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2024-10-17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共12篇)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篇1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学生, 导致课堂秩序短时失控, 如何处理这些突发情况?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请看我身边的两个真实的案例, 从中也许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案例一:某教师正在进行初中生物公开课《输血与血型》的教学活动。他先用视频展示出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现场血淋淋的图片, 然后问道:“遇到此种情形大家首先要做什么?”有一学生马上高呼:“逃跑!躲起!”老师瞪了他一眼, 没说什么, 但脸色很难看。直到听到有学生讲:“报警!抢救伤员!”老师的脸色才由阴转晴, 继而又问:“若伤者失血过多该怎么办?”“老师, 我知道!输血!输人血!”那学生又抢答了。“是得输人血!那输血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老师的话刚落下, 那学生又接上了:“输健康人的血, 不能输艾滋病人的血!”老师忍不住了, 直接喊道:“你闭嘴!尽说些不着调的!请把机会让给其他人!”那学生的脸马上红了, 死气沉沉地趴在课桌上。之后课堂上再也没有出现他那活跃的声音。

此案例中的教师对于课堂突发情况的处理显得很武断、粗鲁, 缺乏理性思考, 没从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出发, 忽视了理性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学习成长的积极意义。

案例二:某教师在课堂上刚讲完生物的相对性状的概念, 决定趁热打铁, 让学生们积极踊跃的举出身边常见的相对性状的例子, 借此了解学生们的理解掌握情况。“单眼皮与双眼皮!”“高与矮!胖与瘦!”老师微笑着说:“很好!看来大家平时挺关注我们的外表的!请大家再把目光放开阔点, 留意下身边其他生物, 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找出很多的相对性状来!”“长毛兔与短毛兔!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黄色豌豆粒与绿色豌豆粒!”大家争先恐后的列举着。“红花与绿叶, 噢, 不对, 应该是红桃花与绿桃花!”某男生急切地回答道。同学们愣了一下就全都哄笑起来, 有些还很不客气的指出:“异想天开, 哪来的绿桃花?”那男生很羞愧地低下了头。老师示意大家停下, 然后温和的说:“刚才那位同学还是用心思考了的, 他知道红花与绿叶不是一对相对性状, 及时地用红桃花与绿桃花来补救, 至少他弄明白了花与叶不是同一性状。至于有没有绿桃花, 大家想一下, 蓝色妖姬和七彩玫瑰都有了, 绿桃花还远吗?只要你敢于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异想天开也会有实现的一天!”老师的话刚落下, 大家的掌声响了, 那男生的头抬起了, 双眼炯炯有神的。

此案例中的教师在面对课堂突发情况时, 处理得就很英明智慧。他循循善诱, 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从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出发, 在乎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 以激励和表扬为主,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对阳光的渴望, 我们渴望被别人真诚的赞赏和认同。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 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 教师面对突发情况时在评价学生时要沉稳冷静, 切忌粗暴武断, 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 多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让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 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他人, 相信自己, 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

从以上两案例来看,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学生发展有益的教师,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一定要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修养, 提高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和对突发情况的处理应急能力。案例一中, 教师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当学生刚偏离自己预设的思维轨道时, 他就不高兴了, 选择不理睬学生, 而不是正面引导;等学生再次偏离时, 教师只是生硬的回击, 还是没有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最后导致矛盾激化, 学生认为老师不重视自己, 教师认为学生故意扰乱课堂, 一声“你闭嘴”给师生情感留下太多的伤痛。而事实上学生所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是胡搅蛮缠, 是他内心真实的认知和感受, 只是超乎老师的预料, 这也说明老师的课前准备的不够充分, 灵活应变的能力还需提高。该教师当时应该及时肯定学生的认知, 之后再稍加引导, 就可以很快地把学生拉回自己的思维轨道。比如, 在听到“逃跑!躲起!”时, 教师就应及时注意, 正确引导, 可以这样说:“对!在暴恐袭击的时候对于没有自保能力的人来说, 躲避是很明智的选择。但暴恐过后面对诸多伤难者, 我们要做些什么呢?”这样就很快地把学生拉回来了。在听到“输血!输人血!”的时候, 就马上肯定:“讲的非常准确!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输人血, 而不是动物血呢?呵呵, 学了本节课你们就会明白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们继续学习求知的兴趣。当听到“输健康人的血!不能输艾滋病人的血!”时, 可以这样评价:“很好!你懂的知识挺多的啊!继续努力, 好好学习, 说不定你以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呢!”这样就可极大地鼓舞学生, 促使其认真的主动的去学习探究。学生的异常独特思维并不可怕, 只要用心地像案例二中的教师所做, 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话语去化解学生的问题与困惑与尴尬, 尽最大可能的去保护学生的心灵, 和风细雨的帮助他们纠正学习和生活中的错误, 他们就可以健康积极自信的成长起来。而可怕的是我们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修养不足, 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 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 教师一定要不断的学习充电,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为学生的发展多做贡献。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篇2

材料一:

望子成龙母亲施压 亲儿不满唠叨竟打死生母 学生杀母事件震惊整个金华,这类事件在全国也属罕见。

这是一个让谁都难以置信的悲剧。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上高中二年级、17岁的少年,忍受不了母亲一天到晚要他“学习、学习、学习”的唠叨,竟残忍地用锤子把母亲活活打死。

儿子留下神秘字条1月26日上午11时左右,在外地工作的徐某的父亲回到金华市区的家中时,发现房门紧锁,他觉得有些奇怪……他打开门,里面空无一人,在桌上他看到了儿子徐某留的一张字条:爸爸:妈妈走时叫我星期三或星期四早上等她的电话。然而,今天早上妈妈真的打来了,她说她这次到杭州去其实是为了看病。因为她上星期一下午去医院看病时,医生说她喉咙里有东西,最好是到杭州去看一下,但在杭州医院诊断结果是妈妈得了绝症。绝症,我真的不敢相信。妈妈叫我好好活着,她不想连累这个家,她先走一步。且叫我好好照顾外婆外公,还有听你的话。我实在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我也走了,我必须出去冷静一下,我要去找妈妈,找回妈妈……我可能过了年回来,或者不回来,听天由命。对不起,爸爸……徐父一看大吃一惊,到学校一问,儿子果真没去上学,也没有请假。徐父连忙找到徐某的初中同学吴某。可吴某说,当天早上他和徐某一起吃的早饭,但分手后一直没有见过面,他也不知道徐某去哪里了。

“他到哪里去了呢?他可能去看他妈妈了。”徐父这样想着,便连忙给徐某的班主任写了一张请假条,托徐某的一位同班女同学带到学校。请假条上,善良的徐父说:“因徐×妈妈生病,在杭州住院。另(临)时来电话,徐×去杭州看他妈妈去了。因徐×去得太急,没有向您请假,请谅解……”下午2时许,徐父找放在大衣柜里的500元钱准备到杭州去找儿子,结果发现钱没了。同时主卧室里叠着的两只木箱上面的衣服已经被拿掉,他打开上面的木箱看了一下见没什么异常,下面的那只木箱便没有打开。

母亲被杀儿子被抓

晚上8时30分左右徐父和亲戚朋友一合议,觉得此事蹊跷并开始翻箱倒柜后,竟看到了这辈子最让他悲痛欲绝的一幕。

在他下午找过的两只箱子下面的那只木箱里,竟躺着已被杀害的妻子,徐父当即跳了起来……20分钟后,金华市江北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接到了报案电话。

