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化教学

2024-07-07

通俗化教学(精选12篇)

通俗化教学 篇1

当前, 我国教育将在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将进一步扩大规模, 到2010年招生数量将达到25万人以上, 与普通高中招生数量大体相当。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接受职业高中教育, 与此同时, 高职生的增加也带来了学生程度差距的拉大等问题。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难为易, 突破难点, 掌握重点, 如何将抽象的问题, 用通俗的方法传播给学生, 形成大众科学, 是素质教育面临的课题之一。笔者结合长期从教的体会, 对职高物理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通俗化教学”作以下探讨。

一、深入浅出, 掌握知识技能

1. 了解物理学科特点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的最一般规律的源于实验的精密基础学科, 它具有严密的理论性和方法论。它的知识内容具有实验基础、逻辑思维和数学表述三种要素。

2. 根据职业教育“教学原则”调整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 在教学上, 不再单纯强调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是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 即“实用为准, 够用为度”的原则。

根据以上原则, 在教学中努力将一些较难理解, 不易计算的章节作为弹性内容 (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超重、失重等) 来处理。对一些重要概念 (如动能与动量、电磁感应、电动势等) 加大学习力度, 补充学时, 加强实验教学, 争取做到节节有演示, 课课亲动手。

3. 教师语言个性化、通俗化, 做到生动化教学

易中天教授的“水煮三国”,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掀起了全国学经典的热潮。可见, 教师用个性化、通俗化的语言讲课, 课会讲得生动活泼, 降低教学中公式化、抽象化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来说, 讲课声音要注意抑扬顿挫, 突出重点, 语言要轻松活泼不失幽默, 善于利用肢体语言, 吸引学生的眼睛和耳朵, 使他们心随眼动、眼随身移, 内容上要穿插故事、哲理、实验来辅助教学。

例如:笔者在讲“转动力矩”概念时, 将一吸盘分别吸在门的不同位置后, 来分别开门, 这样几个连续动作, 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门的转动不仅与力有关, 还跟力臂有关, 然后很自然地通过图示, 进一步讲解力矩概念, 学生很容易接受。

再如, 在学习“电磁波”这节时, 笔者先出示了麦克斯韦的人物画像, 简单介绍了这位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之后, 扮演成这位科学家, 重现当年预言电磁波存在的思路, 提出了“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这两个基本观点, 让学生在欣赏麦克斯韦聪慧的想象、惊人的判断以及超凡的数学功底相结合的思维判断过程的同时, 不知不觉理解、记忆了电磁场这个极抽象的概念。类似上述教学案例还有许多, 正是通过这种生动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配合, 学生们对物理课程产生了兴趣, 由被动地听课变为爱学、想学、愿意学。

二、加大学生参与力度, 注重过程与方法

1. 洞察学生心理, 了解兴趣所在

洞察学生心理、把握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状况和特点, 对于激发和强化他们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长期跟踪调查, 发现职高学生中90%的人对物理学习只是直觉兴趣, 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70%的人对物理有操作兴趣, 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施加影响;30%的人对物理具有因果认识的兴趣, 他们的兴趣中心已由了解怎样改变现象发展到进一步探求现象变化的原因, 理解它的物理实质。

概括起来, 可分两个层次, 一是直接兴趣, 即对事物本身感兴趣。二是间接兴趣, 即对事物本身并不一定十分感兴趣, 而对事物的原因更感兴趣。因此物理教学首先要重视直接兴趣, 又要不失时机地转向间接兴趣, 即引起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兴趣, 使兴趣不断得以深化。

2. 以学生为主体, 互动式交流是手段

教与学是相互启发, 相互促进的。根据学生“太易则怠, 太难则怯”的特征, 在开展课堂讨论、互动交流时, 就要精心选择讨论主题, 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令他们“跳一跳才能够到苹果”。一个成功的课堂讨论路径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智之门, 开启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例:笔者在“电磁波”一课中, 设计整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合上书, 三五成组进行辨析:机械波与电磁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又如, 每节课小结时, 都先请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反复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就是表达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样做的优点是: (1) 使教师能从学生的表达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2) 培养了语言表达的创造性。 (3)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而不是机械照搬教材上的说法。 (4) 自己的语言通俗易懂不易遗忘。

又如, 在复习总结“磁场及左、右手定则”即“电流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方向及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一节时, 学生们最后将左手称为“力手”, 将右手称为“磁手”, 将这两个易混淆的定则区分开来。学生们往往能采用这种极通俗的“符号口语文字化”方法将抽象的不易记忆的概念和规律化解为自己所能接受的形式进行理解和记忆。实践证明, 课堂讨论、自我总结、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张扬自我的个性。提供给他们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 也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 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尊重学生, 与时俱进

素质教育要求贯彻“三维目标”, 即处理好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关系。“乐学”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和渗透。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求教师要在人格上尊重学生。教育是一种信托行为, 第一原则是不要伤害学生, 对每一位学生的利益都特别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给老虎一座山, 给猴子一棵树。

教育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培育人格, 用智慧点燃智慧, 用生命影响生命, 因此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 拥有高雅情趣, 通过丰富而深刻的知识内涵、坦诚率直的行为树立威信, 达到教育的最佳境界。

通俗化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 毫无疑问它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当然推崇“通俗化教学”是出于对学生接受水平和接受方式的考虑, 强调通俗化和趣味性不可避免, 也是必要的, 但这与保证所传播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没有矛盾, 更不能以牺牲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为代价来片面追求通俗化和趣味性。把经典理论作通俗化的解读, 同时避免庸俗化的讲解, 力争做到“雅俗共赏”, 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通俗化教学”追求的目标。

通俗化教学 篇2

慈利三中

卓德华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

2、对不同时期的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特点有所了解,并能举出不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流行作品

3、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喜爱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二、教学重点:

能够较好掌握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主线历程,热爱中华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三、教学难点:

在欣赏探究中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发展一定要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才是世界的,才是流行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向同学们了解几个问题“你们平时最熟悉听什么样的歌曲?”。生:流行歌曲。

师:一般的流行歌曲属于通俗音乐,你们说说通俗音乐有什么特征?

生:节奏感强、易学易唱、通俗易懂……

师:通俗音乐的概念及特征: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易于流传,大众化的音乐(内容大多取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结构一般比较短小简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括流行歌曲和轻音乐。

师:这是用文字对流行音乐的概述,同学们都知道不同地域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也是一样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在今天这节课里,我们着重欣赏找寻的是流行歌曲的发展历程。

(二)新授

二十世纪初中国就出现了通俗音乐,直到现在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起步曲折期(20年代末--40年代初)

师:1927年,著名音乐家黎锦辉先生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歌曲标志着中国通俗音乐的诞生,由此开启了中国通俗歌曲创作的第一个历程。黎锦晖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奠基人。这时期的佳作还有贺渌汀的《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任光的《渔光曲》。

欣赏歌曲《春天里》,学生可跟着影音资料轻声哼唱。师:通俗音乐在当时随着歌舞表演和有声电影的放映在一些大城市(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群众当中广泛流传,刚刚我们听的《春天里》就是这一时期的,它是电影《十字街头》的一首插曲,歌曲情绪轻松活泼、在这里歌词用了一个很口语化的语言“朗里格朗”充满了生活气息。你们知道在这一时期我国发生了那些事情?

