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歌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歌曲赏析

2024-05-11

美妙的歌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歌曲赏析(精选8篇)

美妙的歌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歌曲赏析 篇1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教案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歌曲赏析教案

美妙的歌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歌曲赏析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歌唱方法的演唱特点。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歌曲有三种歌唱方法并能加以分辨。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间播放歌曲《我的太阳》

新课教学

1美声唱法

A导入新课:歌曲《我的太阳》导入

B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一词出自Belcanto,这是18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一种歌唱方法,其目的在于造就美妙的歌声。

C欣赏歌曲《黄河颂》片段。

D结合实例讲解美声唱法的演唱特点:声音悦耳、圆润靠后,具有声音本质美的声音。要求声区统一,声音连贯不断,音准完美,讲究声音的位置、共鸣、气息。

2民族唱法

A歌曲《歌唱祖国》导入(教师亲自演唱)

提问:演唱的表情、音色?

B民族唱法:“民族民间唱法”“中西结合”的统称,也成为中国唱法。

C欣赏歌曲《大坂城的姑娘〉〈北京的金山上〉〈茉莉花〉片段

D了解民族唱法的特点:注重声音的民族性、音色真实、明亮靠前、语言十分讲究,注重声请并茂,韵味浓郁。

3通俗唱法

A导入:同学们平时喜欢唱些什么歌曲

鼓励学生积极上台演唱。

B通俗唱法:即流行歌曲的唱法,也叫自然唱法,是以“自娱”为其表现的主要目的。

C分析通俗唱法的演唱特点:无严格的技术规范,把“自娱”作为重要表现目的,强调其“倾诉性”和“宣泄性”力求演唱的生活化,大众化的口语化。

D讨论,是不是流行歌曲都适合我们?

4请学生分辨三种不同的演唱方法。

5让学生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唱同一首歌,再次体验各自特点。

6小结。

美妙的歌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歌曲赏析 篇2

“美声唱法”发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我国, 之后这种“洋唱法”便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涌现了不少这方面的演唱人才, 其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声乐工作者努力吸收外来文化和科学的发声方法, 使“洋为中用”, 和中国的语言特点相结合, 建立了中国声乐学派, 为使中国声乐真正走向世界不懈奋斗着。

“民族唱法”是中国土生土长的, 相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可称为“土唱法”。它注重唱情, 讲究以情带声, 以字带声, 以声抒情。作品为祖国各地独具特色的民歌, 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江南民歌委婉阴柔, 北方民歌粗犷豪放, 牧区民歌辽阔、自由, 高原民歌高亢、挺拔。我国的民族唱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声音明亮, 各地民歌语言各异, 个性鲜明。

“通俗唱法”是伴随着麦克风的发明而出现的, 它将声音最大限度的回归自然, 回归真实, 跟说话结合紧密, 既不需要超的演唱技巧, 也不需要宏大的声音共鸣。发声上以气声、轻声、粗声、沙声为主。有时如泣如诉, 催人泪下;有时则热烈火爆, 给人以冲动与震撼。三种唱法有其共同发声、演唱的规律, 但又各具风格, 各具特色, 可谓“异”中有“同”, “同”中有异。

1、呼吸方法上分析

“美声唱法”采用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而“民族唱法”提倡气沉“丹田”;“通俗唱法”既可采用“胸式呼吸法” (如歌手周华健、张行等) , 又可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如歌手张学友、刘德华、谷峰等) 。

2、用气方面

“美声唱法”讲究气息的对抗, 声音宏大, 所以发声时始终保持横膈膜气息对声带有相对压力;而“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却只要求气息通畅、流动。

3、吐字方面

“美声唱法”“重腔不重字”, 即它强调不影响腔体共鸣的前提下咬字、吐字, 追求字、音统一, 吐字服从于发音;“民族唱法”“重字不重腔”, 即特别强调咬字、吐字和归韵, 发声必须服从于吐字, 以字行腔, 故有“字正”才能“腔圆”一说, 与“美声唱法”相比较, 民族唱法咬字随便一些;“通俗唱法”则要求完全的“说话式”的自然, 吐字清晰、语言朴实, 口语化, 贴近心灵。

4、共鸣方面

“美声唱法”强调“全共鸣”, 即头腔、咽腔 (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 、胸腔等所有共鸣腔体均要参与到歌唱中;“民族唱法”中女生多用头腔共鸣, 少用胸腔共鸣;“通俗唱法”则最强调口腔共鸣, 其余共鸣腔体用得较之口腔共鸣少些, 但有些通俗歌手也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面罩共鸣”, 并把这一技巧运用于通俗歌曲的演唱中去, 使声音特别是高音质量高, 极具穿透力 (如刘欢、孙楠、周华健等)