分局局长季世余亲自带队连忙赶到现场,勘察、询问、调查,侦查工作有条不紊地一步步展开。经过分析,已失踪了一天的徐某成了此案重要的犯罪嫌疑人。

1月17日下午,他曾到其母亲的单位找过领导,说他母亲不舒服,去杭州看病了,叫他帮她请个假。两天后,即1 月19日,他又打电话给此人,说他妈妈打电话来了,要下个星期才能回来(但他骗其外婆,却说是和母亲到杭州去玩了)。而徐父一般一星期才回家一趟。1月18日,徐某打电话到徐父工作的单位,叫徐父不要在1月18日、19日回家,叫他星期六(1月22日)、星期天(1月23日)回家。

另外,根据尸检,徐母的死亡时间应该在一周前,而这正与徐某打电话到徐母单位帮其请假、叫其父亲迟些回来的时间十分吻合。是巧合,还是……可是,受害人毕竟是他的母亲,况且他年纪又小,如果真的是他作案,那么,到底是什么深仇大恨让小小年纪的他如此置道德、良知、亲情于不顾呢?两小时后得到可靠消息:徐某已潜逃到邻近的义乌。市江北公安分局刑侦大队一方面向市公安局领导汇报,一方面马上派出人员火速赶往义乌。11时30分许,侦查人员终于在义乌某旅馆将徐某一举抓获。

儿子不满母亲唠叨

1月27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已被刑事拘留的徐某。随着“砰”的开门声,徐某抬起头,与记者打了个照面。他身上披着一件军大衣,腿上盖着一件蓝色大衣,瘦小的身躯看上去很单薄。记者问他:“冷吗?”他先点点头,继而轻声说:“冷。”如果不涉及1月17日那个血腥的午后,记者也许会对眼前这个文静、秀气的少年滋生无限的同情。但现在已经不可能了,就像今后,他再也没办法对着一个活生生的母亲喊一声“妈妈”。在屋外嘈杂的脚步声里,徐某开始清理他同样繁杂的思绪。谁能想到,致他走到这一步的,竟会是为人父母也许都可能有的唠叨。

据徐某交待:“从小到大,妈妈在生活上很疼我,对我的学习也抓得很严。

初中考高中,我进了学校的重点班,但高一上半学期排名第44名。通过努力,高一下半学期,我一跃到了第10名。妈妈很高兴,叫我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成绩都应该在班级前10名……”悲剧在这时候埋下了种子。去年11月底,徐母参加了家长会后得知,徐某这学期期中考试的成绩竟排在班级第18名。回家后,徐母很生气,狠狠地打了徐某一顿。徐某喜欢踢足球,徐母就说:“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徐某觉得,母亲对自己管得实在太严了。他有些不满,这种不满在1月17日便如火山般爆发了。

儿子活活打死母亲

这天下午1时许,徐母在自己的房间里绣花。徐某见开着电视,便走过去想看一下。徐母说:“马上要期末考试了,你要考全班前十名。”徐某说:“很难考的,这不太可能。”徐母说:“那还看电视,还不用功点!”徐某说:“我已经够用功了。”徐母急了:“期末考试不考前十名的话,你自己看着办。进不了前十名,以后怎么考重点大学……”按照徐某的陈述,母亲接下来便是老一套喋喋不休的学习呀、成绩呀,徐某听了很难过,感到压力很大。他说:“每次她都这样,大哭大闹的,我觉得很烦……”徐某开始一声不吭,甚至他已经拎着书包准备上学去了。

突然,在门边他停住了。他发现门后面的鞋柜上有一个黄色木柄的锤子!他的血开始沸腾,他的耳边回响着母亲的唠叨声,终于,他彻底地失去了理智。

他把锤子放在自己的书包里,然后走到他母亲的房间,拿出锤子,朝正把毛衣放在床上绣花、与背对着他的母亲的后脑勺猛打了一下。徐母痛得大喊:“哎哟!干什么?”她边说边双手交叉着抱住后脑勺。徐某用左手按住其母的左手腕,将她按在床上,“一边流泪一边继续打”,一下、二下、三下……母亲在亲生儿子的手下发出悲惨的叫声,先是“哎哟”,再是“ 嗯”,到最后倒在床上,什么响声也没有了。

“我也不知道自己打了几下,我发现血流出来了,印在被单上,血流了很多,被单都染红了。我很害怕,我想把母亲送往医院,但母亲倒在床上已没有

动静。我怕母亲醒了以后会不理我,不敢再接近我,我怕,真的很害怕。”因为害怕,徐某最终没有把母亲送往医院;因为害怕,徐某在用拖把清洗了流在地上的血,及处理完现场后,把母亲的尸体藏在主卧房里的一只大木箱里。

这时,他玩了一个小小的把戏。他先把两只叠在一起的上面的木箱搬下来,把里面的旧衣服拿出来,把母亲放进去,然后把这只木箱放在原来下面的箱子位置,而把原来放在下面的那只箱子放到了上面……这以后,徐某大部分时间住在同学吴某处,只在其父回家的时候,才和母亲同在一个屋檐下,度过了两人“相处”的最后的时光。在此期间,谁也没有发现他有异常,谁也不会把一个母亲的失踪与儿子血淋淋地连在一起,自然也就谁都没有怀疑他,直至案发。

材料二: 中学生接连轻生震动教育界

苏州南京两地专家呼吁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上星期,苏州市某重点中学一名初三女生跳楼轻生。无独有偶,前日,南京市栖霞区某中学初一女生喝农药自杀。事情发生后,在教育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昨日,记者就此现象深入采访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要求看心理门诊的中小学生日益增多,其中重点中学尖子生占的比例相当大。

据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徐英和兰光华两位主任医师介绍,最近几年,苏州中小学到这里进行咨询的人数逐年上升,让医生惊讶的是,在看心理门诊的学生中,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好成绩生占了大多数。他们告诉记者,前来门诊咨询的一般由父母陪同,也有独自前来的,尤其在高考前,心理门诊里学生病人可以说人满为患。主要症状表现为紧张、焦虑和失眠,严重的发展为恐慌症,直至逃学,更严重的导致像文中提到的那名女生一样去自杀。

今年7月份,门诊来了一位名叫许伟(化名)的小病人,苏州市某中学的初三毕业生。原来,该生平时成绩很好,但在升学考试中分数虽然不低,但离重点中学的规定录取分数相差2分。为这事,家长对他埋怨不迭,恨儿子不争气,而该生本人也后悔不已,最后虽然9月份父母花了1万多元,让他上了心里向往的重点中学,但该生却慢慢地产生了心理障碍。值得深思的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少是来自于父母做教师的家庭。今年9月份,一身为教师的家长带着孩子来看心理门诊,称学校开学后已上初二的孩子就是不肯上学,终日在家与他的小猫小狗为伴。该科王耀龙医生还告诉记者,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后都转化成了生理病症,常见的如,一听讲课就头疼,一进教室就胸闷,还有的一到晚上上自习课就肚子疼。当然表现最多的心理问题还是坐立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

就此问题,记者昨日采访了苏州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心理专家。苏州第十中学教务处沈主任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当前在校生压力太大有关。沈主任告诉记者,学校每年都会有两三名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曾有一名学生在进入高考考场后,一下子就昏倒了,到钱万里桥附近一精神医院问诊,才知是精神压迫所致。

