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学习

2024-09-18

交互式学习(精选12篇)

交互式学习 篇1

1 交互式学习模式的概况和特点

交互式学习模式是美国的教育家Brown首先提出来的, 它是为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进行自我监控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文章的作者、新知识和旧知识、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的交互, 因此叫作交互式学习模式。交互式学习模式是利用学生、师生间的互动作为中枢纽带, 将学生、教师还有教材这些课堂教学的要素做出互动和交流, 这样可以完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提高。

交互式学习模式有很多特点:首先, 交互式学习重视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 准确的使用阅读的技巧, 通过了解并最终掌握阅读的新知识, 不是单纯的为了阅读去应付英语考试而已。其次, 使用交互式学习模式, 可以合理的利用教材相关的内容。现在的大学英语在阅读的量上非常大, 文章的篇幅超出了一般阅读的要求很多, 有很多的内容是学生不用掌握的知识。交互式学习模式是可以让学生依照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获得自己需要的、有用的相关信息。再次, 它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科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大学英语阅读会和很多的专业相互关联, 准确的使用交互式学习模式可以强化不一样的学科知识的有效贯通, 将学生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最后, 它可以有效地激发起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在的英语阅读内容在专业性上比以前的英语阅读要提高很多, 交互式学习模式可以考虑到学生之间具体的知识储备差异, 它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安排阅读的时间和内容, 这样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2 交互式学习模式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目的

交互式学习模式是要求学生在英语阅读时, 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 边思考边阅读, 这样才可以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备, 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 这样的阅读是主动的阅读, 也是有效果的阅读。它会加强学生的互相交流, 通过相互的交流可以提高他们的领悟能力。很多的调查研究也表明, 阅读兴趣决定了阅读效果, 教师需要做的是积极引导学生阅读, 要愉快的阅读, 不要枯燥阅读。

3 重视日常的知识积累

英语阅读的交互式学习模式是内容、语言还有结构的有效融合, 这也要求学生在日常需要强化结构、内容的累积, 经过知识的日常累积, 才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交互式的阅读。质量高的阅读要求学生需要掌握这个文章主要大意的基础, 不可以过分的关注对部分词句的掌握和理解。因此, 建立阅读的结构对阅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立结构可以让学生在非常高的水平上理解文章的主体和思想, 提升阅读的质量。需要注意的是, 在进行交互式的阅读过程中, 对文章出现的知识背景的掌握也是特别重要的, 所以学生需要加强对其他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完成好跨学科知识积累的任务, 不断开阔自己的知识容量, 为下一步英语的阅读准备好必备的背景资料。

合理掌握文章体裁的结构对阅读质量的提高也有着关键作用, 学生应该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结构模式,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果。英语阅读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 因此广大高校的英语教师需要加强学生文化背景的介绍。

4 将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

对比一些喜欢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 使用交互式学习模式的教师在任务的繁重程度上要重得多, 因为他们不但需要介绍很多的背景知识, 激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阅读, 还要回答学生的一些疑问和问题, 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教师应该把阅读文章的设计成为交互式的模式放在重点的位置上, 这也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很深的英语功底, 还需要有非常强的设计能力。现阶段交互式的学习模式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英语专业的发展, 可以真正胜任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 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发展。

英语教师应该有深厚的英语专业知识。要想提高交互式学习模式的效果, 要求英语教师除了要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外, 还要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 持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 才可以上好英语阅读课。英语教师一定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强化自学的能力。除了掌握中国和西方现阶段的阅读教学一些发展的动态方面, 还要有接受新鲜教学观念的心态, 总结别人的成功经验, 准确使用交互式的学习模式。

5 有效使用交互式学习模式的相关策略

美国教育家罗宾逊设计了一个阅读方法。依照交互式学习模式的相关特点, 作者设计了一个大学英语阅读的交互式学习模式。一共有三个步骤:

首先是浏览阶段。对于交互式阅读的学习模式, 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前, 要准备一些有用的背景知识, 学生应该在很短的时间获得和这篇文章有关的信息。

其次是问题阶段。这个问题与阅读文章后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不同的, 这个问题是学生依照阅读指出的问题, 英语教师必须要在最大限度上激励学生提出一些差异化的相关问题。这样提出问题, 不但可以活跃英语课堂的气氛, 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氛围, 还可以很好地激发出学生进行阅读的渴望。

最后是阅读的阶段。通过前面的准备以后, 下面需要做的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阅读的实践。因为通过前面的步骤, 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所以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和阅读进行交流的部分。在这个部分中, 如何改变以前教师是词汇的解释者和信息的提供者的角色, 发展成以学生为主的阅读学习的模式, 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学生发挥阅读主观能动性。英语教师同时还需要教学生合理的阅读能力技巧与相关阅读的策略。阅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第一是略读。这样的策略要求学生要学会掌握这篇文章主要的信息, 忽视文章一些不必要的次要信息,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阅读全文, 准确快速地掌握文章的重要思想和中心大意, 对这篇文章有总的印象和概念。略读的技巧是注意力必须要高度的集中, 阅读的速度一定要很快, 不能耽误时间, 重点需要浏览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段落, 其中也包括正文中的第一句话, 目光要快速的扫描跳跃, 碰到一些不懂的词句可以马上进行忽略, 要抓住主要的关键词和主题句。第二是查读。就是有针对性地在这篇文章里查询到有用的、特定的信息。在进行完上面的略读以后, 学生需要带着问题从文章里查找出相关的信息和答案。一旦找到答案, 阅读就可以停止了。弄清了文章的信号词, 理解句意的关系, 准确的掌握信号词可以大力提升阅读的效果。在进行阅读时, 首先思考篇章句意, 然后重点分析标题还有副标题来预测和判断文章主题。在阅读的过程中, 思考和文章中心相关的文章结构有助于对文章做出准确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黄纪针.交互式阅读模式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平原大学学报, 2006, (04) :185.

交互式学习 篇2

学习虽然很短暂,但收获颇多。通过对电子白板技术的深入了解和掌握,让我对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不过,电子白板永远只是手段,作为老师只有不断探索,恰当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刚听说“电子白板”时,只是觉得它很新奇,因为电子白板只要凭借一支简单易用的电子感应笔,就实现了电脑鼠标的所有功能;刚尝试使用电子白板时,也只是觉得它的“即写即画”功能很方便,不仅解决了黑板板书的局限性问题,还能随意的擦除和恢复,这是传统的黑板无法做到的。

初次接触电子白板,对电子白板的认识也就是这些,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它的功用。直到后来有机会去外面听课,着实被白板的真面目震撼了一回。总期待着能有机会学习电子白板的交互技术,领略白板的真面目。这次,苏州教师培训网组织在线培训,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期待能学习到有用的交互技术。

从登陆到在线学习,由起先的亦步亦趋,到后来的熟练运用,在不断地学习中,我感受到了电子白板的真正魅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互动平台,为课堂互动、师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技术基础。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完成呈现、展示、交流、互动、合作等活动,从而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电子白板也可以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电子白板的应用,让课堂教学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1.通过培训,我掌握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以及以这两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营造了一种学习的氛围。没有大而空的理论阐述。师生平等,使我更易于理解与接受。使我认识到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将自己的课设计好和上好,并且很大程度的弥补了我的计算机知识的缺陷。

2、通过培训使我收获最大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再教学生再学,老师不教学生不学的过程。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改变,而未来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常规,使要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要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勇于提出问题,主动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

3.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

4.当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再加上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技术,学生的负担就会有所减轻,学习的兴趣也会真正萌发。

5、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功能的充分应用教师不仅可以熟练使用交互白板的各种功能,而且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将白板所带有的交互能力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中,并能够将已有资源和自主设计的白板资源整合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了。此时,教师已很少需要技术支持,更多的支持将来自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教学设计上。进入这一层次后,课堂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使用了良好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成为制定教学策略时主要考虑的内容。此时交互白板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记录和保存、鼓励学生参与交互白板的资源建设。这个也是我们将继续研究发展的方向。

交互式学习 篇3

关键词:信息化;交互式;公共美术;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106-03

中职学校信息化环境课堂教学,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创新了教学方法。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简称“宝安职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国山水画意境赏析课堂教学,探索构建了信息化“交互式”艺术鉴赏自主学习模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开展自主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收到了实效。

一、“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的内涵

教育学者认为,所谓“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和教师的引导下,设置交互式学习环境,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和完成具体教学目标的学习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教学设计的教学法。

“交互式”学习环境,是学生以网络技术平台为支撑,主要在课堂之外进行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内化知识的互动场所;它以“任务驱动为干线、教师设计为引导、学生活动为主体”的基本特征贯穿于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真正的自主学习环境。任务驱动,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任务活动创建教学情境,在强烈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运用资源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知识并逐步生成目标能力。这里要防止概念误区,学生自主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自学,不是脱离教师的、完全的、绝对的独立学习。

中职学校公共艺术中国山水画意境欣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层次性和实用性都适合使用“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课堂具有“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的特点。

二、信息化是“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的条件

学校信息化学习平台提供了贴近各学科教学需求的技术支持。这个平台由在线学习、师生通道、教务管理等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互相联系、彼此配合,构成完整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公共艺术的课堂教学,依托该平台营造了良好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在线学习部分,包括了课程标准、课程简介、课件菜单、微课视频、名师导学、仿真实训、BBS交流等内容,按教学需要进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课程的需求,该校在此部分设立了公共艺术学科访问通道,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艺术资讯、作品真图、经典赏析、当代评论、本土艺术等,充分展示网络优质艺术教学资源。师生通道部分,学生可随时在任务菜单中点击下载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并上传作业。教务管理部分,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学分管理、教学评比等。在线学习与师生交流,均可通过手机4G网络点击进入学习平台,操作十分便利。