5、在声音位置方面

三种唱法都主张声音靠前, 不要把音含在口中唱, 但“美声唱法”较之另两种唱法声音稍靠后, 因为它要求声音必须得进后边管道里, 讲究声音应在腔体里发出。

6、在音量控制上

“美声唱法”叫它软起音、硬起音, 渐强渐弱, 全声、半声;而“民族唱法”则高度概括为抑、扬、顿、挫。

7、从借助的设备上

“通俗唱法”的歌手必须借助扩音器 (麦克风) 来扩大音量, 而“美声”、“民族”唱法则可不用。

8、从发声理论上分析

“美声唱法”独有的掩盖, 要求发声时喉头沉底, 充分打开;而“民族唱法”不一定强调喉头下沉, 喉头只要稳定在中间位置即可;“通俗唱法”更是不强调喉位, 大多数通俗歌手高音喉头都向上提。

9、在歌词的创作上

“美声唱法”中艺术歌曲的创作比较讲究歌词在语言文学上的修饰性, 艺术价值高;“民族唱法”歌曲的歌词都是对祖国、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等方面的赞颂;通俗歌曲的歌词非常口语化, 贴近生活, 易与老百姓产生共鸣。

1 0、在歌曲的音域上

“美声”、“民族”唱法的歌曲音域较宽, 音区有高有低;而“通俗唱法”的歌曲音域较窄, 音区较低, 大多在中低音区徘徊, 偶尔有个别高音, 也不做长时间的逗留。

1 1、在声部上

“美声唱法”分男高、男中、男低、女高、女中、女低六个声部;“民族唱法”只有高音声部, 即男高和女高两个声部;而“通俗唱法”则无传统意义的男女高音, 均采用嗓音音区演唱, 女声大多是中低音, 男声则大多在中音。

1 2.演出地点

“美声唱法”多演出于严肃安静的音乐厅、歌剧院;而“通俗唱法”则多在喧闹嘈杂的歌舞厅或大型剧场等演出场所。

三种唱法虽有以上异同, 但在方法上却应是互相学习, 互相借鉴的。比如, 学“通俗唱法”的歌手, 也要先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 这样非常有助于演唱通俗歌曲。刘欢、江涛、毛宁、王力宏等著名歌手一开始都学过“美声唱法”, 后来用“美声”科学的发声方法来唱通俗歌曲,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同样, 学习“美声”、“民族”唱法的歌手, 也应把演唱通俗歌曲的自然、亲切的感觉用于演唱“美声”、“民族”歌曲中去, 把歌曲唱得更有情, 更动听, 更自然, 更亲切, 这样才能更贴近老百姓, 是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这两种唱法, 特别是乐于欣赏美声歌曲, 真正使声乐艺术贴近大众, 服务于大众, 使声乐艺术这一瑰宝在中华大地上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美妙的歌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歌曲赏析 篇3

关键词:声乐教学 美声 民族 通俗唱法 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24-0111-03

当今社会,科技及文化快速向前发展,人们在思维方面、工作性质方面以及学习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音乐的相关领域也发生着大的变革及转变。现在的人们在选择声乐的过程中,有的独爱通俗,有的独爱美声,有的独爱民族,还有的是每个唱法都喜欢,每个人的喜好差别很大。面对人们需求的不同,现代声乐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改变教学的方式及方向,与现代生活需求相适应,不断满足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新型的创新方式。

一、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概述

通俗唱法又被称作流行唱法,起源于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广泛的流传下来。其特点非常自然,声音似说话,通常情况下,高声区使用假声,中声区使用真声。因共鸣很少被使用,所以音量普遍偏低。在演唱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扩音器类设备。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刘欢,如《好汉歌》《少年壮志不言愁》《弯弯的月亮》,以及《千万次地问》等,演出的形式通常为独唱,利用舞蹈等进行配合,所传达出来的感情通常细腻而真实,声音也常常细腻而甜美。在进行流行唱法的过程中,技术规范并不是非常的严格,通过宣泄及倾诉等方式,达到口语化、大众化及生活化的效果。

美声唱法又被称作柔声唱法,在17世纪的意大利产生,它对歌者的要求是演唱的时候用半分力量。在高音的时候,不需要通过强烈气息进行冲击,而代以柔美、自然的方法予以发声。气息从丹田位置发出,通过一系列的通道,最后从头部自然的放出来,即头声。这种方式的发声过程是非常科学的,音量可塑性也非常的大。气和声是一致的,音和音之间的连接也非常的匀净和平滑,对世界的影响都很大。像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都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震撼。比如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其特点是声区和谐统一、音准非常完美、声音非常连贯、声音不但悦耳而且圆润而靠后,对声音的气息、共鸣及位置非常的讲究,将美声唱法的特点充分的发挥了出来,不愧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民族唱法可分为民间歌曲、说唱、戏曲唱法以及民族新唱法这四种,是我国56个民族通过自己的爱好及习惯发展及创造出来的唱法。宋祖英就是民族唱法的典型代表,她的歌曲 《兵哥哥》《好日子》及《小背篓》,其特点是声音的整体色调非常明亮,吐字非常清晰,听起来非常甜美,很讲究气息的运用,音调普遍比较高亢。和美声唱法相比较,在位置上更加的靠前,字正且腔圆。民族音乐起源于人民的生活,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重要性

