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案例及其撰写

2024-07-06

教育教学案例及其撰写(共8篇)

教育教学案例及其撰写 篇1

教育案例及其撰写

一、教育案例的定义

1、案例,是指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解决或有待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完整、真实和具体的情景描述。

2、案例培训,是指学校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和培训目的,通过引导教师对各种教育教学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比较,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培训形式。

案例培训是从特殊到一般概括的培训形式,在对教师的校本培训中,案例培训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激发新教师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能培养新教师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学会全面认识和分析教育教学现象,增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或专业发展,因此,案例培训在校本培训中是一种针对性强、收效显著的培训形式。

3、教育案例:是对具有问题性、典型性、故事性的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的理性分析。

“问题性”----是说案例需要解决问题;

“典型性”----是说案例具有普遍意义;

“故事性”-----是说案例必须生动可读;

“教育教学”----是说案例表现学校的中心工作; “实例”-----是说案例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例子,表现为教育教学的过程或者片断;“理性分析”-----指要求对典型实例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等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从而给读者以启示。

二、教育案例的分类

从研究内容分:

1、德育案例(反映德育工作);

2、教学案例(反映教学工作);

3、教育管理案例(反映教育管理工作)。

从表现形式分:

1、综合式教育案例(相对完整的过程的展示与分析);

2、片断式教育案例(教育教学片断的展示与分析);

三、教育案例的结构

教育案例的要素:“背景”“故事”“评析”。“背景”为故事的叙述进行必要的铺垫;

“故事”则应该有起因、经过、结果;

“评析”是对故事进行理性分析。

“故事”是评析的基础,“评析”是故事的升华。

三种结构:

1、先叙后议的教育案例;

2、先议后叙的教育案例;

叙边议的教育案例。

3、边

四、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

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有许多共同点。

一是研究性质相同。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同属于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对,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的性质和规律。

二是研究领域相同。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都是实践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尽管教育案例需要用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理性分析,但是,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教育实践的规律,而不是教育理论的检验和创新。

三是研究的基点相同。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点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例,尽管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对于教育教学实例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是,没有教育教学的实例就没有教育案例,更没有教育叙事。

当然,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又有本质的区别:

1.教育叙事重在让读者“有所感”,教育案例重在让读者“有所知”。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育故事需要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事件具有相对完整性;教育故事需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情节具有曲折性;教育故事需要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等,细节描写要生动;只有这样,教育故事才能引领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人物,领会主题;因此,教育叙事重在使人“有所感”。教育案例则是选择一个或者数个具有问题性、典型性、生动性的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的理性分析,叙述实例是理性分析的基础,而理性分析则是实例叙述的升华,毫无疑问,理性分析是教育案例的核心和精髓,而且,教育案例需要从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理性分析,需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需要分条陈述,条分缕析。因此,教育案例重在使人“有所知”。2.教育叙事强调情节及其矛盾冲突,教育案例强调实例及其深刻含义。教育叙事主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感染人,从而达到分析自己、教育别人的目的。教育故事要感染人,让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就要依赖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就要依赖人物的栩栩如生,就要依赖各种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的生动形象,而如果没有矛盾冲突,情节就不可能起伏跌宕,人物就难以生动形象,描写也就无从着手,这一切也将黯然失色,因此,故事的矛盾冲突是故事吸引人、感动人的必要条件。教育案例则是通过对于教育教学实例的理性分析,挖掘内涵,总结经验,归纳推理,从而点拨教育,以理服人。而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教育案例需要具有真实可信的教育教学实例,而且,这个实例需要具有深刻的含义。只有这样,教育案例才具有了现实意义,才能给人以启迪。

3.教育叙事一般无须理论总结,教育案例则必须进行理性分析。

从形式上说,教育叙事无须议论,无须总结;教育叙事主要是通过情节、人物、环境感染读者,情节的曲折性、人物的生动性、环境的感染性决定了教育叙事的教育性。因此,教育叙事把故事讲好,讲生动就能够使人“有所感”,一般不需要总结和点评;虽然不排除些许必要的解释和画龙点睛之笔,然而,这不是教育叙事的必然要求,更不是教育叙事的主流。教育案例则不同于教育叙事,它的实例的叙述,只是为了后面的理性分析作铺垫,实例的优美的叙述既是为了吸引读者,更是为了理性分析打下基础,但是,实例的叙述不是教育案例的写作目的。教育案例必须在教育教学实例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而且,教育案例的理性分析需要深入、深刻,富有启发意义。

4.教育叙事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教育案例则必须忠于事实。

教育叙事需要以情感人,就需要借助于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在忠实于生活的真实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包括情节的修补、细节的加工、合理的想象等。类似于报告文学:因为是报告,所以必须真实;因为是文学,也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当然,如果真实的故事本身就十分完整,十分完美,十分感人,那么,所谓的艺术加工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必要了;但是,一般来说,真实的故事总是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缺憾,这就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的教育叙事并不直接告诉读者什么教育道理,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去理解。这个过程是读者的辨别的过程,是读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教育案例则必须忠实于现实,因为,教育案例的教育意义是从实例中挖掘出来的,读者失去了体会、理解的机会,听从于作者的解释、解读。如果教育实例本身经过的艺术加工,甚至虚构,理性分析也就会失去事实依据,那么,从中提炼出来的教育道理就有可能不真实,不可靠。

五、教育案例的写作

1、巧选实例

(1)实例可以是完整的教育教学的过程。

(2)实例需要具有故事性,故事生动使得案例具有可读性。

(3)实例需要具有问题性,真问题的解决使得案例具有教育意义。

(4)实例需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使得案例具有普遍意义。

2、理性分析:

实例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案例必须上升到理论层面,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既可以解释实例之“所以然”,解释“为什么”。

高度:哲学的和理论的分析(不是就事论事)。

深度:实践的和意外的分析(不是蜻蜓点水)。

宽度:全面的和完整的分析(不是挂一漏万)。

准确度:材料的和规律的分析(不是离题万里)。

3、认真写作:

(1)关注细节描述。案例往往叙述的是一个实例的片断,矛盾冲突的表现需要细节加以突出。

(2)关注理性分析。对于典型实例的分析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高度来认识,不要“穿靴戴帽”“贴标签”。

(3)关注谋篇布局。案例写作也需要注意构思精巧,精巧的构思能够让案例生动有趣,增强吸引力。特别是开头要引人入胜。

五、优秀教育案例的特征

1、短小精悍

教育案例一般以短小精悍为特征,案例的主要读者是教育工作者,而不是理论工作者,因此又长又大的案例一般教师往往一下子难以读完,也就难以理解,难以产生兴趣。

2、生动有趣

生动有趣主要取决于实例的选择和叙述,实例生动典型,叙述生动形象,整个案例就会引人入胜。

3、富有启发

教育案例的生命在于启发意义。实例生动也只是好玩,甚至让人感动;但是,教育案例不是文艺作品,教育案例需要启迪教育工作者。附件1:

优秀的教育案例标准

1.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包含一个典型的问题或问题情境—— 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不能算案例,问题或问题情境缺乏典型性也不能算案例。

2.一个好的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 要突出一个主题,如果是多个主题的话,叙述就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把握住事件发生的主线。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过分地渲染自己的个人情绪或情感,以免使案例的重心发生偏移。

3.一个好的案例描述的是现实生活场景——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应该以关注今天所面临的疑难问题为着眼点,至少应该是近5年发生的事情,展示的整个事实材料应该与整个时代及教学背景相照应,这样的案例读者更愿意接触。一个好的案例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案例所涉及的人产生移情作用。

4.一个好的案例应该讲述一个故事—— 案例必须要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同时,对事件的叙述和评点也是其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最好包含有一些戏剧性的冲突。对于课堂教学案例来说,应该有学生围绕某一个讨论的中心问题表达他们不同见解的波澜起伏的过程性教学冲突。

5.一个好的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翔实——案例不应该是对事物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该是对事物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案例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是准确的、纪实性的,包括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也应作具体的陈述,因为背景材料中往往交待了问题发生的场景,隐含着问题形成的某些重要的原因。但要注意的是,背景材料的叙述不应该影响到对主要问题实质的把握。

6.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包括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案例写作必须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因此可引述一些口头的或书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如对话、笔记、信函等,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可读性。重要的事实性材料应注明资料来源。

7.一个好的案例必须理清问题的性质——案例所说的问题是何种性质?是教学策略问题,还是学生行为问题,或是师生关系问题?如此等等。这是案例分析的关键,不要让纷至沓来的信息干扰了自己对问题性质的基本判断。

8.一个好的案例需要针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案例不能只是提出问题,它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具体措施,并包含着解决问题的详细过程,这应该是案例写作的重点。如果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话,那么最为适宜的方案,就应该是与特定的背景材料相关最密切的那一个。如果有包治百病、普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案例这种形式就不必要存在了。

9.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有对已经做出的解决问题的决策的评价——评价是为了给新的决策提供参考点。可在案例的开头或结尾写下案例作者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评论,以点明案例的基本论点及其价值。

10.一个好的案例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及其内心世界——案例要揭示出案例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等。换句话说,要围绕一定的问题,展示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自身发展的心路历程。

附件2

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

1、教育叙事

(1)什么是教育叙事

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

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

教育叙事的5个特点

真实性:叙述的是来自己教育实践中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虚构的事件。

人物性: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情节性: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可读性:阅读者可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报告中的问题解决。

感悟性:叙述作者的体验或感受。

教育叙事的基本框架

•问题产生的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须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问题发生的情境: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以及问题产生的具体情境。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

•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主要内容结构:背景、问题、细节、结果。

教育叙事的写作要求

•必须基于真实教学实践,不能虚构。

•必须蕴涵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学问题”或意外的”教学冲突”。

•必须具有情节性和可读性。完整情节,突出戏剧性冲突,有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记流水账。叙述要具体、生动,讲究文笔的清新优美。不应该是对活动的笼统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说明,应具体。