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师:当时中国发生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内战,很快这些通俗音乐被抗战的群众歌曲所取代,中国的通俗音乐走向低潮。

2、停止发展期(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

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俗音乐的概念一度被轻音乐所取代。1955年天戈创作的《青年友谊圆舞曲》是一首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旋律轻快,活泼,加上三拍子的圆舞曲律动,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欣赏《青年友谊圆舞曲》。

师:我们刚刚听的《青年友谊圆舞曲》就是这个时期的,这是一首轻音乐,在二十世纪50年代轻音乐成了中国通俗音乐的代名词。我们比较熟悉的《九九艳阳天》就是这个时期的,它是电影《柳堡的故事》当中的插曲,是女主人公送男主人公参军时唱的一首歌,唱出了革命战士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对待爱情的坚贞、纯洁的态度,就是这么优美的一首歌曲在哪个阶级斗争的年代被戴上了“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受到公开的批评。接下来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这二十多年里通俗音乐在中国就销声匿迹了。

3、再生模仿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

师:改革开放,一些新的文化理念和思潮一涌而进,音乐领域人们疲倦了“强,硬,响,快”的风格,很快就接受了港台音乐的“清新,温和,优美,流畅”和“软绵,颓废,情爱,小资”等音调和思潮,在一段时间里大陆音乐创作和演唱风格都一味地模仿港台音乐,港台艺人也首次在中国大陆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最具代表的有张敏明的《我的中国心》、奚秀兰的《阿里山的姑娘》。

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阿里山的姑娘》。

师:这一时期“抒情歌曲”成为当代歌曲的主要体裁。歌星以李谷

一、成方圆等为代表,优秀品有《乡恋》、《乡间小路》等。

欣赏歌曲李谷一《乡恋》。

师:你们知道当时还有哪些非常有名气的歌星? 生:邓丽君,朱明瑛,徐小明……

4、探索发展期(80年代末--90 年代初)欣赏歌曲《一无所有》。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歌手是谁? 生:崔健,《一无所有》。

师:“我曾经问个不休。。。”一声惊天动地反叛性的呐喊,终于从中国摇滚乐先锋崔健那嘶哑爆破而又富有磁性的喉咙里蹦出。是啊!人们是应该问一问“什么是我们自己的音乐,我们的音乐怎么了”“脚下的路在走,身边的水在流”难道我们还仅仅是“总在笑一无所有吗”。崔健那富有反叛困惑和号召性的呐喊,终于唤醒了中国的通俗乐坛,80年代末90年代初,音乐家们开始踏上了继西扬中,通俗音乐民族化,艰难而有意义的漫漫长路。

(1)独特个性风靡一时的“西北风”,其代表作《黄土高坡》、《信天游》、《少年壮志不言愁》等等。这些作品采取了陕北民间音调,明显引入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和吸取了我国北方以黄土高坡信天游的苍凉挺劲的阳刚之气在中国乃至世界流行乐坛一展风采。

欣赏歌曲《黄土高坡》。

(2)器乐,舞蹈,戏曲等民间音乐成为音乐家们创作流行音乐的素材源泉。如:流行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音乐主体吸取了我国著名琵琶曲《彝族舞曲》中的音调;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则是将东北二人转和评剧的曲调相融渗。

欣赏琵琶曲《彝族舞曲》。(3)各地民族的音乐成为流行歌曲创作的又一源泉,一首河北民歌《小白菜》曾为程琳演唱的台湾歌曲《酒干淌卖无》、那英演唱的《山不转水转》提供了创作基础,其旋律走向和乐句落音都与《小白菜》极为相似。

欣赏歌曲《小白菜》。

(4)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也为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另一个广阔天地,少数民族音乐象一朵朵艳丽的奇葩为这个风格的流行音乐创作增添了新的色彩。如:陈明《快乐老家》——是新疆特色乐器和现代配器手法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郑钧《回到拉萨》——揭开藏风流行音乐神秘的面纱。另外还有《青藏高原》、《天路》、《神奇的九寨》等。

欣赏歌曲《天路》。

师: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音乐家们最终找到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精髓:通俗音乐民族化。

5、开放深化期(1996年—至今)

从90年代末,内地通俗歌曲受欧美通俗歌坛的影响越来越大。淡化旋律、强化节奏。更加另类、时尚、超前。通俗歌曲样式和消费口味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表演模式上各种演唱组合成为一大亮点。中国通俗歌曲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与国际通俗歌坛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师:随着音乐世界的接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走向了国际化,21世纪的流行音乐趋于开放式,多元化,涌现了一批同学们喜欢的流行创作歌手,喜闻乐道的就是:周杰伦,王力宏,张韶晗,李宇春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歌手。你们能列举出他们的一些作品吗?

生:周杰伦:《双节棍》、《东风破》、《千里之外》……

王力宏:《公转自转》、《爱你就等于爱自己》…… 张韶晗:《隐形的翅膀》、《潘朵拉》…… 李宇春:《请你恰恰》、《和你一样》……

五、课堂小结

初中语文教学中通俗文化的渗透 篇3

一、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渗透

通俗文化的形成和表现多以诗歌、音乐和影视作品为主,而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在通俗文化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就可以先从诗词教学展开。从诗词的特点分析,它们抑扬顿挫,音律规整,乐感丰富,有很多古诗词都被改编成了音乐作品。而诗词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歌曲作为通俗文化的重要形式,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通俗文化的渗透就可以先从音乐的角度展开。例如,在初中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王菲的名曲《但愿人长久》,李煜的《相见欢》是邓丽君甜美的《独上西楼》,那么,语文教师在讲解到这些涉及现代音乐作品的古诗词时,可先播放这些歌曲,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诗词的内涵和情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也以演唱的方式来学唱这些诗词,寓教于乐中提升学生对诗词特点的认识,感受作者的情怀。诗词与音乐结合中需要注意的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诗词和现代歌曲因年代不同,情感的表达会有含蓄和开放之分,因此在相互结合中还需有所区分,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通俗文化的发展历程有更好的认知,更好的从诗词中了解通俗文化的内涵。

二、在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渗透

语文教学是从一篇篇文章中展开的,而字、词、句、段做一篇文章构成的基础部分,修辞手法在文章的句、段、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这些修辞手法在一定的形式下也体现着某一种通俗文化。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老舍先生笔下的“……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学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中,老舍先生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拟人句,拟人修辞手法虽然处处可见,但这句修辞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通俗文化的渗透还可以从广告词中展开,例如,教师在讲解夸张这一修辞手法时,可将贵州茅台酒的广告词“空杯尚留慢杯香”举例表现,这一广告词以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茅台酒的醇香味美展现出来,更好的突出了茅台酒的特点。广告作为通俗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很多广告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并具有新颖短小、富有创意的特点,所表现的是一种浅显易懂的“通俗文化”,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人们的目光,修辞教学中,教师将这些修辞手法和通俗文化中的内容相结合,能够在语文修辞教学中间接的将通俗文化渗透其中。