社会在进步,声乐这门艺术也随着人们审美观念不断转变而变化,我国声乐教学也开始更加的多元化。在产业化时代,大多数采用单一的声音、模式来唱歌,给人以厌烦、单调的感觉,不利于音乐的快速发展。科学且自然的发声,声乐会给人以美感,使人听后很享受,这种艺术很值得推广及提倡。从某个角度来看,声乐教学中民族、美声、通俗唱法予以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及趋势,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这个融合的典型代表就是吴碧霞,她在1993年获得了全国声乐比赛的银奖,1996年获全国声乐比赛的民族唱法一等奖,2000年获中国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同年获得西班牙比尔巴鄂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2001年获波兰玛纽什科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和最佳的女高音奖,2002年获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她在我国是第一个音乐界美声及民声双主科的研究生,也是唯一的在我国乃至国际上都获得奖项的声乐方面的歌唱家。她既可以将民间的歌曲通过民族唱法的形式唱出来,还可以将外国声乐的作品以美声的唱法唱出来,她不但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上也受到很多西方人的喜爱。她把民族及美声的唱法融合的淋漓极致,可谓是中西结合的典型代表,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她将三者进行巧妙的融合,充分的传达了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以及民族唱法融合的优势及可行性,是声乐教育的一个趋势,值得实践及研究。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声乐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趨势就是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以及通俗唱法进行融合。在我国很多普通的艺术学校,在声乐的教学方面,培养出来的并不是演唱家或者在音乐方面的研究型人才。因为这些院校的学生,尤其是那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声乐方面的功底都很差,这些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基本都是从事小学或者文化宫等有关音乐方面的工作。针对那些不同的教育对象、学习的不同年限、毕业之后所从事的不同工作以及相应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在声乐等方面的教学要求是很不一样的。学生在比较短的学习过程中,想达到很高的艺术方面的水准应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很少一部分非常具有天赋的人。待到毕业之后,面临着新的学习及工作环境,需要他们有时候要唱通俗唱法方面的相关作品,有时候要唱美声方面的或者民族唱法方面的作品,也就是说至少在熟练掌握一种唱法的前提下对其他类型的唱法也比较熟悉,最好是每一种类型的唱法都能熟练的掌握并运用。也就是说,美声的唱法学的比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好好的学习一下民族及通俗这两种唱法。民族唱法学的比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学习一下美声及通俗这两者唱法。通俗唱法学的比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学习一下美声及民族这两种唱法。如果这三种唱法都能够熟练的掌握并使用将非常的完美。现在很多院校都在不断的扩招,艺术类的相关院校扩招的就更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势必使很多人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若想增强自身的实力,学生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声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若能熟练的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将通俗唱法、美学唱法以及民族的唱法巧妙的进行融合并掌握,则在未来的工作及竞争过程中,一定可以凭借此项技能应对很多问题,在工作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为自己以后走的更远打下坚实的基础。

nlc202309091405

三、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具体措施

1.将声乐教学创新的意识建立起来。时代在发展,人们对音乐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艺术审美的要求,需要不断的采取创新方式,将多种唱法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舒服的感觉,带给人以音乐的美好感受。在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升自己创新方面的意识,将通俗唱法、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进行巧妙的融合,使其发挥出独特的韵味,满足人们的需求,适应多元化的时代需求。

2.将声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本质规律把握住,将三种唱法之间的相同及不同的部分详细的介绍给学生。通俗唱法的特点非常自然,声音似说话,通常情况下,高声区使用假声,中声区使用真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一下这三者唱法之间的区别,将每种唱法的本质规律把握住,让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某一种唱法,并掌握其他两种唱法,努力的将三者进行巧妙的融合。在声学教学过程中,语言练习、共鸣、发声以及呼吸等都非常的重要。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每种唱法的重点,使学生熟练的将声乐的技巧把握住。

3.应该根据特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构建出多种声乐巧妙融合的教学观念。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出新的教学办法,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若仅仅是采取一种教学的方式对声乐进行训练,就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声乐教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也将受到不好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声学老师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以及通俗唱法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在演唱过程中将三者进行融合,或者两两进行融合,使其达到非常好的效果,歌曲因此也会变得更加丰满及充实。2008年的奥运会的开幕曲《我和你》,就是将这三者进行融合的典型之作,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校声乐教师,一定要不断的对声乐的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探索,寻找到适宜的融合策略,解决在融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不断的进行研究和探索,合理的使用气息、共鸣技术以及将字音咬清,将各种唱法科学的融合在一起。

四、结语

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文化的不断变革,音乐领域必然会发生大的变革。民族唱法、美声唱法以及通俗唱法三者的融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其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三种唱法的融合必然推动艺术不断向前进步。在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措施将声乐教学创新的意识建立起来、将声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本质规律把握住、构建出多种声乐巧妙融合的教学观念,切实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雅旭.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长沙大学学报,2011,(03):149-151.