•必须具有典型性,蕴含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启迪作用。

•要有问题性,应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教学冲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要有解决问题的过程、采取的方法措施与效果。

•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

•心理描写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2、教育教学案例(及课例)

(1)什么是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搭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学案例的分类和构成

• 教育教学案例一般由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几部分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如按校本研究内容分有: 培训案例 课堂教学案例 学校教育案例 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校本管理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 区域校本研究案例。

(2)教育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主题。案例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案例必须要有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 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

案例问题事件:反映主题所含各种问题的事件。筛选原始材料;

描述情景与细节,对问题产生、解决过程中的环境、人物活动的描述,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

问题解决的效果。

不仅要说明过程,还要交待问题解决的结果。如教学的思路、教学的过程的描述,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 , 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让读者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了解。

诠释与研究: 多角度的分析; 受到的启示;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的看法和分析。

诠释与研究是在案例事件基础上的议论,可有感而发,它能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有待继续讨论的问题。在案例的最后,几个可供思考、分析、讨论的典型问题。

背景的撰写

交代故事发生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一堂课的教学案例,就必须有说明这堂课的背景: “公开课”还是“家常课”

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

是一所重点学校的学生还是普通学校的学生,等等。

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首先,描写你遇到的难题;

其次,介绍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学生情况、教师情况等; 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教与学产生重要作用的背景。第四,分析教学内容:

知识点

知识点在教材中的承接性和延续性;

清晰准确地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目标应符合相应的课程标准,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对学生能力、情感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依据如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

案例事件的撰写要求

凸显主题。

案例事件要能反映案例主题的某个案例问题。

在撰写案例事件时,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交代特定的内容。与案例主题和问题有关的环境、氛围、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要着重写,还要将某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工作原则、活动构想蕴含其中。

内容要真实

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学实际,是真实情景,不虚构,不杜撰,不夸张,不歪曲。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增删一些细节、场景等: 为了保护正当的隐私权,可以虚构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注明虚构的部分)。

情景要完整.

把情景交代清楚,目的是:

说明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以便案例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从而既能设身处地思考案例中的问题,也能摆脱情境的束缚,去探讨更深层的问题。

要写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要有问题的发生、过程、结果,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情景要具体,要写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环境、氛围,人物的语言、行为与心理。

取舍要恰当

情景介绍要主次分明,恰当取舍。

尽量写好主要事件,精简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 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多么复杂,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为了引发其他教师的观点碰撞和思维,也为了便于与其它教师间进行讨论交流,可有意选择经常会出现的、典型的、犹豫不决或导致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中的典型事件。

叙述要客观

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在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表述观点,不能流露感情的褒贬。

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

对案例事件的描述应是坦率的、中立的,对教师的心理活动、观念冲突、情感等方面的描写也应是个观的。

要揭示人物的心理

行为是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案例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

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向读者展示,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

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教学案例文本的表达形式 条列式文本

“条列式案例”表达规范,易于写作,其结构主要根据教学案例基本要素的顺序展开,其文本形式为:

导言 背 景 案例 主题 事件和故事描述 特定问题(案例问题)

可选择的解决方案(自我反思)结 束 语

隐含问题式文本

包括了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但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些要素。这种表达方式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强,具有较为强烈的矛盾冲突,但写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例:抓不住难点的教学真难 案例素材+点评+案例问题

几乎所有适宜的案例素材都可以采用,但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浓缩性特征,并提出可供思考和讨论的案例问题。

案例素材可以是:叙事研究报告、教学实录(围绕主题剪裁的片段)、教学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报刊上的新闻、特写、报告文学等,甚至可以是上述素材的综合。

这种案例,既可以是对若干事件、若干人物的多角度描述,也可以仅描述一个事件、一个人物。

撰写案例基本步骤

①了解教学背景;

②观察教学过程;

③课后访谈调查;

④资料整理分析;

⑤整理撰写初稿。

案例的写作方法

一是写自己亲自经历的案例,二是采访编辑案例。采访编辑案例是到实地采访、观察、收集一些事实、公开发表的资料和数据后写作而成的,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则可以将被采访者的名字和有关数据进行掩饰性处理。

好案例的基本标准

①有鲜明的案例主题。

②有清晰的案例背景。

③有典型生动的案例事件。

④有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和启示。

⑤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问题。

3.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的区别

教育案例包含教学叙事

案例和叙事的共同点:

都是对典型教育教学事件的观察、记录和反思; 都具有叙事和分析的成分;

都需要有事件的主题、背景、情节和对事件的理性反思。

两者的主要区别

案例的结构必须包括:

事件背景+事件描述+事件分析+案例启示

事件分析:直接对事件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

案例启示:在基于事件本身又超越实践本身的基础上,作一些普遍意义上的理性反思; 当然事件分析与启示部分融合在一起写也可以。案例的反思一定要全面深刻,更强调理性。

叙事结构只需要:

“事件(故事)背景+事件描述+扼要的理性反思”。叙事的反思可以更感性一些,甚至抒情化一些。

两者的侧重点:

叙事更强调叙述,案例更强调分析。

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记录下来就可以了。理性反思可以在文中直接表达,往往是即时而发,三言两语,可谓点睛之笔,也可在文末单独成段阐述,也可夹杂在行间,不需长篇大论。

案例在叙事的基础上必须进行理性的反思,案例只是基础和铺垫,对案例的分析才是重点,它除了对事件本身的直接评点外,还需要归纳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更生活化,案例更研究化。

叙事研究一般只叙述一个故事。

案例研究可以对一个事件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同一主题的几个事件进行分析。案例分析中可以同时串联几个事件,然后进行同一主题的分析探究。

案例写作形式可以:

事件1+分析+事件2+分析+综合分析;也事件1+事件2+分析。

叙事强调事件的完整性;

案例可以是事件中的某个片段,强调局部的完整。

教育叙事对事件的记录强调形象生动的描述,需要场景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强调情节的生动、矛盾的冲突、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渲染,需要些文学功底的。

案例中对事件的记录可以生动描述,也可以采用白描手法,甚至用说明的形式,对教学片段的案例分析,采用教学实录的形式也未尝不可。

附件3

教育叙事:使人“有所感”

一、教育叙事的阐释

叙事,就是“叙述事情”(《现代汉语词典》),就是陈述人物、动物以及宇宙空间各种生物身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其中,主要是叙述人类生活中一切活动和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经验,而叙事是将人们的各种各样的经验组成有意义的事件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人们介绍经验、交流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因而,叙事可以为人们、为自己提供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甚至改造世界的途径和方法。于是,叙事很快就成为一种写作方式,与议论、抒情相并列;特别是受到文学作品的青睐,成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的最为常用的方法,文艺理论将叙事的学问概括成为“叙事学”,专门研究文艺创作中叙事的规律。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教改实验等教育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故事,陈述的是具体的、情境性的、活灵活现的教师经验世界,记录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教师的教育叙事不是为了检验某种教育理念,也不是为了建构某种教育理论,更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为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育叙事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日志、周记、随笔、书信、博文、微型传记、访谈记录等,这些形式均可用来表现教育叙事,但是,并不是说所有这些形式都是教育叙事,因为,它们需要具备教育叙事的基本特征。教育叙事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也是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它不直接告诉教育“为什么”,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怎么做”,而是给读者讲一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这个教育故事中了解、体验、感受、顿悟教育“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而实质却都是教育故事。“让读者有所感”是教育叙事的表达特征。

二、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叙事研究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的,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归纳分析资料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形成互动而获得解释性理解。教育叙事强调这样几点:一是讲述者就是研究者,而不是局外人;二是研究者身临其境,而不是旁观者;三是研究的过程是互动的,而不是单项的和静止的;四是其中的教育理解是归纳出来的,而不是演绎出来的。

1.教育叙事研究的缘起。叙事研究被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并运用与教育领域,是在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由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研究并倡导的。他们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是教师的亲历亲为,“真实的故事”中有教师的体验、理解和创新。当前,这种教育叙事研究已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关注,并被运用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的研究之中,已经成为教师理解教育并向别人讲述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在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教育理想的不断追想、对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中不断发展,不断成长。

2.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一是实践研究。教师的工作离不开教育实践,教师的反思也就离不开教育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把教育研究和问题解决放在鲜活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事实上,教师每天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与教育叙事交织在一起,教师每天的那些关注教育故事、强调教师体验、重视意义感受的生活、工作、学习常常就是教育叙事研究。二是质的研究。“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对,是通过归纳揭示教育故事的实质,解释教育故事背后的真实,探寻教育故事的意义,从而激发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使自己获得理性的升华和精神的愉悦,提高教师教育行为的自觉性和示范性。三是故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以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的故事为对象的,教育叙事研究的是故事,而不是事情;这样的故事既是已经发生的,又是生动感人的;因此,教育叙事应该讲究情节曲折和细节生动,应该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手段,使所叙之事生动感人。四是解说研究。教育叙事是由解说者对师生教育故事进行描述,目的是使人明白某种道理或者受到某种感染。

3.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教育叙事研究的对象是“事”,是“故事”,是具有真实性、体验性和故事性的“故事”;而教育故事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大致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教师。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正确、教育行为是否得当、教育风格是否鲜明、教育方法是否有效。二是研究学生。研究教育对象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规律、德性养成规律以及心理、性格健康发展的规律。三是研究师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教和学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许多教育故事总是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教育叙事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包括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研究,包括师生教育对话的研究等。

4.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教育叙事研究首先要求有事可“叙”,还要有事善“叙”。因此,首先确定研究问题。教育科研应该从问题出发,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教育叙事研究也一样。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有观念问题、理论问题、机制问题、策略问题、方法问题、评价问题等。其次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问题和方向,选择适当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必要的。是研究教师或学生,还是研究课堂或课外,总之需要选择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对象。第三是进入研究现场。进入研究现场,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者进入教育现场就可以发现真实的教育故事,亲身感受教育意义,获得原汁原味的现场资料。第四是观察访谈。观察访谈是研究者在现场收集资料、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的过程,也是促使研究走向深入的过程。叙事研究需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在课堂,在运动场,在实验室,在图书馆,在社区服务站,等等,使研究者获得各种感受。第五是撰写研究报告。在归纳分析收集的全部资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归纳总结。

三、教育叙事的写作

优秀的教育叙事应该具备真实性、体验性和故事性等特点。

1.题材鲜活、有趣,具有真实性。选择叙事题材是撰写教育叙事的第一步,是撰写教育叙事的基础。首先,所选题材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其次,所选题材必须是有趣的,而不是平淡的。一次激烈的冲突,一个意外的发现,一次轰动的演讲,一个感人的瞬间,一次突然的转变,一个深刻的回忆,等等,都是人们喜爱的、能够引起人们好奇心的教育叙事的题材。

教育叙事示例1:《请你平移到我这里来》

早在教学之前,学生们大多已经预习过“平移和旋转”这部分的知识了,因为这部分知识真的很有趣。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一个个问题,诸如: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吗?……他们举起的小手,都快伸到我鼻子下面了。这时,我发现一个平时很爱动的学生一反常态,很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他低着头,双手放在课桌里,身体一动不动。以我的经验,他,肯定有问题!

