 并且运用到实际的项目中, 可以设计相对简单的一些项目, 让学生一步步按照要求去做, 从而达到逐步了解并应用PAC模式的目的。这个项目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手动编程来实现对PAC模式的应用, 具体来说, 即是在实践项目中如何创建一个PAC的架构, 代理之间如何通信, 外部的消息如何传递到代理的内部。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在这个项目中, 将创建一个应用程序用于实现理想气体公式 (PV=NRT) 。这个应用程序模拟一个密封的1m3体积的玻璃球, 即V=1m3, 其中有许多摩尔的理想气体, 这种气体有一定的温度和压力。应用程序目的是实现当其中的某个值发生变化, 则会引起其他这些值发生相应的变化。当然要设计一个界面, 用于显示摄氏温度、压强、摩尔数的数值。

为了降低实现的难度, 可以一步步来完成这个项目。第一步, 先创建第一个代理, 可称之为温度代理, 它允许用户输入温度, 单位是开尔文。界面可以设计的简单一些, 只保留一个标签和一个文本框, 用来输入单位是开尔文的温度即可, 我们现在有一个温度管理代理的概念。接下来将显示的温度更改为摄氏度, 那么我们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变化, 如何进一步修改代码呢?第二步, 需要添加一个方法能够实现温度单位从摄氏度到开尔文的改变。当输入一个初始的摄氏温度后, 在PAC模式中, 会发现数值从P开始传递到C, 最后从A中得到最后的结果。当然我们需要添加相应的方法来支持这种消息的传递。第三步, 设计二个窗口, 一个窗口中可输入摄氏温度值, 另一个窗口中可输入开尔文温度值, 用户可以修改任意一个窗口的温度值, 那么另一个窗口的温度值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这一步中, 需要两层代理来实现, 如图1所示。

我们假定在开尔文的温度窗口中输入新的温度, 这个温度由底层开尔文温度代理的P传递到开尔文温度代理的C (Etape.K) 再传递到上层代理的C (Etape) , 再由它将数值传递到摄氏温度代理的C (Etape.C) , 最后传递到摄氏温度代理的P, 最终可在另外一个窗口显示出对应的摄氏温度。对于顶层代理中的A用于保存传递过去的值。如果在显示摄氏温度的窗口中改变温度数值, 那么数据传递的方向正好与上述相反。最后一步, 构建应用程序管理PV=NRT公式, 其中压力表示为Pa, 体积为m3, 温度为K。这一步骤中除了温度值外, 同时还要显示压力值和摩尔数, 这就需要建立三层代理来实现具体的操作。顶层为总的代理包括A和C;中层需要添加3个代理, 即摄氏开尔文温度代理 (上一步中的总代理) 、压力的代理和摩尔数的代理;底层代理就是摄氏温度的代理包括P和C, 在P中可以输入相应的摄氏温度值, 在程序内部将温度转换成开尔文, 并且显示出来最终的压力值和摩尔数值。

4 结语

现今的软件设计中, MVC的运用比较广泛, 但与之相比, PAC模型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PAC agent将应用功能与输入行为和输出行为都封装在一个对象中, 使用一个独立的控制器来保持应用语义和用户界面之间的一致性, 这种将控制器独立起来的思想, 更符合UIMS的设计思想, 可用来实现用户界面不同的功能。PAC模式很容易支持多任务和分布式。各个agent之间的耦合降到很低, 所以变化和扩展都很容易。再者, 它也不基于任何一种编程的环境, 便于广大软件编程人员的使用。

摘要: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 以用户为中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应的, 以用户界面为基础的人机交互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庞大。基于此, 介绍多智能体的交互式系统概念模型PAC, 同时引入具体的实例来介绍如何使用PAC模型实现人机交互系统。

关键词:PAC,人机交互系统,用户界面

参考文献

智能人机交互 篇7

高压开关智能控制系统对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的智能化水平直接反映了煤矿用电设备的发展水平。笔者提出一种矿用高压开关智能控制系统的人机交互功能的实现方案, 该方案采用C语言设计, 主要实现液晶显示和按键输入2个部分的功能。