三、精心备课是“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的前提

课本是课程的根本,教学设计则是“导演的分镜头脚本”。面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教师的备课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把握核心内容

课程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创设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调控教学活动等具有重要意义,它确定了课时的分配和应采取的教学策略。中国山水画意境欣赏课程,备课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关键词是感知(观看和区分)、鉴赏(构图与技法、意境的联想与想象)、表述(描述欣赏感受)。

(二)组织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的素材、资源应视教学实际需要提前进行组织和梳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整合,包括电子图、音、flash和实景视频等资源的收集,以及课件导航制作、相关网站资源的链接、现场实验实训软件系统的准备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应根据时代发展和教学实际不断充实和更新,才能保持资源库的生命力。

(三)设计教学流程

教师根据教学目要求,对各教学环节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要考虑到在教学中使用哪些信息化手段、在不同教学环节选用哪些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何时插入提问和测试等教与学活动,这些须全盘统筹、烂熟于心。在山水画意境赏析的备课中,首先,利用网络平台从前置学习任务开始,设置一系列知识点问题,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从而得到清晰的学习目标、方法和知识;其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合作协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再次,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四、公共美术“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

该校公共艺术课程构建和尝试“交互式”艺术鉴赏自主学习模式,是学习列车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行过程,包括“敷设学习导轨,激发动力引擎;任务驱动运行,目标深化层次;反思习得成果,评价再注动力”等三个内容环节。

(一)敷设学习导轨,激发动力引擎

学生学习动机是艺术鉴赏学习中的可控因素之一,也是学习动力的引擎。教师应当是个优秀司机,善于随时启动兴趣引擎,激发学生的表层动机(引发学习兴趣)和深层动机(增加理论和实践能力)。教师在山水画意境赏析课前通过网站平台留置任务,即是点燃引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入轨。

课前留置任务,是教师基于教学内容的一个设计,以引导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预先感知、初步理解和自我建构。它以授课对象已有知识为基础,是对新知识作探究的首要学习活动环节。授课前,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向各学习小组分配任务,要求每一位学生点击观看教室制作的中国山水画微课教学视频,提前解决“感受山水画意境”这一教学重点,然后要求各小组结合网络资源分别完成荆浩《匡庐图》、马远《踏歌图》、王维《雪溪图》和倪瓒《虞山林壑图》的欣赏文稿并于课前网上反馈。各组组长接收任务后,组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学校网络平台查找相关学习资源。从各小组反馈情况来看,基本都能从画家的生平入手,分析画面构图、基本技法、作品意图进行陈述,按时完成了前置任务。教师对各组任务完成的情况和所表现的团队精神也及时通过留言评价作了肯定点评,激发了学生动脑、动笔、动手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同时又因势利导为进入新课作了良好的引领和铺垫。

(二)任务驱动运行,目标深化层次

促进学生吸纳、使用自主学习策略,是实现教师指导作用的根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照课件设计,围绕课程教学目的提出系列任务。这些任务并非单一形式的重复,而是分主题的层次推进,从而引导学生借助信息化工具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效解决“描述山水画意境”这一教学难点。该校山水画意境赏析信息化课堂,围绕课程“意境赏析”的关键词,组织进行了“感知意境”“比较意境”和“生命意境”等三场主题递进、层次情境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课堂引入、让学生从山水画“感知意境”,组织了“艺术品展厅”课堂情境活动。这场活动是前置学习任务的继续和延伸。通过电子白板大屏幕营造艺术品展厅现场和氛围,然后分别以远、中、近景和特写镜头推出前置学习任务中的几幅山水画高清图,由各小组推选一位学生扮演“展厅讲解员”,教师和其他学生充当展厅观众。讲解员们充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向大家宣讲了所属小组对山水画作品的欣赏过程。这场情境活动,使学生厘清了感知艺术品意境的基本思路,训练了学生在公众活动表达的思维和胆量。

首场任务结束,教师围绕“意境”再提问题:当前艺术品市场鱼龙混杂、良莠难分,赝品和真迹在意境的形、神之间如何区别?课堂自然进入“比较意境”分主题的“鉴宝现场”情境活动。活动由甲、乙两学生扮演持画人,其余学生是鉴宝专家团队成员;持画人分别展示网络资料马远《踏歌行》的真、贋品,点名请求“专家”通过赏析去辨别真伪。被点名“专家”先根据已有理论知识和课前学习成果描述了马远原创画作的运笔、用墨、设色所营造的意境;同时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艺术作品资源库中调取出马远的其他画作观察鉴赏。通过电子白板点击画面进行放大、缩小,对绘画元素反复比对后,结论认定乙生所持属贋品,理由是在定格的特写画面里,点苔和皴法杂乱无章,溪水波纹雷同、缺乏神韵;而马远另一幅《寒江独钓图》勾勒的水纹,却非常传神、意境凸显。有比较才有鉴别,“专家”结论得到一致认同。“比较意境”活动,借助信息化手段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一步对山水画意境构成深化了理解。

第三场教学任务设计是“生命意境”。教师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荧屏赏析《富春山居图》高清图长卷后提出问题:假如将此作品用flash制成动态图,你认为这幅画哪些地方可以动态表现?学生回答:人走、云飘、鸟飞、水流、雨落、树摇、舟行、鸭浮等都是生命迹象,都可以用Flash动画表示。这时,教师即时播放《富春山居图》的flash动画,学生回答所说之处都被实景泛活,画面绚丽生动,音配画古筝婉转,使学生耳目一新、赞叹不绝于耳。学生在教师启发下作出如下归纳:动态生命,可以由多姿多彩的静态画面来表现;意境,是艺术品的生命,艺术品的价值在于有无意境;信息化可以创造出生命驿动的艺术品;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更加深化了意境。

上述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环环相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往深层次推进,学生始终能保持高昂的兴趣和热情,自主快乐地实现教学目的。

(三)反思习得成果,评价再注动力

反思和评价,是“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的重要环节。反思是归纳总结。活动结束,学生围绕各任务过程系统地梳理了教学习得:一是获得了知识。理解了意境的概念,感受山水画技法是意境构成的载体,并了解营造意境的方法;通过flash动画辅助配合,现代科技作用于山水画,深化了作品意境。二是生成了能力。在自主学习中培养了赏析山水画构图、运笔、用墨、设色的基本能力;在课堂活动中,生成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实现操作的实践能力。三是实现了情感目标。“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构建了新型师生关系,促进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密切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沟通的人际关系;通过艺术鉴赏,丰富了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提高了美术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

评价对自主学习活动具有反馈与调控、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仍以反思的三维目标为主、以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元形式进行活动评价:通过山水画意境鉴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反应如何;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是否达标;对美术的体验与感受、意境的感知和理解、审美情趣的形成的过程怎样以及掌握信息化知识、实际技能操作水平有无提高等。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课堂呈现“减负增效、快乐激增”的新变化。

五、结语

当前,信息化环境对“网络一代”的学生认知产生着重大影响,学习需求和方法也从过去的单一性转变为多样性。自主学习是学生、教师、学习活动与材料等多因素的动态协调过程;中职公共美术“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以任务驱动为起点,以网络学习平台、微课、课件导航及手机和电脑等信息化工具等重要教学手段支撑,师生共同参与和合作、反思和评价,完成教学目的;这种模式体现了师生教学伙伴新型关系,教师不但帮助学生创设最佳自主学习微环境,而且以平等身份参与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宝安职校公共艺术课程山水画意境鉴赏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环境下探索构建并尝试“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经师生努力,取得了较好的实绩。

参考文献:

[1]韩清林.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5,(5):55-59.

[2]徐韵.新媒体时代艺术教育的策略创新[J].南京大学学报,2011,(5):107-112.

[3]陈晓艳.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创新[J].江苏高教,2010,(4):70-71.

[4]王珠珠.迎接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J].未来教育家,2014,(2):9.

交互式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 篇4

1 交互式网络学习环境

简单的说,交互式网络学习环境是具有交互性的网络学习环境。交互式网络学习环境是利用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实现远程教学中人际交互和内容交互的网络学习平台,这些交互可以是实时的同步交互也可以是非实时的异步交互。这种环境不仅能传授知识,并且应能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让学习者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2 交互式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交互类型

2.1 从交互功能角度分类

2.1.1 人际交互

人际交互又称社会交互,是发生在教师与学习者或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常见的活动包括在线提问、答疑、咨询等。人际交互,给学习者提供了便利地获得同伴和教育者激励性支持的机会,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判断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互补,可拓宽思路、深化认识、广泛开发智力与非智力资源,产生更大的学习效绩。

2.1.2 内容交互

内容交互又称教学交互,是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流,主要围绕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处理和加工(浏览、查询、注解、分析)。随着网络技术,尤其是网络语言的进步,内容交互在网络交互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2.2 从交互是否同步角度分类

2.2.1 同步交互

同步交互增加了交互场景的真实感和交互信息的时效性,随着宽带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工具的出现,同步交互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阔。但从网络教学的实际考察,由于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很难整齐划一,网络教师实行不间断的在线服务也不现实,所以同步交互受到一定的制约。

2.2.2 异步交互

异步交互正好弥补了同步交互的不足,从学习的效率考察,异步交互使学习者能够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不必“守株待兔”。而且,为意义建构,学习者必然要从多种途径获得信息,不同的途径有不同的时间要求,同时,异步交互,学习者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别人的观点并整理、组织自己的观点,可以引起较深层次的讨论。

3 交互式网络学习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内容交互

目前很多的网络学习环境所采用的交互方式大多为导航交互,导航式交互虽然操作简单,可是这种交互使学习者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忽略了如何调动学习者去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忽略了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很少有人认真考虑如何引导学习者思考,如何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发展。

