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实践

2024-08-28

交互式实践(通用12篇)

交互式实践 篇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世纪,知识经济呼唤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先进的教育理念。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最后练的传统模式,把问题的提出、模型的建立、猜想的预见、假设的论证、结论的应用提升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深入开展学科素质教育,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我于2004年9月开始初中科学“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经过5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问题的提出

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二十世纪初,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方法主要通过直接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而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过程或方法。五十年代,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越来越明确了。美国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施瓦布、杜威等人的研究,影响了五十年代直到七十年代早期的课程教材。在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然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陈旧呆板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表现为:教师期望学生按照教案设想得出答案,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接得出预定答案。这种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不顾学生心理体验和心理感悟的呆板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应用“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正是基于顺应现代科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初中科学是一门起始课,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制法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旧的教材中,设计的实验都是验证性的,这只能说明某一结论是正确的,然而,得到这一结论的过程却往往被忽略。其实,学生得到任何结论、任何发现都是需要一个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充分体现主体地位。

二、“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的理论依据

“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学习新的知识时,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把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只有真正掌握所学内容之后才能形成可靠的知识结构。长期以来,多数教学理论都是以客观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客观主义认识论把知识看作是不依赖于人脑而存在的实体,认为在知识完全迁移到人的大脑内部、进入人内心活动世界时,人们就真正获得了知识。因此,以客观主义为基础的教学理论偏重于教的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因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侧重于学的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真实世界情境中,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否发挥作用,学习者能否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和高级合作者,负有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使命。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各不相通的,只有通过协商才能达到共识。教学评价也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认识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

1.“科学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是理查德·苏赫曼(RichardSuchman)通过观察、分析科学家的创造性探索活动概括而成的。它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如何对一种陌生的事物进行科学探究,加深认识,教会学生从事科学与研究的方法。

2.“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依据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班图拉的“交互决定理论”,将“传授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进行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启动阶段→联动阶段→能动阶段。

3. 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的重要内容。教师的责任是既要利用科学实验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引导学生去观察、感知、探究科学知识,又要通过探究性实验活动,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上述理念,我将优化组合成的“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作为研究课题。

三、“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的设计

“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在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研究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学习,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怎样加工信息,并对提出的假设如何推理论证,形成全新的课堂学习环境。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认为课题的展示要从学科本身出发,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与社会生活,以一定的情景作为铺垫,要能吸引学生,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要注意问题一定要难易适度,并能使学生明了所提出问题的指向性。

2. 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会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此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素材,就会出现师生互动的局面。

接着,在学生对课题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尽量在诱发性的问题情景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类推等不断产生假设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引导学生将原有的各种片断知识、素材,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考虑,从中发现必然的联系,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探究方案。

3. 动手实验,验证假设。

验证是学生确定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关键,是获得理论知识的基本保证。验证最好的方法是动手实验。学生要以实验中观察到的科学事实为依据来判断假设的科学性,当实验事实与假设不符时,学生可再进行讨论或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根源所在,指导学生重新进行假设、验证。

4. 讨论结果,获取知识。

在假设、验证的基础上学生必然能得到结论,使感性体验知识化,成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内在成分。因此,教师可对学生经过验证的假设进行加工,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结论,适时进行恰当的评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欢愉。

5. 知识应用,拓展思维。

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抽象化了的概念、原理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应用到新情景之中,用概念原理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对原有知识结构的完善,又是概念、原理的复现,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增强应用概念、原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案例

[案例1]课题:实验探究(趣味实验)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在烧杯A中装入约20ml蒸馏水,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向学生介绍是甲溶液),在烧杯B中装入约10ml液体(液体向学生介绍是乙溶液)。用一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过几分钟,看到小烧杯A中装的甲溶液变红色。提出问题,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2. 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填写在教师印发的探究报告上。然后,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假设、方案,并对各种假设、方案进行评议。

学生的假设很多,如:

(1) 甲溶液为酚酞溶液; (2) 乙溶液为浓氨水; (3) 乙溶液具有挥发性; (4) 甲溶液变红与乙溶液有关,等等。

3. 实验验证。

提出假设合理、方案科学的学生,派出代表进行验证演示。教师对学生实验时的错误操作作评点,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结论作评析。

4. 结果讨论。

通过实验验证后,学生获得结论有: (1) 甲为酚酞试液; (2) 乙为浓氨水; (3)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4) 氨水显碱性; (5) 酚酞遇碱溶液变红; (6)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等等。

教师将学生实验探究后的结论进行分析、综合,引导学生尝试从宏观、微观上解释A中酚酞试液为何变化。

宏观:B中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溶解到A中的水里,氨水使无色酚酞变红。

微观:B中浓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A中,与水分子结合成氨水分子,氨水分子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使无色酚酞变红。

5. 知识应用,拓展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获得的结论进行知识应用。如:农村使用氨肥氨水时,在贮存和施用要注意防止其挥发,鉴别酸和碱溶液可用酚酞等。然后鼓励学生另选药品,设计出类似实验,对设计实验合理的,让学生展示并实验验证。如甲为石蕊试液、乙为浓盐酸,或甲为AgNO3溶液、乙为浓盐酸,等等。

6. 小结巩固。

学生对本节课发表见解和体会。

7. 课外研究(作业)。

布置具有探究性质的有关作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研究。

附:本节课印发的探究报告和作业

实验与探究(趣味实验)

1.探究

作出假设(猜想)

验证方法及操作

现象

结论

示例:A中的甲溶液过一会儿会变红,与B烧杯无关。

示例:大烧杯瓶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肉眼看不到的粒子溶于A溶液中,使A溶液变红

2.通过实验探究,对这个趣味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1) _________ (2) _________ (3) _________ (4) _________ (5) _________……

3.[思考]另选药品,你能设计出类似实验吗?

【思考】

著名化学罗伯特·波义耳(RobertBoyle)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出现了红点。波义耳对这一意外的发现作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观察,你有哪些假设?请将你的假设和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你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现象的各种假设:

你验证假设的实验:

[案例2]大气压强

1.引入:教师演示两个实验。

实验一:在一个透明的塑料瓶中装满红色的水,并在瓶底扎一个孔。将瓶盖旋松时,水就从瓶底流出;把瓶盖旋紧时,水就流不出来了。反复操作几遍。

实验二:在一个装满饮料的瓶。塞上带玻管的橡皮塞,请一位学生来吸出里面的饮料(结果:无论用多大的力也吸不出来。)(学生很是惊讶,平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也变得如此困难,太不可思议了。)

(这几个小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新课:引出大气有压强。

师:大气有压强吗?如果有,那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为什么一点感觉也没有呢?

体验现象:将学生预先分为四人一组,分组做三个实验。

1.用吸钩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2.“覆杯”实验。

3.“瓶吞鸡蛋”实验。

注:在实验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实验”,如可以将吸钩上下拉或斜着拉,看能不能拉开;可以将装满水的杯侧放,再观察水还会不会流出来;不装满水,再观察水还会不会流出来。

3.分析思考。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两个问题:

(1)气体到底存在不存在压强?

(2)气体如果存在压强,那么气体压强又有哪些特点?

生:气体存在压强:

A.将两只吸钩放在一起,不挤压,很易拉开;挤出里面的空气,使很大劲拉也拉不开。说明外面有大气存在压力,所以拉不开。

B.玻璃杯倒满水,用硬纸片压在杯口,倒过来水和纸片都不往下掉。说明外面有大气压力“托住”纸片,所以纸片不掉下来。

C.给广口瓶里加热,冷却后,瓶口的鸡蛋会自然被吞进去。是因为外面的气体压强大于里面的气体压强,把鸡蛋压进瓶中的。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大气压存在着压强?

生:吸盒装饮料时,纸盒会变形。

生:还有拔火罐。

生:厨房里的吸盘挂钩。

(学生举的例子越多越好,旨在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师:大气压强有什么特点呢?

生:和液体一样,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因为将压紧的吸钩左右拉、上下拉、斜着拉,都拉不开。说明大气压强的方向是向着各个方向的。

生:装水的杯子倾斜时,水和纸片也不会掉下来,沿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

师: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既然大气存在着压强,为什么人生活在大气之中,却没有感觉呢?

生:因为人体内也有气体,里面的气体向外有压强,外面的气体向里通外有压强,所以人感觉不到。

4.整理扩展。

为了丰富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培养他们动手实验、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猜想、实验;如果在“覆杯实验”中的硬纸片上扎一个孔,水会不会流出来?扎两个孔呢?如果在杯(可用矿泉水瓶替代)上扎一个孔,或两个孔呢?

以可自如地控制出水与否的小茶壶为例,请学生猜一猜茶壶的机关何在?进而说明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看似简单的实验现象或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例如,在硬纸片上扎一个孔,水不会流下来;扎两个孔,水也不会流下来。在密封的矿泉水瓶上扎一个孔,水不会流下来;扎两个孔(一上一下),下面的孔中却会有水流出来。这些奇特的现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学生都希望通过实验还能发现一些更有意思的问题。)

师:大气压强很大,那么我们如何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呢?

(要求每组学生根据桌上准备的器材动脑筋想办法。)

生:用弹簧秤测出拉开吸钩瞬间的拉力,再除以面积,可以得出大气压强。

生:不行,吸钩刚被拉开时的力很难准确地测到。

生:用倒置的水杯可以测出大气压的值。杯中水对纸片的压强就等于大气压强。

生:不对,用再高的水杯装满水倒置,水和纸片也不会掉下来。

……

师:大家的讨论非常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思考问题:将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抓住筒底向上提,在筒口离水面前,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

(1)是空的;(2)有水但不满;(3)充满水。为什么?动手做做看。

生:始终充满水。因为外面的大气压比量筒内的水压大。

师:如果有一只足够才并可自由伸缩的玻璃管,重复上述实验,不断向上拉伸玻璃管,(管上不离开水面)玻璃管会一直被水充满吗?