1 硬件设计

该方案选用杭州清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G1286412-LYH图形点阵单色液晶模块进行显示。该模块为点阵128×64的显示模块, 采用驱动控制芯片ST7920, 带中文字库, 3.3 V/5 V工作电源可选。通过简单的指令即可完成字符或汉字旋转、放大, 字间距、行间距调整, 并且可以任意决定字符的位置、大小和方向。液晶显示模块与单片机的接口有汇流排控制模式 (并口) 和串列控制模式 (串口) 2种[1], 考虑到STC单片机I/O口的个数, 本文选用串口方式。使用STC单片机的2个I/O口线可实现与显示模块的接口;P2.3产生串列控制用的时钟脉冲信号给HG1286412-LYH的脉冲信号接收口E (SCLK) , P2.2传送串列数据给串列资料接收口R/W (SID) 。

由于该系统中需要的按键个数较少, 故采用独立式按键, 每个按键占用1根I/O口线, 且各按键之间的输入状态互不影响, 配置灵活, 软件结构简单, 适用于按键较少或响应速度要求较高的场合[2]。液晶模块显示的内容为工作菜单选项及其对应的参数, 菜单为多级嵌套形式, 最长的有9层, 按键的功能就是完成对菜单中各个工作参数的设置或查询, 可通过“移位”、“确认”、“复位”3个键实现对菜单的选择。各按键具体功能:

“移位”键:在本层菜单的项目中向下移动进行选择, 当移动至本层菜单的最后一项时返回至第一项。

“确认”键:进入光标所在的菜单项目的下级相应菜单页。

“复位”键:用于系统的手动复位。

2 软件实现

该方案软件在C语言环境下编写, 以利于程序的阅读和修改[3]。人机交互功能的实现包括显示和按键操作, 主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

2.1 LCD液晶显示

LCD液晶显示器需要实时显示当前电网电压、负荷电流值, 各种保护参数的选择设置, 发生故障时显示故障状态和故障参数并进行记录。LCD显示多级菜单部分目录如图2所示。

液晶显示子程序包括从第一行顺序写入和在某行某列写入某个数据2个子程序。此外, 显示部分还要满足当移位键移到相应位置时该位置的字符反白显示。部分程序如下:

2.2 按键设计

使用的按键为机械式按键, 按下或释放按键时, 由于机械弹性作用的影响, 通常伴随一定时间的触点机械抖动, 因此, 在程序中采用延时并重复判断键值的方法消除抖动的影响[4]。首先采用查询方式执行1个按键扫描的过程, 主要程序如下:

取得键值以后, 转向键盘服务程序, 根据所按下的键转去执行相应的功能, 获得新的状态索引号, 根据新索引号执行相应的函数, 实现要求的功能程序如下:

根据实际需要, 首先建立一个结构, 并定义结构变量key_table。该结构中共有4个结构元素, 分别是3个字符型变量和1个指针变量。3个字符型变量分别为当前及各个按键的索引号, 也就是操作的状态号, 1个指针变量指向需要执行的函数, 这样就可以做一个结构数组。在结构数组里为每一个菜单项编制1个单独的函数, 并根据菜单的嵌套顺序排好本菜单项的索引号, 以及本级菜单项的下移索引号和确认进入的上、下级菜单的索引号, 再将显示程序头文件包含进来, 并调用相应的显示子程序, 以实现设计目标。结构建立过程如下:

3 结语

本文采用HG1286412-LYH点阵液晶显示模块和3位独立式按键搭建人机交互界面的硬件平台, 运用C语言编写基于STC单片机的程序, 实现了多级嵌套菜单式人机交互界面, 包括菜单的移位选择、菜单进入、数值输入等功能。该界面使矿用高压开关智能控制系统不仅具有完善的保护和控制功能, 而且具有液晶汉字显示、累计运行数据查询、故障记录翻查等更加完善的功能, 实现了矿用配电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

该界面已在投入现场使用的矿用高压开关智能控制系统中得到应用, 它能根据系统对开关装置执行相应保护功能的要求, 准确完成正常工作状态的显示以及按键的操作处理, 性能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李刚, 林凌, 姜苇.51系列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技巧[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4.