3.2 忽略教学性

目前大多数网络学习环境都有用来实现师生互动的交互。交互方式主要有BBS、聊天室、E-mail、Blog等,它们为学习者进行远程学习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本文通过对100多个以不同的交互式网络学习环境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一个普遍存在于交互式网络学习环境的问题——缺乏教学性,在交互式网络学习环境中与学习相关的言论或帖子的比例很少。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网络学习环境若忽略了教学性,也就失去了教学价值。

4 交互式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思路

为了解决交互式网络学习环境中存在的缺乏内容交互和忽略教学性这两个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设计交互式网络学习环境的新思路。

4.1 增强内容的交互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加强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式为了引导学习者自己去思考,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起学习者的学习欲望,让学习者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为了实现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良好交互,笔者提出以下的设计思路。

4.1.1 基于问题的内容导航策略

基于问题的内容导航策略是网络课程内容设计的新思路,它为网络课程设计开辟了一条简单、易行的道路。基于问题的内容导航策略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问题的设计、导航制作、问题的链接四个步骤。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4.1.2 创设情境动画,增加趣味性

现有开放的网络课程大都死板呆滞,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和吸引力。为了增加网络课程的趣味性,笔者提出了在交互式网络学习环境中创设情境动画的设计思路。在学习内容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动画效果可以给单调的学习内容增加可读性,使乏味的课程内容更加生动。例如,教育学中有一个用来讲解强化理论的试验叫做斯金纳箱,设计该知识时便可加入一些简单的动画,让学生可以更生动形象的感受到试验的原理及意义,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己动手做实验,真正理解强化理论。

4.1.3 给予积极评价

当学习者完成某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时,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并且要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评价可以来源于网络程序,也可以来源于教师。网络程序提供的评价,是基于问题的内容交互策略的延续,而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表现给于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

4.2 加强学习社区教学性

网络学习社区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学习环境,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基于个人网站、BBS论坛、博客等多种形式的社区都已发展成熟、稳定,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在于学习社区缺乏教学性。学习社区缺少教学性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问题,为了增强学习社区的教学性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设计思路:

4.2.1 控制不同身份登陆者的权限

网络学习社区是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平台,有的需要注册才能够浏览和回复,有的可任意浏览需要注册后才可回帖,还有的任何身份都可以阅读和回复,这大大方便了网络学习的进行,同时由于这种很大程度上开放也导致了学习社区中讨论的内容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社区的教学性。

4.2.2 制定等级制度

在学习社区中制定等级制度,即不同等级的登陆者拥有不同等级的权利,登记越高权利越大,把社区的管理与网络游戏中的等级制度结合起来,例如QQ升级制度是以在线时间长短来衡量的,而学习社区中的升级制度可以以在线学习的次数、成绩、发帖内容的教学性等方面来衡量。

4.2.3 邀请专家坐客,监督教学

为了提高学习社区的教学性和权威性,社区管理员还要定期邀请某学科的专家或者有影响力的学者到社区中坐客,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为社区的建设指引方向、给学习者布置学习任务、检查学习者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等。

5 结束语

交互式网络学习环境已成为当前网络信息时代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今后的设计中,我们要充分研究目前交互式网络学习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改进方法,不断完善和更新,使学习者能够通过该环境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为了发挥网络交互的功能,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本文在对网络学习环境进行文献研究和网络调查的基础上对交互式网络学环境下了定义,指出了网络学习环境缺乏内容交互和网络学社区忽视教学性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利用基于问题的内容导航策略、创设情境动画和给予积极评价来解决网络学习环境缺乏内容交互这一问题,利用控制不同身份登陆者的权限、制定等级制度和邀请专家坐客来解决网络学社区忽视教学性的问题,以期为网络环境设计者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交互,学习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魏向君.网络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2]李爽,陈丽,郑勤华.基于网上教学的案例研究-对网络交互质量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1(7).

交互式学习 篇5

莲花寺小学张娥

2012年11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汉中经济开发区教育办新媒体应用”活动,此次活动主要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观摩及应用的培训会。全区中小学的部分年轻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下午第一、二节课我们分别观摩了汉师附小王红老师执教的《30、我是什么》和朱学荜老师执教的《找质数》的现场授课,他们在教学中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有效使用电子白板,凸显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汉师附小李校长结合观摩课给我们讲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多媒体、传统黑板的区别,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类别以及在赛教中应注意的问题......李校长的讲解让我认识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和传统黑板相比较,不但保留了板书功能,更加突出了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控制,可以随时处理各种教学材料,为下次应用和课后复习提供了方便。在课堂上,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更好的辅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活动最后与会老师与李校长进行提问与互动交流,王红老师向我们当堂展示了制作课件的基本方法,使老师们在现代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中的困惑等得到较好的启发,此次活动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也让我受益匪浅。

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自己和汉师附小的老师差距太大,尤其在电子白板的使用上,他们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使用,而我们到现在才开始接触,甚至在认识和使用上还是一个盲点。作为一线教师,我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先进潮流。不过,我也认识到:电子白板永远只是手段,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恰当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交互式学习 篇6

关键词:知识服务 协作学习与研究 交互式服务空间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065-05

1 知识服务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1.1 发展环境的革命性变化带来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社会功能与发展模式的巨大变化

正如大家越来越体会到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集成化,信息服务的泛在化、智能化,这都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e-Society、e-Science、e-Learning甚至U-Society、U-Learning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学习、工作、娱乐越来越趋向一体化,很难有纯粹的学习、纯粹的娱乐,创造的激情和对创造的享受使人们对工作的看法也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工作、学习、娱乐三者之界已经很难有明晰的界限。

针对这种社会事务和人们行为普遍一体化趋势,作为人类知识资产保藏中心和传播中心的图书馆必须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传统的以图书馆资源和空间为中心的设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围绕需求,重塑图书馆服务内涵,重构服务模式,打造新型知识服务环境和能力。

未来的图书馆不再仅是一个图书文献收藏与借阅的场所,而成为以用户为中心,人性化、整合程度高,服务深化、融入教学和科研的新型的知识获取、传播和创新中心。图书馆将成为学习交流、学术研讨、科学传播、知识体验、休闲阅读、协作知识建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学习、研究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

1.2 社会需求的革命性变化带来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职能定位和资源配置模式的变化

在传统的观念中,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和要求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首先,未来信息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将呈现出多样性、适时性、针对性、经济性、可近性、易用性等特征,对知识服务系统的需求呈现友好化、方便化、个性化、系统化、智能化和实时性等特点。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习和知识复杂性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正如一些学习科学研究者所指出的,学习的真正目标不仅仅是改进认识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身份的建构,即通过学习支持学习者实现自己作为现代科学社会中一个合格成员身份的形成或完善,支持学习者发展其潜力与创造性,不断提升其适应变化的能力。当我们将学习的目标定位于上述目的时,学习就不再单单是一个知识传输的认知过程,而是一个身份形成的文化过程和能力的提升过程。这种学习包含了多重意义[1]:既有个人认知的改变(个人层面),又有合作建构的知识的产生(人际层面),同时还包含了学习者共同体支持的文化的共享和身份的生产(共同体层面)。这种学习目标的变化,也应当成为我们当前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我们应该将学习研究环境和活动——包括获得基本技能、知识和概念理解的机会——加以组织,使其不只是孤立的智力活动,而是为学习者发展明确的身份做出贡献[2]。

第三,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学习是实践当中的意义协商。学习的资源不仅仅存在于科学文献与信息资料中,而且还存在于那些让人们理解并利用该文献与信息资料的实践当中,以及存在于知道如何利用该文献和信息资料的实践者身上。因此,学习不仅仅与从实践中提取的知识有关,同样与知识的意义所在的境脉有关,更与学习者作为该境脉中的实践者有关[3]。也就是说,通过促成学习者之间充分的互动与交流,鼓励他们的协作学习和协作知识建构,会维持一种最高效的学习效果。

第四,根据学习科学的最新原理,学习与研究环境的设计不仅仅在于为学习与研究者构建一个促进其知识建构、情境认知、概念转换和对知识深度理解的支持体系,同时也在于为学习与研究者提供观察、反思学习与研究活动的条件系统。学习与研究环境的创建应当有利于学习与研究者学会利用他人的认知能力和人工制品(例如各种工具、模型系统、支持平台)所承载的人类智慧,来有效地拓展自己的认知能力或者优化自己的认知途径。学习与研究环境设计者的任务就是为学习与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协助,提供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工具以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支撑学习与研究者的知识探索和知识建构活动。

第五,未来的新型学习与研究环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强调以用户(学习与研究者)为中心,最充分地关注用户的主观体验和知识的自我生成过程,强调如何帮助用户积极地探索复杂的主题或领域,鼓励用户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积极地像领域专家一样思考问题,建构自己的理解,并通过相关的学术研讨、交流等社会性协商过程证明各种见解的合理性。

总之,对未来新型学习与研究空间的职能定位,尤其是人们的目标仅仅是聚焦于用户认知的改变,更是合作建构知识、文化的共享和身份的生产,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决定了我们改造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的资源(包括空间资源)配置模式、新型学习与研究环境的构建、机制的思维逻辑。

2 新型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服务空间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其主要内容