我一直盯着他,突然收住较高的声调。本来很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了,很多学生举着手,眼睛顺着我注视的方向,都向他行“注目礼”。他也发现课堂上的声音发生了变化,抬起头,一下子看到那么多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他愣住了。

“干什么呢?”我问。

“没干什么。”他一边回答,一边迅速把双手向抽屉里一伸,把身子靠向课桌。原本轻松的课堂氛围,变得有些紧张了。学生们都盯着我,想看我怎么“处理”他。

“把手里的东西拿出来,我想看看。”我的语气缓和了一些,不太想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来处理琐事。他把双手伸出来。我一看,他的左手里趴着一个小磁铁。

我本来想说:“请你把它放到讲台上。”但一转念,这样的处理方式似乎太过平常了,对他本人、对其他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没有帮助。其实这也是一个生成的问题,为什么不运用这个生成的资源呢?

我面向全班,抛出了一个炸弹似的问题:“如果我请他把磁铁放到讲台上,他要进行哪些运动?”这下炸了锅,学生们哈哈大笑,边笑边自己做动作,看看从起立到行走再转身,要做哪些动作。经过讨论,大家都觉得他想到讲台上来,只要不转身,上半身是平移。回去转身的时候是旋转。我的情绪也随着学生们的讨论“热”了起来,顺着他们的回答,说:“那就请你平移到我这里来吧!”课堂转入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下课后,学生们还沉浸在刚刚的插曲中,耳边还能听到学生不断用“平移”、“旋转”造句,他们已经把这两个概念熟练地运用到了他们的活动中。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1日第6版,南京市夫子庙小学程震文)

2.情节曲折、跌宕,具有生动性。所谓情节,就是指故事的变化和经过,通常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者说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情节不难,有生动的情节不易。情节要生动,就需要情节曲折,就需要情节具有矛盾冲突。冲突越宏大、越激烈、越深刻、越不可调和,与这种矛盾冲突相关的故事也就越可读、越动听、越感人。

教育叙事示例2:《阿玲是哑巴吗?》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冼得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得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象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说,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好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得多。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坑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

本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想起同学们为了自己的观点而互相争辩的情景,还是禁不住心潮澎湃。(blog.wjsx.com/u/4016/4153.html。山东省淄博师范学校附小 吕舜昌)

3.主题鲜明、深刻,具有启发性。“主题”就是教育叙事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就是教育叙事所包含的内容的核心。教育叙事所叙的教育现象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作用。教育叙事不能直接讲教育道理、教育理论、教育观点等,否则,就不是教育叙事,而是教育案例或者是教育论文;也就是说,教育叙事要求叙事者掌握、领会相关的教育理论,然后把这些教育理论巧妙地隐藏在教育叙事之中,而读者正是通过阅读这样的教育叙事领会了其中的教育理论。

教育叙事示例3:《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我们往往认为学生犯错误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如能正确地解读学生犯错误的心理,并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那么错误又何尝不是一个教育机会呢?

去年初秋,台风来访,打落了许多小树枝。大爷就把它们扫在了一起,堆在了沙坑旁边。

中午吃过饭,我在操场上巡视。突然有个小姑娘来报告,说有人在玩棍棒。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几个小家伙手里各抓一根树枝,正在热火朝天地打闹呢。我径直走过去,其中一个学生发现了我,连忙扔掉树枝,迅速地逃跑了。剩下的几个正要逃跑,就被我叫住了。几个孩子苦着脸,磨磨蹭蹭地挪过来,嘴里支支吾吾地说:“不是我……”我摆摆手,打断了他们,亲切地说:“你们看,地上好多树枝啊,我们一起把这些树枝清理干净,放回沙坑旁边,好吗?”几个孩子虽然一脸诧异,但还是赶紧卖力地去捡树枝了。我惊喜地发现,刚才那个溜之大吉的学生也悄悄地回来了,加入了清扫的队伍。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地面就被打扫干净了。

洗过手后,我重新把小家伙们召集到我的身边。他们乖乖地站成了一排,等着我训话。我注视着他们,严厉地说:“你们刚才犯了错误,知道吗?”“知道。”他们点点头。“犯了错误就应该勇敢地承认,而不应该抵赖,更不能逃跑,对吗?”“对!”这次,他们重重地点点头。我感到他们的认错态度很诚恳,于是,语气一转,说:“你们刚才又做了一件好事。这件好事正好弥补了你们刚才犯的错误。我很欣赏你们,还要表扬你们!”话音刚落,孩子们眼睛一亮,愣了片刻,然后害羞地笑了。我知道,在这笑容的背后,一定包含着他们对自己错误举动的检讨以及改正错误后得到表扬的欣喜,也一定包含着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做个好孩子的决心。

犯错误是难免的,学生犯错误就更正常了。可是实践中,我们常认为学生不该犯错、不能犯错,根本就没有把错误视为教育的资源。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犯错误其实是一种经历,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在犯错、认错、改错的真实情境中,学生才能学会正视错误——勇于承担而不是狡辩,更不能逃之夭夭;才能学会改正错误——真心思过而不是表面敷衍;才能学会挽回过失——积极补救而不是消极退缩。如果能把错误当作一种资源,我们对待学生就可能会温柔许多,教育的方式也会温和许多了。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23日。江苏省南京市小西湖小学 冯毅)

4.语言亲切、感人,具有流畅性。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往往给人第一印象。教育叙事是否生动,是否吸引人,第一要素就是语言。语言平淡无奇,或者艰深晦涩,或者疙疙瘩瘩,教育叙事就会面目可憎。从语法的角度看,教育叙事的语言需要正确和准确,需要文从字顺,流利通畅;从修辞的角度看,教育叙事的语言需要生动形象,需要艺术表达,让人回味;从叙述的角度看,教育叙事需要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把自己放在所叙之事中间,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见”、“我当时想”、“我后来估计”、“我以为”……这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使得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给读者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教育叙事示例4《遭遇学生短信“搔扰”之后》

静谧的夜晚,我坐在书桌前备着课。突然,身旁的手机响起了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打开一看,陌生的号码,信息的内容只有两个字:唐僧。

会是谁?老朋友?不会的,无缘无故不会发这样的短信。该不会是发错了吧?发条信息问一下吧。

“没发错,唐僧就是你。”短信很快就回过来了。

没发错?会不会是学生?我的脑海里马上冒出这样的念头,学校以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学生用手机打电话或发短信搔扰老师;老师反打过去质问,又在班上调查,结果还是没有找出那个学生。然而搔扰信息却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愈发多了起来。最终他不得不换了手机号码。

可我从做班主任以来,都保持着这样的一个习惯,就是开学的第一天,肯定要把自己的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都告诉学生,这一届也不例外。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

不再理会这样的无聊信息保持沉默吧,肯定不行!这样他可能还会发来类似的信息。反打过去或在班上调查,最终也许还是会不了了之,甚至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到反作用。

“谢谢你,八戒。”我思索了一会儿,发了过去。

“我不是八戒,我是孙悟空!”信息很快回了过来。我一看乐了,虽然是有些调皮,可还是挺可爱的。

“不管是八戒,还是悟空,都是唐僧的徒弟呀。我觉得你这个样子,还不像是我的徒弟。如果你在学习或生活上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地方可以告诉我,我会尽力去帮你的。”

手机的铃声没有再响起。我松了口气,可心里还是没有底。

两天过去了,没有出现那个陌生的号码。

第三天,又出现了。

“我能告诉你,我是谁吗?”