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原因在哪?苏州第十中学专职心理教师苏文秀老师认为,目前中国的教学、考试机制(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产生大量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但与社会、家庭的不够关心也有关。目前有不少学生不想上多为尖子生的小班,而想上普通生的大班,就是因为小班压力大。据苏老师反映,除了在课堂上向她请教心理问题的学生外,课外也有不少学生找她私下交流。主要原因集中在父母缺乏沟通和交友两个方面。初高中学生都

已进入青春期了,可不少家长还把他们当作小孩子,成绩不好骂,犯了错误打。

还有,不少学生在暗暗地进行异性交往,这也是导致目前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之一。学生心理问题这么多,怎么解决?南京师范大学心理教研室李星云副教授认为,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与当前现行教育、教学存在较大缺陷密不可分。解决学生,特别是所谓尖子生中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应从社会、学校两方面下手,现在不少学校虽然开了学生心理课,但大多流于形式,如在教室或是心理实验室进行公开的咨询,这都不妥,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带有隐私性质,不少学生为了避免尴尬,平常只好装出快快乐乐的样子,把问题留在心底,等问题积得多了,就会出现头疼、厌学、甚至自杀等事件,所以学校应改变现有的心理课教学模式。而社会这方面的作用更重要,简而言之,什么时候考高分、考上名牌大学不作为学生成才的惟一社会价值标准,像文首出现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材料三:

9岁男孩因未考年级第一被父亲挂牌裸身游街 “大冷天里,父亲居然让孩子赤裸着身子,胸口挂着牌子,游走示众。”昨日下午5时许,武昌徐东某社区一名居民气愤地打来电话说。

小学生被挂牌游街

记者刚进入该小区,居民就围了上来。他们说,下午4时许,9岁的彬彬(化名)赤裸着下身,胸口挂着一块写有大字的牌子,在寒风中哆嗦着走过小区。孩子的腿上、屁股上是一条条的红色伤痕,孩子的父亲手持皮带,一边打,一边大声教训,孩子则哭叫着。

有人上前劝阻,但父亲根本听不进去,赶着孩子继续朝前走,一直走到靠近某学校的地方,彬彬是该校小学3年级的学生。

父亲称孩子撒了谎

彬彬家住在一套简陋的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彬彬的父亲激动地说:“这伢撒谎,不打管不下来!放学后不回家,却骗家长说老师带他去参加比赛,得了第一名。可我们今天去学校一问,没这回事。”彬彬的母亲埋怨:“你对伢太残酷了,会打坏他的!”

彬彬长得虎头虎脑,十分可爱,但稚嫩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为什么要撒谎呢?”记者问道。他怯懦地说:“因为爸爸喜欢我得第一。”随后,孩子小心地脱下裤子,腿上、屁股上都是伤痕,“爸爸用皮带打的。”

孩子写下保证牌

在桌子上,记者看到一块黄色纸牌,上面写着:“三年级期中、期末如果不考全年级第一的话,就到学校门口去站着。”(如图)。

彬彬的父亲说,这段话是彬彬自己写的。这块牌子很早以前就有了,每天就挂在书桌旁,用于激励孩子认真学习。昨日下午,因为他很生气,就让孩子挂着这块牌子,到小区内外游

走了一圈。

父亲要求孩子必考第一

记者以为彬彬的成绩不好。谁知他的母亲说:“以前一直考全年级第一,今年只考了第五,没达到他父亲的要求。”

每次都考第一,是否要求太高?彬彬的父亲不以为然:“我没有要他培优,参加什么比赛,考第一的要求已经很低了!”彬彬的母亲说:“他要孩子将来一定读博士。”彬彬说,每天回家要写字,背诵,默写,很累。如果做得不好,父亲就会打他。昨日被父亲拉去游街,觉得很丑。

彬彬的老师介绍,彬彬前不久的考试考了年级第五名,近段时间,彬彬在校有些贪玩。她以前家访时,曾劝说彬彬的父亲不要打孩子。

据了解,彬彬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靠摆地摊为生。

民警上门调查此事

9岁儿童赤裸下身,被挂牌示众,震惊了小区居民。有人当即报警,并通知居委会。居委会负责人称,他们已和管段民警上门了解情况,并批评其父亲的做法不对。

彬彬所在学校的负责人说,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昨日的做法太粗暴、简单,缺乏法律意识。他们将深入了解,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保护孩子的权益。

向记者反映此事的是住在该小区的一名律师,他说,彬彬虽然还是孩子,但他也是一名公民,享有人格尊。父亲让他挂牌示众,虽然出发点是教育,但方法失当,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甚至造成心理阴影。

昨晚,彬彬的父亲致电记者,称他是一时冲动,以后再不打孩子了。

案例材料二:

喝彩(摘自《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

上海市的一位青年教师王红曾讲述过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案例,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内在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

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

试分析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成功之处。

案例材料三:

“坏孩子”(摘自《戴尔•卡耐基全集》)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说理》教学案例分析 篇3

《说理》是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2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本章第一节中经历、观察、试验,体会到了直观判断有时不一定正确,有了说理的意识,并认识到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说理的必要性,本节课即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说理的必要性,提高说理的能力;尝试用说理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说理必须步步有据。引导学生向严格的逻辑推理和演绎证明发展,因此是观察、试验、猜想到严格的演绎推理的承上启下的一课。

本节课从趣味情境到代数说理再到几何说理,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设计的若干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实录

师:假如我们把地球看作一个球形,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能放进一个红枣么?能放进一个拳头么?

生1:可能是红枣。

生2:拳头吧。我也不是很确定。

生3:不是很确定,要是知道地球的半径和铁丝围成的圆的半径就好了。

师:那这两个半径我们知道吗?

生4:不知道,但我们可以表示出来。设赤道周长是C米,则铁丝总长是(C+1)米,利用周长公式,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空隙为(-)=。

全班学生一起计算,得出这近似值为0.16米,得出结论可以放入一个拳头。

(评析:这环节的设计,既是对旧知的复习与巩固,也是给新知的铺垫和“热身”。由于《你能肯定吗》是前一节课的内容,大部分学生知道通过观察、试验、猜想的方法获得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直观的感觉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从而有了说理的意识,通过这一环节,给新知的展开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学生主动进行“说理”,从而感受“说理”是确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性的有力工具。)

师:请把x=-5、-、0、1、2代入代数式(x-1)2+1计算,此时代数式的值分别是多少?

生经过计算后集体回答:37、、2、1、2。

师:对于这样的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都大于0。

师:代入其他数呢?

生:也都大于0。

师:你把别的数也都代入进去算了吗?

生:没有,也不可能。因为任何数的平方大于等于0,所以(x-1)2≥0,所以(x-1)2+1>0,所以代入任何数该代数式的值都大于0。

师:那么请大家再把x=-5、-、0、1、2代入代数式x2-2x+2计算,此时代数式的值分别是多少?

生1:37、、2、1、2。

生2:和刚才一样。

师:为什么呢?你知道吗?