[2]李珂.在聲乐教学中融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策略[J].戏剧之家,2016,(18):95.

[3]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186-187.

[4]宋珍欢.解析促进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唱法发展的时代元素[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5]刘蕊.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融合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6]薛蕾.论高校声乐教学美声与民族唱法的相互融合[J].音乐大观,2013,(12):42-43.

[7]海米拉古丽·阿不都卡的尔,阿热娜·那比多拉.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北方音乐,2016,(16):151.

[8]李文静.试析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融合[J].北方音乐,2015,(12):116.

美妙的歌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歌曲赏析 篇4

美声唱法作为来自西方的歌唱艺术形式,已成为我国声乐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为世界声乐艺术领域培养出很多具有高水准的歌唱家,但美声唱法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就其整体声乐艺术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着如何同中国的语言特点、传统歌唱美学观念以及中国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相适应的问题,其中尤以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因此,解决好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并掌握其技巧方法,对提高歌唱者整体演唱水平和美声唱法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存在的问题

美声唱法作为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中师生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它讲究声音的通透、气息的流畅和声音的线条美,深受广大声乐爱好者喜爱,其他唱法也逐渐以美声功底为基础。一直以来,美声唱法二度创作的主要歌曲是汉语歌曲,在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咬字不准

有些美声歌唱者在演唱汉语歌曲时咬字着力点不准,“喷口”没有力量,出声字音含糊不清,即有音无字“音包字”。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歌者的表现力,使听者知其声而不知其意,失去了歌唱表现最根本的目的——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

2、忽视归韵收音

有些美声歌唱者在演唱汉语歌曲时,忽视字尾的归韵收音,不仅破坏了字音的连贯性和完整性,造成字义不清甚至错误,而且还影响了字音的圆润动听.3、声调重视不够

有的美声歌唱者演唱汉语歌曲时不考虑声调,出现了“倒字”或“音不正”现象。

二、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存在问题的原因

1、汉、意语元音存在的差异对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的影响

意大利语中的5个纯元音,发音时口腔的内张力和开口度都比汉语响亮,共鸣也更丰满。由于目前我国各院校在美声教学中,大多采用意大利语的5个纯元音进行发音训练,因此在汉语歌曲演唱中,演唱者就会自然地把意大利语元音演唱方法运用到汉语歌曲元音演唱中。甚至有的美声歌唱者为了学习唱法中突出元音的共鸣效果,过分强调元音的响亮和演唱地位,使子音不干扰母音的腔体共鸣效果,从而忽视了字头着力点的准确和“喷口”,以至于将字头咬不准,出现歌词含糊不清的问题。

2、汉、意语的语言音节存在的差异对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的影响

汉、意语的音节结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字尾上,有些歌唱者在演唱时,将意大利音节中结束音的演唱方法运用到汉语音节字尾中,出现字尾不清的问题。在汉字中,单韵母的字是没有字尾的,这类字跟意大利语音节中的结束部分演唱是相同的,不需要归韵收音,只要元音发音完整不走形,如“妈妈”只把“a”唱完就行了。如“阳”字,韵母是“ang”,而这个结合体保持口型不变,直到最后刹那才脱离这个结合体而在“ng”上收音,这种收音是汉语音节中所独有的,有一定规律的吐字方法,是不能按照意大利语的结束音来演唱的,有些歌唱者在学习和运用美声唱法时,将汉字字尾演唱得不清晰,就会容易出现不归韵、归韵太早、归韵太重等问题。