“还是不说的好吧,我想知道你为什么要给我起唐僧这个名字。”

“因为你放晚学老是会拖堂处理班级事务,而且有时拖的时间还很长。”

“好,老师不想再做唐僧了。明天我就改了这个坏习惯。”

“那我以后再也不叫你唐僧了。”

第二天,我在班上宣布,以后班级每日总结放在次日的午间进行。

陌生号码的短信一直没再出现了。

今天,突然又收到了那个陌生号码的短信: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愿您天天开心、工作顺利、奖金多多。

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

(作者:南京市六合区横梁镇初级中学孙刚。发表于《成才导报·江苏教育周刊》2006年11月15日)

四、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

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有许多共同点。一是研究性质相同。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同属于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对,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的性质和规律。二是研究领域相同。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都是实践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尽管教育案例需要用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理性分析,但是,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教育实践的规律,而不是教育理论的检验和创新。三是研究的基点相同。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点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例,尽管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对于教育教学实例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是,没有教育教学的实例就没有教育案例,更没有教育叙事。当然,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又有本质的区别:

1.教育叙事重在让读者“有所感”,教育案例重在让读者“有所知”。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育故事需要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事件具有相对完整性;教育故事需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情节具有曲折性;教育故事需要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等,细节描写要生动;只有这样,教育故事才能引领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人物,领会主题;因此,教育叙事重在使人“有所感”。教育案例则是选择一个或者数个具有问题性、典型性、生动性的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的理性分析,叙述实例是理性分析的基础,而理性分析则是实例叙述的升华,毫无疑问,理性分析是教育案例的核心和精髓,而且,教育案例需要从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理性分析,需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需要分条陈述,条分缕析。因此,教育案例重在使人“有所知”。

2.教育叙事强调情节及其矛盾冲突,教育案例强调实例及其深刻含义。教育叙事主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感染人,从而达到分析自己、教育别人的目的。教育故事要感染人,让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就要依赖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就要依赖人物的栩栩如生,就要依赖各种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的生动形象,而如果没有矛盾冲突,情节就不可能起伏跌宕,人物就难以生动形象,描写也就无从着手,这一切也将黯然失色,因此,故事的矛盾冲突是故事吸引人、感动人的必要条件。教育案例则是通过对于教育教学实例的理性分析,挖掘内涵,总结经验,归纳推理,从而点拨教育,以理服人。而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教育案例需要具有真实可信的教育教学实例,而且,这个实例需要具有深刻的含义。只有这样,教育案例才具有了现实意义,才能给人以启迪。

3.教育叙事一般无须理论总结,教育案例则必须进行理性分析。从形式上说,教育叙事无须议论,无须总结;教育叙事主要是通过情节、人物、环境感染读者,情节的曲折性、人物的生动性、环境的感染性决定了教育叙事的教育性。因此,教育叙事把故事讲好,讲生动就能够使人“有所感”,一般不需要总结和点评;虽然不排除些许必要的解释和画龙点睛之笔,然而,这不是教育叙事的必然要求,更不是教育叙事的主流。教育案例则不同于教育叙事,它的实例的叙述,只是为了后面的理性分析作铺垫,实例的优美的叙述既是为了吸引读者,更是为了理性分析打下基础,但是,实例的叙述不是教育案例的写作目的。教育案例必须在教育教学实例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而且,教育案例的理性分析需要深入、深刻,富有启发意义。

4.教育叙事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教育案例则必须忠于事实。教育叙事需要以情感人,就需要借助于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在忠实于生活的真实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包括情节的修补、细节的加工、合理的想象等。类似于报告文学:因为是报告,所以必须真实;因为是文学,也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当然,如果真实的故事本身就十分完整,十分完美,十分感人,那么,所谓的艺术加工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必要了;但是,一般来说,真实的故事总是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缺憾,这就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的教育叙事并不直接告诉读者什么教育道理,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去理解。这个过程是读者的辨别的过程,是读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教育案例则必须忠实于现实,因为,教育案例的教育意义是从实例中挖掘出来的,读者失去了体会、理解的机会,听从于作者的解释、解读。如果教育实例本身经过的艺术加工,甚至虚构,理性分析也就会失去事实依据,那么,从中提炼出来的教育道理就有可能不真实,不可靠。附件 4 从课堂看,我们的孩子还缺什么(虞大明)

也许我们“身生名门”,也许我们听多了掌声与赞誉,因此,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直面差异,骨子里镌刻的沾沾自喜,时常雾霭一般升腾,迷蒙眼睛。是时候研讨了——我们的孩子缺什么?是时候反思了——我们的教学缺什么?是时候自省了——我们自身还缺什么?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智慧、勤奋和行为跟进,去斩除前行路上的荆棘。

【现象一】爆笑的男孩

在《普罗米修斯》的课堂上,我引领孩子读书。好难受啊!我们的孩子,不论读什么,怎么会都是一个表情!一种节奏!一种语调!当读到“三万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高高的悬崖上”时,课堂的一角居然传来忍俊不禁的笑声,我循声望去——一个男孩已经笑得难以支撑了。更可怕的是,这个男孩足足笑了一分多钟——唉,这是公开课啊!幸亏,他坐在舞台的最里侧,我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只能这样选择!我品尝到了无奈的滋味!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无能!课后我问他,他说:“读书时,我不小心把‘三万’读成‘三八’了,我忍不住,就笑了。”天哪!如此简单的理由!上帝啊!这是可爱吗?这是自得其乐吗?这是自我欣赏吗?这是自寻开心吗?这是自我调节吗?不能这样啊,孩子们!【结论】我们的孩子太幸福,太自由,太没有规矩。从而缺少同情心,缺少入情入境的能力,缺少一种“定力”,缺少会感动的心灵。

【对策】请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朗读训练,尤其是“悲情”色彩的文章的朗读训练,收集一些描写汶川地震的感人文章,好好地读,认真地读,看看有多少孩子会眼眶湿润,泣不成声;请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除了音乐、画面的渲染,能否凭借自身动情的教学语言,将孩子们引入文本情境,从而与主人公一起开心,一起激动,一起伤悲,一起愤恨……

【现象二】回答,只为“博人一笑”

公开课前,我让孩子做“头脑体操”——在茫茫的大沙漠上,有一个人,他已经死了,在他的身边,放着一个包,如果他能早点打开包的话,他就不会死了。请问,他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我见一个男孩高举起手,身子还前倾着,甚至满脸红光。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一定有精彩答案。于是满怀期待地请他发言。答案果然“精彩”——他是被尿给憋死的。说完早有准备似的哈哈大笑,伙伴们也哈哈大笑,在伙伴们的笑声中,他自豪地坐下,仿佛一个英雄——我差点昏倒。

这种现象,我在常规听课时也常有遇见。有些孩子在回答问题时,以“谁的答案最稀奇有趣”“谁的答案最好笑”“谁的答案最光怪陆离”“谁回答之后笑声最响亮”为豪。似乎,他们的回答,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博人一笑”。于是,有些可悲!【结论】我们的孩子缺少“正气”,缺少正确的“课堂舆论”。

【对策】请老师们在课堂中加强引领,要敢于批评指正,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和健康的“课堂舆论”。教师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不良的氛围或苗头,要及时制止,及时“拨乱反正”,以免“星星之火,肆意燎原”。

【现象三】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课堂上,悲情的音乐在流淌。我俯身想看看孩子到底在用笔向英雄船长诉说什么心里话。孰知,那个看似专注的孩子,突然对我说:“老师,刚才他放了一个屁,很臭的。”我瞪了他一眼,落荒而逃!我从心底里感谢那个孩子——因为他说得很轻,“润物无声”——但却震撼了我的心灵!

【结论】我们的孩子,缺少专注,缺少规矩,缺少克制,缺少分明的是非观。【对策】无可救药,希望这种现象是极个别!(这是气话)。其实还是有药可救的。救他的“药”,应当是班级平时的正确舆论导向,良好的班风、学风,让这种“极个别”无处藏身。老师甚至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世故”,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这也是懂事的表现。

【现象四】场面像“刚遭了灾”

对于老师的提问,我们的孩子总是不太感兴趣。表现在:反应迟钝;举手者寥寥;双眼黯淡无光;说话声音缺少掷地有声;经常埋着头,场面像刚遭了灾,而且是瘟疫。【结论】我们的孩子缺少自信,缺少功底,缺少会奔涌的热血,缺少会澎湃的心灵,缺少激情!

【对策】用教师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相信,长此以往,总会融化坚冰;用教师的眼光,为孩子寻找精神的食粮,拓展阅读,补充阅读,鼓励孩子博览群书,用扎实的训练和积累去厚实孩子的文化功底。

【现象五】唱戏与看戏

公开课上,少数孩子唱戏,多数孩子看戏。不是执教者不懂得要给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机会,而是,他们在一番热切地等待之后,小手总不能“如林”。因此,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少数“救兵”。

【结论】我们的孩子缺少参与的积极性,缺少责任感。

【策略】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每个孩子发言的机会,多引导,多鼓励,多表扬。实在没法,可以考虑抽签发言,强制执行——说着说着,也就习惯了;练着练着也就“炉火纯青”了。

【现象六】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

某学生被老师指名发言,该生说话语无伦次,翻来覆去,用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意思,该生居然用了几十秒还未说清。而且,该生一直低着头,似乎在默哀!老师无奈,老师的额头有细密的汗珠渗出……该生终于说完,老师摸了摸该生的脑袋说:“没关系的,以后记得慢慢说!你一定能说好的。”谁都知道,那是老师在掩饰他的“慌张”和“心痛”——公开课啊,时间如金啊,如果都像你那样,我咋整啊!【结论】我们的孩子缺少言语的能力;缺少“落落大方”,缺少自信。

【对策】在常规教学中,要注重引领、鼓励孩子说一番流畅、通顺、完整的话,并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千万不要忽视“口语交际”“说话训练”课。老师经常要说这样的话:“谁的回答声音响亮,语言流畅,我就佩服谁!”试试看吧!【现象七】可悲的瞎编乱造

曾经做过一项小调查:请五年级的150位学生写一篇题为《一件难忘的事》的作文。批改时,有7个孩子的作文惊人地雷同——这7个孩子都安排自己在夜深人静之际发高烧,不断呻吟。7位母亲听见呻吟,决定背孩子上医院。7个孩子都很会进行环境渲染——此时,正下着蒙蒙细雨。7个孩子都不约而同地安排他们的母亲在背他们上医院的途中摔上一跤,当然,只是膝盖磕破点皮。7位母亲全然不顾这些,把孩子送进医院,忙挂号,忙咨询,忙付钱,忙取药,忙端水,忙喂药,一宿没睡。第二天早晨,7个孩子都发现他们的母亲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人也比昨天瘦了一圈。于是,7个孩子都扑进母亲的怀抱,哽咽着说:“妈妈,你真是我的好妈妈!”更令人费解的是,7户家庭的父亲在干嘛,只字未提……