生:不会,因为当玻璃管内的水压等于外界的大气压,再拉伸玻璃管,水就不再充满玻璃管了。

师:这个实验是不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强的可行性方法?可是由于水的密度过小,玻璃管要求的长度很长。不方便操作。应该用什么液体用这一实验呢?

生:选择密度大的———水银。

师: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在以往的教学中的出现都很突然,学生会疑问: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测量大气压?这样的设计就是希望能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当年的设计思想与设计过程,而不仅仅是了解“托里拆利”这个名词。)

学生通过录像演示托里拆利实验:长约1米的玻璃管、水银、水银槽、刻度尺。

思考以下问题:

(1)开始时,水银为什么下降?

(2)什么时候水银不再下降?

(3)玻璃管内水银柱的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4)大气压的值如何计算?

P=ρgh

P0=p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

课后思考题:

(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将玻璃管换成粗管,会不会影响测量结果?

(2)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将玻璃管倾斜,会不会影响测量结果?

(3)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玻璃管中不慎混入空气,会不会影响测量结果?

(4)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玻璃管顶不慎被打破,会不会影响测量结果?

本节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感受”两个字展开。因此,教师将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一系列源于生活、新奇的大气压强实验,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对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强现象的分析与应用,学生增强了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动手实验、验证假设→讨论结果、获取知识→整理扩展、巩固应用”的模式,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概括大气压强的特点,应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并探究测定大气压强大小的方法。

五、“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实践后的收获与思考

1. 收获。

(1)“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中学生正外于良好思维结构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富于想象、勇于创新、敢于批判的品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握有利时机、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使更多的具有创造潜能的学生尽快地脱颖而出。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中学生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以“重复演练”为主要手段的应试教育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正常展开。这是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所在。相反,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以“问题”、“现象”、“方法”为基本要素,以假设、实证、类比为基本研究方法,给学生造就了较大程度的自由思考、自行设计、自主探究的时空条件,为帮助学生新异思想的萌发提供了良好的情境。在实施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学生表现出来的严谨、专注、自信和果断,是以往教学中难以见到的。

(2)“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交互式实验探究从问题和矛盾入手,力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坚持自主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从学生聚精会神的眼光中,我明显察觉学生对学习自然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学习习惯也有所变化。调查表明,有44.2%的学生认为自己从以前实验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有63.7%的学生喜欢“自行设计、自主实验”的探究性实验。由此可见,源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引起的学生自然科学学习兴趣变化,往往比其他外界的新奇刺激引起的兴趣更为稳定。课堂教学从“讲、听、记、练”到“看、想、做、用”,改变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将改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心向,使学生更理性地投入学习,不断进取,努力追求自我完善。这正是现代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3)“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尽管教学中所涉及的探究性的内容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有差异,但探究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的和谐统一。学生必须学会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筛选,发现提供假设和作出推理的关键素材,运用已学的规律或简单的计算推测可能的生成物。更有价值的是,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能深切体验到收集课题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当课本上的现成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时,一部分学生自觉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超前获取知识的能力。我曾对103位初二学生作过问卷调查,通过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学生自认为观察能力有明显提高的约占53%,自认为对复杂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有明显提高的约占28.3%,自认为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有明显提高的约占37.2%。虽然能力变化的机制是较为复杂的,但有一点可以认定:交互式实验探究学习的思想方法对学生深入学习科学具有积极的迁移作用。

2. 思考。

(1)在教学中我发现目前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中的一些不足,比如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思维发散能力不强,思考问题也有局限性,主动提问的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也反映了目前中学生的素质未能跟上。但是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定会得到充分的体现:规律学生会自主发现,方法学生能自主寻找,思路学生会自主探究,问题学生能自主解决。

(2)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课题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探究性实验的设计等。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调整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提高具有开放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挖掘适于学生探究的素材,选择探究性教学的最佳时机,实事求是地运用、评价、推广探究式教学。目前,它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它与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的大环境是协调的。我坚信,随着新教材的试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教学将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效。

摘要:“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是将“科学探究型”的教学、“互动型”教学和科学实验优化组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中, 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有利因素,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和探究活动, 由学生主动去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学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讲述了在新课标背景下实施“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和一些体会。

关键词:初中科学“交互式实验探究”教学,课堂教学,理论依据,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新知主编.化学学习论.化学学习方法.

[2]执笔:罗星凯.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

[3]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人民教育, 2002, (9) .

[4]钟启泉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

交互式实践 篇2

上半年,课题组成员在课题负责人杨静老师的带领下,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结合学校的英语教研工作和学校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围绕《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此课题展开课例研究,积极开展了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活动。现将这半年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开展的具体工作和取得的成绩;1.3~7月,课题负责人杨静老师带领全体课题组成员,结合学校的教研教学工作和我区教研室的信息化工作精神及相关活动,积极围绕“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展开实践研究。2016上半年课题组以全区、我区开展的多种关于微课和微视频的各种竞赛为契机,在全校英语学科中展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在英语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下,我们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2.首先,课题组成员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积极开展课例研究,重点开展的是“微课、微视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教学过程的优化作用的实践研究。并通过微课、微视频的制作培训、课例的观摩、研讨、交流及反思总结,让教师们认识到微课给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带来的变革,及这样的变革为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课题组负责人杨静老师在学校上了此方面的观摩课。3.课题组成员及时撰写研究的案例、反思、体会;课题组定期召开会议,交流课例研究的心得,课题负责人总结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成果论文《微课、微视频给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的变革》,马娟、赵婷婷汇集教师的案例、反思、论文等阶段研究成果,形成《微课、微视频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变革》的阶段研究文集。负责人撰写2016上半年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并上传。

二、上半年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个别成员对所负责的研究任务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还是不够及时,研究工作缺少主动性。

2.对于开展的一些活动,缺少及时的经验小结,表现在活动开展了很长时间后相关的小结材料还不能及时得以整理和归纳。

3.课题组成员对现代先进的电子设备、软件缺乏学习和积极使用的意识,制作微课、微视频、做高质量的电子白板的课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实践 篇3

再现课程资源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学生的科学教学更多的关注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塑造,并以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教学的核心。而科学课程资源与科学课程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因此,在践行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充分利用科学课程资源,以培养学生科学分析能力,并能够将他们潜在的自然探索欲望激发出来,最终引领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自然观。

在线科学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视频为引例。例如:在学习《下雨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关于四个季节雨景,激发出他们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第二,以实验为依托。科学探究式实验是科学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课程实验条件与自然条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行实验观察雨滴降落的过程当中,依然会有一定的限制。这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作相关课件或者是卡通动画的形式,为学生具体在线水蒸气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能够利用生动而直观的图画,感知抽象而复杂的理论知识,对于帮助他们突破关于“雨滴形成”的学习难点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形象的视频,为学生形象了“小水滴的产生”的科学定义,这对于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铺垫意义。当然,除了必要的科学概念的学习,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水循环”动画观察环节的视频短片,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激发他们科学学习的兴趣。第三,突破局限时空。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这对于帮助小学生突破固定而局限的思维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看月亮》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太空拍摄的连续整个月的月相变化。并将其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图片的放大和拉伸,以调动学生的科学学习热情。在这一个过程当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实际上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对于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月球实际景象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能够为学生连续观察月相变化提供学习动力。

生成并捕捉资源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过程当中,建设和谐课堂已经成为课堂教育的发展方向。而预设和生成正是和谐课堂的两大特点。预设实际上就是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而生成则是让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创新。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也应当充分重视预设和生成这两个方面。这样,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中,既能够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也能够在问题的解决中完成新的目标。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由于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受到很大的压制,无法实现这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教学模式。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却能够完成。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书写功能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直接展现自身概念的机会,同时又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完成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实验数据的搜集,为今后的课堂整理提供素材。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完成课堂的资料保存,对教师完成进一步的学生学习状况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能够以此为根据,及时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例如:在学习《登月之旅》这一课程时,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中,为学生预设对月球的向往和近代科学家对月球的探索过程。并在这个课件的展示过程中,及时抛掷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探索思考的环节,为他们下一步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知识铺垫。对于问题的回答,除了教师的及时解答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提高交流的互动性

在传统的课堂当中,教师讲课的主要形式无法让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方式恰好满足了学生对互动和交流的欲望。尤其是在新课标的背景要求之下,科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探究也是帮助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探究性学习方式来讲,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必要的。因此,教师应当学会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以帮助学生能够构建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而且,交互式电子白板学习能够实现实时互动。这对学生之间形成及时的沟通是非常有用的。由此可见,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帮助小学生在一定的规则导向中,形成与他人的有效沟通,使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的使用,能够进一步升华“做中学”的过程和深度,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灵活的方式。而且,相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探索精神。这对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交互式实践 篇4

改造前生活区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络接入系统各成体系, 能够为居民提供上网、直播电视等服务, 其中互联网接入采用ADSL方式, 出口带宽为3G, 电视为单向数字广播型HFC混合网络结构。

(1) 有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建成于2006年, 是架构在数字电视平台和光纤/同轴HFC网络上的单向系统, 不具备双向交互功能, 不能提供网络电视、视频点播、时移电视、移动与回看等交互电视功能, 可传送130套电视节目, 其中11套为高清节目。