[2]田立, 田清, 代方震.51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快速入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3]汪同庆, 张华, 杨先娣.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智能人机交互 篇8

作为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 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技术领域有着长期的研究积累。核心技术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 并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成果, 占有中文语音技术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浪潮的到来, 科大讯飞整合了各技术领域多年的研究成果, 构建了全球首个智能人机交互平台——“讯飞开放平台”:将以语音交互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开放给业界开发者, 随着各产品领域的持续丰富和合作伙伴的不断加入, “讯飞开放平台”将不断为产业发展推波助澜。

针对工业Io T应用的主要无线要求

目前, 大家都在谈工业物联网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IIo T) 以及对于工业传感器之无线连接能力的关联需求。对工业界来说, 给机器、泵、流水线和轨道车辆等物件装备传感器的概念并不新鲜。为特定用途而设计的传感器和网络已在工业环境中激增, 从炼油厂到生产线均在其列。

历史上, 这些网络在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遇到了一个很高的门槛, 完全无法利用消费类技术来应对。特别地, 这些传感器实现联网的方法决定了在工业应用特有的严苛环境中是否能够以安全、牢固和具成本效益的方法来部署传感器。

由于其工作涉及工业级的可靠和安全无线传感器网络, 因此凌力尔特的Dust Networks产品组开创了几项如今是主要无线网络标准之组成部分的关键技术, 包括Wireless HART (IEC62591) 和新涌现的6Ti SCH IETF标准。这些无线网络标准专为满足工业应用的需要而特别制定的, 下文进行了概要总结。

首先要考虑的是可靠性和安全性。与消费类应用不同, 成本往往是消费类应用中最重要的系统属性, 而工业应用一般是把可靠性和安全性列为榜首。在On World对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 用户所做的全球性调查中, 可靠性和安全性被受访者举出为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如果您考虑到一家公司生产商品的盈利能力、质量和效率, 以及工人的安全要常常依赖于这些网络时, 这就没什么好惊讶的了。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之所以不可或缺, 原因即在于此。

工业Io T并不是由无线技术专家安装的。大多数情况下, 已确立的行业将逐步地在其传统产品以外增添工业Io T产品和服务, 而其客户则将在新和老式设备混合使用的环境中进行部署。工业WSN中所体现的智能必须给工业Io T产品提供一种易用性, 从而使得过渡过程对于现有的现场工作人员而言是无缝的。而且, 系统应可供全球部署之用, 因为最终用户对于工业Io T的广泛采用常常是遍及全公司, 并且要求多地点标准化。

浅论人机交互背后的人人交互 篇9

关键词:产品设计,行为方式,人机交互,人人交互

人机交互理论在产品设计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产品人机交互过程中可用性和易用性的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一一解决。对产品的设计、定位已逐渐从使用层面深入到情感层面,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形式,成为设计的新需求。

1 产品所扮演的角色的转变

工业产品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是时代经济、技术和文化的物化成果。同时作为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石,产品所扮演的角色也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一直以来,产品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而存在的,产品所扮演的角色长期处于人类生活的附属品。而今天,随着工业设计学科的发展,在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诸多学科对设计的探索与指导后,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成功的产品设计已不再只是高科技内容的附庸,而是更多关注产品强大功能对于使用者的实际有效性,产品更应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2 设计的目的的转变