生:利用完全平方公式(x-1)2+1=(x2-2x+1)=x2-2x+2。所以一样。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分成两个层次,①通过这两个代数式让学生有配方的感觉,化简难点;②让学生感受到,代数运算的说理不能用特殊值代替,要运用运算律、运算公式、运算法则进行验证,要做到步步有据,条理清晰。)

……

三、课后反思及分析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比地球赤道长1米”这一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2.动手操作,独立思考

本节课是通过动手操作来确定探索方向,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最后一题中急切地想把学生转换到线段相等这一结论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学生。如果在这里问学生:当∠PEO=90°时你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说明,那么其他情况呢?你是怎样得到这样的结论的?学生一般都是由画图得到的。那么你觉得你的结论准确性有多高?更好的处理方式:你的图形精确吗?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图形的精确性影响结论的准确性,从而采用重新画图的方式就能得出结论。虽说重新画图用时较长但能让学生自我发现比教师生搬硬套要好得多。并且学生通过观察或测量,猜想两条线段相等,并以此确定思路,明确探索方向是几何说理中常用的方法。

(2)最后一题与前面的跨越较大。探索相等—用全等说明相等—构建全等三角形这样的过程对大部分学生都困难很大,添加以下例题,分解难点,效果会好一些。

例:在正方形ABCD中,AC、BD相较于点O,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落在O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AB、BC分别交于点E、F。比较OE、OF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若三角尺绕点O旋转,比较OE、OF的长度,你又发现了什么?你的猜想一定成立吗?说说你的理由。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篇4

数学探究活动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可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公式、定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

如,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究,对球体积公式的探究,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究,对面积单位、测量单位形成过程的探究等.也可以对公式、定理、概念、习题作简单推广性的探究.如,学完公式(a+b)2=a2+2ab+b2后,探究(a+b)n=?(a1+a2+…+an)2=?等.

还可以对不同定理,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共同结构进行探究.

如,以点和直线的关系作类比探究直线和平面的关系,用分数的性质作类比探究分式的性质等等.

1 数学探究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探究活动时,需要考虑以下教学策略.

1.1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正如波利亚所说,要使学生对数学真正产生兴趣,让学生从无感情的符号中获得真实生动的愉悦,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他强调教师应当把自己看成一个推销员,把数学知识推销给自己的学生.如果学生对讲的问题不感兴趣,不愿花力气去研究,那么教师就应想方设法改进推销方式,重新“包装”他的产品.创设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所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是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起点.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难度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因素,灵活应用多种方式.如用多媒体演示情境图,做游戏,讲故事或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发认识冲突等等.

1.2 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组织与引导

探究活动尽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可以完全脱离教师.首先,探究内容或由老师确定,或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们决定;其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没有老师的组织与引导,探究活动很难持续下去.

教师在探究活动中组织与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学生的探究沿着有可能导致数学发现的轨道进行,当学生探究偏离这个轨道时,要及时引导学生改变探究的方向.在一节内容是“青蛙吃害虫”的数学课上,教材中呈现一幅情境图: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问:他们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完这两个问题后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提出的问题.学生便提出了“大青蛙的嘴大,还是小青蛙的嘴大?大青蛙的腿长还是小青蛙的腿长?”等问题,学生的类似问题一个接一个足足持续了五六分钟,这些问题的提出及探究,已经偏离轨道,此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沿着有可能产生成果的方向进行.

第二,当探究呈现出僵持局面时,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一个引导性的问题,或者提供一点有关的信息.如在探究房间对角线长的活动中,有学生提出用一根米尺来量,有学生提出先用一个根绳子来量对角线的长,再用米尺量这个绳子的长度.也有好多学生认为,这两种方法既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于是有同学提出用公式表示房间对角线的长,怎样用公式来表示呢?探究陷入了僵局,学生足足有两分钟的沉默,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引导性的问题,“你们以前求出过什么图形的对角线呢?”学生回答:“我们已经求出过平面图形的对角线.”教师:“例如什么?”有学生说:“正方形、三角形.”也有学生说:“房间的面都是矩形,而我们知道如何求出—矩形的对角线.”另有学生说“对,用毕达哥拉斯定理.”……,最后,学生们探究出了房间对角线长的公式表示.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性问题打破了僵局,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第三,如果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发现探究内容难度较大,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内讨论与交流,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小组甚至个人进行引导.

第四,组织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是以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以及主动性的发挥为最终目的的,因此教师切忌干预过多,或组织得过了头,否则,探究活动就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使探究活动变成一个学生猜测教师想法的游戏.

1.3 应注重数学探究的开放性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及创新精神的探究活动,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性及个性.这就要求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活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给每一个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另外,在教学课堂上,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探究研讨活动,将会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科学女皇赋予该学科的美感,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

2 数学探究的两个案例及分析

案例1探索圆面积公式.

活动内容探索圆面积公式.

活动材料剪刀,每位同学4张大小相等的圆片.

活动过程

师:下面我们研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剪刀和4张大小相等的圆片拿出来,分别给圆片编上1,2,3,4号,再把第2,3,4号分别折剪成正四边形,正八边形,正十六边形,用折剪后的第2,3,4号纸片分别于第1号圆片重叠,你们发现他们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

生:S1>S4>S3>S2.

师:若把第4号折剪成正32边形,正64边形,……如此下去,它的面积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S4越来越接近S1.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正多边形边数越多,它的面积越来越接近于圆面积.

师:正多边形的面积如何求?

生:正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乘以正多边形的边数.

师:当正多边形边数很大很大时,三角形的高越来越接近于圆的什么?底边之和越来越接近于圆的什么?

生:高越来越接近圆的半径,底边之和越来越接近圆的周长.而且它们几乎可以用半径代替高,周长代替底边.

师:大家想得好.据此,请推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生:S=2πr×r÷2=πr2,

案例2探索圆面积公式.

活动内容探索圆面积公式.

活动教材剪刀、圆纸片.

活动过程首先,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一些圆纸片摆出来,引导学生思考、操作,怎样把一个圆分成16等份;其次,指导学生沿圆中的等份线剪开,剪成一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

师: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可拼出哪些我们熟悉的图形?

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几分钟后,他们拼出了几种不同的图形,图1—3.

学生甲:我拼成的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图1),它的底边是圆的周长c的1/2,高是圆的半径r.

学生乙:我所拼成的是近似的梯形(图2),上底是圆周长c的3/16,下底是圆周长的5/16,高是半径r的2倍.

学生丙:我拼的是近似三角形,它的底是圆周长的c的4/16,高是半径r的4倍.

师:同学们求出你所拼图形的面积.

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学生说:

拼成近似梯形的学生:

拼成近似三角形的学生:

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案例分析案例1和案例2都是两个比较成功的探究活动,两个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案例1中老师有较多的引导,但探究成果较小,整个探究过程没有体现出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案例2,老师仅仅提出了引导性的问题:“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可拼出哪些我们熟悉的图形?”这一引导性问题既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又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探索空间,使得学生们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得以发生.因此学生们的探究成果呈现出了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美]贝尔.中学数学的教与学[M].许振声,管承仲,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篇5

每一个优秀的老师都是从青涩走向成熟,尤其是在校期间的一次又一次的培训学习助我成长,帮助我逐步成熟起来,在这段学习期间,在具体的英语学习课堂,我就实现了质的飞跃。

刚刚开始英语教学时,不得要领,尤其是在普通校任教,与之前实习学校反差很大,因此心理落差也不小,往往认为如此简单的内容自己怎么就教不会,学生怎么就听不懂。一次偶然的机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俨然一副小老师的风范,因此,我萌发了“小老师,大学生”的想法,试着去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同时让学生过一把“老师瘾”。

一次“小老师,大学生”活动中,班里一位平时懂得特别多的学生主动举手要当老师,由于他懂得多,程度较好,因此上课总是自顾自得提出一些课外知识要求解答,而且经常抢答其他同学的答案,导致课堂不能按计划顺畅进行,于是我准备利用这次活动作为契机,杀杀他的“锐气”。

《风筝》习作教学案例分析 篇6

【镜头1】

师:今天,同学们把你们喜欢的风筝带进课堂了,举起来给大家看看。瞧,这么多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风筝,老师仿佛走进了风筝的世界了。

看到这么多风筝啊!老师有个建议,我们来举行一次(课件出示)“模拟风筝订货会”,大家说好不好?