三、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渗透

在新课标中,其明确提出了“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一要求,从这一要求中可以发现,新课标认定初中阶段的朗读教学具有多个方面的教学功能,并对初中生的朗读技巧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朗读是感悟文章思想和情感的一个主要方式,从苏教版初中语文中所涉及的文章分析,朗读何其芳的现代诗《生活是多么广阔》,能够感受现代生活的美好,体会当时社会环境背景下的民族荣辱,滋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朗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能够感受魏晋南北朝时战乱的频繁,体会当时居民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模式的期望;朗读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体会孩童的天真和大人的悲凉……朗读,寻求不仅仅是语感上的优美,很多情况下是要求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情感和内容,而根据学生朗读心理、朗读需求和朗读态度的不同,以及文本自身所存在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特点,在反复朗读中,不仅能够感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培养现代汉语语感,还能体会文章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精神所在。

四、在初中语文延伸阅读中渗透

知识的索取仅从课堂中获得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利用一些和通俗文化相关的影视剧来引导学生直接的感受和学习通俗文化。艺术发展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让很多文学作品搬入了荧幕之中,那么,初中语文教学通俗文化的渗透就可以从这一方面展开,例如在讲解《木兰辞》这篇文章时,文章以木兰替父从军为背景,刻画了花木兰这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而电影《花木兰》作为相同背景的影视作品,教师可在课堂中,或课外先让学生欣赏一下这部影视作品,在感受电影中真实战争场景下在展开教学,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花木兰的勇敢、坚强,以及对父亲身上的爱。从这种延伸性的阅读模式展开通俗文化的渗透,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这对学生通俗文化鉴赏能力和相互间交流能力的提升都哟这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俗文化作为一种接近大众生活需求的文化形式,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不仅需要语文教师从丰富的通俗问题中充分的挖掘语文教学资源,还需要将语文教学和通俗文化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展开多方面的引导,这样才能更好的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才能让初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与形象,才能刚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通俗化教学探析 篇4

一、选好素材案例印证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课的许多理论知识来自于日常生活。因此, 生活中有许多素材案例可以引进思想品德课教学。这些素材能够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趣味性, 把学生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做生活的发现者, 为教学多多收集这些素材, 为教学服务。

1.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回归生活, 因此, 政治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同时, 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思想品德课的理论立足点。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

例如, 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时, 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农村人大代表的选举情况。很多学生谈到选举人大代表时, 自己并没有拿到选票, 还看到一些参选人给自己父母、邻居一定的财物等。于是, 我就引导学生思考选举人大代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以小恩小惠拉选票对不对?大家畅所欲言, 最终明白了选举资格的年龄条件、法律条件及选举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 维护法律秩序的道理。

这种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的做法, 使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学习就在自己的身边, 凸显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代性、知识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是理论, 但也是一种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时, 我通过组织课堂剧的方式, 让学生学习如何与少数民族学生交往?从而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 活化了课堂教学的方式, 使学生喜闻乐见。

生活里有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做, 让他们走进社会, 捕捉社会生活的素材为课堂所用, 变死的理论学习为活的实践认知。

2.从影视中寻找素材。

影视片段是形象化的教学素材, 好的影视作品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引用影视片段能够使思想品德课理论的学习变得更直观、更通俗。

例如, 在教学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这一内容的时候, 我把《太行山上》、《井冈山》、《长征》、《铁道游击队》、《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一批反映共产党人优秀的革命和建设精神的影视作品片段引入课堂,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增强了民族自尊心, 学生从影视片段中感受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力量, 领悟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影视作品的片段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了通俗化、形象化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获得了精神享受,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从俗语、诗歌、谚语中寻找素材。

俗语、诗歌、谚语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里面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涵, 可以将艰深的政治术语通俗易懂化, 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多得的教学素材。

例如, 在教学祖国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内容时, 为了说明祖国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我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朗诵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再如在教学国有经济的作用时, 我用了“要想火车跑得快, 全靠龙头带”的俗语;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教学时, 我引用了“一个和尚挑水喝, 二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谚语。

祖国人民的语言宝库中有许多这样的俗语、诗歌、谚语, 它们都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可以信手拈来的素材, 能够让艰涩难懂的思想品德课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甚至可以让学生永生不忘。

不论是生活事例, 影视片段、俗语谚语还是诗歌, 这些素材都十分贴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教材的处理, 将它们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则可以改变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的面孔, 极大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通俗不等于低俗”, 这一点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收集这类素材时需要注意的。

二、利用问题化教学帮助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

从小到大的问题序列能够有效地将复杂抽象的书本理论通俗化, 有利于促进学习的认知, 让学生获得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形成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 我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1.问题化重组教材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对课程内容的认知, 我时常借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有什么等问题类型处理课程教学内容。

例如, 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 有关文化的内容横跨了两个章节, 如何处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我给学生设置了: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具体有哪些形式?为什么要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应该如何才能获得发展和传承?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前三个问题属于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第四问属于为什么类的问题, 帮助学生把握中华文化之所以能传承的深层次原因。第五问属于怎么办类的问题, 使学生在行动的层面去落实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第六问属于还有什么类的问题, 也就是拓展联系的部分, 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相互联系的理解。

通过这种问题化课程重组的方式, 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认知规律, 可以有效促进学习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2.问题化解释基本概念、原理。

一个基本概念和原理, 往往比较抽象, 因为概念和原理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 浓缩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教师不仅要借助感性材料帮助学生获得认知的背景, 而且要通过小步化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解。

在教学基本路线这个概念的时候, 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系列问题。

谁领导? (中国共产党) 领导谁? (全国各族人民) 干什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怎么干?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注意什么?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最终到达什么目的?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学生根据我设置的问题序列, 能够很好地掌握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

问题设置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 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先行组织者材料, 化抽象为具象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 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 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 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 则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会外于低效。为此, 他在1960年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一种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的一个引导性材料, 是一种形象化的具体模型。这种材料与新知识之间具有一种相互的内在联系, 可以将旧知识和新知识形成联系, 帮助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背景, 加快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同化速度。

例如, 在教学我国的分配制度的时候, 我把收入分配的过程比作是分蛋糕的过程, 先给学生一个分蛋糕的生活情境, 形成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问学生:分蛋糕的前提是什么? (做大蛋糕, 即发展生产力) 可以用哪些方法分蛋糕? (分配的方式) 有什么方法能保证将蛋糕分配得合理公平? (分配的原则) 为了保证使每一个人都有蛋糕吃, 也就是分配后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共同富裕) 利用学生的感性经验, 将有关我国分配制度的抽象知识具象化, 成为学生能普遍接受的方式, 从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真正地理解了分配方面的有关知识。

用好先行组织者的关键是教师要从生活常识中为教学寻找到形象化的引导材料, 这一材料必须比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 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总之, 思想品德课教学通俗化技术有很多,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需要政治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法的原则, 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 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 探索出科学有效的通俗化教学技术, 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儒德,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通俗歌曲欣赏教学大纲 篇5