设计要解决的是“人—机—环境—社会”(图1)系统中出现的问题。设计通过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发现并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该系统的和谐。以往以实用功能为出发点的设计主要解决的是“人—机”系统的问题,即设计的产品能够更好的被人使用。这个更好的被人使用则更多指的是操作的简便性、快捷性,产品的意义也仅停留在“工具”这个层面。而当今,在“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影响下,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人文理念,设计如何更好地体现对人的关怀,如何更容易获得人们内心的认可和接受,是设计师应认真思考的深刻问题,也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用户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体现。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托夫勒所说:“人类需要高技术,更需要高情感,人们的购物过程不仅满足的是物质需要,还有文化上的需要。产品一旦被赋予某种美好的情感,就会缩短人与产品在情感上的距离,出现购买行为上的文化认同。”正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和自身价值观念的需求不断造就了产品的崭新面貌,反过来,产品也通过传达某种诉求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文化,并导致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这样,设计才能将“人—机—环境—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出来。

3 人的行为方式的探讨

人的行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的行为在支配自身的同时也对周围的环境产生着影响。人的行为方式既是人与产品之间交互方式的关键因素,也是研究产品的前提和基础,是设计师进行创新的思维过程。同时,人的行为也是自身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探讨人的行为方式,寻求人与物之间的独特并且合理的相处模式,会给产品与人类之间带来崭新的景象,甚至是可以颠覆传统的新思维、新模式。因此,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改变和影响人的行为的能力,使得它必然承担起引导人们合理使用产品,并向人们传达正确的思想观念,鼓励人们追求积极的自身价值,寻求和谐的使用环境的职责。强调人、产品、环境、社会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已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们内心的共同诉求。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设计产品不单纯是设计了产品本身,同时也设计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也设计了人的行为方式。

4 人人交互系统概念的提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变革使得产品的角色由单纯的“工具”转变成富有多重意义的物质载体。设计越来越注重使用者在使用产品时的心理感受。设计的目的也由单纯的满足用户的使用功能上升到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产品还能够引导人的行为方式,使人与人之间,人与产品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关系。这些转变和期望带给我们一条新的产品设计思路,即设计师制造并控制用户期望,把对产品的设计仅仅作为设计的中间环节,使产品的使用过程变成设计师与用户的交流或用户与用户的交流,实现人与人的互动,即人人交互(图2)。

4.1 人人交互系统的要素

1) 系统终端

从系统模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位于模型终端的均是“人”。一端是系统的主动端——设计师,另一端是系统的从动端——用户。处于产品后台的设计师可以藉由产品向用户传达某种情感、信息、理念,用产品“说话”,与用户沟通。用户是产品或平台的使用者,是人人交互系统中参与交互的另一方。用户通过使用产品或是平台实现设计师的设计构想,对产品的功能、语义作出反馈,“倾听”、认同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从而完成人人交互。

2) 系统状态

该系统最终实现的是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对话。处在系统主动端的设计师通过对产品、信息或服务的设计,向处在系统联动端的用户传达某种信息,实现设计师与用户的交流互动。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件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设计师通过设计,对产品进行编码,赋予产品特定的内涵。用户的使用过程既是获得产品功能的过程,也是进行解码,接受设计师所传达的语义的过程。人人交互系统关注的是技术背后使用者的接受状态。

向全世界提供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的IBM公司,希望个人计算机的设计远远超出用户和机器的共同“工作”,而是致力于在用户和个人计算机之间建立起深刻的关系,赋予个人计算机更多的生命和乐趣,建立人机之间的友谊。因而IBM的设计师在设计中常常要考虑一件产品或者一个网站所能唤起用户的生理或心理感觉,寻求各种方式进行内心的感受和沟通。这些方式通过硬件技术和软件设计进行“编码”,用户在对个人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与机器互动,进行“解码”,实现人人交互系统的状态———相互拥有、相互游戏,不仅仅是工作,而且是生活。

3) 交互媒介

人人交互系统中的媒介可以是实体的产品,也可以是软件平台,甚至可以是服务理念,只要这种媒介可以准确、翔实的向使用者传达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设计师通过交互媒介向用户传达出积极的、美好的产品理念,鼓励人们做出积极的行为;规范并引导用户合理的操作,从而保护自身和公共的利益;及时给予用户明确的反馈,肯定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心理产生的譬如成就感、正义感、富有爱心的感觉,从而使得用户获得满足,并反过来促进以后继续实现这样的行为。