2.1 总体目标

基于以上关于发展环境与所面临的需求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未来新型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服务空间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充分适应知识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突破传统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模式的局限,以支持新型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为目标,通过功能再造、模式再造和流程再造,重塑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的服务内涵与方式,综合集成多种资源与服务,建立和完善新型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服务机制,有效地支撑e-Science环境下的新型科学研究和e-Learning环境下的新型学习需求,打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全方位支持的知识服务能力与机制。

nlc202309032217

2.2 主要内容

2.2.1服务体系建设

(1)基于物理空间的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服务体系建设。根据认知学原理,人类认知不是局限于个体思考者中的事情,而是一个分布式贯穿于识知者(knower)、识知(knowing)发生的环境以及学习者参与活动的过程[4]。换言之,学习、识知与相关情境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学习科学的研究也已经从以往“关注学习者个体内部静态结构的认知研究”转变到“关注动态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与人工制品及他人之间互动轨迹的研究”[5]。学习不仅仅是听讲、阅读,而更多的是思考、争论、假设、协商、论证或证伪,是信息组织应用并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人们在学习模式上也逐步打破了传统的那种“知识告知—复述”(knowledge retelling)的学习模式,重视构建“在设计中学习”(learning-by-design),通过协作构建知识活动,共同学习和创造知识。因此,构建适应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和知识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物理空间将是图书馆等一切知识服务机构资源,尤其是空间资源和设施设备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向,目的是支持团队学习、社会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建构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使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真正成为社会公众进行终身自我教育、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重要场所。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①动态柔性集成学习与研究服务空间建设。适应日益复杂多样的用户需求,需要构建真正以读者、用户为中心,充分适应用户体验的新型学习与研究服务空间。未来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的空间、设备应该可以动态、灵活、随意地组合,以形成适合用户特定目的的应用。形成的空间能够保证相对的私密性,方便用户学习、讨论甚至争论、研究。还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条件,充分支持公众的娱乐性学习(如融汇了科学知识的电子游戏等)、探索性学习(如虚拟现实、仿真模拟实验等)。在这样的学习与研究空间中,用户可以“为所欲为”而又互不干扰。在总的空间布局上,可以按照声浪分区管理,分为讨论区和静音区。同时,通过空间资源的灵活配置和人性化设计,使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真正成为群体文化聚会、交友的场所,实现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的服务完全复合式、交互式、多功能性和全面自助化。

②以展会服务和群众文化聚会为内容的免费公共科学文化空间建设。要将图书馆等机构建设成为所在城市或区域内最重要的免费公共科学文化空间,支持举办科学文化讲座、文化聚会、文化社交、专题培训、读者座谈会;支持开展科技成果展示、产品展览、企业展览,成为一个科技展示中心和宣传中心,推动技术情报、产品情报和市场情报的交流等,并提供信息、知识及其关联资源的支持。也就是说,未来的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将成为一个知识互动中心、文化展示中心,充分支持社会公众在自由、平等、民主基础上的科学文化共享和参与。

③用户知识体验中心建设。要积极提倡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的主观体验和用户知识的自我生成过程。关注如何为用户提供学习与研究的支撑,充分支持用户的自主知识体验,而不仅仅是将知识简单地传递给用户。尤其要使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地明确其学习目标,衍生出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内容,学什么、学习将如何发生、用什么方法、使用哪些工具和资源、如何评价学习效果等都由学习者自己来确定[6]。

可以在目前信息共享空间(IC)、学习共享空间(LC)建设的基础上,增添功能,创新设计,建立支持用户知识享受和科技集成体验的环境,提供知识检索、专家咨询、协作学习、协作知识构建、信息素质培养、休闲阅读、上网冲浪、知识计算、知识分析、可视化转换与呈现等支持,逐步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的新型知识体验中心。

④个性化的集成研究空间建设。知识的产生不是人脑独立的活动结果,而是人参与到一定的社会结构中的行动结果。正如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的,人的内部心理结构不可能从其外部的行为及其发生的社会情境中分离出来,人的社会结构和心理结构是相互贯穿和渗透的。因此,新型集成研究空间的设计必须充分支持和鼓励用户的交互、协作以及知识和资源的共享运用。

可以在目前已经实验成功的集成研讨厅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功能设计,构建新型集成化个性化研究空间,支持多源资源、多类型工具的灵活调用集成,支持交互式协作研究和协作知识建构。同时也提供个人研究所需的、资源与服务高度集成的个性化空间。

(2)基于网络的虚拟新型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服务空间建设。主要是基于网络,构建支持不受时空限制地开展新型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活动的服务环境。具体包括:

①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平台建设。充分利用Web2.0技术,构建新型的协作学习平台,支持协作学习共同体(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munity,CLC)的运行,支持其成员通过协作建构性的互动过程体验共同体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努力创造一种“共在的”(co-present)协作学习研讨环境。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整合多种资源与服务,鼓励用户参与、协作学习,支持灵活定制的支撑平台,覆盖特定领域教育所需的多载体、多类型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学位论文和素质教育资源,全面支持个人和群体的学习与知识创造。

②“无时无处不在”(anytime,anywhere)的“普适学习”环境建设。加强对移动用户信息需求的支持,支持广大用户利用没有利用的时间片断(如等公交车的时候)去学习一般性的话题或接收适于他们学习需要的特定信息。建设基于网络的学习研究虚拟社区,广泛搜集、动态集成和关联揭示多源的信息资源;进一步完善网络参考咨询系统,支持对移动用户的咨询和问题解答,支持网络语音电话服务方式;强化对用户的开放互动交流,利用博客等社交网络软件与用户进行双向开放互动沟通,集信息检索、分析、发现、管理、咨询及交流互动于一体。

③泛在集成的数字化知识环境建设。不仅提供知识资源查询使用的便利,还提供丰富的专业工具,尤其是知识组织与开发利用工具、知识深度挖掘与分析工具。支持基本的信息查询、数据组织、资源组织;支持用户的知识发现与知识分析,支持领域知识的动态监测,支持基于规则的趋势分析、问题与方案分析;支持用户的知识协同创造;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管理和知识资源的长期保存;支持符合知识社会发展要求的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

nlc202309032217

④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交流集成支撑平台建设。平台在功能上要支持实现个性化可视化知识发现,集成化计算化情报研究,融汇化交互式知识传播,可持续集成化知识管理。支持知识协作构建;支持构建知识分析开放联合实验室;支持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的知识服务向实验室、教学现场、研讨会现场、知识社区、其他公共或专业服务平台的延伸和嵌入,使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真正成为动态组织集成和转化各类科技资源、知识资源的开放平台。

2.2.2服务机制建设

(1)基于一定物理空间的新型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服务空间运行管理机制。必须合理地解决如何保证顺利地实现相应范围内的资源与服务的集成调度,尤其是物理空间、设施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基于相应物理空间的新型交互式学习与研究环境;设计新型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物理空间长期稳定运行的管理机制,包括资源保障、人员组织、技术保障、经费保障、服务组织保障等。

(2)基于网络的新型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虚拟服务空间运行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网络应用技术,合理地解决如何保证顺利地实现相应资源与服务的集成调度,尤其是跨地域、跨系统、跨机构资源与服务的集成组织和关联整合,快速地构建起基于网络的新型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服务空间,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泛在服务。必须在全面把握目前及未来技术发展态势、资源赋存状况和深度研究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地设计新型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虚拟服务空间长期稳定运行的管理与服务机制。

3 实现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服务空间建设的措施

3.1 发展理念的创新

首先,必须打破目前图书馆等传统知识服务机构各自建设、各自发展的格局,以提升整体的知识资源保障能力和咨询服务能力为中心目标,重塑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资源与服务能力的共建共享。

其次,必须打破图书馆等传统的知识服务机构以静态资源为中心设计空间布局和服务的作法,围绕应用、围绕用户需求与体验、围绕其社会功能与服务重塑服务内涵与形式。

再次,要盘活资源,使得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的空间、设施设备等资源也能够动态组合,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集成,形成紧紧围绕用户需求与体验组织资源、使用资源的工作机制。

此外,要树立协同发展的理念,改变过去那种图书馆完全独立支撑知识服务的运行格局,将图书馆服务融入用户综合服务体系,成为围绕用户行为整体服务的一部分,加强图书馆知识服务与其他服务力量(如网络服务、计算服务、文化服务、科学传播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创业支持服务、决策咨询服务等)的高度集成、协同,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共同维护和不断改进用户的发展环境。

3.2 发展模式的创新

要从基于图书馆、围绕图书馆建设资源、配置资源、开发资源、利用资源的模式转变到基于用户需求、围绕用户体验、深入用户环境、嵌入用户创新过程的发展模式。要突破传统图书馆发展模式,走出图书馆大楼,进入实验室、研究室、野外台站,在用户现场建设知识服务能力。

要建立图书馆知识服务与其他相关服务协同、融合发展的模式,各自做好围绕用户行为与需求的、自己专长的特色服务,为用户的发展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支持。例如,在公共科学文化空间建设与运行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与地方文化服务机构、科学文化传播机构、地方文化娱乐机构、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等的合作与协同,资源共享、能力共享、责任共担;在新型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虚拟服务空间建设过程中尤其要加强与网络技术开发机构、计算技术研发机构等的合作与协同,共同围绕新型需求和功能设计开展技术研发与应用部署;在用户知识体验中心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与网络服务机构、计算服务机构、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创意辅导中心等合作,共同策划、设计和组织资源;等等。

3.3 发展流程的创新

在过去,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往往是根据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去建设资源,并围绕资源完成相应的功能布局,根据功能布局向用户宣传我们的服务项目。规划、设计者的目光首先是盯着拥有什么样的馆舍,能买来什么样的图书资料,对用户和用户的需求关注不够。

合理的流程应该是首先关注我们面对的用户群体是什么?他们的需求及变化规律是怎样的?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图书馆应该建设什么样的业务结构和功能布局来响应他们的需求?需要构建什么样的资源结构和服务能力来支撑图书馆的功能发挥和满足用户需求?用户需求成为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发展的出发点,用户需求的满足成为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发展的落脚点。也就是说,不再是由对信息源(文献)的研究、开发、组织出发,而是由对用户需求的调查、研究出发,根据用户需求去开发、组织资源,设计服务。