(2) 互联网络系统。互联网络接入系统建于2002年, 为ADSL电话线接入系统, 核心设备为思科6506交换机和华为MA5200G, 交换容量为256G, 支持并发用户数1.6万, 主要以PPPOE、WEB等认证方式接入, 设立5个交换机房, 配置ADSL局端设备18台, 总接入容量为14752线, 实装用户12090户。

2 现有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网络系统线路设备老化, 传输速度慢, 稳定性差, 维护困难。ADSL系统投入使用近十年, 很多设备超期服役, 加上电话线路老化严重等原因, 接入稳定性差、故障率高, 上下行速率偏低, 很难满足居民对高速网络的要求, “网速慢、易掉线”已成为用户反映的焦点问题, 通过自身简单调整已不能解决, 另外一些ADSL设备及备件厂家已经停产, 系统维护困难不断增加。

(2) 电视应用种类少, 已不能满足居民现代文化生活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IPTV (互联网电视) 、高清互动、可视通信、智能家居、网络存储等新应用层出不穷, 人们对电视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有线电视系统已完成数字化改造, 但是ADSL网络速率低, 不足以支撑交互式电视功能, 大家熟知的高清互动、可视通信、智能监控、远程医疗等高带宽、大容量、三网融合新应用在生活区无法开展, 已不能满足现代信息化生活要求。

3 系统建设方案

生活区交互式有线电视系统通过改造最终要实现生活区光纤到户的全面覆盖, 完成高速上网、高清交互智能电视等多种通信业务在光纤网络的一体化承载, 形成统一光通信平台, 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光网络平台、高清交互智能电视平台、光传输与分配网络、光网络终端和用户电视机顶盒等四大部分。

3.1 光网络平台建设

3.1.1 光网络汇聚平台建设

光网汇聚平台建设作为光网整体建设工程的一部分, 主要包括光接入设备 (OLT) 和网管系统, 将终端送上来的不同类型业务解调成以太业务, 送入不同网络, 并满足高速上网、高清电视交互等多业务需要, 完成光接入设备和用户终端设备集中管理。

宽带网络汇聚平台采取GPON技术, 具备100M接入能力, 按照1:64的分光比设计, 设置464个GPON端口, 20个GE内部互联接口, 10个10GE上行接口。为保证用户良好的使用效果, 在网内建立内容缓存, 对原网络交换平台业务承载能力进行调整和优化, 对光线路设备、核心网络设备进行升级和扩容。

3.1.2 交换网络平台升级

(1) 宽带接入系统。宽带接入系统采用机架式IP BRAS集中部署, 提供基本宽带接入网管理功能, 负责用户PPPo E连接, 汇聚用户流量, 与认证系统、计费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及服务策略控制系统相配合实现用户接入的认证、计费和管理。

(2) 流量负载均衡系统。流量负载均衡系统基于DPI技术、智能选路技术和智能DNS技术, 对带宽进行充分优化, 对IP包流进行深度挖掘和识别, 能够根据来源用户、访问目的IP、各链路的负载、数据流的应用层特征等情况来动态调整链路负载, 以保证每个用户都能获得最快和最可靠的响应。

(3) 网络安全和优化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系统主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分析技术, 网络结构安全分析技术, 系统安全分析技术, 管理安全分析技术, 及其它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策略。并通过深度报文解析优化, 支持基于HTTP协议的任何在线视频网站缓存, 建立内容库, 提升用户上网速度。

(4) 互联网发布平台。互联网发布平台CDN, 其目的是通过在现有的Internet中增加一层新的网络架构, 将网站的内容发布到最接近用户的网络“边缘”, 实时根据网络流量和各节点连接、负载状况以及到用户的距离和响应时间等信息将用户的请求重新导向离用户最近的服务节点上, 就近取得所需内容, 提高用户访问时的响应速度。

(5) 用户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是个多维度的融合系统, 它的目标是要满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使用任何一种业务, 即通过提供的一站式服务, 用户能方便地使用任何一种通信业务的服务。系统建设以“业务规范管理、用户认证、业务自动控制”为基础, 构架一个能够适应多业务发展的良好业务平台。

3.2 高清交互电视平台建设

高清交互电视平台建设主要是采用PON+CCMTS (无源光网络+超光网 (光纤接入, 同轴转换) ) 技术对原有单向CATV网络进行HFC (光纤同轴混合网) 双向网改造, 采用最新的双向网传输技术标准, 在现有HFC系统的小区光节点处加装CC设备, 安装光节点CCMTS设备, 进行混频点以下同轴线路的双向电视放大器的更新改造, 实现对电视双向业务支撑。每户设计带宽10Mbps, 实现100%接入, 并发律按照10%计算。

电视高清交互平台采用基于云+端的DVB+OTT (数字视频广播+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视频服务, 通过将数字电视中间件DTVM技术集成到Android系统中, 支持Dalvik虚拟机和网络浏览器, 一方面能够连接DVB网络, 接收标准的广播电视节目、应用数据和应用信令信息;另一方面能够通过IP网络连接, 支持音视频内容、应用数据、信息浏览等互联网应用, 增加VOD互动视频点播, 直播节目时移回看;应用商店呈现丰富的应用程序, 供终端下载、安装和应用。

3.3 无源光网络系统

无源光分配网 (ODN) 建设, 主要包括通信管道与线路, 主干、配线光缆线路安装, 光缆配线设备安装, 一、二级光分路器设备安装, 楼内垂直、水平入户光缆线路安装。一级接入点设在每个交接箱内, 二级接入点放置在每个单元的中间位置, 根据各个楼栋的具体用户数量情况, 采用1:16、1:8的分光比进行设计。

(1) 光分配网结构。根据三网融合的最终目标分步分阶段对ODN的网络结构作出规划建设, 生活区FTTH光分配网将按照稳健推进, 逐步融合的方式分阶段实施, 网络结构如图4。

(2) 光分路器布署。兼顾小区用户密度、楼层用户数量结构特点, 管道资源、光缆资源状况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 ODN系统设计为二级树形分光, 一级分光全部为1:4, 二级分光根据楼栋单元户数不同, 分别为1:4、1:8、1:16三种模式。

(3) 光分配网线路改造。主要工作是完成主干、配线光缆线路改造;完成光缆交接箱、光终端盒、光分纤箱设备从通信楼局端光传输设备到生活区各交接箱、居民楼、单元、用户家中光缆之间的光纤连接、交接、分配与调度;完成一、二级光分路器设备安装以及楼内垂直、水平入户光缆线路改造。

3.4 用户终端设备安装

用户终端设备采用内置Cable-modem (电缆调制解调器) 的安卓智能机顶盒, 集高清视频播放、节目观看、游戏、娱乐、互动等多种终端功能于一体, 可以方便的安装、使用安卓丰富的第三方应用, 具备全面的管控功能。

(1) 光网络终端安装。安装光网络终端, 满足用户高速上网、IPTV播放的基本需求。用户终端通过GPON技术, 采用以太方式, 将入户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提供GE/FE网络接口, 实现家庭用户的超宽带接入。

(2) 高清交互机顶盒安装。用户电视机顶盒 (下转第189页) (上接第187页) 选用内核开放的Android (安卓) 智能信息终端, 安卓智能机顶盒的架构是在驱动层采用linux内核与硬件模块对接;驱动层之上, 将数字电视中间件标准库文件和Android框架进行有机整合, 构成整个终端的平台层;在平台层之上, 则是应用层, 在这一层集成了数字电视基本业务, 包括应用商店、ESG广告系统等, 也可以在应用层安装第三方Android应用。

4 应用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生活区交互式有线电视系统于去年完成设备安装与光分配网改造, 生活区317栋住宅楼1.8万户住户实现光纤全覆盖, 投入运行后, 经实际测试入户带宽达30M, 最大带宽可达100M, 网络延时大幅降低, 上行带宽与下行带宽达到对称, 用户使用效果得到了极大改善, 各项指标较原ADSL方式大幅提升, 实际效果也优于北京市同类小区, 生活区用户宽带速率测试对比参见表1。

交互式实践 篇5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一、选题

(一)选题的现实背景

1.信息技术和科学教学深度融合显性时代的到来

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第11条提出: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并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可见,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

2.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现状亟待关注

据调查研究显示,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结合运用出现了两极现象。一种使用频率不高,仍然信奉着“一书、一笔、一嘴”的教学模式。一是因为课件的制作者往往并非从事相关教学,学科的差别使课件的效果不佳,二是这类教师本身对多媒体使用不够熟练,自己制作的课件往往差强人意。而另一种则出现过热现象,热火朝天的“微课”、遍地而起的“电子白板”、眼花缭乱的“网络课程”……一种誓将信息煤技术运用到底的架势一夜间入侵传统课堂。信息技术一下子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神技,造成了很多华而不实的硬件浪费。过冷过热的现象使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使用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迫切需要一场有效的改革。

3.信息技术对提高科学教学效果的彰显

应用信息技术已是科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学生从具体形象中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既让学生轻松地获取了科学知识,又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课程资源多样化,化解难点更轻松。另外,如今信息技术不单单只是课堂上的课件和实物展台,而代表着那些更多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空间限制的移动化资源。这些大大突破了一个“教室”的局限,一个“40分钟”的局限。让教与学,发生在随时随地的学习动力生发的当下。使得课堂外延扩大化,教学互动不设限。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课题组从“呈现方式的选择、交互手段的运用、延伸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切入,立足于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研究。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中的融合实效,提升科学课程的实施价值