《通俗歌曲欣赏与演唱》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100505 学

时:33 学

分:2 课程类别:全校公选课

面向对象:非音乐学专业本科学生

课程英文名称:Performance and appreciation of popular songs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任务与目的:流行音乐在西方的发展已有百年有余,在多元文化的作用下,它已派生出众多支系,呈现多种风格。通俗歌曲作为流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包括多种风格。要想真正了解通俗歌曲的风格,首先要熟悉它的历史。通俗歌曲作为当代娱乐文化、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影响着大学生。本课通过对中外通俗歌曲的发展历程的介绍,让学生扩大音乐视野、了解通俗歌曲的文化内涵。通过对经典名曲的欣赏和介绍,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达到思想性、艺术性、和可听性的统一。并结合现场演唱示范,让学生对不同的通俗演唱风格和技巧有所了解,对爱好唱歌的同学可以加以指导。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西方流行音乐概述及声乐的基本知识 重点:西方流行音乐的体裁及发展史。

基本要求:了解通俗歌曲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以及声乐表演中的不同艺术形式。

(二)布鲁斯

1、布鲁斯的起源

2、布鲁斯的发展及演变

3、布鲁斯的音乐特征

重点:布鲁斯的音乐特征(通过音频及视频的介绍)。基本要求:能基本听辨出布鲁斯音乐。

(三)爵士乐

1、爵士乐的起源

2、爵士乐的发展和演变

3、爵士乐的音乐特征

重点:爵士歌曲的音乐特点及表演风格。(通过音频及视频的介绍)基本要求:能基本听辨出爵士乐和布鲁斯音乐的不同点。

(四)美国乡村音乐

1、乡村音乐的起源

教学大纲

2、乡村音乐的发展和演变

3、乡村音乐的音乐特征

重点:乡村歌曲的音乐特点及表演风格。(通过音频及视频的介绍)基本要求:能听辨出乡村音乐以及演唱一首乡村歌曲。

(五)摇滚乐

1、摇滚乐的起源

2、摇滚乐的发展和演变

3、摇滚乐的音乐特征

重点:摇滚歌曲的音乐特点及表演风格。(通过音频及视频的介绍)基本要求:能听辨出摇滚乐和乡村音乐的不同。

(六)索尔音乐及其他流行音乐

1、索尔音乐的起源

2、索尔音乐的发展和演变

3、索尔音乐的音乐特征

4、拉丁音乐、说唱乐、嘻哈乐

重点:索尔歌曲的音乐特点及表演风格。(通过音频及视频的介绍)基本要求:了解索尔音乐对现代流行音乐及演唱的影响。

(七)中国流行音乐概述及初期音乐发展

1、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

2、早期流行音乐

3、上海时期流行音乐

4、香港与台湾时期流行音乐

重点:中国早期流行歌曲的音乐特点。(通过音频的介绍)基本要求:学唱早期流行歌曲几首。

(八)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1、台湾民歌运动

2、台湾流行音乐的变革

3、台湾流行音乐的繁荣

重点:台湾流行歌曲的音乐特点。(通过音频、视频)基本要求:学唱台湾早期流行歌曲几首并能列举几个代表人物。

(九)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1、香港粤语歌曲的兴起

2、香港流行音乐的繁荣

重点:香港流行歌曲的音乐特点。(通过音频、视频)

教学大纲

基本要求:学唱香港早期流行歌曲几首并能列举代表歌手。

(十)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1、内地流行音乐的复苏

2、内地流行音乐的兴起

3、内地流行音乐的繁荣

重点:内地流行歌曲的音乐特点。(通过音频、视频)基本要求:学唱内地早期流行歌曲几首并能列举几个代表歌手。

三、实践环节

课外音乐数据库的资料整理,学期结束前,要求每个学生,将所欣赏的经典作品,以及个人喜爱的作品进行交流,讨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方法——在全面考虑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系统特征及其内外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最佳方案。组织教学,考虑条件,选择方案,控制活动,获得效果。

1、使用音像与视频资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拓展与增加学生们的视野与信息量。

2、从音像资料视听切入,进行理论概括。

3、使用音乐数据库进行辅助教学。提供大量作品和相关资料,强化形象记忆歌曲能力。

五、学时分配

总学时33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内容

合 计

西方流行音乐概述及声乐的基本知识 3 布鲁斯 3 爵士乐 3 美国乡村音乐 3 摇滚乐 3 索尔音乐及其他流行音乐 3 中国流行音乐概述及初期音乐发展 3 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3 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3 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3 总结 3 合计

五、与各课程的联系

与近现代历史课程有相应的联系

教学大纲

六、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采取综合评价方式,学生成绩主要有平时和实际操作两部分构成。

总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论文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论文占60%。平时成绩考勤占20%,平时课堂表现10%,活动参与1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1. 郭静舒著 《中外通俗歌曲鉴赏》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版 2. 尤静波编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年版

通俗历史热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发 篇6

1 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历史的授课方式重教学内容、轻教学方法。高中历史面临着高考的压力,直接导致高中历史教学以考试为目标、以历史教材为重点、以背诵识记为主要方式的恶性循环。

一是表现在历史课程中,教师一言堂,缺少互动的环节,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足。学历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记住事件发生的具体年月日,而是从历史事件中学到什么道理,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思考问题,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过去古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是在历史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体现得尤为突出,一味地“灌”与“填”,学生只知道背历史事件、做历史习题。这违背了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而且禁锢了学生的对历史的思维能力,耗用了学生的大量学习时间。

三是历史课程指导学生探究与交流历史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得力,大部分探究与交流历史问题的方法只停留在表面直观的历史内容,缺乏全范围、深层次的历史思考的思维。

四是部分历史课程教师课改的意识不浓,对历史的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课方式单一枯燥。

2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方向

2.1 坚持十八大报告中对素质教育的根本导向,积极推动历史教学方法改革

历史课程素质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高中生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以激发历史学教学相长与自主学习为基点,以教育学与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立足于历史教学实际,以改革历史教学方式方法为目标,以借鉴通俗历史热为切入点,实现历史教学全面素质化,创建历史课程教学方法新体系。营造多元化的历史学习的新氛围,创造可感知、易交流的历史交流学习平台,不再拘泥于传统历史教学课堂的内容,通过让学生收集、阅读、理解、整合历史素材,对历史自主地予以评价,培养学生自主独立评价历史的能力,陶冶学生对历史和当今社会的责任心、价值观与使命感等。

2.2 坚持转变历史灌输教学模式,提倡规范化、通俗化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度。历史本身是充满研究价值的,从每个角度看,都有引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作为历史教师,要努力挖掘与学生群体息息相关的突破点,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 注意教学活动的情趣化,把几千年的历史事件与学生实际学习和当前社会热点紧密地、有机地联合在一起思考咀嚼。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化枯燥为趣味,变呆板为鲜活,这样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共鸣。

3 “通俗历史热”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与借鉴

充分借鉴通俗历史文学性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将历史思想与精髓融汇到历史教学过程中来。