在荷兰的史基浦机场,垃圾桶的开口处被设计制作成类似于篮球场上篮筐的形状,下方套着一只塑料袋,人们处理垃圾时只要将垃圾像投掷篮球一样就可“投”进去。事实上,许多人常常都不是将垃圾小心“塞”进去,而是随意地“投”进去的,这种垃圾桶正好迎合了人们“投篮”的欲望。在这里,设计师以一种不经意的、温和的,并且是非常生动的方式,通过“篮筐垃圾桶”这个媒介与使用者交流,引导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实现了人人交互。

4) 交互方式

从人人交互系统模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人交互的实现通过设计师与产品、用户与产品两次人机交互,它的交互方式仍然依赖人机交互系统。人机交互系统中,人与产品之间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形式多种多样,进而形成各种不相同的交互方式。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交流过眼神、声音、气味、味道、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语调等各种方式实现。在人人交互系统中,设计师应思考人的情感交流方式,选择更易用户解读的交互方式进行编码,如,数据交互、图像交互、语音交互、行为交互(图3)等。

5 人人交互系统应用举例

以研究购物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说道:“如果你卖的不是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橘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产品设计发展的新思路也正是如此,设计师所设计的,不仅是一个代替人完成工作的工具,更应该是一种精神、品质、信念、态度的传达。

图4是利用废弃包装做的灯具设计,在这个产品中,设计师通过废物利用的设计手法,使废旧产品循环利用,润物无声的传达给使用者环保、绿色的设计理念,实现了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的精神交流。

图5是个有跳字显示的水龙头,它的设计者Reamon Yu表示:“水龙头如显示出开了水龙头的时间,洗手者知道自己一直在用水,会自自然然地早点关水龙头,从而达到节省用水的目标。”这个设计以数据交互的方式从信息的反馈上使得本来无形的用水量变得直观起来,并对使用者产生有效的提示作用。

图6是名为IM的网络附件设计,将IM小人用USB接到电脑中,指定一位好友,好友上线,小人站起,好友下线,小人则倒下。用小人的形象直观的反应好友的状态,利用图像和行为交互使用户自然地将“小人站起”和“好友上线”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通过IM小人,实现用户对网络另一端的好友状态的了解。

6 结束语

人人交互系统的建立使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体验呈现出一种新的状态和面貌。通过对人的行为方式和使用体验的观察、记录和总结,我们希望设计师通过对人人交互方式的巧妙设计,能够跨越人机交互的技术层面,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好的沟通。

参考文献

[1]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王效杰.工业设计-解析优秀个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刘永翔.基于产品可用性的人机界面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08(4).

连接未来的人机交互 篇10

2010年3月15日,十多位来自亚洲、北美和欧洲的人机交互领域顶尖学者专家,以及多位微软亚洲研究院、中科院、各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员,同超过300位来自中国各地的研究人员同学生,聚集在清华大学畅想信息沟通的未来。此次2010中国人机交互研讨会,由微软亚洲研究院、人机交互学会中国分会、中国计算机学会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旨在为中国的人机交互研究社区搭建平台,通过和国内外领先的专家进行交流和互动,更好地与世界连接。

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计算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工程和科学工具,而开始被公认为医疗保健、教育、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重大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自然、便捷的人机交互作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领域之一,就成为计算机科学和信息产业的重要研究领域。

人机交互(HCI,Human-ComputerInteraction)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从广义上理解就是用户体验。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很多人机交互领域的专家都有认知学、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等专业背景了。我们现在在直观意义上理解的人机交互是指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方式——从键盘输入、手柄操作、触控操作,到索尼、微软不久前推出的动作感应(也叫“体感操作”)。