现在,你们就是各个风筝厂家的推销员,说说看,你是哪个风筝厂家的?叫什么名字?

生:星星雨。

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生:因为我们觉得把风筝放上天,满天的风筝就像是满天的星星,所以起名星星雨。

师:这位小姑娘特别富有幻想。

生:我们是七彩纸鸢公司,为什么叫七彩纸鸢呢?因为我们的风筝有七种色彩,特别漂亮。

生:我们是货真价实风筝有限公司的推销员,筝是风筝的筝,为什么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我们想我们的风筝像公司名称一样货真价实。

师:同学们,在座的各位听课老师就是前来订货的客户。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另外还有来自海外的,有美国、澳大利亚的、德国的、日本的……

下面请各位推销员,请把你们厂生产的风筝的特点说清楚,特别要把你手中的风筝样品介绍好。(拿出风筝)这里给你们两条友情提醒:1. 可以从风筝的种类、构造、外形……(板书)等方面有条理地来介绍你们厂生产的风筝的特点。重点把你手中风筝样品的外形说具体、说形象,让来宾一听就动心。2. 如果你想让你们厂的风筝在海外打开销路的话,可以再介绍一些风筝的起源、历史或者小故事等内容,介绍得详尽一些,让海外的客户喜欢上我们中国的风筝,大量订购你们厂的风筝。如果有困难,可以把你们厂的风筝资料拿出来参考参考,做做准备。同一厂家的推销员可以聚在一起商量、策划。(学生分小组准备,师巡视指导。)

师:哪些推销员勇敢来推销?

(第一小组学生上台介绍,共三人)

师:看看,这么多前来定购风筝的客户,想首先对他们说什么吗?

生1:欢迎你们来到江苏春风型纸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我们的风筝颜色绚丽、形态各异,个性鲜明,而且曾在江苏省风筝节上获得金奖,在全国风筝艺术节节上获金、银、铜奖。我们的风筝品质优秀,欢迎前来订购。

生2:瞧,这是本公司的荣誉产品,立体式拼插蝴蝶,它的翅膀和触角都能随意拆下和插上去,十分方便,便于携带,而且色彩绚丽,做工挺不错,从审美角度看,这只风筝是值得珍藏的艺术珍品。假如你想要拥有这样一只风筝,尽快与我们联系,晚了,可就没了。我们的联系电话862585858588

生2:本公司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我们的风筝售出后,半月保修,一年包换,还可以参加抽奖,假如购买满百只还可以享受六折批发价。(台下掌声一片)

师:我来自镇江扬中,是一名小店的经理,(出示代表证)这是我的代表证,今天有机会参加这样的盛会,我感到非常荣幸。不过我有几个问题想要请教一下。这只风筝刚才你介绍得很好,我有点心动,我想买,请问这只风筝多少钱?

生2:我们公司的产品物美价廉,15元。

师:别着急,我来问问其他的厂家,同类产品的价格怎么样?(询问其他学生)

生:10元

生:8元

师:我估计再问下去,要免费赠送了,请谈谈你听过之后的感受(对生2讲)

生2:看来我们的价格考虑不够周到,以后还有待改进。

师:那你现在以什么价格卖给我?

生2:打5折,7元

师:实话跟你说,价格越低,我就越感到这里边是不是有些猫腻?(台下学生附和“对”)

生2:这不一定,我们公司的宗旨是讲诚信,让顾客感到物美价廉,价格低风筝不一定是坏的,而且你可以亲自去试一试,保证你很满意。

师:听了你的一番话,我真的心动了,特别是他刚才说的一个词,真正打动了我,那是“诚信”。看来诚信不仅是做人之本,还是经商之道。课后咱们就去签合同。

(师生握手)

(第二、三组介绍略)

评析:

通过创设“模拟风筝订货会”这一语言交际情境,把生活搬进了课堂,使得习作教学生活化。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表达的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开发了学生的潜能,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学生情动辞发,作出了积极的、多元的、个性化的反应。

让学生说风筝的外形是一种常见的说话训练,是学生传统的应教师之命说话。而当“推销员”介绍风筝,训练的力度就大不一样,使应“命”的说话练习,变成了应“用”的交际活动,“说话”有了具体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和交际环境。两条“友情提醒”把写作技巧的学习与应用效果密切联系起来,避免了脱离实际的纯技巧训练,有助于克服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作风;“别忘了你现在是推销员,在推销你们厂生产的风筝”,一句话,再次点明了训练的要旨,强调了训练的目的性、交际性和实用性;老师当订货的客户,并在课堂上进行真实的互动和实施,这不仅强化了模拟的情境氛围,增进了交际活动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全员”参与度,是教学艺术的应变组织举措,颇为成功。特别是其中关于价格的询问,增加了实际的不确定性,对学生的交际水平提出了挑战。

【镜头2】

师:同学们,刚才的风筝订货会我们说得很开心,但我知道最让你们激动、高兴的还是放风筝,还记得我们在一起放风筝的情景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生共同观看录像——放风筝)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的眼前肯定会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你放风筝时候的情景啦。下面啊就请你们来介绍。你可以说录象中我们在一起放风筝的情景,也可以说你在其他时间跟其他人在一起放风筝时候有趣的事情。

(生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交流完毕后)

生:谁先上来说说,把你的快乐和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我很小的时候和爸爸在明故宫放风筝……只知道放风筝很轻松,摔了个狗啃泥,我死拽着风筝不放,别人问你怎么不放风筝飞呀,我说我怕风筝自己跑了。

……

师:还有谁想的和他不一样的,也来说说

生:(介绍修风筝,略)

师:别看他是个男生,还挺心灵手巧的。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

(观看课件:风筝飞舞)

师:天空中的风筝随风飘荡着,看到这漫天飞舞的风筝,我们不禁浮想联翩,思绪飞扬,同学们,此时你们脑海中都产生了那些联想呢?