科学课程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逐步领悟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学科。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和科学探究。科学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是我们无法直接看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讲清楚。同样,科学课程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有些科学实验在课堂上实施的难度较大,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信息资源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即使无法亲身感受,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途径得到了解和掌握。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实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提升科学课程本身的实施价值。

2.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中的融合实效,提升科学教师的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合理地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但是据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学校的很多老师在平时使用信息技术辅助科学教学的频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不适合,二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不适合,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丰富的公开课和一线教学实践经验,从“呈现方式的选择、交互手段的运用、延伸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切入,设计适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科学课程教学,本项目最后将完成后将以“呈现、交互、延伸——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高效融合的实践研究”报告、系列学术论文、科学教学优秀PPT和示范课例光盘集锦的形式向我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提交研究成果,希望能为广大一线工作的科学教师提供系统地教学参考。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深度整合实效,是为了服务于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效率。

3.研究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中的融合实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1年7月,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颁布了《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科学概念和核心概念》,该框架认为科学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核心概念,而不是零碎的、分散的知识。科学核心概念提供了知识的组织构架,它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科学概念体系,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链接和拓展,发展连贯性的知识体系,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运用信息技术能使多种媒体有机组合,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激发创新意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实效,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现状

早在1985年,美国就启动了著名的“2061计划”,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整合的思想。1993 年,总统克林顿推行了“信息高速公路”(HPCC 计划)。200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 ,LACES)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尚未具备足够的能力胜任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仅有33%的教师对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充满自信。近年来美国“教育周刊网站”就美国11051所中学7-12年级600多万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中技术使用频率评价较高,但就教师使用技术辅助学生学习而言,71%的学生说没有;而且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34%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并没有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有所不同,甚至会使他们注意力从学习的内容上转移开。日本也在致力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5年前后,西之园晴夫在《学习环境设计与协调自律学习及远程教育》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协调自律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国内现状

目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开始从建设硬件基础设施逐渐进入到应用研究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 年代,信息技术开始运用于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学,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为主。1998 年第一次提出“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当年 6 月设立了实验课题。2000年10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第一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对此进行了强调。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给大家指明了方向,倡导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新型观念。2005年中央电化教育馆士珠珠等人针对“全国中小学校学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工具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当前55%的教师经常在互联网上检索电子教学资源,20%的教师从不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而从不利用E-mail和BBS与同事交流的教师达20%。教育部在 2012 年实施了“三通两平台”计划,这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2014 年 3 月 28 号百度文科上线全新的教育文库,这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百度联手合作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典型案例研究课题之一。

3.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实践研究现状

通过搜索相关文献,研究者发现在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较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乐建吉(2010)探讨了数字化实验引入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张东明(2011)从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利用网络与学生实现多角度交流、将知识构建多媒体化角度具体谈了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的做法。董德兵(2013)从自己的实践出发分析了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孔姝婕(2013)认为信息技术是科学课程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浅谈基于网络环境下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践。齐雪芬(2014)从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培养初中学生科学素养出发探索了数字化环境下学习方式与学习模式。冯玉荣(2015)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所产生的作用,并总结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所存在的问题。胡健民(2016)从课堂教学主体、课堂实验地位、教学模式转变三方面反思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辛建将(2017)浅析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融合的必要性。

综上,从国外到国内,从理论到实际,我们发现我国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来,随着“电子白板”、“微课”、“网络教学”等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开始对其关注并实施研究。从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信息技术与教学经历了“辅助教学”、“课程整合”与“深度融合”三个阶段。多数研究者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现状及其应用于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论述,而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融合策略方面的相关实践研究并不多。在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教学中,研究者的注意力还是过多地放在了对硬件、技能的准备上,更对地对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积极意义进行探讨,对信息技术如何与具体学科教学进行融合缺乏系统性的策略研究。因此从呈现、交互、延伸三方面考虑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课题。

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研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从“呈现方式的选择、交互手段的运用、延伸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切入,目标在于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任务分析紧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着眼点”,开发一系列技术手段把握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着力点”,形成并优化实施策略夯实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落脚点”。通过教学实践,形成一套与科学新教材配套的演示文稿、示范课例及系列学术论文、为广大一线工作的科学教师提供系统地教学参考。为学生服务,为具体课程价值的提升服务。

研究的具体技术路线是:教师尝试运用包括演示文稿、虚拟平台、电子目镜、思维导图在内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基于同屏技术、传感器、Hiteach平台等在课堂中实现与学生的交互,此外通过微课、Moodle平台等云端教学技术进行拓展延伸——设计教案,在平行班内进行同课异构——根据专家点评、学生反馈(包括课堂反应、调查问卷、个别访谈)、执教教师反馈(包括教师课堂表现、个别访谈)形式进行效果分析,寻找各信息技术手段的最佳课堂切入点——挑选4个同一年级的平行班,两个为实验班,两个为对照班,在实验班里将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进行融合,对照班则以往常方式进行教学。由两名水平相当的科学教师分别执教2个班(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实验结束后,召集专家组,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合理推广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依托于云端教学进行课后拓展延伸——双管齐下,最终将加深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融合,不断提高科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适切呈现,信息驱动突破教学疑难

科学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是我们无法直接看见的。同样,有些科学实验在课堂上实施的难度大、离学生生活实际远,许多现象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亲身考察或经历。我们课题组依托“校内常态课课”、“区内展示课”、“省市级评比课”等各层次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借助信息技术,适切呈现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驱动实现一些列教学疑难问题的突破。

(1)常态信息化呈现,积累丰富感知 众所周知,学生的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加工以形成科学概念的基本材料,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必须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挖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充分的感性认识。在常态教学中依托课件制作,形成大量丰富的、具象的感性认知。

(2)虚拟平台依托,有效突破难点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教学实际中由于条件限制可能不能开设所有实验,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虚拟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借助虚拟平台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提供帮助,突破了时间、空间和初中实验条件的限制,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科学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3)电子目镜依托,共享显微镜下视野

电子目镜是一种针对显微镜成像专门研制而成的光电显微转换装置,通过USB线缆将显微镜下的图像传输至电脑进行实时显示,并可以随时抓拍冻结图像或进行录像,具有安装简便、简单易用的特点。电子目镜不仅能应用于显微镜操作的教学,还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4)思维导图呈现,再现知识思维链

常见的思维导图是手绘的,但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用软件来绘制思维导图,便于后期的修改、调整和呈现。思维导图在进行复习时较为常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以便于比较并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网络。

2.适时交互,数据互动构建高效课堂

我们课题组将在总结大量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项交互技术并寻找技术运用的切入点,适时交互课堂生成资源,数据互动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1)传感器引入,数据量化析现象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时代也从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实物到发明计算机加速模型运算,到今天进入数据发现和数据观察时代。反观科学课堂,我们需要在一些定性认知模糊的实验中适时加入“数字化传感器”的应用,让学生的实验效果更精确、直接、明了,为深入学生思维交流、共享赢得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传感器的引入更是所需。

(2)同屏技术应用,细节放大强可视

区别于传统的固定式的投影仪,可移动式的同屏投影技术使学习对象更加清楚,减少了干扰。通过更加直观的图像,给孩子更加深刻的感受,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清晰。

(3)Hiteach交互,高效统计得结论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者传感器获得的实验数据,通过hiteach交互平台第一时间展示本组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展开平行的对比,Hiteach平台还能将数据直接转换成图形,便于学生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实现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反馈。

3.适度延伸,家校联动共享云端教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不单单只是课堂上的课件和实物展台,而代表着那些更多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空间限制的移动化资源。我们课题突破“教室”的局限、“40分钟”的局限,让教与学发生在随时随地学习动力生发的当下,适度延伸搭建有效平台,家校联动实现云端教学的共享。

(1)微课开发,家校共习

相对于传统课堂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针对性地学习,短小精悍的微课很适合学生碎片化学习。有了微课,借助网络,大班额背景下的“一对一”学习也成为了可能。

(2)建立Moodle学习的平台,云端教学

区别与一般的网站,Moodle平台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搭建的一个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学生可以课后消化巩固知识,并进行检测看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它优于学生普通的作业本练习就是可以马上知道自己做得是对是错。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项目采取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行动研究法、样本比较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关注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系统的研究计划并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行动实践,边研究边实践,寻找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程教学的切入点及实施策略。

样本比较法:通过前测和后测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实践经验。

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与实践,深入剖析信息技术融入科学教学的各项案例,探讨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的途径及方法。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从“呈现方式的选择、交互手段的运用、延伸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切入,构建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融合策略。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在于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分析辨别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呈现方式、交互手段和延伸平台。从而真正提高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实效。

三.预期价值

(一)在一定范围内解决教师在科学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困难与困惑,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校科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高一线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水平,为造就一批科学教坛新秀和名师做出贡献。

(三)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呈现、交互、延伸——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高效融合的三维策略创新”系列研究论文

(四)向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提交“提高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深度融合实效的实践研究”报告。

(五)以光盘形式制作与新教材科学配套的系列PPT与示范课例,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四.前期准备

(一)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

课题组负责人是宁波市名师,具备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教研室研究经验,是浙江省深化课改专题研究小组成员,宁波市“卓越工程”培养对象,曾赴新加坡培训学习,是浙江省“师训工程”《初中科学名师教学示范与探究专题培训》主讲教师和浙江省“初中科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人培训班”主讲教师,曾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比赛荣获全国一等奖,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并应邀参加了第六届多媒体教材应用国际学术交流会。开设过全国、省级、市级公开课三十余次,课型涵盖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等。课题组所有成员有大学教授(研究设计与指导),学校行政(组织协调),还有一线教学的科学各个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的老师,都主持或参与过市级以上的课题研究,在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方面经验丰富,富有团队精神,可以保证各项研究工作合理有序进行。有信心高质量地完成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并保证按时结题。