循着这个过程,可以理清无数酷炫产品历次创造的商业神话:在惠普的TouchSmart电脑和以苹果iPhone为代表的多点触控技术的带动下,电子市场开拓了新的领域。就在同样的一个时代,世界上最大的网络书店亚马逊用一台叫做Kindle的电子书阅读器揭开了电子书时代元年的序幕。游戏鼻祖任天堂放弃了高清领域的竞争,而会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借体感拓展用户群上,进而希望击退索尼全新的“PSMove”体感手柄和微软的Xbox360。

而如果仅从以上认识人机交互技术就显得太过狭隘了。在目前人机交互领域所研究的课题中,我们手指的一个微小动作、声波在空气中的震动、眼珠和舌头的转动、肌肉传导的兴奋,都可以成为信息传导的过程,而人的交互对象不只是计算机,包括了我们周围的整个环境。

感官的世界

“我的厨房里放着一个multi-touch多点触控设备,一边做饭一边点点,感觉很好。直到我开始想写一些文字的时候,我发现还是离不开键盘,同时也无法解放我沾满食材的双手,那么,如果我用手指头在空中画呢?答案我们还不知道。但这开始了一个让人们思考的新方向。比如是否可以用语言,通过声波的距离来决定,或者说,我的传感器是在眼睛,在嘴巴、舌头上,还是在肌肉上,或者是在耳朵里。”来自微软雷德蒙研究院研究领域经理Mary Czerwinski是位优雅美丽的女士,她把实验室里所研究的技术与平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向《互联网周刊》记者解释道,而这也正是人机交互技术的魅力所在——既是高深的研究课题,同时生活中又无所不在。

“当今及未来的技术包括各种可穿在身上,有感知能力的设备,可以确保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与许多人进行可靠沟通和信息传输。我们记录、-收集和可视化数据的能力日益成熟,使得我们能够找到个人行为和全体行为的模式并对趋势加以分析。”Mary在清华大学就如何利用这些技术、以何种方式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高级用户界面展开讨论。

“我们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跟计算进行交互。”微软亚洲研究院访问学者,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特聘教授James Landay强调。“人机交互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帮世界上最好的研究人员建立起一个互通的机会。这次2010中国人机交互研讨会是我们的第三次活动,我们每一次都会从欧洲、美国请研究员来参与,希望能让中国的朋友多了解相关技术。从微软的角度来讲,帮助中国发展并努力推广这项技术是很重要的。”

无处不计算

人机交互技术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自然用户界面,类似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人们不用通过学习,就能够和计算机甚至是任何设备进行自然的交互,《阿凡达》中所展示的应用就是一个缩影。

Mary向记者展示了使用肌肉计算控制界面演奏《吉他英雄》(Guitar Hero)的过程:一个赤手空拳的年轻人投入地用手指在空中按来按去,脑袋随着节奏甩动,而面前的显示屏中的吉他按照年轻人手指按动的压点和轨迹,传来相应的旋律。这个过程首先采用相关设备识别肌肉运动,然后通过软件将其指定为不同的操作,比如将大拇指与其它四指的接触定义为按下某指,将软件与游戏进行配置后,就可以进行实时的操作了。这个过程一要速度、二要准确率,而秘密就在于胳膊上所佩戴的护腕一样的传感器。

与此类似,人们可以用舌头玩俄罗斯方块游戏,用手指运动控制轮椅方向和动力,挥舞手臂和踢腿来玩对战游戏,而未来,人机交互技术将应用于从医疗保健到娱乐的各项领域。微软首席研究与战略官克瑞格·蒙迪表示:“过渡到自然的用户界面(natural userinterface),将改变一切现有的作法,不论是学生撰写学期研究报告或打电动游戏的方式,还是科学家研究全球人口增长及其对天然资源的影响。”

“普适计算旨在使计算离开桌面,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James说,“例如,可以使用交互式显示器密切注意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情况并保持联系,或者可以使用它来形象展示和分享有关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除了无处不在的计算,移动传感器、网络和显示设备等促成了与用户的物理世界相融的新应用浪潮,这些应用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支持一些发生在多种环境下的长期社会过程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复杂计算和传感器数据推断技术的支持。”