通俗唱法在声乐教学的应用论文 篇5

一、通俗唱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一样需要科学的发声方法

声乐教学作为一门歌唱类课程,离不开科学的发声方法。新的时代,新的形式,通俗唱法作为发展迅速的声乐演唱艺术之一,需要科学的发声方法。以自然发声为主的通俗唱法,基本属于真声发音类型。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通俗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首先是呼吸,“气为声之本”“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呼吸在通俗唱法中的运用非常关键,主要是因为通俗唱法的歌曲蕴含的感情不一样,歌曲的内容也不一样。它非常重视歌曲感情的内化和外化,例如通俗唱法在表达悲痛、深沉的情感的时候,声带有意识地不完全闭合,呼吸使用得很强烈,形成一种沙哑的声音,就好像是漏气的感觉,并且把这样的感觉夸大,引起观众的共鸣,让观众真实感受这一情感。其次是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为了表达某个歌曲特殊的情感,声带可以不完全闭合。通俗唱法的声音运用,更注重的也是自然或半自然的声音特色。软腭的状态与喉咽的开合密不可分,要求软腭的状态的唯一条件就是在喉咽腔打开的状况下。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利用软腭保护声带和咽喉,同时还可以彰显声音的修养,增加歌曲的表现力。第三,吐字清晰。通俗唱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吐字清晰。普通话可以说是通俗唱法的主流语言。要求语音规范,演唱过程中吐字清晰,讲究“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最后,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一般来说,通俗唱法演唱的关键方式是真声,在表演歌曲的过程中,通过发真声表达内心实际情感。它们的特点是要用横膈膜,也就是演唱都要适当地打开喉咙。喉咙打开的大小不同,用声也就不同;声音靠前靠后不同,音色、风格也就不一样;喉咙使用的力度不同,表现手法也就不同。演唱者如果想让自己的声音持久,需要在演唱过程中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从而可以在演唱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唱法特点,表达歌曲内容,让观众深刻体会歌曲情感。

二、通俗唱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注重突出个性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嗓音特点,在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下,通俗唱法要突出不同的音色,表现出学生不同的特点,就要努力寻找到通俗唱法声音个性的依据。可以使用改变习惯的方法,如纯模仿和盲目用嗓子,利用理性的用嗓子的方法来替代感性的用嗓子的方法。我们都知道,流行歌曲就是利用个性化的展示来彰显个性化。什么是个性呢?个性就是个人的特性、个别的特性,也就是一个人在某些方面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这样的特质表现在外表就是这个人的做人处事以及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同。在心理学方面,个性是人们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慢慢表现出来的,是稳定的、鲜明的心理特征,在歌唱表演过程中,这样的个性是借助不同的演唱技巧和自身对音乐的了解表现出来的审美情感,在表演的过程中就能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现如今音乐类选拔比赛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同时一批又一批的通俗歌唱艺术人才迅速崛起,这其中不乏很多掌握了专业发声技巧的优秀歌手,他们演绎的音乐作品也充分地展示了自身的专业功底。比如中国好声音第一季中,平安的一首《我爱你中国》,用他自然的嗓音和唱法重新演绎了被人们认为只有用美声唱法才能演唱的歌曲,唱得激情、有力。平安的唱法已经超越了很多歌手对音乐的理解,这种美声是美好声音的简称,并不是传统的美声唱法。这种张扬个性的通俗唱法在那一刻也更加有力地感染了大部分听众。在如今大部分高校教学中,声乐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基本都是由教师单独训练发声的方法和技巧,笔者认为,在通俗唱法已经影响全球音乐的形势下,应该再开设一门对于歌曲作品理解,以及如何表现它的课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下,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歌词的理解,不断提升演唱者素质。其次要注重气声的表现,气声是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声音和气息所占的比重,我们把自然声音作为歌唱的前提,通过气息发出的声音演唱,演唱的效果比较柔和和飘逸。比如歌曲齐豫的《船歌》、许茹芸的《独角戏》,都是这样的演唱效果。均通过气声充分地展示作品深刻内涵。演唱时要进入歌曲所赋予的.角色当中,通过演唱能给听众画面感和想象的空间,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状态,彰显个性特点。

三、通俗唱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如何与传统唱法相结合

声乐的唱法基本有三种:第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第二,源自意大利的美声唱法;第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的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就比如在嗓音的使用上三者也不一样。高师声乐教学要体现时代性,要与社会接轨,在教学中,声乐的三种唱法,要重视、体现出不同特点,优势要发扬,弱点要摒弃,同时,三种唱法在教学中都不可缺少,要相互结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通俗唱法更加接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贴近民众,同时它不需要系统的、专门的训练,深受学生的喜爱。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体现通俗唱法的特点,体现其特点,让它真正成为以青年人为主题、抒写青年的生活、歌唱青年的特点的演唱形式。三种唱法虽然有不同,但之间也潜在着某种不可消逝的联系。如发声方法有相似之处,呼吸运用的共性和声音走向的共性,但三种唱法的结合不是简单叠加。一方面,传统的音乐学院注重美声和民族唱法的专业培养,给演唱者气息控制、腔体共鸣、行腔吐字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市场机制的落后使得市场需要与人才培养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文化趋势引导不同类型的音乐相互借鉴和吸收,在传统唱法中融入通俗唱法,演唱技巧上可以让传统唱法与通俗唱法相互借鉴。如今对于时代感极强的80、90、00后,通俗唱法相对传统唱法更加容易被接受,通俗唱法歌词通俗易懂,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歌唱者内心的情感。但笔者认为通俗歌曲节奏的掌握不太容易,有些节奏不是数数拍子就可以,而是要寻找感觉。通俗唱法在感觉上、节奏感上和歌曲表达上需要注入充沛的感情。高师声乐教学面对的是年轻的群体,他们往往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乐于接受,可是因为民族歌曲和美声技巧性比较高,歌曲演唱难度非常大,往往在演唱中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而通俗歌曲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在唱法上相对于传统唱法来说有很大改变,在歌曲演唱上有很好的感染力,使歌曲“以情带声”。

参考文献:

[1]刘继平.高师声乐教学活动中融入通俗唱法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理论,(7).