首先,从历史事件中感悟历史思想精髓,这就要求对历史的讲解深入浅出、层层推进,以人物主线说历史事件,以故事线索说人物变迁,以文化手法说人物个性。与此同时,善于捕捉公众对历史细节的关注点,将历史传说、任务典故、成语故事有机地融入历史教学过程中来。

其次,历史教师要注重提升文化素养。历史教师在平时要广泛关注社会热点,博学强识,在历史教授过程中把陈旧枯燥的历史知识展现成现代可认知的社会常识。

再次,历史教师要用比较的思维讲解历史,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印象感。历史分分合合,谁也说不清,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才增加了历史的可比较性。从纵向角度,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认知社会发展的轨迹;从横向角度,能看清成败兴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最后,幽默的语言是教授历史必不可少的,也无需多少。幽默的语言可把历史讲解得妙趣横生,晦涩的语言只能把历史讲解得让学生昏昏欲睡。

4 结论

本文细致地剖析历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坚持十八大报告中对素质教育的根本导向,坚持转变历史灌输式教学模式,提倡規范化、通俗化的历史教学模式,充分借鉴通俗历史文学性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将历史思想与精髓融会到历史教学过程中,为高中历史教学开辟新路径。

参考文献

[1]王记录,近十年来“通俗历史热”现象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9-23.

[2]高钟.史学的专业化与大众化刍议:“易中天现象”的史学解构[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7-81.

[3]于沛.外国史学理论热点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3):47-61.

[4]张晶萍,刘金爱.论当前“历史热”的喜与忧[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40.

通俗化教学 篇7

1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概况

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很多是从“留守儿童”逐步变成“留守少年”的。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过早进入社会, 脱离了学校教育, 所以接受教育的层次很低, 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学生年龄跨度大, 年龄最大和最小的相差25岁。年龄太小的主动意识不够, 自控力、自律性不强, 遇到问题易紧张激动, 情绪波动较大, 处理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与本、专科学生相比综合能力较弱。年龄偏大的记忆相对困难, 兴趣低, 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不好, 再加上家庭及工作中的琐事太多, 也影响了学习效率。

中医学课程若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 不但会招致学生反感, 而且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 在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学生特点,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目前, 中医学基础教学虽然引入了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 但大多数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尽管教师使用PPT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 却仍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把中医学基础讲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不仅能听懂, 还愿意主动钻研, 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从事中医学课程教学多年, 尝试将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临床实践, 采用通俗教学法进行授课, 使之朴实易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 中医学基础通俗化教学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通俗教学法的特点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表述、形象生动的比喻来传授科学知识, 即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互动好。用医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例, 自然简明易懂。

2.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是课程知识的“传递者”, 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是学生课程掌握情况的评价者。有的教师把自己的表演当作教学能力, 缺乏与学生交流探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各自独立, 影响了学习效率。

笔者在学期一开始就尝试建立一个平等的、融洽的、有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毫无压力和包袱地接受枯燥无趣的医学知识。例如, 上课伊始就摆明态度, 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应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利用自身既可以做学生家长, 又可以做他们朋友的年龄优势,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 笔者放下架子, 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交流, 对于学生的良好表现或进步, 及时给予鼓励、支持甚至奖励。曾经有个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多次逃课, 有一次他来上课, 并且挺认真, 笔者察觉到以后, 马上给予表扬, 此后, 他每堂课必到, 而且十分认真。在笔者的课上, 坐在第一排的基本上是男生, 这在大学课堂中算是较少见的情况。

笔者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之上主动发言, 发表对中医学的个人理解, 允许学生偶尔的插科打诨, 但要有度, 没有过多的约束, 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发散开来。同时, 也指出虽然允许发言, 但不能趁机捣乱, 在给学生足够空间的同时, 也定下必要的规矩。对于学生, 切不可强求, 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师生间的默契是在长期的相处中逐渐形成的。与学生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之后, 教与学就变得轻松了。

2.2 运用通俗的语言

解释理论时, 不拘泥于书本内容, 多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做到语言通俗、形象具体。比如学习“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时, 除了解释顺应四时规律养生的本意之外, 还附带介绍其他医者的观点, 最重要的是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和习惯, 比如地下室的冬暖夏凉, 本地三伏天吃老姜焖鸡以及流行的三伏天敷贴等。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平素的生活现象和习惯与中医的联系, 明白中医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2.3 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

中医的学习枯燥而乏味, 课堂上可以采取一些让学生直接参与的教学方式。比如讲授“四诊”时,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就医经历, 模拟诊治过程。采用这种方法, 一方面可以把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运用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实践中除了应用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其他技能的配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并不是深不可测的理论, 它也可以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使用过这种教学方式后,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持续高涨, 课堂气氛有了很大改观。

2.4 注重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要教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中医学教学工作者, 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中医理论水平, 以身作则, 才能激励和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

同时, 教师还应大力提高教育素养, 拓宽视野, 在更高的理论层面进行思考和研究, 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习, 对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不断反思。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 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医学信息, 了解中医学科的现状和发展动向,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及时地传递信息, 引发学生好奇心, 从而对中医产生更大兴趣。教师还应具备整合知识能力, 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整合知识。

3 结语

通俗化教学 篇8

本人就一直在琢磨如何破解这个教学难题?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化解新教材遇到的新难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看了央视百家讲坛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后,受益非浅,大受启发。于丹教授对孔子的思想解读用了大量的小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如她在解读(论语·里仁篇)的这句“子由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就举了一个哲学寓言,叫豪猪的哲学。说有一群豪猪,身上长刺的那种野猪,大家挤在一起过冬。他们老有一个困惑,就是不知道大家在一起以什么样的距离最好。离得稍微远点吧,冬天就冷,互相借不到热气;大家就往一起凑凑,结果一旦凑近了,彼此的刺都扎着对方了,就又开始远离。多少次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子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过于密集。他说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要是过于密集的话,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跟你朋友的过从,要是过密的话,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她通过这则通俗易懂的哲学寓言,使大家能轻易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蔬的分寸。这种“小故事,大哲理”的方法完全可以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可行性,首先富含哲理的小故事收集便利。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哲理是深奥的,难以理解的。其实并非如此,很多看似难懂的哲理,往往是从小故事中提炼出来的,别小看一个个短小的故事,里面却可以蕴含着无穷的知识和无尽的智慧。所以我们不妨来个思维转换,通过小故事反推过来理解深奥的哲理。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多如牛毛,收集是非常容易便利的。其次故事短小、精炼。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不会担心影响教学进度。再次故事富有趣味性,符合同学们的味口,能调动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可以通过老师的别有用心的“导”,引领学生有意识的“思”,从中“悟”出“理”。

“小故事,大哲理”的教学妙招,在运用上我是进行精心设计 ,其中一节课的教法设计流程如下:

1.指导:课前分组,明确要求、目标内容具体、分工明确(谁负责收集、制作、谁负责文字整理、展示等),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外搜集材料,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使学生掌握分析整理材料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2.遴选:教师对学生初步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遴选出有代表性、典型性,通过再加工后要在课堂上展示。通过这个环节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3.展示:由学生推选的组长上台用多媒体展示收集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会注意关心其他同学对自己小组劳动成果的反应,如果教师“一言堂”,就不会有此效果。

第一组同学收集的故事展示: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这故事总计45个字,同学们很快就明白“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意思是:陆九渊认识世界的方法是通过内心感悟。

第二组同学收集的故事展示:清官海瑞的故事:海瑞声名远扬,堪称中国古代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的典范。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一个人。由于自己年仅3岁的女儿,接受了一个陌生男子给的食物,他便认为自己的女儿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这一礼教规定,便下令赐死自己的女儿。学生听了感到特别震撼,很多学生本来难以明白“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理为何会杀人?”。通过这故事很快便明白:理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它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后儒以理杀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封建伦理纲常摧残人性能置人于死地。从此以后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别小看一个个短小的故事,却能有效的化解教学难点。

该教学方法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理解等学习的基本能力,特别是通过过程与方法的精心设计,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有效的学习,培养了与他人协作的精神,有效地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所以我认为这是有效的教学一招!