热血科技

人的认知决定了技术的方向,用户的接受度决定了技术的商业应用前景。人机交互技术的关键是如何迎合人们的体验需求,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改变用户体验。

“平板电脑的形式已经有一个很长的历史。在90年代,就有公司已经在研究这种形式的电脑,而微软就在当时推出过自己第一款的类似的电脑,希望把“电脑装进口袋”。但又有一个十年之后,平板电脑才真正出现。就像其他的技术一样,可能很早就被发明出来了,但并没有在市场上获得商业成功。”James对《互联网周刊》说。

在iPhone刚刚推出的时候,大部分媒体对于苹果这款改变用户手机使用习惯的颠覆式产品并不看好,甚至把iPhone描述成是“一款反动性的、不堪设想的产品”,他们认为iPhone在市场表现上也会一败涂地。而事实证明这种通过两根手指的分开或收拢放大或缩小图片的多点触控技术,成为了新一代手机革命的标志。

电子游戏最开始的输入操控方式来自于计算机键盘,后来衍生出的专业电子游戏机,以手柄或操

作台来操控电子游戏。新世纪的体感游戏,已然超越了这个简单范畴。

在E3 2009大展上,微软公布了“Natal”计划。透过一个集成了各种感应组件(包括摄像头、深度传感器、多点阵列麦克风以及一个可处理专用软件的处理器)的装置,用户可以用头、手、足、躯干来控制游戏中的角色,从而更酣畅地投身于虚拟世界。这样“人性化”的人机交互方式将带来又一次深刻的产业变革。

来自微软研发部门的一份声明确认,Xbox 360视频游戏体感外设Project Natal将在2010年年底发布。“Project Natal”是世界首款将RGB摄像头、深度传感器、多点阵列麦克风以及定制处理器和微软的定制软件于一身的产品。与普通2D摄像头不同的是“Project Natal”能够以3D的方式追踪身体的动作。

在GDC2010展会上,索尼官方宣布推出“PSMove”体感手柄,这个手柄将使用PS摄像头来追踪手柄。索尼方面声称,这将是你“身体的延伸”。

交互的未来

新的交互现在已经开始了。

提及下一代人机交互何时到来,James向天空展开了双臂,“未来的一个远景是:我们在交互的时候,可以跟计算交互,而不是计算机。”他激动地对《互联网周刊》说。

微软将强调两大转变。其中一大转变是电脑收集输入资料(input)的方式,将从以往主要用键盘和鼠标输入,转变成除了传统方式之外,另以手势、触控、感应等输入机制辅助。

第二项比较微妙、但同样重要的转变,就是电脑从现在被动地听从我们的指令行事,转变成电脑会依据预设标准(preset criteria)代替我们行动。有关电脑代理人(computer agents)的讨论已传闻多年,但近来因为计算性能、特别是多核心处理器的进步,才开始让这个构想更可能付诸实现。

关于人机交互设计界面问题探究 篇11

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特点

近年来互联网对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不仅为信息沟通提供了便利渠道, 同时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影响。最初人们只能利用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 现在互联网已经可以为多媒体提供全面的支持, 在多种平台中运行巨大的信息系统。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 其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目前互联网已经在业务管理、商业办公等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互联网界面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一种人机界面,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方法在互联网用户界面设计中同样适用。以互联网界面为例, 在界面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几方面因素展开分析:第一, 用户定义与使用环境。互利网用户可能是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 因此这些用户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都各不相同, 他们利用的技术平台也存在明显差别;第二, 市场与竞争者分析。互联网站竞争者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和发现信息, 因为竞争对手的网站设计都是透明的, 所以在分析市场与竞争者时, 可以快速得到很多可用的信息;第三需求、任务分析与目标定义。网站拥有者可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将信息发表在网站上, 只要提供超级链接, 就能将其他网站的连接放在自己的网站上。