【结论】我们的孩子缺少鲜活的生活体验与积累,缺少会发现的眼睛。纯粹的瞎编乱造,才会诞生如此雷同的可悲的作文。

【对策】在常规教学中,要重视作文教学。让孩子认识到作文其实就是“我以我笔写我心”,作文是“真实事件的描绘,真实情感的喷涌”。当然,光做好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死读书,只会将自己关在教室里、书房里,是无论如何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多引领孩子们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活动,走进自然,从而去享受生活,发现生活之美,丰富、充实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家园。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少数现象,但确是不得不关注的“不和谐音”。说白了,那句“古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我的印象中,×××老师的学生能说会道,思路活跃;×××老师的学生说话时很有气势;×××老师的学生朗读水平很不错……个中原委,不言而喻,肯定跟老师本身的优秀有关!因此,每个老师要“经营”好自己的那桶水——浅了,用学习来补足;浊了,用学习来澄清。

附件 5

教材二次呈现,营造思辨空间

——《一束白色的栀子花》教学案例(虞大明)某次研讨会邀请我去执教公开课,于是我找来多本教材,准备选择一篇感兴趣的文章,进行教学设计的创造——虽然我执教过的公开课已有百余节次,而且被老师们公认的经典设计也不下20余篇,如:《第一场雪》、《庐山云雾》、《白杨》、《詹天佑》、《景阳冈》、《小镇的早晨》等等。但是,我不想也不喜欢只吃这些老本——我始终坚信:只是躺在已经成为历史的成绩上,沾沾自喜,结局只能是承受淘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翻开《现代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我就深深地被《一束白色的栀子花》所感动了。因为读罢这篇文章,我已经泪眼婆娑了。这是一篇值得精心阅读的经典,也是一篇需要用心去读的故事。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孩在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收到一束白色的栀子花,但是那个神秘的送花人一直没有出现。因此,女孩天天揣摩送花人的身份,连她的母亲也为她的想象推波助澜——

是不是我曾经为某人做过什么好事,而今他以这种方式向我表示他的谢意?会不会是那位我常常帮他卸车的开杂货店的邻居?会不会是那位老人,在整个寒假里我都帮他取邮件,让他不会有在冰地上滑倒的危险?

就这样,女孩无比欣悦地生活着、遐想着、幸福着。如果故事仅仅是这样,我想也没什么特别的——这无非说明了小女孩懂得助人,懂得关爱,而那个被她帮助过的人就用匿名送花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激。这样的事例还是数不胜数的,不足为奇。

正当我也在推测究竟是谁匿名送花的时候,文章的结尾非常含蓄地传递了信息: 我就是在这栀子花香中想象,在栀子花香中成长,一直到22岁。这一年,我妈妈过世了,生日里的栀子花也就是在这一年中断的。

我实在找不到一个比喻来形容这样的结尾,我始终觉得这样的结尾似凄婉的秋风——吹皱我的心湖,像轻柔的绵针——拨动我的心弦。它刻画的是最最深厚的母爱,但是又不仅仅是母爱。多么震撼人心的结尾!我震撼在别样的母爱中,更震撼于这般的情感表达之中。

课堂是进行心灵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广阔而复杂的。人们常说“言为心声”,那么心声源于何处?是情感的倾泻。学生是充满情感的,灵动的个体,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个举动都会在他们心灵的池水中击起层层涟漪。我想,能够打动我的,经过我的努力,也必定能够打动我的学生,那些纯真的童心。

因此,那次开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教学过程随笔】

(一)后悔,一时冲动

精心地对课堂教学作了预设之后,我激情满怀地走进课堂试教……可是……也许是孩子们接触了太多的赞颂母爱的文章,比如:《麻雀》、《嘱咐》……“公式化”的情感让他们觉得不足为奇,而这种西方人含蓄的表达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反到有些不可思议。母亲的良苦用心就像一个稍纵即逝的波纹并没有在他们的心里激起更大的涟漪。当我的孩子们读完课文之后,个个满脸惊讶——为什么母亲要匿名给自己的孩子送花?为什么母亲不告诉孩子花是她送的,而且还要为孩子的想像推波助澜?然后,孩子们便投入到争论、说理之中。虽然,孩子们也领悟了这种不同寻常的母爱,但是,整个课堂并没有出现我所期盼的真情流淌,泣声连连。就连朗读,也显得苍白无力。

我很诧异,诧异我的学生居然能如此理性地谈论和交流,仿佛在交流一种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也尝试着进行反思,但,始终找不到失败的理由。于是,我有些后悔,后悔我的冲动——我想得太简单了,有些课文,确实能感动老师,因为老师是成人,但不一定都能感动孩子。

因此,萌发了改换执教内容的想法。打去电话,对方说,最好别换了,因为通知早已印发出去了。

所以,就更加认为当时选课文的时候,不该那么冲动。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办法吗?师傅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张化万),还是求教师傅吧!

师傅说,学生不感动的原因很简单:学期初,课本就发到孩子们手里了。孩子们肯定早就不止一次地接触过这篇文章了,这就会大大降低感动的程度。一个再感人的故事,读得多了,也就不怎么感人了。因为这个故事已经感动过他了。如果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文本,一定被打动的。师傅还说:不要只是一味地去追求学生有没有流泪,学生没有流泪,并不能说明他们没有被感动,如果学生没有被感动,他们怎么能那么自主地提出问题来呢?如果每个孩子都在积极地投入学习,这就是被感动的具体表现。

有道理。但我是追求完美的人。我始终觉得,肯定有办法实现我当初的那种感动加冲动的理想。

(二)成功,源于机会 离正式上课大约两周的时间,邀请方打来电话,说是他们那儿没有《一束白色的栀子花》这篇课文,希望我能将这篇文章发给他们,由他们印发给学生。我当然满口答应。

放下电话,我喜不自禁。我想,这是我实现当初理想的最佳机会。我得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于是,我便想到了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地重组——二次呈现教材——在印发给学生的教材中隐去文章的结尾,结尾则在课堂中即时呈现。而其它的设计,基本不变。

前半节课的预设大致是这样的:

①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为“我”的想像“推波助澜”的句子。②朗读训练,读出疑问、猜测的语气。③发散思维:学着母亲的样子,用上“是不是…..会不会……”为女孩的想像推波助澜呢。④理解感悟:虽然我还是不知道栀子花究竟是谁送的。但是,我却收获了一种真切的感觉。这种真切的感觉是什么?(交流——课件出示“我实在无法知道……值得别人关心与爱。”——齐读)

这样设计,有利于将所有焦点都集中指向“是谁送了栀子花”的疑问上,而“母亲”只是“我”幸福的憧憬里的一个旁观者,是阅读感知中无关紧要的“配角”,学生在初读时并没有在意这位母亲,而是兴趣浓厚参与到“我”的揣测中去。并且,结合课文中的“是不是……会不会……”的句式,模仿表述,如此,教学中落实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的水平。

应该说,学生的参与热情是空前高涨的,孩子们始终在积极揣摩:这束白色的栀子花究竟是谁送的,而且,没有一个学生推测是母亲送的。他们饶有趣味,各抒己见:会不会是楼上的阿姨送的?因为小女孩经常帮助那位阿姨照看小孩;是不是那个邮递员送的?因为小女孩经常帮邮递员叔叔分发报刊杂志;会不会是老师送的?因为小女孩经常用她的实际行动,为班级争得荣誉……虽然这些仅仅是孩子无端的猜测,但是,孩子都把他们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好人佳事提取出来,表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肯定得到了熏陶与发展。

在后半段教学中,我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揣摩中,老师发现了,你们都跟课文中的小女孩一样,是个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孩子。这束白色的栀子花究竟是谁送的,你们想知道吗?”孩子们急于想知道究竟谁的猜测正确,于是异口同声地高喊:“想——”我轻轻点击课件,《鲁冰花》的悠扬乐曲声响起,大屏幕上,课文的结尾随着我的朗读,逐字展现。

我发觉,朗读的时候,我的声音哽咽了;我发现,课堂上,先前的那种激烈热闹的参与氛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凝重。隔着泪眼,我看到了一张张神情严肃的脸,一双双热泪盈眶的眼。

我问孩子们:读了文章的结尾,你们一定知道了栀子花是谁送的了,你们有什么想说,想问的吗?孩子们的问题还是跟试教时提出的差不多,但明显不同的是,表述的时候,孩子们多了一份感动——真真切切的感动。

孩子们一定是感悟的文中母亲的与众不同的爱了,要不然,当我让孩子们替那位女孩向母亲说几句话的时候,孩子们怎么会如此包含深情:

妈妈,你放心地含笑九泉吧!我会记住您的教诲的,做一个因为关爱他人而享受幸福的人;妈妈,您安息吧,我会在心中永远珍藏您送给我的栀子花的!妈妈,您用栀子花告诉我,要事事为他人着想,我永远爱您!……

【课后体会与反思】

反思——个性地建构教材 当然,公开课获得了好评。

课后的好长时间,我还一直沉浸在感动和激动之中,不能自拔。仿佛整个人经历了一场洗礼——灵魂的洗礼。

在十余年的语文教学之中,我养成了及时反思、随时反思的习惯,我的那本《走过10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就是这样写成的。

课后的好几天,我一直都在反思。应该说,这堂课除了二次呈现教材之外,别无其它新意:在呈现文本时,在朗读训练时,配上情感内涵一致的乐曲,力求以情促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通过句式训练,达成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巧妙设计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等等,我总觉得,这些都是一个成熟的教师所应该注重的和可以把握的。

因此,我把反思聚焦到了教材的二次呈现上。如果结尾不是延后呈现的,学生还会有那么高的热情,为小女孩的想像推波助澜吗?如果未曾进行“推波助澜”,当孩子们知道栀子花是母亲送的时候,会那般的感动吗?答案应该是非常明显的。我始终认为,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思维碰撞、恍然大悟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才会刻骨铭心。