摘要:历史必修三思想史专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奥难懂的哲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则则小故事把原本深奥难懂的哲理变为通俗易懂,学生轻松掌握,从而有效地化解这一教学难点。

提高通俗音乐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篇9

一、正确引导学生欣赏通俗音乐

通俗音乐课程进入课堂,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艺术教育的趋势。通俗音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和现实心态,更趋向平民化、个性化、大众化、其优美的词曲,配器和演唱先出新、异的良好势头,对鼓舞、引导、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调节心境都起到良好作用,通俗音乐课程以其自身的艺术特色,给学生以慰藉、 关怀、启迪、鼓舞和美的享受。欣赏通俗音乐可以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压力和生活中的疲倦;可以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爱好,更积极的性格风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性;欣赏通俗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新鲜感。

二、通俗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

通俗音乐能丰富学识,陶冶情操。我们应该把一些含有不健康元素的歌曲剖析给学生,以此提高他们的对歌曲的区分能力、 审美能力和艺术的鉴赏力。把流传经典、通俗易懂的通俗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品位。以大陆和港台流行歌曲为例,它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音乐题材,有表达对祖国深厚的爱恋之情的歌曲,如《龙的传人》,它是校园民歌中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沉默的母亲》所唱的已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母亲,而是全体中国人的母亲——我们的祖国。

也有武侠题材的歌曲:如《相伴到天涯》,作为影响国人最深远的武侠题材歌曲之一;《爱江山更爱美人》里简洁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再加上歌谣体的旋律和通达大气的演唱,可以算得上武侠歌曲中的又一经典。

优美纯朴的校园歌曲也是通俗音乐课程教学的重点,如《外婆的澎湖湾》,它是校园民歌运动的纪念碑,乡土情怀的音乐写真,童年生活的纯真回忆,影响一代人的不朽之作;《月琴》是一首真正融合了传统的校园歌曲,词曲中有对乡土音乐、民间艺人的关注;《同桌的你》易学好唱,伤感煽情,使人仿佛又回到少年那场梦幻天真无邪的青春岁月。

淡淡忧伤和愁怅的通俗歌曲也深受学生喜爱。如《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以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象征了现代人心灵的疏离; 《野百合也有春天》是一首极其精致的小品,严谨工整的歌词、秀美深情的旋律、平静稳定的结构之下都涌动着似水柔情;《海阔天空》这首歌感动了无数灵魂,走进了无数人的心间;《我是一只小小鸟》唱出了一个普通人的心声,安慰每一个在生命中尝尽甘苦的名字。

以上这些题材歌曲的词曲都是真诚健康的,并且具有时尚和青春气息,深受青年学生们的喜爱。在这些音乐作品里,学生们既能感受到对过去美好岁月的重拾和追忆, 也能感受到对明天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如今,已有一批作曲家开始把西方摇滚乐,爵士乐,迪斯科和其他流行音乐品种同我国民族音乐结合起来,创造出通俗音乐的新风格、新流派、新品种,创作出一些受人欢迎的作品,如《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词曲里对自由的渴望、对真实的期待和对个性的张扬充分体现了“摇滚精神”; 《从现在开始》的音乐反映了热情轻快的南方摇滚,自信而不张狂,像七月南加州海边达到上飞驰的吉普,头上是湛蓝的天空和灼目的阳光;《告别》这首歌辉煌的气度是对通俗音乐张力的拓展。词曲具有真正诗化的特征,也可以说,它共同复兴路诗歌统一的传统;《之乎者也》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创造出来一种蕴涵着能量和灼热情绪的“声音”,并用摇滚的形式来传递词曲中极富“现代感”的信息。

在通俗音乐这个大概念下,应当包容各种不同题材音乐的风格与个性,我们应该把各种优秀的健康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 让他们了解通俗音乐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激情与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通俗音乐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教师,在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教育功能,以及通俗音乐的教学内容之后,我们要结合理论与实践,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1.学习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

教师要在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前提下,系统地传授一些音乐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平时可以结合具体作品的欣赏,并随着欣赏曲目和欣赏范围的不断扩大,有针对性地去进行学习和了解,逐步建立系统的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手段,最终还是为音乐欣赏服务的,在欣赏过程中将知识和实际的情感体验相融合,是学习音乐知识的最终归宿。

2.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

多听是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以通俗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通过聆听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歌曲,扩大欣赏面,提高学生的灵敏性,使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通俗音乐的内涵,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处于享受艺术、享受音乐课堂的状态,构建一个充满意境及想象力的课堂气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通俗音乐课程教学的思考, 不难发现:通俗音乐是学生精神世界里的一盏明灯,是提高学生音乐欣赏与鉴赏能力的有利因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发挥通俗音乐课程的重要作用,才能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摘要:在学校的通俗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挑选合适正确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通俗音乐的教育和感化功能,本文以通俗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切入点,分析提高通俗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俗化教学 篇10

《词汇教学技巧》 (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 一书是由Virginia French Allen教授以自己多年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为依据所撰写的, 详细阐述非母语英语课程中词汇教学技巧的专门著作。2002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5年第3次印刷, 至今已发行多次。书籍为全英文版, 共十章, 文字简洁而浅显易懂, 没有复杂的专业术语的堆砌, 也少见晦涩难懂的理论。英语教师可以轻松地阅读全书而完全不需要字典的帮助, 没有无奈中硬着头皮硬读下去的痛苦, 也没有似懂非懂的迷茫, 读完令人感觉获益匪浅。全书有别于同类书籍的更可贵之处在于:全书重实践轻理论, 提及的理论很少, 而是提供了丰富的课堂教学实例和课堂活动建议, 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很强, 对英语教师来说, 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下面, 我将对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评论和介绍。

一、高屋建瓴的“凤头”

在第一章中, 作者站在词汇教学历史发展的角度, 回顾了词汇教学从“过渡重视—刻意忽视—重新获得重视”的历史变迁, 并简要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从而揭示了这一事实:由于教学和理论研究的需要, 词汇教学再度成为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 正在并理应获得大家足够的重视。

二、内容详尽, 实用的“猪肚”

第二至第九章是全书的主干部分。如果说第一章简明扼要的开端给全书开了个好头的话, 第二至第九章则凭借它详尽的分析与阐述、贴切的实例和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使得全书“立”了起来。