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约束条件

互联网运行的技术平台是用户界面设计的重要约束性条件, 这些条件可以反映到界面设计准则上, 下面主要针对互联网用户界面设计的相关约束条件展开分析。

2.1 屏幕可用空间

不同用户在浏览网站时所用的显示器, 其分辨率、尺寸都是不同的, 网页设计人员应结合不同显示器的情况来设计网页尺寸, 这样才能保证用户的正常使用。如果网页不能在显示器上完全显示出来, 那么用户将利用移动浏览器上方和边缘的滚动条来完成网页内容的观看。这不仅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面临很多不便, 同时一旦用户忽略了滚动条, 可能会使用户不能完全看到网页上的重点内容, 因而导致可用性问题的出现。

2.2 浏览器的不一致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浏览器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因为产品开发周期以及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同浏览器在功能支持上存在一定的差别。某个浏览器的版本可能在其他浏览器中不能正常显示, 通常情况下同种浏览器的功能都是向下兼容的, 因此, 在较低版本支持下的网页在较高版本网页中可以正常运行, 但是相反的条件下就不能正常运行。不同流量器之间的差异就显得更大, 特别是在一些复杂功能支持上, 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

2.3 网络速度

网页显示速度过慢, 用户可能会面临可用性的问题, 网页中使用最多的元素是文字和图像, 其中, 文字对网页大小的影响是非常小的, 一个正常大小的图像相当于很多页的文字, 因此, 在网页设计时, 对图像大小进行控制显得非常关键。

3 产品设计下人机交互应用分析

3.1 手机的交互设计

手机键盘在设计上主要利用了人机交互设计的理念, 利用设计界面用户可以随便输入自己想要联系的人, 并与其展开对话交流。还可以利用界面设计编辑短信, 用户与联系人之间实现文字上的交流。近年来设计界面操作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与iava系统相比, 现在广泛使用的ios系统和安卓系统的优势非常明显, 例如可以实现触屏操作。随着交互设计越来越完善, 现在用户可以在手机操作界面上轻松的进行软件操作, 人机交互得到了很好的实现。现在以电子书阅读为例来说, 在其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增强用户在阅读上的真实感, 在页面设计中应用了实体书页面的形式, 为读者带来一种真实的感受, 在阅读的同时还能对颜色、亮度等方面进行调节, 只要用户用手指轻触屏幕, 就能将其调整到用户想要的颜色和亮度, 大大增加了电子书阅读的舒适感。

3.2 平板电脑的交互设计

与手机相比平板电脑的交互设计优势更加明显, 从屏幕上来看, 平板电脑要比手机大很多, 不管是听音乐、看电影, 还是工作、学习, 都可以体现出巨大的实用性特点。例如, ipd平板电脑存储空间非常大, 可以存储很多书籍、音乐、电影等, 充分满足了用户在休闲和学习上的需要。从设计方面来看, ipd采用触控式按键转盘, 采用流动形式的菜单, 并具有自定义的功能。交互设计界面的优化性能非常明显, 同时在操作上还具有非常明显的便捷性特点, 用户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电机界面, 这样就可以实现对ipd的操作, 可见人机交互设计完全符合了用户的日常行为与习惯。

4 结语

人机交互设计是系统发展的一个阶段, 在人机交互设计过程中, 还要对很多问题进行分析, 例如人机交互设计怎样能设计出最优化的系统, 来满足用户在舒适性、方便性等方面的需求。总之, 在产品创新及技术革新的前提下, 人机交互设计也会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样才能使其与市场需求相契合。所以人机交互设计的优化不仅可以有效增强用户的满足感, 同时还是科技创新的一种主体, 这还需要设计师进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叶, 陈琳, 董启标.基于Phone Gap的跨平台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 :100-107.

[2]周毅, 张衍.以信息构建与信息交互为定位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以美国i School联盟院校为样本的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 (6) :67-82.

上一篇:常超声诊断临床意义下一篇:风险税务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