然而可惜的是,这样的设计,却很少有操作的机会。如果孩子们已经事先接触了文本,就不能按此实行了。

因此,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建议教材的编写者们,不妨给课文留点空白。如此,肯定会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本文提及的《一束白色的栀子花》,如果结尾只是在教师的教学参考中呈现,是否就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机会?再如:某些课文中的一些具体的数据,像我国发射多少颗卫星等,如果用括号代替,肯定会一举多得——不必担心课文会落伍,因为这些数据是动态的;在预习时让学生去查询,则可以培养学生信息收集的能力。

但是,这仅仅是建议,纵然这样的建议被采纳,还需很长的时间去落实。那么,这段时间,教师该干嘛?是苦苦等待?是翘首期盼?都不行。“新课标”鼓励教师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二度开发者,因此,惟有针对现行教材,大胆地去处理,个性地去建构,才是我们该做的。当然,处理、建构教材的手法很多,我就结合教学实际略谈一些吧。

其一,增选教材。老师们不妨从教材之外,寻找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二次或多次呈现的尝试。因为,增选的教材,学生事先并不曾接触,教师则可以有意对文本进行处理,留出空白,为学生的想像、发散、推理预设空间和机会。

其二,创设空白。有些课文虽没有留白,但我们可以创设空白。如:有一篇《手帕》的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沈峰在上学路上,把自己的手帕送给一位摔破手的老奶奶包扎伤口。来到学校后,正值检查带手帕的情况,沈峰拿不出手帕但没有说明理由。下午,老师、同学们因为那位老奶奶找到学校,送还手帕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便纷纷称赞沈峰。学习《手帕》这篇课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层面来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乐于助人。传统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在达成这一情感目标时,往往会在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由教师提出一个象征性的问题:学了《手帕》这篇课文,你觉得沈峰是怎样一个孩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虽然,孩子们的“表白”也会令人欣慰,但绝对不会令人感动和激动,因为,这样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言说”的层面,不能触及孩子的心灵深处,自然,也就称不上真正有效了。但是,如果教师创设了这样的留白,教学就是另外一番景像了:课文的主人公是沈峰,大家认识他吗?(生:不认识)既然不认识,咱们就把他改换一下,那么,你们认为,咱们班里哪位同学的名字补进去最合适?为什么?如此,学生为了解决问题,首先必须了解课文中的主人公具有什么特点,然后再对照本班同学的实际,通过分析、比较,达成问题解决,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感染。

其三,审视教材。常年以来,因为种种原因,教师和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教材所描绘的肯定是对的,教材是完美的,毋庸质疑的。这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教材惟一”论,用怀疑的眼光审视教材,从而获取契机。如《小镇的早晨》的第一段:

城市的早晨,是汽车短促的喇叭声惊醒的;蚕乡小镇,四周河道纵横,它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质疑:这段话有问题吗?(有:现在,大多城市早已禁鸣喇叭了,显然第一句话有问题)怎么改呢?(谁改得好,就将谁的句子替换到课文中)从教学实际看,这样训练点,学生是最感兴趣的,个中原委,不言而喻。

教育教学案例及其撰写 篇2

一、撰写教育教学案例的意义

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对于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贴近实际,理论与实践结合。

许多教师学了不少教育教学理论,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已对其真正掌握。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不少教师总觉得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有相当大的距离,难以与之联系,还不如学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更实用。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教学的情况并不少见,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不大。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而教育教学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与工作实际相脱离的不足,它像一座桥梁,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反映出教育教学理论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能够有效地避免纯粹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偏差。

2. 交流研讨,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教育教学案例是“教育教学情境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教育教学案例十分适用于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教学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反思、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分享别人成功的经验,能提高教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教师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确定阶段性的研讨主题,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并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研讨。同时,结合校本培训等形式,对有关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进行反思,使新课程研训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实践反思,总结经验。

教育教学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教师个人教学档案和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保存和研究的价值。通过多年的积累,把若干教育教学案例进行整合、拓展、升华,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教育论文。

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工作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时,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局限于写具体的做法,缺乏的是提出“为什么”以及“怎样解决”等内涵的东西。诚然,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哪些教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哪些教法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教学案例还是教师记录自己的教学生涯、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事件。有的问题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但也不能把它记成流水账,那么,撰写教育教学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

二、教育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

教育教学案例从宏观上可以介绍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教育教学情况,微观上可以描述一次专题活动或一堂课;长的可以详细叙述教育教学事件发展的过程,短的可以着重介绍某个教育教学情境或片断。可以侧重于实践描述,也可以侧重于理论分析。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客观性。

教育教学案例记录的是教育教学实践的经过与结果,它必须如实反映教育教学实践的事实。与论文相比,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论述为主。教育教学案例则是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教育教学案例主要是讲一个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从写作的思维方式看,论文的写作一般是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教育教学案例写作是归纳性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 典型性。

教育教学案例选择的是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教育教学某些特征的实例,通过理性分析来探索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与教案、教学设计相比,教案、教学设计是对将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教育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选材和写作内容的特点各有不同。

3. 指导性。

教育教学案例具有启发迁移的作用,通过教育教学案例这种形式的交流,教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类似或其他问题、事件的分析处理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从而明确教育教学方向,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行为,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教育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教育教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要素。

1. 交代背景,有所侧重。

要交代清楚教育教学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可以包括学校、班级、学生、教师的情况等等。但描述事件的大致场景不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其案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给读者提供了解案例的背景资料。

2. 突出主题,揭示本质。

教育教学案例的主题,即这个案例准备反映什么问题。这是案例撰写者对案例的背景、全貌、细节等深入了解、综合分析、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是案例描述的人物行为、事件所显示出来的贯穿于全篇的基本思想。比如,案例可以是反映对某种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可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建设;可以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课程或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或是介绍怎样帮助学困生,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面临的独特问题、情境、经历,以及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行讨论等等。一般而言,比较新颖、复杂的情境,会提供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能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问题,因此,选择的问题,一是要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选择人们所关心、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切忌老生常谈。二是应该选择自己体会最深、最受启发的问题,选择恰当角度切入,切忌人云我云。三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和对象,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总之,动笔前需要思考、分析、判断、选择并确立鲜明的主题。

3. 反映特定内容,写清关键细节。

教育教学案例的写作不能有闻必录。应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加工,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要问题的特定内容进行详尽的描述,讲明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如何发生的,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挫折,要注意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学”到“会学”的转变过程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的关键细节却一笔带过。

在这个环节中,要特别注意揭示相关人物的思想和心理。面对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执教者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有什么理论支撑,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好的教育教学案例应该能够切实反映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因此,人物思想和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教师撰写案例,往往容易偏重于教师一方,忽略了学生心里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

4. 突出特色,交代其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育教学的思路,描述教育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育教学的结果,既某种教学措施所取得的效果,包括教师的感受和学生的反应,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成功的体会和失误的遗憾有哪些,以及今后的设想等。细节和结果是构成教育教学案例正文最基本的要素,是案例的主体部分。案例的写作形式没有严格规定,其描述语言要求平实、简洁、准确、生动,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事件的来龙去脉,忌文学化和繁琐的文字叙述。

5. 多角度评析,总结成败原因。

评析是在记叙事件的基础上,评价分析教育教学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通过对案例中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梳理利弊得失,总结成败的原因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揭示事件的启示意义及其价值。

评析可以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切入,进行理论阐述,也可以有感而发,就事论事。同一件事,可能引发不同的思考,评析贵在具有独到的思考,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作者的学养水平决定的,评析可以是自评,也可请专家点评。

浅谈教师怎样撰写教学案例 篇3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教师有事实可说,有道理可讲。教学实践涉及的领域宽,发生的事例多,是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撰写教学案例,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真切的回顾,用新的观点进行严格的审视,客观的评价,反复的分析。能使教师把某些教学问题认识得比较深刻,解决得比较恰当。利于教师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看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撰写教学案例,促使教师对教学理论钻研。这就促使教师带着教学案例的实际问题,深入地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利于教师内化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撰写教学案例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改经验。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 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写好个教学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決的思路和例证。

(2)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如何撰写教学案例 篇4

如何撰写教学案例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 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 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是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二、教学案例与其他体例的区别

1.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 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

2.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 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选择的。选择什么内容,取决于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

三、案例的基本组成元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组成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 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四、撰写教学案例的方法

1.选择一个有冲突的教学事件。一节课下来,觉得要写的事件很多,那么哪一个事件才该选择?哪一个对于自我发现更有潜力?案例的性质怎样,是关于教学策略、学生行为还是教学政策方面?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还是为了职业发展?尽管没有一个选择是非遵循不可的规则,但下面一些建议对写好一个案例却仍是有益的:事件对你有情感力量吗(心灵是否受到震撼)?事件呈现的是一个你不能确定怎样解决的进退两难的境地,还是你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他人可能进退两难的问题?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难的选择吗?事件使得你必须以一种感觉不熟悉的方式或是仍在思考的方式回答吗?事件暗示一个与道德或道义上相关的问题吗?如果有冲突的事件满足以上各条,那么你的选择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2.对事件背景进行描述。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时要考虑:这种情况以前出现过吗?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么时候?这以后发生了什么?接连发生的事件是怎样开始的?事件发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么?开始的场景中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反应怎样使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顺利或怎样使之恶化?影响那个事件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是什么?物质环境因素是什么?教学因素是什么?历史因素是什么?在写案例时,你要为即将发生的事件设置场景,做好铺垫。要注意把重要事件放在它所发生的上下文中,必须考虑事件是在上下文中才得以理解的。

3.确定事件中的“演员”。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有贡献的角色才得以充实。在案例写作时要考虑:谁是主要演员和次要演员?出场的演员是谁?幕后演员是谁?每个人都扮演了什么角色?相互之间关系怎样?与你的关系呢?坚持考虑每个角色个人的情感、动机、目的、期望,不要忘记把自己放于演员表之中;不要忘记通过情感、动机、目的、个人价值这面多棱镜来审视你的角色;也要审视你可能要做的假定:假设源于何处?它怎样影响你的行动?