(二)研究条件较好,已有研究基础

1.一份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融合实况进行师生访谈计划已编制完成。2.用于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进行课堂观察的工具已编制完成。3.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的问卷已编制完成。

4.微课程《初中科学复习疑难问题例析》获2016年度浙江省微课程开发活动评比一等奖。

5.文章《浅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科学教学实效之策略》发表在2011年7月《宁波 大学学报》。

6.文章《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华而实”》发表在2010年6月《课改与教研》。7.文章《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再思考》获2015年浙江省教学研究论 文评比一等奖。

8.课例《显微数码互动生物教室的应用》在2012宁波市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展演活动中获一等奖。

9.课例《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叶》获宁波市09学年度义务段教育课堂教学“精品课”,201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优秀课例展示一等奖,2014年度教育部部级优课。

10.课例《植物的新陈代谢》获2015年度教育部部级优课。11.课例《空气的存在》获宁波市初中科学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

12.课例《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叶》获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在线培训课程。13.课题《构建“三动一提”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荣获2014年度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14.课题负责人在2017年10月10日在浙江省“初中科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培训项目中讲座《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15.课题负责人在2017年7月在宁波市奉化区初中科学90学时培训中讲座《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16.课题负责人在2017年6月26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宁波实验区项目第二次推进研讨会上作题为《呈现、交互、延伸——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发言。

(三)参考文献

交互式实践 篇6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办学经验和专业建设的定位,围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就如何构筑特色鲜明、注重职业能力养成的“全程交互式”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全程交互 高技能人才 培养

本文针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办学经验和专业建设的定位,围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积极探索“全程交互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学校的专业优势转化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整合、优化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坚持“全程交互、产教融合、教研互动、突出特色、形成实践品牌”,构建了特色鲜明、注重职业能力养成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探索形成“需求驱动、平台共建、课程嵌入、交互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思路

需求驱动:了解地方行业和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并能根据这些社会需求明确学校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平台共建:充分发挥衢州市校企合作协会和数控技术协会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工程化人才培养平台——开放式实践训练中心、空气动力机械产学研联合体和大师流动工作室,同时有效整合校内各类科研和社会服务资源,为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平台训练环境。

课程嵌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有关体现地方行业、企业特色的风动机械的理论课程、岗位实践课程等整体嵌入,加强风动机械特色产业教学资源的建设,从而实现与原有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渗透融合,突出地方经济的社会发展需求导向。

交互培养:建立学校教师和企业带教师傅合作培养机制,经过“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个环节中的不同身份转换,把学生培养成为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达到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适应现代企业岗位需要的新员工。

二、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打造“全程交互式”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1.立足当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为充分发挥中职学校的功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先后与浙江红五环集团、浙江开山股份有限公司、衢州煤机厂、巨化集团、浙江乐叶光伏科技公司等15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业合作协议,牵头成立国内首个衢州市校企合作协会,实现了“三个一体化”,即“实训、实习、就业”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职工培训、师资培训、课程改革”一体化,真正践行“三层对接”,即“学校对接地方产业、专业对接行业协会、教师对接企业岗位”的交互式育人模式,走出了一条校企深度融合的“衢州模式”。2014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开放式实训中心和衢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对接产业,打造空气动力机械产学研联合体

联合体包括了衢州中专、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和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三所学校,还有浙江山海机械有限公司、浙江巨山机械有限公司、红五环有限公司和浙江开拓机械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以产教研结合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自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

3.取长补短,建立“双师双徒”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双师双徒”培养模式即把技能大师引进校园,建立多个大师工作室,一名大师带领3~4位专业(或实训指导)教师;同时,一名大师带领“教师徒弟”共同辅导5~6名学生。专业教师与企业大师共同实施全程交互式教学:校企交互时间比例约为4∶6;改革实践教学,由集中训练改为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项目化、模块化生产性实训;实施做中学模式,将班级设在生产性实训车间。专业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文化课程穿插其中开设;确保实践教学实践,学生接受技能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50%,且学习时间按照企业生产实际进行安排。

三、面向地方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

1.合作构建地方特色课程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根据当地经济的产业需求,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把职业能力按生产过程要求进行综合提炼。成果以《走进风动机械》《风动机械基础》《风动机械识图》等7本特色教材为核心,配套建设容量达10G的电子教学课件、视频和120多个生产实际零件组成的教学实训项目。该成果荣获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特色课程的开发以“产教融合、项目引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为特色,实现了“一个宗旨、二个立足、三个服务、四个对接、五个梯度”的课改目标。

一个宗旨:促进地方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将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学生获取一技之长,向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转变。

二个立足:专业建设立足于当地产业,课程内容立足于企业生产一线,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三个服务: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企业生产需求,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四个对接: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全方位对接。

五个梯度:从走进产业、机械基础、识读图纸、加工零件,最后到操作与维护,实现了五个梯度的职业能力递进培养。

2.建立“三环递进式”实训教学体系

学校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心理机制为依据,建构了实训教学目标从“单一”到“多元”、从“多元”到“综合”,实训形式从“教学性”到“生产—教学性”、从“生产—教学性”到“实岗性”实训的“三环递进式”实训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了实训教学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结构性功能。

四、把握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实施“全程交互式”人才培养

1.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交互

学校利用教师每年一月下企业实践的机会,安排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深入空气动力机械行业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第一学期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各自的兴趣、爱好做好培养规划。在培养过程中,该平台将一些实践环节直接与企业深度融合,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接触实际的生产、经营,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方向。

2.校内场所和生产现场的交互

学校将三学年划分为九学期。在这九个学期中,按照教学进度和要求,在学校和企业间进行交替。将在企业的学习概括为“四层次体验”:第一学期“两天职业体验”、第二学期“两周专业体验”、第三五学期“两月技能体验”、第八九学期“两期岗位体验”。

3.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交互

一方面建立流动式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企业技术、技能人员为兼职教师,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学中去,给学生带来生产和经营一线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让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生产中,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为企业解决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推广。

4.书本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互

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改造企業生产的实际项目、结合课本有关知识整合成学校的教学项目;积累一定的教学项目后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经过试用比较成熟后公开出版成为地方特色教材。

五、研究成果的推广及应用效果

1.解决了两个关键性问题

深度开展校企融合必须解决企业积极性的问题。学校构筑集教学、研发与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将人才培养融入到与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等各环节中去,使学校成为企业的智囊团和人才库,从而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题组大胆探索校企互动合作办学机制,以职业能力培养进程为主线,创造性地建设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三大平台,同时,面向地方产业,构建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2.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在地方特色高技能人才培养形成新局面,推动了专业建设上升到新的水平,并直接孵化出几项标志性的成果。如2013年空气动力机械工艺改新工作室被评为第三批浙江省职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机电数控实训基地被评为浙江省开放式实训中心;2014年《风动机械特色产业教学资源建设》荣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数控加工技术》入选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3.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1)实现了人才输送从“现货”向“期货”转变。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联合培养”为基本方式,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开展“订单式”培养。目前已开设了“元立班”“开山班”“巨化班”“红五环班”等50多个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的模式,有效改变了用人单位过去“即缺即用、即招即用”的“现货”行为,为企业培养了“期货”式的后备资源,既增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又明显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使学校成为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库。

(2)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多元化培养平台的构建,为学生参与校级以上学科竞赛或科技创新训练创造了良好条件。近两年,囊括了衢州市2011、2012、2013年、2014年、2015年中职学生所有数控技能竞赛的一等奖,浙江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工业产品设计比赛更是成绩辉煌,其中,全国工业产品设计比赛二等奖3个、全省一等奖3个、全省二等奖3个、全省三等奖7个。

4.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与本地浙江红五环集团、浙江开山股份有限公司、衢州煤机厂等3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成为校企共享的资源中心和学生实训、师资、职工培训的训导中心。积极主动地开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培训,如开展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下岗职工免费技能培训、库区移民技能培训、对口扶贫培训、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企业员工素质提升培训等,培训批次100多批,每年培训人数1000人。

交互式实践 篇7

一、理论基础,认识初中交互式英语教学优势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英语交互式语言教学,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就是课堂的主体,充当着英语语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等角色,并且给学生安排有关的英语练习题,让学生单独的进行所学知识的练习。初中生在这样的英语教学中不能够主动的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没有学习兴趣,因此英语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的英语水平没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交互式语言教学,就改变了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来调节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还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详细的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每一个学生学习好英语。初中英语交互式语言教学的开展还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培养以及学生创造式思维的发展。互动式的英语教学有效的将教师和学生进行联系,并且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英语课堂的互动是增进学生和教师感情的重要方法,必须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互动氛围。

二、构建实施,把握初中交互式英语语言教学

1.营造轻松愉快课堂环境。初中英语互动式语言的教学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课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英语课堂的互动。对于初中英语语言的教学而言,该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交流性,在教学中比较的重视学生间的交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轻松,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英语课堂的互动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角色扮演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能力,在实际的互动中更好的体会语言的运用方式,加强语言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Can you play the guitar?”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扮演一个演奏者,而学生则为观众,教师可以说“I can play the guitar.”并且进行一段演奏。之后向学生进行询问:“Who can play the guitar?”然后点名某个同学,问他“Can you play the guitar?”。这样的课堂互动能够活跃英语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