生:我觉得风筝像个顽皮的孩子,它虽然没有生命,但它比天上的鸟儿更欢快,更活泼。

生:我觉得风筝像朋友一样,把它放飞,忧愁似乎也没有了。

生:我觉得风筝是一个出色的舞者,它在空中翩翩起舞,向世人展示它优美的舞姿。

生:我觉得风筝是我们的榜样,风筝不怕大风,勇敢向上。我们做人也应这样。

生:我还从中看到了我童年的影子,这只风筝就好像我小时候一样天真活泼。

师:我记得美国航空博物馆航空大厅里,挂着一只风筝,旁边写着一句话……

生:(抢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师:是啊,时代的车轮永远都是向前的。

师:同学们,有两位同学想象力和我们一样丰富,我们来欣赏他们写的文章。(诗歌《风筝和我》)——师:想得多妙呀,把风筝和自己联系起来了,再来欣赏一个童话故事的开头。(童话故事《断了线的风筝》的开头。)

评析:

学生的经验世界是非常丰富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可能是冰山的一角,更多的还沉睡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地去唤醒、去鼓舞。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首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再现了学生曾经亲身体验过的真实情境,激活了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相关的事件、图像、情景的记忆,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兴奋状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回忆跟风筝有关的故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闸门,拓宽了习作的思路。教师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像,让学生再观看一段录像后自由交流内心的独特感受。

最后,教师还非常巧妙地让学生欣赏了一则诗歌和一段童话故事的开头,既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想像,又为下面学生选择不同的习作体裁进行练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镜头3】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围绕风筝这个话题交流了好多内容。最近,你们学校“小松树”电视台准备办一期“风筝大家谈”节目。台长向我们班约稿,请我们给他们发一组跟风筝有关的文章,有信心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吗?

生:(响亮的)有

师:老师有个建议啊,你们可以写今天的模拟风筝订货会的发言,或者就写一写订货会,也可以记录放风筝的过程,或者是买风筝,可以根据前面猜想的内容继续发挥想像,像刚才两位小作者那样写一首诗或编个童话故事。

同时播放课件:

1. 风筝订货会

2. 放风筝(买风筝)

3. 写一首诗或编童话故事

4. 《跟我学做风筝》《谈谈风筝的起源》

……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篇7

一、书法欣赏课程的目标及存在问题

1、书法欣赏课程的目标

《大学书法鉴赏》课程作为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担负着学生素质教学的重要目标, 作为学生选修课程书法鉴赏主要于侧重书法理论、书法史、书法美学的学习。培养具有较高中国传统文化素质的书法爱好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是这一课程的课程目标。

2、存在问题

文字的出现孕育了书法, 书法教育一直在教育中占主要的地位。汉代“能书”是文吏必修的一项业务, 西汉《尉律》规定:“书或不正, 辄举劾之”。书法成为能否胜任官职的一项重要考核标准, 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很重视书法教育。到了隋唐科举取士, 朝廷更是重视书法, 国子监专设书学, 培养专门人才。唐代贡举分科中有“明书”, 主要考试文字学和杂体书法, 优者及第;吏部铨选的“四才”中三曰“书”, 取其楷法遒美者作为升迁的条件之一。现代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书法的选修课, 但是很多的书法欣赏课程受教学条件, 师资力量的影响只能成为有名无实的教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当代科技日新月异, 随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文字书写逐步被智能输入取代, 书写成为一种奢侈。二、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 其形成有悠久的历史, 对书法的掌握也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可以静下心来学习书法。三、书法教学有着极强的独立性, 书法教学难以同其他教学相融合。

二、高职院校书法课程开设情况

1、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知识薄弱, 学习动机不强, 缺少自觉学习的意识这些问题。

相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 高职院校学生还缺少刻苦学习的毅力。在高职学生心中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认为高职院校毕业后意味着失业, 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尚不能提起兴趣, 对选修课程更是抱着应

2、书法属于视觉艺术, 在点画书写感受美, 书写者的情感修养直接书法作品感染观赏者。

在高职院校一直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 书法课程属于边缘课程, 学校对书法课程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 书法成为学校文化教育建设的陪衬。

3、书法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高职院校书法教学一般只安排36课时, 学生缺少在课堂练习的时间。短时间想让学生掌握书法的可能性极小。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 我们将本课程目标定位在, 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以及提高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情感教学的思考

1、情感教学重在学生自主参与

书法教学同其他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书法本身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的视觉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引导者参与教学过程, 能否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积极主动汲取知识,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主要还是调动学生的情感, 有了对书法的热爱, 才会使书法课堂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一:书法教学中重要的第一课

开课前学生或许已经把课本翻了好几遍, 书中那些小框框里的模糊的黑白文字比起有声有色的电子刊物逊色好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对书法的兴趣。所以在开学的第一课是相当重要的一课。

在第一课中能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主动的关注书法艺术, 是书法鉴赏情感投入的开始。在第一课我们展开一场讨论, 设立几个问题交给学生

1、写字和书法是不是一样的?书面的文字可以留给我们什么?

2、我们常常说“字如其人”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3、书法有什么特别的?每个人的书写为什么都不一样?

4、如何看一幅书法作品?书法和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关系?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抽出与书法有关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心理。写字等不等于书法?学生天天写字, 我们日常的书写和书法有什么样的差别, 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看书法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

书写的痕迹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回忆, 从歌曲《一封家书》引导学生联想书写同我们的电子邮件的不同之处, 让学生感受书写留下的记忆的美好。学生会在此发现书面的书写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当时书写者的感情。这时的学生觉得书写变得美好而又有价值。紧接着讨论为什么每个人的书写都不相同, 让学生感受书写是具有个性的一件事情。再到书法同我们的生活, 讲述书法在历代的重要性, 引起学生对书法中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书法作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书法价值的发现。这样将书法同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 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 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情感。

2、深入性情感教学

案例二:书法鉴赏中的情感体验教学

感情是艺术的重要因素, 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鉴赏课程使学生领略不同时代艺术风格。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欣赏艺术作品中积极正面的情感。如果不能带学生体会书法情感, 那么鉴赏就只能成为看的艺术, 不能打动人的心灵的艺术。所以在教学中情感教学从开始的自主投入逐渐深入。

书写的体验:学生用毛笔在纸面上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意书写, 然后互相交换, 互相评价。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看——想——说真正的体会到书写也是含有感情的。性格谨慎的同学留下严谨的笔画, 粗放的学生写下的是随意的笔画, 心情愉悦者留下具有跳跃性的笔墨, 心情沉重者留下浓重的笔墨。整个环节学生体会到的书写情感是真实、自然、易懂的。

名家作品鉴赏:选取极具感情色彩的《兰亭集序》和《黄州寒食帖》, 天下第一行书和天下第三行书的美誉使人们对两贴耳熟能详, 但是真正要想理解这两幅名作的精髓就要深入体会书法作品的情感。学生通过自己书写发现投入不同的感情, 就会有不同的书法作品, 教室被分为两组分别分析两幅作品。通过学生的讨论, 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被发掘出来。

《黄州寒食诗帖》写得苍凉多情,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 光彩照人, 气势奔放, 而无荒率之笔, 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 王羲之由眼前情境而感悟宇宙之无穷无尽, 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 继而进入玄理的思索, 通篇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 “乐——痛——悲”三层情感波澜造就行云流水的书写。

艺术的核心是情, 艺术语言的本质是抒情, 是情动于中, 而形于外。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传情, 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打动学生。通过营造气氛, 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带入书写者的情感, 从中体验生命的丰富性, 学会思考人生, 懂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3、现代教学环境下的情感教学

案例三:艺术语言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

优良的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产生强烈的课堂教学效果, 而且把一些抽象化的艺术语言很直观的表现出来, 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书法艺术中点、线、形状等艺术语言的运用使文字赋予生命力。但是这些抽象的东西对于非艺术类学生来说都是难以理解。要提高当前的书法鉴赏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我们就必须用多媒体教学。