3.4 业务结构与资源配置机制的创新

在过去,图书馆的业务结构与资源配置是围绕如何建设好图书馆和管理好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的书刊资料而设计和规划的。这种业务结构和资源配置机制是本末倒置的作法,完成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原则。合理的作法应该是围绕如何做好服务、如何最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来设计和规划图书馆的业务结构并进行相应的资源配置。业务结构和资源配置机制都应该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动态可调配性,体现适变性,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有条不紊地转换,体现对服务效率与效果的支持。应该应用服务经济学、功能经济学的原理指导图书馆业务结构与资源配置机制的设计,因为用户最关心的、也是最后发挥效能的是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

3.5 评估机制的创新

评估作为一种绩效考核和发展效果检验的手段,往往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对于一个组织的业务发展有着极强的诱导意义。因此,为了促使图书馆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流程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就有必要及时将对新型知识服务能力与效果的考察作为图书馆自身以及图书馆内部部门、团队、岗位和个人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根据考评的结果对相应的部门、团队、岗位或个人做出奖励或处罚。这种刚性的压力和诱导在图书馆功能与服务转型建设初期尤其显得必要和重要。

nlc202309032217

服务为本、用户第一。对于图书馆发展业绩的考核将不再是考察构建了多大规模的库存、多么复杂的业务结构和工作环节,而是考察是否建立起了能够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及时满足用户需求的知识服务能力,包括知识资源的发现能力、知识评估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转换能力、知识传播能力、知识安全保护能力、知识应用辅助能力等。也就是说用户的满意度成为对图书馆服务及工作绩效的最终评价指标。

要预先设计确定科学合理的效能评价标准与体系。未来的新型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环境要建立合理的境脉(即将学习内容置于有意义的境脉),能够有效地提升用户控制和操纵知识信息的能力,能够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知识信息(如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情境、为了不同的目的和从不同的视角重温内容),鼓励用户运用问题解决技能(如培养模式识别技能、呈现表征问题的不同方式)超越给定的信息,并能对其中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进行科学的评估。

3.6组织文化的创新

图书馆组织文化包括图书馆价值体系、信念、制度、规范等。文化会影响馆员行为,因此,要顺利实现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功能再造和服务转型,必须要形成有利于推进持续创新的文化氛围。要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加强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模式的创新、发展流程的创新和服务能力的再造是图书馆这样的机构获得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促使员工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图书馆服务的传统甚至经典模式,不断探索和试验新的知识服务模式,不断探索建立图书馆新型的知识服务文化。要鼓励员工敢于直面快速变化的现实,积极主动地强化适变的能力、建立适变的机制,最终成为改革创新的设计者和领导者。

4 结语

新型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服务空间建设是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适应人们学习行为、研究行为变化的必然选择。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并支持着人们的一切行为能力与方式朝着事先无法预测的方向发展,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必须建立起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与机制,使得其功能与服务朝着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泛在、智能、可灵活组配、可定制的方向发展,以便充分支持用户的群组化学习、研究型学习、协作建构性学习和开放型研究。

参考文献:

[1]Rogoff B. Observing sociocultural activity on three planes:Participatory appropriation,guided participation,and apprenticeship[A].Wertsch,P. del Rio,& A. Alvarez(Eds.). Sociocultural studies of min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39-164.

[2]乔纳森.郑太年,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1.

[3]高文等. 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8-96.

[4]Barab, S. , Squire, K. Design-based research:Putting a stake in the ground[J]. The Journal of Learning Sciences,2004,13(1):1-14.

[5]Barab,S. & Kirshner. 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Rethinking methodology in the learning sciences[J].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01,10(1&2):5-15.

[6]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0.

作者简介:吴新年(1968-),男,博士,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研究员,研究方向: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李玲(1987-),女,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情报学理论与方法。

交互式学习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篇7

一、转变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交互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 互相作用, 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所以, 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去思考, 去发现, 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在群体中激发出个体的学习潜能。这样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 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为学生意志、情感和认知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切实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和新异见解, 这样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交互探究的能力。

如在讲《社会公共生活必须有共同的准则》这一目题时, 首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 上课时, 从每个组中分别找出一个几何图画得比较好的三名同学, 到黑板上分别划出三个大小不等的圆和正方形 (不用任何工具) , 然后又随便找了三个学生, 要求必须用直角三角板和圆规, 在前三个同学划过的基础上再划一遍。学生们一看, 图形有了变化, 这时趁机启发学生:这是为什么?随后让学生快速分组展开探究和讨论,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 讨论得非常热烈, 特别是平日不爱发言的几个学生也在讨论着、争执着, 全班交流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有好多同学说:这说明了“无规矩不成方圆”。接着问:谁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说的是什么道理?学生们都在激烈地争辩着……随后又接着问:这里的规矩指的是什么?学生们又争先说:指的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共同准则。再问:社会公共生活如果没有共同的准则会是什么景象?学生们都激烈地争辩着, 全班都动起来了, 这个说“社会公共生活的共同准则具有规范性”, 那个说“也具有约束力”, 还有的说“我们平日骑自行车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不闯红灯”, 也有的说“我们外出乘车、船、飞机时, 一定要遵守制度, 听从指挥, 维护好交通安全”, 等等, 课堂气氛活跃极了, 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互相交流, 互相促进, 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在激烈的争辩中掌握了所学知识,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从而达到了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

二、创设交互环境, 激活学生的交互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给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激活学生交互参与意识, 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 自觉主动地学习, 这就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交互环境, 来激活学生的交互参与意识。如在讲《子女与父母的义务和权利》时, 就关于应怎样孝敬父母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 当时给学生创设的交互环境是:首先开了一个主题班会《悠悠寸草心》, 让学生们联想到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 找一个同学吟诵了这首唐诗......然后又找同学进行了一个配乐的诗朗诵《父母的爱》, 接下来又让学生们看了一个小品《母子之间》。两个学生表演得非常逼真, 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颇多, 既有很多的触动, 也有好多的后悔。后来又补充“小记者采访”。在采访中, 同学们都表示要将孝心献给父母。那么, 应如何将孝心献给父母呢?今后的生活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师生畅所欲言, 各自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最后师生达成一个共识, 那就是:要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理解父母, 和父母共享欢乐、共担忧愁, 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真正让父母开心、欢心, 不要为我们操心、烦心。最后让大家歌唱一曲《一封家书》结束本课。这节课可以说是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三、挖掘潜能, 鼓励学生人人参与

在讲《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一框时, 笔者首先出示了一个案例, 然后提出一些问题, 如:你知道案例中王某的哪些行为是违纪?哪些行为是违法?哪些行为是犯罪?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没有相同点和不同点?二者之间有没有联系?它从中能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迅速展开了交互活动, 人人投入到了小组的讨论中, 你一言我一语, 发言积极踊跃, 兴趣盎然,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人人都要求发言, 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 同学们不仅分清了“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的界限, 而且也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并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讨论、探索, 生生都能参与互动, 解决了很多的问题, 同学们对“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又有了新的理解, 在讨论中, 争辩非常激烈, 人人都在组里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了学习。另外, 各组又都选了代表发言, 本来是一节内容复杂、知识繁多的课, 让学生这么一讨论、交流、解答, 学生都学得比较轻松, 教师也省了很多“劲”, 并且也培养了学生动眼、动口、动脑的能力, 还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 从而还培养了学生的交互式学习能力。正像人们所说的“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从这一课堂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 创造力、想象力是丰富的。

再如, 在讲《珍惜爱护我们的生命》一部分时, 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让学生展开讨论, 比如:放学的路上, 一个开车的陌生人让你上车, 送你一路;忽然闻到煤气味, 发现厨房中的煤气没关好;晚上骑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 看见红灯亮了怎么办等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进行讨论时, 谈了好多看法。这样可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 不断开阔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展开想象, 这既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 现在关键是教师能不能善于挖掘, 善于调动, 敢于放手的问题。所以, 我们要想方设法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 激发出学生的交互参与的意识。实践证明, 只要敢于创新, 敢于探索, 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师生之间互相尊重, 互相学习, 交互式学习就会在思想品德课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交互式学习 篇8

MUD是90年代中期开始在Internet上流行起来的多用户异步通讯系统, MUD英文全名是Multiple User Dimension, 它是一种虚拟的“多用户空间”。MOO (Multiple dimension ObjectOriented) 是由MUD发展起来的, 是一种面向对象的MUD, 它通过对各种MOO对象构成的和数据库的共享来向用户提供虚拟社会环境。每一个客户通过自己客户机程序进入MOO。MOO提供实时的在线通信, 它引入房屋空间隐喻的概念, 一个“房间”有一个议论主题, 使得在实际地理位置上处于分离状态的用户能够在一个共同概念空间中进行交互和协作。MOO是面向对象的MUD, 它是MUD的一种也是MUD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因此MUD/MOO经常连用。

2. MUD/MOO的特性

MUD/MOO作为一种基于Internet和文本表现的虚拟现实技术, 能够提供一个实时交换思想、共享信息、合作学习与合作创作的空间, 相比较而言, 它具有如下的特征:

2.1 工具性

从教育信息化的角度讲, MUD/MOO可以被看做一个很好的CMC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工具, 利用它不仅能够进行实时的交流, 也能进行异步的通信。与现行的交流工具E-mail相比, MUD交流更具空间性和个性性, 适合于远距离之间的密切交互, 同时MUD/MOO的匿名特性给用户以更自由的发言权。

2.2 启发性

MUD/MOO是以ASCII字符为主的文本和ASCII字符组成的简单图形来表现的, 屏幕上只有文本, 而没有浮华的图形与声音, 这个虚拟世界是借助于用户的想象存在于用户的脑海中, 而不存在屏幕上, 屏幕上只有提示用户想象的文本。在MUD世界中的一切活动, 都是通过键盘输入的方式进行的, 很少提供感官信息, 启发用户全心的投入思考。

2.3 竞争性

MUD发端于游戏领域时以经验值的高低来确定用户的等级, 有时还根据用户等级的高低来限制用户的可享用资源或者特权, MUD在想其它领域的扩展时一般保留了这一设置, 在教育性MUD中, 这一点更具有吸引力, 如果合理的运用, 不仅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还能起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积极作用。