[2]张海亮.高职院校改革背景下通俗唱法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建构论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

民族唱法的发展与演变论文 篇6

国的民族唱法独具特色,它融合了语言、文化的特点,以我国的民歌为基础,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又同时借鉴了美声的唱法融合而成。民族唱法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积淀,对我国民族唱法的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深化人民的民族印记,提高民族唱法的认识度,将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

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唱法又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对民族唱法研究,将民族唱法的歌唱技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歌唱者在追求音乐基本的音高、音质的同时,还要不断与国外的优秀唱法相结合,不断加强民族唱法的生命力。在民族唱法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学习到欧卫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我国国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对我国文化传承以及文化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歌唱最基本的发声概念是用呼出的气流冲击和震动声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共鸣腔体的反射,产生泛音,然后再美化音色、扩大音量,歌唱的发声过程就此结束。在歌唱状态中,声带的闭合状态与生活中的闭合状态是有所不同的。声带在歌唱发声的状态下,比生活中拉的会更紧一些。在歌唱发声时,声带的震动情况也是有所不同的.。发真声时声带全部震动,发假声是,只有局部的声带震动,真假声的混唱是一个既矛盾由统一的过程。民族唱法的气息运用与美声唱法是一至的都是讲求丹田气的运用,演唱时深呼吸,以气沉于底、贯于顶的方法来发声,靠气息托住发声,以求音质的优美纯净。民族唱法的唱腔上借鉴了京剧音乐的唱腔尤其是青衣唱法喉开气深,整体贯通。大量西洋唱法发声技巧的借鉴使得民族唱法在具有本民族发声的特点以外,更使得民族唱法的圆润性、柔和性、通透性、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我国早期的民族唱法发声的位置比较靠前,以口腔与头腔的共鸣为主,胸腔的共鸣较少,真声运用的比例大,发出的声音相对单薄。发音的着力点在口腔的位置比较靠前,口腔的用力大;演唱高音时,声音如圆锥形,越向上点越小。倡导以字带声、以字传情的唱法,在民族唱法中咬字是行腔的手法,更是行腔的灵魂。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的个性强,色调明亮,演唱手法变换多样,特别注重嘴皮子功夫,充分显示我国语言的韵律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吴雁泽、李双江等老一辈歌唱家改变了民族唱法以真声为主,以戏曲为元素的唱法,加入混声唱法,更多的打开喉咙,使歌唱的声音上下贯通,更加圆润流畅。这段时期的民族唱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加强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的驭,更完美的把握歌曲的情感。演唱中依然沿用传统的吐字与发音技巧,在继承我国早期传统民族唱法的同时,还加入了更多其他的声乐技巧和情感的表达,在四、五十年代的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做了更高的提升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洋的唱法不断流入国内,国内很多的声乐工作者开始系统的研究学习西洋唱法,依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我国的民族唱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洋唱法的科学性发声,在音色上有了很大的进步。造就了宋祖英等的一代伟大的歌唱家,形成了新型的民族唱法。这段时期的歌唱方法在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又大胆吸收运用了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演唱的声音上下贯通、行腔、吐字更加自如,同时也大幅度的增加了声音的音域与音量,音色更加甜美,声音流畅集中明亮,音乐的表现力曾强。演唱的歌曲更加优美,风格更为多样。这样的发展与变化是民族唱法的一种新趋势、新高度,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新的方向。

美妙的歌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歌曲赏析 篇7

一、美声唱法的含义、起源和特点

(一) 含义

所谓美声唱法, 是指一种注重声音的优美性的歌唱方法。

(二) 起源

美声唱法产生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 并且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极其盛行的一种歌唱方法, 在十九世纪逐渐的走向了衰落。但是美声唱法的许多特点在当今的美声声乐教学中仍然被保留着。

(三) 特点

美声唱法的特点在于注重发声的科学性, 尤其是对声音的柔美、连贯和力度等方面的追求。美声唱法是一种进行自我调节的方法, 是基于人体解剖学中所提倡的, 能够迫使人体发声机构进行变化的一种调节方法。这一唱法不仅要求演唱者能够保证气息的顺畅, 不论是高音、中音还是低音, 都能够确保声区的统一性, 同时还要具有宽广的音域以及声音幅度较大的特点。这些特点和要求都是美声歌唱演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通俗唱法含义、起源和特点