在进行草书鉴赏的时候, 那些流动的线条, 那些单纯直接的点画为什么可以直指人心, 为什么草书成为世界上最富表现性也最为浓缩的抽象艺术, 为什么草书的在当代的艺术感染力丝毫不减。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队这些问题可以一一解答。台湾云门舞集《狂草》作品中用了舞蹈的语言来演绎草书的运动感, 学生在看过这个舞蹈之后, 对线条的多样感、立体感、运动感、节奏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美术评论家们说, 诗是流动的音乐, 绘画是凝固的诗, 舞蹈是流动的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无非都是说明艺术语言之间的互通有无。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一下子便投入其中, 有声有色的动态艺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艺术的魅力。也正是因为这些符合学生心理、直观的影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受声、图、文等等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和影响, 从而获得对艺术的持久兴趣。线条是我们欣赏草书的首个切入点, 其次是章法、风格。这样的适合学生的多媒体教学最大程度的诠释了抽象的书法艺术的魅力。

总之情感培养要渗透到每一堂教学中, 精心设计的课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 在鉴赏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书法鉴赏课程真正的走入学生心里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摘要: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新的教学改革下, 面临着变革机遇与挑战, 本文力求通过几则教学案例说明书法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书法,想象力,情感教学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

[2]黄惇、金丹:《中国书法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篇8

一、在“共享互助”中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

[案例一]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片断

请大家结合学案, 快速浏览课文, 然后回答课后练习一。

1.请大家找出有关分别介绍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段落。

课文从我们肉眼看得到的恒星写起, 那么我们先来学习恒星的特点吧。

学生阅读后总结:

(1) 恒星是一个自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

(2) 生态系统内各个环节彼此保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就是生态平衡。

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从比较中让学生明确下定义是:在说明事物时, 用简明的叙述, 准确地提示概念的含义。因而判断此句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用合作虚席的方法, 以小组为学习单位, 阅读后讨论, 要求能在文中找出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特点, 并且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 并分析其作用。

[启示]“共享互助”是一个师生相互配合的过程, 也是共同享受成功的过程。要求师生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交流和共同“备课”,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让他们设计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案”, 从而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风采, 张扬他们的个性, 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 教师的指导才有效果。

互助不单是学生的合作与互助。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助。教师和学生的互助表现在教师的引导上, 点拨引起学生的共鸣, 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二、在“共享互助”中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

[案例二] 《听潮》教学片断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明确:第一层 (5—12段) 写落潮时的大海, “海睡图”

第二层 (13—14段) 写涨潮初起, “海醒图”

第三层 (15—19段) 写涨潮达到高峰, “海怒图”

第四层 (20—21段) 写退潮, 赞美退潮时的平静同涨潮时凶猛一样美。

指名朗读第一层, 要求读出诗意, 语调要轻柔。

讨论“完全”、“静寂”、“吻”、“镶”、“仿佛”等词语的意思和作用。

分析描写月光的句子, 讨论读中提示“体会‘走’的含义”。

明确:“完全”表现了两人独赏海的夜景时, 妻觉得仿佛拥有了整个大海的无限欣喜之情。

先写“静寂”。“吻”是接触, 用拟人手法状写波浪荡漾之轻微, 这是写波浪的静;“银鳞”是因为粼粼细波对月光的反射, 因为波细, 才似“银鳞”, 这是写波浪的“静”;“红光”像凝结了的“红玉”仍突出“静”。“仿佛”不是比喻, 是说明“轻松”是被大海夜景所感染后的一种感觉。

研读“还在我们脚下沉吟着”一段, 体会讨论“沉吟”和四个比喻的作用, 概括这时潮音的特点。

[启示] 共享互助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是享有共同成果的过程, 只有学习而没有享有, 或只想去享有而不去学习都是不完整的, 学生的参与和主动互动, 是共享互助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实施后, 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 积极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它不但是教学方式的改变, 而且是我国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巨大的革命。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和空间, 教师应该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展学生, 也发展自己。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是精彩的体现, 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 激活每一个学生内在的素质。新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 探究性的, 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篇9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面对新形势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已经能够基本掌握新形势的教育理念以及发展趋势, 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与实践, 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例如, 教师准备的一些情景教学中对学生缺少针对性、情景引入过于死板、有些情景素材不便于学生理解, 等等。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的教学素材, 根据素材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景, 是小学数学课堂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 教师需要考虑一种学生能够便于理解与接受的课前引入, 只有这样才能为本次课堂的教学内容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一些教师认为小学数学课堂一旦脱离了情景教学就不能响应新课改的教学意义, 于是过分地注重情景教学, 对于一些素材的创设可谓“绞尽脑汁”, 结果反而使得其反, 往往让这些素材的引入缺乏针对性, 让情景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教学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一)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案例分析

1.情景导入: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对信息进行整理, 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列表式的总结, 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节课的课前引入上,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常见的小故事———乌鸦喝水。这个故事想必小学生都听过, 紧接着提出问题: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在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之后, 教师导入今天的课程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

2.课堂内容设计:教师事先准备好教学用具———一张几个小朋友在商店买文具的图片。然后根据这幅图片提问:“同学们, 你们能从这张图片上发现哪些信息?”给学生三十秒的思考时间, 然后举手抢答, 通过学生的积极发言可以总结出以下已知信息:小明用18元买了3个笔记本, 小华买了5个笔记本, 问:小华用了多少钱?教师把已知条件与问题写在黑板的一侧, 然后可用一句话引入列表方法:同学们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让这个已知条件看起来更简洁明了吗?今天老师告诉你们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列表。在课堂上引入列表法之后, 教师应根据刚才的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地画出表格, 填上相关信息并进行详细讲解, 完成讲解之后再让学生动手画出列表, 填上已知条件。当用列表整理出已知条件后, 由学生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小华所花的钱数, 并列出相关的式子进行解答。这样, 通过列表整理信息, 学生对条件与问题便能一目了然, 并能非常轻松地列式解答。

列表法是一种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恰当地引入知识, 学生能够记忆清晰并熟练掌握列表法的要领, 为以后的小学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 《找规律》一课的案例分析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找规律, 学生能发现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充满着数学知识,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对数学多一份了解、多一份兴趣。同时, 通过找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首先, 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 你们知道什么叫排列吗?由于是新的知识, 此时下面的学生一定非常困惑, 接着教师选几名男生和几名女生站在讲台前, 同时把下面的同学分成几组, 让每一小组分别给台上的同学进行排队, 看看有几种排法。给小组学生一分钟的思考与讨论时间, 然后别说出每组的排法。学生说完排法之后, 教师开始引入排和列的概念:同学们对排队都非常熟悉, 那么刚刚老师提到的排列其实就是排队的另一种说法。这样在情景引入之前提出一个问题, 进而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排队的例子来了解什么是排列。接着教师再将学生一男一女地排队, 引入间隔排列的概念。学过间隔排列之后, 教师给学生展示三张间隔排列的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的相同点, 教师提问:这三张图片都属于什么排列?学生:间隔排列。由于刚刚引入完间隔排列的概念, 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这个问题, 教师接着问:大家查一查他们的个数, 发现了什么规律?待学生仔细查完个数后, 很容易发现规律, 学生回答:两种事物总是一个数量多, 一个数量少。教师:学生们都看出规律了, 每张图中排在开始和最后的物体叫做“两端的物力”, 排在中间的叫做“中间的物力”, 两端的物体总是比中间的物体要多, 那么多多少呢?接下来, 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 最后由每个小组总结规律:在间隔排列中, 两端的物力相同时, 比中间的物力多1个。