2.4 构建性

MUD/MOO的构建性可谓以上特性的整合特性, MUD的众多优点特性使它具备了多人互动、文字虚拟实境、使用隐喻等迷人的属性。另外一点, MUD允许用户自由扩张, 具体的说MUD给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展示和发挥自己的框架, 这个框架不是系统具体定的、不可更改的, 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构建、充实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因而越来越多的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 把它作为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在教育领域则更多的把它作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一点是它目前在教育应用中最重要也是最有魅力的方面, 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

3. MUD/MOO与学习环境创设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国内外追求信息化教育热潮中占有越来越多的地位, 人们发现MUD/MOO与建构主义结合得非常巧妙:建构主义非常强调以“学”为中心和“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环境是构建主义学习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 而学习环境恰又是MUD/MOO在教育中的最大优势, 因而学习环境无疑成了教育与MUD/MOO的结合点。

学习环境的重要性是在建构主义思想在教育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在以“学”为主的教学中不断得到肯定的基础上才提出来得, 学习环境往往被定义为用以促进和支持学习活动的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所具有的特性为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而MUD/MOO这种特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能够提供学习环境所要求的基本要素、实现人与机器的交流, 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效地创建学习情景、支持合作、促进交流、促进知识表达和应用,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更好的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创设的需求。两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1 创设情境

MUD/MOO是一种基于文本的虚拟现实, 在这一虚拟现实中, 人们可以到处走动, 可以拓展、改造所处的环境和控制、操纵环境中的对象。许多MUD/MOO所反映的时真实世界中的某些环境, 如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等, 有些则是想象中的世界, 如体现中世纪的世界或幻想未来的世界。在MUD/MOO虚拟世界中, 情境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通过文字对某一情境的描述相当于提供了这里的说明材料。

MUD/MOO主要依靠文本表示情境并不是出于技术上的限制, 文本虚拟现实技术特别适合于某些领域的学习, 它能很好的培养学习者的写作、语言等文学素养, 此外, 用文字陈述情境给学习者以广阔的思想空间, 这如同课本和电影、电视相比一样, MUD环境与其它视频、图形类环境相比亦有它的优越性, 只是受众和目的不同而已。

3.2 促进交流

MUD能把地理上相距遥远但有共通兴趣的人聚合在一起, 在MUD/MOO虚拟空间环境中, 用户彼此互动和沟通, 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这个共同的空间更重要的则是一系列可以共享的活动。先前MUD游戏中的合作活动往往表现为结对围攻怪物以获取经验值, 然后根据等级的高低分得经验值, 后来在台湾的著名MUD (东方故事II) 中, 将游戏规则改为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经验值而非围攻结束后再分经验值, 从而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在教育性流, 即可“钓胜于鱼”、“寓学于鱼”、“寓学于乐”、又可受到:“事半功倍”、“各有所得”的效果。

此外, 对于负有针对性、争论性的问题, 在MUD世界中会吸引特定的人群进行较深入探讨, 而且畅所欲言, 这对于问题的求解和创造性思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3 支持建构

MUD/MOO同样支持建构。MUD/MOO是虚拟的世界, “虚拟”一词在当代信息化教育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虚拟学校”、“虚拟实验室”、“虚拟教室”、“虚拟图书馆”等等, 虽然MUD/MOO同样是一个虚拟的环境, 但是却与一般的环境有本质的不同。一般的虚拟环境是一个用户无法更改的环境, 用户所作的只有漫游于体会, MUD/MOO提供的是一个虚拟的框架, 用户可以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创建对自己有意义的对象与空间, 其建立与重组的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原则, 为学习者的建构性学习和创造性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

通过对MUD/MOO在学习环境创设中的作用分析, 结合学习环境的“四要素”——认识工具、学习资源、学习情境、学习策略, 笔者提出了以MUD/MOO支持和创设学习环境的模型, 以期得到关注。

4. 展望

MUD/MOO在教育中的应用已很快突破仅仅作为一种交流平台, 无论是远距离教学、桌上会议、或是内部沟通工具, 都开始有人利用MUD作为化解, 远程教学、虚拟会议、电子图书馆等几个方向代表了当前MUD教育性应用的潮流。当前, MUD/MOO在技术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许多MOO已经用MOO空间整合桌上会议、或者内部沟通工具, 都开始有人利用MUD作为环境, 远程教学、虚拟会议、电子图书馆等一个方向代表了当前MUD教育性应用的潮流。当前, MUD/MOO在技术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许多MOO已经用MOO空间整合WWW, 包括Gopher clients, 可以让使用者直接浏览Gopher而不需要跳出文字的世界, 两者结合可以同时发挥MOO多人互动合作及WWW超文本的特质, 成为合作超媒体系统Web MOO, 称之为WOO, 它给现钱的MUD/MOO带来了很大的变革, 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和易得的学习资源, 使MUD/MOO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相信会对教育产生深远的不绯的影响。

摘要:MUD凭借其允许多优点, 很快突破了仅应用于游戏的局限并越来越多的向非娱乐性正当应用延伸。本文从MUD/MOO的概念入手, 提出MUD/MOO学习环境创设模型并对MUD/MOO的教育应用了展望。

关键词:MUD/MOO,学习环境创设,展望

参考文献

[1]MUD/MOO多用户空间的教育应用及前景分析.刘明祥、朱书强.电化教育研究.2002.04

[2]教育MUD/MOO——独具魅力的网络化学习环境.瞿、顾清红.电化教育研究.2000.01

交互式学习 篇9

写作是英语教学四大基本技能 (听、说、读、写) 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 “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人人网社交网站作为继E-mail, BBS, MSN, Blog等之后的在线网络交流平台, 其广泛应用为EFL写作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该文整合了网络平台与英语写作教学, 尝试构建以人人网社交网络为平台的交互式EFL学习模式, 激发学习者写作的内在动机, 培养其写作兴趣,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最终目的。

2 研究概念框架

1)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的概念最早是前苏联心理学家L.S.Vygotsky提出的。Vygotsky (1978) 认为, 最近发展区指的是一种特定的距离——即从儿童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 到能在成人指导下或通过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潜在水平之间的距离。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习的关键在于个体之间 (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 互动的质量, 通过这些交流与互动个体形成了对世界的个性化认知 (William&Burden, 2003) 。Vygotsky强调, 学习是一种以社会为媒介的活动, 个体可以通过他人 (教师、同伴等) 的协助完成其原先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需要注意的是, 与能力较强的他人合作学习可以引发学习者内在心理发展机制, 从而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较高层次的发展区域 (谭清, 2009) 。因此, 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认知发展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结合学习者自身特点, 鼓励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 并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

2) 合作学习理论

自上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学者首先提出以来, 合作学习理论就一直受到教育界关注并成为主流教学原理与策略。Slavin (1995) 指出,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策略, 它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学习新知识。所有的成员都是指定任务的积极参与者, 教师则根据学习小组的整体表现, 以小组为单位奖励成绩突出的小组。根据合作学习理论, 班级被划分为若干个混合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由五至六名成员组成, 通过组员与组员、教师与小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来共同完成制定的学习任务。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 成员之间不同的思考能够被接受、肯定和鼓励, 不同的需求也能得以满足。Cooper&Holzman (1998) 认为, 写作是一种社会性活动而非独立的个体活动, 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认知过程, 而从本质上更多的是一种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因此, 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应突出强调其互动的特点。研究证明, 合作学习小组在二语写作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质量,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习者对写作的态度。Bruffee (1999) 指出, 通过把小组成员各自的资源集中起来, 群策群力, 学习小组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完成原先个体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获取知识的理论。根据该理论,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从自然、社会、人类活动、文化等各个方面建构对世界的认知。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可以基于其已有知识, 通过与他人 (教师或其他能力较强者) 的互动来创造或构建新的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 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努力合作, 共同重构认知体系的过程。与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不同, 教师并非机械地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知识, 而是以向导和合作探索者的身份来鼓励学生去思考、发现和质疑,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角。长期以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直作为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 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则为该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其在现代EFL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3 人人网社交平台在EFL写作教学中的技术优势

人人网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在线社交网络服务平台。与QQ、博客、BBS等在线交流平台相比, 人人网在EFL写作教学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首先, 作为一种社交性网站, 人人网信息量极为丰富。人人网从其前身校内网继承了规模庞大的学生用户群体, 众多学生通过发布日志、转载等方式在个人空间和兴趣组里分享各种学习和复习资料。这使得学习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站上的学习资源, 丰富的素材也为EFL写作教学提供了资源基础。第二, 人人网集合了博客、BBS、QQ等众多软件的功能。网站“小组”、“好友群”等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多人在线交流平台, 而“人人桌面”则给了用户与其好友单独沟通的机会。用户既可以通过“人人桌面”与好友在线即时互动, 也可以通过“日志”、“站内信”、“兴趣组”与他人进行非即时沟通。其交流方式的多样性为交互式EFL写作教学提供了便利。

4 模式设计

1) 前期准备

学生登入人人网页面, 选择身份并根据要求填写相应的注册信息, 注册个人账号并相互加为好友。教师在确定所有学生注册之后, 在网站上设立一个开放性的英语写作兴趣组, 把学生加为好友并邀请他们加入兴趣组。教师为该小组组长, 同时也可以选择一至二名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兴趣组管理员, 协助教师组织和管理在线英语写作教学活动。此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个人学习能力, 把全体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将不同层次英语水平的学生混合编组, 使每个组员均可以取长补短, 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需要注意的是, 每组成员不宜过多, 以4至5人为宜。