4.检查你行动的结果。教师所做的每个行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你的回应引起的一些反应是什么?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对班级气氛的影响是什么?对其他演员的影响是什么?你所采取或未采取的行为对自己的结果是什么?你的行为以何种方式 提高或降低你对自己的重视?

5.假设你再次遇到该事件。你怎样以不同观点看待事件?看待演员?如果再做一次,你的行为不同之处是什么?现在允许你重新考虑,你要选择一个不同的回答吗?

五、写好案例的关键

写好一个教学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

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因此教学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3.具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 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

六、教学案例撰写基本格式

第一部分

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是案例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整篇案例的核心思想,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背景主要叙述案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的基本情况,还可包括教育背景:教材的地位、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思维特点;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风格、教学思想;教学环境与当前社会研究的热点等。这些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不宜很长,只须提纲契领叙述清楚即可。

第二部分

案例描述

案例的描述一般是把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某一片段,像讲故事一样原原本本地、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描述的形式可以是一串问答式的课堂对话,也可以概括式地叙述。通过巧妙的事件描述,把问题寓于情节中,本质寓于现象中,答案寓于故事中。案例描述的材料要求真实、完整、具体、典型、有效、适时。

第三部分

案例反思

案例反思是结合有关的教育理论来诠释教学活动,针对描述的情景谈个人感受或理论的说明,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来促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水平。可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课堂教学实录以及教学活动背后的资料等作理论上的分析,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教育现象隐含的丰富教育思想的阐释等。分析方法可以对描述中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对描述中的几个问题,集中从一个方面加以分析。

抚顺市体育运动学校

教学案例撰写基本格式 篇5

一、字体格式及要求

【标题】(居中,3号宋体加粗,前后各空一行)

【署名】写明单位、姓名(右对齐,5号宋体)

【正文】(两端对齐,4号宋体(关键字、词可加粗),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二、正文格式及理论

教学案例集理念、实践、反思于一体,它是针对一个真实的具体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或者事件的描述、反思与探讨,是对实践中存在或者发生的事实的再现与思考。它是教学活动中的典型事例,是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主题鲜明的事件及行为的真实记录。因用途、使用主体等不同,其体例、格式、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一般可参照以下格式撰写:

(一)、案例主题(主题与背景)

主题是案例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整篇案例的核心思想,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背景主要叙述案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的基本情况,还可包括教育背景:教材的地位、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思维特点;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风格、教学思想;教学环境与当前社会研究的热点等。这些内容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如果是介绍课例,只要简要说明上这节课的起因、教学设计及班级情况等,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详细具体及背景描写。

(二)、案例描述

案例的描述一般是把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某一片段,像讲故事一样原原本本地、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描述的形式可以是一串问答式的课堂对话,也可以概括式地叙述。通过巧妙的事件描述,把问题寓于情节中,本质寓于现象中,答案寓于故事中。案例描述的材料要求真实、完整、具体、典型、有效、适时。典型性与真实性是案例的生命。要生动地描述出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如师生对话、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教学案例的描述应基于教学观察与教学记录。

(三)、案例诠释

案例诠释是结合有关的教育理论来诠释教学活动,针对描述的情景谈个人感受或理论的说明,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来促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水平。可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课堂教学实录以及教学活动背后的资料等作理论上的分析,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教育现象隐含的丰富教育思想的阐释等。分析方法可以对描述中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对描述中的几个问题,集中从一个方面加以分析。

(四)、案例扩展

对案例所涉及的理论、概念、原则与方法进一步深刻反思,把原有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价值、态度,通过讨论分析提升到意识阀当中来。通过诠释,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内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规律。对于阅读同类案例能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意义,并在反思中进一步提高分析、讨论、评价、决策能力。

(三、四两部分也可合并为一项“案例分析”)

三、教学案例及其写作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的定义: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当时的教学情境回顾、反思而写成的文字。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的点评。

2.教学案例的特征:案例作为一种写作的形式,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与撰写论文相比,它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它的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

(1)与论文相比,有自己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思维方式上来看,论文的写作一般是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案、教学实录相比,有自己固定的写作内容和选材特点:教案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写作虽与教学实录的体例相近,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教学过程具体的实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而定。

(二)、教学案例的种类

教育案例依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以及确定的写作范围、时间、重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有偏于宏观的,大到介绍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偏于微观的,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

有的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有的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有的偏重理论分析;有的则偏重实践描述。

(三)、教学案例的功能

1.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不少教师总觉得理论与教学实际有相当大的距离,难以与之挂钩,不如学一些具体方法来得实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行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终也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而教育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不足,它像一道桥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许多教师对教育理论学了不少,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已经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2.案例是总结教教育经验的有效形式。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因此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哪些教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哪些教法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3.案例是教师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最佳选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里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经验、教训。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4.案例是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的最好方式。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四)、教学案例的写法

1. 案例的结构要素。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普通班级还是实验班级,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特别是要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5)评析。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启发。2. 写好案例的关键。写文章要考虑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案例。写好个教育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3)具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独到的思考才能做到。

怎样撰写小学英语教学案例 篇6

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现在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怎样撰写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众所周知,作为医生,总是伴随着对一个又一个病例的研究逐渐成长;作为律师,也是在一个又一个案例的剖析中不断成熟;那么,作为教师,我们也是如此,在对教学过程中一个又一个案例的反思拔节成长。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研究教学案例,还要学习案例的写作。

首先来说一下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学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教学内容或某个教学活动方面含有代表性的、有重大意义的一个或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它通常是课堂内、外真实发生的故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如何解决的真实记录。课堂教学案例往往为以下目的而撰写:

(1)分享实际的教学经验;

(2)提供某种教学研究的资源;

(3)提出问题,要求各方面来诊断和支持;

(4)对已经进行的教学进行反思,进而调整或改进教学等。下面就具体谈谈

二、小学英语教师写案例的意义

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也可能会面对一些性格各异的学生;还可能会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难题。有时会应对自如,有时也难免束手无策。诸如此类的事件,实际上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话题。

1.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不少教师总觉得理论与教学实际有相当大的距离,难以与之挂钩,不如学一些具体方法来得实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行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终也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教学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不足,它像一道桥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

2.案例是总结教育经验的有效形式。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因此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

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哪些教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哪些教法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是从“教书匠”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3.案例是教师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最佳选择。

作为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里,肯定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经验、教训。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记录着每个人成长的脚步,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4.案例是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的最好方式。

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学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教学案例可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教育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

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一名教师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

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

只要我们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细心人,勤于把事例转变为案例,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就是自身成长的过程。

三、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论文是理多事少,案例是事多理精。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它有主题、有讨论、有诠释说明,这是教学实录所不具备的。

(待续)

怎样写规范的英语教案(英语组网络研讨)

syzxwu @ 2009-3-30 11:43:00

怎样写好规范的英语教案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开始备课时,教师得考虑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计划一个课时?如何遵循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标准?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课堂教学组织者?怎样最充分地利用课本和各种教学手段?怎样的教案才算是“规范”的?下面谈谈如何写好规范的教案:

一、教案的格式

教案的格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好的教案一般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目标:即一堂课最主要的总目标。

2、教学目的:即一堂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详细目标。细列这些条目,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有机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预先判断目标是否适度,在课堂结束时或课后评估学生的学业成就。要罗列教学目标,明确写清要求学生做到的是什么,不能太含糊。这里要注意其可行性。清晰的教学目标有利

于课后重新审视并评估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

3、重点和难点:一堂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列出来,以便于设计

合理的教学步骤。

4、教材和教具:列出教材和教具看似小事,但设计好使用策略就意味着教师明确了上课要带什么以及课堂各个环节如何安排。常常有教师去上课忘记带录音机、投影片、挂图、卡片、课堂作业或学生作业本之类的东西。写上要带什么、如何应用会有帮助。

5、教学步骤:这也没有统一格式。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步骤自然不同。即使相同的课型,教材、学生、教学条件不一样,教学步骤也就不一样。这一部分

可包括:

(1)开场白或开场活动、游戏,作为“热身”(warming-up)。

(2)一系列的活动及教学设计。应预先给全班活动、小组活动、两两活动、教师和学生的说话时间等各个环节分配好时间。

(3)结束语。

6、板书设计:将最重要的单词或词组或知识点,列出来,使得学生明确一节课的重点,课前设计好,就不会出现漏写或者板书杂乱无章的现象。

7、课外作业: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8、课后小结:小结一堂课的得失,分析教与学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及时作

出调整。

二、写教案时要考虑的问题

1、如何开始备课

在教师着手备课之前,必须吃透课程标准(大纲)及教材,在此基础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的语言能力,以确定课题和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出发,确定重点和难点,考虑用哪些教学法来组织课堂。然后精心挑选、设计练习,确定要做、改、删、增的练习,列授课计划提纲,再逐步仔细预测各种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的应用,特别是涉及可能修改计划、增删内容的教学

步骤。

2.思考几个问题

(1)教学技巧上,是否有足够的变化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成功的外语

课上总有不同的活动,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

(2)不同教学技巧的应用和教学的组织有没有得到有序的、合乎逻辑的安排?理想化的课堂教学须朝着教学目标由易及难、循序渐进。建立在新知识之上的教

学活动必须精心安排。

(3)整堂课的节奏设计得好吗?节奏的含义,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活动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如果课堂活动多而短,那么学生刚刚找到某活动的“感觉”,又得“跳到”下一个活动去了。这样不好。第二,教师应考虑如何把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揉合在一起。例如,一堂课上连续搞全班俩俩全班小组俩俩全班„„的活动,每个活动五分钟,那么,这些活动是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第三,控制好节奏也有利于各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衔接。例如:

(4)整节课的时间有没有安排好?这是备课最难控制的因素之一。新教师往往容易提早授完所备内容,而后又易矫枉过正,不能完成课时计划。这里有两点值得提醒。预先准备一些“备用”的复习活动。如果提早授完已准备的内容,则

进行复习巩固练习。

3.学生的个体差异

随着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师向学生转变,学生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主张,备课一般应以中等程度的学生为准,但也应适当照顾两头的学生。可以考虑以下五个方面:(1)教学内容适当包含一些较难或较易的项目,(2)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问不同难度的问题,(3)设

计的教学活动尽可能让全体同学都参与。

4.学生谈话与教师谈话

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时间。一般的英语课上,总是教师说得

多,学生说得少。要注意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进行交际。

教育教学案例及其撰写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本院护理人员,共76名,其中本科12名,大专51名,中专13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31名,护师27名,护士15名;年龄:<25岁者3名,25岁~35岁者38名,≥35岁者35名;工龄:<10年19名,10年~20年26名,≥20年31名;已婚70名,未婚6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婚姻状况;②护士开展护理科研的必要性,回答分必要、没有必要、可有可无;③护理科研知识培训的需求性,回答分需要、不需要;④撰写论文时遇到的困难,内容分为选题、实验、收集资料、论文格式、投稿、时间及其他;⑤对我院开展护理科研工作的建议。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答卷,现场回收,发放问卷80份,收回76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76份。将问卷收回后进行归类统计,采用χ2检验及百分比。

2 结果(见表1~表3)

表1显示,需要培训相关知识的护士比例占调查人数的98.7%,觉得有必要开展护理科研的护士占调查人数的93.42%,而不愿意或持无所谓态度的护士分别为1.32%、5.26%,不同学历护士科研态度比较(P<0.01),本科、大专学历对护理科研的态度较中专护士态度积极,不同年龄、职称、婚姻状况、工龄的护理人员对护理科研的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士对护理科研重要性有较充分的认识,护士是护理科研的直接参与者,其对开展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及参与科研的动机直接影响护理科研的发展[3]。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人员普遍有开展护理科研的愿望,而且学历层次高的护理人员的愿望和要求表现更为强烈。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实践多,接触病人的时间长,应用各种仪器的机会也多,只有树立积极的科研态度,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护理科研工作,并且在科研实践中能克服困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从而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护理科研论文。

护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科研发展的多方向性和学科交叉性,对护理人才的要求其实是比较高的[4]。护士科研素质的提高是有效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的保证[5]。根据本调查研究结果,护士对开展护理科研的态度积极、知识需求率高,这些对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性,但真正提高护士科研能力和水平,有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表2显示,护理人员在论文撰写方法存在主观障碍,医院必须从提高护理人员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科研素质入手,切实加强护理人员科研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技能等的培训,有效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从而减少撰写论文的主观障碍。当然护士的科研知识与其毕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师对科研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护士在学校的学习态度有关。

医院学习环境是满足护理人员撰写论文的必要保证。表3显示,护理人员在论文撰写方法存在的客观困难是缺乏实验条件、缺乏指导老师、工作太累无时间等。目前,大多数医院缺乏临床护理科研环境,护理工作的重点大部分放在了质量管理上,对护理人员要求的重点仍然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缺乏对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撰写的指导,护士只是应付临床护理工作而忽视了论文撰写。护理专业要发展,必须重视临床技术实践的同时,高度重视临床护理科研。医院应设立护理科研机构,成立护理科研小组,与各科室之间形成网络,制订完善的科研计划,小组成员轮流外出参加护理论文撰写、护理科研设计等培训班和学术交流会,购买护理论文撰写方面的书籍供小组成员学习;订阅护理核心期刊供小组成员查阅,为护理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4 小结

护理论文是护理实践的总结,是护理人员将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升华。发表护理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一个医院护理水平及学术氛围的主要指标之一[6]。我们应针对护理人员论文撰写障碍产生的主客观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使之自发地产生护理科研的兴趣,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相关知识,继而通过实践撰写论文。如何使护理人员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应该是护理管理者与护理教育者首要探讨的问题。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护士对护理科研的态度、论文撰写存在的困难,分析其存在的障碍与原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我院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对开展护理科研的态度、护理科研知识培训需求性、撰写论文存在的困难等。[结果]临床护士能充分认识到护理科研的重要性,愿意参加护理科研的护士比例明显高于不愿意或持无所谓态度的护士比例。撰写论文主观障碍依次为选题难、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缺乏科研知识,客观障碍依次为实验条件、无时间、缺乏指导老师、投稿难、工作太辛苦无精力。[结论]护士对开展护理科研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渴望得到科研知识的培训,但缺乏科研知识、工作繁忙无精力、选题难、实验条件不够、收集与分析资料是导致论文撰写障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护理科研,护理论文,撰写

参考文献

[1]毛红英.护士为什么不愿意做科研[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12):563.

[2]程金莲,韩世范,孙玉梅,等.从五种护理期刊载文分析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状况[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1,14(4):832.

[3]Stephens F,Bick DA.Anational pilot to i mplement pressure ulcer guidelines:Results of the baseline audit[J].Br J Community Nurs,2002,12:34-38.

[4]谢伦芳.关于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障碍的原因分析与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2):357-359.

[5]阿苏阿知,古荣晴,谢娜,等.护士对护理科研的认识态度及其与护理科研水平的相关性调查[J].护理研究,2007,21(11A):2855-2857.

教育教学案例及其撰写 篇8

一、导入策略:概念和重要性

课前导入是上好一节课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环节,为整节课的流程定下或高亢或平缓或低沉的基调。如果课堂导入方法得当,就能极大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导入是教师通过某种途径将课堂教学的主题进行呈现的一个教学过程,导入的核心作用是引出话题。

二、导入策略:原则和案例

导入的原则是实施导入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导入的原则包括:

1.趣味性导入

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性的开场白或者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能有效保证学生的参与率与参与度。

例如,NSEFC,第四模块,Unit 1,“Women of achievement”,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的读前阶段,采用的导入方法步骤如下:

Ask and answer(Chorus and individual)

a.Picture guessing(To show a real picture, in which a girl is sitting, reading carefully. And there are several chairs put up around her.)

T:What is she doing?

T:What will happen to her?

b.Picture guessing (To show another picture,in which the chairs have fallen over the girl when she wanted to stand up)

T:Now, look at the second picture. What has happened?

T:Can you guessing who she was?What would she do when seeing the chairs falling over her?

T:She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cientists in the world for she was the first to discover the element of radioactivity. Yeah, she was Madam Curie, a woman of great achievement. Today lets read stories of these women.

2.针对性导入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特别是针对即将教学的主题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教学内容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就应该不同,教学对象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前提必须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服务于课堂教学。 例如上例中,如果教学内容是针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训练的,那么,教师设计的导入可以是图片描述的方式,即将上文的问答法改为教师引导学生描述的方式。

例如,NSEFC第四模块,Unit 1,“Women of achievement” 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中描述任务形象的内容,采用了如下的导入方式。

T:Now here is a picture of a great person. Tell me who she is.

T:Yeah, she is Song Qingling. Now look at her face, can you say something to describe her?

S:...

T:She is beautiful, with round face. Her eyes are shining with kindness, right?

S:...

T:Say more.

S:...

3.新颖性导入

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新颖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新时代的学生不仅富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入内容的新颖性;二是导入方法的新颖性。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的兴趣越浓,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时如能利用目前的流行素材或借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必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气氛,从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正题,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例如,NSEFC,第二模块,Unit 4,“Wildlife protection”教学中,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导入,教师设计一个来自中美洲的土著人,并提供3幅森林遭到破坏的图片,要求学生扮演该角色,讲述自己的家园被毁的事情,由此成功地导入新课。教师选择的图片如下:

4.科学性导入

导入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入的时间应该合适,二是导入的内容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提取已有的知识。

一般来说,正常的课堂导入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导入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课堂导入,如果导入时间过长,就会显得喧宾夺主,不仅会使课堂导入显得庸俗繁杂,而且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

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为新的教学内容做好心理准备,导入不是教学内容或者背景知识的呈现。

例如,NSEFC,第四模块,Unit 3,“A Taste of English Humor”,教师的导入采用了如下的方式:(1)Picture presenting (To show a picture of Chaplin,and present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Charlie Chaplin.); (2) Introduction of Charlie Chaplin.

T:Charlie Chaplin was born in London in 1889 and died in 1977. He was a great silent movie stars. Modern Times, the Little Tramp, the gold Rush, city Light are his masterpieces. He was very popular in his time.

在这里教师已经将课文中的内容提前引入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因为这些教学内容已经在课文中出现了,如果提前学习,对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训练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灵活性导入

课堂导入,“导”无定法,切忌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便是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因时因地因对象而异,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兼顾启发性。

下面是陈老师设计的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 you like bananas?一课的导入环节,情境真实,既复习已经学习内容,又达到引出新课的目的。

Step 1.Lead-in (7min)

T:Hello! Boys and girls, good afternoon! Are you hungry?

T:A, what did you have for lunch?

A:noodles.

T:Oh,noodles, I like it very much. And I dont like rice. Do you like to have noodles?Today I have had a big meal. You know what I have had?I have had chicken and carrots(宫保鸡丁),tomatoes and eggs(西红柿炒鸡蛋), an ice cream and a banana(here it is.). It is really a big meal right! They are all my favorite food.Do you like it?

S:Yes,I do.

T:Just now we talked about what we liked and disliked,right?Now, can you summarize how to say you like something or dislike something?Have a try, please. Believe yourselves.

6.系统性导入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小结”这五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一味注重课堂导入而忽视其他环节,那么,即使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注定是失败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突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体过程,无论课堂导入的方法多么精彩,最终必须落脚在教学效果上,因此,课堂导入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

三、结语

上一篇:创建文明县城实施方案下一篇:船和锚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