2.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为了合理的构建交互式英语语言教学课堂,应该提倡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并且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间的互动学习和情感交流是交互式语言教学中重点强调的,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并且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小组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英语教师可以采取游戏互动的形式来丰富课堂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好英语语言知识。例如,英语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进行不懂动作的展示,让其他学生进行猜测,可以让学生做跑步、放风筝以及游泳和吃东西的动作,之后让学生进行描述。学生通过英语语言运用将这些动作描述出来:He is running.She is flying a kite.He is swimming.They are eating.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那些学生的描述进行判断,“Is herunning?”,“Yes he is.”或者“No。he isn’t.”“Is she flying a kite.?”“Yes,she is.”或“N0,she isn’t.”。通过英语课堂的互动,学生不仅对学习更加的有热情,还能够让他们体会到课堂主人的地位,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英语语言知识。

3.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在交互式英语语言教学课堂的构建中,合理的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课堂的互动时,学生往往渴望英语教师对其进行肯定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互动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全方面的分析学生的互动,给予学生准确的评价,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英语教师不能够对其进行批评,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互动活动中表现的更好。合理的评价是加强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交互式英语语言教学课堂的构建。

交互式实践 篇8

一、交互式智能平板在教学中的优点

交互式智能平板以高清液晶屏为显示和操作平台, 它不仅可以书写、批注、绘画, 还能够实现网络会议、多媒体娱乐等功能, 是一种人、机交互融合的高科技产品。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中, 它已被广泛应用, 教学、办公、会议等缺少不了它的身影。它能让图像更加清晰, 让教学模式更为灵活, 是教学课堂中很好的辅助工具。交互式智能平板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能够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刻板方式, 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运用。在教学方式上, 图音并茂、灵活的教学模式,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能方便教师展示其教学成果, 深入分析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模式。它还能将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存储, 便于学生和教师一起来复习回顾, 能让教学达到一种“不教之境”。交互式智能平板能让学生的身心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尽量发掘出课堂之外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之外, 更能独立思考, 进行独立的学习。

二、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向学生传递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技巧, 有效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兴趣、创新精神及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教学过程是复杂多变的, 因教学情况不同, 部分学生存在抵触教学的情况。主要问题有: (1) 有的教师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很好地转变成学生可接受的知识, 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 (2) 有的学生在面对课本或是课堂教学的时候, 不能主动参与, 总是停留在老师讲多少就学多少的模式当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 往往是刻板的, 不能够很好地灵活运用。 (3)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很好地形成一种互动式的和谐关系,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停留在直接经验的传授, 而忽略了间接经验的存在。如果引入交互式智能平板辅助课堂教学, 则能大大改善教学现状,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交互式智能平板辅助课堂教学的策略

(1) 创设与所学课程相贴切的教学情境, 便于学生学习。比如, 设置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 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 通过音频、静止的图片, 提出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交互式智能平板能够让教师灵活地运用教学资源, 将相关的教学资料以多面化的方式来呈现, 教学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操作,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更有兴趣去尝试、去探索。在交互式智能平板所呈现的课堂结构中, 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性, 教师逐步形成具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学生根据交互式智能平板所渲染的教学情境, 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 达到教学的实效性和教学的艺术化。 (2) 改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方式, 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越高, 越能够更好地去求知, 对于未知的知识也会有更好的探索精神。交互式智能平板可以将教材中刻板的文字变为图文并茂的随机教案, 这种灵活的教案或是课件, 能让老师更为灵活地掌握所教授的内容, 也能让学生很快地掌握他们所感兴趣的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学生能更好地启迪智慧, 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学习上获得进步。 (3)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有时学生会有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的情况。此时, 教师要调整教学方案, 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灵活掌握所教授课程的内涵, 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让学生切身感受所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性。这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交互式智能平板来解决。

四、结束语

总之, 交互式智能平板作为课堂教学辅助工具已被普遍使用, 它创新性的应用范围还有很多, 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挖掘。它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提升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教学, 发挥学生主体性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交互式智能平板是辅助课堂教学的有利工具,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 力争取得教学上的优异成绩。

摘要:分析交互式智能平板在教学中的优点, 以及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创设与所学课程相贴切的教学情境, 改变课堂上的互动方式, 发挥学生主体性,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 研究交互式智能平板如何辅助课堂教学。

关键词:交互式,课堂教学,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赵艳峰.交互式智能平板辅助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 (09) .

交互式实践 篇9

延庆区教育信息中心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前沿, 不断开展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努力为基层单位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 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阵地。2012年, 在区教委的大力支持下, 全区大规模配置Hite Vision交互式液晶书写屏, 以下统称为“交互式电子白板”。推动和促进学校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常态化教学, 促进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成为这个阶段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集软硬件系统、资源系统的平台, 整合了电子、感应、网络技术等, 将传统的黑板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可直接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进行电脑操作, 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电脑整合, 即可构成完整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利用此平台巧妙地构思课堂, 灵活地创新课堂教学, 解决了Power Point、Flash或Author ware等课件中难以实现的交互问题, 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 (试行) 》中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结合延庆区教育现状和课堂教学实际, 把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引入课堂, 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 促进专业发展, 在师生互动中创设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做了大量的努力和有效的尝试, 从培训入手, 进行过关考核, 以评促用, 推优交流, 把我区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促进课堂教学发展推入一个新的阶段, 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

立足本区实际, 组织应用技能层级培训

1. 以管理干部队伍为切入点, 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

以往我们的经验, 要让学校教师对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有效应用, 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层面的认可, 在校内才能顺利地铺开。为此, 我们利用信息中心中心正在进行的“延庆区教育管理干部信息化应用与领导力培训和等级认证 (中级) 培训”, 把面授课四个模块中新媒体新技术的授课内容定位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培训。在培训中, 针对管理干部这一层级的特点, 我们选择了不同的侧重点, 把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功能实现、基本操作做了重点讲解, 并通过远程培训六个不同板块的学习, 让领导干部接受先进理念武装头脑, 提升信息化素养, 在提高应用技能和管理水平的同时, 认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能应用于教学的优势, 克服有些领导原有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惯性, 寻求信息化工作的切入点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撑点。案例研讨中, 我们安排了一些优秀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案例, 让学校的决策层和领导层看到这一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变化, 进而激起他们愿意带领学校教师进行尝试的愿望和信心。

2. 以教研员队伍为推进点, 促进教师课堂应用

教研员这一群体是推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中坚力量, 为信息化应用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我们特别组织了对教研员的培训, 切实把培训成果物化到教学实际工作当中去, 切实发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按不同的学段, 把相近学科的教研员组织在一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先后75位中小学教研员参加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使用培训;32位中学教研员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研训员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我区教研员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3. 以教师队伍为落脚点, 开展全区一线教师应用培训

学校教师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的实施主体。我们在对学校网管教师进行使用培训的基础上, 一线教师的培训我们采取了三步走策略:第一步, 由公司做安装和基本操作的初步培训;第二步, 校内网管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第三步, 信息中心集中培训和下校培训。集中培训前, 我们进行了延庆区中小学幼儿园一线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技能调查。问卷显示, 全区一线教师基本上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技能进行教学的有1406人, 其中能够较好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有94人。其中基本掌握的1406人中, 大部分教师只是利用它进行PPT播放和简单的批注。能较好掌握电子白板的老师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大部分教师只是会使用笔盒、拖动克隆、聚光灯等简单工具, 离我们所期望的互动性课堂、生成性课堂还有很远的距离。为更好地提升教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服务教学的能力, 发挥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功能, 我们为全区一线教师配备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教程》, 作为教师们自学操作指南以及面授培训的有力补充。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培训教师, 自身学习, 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对中心教师, 重点是科研培训部教师进行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能应用校本培训。加强培训教师的业务素质, 强化培训教师的电子白板应用技能和使用过程中问题的处理能力, 同时为教师下校做培训指导打下基础。为此, 我们制定了《延庆区教育信息中心交互式电子白板校本培训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让培训教师熟悉和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工作的原理和各功能的实现策略, 通过实操练习,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操作中发现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技能应用考核, 实现一线教师“人人会”目标

我区制订了“延庆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考核方案”。通过技能考核深化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鼓励广大教师进行教学创新, 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能。我们把全区中小学、幼儿园55周岁以下 (不含55周岁) 男教师, 50周岁以下 (不含50周岁) 女教师为考核对象。把考核目标定位在熟悉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主要功能, 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基本操作上, 在普及中提高教师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采用备授课模式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进行考核。以各校任课教师名单为基准, 随机抽取30%的教师进行考核, 被考核教师在题库中随机抽取一套进行考核, 以实际操作为主。各校教师考核平均成绩视为学校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综合考核成绩。考核成绩不合格学校将复考, 再次随机抽取30%教师进行考核, 复考成绩作为最终成绩。

为保证考核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我们又制定了《延庆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技能考核实施办法》。考核内容为延庆区教育信息中心发布的题库中的186道考核试题 (初级题120道、中级题60道和高级题6道) 。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分三批进行考核, 采取在信息中心考试和下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考核过程中我们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原则, 严格制定了考核办法: (1) 各校考核顺序的产生。我区中小学、幼儿园的考核顺序的由各校派工作人员抽签决定 (“延庆区数字校园研究会”成员校为第一批考核对象) 。 (2) 各校参考教师的产生。按照各校的参考顺序, 各校提前一周时间派工作人员到信息中心科研培训部抽取本校教师名单, 确认无误后, 组织本校教师按时参加考核。 (3) 考题的产生。由各位参考教师在确认身份后, 自行在系统中抽取, 并进行考试。