如今, 让数学走入生活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观念, 儿童在生活中接触数学、认识数学, 所以我们应该将小学数学教育真正地回归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充分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探索数学知识中的奥妙, 感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进而调动起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好数学知识。

三、结语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篇10

一、物理教学论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众所周知, 一门学科的教学知识均从书本学习得来, 长期以来, 高校物理教学论偏重于理论化教学, 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 不能很好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专业知识, 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后, 学生们在探讨物理教学案例的进程中, 就能有意识地整合教学内部的知识, 增强了对每一个物理知识点的把握与理解, 进而形成了对物理教学论教学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了解与宏观认识, 有利于物理教学论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有利于推进大学物理教学论教学与大学物理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物理教学案例中所涉及到的往往都是物理现象, 学生们在探究这些教学案例的同时, 能把抽象的物理规律与公式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物理动态情境。与此同时, 教学案例的情境作为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对案例进行把握与分析贯穿于课堂的点点滴滴, 每一个环节都能细致入微地紧扣物理教学的现实状况, 有利于学生们高效、迅速地对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认知, 同时, 案例教学也能挖掘出每一位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更加适合于学生的实际物理应用水平, 学生们在对每一个案例进行系统讨论后, 对课堂教学情境的理解又更深入一步, 这会显著地提高学生们对物理教学的感知水准。

3、有利于提高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程度

物理教学论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规律和形态的理解与掌握, 进而在头脑中形成一种体系, 在积累更多的物理知识的同时, 使自己逐步具备分析和解答物理现象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 能让学生过早地将已经具备的知识融合到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由案例引入物理教学的知识点, 进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复杂的物理规律的能力, 促使案例教学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物理教学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的施行步骤

1、教学要合理选取案例的主题

教学必须依照物理教学内容, 根据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进行特定的组织, 此外, 还要顾及到班级的总人数, 在遵循案例教学原则的基础上, 都会在第一节课发布选题的主题与内容, 带有“目标”与“引言”结构, 同时必须明确提出案例教学的形式是共同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并在业余时段开展的, 选取案例时, 应当以演讲和文字的形式进行提交。

2、开展团队协作选择案例主题

一般而言, 教师需以8到10人的小组为一个学习团队, 及时完成学习小组的选题与解答, 这既是案例教学的需求,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大学生们在探究时, 要紧扣案例, 还要注意及时在每一个小组里选拔出一名物理教学专业素养比较高的学生作为核心人员, 促使队员的能力达到均衡的状态, 切实发挥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干, 力争尽快完成选题工作。

3、各组成员紧密协作与分工

案例教学是绝对离不开搜集文献与资料的, 在主题选择结束之后, 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要第一时间进行查阅文献、准备理论、执笔提问。在这期间, 要先对教学中的物理知识进行强化与提炼, 以便于完成理论准备, 还要努力解决方案中有较大几率暴露出来的问题。

4、小组同步探讨问题

这一环节在案例教学中是关键性的一步, 要将主题实践的情况以及小组内部成员探究问题的活跃程度第一时间汇报给教师。在强化不同团队学生之间沟通的同时, 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此步骤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监督、观察每一个小组探究问题的进展状况, 并予以适度的点拨。

5、教师要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估

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中, 教师需提供电子案例进而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要方案的解决作为优化过程, 其中案例的物理理论较强, 解决主要问题突出或者逻辑思维清晰, 会获得更高的评价;案例探究小组内部必须开展即兴演讲, 若演讲学生语言顺畅、讲述物理理论得体、分析问题头头是道, 则可获得更高的评价等级, 其他情况可酌情考虑;当小组内部的人员未达到每位都能提出完整地解决方案时, 同样会影响该小组在评价中的表现。教师在评价中要对整个案例教学进行系统化评价, 促使学生们能正确地看待小组内部竞争中的得与失, 并端正学习物理的方向;教师在评价时, 要将过程与结果密切结合起来, 不能仅拘泥于案例探究小组的表现效果, 也要树立全局意识, 以保持每一位学生开展案例教学的热情和自信心。

三、结语

在物理教学论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 虽然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 但在具体操作中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推进案例教学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张军朋、叶舜彝:《物理教学案例在〈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 《物理教师》, 2012 (01) 。

[2]孙海滨、刘婷婷、耿继国:《我国高师〈物理教学论〉教材特色研究》,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2)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篇11

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感觉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才能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退位减法》复习课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

(1)直接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

(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 );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

分析: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就是多余的。

1.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

在创设的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接触过什么事情等等。一个真实、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不能脱离学科因素

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教学,服务于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往返”;另一方面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3.教学情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境因素

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心别犯错——教学案例分析 篇12

例1:甲乙两队进行一场足球比赛, 则甲队获胜的概率为-----。

错解:

反思:答案似乎合理,但仔细再想,即可看出破绽。因一场足球比赛对甲来说可有三种结果:甲胜、甲负、甲与乙平局,因此答案应为

例2:甲从A地到达B地,然后又返回到A地,设甲从A地到达B地的速度为V1,从B地返回A地的速度为V2,则甲往返A、B两地间的平均速度为-------。

错解:

反思:甲往返的平均速度应等于甲往返的总路程除以甲往返所用时间,设A、B两地间的总路程是S,因为甲的往返总路程为2S,往返总时间为:故甲的往返平均速度应为

例3:方程(m+1) x2- (2m+1) x+m-2=0有实数根,则m的取值范围是----。

错解:

反思:方程有实数根这一条件中并未强调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因此,应考虑到m+1=0和m+1≠0时的两种情况。

1.当m+1=0时,即当m=-1时,方程为x-3=0,即x=3,方程有根。

2.当m+1≠0时,则方程的判别式为:[-(2m+1)]2-4 (m+1) (m-2) ≥0,应有8m+9≥0,所以但且当m=-1时m+1=0,故m的取值范围是且m≠-1.

综上分析,错误答案仅考虑到上述第2种情况,没有考虑到第1种情况,所以正确答案是

例4:当x取何值时,分式的值为零。错解:x=±2ㄢ

反思:分式的值为零是指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而言,故分式的值为零,还要分母不等于零,所以x=-2.

例5:等腰三角形腰长为2,面积为1,则顶角的度数为----。错解:30°。

反思: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把等腰三角形画成锐角等腰三角形的情形,还有钝角等腰三角形的情况,这时顶角的度数为150°,所以正确答案应为30°或150°。

例6:如果的值。

错解:

反思:设

(1) + (2) + (3) 得x+y+z=2 (x+y+z) k

因此

x+y+z存在两种情况:

代入原式,

例7:若|a|=3, |b|=2, 则a+b=------。

错解:5。

反思:|a|=3,则a=±3, b=±2,于是 (a+b) 值分别为a+b=3+2=5, a+b=3-2=1, a+b=-3-2=-5, a+b=-3+2=-1,错解中遗漏了三个解。

例8:点P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它到X轴Y轴的距离分别为1, 1。则点P坐标为-----。

错解:(1, 1)ㄢ

反思:本答案考虑不全面,事实上此处答案仅仅考虑了点P在第一象限内情形,而应当考虑所有象限。

因此正确答案为点P坐标为:(1, 1),(-1, 1),(-1,-1), (1,-1)ㄢ

上一篇:混凝土耐久性系数下一篇:电视气象服务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