(一) 含义

所谓通俗唱法, 是指一种清新自然的歌唱方法, 也被称为流行唱法。

(二) 起源

通俗唱法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并一直发展至今。

(三) 特点

通俗唱法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自然声态”。通俗音乐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 都具有平民化的特点, 给人以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通俗歌手在进行演唱时, 可以对自己的声音色彩进行改变, 也就是说, 在演唱时, 歌手具有多变的声音色彩。另外, 通俗歌曲的体裁是相当广泛的, 这也就决定了通俗歌手的演唱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并且在演唱中, 歌手在唱歌的同时, 还可以添加适当的舞蹈动作, 以用来辅助歌唱的完成。

三、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之间的联系

(一)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对歌唱者的音乐素质要求是相同的

所谓音乐素质, 是指歌唱者表现在音乐方面的, 主要包括良好的音乐感觉、鲜明的节奏感以及敏锐的听觉等素质,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与之相对应的乐感、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能力。

音乐素质包括先天音乐素质和后天音乐素质。其中, 后天音乐素质是影响歌唱者整体音乐素质的主要方面。总之, 歌唱者只有具备了乐感、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音乐素质, 才能达到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共同要求。

(二)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要求歌唱者气息的顺畅

不论是美声唱法还是通俗唱法, 在气息上都存在一种共性的要求。这两种唱法, 都要求演唱者进行胸腹式呼吸, 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横膈膜技巧, 在演唱时必须保证声道的顺畅, 正所谓“欲歌者, 必先顺其气”。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 歌手在唱歌时会产生很多声音上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与呼吸有着必然的关系, 都会受到呼吸的影响。这两种唱法在呼吸的速度方面比较常用的都是急吸缓呼的方式。另外, 两种唱法对共鸣的要求都很高, 它们的共鸣器官和共鸣区是相同的。

(三)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对声音的方向性主张一致

在声音的方向性方面,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要求歌唱者的声音尽量靠前, 而不要把声音含在口中, 并且都强调吐字和咬字的力度。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都要求歌唱者必须掌握声带边缘震动的发声技巧, 通过声带的边缘震动, 会产生“头声”, 而这种“头声”又会使歌唱者能够发出高音来, 只有掌握了这种声带边缘震动的技巧, 才能让美声歌手和通俗歌手同时获得高音。

(四)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是能够进行变通的

对于同一首歌来说, 演唱方法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也不是只有一种固定的唱法。在保证唱法不混乱的前提下, 是可以对歌曲原有的唱法进行改变的, 这不仅能够提高歌手驾驭多种唱法的能力, 还能够给听众带来新鲜感和愉悦感。

也就是说,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 是可以进行互相变通的。不仅可以将一首美声唱法的歌转换成通俗唱法的歌曲, 同时, 也可以将通俗唱法的歌曲转换成美声唱法的歌曲, 使同一首歌同时具有了两种不同的唱法。

在音乐界, 对歌曲唱法进行变通的例子不胜枚举, 并且事实证明了这样的变通是创新的、合理的、可行的。

总而言之, 美声唱法也好, 通俗唱法也好, 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但是, 同时作为声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 在对歌唱者的音乐素质, 气息以及声音的方向性等方面, 都具有相同的要求。除此之外,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二者之间还可以进行合理的变通, 甚至是将两种唱法进行有效的结合, 也就是说, 这两种唱法之间是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相互变通的。

摘要:传统的声乐分类习惯性地在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间树立一道明确的界限, 并且将它们分离开来。如果从对歌曲的演唱方式和演唱风格上进行分类,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区别。但事实上,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包含在声乐的范畴当中, 都是声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并且都是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基础的。那么, 二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呢?本文将对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二者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

关键词: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二者联系

参考文献

[1]陈岳琴.简析声乐演唱艺术中的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2) .

[2]贺春保.如何实现美声唱法到通俗唱法的回归于反哺[J].《华人时刊 (中外教育) 》, 2011 (11) .

[3]罗洪.论美声唱法对通俗唱法的借鉴作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 (03) .

浅议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比较 篇8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特点 比较

一、美声唱法的介绍

美声唱法是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形成的歌唱艺术,它包括了歌唱的科学方法和声乐美学观点、声乐技术理论及统一的声乐教学原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歌唱方法。美声唱法采用科学地发声练习,它的特点就是音色优美,发声自如。演唱者通过对发音位置的准确掌握、气息运用自如来追求发音的本质美,追求声音的力度、发声的通畅。歌唱者的演唱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称为美声唱法。演唱者完全领悟美声唱法的风格,演唱者的发音自然优美,演唱过程中的声音均匀;对华丽的音乐作品演绎的极为自如。

二、民族唱法的介绍

民族唱法是包括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声乐的歌唱艺术方法和流派唱法的总和。如流行音乐、戏曲、曲艺、艺术歌曲等。民族唱法以我国文化与语言为基础,融入了科学发声方法。它展现了民族气质,符合广大人民审美标准的歌唱艺术。