由于学校参加考核的教师和所需完成的操作都是随机产生的, 我们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区一线任课教师名单按中小学、幼儿园分别整理, 再逐校分男女筛选出符合考核要求的教师。与此同时, 我们科研培训部的教师, 按6:3:1的比例拟定考试题目。经过三轮的研讨实践, 我们最终确定了186道操作题目, 这些题目既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基本操作, 也包括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操作和需要在备授课模式下进行转换的步骤较多的操作。同时, 交互性题目的设计给教师们提供一些生成性课堂创建的启示, 起到在练习中摸索, 在摸索中创造创新的引玉之功。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学的辅助设备,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用性, 基本操作并不复杂, 但是研发者本身不能完全考虑到使用者的一些实际需求, 学科资源和素材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对于一些学科还是空白, 影响到课堂应用。我们在制定考题、实际使用和培训过程中发现问题, 并及时和公司取得了联系, 对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评促用, 以评促优, 扎实开展学科教学案例评比交流

2012年, 我区各校实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全配备。2013年, 我们在做好层级培训的基础上, 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案例评比。

我们与密云、丰台信息中心联合举办“中小学及幼儿园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 活动主题为“白板互动、创新教学”, 旨在促进新媒体新设备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探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交互技术对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带来的影响, 在交流分享中促进各区课堂教学改革。三个区使用相同的课例要求与参评标准。在进行案例评比的基础上, 我们组织了三个区的优秀案例作品交流活动, 由三个区联合颁发相关证书。

在进行案例评比的基础上, 我们把优秀的案例推荐到全国参赛, “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 我们推荐的16件作品均获奖, 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8件。

随着教育现代化工作的推进, 关于新媒体新技术设备与教育教学的整合研究也不断深入, 为探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交互技术对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带来的影响, 交流分享经验, 促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 我们教育信息中心联合教科研中心举办“延庆区第二届中小学及幼儿园互动课堂学科教学大赛”。让教育科研部门参与到交互式电子白板案例评比中, 让教研员对课堂教学案例的科学性、准确性进行把握, 为教师参评全国案例比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取得了更大的成绩。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 我们推荐的50件作品参赛, 获一等奖3件, 二等奖12件, 三等奖35件。成绩的取得再次证实了我们培训和考核带来的成效, 同时教研员的参与为我们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在课堂应用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5年, 我们又联合教科研中心组织了“延庆第三届中小学及幼儿园互动课堂学科教学大赛暨第一届‘鸿合杯’中小学及幼儿园互动课堂学科教学大赛”, 目前, 案例正在征集中。

信息技术是促进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教育信息中心实施主题式培训, 强化任务驱动, 突出实践导向, 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推动教师学用结合。学校围绕新课程改革, 转变教育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 打造智慧课堂。在此过程中, 教师专业发展处于一个突出的地位,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无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延庆区教育信息中心对推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应用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教育信息化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目前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着瓶颈和孤岛现象, 我们也要通过政策支持、行政干预、完善技术、培训服务、考核评价、奖惩引导等措施, 打破瓶颈和孤岛, 实现融通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不断对我们从事信息化事业的人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不断超越, 不断学习和进取, 超越就是要向自我挑战, 超越就是与时俱进, 不墨守成规, 创造性地工作。

参考文献

交互式实践 篇10

技术与误区

1.交互式电子白板只是高级的演示工具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核心是交互。若只把它作为演示工具, 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实质性区别的;以教师传递知识为主, 只停留在教学表演形式上, 教学由“人灌”变成了“电灌”, 还是我们常批判的“填鸭教学”;老师的演示手段更丰富了, 但是学生仍是以听课和记笔记为主, 仍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

2.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的教学情境越丰富越好

交互式电子白板并非是高级的黑板和幕布, 它是工具更是教学架构中学习环境的一部份, 也是与学生交互的不可缺少的媒介, 由于其架设情境功能强大, 部分教师便在课件中加入了冗长的媒体来创设情境, 一堂课下来学生如同看了一节课的电影。此类教师没有把握住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起到的作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下课堂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 整合多种技术、多种资源和多种方法。判断这种学习方法有效性的基本标准是:学习主体的参与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度。如果一味的强调情境呈现, 试问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思维发展何在呢?

3.交互式电子白板无所不能

我们强调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 但是不要以为使用了它的课堂就是完美的、超前的课堂。要注意信息技术使用的最终目标是与学科的整合, 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与其他技术整合, 优势互补。比如, 白板在交互式电子课堂中对学生的反馈就显得力不从心, 此时可以利用其他软、硬件来弥补。如利用“按按按”互动反馈系统就可以展现“无角落的课堂”, 进行小组合作时可以利用“Moodle”平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交流、探究, 等等。

4.交互式电子白板只适合做秀

很多学校由于条件限制, 交互式电子白板配备十分有限, 所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公开课用的较多, 常规课堂使用较少。而且公开课前要协调机器、软件、资源, 看似较为麻烦, 部分教师就以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只适合作秀, 并不适合常规课堂。

除了认识上的误区, 交互式电子白板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局限和不足, 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善。

首先是与白板配套的投影是前置的, 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投影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投影机的强光束使任课教师很不适应, 而白板上的内容也就有了黑影。于是短焦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解决方案就被提出来了。其次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表面材质类的问题。在使用中我们认为它是似于白塑投影幕布的特性, 投影的视角较大, 侧面看没有问题。由于教室所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面积有所限制, 这造成投影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光线局部区域有高光的现象, 这就使画面不够柔和, 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希望交互式电子白板表面材质有所改进。第三,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随机平台配备了很多内置资源, 但是多数资源的实用性不强, 各学科资源库不够丰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件制作平台工具功能较少, 过渡形式单一, 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中汉字的输入与调整相对PPT来说较为繁琐。而用PPT做成的课件在导入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时容易出现误差, PPT中丰富的过渡效果也化为乌有了。

投入与产出

投入包括教师的精力投入和学校的资金投入, 与传统多媒体备课比较起来, 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备课显然要容易得多, 课堂上的操作效能与传统多媒体也不可同日而语。下面只从资金投入方面算一笔账。

1.资金投入 (见表1)

由表中可以看出, 引进普通教室投入资金还是相当大的, 不管使用好坏, 一个教室每年都要耗费6510元, 像我校21个教室每年就要耗费136710元, 而且随着普及的不断提高, 所需资金也要不断增加, 而且相关学科的资源软件配套也要跟上, 还有每年的硬件维护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按生均公用经费250-500元 (各地不同) , 每校1000人计算, 全校公用经费只有25-50万元, 信息化的支出费用显然是非常可观的。

2.绩效

对于以上信息化设备所带来的综合绩效, 现在来看仍不易评估, 因为由交互式电子白板带来的高效、大容量的课堂为学生带来的长期影响是不易估算的。下面以我校两个图表的对比来看短期内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注:维护经费包括用电、损坏维修等, 比如投影机2年就需要更换一次灯炮)

统计表明: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学生的学习能力、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很快, 识字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这充分地说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学习环境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是极其有效的 (见表2) 。

统计表明: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学习兴趣, 注意力持续时间长, 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自觉进行复习和练习, 独立阅读思考、参与操作活动等有效学习的时间长, 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广阔性和灵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学习环境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是极其有效的 (见表3) 。

应用与创新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本质是一个具备演示功能的硬件, 它的功能强大与否还要看相关配套的资源, 其配套的资源越丰富越能体现白板的优势。我校在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四个层次:

1.交互式电子白板基本功能的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本身就带有一套课件开发平台, 在使用中通过教师的日常教学应用的积累, 逐步形成包含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为主要形式的学科教学资源。比如, 书写、回放、拽、遮盖、放大等都属于基本功能。)

2.内置资源辅助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内置了一定的资源。比如, 语文学科就有田字格、拼音格、线格模板, 还有英语的四线格, 体育的足球场、篮球场等, 这些资源为各学科教师的授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与其他资源相整合

交互式电子白板还可以作为一个平台, 可以调用、加工各种资源。我校的学科资源丰富, 语文、数学、英语都至少有两种软件资源, 这些选配的资源本来就功能强大、适合课堂, 再配上交互式电子白板更是如虎添翼了。比如, 辅助英语课堂的“一百易”软件, 它就是一个极其方便的有声课本, 可以在有不同的要求时去点击不同地点, 离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话, 这个课堂的老师就是一个“电影放映员”, 交互式电子白板使“一百易”这类适合教学的软件进入课堂、融合课堂。

4.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小组合作教学

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普通的教学环境或在多媒体环境下, 学生借助他人 (教师或学生) 的帮助, 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它特别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但缺点是教师的监控、可用学习资料少、评价不全面、费时效率低。为此, 我校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下小组合作式学习的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以下的教学功能特点:两重整合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本身的深度整合、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多重交互 (包括人—机交互, 人—人交互, 以教学应用为主的资源—资源交互等) 、易学易用。这些特性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新的融合模式, 带来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 带来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构建学习情境, 更为清晰地为小组呈现学习任务与探究目标, 用白板特有功能可以使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不断的细化与深入,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学习平台, 利用好每组的计算机, 在沟通协作的基础上完成小组的探究活动。