2) 写作准备

教师将写作任务发布在人人网的兴趣组上, 明确写作目的与要求。写作集合了理解、组织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过程, 行文构思则成为了整个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事实证明, 头脑风暴 (Brainstorming) 是有效构思的重要方式。教师可将相关背景材料上传至兴趣组, 或者在任务文本后添加超链接,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供学生写作时参考。

学生也可以使用“人人桌面”或“站内信”等工具分享各自的观点, 讨论文章的框架并拟定写作提纲。这样, 充足的写作资料和开放式的讨论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使他们在写作中能够有话可说, 从而避免了文章内容的陈旧单调, 空洞无物。同时, 组员选择和学习写作资料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3) 初稿与个人修改

在构思完成之后, 学生根据已拟定的提纲, 整合教师提供和个人收集的素材进行写作。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 学生梳理写作思路, 完善思想观点并润色文章的词句。完成写作后即进入了个人修改阶段。学生既可以通过Microsoft Word软件对文章进行标点、语法和拼写检查, 也可以在遣词造句方面进一步润色, 甚至可以调整整体框架结构和修正文章的论点。确定修改完成后, 学生将各自的作品以帖子的形式提交至人人网的兴趣组上。

4) 同伴互评

同伴互评是过程写作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在所有作品均上传至兴趣组后, 学生即可登入小组, 浏览并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和提出修改建议。与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不同, 学生在同伴互评环节中将扮演积极的角色。人人网社交网站则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多方位互动的平台。学生既可以通过跟帖的方式实现多人互动, 对同一篇文章给出不同的评价和修改建议, 也可以利用“站内信”、“悄悄话”、“人人桌面”等功能模块与作者本人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所有的思考与建议都将被接纳和鼓励。大到文章的论点和整体框架, 小到某一词句的拼写和语法错误, 学生均可以畅所欲言, 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同伴之间对作品的相互评阅, 学习者既能够意识和修正本人文章中的错误与不足, 又可以取长补短, 在阅读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其闪光点, 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并在讨论学习中习得隐性知识。同时, 小组内每位成员既是作者又是读者, 不同身份的转换促使学生换位思考, 从读者的角度去考察整篇文章。在完成相互评阅之后, 学生根据其他同学的反馈重新修改文章并将修正后的作品提交至人人网兴趣组板块上。

5) 教师反馈

尽管同伴反馈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教师书面反馈依然在二语写作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王颖, 2007) 。在本环节中, 教师对学生经过同伴互评修改后重新提交的作文从文章内容、组织结构和语言形式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同时, 教师也应积极肯定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 从而增强学习者对英语写作的信心,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如下图:

经过这样一个教师评价与修改意见反馈的过程, 原先同伴互评环节中惯用语、搭配和整体框架结构等不易察觉的深层次问题得以发现和纠正, 教师也能在评阅过程中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指导。研究发现, 教师反馈越具体、详细, 学生修改的效果就越好 (王颖, 2007) 。学生通过同伴互评和教师反馈对自己作品进行两次修改, 强化了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这对其写作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好处。

6) 最终成果

学生根据教师反馈的修改意见对其作文进行再次修正。完成后将终稿上传至人人网兴趣组页面上并以日志的形式发表在各自的个人主页。教师在学生作品中择优选择数篇文章作为范文, 加为精华帖或上载至兴趣组“文件共享”板块永久保存, 供小组内成员下载、欣赏和借鉴。

5 结束语

良好的写作训练模式对EFL写作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EFL写作教学应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帮助其树立对英语写作的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基于人人网在线社交平台的EFL写作教学模式因其网络化、交互性、自主性等特性, 能更好地构建多方位网络互动学习模式, 延伸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英语写作兴趣, 促进自主学习并提高对写作的自信心, 让学习者合作学习,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人人网兴趣组同伴在线互动和教师反馈, 学生在讨论和修改习作中积极参与, 习得了隐性知识, 这对增强学习者通过英语进行书面交流的信心和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非常有好处。

参考文献

[1]Bruffee K A.Collaborative Learning:Higher Education,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Authority of Knowledge[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2]Cooper M M, Holzman M.Writing as Social Action[M].Portsmouth:Boynton/Cook Press, 1989.

[3]Slavin R E.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M].2nd ed.Boston:Allyn&Bacon, 1995.

[4]Vogotsky L 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ecesse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5]William M, Burden R 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Foreign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6]谭清.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课堂行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9.

交互式学习 篇10

目前, 各类教学手段如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 讨论式, 在应用的过程中均突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忽视课程计划在该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要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首先应让学生明白 “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应在课程计划中得以体现, 课程计划的制订及修订必须参照传统系统性教学内容与实际临床应用中的真实情况, 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人才培养计划”的技能型康复技术人才。

在教学中引入交互式学习模式, 为科学、合理、高效的课程计划制订提供可能。课程计划不仅是教学大纲或内容的陈述, 更是在教学计划中教师意图和实现意图方式的体现。在螺旋上升式的课程计划中, 整个课程过程和不同难度水平都在不断回访主题 (开设课程的原因及期望达到的目的) , 新的学习内容与已学知识是相关联的, 学生能力随着每次对主题的回访逐渐提高。整个专业课程计划分为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核心课程是选修课程的基础, 选修课程是核心课程的延伸。选修课程提供核心课程以外的医学专业知识, 使学生有机会实践核心课程所学的东西。如果说核心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选修课程是让学生实践自己的兴趣。

《药理学基础》为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24学时, 授课时间短, 每届招生人数虽然较少 (60~90人) , 但灵活机动。对于教学手段方面的各类改革措施, 能在短期内见效;对改革措施的评价, 只要及时进行, 可以更客观地反映改革效果, 即“周期短, 见效快”。至今已向三届专业学生授课。药理学本身为一门医学与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适合交互式学习模式的开展。经过三届学生的传统授课模式实践 (以教师“灌输式”教学为主, 学生被动学习, 缺少主动性) , 我们要对最初课程计划中的主题进行回访, 验证“新旧”知识的关联度, 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 故在《药理学基础》这门选修课程中引入交互式学习模式, 以期实现课程计划的螺旋式上升。

交互式学习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并不是权威发布者, 也不是纯粹的“旁观者”, 而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者和成果的检验者参与其中。实施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程特点, 联系核心课程所学知识, 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知识获取渠道开展自主性学习。同时, 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及水平, 鼓励学生采用“同伴互助式学习”方式 (拥有相似社会背景、本身不是专业教师的人群之间通过互相传授以帮助他人及自己更好学习的一种方式) , 或者组建学习型组织 (能熟练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 善于修正自身行为, 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的组织) 开展学习[1]。在交互式学习模式中, 应建立起“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资源”、“学生与教学资源”、 “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式学习关系。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并提供指导;学生可通过各种途径与教师不断交流, 提出疑问, 汇报学习心得等;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 不断完善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材等, 为学生提供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学习内容;学生一方面从各种教材和教学资源中获取海量知识, 另一方面通过对海量知识的筛选, 找到与课程主题相关的不同内容;学生之间对课程学习内容共同探讨, 增进友谊, 共同进步[2]。总之, 交互式学习模式的开展, 能够为教师和学生取得“双赢”局面。

二、交互式学习模式在《药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具体实施和评价方案

1.教师与医院康复科医生 (第三方) 的“交互式学习”。教师与医院康复科医生合作, 共同开发“《药理学基础》课程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临床实践中知识表现力调查表”。通过对康复科医生调查问卷和数据统计分析, 以期明确:1医院康复科常用药物目录;2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常见疾病 (尤其是继发于某些疾病造成肢体活动受限, 而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 ;3医院康复科对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药物方面的知识要求程度;4医院康复科医生对于康复科以外的疾病用药要求;5医院康复科医生对于目前在其处实习学生的总体评价 (尤其是对药物知识的掌握水平) 。 教师在明确以上问题后, 对《药理学基础》课程计划进行调整:1完善教材, 尽量选择能涵盖医院康复科用药目录的教材, 必要时进行教材内容补充;2调整教学大纲, 尽量涵盖康复科门诊及住院常见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各类药物, 依据发生频率确定各系统药物的教学要求高低 (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3确立学生自主学习范围, 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主题突出, 并且医院康复科医生对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药物知识方面的水平有所了解。

2.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用递进的“交互式学习模式”, 逐步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自主学习为辅。以作业的形式, 在确定学习范围的前提下, 要求学生组建学习型组织, 通过各种途径 (网络、书籍等) 获取较全面的药物相关知识, 并以PPT、电子小报等形式做汇报, 同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分。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讲授为辅。《药理学基础》教学内容依据大纲分解成若干主题, 通过上述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事后给予评价。3在进行前两个过程中, 要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果、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符合度等方面进行调查评价。4根据第三步骤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教师要对课程计划进行调整, 试图尝试多种教学手段, 以提高教学效率。

3.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式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通过学生之间的学习型组织的相互切磋, 可以获得:1较全面的药理学相关知识, 每位学生往往会负责某个主题资料的收集, 通过“交叉互补”, 可扩展知识面;2通过PPT、电子小报的制作及主题汇报, 提高学生人际交流能力和知识表现力;3提高团队意识, 增进同学间的友谊;4在进行以上环节中, 要对学生学习的相关方面进行调查评价。评价是课程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 可测量教学效度, 识别课程计划的不足[3]。对交互式学习模式的评价, 应顾全“交互”双方, 考虑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故在评价中增加第三方, 如医院康复科一线临床医生、医院临床药学科室的药师等。

学生方面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评价目的是为了改进完善, 因为形成性评价是培养学生表现力的强有力工具。学生方面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 (可看作是一种技能) 、对学习团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教学资源的评价等。教师方面的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评价的目的在于做出判断, 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学习团队的评价及对教学资源 (尤其是教学内容) 的评价等。第三方评价须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包括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 (与本课程相关) 、对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符合度的评价等。如果以往表现的反馈信息能够改变工作、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即为学习过程。通过评价, 教师能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材等进一步完善, 学生也能重新审视课程特点, 及时调整学习方向。

其实, 这建立起“教师与第三方”、“学生与第三方”的交互式学习关系。本课程教学实践中, 教师共同开发的“交互式学习模式在《药理学基础》课程应用评价表”, 分为教师用表和学生用表。教师用表侧重考评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用表侧重考评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学习模式和教师角色的认知程度, 对“交互式学习模式”的双方进行合理评价。

三、反思与小结

课程计划的规划和评价项目的确立, 最终是希望学生能够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作为选修课程, 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 尤其期待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知, 并为后续核心课程的顺利进行贡献一份力量。交互式学习模式的应用与评价,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的客观性, 最大程度地发挥选修课程的价值, 为培养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添砖加瓦。

摘要:通过分析课程计划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及课程计划须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而相应地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阐述交互式学习模式在课程教学, 尤其是选修课程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本文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药理学基础》选修课程为例, 展现交互式学习模式具体实践和评价方案的设计, 探讨交互式学习模式对本课程计划制订和修订的作用。

关键词:交互式学习,课程计划,药理学基础,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Topping K J, Ehly S W.Peer assisted learning:a framework for consultation.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2001, 12 (2) :113-132.