民族唱法历经不同历史阶段,逐渐形成系统完整的歌唱体系。民族声乐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北方民歌豪放粗犷,江南民歌委婉阴柔,高原民歌高亢挺拔,牧区草原民歌自由辽阔[1]。民族唱法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在民族新唱法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地继承了古代传统歌唱技巧,有合理地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有益部分。最终,使民族唱法音域宽广,声音圆润,真正走向了更完美的艺术境界。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比较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歌唱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表演风格。但是,两种唱法在发音方法上又有相同之处。系统比较两者的共性与个性对于我国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和歌唱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民族声乐的题材来源于我国人民生产和生活,是民间歌舞音乐,反映了人们的民族文化特性。民族唱法的表演形式较少采取合唱与重唱的形式,多以独唱和对唱的形式;民族声乐追求清纯、高亢的声乐美学效果,突出了东方艺术特征。

美声唱法源于世俗音乐的歌剧艺术,其题材内容为宗教、宫廷以及市民的生活题材;其表演形式主要为西洋大、小调式的合唱、独唱、重唱;美声唱法追求圆润、丰满、浑厚的声乐美学效果,展现的是西方音乐文化特征。

在声乐艺术理论体系视角来看,民族声乐强调语音发声技巧,声腔技术和情感情绪表达方法。在嗓音发声上,民族声乐偏重研究的是歌唱呼吸和歌唱语言理论,忽视了嗓音歌唱发声机制原理、歌唱共鸣原理。美声唱法的声乐理论吸收了自然科学如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成果,掌握了歌唱发声的内在规律,构建了科学的歌唱体系,实现了歌唱艺术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结合[2]。

(1)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声的共同性。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都采取科学的发音方法,都是高位置,深呼吸,打开喉咙歌唱。首先,两者呼吸位置相同。歌唱发声的实现依靠呼吸,民族唱法讲求丹田之气,而美声唱法则讲求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进行呼吸,两者的呼吸方式相同。其次,两种唱法的高音位发声都是鼻腔以上,额头眉心之间;再次,两种唱法都提倡打开喉咙歌唱,促使声音流畅自如,使演唱者喉头放松,声音流畅贯通。最后,两种唱法要求演唱者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声情并茂地去表演。

(2)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声的个性。首先,两者在共鸣器官的运用上相异。美声唱法要求所有共鸣腔同时并用而产生整体共鸣效果。即五腔共鸣: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喉咽腔共鸣、胸腔共鸣。而我国的民族唱法主要使用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其他方式的共鸣较少使用。

其次,两者的语言与咬字方法的相异。美声唱法的语言较多使用意大利语。其特点是元音单纯,音节响亮,便于共鸣的形成与释放,意大利语在发音过程中更顺畅和连贯。美声唱法在咬字上与民族唱法有着明显差异。美声唱法通过声音的共鸣来表达情感,美聲唱法的咬字要让位于发声与行腔。民族唱法以情感作为歌唱的统帅,将情感融入到歌唱方法上,比如民族唱法特有的苦音,以情带声,使人感到演唱者内心的悲伤的效果,达到了表演的声情并茂。民族唱法的表演过程中,通过旋律表现字的声调和语言韵味,演唱者要咬清字,咬正字,达到“字正腔圆”是的美学原则。此外,民族唱法在音色上由于共鸣管道短而窄,音色的特点是甜、脆、亮、圆。而美声唱法在咬字上是竖咬字、窄咬字、靠后咬字,在音色上就是声音圆润,有厚度。

再次,民族唱法更突出润腔和韵味。民族唱法的润腔,是演唱者的表情与技巧的结合,对声音旋律有润泽作用。演唱者通过滑、擞、颤等手法润饰,细腻地表现了歌曲的韵味,这是民族唱法区别于美声唱法的特色之处。

最后,美声唱法具有多样性的演唱类型。在美声唱法中,演唱的类型包括高雅优美的抒情性演唱;轻快、灵巧的装饰性演唱;奔放的戏剧性演唱;饱满、浑厚的朗诵性演唱[3]。我国的民族唱法在类型上没有进行严格的划分,但是,根据我国地域的不同、民族特点的不同等因素,形成了不同民族的个性化特色演唱。这是不同民族在各异的生活环境中,民族性格和音色追求的不同,产生了不同演唱方法和类型[4]。

四、结论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歌唱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表演风格。但是,两种唱法在发音方法上又有相同之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都采取科学的发音方法,都是高位置,深呼吸,打开喉咙歌唱。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声的个性表现在两者在共鸣器官的运用上相异;两者的语言与咬字方法的相异;民族唱法更突出润腔和韵味;美声唱法具有多样性的演唱类型,而我国不同民族产生了个性化特色演唱。

参考文献:

[1]田洁.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5

[2]张传国. 美声唱法特征分析.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128

[3]石险峰. 浅论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共性与个性.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3):150

上一篇: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案《数学与魔术》下一篇:大将军龙虾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