交互式实践 篇11

关键词: 高中物理 交互式 电子白板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中的应用,符合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趋势,切实地满足我国高中生的物理学习需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电子白板作为一种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新型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其对视频、图片等事物的有效运用,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系统,使学生更容易在物理课堂上唤起自己的情感活动,进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创建趣味的物理教学情境,促进电子白板课堂的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具有真实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行为或事物产生喜爱、悲伤等情绪。当然,这些情绪的产生是由特定的情境决定的,可以说这些情绪都是具有临时性和情境性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选择创设情境的材料时,要多选取一些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等显著特征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而持久的记忆,起到鲜明而点题的教学作用。如教学摩擦力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用电子白板,将知识点转化为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即将各种刹车的现场录像给学生播放,引导学生注意车轮受力时所产生的不同情况。之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地问道:“你们可不可以告诉老师,通过刚刚视频的观看,你们觉得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像这样,适时提问加上正确的教学引导,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同时再加上电子白板创设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可以进一步地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所在,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极大地增强。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获取不同的高中物理知识,并切实地形成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物理思维。由此可见,运用电子白板创设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今后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运用电子白板的功能,发挥电子白板教学的优势

充分而合理地运用电子白板的各大功能,可以有效地优化物理课堂的结构,便于教师更好地完善教学过程,并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首先,局部放大功能。传统课堂中的黑板或白板的面积都不是很大,如果班级人数过多,坐在后面或是两侧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将教师的板书看清楚,而电子白板的局部放大功能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即教师可以通过放大、缩小、删除等操作进行物理教学演示,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到电子白板上所展示的教学细节。其次,存储功能。这一特点可以说是电子白板所特有的,即教师板书的内容都会被记录下来。这些内容的存储有利于为后续的教学课堂提供使用,或打印下来供学生课后复习使用,同时这些储存的教学内容还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或共享。然后,回放功能。这一功能极其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有选择地复习或再学习,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有利于学生实现学习上的巩固,进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最后,探照灯功能。电子白板上的探照灯功能,主要运用于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往往好奇心较重,自控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物理课程上的有趣利用起来,除了教学环节的设计及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外,课堂上的一些新鲜事物,如电子白板等也是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的。

三、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营造良好的物理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互动是促进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基础和保障。新课改教学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强调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促使更多精彩瞬间的生成。在传统物理教学课堂中,虽然许多教师都在课前制作好了课堂上需要用的多媒体课件,但是很多时候,教师的预设并非像预想中那么完美,因为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普遍灵活跳跃。

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产生新的想法、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但是教师制作的课件却只能演示,无法当堂修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物理教学效率有所下降。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则可以有效地完善这一教学的不足,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灵感可以被教师及时地记录下来,并让教师找到适当的时间进行讲解,真正实现和完善高中物理教学上的互动。而且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错误等,也可以被记录下来,这样当学生复习时就可以将其拿出来进行反思和改进,进而使学生实现全面提升。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为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多关注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以良好的物理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让学生真正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总而言之,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物理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高中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学习物理的技巧。同时,教师能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身心发展规律,并结合实际教学状况及教学要求,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此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物理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姜峰.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李沐东.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交互式实践 篇12

正确而有效地使用交互式白板,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很好的作用,也可以促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产生变革。目前,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引入互动式电子白板,学校也提出要求促使教师应用白板,但相应的培训跟不上,电子白板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笔者调研发现,即使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农村中小学都配置了白板,而且规模开始逐步加大,但是教师只是简单地当做展示课件之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如何有效地培训教师应用互动式电子白板?笔者首先在地方院校的学科教师和师范生中开展实践探索,然后再到其他学校进行推广和深入,目的就是帮助更多的老师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1 问题调研

笔者之前所在的学校承担了本地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大学教师尤其是学科教学论的教师是否掌握电子白板的使用?在培训前,我们做了一些调查,调查对象是来自相关院系的学科论教师和承担教师教育的公共课教师,有35位。通过调查发现,46%的学科教师没有听说过交互式电子白板;60%以上的教师认为交互白板对促进课堂教学作用一般;70%左右的教师对交互白板会不会成为未来课堂教学中的主流技术和媒体持怀疑态度。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和在一些课题学校的调研,笔者认为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1 教师对新技术的学习有恐惧心理

由于新技术、新媒体发展迅速,各种教学工具层出不穷,教师工作压力和工作惯性,对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处于被动状态。当引入新技术或新媒体于教学时,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担心学不会,教学中出错,自己控制不了,还是惯用媒体或技术更好。笔者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的态度、所任学科、年龄和原有教育技术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新媒体的学习和应用。如讲授型的教师、理科的教师、年龄大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低的教师往往更容易拒绝新技术的应用。这些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顾及精细的教学设计,很不自信自己掌控技术的能力,就主观认为使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增加教学负担。因此,对新技术的应用和培训存在疑虑,产生畏难情绪,宁可让交互式电子白板闲置,也不愿使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1.2 交互白板功能的使用局限

台湾陈惠邦教授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总结出教室中使用交互式白板的4个应用层次:1)代替传统黑板的展示或教学呈现功能;2)以教师为主导媒体操作平台;3)以教师为中心的展示平台;4)师生互动学习平台[2]。一线的调查也发现,教师对电子白板的使用也是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老师可以熟练应用,课堂师生互动,教与学的效果非常明显;有的老师可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操控电脑,开启相关的学习资料或媒体,以配合讲解;有些老师把电子白板当成黑板或多媒体投影设备,只使用板书功能,或只是将课堂上的教学素材(例如ppt课件)进行播放;但大部分教师不会使用电子白板相关软件功能(如:聚光灯、拉幕、页面回放等)和资料库中的教学素材,以及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教学资源,对设计符合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更是不知所措。

1.3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缺乏有效指导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使用电子白板?教师需要帮助,如在教学中电子白板有哪些功能?在哪些教学环节应用这些功能?如何使用白板提供的资源?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困惑和迷茫的问题,他们需要得到及时的引导和有效的指导。单位购置设备也没有系统地考虑培训和应用推广。针对电子白板的培训也存在以下问题:1)供应商的培训取代专业培训:新购置的设备供应商会派专人对学校教师进行基本的培训,让教师认识、了解新设备,由于培训者不是专业的教学或教学研究人员,因此培训内容不具有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而只是产品功能的简单介绍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2)教师对多媒体的理解和掌握差异较大:由于教师的学科、年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差异较大,统一安排的培训难以满足个体差异;3)单纯的技术培训,缺乏与学科教学的联系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联,难以让教师感受到电子白板的教学优势和互动功能,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4)培训方式简单,没有相应活动设计,不能使教师将培训知识内化为教学的专业技能。

2 实践探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尝试设计和实施了针对学科教师和师范生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先对相关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培训,然后由学科教师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合作在《学科教学论》或《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上对师范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与相应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基本功能演示;第二层次——教学案例观摩;第三层次——教学设计与实践。

2.1 第一层次——基本功能演示

为了顺利地让教师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基本原理、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我们采用演示+讲解+实践的培训方式。首先,给教师展示几个简单的例子,调动其认识白板的积极性,如:给出半只蝴蝶,设置问题:如何画出整只蝴蝶?老师们积极参与并进入问题情境,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旋转,翻转等,培训者随即告诉老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里很容易实现,然后进行演示。所有例子展示完后,老师们惊叹:白板功能强大,使用简单、方便,既可以自如地操控电脑软件,又可以方便地实现交互。随后,培训者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常用功能和工具逐一介绍,重点强调每个工具在教学中功用和如何实现,如,电子白板里的纹理笔工具,我们建议语文和英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使用纹理笔在白板上刷出各种图片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我们还安排一些活动或任务,让教师接触白板并自己实践操作。

2.2 第二层次——教学案例观摩

通过第一层次的培训,老师们已经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有了基本的认识,感受到了白板的强大功能。第二层次,我们会展示不同学科的教学视频案例让被培训者观摩,在观摩的过程中,让教师基于问题思考。这些问题是常用的:

问题1:展示的课例中,用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

问题2:这些功能对教学起到了什么作用?

问题3:案例中基于白板的设计有哪些值得借鉴,又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

观看案例后,通过上述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的认识会加深,也间接地获得了教学体验,这种方式对电子白板的功用迁移到教学设计中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2.3 第三层次——教学设计

通过上面两个层次的培训,教师对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有了非常直接地认识。为了使教师将培训知识内化,我们让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自己设计一份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记录下来。接下来,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到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示教学设计的活动中,共同完成课件的制作,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实现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加深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掌握。

活动结束后,教师们分享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学习中的感受,并且重点思考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未来教学的帮助作用。最后,大家还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

3 培训效果分析及启示

这样的培训设计,效果明显,实效性强。培训结束后调查,54%的教师认为交互白板对促进课堂教学作用很大;78%的教师认为使用交互白板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50%的教师认为使用交互白板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且作用很大;80%的教师认为白板笔书写、拖曳、标注等交互功能,特殊效果功能(包括屏幕遮罩、聚光灯、放大镜等功能)、资源库功能非常实用而且使课堂教学比黑板或投影仪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在培训过程中,学科教师对交互白板的强大功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对这种培训形式表示称赞。这种方式的培训使交互式电子白板由看似深奥变得简单易学,而且也使教师参与到每一个活动中,体验新技术与互动,共享经验与感受,获得启发和设计。

通过此次培训的实践,我们继续完善培训设计,继续在在校的师范生和课题所在的学校开展互动式电子白板的培训和应用推广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互动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会有新的变化,学校的资金投入也能真正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陈惠邦.旧瓶中的新酒: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学革新的推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6-11.

上一篇:全面服务型院校下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