根据学习者水平的不同, 作者将学习者分为了初学者、中等程度学习者和高级程度学习者,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词汇教学的要求、方法和技巧, 设计了不同的课堂活动。由此, 第二至第九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针对初学者 (第一部分) 、中等程度学习者 (第二部分) 和高级程度学习者 (第三部分) , 三个部分各有侧重点和特点, 却又互相衔接, 不可分割。

第一部分 (第二至第四章) 的第二章伊始, 作者便提出了自己的词汇教学理念:词汇教学最重要也是最难以做到的便是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真正地产生学习英语的渴望和需要。这一学习需要不是为了通过考试或取悦家长、老师, 而是为了能听、说、读、写英语, 为了能与他人交流。

激发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需要, 这既可说是作者进行词汇教学研究、设计课堂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 又可看作是作者的最终目标。这一中心和出发点贯穿了全书的始终。

第二章的后半部分, 作者提出了一些教授初学者英语词汇的方法。在第三章中, 作者提出了更加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第四章作者则通过大量实例着重介绍了如何更好地利用图片等可视性教具协助教学及如何更好地教授动词和副词。

第二部分 (第五至第七章) 探讨的中级词汇教学为上一部分的延续。作者指出, 这一阶段的学习者已有了前一个阶段词汇学习的一定积累, 同时所要学的新词汇也不再像初学者那样简单而容易具体化, 因而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作者要求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交际语境, 对这一阶段的学习者在授课时应全部使用英语, 尽量使用学生已学过的词汇来讲解。同时作者也强调, 此阶段学生之间程度差异日益明显, 词汇教学应当因材施教;而且教师在传授词汇时应明了: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交流, 除了教授学生某一词汇的字面意义外, 还应让学生领会到该词汇在目标语中的社会涵义, 学会在交流时恰当地使用这一点正是学生会产生真正的学习需要的根本所在。

在第三部分 (第八、九两章) 中, 作者并未像前两部分那样着重阐述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词汇教学。她指出:高级词汇教学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词汇的能力, 可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字典和学习构词法等方法进行。

三、画龙点睛的“豹尾”

在前文对词汇教学的种种技巧进行了精辟而实用的阐述以后, 作者在全文的最后一章仍然延续了自己简洁实用的风格。这一章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哪些词汇是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怎样测试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

如何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这是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关注的问题。作者指出, 原先单纯地找出句中划线单词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练习形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 有蒙对答案等可能性存在。

本书书末附有的附录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这六个附录, 提供了大量课堂教学参考材料, 如简笔画图片、常用形容词、名词和动词词表、填字游戏、与以英语为母语者交流的分类话题, 等等, 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全书仅135页, 但文中提及的各类词汇教学技巧简单实用, 精彩纷呈, 犹如在读者面前打开了一个五彩纷呈的词汇教学的新世界, 从中可看出作者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深厚的积淀。此前, 我从未想过词汇教学可以教得这样“活”, 词汇教学方法有这么多。此外, 本书虽未涉及多少理论, 但作者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需要”却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和铭记的。总之, 本书内容丰富, 可操作性强, 对词汇教学实践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是各级英语教师不可多得的一本参考书。

参考文献

通俗化教学 篇11

关键词:美国通俗文学 大学英语 文化导入

一、美国通俗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导入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很好的辅助语言教学,更能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但是,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会选择以英美经典文学名著作为导入的素材,对美国通俗文学的导入并不多见。通俗文学以其包容性和大众性,已成为当代受众面最广的文学形式,因此,对通俗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其在语言教学中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纠正偏颇观点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文学研究应以经典文学名著为主,历来人们所关注的美国小说,实际上只是按照文论家心目中的批评标准圈定的所谓严肃小说,但美国的文学发展已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代,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注意到数百年来被划入亚文学范畴的通俗小说[1],其实,所谓通俗并非低俗,它只是由于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变的流行,美国通俗小说主要包括科幻、西部冒险、城市言情、侦探、社会暴露、恐怖等题材,多数为畅销小说,创作这些小说的作家们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以美国当代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为例,他是1974年跻身于美国恐怖文学创作的,自1979年10月起,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至今,他已出版了60多部小说,其中大部分的发行量超过100万册,整体销售量超过3亿5000万册,创造了美国出版史上的奇迹。可以说,通俗文学在当今时代已趋于主流地位,过分的强调“通俗”与“经典”的区别已没有太大的意义,学生对这一现象和观点的了解,有助于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文学的发展是动态的,批判性思维也应具备与时俱进的特点。

(二)完善知识结构

文学属于文化的范畴,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人们谈到的文化常以英美的主流文化为主,包括社会习俗、语言习惯、经典文学等,但是,在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通俗文化的重要作用,在1950年前后的美国,学者们在文化研究的热潮中,兴起了对通俗文化的研究,一些大学开设了通俗文化的课程,开始研究通俗小说,1990 年版的《美国文学史》和《美利坚合众国文学史》中始现对通俗小说的研究[2],美国通俗小说的蓬勃发展正是美国通俗文化欣欣向荣的体现。学生对于通俗文化的了解,有助于自身理解和接受美国社会多种并存的文化形态,并且能够以多种视角来解读美国文化,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拓宽,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二、美国通俗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的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将学生在今后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考虑在内[3]。文学导入的目的是服务语言教学,在文学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侧重将更具实用性的要素加以提炼,比如特定题材的文学作品涉及的特定词汇、英语阅读与写作技能、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会以为文学导入的重点就是单纯的文学欣赏,而是将文学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课堂不仅不会抽象、空洞,反而会形成较好的良性循环效应。

(二)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实际上就是要求文学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学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3]。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学习者常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由高中升入大学,由于之前忙于应试,对美国通俗文学知识的了解并不一定很深入,如果在文学导入这种教学方式之初,教师就选用比较难理解的、结合了美国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特点的小说作为素材,就会造成学生的知难而退,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降低;相反,如果先以在学生们中间比较流行的美国影视剧的原著小说为基础,逐渐扩展到不同类型与题材的小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增添课堂的活力。

(三)适合性原则

适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适度,教学内容的适度要求考虑到该文学作品的代表性问题,教学方法的适度则要求正确处理好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之间的关系[3]。以美国恐怖小说为例,它最早起源于英国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哥特式小说,而严格意义上始于19世纪末,早期主要采用简单的超自然恐怖模式,20世纪初,恐怖小说的发展进入“克苏鲁神话”时代,也属超自然恐怖的分支,在二战后,现实恐怖小说成为了其发展的主线,在当时众多作家的眼中,现实社会即是恐怖的根源,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现实恐怖小说流行的局面被社会恐怖小说打破[4]。在美国恐怖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小说家与作品的数量都不断呈上升趋势,教师应选择有代表性的素材进行导入,比如美国著名恐怖小说家爱伦·坡、安妮·赖斯、斯蒂芬·金的小说,这些作品不仅代表了经典,而且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因此可作为非常适合的教学内容。恐怖小说涵盖的知识和文化现象广泛而复杂,在有限的课堂讲解之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进行课外阅读,从而辅助课堂教学。