[2]杜雪娇.基于交互式学习的教学方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4 (31) :77-80.

即时交互课堂学习方式实验浅探 篇11

在全面推动学校课程整体建设的同时,学校有幸成为“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实验研究”的项目校,开展了“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云学习方式的研究”,期望能够建构“技术—终端一资源—平台一网络”五位一体的全新数宁化环境。借助技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信息素养;借助技术为学生提供有趣且强有力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借助技术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控制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益。

一、实施举措与成效

实验研究成功的前提主要在于干部、教师观念的转变。因此,引导十部、教师在当前教育要求高、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的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研究中去,是摆在项目研究面前的首要任务。

1.统一思想,达成变革共识

引导教师感悟时代变化,激活变革动力。从社会上的小事入手,体会大数据时代不仅正在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学生入学前接触现代媒体的调研情况(如表1所示),让教师感悟到新技术“用与不用都在那里”,它已经完全融入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学生文化底蕴、视野、思维、情感处于多元化时,带来的就是对生动有趣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呼唤,因此,技术进入课堂,改变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2.基于问题。开展有效培训

一是组织教师进行微课例研究,引导大家从信息的角度认识,并确信我们的常态课堂学习中的确存在着单项信息流、固定信息流、信息质量不高及无效信息等实质问题,唤醒教师自主变革的意识。

二是了解移动终端在课堂学习中的独特优势如:操作简单,触控灵活,所见即所得;可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听说读写集于一身,具有拍照、录音录像、及时统计、分析和测评等多种功能。

在此基础上,学校聘请技术人员进校,实施分层培训。同时,及时引进专家,为教师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帮助教师拓宽思路,提高技能,去除畏难情绪,逐渐形成乐于创新的意识。

3.聚焦课堂,探究可行策略

我们带领教师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就“不可替代性、最大化、低耗高效”展开微观研究。

一是实现即时评价,提高反馈实效。移动终端有较强的交互学习与统计功能,可以实现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即时互动学习,并提高反馈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使教师更及时、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达到“随学随清”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生在平板电脑上直接做题并提交答案,立刻就知道是否答对了。教师借助云平台统计系统,即时看到每一个学生提交的答案及正确率,还能显示出哪一个学生出现了哪类错误以及全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此外,教师普遍运用拍照功能,将学生的作业、作品等学习成果即时推送到大屏幕,保证准确迅速,分享及时,省时高效。

二是实现自主选择探究,提高学习效益。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其学习进度和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整齐划一的学习经常使学生好的吃不饱,弱的吃不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针对这种差异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还是无法针对具体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差异教学。但是使用ipad以后就能轻松地解决上述问题,满足“下保底、上不封顶”的个性学习要求。

如在英语课上,教学中都会安排“英语课文跟读”环节,一般都会采用听课文录音的方式,即教师播放一句,学生跟读一句。这样容易导致学习力弱的学生听一遍会不了,优秀的学生听一遍都是多余的。新技术介入后,ipad就像是为学生配备了一位随时发声的教师,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句子或段落进行学习。潜能生针对不会的可以反复听,熟练的学生也可以跳过已经掌握的内容,直接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实验对比表明:在没使用ipad时,这个教学环节中往往只有25%-50%的学生能够熟读全文,使用ipad后,几乎100%的学生都可以熟读全文,而本来就优秀的学生可以达到应用自如的水平。学生和家长都非常认可这种学习方式。

三是突破教学难点,将思维引向深入。分声部合唱始终都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教材中的合唱歌谱都是各声部一起呈现的,最初学唱时会产生一些视觉干扰。教材的范唱音响没有分声部,都是合唱效果的。教师上课都是采用教完高声部,再教低声部的方式,等合唱时学生基本上已经忘了最初的音调,ipad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制成两个声部的电子歌谱,并配上各自声部的旋律音频。学生戴上耳机,通过左、右耳分别感受输出的两个声部旋律。其次,学生独立练习时,可以专注地唱好自己的声部,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另—个声部的声音通过耳机移位的方式逐渐接近自己,最终达到抗干扰完美演唱的效果。

四是拓宽学生视野,海量信息即时可得。运用ipad电子书的功能,教师可以把教学课件、课堂练习、课后检测、知识拓展等所有内容,通过图片、视频、音频和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课下温故知识,同时也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实现海量信息的快速获取。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papa软件应用到英语、语文学科中,学生依据每节课的学习主题,通过拍照、语音、文字等形式上传,就像我们平时使用的微信一样,在班级、家校之间可以实现师生、生生、家长的共同分享和评价。

五是共享教学资源,实现课堂与云平台无缝链接。将我们的教学课件、课堂视频、随堂作业等实时地共享到学校教育云平台上,便于教师、学生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实时或延时的教学活动。同时将教育云平台上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随需随拿地应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满足信息化教学的各项需求。

二、问题与思考

在研究中我们也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如:实验设备有限,不能在常态课堂上持续使用;目前的网络带宽比较慢,影响教学进程;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新技术的应用和设计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等。

但是,实践中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了现代技术在高效课堂中展现出的无穷魅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努力在“实现个体学习资源的即时可得、对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可视化、对生成资源的及时分析和研究”等方面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让技术发挥最大的作用和价值,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交互式学习 篇12

1 虚拟社区与交互式自主学习

虚拟社区是指一个社会的集合体, 它的发生来自于网络上有足够的人经过足够久的公开讨论加上充分的人类情感在网络空间里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4]。Hagel和Armstrong则认为虚拟社区分为4类:兴趣社区、关系社区、幻想社区和交易社区[5]。笔者认为虚拟社区是建立在网络空间的基础之上, 参与者之间能够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 并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认为人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过程就是观察他人行为的过程 (vicarious process) 、认知过程 (cognitive process) 和自我调节过程 (self-regulatory process) 的统一,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交互决定论, 即个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 强调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6]。Huttunen认为自主学习是某种学习行为, 学习者要单独负责学习的计划和监控以及评价。Zimmerman则直接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自主学习研究框架, 该框架主要有方法和时间、学习结果、环境、社会性等六点心理维度。笔者认为交互式自主学习主要包括交互和自主学习两个方面, 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于多媒体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环境, 教师与学习者或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进而达到知识接受方能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2 基于虚拟社区的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设计

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设计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虚拟学习社区与自主学习系统结合起来, 并且能够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产生较好的效果。根据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依赖关系, 将整个过程进行细化分解, 得出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设计过程, 如图1所示。

2.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基于虚拟社区的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设计的首个环节, 它主要研究在线交互式学习系统设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利用访谈法和学生征求意见, 进行需求分析, 对现有的条件进行评估。

2.2 虚拟学习社区构建

虚拟学习社区的体系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进行设置, 但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层, 即应用层、系统处理层和数据层[5]。构建好虚拟学习社区是进行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设计的关键。

2.3 教学设计

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设计要想获得较好的交互式自主学习体验效果, 就要做好教学设计。本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环境的设计、媒体素材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设计评价等。

2.4 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设计

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设计是基于虚拟社区的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设计的核心部分, 设计好该部分可及时的能为学习者进行交互式自主学习顺利的进行。

2.5 界面设计

学习者登录系统后, 便可进入学习系统的主页, 在该页面的左侧显示的导航部分, 右侧显示的是虚拟社区课程介绍和虚拟社区课程内容以及虚拟社区问题答疑、虚拟社区公告通知和虚拟社区使用帮助等常用信息。

2.6 测试更新

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设计完成后, 需要进行测试, 对于测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要及时更新, 以便于更好地为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服务。

2.7 评价与修改

在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设计中, 可随时对前面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的评价与修改。

2.8 试验使用

当测试完成后, 便可进入试验使用阶段, 在该阶段主要检测该系统是否稳定以及是否设计的合理等, 通过试验使用之后便可进行推广应用。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给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套新思路、新方法, 将虚拟社区和交互式自主学习相结合, 能有效的弥补传统自主学习的不足。通过设计并进行实际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是有效的、可行的, 同时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学习效果,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资源利用率。该研究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Lee F S L, Vogel D, Limayem M.Virtual community informatics: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 (C)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2002:2863-2872.

[2]Internet World Stats.Internet Usage Statistics-The BigPicture:World Internet Users and Population Stats[EB/OL]. (2012-06-30) .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htm.

[3]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3-01) .http://www.cnnic.com.cn/uploadfiles/pdf/2013/1/.pdf.

[4]Howard Rheingold.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Addison-Wesley, 1993.

[5]李志宏, 李敏霞, 何济乐.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6) 53-56.

上一篇:医院病理科的质量管理下一篇:高效节能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