三、美国通俗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的策略

(一)专门讲解法

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按单元来划分,每个单元的主课文多节选自美国报纸杂志上的文章,不同单元反映不同的主题,教师可结合单元主题,在背景知识讲解或正文讲解的过程中,适当的导入相关的美国通俗小说。由于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该小说,对其内容比较陌生,这种讲解还应以教师的专门讲解为主,讲解要点包括小说家的生平、写作特色、小说的创作背景、基本情节、主要人物、所表现主题等。讲解的形式以概括性的提炼为主,教师应注意课堂上的时间分配,文学的导入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是教材的补充与辅助,不应成为课堂的重点,通过教师的讲解,能起到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课文的内容,并能实现对其相关知识加以拓展的目的就足够了。

nlc202309031355

(二)比较研究法

在文学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常采用比较研究法,即对两国文学的比较。在上面提到的专门讲解法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类型的美国通俗小说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比较中美两国的小说。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可安排学生以不同学习小组的形式,在课下展开调研,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形成小规模的调查报告,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PPT呈现的方式,由小组中的代表来讲解调研成果。比如,学生可将中美两国的侦探小说进行比较,二者虽然在创作手法、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主要在于侦探小说有着相对稳定的故事框架,都属于“寻找凶手”的情节模式,都包括至少六个具体步骤:侦探上场、描述犯罪情况、调查、破案、解释破案经过和结局[5]。学生在课下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在课上利用5-8分钟的时间来进行成果展示,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并培养了自身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三)影视欣赏法

在大学英语视听说的教学环节,学生可欣赏到大量的视频片段,改编自美国通俗小说的影视作品的片段便成为了这一环节教学很好的素材。比如,教师在有些课文的讲解中,会涉及到意象的运用,对文本的分析毕竟是有限的、相对枯燥的,而影视的欣赏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文本分析的不足。于2004年上映的电影《秘窗》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对带有象征色彩的意象的运用是该片最大的特色,增添了整个影片悬疑的色彩。电影中的主人公莫特是由好莱坞著名影星约翰尼·德普扮演的一位小说家,在婚姻与事业的双重危机下,他躲进林中小屋进行创作,分不清虚拟与现实,精神逐渐分裂,电影中的湖边小屋和汽车象征莫特所处的特定环境,电话、手表和凶器象征莫特的性格,帽子和镜子象征莫特精神分裂的过程,秘密的窗户和花园则是电影主题的象征。教师将英文原版的视频片段的欣赏与讲解相结合,并适当安排课堂讨论,使学生对意象这一文学和影视中常见的创作手法有了更加形象与直观的了解,通过视、听、说 与读、写的结合,使整个单元的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美国通俗文学的导入是一种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弥补仅以英美经典文学名著进行导入造成的缺失,同时,也能够为创建更加完善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禄善.美国通俗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 黄禄善,刘培骧.英美通俗小说概述[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7.

[3]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 刘英昕,李敏.斯蒂芬金小说中的恐怖元素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5(3).

[5] 黄永林.中西通俗小说叙事:比较与阐释[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通俗化教学 篇12

本文之所以选取中学教学为切入点, 是因为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已趋成熟, 知识体系逐渐完善, 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 并具有了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事物的能力。而且, 这一时期的教育, 尤其是语文教学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决定性作用。通俗小说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一、满足青少年的阅读接受心理

通俗小说作为通俗文学中的代表形式, 也具有自己不同于精英小说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它的娱乐性、模式化和传奇性。这三个特征其实正好迎合了高中生的阅读接受心理。

(一) 娱乐性满足了中学生娱乐消遣的需要

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平时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娱乐消遣, 而通俗小说恰恰满足了它们的娱乐需求。通过阅读通俗小说, 读者很容易得到一种审美快感, 这就是通俗小说的娱乐性。通俗小说具有较高的娱乐价值, 如果把这种娱乐性引入高中语文教学, 那么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生动起来, 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了高中生学习语文和课外阅读的兴趣。

同时, 通俗小说的娱乐性不仅仅可以运用于通俗小说的教学中, 它完全可以引入其他精英文学形式的教学中。强调娱乐并不意味着媚俗, 更不能舍弃文学的灵魂。这种娱乐性必须是在对文本的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进行。

(二) 传奇性满足了高中生的猎奇心理

通俗小说都是传奇故事, 所谓传奇就是超常规的生活。通俗小说的传奇性正好可以满足中学生的这种猎奇心理。武侠小说中侠客无拘无束、仗剑任侠的生活正是很多渴望自由、做着英雄梦的高中生所向往的;而言情小说中痴情男女的爱恋又正符合少男少女们的幻想, 于是自然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三) 模式化给予了青少年的阅读快感

“通俗小说是注重题材和表现手段的一种小说类型。由于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表现手段, 通俗小说也就形成了一整套程式化的创作技巧……这些创作技巧构成了各类通俗小说的模式。”[2] 如果把通俗小说的模式引入高中语文教学, 一方面会引起中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 这种教学会增加他们的文学知识, 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 它的传承必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而渗透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的通俗小说, 既符合中学生的审美品位和知识水平, 又可以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并可以直接作为传统文化的“入门”教材。如果精心挑选一些这样的通俗小说引入语文教学, 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三、进行人生教育

通俗小说是属于民众的文学形式, 它不是说教而是在讲故事, 借助通俗小说这个形式进行人生教育, 就注入了许多温情的成分。借助通俗小说进行人生教育的价值,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 可以培养高中生的侠义精神

现代社会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 人很容易迷失自我, 变得自私和功利。通过通俗小说教学, 帮助他们领会侠义精神的内涵,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教育,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 是非常必要的。

(二) 可以对高中生进行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 自然包括友情、亲情和爱情。一个没有情感不懂得爱的人一个冷漠的人, 他的一生也永远是黯淡无光的。而现在的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懂得“爱”, 或是不懂得如何表达爱。而通俗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则可把人间的各种情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可以直接作为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的教材。如果高中生能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汲取些许营养, 将会受益匪浅。

四、提高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通俗小说中是有很多精品, 但也混杂了不少低俗之作, 这些作品粗制滥造, 充斥了大量的色情、暴力情节, 如果高中生没有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很容易沉迷于这些作品中, 荒废学业,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导, 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使他们自觉地从大量的新时期通俗小说中“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选择一些有价值的新时期通俗小说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种良策。

综上所述, 通俗小说引入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青少年的阅读心理,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进行人生教育, 提高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四个方面。将通俗小说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语文教学的范畴, 它对增加全民族的阅读热情, 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综合素质的积极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正确的人生观, 深厚的文化积淀却是伴随终生的。

摘要:语文教学所担负的重要责任之一是要使学生能够爱上阅读。而通俗小说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叙事手法及其娱乐性、传奇性和模式化深受大众的喜爱, 也是青少年课外阅读的首选。所以将其引入中学语文教学是有价值的。通俗小说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性表现在:可以满足青少年的阅读接受心理,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对他们进行人生教育, 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力等四个方面。它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

关键词:通俗小说,中学,语文,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后20分钟下一篇:100m学生